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涅槃經-8

 ◎我們講到第7頁。

爾時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問如是義。若有眾生,發菩提心,乃能於是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受持讀誦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復勸他人令得聽受、讀誦通利,擁護堅持,憐愍世間諸眾生故,供養是經,亦勸他人令其供養恭敬尊重讀誦禮拜,亦復如是,具足能解,盡其義味。

善男子!汝今乃能問如是義】所以能夠問就是有那個智慧,所以佛就讚迦葉。

【若有眾生,發菩提心,乃能於是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在惡世的時候能夠受到涅槃經不會產生毀謗。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亦勸他人…………憐愍世間諸眾生故】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我們能夠受持,接受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又能把真心佛性拿出來用,那個叫持。讀誦就是要利益眾生,書寫經卷也是一樣要流傳。也勸他人能夠書寫,自己能夠聽受,復勸他人一樣能夠聽受,所以佛都一直鼓勵。我們要瞭解到說,這個能夠聽、能夠受、能夠持,都是非常的不容易,各位了解說,真理真的非常的生澀,我們要聽都不容易,要能夠實行那更難得。所以要擁護堅持,憐愍世間諸眾生,我們要了解說,我們受持上乘佛經一樣是幫助諸眾生。

供養是經,亦勸他人………盡其義味】就是能夠恭敬尊重讀誦禮拜,這樣我們就能夠瞭解到深的經典裡面之義理味道,全部的義理全部都呈現。

謂如來常住不變,畢竟安樂,廣說眾生悉有佛性,善知如來所有法藏。……建立如是無上正法,受持擁護,若有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是人未來之世,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擁護。

所謂如來常住不變,畢竟安樂】我們要知道,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我們佛性本體常住不變,不會跟著我們身體有生死,我們的佛性沒有生死,所以祂常住都不變、不會變遷。我們身體會變,佛性不變。那畢竟都是安樂,我們的如來、我們的佛性本體畢竟都是安樂,祂不會有苦的狀態呈現。

廣說眾生悉有佛性】我們就是要講所有的眾生全部都有佛性。

善知如來所有法藏如來所有的法,上乘佛法、法藏。

建立如是無上正法,受持擁護】最上的佛法,我們要受持擁護。

若有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正法,受持擁護】假如說我們能夠發現了無上的正等正覺,已經知道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當知是人,這種在未來之世,能夠建立正法(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種正法),能夠受持又能夠擁護。

是故汝今不應不知,未來世中護法之人。何以故?是發心者於未來世,必能擁護無上正法。

是故汝今不應不知,未來世中護法之人】所以跟迦葉講,你不應該不知道未來世之中那個護法的人(保護上乘佛法的人)。

何以故?是發心者於未來世,必能擁護無上正法】那個有發心的。我們要了解,發現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有這個發心在未來世,一定可以擁護最上乘佛法。

善男子!有惡比丘,聞我涅槃不生憂愁:今日如來入般涅槃,何其快哉。如來在世,遮我等利,今入涅槃,誰復當有遮奪我者?若無遮奪,我則還得如本利養。如來在世禁戒嚴峻,今入涅槃,悉當放捨。所受袈裟本為法式,今當廢壞如木頭幡。』如是等人誹謗、拒逆是大乘經。

善男子!有惡比丘,聞我涅槃不生憂愁】這個就講有一些惡的比丘,聽到我要進入涅槃,他不產生憂愁,反而很快樂。哇!佛在世都會管、管的很厲害,趕快進入涅槃,就不管我了,就自由了!各位前賢,這個是正話、還是反話?我們要了解,平常假如說有一個生活規矩很嚴謹,然後管人又管得很嚴格,那我們就一直在內心裡面,一直希望他趕快、趕快進入涅槃,就不會管我了,我就自由了,都有這一種心態。

今日如來入般涅槃,何其快哉】就是說如來已經進入涅槃,那何其『快』,就是快樂,何等快樂的事!不是說如來很快就進入涅槃!如其快哉,各位前賢,我們假如說看到文字,說怎麼這麼快就要進入涅槃,不是喔!是很快樂喔!很高興的這樣子,管我的人要進入涅槃了,何等的痛快,所以何其快哉!

如來在世,遮我等利如來,講釋迦牟尼佛在凡塵的時候。就會遮止,我(就是這一些惡比丘的利益)。因為佛在凡塵就會告誡不能有持續東西,只有三依一缽,有另外的東西佛都不允許他們用,身外不能有東西,那個意思就是你有東西就有依賴。那你什麼都沒有了,已經沒有依賴,讓你都依賴沒有了,就專心修道,那能夠專心修道就會成道。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佛制定的戒律也就是要專心修道,才可以成就。可是我們的習性(習慣性,就是六道輪迴帶來的習慣性),沒有東西、沒有依賴,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依靠,這樣很危險,就希望說有東西在我們身邊,讓我們依賴,都變成習慣性。所以我們凡人以擁有為快樂,跟修道以空無為快樂是不一樣。那我們就瞭解到,有了,就有罣礙。那你什麼都沒有了,連要憂愁的原因也沒有,什麼都沒有了,不用擔心會不見,不會啦,這個都沒有了,要偷、要強盜也不管了,沒有東西讓人偷。所以要學著有智慧的說:『我白天找了老半天都找不到東西,現在黑夜黑漆漆(台語)你怎麼找得到!』所以有沒有罣礙?沒有罣礙了喔!所以我們就是建立『空無』,『空了跟無』就回歸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就是空、就是無(沒有),全部都沒有了,就可以成就了!

