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19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 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同分妄見:就是共業;別業就是個別的。 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好像如彼的眾生,同分妄見。我們在凡塵很多眾生大部分都 是同分妄見;別業是屬於個人的;同分是大家都認為,現在我們講「共識」,大家 都認識、是一樣,好像我們沒有求道、沒有進道場,社會人士都會吃大魚大肉,他 們也都叫同分共業,那叫共識――大家都認為這樣沒有什麼過錯。可是假如我們用真理 的角度來看待,知道牠們因為做的不好所以才落入畜生道,那我們把牠們殺來吃是 很殘忍,以真理來講是不是這樣?(是),所以我們就不跟下等動物結惡緣,所以 不吃,就沒有互相負債的情形。 這邊釋迦牟尼佛用「同分妄見」來講整個國家好像同彼一國――一國的人全部接受災難, 就是因為同分妄見(就是共業),共業形成,形成以後,因果是定理,一定會接受 果報。「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就是全部都是自己不好的。「俱是無始, 見妄所生」――看到不是正確。 小字體 進同分合別業,即以同分妄,顯示別業妄,亦知別業是妄(一般別業範圍都比較狹 小,同分的話範圍就很寬廣,大家認為對的就去做,不知道全部認為對而去做就形 成一個災難,當災難降臨不管好人壞人全部都要去接受),彼此互相發明。瘴惡者, 眾生同作惡業,纏結虛空,障蔽日月星光,故名瘴惡(就是大家都做的不好)。可 知種種不祥之相,非日月星辰自生,眾生惡業為障,乃至風雲雷雨,無不因眾生業 感而有(整個天地的變化,風雨雷雨都是我們眾生業感才顯現。現在的天氣變化很 快,那也是我們眾生心念的變化一樣很快,所以天氣變化的很快。而且現在熱的時 候很熱,冷的時候又很冷,一天之中差不多變個十幾度,所以現在抵抗力要強一點, 不然時常都要感冒)。 -2- 見妄者,無始來一念不覺,見妄境也。由見妄故,起念攀緣,妄事取捨,眾人之業 共成,故曰同分業。追此同分,莫不由眾生無始見妄所生(無始以來,不知道什麼 時候開始,太久了),此中同分,且指人之一類。所見不祥,即根身器界,人之所 見皆同,故名同分(同分妄見,大家見解都是不正確的)。 經文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 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 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例閻浮提(南贍部洲叫閻浮提,有時候我們叫紅塵),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 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所有的這些國土,因為眾生都有煩惱,所以叫有漏國, 漏翻成中文叫煩惱),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 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和合=因緣,不和合=自然), 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這邊佛講,假如我們能夠遠離這些見妄,這個不真的全部都能夠離的話,我們的真 就會產生,整個都會出現。這邊就講閻浮提(南贍部洲)。 小字體―(第 50 頁) 覺明無漏妙心如燈之光,見聞覺知如燈外之圓影(覺明無漏妙心=燈光,本體;見 聞覺知=燈外的圓影,是我們眼睛有毛病以後看到的,不是真的),總而言之,須 知同分是六識之境界,合別業是六根之境界,四大和合名為生,本無所生,故曰妄 生,因和合有生相,亦因和合而有死相,本無所死,故曰妄死。 (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都能夠修證出來當家, 不給身體六根當家。我們身體不當家,假如身體一口氣不來,身體就歸還給天地給 四大,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生死已經跟佛性無關。 知道這意思嘛?因為我們沒有研究的話,像社會人士不知道我們有不生不滅的真心 佛性本體,不知道當然就沒辦法去啟發去認識去修持,在生活之中讓我們的佛性本 體當家、能夠作主;我們佛性本體當家作主就不造業,因為我們佛性知道善跟惡, 就會行善去惡(惡就不做),不做惡我們就不累積這些業障,沒有業障我們就可以 解脫。我們自己要了解,我們有研究有修持跟沒有研究是差別很大、非常大。我們 在研究的時候都會講「我們生從哪裡來,然後死,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到哪裡去」, 佛有答案,佛有講「來無所從,去無所住」,就是來沒有一個地方。各位前賢,我 -3- 們生的時候從哪裡來?我們百年以後一口氣不來到哪裡去?我們都交給老天,不知 道生從哪裡,也不知道死從哪裡去,可是佛有跟我們講「來無所從,去無所住」, 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既然沒有來又沒有去,那就是常住 (當下,住在當下)。所以各位前賢我們是住在當下,沒有來也沒有去,常住不遷。 我們都以為有來有去。我們要知道沒有修道、沒有啟發我們的佛性,我們來就是生, 去就是死;我們台灣話講「過身(過一個身)),雖然沒有來去可是過身,「有善」―― 過身就有王爺、媽祖、山神、土地的身,去管理眾生的事;「為惡」――會到三惡道去, 最好就是畜生,不好的就是地獄跟惡鬼的身去了。各位前賢我們要過什麼身?往後 要過到什麼身?我們要佛身(要過到佛身,要成仙作佛、要成道),所以不一樣了, 我們不是過身,因為不來也不去,是常住不遷、如如不動,已經回歸到佛性本體, 也就是本位,我們就是佛就是菩薩,都是活菩薩,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現在 迎媽祖很瘋狂,想說「我也去當媽祖好了」,有很多人在鑽神轎的下方,很多人都 是很瘋狂。