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修行方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修行方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說大乘頓悟法門

民國101年元月20日清晨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說大乘頓悟法門(西元720814年)

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眼、耳、鼻、舌、身所生之欲)八風(稱、譏、毀、譽、苦、衰、樂、利)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碍。名為道人。但不被一切善惡、垢淨、有為世間、福智拘繫,即名為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見總盡,不被繫縛,處心自在,名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一切諸法,本不自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起若干種知見,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解,平等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虛幻塵勞、蘊界(五蘊~十八界),生死、諸入(六入,十二處)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碍。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

若遇種種苦樂,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名聞衣食,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為世法之所滯,心雖親受苦樂,不干於懷,粗食接命,補衣禦寒暑,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於生死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於理無益,却被解境風漂,却歸生死海裡。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取於無求,復同於有求,此法無實無虛,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為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界所縛,他時還與無縛身同利物,以無縛心應一切心,以無縛慧解一切縛,亦能應病與藥。

 

僧問:「如今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善,得解脫否?」

答:「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未得一切解脫。」

 

僧問:「云何是心解脫?」

答:不求佛,不求知解,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畏地獄縛、不愛天堂樂,一切法不拘,始名為解脫無碍,即身心及一切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少分戒善將為便了,有恆沙無漏戒定慧門都未涉一毫在,努力猛作早與莫待耳聾眼暗,頭白面皺,老苦及身,眼中流淚,心中慞惶,未有去處,到恁麼時,整理手腳不得也。縱有福智多聞,都不相救。為心眼未開,唯緣念諸境,不知返照,復不見佛道,一生所有惡業悉現於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蘊現前盡見,嚴好舍宅,舟船車轝,光明顯赫,皆縱心貪愛,所現悉變為好境,隨所見重處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亦總未定。

僧問:「如何得自由分?」

師曰:「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舍,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過,更無疑滯。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又不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覺自性,俱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境,是汝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境法,是金剛。即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麼得,縱然誦得十二經,只成增上慢,却是謗佛,不是修行。讀經看教。若准世間是好善事,若向明理人邊數,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但不用求覓知解語義句,知解屬貪,貪變成病。只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自然與佛無差,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只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轉,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載去,如賤使貴,不如於理先立,後有福智,臨時作得。捉土為金,變海水為酥酪,須破須彌山為微塵,於一義作無量義,於無量義作一義。」

 

懷海禪師,有時說法竟,大眾下堂,乃召之。

大眾回首,師曰:「是什麼?﹝回麼者是誰﹞」

於唐元和九年(西元約814年)正月十七日歸寂,壽95

 

網路原文

  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

  師曰:「

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

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

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過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

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捨一法,名為大乘人。

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文師之所拘繫,名為佛慧。

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見情盡,不能繫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問:「對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師曰:「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名聞利養衣食,不貪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稍有相應分。若於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無益,卻被知解境風之所漂溺,還歸生死海裡。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為,復同於有為。故經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界所縛,不被有漏所拘。他時還以無因縛為因,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應病與藥。」

 

問:「如今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善,得解脫否?」

師曰:「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亦未得一切處解脫。」

 

問曰:「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

師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欣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淨,便以為了。不知河沙戒定慧門、無漏解脫,都未涉一毫在。努力向前,須猛究取,莫待耳聾眼暗,面皺髮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裡慞惶,一無所據,不知去處。到恁麼時節,整理手腳不得也。縱有福智、名聞、利養,都不相救。為心眼未開,唯念諸境,不知返照,復不見佛道。一生所有善惡業緣,悉現於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蘊,俱時現前。盡敷嚴好舍宅,舟船車轝,光明顯赫,皆從自心貪愛所現。一切惡境,皆變成殊勝之境。但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亦摠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分?」

  師曰:「如今得即得。或對五欲八風,情無取舍,慳嫉貪愛,我所情盡,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頭。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更無疑滯。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夫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祇明如今鑒覺自性,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是汝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即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麼會得,縱然誦得十二韋陀典,祇成增上慢,卻是謗佛,不是修行。但離一切聲色,亦不住於離,亦不住於知解,是修行讀經看教。若准世間是好事,若向明理人邊數,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河。但是三乘教,皆治貪瞋等病,祇如今念念若有貪瞋等病,先須治之,不用求覓義句知解。知解屬貪,貪變成病。祇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亦離於離,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祇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縛,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載去,如賤使貴。不如先立理,後有福智。若要福智,臨時作得。撮土成金,撮金為土,變海水為酥酪,破須彌為微塵,攝四大海水入一毛孔。於一義作無量義,於無量義作一義。伏惟珍重。」 

  師有時說法竟,大眾下堂,乃召之。大眾回首,師曰:「是甚麼?」﹝藥山目之為百丈下堂句。﹞師兒時隨母入寺拜佛,指佛像問母:「此是何物?」母曰:「是佛。」師曰:「形容似人無異。我後亦當作焉。」師凡作務執勞,必先於眾,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曰:「吾無德,爭合勞於人?」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歸寂,諡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 