所以我們這邊那個『謝謝您』還很多,後學還看一大堆,各位有沒有看?那個講心意識有沒有很詳細?(有),我們都把它拋掉不要了,對不對?因為那個用心意識來修道,修不成道,就是心意識都是很多的因緣聚會才產生,不像我們的佛性祂是空跟無(什麼都沒有),那什麼都沒有就不會變,所以那個就是真。有的話會變就是假。所以心意識都是假,我們用心意識修道不管修了多久,都不會成道。那什麼都沒有了,我們就可以成就了、就可以成佛了!各位有看嘛?那有沒有信心成佛了?(有),這個(指『謝謝您』)深入淺出講的很白話,所以後學就講,沒有求道的可以給他看,不一定是研究性理心法,沒有研究也可以看,就知道修道的方向,我們要怎麼修才會成道。

所以這邊佛就講,有一些惡比丘會講如來還在凡塵的話,祂會遮止(阻擋)我得到一些利益,我得到利益如來都會阻擋。其實我們要了解到,如來建立那個戒律,就是要所有的修道者都成道,那要成道一定要把凡塵的這一些都看開、能夠放的下。

今入涅槃,誰復當有遮奪我者】佛一進入涅槃了以後,就沒有人阻擋我得到一些利益。

若無遮奪,我則還得如本利養】就是可以得到眾生的一些供養。

如來在世禁戒嚴峻】就是那一些禁戒很嚴格、很高。制定戒律很嚴格的話,就是要他們能夠成道成佛。

【今入涅槃,悉當放捨。所受袈裟本為法式】連那個袈裟都不想穿了。所以那個惡比丘他都不知道凡塵是很苦的,都一直貪凡塵的利益。

【今當廢壞如木頭幡】就是連那個形相(我們擁拜、朝拜的佛像)都不要了。

【如是等人誹謗、拒逆是大乘經】這一種人他毀謗拒絕,就是不順著而是逆(逆大乘經),大乘經都是要我們成道成佛,那這一些惡比丘他們的方向不是,他們是要得到凡塵的利益。

善男子!汝今應當,如是憶持,若有眾生,成就具足,無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經典,信已受持。

善男子!汝今應當,如是憶持就是跟迦葉說應該要這樣來憶持。

若有眾生,成就具足,無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經典,信已受持】相信了以後能夠受持。所以我們能夠了解說,要相信大乘經典要有很多無量的功德才能夠相信。所以我們能夠坐的住、能夠聽得來,表示我們都有累積這個善、醞釀這個德,都有具備,我們才能夠聽得最上乘佛法都會很喜歡。

其餘眾生,有樂法者,若能廣為解說此經,其人聞已,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所作惡業,皆悉除滅。

【其餘眾生,有樂法者】喜歡這個上乘佛法。

若能廣為解說此經,其人聞已,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所作惡業,皆悉除滅】沒有累積很多的善跟德這一些眾生,他有樂法(很喜歡上乘佛法);若能廣為解說此經,這一些樂法的,他假如說能夠廣為解說此經,那麼這一個人,樂法的眾生聞已(聽到以後),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就是非常長遠的時間)。所作惡業,皆悉除滅,這個是我們相信上乘佛法最現成的利益,只要我們肯相信最上乘的佛法,那所有以往過去惡業都消滅了!

各位了解嘛?因為很多人會問喔,不是因果都定律嘛?為什麼我們聽到上乘佛法,以往的惡業就會消滅?有沒有產生這個問題?都有啦,一定會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後學以前時常會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來還須還宿債』。所以那個『了』,各位前賢就是了解到,我們這樣一直研究上乘佛法,然後對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已經都讓祂呈現,輪廓都有了、又培養茁壯長大,那我們就到『了』的狀態,『了』就是回歸到本體啦!回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了』,那『了即業障本來空』,因為我們回歸到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有業障嘛?沒有!我們佛性本體沒有業障,是我們落入凡塵六道輪迴才帶來的,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我們看那個『謝謝您』裡面就解說,我們講的是只有七千生七千世七個元會,可是我們還不止咧,各位前賢,我們的佛性經過幾個元會?已經無量無邊,七十個、七百個、七千個、七萬個、七十萬個、七十萬億個,這麼久了,那這麼久我們怎麼都沒有成佛?不想成咧!凡塵很好玩,再玩!所以就不知不覺又在凡塵,又呈現了。總有一天,這個佛說的,總有一天眾生畢竟成佛,放不放心?都不放心啊?佛在騙我們啊?不會喔!佛不騙人的,眾生畢竟成佛,都會成佛,很安慰喔!可是後面加了一句『經過三個阿僧祇劫』,各位前賢,三個阿僧祇劫有多久?幾個元會?各位前賢我們用計算機算不出來,計算機都燒掉了還不知道三個阿僧祇劫是多久,可見我們在凡塵已經迷昧到不行了,等到我們迷昧到不行了,就成佛了,這樣快還是慢?我們沒有成佛的時候,都要在凡塵拖磨(台語),尤其我們年歲愈大的話,就會愈覺得說真的在凡塵你就不得不過,一定要過生活,過生活一定要有過生活的條件,一方面健康,一方面有錢,然後錢的來源要怎麼來?要賺,對不對?要不要勞碌?(要),就是要,要賺錢。