要了解那個程度都不高,我們修持的程度是超越現相的。往後楞嚴經會 講「我們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是離緣獨立的(離開所有因緣))。 諸和合緣,即眾緣和合所生之法,謂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諸法是 分段生死因。(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我們的六根進入六塵,或是六塵進入我 們的六根;十二處=六根+六塵,各有各的地方所在;十八界=根塵相對產生識,我 們一般的心就是根塵相對所產生的那個認識加起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 聲香味觸法)、六識(我們根塵相對所產生的識,就是我們日常所用,我們在日常所用 就是我們的六識);因為根塵會變化,所以六識也一樣跟著變化,當跟著變化,我們 的心也就跟著在變;因為變的時間不是很快(根塵相對產生的六識變的不是很快), 所以我們一般都很不容易發現我們的心一直在變化。各位知道自己的心在日常生活 之中變化嗎?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眼睛對色,耳朵對聲音,鼻子對氣味(香 臭),我們嘴巴對什麼?嘴巴會吃東西、嘴巴會講話,嘴巴讓我們也可以行善,這 個都一直在產生變化。為什麼我們說不要用我們日常的心來修道,因為它一直在變 化,我們心也會跟著變化,用變化的心來修道就不實在,所以修了很久都不會成道, 我們一定要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各位有沒有體會不生不滅的心?(有)。 我們兩年半之前,開始就已經啟發不生不滅的心,各位都有找到嗎?好像都不很肯 定。有找到有沒有拿出來在生活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要運用不生不滅的心,我們 用生滅心還是用不生不滅的心?還是用生滅心喔,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很習慣了, -4- 六道輪迴太久用的很習慣,所以用生滅心比較自然,對不對?因為回答「對」,不 對;回答「不對」,自己又沒這樣做,所以不敢回答。 要了解不生不滅的心跟生滅的心本來是同體、是一樣的。各位可以分辨嗎?(可以), 可以喔,那工夫很好。其實各位只要在我們楞嚴經的第三片、第四片、第五片,你 努力聽,絕對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用不生不滅的心。因為在這三片之中,我們都一 直在闡釋我們六根有生滅的、有不生不滅的,那個時候我們肯用一點心努力聽,然 後把祂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會習慣喔。我們用生滅也會習慣、用不生不滅也會習 慣。當我們已經養成習慣了,是用不生不滅的心在生活,那我們一口氣不來就沒問 題了,絕對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盡虛空徧法界都是佛性,都是佛性、都是我 們自己本身。假如我們用生滅心,那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要把祂啟發來 用。因為一般我們可以講「不生不滅的心會吃虧」,而我們人都太聰明不願意吃虧, 所以就不用。這是有體會才說得出來,用不生不滅每次都吃虧,然後用生滅都不會 吃虧。這個很現實,可是我們要學習――學習吃虧。因為吃虧就是佔便宜,我們要知道: 第一個培養浩然正氣。 我們時常會聽到「某某人卡到陰」,為什麼?就是缺少浩然正氣。假如他本身具備 浩然正氣非常充足,會卡到陰嗎?絕對不會。天地之間最珍貴就是浩然正氣。浩然 正氣的來源竟然就是從吃虧來,(浩然正氣)最快來的方式就是「我們肯吃虧」, 培養的最快。假如我們都很喜歡佔便宜,那這個人沒有浩然正氣,他把浩然正氣都 用掉了。現相之中感覺是最好,那是最不好。現相之中我們感到都沒有得到好處, 其實那實在就是好,不一樣!我們在凡塵這個要培養長久的那種心,我們用不生不 滅的心――長久,就是好。吃虧、不吃虧應該不在考慮之內。而且要在現相之中我們要 看得透徹,都是假的,現相都是假的,因為它無常變化,一直在變化都不真,所以 講虛相、假相跟幻相。實相沒有形相,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沒 有形相的實相,各位認識了沒?不但認識而且要見到。有沒有見到?我們不但見到 而且很親切,整天二十四個小時沒有一秒鐘離開,清清楚楚我們都見到,可是沒有 形相。沒有形相的實相,我們時時刻刻見到,懂意思嘛?這個懂意思就真的對性理 心法有研究了才會了解。我們看到什麼都知道,是不是了了分明?(是),那個是誰? (佛性),嗯,那個就是實相,是不是沒有形相?(是),這個指點不出來,可是就是了 了分明,都看得清清楚楚都知道,但就是沒辦法把祂指點出來,所以我們都在實相 之中。這樣就跟社會人士完全都不同,完全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實相之中。因為 看的都是實相,所以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生活就很容易――我們用佛性本體。像後學 -5- 那時候用嘴巴的舌頭當不變之體,吃到什麼東西當隨緣之用,我們東西吃完以後, 又歸還到不變之體。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不生不滅也是這樣,我們運用「事來 則應」,在「應」的時候就千差萬別,那個沒關係,是應對;過去以後又歸還到不 變之體回來,就是這樣。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培養已經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中, 這樣有一天身體不給我們用,就還給天地就好了。