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道德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道德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劉芳村講師_詳解形而上謂之道_形而下謂之器__醒世佛堂100/08/04

2014/08/26 21:40
瀏覽1,30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劉芳村講師_詳解形而上謂之道_形而下謂之器__醒世佛堂100/08/04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各位前賢手上都有這張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講義,這是從台南同義宮34DVD所講的課延伸下來,因為34片講56章道貴章,講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把老子的道最高的程度呈現,可是在說的時候,同義宮全部大概十之七八的人都已經睡著了,功效很好,大概十個之中剩下一、兩個沒有睡,後學在台上沒有看到大家在睡覺,一直講講的很努力,結果大家都沒有反應,後學就很奇怪,怎麼好像大家都講好的都不回應,薛姐在底下拍DVD說大家都睡著了,所以後學回來就把形而上之謂道加以延伸、把它更闡明,這是我們修道者追求的最高程度。現在就請陳姐把34看到的心得向大家報告。然後再來延伸形而上之謂道。因為大家可能都還沒看,因為那是我們在修道、在追求的一個最高的法門,不是很困難,可是進入要有竅妙,34片就是在講那個竅妙,怎麼樣進入都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向各位闡述,不知道效果竟然那麼好,什麼效果?催眠術,竟然大家一聽都睡著了,後學很奇怪,那想一想我們可能根基都還不夠,所以在聽的時候,整個冤欠都把我們擋住了,不讓我們聽,說你知道這個的話,那你成佛一定有份,希望慢一點、慢一點,債務加減還一點再說。所以都讓大家睡著了,後學想說這樣太可惜了,這麼殊勝的法門一定要先建立正確的觀念,往後我們有聽到人家講,有一些法都是方便。那我們走方便法門,久了以後會有法執,法執一在我們就不能成就,所以這個就是去掉法執的最好方法,就是走入最上乘的、那個獨一無二的、形而上的道。把那個道的整體都在我們心中生根,這樣成佛絕對都沒有問題,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一定可以成就,所以把道貴章加以闡述。

   各位有看了最好,再來研究這一張意思就更了解,因為形而上的道並不是那麼困難,只是我們都缺少那個竅妙,沒有辦法契入,那只要我們契入了,人家再怎麼講、怎麼講,都左右不了我們,開始講心得吧。

◎以下為前賢的心得分享

   後學看了第34片,就想起劉講師一開始就教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先慢慢的從10秒、30…才知道什麼叫做二六時中、常不離其中,那時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現在才了解,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啟發我們的佛性、我們的自性佛,然後慢慢的感覺很清淨、很舒服了,才知道什麼是修行。

因為從以前就在講改脾氣去毛病,在修行來講算是比較一般啦,後學看訓文也是在強調那個,那是要真正的去掉才有辦法談到形而上的道。聽了34是讓我們更上一層,然後自己再去慢慢領悟佛性,讓祂出生、然後溫養讓佛性長大茁壯,後學覺得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真的很難,因為我們不像出家人可以拋開凡塵,到很清淨的地方修行,那個一本散萬殊,那個萬殊不會有很多人事物,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家庭、還有在群居的社會,我們就是要面對很多的人事物,我們都要去了這些緣。

   所以我們要在塵不染塵,出淤泥而不染,劉講師常常講的不能起心動念,因為『起心動念就是業,造業就要受苦』,這句話很受用,變成了後學的座右銘。所以就學著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做起,慢慢發現自己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也是從佛性出來,那現在我們都能察覺到了,能了了分明,就把它降伏下來,再來能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這個神動而天隨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跟天心都一樣。

   我們的起心動念真的很快,就像老師也在訓文裡面講,現在科技發達電腦資訊都很快,但是我的心比那些都還快,雖然科技是這麼發達,可是都是從我們的自性出發的,所以最重要還是要從我們的本心本性下手,不然我們走了二、三十年,老師說不知道哪一天是我們的終點站,都迷迷糊糊的,所以我們真的要守真常、棄生滅,讓自己的真心能夠常光現前,簡單淺顯得跟各位前賢分享,謝謝各位前賢。

以下為劉講師解說:

   我們這邊算是已經七、八年了,大家可以互相分享心得,互相提攜、互相勉勵,這樣進步會比較快,修的方向假如說有偏差的話,我們也會提出來探討,不然默默的做,做錯了還不知道,等到要改習慣已經養成了就不容易改。所以我們在開始下手的時候就一定要正確,方向正確、目標正確、作法正確,這樣一路走來就一定會成就,時間早晚,一定會成就。所以不用怕我這一生不會成佛,都不用怕。它已經在性分之中都有建立,只要我們把那個觀念加強,對自己性分裡面那個程度加強,對凡塵的塵垢就會慢慢銷落,因為我們沾了非常多的塵垢自己都不知道,錯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藉著大家研討的時候,來看見自己的錯誤,然後用心把它改過。所以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看自己願不願意改,願意改,那個路是非常的寬廣;那假如說自己不願意改,走的路就很。這個都要看自己願不願意,只要心都放寬了,我們容納就大,容量大了,我們的進步就快,那就知道的多,那知道的多我們就多聞,多聞的話對我們性分中那個佛因就種得比較多,一方面我們又深植德本,幫助人家,這樣生活起來就會很快樂,不要等到以後歸空回去,你在世的時候就很快樂了,所以跟大家勉勵。

   這是從34片延伸的,那為什麼開頭就用天命之謂性,那可能我們又有一個天命,讓我們又一直在提倡道真理真天命真,不知道天命在講什麼,我們所追的天命就是凡塵在領的點傳師去辦道,這邊後學直接把它點明,我們佛性就是天命。你要追就是要追這個真心佛性,才是追天命,不是你要追求當點傳師,當點傳師不一定成佛,到三惡道都有可能,那是一個假名相,因為大陸有13億人口,上天不會只慈悲我們2300萬人,祂也要照顧13億人,其實有20億人,有的一胎化政策都沒有報戶口,大概有20億人,那我們一點點的點傳師要去辦這樣大的人數,一定忙不過來,所以很多人會領天命去辦,所以那個不奇怪,只是那個是短暫的使命任務,只要你到達涅槃,你那個就沒了,你所領得天命就終止了,沒有了,那我們天命之謂性,它是永遠存在不生不滅的,所以我們就是追那個永遠存在的天命之謂性,指明人生之本,人生的根本就是天命,就是佛性,就是天性之原,我們的本原,人道之所由成,為什麼會有人就是天命,我們有天命才會成人道。

人之性只是太虛渾元之氣氣居真境這是老子的口氣,說那個氣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說既然稱性則是恆常之說,就是永恆常住這種說法,不是變來變去的。時徹三際,時間貫徹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佛性貫徹過去現在未來。圓覺經裡面有記載,我們要啟發自心文殊抉擇妙慧,那個天命之謂性就叫圓滿自性普賢恆沙功德,那個普賢也是我們的自性,所以叫

投清珠於濁水水不得不清投佛想於凡心凡心不得不佛,只要我們把心都投入佛性之中,那我們那個凡心一定轉成佛性。當信自心,要相信自己的心就是天命之謂性。一定要相信它是無依住性,沒有依住沒有依賴,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完全都是空,無依住就是完全都沒有依賴。妙慧解脫,到那個沒有依賴我們奧妙的智慧都已經呈現,那已經呈現就能夠解脫。是自文殊,自己就是文殊、自己就有智慧,文殊代表智慧。於心無依住中無性妙理有自在分別了了分明),有那個了了分明的自在分別,所以後學用小括弧把那個自在分別,就是了了分明佛性的本體,因為怕大家看到分別又是認為分別心。無性可動名不動佛智,沒有性可以動,如如不動的,我們佛性本來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如如不動叫做不動佛智。若心外有佛,我們的心以外有佛的話。不名信心名為邪見人,所以心外沒有佛,所有的萬相萬事都是我們的真心,都是佛,所以要追求自己是佛的佛,不要追求外面的佛;假如心外有的話名為邪見人,就已經知見不正確。只要我們一念契真,一念契入我們真心佛性。理跟智同現,理就是本體所呈現的那個本體,智就是本體所發揮的功能作用。理智同現即名為佛,有一個名稱叫做佛。一切諸佛皆同自心,所有的佛都是我們的真心。一切眾生皆同自性,所有的眾生都有佛性。一念應真,上面契入真,下面的應,契入跟相應是有一點不同角度。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情盡,三世情都沒有了。智無出沒,就沒有用智慧,不用了,不用智慧了,因為無我相、無法相,已經到達佛了。即佛果,佛的果位。性無依住體無差別,這是講到形而上的道。以此同體妙慧知諸佛心及眾生心,我們佛性都是同體,不管是眾生、不管是佛,佛性本來都是同體,知道諸佛的心及眾生的心,差別就在分別與不分別。如是信解不自欺誑,這樣就是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別人。真理玄微非言說所顯,不是言說所能夠顯示。要以深心體解,要以深心自己體悟了解,就會整個佛性朗然現前,就呈現在眼前。勿穿鑿異端,人家說一些奇奇怪怪的話,我們不要去穿鑿、不要跟他去探討。勿迷陷邪心,那個邪心我們不要迷陷進去。勿固牢鬥諍,不要落入口舌之爭,那個口舌在爭的那個。由相識心,我們由現相來認識我們的心,能夠認識外面一切形相,便知道我的心在活動,循相就會喪心,循著外面的一切形相,生滅無常,時時都在變,如果心隨相轉,心無主人時,就失掉心的存在價值。所以循相就喪心。

知相者心,知道相那個就是心。存相之心亦相而已,我們存相的心,也變成形相,謂之心,可乎?就是不能,說它是心已經不是了,變形相了。假如相生心生,相滅心滅心和相勾結不分內外主客時則心便成另一種相,所以要知道心跟相不同,心是內、是主人,相是外、是客人,我們要分清楚,只要落入那個外,那個客便成相,謂之心可乎?不能稱之是心。原心,原來的心它是虛靈不昧介然獨立,就是了了分明,沒有依賴,非常靈敏,形而上謂之道,那個虛靈不昧形而上的道。

