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22

 我們上個禮拜講明心見性,各位明心見性了沒?都沒回應,正在努力啦!平常我們 都是見相的多,見性的少。各位要把握原則,能夠見性的話就是:「若無所見,即是 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之前我們都一直的講。可能各位聽到以後 一定會感到奇怪,為什麼無所見是真實的見於如來,有所見反而是邪見,那我們凡 塵在運用都是有所見。要了解,有所見就是有能見,有能有所就是生滅變化;沒有 我相(若無所見),沒有所見就是沒有能見,沒有能所(能所已經雙泯),所以呈現 就是一體,我們跟整個山河大地、整個萬相都是一體,這樣的時候,所見到的就是 我們的佛性,所以不是見到形相而是見到佛性。所以我們在凡塵見到萬相,我們都 會說見相。現在有研究性理心法,我們瞭解已經沒有對待、沒有生滅,所以所見的 都是佛性。所以到這個時候已經快滿師(學習的時間已經到達三年),以往在後學那 個時代,學徒都三年出師,然後四個月補師,所以才三年四個月,各位都已經超過 兩年半了,所以接近滿師的程度已經不遠了,所以一定要徹底的了解真理。 之前我們也有講「心境一如,不患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 也」,還記得嗎?心跟境(就是我們的心跟外面的景相)合在一起,不患思惟(沒有 經過我們頭腦思惟),但不馳散(心跟境連在一起,不要消失掉),積之歲月(時間 久了),而不心開未之有也(就是我們心一定都會開),心開就是見性,見性怎麼樣? 見性成佛無疑。所以見性就一定可以成佛,因為性就是佛,我們見性了就是已經見 到佛。像之前講「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見到因緣所產生,我們看 到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因緣聚會所產生,產生了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到現相。所以 在還沒有現相之前,它都有因緣,當因緣聚會了以後,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見到因 緣所產生,就看到法了,因為萬相萬法都是我們佛性生發,所以看到法就看到佛性。 所以成佛困不困難?很容易,也不講困難也不講容易,到底是容易不容易! 接下來講第 52 頁經文:「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這是五陰裡面的第二個, 上個禮拜講五陰的色陰,這邊是講五陰的「受」。釋迦牟尼佛在別的經典裡面都一直 告訴我們,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不要把五蘊蘊藏在我們的身上,當沒有五蘊時,我們 就不用投入凡塵來現相,就沒有因把我們推到凡塵來,已經就可以來開三界,不用 ―2― 在三界受身。所以第一個色就是形相,然後形相,我們都會住相,只要我們不住相, 這個煩惱都消失了,沒有煩惱。 接著這個蠻重要的――就是「受」,我們在凡塵所面對的一切事情、面對所有形相, 那個感受,要了解所有的受都是不存在,可是我們都把感受當成是實實在在,所以 這邊佛就講我們的受,本來就是我們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我們看這四科——就 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科一定要從 51 頁的反面(上面),釋迦牟尼 佛對阿難講:「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 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生是虛妄,滅也是虛妄,都是假的),殊不能知, 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我們的生滅去來都是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我們不 生不滅佛性本體都是常住),妙真如性(妙,就是無相能夠生出形相;明,就是光明。 妙是不變之體,明是隨緣之用,我們佛性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不動,如如不 動然後周匝圓滿,我們的佛性整個充塞宇宙空間),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 生死,了無所得」,所以這是一個綱要,從這個地方開始,然後才講五陰,五陰就從 色講到受,色受想行識。所有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全部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研究到第二個受。 