所以這裡講「諸和合緣」就是五 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諸法是分段生死因(分段生死就是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這樣一段。一段以後(死亡以 後),我們在凡塵死亡後,假如沒有求是到地獄裡面去,在地獄是生,然後當他地 獄的罪已經受完,又到凡塵來出現,那地獄就是死,凡塵的分段生死跟地獄的分段 生死都叫分段生死。以往我們都講凡塵而不講地獄的,因為我們沒有去親身經歷, 雖然有,可是我們都忘了,一出來出生以後,喝了夢婆湯都忘了,把所有事情都忘 了)。 及不和合,即不假眾緣,自然之法(自然之法就是七大),謂七大(水、火、風、 土、空、見、識)諸種,是變易生死之因(分段生死到阿羅漢就脫離了,阿羅漢不 進入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他已經不來凡塵出生,所以沒有分段生死,但 他還有變易生死。我們在講一念一輪迴就是變易生死。還記得嗎?講師有問「一念 一輪迴」,一個念頭起的時候就是生,下一個念頭來而原來這個念頭滅了,就是死, 所以叫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已經就時時刻刻都在變易生死,因 為念頭一個接一個,一直在變易生死。我們沒有研究不知道,然後我們要知道分段 生死,大部分都是比較粗,在見惑(見解上產生的迷惑)走入分段生死;思惑(思 想上的迷惑),各位有印象嗎?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後學以前有寫 講義,把見惑跟思惑詳細說明,要怎麼樣去掉,全部都有寫,我們可以用心)。 遠離二法(就是和合緣及不和合緣,和合就是因緣,不和合就是自然;那遠離這兩 種――因緣跟自然),故滅除諸生死因(滅掉除掉所有的生死因,都可以滅掉),以二 死盡故,圓滿菩提成不生滅性,則清淨本有之心,本其覺性而常住不動矣(這邊都 是告訴我們真理所在,就是遠離這兩個方法,一個就是因緣、一個就是自然,都遠 離了,然後我們整個清淨的本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就呈現)。 眾生自心本來常住,一念不覺,動念緣境(我們起心動念,然後攀緣凡塵的景象), 即別業妄見。於境更起分別,即同分妄見(大家都一樣叫同分妄見)。滅此二見, 故復本覺耳。 經文 -6-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 及不和合。 和合就是因緣,不和合就是自然。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你又還沒有了解不明瞭「如 是覺元」,覺=佛性本體,元=本來,我們佛性本體的本來非和合生(不是因緣生 的)以及不和合、及自然。我們的佛性不是因緣產生也不是自然產生,佛性本體是 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是離開所有一切的緣,然後獨立。這要聽熟,不是因緣、不 是自然,而是超越因緣、超越自然,離開所有的緣,祂獨立存在――是我們不生不滅真 心佛性本體。所以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祂會呈現。各位現在有做嗎?要記得, 萬緣放下不侷限什麼時間,也不侷限長短,只要有空你就可以做,幾分鐘也可以, 不一定要很久的時間,當然能夠做的久是更好,只要你肯做,然後慢慢就會進步, 萬緣都放下,什麼都不要想,然後遇到什麼也不要管,全部都放下,這樣我們萬緣 都是妄,能夠放下――妄就會盡,妄盡真就顯,真一顯現,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真,那表 示我們佛性已經能夠活過來了。所以我們萬緣愈放下,我們就愈清醒,愈清醒的時 候,到後來般若妙智慧就有,般若妙智慧來認識真理就很透徹,都不會迷昧,不迷 昧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可以解脫,我們修持就可以成道可以成佛。成佛 就是這個離緣獨立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這個在成佛;那我們掌握到就等於自 己告訴自己,絕對有信心,時間早晚,絕對成就。假如沒有摸到這個超然獨立的佛 性本體,那要成佛成道就不容易了。一定要認識,認識是最起碼,然後實際自己進 入,當自己進入就會有很大的信心。 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這講的很肯 定。 小字體 本覺妙明者,本覺體也。妙明用也,此句借體而明用。 覺元者,覺是見聞覺知,用也。元謂元本,體也,此句借用而明體(借體而明用、 借用而明體,都是要我們了解這個體用)。 二名一體,非因緣,不從他生也。非自然,不自生也。非和合,不共生也。 非不和合,不無因生也。(之前我們有這樣講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 因生,就是無生;無生就無滅,滅就是死掉,無生就無死,已經沒有生死,當沒有 生死就超越凡塵所有對待。了解嗎?這個我們時常會講。因為性理心法就是要我們 透徹知道,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本來就在,只是我們沒有研究而不了 -7- 解,那了解以後,我們守住了本體,當本體都能夠守得住,外面的因緣都是小事, 很小的事,我們最怕就是本體不知道,本體不知道就是茫茫、無頭。所以這邊跟我 們講,假如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能夠掌握自己「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我們所有在凡塵會造業就是這幾個。 不自生=我們不起心動念,這一個最難。所以很多前賢會問:「要怎麼修啊」,有 時候研究太多了,好像怪老子,學太多卻不會,要用哪一招。後學說大概從念頭下 手,念頭起心動念我們是最容易,可是我們要把我們的起心動念讓它消失掉,卻是 最困難。不要有念頭,因為我們會落入凡塵就是因為起心動念,一念無明。我們很 「了了分明,但不起心動念」,可不可以做?(可以),可以喔?那很厲害喔!「了 了分明,不起心動念」很厲害喔!