乾為父=天賦我以氣坤為母=地賦我以形乾坤即天地),予茲藐焉=我們身體甚為藐小,予就是我,茲藐焉,我們的身體很藐小,乃渾然中處,雖然很小,可是它整個道都在我們很小的身體之中,所以不可知「中」,那個身體的中,二六時中的中,却得天地全德而居天地之中,所以我們知道身體雖然很渺小,整個天地都在我們身上,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就是天地之間睹塞有形有相的,本來天地是空的,可是被我們的形體阻塞了,充塞天地間的一切都是我的形體,所以了解,如來藏含藏萬事萬物,都是我的真心佛性,天地之帥吾其性,當天地的元帥,帥著天地了,就是我的佛性,主宰天地一切之理,就是我的本性人之異於禽獸,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全在於人的生命是理性和道德,這是跟禽獸不同,因此人性是「天地之帥」所以能率性,就是率著天命而為是足以參讚天地化育的,就是能跟天地同時變化,能夠幫助天地處理萬物,但前提是要徹底認清形相是假佛性是真佛性所具備的般若妙智慧要啟發運用,我們平常都是用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因為聰明,所以誤了我們都在六道輪迴,所以我們不要用聰明,要用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不是有身體以後去學來的,它是本性所具備,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般若才會啟發,有般若就會知道那個獨一無二形而上的道,這一段就是在講形而上的道。

十方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示現凡塵佛的知見、佛的知見、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先向眾生性海,我們的佛性好像大海那麼寬廣,煩惱中而開發我們一真法界,在我們煩惱性中它就有一真法界,就是一個獨立體,形而上的道。平等實相,都是平等實相,所有眾生都是一樣,在煩惱之中就有一真法界,就又平等實相,就有形而上的道,我們以為要另外去找,其實就在我們煩惱性海之中。眾生和佛一樣,這就是開佛知見。接着示佛知見佛以所証得之佛乘涅盤解脫之理顯示與眾生眾生同具,眾生一樣有最上的佛乘,有涅槃、有解脫,全部都具備三德都圓成,再悟佛知見,領悟佛的知見。顯示佛所成就之菩提圓滿報身使眾生依之修習悟入佛智,領悟進入佛的智慧,最後入佛知見佛之知見,眾生皆具,我們皆具有佛的知見。即一乘圓宗平等的大慧,就是形而上的道。所以佛的知見之前就有講,佛知:三際心不可得。佛見:不執著一、不執著異,所以角度又不一樣。

眾生被所知障碍而不得顯現,形而上的道被所知障碍,所以我們的所知都是形而下的器,被這一些器、萬事萬物障碍,那形而上的道顯不出來。只要肯萬緣放下再放下一念不生妄盡真顯,形而上之道即能呈現,所以不是很困難,只要我們抓住竅妙,就一定可以契入。諸佛以種種方便言詞譬喻開導眾生實踐慈悲克制我們的私慾專精意志建立功德同成佛道共得正覺

眾生需自培信心,需要自己培養自己,就是佛的信心,不要向身外求佛,自己就是佛,身外無有佛。宿植善根,深植德本。始能悟入修道要義知其如何修持建立正確理念不被邪說所惑,我們現在一講出話來,很多話都不合乎真理,那個都叫邪說,我們不被邪說所迷惑,一定要認清真理。真如理體離言絕思,我們佛性的本體叫真如理體、叫一真法界,所以要知道祂離開所有的言說,也沒有思慮,我們頭腦的思慮也絕對思慮不到,離言絕思。不與思量分別相應,真如理體不與我們頭腦裡面的思想言論,不與思量分別相應。亦不與諸染法相應,真如理體不跟染法相應,所以我們染了塵垢,跟真如理體已經絕緣了,不相處在一起,所以一定要自己把那個染法(染了凡塵的方法)、染了塵垢的一切,都去除了以後,真如理體才會呈現。除盡其妄心分別,一定要除盡。則真體如如真如理體不立一法放下塵緣始能契入,塵緣(凡塵的因緣)全部都放下,才能夠契入。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所以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會跟真如體理相違背。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心在想的、嘴巴在講的,跟真如理體都無緣無份。知一切法離說,所有的萬法都離開言說,離開能說。無有能說、無有可說離言說相,言說相沒有。無有能念、可念即離心緣相心不攀緣),了達一切言說),一切言說是相,即非言說),即非言說是性,言說性空,佛講四十九年都一句話、一個字也沒說。說無能說所說說即非說呈現之狀況即形而上之道),所以形而上的道在這麼矛盾的文字之中呈現。

佛說法四十九年熾然說努力說無問自說入涅盤前弟子問如何處理這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佛言(佛就說):我四十九年一個字也沒說菩薩問言以何根據作如是言佛言以兩種法作如是說所謂本住法自証法」,而此二種法皆是形而上之謂道之道」,本住,本來佛性具備的、本來的叫本住法。自證法是經過凡塵的修正,不管是頓教的五十五位階的,自己證悟的自證法,這兩種法,然後才講出來一個字也沒說,所以依據就是本住跟自證。向上一着千聖不傳,就是要我們本身去實踐,那個沒辦法說的,沒辦法能念的,就不能講,講出來就有偏差,所以那個要全部都離開言說,離開心念,唯有自己親證,自己親證就是千聖不傳,那不是慳吝不傳,而是說沒有辦法傳,因為你自己沒有證,要你自己本身知道,像喝水是冷是熱,也要自己喝了才知道。

若有能說所說即是生滅是輪迴法佛示現凡塵不傳給眾生六道輪迴之法,所以不講那個能說所說的。了知一切心念即非心念念本無念,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叫正念,正念就是佛知佛見,有念了就叫邪念,不正確了。念無可念念即非念,所以知妄即真無說無念是名隨順真如,隨順著真如,然後言說的,說出來的是無言之法,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活佛老師也講,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所以老師也要我們詳細說,由詳細說我們才能夠了解進入,可是這個詳細說都是勉強而已,所以一定要知道隨順真如。當知離念、離言說外別無真如,所以念就是真如,言說就是真如,這個角度跟前面一行的角度又不一樣,它把念跟言說已經融入真如理體。

以不變佛性本體隨緣),我們佛性可以隨緣,隨緣就是用,有體有用。是故起心動念無非真如,所以起心動念那個念都是真如,都是佛性本體,我們差別都是在着。所以眾生着有以為實有心念可得,差別是在這裡,認為它是實有,它沒有。我們要了解,念頭生發了、起心動念了,那個都是從佛性本體出來,可是它都沒有形相在,要了解說這個沒有形相在,可是它會呈現,以真空妙有來描繪。實有言說可形即是違逆真如,這是我們眾生的現況。既違其性云何可入,違背真如就沒有辦法進入真如。若要證入真如必須離念,這個就是沒有那個相,就是離相的意思。沒有心念、也沒有言說相,沒有心緣相,必須要離念。當知離念非是將其心念斷除,不是把心念斷除,只須了知妄念本空,我們的念、我們生發的念頭,本來就是空的,要空其塵境,空我們所念的那個內容,把它全部空,只要空了,這個念就變真如,不空便着相,着相我們就是凡夫,所以差別很微細,我們要體會。而念實無可離,就是真心佛性實在沒有可離的地方,當體了不可得不可得處只麼得,這個是永嘉大師說得那個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我們要得的東西,就是在那個裡面,所以就寫小括弧,(就是不可得之地方所在即形而上之道),微不微妙?很微妙、很細,就是我們都要進入這一種很微細的真理所在,因為差別都不大,可是一點點差別都不行,只要你差別一點點,相跟性就鮮明的分開,所以着相就是凡夫,離相就是佛,就成佛了,很微細的差別。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法非常的殊勝,我們只要當體都了不可得,都能夠離相,即是真如,就已經是真如了,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形而上的道。真如假諸言說,真如藉著所有的言說、借諸言說。而說無分別義,把無分別裡面的真理都說出來,說真如裡面沒有分別、沒有那個分別心,我們要修證到沒有分別心,就成就成佛了。

依無能說所說而說說即非說文字性離,後學就講那個四念處,上乘的四念處就有講,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這個文字性離跟那個名字性離是同樣的意思,兩個可以互相發揮,這個名字性離,沒有啦,心也都是假的。法的話,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這是上乘的四念處。

當體即空,當下就是空,真空妙有。諸妄消妄,所有的妄,假的,都已經消失了,忘記了。不真何待,一定就是真。所以只要妄念一空真如之體自然而顯一切諸法唯是自心無有能見,亦無所見無有能說亦無所說見佛聞法皆是分別,所以我們見佛了、聞法了,那個都是分別心,所以見到佛都是見到我們自己的心,所以聞到法都是我們的性,都是很寬廣。之前後學都時常會說,有時候我們都會有盲點,修到佛學博士也有盲點。台灣那個佛學博士在紐約跟達賴喇嘛對談。

   達賴喇嘛舉手說:我可以問問題嘛?佛學博士說:『等到我說完了你再問』。講出來了,裡面的法就在了哦!第二次,達賴喇嘛又舉手說:『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那個時候台灣的電視不普遍,很多人是在電器行看,在現場就有人說,那個達賴喇嘛的記性怎麼那麼差,才一下子就忘記了,因為主持人也沒學佛理,所以也沒有說什麼,所以那個是行家在過招。他舉手是說,你那個理論對眾生的幫助不大,你要告訴眾生簡單的方法,簡單的方法就是沒有能所。

   所以那個『我講完了,你再問』,就有一個能講的我相,所講的法相,有能說、有所說,對不對?你看,有沒有法?(有)。法在裡面,有能說有所說,是不是生滅?是不是對待?所以佛不做這個生滅對待的事。所以他也就沒有再延續他的能說所說。

   就講第二個,說『你講完了,我不知道要問什麼』,那個就是告訴他,要問的是剛才,剛才已經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還沒到,現在心不住,那個是要三心去掉,有沒有法?(有)。只要我們沒有三心,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我們就沒以六道輪迴,我們有三心,三世都把我們攝受了,我們就要在六道輪迴,你看這麼奧妙!這麼微細!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訓練到沒有三心?過去現、現在心、未來心,過去已經過去了,你怎麼拉都拉不回來,未來還沒到,你不用策劃,那個策劃是身體要用的,佛性不要用,佛性不用策劃,現在心不住,你說現在,那就過了,二秒,現在,又過去了,又二秒,現在,又過了,它住不了,沒有,對不對?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我們整個佛性就呈現、圓滿呈現。所以叫現前一念,具備十世古今,當下一念,不是時常說嗎?

