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39

 我們手上都有一本新的楞嚴經,因為上個禮拜才講所以可能來不及影印,可以兩個 人看一本,後續會影印再拿過來。這本是民國 85 年寫的,那時候是第一次寫,花的 時間比較長,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不像我們看的第一本楞嚴經講義幾個月就寫好 了,因為解說比較少,而這第二本解說比較多。因為後學有發現裡面的解說,雖然 後學說白話,可是一般人看起來是文言文,不是白話,所以變成解說的內容還要再 解說,後學那時候在想乾脆又重寫一本,所以才有後來這一本(第一本楞嚴經), 裡面解說的部分比較少。那現在這本裡面的解說部分比較多(第二本楞嚴經),因 為每一句都會都有解說,要了解,重點就是在完全要領悟,要全部能夠領悟才是重 要,解說是幫助我們領悟。我們講到第 123 頁。 因為後學當時在寫這一本時候,並不是重頭開始一張一張寫下來,而是從第 50 頁開 始寫,所以第 50 頁之前都有加一個字「前」,那 50 頁以後就沒有,那就是用補寫 的,開始是從 50 頁開始寫,後面想說沒有前面,然後就開始往前面補,補到整本都 整個完整,共有 272 頁,可是楞嚴咒沒有寫進去,因為寫下來就會更長,因為咒都 沒有解說。後學今天有帶楞嚴咒的詳細解說,但是要看各位要不要,要的話才給各 位,不要的話就不要影印。因為我們誦咒最主要是虔誠,不在於瞭解裡面的內容, 因為我們瞭解內容會分心,在誦咒的時候就沒有專一,沒有專一則虔誠的心就出不 來,沒有虔誠的心咒就沒有功效,後學寫這咒是因為北部有前賢對這咒非常的懷疑, 說咒的功效一點也沒有,為了要使他能夠從內心產生對咒的信心,所以才寫楞嚴咒 詳細解說,裡面涵義非常的多,寫下來以後,後學說你看了不要記,知道了就好, 然後誦咒的時候貴在專一,很虔誠的心,就是這樣。一般我們在誦咒很少去瞭解咒 的內容,因為這部咒太長,有 2620 個字,有 427 句,有的很長有的很短,咒裡面都 把我們虛空之間不管是多高的神明、或是低階層的山神水神全部都包含在這裡面。 因為今天後學有先拿兩份過來,這邊可以影印,若不要的話就不要影印。 經文――(第二本講義,第 123 頁)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 開明。嘆未曾有。 ―2― 佛重為詳釋。皆是無上大慈心中流出了義教誨(了義就是究竟了義,最高的法門)。祗 夜=重頌(講過以後又講一次),又云應頌(應該歌頌)。伽陀=孤起頌(沒有按照前面的 意思,孤起),又云諷頌(即一直稱讚的意思),諷美而頌。入流成正覺(出流就緣塵, 入流就照性,照見自己的本性,所以只要入流就可以成正覺,那個覺可以成正,即 成道的意思。因為我們凡人都被造化引誘,我們都出流,出流就是精神外放,跟凡 塵攀緣;入流照性。我們把握一個原則:只要你迴光返照就叫入流,入流就照見自 己的佛性,這樣就可以成正覺可以成道;我們出流跟凡塵攀緣,會沾惹很多塵垢, 塵垢沾多了我們的佛性就污垢不清潔,就沒辦法呈現,就成不了道,所以我們要入 流。所以入流就可以成正覺),皆諷美意(就是歌頌它,非常好的意思)。 雜者和雜,糅者糅合,即前後照應(跟前跟後互相照應),精謂文華精彩,瑩謂句法瑩 明。妙理者,圓湛不生滅之理性(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稱為妙理)。空有雙非(不 屬於空也不屬於有,兩個都不對叫雙非),真妄不立(不立真也不立妄),縛脫無二(束 縛跟解脫是同一個人,我們迷昧了就是束縛,了解領悟了就解脫,所以都是同在我 們一個人),因果該徹(因跟果是一定的道理,一定不會變的道理,該=全部都包含, 會徹底呈現有因有果),故謂之妙。其理清淨,纖塵不染,如蓮華(一點點塵垢都不染, 好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非常的潔白);其用明徹(妙理清澈,用明徹,我們佛性的大 用都能夠整個發揮出來),五陰頓破,如金剛(五陰=色受想行識,可以頓破,就是很 快就破除五陰,好像我們金剛,金剛可以破壞一切物而不會被物破壞)。諦聆之下, 心目開明(聽到佛講以後,整個心目都整個開明),即心眼洞開,徹見根性(徹見我們 佛性本體),即如來藏性,依此根性修證,即是了義,已不復疑(這就是阿難已經不會 有懷疑了)。 經文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小字體 無遮有二(無遮有兩個意思):一、人無遮,不棄下機(就是根基不好、比較遲鈍的都 不放棄,不會把他摒捨在外),同施上法(一樣也把最上乘的佛法和盤托出講出來); 二、法無遮,不吝秘密(不會吝嗇),和盤托出。性淨妙常者:根性為眾生本覺真性, 此性不屬於有為,不屬於無為,離相清淨(我們的本覺真性離開所有形相非常清淨); 結解同所因(我們打結跟解開都一樣,我們沒有了解迷昧了就是打結,我們領悟了就 是解開),聖凡無二路(聖跟凡的道路沒有分成兩條,只有在我們人是迷跟悟不一樣而 以),其用微妙;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我們選擇圓通根),法身常住(不生不滅佛性 ―3― 本體就稱為法身,以法為身,我們整個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整個虛空都是佛性, 這個就稱為法身,所以法身常住,如如不動,永遠都不遷)。真實法句,皆是如來真 語實語所說妙法章句(都是真正的實在的,都沒有誑騙眾生)。 經文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 滌沉垢。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我們打六個結,要把它解開,連一也沒有。「舒結倫次」 就是要怎麼打開的秩序還不知道。「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再 憐憫會中程度比較低的。「及與將來,施以法音」,就是我們現在末法眾生,能夠施 以法音「洗滌沉垢」,我們落入凡塵太久都是在六道輪迴,那個「垢」非常的厲害很 髒了,沈澱久了以後,垢累積很多,所以要把塵垢洗滌乾淨。 小字體 未能通達六解一亡之義,惟願如來,垂大慈悲,施以甘露法音,洗滌根中積生虛習(我 們積生就是六道輪迴,一生一生一直累積,累積我們在凡塵生活的那種習慣,那個 習慣不是佛性有的,所以叫虛習,而我們已經習慣性了,都認為是佛性的東西,結 果它不是,而是我們六道輪迴所累積下來的,所以要去除掉就比較不容易、比較困 難,可是要先了解真理,真理了解以後要去掉就容易,一定要從真理來薰習,然後 實際的來做),以及無明(也把無明洗滌,因為我們無明了才造業,因造業才受苦,都 有連貫),深沉細垢(很微細的污垢)。 經文――(第 124 頁)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歛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 所奉華巾。 小字體 如來在師子座整理涅槃僧,此云裏衣(中文叫做裡面的衣服)。