我們要到能夠很清醒(就是在覺之中,但是不起 念),這是很不容易。所以後學說真正要我們修道就是減少念頭,因為念就是業, 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就是造業,業已經形成,所以才叫一念無明生三細(三個很微 細的已經生了),一個就是業相、一個轉相、一個現相。在皇母訓子十誡中,老母 把我們仙衣仙鞋收回去把我們趕到凡塵來出生,那是說的好聽;而是我們自己起心 動念落入凡塵,本來只有一念,不多。那我們到凡塵來,各位前賢我們的念頭有多 少?就已經算不完了,本來來還一念而已,只有一念就很容易還,可是一下來以後 就萬念,真的是萬念,那糟糕了,一念都還不完了,又變成萬念。是不是更不容易 還了?現在還不還?要不要把念都去掉?所以無念才能夠成道,我們有念都是眾生, 所以起心動念的時候要告訴自己:「我不要當眾生」,那念頭就消失了,那又會再 起,再告訴自己:「我不要當眾生」,當眾生很苦,當佛比較好。 所以念頭起來就告訴自己「我不要當眾生」,念頭就消失了,再起來再說:「我不 要當眾生」,再消失了。各位前賢,練習一個禮拜看看,下個禮拜來的時候,看看 各位一天之中有幾個「我不要當眾生」。假如有的話,現在外面都有計步器,走一 步就算一,走兩步就算二,那你起一個念頭就按一,起兩個念頭就按二,看你一天 大概有幾個念頭,你開始修持的時候一定很多,但是慢慢的會減少,念頭愈來就愈 減少,當念頭愈減少的時候,你會發現「真的煩惱都消失了」,會不會?都還沒做 怎麼知道會不會?所以當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的煩惱也都是從起心動念來,沒有念 頭的時候,煩惱也沒有了,心就清淨。你會發現這個修道還真有效,各位就試驗一 個禮拜看看,也不要按碼錶,自己誠實的告訴自己就好,當一起心動念,想到了, 就告訴自己「我不要當眾生」,若是沒想到就沒想到,不要管它就好了。很容易修 -8- 喔!我們性理心法的修持方法很簡單,不很困難,看我們有沒有恆心毅力,好!不 起念頭,沒有念了! 所以沒有念了,我們要在凡塵生的因就斷了;因為我們有念,才有因在凡塵生。那 一直滅,滅滅…,滅到無想(沒有想),念沒有,也沒有想,生相就盡了。生因斷了, 生相也盡了,就不會到凡塵來。然後我們就可以回歸到本位,如如不動、常住不遷, 都已經歸還本位了。所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全部做到了,成道。 這樣要成道困不困難?很容易!這個聽起來是很容易,做起來是蠻困難。尤其我們 這個念頭,叫它不要起念,可是偏偏一直跑出來,念頭一直很多。所以現在我們要 訓練,訓練自己的頭腦不起念頭,這樣就可以恢復活菩薩的本位。 顯此覺心(這邊已經顯現我們那個覺心,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叫做覺心),離諸生相, 清淨無染也(離開所有會生的原因,生相全部都離了,已經到達清淨無染)。因緣、 自然,依見之性質而言。和合不和合,依見之形相而言(一個是性質,一個是形相。)。 經文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 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 為與塞和。 佛又詳細對阿難講,我現在用顯現在眼前凡塵的景象來跟你講、問你,而你還是用 舊的六道輪迴之中在用的「一切世間妄想和合」,那個就是諸因緣性(就是因緣的 形相、因緣的性質),而自疑惑(從因緣產生的現相、產生的事情,然後自己心裡 面沒有答案),然後想說「證菩提心」還是要「和合起者」――就是要因緣。各位前賢, 這邊佛這樣問阿難,跟阿難講,其實我們在凡塵修持裡面,我們平常也都會用到因 緣,用到自然,可是在講到佛性本體的時候,祂是超越因緣也超越自然,不屬於因 緣也不屬於自然。可是各位前賢我們要修道,有沒有因緣、有沒有自然?(有), 我們為什麼求道也是有因緣,然後因為我們自然有那種善心,也用到自然,所以因 緣自然都有,然後我們才走入修道的道路。所以在這過程之中我們都有因緣、自然。 可是當一講到佛性本體的時候,祂都不是在講這些一直在凡塵的無常變化。我們的 所有遭遇都一直無常變化,可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有沒有一直無常變化?沒 有喔,都是我們不認識祂而已喔!佛性本體是常住不遷,祂都是不動的(如如不動), 而我們都不認識,是差別在這裡而已!那現在佛就是要把這個詳細的告訴我們,說 這個是什麼狀態、是什麼性質、我們的佛性是什麼樣的情形,要讓我們瞭解。我們 -9- 要先了解到這個內容,然後再來看,才不會說「不是因緣、不是自然,可是我明明 在凡塵之中所遭遇、所有的生活,都是在因緣自然之中」,都是有,可是那個是無 常變化的現象。那我們常住不遷、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祂沒有形相、祂不會變化, 而我們只是都不認識。那你用因緣、用自然來形容祂,那就差的很多,沒有辦法講 的出來祂的狀態。所以佛一再的苦口婆心,不會說你不知道就不跟你講,還是不厭 其煩一直講,要我們透徹都能夠知道。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因為阿難都用凡塵的因緣來問佛,現 在佛就順著阿難的心,說你現在妙淨見精,就是你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發揮出來的 見性見相,你的見性、你的見相,是為與明和還是為與暗和,這就是因緣的。是跟 光明相和、還是跟黑暗相和) 為與通和,為與塞和(這本來有八個形相,那佛就用前後兩個來包含。問阿難你的 佛性本體,是跟光明和、還是跟黑暗和,是跟通和、還是跟塞和(有牆壁阻塞了))。 經文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假如你的佛性是跟光明相和,你且汝觀明)。當明現前(光明 顯現在眼前)。何處雜見(光明的裡面,哪個地方摻雜你的見性,就是摻雜你不生 不滅的佛性本體)。見相可辨,雜何形像(就是佛性已經跟光明呈現在你的眼前, 而你看到了。見相就是你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已經看到了,可以分辨,那祂摻 雜什麼樣的形相。 