然後我們要了解,凡塵無常變化,有福報的說我不用賺,我有很多錢,買了很多房地產,然後坐著收房租,有錢可以維持多久?可以多久?一輩子?下一世還有沒有辦法?好啦,讓他一千世好了,會不會過?不管多久一定會過,然後過來還有沒有?(沒有),沒有了,要不要拖磨(台語)?(要),所以還是當佛最好,我們坐到供桌上就不用很勞苦,就眾人朝拜,可是要受眾人朝拜要有原因,你為眾生付出了眾生才紀念你,那假如說一點勞力都不肯付出的話,眾生才不拜你。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能夠回歸到我們本位那個是最殊勝的狀態,可是我們現在落入凡塵都造了很多的業,那業都已經造下來了,苦都呈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那我們還是要過,那要過得還非常的喜歡、非常高興,因為喜歡高興就可以了業,業了了,沒有業就不受苦了。所以我們了解說在凡塵一切不管是好、不管是壞,我們都用平常心來過這一些生活。

若有不信是經典者,現身當為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多為眾人所見罵辱,命終之後人所輕賤,顏貌醜陋,資生艱難,常不供足,雖復少得粗澁弊惡,生生常處貧窮下賤。

【若有不信是經典者,現身當為無量病苦之所惱害】所以佛跟我們說,假如說不信上乘佛法、上乘經典。現身,現在的身體。當為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因為我們在凡塵四大假合是我們身體的本質,那我們要知道一大就有一百一病,四大就有四百四病(404個病),所以我們在凡塵生病都是很正常,那個叫四大不調和,這個水火風土都不會剛剛好,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少了都有病,那剛剛好又很難去調。所以各位前賢都有生病的經驗,那生病的時候一定有某一項多了、某一項少了,才生病,所以那個不調和。那我們真的養生就是要講調和,最重要心先要調和,心一調和,我們四大就容易調和。所以假如說我們不相信大乘經典,那現在的身體就有無量病苦之所惱害。

【多為眾人所見罵辱】不相信大乘佛法,那麼他對真理的認知跟實現就很缺乏。那麼假如說不實現真理的話,多為眾人所見罵辱,因為我們做出來、說出來不合理,人家聽到看見會罵、會污辱。

【命終之後人所輕賤】我們到達身體已經不給我們用了(命終了),那麼人都看輕、看賤,沒有把人在凡塵應當發揮的,盡量都發揮的很理想。

【顏貌醜陋,資生艱難,常不供足】顏貌不會很好看,就是醜陋很難看。資生艱難,就是我們養生很艱難。常不供足,吃了一餐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

【雖復少得粗澁弊惡】雖然會得到一些最起碼的生活,可是比起正常的人已經等而下之了。

【生生常處貧窮下賤】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自己本身所造的因緣不足,沒有幫助眾生、沒有幫助別人,那我們自己就不會改變生活。所以生生,就是每一生每一世,都會常處在貧窮下賤,就是沒有錢、又受人家瞧不起,

因為自己也沒有做一些讓自己瞧得起的事。

誹謗正法。邪見之家。若臨終時。或值荒亂。刀兵競起。帝王暴虐。怨家仇隙。之所侵逼。雖有善友。而不遭遇。資生所須。求不能得。雖少得利。常患飢渴。唯為凡下之所顧識。國王大臣悉不齒錄(收錄)。設復聞其有所宣說。正使是理。終不信受。

誹謗正法,那又更糟糕了!邪見之家。若臨終時,或值荒亂、刀兵競起,帝王暴虐、怨家仇隙,之所侵逼,雖有善友,而不遭遇,雖然有一些善友,可是遇不到。資生所須,求不能得,生活所需要的求不到。雖少得利,常患飢渴,唯為凡下之所顧識,就是那一些比較下階層的照顧認識。國王大臣悉不齒錄(收錄),國王大臣就看不到他、就不使用他。設復聞其有所宣說,正使是理,終不信受,縱然這一種比較下階層的講出來是正確的道理,可是終不信受,人家不會相信、也不會接受。

是之人,不至善處,如折翼鳥,不能飛行,是人亦爾,於未來世,不能得至,人天善處。

【如是之人,不至善處】,就是到不了至善的地方所在。

【如折翼鳥,不能飛行】鳥的翅膀已經受損了,所以飛不起來。

【是人亦爾】這一種人也是這樣。

【於未來世,不能得至,人天善處】就是不會到人道、也不會到天道,這個好的地方所在。

若復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經典,本所受形,雖復粗陋,以「經」功德,即便端正,威顏色力,日更增多,常為人天之所樂見,恭敬愛戀,情無捨離。國王大臣及家親屬,聞其所說,悉皆敬信。

若復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經典,本所受形,雖復粗陋,以「經」功德,即便端正】假如說有人能夠相信大乘經典,那本來所受的形相雖然有一點粗陋(就是不怎麼漂亮好看),那麼以這個上乘經典的功德,即便端正,就會變得很好看。

威顏色力,日更增多】這個就愈來愈好看,所以這個會幫助我們。因為這個上乘佛法、大乘經典,它的威力功力,讓整個凡人都能夠改變,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當我們努力研究性理心法,這個本來形相不是說很好看的,只要你研究一段時間以後,都變的很好看,這個真的喔!都有很多前賢有這個經驗,本來可能太陽曬的蠻黑,這個研究性理心法就變白了,可能坐在屋子裡面研究沒有曬太陽,所以都變白了,那好看多了,人都變漂亮了。這個就是大乘經典它的威力。