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全部的注意力到我們那個覺

後學因為身體不好。腳底按摩整個都是砂粒,一按去有砂粒就表現身體很不健康。哪個部位會痛,就表現那個器官不好。後學那時就想,這個身體,都是現相,是假的,那我要找到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就全部的注意力到我們那個覺,就是我們要找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狀態。幫後學做的那個是很魁梧,他說奇怪就很多砂粒,看後學沒有一點難過的表情,為什麼都不唉叫?所以他就愈用力,那時找到竅門。我沒有回到我身上的覺來,都是在佛性的覺,所以不痛。到後來他拿木棍來壓,一樣我也在先天的覺裡,也不痛。壓到他說換人,喔!我回神回來,注意力回到身上的時候,我變得無法走路了,哈哈~痛!痛!痛!那個痛是妄覺。身體的覺,那個痛就整個呈現,所以我們了解當你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時,那個法喜的程度是不得了。所以可以克服所有痛。腳痛到沒辦法走是小事。竟然是小事?大事還是小事?可是沒多走,我又可以走路了。為什麼?因為我又把它調到佛性回來,身體都是假的,走路的時候,好像腳踏到棉花,怎麼會這樣?佛性在走,不是身體在走,很有意思啦!所以只要我們有堅定的心,一定就可以達到。他講說超拔以後遇到災難車禍,那個是要有心理準備是正常的,所以不要怕,承擔就好了。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為什麼維摩詰會講不斷煩惱?煩惱是我們佛性生發的功能作用,我們不要把佛性的功能作用阻斷(就是也讓佛性的功能作用去發揮),那我們不斷煩惱,可是可以進入涅槃(不生不滅),我們可以不斷煩惱,進入不生不滅。
   日常我們在做觀照的工夫,要了解觀照是觀照佛性本體,不要觀照我們生發的念頭。如果觀照生發的念頭,會愈觀念頭愈多,就變成心愈亂。假如我們觀照佛性本體,因為那些念頭是從本體所生發,只要把本體照顧好,生發的念頭不要管它,它自然而然就不見了,為什麼?因為你回到本體了。什麼時候需要觀照念頭呢?雜念,就是我沒有去想,可是它會跑來,就要觀,雜念是我們六道輪迴太久的一種習慣性,變成我們不想它就來、不想它就來。我們想來的叫妄念,妄念我們很容易就把它去除,可是雜念不想它會自己跑來,那個就要觀照的功夫。
觀照就要好像在看家一樣,顧在家裡不要讓小偷來偷東西。各位會不會看家?連看家都沒有自信喔,不知道,我在看家小偷來不知要不要讓他進來(哈),那個雜念就好像小偷。小偷要進來了,要不要讓它進來?不要讓它進來。小偷看到主人在看家了,他看一看就離開了,因為偷不成。因為太強了,沒一下子小偷又來了,又在看主人在不在?主人又坐得好好的在看,他又走了。第三次又來了,看一看主人還在,又走了;第四次主人疲憊的話,他就進來了。不疲憊的話他又走了,只要你這樣一直看一直看,看到小偷覺得,不用偷了,一定偷不成。到最後力道就愈來愈弱,次數就愈來愈稀疏,你一直堅持這樣看,它就沒了,雜念就被你清掉了。這樣清會了嗎?知道妄念跟雜念的分別嗎?妄念是我們用力去想,雜念是不想它自己來,這樣會吧!
以後就知道怎麼做。「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維摩詰對舍利弗講,你的宴坐錯誤。他只有在林中打坐,維摩詰就能夠看到他的內心,你看多厲害!我們修持就是要走入真理,真理世界是相通連的。所以維摩詰一進入舍利弗的心裡,他就不是在真理裡面,所以維摩詰就知道他做錯了,所以就跟舍利弗,被六祖拿來引用「舍利佛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就是在講這一段。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如何處理妄念雜念?


當念頭來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念頭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念頭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敵人。它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只是我們在追求萬緣放下的時候,是要追求本體,不追求功能作用。
     可是這個時候功能作用顯現,我們也不能不處理,那怎麼處理呢?就是我們要了解到「知而不隨」,我們知道它有念頭呈現,可是不要去跟它,你不要跟它,它就消失了。不要再追了,你追的話,逐念會一念追一念,就没完没了。那我們就是在這種現象之下,有念頭了,我們知而不隨,讓那個念頭它能夠沈寂也一樣要做一段時間,你要做一段時間以後,才會慢慢的那個功能作用才能被你自己控制。你能夠控制它不要有妄念生發,假如妄念你都能自己掌握不使它生發,而還有念頭來,還有念頭來這個時候就不屬於妄念,而是屬於雜念。
   雜念是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所附帶在我們的習性裡面,習慣性,我就是要了解到既然它是雜念,不是我們能夠控制。雜念我們没辦法控制,妄念可以。我們對付雜念的方法就需要觀照,雜念來我們要觀照雜念。觀照它一樣不要跟它對立,觀照它就好,它就一樣消失,也一樣要一段時間,等到這一些雜念消失了,没有雜念就清靜了。
    妄念你能夠控制不生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到達理想的狀態,就是能夠萬緣放下,這個時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我們的本覺,就是本來面目。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本來面目並不是說非常的深刻,不能去體悟的。不是!是很親切,很容易可以體悟的,就在那一種没有萬緣,没有生發念頭,没有起心動念,那一種狀態之下,那一種了了分明,那個就是,就已經是。所以這個是第一個問題。我們要了解本覺就是真人,真人靜坐就是要這一個來靜坐。這一個本覺你要使它長時間久一點才會有般若產生,般若現象你才會有

入流亡所(回頭是岸)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順聞出流逐聲,我們耳根隨著我們的聞性出流了以後(就是精神外放),然後會追逐聲音,是結縛之元,我們會造業都是這樣,會被凡塵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就是我們追逐外面的聲音,結縛之元,那個元就是源頭、根本的意思,循聲故流轉六道,我們循著聲音所以才一直在六道輪迴,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都外放,所以就起惑造業,迷惑了,我們就造業,因為造業了就要受苦,所以這樣就六道輪迴。若能反聞,反聞就是入流照性,入流就是照見我們本性,即是解脫之本,就可以解脫了,所以那個入流,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入流了。所以入流就能夠照性,把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照見我們本性,所以我們要反聞入流照性。即所謂回頭是岸,我們寺廟裡面,都有匾額寫「回頭是岸」,我們看到回頭是岸以為是在勸化那些當流氓的人,要他們回頭,其實回頭是岸是跟我們所有眾生說,只要我們肯回頭,就是精神內收內斂(收斂回來),我們把精神全部收回來那個叫回頭,那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因為我們都追逐外面的形相,追逐外面的聲音,所以進入苦海裡面浮沈,就沈溺在苦海,我們能夠回頭,就已經可以到達清淨的彼岸,所以這個屬於精神,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的彼岸,當下即是,只要迴光返照了,我們照見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就是彼岸,已經就是清淨的彼岸,所以我們不用另外再去找了,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不缺分毫一點點都不缺,没有三心四相,所以我們只要回頭了(迴光返照),我們馬上就到清淨的彼岸,佛性全體都具足,没有分別心,與佛無異,没有分別心,跟佛都一樣。

