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涅槃經-22

 復次,如摩羅(鱷魚)毒蛇,凡所觸螫,雖有良咒,上妙好藥,無如之何;唯阿竭多星咒,能令除愈。

善男子,死毒所螫,亦復如是,一切醫方,無如之何,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咒

復次,如摩羅(鱷魚)毒蛇,…,能令除愈】佛講若被摩羅毒蛇咬到,雖然有良咒、有上妙好藥,就沒辦法治療、對治。唯阿竭多星咒能夠令他除愈。

善男子,死毒所螫,亦復如是】我們人生老病死的死,死到的時候,就是沒辦法治療。

一切醫方,無如之何,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咒】人要死了,身體四大假合還給天地,那四大假合還給天地,我們已經有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個時候就是住在大乘大般涅槃咒,就是我們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身體的生死就跟我們無關;那假如我們沒有啟發我們佛性本體,生死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業又會把我們推到凡塵來現相,假如我們能夠了解到我們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很多前賢會講:我們怎麼還會有佛性本體啊?有本體、有功能作用,好像沒有了解到、不知道這方面的常識,我們在凡塵不知道我們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知道的話我們就被業力推,那我們也不了解到凡塵所用的心跟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有什麼差別,我們研究了以後,我們確實知道有很大的差別,尤其假如我們看「謝謝您」、「三寶」,我們就更能夠透徹了解,都有告訴我們怎麼樣實際的…,我們自己本身要實際的了解,凡塵在用的心是生滅的(認識的心,一直變化無常),我們不能拿這個心來修道,這個心來修道不管你修多少生、多少世都不會成道,所以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在「謝謝您」有講:你把所有的心都去掉,已經到達無心,那沒有心的時候,我們真心才會出來,那個時候才叫真心,那真心即心即佛。所以我們有看到經典講即心即佛,以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心就是佛,要知道:「不是的,那個是屬於生滅變化,那個不會成佛」,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各位找到了沒有?(找到了)。

   因為我們研究的話,我們都一直把不生不滅的真心闡釋、一直講解,只要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所有的妄都已經去掉了(沒有妄了),那沒有妄的時候,真就呈現,真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來講,祂是很靈敏的知覺性,因為祂沒有形相,看不到、也摸不着,可是在我們來說就很親切,了了分明,那個靈敏的知覺性,那個就是成佛的本錢,就是祂在成佛,那我們已經摸到就叫做摸著根成仙作佛,那你沒有啟發、沒有認識到,那個叫摸不着根瞎修行。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一個很親切都跟我們在一起,沒有一秒鐘離開,可是我們都沒有研究都沒有認識,就這樣一過一生,就這樣來到現在,我們現在不研究的話,那一生一過了,一樣又走入六道輪迴。

   雖然我們老師有保證我們萬八逍遙,可是在佛性來講萬八是很短暫,一轉眼就過去了,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個元會也都很快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這個時間是無盡止,它沒有邊,一直這樣經過,這個元會過了還有下個元會,還有下下個元會,一直就這樣過。那我們差別就在,我們修了以後,了解到佛性本體以後,我們可以回歸本位,就是已經在我們原來的地方,就是理天(道理的天),就在理的裡面,不在事相(事情形相)。那我們現在因為有造了業,有起心動念,所以我們在現相之中受苦,那受苦的時候我們又不研究,那就沒完沒了,都一直輪迴不息,那我們研究了知道了,我們原來可以超出六道輪迴,可以回歸到本位,不管再多的元會,我們都可以超越、超出輪迴之外,不在輪迴之中,因為我們在輪迴之中,所以我們不知道有那麼多的元會、不知道有那麼多的那一種時間的連續,不了解就迷迷糊糊一天過一天,那我們又很難發起強大的意願說:「我要離開苦海!」會覺得不苦,還很享受,就更不想努力修,那我們要知道,假如上天給我們遭遇很多的困難,那是要成就我們,要我們努力的修持脫離苦海。假如上天要考我們的話,給我們賺大錢、給我們社會地位高,這下子保證輪迴,不會想修。所以要知道,我們在現相之中遭遇苦難是好事,遭遇很順的時候,那就是考驗來了;可是我們都不知道是上天考驗,不知不覺我們就被上天考倒了,考倒以後就在六道輪迴,沒有辦法回歸到我們本來。

   所以我們了解最殊勝就是大乘大般涅槃(最上乘的大乘),大般涅槃就是已經到達完全都不生不滅那一種狀態,我們真的就能夠回歸本位就是不生不滅;那我們在現相不可能,一定都生生死死無了期,都一直延續,沒辦法說消失掉。那我們現在都有研究了解知道,原來我們在凡塵之所以能夠生存就是有佛性,佛性在我們身體來講,我們的視聽言動全部都是佛性在指揮,那我們被凡塵的現象引誘,我們就走入追求現相,追求現相我們就忽略我們沒有形相的佛性本體,既然忽略了祂就沒辦法呈現,那不呈現祂退隱,我們就愈埋沒祂,我們在凡塵受的苦就愈來愈久都不知不覺,就會自己想:「啊!就是這樣,不然要怎麼樣」,不知道說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們脫離苦海。尤其我們又都得道了,得道,道很殊勝啊,可是我們求道的時候,各位前賢,點傳師、講師跟我們講道很殊勝、很珍貴,那知道它殊勝珍貴在哪裡嘛?不知道,不知不覺。因為後學都講,我們道親善因緣不足,所以善知識很少,有善知識引導我們修的話,我們會很容易,那沒有善知識引導拼到滿頭疱(就是很努力),你再怎麼努力就是沒有一點成就,連那個脾氣毛病一點點也沒改掉,怎麼去改,改了一分增加十分,愈改脾氣毛病愈多愈大,所以就很不理想。

   我們要了解,有好的方法。後學在北部有講兩次的三寶,兩次都有道親把它寫下來,後學看後來講的這一次比較簡單扼要,第一次講的很長,那個時候還比較算是不能洩漏天機,就是不能把三寶講出來,所以講的時候後學有講三寶不能錄音,聽的前賢就把錄音機放在包包裡面,把拉鍊拉起來,拉鍊的聲音都錄出來,拉起來以後就開始錄三寶,我們真的是很乖,後學都把它說出來。我們真的要了解到,非常殊勝很珍貴就在三寶裡面,這一次把三寶印成書面資料,後學講了以後,道親就一字一字寫成書面資料有寄下來,後學希望我們都能夠拿去研究,知道裡面到底哪個地方殊勝,珍貴在哪裡,你看了你就會知道,原來三寶是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用了,不是說你來佛堂拜拜才是,不是的;佛法僧都是在我們身上,玄關竅、五字真經、合同都在我們身上,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呈現,各位有看了沒?可能有的有看,有的還沒。所以就請北部多印一點下來,印五百本下來,各位前賢要拿給求道的,沒有求道的不要給,只有這一本要給求道的,剩下永嘉大師證道歌、信心銘、如是我聞、張拙悟道偈,這個都可以給,沒求道也可以給。只有三寶一定要求道才可以給。希望各位都能夠研究,假如各位看後學所講的,道親把它寫下來,你就會看它內容是一貫的,前面那樣講後面也一定那樣講,只是講的角度不同而已,我們一定要追求一定要成就,從我們自己的內心深信:「深深地相信,我可以成道、我可以成佛,只是時間早晚」,我們一定不要放棄,我們一定要發心追求,已經證悟的很多前賢都又到凡塵來幫助修道人,可是一直找都找不到真的在修道的,所以就沒有地方著力,只要你努力的修,無形之間那個幫助很大,幫助我們解決看不見的一些挫折煩惱,都幫我們解決掉,所以我們住於大乘大般涅槃。

