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涅槃經-三十七助道品

  三十七助道品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的最重要目標,四十九年所講的離不開三十七品

1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2四正勤:已生之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3四神足(六神通的基本功夫):欲神足(強烈走入不生不滅的欲望)、勤(精進)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4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5五力:信、精進、勤念、定、慧。

6七覺支(七菩提分):擇法、精進、喜(前三屬於慧)、輕安、定、捨(屬於定)、念(慧太多人會輕佻,定太多人會昏沈,中間用個念來調和)。

7八正道:正見(正確的知見)、正思惟(思惟不是妄想)、正念(不要起心動念)、正語(正確的語言)、正業(身口意三業都與道相當不造業)、正命(正確的生活,正確賺錢的方法)、正精進、正定。

    釋迦牟尼佛三十七助道品就是要我們從日常生活都能去修行,一般我們都會嫌它是小乘佛法,佛在講經說法没有定法,剛開始教導弟子修行的方法,確實都是小乘佛法,因為很容易去做,很容易接受。修到後來要進入菩薩道的時候,一樣也是這些三十七助道品,它可以到達最上乘。

     像四念處,後學不是講過最上乘的嗎?開始修時是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到最上乘的時候,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在大乘佛法裡,四念處是怎麼解釋?

    1觀身性相猶如虛空:就跟觀身不淨不一樣,觀我們身的性,觀我們身的相,跟虛空一樣。

    2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沒有內外,沒有中間,受在哪裡?沒有受。我們在凡塵受都很厲害,我們對凡塵給我們的一切給的受都很強烈,不管是景象、事情給我們接受,我們遇到時都當成天蹋下來。我們要了解不管形相、事情也好,它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讓我們接受。因緣本身就虛幻不實在,我們接受都把它當成實在,差別就在這,不知道它是虛幻不實在。虛幻不實在的事情,我們不要那麼的當真,我們能做到凡塵給我們的一切都不接受,就不會產生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就不造業,也就不會受苦。

    所以從真理世界就可以解脫了,因為我們都把凡塵的現象當成是真的,不知它是假的,研究以後,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實在,都是假的,緣聚則生,緣滅則散。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父母生我們,借著水、火、風、土眾緣借我們用,所以存在,百年後都不在了,緣滅就散,都要還給天地。把身體當成實在的,我們著重在身體,不會著重在佛性,如果已經透徹知道身體是假的,是借我們用的,我們就會借假修真,借著假的身體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都呈現,我們著重佛性把所有權柄都給祂,由祂來指揮我們的生活就在真理世界,跟佛沒有兩樣。我們要了解我們本來就是佛,我們之所以沒有成佛是我們自己障礙我們自己,我們被我們的知見、知覺障礙,只要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都虛幻不實在,我們都要放掉我們的內六根,外六塵,中間的六識,放掉後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呈現,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而且祂也沒有一秒鐘離開我們,只是我們都不認識祂。各位要認識了喔!

    以前我們有講:『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他,他卻認識你,有朝看透他,諸佛皆歡喜』。

真人不講理,因為沒有對待,講理了以後落入對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說各有理,所以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不管行住坐臥,佛性都隨著我們。睡時伴汝眠,睡覺時陪伴著我們睡覺。

    醒時隨汝起,你醒過來,他陪你起來。你不認識他,不認識真心佛性,他確認識你,佛性認識你,都給你用。有朝一日我們看透他,諸佛皆歡喜,又多一個佛出來。你看透他,你就成佛了,很親切對不對?我們的佛性並沒有一秒鐘離開。只是我們都不讓他出來當家。

     我們的身體是誰在當家?是眼睛?鼻子?嘴巴?大部份都是嘴巴在當家。嘴巴要吃啊!要說啊!我們被六根佔據在當家,所以主人不生不滅佛性都出不來。被感官佔據所以造了很多業,感官一旦一口氣不來,它不負責任,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意念、拍拍屁股走人,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所以我們要把佛性請出來當家。容不容易?眼睛看到不合真理,不要讓它繼續看;耳朵聽到不合真理,不要讓它繼續聽;鼻子聞到香味、嘴巴喜歡吃,不合理的,不要讓它吃,可以嗎?真的可以就會捨掉很多不必要的結惡緣。吃魚、吃肉,牠們都很不甘願,我們吃了牠以後要還債,雖然聞到蠻香的炸雞排,現在很多人胖得不得了,都是吃那個。鼻子聞到嘴巴就想吃,腳就在走,走去買,有沒有發現誰在當家?要不要再讓它當?不要了,就是要請我們主人出來當家。不可以!吃人半斤就要還八兩,不要跟牠結惡緣,不要吃了。牠也是眾生,我們弱肉強食,我們比較聰明,牠就倒霉,現在中正紀念堂在展出世界最大的恐龍,恐龍要吃誰?我們願不願意給牠一塊肉吃?不願意!你給我記住,有一生我一定要把它討回來的,所以不要跟眾生結惡緣

    在凡塵的時間很短暫,不過百年,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在短短的百年之中造了好多的罪業,怎麼知道我們在造業,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很多都沒有符合真理。我們有時候是知道不符合真理,哪個地方不符合?還沒有研究出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要了解研究性理心法,讓我們能夠明心見性。心明因果就不昧,見性成佛就無疑。後學都一再講絕對是這樣。

 

劉芳村講師在金剛經詳細解說: 三十七助道品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我們了解到從釋迦牟尼佛講三十七助道品,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祂所最重視的就是三十七助道品,那三十七助道品就是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各位有沒有印象?()。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雖然講經說法非常久四十九年,可是祂的重點都沒有離開三十七助道品,所以我們就是要對三十七助道品了解它的內容,不像我們所認識的說,那個是小乘佛法。因為它是從根源、從我們眾生的根源,然後修、一直修到佛的程度。就像那個四念處,四念處我們就是了解到現在為止,我們社會所傳的那個四念處,都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是最初步的說法。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是我們開始進入修道的那個時候,才要重視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什麼要重視?就是我們住相。那先四念處讓我們破除住相的那一種陋習,我們的習性啦,先把這個住相能夠清除掉。清除了以後,可以說我們社會都沒有傳那個最上乘的四念處。

    那最上乘的四念處,佛在進入涅槃的時候,就是涅槃經,我們這邊有印過來涅槃經,那個阿難就問,以後要以何為住?說以後釋迦牟尼佛不在了,那我們要要用什麼方法來修?那佛就講四念處,可是這時候的四念處,各位就要了解到,它不是那個觀身不淨的四念處,是那個成就的四念處

就是: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我們身體,不管是佛性、不管身體的形相都跟虛空一樣,觀身性相猶如虛空,這樣才會成就啦。那你假如說一直都是觀身不淨,那都還在初步的階段,那初步的階段我們只是要去掉對身體的執著而已,那你對身體的執著去掉以後,要怎麼修就沒有交代。可是在要進入涅槃的四念處就完全不同,說觀身性相猶如虛空,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的性可以猶如虛空,可是我們的相(形相),各位前賢要使它(形相)跟虛空一樣容不容易?(不容易),就很不容易了,所以佛就講,真正的你要成就,你就是要了解到你整個身,整個身就是有生老病死,有沒有?它是固定的,一定生老病死。那我們走入物質的世界,它是生住異滅,就是這個身體的本身(它形相),那形相它生成以後,它住;住以後異,異就是變化;然後有變化以後,就滅。所以它在身體來講,就脫離不了生、住、異、滅。那我們人在凡塵的生活脫離不了生老病死,就一定的。所以你就觀你的身體已經不在了,跟虛空一樣。虛空會不會變化?(不會),虛空不會變化,所以我們觀我們的身體已經跟虛空一樣,不會變化。所以要觀身的性相猶如虛空,就是已經進入不會變化。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真正的我們修到後來了以後,你觀性有辦法跟虛空一樣,可是觀身要跟虛空一樣,真的就是你要進入定(篤定),你非常的篤定,你有篤定了以後,你就了解到這個凡塵的所有的形相,它都有一個自然的過程,身體的自然過程生老病死,物質的自然過程生住異滅,所以這個免不了的自然過程,我們都讓它自然、自然去經過,那我們整個注意力全部都在虛空,那虛空沒有變化、佛性沒有變化、身體沒有變化,所以後學就講說,佛性沒有變化容易知道、容易進入說沒有變化;可是你身體要進入到沒有變化,那真的是要很努力、很努力的你都整個超越,你超越整個身體的生住異滅,你都超越,雖然它都有、可是你都不住相,不住在這一些變化的那個裡面,這個是屬於四念處的第一個。那後學就覺得說,跟那個初階的觀身不淨已經差別很大。