歛者收也,僧伽梨,此 云大衣(中文叫做大衣,穿在外面)。攬七寶幾:此幾有七寶所嵌,引手於幾,取劫婆 天,此云時分天(中文叫做時分天),即夜摩天(欲界的第三個,第一個四天王天,第 二個忉利天);所奉華巾,乃寶疊華織成之巾(夜摩天王供奉給釋迦牟尼佛的華巾)。 經文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 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 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 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4― 「於大眾前,綰ㄨ ㄢ ˇ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打一個結,然後問阿難這是什麼。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這就是打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 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這個叫什麼。「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已經打成六個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 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就是回答佛的 問話,「此名為結」。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 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識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 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祗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 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只有一條)。第二、第三, 云何汝曹(就是你們這些),復名為結(為什麼又稱它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 寶疊華,緝識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 百結;何況此巾,祗有六結(只有打六個結),終不至七(沒有打到第七),亦不停五(在 第五還沒有停下來,還再打),云何如來,只許初時(只允許第一個結),第二、第三, 不名為結(第二、第三,佛就允許他們去說)。 小字體 此段之文,似淡無味(看起來好像很淡沒有味道);細詳實有關要(有重要的要點在這 裡面),後述圓通,所解六重結相,一動、二靜、三聞、四覺、五空、六滅,(我們之 前都有講過,因為不落入文字,各位看起來不容易知道,現在有文字就容易記。我 們第一個落下來凡塵是從第六的滅,滅=寂滅,就是不生不滅的已經到達頂點叫做 寂滅。一念無明就是有轉變了,所以把寂滅就變生滅,第一個結打成滅。 第二個,我們的佛性本來是真空,現在我們把祂變頑空,已經又打結了,所以第二 個結是空。第三個,我們落入凡塵身體有覺,可是我們佛性也叫覺,各位前賢身體 的覺跟佛性的覺一不一樣?不一樣,身體的覺是生滅,佛性的覺是不生不滅,所以 它不一樣,身體的覺一直在變化,你痛有痛的覺、舒服有舒服的覺、飽有飽的覺, 那個覺都是生滅,可是我們佛性都沒有這些,佛性不落入對待,所以真覺就變妄覺, 就是我們下來的第三個,回去就變第四個。再接著,我們本來是一性圓明,然後變 有六根,那就是聞,我們打的第四個結。第五個結,就是我們落入凡塵以後所面對 的所有靜態(靜相),就是我們已經起業相,已經起了有喜歡討厭,有取捨就造業, 有造業就受苦。最後一個就是業繫苦相,你造了業就被業繫縛綁住了,就要受苦, ―5― 就是這六個結。落下來凡塵的時候,跟回去是顛倒,我們要回去第一個就是要先把 動的結打開,動的結打開以後才能見到靜,動的結沒有打開則就靜就見不到,見不 到你就不知道怎麼做,所以要先把動結打開(就是業繫苦相)。當你知道業繫苦相 的原因,我為什麼會受這個苦,各位前賢我們眼前所受的苦怎麼來的?我們自己造 的,我們造的時候知不知道?都不知不覺,所以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去知道,我現 在受這個苦是什麼因形成的,當你已經了解什麼因形成,你就可以打開第六個結, 業繫苦相就沒了,不會被業綁狀了,不造業了。所以業繫苦相已經了解以後,第六 個結打開。 接著第五個就是起業相,因為我有喜歡討厭、因為我有取捨,喜歡討厭怎麼來,就 是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順心的就很喜歡,違逆的就討厭,所以就有取捨, 那就是第五個結。當我們已經了解凡塵都是假相,不落入喜歡也不落入討厭,當沒 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不在我們私 心裡面作用,所以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所以第五個結就打開了。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六根,六根我們都可以回到不生不滅,我們使用生滅的較多,不 生不滅在我們研究以後才知道六根有不生不滅跟生滅,我們有一次上課專門講六根 的生滅跟不生不滅。生滅的我們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是說生滅的不要,生滅 的是佛性功能作用,一樣是要,可是我們重點放在不生不滅。當已經放在不生不滅, 第三個結打開了,六根已經恢復到一性圓明。 再下來,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佛性整體呈現跟虛空融會一體,這時候我們身 體的覺,身體的生滅我們可以看淡了,然後我們已經都常住在佛性常覺不遷、如如 不動的,所以又打開第四個結。 接著我們了解,原來我們佛性是真空,然後生發萬有(都叫妙有),所以萬有都是 佛性生發,我們可以恢復,當恢復以後頑空不見了,恢復真空,第五個結打開了。 然後第六個就已經去掉根生無明,無明為什麼來、我們為什麼起心動念,那都已經 了解,以後不起心動念了,全部恢復到寂滅,所有生滅都已經沒有了、已經盡了, 沒有生滅。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很明白呈現,所以第六個結又打開了。 因為有無明,我們落入凡塵一個一個結打下來,才有六結的名。當我們已經恢復到 全部都跟佛性本體一樣,六個結都打開了,那個一還要不要?