   所以我們不要光看文字,大乘就是最上乘,大般涅槃就是已經回歸到我們本位(不生不滅),涅槃是不生不滅,因為涅槃跟生死相對,沒有生死就不用涅槃,所以張拙悟道偈就講「生死涅槃等空華」,生死跟涅槃平等,是空中的花,兩個都不實在。所以加一個「大」字,大就是摩訶,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就叫摩訶,大涅槃或是般涅槃,或是大般涅槃,那個已經都超越對待,都沒有對待,是一個絕對的,這個絕對的就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的佛性本體就是大般涅槃。文字要拉到我們身上來我們一定要研究,不然文字歸文字,我們身體歸身體,拉不起來,那我們研究以後知道原來是在講:「我們佛性本體就是大般涅槃。」

復次,譬如有人,為王所瞋,其人若能,以軟善語,貢上財寶,便可得脫。

善男子,死王不爾,雖以軟語、錢財珍寶,而貢上之,亦不得脫。

【譬如有人,為王所瞋…,便可得脫】就是有人被國王討厭,這個被國王討厭的人,他能夠用軟善語(講一些非常好聽的話),然後加上財寶拿給國王,這樣就可以脫離災難,不會死掉。

【死王不爾】我們生老病死那個「死」不是這樣。

【雖以軟語、錢財珍寶,而貢上之,亦不得脫】是不是這樣?我們財產非常多,然後跟「死」的無常稍微談判一下:「我這一些錢財給你,那你不要捉我,讓我在凡塵多活一些時間」,可不可以?(不可以),沒辦法,它都不講情的,要把你拉走到地府去了。所以「死王」沒辦法融通的,有錢、講好話都沒有用的,死就是死。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當我們已經啟發我們佛性本體,用佛性本體在生活,這個時候,生死跟我們佛性本體就沒有關係,因為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我們早晚一定要還給天地,沒有一個人可以不用還,你說:「這個好啦給你用、給你千千萬萬年都用」,可能嘛?不可能。

   你看我們活到一百多歲,各位看看一百多歲什麼情形?吃,牙齒也不好;看,眼睛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走不動了,好不好?(不好),好像我們要求長壽也不好耶,都受一點苦,很辛苦的在凡塵,所以我們要追求生活的當下,過的非常的如意、過的非常的舒服,這個最重要。那我們整個都在真理之中,那個才叫真的沒有後顧之憂,真的很舒服。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追求,而且是可以達到的。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我們追求都會後悔,不管是名或是利,那個都沒用,虛幻不實在,到時候一口氣不來,名有什麼用、利有什麼用,財產再怎麼多、整個世界都是我的,一口氣不來有什麼用,都要拱手讓人。那我們在世的時候何苦來追這一些沒用的東西,我們可以給自己過的舒服一點,每一天過的很快樂,都是從佛性本身發揮出來,這樣我們一口氣不來沒關係,身體還給天地,我們就跟整個宇宙虛空融成一體,就已經回歸到我們道理的天(理天),所以一點也不困難。

善男子,夫死者,於嶮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闇,無有燈明,入無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脫,無所破壞,見諸愁毒,非是惡色,而令人怖,敷在身邊,不可覺知。迦葉,以是等譬,觀於死苦。

【夫死者】夫,發語詞,沒有意義,就是在講這個死。

【於嶮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而無伴侶】死,就是很危險、很困難的地方所在,然後我們死了以後,無有資糧(就是全部什麼都沒有,兩手空空的,要想買通無常都沒辦法,不要綁我不要拖我,都沒有資量),去處懸遠(要到哪個地方去,我們死了要到哪個地方去,非常的遙遠,一般到三惡道、到六道輪迴去,都是非常遙遠),而無伴侶(沒有人陪伴你走,就是你要獨自一個人走,死了以後就是這一種狀態,這一種情形)。

【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闇,無有燈明,入無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脫】這個就是到地獄裡面去的路途。晝夜常行(白天晚上都一直在走),不知邊際(不知道要走到哪個地方才會停止),深邃幽闇,無有燈明(又深邃幽闇,走的路沒有燈,沒有看的很清晰,在黑暗中走),入無門戶(進入沒有門戶的地方),而有處所(沒有門戶,但是有的方所在),雖無痛處(雖然到達走的地方,都沒有痛的地方),不可療治(就是死沒有辦法治療),往無遮止(死掉要去的,沒有辦法阻擋),到不得脫(到達我們該受的地方,就在那邊沒辦法脫離)。

【無所破壞,見諸愁毒,非是惡色,而令人怖,敷在身邊,不可覺知。迦葉,以是等譬,觀於死苦】這是說死就是這一種現象。我們到達那一種我們造業要到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沒辦法脫離,無所破壞(沒有辦法去破壞我們到的地方),見諸愁毒(看見很憂愁,現象對我們來說又很不友善),非是惡色(但是不是很不好的形相),而令人怖(就使我們感到恐怖),敷在身邊,不可覺知(敷在我們身邊沒辦法知覺,也就是我們死了以後,都不知道)。迦葉,以是等譬,觀於死苦(所以佛對迦葉講,這一種比喻來觀察死)。

迦葉,云何菩薩,觀於愛別離苦,愛別離苦能為一切眾苦根本,

如說偈言: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愛因緣故,生於憂苦;以憂苦故,則令眾生,生於衰老。愛別離苦,所謂命終。

【云何菩薩,觀於愛別離苦】這個就在講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都是在講這一些八苦。

【愛別離苦能為一切眾苦根本】就是兩個人相愛,可是環境促成我們一定要分開,那個就叫愛別離。

【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假如我們離開內心的私心、愛欲,就沒有憂愁恐怖。

【愛因緣故,生於憂苦】因為愛的因緣,所以才產生憂愁跟苦惱。

【以憂苦故,則令眾生,生於衰老。愛別離苦,所謂命終】因為愛,愛到離不開,若命沒了,你再怎麼愛還是分開。

善男子,以別離故,能生種種,微細諸苦,今當為汝,分別顯示。

佛講,別離了以後會產生種種很微細的一些苦,我們都不知道的。所以佛就講今當為汝,分別顯示。

善男子,過去之世,人壽無量,世有王名曰善住。其王爾時,為童子身,太子治世,及登王位,各八萬四千歲。時王頂上,生一肉皰,其皰軟如兜羅綿(樹名,譯曰楊華絮,常曰兜羅綿)、細軟劫貝(樹名),漸漸增長,不以為患,足滿十月,皰即開剖,生一童子,其形端正,奇異少雙,色像分明,人中第一,父王歡喜,字曰頂生,時善住王,即以國事,委付頂生,棄捨宮殿、妻子眷屬,入山學道,滿八萬四千歲,爾時頂生,於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齋,即時東方,有金輪王,其輪千輻,轂輞具足,不由工匠,自然成就,而來應之,頂生大王,即作是念,我昔曾聞,五通仙(外道缺漏盡通),若剎利王,於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齋,若有金輪千輻不減,轂輞具足,不由工匠,自然成就,而來應者,當知是王,即當得作,轉輪聖帝。