經文——受陰,52 頁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 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 我們的身體百骸調適,也不多也不少,調的剛好,身體都沒有病。「宴安跟調適」就 是心已經非常的清淨,身體都非常的舒服,已經是在最理想的真理狀態之中。 忽如忘生 因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我們就好像忘記自己生在凡塵,就是已經沒有身體的意 思,身體都沒有了,因為非常的舒服的狀態,已經沒有身體,這是最理想。大部分 我們在凡塵,身體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毛病,四大不是有多就是有少,沒有調到剛剛 好,這邊是都已經調到剛好。 性無違順 違就是苦受,順就是樂受,沒有苦也沒有樂,沒有苦受沒有樂受就是已經捨受,把 受捨掉了,甚至於連身體都忘記了(沒有身體),所以性沒有違順,這就是已經在我 們妙真如性的狀態之中。 ―3―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其人,這一個人,「譬如有人」的這個人;無故就是無端;然後無端以兩手掌於空相 摩,就是用我們兩個手掌在空中互相摩擦。所以「無故」就是無明,兩隻手在空中 相摩,二手掌屬於根,在空中相摩就屬於境,有根然後有境,根境相對。我們使兩 手掌相摩就屬於心,心跟境,之前我們有講「心境要一如」,就是使它相合融合成一 體。這個地方我們兩手掌在空中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在兩手之中我們就 會產生澀然後滑溜,有澀滑有冷熱的諸相。我們兩隻手掌一直摩擦就會熱,停下來 就會冷,所以有冷熱的諸相呈現,這就是妄現諸相,不真的,很快就消失的。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受陰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受陰一樣也是虛幻不實在,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之中,我們 對所有的感受都當成真,所以我們就會有趨避的一些動作,趨於自己舒服的景相之 中,避開一些不好的現相之中。所以陰就已經形成,形成以後就要接受果報。我們 知道受陰給我們遭遇的時候,它本來虛幻不實在,我們都把它當成實在,就是因為 都把它當成實在,所以才有一些行為動作,才會造善惡業,接受苦樂報,這就是講 受陰。那底下佛就詳細的解說那些不實在的內容。 經文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 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 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我們兩手掌接觸在空中相摩,那都是幻觸,不真實的、不是實相,是幻、是虛幻不 實的。幻觸不是從空來也不是從掌出,空就屬於境,掌就屬於根,不從空中的色塵 來,也不從我們六根的手掌出。都虛幻不實在。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 對阿難講。假如這個幻觸是從空來的話(假如我們兩手掌相摩的接觸,是從空來的 話),既然能夠接觸到我們手掌,那何不接觸到我們的身體。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虛空是沒知覺性,虛空不會選擇接觸我們的二手掌而不選擇接觸我們的身體,因為 我們身體的周邊整個都虛空,應該是比較寬廣,接觸比較容易,可是不是這樣。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 ―4― 佛又講另外一個角度。假如我們接觸是從我們兩手掌出來,應該不是等待我們兩個 手掌相摩以後才產生處,應該不是等待才會有,(若從手掌出來的話)應該是時時刻 刻都有接觸出來。 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 又從我們手掌出觸的感覺,那兩隻手合的時候我們手掌知道;兩手掌離開的時候, 觸應該會自己進入到我們身體裡面來。 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 我們的手臂手腕以及骨髓應該覺知觸,那個觸都會知道。進來的時候,讓我們能夠 有觸的感覺,應該都會知道。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應該有那個覺心知道觸已經進來(知入),已經知道出去(知出)。自然有一件物體 在我們的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為什麼要等待兩隻手合起來以後才知道,才叫做觸。