各位前賢了解意思嘛?一定又想的太深了,很淺的不會很深。這地方我們一定要了 解,了解以後在往前講下去。不了解,我們稍微停下來。 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跟光明已經合在一起,那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看到光明, 然後也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佛是在問阿難這樣。那你看到光明,我們大 家都知道,而佛性本體因為很多人都沒有看到,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佛性 你能夠呈現,你看到祂是什麼樣的形相」,跟光明合在一起,光明已經知道;那佛 性本體是什麼形相。雖然答案不是問的那樣,可是他現在問的話,就是這個意思, 就是說「明相現前(就是光明顯現在眼前)」,何處雜見(這個光明哪個地方跟你 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呈現出來的那個,好像雜貨店一樣,有很多東西,這個有光明、 有佛性),見相可辨(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可以分辨),雜何形像(祂是什麼樣的形 相)。了解嘛。不了解再講一次。 -10- 因為阿難一直在講我們佛性是因緣,自然在後面還沒問,現在是先講因緣。佛就隨 著阿難的意思,從因緣來說。現在光明跟黑暗、通跟塞,佛先講明相現前(光明的 形相,顯現在眼前),因為你講因緣,現在是以光明來說,光明跟我們佛性本體, 兩個假如是因緣合在一起的話(因緣顯現),現在明相現前,這個明,哪個地方摻 雜你的佛性本體,就是光明已經呈現了而我們看到光明了,現在白天都很亮很光明, 那佛性摻雜在光明裡面,那祂是什麼樣的形相。這樣懂意思嘛!釋迦牟尼佛問阿難 「我們佛性是什麼樣的形相」,見相就是我們佛性已經可以分辨,也就是說能夠把 佛性請出來給大家看,看佛性是什麼樣子。佛是這樣問啦!不是在講答案,答案不 是這樣。 經文 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 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若非見者,云何見明」,這個地方才比較不容易懂。為什麼?若非見=你若沒有 看到光明;我們都看到光明、亮,只是沒有看到佛性本體。然後佛又把前面的話跟 下面的話,換了一個角度。「若非見者」――假如這個光明裡面沒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那「云何見明」――我們為什麼可以看到光明。已經跟上面的意思完全不同,上 面是要阿難指點出來佛性是什麼樣的狀態,下面是說沒有佛性的話為什麼能夠看到 光明。 要了解佛在講的時候,有些真的都是我們日常在運用的一些白話,不是很深。可是 有時候講完以後,底下另外一個角度又講的時候,就完全都不同意思。比如上面說, 我們佛性跟光明是合在一起(因為和合),那我們看到光明,佛性是什麼樣子呢(因 為合在一起),要阿難指點出來佛性是長成什麼樣子。可是底下這兩句「若非見者, 云何見明」,假如你沒有看到光明,那你怎麼知道光明呈現的景色這麼清楚。所以 答案裡面,我們的佛性本體本來就沒有形相,所以見相可變,根本就是不合理。我 們的佛性本體有辦法指點的出來嗎?沒有啦,佛性本體就沒有形相怎麼去把祂分辨 出來,沒辦法的。所以我們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可是我們確實是了了分明――可以了 解,我們看到什麼知道什麼,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看到什麼知道什麼,明來就見明, 暗來就見暗,這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但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而現在就是阿 難都執著在因緣,佛要針對阿難的這個觀點來告訴他,「你既然說是因緣,祂才有 -11- 辦法產生,有光明才有佛性,那如果沒有光明不就沒有佛性」,雖然佛沒有這樣講, 可是就有這個含義在。就是要知道我們不生不滅佛性雖然沒有辦法指點出來(因為 佛性有形相的話,你就可以指點;那沒有形相你怎麼指點,就指點不出來),而指 點不出來,佛性沒有嗎?有,而且是盡虛空徧法界,你看到什麼知道什麼,都了了 分明,那能夠了了分明,那個不是佛性,是什麼!要知道佛要表現的,就是超越阿 難所問的因緣,是超越這樣的。阿難以為佛性有形相,可是我們佛性哪有形相,佛 性是沒有形相。可是佛性沒有形相就不能說祂沒有,是沒有形相而且祂確實是有, 而且又很親切,每一個人都能夠知道「你的佛性能夠了了分明,都能夠知道」,這 個能夠知道的…。所以開始的時候佛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我們回想一下, 這個問題我們再怎麼研究,就是沒有辦法把佛性讓我們真的看到祂的形相,真的看 到的話就叫邪見,沒有看到才是對。可是沒有看到,不是沒有的沒有,而是有,確 實有但沒有形相,是這樣的。 因為我們這個佛性,「唯心」,我們的心在哪裡,要知道不是在身體裡面,不即不 離,不是在身體裡面可是也沒有離開身體,就是這樣才不好說。因為佛有明確的講, 我們人都以為我們的心是在身體裡面,既然我們的心是在身體裡面,我們的靈知的 心有靈敏的作用,凡心所在之處一切今能分明了知(就是我們的心在哪裡,我們都 會透徹知道)。佛就講「心假如在身內」,我們身內有五臟六腑,有爪生髮長(指 甲在生長、頭髮也在生長),可是我們這個心怎麼都沒看到五臟六腑、也沒有看到 指甲跟頭髮在生長,所以不是在心裡面。那說心離開我們身體嘛,也沒有。所以就 很奧妙。要了解,我們的心在哪裡,我們標準答案就是「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 那在哪裡?(無所不在),對,我們的心就是無所不在,了了分明、無所不在。像 我們這邊看天花板電扇旋轉(沒開冷氣),了了分明,是不是心了解?(是),我 們佛性本體是不是很容易,太容易知道了,反而很深。 