    然後那個第二個觀受是苦,那麼在要進入涅槃的時候就講: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各位前賢在哪裡?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啊在哪?(虛空),所以啊就在空。不在內,不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不在身體的外面、不在中間,所以就在空。所以我們瞭解說,觀受就是空,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就是空,觀受。凡塵給我的所有的受,都是空。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凡塵所有給我的受都實實在在啦,沒有說來了以後全部都是空,都是實在啊,我們都把它認為實在,所以都空的,都不實在。所以佛就講我們眾生顛倒,假的我們都看成真的,全部都是假的。

   然後那個第三個觀心,在我們最後進入涅槃的時候,『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心只有名字而已啦,沒有心,你找不到心的所在,心在哪裡?沒有。只有名字。連那個名字性都沒有,所以整個都是空,心都是空,沒有,觀心,沒有。

   然後第四個『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沒有善法、沒有惡法,就是空啦,所以四念處在佛進入涅槃所教的喔,就是要我們全部都是走入空,都是沒有啦。從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全部都是空、都沒有。所以我們了解,佛叫以後所有修佛法的人都是走入空,空就對了,你假如說走入實在的那一些形相,就錯了。所以我們了解那個如法受持,那個如,就已經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那我們了解到說這個『如法』,我們上個禮拜有講到四念處,四念處因為我們社會所流傳的都是初級的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是以初級的在傳播。可是我們了解到說修到究竟的時候那個四念處跟初級的四念處都不一樣,可是我們社會都沒有在傳播。所以後學就講在大藏經裡面文殊菩薩就有問,四念處、這個上乘的四念處是什麼樣的內容?那釋迦牟尼佛有回答說:觀身性相猶如虛空我們這個涅槃經裡面後學就有寫,把那個最上乘的四念處寫出來,可是我們社會都聽不到,都沒有在傳播上乘的四念處,那我們了解說那個上乘的才可以成道成佛

    觀身(就是我們的身體)性相猶如虛空,不管是我們的身、不管是我們的性,觀身的性跟形相猶如虛空,跟虛空一樣不會變化,沒有生死,所以那個已經在文字就讓我們了解,已經到最上乘了,觀身性相,我們的性、我們的相(形相就是身體),猶如虛空,跟虛空一樣,那假如說我們能夠觀我們的身,它的性跟它的相都跟虛空一樣,那我們就已經就可以成就最上乘,就已經可以成道成佛。那假如說我們是停留在觀身不淨,那個觀身不淨主要的目的:是要我們離相。我們都對自己的身體非常的愛惜,非常的迷戀。那觀身不淨是要我們不住相、不住在身體的形相。讓我們知道說身體是很髒,可是那個是初級啦。開始修道的時候要用。

     那第二個觀受是苦,我們了解凡塵給我們的所有一切都是苦。那我們在上乘的四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就是受,不在我們的內身、身體裡面,也不在身體的外面,也不是在中間,也就是沒有受啦。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在凡塵之所以造業,就是把受當成真實的。凡塵給我們的一切,我們都把它當成真實的。這個就是最大的差別點,因為我們的受是因緣聚會才讓我們去接受果報。因緣聚會,那我們要了解,因緣聚會的東西它本身就是空,沒有一個主宰,那個因緣沒有主宰者,所以了解它當下就是空。所以佛就講觀受不在內外,我們的內心沒有受,我們的身外也沒有受,也不住中間,中間也沒有受,所以一切的受都是空,讓我們了解說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最重要就是這個觀念,所有給我們的受,所遭遇的、我們在凡塵所遭遇,一切都虛幻不實在,我們把它當成真,進入內心,我們有喜歡、討厭,那既然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那我們取捨了就造業,那縱然我們行善,那也是善業,一樣都是業。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對觀受,這個很重要的一門課、一個修持方法,你本身遭遇的所有一切都虛幻、都不實在啦,那個很多因緣聚會才讓我們接受。

    所以我們上次有說,假如我們在生活之中都已經進入『,我身體在做什麼?我心裡在想什麼?我都了了分明、我都知道。那假如說我們是這樣的生活,那等於我們累世以往所造的那個業,它都不會來讓我們接受。因為以往的是因、現在是果報。那現在我們就是要有那個因緣,就是我們念頭或是我們的行為,把我們以往業因拉來。以往是因、現在就是果報,那因緣會合了我們才接受現象。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進入真理世界,時時刻刻都在覺之中,沒有不覺。所以我們都在覺,這樣的話,我們累世以往不管是多少世啦,我們所造的因它不會來,就是它沒有緣啦,它不會跟我們現在生活碰在一起,那我們就不用接受果報。

    所以佛經裡面就記載說,所有的罪業消滅,已經沒有啦。那我們要了解到因果是定理,為什麼那我們造了因會沒有果報呢?各位就是要了解到,這個真理所在。我們有講過,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有沒有?那我們就看第三句,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跟緣要會遇(就是要能夠配合),我們才接受果報,這樣知道嗎?(知道)。那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走入真理世界,就是時時刻刻我們在生活之中都保持覺,我們都保持覺就是不會造那個緣。我們以往的因,那現在造的緣,因緣會合。我們不造緣啦,因有,可是我們不造緣,因緣不會合,我們就不接受果報,這樣了解意思嗎?(了解)。完全都在真理之中啦,所以為什麼佛會講我們的罪業都消滅,那個不能騙人的耶。可是假如說我們修道修到半途啊,向後轉已經不修了,那以往所造的業它一定會來,所以還在啦。只是說我們現在經走入真理世界,保持所有行為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保持所有起心動念我們都了了分明,那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造緣,那個因雖然有、它沒有緣會合。

    所以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因緣不會遇,我們就沒有果報可以受。所以這個都完全符合真理啦。

    佛才會講罪業消滅。不然我們六道輪迴這麼久怎麼可能說一點錯都沒有,罪業一定會有,那我們真的所有的罪業要了到清的話,我們沒有希望可以成佛。所以要知道我們要走入真理,你走入真理了以後,因為因緣會遇才會呈現現象,那我們了解我們在生活之中所有的我們遭遇,遭遇也是因緣會合然後我們接受,那我們從這個角度了解到我們所有的遭遇,所有的遭遇都是因緣會合,那既然落入因緣,它沒有主宰者、沒有誰在主宰啦!它是自然而然。那我們從因緣的角度來看,因緣會合的東西當下就是空、空的。那我們的接受都是空,可是我們那個感受很強烈、我們遭遇感受很強烈,都把它當成是實在、是不可改變。就是因為這樣、因為這樣我們把它當成實在了,我們內心裡面沒有想說:這個是因緣會遇、因緣呈現的東西當下是空的、不是實在。