這就叫六結一一亡。 所以怎麼來,我們要就路還家,怎麼回去。起心動念下來,我們最重要就是不要起 心動念,才可以回去。因為我們起心動念用的很習慣,所以不知不覺就起心動念, 所以就要先迴光返照,要先知道自己的心是往外放、還是往內縮。容不容易?還不 ―6― 習慣之前做起來是很不容易,因為外面的造化都引誘我們精神外放,而我們想要迴 光返照就要能夠割捨造化的引誘,再怎麼好你都不動心,這樣你就可以迴光返照了。 所以一出流跟凡塵攀緣就當眾生,你迴光返照入流照見本性,就可以成仙作佛,我 們掌握這個大原則。在日常生活我們就可以告訴自己,「這個景很好看,一直想看」, 這是出來還是入流?出流,我們出流多還是入流多?出流多,所以我們要先了解先 知道,原來這是出流。然後我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對於引誘我們的那個目標,我們 詳細的去了解「是我們佛性生發,然後我們佛性生發的相,我們再來著迷,這樣算 是很聰明還是很笨」,很笨,那我們肯承認自己很笨嗎?所以先了解真理,真理了 解以後做起來修起來就會很自然,不會勉強而且會很快樂,當你心都能夠收回來的 時候,你就會知道「原來煩惱減少很多。因為心外放,煩惱就增加很多」。各位有 沒有發覺?有,當我們跟人家爭吵的時候會不會很高興?絕對不會,所以愈爭吵煩 惱愈多,爭吵從哪裡來?從住相來,住相才會爭吵。當你不住相以後,要不要爭吵? 不要。整個都空了,還要不要吵?不用了,那個吵都沒有。所以各位要自己告訴自 己「吵都沒有,爭論沒有用,都是假的,變化無常」,這樣以後想要吵就吵不起來 了,不用吵了,多耗精神的。所以了解,這個結是我們自己打的,要自己解開。 由前而後,則疏親有異(這疏遠跟親近不一樣);由後而前,則細粗不同(由後向前, 粗跟細不一樣)。若不與之顯示結同(假如佛不先顯示結是相同,疊華巾只有一條,一 綁就綁六個結,都是同一個巾所造,結相同),初心者,或忽於疏而始無入門(就是沒 有入門的方法,不知道該怎麼進入),中途者,或住於細而終無究竟(修不到究竟。所 以要有分別,哪個要先親近的去做,哪個要放在比較疏遠的。親近的先去實行,疏 遠的先放在後面。粗跟細,粗的先解決,細的再慢慢來。像我們的念頭,粗念很容 易知道,細念就不容易了,那先把粗念解決了,當細念呈現的時候,這個一樣是念 頭,就可以去掉了),啟示一六結同(一跟六這結都是一樣),正欲始終解盡(開始跟結 果全部都解開,沒有結了),誠哉須信佛語深也(就是佛在講的都有深深的涵義)!然 不直說(但佛不直接講,而是用動作、用現象來讓我們領悟),而乃故意反問,以激阿 難自說者,將使因喻以詳法(因為比喻就對佛法詳細的了解)。 經文――(第二本講義,第 124 頁)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 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 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 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 ―7― 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佛告阿難:汝 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無存,是非鋒起,於中自 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 六云何成? 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把打的第六個結,稱為是第一,可不可以,故意的問 阿難)。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你打的第六個已經是第六名了, 不是第一)。縱我歷生(就是時間過的很久),盡其明辯(我都一直跟人家爭辯),如何令 是,六結亂名(絕對沒有辦法把秩序打亂的)?佛言:如是(佛給阿難印可,你的了解 是正確)!六結不同(六結是不同時間所打成的),循顧本因,一巾所造(六結的本因就 是一個疊華巾所綁的),令其雜亂,終不得成(要讓它亂名,不可以)。則汝六根,亦 復如是(你的六根也是這樣)。畢竟同中,生畢竟異(為什麼說畢竟同?因為我們六根 都會回報給意地,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嘴巴吃的、身體感覺觸摸的, 都要回報給意地,這個叫畢竟同(相同),都一樣知道意思,就是六根回報給意地, 一性知道。生畢竟異,就是眼睛只有可以看,眼睛不能聽、也不能嗅聞,所以就畢 竟異了。而畢竟同,你看的、聽的、吃的、聞的、覺的,全部都回到我們意地來且 都知道,所以是畢竟同。所以畢竟同、畢竟異,都很明顯的佛就講出來)。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你一定會嫌這六個結,此結非彼結,一直在嫌它), 願樂一成(就是整個都一性圓明就好了,不要有六根、六結),復云何得(沒有辦法得 到這一個狀態)?阿難言:此結無存(假如這六結都存在的話),是非鋒起(就是有是非), 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這個結不是那個結,那個結不是這個結,每個結都 不同。眼睛就是眼睛,眼睛不能變成鼻子)。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 彼此(如來今日,把全部都解除了,不要有六個結了,那個結已經不生了,就沒有彼 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一都沒有了,哪有六)? 小字體 欲令當機(即阿難)自悟解結之法(佛要阿難自己領悟解開結的方法),故意設問,令其 自悟。六結既解(假如六結都解開了),一亦不立(一就不用再建立)。此即六解一亡。 經文――(第 124 頁)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 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 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佛說六解一亡也是這個樣子。「由汝無始,心性 狂亂」,這就是我們無始來一念無明生三細,打第一個結。無始,不知道什麼時候 ―8― 開始,久遠之前。「知見妄發」,本來我們是佛知佛見,但我們一有身體以後就有 能知能見、所知所見,這叫知見妄發。假如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知見就不 妄發了,所以我們修那個法門很殊勝的、很快就回到佛性本體。「發妄不息」,就 是根塵相對產生六識叫做發妄,不息滅一直綿延不絕、一直延續下來。「勞見發塵」, 就是使眼睛疲勞,然後看到空中有花,叫做勞目睛。勞見發塵,然後就顯發塵相, 凡塵的景相都是我們勞目(即瞪目發勞)才有塵相,塵相本來都沒有,所以佛菩薩 清明眼就看到清明空,而我們眾生翳眼見空華,翳眼就是我們眼睛有病,才看到空 中有花。