觀世音菩薩修行法門耳根圓通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聞思修這個是三慧,三個智慧:「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然後進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從聞思修進入正定,觀世音菩薩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來修持。我們人間道路有千萬條,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方向非常的多,修士最高,我們修道就是在非常多的各個追求方向中是最理想的、最高的,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到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都不會後悔,我們假如没有修的話,到那個時候都會後悔;我們修道到一口氣不來都不會後悔,所以這個是最理想,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我們人生有最高的價值,我們勤求(就是很努力地來追求)無上的正覺佛道,可以一勞永逸,就是我們這一生辛苦一點,往後一成就以後脫離苦海了,就永遠都是快樂,可以千百億化身來渡化眾生,那我們修證了以後,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可以跟十方諸佛齊肩平等(就是同時在一起)然修持法門一樣也是千萬條,非常的多,我們要怎麼修呢?非常多的法門,選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這樣很重要。
但依耳根一門深入;說扼要,入一無妄。彼六知根,只要我們修一根,六諸根,一時清靜,不用六根全修,只有修一根就可以;說容易,但向根中我們能夠旋流反聞(就是聞自性);說快速,自從觀世音菩薩講說,入流亡所一直到寂滅現前,就可以獲二殊勝,得真三昧(詳細說其內容)。我們要講耳根圓通,最重要就是要先知道,我們耳根平常在應用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形情?我們平常用耳朵的時候第一個功能就是聽,聽到聲音的那個聽,第一個功能聽。第二個就是聞,聞就是我們聽到聲音,然後加入我們的心意識,這個叫聞。第三個就叫聞性,聞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各位前賢這樣能夠了解嗎?第一個聽,第二個聞,第三個聞性,那我們做耳根圓通,選擇第三個就是聞性,『不用聽也不用聞,直接用聞性』,這樣會用嗎?就是我們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不要用心意識。
   各位有没有印象,後學講過那個心意識,後學倒是有帶一張講義過來,不知道我們操持講師有没有把它印出來?(印好了)那可以發給大家,我們對心意識了解的話,我們不要用它。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我們都是用心意識,心意識不是佛性本體,心意識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做耳根圓通一定要用我們那個聞性(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要用,直接就用我們的佛性,這樣能夠了解嗎?各位可能拿回去看以後,是有看啦,没有懂,也是因為我們平常没有接近,所以比較生疏,所以後學要詳細說,我們用的時候就是直接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聞性,不要用聽,不要用聞,直接用聞性,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用聞性的時候,工夫就很快可以做出來,可以把我們的佛性跟整個虛空合在一起,各位有没有做萬緣放下啊?(没有)没有啊?没有的話耳根圓通就做不來喔!萬緣放下了以後,我們一念不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已經出來了,那我們用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來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不住在身上,然後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很理想喔!
   假如我們没有把不生不滅的佛性啟發出來,没有辦法讓祂延伸。讓祂跟虛空合成一體,這樣虛空就叫頑空不叫真空。我們把佛性一延伸到虛空以後,這個虛空就變成真空(真空妙有),我們才真正進入修道的軌道,很重要的。我們修了很久,之所以没有功效就是用不對方法,我們用生滅心、用識心來修道,那個不會成就,没有工夫,對我們幫助不大,我們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那個可以成佛,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很重要,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就。在開始講修持的方法之前,我們要先掌握到那個很重要的我們的根源,不生不滅的真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就是加入心意識(就是耳識),以及同時意識。思修是獨頭意識,就是不再加入外面進來的那些訊息,是屬於獨頭意識;聞思修三慧(聞慧、思慧、修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亦即轉凡入聖的正途。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就是旋轉我們那個生滅的妄,把它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心回來;捨識用根,我們把凡塵在用的那個識捨掉,用我們本有的那個根源,故聞慧非指耳識,心意識不用,乃指耳根之聞性,我們耳根所具備的那個聞性,不生不滅的佛性寄託在我們耳根,耳根就在應用,所以我們就記得:「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耳識也不隨它,聲塵我們也不聞,但聞能聞之聞性,就是能夠聞的是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有佛性才能夠聞,謂之聞慧,三慧之一那個聞慧。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本覺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本體叫本覺理。始覺智就是開始覺悟的智慧,就是我們能夠發現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的那個就叫始覺智(能夠發現了,那個叫始覺智)。我們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不著有、不著空(不著空跟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就是聞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謂之思慧,前面是聞慧,這邊是思慧。念念旋妄,旋轉那個生滅的妄不要,就是要進入不生不滅的真,脫黏內伏,因為外面凡塵就好像強力膠一樣非常的黏,我們被它黏住了,精神都外放,現在我們要內伏,就是降伏我們自己那個外放的心,不要外放了,要收回來,伏歸元真,降伏我們妄心讓它歸到我們本來的真心,謂之修慧,所以聞思修三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就可以發本明耀,就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發揮光明,把那個光明發揮出來,所以叫發本明耀,非常的光明,我們佛性本體本身非常光明,就可以解六結、破五陰。

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怎麼幫助住相的人不要住相?