    所以我們要應對、可是不要讓它進入內心。這樣會不會?事情來了我們要應對,不能逃避啦。要怎麼應對?我們就勇敢面對,可是我們勇敢面對,知道這個事當下是空的、不是針對我而來,是因緣會遇了才呈現,所以我要去應付這個事情,我把它處理的圓滿、就拋開了,不讓它進入內心。那這樣的話我們往後的因,就是來世的因,我們不造。那因為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一定有遭遇啦,那遭遇的生活裡面我們都把它當成是固定的、不會變的。因為我們內心已經把它固定,所以我們一定有喜歡討厭,那喜歡討厭接下來就有行為,那行為動作就變成造業。那假如說我們把它認為已經透徹了解,它是空的,那這樣去應對的時候,ㄟ,該怎麼樣應對,它有一個剛好的角度,然後我去應對了。那應對了以後,因為不讓它進入內心,所以我內心裏面沒有喜歡、沒有討厭,沒有喜歡討厭我們行為就符合中道,那中道就是天地之間所做的事情,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颳風下雨,天都很自然呈現這些現象,那我們沒有喜歡討厭去應對的事情,就像上天做事一樣,沒有那個進入內心的喜歡討厭,所以不造業。

    天地之間不造業啦,所以天地不用接受果報,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按照這個真理,在生活之中我們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受沒有在我們內心、沒有在我們外表形相、然後也不住中間,所以整個受,空,這樣了解意思嗎?大概我們最差就這個啦,我們都會把自己的遭遇看成是非常的深根蒂固、都不可改變啦。

    那我們了解到,那個給我們的遭遇一定要有因跟緣,由兩個會合我們才接受,那我們知道因跟緣這個當下都是空的,那是空的我不能逃避、我還要應對,我把這個事情處理的圓滿,那處理的圓滿該怎麼做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按照這個角度去做,我不讓它進入內心,所以不在內。然後,也不排斥、也不逃避,不在外。也不在中間。所以我們了解所有的受都是空。那我們知道啊,所有的受都是空,那我們接下來的業都不造了,因為不落入喜歡討厭。那我們落入喜歡討厭,接下來的行為就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這個是一定的道理、一定的。那我們都已經沒有了,觀受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沒有、沒有受。所以沒有受,我們接下來就已經沒有造業,就完全按照該如何就如何,那個都是中道,就是天地之間在做的事。

    那天地之間做的事沒有業啦。天地不會造業,那我們跟天地一樣也不會造業,那不會造業以後,沒有原因推我們到現相來現相,就是沒有原因推我們在凡塵又有形相出現,那除非我們自己發愿、自己說要來渡化眾生,發愿那個是愿力而來,不是被我們造的業推來。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在生活裡面就可以不造業,所以我們說慈悲喜捨,我們佛性裡面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就是予樂、給人家快樂;悲就是拔苦,把這個苦、眾生的苦都把它拔掉。那我們要瞭解到,這個予樂跟拔苦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之中實現,給眾生快樂我們沒有損失啦,而且也知道說幫助人比那個被幫助人更快樂,所以我們就很樂意幫助人,那個慈予樂、給人家快樂。那悲是拔苦,那我們要知道,我們所造的業,那個佛菩薩不會替我們擔當,我們一定要自己去面對自己所造的業,那為什麼把眾生的苦掉呢?是告訴我們不能造業。告訴我們你現在所受的苦,就是之前你不知道原因所造的業所呈現的果報。那個果報我們要本身去接受,所以這個悲拔苦。那拔苦就是告訴眾生你不能種業,你種了業一定要受苦,告訴眾生苦都不種了,就沒有苦、那個苦業可以承受。所以我們在因地全部都不造業。你說喔,我要受苦、我要受苦,沒有苦可以給你受、已經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你不造。不造業就不受苦,這個是自然的道理、道理就是這個樣子。

    那我們造了業那個苦是一定在後面啦,所以我們對這個理一定要了解,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是接受以往的果報、現在才有身體。那麼才有身體啊生活之中有很多的遭遇,那個是我們以往所造,不知道不能夠做的、我們去做了,那一些因,現在接受果報。那我們接受果報的當下,就記得:不要再造因。因因果果沒有了期啦。沒有說沒有了、消失了,沒有。除非我們走入真理,你走入真理世界,在佛的領域沒有、沒有造業、沒有分別心、沒有喜歡討厭。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最重要就是要培養自己不起分別心,不起分別心啊,沒有喜歡討厭。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喜歡討厭的情緒非常強烈,看到人啊都還沒有跟他相交往,喜歡討厭就呈現,有沒有?都有。我們看到人了喔,喜歡討厭就已經來,很奇怪喔、很自然耶,就有了。看到這個人,啊你喜歡還是討厭,就心裡面已經有底啦,怎麼會這樣咧?那表示說我們以往都沒有走入真理,就是不研究真理,不知道一真法界、不知道一個本體沒有兩邊對待、沒有。一個本體的話有喜歡討厭嗎?沒有。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這樣,祂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沒有喜歡討厭,可是我們落入現相就一定有啦,白天黑夜有沒有兩邊?有善有惡有沒有兩邊?有男有女有沒有兩邊?都自然有、自然形成。那我們要走入真理,我們的佛性本體祂沒有兩邊的,我們現在會有男會有女,那個佛性本體可以為男、也可以為女,可以當男生也可以當女生。所以佛性是沒有分別的,是我們落入現相以後才有分別啦,有現相了才有男才有女,在佛性本體沒有男沒有女,祂是一個絕對體、沒有對待的。那我們現在研究就是要走入一個絕對的佛性本體,就是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沒有喜歡討厭。那這樣的話我們能夠付諸於行動,不要喜歡討厭,分別心就漸漸的很淡薄、不會很強烈啦。不然現在你看我們那個喜歡的、討厭的都很強烈。喜歡的希望你吃到長壽,討厭的趕快去死,喔,你看喔這麼強烈啦。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喔,你喜歡他吃到長壽,不一定吃到長壽啦;你喜歡他馬上去死,他不會馬上去死啦。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那個情緒發揮很大、很快,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不對、不是真理,真理沒有這樣。真理是一個絕對體、它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分別心。

    所以為什麼成佛了,就是祂沒有分別心啦,所以佛在看我們眾生,都叫我們菩薩摩訶薩,摩訶就是大啦,我們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佛都這樣叫我們咧。可是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稱的起大菩薩嗎?敢不敢擔當?(不敢)。都還不敢啦,還差的很遠。最起碼在我們的心地都還差得很遠。佛就是非常的慈悲、無所不能都要幫助眾生。可是我們現在心地有沒有像佛的心思一樣,都要眾生好、都要幫助眾生?有沒有?有啦,只是多少而已啦。有的很多、有的比較少,都有。我們都希望眾生都能夠成佛、都能夠成道,那我們自己本身的遭遇、自己本身的修持,跟我們累世的累積,每一個都不一樣。假如說累生累世都在修,每一生每一世都有修道,那為什麼還沒有成道呢?就是對真理的認識還不透徹,所以我們一直修一直修,有努力修啦,都還沒有成。這個時候因為我們這個元會,走入快要整個都結束的時候,所以上天就大開普渡,要我們所有落入凡塵的眾生,都趕快能夠求道、修道、能夠成道,就回到我們本來。

    可是我們落入凡塵太久了喔,都迷戀凡塵啦。尤其你看現在喔,只要你有錢,你要到哪裡去玩都很自由自在,我們這個本島玩的不夠還可以出國去玩,那玩回來都很累啦。所以後學都講,我們最漂亮的喔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是最漂亮,祂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那外面的形相再怎麼好,各位前賢都是幻相、假的啦,它經不起天地的那個災變,不管你再怎麼美好的環境,來一個九級大地震,它整個都變化,所以沒有一個可愛的地方,真的可愛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個是最可愛。所以你想去觀光、遊覽,你就靜下心來觀你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啦,那個是最光明、最美麗啦。