常為人天之所樂見所以只要你研究大乘經典,這個人道、天道都很喜歡看見。

恭敬愛戀,情無捨離就是很喜歡跟這一些人相處,很喜歡跟他們相處在一起。

國王大臣及家親屬,聞其所說,悉皆敬信】聽到他說都想聽,他講的都有道理,從真理出來,所以都會相信。

若我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當為世間廣宣如是大乘經典。

善男子。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

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

【若我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當為世間廣宣如是大乘經典】所以佛就講,若我的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的事,當為世間廣為的宣傳,如是大乘經典,這個要自己能夠成道,然後也使眾生成道,這個都屬於大乘經典。

【善男子!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這個霧跟露(露水跟濃霧),它雖然要常住在凡塵,它抵不過太陽出來。

【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太陽一出來以後,濃霧跟露水都消滅,都不能夠讓它在留存。

【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我們眾生以往不管幾生幾世,所有的惡業,不好的行為、念頭也是這樣。

【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它惡業都要在凡塵很有勢力,表示我們那一些惡業蠻成熟,不管是想的、不管做的,都蠻深根蒂固,可是只要你能夠研究大乘佛法,就是這一些大乘經典(那個大涅槃),大涅槃的那個已經呈現的話,這一些惡業全部都消失。

【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太陽都已經出來了,所有的惡業全部都消滅。

若有眾生。發心始學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書持讀誦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菩薩位階。則已進於十地位中(菩薩位階名十地: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若有眾生,發心始學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書持讀誦亦復如是】假如說有眾生發心,才開始學大乘典大涅槃經,書寫讀誦也是這樣。

雖未具足菩薩位階,則已進於十地位中】所以菩薩是算地(十地)。菩薩位階名十地:第一個歡喜地、第二個離垢地、第三個發光地、第四個燄慧地、第五個難勝地、第六個現前地、第七個遠行地、第八個不動地,所以我們一般都到第八的不動地才不會變化、才不會退轉。所以我們眾生修道,假如說還沒有到達菩薩的第八地,都還會退轉,遇到逆境惡緣都還會退,只有到第八地不動地、不動了,就可以穩固了,遇到什麼逆境惡緣都不會變化,所以那個要到不動地第八。第九個善慧地、第十個法雲地,所以到第十法雲地,也叫等覺,平等的覺,跟佛已經平等了,等覺,然後再菩薩再上去叫妙覺,所以等覺跟佛已經平等了,可是還不能成佛,要到佛的位階,妙覺,已經覺行圓滿那個時候才叫成佛。

或有眾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貪悋或因利養。聽受是經。乃至一偈。聞已不謗。當知是人則為已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假如說是貪悋或是利養,不管是佛的弟子或不是弟子,或是因為貪悋或是利養,能夠聽受是經,乃至一偈,就是涅槃經裡面的一個偈語。聽到以後不毀謗,當知是人則為已近(已經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已經接近無上的正等正覺。

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從啟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我於是大乘經說。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猶如事火。婆羅門等。亦如諸天。奉事帝釋。

所以佛跟迦葉講,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就是要把大乘佛法都擁護推廣流通。如是之人,應從啟請,就是要來請他講說大乘佛法。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就是非常難得的,一定要供養,縱然捨了身命也要供養。如我於是大乘經說,釋迦牟尼佛講在大乘經典裡面就有講,說有『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這個知道法,不管是年紀大、或是年紀很小(年輕人),應該全部都要供養。然後恭敬禮拜,猶如事火,就是把火當成神來拜,婆羅門裡面就是有一種奉祀火,把火當成佛來拜。亦如諸天,奉事帝釋,所以我們講那個三十三天忉利天,諸天就是東西南北個八天,共32天,中間就是帝釋天,所以這個三十二天都在奉祀帝釋天。所以佛就講要恭敬禮拜。

迦葉白佛言。如佛所說。供養師長。正應如是。今有所疑。唯願廣說。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諸年少諮受未聞(年老聽年少說法)。云何是人當禮敬不。若當禮敬。是則不名為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宿舊破戒之人。諮受未聞(言行不一)。復應禮不

【迦葉白佛言】這時候迦葉聽到又問。

如佛所說。供養師長。正應如是】供養師長正應該要這樣。

今有所疑。唯願廣說】現在心裡面有疑問,那唯願佛能夠廣為解說。

【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諸年少諮受未聞(年老聽年少說法)】長宿就是我們講長老,已經年歲蠻大,又是位階蠻高。年老聽年少說法。

【云何是人。當禮敬不】我們遇到這樣,年紀大的要不要對年紀輕的說法者行禮嗎?

【若當禮敬。是則不名為持戒也】假如這個狀態,年老的給年少的敬禮,這樣就不稱為持守戒律。

【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宿舊破戒之人。諮受未聞(言行不一)。復應禮不】這個有一點都是比較細膩的一些行為。上面講年紀大的來聽年紀小的說法,那要不要禮敬、要不要恭敬禮拜?那第二個問題,年紀比較小的他護持禁戒,然後從年紀大的、又是地位高的,諮受未聞,那麼復應禮不?就是那個雖然地位高、位階高,可是他言行不一(說的跟做的沒有合在一起),那要不要恭敬禮拜?這個問的有沒有夠細?很微細喔!所以這個在教我們什麼是理、什麼是合理。所以這個迦葉直接就問佛,因為後來就是迦葉要承續佛的教法,教眾生的方法,迦葉要承續、要街著來教導,所以他都會先問,看怎麼樣!年紀大的聽年紀小的說法,要不要恭敬禮拜?然後年紀小的來聽年紀大的說法,那個年紀大的已經言行不一,就是他說的跟做的不使人家尊敬,那說法的時候要不要恭敬禮拜?有沒有很現實?很現實喔!這個也在教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行道。