【人壽無量】都有八萬四千歲。

【其王爾時,為童子身,太子治世,及登王位,各八萬四千歲】所以以我們現在不到一百歲來看,八萬四千歲真的有一點像卡通。

【兜羅綿】是一種棉花,好像很柔軟。

【其形端正,奇異少雙】就是他的那一種狀態,沒有一對。

【五通仙】就是外道成就,外道缺一通叫做漏盡通,外道沒有辦法漏盡,漏就是煩惱,煩惱沒辦法盡,所以就成不了佛,所以就變五通仙。

【即當得作,轉輪聖帝】就是轉輪王,沒有當佛就當轉輪王。

復作是念,我今當試。即以左手,擎此輪寶,右執香爐,右膝著地,而發誓言,是金輪寶,若實不虛,應如過去,轉輪聖王,所行道法。作是誓已,是金輪寶,飛昇虛空,遍十方已,還來住在,頂生左手。爾時頂生,心生歡喜,踊躍無量。復作是言,我今定作,轉輪聖王,其後不久,復有象寶,狀貌端嚴,如白蓮花,七支拄地,頂生見已,復作是念,我昔曾聞,五通仙說,若轉輪王,於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齋,若有象寶,狀貌端嚴,如白蓮花,七支拄地,而來應者,當知是王,即是聖帝。復作是念,我今當試。即擎香爐,右膝著地,而發誓言,是白象寶,若實不虛,應如過去,轉輪聖王,所行道法,作是誓已,是白象寶,從旦至夕,周遍八方,盡大海際,還住本處。

【是金輪寶,飛昇虛空,遍十方已】金輪寶飛到虛空,遍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我今定作,轉輪聖王】一定會作轉輪聖王。

爾時頂生,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復作是言,我今定是,轉輪聖王。其後不久,次有馬寶(和象寶同),復有女寶,

藏臣自然而出,多饒財寶,巨富無量,庫藏盈溢,無所乏少,報得眼根,力能徹見,一切地中,所有伏藏,隨王所念,皆能辦之。

爾時頂生,復欲試之,即共乘船,入於大海,告藏臣言,我今欲得,珍異之寶。藏臣聞已,即以兩手,撓大海水,時十指頭,出十寶藏,以奉聖王,而白王言,大王所須,隨意用之,其餘在者,當投大海。

寶=形容端正,微妙第一,不長不短,不白不黑,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口氣香潔如青蓮花。其目遠視,見一由旬(四十里),其舌廣大,出能覆面,心識聰哲,有大智慧,於諸眾生,常有軟語,是女以手觸王衣時,即知王身,安樂病患,亦知王心,所緣之處。王謂,若有女人,能知王心,即是女寶。

主藏臣自然而出,多饒財寶…,隨王所念,皆能辦之主藏臣把所有的財寶獻給頂生國王,頂生就是轉輪聖王,要用多少就有多少可以用。

爾時頂生,復欲試之】要試驗看看,是不是我能夠去命令、能夠接受這一些所有的財寶給他用。

即共乘船,入於大海,告藏臣言,…,其餘在者,當投大海】這個大概我們最喜歡,手在水,一撈海水就變十寶藏,有剩下不想用的,又投入大海。真的有一點像卡通。

青蓮花青蓮花在印度,非常的好看。

【其目遠視,見一由旬】眼睛可以看到一由旬。

【其舌廣大,出能覆面】三十二相之一,就是舌頭伸出來可以把整個面(臉)都蓋起來,這個是佛三十二相,可是我們現在假如看到有一個人舌頭一伸出來,把面都蓋起來,我們都會嚇死了,就不是三十二相的殊勝形相,因為時代不同。

【心識聰哲,有大智慧,於諸眾生,常有軟語,是女以手觸王衣時,即知王身,安樂病患】女寶用手來摸到國王的衣服,就知道國王身體到底是有沒有病,好厲害喔,我們都還要摸到脈絡(把脈),中醫師要把脈,摸到脈才知道身體好不好,女寶只摸到衣服就知道身體好不好,這真的我們都不可想像。

【亦知王心,所緣之處】也知道國王在想什麼。

【若有女人,能知王心,即是女寶】就是屬於女寶,是國家的財產。

其後不久,於王宮內,自然而有,寶摩尼珠,純青琉璃,大如車轂,能於闇中,照一由旬。若天降雨,渧如車軸,是珠勢力,能作大蓋,覆一由旬,遮此大雨,不令下過。頂生王念,若轉輪王,得是寶珠,必是聖帝。

大如車轂】好像車輪,整個那麼大。

能作大蓋,覆一由旬】能夠覆蓋四十里。

遮此大雨,不令下過】不讓雨降下來。往後我們這邊缺水不要遮,去基隆去遮雨,一遮了四十里,剛好基隆都被遮住了,沒有雨水降下來,就好生活。

   所以在很潮濕的地方生活,心都發霉了;在我們這個乾燥的地方生活很舒服,可是我們在這裡面生活沒有感到很舒服,什麼時候會感覺?當你搬到基隆去你就會感覺了,剛搬過去的年紀輕的小姐都哭了,你在哭什麼?哎喲!都一直下雨,下雨會哭,我們會不會?應該很高興,因為南部缺水,應該是很高興的。

必是聖帝】就是轉輪聖帝,轉輪聖帝管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瞿廬州),現在我們凡塵的轉輪聖王是那一個?想想看,什麼人管這麼大。

主兵摧伏,東弗婆提歸順,西瞿耶尼北欝單越,征討忉利天,忉利天王、釋提桓因,知頂生王,已來在外,即出迎逆,見已執手,昇善法堂,分座而坐。彼時二王,形容相貌,等無差別,唯有視眴,為別異耳。

是時聖王,即生念言,我今寧可,退彼王位,即住其中,為天王不?

東弗婆提歸順,西瞿耶尼,北欝單越】東勝神洲叫弗婆提。西牛賀洲叫瞿耶尼。北瞿蘆洲叫欝單越。有沒有聽過?所以在講東勝神洲就會講弗婆提;講西牛賀洲就講瞿耶尼;講北瞿蘆洲叫欝單越;講南贍部洲叫娑婆世界。

征討忉利天忉利天就是欲界的第二天(33天)。我們欲界第一天就是四天王天(東西南北四個天王,在須彌山的半腰),忉利天是在須彌山的山頂,然後東西南北,每一方向都有八天,4×8=32,然後加中間一個叫帝釋天(釋提桓因),我們時常聽布袋戲講33天天外天,那個就是講忉利天。所以忉利天就是欲界的第二天。

   再上去夜摩天,依空兒住,已經在空中了;再上去我們老祖師還沒掌天盤的時候所管轄的,叫兜率天;再上去樂變化天;再上去最高的他化自在天,然後摩醯首羅天波旬在住的,就是他化自在天的管轄,我們欲界裡面最高的他化自在天,所以我們娑婆世界很容易著魔,因為魔王就在我們頂上,各位要知道喔,假如我們心念是負面的,那個就是著了魔王波旬的功力,我們就變成負面的念頭出來。

   所以要會啊,各位會不會破魔?這邊沒發,後學有在大藏經看到一篇釋迦牟尼佛寫「秘密總持破魔法門」,就是我們遇到魔或是遇到我們有負面的情緒,你趕快持誦,它馬上過去,我們請前賢影印來給大家,各位要不要?(要),很好用!