    那假如說還沒有光明、沒有美麗,那要努力啦,要努力使祂光明、努力使祂美麗。只要你能夠付諸於實踐,你都努力去幫助人、不求回報,保證你那個美麗、觀光、光明整個祢都呈現、整個都出來了,那個高興後學都講,你晚上睡覺、睡到半夜都笑到醒過來,為什麼?你很高興啊,高興什麼,你能夠了解到奧妙的佛性本體,你能夠看到祂是這麼漂亮的,這麼值得觀光的,你已經找到祂啦,所以你每一晚都會笑,各位現在有沒有晚上睡覺會笑到醒過來?可能喔,唉聲嘆氣啦,哎喲,愈修覺得人生愈苦,所以笑不出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沒有發揮啦,沒有發揮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要你發揮了,祂可以助人無數,幫助人就是沒有數量的限制啦、無量的可以幫助人,只要你肯幫助人,你那個高興比被幫助的人還要高興。假如說自己有實際做的話,你就可以體會真的是很高興。雖然幫助人很勞累,可是那個高興是從內心發揮出來,那個金錢買不到的啦,你花錢出去玩還不見得有這種情形出現。

    所以我們要了解最漂亮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沒有對待、一個絕對體的,所以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你相信了以後,你去發揮,因為沒有對待,所以你也不會去在意人家是批評或是讚揚,不管了啦,你自己活在佛性的本體當中,那個快樂已經是沒有辦法用現相價值的東西來比喻啦,所以我們要了解說,真正的我們能夠如法修持,按照觀身性相猶如虛空,我們的身、我們的性、我們的相都是虛空,跟虛空沒有兩樣,不會生、也不會死、不會沾惹污垢啦。你看啊,我們要把那個虛空油漆,你(虛空)太白了,我把你漆一漆讓它變成黑色,漆的上去嗎?掉下來都落在自己身上,所以我們了解到,虛空就是無量無邊的光明,我們佛性就是這樣無量無邊。

    然後我們觀受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沒有受,我們一定要體會沒有受,這個沒有受,不是現相都沒有啦,都有、遭遇都有,可是不讓它進入內心、不讓它進入,不記在我們內心上、沒有,因為它是因緣際會才呈現讓我們去遭遇,那遭遇因為以往有很多的不知道、不知道真理的時候造下來的,現在才會呈現因緣讓我們遭遇,那我們現在的生活裡面,一定不再造因,那所有以往造的它就不會來了,就消滅了,那我們就愈生活就愈快樂。

     各位就可以了解到,你假如說內心一點事都沒有的時候,那個快樂是沒辦法形容啦,各位心上有沒有煩惱?()。還滿多咧。那假如說我們心上都沒事、煩惱也都消失,這個時候,那個快樂真的是無法形容啦,可是可以呈現,我們可以到達那樣的狀態,所有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生發,那為什麼我們會生發煩惱來煩惱咧?因為我們落入凡塵所學的就是這個啦,就是學要怎麼樣煩惱(哈哈),你看我們厲不厲害?大家都很厲害。我們看看小孩子生下來,他會不會煩惱?(不會),不會啊。那為什麼愈大煩惱愈多?(去學來的)。恩,就是學來的啦。是我們自己學來的,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啦,我們擔誤了、擔誤自己。所以我們寧可把這一些放下,能夠萬緣都放下了,所有的妄都能夠去掉,妄都去掉真的就呈現,那我們真的,就是要了解到跟虛空一樣。

   所以後學之前都時常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各位都還記得嗎?(記得)。那個不是在騙人的喔,因為你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就已經是一體啦,那一體的時候,我們真正的跟如來一起生活啦,我們就是如來、整個虛空就是如來、全部就是如來,是不是已經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對不對?()。那我們有所見即是邪見,為什麼?已經落入生滅啦,你有能見,我相;所見,法相。有能、有所是不是相對,相對就是生滅啦,那你有生、有滅當然就是邪見,見解不正確啦。那你沒有,沒有能見的我、沒有所見的法,已經是把它融成一體。

   所以若無所見即是真實見於如來,所以如來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上,時時刻刻我們所居住環境就是真理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如,這樣了解嗎?(了解)。你看我們要如法受持,到達如啊,這樣有沒有印象了?()。原來如就是這樣喔,對啦。如就是這樣,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對待、沒有兩邊,那個真的就是如。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上乘的四念處,我們真的要努力的去進入,我們進入了如那個領域,就已經、本身就已經成就了、已經成佛了,如來就是本身。所以要了解喔,你把祂分析了以後,糟糕了又落入兩邊生滅,不能分析喔,這個很奧妙的,一分析了以後就生滅,那你全部不能分析就是一體、全部就是一體,沒有你我他了,全部就只有一體,就是如。真實的見於如來,見到了沒?(不敢應,哈)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從真理的領域進入,然後了解到真理的狀態,實際的去實踐,真的能夠做,所以到能夠做的時候,那個真的講,你再怎麼描繪一定都有兩邊啦,再麼描繪都沒有辦法把那個真正的核心講出來,所以我們就藉著那個圓說來描繪我們的佛性本體,藉著圓說啦,所以要用凡塵的什麼景相來比我們佛性都講不出來,因為講出來已經有落差了、就已經不是了。所以我們在上乘的那個四念處,第二個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

    然後第三個,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心,心只有名字而已,連那個名字的性也沒有,是不是空?所以我們的心就是空啦,所以後學就講我們修道一定要明心見性,可是這個時候我們講上乘的觀心但有名字,這個心就已經是即心即佛,完全都是真心啦,是常住真心,跟我們生活用的識心(認識的心)已經不一樣,我們認識的心它屬於生滅,那我們現在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那個已經是常住真心,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說,你看喔,觀心,你找不到心啦,心連那個名字都沒有啦,所以各位前賢,心在哪裡、我們的心在那?(虛空),說心在虛空,那身體沒有心嗎?(),所以了解到,講出來又已經不是了、又已經變化。所以我們要知道,那個二祖問達摩祖師,就是他(二祖)已經接受道以後,就講說弟子心不安,求師父與我安心。達摩祖師說將心來與汝安。二祖一聽到以後,就很努力喔、趕快、把心找出來,找了很久,啊,找不到咧,所以就回報、報告達摩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說我找心找不到啦,達摩祖師給他回答:與汝安心竟。各位了解意思嗎?你不安,你心不安,求我給你安心,我說你心拿來,我把你安,你說覓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你的心都找不到,你的不安從哪裡來啊?各位了解意思嗎?喔,我們心都不安、很煩躁,從哪裡來啊?還是自己生發出來,對不對?

    所以後學就覺得那個法融,法融禪師不是有講,各位都還記不記得?那個繞口令,都忘了喔,這麼多人都沒有一個記得(底下前賢有講出來)。有哪一個可以說的出來,真的都沒有人記得啊?所以我們就是了解,要用心的時候我們都找不到心啦,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凡塵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生發啦,真正的咧,什麼事都沒有,可是什麼事都沒有我們怎麼會有那麼多事情需要處理啊。

   各位有沒有寫下來的,有沒有?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有沒有,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剛聽的時候好像在繞口令喔,可是各位就可以了解,從這個偈語裡面,就是我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我們要用心了,啊沒有心可以給我們用。無心恰恰用,我們無心的時候那個都用到剛好啦。那當用的時候恰恰無。還是把它寫下來比較記得牢,往後忘記了再拿出來就看得懂了。那這個很好記嘛!它有兩個恰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是不是都兩個恰恰,所以不是繞口令啦,而是真的實在,實在就是這樣啊,我們都是恰恰要用心的時候,那個時候,要趕快拿心出來用,哇,沒有、找不到,恰恰無心用。然後無心恰恰用,無心的時候我們都用得很剛好。當用的時候恰恰無。