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的受陰不是因緣所產生,也不是自然之性呈現,就是我們如來藏(如來含藏妙 真如性),也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佛這麼詳細的講就是要我們知道,我們日用之 中,時時刻刻都是在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並不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可是我們 很少靜下心來體會我們所有的遭遇都是如來藏、都是妙真如性。 各位前賢,這樣了解意思嘛!後學在想,這個以往我們都比較少接觸,也很少研究, 我們也都沒有說,所以聽起來不容易一下子就明白。 之前,我們沒有講金剛經,就寄下來給各位聽,各位也都很容易一下子就聽的明白。 最近又有北部前賢提起大學、中庸(就是儒家思想),對我們來講,接觸的都比較容 易,所以聽起來也就很容易懂。後學有請我們這邊文書聽聽看,假如適合的話,也 準備把大學跟中庸一樣燒錄下來給大家聽。各位有沒有研究過大學、中庸,大部分 都了解意思嘛?大概有的了解,有的也並不是很深入的去探討。因為後學在北部大 概有五次~六次的佛堂有講過,選擇一個講的比較粗淺明白的燒錄下來,各位要不 要聽?(要),大概下個禮拜或下下禮拜就有大學中庸,可以輔助我們在修持的時候 能夠研究。因為楞嚴經比較深,須要更靜的時間、更久的時間來薰習。那我們參雜 大學中庸,這樣一邊比較淺聽懂了,一邊比較深的慢慢想慢慢領悟,這樣的話會比 ―5― 較能夠培養我們興趣,不會都說聽都聽不懂,這是後學感覺啦!聽懂嗎?(有),這 個叫做不好意思,你都在問了,沒有回答你不好意思(哈~)。真的不容易了解,而 且後學都說裡面佛是講白話,講的很白,可是我們看它都是用很深的心來看,就變 成很深的意思,本來是很容易就明白的,結果因為我們的心沒有放輕鬆,一看~哇 ~就變成不容易明白,所以就要比較多的時間來聽,反覆聽才會了解。 像我們上個禮拜講明心見性,後學想那個也是須要反覆一再的聽才會了解。因為見 相跟見性畢竟是同時,各位前賢,我們看到這個以後(此時劉講師手拿茶杯),看到 茶杯叫做見相,茶杯裡面裝水讓我們喝;各位前賢,呈現這個茶杯怎麼來的?我們 都會這樣想:「製造商製造出來的」。要了解,我們生活之中在運用的有很多,這個 (指茶杯)是我們不生不滅生發,我們佛性生發萬相萬事,所以我們看到萬相萬事 的時候,見相即是見性,容不容易明白?大概又很不容易,這不回答是對的,真的 不是很容易,尤其以往我們所有的認知裡面,不會說把萬相萬事都認為是從我們不 生不滅的佛性生發出來。所以現在我們接到這個觀念就會覺得「欸~怎麼會是這樣, 怎麼萬相萬事都是從佛性生發」,了解嗎?萬相萬事都是佛性生發。我們佛性是真空, 然後生發凡塵是妙有,真空妙有就在生活之中整個都呈現,因為我們沒有研究,所 以不了解萬相是怎麼來的,而科學家根據學理跟生理,所講的就跟我們研究性理心 法所講的完全都不一樣不同,我們是講根源,科學家是講現相,根源跟現相是很大 的不同,各位前賢我們人從哪裡來?這下子大哉問,問的很難回答。父母親結婚才 把我們生下來,可是我們追究到根源,從頭無始以來,我們人類怎麼來的,可能會 想從猩猩變化來的,那猩猩怎麼來的?我們一直追到根源,所以就叫真空,我們都 從真空而來,真空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是真空狀態,祂能夠生發山河大 地、能夠生發我們凡塵的萬相萬事。所以假如我們不研究性理心法,聽到這個就會 想「我現在是在看卡通影片嘛」,就好像有點變化,不過跟後學講道德經「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這句,倒是還好一點,為什麼呢?因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各位知 道什麼現相嗎?不知道,大家都睡著了,竟然後學沒有發現大家都睡著了,只是後 學問問題怎麼大家都不回答,知道但都不回答,後學沒有看到各位已經打瞌睡睡著, 因為大家都低著頭,後學以為在看書,從上面看下去就這樣,然後在後面拍攝 DVD 的薛姐說大家都睡著了,後學才了解是睡著了,難怪大家都不回應。所以現在還好 一點,沒有像那時候大家都睡著了。 ―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人都不說,說的人他不知道。後學想這麼殊勝的佛 法,沒有把它闡釋出來很可惜,所以回去的時候,就因為大家打瞌睡睡著了,回去 才寫一張「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因為我們這邊都是直接上經的本文,沒 有講解,所以講解就在北部,講解以後就把北部所講的、解說的寄下來給各位聽, 各位有沒有聽?(有),那意思真的很好,把最究竟的佛法整個都闡釋出來,難怪都 會睡著,很不容易,可是那個真的就是我們在凡塵要追的最高最究竟的佛法,就在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就在那一張裡面闡釋。所以合起來跟老子所講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樣整個要修的、我們要追求的內容,都已經毫無掩蓋、 毫無隱藏,全部都呈現,想要修就看那一段、再來看那一張、聽那一張就可以了。 