開始講的時候,因為佛已經把整個真理已經呈現,可是阿難為了要讓我們末法眾生 更能透徹了解,所以阿難示現的程度比較低一點,然後問了以後,佛就會說,讓佛 說了以後,末法的眾生就更能夠清楚明白。 「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假如參雜明相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的話,那麼如何來看到 我們佛性本體的形相。「必見圓滿,何處和明」,必=一定,我們的見性圓滿,就 是圓滿的東西已經不再接收外面的東西,要兩個不圓滿合在一起才能夠和合。該用 什麼樣的,才能夠讓我們很容易的了解。當兩個東西不圓滿,和合以後才形成一個, 這樣我們容易了解。 -12- 假如「必見圓滿,何處和明」,我們佛性本體已經圓滿了,就不可能再加入光明。 佛性可不可以跟光明合在一起?(可以),所以佛性可以跟光明合、可以跟暗合、 可以跟通合、可以跟塞合、可以跟所有萬相合。所以我們再來看經文「必見圓滿」, 就已經不合本身的真理,必就是一定,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圓滿就不跟 光明、不跟黑暗、不跟通、不跟塞不合了,會這樣嗎?(不會),不會,所以不會 的話,經文的那個「必」,「必見圓滿」本身就已經不合真理了。 所以我們在看的時候,就要先知道講出來它合不合真理,不合真理的時候,不管是 誰說的都不要聽。講出來一定要符合真理,像我們翻到五十頁後面這邊,前面這段 文字「當明現前,何處雜見」,就是在講光明的形相,哪個地方參雜我們的佛性本 體。然後「見相可辨」又跟真理不合,我們的佛性本體根本就沒有辦法分辨,既然 不能分辨,那佛為什麼說「見相可辨」,就是他問的問題裡面,已經是反面了。然 後「雜何形像」,就是我們佛性跟光明參雜什麼樣的形相出來。 這樣就了解,有時候在問的時候都不合真理,然後看你的了解程度是怎麼樣,當了 解的時候,講出來的經文完全又不一樣。這有時候是訓練我們自己對看經文的心, 完全都可以很寬廣,不是只有文字表面。因為佛在講經說法都不會是只有在文字表 面,像大家都有拿金剛經來看,我們也了解四句偈:「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 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假如我們一般以為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一般我們都會 這樣很尊敬,都是不能見如來――就是見不到釋迦牟尼佛,意思是這樣嗎?(不是), 因為我們有研究過了,就了解「如來」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它的意思 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不能用形相、不能用音聲,若以色見我――你要用形相見到我(我, 不是釋迦牟尼佛而是我們自己本身佛性本體),以音聲求我――要用音聲來求,是人行 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住在文字的話,跟經文的本意就完全相違背。那我們一體會 了,原來我們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也沒有聲音,所以我們要求的時候,不能從形相、 不能從聲音,然後去求才能夠求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後學也時常講,我們看華手經,裡面就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世 =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世間跟誰爭?各位一 定會想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的話。所以後學才去想這個字面跟實際的涵 義差很多,因為如來不與世間共諍,就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不跟世、不跟 間(即一個時間、一個空間),我們的佛性不跟時間爭也不跟空間爭,為什麼?因 為佛性不用爭啊,佛性是超越,整個空間時間都約束不了我們佛性,所以佛性都不 -13- 用跟它爭。可是世間跟佛性爭不爭?佛跟不跟時間爭、跟不跟空間爭?所以從文字 的表面跟實際的意思,會差別很大。 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假如真正的是啟發如來當家,真的就絕對不會造業,那因 為不是。各位可以了解,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非常的 強,而且它六道輪迴很久,都是當家作主,我們六根當家太久了,要把六根轉移請 佛性出來當家,很不容易。各位請出來了沒有?有請出來了,可是都沒有權柄,還 是六根的權柄比較大。我們的佛性還是爭不過六根。各位前賢,剛講的世間跟不跟 佛性爭?我們六根跟不跟佛性爭?我們佛性能夠爭的過我們六根嗎?所以佛為什麼 會講眾生可憐愍,因為佛性沒有權柄管不動,而我們六根太強勢了,眼睛喜歡看、 耳朵喜歡聽、鼻子喜歡聞、嘴巴喜歡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佛性能夠管得 住嗎?真的管不住。所以世間與我諍,我=佛性本體,世間=我們六根,爭不爭? (爭),誰贏了?六根贏了,世間贏了,佛性沒有辦法贏。所以我們佛性的修養真 好,都不會爭。那我們要體會這麼殊勝的佛性,怎麼不給祂權柄來管我們的視聽言 動!假如我們肯讓這麼殊勝的佛性來管我們的視聽言動,你看品格高不高超?浩然 正氣建不建立?(建立),全部都是很理想,可是就是因為跟世間爭失敗,世間太 強了。就是要真理發揮,當真理發揮就是佛性當家,然後我們身體的形相(六根), 讓它回歸它的本位,六根都是我們在運用的,而我們現在是被六根運用,所以我們 這個根源沒有改變,我們修道容不容易成?不容易成喔! 佛性比較有權還是我們六根比較有權?(六根),現在要講真理喔,在真理世界來 說是佛性大還是六根大?(佛性大),在現實世界是佛性真的在管事還是六根?