就是因為我們眼睛有病看到萬相。萬相都實實在在,怎會說眼睛有病?各 位前賢這是從真理的角度來講,因為萬相都不存在,萬相是虛相、幻相、假相,不 是實相,實相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在清明眼,在佛菩薩的眼中都是空, 可是在我們來看都是有,所以我們叫做有學,哪一天我們可以到達無學?(佛), 不用,無學不用到佛,只要把見惑跟思惑了掉,就可以進入無學(無法可學),那 時候就會了解,清明眼所看就是清明空(即沒有萬相)。 所以各位要先有一個概念,凡塵的所有萬相都是假的、不真,不要住相,我們都很 容易住相,但要先知道萬相是假的、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各位可以實驗,我們 住的相已經改變了,可是我們還住在舊的相裡面,為舊的相在煩惱,只要你稍微仔 細觀察就會呈現,「啊~相都改變了,為什麼我還住在以前的相」,都會這樣,所 以就會了解原來真理的角度來說,萬相都不存在,都虛幻不實、變化無常,當了解 以後,我們不住相了,當不住相就不煩惱,沒有煩惱了,煩惱都從住相而來。我們 住相了,就有喜歡討厭;我們不住相了,喜歡討厭就消失了。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 取捨,沒有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解脫了。是不是要自己解脫?(是), 還是要請仙佛:「拜託仙佛,幫我解脫,我很痛苦」,仙佛有沒有辦法?沒有辦法, 是自己才有辦法。我們都不住相了,煩惱沒有了、解脫了,還是自己,所以研究真 理重要,要徹底了解真理。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我們眼睛疲勞就看到空中有花。「於湛精明」,湛精明 是佛性本體。「無因亂起」,就是整個都是真空,現在卻亂糟糟,無因亂起。「一 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一切世間,所有山河大地以及生死涅槃都是假的,都是 狂勞。我們很瘋狂,心已經不守自性了,「顛倒華相」,顛倒的花,在經典裡面的 「華」就是花。 小字體 ―9―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心即清淨本心,性即妙真如性;狂指無明(勞見發狂都是無明), 一念妄動(一念無明生三細,一念妄動),亂指三細(就是業相、轉相、現相),擾亂於 真淨心中,此第一結成(我們打第一個結就是這樣來的)。知見妄發者:即黏妄所發之 知見(就是我們真心來黏妄,真的不要,便要妄的,黏妄然後所發的知見,即我們落 入形相有身體以後,有身體以後我們就有能知有所知,有能見就有所見,這都叫妄 見。但我們凡人都認為真,可是在真理上這些都是妄,都不真,因為這些都會變化), 屬智相(屬於境界為緣長六粗的第一個智相。各位都還記得嗎?一念無明生三細:業 相轉相現相;境界為緣長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記名字相、起業相、業繫 苦相六個),見境界相,不了心現(我們看到境界――所有的形相,不知道是我們的真心 所呈現,所以不了我們的心所呈現),妄執心外實有(我們執著我們心的外面實在有), 能所二俱成妄(能跟所,上次有前賢什麼是四相,就是能所這兩字,能所=四相,我 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學說從文字不容易了解,可是用比喻就容易,我能看,能 看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差別叢生,我們並不是只有看一個 景相而是看很多景相,那叫眾生相,當我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 能所都是四相。原來我們要非三心掃四相就是這個意思,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 都不要有,就不會被三世攝受,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不分別了,四相都是分別心, 能所都是分別心,所以我們要進入一個沒有分別、一個絕對的佛性本體,我們只要 肯繼續努力,我們進入第二階段的第一堂課,三年已經完整的過去了,現在進入第 二個三年的第一堂課,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所成就,跟三年前有沒有一樣?(不一樣), 我們一定會說絕對不一樣,雖然當時是很苦,聽不懂又硬坐。後學想像:一句也聽 不懂,但要坐兩個小時,定力實在夠。真的夠,我們可以試驗,你全部都聽不懂, 能夠坐兩個小時,很難得,那都是工夫,都是訓練出來的,但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已 經很厲害了,所以要繼續努力。能所二俱成妄,全部都是妄,因為它是分別心),念 念相續不斷,故曰發妄不息(都是假的,而不息滅),屬相續相(境界為緣長六粗的第 二個)。此二屬法執,第二、第三兩結成。勞見發塵者:勞慮轉深,執取相(境界為緣 的第三個)、計名字相(第四個),此二屬我執,妄見我及我所(我=身心,我所=我的 環境,要了解,沒有我也沒有我所,可是我們現在都很堅定:我、我所=我有財產、 我有房子、我有車子,因為有的身心才享用我所。了解嗎?不然文字歸文字,我及 我所跟我沒關係,要知道關係很密切,我=身心,我所=我所處的環境、我所擁有 的一切都叫我所,很親切都跟我們在一起。現在把我及我所去掉,容不容易?不容 易,「明明身心都在、明明我生活環境都過的很好,怎麼會沒有我及我所」,要先 ―10― 了解這是短暫的現象,我們縱然可以活到兩百歲,那也只有兩百年而已,我們佛性 是億萬年,千千萬萬億萬年,是常存的,這麼長的億萬年來跟這兩百年比較,各位 想一想怎麼樣?很短暫,這個現象很短暫,所以不要住,相是假的,不要住相。各 位還住不住相?不敢回答,多多少少都有,不要住相那麼深就好,不要住的跟人家 吵,爭論的時候都…,那都住在很堅固的相),發現塵勞,有世間相,此即身、心、 世界,屬後三結成(我們打六個結,這屬於後面三個結)。六結倫次如此,歷歷可辨(可 以分辨),次第相生(一個一個下來)。 如勞目睛則見狂華(我們眼睛疲勞看到空中有花),於澄湛空中(澄湛空中就是我們佛 性本體真空之中),精明見中(我們非常精明,精=佛性本體,明=佛性隨緣之用), 無因亂起(沒有原因,然後亂起),能見所見,二俱成妄(全部都是妄,不真)。能見指 心法,所見指色法(之前我們有講,相宗把凡塵所有的法都歸納為五位百法。 五位: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為法。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共 11 個,屬於有形有相。 ◎心法:即我們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心所法有 51 個,51 個裡面分成五遍行、五別境、11 個善法、6 個根本煩惱、20 個隨煩惱、4 個不定法; ◎五遍行:作意(我們有意去做)、觸、受、思、想,五個,心所使用的方法。 ◎五別境:欲(我們的欲)、勝解(你對什麼都不猶豫)、念、定、慧。 ◎十一個善法:「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 「輕安」、「行捨」、「不放逸」、「不害」,共有 11 個善法。 ◎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我見,這六個是根本煩惱。 ◎二十個隨煩惱又分成大中小,大有 8 個、中有 2 個、小有 10 個。 ◎大的隨煩惱有有八個: 第一個就是「掉舉」,就是把心舉的高高的,讓它掉了,叫掉舉, 第二個就是「昏沈」。第三個就是「不信」。第四個就是「懈怠」。 第五個就是「失念」。第六個就是「放逸」。第七個就是「散亂」。 第八個「不正知」。 ◎中的隨煩惱有兩個:「無慚、無愧」。 ◎小的隨煩惱有十個:忿,恨,覆,惱,嫉,誑,慳(慳就是一分錢打二十四個結), 諂,害,憍。 所以五位百法裡面把凡塵所有都包含在這裡面。 ―11― ◎不相應法,就是不跟色法相應、也不跟心法相應,它獨立存在,共有 24 個: 「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 住、老、無常、流轉、定異、次第、相應、勢速、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共 24 個。 ◎不定法有四個:悔(後悔)、睡、尋、伺。 ◎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想受滅無為、不動滅無為、真如無為, 共有六個。 之前我們有發一張五位百法,有沒有人去把它背下來。所以沒有捷徑,只要你肯用 心,你就會了解到凡塵所有的一切,我們把它歸納,一個就是生滅、一個就是不生 不滅。生滅是我們在生活之中都要應用。不生不滅是一個根本,我們都了解然後也 知道外相的變化,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迷失,不會迷失我們就可以返回到原來的根 本。所以要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最重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相信各位經過三 年,都有,以前後學小時候都有徒弟跟師父,三年叫做滿師,各位前賢出師了沒? 還要再補再接再厲,這畢竟是不容易,因為後學是蠻長的時間摸索,所以才會對所 有一些修道過程裡面的內容、以及要達到的目標,都有深入研究,所以才能夠很詳 細的把它說出來。這麼長的研究時間,真的是不甘願帶到土裡面,假如一口氣不來, 不是全部都沒了,那就很可惜,白費後學學了這麼久,所以要趕快講給大家聽,是 不是不一樣?後學在想,從十三歲一直到四十三歲,三十年的時間,那是最痛苦的 時候,為什麼?一方面不了解,一方面沒有人可問,一方面以前的生活沒有像現在 這麼富裕,有時候都過的很困難,都是在那種磨練,真的是困而後知,受到累才知 道答案,很不容易,可是當一知道以後,自己就一直笑自己很笨,後學不是講三十 年得到八個字:「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是三十年,真的沒有人可以問,所以 後學都會鼓勵有疑一定要問,疑=結,你沒有問,結就沒有打開,絕對修不成,被 結卡住,你結一打開了就通達,所以道是通達沒有阻塞,我們沒有滯,所以一定要 通達,通達才是道,先在心裡面通達,我們的作為就通達,然後到達目標就通達, 所以一定要問,不要害羞。我們都很好,都還有人可以問,像以前後學記得一次, 特地跑到新竹石頭山,因為山上都是修道人,寺=和尚,庵=尼姑,後學都跑去問, 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後學都還記得:為什麼佛制訂戒律,乞食不超過七家。各位前賢 什麼意思?乞=求,七家=七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剛好七孔,要請它回來,是 不是迴光返照?(是),很多前賢會講「命令就好,哪要乞求」,各位前賢命令它 會不會聽話?(不會),那麼乖就好了,一定要乞求:「眼睛,你不要看你回來」, ―12― 這時候後學想:「看到你正喜歡的,你說眼睛你不要看,你回來」,要斬斷哪有那 麼簡單的。所以你培養認識真理,就簡單,但你不認識真理你就會被相迷惑。形相 一迷惑,你心一定外放,沒有辦法收回來。 所以我們就是一方面薰習,一方面實際去做,去實驗:看看我們的心到底有多強, 生滅的心到底有多強,不生不滅的心沈澱的有多深,然後我們慢慢會發現「知道了」, 知道就會改變,不生不滅會慢慢呈現,生滅的力道就會減弱,這樣愈修就愈得心應 手愈如意了,這別人沒辦法幫忙,而且也不會明天早上睡醒全部具足了,不可能喔, 不會就是不會,沒做就是沒做,你做了會就是會,它不會又回去。所以在凡塵一切 都是假、不真,真的就只有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我們確確實實就是感受祂存在,一 定要信,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信居中統四端兼萬善。信,不是相信外面而是裡面, 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一定要相信。你有這個信以後,發揮出來的力道就很 強。當你信不夠的話:「真的是這樣嘛」,哇~力道都沒了,不見了。所以一定要 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在易經裡面有「美在其中」,中=信,就是我們佛性 本體。仁義禮智,仁=東=屬於青=五臟六腑的肝。義=西=屬於白。南=火=紅, 北=屬於黑=水。信居中統四端兼萬善,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道的根源就是信, 佛法很深唯信能入,一定要對自己的佛性要有很深的信心)。 勞目睛喻從真起妄,淨眼喻妙心(即我們真心),發勞喻無明,狂華喻十界,生死、涅 槃、染淨境界,以涅槃生死等空華(涅槃跟生死平等,都是空中的花)。湛精明喻真理 真智(即我們佛性本體以及佛性本體發揮的般若妙智慧),一念未動以前(在我們一念 還沒動之前),唯真智照真理(都是真智照真理),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一念既 動,六結斯起(一念動了以後,六個結就打上來了),五陰具足(色受想行識就已經具 足了),一切世間山河大地:即五、六兩結。生死,有身根方有生死,此當第四結。 以上均屬界內,人執範圍(就是我執)。涅槃屬界外,法執範圍,此當第三、第二兩結。 皆即狂勞,狂勞指無明業相,屬第一結。此世出世間,皆是從真起妄,一念顛倒所 起之華相(即我們一念顛倒所起來的花)。