研究楞嚴經,楞嚴經是釋迦牟尼佛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我們上個禮拜也講了,這 個禮拜有寄下來(上個禮拜講的),各位下課的時候就拿回去聽,聽上個禮拜所講的 明心見性,要怎麼樣明心、要怎麼樣見性,上個禮拜都有講。因為我們都有脈絡, 要講深的之前,我們都會先講淺的部分,像心境一如,我們很早之前就講了,「心境 一如,不患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那個時候就已經在 講,預備我們要見性的時候用,心境一如:我們所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我們不生不 滅的真心佛性,所以見到什麼都是見性。是不是不容易?(是),看到萬相就不是形 相(不是看到形相)而是看到性,所以就融相入性(融相都已經進入性),進入到性 裡面,把所有的形相都融化,所以都不住相沒有煩惱,都在佛性之中。我們瞭解追 求真心佛性一定要自己有心,自己有心追求的話答案一定會呈現,而且領悟的時候, 一定會非常高興法喜充滿,凡塵沒有這樣的、這麼殊勝的。所以當時釋迦牟尼佛在 講的時候,菩薩就問:「這一個最高的法門,可以流傳多久」,佛就講「只要有人肯 信,它就有辦法一直流傳下來;到達都沒有人肯相信,都用這些來吃飯,這樣的話, 它就會消失了(上乘佛法就會消失了)」,知道意思嘛?(知道),吃飯,用經典來吃 飯知道意思嘛?就是都貪於利養,不重視實修,重視供養,供養誦經講經的這些修 道者,這時候這個經大概就要消失了,精髓已經都沒有辦法闡釋出來,就要消失了。 我們上個禮拜有大致的如何明心跟如何見性有詳細說,各位一定要用一點心,畢竟 這個真的不容易,不像我們之前講道德經時候,大家一聽起來還可以聽得懂比較生 活化;而這個因為屬於佛法裡面較深的部分,要用心,心不在的話就絕對聽不懂, 所以我們就接著講五蘊裡面的第三個。 經文――想陰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7― 假如我們不住相,然後對凡塵的所有受陰,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受陰全部都不 進入我們內心,當沒有受以後就沒有想,沒有想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所以 受想行識是精神狀態。所以我們在凡塵很不容易把這個「受」,一切不受,我們沒辦 法做到。各位可以了解假如我們一切全部都受,假如我們當一個主管,當所有部下 都來吐苦水,部下所吐的苦水我們全部都接受,當全部都接受以後會發生什麼現象, 因為北部就有這實際的例子,一位坤道當主管,部下一直來吐苦水,坤道主管全盤 接受全部都聽、都接收,結果沒多久,坤道主管就產生癌症得到大腸癌,嚴不嚴重? (嚴重),只有一直聽一直聽,所有人所講不好的,坤道主管都一直接收,就這樣而 已,毛病就來了。然後坤道主管受到一位道親的鼓勵來聽課,坤道主管只有聽到一 句「一切不受」,但她就會做,她回去馬上就當所有部下來吐苦水時,她一切不受, 經過沒多久(大概兩三個月),她的胃癌消失了,奇不奇怪?(奇怪),後學聽到也 很奇怪,真的有這樣子嘛!她說真的啊,就是這樣。在接受部下所有吐的苦水,結 果身體就出狀況了。然後在一切不受後,所有來吐苦水的,她都不接受,竟然病就 好了。各位前賢可以試驗看看,我們都很容易生病,當我們生病的時候,記得一切 不受,看看病會不會好,一切都不受。這倒是很實際,做看看就知道了,一切不受。 我們吃五穀的,要四大調和大概不太容易,都會四大不調。一大不調就百一病生, 四大不調就有四百四病,所以維摩結說我們人生病是正常的,不生病才奇怪。往後 我們這本講完以後,要講維摩結經。維摩結就講過我們身體的構造是四大假合(水 火風土),當一大不調就百一病生(一大不調就變成 101 個病),若四大不調就有 404 個病。所以這麼多的病,我們都會犯到,所以上面經文「百骸調適」真的是很不容 易,調適的都剛剛好,水火風土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各位前賢,我們身體四大 裡面大概什麼大最不容易調和?(火),火啊?這樣可能時常都在生氣,情緒不穩定。 當情緒不穩定,時常在生病,火才常常不調和,火氣很大。如果水腫呢,因為我們 有時候水不調和,看起來就會有水腫的現象產生。我們瞭解,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 把凡塵的一切遭遇當成實在的,沒有辦法一切都不受,能夠按照真理來行持「一切 不受」,就沒有煩惱,也沒有想、也沒有行、也沒有識,都解脫了。 可是當我們「受」有了,再接著下來就是「想」,所以佛就講我們想陰(也就是如來 藏妙真如性),這只有「談說酢梅」,酢就是醋,梅就是梅子,我們在談說的時候, 是不是口中水出,梅子很酸,當一直想梅子的時候,口水就流出來了,所以「談說 酢梅,口中水出」。然後「思蹋懸崖,足心酸澀」,只有想著踏在懸崖上,萬丈深淵, 一不小心站不穩跌下就摔死,然後足心(腳底)整個都起雞皮疙瘩,所以這個想厲 ―8― 不厲害?(厲害),想非常厲害。所以佛渡眾生出離生死先滅妄想,想滅則生因斷, 滅至無想則生相盡,生因斷生相盡名為成佛。各位前賢簡單喔!