然出家人不應禮敬在家之人。然佛法中。年少幼小。應當恭敬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受具戒。成就威儀。是故應當供養恭敬。如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不容受。猶如良田多有稊稗。又如佛說: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如事帝釋。如是二句。其義云何。將非如來。虛妄說耶。

【然出家人不應禮敬在家之人】這個佛法裡面它有說,出家的他已經把整個心都投入佛法裡面了,那不應該聽在家人(就是還沒有出家人的講經說法,不應該聽)。所以以往佛制定的戒律規定蠻嚴格。你在家人你家都還沒有辦法把它看得透徹,你還很貪戀凡塵,然後你來講經說法給出家人聽,出家人要不要聽?好像還沒回答我們就知道了喔!你既然都貪戀凡塵,你就繼續去貪,那出家就不一樣了,他已經都把家已經拋開了。所以佛制定戒律就是先有事,然後才制定。

【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將非如來。虛妄說耶。】所以迦葉就問釋迦牟尼佛,講的有沒有合理?有沒有前面講的跟 後面講的不一樣嘛?

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來。而作是說。世尊亦於餘經中說聽治破戒。如是所說。其義未了。

【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來。而作是說】為什麼如來會這樣講?

【世尊亦於餘經中說聽治破戒。如是所說。其義未了】這樣講那個義理還沒有透徹了解,知道一點可是知道的不透徹。

佛告迦葉。善男子。我為未來諸菩薩等學大乘者。說如是偈。不為聲聞弟子說也。善男子!如我上說。正法滅已。毀正戒時。增長破戒。非法盛時。一切聖人隱不現時。受畜奴婢不淨物時。是四人中。當有一人出現於世(四人=佛言是大涅槃微妙經中,有四種人能護持正法,能夠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一、須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剃除鬚髮,出家修道。見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僕使、不淨之物,淨與不淨一切不知、是律(戒)非律亦復不識。是人為欲調伏如是諸比丘故,與共和光不同其塵。自所行處及佛行處,善能別知,雖見諸人犯波羅夷(戒律中之嚴重罪,謂棄,犯者不收於內法而棄於外之意)

【佛告迦葉:善男子!我為未來諸菩薩等學大乘者。說如是偈,不為聲聞弟子說也】所以佛祂講,我為未來的諸菩薩等學大乘者,就是學大乘佛法者,說如是偈,就是說出來的偈語就是為菩薩等大乘者,不為聲聞弟子說。

善男子,如我上說,正法滅已,毀正戒時,增長破戒,非法盛時,一切聖人隱不現時,受畜奴婢不淨物時,是四人中,當有一人出現於世,所以底下就寫四人。佛言是大涅槃微妙經點之中,有四種人能護持正法,能夠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第一個、須陀洹。第二個、斯陀含。第三個、阿那含。第四個、阿羅漢。剃除鬚髮,出家修道。見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僕使、不淨之物。所以在出家人來講,他不能夠有奴婢、僕使,有奴婢、僕使這個叫不淨,那個修道不算是在修道,不算你已經出家。淨與不淨一切不知、是律(戒)非律亦復不識。是人為欲調伏如是諸比丘故,與共和光不同其塵。自所行處及佛行處,善能別知,雖見諸人犯波羅夷(戒律中之嚴重罪,謂棄,犯者不收於內法而棄於外之意),就是你犯了你就不能夠成就、不能夠成道成佛,蠻嚴重的。

默然不舉。何以故。我出於世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糾治。善男子。如是之人為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

【默然不舉。何以故?…不糾治】這個佛不加以糾治。

【善男子!如是之人為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所以我們知道佛法還很活潑,他為了護法雖然有所犯,不叫做破戒。

善男子!我涅槃後,護持正法諸菩薩等,以方便力與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淨物僧同其事業。爾時菩薩,若見有人雖多犯戒,能治毀禁諸惡比丘,即往其所恭敬禮拜、四事(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經書什物,悉以奉上。如其自無,要當方便從諸檀越求乞與之。為是事故,應畜八種(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賣、耕種),八種不淨之物。

【善男子!我涅槃後,護持正法…同其事業】所以佛就講,我涅槃以後護持正法的諸菩薩,用方便力,雖然不可以,可是他為了達到某一種目的,所以他暫時去做。與那個破戒那一些相處在一起,那個破戒者他有受畜,就是有收養一切不淨物(就是有奴婢、僕使),就是他的位階高有一些人來服務他,那在修道來講不可以有。那麼這個菩薩為了要來治理這一個破戒人,所以與他共同來生活、共同做事業。

爾時菩薩,若見有人雖多犯戒,能治毀禁諸惡比丘,即往其所恭敬禮拜、四事供養,那個四事就是用四種事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來供養。經書什物,悉以奉上,要日常用的東西,都供養、都拿來給他用。

如其自無,要當方便從諸檀越求乞與之,自己沒有然後就檀越(施主),檀就是布施,那我們有布施就越過貧窮,所以叫檀越。然後求這一些施主,布施給他,然後拿來給這個用,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有一些不要看表面,要看他實質裡面的內容,表面已經錯了,可是實質內容他是為了要護持正法。

為是事故,應畜八種,不淨之物這邊就寫: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賣、耕種。所以各位前賢我們看這個內容,這個修道你既然穿袈裟,就不能有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賣、耕種,都不能有,嚴不嚴格?很嚴格喔!不能有,你有叫犯戒,你已經犯了戒律,已經不清淨的東西,會污染你的佛性,你既然出家修道,又重視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賣、耕種,就是表示你對這一些凡塵,能夠生存的這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你還很重視,表示你不重視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既然你重視這一些凡塵的貴重之物,那你已經就成不了道、就成不了佛。