六結生起,乃從一至六,此約解除,乃從六 至一(就是要反過來)。 經文――(第 125 頁,第 13 行)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六個結要怎麼解開。 小字體 此勞,即指狂勞,顛倒所起之華相,由一至六,同名為結、自當解除。同結二字, 寓有倫類序次義,但未知云何是解除方法(這是阿難問釋迦牟尼佛)。 ―13― 經文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 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 阿難:如是,如是!若欲解除,當於結心。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阿難看了說不,都在一 隻手,沒辦法解。那佛又「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左邊沒辦法解,拿到右邊來, 「又問阿難:如是解不」,阿難看了說「不也,世尊」,也沒辦法。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都沒辦法解開。「汝設方便」,你 現在想看看,想個方便「云何解成」,要怎麼樣打開它。「阿難白佛言:世尊!當 於結心」,在結的中心「解即分散」,結就解開了。「佛告阿難:如是,如是」, 佛給阿難印可,你這樣想就對了。「若欲解除,當於結心」。 小字體 左右喻空有二邊,不能解結(你著有不能,著空也不能);佛引,悟中道方解(佛就是 要引我們進入悟中道才能夠解開),結心雖喻中道。然非兼彼空有合成中道,亦非離 彼空有別立中道,乃是悟此根性,體自在而無繫(我們的佛性本體自在,沒有繫縛), 本不屬有,不迷為有而已,更不勞於觀空破有(所以也不屬於空);達此根性,用遍現 而互融(互相能夠圓融),本不屬空,不晦為空而已,既不執有亦不觀空,雙超空有之 中道――結心。 經文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 隨所緣出。 小字體 從根解結,直至成佛之法,此亦從因緣而生。惟是此種因緣是微細,不循外境,但 返照內心,即以圓湛不生滅性為因,次第解結修證為緣,復本心源(恢復到本來的心 源),究竟清淨,非取世間,四大和合,發明諸變化相之粗因緣(不是那樣)。如來發 明下顯佛語可信(佛講的話可以相信)。世間六凡染法(就是六道輪迴的眾生之染法), 出世間四聖淨法(即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四聖),皆不出因緣(全部也都是因緣)。 世間法以業識中具有漏種子為因,宿世(累世)所造善、惡業行為緣;出世法,以自性 本具,無漏種子為因,今生所修為緣。如來一一知其本有之因,各隨所遇之緣。出 生染、淨十界諸法(染法=六道輪迴),此即隨心應量,循業發現也(六凡即六道, 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 經文 ―14― 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 了元由。 「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下雨,下了幾滴,佛都知道。各 位前賢下一次雨,下幾滴雨?但是佛知道一滴之雨的數目。「現前種種」顯現在眼 前種種,「松直棘曲」,松樹為什麼是直的,棘為什麼會曲。「鵠白烏玄」,鵠為 什麼會白,烏為什麼會黑,「皆了元由」都知道它們的原因。 小字體 如是乃至,情與無情(情=眾生,無情=植物,那些沒有情識)微細別相,即恆沙界外 甚遠之處,天上所下一滴一滴之雨,亦知數目(都知道多少);現前種種植物,松何以 直?棘何以曲?舉二該餘(就是舉兩個,包含所有的動物植物),以及動物,鵠何以生 來是白?鳥何以生來是黑?一一皆知各命由緒(知道什麼因形成)。 經文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根結除開的話,塵相 就沒有了。「諸妄銷亡」,所有的妄都亡了。「不真何待」,所以我們萬緣放下, 萬緣就是妄,諸妄已經都放下了,不真何待=即真一定會呈現。 小字體 佛智圓照法界,無法不知之故(所有的法都知道),則所說解結之法,決不差謬;所許 取證之事,決不賺誤(絕對不會有錯誤的地方);初心下手,心無二用,力當專一,故 須選最圓之根,依之解結,六結若除,塵相先滅,細妄亦自銷亡。妄淨真純,惟一 絕待真心(沒有對待的,真心就呈現)。 經文 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 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同時要打開, 可以同時嗎。阿難回答「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打的時候一個一個打,現在要解開也一樣要一個一個解開。「六結同體,結不同時, 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小字體 此如來故問阿難,引悟次第(就是要阿難了解次第,按照一個一個來),以免後人迷誤 (後來的人不知道次第,就是解開結一定要一個一個。我們修的時候要抓住應該努力 的地方,先擱著的地方先擱著,不能顛倒,顛倒的話沒有效果)。解結時亦須次第而 ―15― 解。 經文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 已,俱空不生。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佛的經文都很短,可是 裡面的意思很多。因為已經得到我執空了,所以先得人空,人空就是我空。我 們在生活之中我執都很厲害。我執又有分別我執、又有寄生我執。分別我執容 易去掉。寄生我執是與生俱來,不容易去掉。但同時都要去掉,不管分別我執、 俱生我執,同時都要去掉。所以此根初解以後,先得到我空。「空性圓明」以 後,法執才去掉,法執有分別法執跟俱生法執。我們修道要去掉這兩個:我執 跟法執。我執沒有、法執沒有就容易成就。「成法解脫」,全部都能夠解脫。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空不空全部都不生了。 小字體 此正顯示根結俱解(根跟結全部都解開),當下即是自性真定(我們自己的自性真定), 此定即大佛頂首楞嚴王,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者。今見阿難於喻已知(即在比喻 方面已經知道),次第不可踰越,佛即印證之曰:喻既如是,次第解結可以還巾,六 根解結之法,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經文只有八個字,可是裡面涵義就 蠻多),此按逆流解結次第,於此根中先解三結,塵亡根盡,根結已解,一根解除, 其餘五根三結皆除,所謂一解一切解。解二結離塵,破我執分別,得與初果齊;解 三結盡根,破我執俱生(俱生我執比較難破,所以解開第三結以後才破。