只要把妄想滅掉就 好,妄想滅掉我們就不用出生在凡塵,妄想已經滅了,這個生因就斷了(會生在凡 塵的原因就斷了),然後滅到無想則生相盡(會生在凡塵的形相就已經盡了),當生 因斷生相盡就是成佛了。夠簡單喔,各位前賢簡不簡單?竟然沒人回應。要了解, 頭腦就是太靈活了,要全部都無想大概不可能,可不可能?(不可能),一定都有想, 所以有想我們就會在凡塵出生。所以要了解,我們開頭落入凡塵是怎麼樣落入的? 一念無明生三細,就只有一念,起心動念只有一念,一念就是無明,我們起心動念 就是無明就是造業,所以一念無明就生三細(三個很微細的已經產生了)。 第一個就是業相,所以我們有念頭就是造業(已經就有業了)。第二個是轉相,第三個 是現相。業相、轉相跟現相這三個全部都沒有形相。在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業相、 轉相、現相都已經具備,可是那個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也一樣都是沒有形相(全部 都沒有形相),可是已經醞釀(我們已經有念頭了,念頭有了,業相形成),那業相 既然有就轉相,轉相就是把本有的智光(我們的智慧之光)轉成能見之見,在這時 候我們這個能見之見一直要來見業相,就是看第一個的業(造業那個業),無奈業沒 有形相看不到,那看不到業相我們就瞪目發勞(就是一直要看),一直要看的話就結 暗為色(結暗相變成水火風土,就現相),所以在皇母訓子十誡說老母把我們的仙衣 仙鞋收回去,把我們推到凡塵來出生,其實是我們一念妄動生出念頭。所以各位要 了解,我們落入凡塵就是因為生發念頭才落入凡塵。所以我們要回去就是把念頭全 部去掉,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回歸本來。這樣會嘛?(會),簡單嘛?(有), 很簡單喔,都是很簡單的,只怕我們不肯做。簡單是很簡單,可是要做的話就要有 恆心毅力。這個不起心動念要時時刻刻訓練――我們日常之中起心動念就少一點,起心 動念盡量少一點,愈來愈少,少到最後真的不起心動念了,沒有念頭。各位前賢, 沒有念頭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很靈敏,具備了千千萬萬念,可是都不生,都具備存 在著,那個叫做正知正見,也就是佛知佛見(具備佛知佛見可是沒有起心動念),到後 來的階段我們知道,因為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凡塵的萬相萬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都知道但是我們都不起心動念,都是這個樣子。靈不靈敏?(靈敏),很靈敏。那我們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是很隨便就把話講出來,就把能量都用完了,所以無所不 知、無所不覺都消失了,都被我們用光了,怎麼用?就是嘴巴講話。 ―9― 各位就可以觀察,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講的話重不重要?後學感覺大概十句話裡面 有十一句話都沒用,因為還有一句在喉嚨裡面還沒講出來,那一句也沒用,雖然還 沒講但也沒用。只要我們時常聽人講話,你就了解,你這一句話不用講也沒關係。 因為後學出門時常搭車,當只要兩人在聊天,他們會強迫我們聽;假如是整車的人 都在講話,那倒反而沒事,整車的人都在講話就不會強迫我們去聽,你就都沒關係 了,保持清淨。假如一車有四十個人,但僅兩個人在講話,這下子剩下的人都一定 被強迫聽他們兩人在講什麼,會不會?(會),真的整個注意力都被拉走,他們在講 什麼不聽就不行。所以從這現象裡面後學就在聽,這一句可以不用說,然後當他們 再講一句時,後學就在聽這一句也可以不用說,所以後學就感覺可以都不用講話啊。 所以以後各位講話的時候就試驗看看,這句話可不可以不說。 有時候男女青年剛好在適婚年齡的時候,那才真的是無話要找話,一定要找話來說。 那時候後學住在龜山,從桃園搭車到台中,因為要去斗南講課,後學都是搭最便宜 的,一直換車比較便宜,而那時候手機剛出來蠻貴的,大概幾秒鐘就一塊錢,開始 從桃園一上車,後學身邊這位男生就開始講手機,講到台中下車了他還在講,後學 想這下子手機的費用一定不得了,講了兩個多小時,那時候一分鐘最少都須要六元, 兩個小時要多少錢,好幾千元,可是正當在戀愛的時候,那真的是小錢,錢花的都 不會心痛。那時因為只有他一個人在講話而已,真的不聽就不行,所以那個時候後 學就很強烈的感受,後學就想你講的十句話裡面有十一句都沒用,因為喉嚨在想的 那一句話也沒用,從那個時候後學就確定喉嚨那一句話也沒用。我們凡塵真正能夠 德行感人一定不是從講話,一定是從行為,所以第二句「淵默而雷聲」,各位都記得 很熟,第一句「尸居而龍現」,第三句「神動而天隨」。第二句「淵默而雷聲」,淵= 深淵,默=靜默,他很深的靜默(就是都不講話),可是他都利益眾生,為什麼?因 為就是要眾生都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這個德很大,德行感人就好像打雷 一樣。