是時聖王,即生念言,我今寧可,退彼王位,即住其中,為天王不】轉輪聖王想到33天去當天王。

善男子,爾時帝釋,受持讀誦,大乘經典,開示分別,為他演說,唯於深義,未能通達,以是讀誦、受持分別,為他廣說,因緣力故,有大威德。

善男子,是頂生王,於此帝釋,生惡心已,即便墮落,還閻浮提,與所愛念,人天離別,生大苦惱。復遇惡病,即便命終。

【善男子,爾時帝釋,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與所愛念】

   我們受持大乘,能夠讀誦,受持就是自利,讀誦就是利人,所以要受持讀誦,我們能夠接受上乘法,持就是拿出來用,為他廣說就是讀誦,就是要利益別人、渡化別人,這樣的話,那一種力道很大,就有大威德呈現。

   所以頂生雖然已經是轉輪聖王,可是到忉利天想爭33天天主的位置就沒辦法,就又墮落回到南贍部洲閻浮提。所以各位就可以了解,東勝神洲叫弗婆提,西牛賀洲叫瞿耶尼,北瞿蘆洲叫欝單越,南贍部洲叫閻浮提。往後看知道四大部洲的名稱。

【與所愛念,人天離別,生大苦惱。復遇惡病,即便命終】頂生王就命終了。

爾時帝釋,迦葉佛是,轉輪聖王,則我身是。

善男子,當知如是,愛別離者,極為大苦。菩薩尚憶過去如是等輩愛別離苦,何況菩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而當不觀,現在之世,愛別離苦。

【爾時帝釋,迦葉佛是】那個時候的帝釋,就是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就是迦葉佛。

【轉輪聖王,則我身是】轉輪聖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講自己漏氣的地方,就是想去爭那個位置,結果回到我們閻浮提回來。

【善男子,當知如是,愛別離者,極為大苦】他想要啊,可是環境促成他不能要,這個就很痛苦。

【菩薩尚憶】菩薩還會回憶,就是以往在修持的時候有經過的事。

【過去如是等輩愛別離苦】菩薩還會回憶過去,這一種經過那種愛別離都在腦海裡面。

【何況菩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而當不觀,現在之世,愛別離苦】所以現在的菩薩住大乘大涅槃經一樣也來觀照、觀察現在凡塵愛別離的情形。

善男子,云何菩薩觀怨憎會苦,是菩薩觀於地獄、畜生、餓鬼、人中、天上,皆有如是,怨憎會苦。

如人觀,牢獄繫閉、枷鎖杻械,以為大苦;菩薩亦復如是,觀於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會大苦。

【云何菩薩觀怨憎會苦】愛別離就講到上面這個地方。接著底下就是怨憎會,這個怨憎會就是婆媳。結婚以後婆婆跟媳婦怨憎會,不要在一起,可是不在一起又不行。各位有沒有那個苦惱?哇!不敢回答,有也不好說,所以自己知道就好。

【是菩薩觀於地獄、畜生、餓鬼、人中、天上,皆有如是,怨憎會苦】所以菩薩一觀察以後,不管在地獄、不管在畜生、不管在餓鬼、或是人中、或是天上,都有怨憎會,你不想跟他在一起,偏偏環境非你們在一起不可,就一定要跟你討厭的人在一起。

【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把阿修羅不列入六道輪迴裡面。

【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會大苦】我們會在凡塵出生,很多要了解,到凡塵來了你的生活環境,你出生的家裡父母親、兄弟姊妹、親屬、還有我們接近的人,這個都是怨憎會,就是因果都不很理想。所以我們要知道說,就家裡來講,各位前賢要了解到,能當一家人都有因緣,所以當父母親生活的很愉悅狀態之下,然後把孩子生下來,孩子生下來以後要扶養孩子,這個時候有沒有怨憎會?(沒有),真的嘛?是真心的講沒有,還是說現象沒有,講出來會被人家批評,講沒有就沒人會批評了?都愛的要死喔?是嗎?半夜小孩發燒,哎喲,要睡覺了卻發燒,不帶去看醫生又不行,要不要帶去看醫生?(要),怨不怨憎會?忘了啦,忘了怨憎會!

   所以要了解,父母親對於孩子愛是無量,所以當孩子半夜發燒,父母親慌了手腳,都不知道要如何,那個時候受的苦都不覺得苦,趕快把孩子退燒要緊,都是以這種心態,所以我們長大以後要不要孝順?(要),所以長大了不孝順,後學都說,那時候知道就把你捏死,不要那麼殘忍啦!

   可是我們以現實的現象來講,真的都是人與人之間…,我們要知道,假如我們以活菩薩的心來生活,跟我們用現實環境來生活,絕對不一樣。

   以現實來講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要享樂的,沒有人要受苦的,可是活菩薩認為我們的享樂並沒有真的樂,所以我們凡人所認為的苦,活菩薩都不認為苦,認為那樣才能夠顯現出活菩薩的不同,活菩薩能夠把我們眾生的苦去除掉,給我們眾生快樂,這個是活菩薩心裡面的願望,所以活菩薩就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再怎麼苦活菩薩都不覺得苦。

   可是以我們眾生在現象之中受苦的時候來講都會埋怨,「唉!我怎麼這麼苦」,都會有這一種心態出現。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理。我們為什麼會有那麼苦的現象讓我們去接受,那一定有因,那個因就是在前世、前前世,已經都種下來了,現在要我們去接受,就是以往我們大概也有那個經過,有那個經過的時候,那個時候變成我們是被人家保護之中然後生活下來,現在換我們要保護別人去生活。要了解這個是因果,是一種定理(一定的道理),我們要歡喜心甘願受。

   後學都一直講,我們研究真理了以後,生活真的會不一樣。我們認為不好的,我們研究真理以後、詳細分析以後,覺得沒有不好啊!我們覺得好的,你分析了以後,嗯,好在哪裡呢?好在只有造業而已,那有什麼好,就又不同的觀點。所以我們都要深入,深入的去研究以後,我們就知道我們整個人生都不同,我們可以從大的方向來說,拋開眾生知見,這個是最重要。因為我們知見一產生真的就是很難改,要把眾生知見去掉就很難,用九牛二虎之力都轉不動,要把眾生知見轉都轉不動。後學都講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就是眾生知見的障礙,我們被自己的知見障礙,假如我們去掉眾生的知見,都進入佛的知見,那我們都成佛了,所以佛知佛見何其重要!可是我們都沒有重視啊,那佛知佛見不是說要一直努力來學才有,不是喔!只要你都「你都萬緣放下,你一念都不生」,那個時候你沒有一個念頭,那個叫「佛知佛見」,你所有念頭都不要,不要有一個念頭、不要、都不要,那個叫「佛知佛見」。所以只要我們去掉眾生的知見,我們進入佛的知見,那我們都成佛了,都已經是佛,已經生活在佛的世界。我們願不願意成佛,真的就看我們願不願意改掉我們眾生知見?(願意),回答的很無可奈何。