   我們再日常生活之中都在用能所,但是我們都不知道,等一下啦,等我,我做好了,我再跟你講,又是能所,我們都不知不覺啊!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作到沒有能所,我們吃飯有沒有能所?吃飯要不要能所?可能又在思索了,沒關係可以去想看看。

一真法界無有分別不起分別即能見佛形而上之道),後學時常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鑑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所以我們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就見到如來。那我們有所見,就是有能見、有所見,就是邪見。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各位前賢我們都時時刻刻見到如來,為什麼,因為我們無所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如來都整個呈現,有沒有?都沒有體會啊?我們在當下有沒有所見?因為啊!不是我們的性分中在整個宇宙虛空嘛?對不對?然後我們無所見,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整個真如呈現在我們眼前,整個都是如來藏,含藏萬事萬物,我們是不是看到如來?有沒有啊?(有)。那假如說我真的看到佛鑲了,那是邪見,真正的都是無所見,無所見耶,真空妙有,都見到如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見佛啊!有沒有?(有),又是今天才體會,不起分別就能夠見到佛,那個就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形而上的道,是不是很容易就呈現了?(是)。

楞伽經大慧菩薩問佛,(達摩祖師西502年到我們中國來,就是帶四本楞伽經要傳給我們中國人,因為楞伽經的程度很高,那是菩薩法,所以到五祖的時候就把它換成金剛經,沒有傳楞伽經,楞伽經裡面大慧菩薩當機)。如何具足修行法,說如何才是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佛言有四種法成大修行,第一、觀察自心所現。第二、遠離生住滅見。第三、善知外法無我。第四、專求自証聖智若成就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佛又解說此四法內容

第一如何觀察自心所現謂觀三界唯是自心山河大地萬相萬事全是真心佛性)離我我所沒有我相及法相),無動作無去來有為動作全沒有),無始執着過習所熏呈現虛幻種種色繫缚身心菩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形而上之道在其中)。就是時時能夠觀察形而上之道就在這裡面,山河大地,萬相萬事,全部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離開那個主觀的我、也離開客觀的我,所以沒有我(這個四大水火風土借我用的身體),離開這個以及我所擁有的環境,所以沒有我相、沒有法相。離開我所,我就是主觀的我相;我所就是我處的環境,就是法相。所以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沒有動作、沒有去來,有為的一切全部沒有。

   那我們現在所過的生活,那是無始以來執著那個過去的習慣所熏,然後呈現我們現在在眼前的、虛幻的種種色(形相)、行(行為)、名(名稱)、言(言詞),都繫缚我們的身心,都被無始的過習所熏,所呈現都是假的,要認清,這一些都要去掉,修持就是要去掉這一些,菩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就是能夠觀察形而上那個道在這裡面,所以呈現那一些虛幻種種的色行名言,我們都要認清,都是虛幻不實在都要去掉,實在就是真空妙有,就是形而上的道。

第二如何得離生,如何遠離生住滅見。

所謂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所有的萬法都好像夢幻泡影。

自他即俱皆不生故妄見生滅),我們自己及他就是外面的所有一切,即俱皆不生,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的,以及客觀因素促成的,全部都不生,都沒有生,那個都是緣聚才呈現,緣散就沒有,所以妄見生滅,我們看到的生滅都是妄見、虛幻不實在。

隨自心量所現故,那個外面的一切景相都隨自己的心量所顯現,我們心好現好的景相,心壞現壞的景相,狹隘的心就現狹隘的景相,寬廣的心就現寬廣的景相,所以隨自心量顯現,那個都隨着顯現,那個都妄見生滅。

見外物無有故,外面的東西全部都沒有,因為虛幻不實在,可是我們差別都把萬物當成真的,不知道它一直在變化。

見諸識不起故,我們的心意識、六根對六塵,所有的事都不起,已經能夠了了分明,所以他不起識,不起這一些妄說,沒有作用的識都不起。

及眾緣無積故,不會累積眾緣,我們是累積太多的緣,所以才一直六道輪迴不息,可是我們要來觀察遠離生住滅見,都要遠離。

由分別因緣起三界故,三界都是我們分別心的因緣起來,本來就沒有,沒有三界,就是因為我們的分別心,所以才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如是觀時,如是觀的時候。

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這個時候不管是內心、不管是外境,所有的萬法都消失,都沒有,都是假的。

皆無實體,雖然有現相有事情,可是變化很快就過,沒有實在的一個體性在。所以遠離生見,生出的見解都遠離了,所以不生見解,不生見解就不害自己六道輪迴。

証如幻性,凡塵的所有萬相就好像幻燈片,我們證悟這一些幻相的影相,幻起來的景相全部都了解它虛幻不實,所以能夠證悟如幻性。即時逮得無生法忍,這個時候就已經得到無生法忍,無生法,無生就無滅,無生無滅就進入佛性本體,已經進入無生法忍,那個忍就是安住不動,不是忍耐的忍,這個忍是總相,忍耐是別相,佛告訴我們,沒有眾生相就沒有忍耐的事情,所以忍就是安住不動,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能夠安住不動就識得到阿羅漢的果位、菩薩的果位、佛的果位,都是無生法忍。

住第八地不動地),菩薩到第八地就不退轉了,就不會再退那個修道的心。暸解心、意、識,我們要了解我們自己本身的心意識,是眾緣聚會才有,一樣眾緣消失了心意識也消失。心意識有五法分別如如正智),就是有名、有相、有分別、有如如、有正智,我們要了解為什麼如如正智也列入五法裡面,因為它有相對待的,我們佛性本是無對待、一真法界,如如正智是明對著我們凡塵那個名相。無我相無法相,沒有我的形相、也沒有法的形相。轉所依止,我們所依賴的已經轉變,獲意生身,得到那個意生出一個身體。

大慧問言釋迦牟尼佛,以何因緣名字叫做意生身佛言(回答),意生身者譬如意去,我們的意要到哪裡去,速疾無碍,非常的快都沒有障碍,像我們在這邊說到板橋火車站,一下子就到那個板橋高樓火車站了,那個速度很快沒有障碍,意生身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佛又作這個解說,說無量百千由旬,一由旬三十里很遠,那百千由旬那是非常遠,那你在很遠的地方看過那個東西,那個東西現在又讓你想到的,你的意念想到以後,那個意,意生身它就去到那裡,很快,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碍,都沒辦法阻礙,那個意生身很快就到達你意要去的地方,是很快,意生身者亦復如是,佛就講意生身就是這樣,如幻三昧,那麼這一些就是如幻,如幻就是景相很快就消失了,三昧是正定,這個正定也是證悟裡面的如幻,就是不要住,雖然有那個意生身非常殊勝很好,可是那個也都是還沒有直接到達佛地,所以用如幻三昧來稱呼。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就是所有的菩薩都有本願,就是渡化眾生成佛,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在所有聖人之中,跟所有聖人一樣要渡化眾生,要使所有眾生都能夠成佛,是名菩薩得遠離生

第三如何觀察外法無性,外法萬法它全部都沒有本性,沒有真心佛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那個陽焰就是火堆上面所看到的就是陽焰,現在七月到了都有人在燒金紙普渡,那你看那個金紙的上面,有那個氣勢,那個就是陽焰,陽焰就是在火堆的上面呈現。夢境就表示這一些是虛幻不實在,不能實際存在,無始戲論演戲的台詞),無始以來它都是戲論,演戲的台詞。

種種執着、虛妄、惡習為其因故,所以它的因就是虛妄惡習,如是觀察一切法後,即是。

第四專求自証聖智專求形而上之道),我們就是要求自己證悟,那個聖智就是薩婆囉,就是性海(薩婆囉),證入我們的性海,專求形而上的道,具足如是四種法即成大修行者,我們具足這四種法,才真的叫做一個修行人。

大慧菩薩又問為言語是第一義為所說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所以言語不是第一義,所說也不是第一義,都不是,何以故第一義是聖智內自証境,就是我們已經到達聖智,已經到佛了,到達神聖的內自證的境界,第一義是證悟的時候才呈現,非言語分別智境,用言語分別不能顯示第一義,所以第一義很深。

佛言言語者,就是我們所講的言語,起滅動搖展轉因緣生,我們的言語就是起滅動搖,輾轉因緣生,若展轉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相悉皆無有形而上之道),所以第一義就是形而上的道,信道貴篤守道貴堅道之在身如生命之不可失以外物移其志不因世俗易其操而後能安於貧賤,屈於下位,不慕人之能做君子(就是人格健全者)道不離人人自離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放下萬緣即如如佛活佛老師言:常明般若妙心勤持智慧利劍了悟真法明徹假景明心見性廣行功德

※各位可以問問題

Q: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是不是與道相違背?