這個也是從真理下手,就是了解凡所有相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不只有形相,事情也是一樣,事情没有形相。可是事情也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那個緣聚緣散都是變化無常,我們住相,形相已經變了,我們住的相還是在舊的形相上面,所以我們已經跟不上了,跟不上形相的變化,所以了解說我們從真理著手,萬象都一直變化,萬象都一直變化,那我住相我要住在那個相?它一直變化啊!那我的住相也要跟著一直變化嗎?這樣就了解,原來都不用住,它都是假的!最後都已經不見了。不見的時候,我還在住相,是不是這樣?
如何幫助住相的人?一樣!要幫助住相的人,就是要跟他講這些理,讓他了解凡所有相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有因有緣。一定要有因緣,因緣聚會形相才有,因緣消失這個形相就消失了。後學都講,房子水泥它的壽命是一百年,我們要了解有原料,有人工,有因有緣,有原料的因,有人工的緣,然後把它蓋成的房子,我們來住,這個叫緣聚。然後一百年到,叫緣散,這個水泥都風化了,就不能住,再住危險,它會倒下來。所以了解凡塵的形相都是因緣聚會才有,因緣消失就没有。也告訴住相的人這些相都是變化無常。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各位前賢,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正確。色就是形相,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精神,所以我們了解,色就是身體,有形有相。受想行識,就是我們凡塵在用的,最拉我們造業的就是這個「受」,我們有感受,然後產生想,想就有行為,行為接著下來就留存記憶。受想行識就讓我們一直六道輪迴了,所以我們打破五蘊煩惱,把它打破。各位前賢,打得破嗎?都不想把它打破,保持好,當然人身難得嘛!打破了就都没了,我們了解是從心地用功夫,不是把身體毀壞掉,而是我們從心地已經建立,認識真理,形相都是假,虛幻不實在,然後我們不住相了。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樣我們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都不會有業,不造業就不受苦,解脫了。所以要自己努力的,要解脫要自己努力,不是求仙佛,拜託!老師把我解脫,我很苦啊!我們有没有這樣想啊?打破五蘊煩惱塵勞,我們在凡塵勞勞碌碌,都免不了的

不取不捨亦不染著

「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
   六祖教我們見到一切人,不管他是善是惡,我們都不取不捨,就是不喜歡不討厭,這樣會嗎?會不會?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平常心,平常心,都平等,然後常住,平常心就已經在道,平常心就没有起伏了,没有生滅了
「亦不染著
   看到善惡都不取不捨,不喜歡不討厭,那麼我們也不染著了,也不進去跟它們兩個相對
「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我們的心就好像虛空一樣,這樣就叫做大

佛性當家


我們可以有主宰的時候,就要把佛性啟發,讓佛性來主宰,不要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主宰,各位前賢,現在生活之中是哪一個在當家?(佛性),真的是佛性在當家嗎?(現在),那麼理想啊!是現在聽課的時候是佛性當家,那回去呢?眼睛當家了,不過還不錯啦!還有佛性當家的時候,我們凡人佛性都没有當家,都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在當家,只要它喜歡我們佛性都擋不住,眼睛喜歡看,佛性說「不要看!那個不要看不合理,不合真理不要看!」有没有用?没有用,知道那個力道很大喔!真的是大,耳朵一喜歡聽,佛性說「不要聽,那個不要聽,那個負面的不要聽,聽了會拉你到地獄去」,啊還一直聽,耳朵再拉直一點,聽仔細一點。然後再聞到那個炸雞排,喔好吃,好吃,「不要聞,那個會引導你造罪」,喔很香!是不是這樣?很現實喔!然後這個嘴巴一直想吃想吃,這個想吃老遠都去找來吃,所以我們要了解現在很多我們看到社會人士身體實在超過的胖,都一個人兩個人份,很胖,那個就是很喜歡吃炸雞排,因為他們外國人養那一些畜生時候,用生長激素,讓那個長得快,才可以賣錢,然後生長激素都在肉裡面,我們吃進去以後,那個生長激素讓我們一直長、一直長,嚇死人了,那個心臟負擔都很大,看了都很難過,一個人要坐二個人的位置,各位有没有看過那麼胖的?(),還蠻多,我們南部不知道,北部是很多,北部可能比較富裕的生活,吃得比較習慣,所以胖得很多,可是南部好像比較少,一下來坐車看的時候,大家都差不多、差不多,都很苗條很標準,都蠻好看的。

住相


假如我們都在現象的對待之中非常在意,那個叫做住相,住在形相,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住在形相,我們被形相拘束,被形相陷害,形相一直在變,無常變化一直在變,可是我們的執著竟然比形相變得還慢,執著就是執著不會變,形相都變化了,執著還是一樣,是不是這樣?我們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有煩惱?就是住相,不住相就没有煩惱。
   各位前賢,試看看,只要不住相就没有煩惱,住在形相煩惱就來了;那為什麼生氣?就是事情不如我們的意思,事情不如我們意思,凡塵的事十件有八件九件都不如意,整天都氣、氣、會氣死了。所以不用氣,不需要,那個都是多餘的。凡塵都是虛幻不實在,只要落入形相都是假的,没有真,既然形相是假,我們所有一切煩惱都從形相來,那要不要煩惱啊?(不要),不煩惱才是聰明,才是能夠掌握到原則,不必要煩惱,那個都是多餘的,形相都變了,煩惱都還在。所以不要住相,當有人罵我們的時候,我們都會把自己的心跑進去那個被罵的文字裡面,比如說「你好像豬一樣」,結果我們自己就想像那個豬四腳都在地,然後生活的環境很不理想,我就是啊!生不生氣?所以我們要了解都是假的,形相都是假的,語言也没有,語言也没有形相,語言相也都是假的,所以不要住,不要住我們才能夠解脫,我們那個佛性才可以自由自在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佛性當家