   我們了解佛知佛見不是很困難,很容易,只要我們凡塵的妄都去掉,沒有妄了,沒有妄的時候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呈現,那一個已經就是佛知佛見,那個佛知佛見拿來生活之中應用,怎麼會不成佛呢?絕對成,可是我們都不肯用,因為用佛知佛見,老實說都吃虧,都要被欺負,那如果我們肯、知道道理:「我們被人家欺負不覺得那個是不好,而是說:啊!他在了我們業障」,這樣就很理想,你就會很努力的去真的行持佛知佛見,那只要你肯行持一段時間,讓祂養成習慣,你所有生活習慣都是佛知佛見,怎麼會不成佛呢?成不成?(成),絕對成,重點是我們眾生知見已經太深,深根蒂固,要去掉很不容易,所以我們要自己努力,把眾生的知見都去掉不要,這個害我們造業、害我們六道輪迴、害我們在凡塵受苦,我們都把它去掉,這個是我們可以努力的,自己可以做。

復次,譬如有人,常畏怨家,枷鎖杻械,捨離父母、妻子眷屬、珍寶產業,而遠逃避。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羅蜜

迦葉,是名菩薩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觀怨憎會苦。【譬如有人,常畏怨家枷鎖杻械】就是我們討厭的人,那一種枷鎖杻械就是犯罪以後,被監牢獄手腳都銬上。

【捨離父母、妻子眷屬、珍寶產業】當然你被關起來以後,就要捨離整個家庭,然後你自己的珍寶產業也要捨離,而遠逃避

【菩薩亦復如是,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羅蜜】「死」一定會找上們,然後所有生活就好像枷鎖杻械,手銬腳銬。所以有時候一些觀念要了解,我們現在的整個社會環境,家裡面要蓋的很堅牢堅固,要鐵窗鐵門鎖的好好的,我們是不是已經犯了罪,坐在監牢獄裡面,像不像?(像),我們自己關,我們自己犯罪,我們自己造了罪自己關,關在監牢獄。所以菩薩知道,我們在凡塵只要落入現象一定有生死,所以怖畏生死,很恐怖很敬畏生死,然後就俱足修行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修這六度萬行,這個是我們要進入菩薩道、進入佛道必須要具備六度萬行。這個都很容易做,並不是要拿我們財產來花、來布施,不是的,只要我們在生活之中給人方便,指點人家脫離困難,那個都叫布施,這個很容易做。

【是名菩薩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觀怨憎會苦】就是菩薩修行大乘大般涅槃,就走入我們佛性的不生不滅,然後觀我們落入現象以後,所有凡塵的人與人之間相處,大部分多多少少都會產生那一種怨憎會苦,都會產生。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要落入現象最好,一落入以後,有很多我們必須要去承擔,要去接受。

善男子,云何菩薩觀求不得苦?求者,一切盡求。盡求者有二種:

一、求善法,二、求不善法。善法未得苦,惡法未離苦,是則略說五盛陰苦。

云何菩薩觀求不得苦求不得,這個倒是我們體會最深,都一直要想求一些金錢來生活,那求不得;然後有金錢了,又要求金銀財寶又求不得;然後有了又求要有房子,最好是帝寶;然後又求有車子,最好是賓士,結果求不得就苦了。可是我們要了解到,這個都不是我們佛性裡面所需要的,佛性裡面都不需要這一些,可是我們生活上就會以這一些來炫耀,那其實也沒用啦,你炫耀到你一口氣不來,你要去跟誰炫耀,炫耀你死了喔(哈哈),都不用的,所以我們了解求不得。

五盛陰苦】五盛陰,全部八苦都出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陰苦」,有沒有八苦?(有),全部都有了,佛在講不知不覺把八苦都講了,都已經講完了。

迦葉,是名苦諦。

爾時,迦葉白佛言如佛所五盛陰苦,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釋摩男若色苦者,一切眾生不應求色;若有求者則不名苦。

【是名苦諦】講這麼多就只有一個苦諦,苦集滅道就只有講苦諦而已。

【迦葉白佛言如佛所說五盛陰苦,是義不然】迦葉跟佛講不同的方向。

如佛告諸比丘:『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三受=受者領納外境,境有違、順、俱非之三種

一、苦受=領納違情之境,而起苦惱之惑。

二、樂受=領納順情之境,而起怡悅之感。

三、不可不樂受,又叫捨受=領納不違不順之境,而苦樂之感共捨離)

如佛先為,諸比丘說,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則得受樂。又如佛說,於善道中,六觸受樂,眼見好色,是則為樂;耳鼻舌身意思好法,亦復如是。

【六觸】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境。

如佛說偈:

持戒則為樂,身不受眾苦,睡眠得安隱,寤則心歡喜。

若受衣食時,誦習而經行,獨處於山林,如是為最樂。

若能於眾生,晝夜常修慈,因是得常樂,以不惱他故。

少欲知足樂,多聞分別樂,無著阿羅漢,亦名為受樂。

菩薩摩訶薩,畢竟到彼岸,所作眾事辦,是名為最樂。

【持戒則為樂,身不受眾苦,睡眠得安隱,寤則心歡喜】持戒就很快樂,身不會受眾苦。睡覺的時候很安穩,醒過來心又很歡喜。

【若受衣食時】接受人家布施衣服跟飲食。

【誦習而經行,獨處於山林,如是為最樂】以往的修道方式就是獨處於山林,誦習而經行(經行就是圍繞著一個固定的地方,然後一直轉一直轉)。

【若能於眾生,晝夜常修慈,因是得常樂,以不惱他故】假如我們對於眾生,白天晚上常常都修慈悲,因為慈悲就是予樂(給人家快樂),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我們佛性裡面具備,常修持的話就會得到常樂。以不惱他故(就是不會懊惱別人,看別人都很順眼,不會不順眼),所以我們在凡塵,各位前賢有看人不順眼的時候嘛?(有),很誠實啦,有!確實啦,有的看了很順眼,有的就不順眼,這個叫檢討別人,我們修持的話要檢討自己,別人好不好我們不用去檢討,為什麼?他有功德不分給我們,他有罪過我們不用去擔,要不要檢討?(不用),不用了,不用檢討。

【少欲知足樂,多聞分別樂,無著阿羅漢,亦名為受樂】少欲,欲望比較少一點,每一項都知足(知道滿足就很快樂);多聞分別樂(就是能夠聽到非常多的修持法門,聽到非常多的真理,很快樂);無著阿羅漢(就是已經不在三界出生的阿羅漢,已經都不會著於形相、著於事情)。

【菩薩摩訶薩,畢竟到彼岸,所作眾事辦,是名為最樂】菩薩摩訶薩,已經畢竟到清淨彼岸;菩薩在凡塵所要做都已經做完了,是名為最樂。

世尊,如諸經中,所說樂相,其義如是。如今佛說,云何當與,此義相應?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諮問,如來是義,一切眾生,於下苦中,橫生樂想。是故我今,所說苦相,與本不異。

【世尊,如諸經中,所說樂相,其義如是。如今佛說,云何當與,此義相應】

現在佛在講的,要怎麼樣跟以往所講的義理能夠相應。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諮問,如來是義】佛都會稱讚,說你很會問,問如來這種義理,就是要有智慧才問的出來。

【一切眾生,於下苦中,橫生樂想】就是我們眾生在哪一種很苦的狀態之中,然後我們想是在受樂。

【是故我今,所說苦相,與本不異】現在所說的苦,跟以往所說的一樣,沒有兩樣。

迦葉白佛言,如佛所說,於下苦中,生樂想者,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愛別離、下求不得、下怨憎會、下五盛陰,如是等苦,亦應有樂。世尊,下生者,所謂三惡趣;中生者,所謂人中;上生者,所謂天上。若復有人,作如是問,若於下樂,生於苦想、於中樂中,生無苦樂想,於上樂中,生於樂想,當云何答?