A:心行處滅,就是我們的心一念接一念,心的一念接一念那個地方所在已經消失了,已經沒有,就是你要用心來想,想不出來。言語道斷,就是我們要用語言來把它描繪,那個用語言已經沒辦法講,已經斷了。普通在講這句話的時候,都在講形而上的道,才會用這兩句話。
心念一念接一念叫做「心行」。「處」就是地方所在,就是不能一念接一念,你一念接一念再怎麼想都不對;那言語道斷你怎麼說、怎麼說都要斷掉、不能講,一個不能想、一個不能講。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叫做不可思議。各位如果有看DVD34片,就有問大家,說我們不着有、也不着空、不着亦有亦空、不着非有非空,請問是什麼狀態?就是不可思議,因為沒辦法去思、沒辦法去議論,就叫做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就是這樣子把它貫通。

Q:請問劉講師您在台南同義宮講:『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

A:我們先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慢慢深入,深入的時候,深入到已經把整個妄都去掉,真已經顯現,顯現的時候,那個「尸居而龍現」。尸居」就是我們安居在家裡,沒有出門;龍現」就是神通萬物,就是我們人在家裡住,不要出門,外面天底下的事,我們都知道,只要你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深入其中的去探討,祂就有這個尸居龍現的內涵。

「淵默而雷聲」,淵就是深淵,默就是靜默,那個就表示你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沒有妄,妄已經盡真顯,真顯的時候,就是眾生平等,把那個德都整個呈現出來,那個德(道德)很感人,就好像打雷,打雷的聲音很震撼,讓大家都很震撼,說這個德怎麼培養的這麼大、這麼多!

「神動而天隨」,就是只要我們動了意念,這個意念就是神,神動了天理都跟隨著,天理都跟隨著那是鼓勵他們朝著這個方向深入其中,深入我們佛性裡面,裡面有這一些學問在,比較深一點,就是要先慢慢培養。

Q:「從真起妄」跟「從體起用」的分別在那裡?

A:從真起妄跟從體起用,那個都是我們佛性的兩面,因為是在講老子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在那個時候說的。從真就是從我們的佛性本體。起妄就是從我們的佛性功能作用,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把它當成妄,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住相,從真起妄就可以返妄歸真。然後從體起用,就攝用歸體,它都是兩邊,一個體一個用,一個真一個妄,都是相通。那我們用文字的時候不同了,真,我們就很喜歡;妄,就討厭了。體,我們就比較保守住;用,就比較看清。老子是說:此兩者是同出,異名(不一樣的名稱),同樣都是從同根源出來,所以我們就是要認清、知道。

真的我們要保有;妄的我們攝妄又歸到體,就是歸到真回來。用就是攝用歸體。就是我們拿錢(體)去買東西(用),那用只有一次,那錢已經被拿走了,你可以再買嘛?你要再買你就要再拿錢,還要從體再起用,對不對?不能說你買了以後,又把錢從人家那裡再搶回來,不可以,所以用只有一次,那個妄(佛性的功能作用)用出去也一次。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道德經-43 第七十四章司殺章第七十五章貴生章第七十六章柔弱章第七十七章天道章第七十八章水德章第七十九章左契章第八十章不徙章第八十一章不積章

我們直接講上個禮拜沒講完的第七十四章司殺章。因為講到「司殺者殺」,就是常有我們看不見的那些白無常、黑無常在凡塵執行他們的任務,在司殺一些為非作歹的人,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躲過凡塵的法律,卻躲不過天地之間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司殺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夫代司殺者

就是國家有死刑的法,死刑就是代司殺者,代理天地來殺害眾生。

是謂代大匠斲

   因為天地之間在造萬物萬象,都造的非常精緻,所以造作出來我們都看的很舒服。可是假如我們要代替天地來製造萬象萬事,那就不一樣了,那叫代大匠斲(代替天地來執行法律)。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代大匠斲會傷到自己的手。所以我們看國家執行死刑的法律,就會有很多掙扎,一些不同的聲音出來,就表示會傷到手,一些立法者(我們現在的法律是經過立法),這些立法不一定全部都符合我們眾生的希望,所以就代替天地來執行這些代大匠斲。各位了解意思嘛?我們比較少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比較不了解。這邊老子講司殺者有他的職責所在,天地之間無形的來執行他的任務是比較適合,我們代替那些來執行就不很適合。這個聽起來好像跟我們沒有關係,可是我們因為都是奉公守法,所以對天地之間的司殺以及大匠斲比較沒有接觸,也沒有印象。假如一些為非作歹者就會非常的注意大匠斲以及司殺者。

   這一章大部分都要我們能夠行善,行善的話我們就不會被法律制裁,也不會被無形的這些來司殺。我們要知道,老子講出來的角度,就是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一落入起心動念就很容易負面、不好的念頭跑出來,當我們負面的念頭跑出來,我們就會有行為,有行為以後造了業就要受苦,不但我們自己受苦,還要受到法律制裁。老子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能夠行善、要能夠奉公守法。

第七十五章貴生章,就是我們的「生」很尊貴。

第七十五章貴生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人民(百姓眾生)飢餓飢荒,因為在位者(統治者)稅,收的太多了,各位有繳過稅嗎?(有),我們都奉公守法都有繳稅,因為國家所有建設都從稅金來,我們都有繳稅,可是要適當要剛好在我們負擔之下,不能超過我們的負擔;假如稅,抽得太多,我們就要一直賺錢,一直賺錢的話,時間都被賺錢綁住了,另外一些我們生活上所須要的必需品就沒辦法充裕。所以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這樣才會飢荒才會餓肚子。

民之難其上之有為治,以,是以難治

   人民不好治理(此時現場有些動作),我們這心法現在都在看母燈,所以現在講什麼有聽但沒聽入,油芯抽高一點,比較耗油,但火焰比較大些。人民不好治理,就是有一些刁民。各位有看過刁民嗎?(沒有),沒有最好。刁民就是不服從治法者,所有的行為動作都不配合,就變成刁民。刁民就是難治,民之難治(很難治理)。所以老子的意思就是要我們人民自己來治理自己,自己來管理自己最適合。假如要別人來管的話,總是有管不到的地方。尤其交通違規,南部講紅綠燈是參考,闖紅燈則警察會抓,警察問闖紅燈的人:「你沒看到紅燈嗎」,闖紅燈的人說:「紅燈我是有看到,可是沒有看到你;你要開紅單我沒有看到,我是有看到紅燈」,這是很諷刺,表示我們守法的精神都還不夠。

    假如我們看美國人,地很大,車子並不很多,有時候紅綠燈,紅燈一亮,我們看車子都停下來,此時周遭都沒有車也沒有人,但他就停下來;那以我們台灣地窄人稠,我們都會想:「他怎麼那麼笨,就開過去就好」,我們都會這樣想;可是他們在美國都蠻遵守法律、交通規則,紅燈了他就停下來一直等,等到綠燈在開走,雖然都沒有車,他們也是一樣等。

   以前後學年紀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住在台北天母,那是一個高等社會人士住的地方,美國人也很多,住在那個地方要過一個馬路,等了老半天還過不去,因為離紅綠燈很遠,就要直接穿過馬路;然後在那邊一直等車子少一點的時候再過去,結果就有車子停下來,車窗裡面手就指著「趕快過趕快過」,後學回頭一看,原來是外國人,我們中國人都不讓人的,外國人看你等了老半天都過不去,他會停下來請你過去。有時候我們的修養,雖然這是小事,可是會讓人感到很溫馨。雙十節在淡水河邊放煙火,外國人也去看煙火,因為那個地區沒有禁煙,所以都在抽煙,他們抽完煙,煙蒂捏熄以後,放在哪裡?(口袋),對,這叫共識,大家都知道,把煙熄掉以後放在口袋,那我們中國人放在哪裡?正確,我們就直接丟在地上,所以等一下人員疏散以後,地就很髒,全部都是垃圾,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水準不高,大家的涵養不夠。所以我們要從自己本身做起,雖然是小事,可是你一做出來以後,人家會感受在心。尤其現在衛生比較好,當以前我們想吐痰的時候,吐在哪裡?地上,很直接,可是假如你很習慣地要吐痰的時候,從自己口袋拿衛生紙出來,吐在衛生紙上,然後再放在口袋,等到有垃圾桶才丟在垃圾桶,這也都是生活上的小事,可是會養成習慣。

    各位前賢,我們的習性強不強?(強),非常強,我們的習性很強,所以我們要從生活的小細節下手,能夠改就改,一改過了以後,也一樣會習慣。那我們自己會想要自己比較有內涵的生活方式,這樣我們自己就管理自己,民就不會難治,就很好治。


◎所以老子的意思「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上=領導者,國家的統治者有為(落入有所作為),所以有所作為不是從佛性出來而是他有企圖,所以這樣有為了,我們人民就不好治理。

    所以「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了解意思嘛?假如我們都一直鼓勵,像現在台北只要年歲大了,你去搭捷運,車廂雖然擠的滿滿的人,可是博愛座是空的,年歲大一定有得座;假如博愛座已經有年歲大的人坐,但你一上車,年歲又大,一樣普通座一定有人起來讓你坐。所以現在台北捷運文化非常理想,像後學這樣年歲大不大?後學搭捷運都不用怕沒得坐,一定有位子可坐,都有博愛座可坐,若沒有博愛座則旁邊年輕人就會起來禮讓給後學坐,所以後學說自己年歲也大了,年歲大了可以享受這個優待,台北捷運每天都有一百五十萬人在搭,多不多?(多),高雄捷運每天約十萬人,一百五十萬跟十萬人差別這樣,所以台北市政府說捷運是他們的金母雞,生的都是金雞蛋,高雄捷運則是快倒了,快要把全部的本錢都虧光了,因為習慣性,都是騎乘機車,你叫他騎機車到捷運站然後再去搭捷運,回來再來騎乘機車,這樣很麻煩,乾脆我直接騎乘機車到目的就好,所以就不用搭捷運,捷運生意就不好。而且高雄地大停車方便,在台北停個車很困難,所以大部分在台北都會搭捷運,就很習慣,班次又很密集,像板南線兩分半鐘一班,兩分半鐘多久?你這班車搭不到,下一班車馬上就來了,所以都不用趕,你若看著車子離開了也沒關係,很快車子又來了,這又是生活的習慣。淡水新店是三分半鐘一班。內湖跟木柵更密集,一分半鐘一班,不過車廂比較小,中運量的,不像板南線跟淡水新店線車廂都很大,一次可以載運很多人。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