眼耳鼻舌身那個五,我們用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來指揮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這樣會嗎?我們現在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誰在指揮?(佛性),假如說是佛性指揮那就太理想了,為什麼?因為都不是啦,什麼人在指揮?它自己在指揮,眼睛它自己有喜歡看的,耳朵有耳朵自己喜歡聽的,鼻子有喜歡聞的氣味,嘴巴有喜歡吃的東西,身體有喜歡摸的觸感,所以自己發出意念自己喜歡,有没有發現?尤其我們坤道假如經過服裝店,會不會看裡面櫥窗的服裝?(),那個時候誰在指揮?是不是眼睛在指揮?看一看裡面有没有剛好我很適合穿的。所以我們的感官會自己當家,就是因為它當家,所以才造業,造了很多的罪業,然後一口氣不來,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負責任,全部都走開了,要誰來收拾啊?佛性要來收拾,所以佛性很委曲。平常都指揮不動,叫你不要看,你就要,不是這樣嗎?
    所以各位前賢,不要說眼睛不會自己有主動,不當家作主,那才真的很奇怪,當我們遇到很喜歡看的時候,你就指揮說那個都是假的不要看,成功了。這樣會不會?(),想不想做?(),真的嗎?(真的),真的修道就很標準了喔!眼就不亂看了,眼睛就會聽佛性的話,佛性就很安慰了,接下來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要當家,給佛性當家,那個最理想,我們修道就是都要這樣,要佛性當家,時時刻刻都請佛性出來當家,這樣會嗎?會不會很困難?(不會),很容易對不對?就聽佛性的話就好了,要記得喔!各位在這裡都已經答應了要聽佛性當家,一下課出去了以後,馬上要兌現。當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自己要當家作主的時候,你就要跟它講:「不可以!聽佛性的話」,這樣修道絕對成的啦!我們在第六第七已經轉成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的時候,來指揮前面眼、耳、鼻、舌、身,你按照我的命令你去做,所以叫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成所作的智慧。
    已經全部都聽話了,最後就剩下第八,第八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含藏識,我們也有研究過,含藏萬相萬事,全部都含藏在第八識,然後我們就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就像我們整個就變成一個鏡子,事來則呈現,事去則不留。事來則應,事去則淨,大圓鏡智,我們了解大圓鏡智我們不容易做到。我們一看到形相都會進入內心,然後產生分別,對不對?以後我們就是要當一個大圓鏡,來就來,去就去,我都不影響,這樣就很理想,都已經到達我們修道要求的狀態。

五八六七果因轉(轉識成智)