世尊!若下苦中,生樂想者,未見有人,當受千罰,初一下時,已生樂想。若不生者,云何說言,於下苦中而生樂想。

【如佛所說,於下苦中,…,亦應有樂】迦葉真的要跟佛作對。

【世尊,下生者,…於樂想,當云何答】因為往後佛要把道傳給迦葉,所以迦葉就要詳細問,以後我遇到要怎麼回答,現在先了解答案。

【世尊!若下苦中…,下時,已生樂想】被千罰,才接受一罰,那後面還很多,那接受一罰以生樂,那受罰會生樂,我們一般都想不出來。

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以是義故,無有樂想。何以故?猶如彼人,當受千罰,受一下已,即得脫者,是人爾時,便生樂想。是故當知,於無樂中,妄生樂想。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佛就回答迦葉,你講這樣對。

【以是義故,無有樂想】沒有快樂的念頭。

【何以故?猶如彼人,當受千罰,受一下已,即得脫者,是人爾時,便生樂想】本來要受千罰,只有受一下,就以後剩下都不用了,就解脫了,這個時候這個受罰的人,就生出很快樂的念頭出來。

【是故當知,於無樂中,妄生樂想】已經受一下罰了,那你全部千罰都不要,不是更好嘛!所以在那一種受苦的狀態之下,那一種比較型的樂不算樂,那個也是一樣在苦之中。

迦葉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生於樂想,以得脫故,而生樂想。

迦葉,是故我昔,為釋摩男,說五陰中樂,實不虛也。

迦葉,有三受三苦。三受者,所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三苦者,所謂苦苦、行苦、壞苦。(欲界有此三苦,色界兩個,壞苦、行苦;無色界只一個,行苦,行者,遷流之義,由一切法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者叫行苦)

【彼人不以一下生於樂想,以得脫故,而生樂想】受罰的人不是說受一下就產生樂,而是已經不罰他了,剩下999罰全部都不要,那個才叫真的很快樂。

【是故我昔,為釋摩男,說五陰中樂,實不虛也】說五陰中那個樂,實在不是假的。

善男子,苦受者,名為三苦,所謂苦苦、行苦、壞苦;餘二受者,所謂行苦、壞苦。善男子,以是因緣,生死之中,實有樂受。菩薩以苦樂性,不相捨離,是故說言,一切皆苦。

善男子,生死之中,實無有樂,但諸佛菩薩隨順世間說言有樂。

【菩薩以苦樂性,不相捨離,是故說言,一切皆苦】菩薩就講苦的性跟樂的性,不相捨離,苦跟樂是連在一起的,苦中有樂,樂中有苦,所以說一切皆苦。

【善男子,生死之中,實無有樂】我們在生死之中實在是沒有快樂。

【但諸佛菩薩隨順世間說言有樂】有樂是隨順世間說的,真正的是沒有,都是苦。

迦葉白佛言,諸佛菩薩,若隨俗說,是虛妄否?

如佛所說,修行善者,則受樂報,持戒安樂、身不受苦,乃至眾事已辦,是為最樂。如是等經,所說樂受,是虛妄否?

若是虛妄,諸佛世尊,久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菩提道,已離妄語。今作是說,其義云何?

【諸佛菩薩,若隨俗說,是虛妄否】這個問的很好,說佛菩薩隨著凡俗來講,凡塵的狀態來說,它是虛妄嘛、是假的嘛?

【如是等經,所說樂受,是虛妄否】講出來是不是假的?是不是在騙人的?

【若是虛妄,諸佛…說,其義云何】這個問的很尖銳,你要有實際的領悟跟作為,你才有辦法回答這一些問題。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說,諸受樂偈,即是菩提道之根本,亦能長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先於經中,說是樂相。

【如上所說,諸受樂偈,即是菩提道之根本,亦能長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受樂的偈語就是菩提道的根本,我們為了要接受這一些快樂,然後我們才努力去修道,那努力修道就能夠長養無上的正等正覺,就能夠對我們的佛性有所幫助。

【以是義故,先於經中,說是樂相】所以在經中說這一些快樂的形相。我們要了解,這個叫方便法門,方便法門就是騙人的啦,可是它是善意,就是要引導你走到佛的領域,要引導能夠到達最究竟的程度,因為我們眾生的根基都沒有那麼的殊勝,所以不能夠一下子就把那個目標都整個標明,假如我們一下子就把最上乘要到達的目標,都講明要如何做,那所有眾生都打退堂鼓,這樣我不要了,這麼痛苦!所以活菩薩就循循善誘,把眾生從幼稚園引導到小學,從小學引導到中學,從中學引導到大學,從大學引導到碩士,從碩士引導到博士,從博士引導到佛,這樣知道嘛,循循善誘,所以要感謝活菩薩肯騙我們,感不感謝?(感謝),對啊!若對我們講,你到佛要怎麼做,我們都不見了,因為離的太遠,跟我們現實狀況相差太遠,我們就不肯在用心去行持、用心去作。

   那循循善誘的狀態,就是離我們很近,我們可以做到,然後佛當我們做到的時候,佛再往前指引一步,那一步又很容易做到,我們又往前一步,這樣就可以讓我們脫離苦海,所以佛是用心良苦,才要用這個法門,下乘法、中乘法、上乘法、最上乘,就是要我們不管是哪一乘,都是要我們眾生成佛,要讓我們成佛,想盡辦法,這樣不好嗎?(好),就是讓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不用急著到目標;一下子你急著到目標,各位要了解到,那個會變成八難之一,就是世智辯聰,佛最怕我們世智辯聰,各位知道嘛?世,就是凡塵;智,就是我們的聰明、我們得智慧;辯,就是很會辯論;聰,就是聰明。世智辯聰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會有話跟你辯論,這樣已經脫離真理的角度,就便進入我們凡塵對待的現象,修道你進入凡塵修不成道,一定要進入真理,你才可以修成。所以我們不能用凡塵的現象來論,你用凡塵的現象來論…,所以老前人在的時候就講,博士很難成佛,為什麼?因為他學得很多主見太強,他認為對的,他沒有辦法改變,你想要給他種佛因都種不下去,他不接受,因為他學得很多,他認為他已經知道的很多,最糟糕就是這樣。所以後學都講,還好後學國民學校沒有畢業證書,所以後學才可以接受最上乘佛法,看到山河大地是佛性所生發,你看我們誰會接受,社會不管什麼階層一定不接受,我是我,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為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們都會這樣想,可是你修到最究竟的時候,整個就是一個絕對體,沒有分別,那你有分別你我他,分別山河大地、分別人物,那已經分別心,分別心一出來我們要接受六道輪迴果報,所以要知道佛為什麼證悟,證悟就是已經沒有分別,沒有分別祂證悟,所以我們哪一天到達不用分別心的時候,我們就成佛了,各位前賢要多久?我們大概多久可以去掉分別心?快的話,一天,明天就可以;慢的話,千生百世都沒辦法去掉分別心。尤其在我們現在分別心這麼強的時候,要去掉分別心真的很困難,所以要先走入真理,當你走入真理了解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以後,你就會接受,啊!原來山河大地是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我在理天的時候,一念妄動,因為這一念妄動才有山河大地,因為這一念妄動我才在凡塵出生,然後出生了以後要接受現象,所以才有業果。所以世界、眾生、業果都從我們一念妄動來,我們接受這個觀念你看要多久。