何以故。是人為治諸惡比丘故。爾時,菩薩雖復恭敬禮拜是人。受畜八種不淨之物。悉無有罪。何以故。以是菩薩為欲擯治諸惡比丘。令清淨僧得安隱住。流布方等大乘經典。利益一切諸天人故。

【何以故。是人為治諸惡比丘故】所以它也一樣,跟惡比丘一樣有不淨之物。

【爾時,菩薩雖復恭敬禮拜是人、受畜八種不淨之物,悉無有罪】因為不是他的本意,他是為了要治惡比丘、為了要護持正法,所以他沒有罪。

【何以故。以是菩薩為欲擯治諸惡比丘。令清淨僧得安隱住】努力在修到的僧人可以安穩。

【流布方等大乘經典】那個方就是大方。等就是平等、均等。所以方等就是大乘經典的通稱,方等大乘經典。

【利益一切諸天人故】能夠利益一切的諸天、利益一切的諸人。所以大乘經典就可以讓我們人可以成就、成道成佛。

若有人見護法之人與破戒者,同其事業,說有罪者,當知是人自受其殃,是護法者實無有罪。

所以這邊就講出來,我們看到護法的人跟破戒者,同其事業(都同樣在做),說有罪的(說護法之人有罪),說的人自受其殃,自己遭受災殃。是護法者沒有罪。所以佛就是講出來,重視大乘經典、重視佛法,讓眾生可以成佛。

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當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薩摩訶薩為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無憍慢、發露、悔故。

【善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有比丘已經犯了禁戒,不應該受畜這八種不淨之物,然後你偷偷地藏起來,這個金銀體積比較小,拿起來不容易讓人知道,這個就已經犯禁戒了。所以我們了解,我們若拿起來藏著不讓人知道,不覺得我自己有錯,以我們的觀念,我們假如說持續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會覺得錯嘛?不會喔!可是真的你進入了,你袈裟一穿了,就要接受比丘的戒律,所以比丘,各位都還記得那個四句偈:『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以前我們都時常講,你當比丘就有250個戒,那250個戒裡面都很詳細規範,就是不能犯戒,那最重要我們就是記得三依一缽,可以有,剩下的都不能有,這樣就知道了。所以佛制定戒律就是要所有,你穿袈裟以後成道、成佛,就是這樣,那你要成道成佛,就是要空諸所有,你所有的凡塵的東西,都空了、都沒有了,所以你才會對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看重,那你既然看重佛性本體,本體就有立場、就有力道。

像我們,各位前賢,我們有沒有看重佛性本體?我們說看重佛性本體,把你的六根都看輕,做得到嗎?做不做得到?六根講的話不要聽,佛性講的話要聽,做得到嗎?不敢回應喔!現在若回應的話,要做難做咧!因為我們六根生活之中都在用,用的已經很習慣,那個叫既得利益,已經它都有利益了,那你現在要把它截斷,那真的會很困難。尤其當我們真的把那個六根全部都截斷,後學講一定反撲,你到一段時間,不用久,大概一兩個禮拜,你整個人都抓狂,為什麼?因為六根不聽話,你請佛性當家,六根不給佛性當家,所以我們就要用比較和緩的辦法,先跟它妥協,這個請佛性出來當家,可是不要全部,一半!一半容不容易?還不容易啊?還不敢承諾,不要哩!這個六根太久了,深根蒂固,現在突然要改變有一點困難!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只要你肯讓佛性當家,佛性所做的沒有業,佛性不會喜歡討厭,我們的六根會喜歡討厭,會喜歡討厭不管你怎麼做都是兩邊,不是善業就是惡業,都是業,一定有果報,那假如說我們佛性當家,沒有!事來則應,該如何應,都是以真理來應,沒有兩邊,所以沒有善惡業,不會有果報,所以就解脫了。可是我們都寧願,寧願有果報,所以後學都講,我們南部好一點,你到北部去看,現在橫的發展很多啦,他就是聽他的鼻子跟他的嘴巴,他的鼻子聞到炸雞排,他的嘴巴就想吃,結果就橫的發展,是不是六根當家?我們一般是眼睛啦。那個是鼻子跟嘴巴。那你叫他不要吃可以嗎?其實他不要吃就可以瘦下來,可是他愈喜歡吃,你叫他不要吃,他就愈要吃,結果真的我們看了都很難過,心臟只有一個,負擔那麼大的身體,命一定不長。然後他想吃的時候管他命長不長,愛吃就趕快買來吃,比較有福氣,福來或福去?(福去)。所以我們請佛性當家,佛性告訴你不要吃,一定這樣的:你的鼻子跟嘴巴要,要吃!那身體聽誰的?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深根蒂固,說改毛病去脾氣不容易,我們都知道不容易,可是我們要先知道了解『理』,『理』知道了以後我們有一個努力的方向,那看努力的方向我們容不容易達到,不容易達到的時候我們要擬定目標,要幾年抗戰!我們開始第一堂課不是說要長期抗戰嗎?有沒有?(有),各位有沒有準備長期抗戰?(有),要跟我們的習慣性長期抗戰,它已經深根蒂固了,我們要改變都很困難,可是可以的!只要你都已經對真理都透徹,那個叫『了』,『了即業障本來空』,那已經沒有業障了,那個就是完全都進入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沒有業。可是我們都未了,為什麼?都還在那猶豫,哎喲!凡塵比較好?哎喲還不要?都還在猶豫,所以就這個樣子,害得我們一方面要了業,一方面又造業,就這樣過生活,很快喔!很快一生就過了,我們都不要靠著我們還年輕,都不年輕了,都有年歲了,所以我們想一想,一生很快就完了,我們假如說再不決定的話,哇!躺在床上就沒辦法了,我們有時候爬不起來,糟糕了啦,我都還很多尚未改就爬不起來了,那有沒有辦法呢?我們爬的起來就趕快改!等到爬不起來就沒辦法改了,啊!管它的!要六道輪迴就來了!六道輪迴好不好?真的不好,都是受苦。那我們修證了以後,可以再來啊!發願可以再來,那個來不是業把我們推來,是我們發願來,是不一樣,我們要知道說已經不一樣了!所以凡塵都很快,因果都很快。