所以不一定要講話才能感動人,那個都不用講話,你自然有那個行為,很重 視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很利益眾生,這樣自然人家都會佩服,會從心裡面感 謝你。像我們老師做的「謝謝你」,當我們瞭解到意思以後,老師用最少的文字講最 多的道理,在我們道德經第 41 片 DVD 有講解「謝謝你」歌詞的意思,有一個小時 又十分鐘解說「謝謝你」。因為當我們歌一唱的時候,我們都還不知道要謝謝誰,知 不知道,那時候我們不知道要謝謝誰,然後我們一講解以後,喔~原來是謝謝我們 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個意思都出來了,然後整個元會、整個六道輪迴也都出來 了,所以時時都心存感激,然後我要在活著之際表達我的心意,感悟生命因果牽繫 ―10― 都是我們心念的累積,就是我們念頭太多,所以才一直六道輪迴不息(沒有休息), 我們要使我們的六道輪迴減少的話,那我們念頭一定也要減少,能夠減到都沒有念 頭就不用來。所以我們不研究的時候都不知道,我們的六道輪迴是從我們累積心念 而來,一直起心動念、一直起心動念,妄念這麼多,所以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才講: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然後我們也一 樣,南部灰塵比較少,所以晚上看到星星的機會比較多,但要記得當我們也來夜睹 明星,因為可以悟道,釋迦牟尼佛看六年,然後我們夜睹明星看六分鐘就好,就看 到整個宇宙大地都是我的真心,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講「大家都一樣」,六分鐘可不可 以?看個六分鐘,體會一下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然後悟道,佛領悟了原來我們整個 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就這麼寬廣,大家都一樣都有,所以我們就 實際的體會一下「夜睹明星,然後物到」,回去的時候可以寫日記,我們很誠實把內 心的感受寫下來:「當我看六分鐘的明星,我有算幾顆星星,有看幾顆星星」,各位 前賢假如我們晚上看星星,是在算幾顆星星,這樣有見性嗎?(沒有),這樣就沒有 了,這樣就落入見相就不是見性,差別很小,可是我們確實體會會來的比較深刻, 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呈現就是不能落入思惟、不能落入想像、不能落入念頭,都沒 有,當沒有的時候,呈現才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這邊講「想陰」就是妙真 如性,也就是我們如來藏。 經文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 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 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就是酢梅,酢就是醋,梅就是梅子,在談說醋跟梅子。口水生出來不是從梅子生出 來,也不是從嘴巴裡進來。以往帶兵的將軍在沙漠打戰的時候,大家都很口渴且沒 水可喝,帶兵的長官就跟部下講:「前面有梅樹,大家趕快努力往前去摘梅子來吃」, 所有一些士兵一想到梅子,口水就生出來了,不會口渴了。這是帶兵的智慧,他能 夠利用心理作用――「想」,所以了解「想」的作用很大。之前有講過一個故事,一位 年紀大的歐吉桑,隔壁有一位小孩子都時常來家裡跟歐吉桑打招呼,然後有一次歐 吉桑一直在找東西找不到,就以為是小孩子偷走了,歐吉桑一想到小孩子當小偷偷 他的東西,歐吉桑一看小孩子的臉就愈看愈像小偷,看到後來「一定」是這小孩子。 所以這個想厲不厲害?(厲害),很厲害喔。結果後來經過一段時間,歐吉桑在開 ―11― 箱倒櫃的時候就找到他的東西:「啊~原來是放在這裡,隔壁那位小孩子沒有偷拿」, 當歐吉桑發現隔壁小孩子沒有偷拿他東西的時候,再看到小孩子的臉時候:「欸~ 不像小偷,很可愛喔」。所以我們的「想」真的是很厲害,你把他想成小偷以後, 就愈看就愈像,愈形成小偷。當你知道事情的真相,然後再來看小孩子:「啊~很 可愛,他都沒有偷東西」。所以有時候我們在現實社會裡面要真正實際的了解人家 有做了以後才可以說,沒有做不能光用想像的。所以這個「想」…。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 如是就是這個樣子,跟阿難講。我們的口水假如是梅子生出來的,那梅子它自己講 它可以生出口水,為什麼要等待我們人來講(當人在講梅子很酸的時候,口水才會生 出來)。 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 假如口水是我們嘴巴進入,我們嘴巴來聽,嘴巴聽到梅子,嘴巴會聽話嗎?所以佛 講經都很有意思。自合口聞,口是吃東西,口不會聽話,所以聽須要耳朵。聽是耳 朵,可是口水出來是嘴巴,這個很有意思。 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假如只有是耳朵聽到,當耳朵聽到時,口中會流出口水。