(六 根),所以佛一直在講眾生可憐愍(很可憐),為什麼會一直說我們很可憐,就是 該當家的都不讓祂當家,而不該當家的它都霸住,還真的是很強。所以各位要先跟 自己的六根妥協商量:「你稍微放一點權力給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就像員外, 員外老爺都在睡覺,六根就是婢女跟奴才,婢女跟奴才都在家裡做事管事,而老爺 都在睡覺不管事,現在要把老爺叫醒,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把老爺叫起來管事。 各位有沒有叫醒了?醒過來了沒?開始管事了沒?這個很現實喔,因為六根管事太 久,你全部都不給六根管的話,它會發飆!六根會發飆喔,六根一發飆起來我們還 真的受不了,佛性都會投降。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現在有的家裡都整理的很乾淨, 要進去都是要先把鞋子脫下來,那個也是告訴我們妥協,要先跟六根妥協,要不要? (要),這個說「要的」才叫有智慧;假如我們用權柄來壓人:「婢女奴才叫它聽 -14- 話,然後員外老爺出來管事」,那個叫理想,只是理想不容易實現。那真的要實現 就是要妥協,因為六根管的太久,然後慢慢的我們把權柄轉移一半給佛性,一半一 樣給婢女奴才,婢女奴才也管一半,經過一段時間,久了,婢女奴才會守本分,還 是老爺在管事了,請佛性本體全權作主,這樣就成功了,要朝這個方向。所以後學 都想我們研究這麼久,兩年半,算天的話有幾天?我們改過多少了?有沒有改變? (有),都知道有改變,可是後學有看老師的訓文中寫到「有改,可是改的太少了」, 我們脾氣毛病還有一些生活習慣,朝好的方向有改,可是改的不多,太少了,還要 大力努力的改。其實我們修道都是跟自己作對,因為都是自己不好。假如我們能夠 改變自己舊有的思想、舊有的作為,能夠改變的話,就很理想。然後按照聖賢所教 的我們就去做。孔老夫子告訴我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不合理的不要看、不合理的不要聽、不合理的不要吃、不合理的不要動(不要起心 動念、不要落入動作),那我們聽不聽?有聽沒有到。所以改的就不多。真正我們 能改過的話,主人請出來,凡塵事就看淡一點,肚量就大一點,培養我們的德行。 這樣慢慢地整個人的氣質也都改變,整個人的作為、所有親朋好友都看在眼裡,也 都會讚嘆,這樣才叫做真的是在修道。我們有畫一張很好的圖,讓我們自己慢慢去 呈現,然後真正的慢慢改過,我們自己也會很高興也會很喜歡。後學覺得我們聽蠻 久了,兩年多了,快出師了,三年四個月就可以出師,那兩年半也快到了,看一看 都還沒有學會看怎麼辦! 經文:「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就是我們見性圓滿的話, 不跟光明相合;光明圓滿的話,不跟我們佛性相合。就是各有各的獨立,都不會合 在一起。可是佛跟阿難講的這個角度,跟真理的角度完全不同,因為講真理的角度 是超越因緣自然,而現在跟阿難講是在講因緣――講明和、暗和、通和、塞和,和合就 是因緣,所以在講因緣的時候,跟佛性本體的狀態完全不一樣。我們佛性本體明來 見明、暗來就見暗、通來就見通、塞來就見塞,然後什麼萬象萬事來,我們都能夠 了了分明,哪一個不和啊,什麼都和。所以真理所在的地方佛沒有講,可是這邊講 的是阿難的觀念,而佛要破除阿難不對的觀念,破除一個不對的觀念就已經講了這 麼多這麼詳細。所以那麼多的那些所有觀念,佛都一個一個講出你的不正確,而正 確的在背後(在沒有說的地方),沒有說的地方是正確的,因為問了以後:「唯心 與目今何所在」,我們找遍整本楞嚴經佛就沒有講在哪裡,問阿難你的真心在哪裡, 從頭到尾全部都在講真心,可是就是要我們自己本身體會、自己本身領悟,那麼親 切的,一秒鐘也沒有離開,都是我們真心,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真心,可是佛沒 -15- 有講,為什麼沒有講,一講了我們就住相,一住相了就不對。所以佛在講真理的時 候,真理都在背後,言在此意在彼(言語在這個地方,而意思在背後,不在表面)。 所以我們看經一定要深入去看去了解它的涵義,不是講表面的,表面太容易了,可 是佛不會那樣說,佛一直講一直講就是要渡化眾生,那怎麼渡怎麼渡,有時候也都 是在背後,跟你講了、聽了,那個就已經渡化了,也沒有在文字表面。所以這邊講 出來,都是對阿難講因緣。 「見必異明」,就是我們佛性跟光明一定不同。「雜則失彼性明名字」,假如把兩 個合在一起,就喪失掉它們的性以及它們的名字。這在經文不容易了解,後學用我 們現象之中比喻,水跟土合起來變什麼?(泥土),變成泥巴,是不是土沒有了? 水也沒有了?因為泥巴不屬於水,泥巴也不屬於土,所以它的名字都消失了,就是 這個意思。有時候我們了解,假如我們的佛性跟光明合在一起,那變什麼?也不能 說佛性、也不能說光明,那變什麼?(光明佛性),哈~兩個都全部講了。要了解, 不同顏色的油漆攪和以後,會有什麼變化?(不一樣的顏色),把白的跟黑的攪和 在一起變什麼?一定改變了,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一定會改變。所以「雜」就喪 失它的名字。所以「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光明不見了,佛性也不見了,參雜下 去整個都不一樣。所以佛講,因緣有凡塵用的,用到佛性來就不太適合了,因為佛 性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所以用因緣自然是世間在使用,所以佛明確的說用世間的 和合以及不和合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它有八個現象,只有 講兩個。 小字體 一切世間一切妄想和合成諸因緣性(凡塵妄想和合,就變成所有的因緣),世間一 切法全從因緣生(世間所有的法一定從因緣生),阿難疑惑證菩提之心,亦從因緣 而生,未了(不了解)之法,全部都虛幻不實(世間有生之法,全都虛幻不實), 菩提是無生法(菩提沒有生也沒有滅),無因緣和合之生相亦無滅相(菩提沒有因 緣和合的生相,也沒有因緣的滅相),若有生滅則不得名為菩提矣(有生滅就不是 菩提)。 體上帶有生相曰染,脫離生相曰淨。雖生而無生相曰妙淨(全在心地做工夫)。