    所以後學都覺得法融禪師講這個話,就是那個四祖跟他講百千法門,有沒有?(),啊有沒有人會背了,因為它很短?上次好像有人背出來,有沒有?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

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後學記得上次還有人背出來,上次有背,這次忘了。因為它不太長啦,像比較長的信心銘後學都有背過一次,信心銘有兩千多個字,那個比這個長的很多,可是我們是如法受持啦,還是回到我們那個,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這個是第三,三念處。

那第四個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觀法沒有善法、沒有惡法啦,那各位前賢法在哪裡?就是空啦,所以這個四念處、上乘的四念處竟然整個都是空,那我們進入空,就真的進入真理世界,真理世界就是空、真空妙有。所以後學為什麼又特別把上乘的四念處重講一次,因為我們就是整個認知的社會都沒有人在傳播,都沒人講,那沒人講都不會,所以我們了解說,開始的四念處,你這樣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要怎麼成道、要怎麼成佛?成不了的啦。一定要進入上乘的,各位都有印象了嘛?講得出來了沒?說到要講的出來就安靜了。恩,很容易啊,觀身(身體)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就是這樣啦,很簡單的,沒有很長,而且意思就是真的讓我們透徹,我們透徹了就可以我們成道成佛。

    佛要進入涅槃,阿難就問以後佛不在了,要用什麼法來修,才可以成佛成道?佛就回答用四念處,就是用我們剛才講的四念處。可是我們社會傳的四念處是那個觀身不淨啦,那個沒辦法成道成佛,所以後學寫涅槃經特別把那個寫下來。真的喔,各位前賢,我們只要記得這四句就可以成道成佛。

    後學都會告訴我們很多的修持方法啦,看是要觀我們的那個人心危殆不安、道心微妙難見,還記的嗎?(記得),那個也一樣可以讓我們成就啦。

   還是要我們就是:知道心在想什麼、身在做什麼,那個覺也可以讓我們成就

    那這個四念處是佛跟阿難回答,說往後佛已經涅槃了,不在凡塵教導弟子修道,那用這四念處來教導所有修道的,這個是佛交代的,就是要我們這樣修就可以成道成佛。那我們從這個文字的意思裡面,真的就是看到可以成道成佛的願景、可以達到的目標。

   那接著我們就講四正勤,四正勤各位有印象嗎?有沒有?

『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這個就是精進啦。我們修道就是要精進,那我們就看我們自己,假如說有惡,那我們一定要趕快斬斷,已生惡令斷。那未生惡令不生,沒有生惡我們不要它生出來。那已生善了,我們令增長、增加向上成長。那未生善令生,未生善令它又產生那個善。這個是四正勤,就是很努力精進啦。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也需要、因為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有時候會上上人有沒意智啦,有時候會自己迷糊,所以在迷糊的時候我們用四正勤來提醒自己,有沒有負面的念頭,有的話趕快去掉。有沒有向上的那個動力,沒有的話要趕快增加,這個是屬於四正勤。

   那我們了解到四正勤精進了以後,就有四神足,那個神足就是要啟發我們那個整個、我們的五眼六通、以及佛性的大用,就是培養定力啦,四神足是培養定力。那後學把它用記的、把它記第一個字啦,欲、勤、心、觀(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欲就是欲望,我們要有強烈的欲望,說我一定要啟發我佛性的定力,欲,我們那個欲望,各位知道怎麼寫嗎?欲,欲望,就要有強烈的我們那個意圖,就是我一定要啟發我佛性的定力,那個很強烈的欲望,那因為我們要瞭解到,我們佛性的定力夠的話,祂的作用就會呈現,所以一定要強烈的使自己不要凡塵生活那一種模稜兩可啦,有也好、沒有也好,不能那個樣子,要很強烈的說我一定要有定力。那個強烈的欲神足,才會引發我們定力啦。

   那第二個勤,就是很勤快,就是精進的意思啦,勤。勤神足,我們那個神明的腳、那個足。

   那第三個心,欲、勤、心。我們要一心,所以這個一心非常的重要,我們假如說在生活之中都保持我們的心都是一心,沒有三心二意,那對我們來講幫助很大,知得一萬事畢,說一心就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有很強烈的那個要專一,精神集中、力量集中,那個一、一心。

   然後觀,觀神足,就是我們要迴光返照,就是把注意向外、那個注意的精神全部都收回來。

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四個四神足,所以我們瞭解說,如法修持在講的都是一些基本功夫啦。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然後接著就五根。

    五根各位知道嗎?信、進、念、定、慧。信根我們要瞭解到,這個佛法很深、無底深淵,唯信能入,我們假如說你能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就可以進入很深很難了解的佛法裡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自己有那個信,這個信根很重要,後學都發現我們凡人,在凡塵用的信,大部分都是相信外面人講的話,相信外面的事情,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的相信,都程度不夠、都缺少實質的相信啦。那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佛性、一定要實質的相信。因為相信了以後,祂發揮的力道就很大。我們要了解到,每一個都是佛,你相信自己的佛性了,你發揮出來就有佛的那一種神通力道,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佛性。

    那接著就是一樣、精進的意思,一定要精進才會成就啦,我們做凡塵事也一定要精進才能成就凡塵事,何況是我們修道,更要精進。所以,信、進、然後念。

    ,就是一心一意啦,就是要念佛、念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念。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盡量就不要起心動念、盡量不要胡思亂想,因為我們胡思亂想消耗我們的能量,那我們吃進來的養分本來就不很多,那一直把它消耗,我們要修道的力道就不強,所以我們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那個佛性本體,所以念,要學六祖啦,惟求做佛,不求餘物,這個念,就是正念,那念我們就一定要成就、做佛。

    ,就是我們要有定力。信進念定,培養我們這個定力,所以我們對自己的佛性相信的愈深、定力就愈強。那我們在凡塵打坐的定,那個很難練成,很快破壞。那我們從佛性本體生發的定那就很理想,因為祂本身具備的、佛性的本身就具備有定力,所以只要我們定了以後、心定了以後,我們在處理凡塵事那個輕重緩急,我們就能夠分得很清晰,這個該先做、這個慢做、這個很急、這個慢一點、緩慢一點,都很了了分明。所以信進念定,最後一個就是慧。信進念定慧,這個我們的五根啦,我們要了解說這個很重要啊。

    我們對自己那個慧根,各位了解這個的意思嗎?(智慧)。就是屬於我們的智慧啦,我們能夠選擇修道、選擇來聽課,這個就是有智慧了,這個慧根,有時候我們也都講,喔,你慧根很好喔,都能夠很容易來了解真理。那個是屬於慧,這個五根:信進念定慧。然後接著這個五根,我們根扎穩了以後,它產生五力。

    那五力跟五根的名字一樣,也是信、進、念、定、慧,就屬於五力,從五根發揮的力道。那從五根發揮五力的時候,就進入七覺支,七個覺悟的支線,各位有沒有聽過?