    人民很輕易就會走入死亡的道路,為什麼?因為他求生,一直想要的生活很富裕,然後物質的方面都要求滿足,叫做求生之厚,就是重視現象。重視現象則民輕死,壽命就不會很長。假如我們注重養生,運動的時間多,身體健康。運動時間多則賺錢時間就減少,少賺錢身體健康。這樣看起來是多賺錢好還是少賺錢好?多賺錢我們會變守財奴,等到累積了蠻多,結果一口氣不來了,我們都沒有辦法帶走,都要再拱手讓人,把我們所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送給別人,所以我們要在活著的時候,要趕快表達我們的心意,謝謝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各位有沒有聽?(有),我們有錄成CD,一直反覆的唱,歌詞的意思我們又有講解,在DVD第41片。我們活佛老師用最少的文字把最多的道理,都包含在裡面。要我們整個對人生都了解,開始的時候就講「深信生命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就是元會跟六道輪迴,沒有多少個字就講的很多,我們沒有研究的時候,還不知道活佛老師還包含那麼多意思。然後又講,時時的能夠感恩,還在活著的時候,要說聲謝謝你,要由衷的、從內心深處來感謝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最重要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千萬年都在,千萬年前就已經有我們了,千萬年以後我們還在,可是我們大家知不知道?都不知道,都以為只有這一生而已,死了就沒了。我們沒有研究的話會以為:「死掉就一了百了」,有沒有了?(沒有),沒有了喔!要知道所造的因果,是一直牽連一直延續一直接著,都不會斷掉,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當我們要來轉世都到閻羅王的第十殿去喝夢婆湯,夢婆湯一喝,哇~都忘了,前世做什麼都忘光光了,就重新來,結果重新來的時候,我們又不知不覺又造了很多業,又牽連到下一生下一世,就這樣一直六道輪迴,已經最少都一千次了,我們有德又有行善,一個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半沒有生物,一半我們眾生在元會裡面,就有六萬年,一個人以六十歲來算,剛好有一千次(我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千次),一千次是全都轉世當人喔,若是轉世當畜生就更多了,像一轉世到雞的話,約三~四個月就一生了,很快的,你若欠人家二、三十萬,一隻雞才賣兩、三百元,那就要轉世很多次,不只有一千次。

   所以後學講,我們不要去看因果算命,因為我們是沒完沒了的,一千次是一個元會,我們已經不知道多少個元會、幾千次了,所以你去給人看因果,講出來準不準?絕對準的,為什麼?因為每次都會經歷過,不管什麼樣的因果命運我們總會遇到,總有一天會遇到你,所以被講了都會準,聽一聽你就說蠻準的,口袋錢就掏出來給人家。

    所以要知道,從真理的角度來研究,我們的佛性不生又不滅、長遠都在,我們就要為了這個長遠的佛性來打算,不要讓佛性在六道輪迴裡面受苦,佛性都不會哀哀叫,你要去哪,佛性都跟著你去,你要去六道,佛性也跟著你去六道;你要成仙作佛,佛性也跟著你去成仙作佛,所以佛性都不會抗議。不像現在稍微權益受損就抗議抗議,我們佛性都不會抗議。

    所以在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如來是誰啊?(佛性),恩,是自己的佛性,我們的佛性都不會跟世間來爭(不與世間共諍),我們的如來(不生不滅佛性)都不跟世間共諍,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世間=空間跟時間。如來不與世間共諍,都不會相爭執。但「世間與我諍」,跟誰爭?跟我們的佛性在諍。我們都是這樣喔!你看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有沒有跟佛性在爭?(有),佛性說我是主人翁,我出來當家作主,我們要不要讓佛性出來?一樣也是不要,眼睛喜歡看、耳朵愛聽、鼻子愛聞香、嘴巴愛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都自己在主張,真的都把佛性壓下來,壓的死死的,很現實。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誰爭贏?都我們世間爭贏,如來都爭輸。爭輸就隱藏起來,退隱了,很委屈,所以我們佛性很委屈,我們都沒有把佛性啟發(請出來),只要我們肯把我們的佛性請出來當家作主,讓佛性當主人,讓佛性發號施令,那我們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就解脫,這樣好不好?(好)

◎那肯不肯把權益放給佛性?(肯),肯啊?尤其坤道到服裝店,看了這一套衣服由我來穿很適合,這時候你說「家裡衣服很多了,不用再買」,肯不肯聽話?(肯),肯啊?真的?(真的),所以我們修道可以省下很多錢。若想要買化妝品的時候,就想「不用化妝,臉洗一洗就最漂亮,活到老,大家的臉都一樣,再怎麼化妝,活到老大家的臉都一樣」,我們看年歲大的,怎麼看起來臉都差不多一樣。

    所以天地之間的造化變化之中,我們都是一個過程、我們都是過客,來這裡作客人而已,結果我們都迷失掉了,造了很多的業又受了很多的苦,又不會清醒。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會清醒嗎?會喔?鐵板都踢的不夠,都還在追求有形有相的生活,佛性都不去注重祂,所以老一輩的說「癢的不抓,不癢的都抓到流血」,我們有沒有這樣,「該注重的佛性,不注重;不該注重的現相,我們非常注重」,這樣就是本末倒置,顛倒,整個都顛倒了,生活很快一生就過了。像我們一休息下來就五十天,好像只有一轉眼,是不是很快?五十天過了。後學再想五十天之中,假如我們能夠很努力,真的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直努力,五十天的工夫已經累積的非常多非常強,有沒有啊?一樣一天過一天,三餐,天黑了,吃飽了就去睡覺。時間過的很快,不等人的,等到我們有一天身體出狀況了,稍等一下,我要趕快修,那就來不及了,一定要趕快修。

   我們有請林講師來講正玄關,林講師前幾天打電話給後學說:「我這個障礙很深,業障多,這一生大概不可能成佛了」,她很努力在修道,所以當她做正玄關,在這邊講的時候,她沒有說她看到很多天堂,可是她電話給後學的時候說:「很多天堂的景色都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也看到自己的佛性之光」,光亮到什麼程度?晚上她要睡都覺得是白天,然後用棉被把整個臉都矇起來還是很亮,怎麼辦?沒辦法睡了,她說修了變很痛苦,做這修持法門的時候都很專注,就變成身體很僵硬,這陣子她改變,說:「我這麼認真,都還做不出成果來,可能這一生沒有希望成佛了」,她就把所有的所做的全部都放掉,都放到空空空,全部都放掉,她都不要了,這一輩子沒辦法了,不再想要了,所以她一放掉以後,結果全身都柔軟,效果則是「佛性都呈現出來給她看」,她說「怎麼會這樣,等到我不要了,才來」,後學說:「因為你很努力就是法執」,我們有兩個「一個我執、一個法執」,「我執」可以從我們身體的結構――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這個結構來解開,就沒有我了,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

    各位前賢知道嘛!我是誰?不是這個身體,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要不要還?(要),絕對要還,你再怎麼會養生,都是要還的。我們有沒有照顧身體?(有),身體像不像我們照顧它那麼努力的生活著?很會鬧彆扭喔,想生病就生病,想爬不起來就爬不起來,身體真的是忘恩負義,沒想到我們把它(身體)照顧的那麼周全。此時外面放鞭炮,誰聽到?(佛性),大家都會了,我們耳根圓通,我們坐在這邊都能夠聽到外面的變化,所以十方的聲音都能夠接收,以往都不知道這是佛性,了了分明的,都以為是耳朵聽到。要了解,佛性借著耳朵,然後顯現所有的聲音,那是我們佛性的功能,所以大家都會了。

   而且我們這邊又有牆壁――通;圓――十方的聲音我們都能夠聽到,叫圓。隔著牆壁能夠通過,叫通。又常住,沒有聲音我們也聽到靜悄悄,有聲音就聽到聲音,所以常住。「圓、通、常」――我們佛性所具備的功能。我們朝這個方向,就一定可以達到。我們把埔里那位林講師所講的,講給各位作個參考,因為她都很努力很專注,所以當她把所有心裡面的執(固執)去掉以後,已經沒有固執了、也沒有想要達到什麼企圖了,都沒有,這個真的叫萬緣放下,這個叫真的全部放下。

   那我們在做萬緣放下都還有緣在,萬緣裡面大概九千緣放掉了,還有一千緣放不掉,還有緣,可是我們下手努力去做的時候,後學也沒有要求一下子就放到全部,那個可以循序漸進,慢慢的一步一步來,只要我們把粗淺的緣先放下,我們日常用的心(生滅心識心)先放下,這樣妄就已經去掉一大半,真就會慢慢顯現出來,當真一直顯現,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看不到的,可是我們可以感受,就可以了解「了了分明」。所以已經證悟者都講,「我們眾生跟佛,其實都是一樣,沒有分別,差別的地方只在於我們眾生迷」,迷失在現象裡面;然後諸佛已經領悟――只要落入形相皆不可得(都得不到),所以諸佛對形相已經能夠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住在形相,只要我們不住在形相,離相就是佛了,就已經是。

    所以後學都有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若無所見」,就是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因為如來沒有形相、如來沒有對待、沒有分別,我們只要進入沒有分別、沒有對待,而了了分明,就是真正的見到如來,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把它寫下來「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因為有所見,就有能見,有能所就是對待,有對待就是生滅,有生滅就有變化,所以那個就是萬象萬事,萬象萬事都不會固定,一定是變化無常,所以我們見到都不是正確,所以叫做邪見。所以「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講到讓大家都背起來,背起來就會知道意思,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都有現前那個明了之心(顯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那個心是不是了了分明,這個了了分明就是如來),這樣有沒有把它連貫起來,已經見到如來的如來,就是這樣,就是我們現前一念那個覺了之心就是如來,就是我們要見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有沒有很親切?(有),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呈現,所以現在我們眼前一念――覺了之心(就是了了分明),顯現在我們眼前了了分明的這個覺就是如來,因為這個時候,沒有想過去、也沒有策劃未來、也沒有把握現在,三心都沒有,三心都沒有就沒有四相,三心四相都沒有,我們就已經走入佛性本體。