五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五個。八就是阿賴耶識。五八六七就是我們的八識,八識知道嗎?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識,知道嗎?(知道),都有學過嗎?(),可能都有學過,只是我們没有把它記下來,都了解只是不透徹而已。五就是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個,八就是阿賴耶識,六就是意識,七就是末那識。五、八屬於果,六、七屬於因,果因轉。了解了以後再來解說它的內容,五八是果,我們下手的地方果轉不動,比如說我們坐在這邊,要到車站買票,我們這邊算因地,車站的地方算果地,你現在在因地買不到車票,一定要走到車站去才可以買到車票。所以五八是果,六七是因,所以我們下手的地方要從因下手,就是要從第六第七這兩個下手。
    因為我們要把八識轉成四智(四個智慧)。第六的意識要把它轉成妙觀察智,第六的意識我們不用,我們用妙觀察智。第七的末那識我們也不用,把它轉成平等性智,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就轉成成所作智,第八的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是八識轉成四個智慧,因為識是生滅的,智是不生不滅。我們把八識生滅的轉成不生不滅的四智。
    第一個先從意(意就是我們生活之中最時常用的),那個意我們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智。六祖就講「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到非有為功用,既然是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佛性本體,所以妙觀察智就可以見到佛性本體。妙觀察智所以又叫作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開始覺悟了,然後我們來觀察佛性本體叫作本覺理。本覺就是佛性本體,它屬於理體的理,我們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然後合於大覺,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的果位,大覺就是我們的佛性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從妙觀察智入手,這樣各位會了嗎?從妙觀察智就是不要用我們第六的意識,我們用意識都是主觀很強的自我意識,那是屬於生滅的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就是來觀察凡塵的所有現象、所有事情,都是因緣際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不實在,虛幻不實在,這個叫妙觀察智。我們有這個智慧了,知道凡塵的萬象萬物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我們就不住相,就已經可以離相,一離相了以後就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
     我們之所以没辦法進入就是住相,各位住不住相啊?看到好的形相喜不喜歡看?(喜歡),喜歡看,看到不好的趕快避開,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的習慣性。佛性裡面没有,没有這些喜歡討厭,所以沒有分別心,我們的佛性裡面没有分別心,我們要努力從真理來了解為什麼可以没有分別心?就是因為走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可以没有分別心。只要到達没有分別心就成佛了。我們要入手就是要觀照凡塵的萬象萬事,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這些都虛幻不實在,我們在虛幻不實在的形相上面不要住,不是把它滅掉,不用滅,只要不住相就可以。我們一離相就可以走入佛性本體,就很理想,所以還是要自己努力!從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然後第七的末那識叫作意根,第六是意識,第七就是意根,意的根本就是第七,所以我們只要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是在用第七識,各位有没有皺起眉頭在想事情的時候,有没有?(),那個時候我們已經用到第七識,就是很深層的,恆審思量就是第七末那識,也就是潛意識。所以潛意識已經沈潛到我們佛性本體,已經進入了。所以我們只要立了清口燒表文,表文一昇天,晚上睡覺作夢的時候都不敢吃葷了。對不對?那個就是已經進入潛意識,很深的意識都很堅持,不可以,我不可以吃葷!
     各位有没有經驗啊?(),所以這個叫作已經深入了。我們修道只要肯用這個很深的潛意識一定可以成道,絕對可以成就,我們的力道,我們的潛力無量無邊,發揮出來非常的大,我們要把它啟發,發揮我們的潛力。我們把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平等性就是凡塵都是平等的,雖然他的外表形象、工作職業都千差萬別,可是我們佛性都一樣,佛性都平等,上至總統下至流漢浪,佛性都平等的,呈現的現象是他的果報。當總統有總統的果報,就是累世在利益眾生,對眾生都有利益,所以他可以當總統。流浪漢就是往世照顧自身都照顧得不好,所以就當流浪漢没辦法在社會上跟人家平起平坐,都是果報的呈現。那些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就要見到平等,在差別之中見平等,差別就是形相,平等就是佛性。佛性都是平等,佛的佛性跟眾生的佛性都一樣,没有大小、没有分別,所以我們要把末那識(就是我們的意根)轉成平等性智,我們因已經轉了(六七就是因),然後我們再來轉前面的五八。
     先從五開始轉,眼耳鼻舌身那個五,我們用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來指揮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這樣會嗎?我們現在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誰在指揮?(佛性),假如說是佛性指揮那就太理想了,為什麼?因為都不是啦,什麼人在指揮?它自己在指揮,眼睛它自己有喜歡看的,耳朵有耳朵自己喜歡聽的,鼻子有喜歡聞的氣味,嘴巴有喜歡吃的東西,身體有喜歡摸的觸感,所以自己發出意念自己喜歡,有没有發現?尤其我們坤道假如經過服裝店,會不會看裡面櫥窗的服裝?(),那個時候誰在指揮?是不是眼睛在指揮?看一看裡面有没有剛好我很適合穿的。所以我們的感官會自己當家,就是因為它當家,所以才造業,造了很多的罪業,然後一口氣不來,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負責任,全部都走開了,要誰來收拾啊?佛性要來收拾,所以佛性很委曲。平常都指揮不動,叫你不要看,你就要,不是這樣嗎?
    所以各位前賢,不要說眼睛不會自己有主動,不當家作主,那才真的很奇怪,當我們遇到很喜歡看的時候,你就指揮說那個都是假的不要看,成功了。這樣會不會?(),想不想做?(),真的嗎?(真的),真的修道就很標準了喔!眼就不亂看了,眼睛就會聽佛性的話,佛性就很安慰了,接下來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要當家,給佛性當家,那個最理想,我們修道就是都要這樣,要佛性當家,時時刻刻都請佛性出來當家,這樣會嗎?會不會很困難?(不會),很容易對不對?就聽佛性的話就好了,要記得喔!各位在這裡都已經答應了要聽佛性當家,一下課出去了以後,馬上要兌現。當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自己要當家作主的時候,你就要跟它講:「不可以!聽佛性的話」,這樣修道絕對成的啦!我們在第六第七已經轉成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的時候,來指揮前面眼、耳、鼻、舌、身,你按照我的命令你去做,所以叫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成所作的智慧。
    已經全部都聽話了,最後就剩下第八,第八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含藏識,我們也有研究過,含藏萬相萬事,全部都含藏在第八識,然後我們就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就像我們整個就變成一個鏡子,事來則呈現,事去則不留。事來則應,事去則淨,大圓鏡智,我們了解大圓鏡智我們不容易做到。我們一看到形相都會進入內心,然後產生分別,對不對?以後我們就是要當一個大圓鏡,來就來,去就去,我都不影響,這樣就很理想,都已經到達我們修道要求的狀態。因為我們在講般若品之前,先讓我們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應該怎麼樣馬上可以入手,馬上可以去修的,去改的,就是這個地方。就是讓我們的感官不要當家,最困難就是這個。
     因為感官的當家已經很久了,我們六道輪迴已經很久了,所以它當家的時間非常的久,一下子我們把權柄全部都剥奪了,不給它當家,它會反撲。會不會?會反撲喔!而且反撲的力道很強,既得利益,我們那個感官叫既得利益,現在不給它當家,「我愛看,你都不給我看。我愛聽不給我聽,我愛吃不給我吃,會怎麼樣?會抓狂,會喔!會抓狂,所以我們在修的時候就要循序漸進,先妥協,先給感官一半的權利,佛性一半的權利,一半一半分別當家,這樣會不會?現在新蓋的房子裡面都整理的很乾淨,進去都要先脫鞋子,然後穿拖鞋。所以這個告訴我們先妥協,各位有没有妥協啊?人家裡面已經整理得很乾淨,你連鞋子都穿進去,有没有?(),那麼没有禮貌喔!這個就告訴我們修道先學妥協,給感官一下子不要把權柄全部都去掉,給它一半,我們佛性跟它商量,像我們眼睛喜歡看色情A片,跟它說那個不好,你修了十年,看了五分鐘就破功了,所以那個不要看。感官它也會聽話,佛性要堅持說不要看,才不會污染我們心靈,心靈不要受到污染,耳鼻舌身一樣,先跟它妥協,一半一半,然後儘量朝著理想的佛性全部當家為目標,這樣會嗎?所以講這個五八六七果因轉,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就可以修了,不會一直只有講理論,不知道怎麼做?那樣就不實際了

一念不生全體現


    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佛性全體都呈現,全體現。所以後學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都有根據,非常多的這些領悟者,之前的修道者都跟我們講,我們要有成就「一定要一念不生」。各位有没有試驗看看?讓我們一念不生,有没有?(),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我們要了解,頭腦是我的,我不生念,念就不生啊!有没有這樣想啊?試試看,努力在空閒的時候,你就試著看看一念都不要讓它產生,不要起心動念,看我們能夠支撐多久的時間?看看可不可以24秒,可以的話24分,再可以的話我們增加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都不要起心動念,有没有那個勇氣想試試看?我們只要一念不生,全體的佛性都呈現。
    我們佛性本體是如如不動的,之前我們有講過,借著照相機的原理,有没有聽進去啊?(),就是我們在照相的時候,按快門不能動到鏡頭,動到鏡頭照出來影像模糊,我們那個佛性也一樣,因為如如不動,所以我們從眼睛照出來的形相了了分明,都没有模糊。假如佛性是侷限在玄關的話,我們玄關整個都在動,整個影像應該都模糊了啊!我們看卻没有,對不對?就可以體會—原來佛性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我們認知的太陽系還不寬廣,是在宇宙的一個角度,祂還有更寬廣的佛世界,像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在太陽系裡面。東方的阿閦佛世界也不在太陽系裡面,所以很多的佛世界全部超出,非常寬廣,南方就是寶生佛世界,我們要了解這些都不在太陽系裡面。我們的佛性竟然充滿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這麼寬廣。要知道我們的心,即心即佛的心這麼大,大不大?非常大。
    所以不是我們日常用的那個心,那個心不會成佛的,一定要這個心,没有妄念都是真心的心,這個心就是佛了。祂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了解真理以後,要不要再跟人家計較?這麼寬廣的心,我們來計較那麼一小小點的事情,划不來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理。原來我們佛性這麼奧妙,這麼寬廣!可是我們都没有把祂認識啟發,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認識我們佛性本體,我們求道了,上天已經認定你有成佛的資格。所以我們要努力修使自己成佛,成佛了以後就可以千百億化身,我們要到哪個佛世界就可以去,要不要到娑婆世界來渡化眾生?我們也可以發愿,各位成佛了以後願不願意再來娑婆世界?(願意),愿力都很大喔!要來做什麼?要來享受?(要來渡化眾生),我們已經成佛了,看到娑婆世界還有很多苦難的眾生,在苦海裡面沈溺,我們也一樣要來渡他們,使他們也成佛,也可以脫離苦海,所以我們在這個大開普渡的時機,趕快引進有緣人,我們周邊的親朋好友,只要他還没求道,我們要想盡辦法去渡他求道。絕對不騙人的,可以成就的。