    七覺支(七菩提分),有沒有?()。有的會有接觸有聽過,有的如果比較少接近修道方面的話,七覺支、七菩提分就比較少聽到。那後學用記的、因為要記很多,所以就會用很簡單的『擇、進、喜、安、定、捨』,然後中間一個『』,那這樣七個都出來了。擇就是選擇,選擇我們那個覺支,選擇。那我們在凡塵有很多的機會,我們都須要那個選擇,我們選擇怎麼樣做、我們選擇怎麼樣追求,那個選擇。然後擇進喜,那個進,就一樣是精進。然後喜,就是很高興、歡喜,喜覺支。擇、進、喜這三個都屬於

    然後底下安、定、捨,這三個屬於。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三個都屬於定。那前面的擇進喜、安定捨要使它平衡,就是你慧太多了(擇進喜太多了),那我們就是了解到你慧太多人會輕狂,就是不穩重啦。那你安定捨,那個定太多了,我們人會昏沉,就是提不起精神啦,所以兩個,擇進喜這三個覺支、安定捨這三個覺支要使它剛好都平衡,中間一個念(念覺支)來調節,看要增加智慧、還是增加定力,兩個把它調節剛剛好,就七覺支,這個我們比較少去說,所以就聽到機會也不多。接下來就八正道,我們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總共三十七助道品。後學就覺得說以往也沒說,以往我們有沒有說過?(沒有),沒有說過喔。那我們七覺支,因為它裡面都有一個、一個詳細解說啦,都有那個的意思,那因為後學覺得說,那個從文字就可以了解了,不用在特地詳細解說。

    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這個比較時常會提到啦。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剛好八正道,八個都屬於我們可以走入這個道,所以這個三十七助道品,佛在凡塵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大概都不會離開三十七助道品。

   所以第一個正見就非常的重要,就是正確的見解、就是屬於佛知佛見,佛的知見、正見。

那我們從正見的角度產生思惟,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凡塵用的那個思慮、考慮,那是屬於第六意識,可是我們這個正思惟,它屬於八正道的,它屬於走入正道、可以讓我們成就。跟我們那個考慮、思慮不一樣。思惟,它是在真理之中的思想活動。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凡塵就很少能夠辨別那個思慮跟思惟有什麼不同。我們的思慮,那個是我們在凡塵用,那麼在凡塵的生活用落入現相,那麼落入現相我們就有那一些得失參雜在裡面。那正思惟,它是屬於要渡化眾生須要用什麼方法,它整個角度都已經不同,不是說我們在凡塵跟人家交往、然後會不會吃虧、然後會不會被人騙了,那個考慮、思慮就真的是我們的第六意識了,那我們走入正思惟,它是屬於佛性本體,是屬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在這個思惟,八正道裡面的思惟,都是想要怎麼要,還沒有成就之前怎麼樣來修,成就了以後怎麼樣來渡化眾生,都屬於在這個佛道方面,所以那個正思惟是從正見然後延伸出來。

   然後再接下來的正念,那個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我們沒有起心動念就叫正念。各位前賢,我們不起心動念,有沒有念?(沒有),沒有啊?有沒有了了分明?有沒有?()。我們沒有起心動念,可是我們了了分明。沒有念頭啦,可是我們知道,我們知道那種沒有念頭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情形。所以各位要了解到,我們的正念,沒有念頭的時候,那種了了分明,就是我們佛性的輪廓,一不一樣?不一樣了喔!我們有起心動念,是佛性的功能作用,祂作用是讓我們在凡塵生活用。可是我們的正念,沒有念頭的時候,它是要我們了解佛性的本體狀態,整個輪廓是什麼樣子:就是您都沒有念頭,可是你了了分明。

    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哇~我們要了解說,講者諄諄、聽者藐藐。是很努力的講要大家聽懂,聽的人是不懂、你在講什麼不知。不過沒有關係啦,本來這種性理心法就很生澀,我們能夠接收啊,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點點滴滴啦,一點一滴你接收了以後,你就可以知道說這個學問不是一天半載就可以了解,各位就可以回想,我們三年多前現在這樣講可以聽得懂嗎?絕對不懂對不對?啊~你講第一句話我們就不懂,我們坐兩個小時耶。所以後學都很感動,頭一句就聽不懂,一直坐要坐兩個小時、又不能打瞌睡,喔很難耶,難不難?第一句就聽不懂了,然後要坐兩個小時,講到兩個小時到才下課,那個下課,喔,解脫了(哈~)可是從開始講,一直講到現在,後學都一樣的心啦,就是非常誠心的把後學知道的要陳述給各位,希望能夠了解到真理的狀態,能夠怎麼樣來修道、怎麼樣成道、怎麼樣成佛

    那因為後學是摸索的太久啦,光知道佛性本體就三十年,三十年耶,後學都會想,有夠笨,那三十年,你現在聽幾句你就知道了,可是後學那個時候的追求,不知就是不知,我們對自己誠實嘛,我就是真的不知道佛性是什麼、不知道,到三十年,後天廟有十七年、求道以後又十三年,加起來三十年,真正那個時候了解,哈哈哈,怎麼這麼淺,就這麼淺啊,整個都呈現,全部都是、整個都是佛性,各位一定會說:整個都是,那在哪裡?哈哈~。可是等到你完全都了解以後,你就會知道,喔~真的很親切,整個都是佛性啦,全部都是佛性。

    所以後學把那個看到的經典、它不容易了解的地方,都把它講出來。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然後悟道,祂悟道什麼?我們在外面這個不容易找到答案。只有那個夜睹明星悟道,這樣有啦,你看到、再怎麼看還是這樣。那怎麼悟的啊?然後一指禪(G),說什麼是道?各位前賢,若比(劉講師比G手勢)30年給我們看,你會知道什麼是道?知道嗎?

    然後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說大迦葉破顏為笑,我們拈個30年能不能夠破顏為笑?那個都一樣的道理啦,佛以一朵花代表凡塵的所有萬相,那讓我們看啦,然後為什麼大迦葉他會慧破顏為笑?就是把我們的佛性引發出來,誰看到?(佛性)。大家在看啦,不知道佛在做什麼、不知道,大迦葉,啊!,就是這樣啊、就是這樣啦。

    然後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晚上的星星我們也都會看到啊,對不對?那個星星就是凡塵的萬相,誰看到?你看喔,我們也都時常在看,那我們怎麼都沒有領悟?那祂看了以後還會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這樣啦。我們全部都有,我們差在哪裡?妄想執著,我們差在這裡啦。不妄想、不執著我們就證、就能夠證得啦,證得智慧德相(道德的形相)。所以這個(G)一指禪也是一樣,什麼是道?了解意思嗎?這個(G)是代表凡塵的萬相啦,那誰看到?(佛性)。是不是我們面對的人看到,那你看到那個就是佛性啦,所以這個(G)是引發你的佛性啦。有沒有夠透徹的,不用再去想啦,不然往後你又看到夜賭明星悟道,你又不知道怎麼悟。那又看到一指禪(G)也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又看到拈花示眾也不知道怎麼示眾。所以後學說那個不容易領悟,乾脆把祂講出來,以往的這一些聖賢都會罵(劉講師比著自己),不可以,要讓眾生自己想。

    你這樣講眾生都不會愛惜,要讓它自己想,想出來,喔~就是這樣子喔,就是這樣子…已經老了,有時候你進了棺材還不知道是這樣子,後學都在想這麼不容易領悟,我三十年才把那個:你都不要有念頭,然後了了分明,那個就是佛性的輪廓啦。阿~已經三十年耶,我們哪有那麼多時間啊,乾脆我講一講讓大家都能了解就好,那你知道了,你就知道怎麼修啊,那你要修、不修看你自己,我都把答案告訴你了,你認真修你就成了。所以我們就了解到,我們能夠坐在這邊研究很不容易耶,你坐得住很不簡單耶,你想看看你頭一句就聽不懂,坐到現在三年多、快四年了,三、四年坐都還坐著住、又肯聽,很不容易耶,聽不懂又肯聽那個才困難,你聽懂還沒什麼啦,啊就聽不懂,聽不懂又肯聽,只要你肯追求,絕對有答案啦。我講這麼多的話,隨便也有一句你聽的懂,對不對。一定有的,這一句我聽懂了,聽懂了你就可以用,就不用在這麼久的時間去思索。