   我們有三心的話,就有四相。各位前賢,四相知道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因為在文在我們比較不容易了解,我們用生活之中所用到的來講四相,只要落入能所,「我能看」,我們都能看,那個能看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一定是差別叢生(非常多,不止看一個而已),而是看很多,「看很多」就是眾生相,然後「連續不斷」的看就是壽者相,所以四相都跑出來了。

   「我能聽」,能聽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聽」,所聽就是人相,那「所聽的很多」聲音,差別叢生就是眾生相,然後「不斷的聽」就是壽者相,又是四相了。

   所以只要落入能所,我能聞、我能吃、我能做,都是四相。那在我們現前這一個了了分明的心,有沒有這些(三心四相)?(沒有),沒有。所以我們有三心的時候,四相才會跑出來,而我們的三心都是吃飽太閒坐著沒事做,多多少少想一些(起心動念),想著過去被人家欺負或是想著過去自己很會賺錢很風光,一直再想著,這樣三心才跑出來。當我們三心跑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業(業就是業障,障礙),有念頭就有業,有業就要去接受果報。當我們業很多,像活佛老師「謝謝你」裡面:「感悟生命因果牽繫,也是心念累積」,所以心念累積我們才六道輪迴。那我們要脫離六道就是把起心動念的念全部去掉(不要),沒有念、念斷了,生因就斷,生因斷,我們已經修到全部念都無了,生相就盡,生因斷生相盡,我們就恢復到本來,就恢復到佛的狀態。所以只要我們恢復到本來,就很容易恢復到佛的狀態。所以我們修成佛不是很困難,很簡單的,只要我們很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達到我們所要求的這種程度,這種呈現出來喜歡的果報――成佛了。只要我們肯用心。

是以輕死

   以其求生之厚,太重視求生,結果就害我們輕死(早一點死)。假如我們能夠重視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不但可以延長壽命,又可以追求到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我們不要為了生(生才有所作為),我們都是為了生,都有所作為。只要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就是能夠真正的已經注重到我們生命本體來了)。所以老子希望我們都能夠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本來,從第一章常無跟常有,常無跟常有兩個加起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第一章所說的。常無,我們要來觀妙;常有,我們要來觀徼。老子一直都告訴我們,我們本身可以有所作為,可是這個作為要從佛性出來。從經的本文來講,都不是很多,但我們從延伸出來的生活細節就會非常的多,我們在生活細節裡面就是要注重,各位對生活細節有注重嗎?(有),注重的方向目標在哪裡?要放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假如我們一直都很注重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我們對現象、對事情,我們會看淡,看淡以後,佛性比較有位階,佛性比較能夠發號施令,才不會感官在當家。


    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從活佛老師所講的「累劫累世」,就是已經輪迴太久,我們的感官當家非常久了,已經深根蒂固,所以現在要請佛性出來當家就不容易,不容易請佛性出來,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的生活細節(在微細的當中,我們就是要注重),注重我們有沒有起心動念、注重我們在生活符不符合真理。假如全部都是符合真理,那全部都是覺,我們在覺之中生活是最理想,「覺者」很快就到來。覺者是什麼?(佛),恩,就是佛。覺還有兩面,一個不覺,覺產生不覺,我們眾生大概都在不覺之中,不覺才起念,念起才受苦,都是這樣惡性循環。所以我們只要在生活的細節裡面,我們保持都是覺,沒有不覺的時候,這樣就一定不會起心動念,就不會造業,就不會受苦,解脫了。所以都是自己努力,這要自己努力。


第七十六章柔弱章,柔=溫柔。弱,強的對比。

第七十六章柔弱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堅強居下,柔弱居上。

人之生也柔弱

   老子說我們人若生在凡塵世間,都很柔軟都很弱,有沒有很柔很弱?我們以現象來說,我們全身有沒有很柔軟?(有),假如全身都沒有柔軟就要找醫生了。要了解,人之生也柔弱,我們生的時候,都很柔很弱,這才是生。


其死也堅強

   我們死了,身體就硬梆梆,就很堅強,甚至可以拿著好像一支木材一樣。那我們在生的時候,有辦法像木材一樣拿著嗎?就會塌下來。所以生的時候是很柔弱,死的時候是很堅強。當然我們求了道以後,會跟生一樣很柔弱,都很好看,那是比較特殊。求道以後接受一代祖師的授記,才有辦法達到的一個現象。所以老子講,我們人之生很柔弱,其死也堅強(死了就很硬很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萬物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些,我們看外面的這些花、草,它們在活的時候,是不是很柔很清脆?所以萬物草木若是存活著而沒有死的時候,都很柔軟很脆。


其死也枯槁

   草木一死了以後就枯槁了,用折的就可以折斷它;但是在生的時候就沒辦法,因為它很軟。所以老子觀察到很微細,生柔弱,死堅強。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一堅強了,變成死之徒(都會死)。柔弱者,生之徒,我們柔弱就有辦法生。我們看現象都是這樣,所有萬象萬事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當你很柔來處理事情,就很圓滿;假如你很剛強來處理事情的話,就會有很多反面的、負面的一些情形出現。所以堅強者死之徒,不是說不要堅強,而是說我們在現象裡面就是要柔,現象不要剛,現象要柔,柔才符合生,很剛的話就是死。


是以兵強則不勝

   兵強,不是很好嘛!可是當兵強了,驕傲,結果就不會戰勝。哀兵才會戰勝,你驕傲的兵,大概都會失敗。所以老子講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共

   已經死掉的木材,我們就把木頭做成「拱」,拱就是門上面的那個,就是木已經死掉以後,才會拿去做那個東西,若還活著則不可能。所以,拱就是物給我們一個作用,可以有那個作用,可以做一個拱門。


堅強居下,柔弱居上

   堅強就居下,柔弱就居上,所以處理凡塵事就要能夠柔,才能夠圓滿。「謝謝你」歌詞裡面的最後:「也讓我學會圓滿生命裡的緣滅緣起」,我們人生之中都會落入緣起緣滅,那要圓滿人生的緣起緣滅。要圓滿人生的緣起緣滅就是要柔,柔才能夠圓滿(能夠遵守法則),能夠圓滿的法則就是柔。剛就不能夠圓滿。所以活佛老師教我們學會人生裡面所要處理的緣起緣滅,都要能夠圓滿。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之中,處理事情都很圓滿,有沒有?還正在努力之中,還不見得每一件事都處理的很圓滿。我們圓滿人生裡面的緣起緣滅,能夠有緣相處都是很難得,我們就把所有的緣都能夠變成善緣,能夠圓滿所有在凡塵的遭遇,凡塵的所有遭遇都能夠圓滿,這樣就很理想。

第七十七章天道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就好像張弓,像我們拿弓箭要來射箭的那個弓。天道好像張弓。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拿弓箭要射,若弓箭拿的太高,就要稍微調整往下;若是弓箭拿的太低,就要稍微調整往上。這樣射出去的箭才能夠射中靶心。所以「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天之道就好像張弓那樣子。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我們在凡塵有餘的時候,要把有餘的去掉,所以損之。不足,我們就要給他(與=給)。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就是損有餘,把有餘損掉,然後補不足,天道都是這個樣子,上天會把有剩的都去掉,不夠的都把它補足。


人之道,則不然

我們人之道就不是這個樣子。


損不足以奉有餘

   我們人都顛倒。像現在整個社會型態,富有的更富有,貧窮的更貧窮,那就是「損有餘補不足」的顛倒。所以我們就「損不足以奉有餘」,若是已經富有的,而我們還一直奉承;若是已經不足了,而我們卻一直瞧不起他,是不是這樣子?(是),所以跟天道相反。我們人道就是比較不理想,理想的話就要像天道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老子用假設的口氣來講,誰能夠以有餘來奉天下(孰=誰),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已經都過得去了而且還有剩,把那些剩餘的都拿來給天下的人使用。誰能夠這樣做?好像沒已有,有的話都還想要再累積多一點。所以凡塵不理想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我們自己所有的作為大概也都朝這個方向,已經吃到有多餘剩下的時候,我們不會想把那些剩下多餘的東西拿給吃不夠的人食用,會不會?倒是有,但是比例不多。像台東賣菜的陳樹菊就很理想,自己賺的錢都一點點,都拿出來布施,說:「錢要給要用的人用」,我們能夠有那種心胸的話,就非常理想的社會。所以我們大部分都是會一直累積累積,累積到一口氣不來就沒辦法處理了,那時候就隨便人家了,那時候就沒辦法以他自己的佛性來主宰、來行善、來積德。所以老子講「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把剩下多的,拿出來給天底下沒有的人使用。


唯有道者

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夠做得到。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恃=仗勢(台語,靠勢)。為而不恃,聖人去做但是不依賴他所做出來的那個來凌虐人(就是不會驕傲)。


功成而不處

功成以後,不處在他行功的那些事蹟裡面。


不欲見賢

   就是不喜歡見到賢人,因為我們一有賢的名稱,就會爭,一有所爭就失掉我們人純樸的本質。所以不欲見賢,有「賢」這個名稱就會分階級,我們人都是平等的不分階級。所以老子講「不欲見賢」,不要有「賢」的那些名稱在凡塵,一有的話就很容易爭。


第七十八章水德章,水是最有德行

第七十八章水德章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

天下之間所有的萬物,只有水最柔最弱。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水來攻堅強,所有的堅強,都沒有辦法超過水,水是最能夠攻下最堅強者。