【當知是人名真破戒】就是有犯了這個戒律,藏住不讓人知道。佛就講這個叫做真的破戒。

【菩薩摩訶薩為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菩薩要保護佛法,最上乘佛法雖然有所犯,不叫做破戒。

【何以故?以無憍慢】所以我們了解說,內心的憍慢(驕傲),以及內心的那一種不讓人知的壞事就很重要。

【發露、悔故】就是我們把有犯到戒律的說出來,然後我們又懺悔,這樣就能夠滅掉那一些罪過。

……若無清淨持戒之人。僧則損減。縱緩懈怠。日有增長。若有清淨持戒之人。即能具足。不失本戒。菩薩於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奉戒。為護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

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知道持戒了以後,要去了解戒的內容,然後都很清淨的來持戒,就是不加以破壞。假如說知道自己有奉持戒律,然後又故意去破壞它,那這樣就不可救藥,就已經摒除在佛法之外。

迦葉白佛言。佛僧之中有四種人。如菴羅菓(印度之水菓。中國沒有此菓)生熟難知。破戒、持戒。云何可識。

迦葉白佛言:佛僧之中有四種人,如菴羅菓(印度的水菓,我們中國沒有這一種)。生熟難知,就是它到底是熟了沒有?還是還生?熟了可以吃,生了不能吃,所以生跟熟很難去知道。那麼破戒跟持戒,云何可識,破戒跟持戒怎麼樣可以來認識,可以知道他是持戒還是破戒?

佛言:善男子!因大涅槃微妙經典則易可知。云何因是《大涅槃經》可得知耶?譬如田夫種殖稻穀,耘除莠稗,以肉眼觀,名為淨田,至其成實,葉穀各異。如是八事能污染僧,若能除却,以肉眼觀則知清淨。若持戒、若破戒,不作惡時,以肉眼觀難可分別。若惡彰露則易可知,如彼莠稗易可分別。僧中亦爾,若能遠離八種不淨毒蛇之法,是名清淨聖眾福田,應為人天之所供養。清淨果報非是肉眼所能分別。

那麼佛就回答,善男子!因大涅槃微妙經典則易可知,就是因為大涅槃(涅槃經)微妙,則很容易可以知道。

【云何因是大涅槃經可得知耶】佛就講是什麼樣,是大涅槃經可得知。

【譬如田夫種殖稻穀,耘除莠稗】這個莠稗很像我們那個成熟的稻穀一樣。

【以肉眼觀,名為淨田,至其成實,葉穀各異】這個用肉眼觀田都很乾淨,稻穀跟莠稗一樣,看起來都一樣,沒有不同,可是它成實了以後,那個葉穀各異,莠稗跟五穀就不一樣。

【如是八事能污染僧】就是我們剛講那個八種會污染那個僧人。

【若能除却,以肉眼觀則知清淨】假如說能夠除掉這八種,我們凡塵最喜歡的、有價值的,他都沒有沾惹。那我們肉眼觀就知道這個清淨。

【若持戒、若破戒,不作惡時,以肉眼觀難可分別。若惡彰露則易可知,如彼莠稗易可分別。僧中亦爾】到底有沒有,久了就騙不了人的。

【若能遠離八種不淨毒蛇之法】所以我們不會把它講的這麼難聽,金銀佛說是毒蛇,等一下你若問小孩子你要金銀,那個是毒蛇?等一下小孩子會說,師父我要毒蛇。所以我們了解到,因為小孩子還不知道毒蛇是長成什麼樣,知道它咬人會死掉的話,就會很害怕,那因為沒有看到它咬人只有名稱的話,不知道那個是很恐怖的。

【是名清淨聖眾福田,應為人天之所供養,清淨果報非是肉眼所能分別】所以我們了解,有一些我們肉眼看不出來。

復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賣藥人,有妙甘藥出於雪山,亦復多賣其餘雜藥,味甘相似。時有諸人咸皆欲買,而不識別,至賣藥所,問言:『汝有雪山藥不?』其賣藥人,即答言:『有』,是人欺詐,以餘雜藥語買者言:『此是雪山甘好妙藥。』時買藥者,以肉眼故,不能善別,即買持歸,便作是念:『我今已得,雪山甘藥。

復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賣藥人,有妙甘藥出於雪山,亦復多賣其餘雜藥,味甘相似。時有諸人咸皆欲買,而不識別,至賣藥所,問言:『汝有雪山藥不?』其賣藥人,即答言:『有』,是人欺詐,以餘雜藥語買者言:『此是雪山甘好妙藥。』時買藥者,以肉眼故,不能善別(沒有辦法分別),即買持歸(買來了拿回去了),便作是念:我今已得,雪山甘藥。所以他買的人,花了這麼多錢,說這個藥就是很好,內心裡面已經認定。