    所以我們的那個正念,你有念頭就叫邪念,你都沒有念頭了那個叫正念,因為我們要知道,我們全部的念頭都放下了以後,我們的了了分明、我們的佛性本體、所接觸到的凡塵所有一切,都叫一真法界。這樣一真法界都呈現,就叫如。所以後學就在如是我聞,你若有看,你就知道以前就講跟你講的這麼清楚了。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有沒有?()。你就瞭解到我都講了,一點都不藏私,都沒有掩飾,只怕你不懂而已,都跟你講得有夠詳細。就是詳細說、就是要你真正的走入修道的道路,不然我們求道到現在都蠻長時間,那你有在修嗎?有啦。那修什麼?不知道。

    所以外人一看為什麼對我們批評都不好?因為我們表現出來不很理想。那你假如說都能夠從性理心法進入修持道路,你看那個表現出來,真的所有我們社會眾生都會讚嘆,怎麼有這樣的人、怎麼肯做這樣的事,都是犧牲、奉獻,真的就是這樣,不求果報、不求回報,所以你看整個社會對我們的觀感都改變,我們整個世界也就是要這樣,所以那個才真正的把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這樣才可以啦、才有辦法。你假如說不改變作法、都按照我們舊的模式來做的話,你自己都不相信娑婆世界有辦法變成蓮花邦。假如說我們像我們這樣講、這樣做,可不可以?(可以)。真的就是可以。已經我們都撇開個人的利害關係,全心全意就奉獻,所以我們瞭解這樣才能夠,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啦,你自己能夠感動了,別人一定能感動,你能夠感動上天了,一定能夠感動人。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只要你真正的誠心、真正的實際做,就可以讓你的理想都整個呈現。所以我們在正見、正思惟、然後正念,

    接下來就要正語。講出來的話要符合真理,不符合真理的話就不要說,就是都符合真理,你講出來都是正語。

    正業,我們瞭解身口意就是業,我們為什麼會造了那麼都業在凡塵受苦,就是身口意,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嘴巴、我們的意念,這三個就造成我們的業,身口意這個業,然後我們要正,正身、正口、正意,身口意全部都正。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聽起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就很困難,所以要當一個比丘,就是你進入佛家要修道,他告訴你比丘的偈語就是:

身語意業莫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我們要了解凡塵的所有眾生,有情就是眾生,你不要懊惱,因為他不瞭解真理),正念觀知慾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所以第一句就告訴我們,身語意莫作惡,你要進入佛門比丘偈語就先告訴你,這個三業要正,你的身、你的講話,我們現在這個講話口業真的造的是最重,很容易嘴巴話就講出來,所以我們本來人福都很多,被我們的嘴巴吃掉了,我們嘴巴很容易說話,把我們的福業都消耗掉了,所以福就很少。所以我們要身也做的正,這個我們比較容易啦,身體不會為非作歹,可是這個嘴巴喔,哇~真的就是要努力的加以約束,約束自己不要亂講話,不合理的不要講,講出來都是真理,這樣。

    然後,哇~更難控制,我們的意念,怎麼想都沒有人看到啦,心壞沒人知嘴壞最厲害(台語),都是這樣,你心裏面壞了沒有人知道,可是你嘴巴一講出來,哇~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瞭解,從我們最親切的身口意,身語意業講出來語言,從我們的意念然後都保持誠、非常誠心,這樣的話我們人生就不白來了,最起碼我們都能夠守住正義,我們人格都健全。

    現在我們要知道說很多人格都不健全,都自己把自己貶低了,那以前像後學那個朝代,記得那個老人家在罵人,他罵人家的話,現在回想滿嚴重,畜生啊!有沒有聽過?()。你看喔,那已經是畜生道了,嚴不嚴重?人罵畜生那真的很嚴重了,表示你人格都沒有了啦,變成這個畜生了,所以我們了解到說,我們自己人格要健全,就是要自我努力、自我要求,沒有別人會盯著你,可是你可以盯著自己,真的人格健全。這樣我們上不愧天,下不俯地。對地、對天都對的過,對人也沒有虧欠,這樣人就價值了,所以這個正業,身口意。

    然後正命,正命就是正當的職業,就是我們錢的來源就是要光明正大,這樣的生活才叫做正命。那佛制定戒律,他們比丘不能自己去煮飯吃啦,一定要托缽,祂的意思就是你去托缽都是要低心下氣,要降伏你那個驕傲的心。那我們人不管有錢、沒錢,我們的心都有看不見的驕傲。各位前賢我們內心驕不驕傲?(不承認)。我們要知道縱然現在在外面流浪的街民,他們的…等於是很驕傲的表現,所以有時候你要拿錢給他,他還會罵你,等於你瞧不起他,所以後學就會覺得說,這個驕傲跟身分地位大概沒有關係。已經最不理想的生活,他一樣還是維持他的尊嚴,我們講好聽啦,不要說驕傲,說尊嚴,有沒有比較好聽?(),維持尊嚴。

    可是後學就講過嘛,就看到一個學生(高中生),他去超商買那個麵包,他把那個包裝的塑膠撕破,(麵包)丟到垃圾桶,要做什麼,就是要給街民拿去吃啦。我說這個很高竿耶,高不高?他又不污辱他(街民),他都在垃圾桶撿東西吃,對不對?啊就讓他去撿,他全部都不沾惹那個虛名(說我拿給你吃,我們都會有那種心嘛)

    好像現在在北部坐車,那個年輕人要讓座,他不會說:阿婆你來這裡坐或阿伯你來這裡坐,不會。他起來就走開了,走到遠的地方,就是要讓你坐。我說現在這個滿高竿咧。不沾惹說你再給人家人情啦,沒有。所以那個就真的又不一樣的生活型態。他要做那個工作,可是他不接受你的那個、那一種表面的感謝尊敬,他不接受,他直接就走開了。後學是看到那一幕特別記憶深啦,當時我還不知道他的動機,不然你是在有錢嗎?麵包買了不吃,又把塑膠袋撕破丟到垃圾桶,看到街民在檢的時候,我才去了解說,喔,原來是這樣喔。各位前賢假如說你看到你會怎麼樣?你會罵他、你在浪費(哈~),那個能吃的東西怎麼買來就丟在垃圾桶,所以我們真的是不能以表面來看,他的內心比較實質的去幫助人,這個是後學看到的。所以我們講到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然後正精進。

    這個正精進,我們就是了解到自己上不上進,自己非常熟悉啦,我們是走上進、還是走墮落,我們最知道、自己本身最知道。所以我們就是要精進。

    最後一個正定,還是一樣八正道裡面也都講到我們佛性的定,從那個四神足、培養那個定,到後面八正道的定,它都是這樣一路延過來的。所以我們了解說三十七助道品,全部要我們怎麼修道都交代得非常詳細,都告訴我們你就是要這個樣子。所以那個三十七助道品就是直接可以讓我們成道成佛。不像那個苦寂滅道它是阿羅漢,十二因緣它是辟支佛,沒有像說我們這個三十七助道品直接拉你到佛的位階,就很高了。所以我們就了解在生活之中,看看哪一個方法最適合我們修,我們就採用,然後就一門深入。

    像後學開始講第一堂課要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對不對?我們假如說開始做一直到現在,你的功夫已經很深了啦,你那個萬緣放下真的可以放的非常透徹,妄都盡、真顯(真都顯現),那個真顯現,一念不生啦,一念不生就是佛性的輪廓,我們佛性的本體就是這樣,跟我們那個正念,都沒有念頭,那個了了分明,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在講的這個真理裡面,它條條道路都是通理天,都是要我們回到理天的啦

 

劉講師在涅槃經詳細解說: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助道法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有沒有印象?這個三十七助道品是釋迦牟尼佛所講最重要的重點,就是三十七品助道法,像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到現在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傳播著四念處,後學說這樣是初步,我們開始修的時候要用,可是你修到一段期間,已經對真理很熟悉了,四念處的內容就不一樣,各位記得嘛?念念看,