   所以先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到本體以後,你再來研究祂延伸出來的狀態,你就會非常清楚了然,喔,原來假如沒有我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沒有山河大地,沒有山河大地就沒有我的身體呈現,我的身體不呈現就沒有業果,所以都從我們很微細的一念然後產生。我們不知道說怎麼會有一念妄動,就產生這麼大的現象。所以我們現在想回歸到本來,先把妄想滅掉,因為妄想是我們造業的根本,妄想有了,有行為;行為有了,造了業;業有了,要接受果報,只有這樣。那我們想都沒有(妄想都斷了),我們生因沒有(不會生在凡塵),然後我們所有的想都盡(生相沒有),那生因斷,生相盡,我們不會出生在凡塵,就已經回歸到本位。後學都會一再講,你不要想說很深,你要想說我一定要接受這個真理,我想要成仙作佛,就是要接受這個真理的世界,真理的世界就是這樣,祂是一個絕對體,沒有兩邊相對,沒有善惡、沒有男女,沒有一切凡塵的現相,是在我們的佛性本體之中,只要我們肯回到佛性本體,一切都了了而得,都得到了,所以只要你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那個靈敏的知覺性一出來,就是你成佛的時候,容不容易?會想說哪有那麼簡單,確實就這麼簡單,只是我們不肯萬緣放下,我們在萬緣裡面有既得利益,我們生活之中有沒有既得利益?(有),肯不肯放下?要商量一下:「哎喲!好啦,放下來;不行,放下來我的利益都不見了」所以要知道我們凡塵所有這一些相,無常變化都是假的,不真,真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只要真的、把握真的,我們就可以成道成佛,所以成道成佛不困難,在於我們要不要,要的話,你的思想、你的作為就完全不同;那不要的話,就隨你喜歡。我們凡塵就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可以,可以,你要到三惡道去都不阻擋,可不可以?可以啊!那你要到天道去呢?(可以),可以,只要你用心一定會到,也一樣啦,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你喜歡修道你就可以到理天逍遙自在,可以!你不想去,為非作歹,那你去三惡道也可以。

   之前地藏古佛就講,我們現在凡塵大興土木,蓋的高樓大廈很多;地獄也在大興土木也一直蓋,蓋了很多的地獄,要做什麼?往後要裝我們已經這麼多的眾生,因為之前民國大概五十年的時候,我們眾生才三十億,現在都六、七十億了,那個地獄要不要蓋多一點?我們凡塵都一直蓋要給眾生住,所以地藏古佛說地府也正在蓋,我們要不要去?不好啦,去那裡不好玩,我們回到理天最好!

   這邊講到迦葉問佛,說諸佛菩薩隨著凡俗來說的話,這個是真的、是假的?虛妄嘛?佛說,修行善者,則受樂報,持戒安樂、身不受苦,乃至眾事已辦,是為最樂。如是等經,所說樂受,是虛妄否?若是虛妄,諸佛世尊,久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菩提道,已離妄語。今作是說,其義云何?佛就回答說,如上所說,諸受樂偈,即是菩提道之根本,亦能長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先於經中,說是樂相。

善男子,譬如世間,所須資生,能為樂因,故名為樂,所謂女色,耽湎(沉迷於酒)飲酒、上饌甘味,渴時得水、寒時遇火,衣服瓔珞、象馬車乘、奴婢僮僕、金銀琉璃、珊瑚真珠、倉庫穀米,如是等物,世間所須,能為樂因,是名為樂。

善男子,如是等物,亦能生苦。因於女人,生男子苦,憂愁悲泣、乃至斷命;因酒甘味,乃至倉穀,亦能令人,生大憂惱,以是義故,一切皆苦,無有樂相。

善男子,菩薩於是八苦解苦無苦。

善男子,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知樂因,為如是人,於下苦中,說有樂相;唯有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乃能知是,苦因樂因。

【善男子,譬如世間,…,能為樂因,是名為樂】佛又把角度放的更寬廣。

【善男子,如是等物,亦能生苦】一樣東西,可以生樂,可是也可以生苦。

【以是義故,一切皆苦,無有樂相】所以苦跟樂,都是在我們心裡面的觀點。

【唯有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乃能知是,苦因樂因】就是菩薩範圍比較寬廣。

◎聖行品  第十九品之二

善男子,云何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察集諦,菩薩觀此集諦是陰因緣,所謂集者,還愛於有。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復有二種,未得五欲,繫心專求;既求得已,堪忍專著。復有三種:欲愛、色愛、無色愛。復有三種:業因緣愛、煩惱因緣愛、苦因緣愛。出家之人有四種愛。何等為四?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復有五種:貪著五陰、隨諸所須,一切愛著、分別校計,無量無邊。

【觀察集諦】苦集滅道,現在講第二個集。

【未得五欲,繫心專求】五欲就是我們身體眼耳鼻舌身五個,五個面對凡塵產生這一些欲望,叫做五欲。五欲就是讓我們造罪的一個源頭,我們能夠透徹了解五欲,我們就不會去追求。這一些都虛幻不實在,可以讓我們造很大的罪,那我們都不去接觸的話,這一些都消滅。

【堪忍專著】堪忍就是能夠忍受,要了解到,追求到五欲,並不是都很快樂,有時候是很痛苦,可是他又堪忍專著,又著在於五欲之中。

善男子,愛有二種,一者善愛,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凡愚之求;善法愛者,諸菩薩求。善法愛者,復有二種:不善與善。求二乘者,名為不善;求大乘者,是名為善。

佛都會詳細的說它的內容,都一直分析下來非常多,復有幾種、復有幾種都是詳細在說它的內容。

 

善男子,凡夫愛者,名之為集,不名為諦;菩薩愛者,名之實諦,不名為集。何以故?為度眾生,所以受生,不以愛故,而受生也。

   這個菩薩為了要渡化眾生,就接受在凡塵有現相,生了下來。所以我們了解,菩薩的心跟我們眾生的心,是差別很大,菩薩的生不以愛而受生,是以要渡眾生才受生。

迦葉白佛言,如佛於餘經中為諸眾生,說業為因緣,或說憍慢、或說六觸(六根接觸六塵)、或說無明為五盛陰而作因緣。今以何義,說四聖諦,獨以愛性,為五陰因?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

善男子,如汝所說,諸因緣者,非為非因;但是五陰,要因於愛。

善男子,譬如大王,若出遊巡,大臣眷屬悉皆隨從;愛亦如是,隨愛行處,是諸結等,亦復隨行。

【但是五陰,要因於愛】這個五陰一定要有愛,然後才會形成我們在凡塵現相的因。

【譬如大王,若出遊巡,大臣眷屬悉皆隨從;愛亦如是,隨愛行處,是諸結等,亦復隨行】佛作這個比喻,大王要出巡了,所有大臣眷屬都跟在後面隨從;愛也是這個樣子,隨我們愛的地方所在,所有諸結(所有我們凡塵的一切煩惱),所有的一切都隨著愛來進行。

  「心即是佛」和「無心即是道」,這兩者有何差異?