釋迦牟尼佛叫我們修道不要用心意識


釋迦牟尼佛叫我們修道不要用心意識。用心意識修不成道。釋迦牟尼佛講心即是聚意,我們用的意就是回憶,識就是顯現讓你知道,現知意。三個都是因緣會合,六根對六塵,根塵聚合了才顯現我們有心,我們身體都没有了,身體是四大假合。身體都没有了哪有六根。没有六根就没有六塵,就没有六識。所以心就呈現不出來,就没心。無心了就是道,這樣了解嗎?不用六根就没有六塵相對,我們就没有六識。不產生心。心都没有了叫妄盡,妄已經全部都消失了。真顯,我們的真就顯現。了解意思嗎?
   心就是因緣際會才有。意就是記憶,就是我們以前有學過有經歷過知道,一樣是因緣際會才有,因緣消失就没有。然後那個識就是現象讓我們知道,現象讓我們知道又是因緣際會,所以屬於因緣際會的東西,它都不真。它都妄,它都會變化。因緣際會的東西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會變化,像之前後學有做過比喻。像茶杯很漂亮,我喜歡。喜歡就是心。對不對?心就是妄心。
   為什麼?因為要有我們眼睛看到現象,那個已經是因緣際會,妄心無體。不像真心有體,實在的有存在。我們喜歡的心會變化,我們不小心把它把破了,已經變化了。打破了請問我們還喜不喜歡?(不喜歡)那喜歡的心跑去哪裡?是不是找不回來?再怎麼找都找不回來,所以那個叫「妄心無體」,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在凡塵生活都是用這個妄心,隨著外境的變化在變化。所以後學才講,我們男女遇到了適婚年齡時,因緣際會,看對眼了,就很喜歡就愛了,然後談戀愛結婚。結婚以後為了生活,各自打拼,又各有各的生活環境,不一樣了。他有新的對象,結果外遇了。有没有啊?(有)這現象還很多,對不對?他們在談戀愛的時候不是海誓山盟嗎?為什麼後來又會有外遇的出現?所以就了解那個心是妄心。雖然在當時談戀愛很真,可是那個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那個真心是在生滅心裡面,會變化。
   我們佛性的真心,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佛性你有用祂,祂在;你不用祂,祂也在。祂都在支撐著你,祂在提供你動力。你胡思亂想也是你的真心在提供動力,没有真心佛性就不能胡思亂想。所以我們所有的妄也都是從真出來。叫作『從真起妄』,我們修道是要『返妄歸真』。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是返妄歸真。即心即佛,就是我們所有的妄心都放下的時候,那個心就是佛,那已經到佛的程度,我們可以摒除所有妄的心,全部都摒除,假如您用這個心就已經是佛了。所以即心就即佛。要了解到只要有一點妄都不算,已經全部都没有妄了,那個叫佛。那時用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時的心是很真,是真的心,佛也就是這個真心。所以這個即心即佛,那個心不要用我們凡塵的心來說,我們用凡塵的心太多了,千差萬別,我們的心轉得太快了。那個都不是。我們真心不會,我們的真心是如如不動,那個如如不動真如,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全部都是不變的,常住的,不變常住就是佛。即心即佛那個就是佛,已經是了。

不住不受

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可以布施。布施不一定都要錢,我們就是很和善的態度,笑臉迎人那已經在布施了。可是我們大部份人與人之間,笑臉迎人的時間都比較少,大部份都是從廁所裡面出來,這樣人家看到都不喜歡,布施那個不好,所以我們都要笑臉迎人。所以五蘊我們自己不要蘊。不蘊釀五蘊我們就不會落入凡塵。我們在生活裡面,多多少少都會蘊釀我們來凡塵的因,我們都會蘊積都會有,我們要了解凡塵一切都虛幻不實在,有現象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所以相都是假的,對相不要住不要住相,相我們不住相了,我們就可以解脫很多的煩惱。煩惱都消失了,我們的煩惱都是住相來。住相才會煩惱,不住相就不煩惱了。所以我們在凡塵時候儘量了解到真理,凡塵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在,假的,先把自己從內心解脫出來,能夠很逍遙自由自在。
    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對凡塵所有的受,第二個色受的受,我們的受都很強烈,我們要知道凡塵都是假的,我們面對所有一切的受,要不要實實在在的去接受?我們去面對現象的時候我們是不排斥,可是要了解,你要在內心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因緣聚會讓我碰上的,都是假的,這樣了解嗎?我們在處理時不排斥現象,我們內心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假相,這樣了解嗎?會不會應用,就是我們內心裡面不住,這些遭遇的事情現象我們不住,然後我們事來則應,去應對,心裡面全部都走入真理。這樣我們可以凡塵的一切,這一些虛幻的事不要進入內心,會嗎?會不會做?有没有一點困難?(有),會有一點困難,因為我們在應對凡塵的時候會把那一些當成真,所以會產生很多煩惱。
    假如我們知道都是假的,煩惱會消失很多。所以我們要了解那些都是因為因緣聚會才讓我們碰上,是假的,所以接受的時候我們內心裡面已經能夠坦蕩蕩,這樣你看從我們受,接受以後會產生想,想以後會產生行動,從行動以後會留下記憶,我們受改變,後面是不是全部改變。所以五蘊我們就是不要蘊,不要蘊佛就講「破和合僧」,不要讓它們和合,不要讓五蘊和合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第四個破和合僧,就是破除五蘊不要讓它們再蘊積,不要蘊積我們就没有來凡塵生的因,就不用落入凡塵受苦了。
所以大家的心還是著重在名份,我們要知道凡塵的這些名相都是假的,很快都變化了,不真所以不要住,不要住在那個名,不要住在那個相,名相都虛幻不實在,很快就變,我們要了解佛性都是一樣,所有的佛性,佛的佛性,眾生的佛性也都一樣,没有差別,所以我們領悟最重要,進入自性自度的階段,才是重要