   (1)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我們的身、觀我們的性,都跟虛空一樣,這樣就可以成道成佛;那假如常常還在觀身不淨,則沒辦法成佛,只有不住相而已,那是一個初步而已,所以一定要進入上乘的四念處。觀我們的身有性、有相(身體的形相),都跟虛空一樣,都沒有形相(虛空沒有形相),我們身體也一樣會歸於空,我們佛性本來就真空,所以跟虛空都相同

   (2)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那是在哪裡?(無所不在),嗯,觀受,沒有受,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住中間,沒有受,那我們在凡塵為什麼會六道輪迴?就是把這個受都當成實實在在,都是實在的,卻不知道這個受是假的、無常變化,我們都把受當實在,所以這樣的話害我們自己;那我們按照真理,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沒有受。

  3)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心只有名字而已,連名字的性也沒有,所以性也是空的。

  (4)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沒有善法也沒有惡法,就是沒有,全部都空。

  所以上乘的四念處全部都是空,都跟我們講「沒有」,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你看看,哪一樣我們可以擁有?都是空,都沒有,可是我們實實在在去應對,「有啊!可以,不住在心裡面」,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心裡面都沒有形相在,只要我們心裡面都沒有形相,那我們整個跟空已經可以事先融通,還不用說把佛性拉到整個虛空,就已經跟空通了,連在一起了,這個都要自己努力,別人幫不上忙,那也不會天上掉下來,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做才能到達。各位對三十七助道品有印象嘛?

  「四正勤」就是很努力,正確用功的方法。假如我們有惡,馬上就斷,沒有就讓它不生;已經行善要它增長,那沒有善要讓它生善出來,四個四正勤;

  「四神足」(欲勤心觀),欲就是欲望,四神足就是我們六通的基本,要有強烈的欲望,我要,我要有神通,那個很強烈的欲望;勤就是精進;心就是一心;觀就是觀照。

  「五根」(信、進、念、定、慧);

五根產生「五力」,一樣也是信、進、念、定、慧;

「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三個是屬於定,三個是屬於慧,一個是平衡,

  擇進喜,安定捨,中間一個念。擇=選擇,進=精進,喜=很高興,擇進喜屬於慧,安定捨屬於定,你定久了人會昏沉,你智慧太強了人會輕狂,兩個都不很理想,所以要用「念」菩提分來平衡兩個,讓定跟慧平等。

  「八正道」,(1)正見,正確的知見,佛知佛見。(2)正思惟,我們的思惟是屬於八正道裡面的正,那我們在凡塵都是用思慮(不是用思惟),就是用凡塵的心意識,所以那個不可以,我們要用正思惟。(3)正念,就是所有的念頭都放下,所有念頭放下就是正念。(4)正語,正確的語言,講出來都跟真理相符合。(5)正業,就是我們身口意都沒有偏,都是跟真理相合(6)正精進(7)正定(8)正命。

   後學突然間要講三十七助道品,啊,沒有先複習怎麼辦,沒關係直接講它就跑出來,三十七助道品就跑出來了。所以沒有三十七助道品法,現在就具有雜食之身,就是我們沒有進入修道的軌範,軌道那一些常態我們沒有進去。

    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無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則不可得,猶如虛空,誰有得者。

   這個觀念還蠻殊勝。有得的話菩提涅槃就變成無常,法若常者則不可得。我們了解,有時候在言說是假(假就是借),藉著語言要我們領悟,所以佛就講「無言之法」,本來最殊勝最高的叫無言之法,不能用語言說的;可是「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來說;「因言而入」,因為講的語言我們可以進入;「非即是言」,而不是這一些語言,就是要我們不住在語言相,文字語言都是假的、不真,真的無言。所以當你領悟了以後要講給人家聽,你會覺得說「我領悟好像不是我講的這樣」,那個就已經領悟無言之法。無言之法已經是無言,不能用說的,可是不說的話沒有辦法了解,所以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把它說出來),我們就可以因言而入(可以你講得這一些然後進入),非即是言(不是在語言裡面),這個都不是文字遊戲,而是講真理,真理都沒有語言、沒有文字。

    我們活佛老師也講「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這個是在大乘金剛經論佛講序言時候說的。所以真理的領域都是沒有語言沒有文字,那個才是究竟,有語言文字都有變化,那你沒有語言文字(已經沒有了),就不變化,就像虛空一樣,整個虛空不會變化。那我們落入形相都會變,不管它長還是短都會變,所以都不真。

    是名菩薩,得道菩提及涅槃也:佛就詳細的說,得就是這樣。我們了解大乘佛法最後一定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最後這八個字一定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已經圓滿菩提了,可是都無所得,為什麼?我們本來有,我們本來有不能得,因為有得就有失,有得失是凡塵的生滅法,我們佛性本來有,只是恢復本來而已,有沒有得?(沒有),沒有,所以我們努力是要恢復到本來(我們佛性的本來),本來都是佛,我們本來都是佛,要恢復到佛,所以恢復到佛叫做得道,其實只是恢復本來而已,這樣了解嘛?(了解),要知道,確實無所得,各位前賢要了解,有所得就有所失,得失就是兩邊,得失就是生滅,有生滅就不是我們佛性的東西,佛性裡面沒有生滅,一定要確認,佛性沒有生滅,佛性沒有我們講的這一些,全部都沒有,那為什麼要講?因為我們已經失掉太久了,被煩惱覆蓋太厲害了,所以要藉著這一些語言文字來說,讓我們了解讓我們恢復,只是要恢復而已,只要我們恢復了就叫成道、就叫成佛,是不是只有恢復到本來?(是),所以成佛是我們本來,我們本來就是佛。

    

    那現在在凡塵世間苦海浮浮沈沈,就是因為我們都貪戀凡塵世間的一切,你看現在有錢,機票買了就想要去觀光,回來就累的要死,還花很多錢;你若用那些錢來幫助艱苦人、貧窮人,不是很好嘛;他(錢)給人家都不甘願,自己花用都用得很高興,人之常情,要拿給人家使用會想「我辛辛苦苦去賺來的,不要」,若是自己使用,使用的若不很恰當就沒關係,因為自己使用的,所以有時候上天會責罰他,讓他生病,就讓你花掉很多錢,錢花掉之後你也很甘願,有沒有甘願?不甘願也沒辦法,也得要甘願。我們要了解,凡塵得得失失有萬千,你去論得論失論不完的,我們要保持一顆心清清淨淨(就是本來),本來就是佛,佛就是清清淨淨,恢復到本來,可以到達,是我們努力做就可以到達,凡塵一切變化無常,不要去住相,不要管它,都是假的,不用計較。

    

    我們現在講都會,唉呦,「咱來出生無半項,回去雙手也空空,住這世間若眠夢,死了江山讓別人(台語)」,會背沒?(會),很好聽喔,這個是他經過了挫折以後才講出來,他很如意的時候、過的很順遂,他才不會這樣講;他已經活到老了、獨生子已經死了,他又想娶老婆又沒娶得,沒有孫子、沒有小孩,孤單一個人,就講了這些,講一講後學就把它記下來,因為蠻好記,就是我們人生常態,都是這樣,真的就是…,你現在有很多財產不用驕傲,你一毛錢都帶不回去,所以就要趕快好好利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樣人家會感激,人家沒有感激,我們內心也很高興,我們幫助人比受幫助的人還要高興,所以我們生活追求也就是這樣,就是生活的很踏實,過的很有意義很有意思,都沒有白活,不然我們人這個身體要說什麼價值啊,老前人都說一身臭肉,真的在還沒洗澡之前聞一聞,不香,真的是臭肉,所以終究要丟掉的,我們還沒丟掉之前,利用它(身體)好好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這樣我們眼睛一閉的時候沒有虧欠,努力做了,再來沒辦法的就不講了,有辦法做的就努力做,所以凡塵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所以說得,說不得都是凡塵在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