迦葉!若聲聞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實僧、有和合僧,若持戒、若破戒,於是眾中等應供養、恭敬、禮拜。是優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別,譬如彼人不能分別雪山甘藥,誰是持戒、誰是破戒,誰是真僧、誰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別。迦葉!若優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應給施禮拜供養。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復不應給施所須。若於僧中,有破戒者,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

迦葉!若聲聞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實僧、有和合僧,若持戒、若破戒,於是眾中等應供養、恭敬、禮拜。是優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別,譬如彼人不能分別雪山甘藥,誰是持戒、誰是破戒,誰是真僧、誰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別。迦葉!若優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應給施禮拜供養。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復不應給施所須,就是知道他已經有受畜八法,那個佛說不淨之法。若於僧中,有破戒者,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所以不是看他外表。

迦葉復白佛言: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

迦葉復白佛言: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第三、依智不依識。第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個以前我們有說過,各位都還有印象嗎?我們都蠻強調依法不依人,人會有看不到、人會有盲點,可是法它在你心中,要依法不依人。然後依義不依語,按照義理,不依語言。然後依智不依識,智就是不變化,識是生滅的。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經就是究竟,不了義就是方便法門。

如是四法,應當證知:就是可以證知是真的、是假的。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要依如來的大般涅槃。

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都把它連貫。依法就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所以佛法、法性,我們在稱萬相也都稱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法性都從佛性裡面出來。如來就是如來藏含藏萬事萬物。是故,如來常住不變,都永遠在。

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異。無有是處。如是四人,即名如來。

【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假如說有人說如來無常,就是會變化,這個人不知道,他沒有看到法性。

【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他不知道、不見到法性,不應該依止,不可以去倚靠他。

【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就是要依附於他。

【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這個如來微密的深奧藏。

【能知如來常住不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常住不變。

【若言:如來無常變異。無有是處】假如說如來會無常變異,那沒有一個地方是對的。

【如是四人,即名如來】就講上面那個四果。

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

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有所作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這個又說得更詳細。

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異。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名定義。

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異。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名定義,這個一定的義理。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瘦弱)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瘦弱)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

何等語言所不應依(什麼語言不應該依)?所謂諸論綺(一切雜亂不正的言詞)飾文辭。

何等語言所不應依(什麼語言不應該依)?所謂諸論綺(一切雜亂不正的言詞)飾文辭,所以我們了解,佛在講這個諸論綺飾文辭,就是我們凡塵在用的文學,所以佛對我們凡塵的文學很不贊同,那個祂說迷惑我們眾生,我們眾生對這一些,這一些對眾生的幫助不大,破壞很大,所以我們不應該深入我們凡塵的文學,就連那個儒家思想,它也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然後等到行有餘力,再以學文。它的文都是行有餘力的事,都是多餘的,不用,都不用那一些。

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姦巧、諛諂(低聲下去奉承人家)、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為其執役(比丘為凡夫做事)。

這個經理白衣就是我們凡人。黑衣就是出家人,出家人穿的都是黑的。那我們凡塵的眾生穿的都是白的。各位前賢您回顧一下,我們整個都穿白的。

又復唱言:佛聽(允許)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饑饉世憐愍子故,復聽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噉。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假如說看到佛的這一ㄒㄧ些說法,連那個自己要吃,不能自己去做,我們自己要吃自己做犯戒,夠不夠嚴格?你想要吃,那個缽拿到外面去乞食你才可以吃,真的,往後你若想一想,啊!我比丘不要做了,所以我們真的要感謝這個時機上天大開普渡,所以我們了解說讓我們都能夠得到最上乘的佛法,這個你在穿了袈裟以後,要30年,大概20年都還聽不到,30年才可以研究大乘佛法。我們投入30年來修道,到可以聽的時候,沒力了,已經都沒力了,所以我們要趁還很有力的時候,趕快修、趕快改我們的生活習慣(那一些不符合真理的習慣改掉)。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五陰十八界)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所以各位就可以看,這個智,因為智它不生不滅。所以佛就講,所言智者即是如來。

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所以那個識,我們凡塵用的識,就是不應依止。

【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所以我們要知道如來即是法身。我們每一個都有法身,知道自己的法身嗎?知不知道?哇!沒有一個回答!各位前賢,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是法身,這樣知道嗎?我們都有喔!我們都有法身,以法為身,沒有形相,常在、永遠都在,不會變化,那個叫作法身。所以如來即是法身。

【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陰:五陰。界:十八界。諸入:六根六塵。

【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所以我們了解說,如來方便之身,也不依應該依,你看這個就很嚴格。

【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不應該去依止它、依賴它。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不了義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隱其自心無碍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

所以大乘經典就是究竟,究竟就是了義。

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

生下孩子要教他學的話,只有教他最簡單的,容易寫的來教。

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菓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是故不應依止。大乘之法則應依止。

【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菓實】開始耕種還沒種、還沒得到果實。

復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質直者名為常住。如來常者,名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繫縛,而亦可見。

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

若復有人,以微妙語宣說無常,如是之言,所不應依。是故依義不依於語。

依智者,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淨之物。是故依智,不依於識。

依了義者,了義者名為知足,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著,是名了義。

若有能住如是等中,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在義理不了解)

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知時宜。時世饑饉,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金銀、田宅、穀米,貿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淨施,篤信檀越,如是所應依止。

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四依品就抄寫到這邊,大概的內容非常多,後學是把比較重要的部份抄錄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