其無以易之

沒有辦法來改變,易=改變。


故柔勝剛

這延續上面的柔弱,柔能夠勝剛。


弱勝強

   現在我們看報導,哪個國家都泡在水中?(泰國),泰國都泡在水裡,而且還沒有退的跡象,那我們有辦法處在那種環境之中嗎?我們可以想像,整個都是水,怎麼生活,很難生活。要知道,這就是我們眾生共業(大家的共業,貪念),等於是沒有辦法居住。假如現在水退了,又下雨呢?就又積水了,所以只有愈來愈不理想,沒有改善的時候,在那個地區要趕快搬家。所以水是最柔弱,可是只要水要攻那個地方,哪一個地方都會投降。


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

   天下都知道水最堅強,可是就沒有辦法來行持水的堅強,就是沒有辦法學習水德(水之德,我們沒有辦法去行持)。


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聖人有講,受國之垢(接受國家的垢),國家的污垢就是國家不好的,他都能夠接受,這樣他就可以當一個社稷主(就是領導者,他就可以當一個國家的領導者)。


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接受國家所有不祥的事情,整個天下,他就可以當家作主了。因為不好的,他都能夠接受、能夠改善,那大家都會擁護他。


正言若反

   正確的語言講出來就好像相反。大部分我們都不肯接受國之垢(污垢我們都不接受),不祥我們也不接受。各位前賢,假如凡塵的污垢要加在我們身上,我們接不接受?(不接受),我們不接受,那天下之間不祥的事情要蒞臨我們身上,我們接不接受?(不接受),都全部不接受。所以老子這邊就講「正言若反」,他能夠接受國家的污垢、能夠接受國家的不祥,他就能夠領導這整個國家。等於是他一方面要有能力、一方面要有容量,有容量、有能力就可以改變整個現象。所以老子在第七十八章,道德經快要結束之前就講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左契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我們在凡塵都是從小怨開始,開始的時候怨是一點點的小怨,可是怨到後來就變恨,恨的時候就是大怨了(很大的不甘願)。和大怨(把很大的不甘願都把它和了),必有於怨(絕對不會全部消失),生活之中怨多不多?非常多,大大小小都有怨,大有大怨,小有小怨,都有怨。所以心裡面有怨,「安可以為善」,怎麼樣來行善呢。有怨,善就做不出來,所以就講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跟右契,就是人家來借錢,以前有兩張單子,兩張合在一起,然後從中間切開,一張交給借錢的人,一張交給被借錢的人,兩個人各執一半,左契就是拿錢借人的,就拿左契;跟人家借錢的人,就拿右契。當你要還錢的時候,你就拿右契跟左契相合,合起來要還多少錢,這樣就沒有欠錢了。所以這裡「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就是拿借錢給人家的那半張,拿著那半張而不會一直去跟著人家要錢。「不責於人」就是沒來還錢,也不會去責備他。就是等到你有錢的時候,你再拿來還,當拿來還的時候,你就拿另外一半的右契來跟左契相符合,符合後,按照裡面寫出來有多少,你就按照那個數字還錢給拿錢借你的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德,他能夠拿左契,拿左契就好,不用去跟人家要錢。他的德可以影響到借錢的人,借錢的人可以感受到他那種德行。「無德司徹」,徹就是車子經過所壓的輪胎痕跡,像後學有次到南部,鄉公所可能沒錢,道路都是泥土的道路,當車子在行走時候有車輪痕跡,車輪一直在行走,但是車輪胎痕跡一直愈來愈深,很有意思,你就要跟著車輪的輪溝走,你若沒有按照車輪的輪溝走,就走不下去,一定要按照輪溝痕跡走,所以那個叫無德司徹,就是要按照舊的痕跡去走。老子講到這邊,怎麼會突然之間講到這樣,覺得「奇怪,好像以前就有這種事呈現」,所以有些我們說「有錢又驕傲的人」,他就會一直想按照舊的方式「你向我借多少錢,你就拿多少錢來還」,比較會催討,讓那些艱苦的人愈艱苦,講的有點比較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最後老子講「天道無親」,天道沒有跟人有親戚關係,只要你行善,天道就會利益給你。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不徙章,就是說不搬家,沒有搬來搬去。


◎第八十章不徙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國,就好像我們現在的鄰或里,就形成一個國家,所以小國人民很少。什伯,什=十,伯=百。有什伯之器,就是有非常多的東西。有十有百的器具而不用,這些小國寡民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徒

   使人民非常注重生死。而不遠徙,就是不搬家,他出生在這裡,到他死了還是住在這裡,全部都是不搬家。這有點困難,現在搬家都很方便。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然有舟(在水裡面有船),車(在陸地有車);無所乘之,都沒有人搭乘。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雖然有甲兵(就是戰爭時要用的),雖然有盔甲有這些兵,無所陳之(但是不用拿出來陳列,都不須要使用)。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因為以前沒有文字,都是用繩子打結來記載,你跟我借多少就打一個結,還了就又把結打開。結繩而用之,都是用繩子打結來表示。


甘其食

就是吃的很簡單。吃的方面都是吃的很高興,雖然不是豐盛的,但是他們都很樂意吃這樣,好比以前時機不好時候在吃蕃薯籤一樣,也都吃的很飽。


美其服」:在穿著方面也不追求奇裝異服,生活也都能過的很好。


安其居」:住的地方都能夠住的很平安。


樂其俗」: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都很快樂。


鄰國相望」:就是我這村里,看到你那村里,都很清楚。


雞犬之聲相聞」:雞跟狗的聲音都能夠聽得到,就是住的地方相離不遠,都很近。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人民一直到老、一直到死,都不用搬家,都住在他原來的地方。所以「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是說「我跟你不好,我們大家都不互相來往」,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都不用搬家,生出來就是住在那裡,到死掉了還是一樣住在那裡。我們若是按照文字意思來講「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按文字來拆,就會認為大家不知道結怨多深,住那麼久了都沒有互相往來,所以不能按照文字,要按照意思,就是不用搬家,生下來就住在那裡,到死了還是住在那兒,都沒有來來去去。


◎第八十一章不積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可以相信的話,直接講不會彎曲、不會修飾,所以講出來不會很好聽。美言不信,講的很好聽,那種話最好不要相信,那都是不實在。老子到最後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他很善良,他不辯(不跟人家辯論)。後學之前有講個故事,在一個小村莊,裡面有人養牛,牛走失了,走失了以後他就到外面去找他的牛,這時候有一個人牽一頭牛走過來,牽牛走過來的人是從自己的牛棚牽出來的,牽出來的時候剛好遇到牛走失的人,牛走失的這人就對著剛牽牛走出來的人說:「你這頭牛是我的」,剛牽牛走出來這人的涵養好到什麼程度,就說「這頭牛是你的,你就牽回去,但是當你的牛走回來的時候,這隻牛你再牽回來還我,我住在哪兒」,有沒有這種人?(有),還真的是度量夠大。現在的人,就跟他爭執的臉紅脖子粗,一定要爭執。所以善者不辯,他真的是善,都不跟你辯,雖然他知道他對別人錯,可是他也不辯,我們有辦法做到嗎?往後學學看,學著「自己對,別人錯」,當別人來講的時候,就安靜(默),學一學那個涵養,稍微學一下,看這個涵養自己有沒有辦法培養出來,假如能夠培養出來,「凡塵嘛,東西都是大家的,這樣的話就不執著,不執著的話生活就很好過」,所以善者不辯。辯者就不善,你若跟人家在辯,你就是不夠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道者,深入一個法、深入一件東西、深入一個事情,他會知道的很寬廣,所以不博。博者不知,就是樣樣知,樣樣都不能夠很精密,每樣都會,但每樣都不精,那就是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像現在我們分門別類,當你到醫院去掛號的時候,他問你要掛哪一科,現在分的很詳細,還真的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出現?(有),當你到那裡,才問說我這要掛哪一科。像後學的症狀叫做新陳代謝科,有沒有聽過?(有),這樣還算蠻普遍的,我們到醫院去了以後真的眼花撩亂,現在都分的很細,就是分的很細所以他就很投入,他都在那個範圍裡面而都很了解裡面的變化。假如你什麼都知道,結果你樣樣都不精,樣樣會樣樣都不精(每樣都會,每樣都沒有很詳細),那樣叫做博者不知。知者就不博。

聖人不積

   聖人不累積,這些有形的物質聖人都不累積。可是我們凡人愈多愈好,就會累積一些財產,累積一些物質。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都給人了,愈給人他自己愈富有。有沒有這樣?(有),就是愈給人自己就愈富有,當我們愈貪就愈貧窮。所以老子講「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要了解,愈給人家、愈照顧人,人家一樣會回過來照顧你。所以這次後學很感謝很多在北部的道親都去照顧後學,而且還很投入,二十四個小時全部照顧,連後學家人都會吃醋,「我的親人卻變成別人的,當到醫院時候,變成外人了」,所以很感激道親的照顧。照顧病人很累人,累到什麼程度,眼皮爭不開,後學很不捨,看到照顧到眼睛都睜不開,那種關心的程度真的是很感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就是利益眾生,可是不會害到我們眾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在行持道,他去做,可是他不跟我們眾生爭那個名分,全部都不爭名分。本來後學想講的跟六祖壇經一樣,共四十四片,這樣就比較平均。可是我們覺得中間有隔一個法會,然後我們再來講的話,就變成只有一個尾巴,倒不如我們在這個星期就把它結束。後學是學講,因為之前講道德經是比較著重在學識方面,就是很多註解者,所有的註解後學都把它融會,然後又寫下另外一本老子道德經,可是後來我們在這邊講解,因為後學老花眼就沒有看字而直接講,直接講就有很多後學看佛經裡面的一些真理闡釋出來,才會有第三十四片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那張講義,各位有沒有拿回去聽?(有),聽到那句真的我們都會生氣,「感謝同義宮打瞌睡」,講的還很…他的意思就是「我們這邊在講解第三十四片DVD時候,假如我們這邊沒有打瞌睡,後學不會寫那張講義;假如不寫那張,就沒有那麼透徹的把最上乘佛法整個表現出來」,因為我們這邊在講解道德經,就不適合再講形而上謂之道,所以就在北部講,北部有三個佛堂講那張講義,結果累積下來就有六片的CD,各位有聽嗎?(有),哪個佛堂講的最詳細――王氏佛堂,就是我們講金剛經的佛堂,因為裡面有幾位最會問,每次問又是問的很深,所以一講解了就最詳細,所以聽的時候大概是在第四五六片,又講了蠻多堂課,有一個佛堂好像只有講一堂,可是王氏佛堂大概有講三堂。所以各位有聽的話,把DVD跟形而上謂之道全部集合在一起就可以了解,我們要追求最上乘的佛法,大概就不離開那些範圍。我們法會以後的楞嚴經,那是佛直接講心性,是很特別的,所以那一本楞嚴經我們準備要詳細說,各位要把書帶來。法會後的第一堂課就開始講。

◎剩下約20分,提問問題

  【問】:目鍵蓮神通到佛世界,變成一隻小蟲停在皮帶上,菩薩想把他打死,佛阻止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弟子」,請問既然是菩薩,都是以慈悲為懷,為什麼想把皮帶上的小蟲打死,把小如小蟲的眾生打死,可以成菩薩嗎?