:我們都在闡揚即心即佛跟無心即佛,等於說是我們常識啦!在謝謝您裡面有解說,我們不要用心意識來修道,那心意識我們要了解是很多因緣才產生,所以它變化無常,那我們不要用這個變化無常的心拿來修道,所以我們把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心,我們全部都去掉,全部都不要,不要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無心,心都沒有,在凡塵用的心全部都沒有叫「無心」,當我們無心的時候,無心了真心就出來,所以這個時候無心出來的心它是不變化的,所以這個心叫「即心即佛」,所以無心跟那個即心即佛它是一樣的意思,我們都沒有凡塵的心了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佛,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在凡塵所用的心,都是生滅、都是無常變化,我們不要拿那個心來修道,所以一定要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修道,這樣就可以成道成佛,各位前賢了解嗎?

    :生臟跟熟臟有什麼不同?

:那個是屬於我們醫學方面的一個名詞,就像我們的肝膽腸胃,我們想想看各位前賢我們肝膽腸胃有什麼不同?我們看看肚子,肝膽腸胃不是在肚子裡面嗎?它有什麼不同?所以那個是醫學方面在用啦!就是生臟、熟臟,赤膽、白膽就是屬於我們身體裡面的器官,我們稍微知道我們有肝膽腸胃,有脾、腎、心、肺那知道了就好。你要追究的話到醫院的解剖醫療地方去看就會看到,這個我們修道者不用去追。

    :請劉講師講解,菩薩十地要修到什麼程度,才到達各個位階?

:我們要知道那個菩提薩位階,菩就是菩提,薩就是薩埵 ,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有情已經覺悟就叫做菩薩,那菩薩的位階有十個位階,

 歡喜地 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 善慧地法雲地

這是菩薩的十個位階,那我們一般到達不動地以後才不會退轉,就是到不動地如如不動,知道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狀態,祂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然後如如不動,你了解這個狀態的時候,你就不會受到這個環境受到人家的影響然後退道,那個第八的不動地,我們就是了解到已經篤定了,那我們要了解進入菩薩初地歡喜地。

第一個就是:

歡喜地:很歡喜

離垢地:離開污垢,離開污垢各位知道嗎?就是污垢我都離開了,我們有沒有沾惹污垢我們自己知道,那你把這一些污垢你都離開了,離垢地。

發光地:把我們的智慧,把我們的佛性發出光芒,比如說:你去幫助人家不管是用語言,用身體你去幫助人家,你的佛性發出光明,能夠了解用智慧,因為有智慧才會去幫助人家,所以那個已經智慧在用叫發光地。

燄慧地: 燄就是火燄,慧就是智慧,你的智慧就像火燄那麼的復盛,很熱烈就是一直呈現,都全部用智慧在生活,就是燄慧地。

難勝地:就是很難去勝過,我們遇到瓶頸我們都很難的通得過那個叫難聖地。

現前地:就是我們已經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輪廓整個都了解,都摸到,顯現在我們的眼前,現前,那個就是現前地。

遠行地:就是我們知道真理了以後,我們不管多麼遠的時間,不管多麼遠的距離我們都要去渡化眾生,那個叫遠行地,不可以怕辛苦啦!就是眾生很可憐我們要去渡他起來成仙做佛,那個叫遠行地。

不動地:我們剛才有講我們已經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以後,你如如不動,都已經了解到整個佛性的功能,如如不動常住不遷,你能夠到達這個狀態你就不會退轉,所以到第八的不動地,那最理想不會退了啦!人家在怎麼跟你講壞話,環境再怎麼差你都不會退道,那個就是不動地。

善慧地:就是我們的智慧非常多,屬於善的方面。

法雲地:就是這個法好像天上的烏雲蓋住豔熱的太陽,使眾生得到陰涼,這個是第十地菩薩修持的位階。

到達第十地的時候叫作等覺,跟佛的覺平等啦!只是還差一點點,到達佛叫「妙覺」,等覺跟妙覺差一點點,你到第十地那個法雲地就已經要進入佛的狀態,所以跟佛一樣叫「等覺」平等的覺性,然後到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叫佛「妙覺」。這樣就是我們修持菩薩位階的一些狀態。

    :請問劉講師為什麼口袋裝樹葉或紅包袋,到陰氣重的地方可以避邪?

:這個倒是我們生活之中的常識,因為我們現在都有一些親朋好友長輩過世了,我們要去拈香,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這一個五度空間,像幽冥鬼魂像魑魅魍魎還有氣天神仙都在這個空間,那我們去拈香是因為有人已經歸空了那幽冥鬼魂都會來這個地方集合啦!為什麼?因為有人歸空了,那一些幽冥鬼魂可以吃一餐大餐,所以都會集中在這個地方,哪假如說我們去拈香,我們佛性都沒有發光,光明都不呈現,然後你都沒有行善那善根沒有俱足,這樣的話來的那一些幽冥鬼魂會找你麻煩,所以它會跟著你看你要去哪裡就跟著你到哪裡?那你就吃不完兜著走!

   如果我們要去拈香,您可以在路邊摘樹葉,就是一定要去的時候摘樹葉然後放在你的口袋,這表示說我是活的,我是活的人不是死的人,這樣知道意思嗎?這個表示你跟它不同界啦!你是在幽冥鬼魂死的方面,我是在人道生的方面,是跟它表明說我們「井水不犯河水」(陰陽有別)是那個意思啦!那個紅包袋後學倒沒有聽過,應該是樹葉,紅包袋沒有生跟死的差別?(沒有)因為我們摘樹葉是代表活的,我們去拈香帶在口袋,回家的時候救不要帶回到家裡,在半路上就把它丟到垃圾桶,這表明說我們陰陽不同界幽冥鬼魂你不要跟我,是這個意思。

    :劉講師有前賢提問說如果在口袋放七支壇香棒是不是可以?

:!那個又更超越了,那表示說我們本來就是佛,那佛的話你會怕幽冥鬼魂嗎?就不會了對不對?那佛看到你放檀香那就已經在佛界,那個就更高超,假如說我們要去拈香,沒有這麼好運一下子就可以拿到壇香棒,所以後學說以往我們凡俗一些習俗的話,是去摘生的樹葉,你摘了樹葉以後放在口袋,回家時候半路你就可以丟了,那是以一般凡情來說的。

    :有前賢問說「發呆」與「萬緣放下」有何不同?

:哈哈~「發呆」,就是沒意識,我們已經意識都不見了,發呆。

「萬緣放下」,我們是很清醒的、是了了分明的「萬緣放下」,那個萬緣就是妄,萬緣都是妄我們要把妄都放下;那你發呆有辦法放下嘛?沒辦法,一緣也放不下,發呆的緣也要放下,所以完全很大的不同,發呆跟萬緣放下不能扯在一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