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由守玄走向守住玄妙的關鍵



我們求道的時候,有說你要守玄,那個是告訴新道親,因為我們妄想雜念很多,守玄的時候,就很快的把妄想雜念可以全部去掉了,你只要妄想雜念去掉了以後,你就放下不要再守了,假如你都一直在守玄,我們會把全身的血液集中在頭腦,那集中在頭腦的時候,假如有那個突然的聲音,比如人家關門的聲音很大聲 ゛踫 *,那你的微血管會斷,微血管斷了,就會中風,那樣反而沒有好處,而是壞處。所以當我們已經沒有妄想雜念,就不要再守玄了,那個時候守住玄妙的關鍵,什麼是玄妙關鍵?佛性本體,祂就是真,就是如如不動,常住不遷,那個就是佛性本體,我們所有一切現相全部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是作用而不是本體,那我們追的一定是追本體;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道。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透徹知道我要成道成佛的,是佛性本體,不是功能作用,功能作用它是一直在無常變化,那個我們不要去管它,知道就好,知道了這一些就好了。我們就努力的守住我們佛性本體。我們要自己努力,自己去掉不要有脾氣毛病,不要有貪嗔癡慢疑,自己去掉這一些,恢復我們佛性本來清淨光明,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

守住玄妙的關鍵

我們的真心祂是如如不動。後學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讓我們了解「如如不動的真心」,各位前賢有玩過相機嗎?拍照,拍相片有没有?大部份都會有玩過照相機,我們在按快門的一剎那,是不是鏡頭不能晃動?對不對?我們鏡頭晃動了會有什麼現象?就是影像會模糊,我們照出來影像模糊。假如我們的真心佛性在我們身上,是在我們身上。各位前賢,在我們玄關,我們頭有没有在動?有没有?頭有没有在動?(有),我們頭在動我們照出來的影像是不是很模糊?現在我們頭動看到萬象是不是很清晰,了解到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了解嗎?就是因為我們的真心是如如不動,所以不管我們身體再怎麼動,影像都清晰,這樣知道嗎?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那個妙明心非常寬廣,寬廣到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妙明心,都是真心。寬不寬廣?很寬廣。所以我們要趕快修,因為我們現在都把祂侷限在身體裡面,窄不窄?很窄。
   我們要把祂啟發讓它出來,不要再把祂綁住了,讓祂出來,我們要守住玄妙的關鍵,不是玄關嗎?有没有?各位要守住玄妙的關鍵,就是如如不動的真心,守得住嗎?没有把握啦!因為如如不動之心,祂是不動,可是我們的識心動得太厲害,所以守不住。我們要降伏,降伏我們這個搖動的生滅之心,要降伏。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的真心,祂才可以顯現,都是要自己努力的,這個是要我們自己努力的。

物來則應,物去不留


鏡子,各位都有照過嗎?(有),我們都有照過鏡子,鏡子是物來則現,物去不留。我們在凡塵,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最好就是學這樣,就是物來我們去應對,應對有一個剛好的竅妙,剛好竅我們就没有造業,物去了就不留,因為過去畢竟已經過去了,拉不回來。所以就不要留在心中,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所以心如明鏡台,他的意思也是要我們這樣,所以我們能夠這樣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是不是比較少煩惱?

如何見性?

見到我們佛性,祂没有三心,就是没有過去心、没有未來心、没有現在心。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要去追;未來還没到;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又過去二秒了,「現在」又過去二秒了,不住!所以我們三心没有,就没有四相。没有三心四相,我們當下整個佛性都呈現,因為没有三心不被三世所攝受,過去世攝受我們不到,未來世攝受我們不到,現在世也攝受我們不到。三世都不攝我們佛性就圓滿,這樣了解嗎?假如我們的心有過去心、有未來心、有現在心,那三世都攝受,我們要進入六道輪迴,這樣了解嗎?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時就不要有三心,所以最好就是「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那樣没有三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整個圓滿的佛性都呈現。所以剛才後學看那個歌,真的它就講「圓滿的自我」那整個就是!領受一切都是圓滿的自我,没有受虛幻不實在的相,已經在裡面就有真理了喔!所以我們研究了以後會對真理的世界更透徹)
   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就是見性的人,當下須見。這樣的人縱然拿著武器跟敵人在打戰,在戰爭的時候,他一樣見性,時時刻刻佛性都呈現,不管你身體在做什麼,佛性都呈現。所以從這邊我們就了解,見性不困難,既然拿著刀跟敵人打戰都可以見性,那是不是很容易?見性很容易,只要我們不住相,不住在凡塵的相,我們都可以進入佛性,就可以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