所以塵亡根 盡的塵亡就是動靜兩個結,根=聞,再來就是妄覺跟真覺第四個,所以一個一個一 直解開,一解開了就很容易一個一個解開),與四果齊(破俱生我執就與四果齊,四果 就是阿羅漢,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得證我空之理,人空即我空。 三空之中,此空居前,故曰先得人空,即解前勞見發塵(勞見發塵都已經解開了),根 塵三結而出分段生死(三個結都解開以後,分段生死就沒有了,不用落入凡塵生,沒 有生就沒有死,所以分段生死就沒有)。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者:此中含二結,前雖 得人空,尚未得法空,空性未至圓明,法執未捨,若能先去智愛(我們智慧產生的, 非常喜歡這個智慧叫智愛),破法執分別,解一結;再捨理愛,破法執俱生(俱生法執 就是理愛,我們非常愛真理,各位前賢可以了解很細了,「這些都對,怎麼都要破 掉」,若不破掉不會成就,所以還是一樣要破除掉),又解一結,則空性而得圓明, 便成法解脫,反觀涅槃亦復如幻(這時候來看涅槃,也一樣好像幻)。此解知見妄發, 發妄不息(就沒有妄發知見了,就息滅妄見),不住出世涅槃(已經可以進入佛性本體 ―16― 了)。解脫法己,俱空不生者,破法執不為法縛(不被法綁住了),此即證人、法二空, 今既不住,俱空之境亦復不生(人空法空俱空都沒有了),解除最初第一結,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此即解心性狂亂(就是我們一念妄動),而盡狂勞顛倒華相(已經沒有顛倒 華相)。 經文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小字體 於三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就是沒有一點點法生、沒有一點點法滅,都沒有 生滅之相),迷者見法實有(迷昧者說法實在有),修證至此,根結盡解(都全部解開), 三摩已入(三摩正定已經進入),妙心已悟(我們佛性本體已經領悟),道眼已開(見道 之眼已經打開了),故見諸法無生(看到所有萬法都沒有生),即前云:「十方如來,及 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不只生 死染法猶如空華,即涅槃淨法亦復如是。空華即喻無生之義。如此之理,忍可印定 於心(就是無生法忍,忍就是忍可印定於心,安住不動,已經安住不動在不生不滅佛 性本體),名得無生忍。 經文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 小字體 慧覺,即照根性之妙智(般若妙智慧);圓通,即證法忍之妙理(已經安住在妙法裡面 了);雖未真修親證,今已決定明了,得無疑惑(已經沒有疑惑了)。 經文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 小字體 皎然,即心目開明,前佛說破妄顯真周,敘悟(阿難敘述領悟)則曰:身心蕩然;說無生無礙周, 敘悟則曰:身意輕安;今教從根解結,則曰:身心皎然,快得無礙。快者暢快(就是沒有障礙),明 白通達,故得無礙。 經文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一六亡義」:一跟六已經不要用了、消失了。 小字體 雖復二字,意以此義雖復悟知,然猶未能了達圓通本根,無從起修,雖知無益(雖然 知道但沒有利益)。 經文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小字體 我輩:是阿難指有學一類(就是程度比較低的)。飄流生死,零落諸趣(在六道裡面, 趣=往,六趣=六道)。積劫孤露:謂過去歷劫之久(已經很久很久),猶如孤兒,無 ―17― 倚無靠,何異露宿(在外面都沒有可遮風避雨的地方),未墮惡趣,已屬可幸(不落入 三惡道已經很萬幸了)。何敢心思,念慮預佛天倫者(阿難與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 父、子、兄、弟,以天合者,曰天倫;君、臣、朋、友,以義合者,曰人倫。阿難 為佛堂弟,得預佛之天倫,此更可慶幸。久在飄零,未霑法乳,命若懸絲(好像身體 只有一根頭髮絲繫著,很快斷了就摔死了),今飽嘗法乳,則慧命可續(我們佛性就可 以延續),如遇慈母(好像遇到慈母一樣)。 經文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到這地方就是一段。「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 無有差別」這又是另外一個意思,所以不要連貫,一連貫整個意思都出不來。 小字體 前二句後四句意全不同(若復因此,際會道成――就是我這麼幸運,現在能夠聽到這麼 好的來修,能夠成道了,就很慶幸。底下,我若沒有做,以前所得的密言以及我領 悟了很多,跟沒有聞沒有差別,就是你領悟了沒做。上面兩句跟下面四句意思相反。 但是你連貫起來看,意思就全部消失了,因緣際會道成意思出不來。所以分開兩個 地方來看),前是說,果能依教修習,道果成,不負所遇。後說,密言:佛不常開演 之法,若還同昔日,不加行證,與未聞者,無有差別。 經文 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 佛冥授。 小字體 惟願如來,垂大悲心,惠施我等,秘密嚴淨之法(就是修持的最高法門),如來不肯明 言,是秘密。了義修證,非著相之修故嚴淨。佛前要阿難心中詳擇,阿難無慧詳擇(這 是阿難慈悲,阿難故意示現,說我沒智慧可選,不知道用哪一根來修,要佛來明確 的告訴我們),求佛開示,佛肯分明指示,則成如來最後開示。最後者,即究竟開示 之全功也(就是已經都知道了,僅剩下一點點,剩下最後一個關卡,希望佛能夠把最 後的關卡也講出來)。退歸本位藏諸心,默禱,望佛冥授,此屬意請(就是在意裡面, 請佛不要講答案,希望用秘密的告訴阿難就好),亦不必顯說(明顯的來說),而佛應 其密請,故不自說(佛自己不講),遂敕二十五聖,各說法門(佛自己沒有說,希望已 經有修證的講出他們的因地心,讓阿難了解要怎麼樣選擇)。 經文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 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 摩地? ―18― 「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這些成就都很高。 小字體 爾時,即阿難意請之時,知其但求冥授,故不顯說。普告會中,從佛口生,從法化 生(從佛一直講,然後去做,成佛了,叫從佛口生。從佛法去修,然後變化了、成就 了,叫從法化生),得成無學之位(見惑思惑已經去掉了)。佛不問各人所證,但問最 初發心者(發什麼心),以因地心為起修之根本故(因地心很重要)。悟十八界,誰為圓 通?而不言七大者(因為二十五裡面還兼備七大,水火風土空見識加起來才二十五), 以水火風大空合六塵中,見合於六根中,識合於六識中,則問十八界,二十五門, 皆在其中(全部都已經包含了)。