劉講師答:哈哈~這個我們就要了解到當有一隻蚊子停在我們看得見的身上,我們怎麼處理?一隻蚊子停在我們的手上要盯下去了,要怎麼處理?是不是要把牠打死?這個叫做人之常情啦!我們都是這樣的。

     假如說你的心趕快把牠吹,呼~那你就不好囉!不可以盯我去盯別人。(哈哈)你心好?還是壞呀?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是人之常情,一隻蟲停在我的身上,想要把牠打死那是身體自然反射動作。那你真正修道已經成佛了,那你就沒有形象了,那你沒有形想怎麼會去打蟲?這樣了解意思嗎?你在做佛了沒形象啦!

    【現場問】:那菩薩怎麼還打牠呢?

劉講師答:哈哈~那菩薩跟牠結緣啊!好,我把你引渡,(劉講師做打手臂動作)你再來,我把你引渡,我渡你做佛這樣啊!跟牠結緣嘛。嘿啊,後學之前不是說我們修道不能養寵物嗎?你養寵物你要保證你養的寵物也成佛,這樣知道嗎?(知道),你有這個心你才可以養寵物,那你假如說還沒有求道之前養的,那個不在此例啦!那個跟這個沒關係。所以修道不能養寵物,那你養寵物你就要保證牠出生修道,讓他成佛。【然後才換你成佛】。這樣了解嗎?(了解) 所以不要自找麻煩啦!。

   【問】: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十,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為什麼把東方單獨提出來問,再問其它九方。為什麼不十方一起問須菩提,「東西南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劉講師答:喔!這個叫佛說法的妙,因為只提出一個東方就已經夠了,那為什麼還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全部說?那個就是講我們只要一點,那個上乘根器只要東方就好了。那不只有會場聽的人啦!不只有上等根器,還有比較其次的,所以他又把四方四維上下全講,那個是利益在場有一些根器沒有那麼高的眾生,那個是佛有一點示現,故意的啦!不然佛祂只有講一個就好了東方。

     那我們了解到一落入空間祂就全部包含,整個都包含在一起,在裡面。所以我們在34片(形而上謂之道)就講,就已經有講「知者不言」,為什麼不言?因為講出來都有一點偏離啦!偏離那個道。所以我們真正的道叫:「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方法,就是最高的程度「無言」。只要是落入語言就不是本來的本體了,這樣了解意思嗎?

     那個釋迦牟尼佛說:『無言之法,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有沒有?說這個無言之法,我們要追求就是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那麼以言來顯說:我們用語言把祂說出來,因言而入:因為這一些講出來的語言我們可以進入。非即是言:而不是這一些語言。就是這個義在言外,祂的意思在言語的外面,所以言語根文字我們都不要住。那個都是工具啦!都是假的。真正的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才是真正的。真正的就是那個啦!剩下都是假的。(附記東方:根源)

  【問】:請問一下佛家講中陰身,中陰身是不是七七四十九天就…(聽不清)不定,我們今天求了道、修道,有沒有中陰身這個過程?佛家講,人死了以後,身體不可以動,我們現在求道了是不是人歸空的時候是不是身體不能動?

劉講師答:好請坐,這個我們講到中陰身,一般就是講我們講落入凡塵有生了以後到達斷氣,斷氣以後那個佛性不能主宰,佛性不能主宰以後就變中陰身,就是已經不在凡塵也沒有到地府去報到,這個中間叫中陰身。中陰身只有七七四十九天啦!它是屬於中陰身的範圍,那我們要瞭解到假如說在凡塵有行善,那麼他七七四十九天都活動自如,都可以自由活動。那假如說他都不相信佛性的都不做善事,他一斷氣了以後他的中陰身,大概不到一天就不能自由活動了,就變成都不能活動了。

     所以我們了解那個中陰身那個差別一樣變化很大,有的不用幾個小時它的中陰身就不能動了,有的到七七四十九天還很靈活。那我們要瞭解說為什麼一斷氣了以後,身體不要馬上去動?因為那個第八阿賴耶識還在,我們斷氣了已經不會呼吸了,已經死了,不過那個第八阿賴耶識它還在,還在的時候跟我們佛性一樣,周遭親朋好友在講什麼話?還是在哭他都知道,他都知道啦!所以他會變成依依不捨,愈不捨得離開啦!所以在那個時候盡量有爭執的不要在那邊爭執,如果要講話要輕聲細語,都是好的方面去講,不要講那個不好的,讓那個死者難過啦!那個是阿賴耶識後去來先,死了它最後離開,來投胎它最早來,最早來投胎就是阿賴耶識。

   那我們了解說一求道了以後,一斷氣了以後我們佛性是直接由玄關,直接直達理天啦!所以不在我們講得這個現象裡面,可是我們修道沒有修持也不太相信,甚至於會講壞話,ㄟ那就不同了,那個就跟凡塵的人是沒有兩樣。

     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我們有努力修道,跟沒有努力修道是不同的現象,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努力修,只要我們到達佛性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一口氣不來我們佛性就已經呈現在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的佛性。所以身體怎麼處理都沒有關係,你要燒掉還是埋葬都沒有關係,因為那個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它變成天地的物質已經沒有作用了。

  那凡人不是這樣,因為凡人沒有啟發佛性本體,又沒有使它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變成有一個業力在推,推他去現象。那假如說他要去受苦推他到地獄去,或推他到餓鬼道去,他都有無形的業障在跟他推,所以我們了解台灣話「過身、過身」,推他又換另外一個身去現象

   假如說他造了罪推他地獄,你的身體沒有了變成地獄的身,地獄的身在地獄受苦,受苦的時間看他造的罪多還是少?造的罪多受苦時間長,造的罪少受苦時間短,地獄的苦受完以後,看看在凡塵有沒有吃人家的錢?假如有的話推到「過身到畜生」的身體,變成畜生啦!

   假如說都是雞的話還人家三百塊,假如說牛的話一兩萬塊,豬的話三四千塊,看你去出生什麼樣的畜生就還多少錢?還到你的錢還完了,那個我們研究楞嚴經裡面有說喔,你如果還過頭你可以討回來,變成他死掉以後來還你,他還要還給你,那個楞嚴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有詳細解說。

   【問】:後學想問您發「耳根圓通」那張講義,裡面說「不要用聞,要用聞性」,「不以分別染淨,但以能聞討個消息」,那個講義裡面第九行,後學不曉得是不是這兩句:「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是不是這樣子?

劉講師答:因為我們要了解到那個聞,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加入我們的心意識啦!那個叫「聞」。我們在日常生活我們都用這個聞,

   那個聞性就是佛性啦!那聞性的話各位把它記得,就是圓、通、常,圓就是十方俱擊鼓,十個方向都在擊鼓,十次擊鼓的聲音一時聞,我們都一起聽到,那個叫做圓。所以我們那個佛性具備那個圓,很圓滿,很圓,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十方所有的聲響我們都同時收到,不要分辨它是那一方啦!都不用,只有聽到聲音就好,所以這個叫圓。

     那通就是隔緣,緣就是牆壁,隔了牆壁來聽音響,「遐爾俱可聞」,就是遠跟近,遐就是遠,爾就是近。遐爾俱可聞都可以聽到。

     然後通,就是常住啦!就是說「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聲」,聲音都沒有了我們的聞性不滅,聲音有了我們的聞性不生。我們的聲音不生不滅,「生滅二遠離,是為常真實」。圓通常我們把祂記住了,要做耳根圓通就這三個字啦!「圓、通、常」這樣知道嗎?聽到十方的聲音不管是近還是遠?都不用去分別,只要你聽到就好了,知道聲音就好。不必去分別這一台摩托車比較新,這台比較舊,不用去分別。只要你聽到聲音,能夠聽到就好了。這樣知道了嗎?

     可是我們剛開始做可以找那個比較固定的聲音,就是聽,我們不是有那個時鐘嘛!滴答滴答有沒有?那你就聽那個聲音,一直聽,一直聽就沒有斷啦!你就了解到你那個聞性整個就呈現,這樣會了嗎?所以就要你自己做,你就會抓到竅妙,要記得圓、通、常,圓通常是我們聞性啦!從聞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能夠把佛性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空間全部都有。時間到了耶!還要問啊!

   【問】:劉講師請問一下就像人家說耳聾的人眼睛比較亮,那麼瞎眼的人耳朵比較靈,這樣瞎眼的人還可以做耳根圓通,…(聽不清)也很好?

劉講師答:你這個頭腦奇奇怪怪,哈哈哈~各位要了解到他假如說五根不齊就是借他前世,前前世藉佛那個名義來生活,就是藉佛的名來吃飯啦!(台語)這樣了解嗎?那一再來轉世以後就會四肢不健全,然後五根不全俱,全俱備啦!不是眼睛瞎了,就是耳朵聾了,不然就是啞巴。那個就是「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那個就是藉佛名義在吃飯,這樣了解嗎?我們要知道那個嚴重性。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