見 精即見性之體。見雖生而無生相,故曰妙淨見精(此之程度,即儒教所說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都不知道才會生氣,他生氣就是不知道,那我們不要跟他 -16- 計較。所以他不知道真理才做出不合理的事),超然的真善美內心世界,整個呈現, 哪能說得出來(就是我們整個妙淨見精))。 和者,如水乳相投。阿難疑見精是和合起者。佛問,此見精為與明和耶、為與塞和 耶。底下經文雖然很長,但都是白話,從經文本身就能明白意思,再解說反而複雜。 經文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 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這 前面有講過)。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這跟我們佛 性的實際狀況不一樣,可是凡塵的理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樣,凡塵的理:「可以 跟明和就不可以跟暗和,可以跟暗和就不可以跟明和」,不像我們佛性,不管是明 不管是暗都可以,佛性是超越的)。「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 應非見明」,這個以白話來看就好,都是很通俗、我們凡塵在用的白話。「既不見 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我們知道光明就不是黑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 亦復如是」,都是同樣的道理。這都是比較簡略的一個說法。 小字體―(第 51 頁) 與上段差一個字,就是「和」與「合」,前面的「和」是二個變成一體,如「水」 和「土」就變成「泥」。後面那個「合」保有個體的存在,如杯子與蓋子合起來叫 茶。大方向知道了,就可分辨清楚。(佛在講經說法,都是讓我們很容易了解。阿 難聽到和合以後,因為和合是因緣,底下非和合就是自然)。 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和合是因緣,非和合是自然,我們先把這個了解,不然會被和合、非和合搞混了。 ◎剩下約 10 分鐘,提問問題 【問】:後學知道二十幾年前,有前賢在研究性理心法,有一些怎麼走入歧途,是 不是請劉講師講明那個原因給各位來分享。 -17- 【答】:各位前賢,像現在很多人一聽到研究性理心法,就好像毒蛇猛獸會很害怕, 為什麼?各位要了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假如是正確的話,對我們幫助是非常大。 可是它的毛病所在我們要先了解,第一個:我們研究以後會有一種驕傲,就是別人 不知道,我知道。然後研究再深入一點(就是工夫又高一點),糟糕了,就想稱師 作祖(就是要自己想搞小團體),這樣就會讓一些比較正確修持的人害怕。 所以性理心法能夠了解透徹,是使我們能夠成道成仙作佛,就是進入佛世界,而不 是要在人互相之間有階級(不要有人之間的階級),人之間的階級一建立了,那個 違反平等,所以跟平等不相合。要了解「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要見性。所以這 個見性是在最後,因為明心,心明則因果不昧(不迷昧因果),見性則成佛無疑(所 以見性才能夠成佛)。假如我們已經落入小團體、已經落入不平等的觀念裡面,那 很危險。因為就是會有一些現象產生出來,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看見的,有一些 為什麼會很害怕性理心法,就是已經有弊病,而弊病的產生,也可以說藉著性理心 法,可是他們有企圖,那就很可惡,害人,那個不是救人而是害人。 後學從開始兩年半前到現在,各位就可以了解,所推廣一定是『平凡、平常、平實、 平淡』,都是平等,沒有高低,沒有說誰比較高、誰比較低,那個名跟相都是假的, 都是變化無常,所以不要有另外那個奇奇怪怪的心,那我們也不提倡神通,因為我 們佛性祂本來就具備(神通本來就具備),只要你能夠明心見性了、能夠成就了, 那個神通都是小事,那個不要特地追求。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使大家走 入正確的修道軌道,可以說我們都還沒有走入正確的修道軌道,都還不算。所以我 們講的最平常「不要給六根當家,給佛性當家」,這個講出來是最容易,做出來是 最困難,這個才是真正的道,就是要我們佛性當家,吃虧沒關係,要佛性出來作主。 那我們現在社會現象,很多都不合真理,那不合真理,我們要講人家不對,好像也 不太好,都一直在指責別人,這樣好像也不很理想。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中 規中矩,都是正確,然後也沒有說,你去研究性理心法就不要參與道場活動,也沒 有那樣,而是說我們一研究性理心法,講究效率,沒有效率的東西,我們不參與, 是這樣! 假如我們帶人去玩,然後心性都沒有提升,然後累的半死,又用了很多錢,你還要 嘛?(不要),絕對不要。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幫助,幹嘛去做那個事。所以我 們研究絕對是正面,不要有負面,絕對都是正面,都是要成道成佛。那我們要成道 成佛,一定是中規中矩,都是以天地這個『誠』為出發點,跟天地一樣的。這麼難 -18- 得大開普渡、這麼難得得道,再失掉就太可惜了,所以走的一定要正確,這個是後 學都一再堅持!雖然發展出來不是很理想,可是後學也不會在意,正確重要。 有團體不好,有名氣了以後,前呼後擁那也都不好,不平常、不平凡、不平實、不 平淡,而我們不修那個道,我們修的道就是正確的,要我們在凡塵又可以做標竿模 範,然後修道,真正的走入修道軌道,大家都歡迎的,那個才是正確。真的自己俯 仰都無愧,要做到俯仰無愧,對得起天、對得起人、對得起地,我們就是要這樣去 行持。所以老前人在世也是都講:「好事就是難辦」,那個不好的就很快,所以, 好難好難,好事難辦,這樣可以嘛?(回答:很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