問誰為圓通,此是一意;又問從何法,為最初下手, 起修之方便,然後得入三摩地,此又是一意。 二十五門遍該諸法,頭頭是道,法法皆通,故諸聖依之而修,皆證圓通(全部都可以)。 歸元無二(歸到本元沒有兩個,都一樣),方便多門(方便的修持有很多法門都可以到 達)。因地依修之法,親證實到,並非空談無驗。 ◎剩下約 15 分鐘,提問問題 【問】:活佛老師說:現在性理心法進入第二階段,要求我們一天至少要一個小時萬 緣放下一念不生,可是很多前賢反應說:我一天要放出一個小時,…所以變成他要分 段。後學想請教劉講師,劉講師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坐著、躺著、站著, 有沒有比較重點的地方,因為有時候坐著的人要萬緣放下幾乎坐不住,會整個垮下 去。有沒有比較要點的地方,在劉講師坐著、躺著、站著、坐公車的時候,有沒有 什麼方便要領的地方來教導大家。 【答】:各位前賢這個法門重點是在我們的「心」,不管你是用什麼姿勢,你走路也 可以、坐著也可以、你躺著也可以,怎麼樣做都可以,沒有固定要怎麼樣做,有固 定怎麼樣做就會很拘束、不活潑。我們萬緣放下的重點就是在「萬緣全部能放下」, 你說心很亂,這是不是緣?你放下,你把很亂的心放下,亂在哪裡?(心),在心, 心很亂,那你放下了,心還亂不亂?不亂,這樣會不會?(會),什麼時候都可以做。 活佛老師慈悲,就是要大家實際見到功效,你肯做的話,之前我們就講「尸居而龍 現,淵莫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那時候只有講但不解說,為什麼,因為我們程度都 還不夠,現在已經可以了,為什麼,因為做久了。 我們剛開頭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要先了解佛性的輪廓,佛性到底是什麼樣子,要 先了解。那個是一個起頭、下手開始修,當你能夠了解佛性的狀態、輪廓,然後你 ―19― 又繼續做、又繼續做,它會累積,累積以後,我們會把凡塵這些假相假事全部看淡, 並不是沒有,而是看淡不看重,把佛性的本體看重,看重以後我們會慢慢的一直深 入,深入以後我們的般若妙智慧會呈現,呈現的時候在應對: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怎麼應對佛性會告訴你,那你做就會恰到好處、剛好。所以做的時候不管什麼姿勢, 重點是在你的心,縱然你坐的非常端正,可是你胡思亂想,那有沒有萬緣放下?沒 有。縱然你很忙,各位前賢「專一就是道」,你很忙的時候,你就專心忙你手上的事, 那已經沒有二心了,那個就是道,那個已經不攀緣。假如你一方面做事,一方面又 在想,那就攀緣了,那就不是萬緣放下。所以你可以行住坐臥都在做,只是我們還 沒那麼熟悉的時候,選擇我現在有空,是幾分鐘。你有幾分鐘就做幾分鐘,不侷限。 活佛老師說一定要做一個小時,是給各位規範,你不做沒有工夫,你有做就有工夫, 是這樣的,活佛老師慈悲。 【問】:身體的覺跟佛性的覺,差別在哪裡? 【答】:真理的覺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真性、佛性的覺是相通的、是一樣的,只 是文字不同,它是講同樣的東西。 【問】:承上,不是差別很小嗎? 【答】:是你的分別心。 【問】:當常光現前的時候,當下的定義就是真的嗎? 【答】:這個第一義,有時候我們是循循善誘,他還沒有到達第一義,可是他很努力 在做,那我們鼓勵他:「對,就是這樣,對」,可是不是,那是一種讓你動力還在、 讓你努力去做,你愈做愈熟悉以後,你自己會發現不是這樣,這樣才是最上乘的一 個修持方法。假如說「不對」,你的心都冷了,想要再修都沒力了,那就不會教了。 所以我們要講「對,就是這樣,你那個第一個就是第一義」,各位就是要看,看楞伽 經概略,第一義佛有詳細解說,第一義者是自證者聖智,答案這就正確。可是我們 平常在講的時候,你不要一直用死板版的一定要這樣,可以循循善誘,「對,對,就 是這樣」,讓他努力去做,做了一段時間以後,熟悉了,熟悉以後他不會懈怠、不會 冷待,那就好了,他會得到答案。 【問】:因為劉講師在講經的時候,其實是講的很清楚,可是有部分前賢反應回來, 他們聽起來是很模糊,所以是不是請劉講師在講述的過程當中,能不能像今天講課 這樣子,到最後有一段時間:「其實這一段是佛告訴他……怎樣怎樣」,用比較更白話 的方式,因為劉講師在講述,以劉講師的立場是很白話,可是在有些前賢的立場, ―20― 他還是蠻不易。所以在一段完之後說:「我們最後這一段是阿難請教佛如何如何、這 一段是佛告訴阿難如何如何」,讓大家都這樣去了解這一段經文的意思。 【答】:因為後學一直都投入在經典,都會覺得真的很白話。因為我們要詳細說,說 過頭了會畫蛇添足,到後來會得不償失,你慢慢領悟出來的,跟我們這樣詳細講、 胡亂講,慢慢領悟出來的重要。那你詳細說,很了解,到後來你會厭惡,為什麼? 沒有價值。所以後學不採用,就是因為有一些加油添醋,喪失它本意,不是原來的 意思。所以現在看很多的註解,後學說這不是佛的意思,所以後學都不用,可是我 們可以按照現在這樣講,後學都有留給各位提問的時間,你可以問啊,你不知道、 不瞭解你可以問,你問了後學就會說,角度很寬,你不問,後學就不講。這樣不是 很好嗎,你不懂又不問,那你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懂,不要怕不好意思,沒有不好 意思的,當你問出來,大家都很感謝:「我也有這個問題,但我就是沒想到」,是這 樣的,所以你問沒關係,後學不知道的,後學會說我不知道,後學知道的,後學馬 上就說。 【問】:請問劉講師先天的濟公活佛我們老師,跟後天的廟的濟公活佛有什麼不同? 【答】:現在都是上天大開普渡,萬教齊興都很興盛,那很多的公廟它們也想行功積 德,而它們也是藉著仙佛的力量來成全眾生。現在有很多修證的先進者,他們又落 入凡塵打幫助道。 那我們先天拜濟公老師,為什麼後天的廟也有啊?後學不是有講,我們已經成道以 後可以千百億化身,然後佛會應著眾生的需要,不會固定啦,要看我們追求的方向, 譬如你就很愛簽,哈哈~佛就會利用你那個心給你們一個答案,看你們會不會在簽 的過程裡面,或是有簽中、沒簽中,讓你去領悟一些真理,所以那也是佛用的一種 法,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可以用,所以你不要固定,不要看成是一個固定,佛千 變萬化的,凡塵事都是假的,只要能引導眾生行善就好。這樣了解嗎?只要引導眾 生能夠行善,那都是善法,能夠因為眾生的累積善。 要了解能夠坐在這邊聽上乘佛法,絕對不簡單啦,你要一般人進來他坐得住嗎?坐 不住,為什麼?沒有根基,沒有那個緣分。所以佛門雖寬,不渡無緣之人,雖然很 寬廣,你無緣就不渡啊,為什麼不渡?你不聽,跟你說你不做啊。我們活佛老師也 一樣,不見得眾生都要聽活佛老師的話,聽不聽?(聽),哈哈~很多人都不聽活佛老 師的話,當成馬耳東風,有,有聽到,有聽說了,但是你都不落入內心,不想做, 祂講祂的,我做我的,很多人都這樣,仙佛要怎麼辦,很無奈啊,所以只有求我們 ―21― 自己發心,自己去追求,自己研究,這樣才是一個根本,那你一直都依賴外力的話, 最後你也會被外力考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