是從耳朵聽到,而口水怎 麼不會從耳朵流出來。所以佛就講的讓我們了解,絕對不是那個樣子。 想蹋懸崖,與說相類 我們那個思想去踩在懸崖斷崖上面,很危險的,一步就會摔的粉身碎骨。所以這個 想的跟說的是一樣的意思,都讓我們產生那個顯現。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想陰是虛幻不實在的,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呈現,而是我們虛妄顯現,然 後它本來就具備在如來藏妙真如性之中。 經文――行陰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12― 瀑布的流水,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好像海邊的波浪,一定是後浪推前浪, 後浪一定不會跑到前浪前面,一定是相隨的。所以前際後際不相踰越,不會超過。 行陰我們當知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行陰不管是時間的行或是我們念頭的行,都是一 個接一個,沒有停止一直連續。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阿難如是流性,這個流性,不管是時間的、不管是念頭的,一直在連續性。所以這 個行陰流性,不因為空產生也不因為水有,也非水性,也不是是離開空、也不是離 開水。讓我們瞭解這些都是虛幻不實在。所以觀相都是妄,觀性都是真。所以這讓 我們了解所有的相都虛幻不實在。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假如行陰是空產生的,則諸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無盡的虛 空(虛空無量無邊),整個虛空都是行陰,都一直再行,這整個世界自然都接受行陰 的水流,就淪陷了而陷溺在水中。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行陰假如是因為水有,瀑流應該不是水(因為水有的話,瀑流應該就不是水了), 有就是能,能有跟所有這個形相,今應就是應該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假如行陰是水性的話,那澄清的時候(就是沒有流動的時候)應該不是水體。假如 離開空跟水,空是無量無邊,空沒有外,整個都是虛空,無量無邊都是虛空。水才 會流,除了水以外,它一定沒有流。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行陰是虛幻不實在的,觀相都是假的,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之性呈現,而 是我們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屬於行陰,底下是識。 經文――識陰(53 頁)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 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彼 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 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 知亦復如是 頻伽=鳥名,這種鳥非常漂亮,很有名,用鳥的形狀作裝水的水瓶。「取頻伽瓶, ―13― 塞其兩孔」,頻伽瓶有前後兩個孔,把它塞住。「滿中擎空,千里遠行」,就是裡 面裝滿空氣,然後千里遠行,就是把那個空帶到千里之外。「用餉他國」,就是要 去送給別的國家。「識陰當知亦復如是」,識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了解也是虛妄不 實在,觀相都是假的,觀性是真的。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因為他頻伽瓶不是裝水而是裝空,就是「如是虛空,非彼方來」,不是從另外一方 來到這個地方。「非此方入」,現在把塞住的兩孔拿起來,把空倒出來,所以非此 方入,也不是這個地方多一些空了。所以底下又是講解。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彼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 假如虛空是從原來拿頻伽瓶的地方拿來。「則彼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 因為一些虛空被裝在頻伽瓶裡面,被拿到別國,這一國就少一些虛空,而別國就多 出一些虛空。各位前賢這虛空可不可以帶去送給人?(不可以),所以往後你可以 拿個東西,然後把虛空裝起來,把孔塞住,當到他人家裡的時候,才把塞住的拿出 來,說我把空倒出來送給你。這倒是很有意思喔!原來空是不管什麼地方都有,不 用帶來帶去,什麼地方都有空,所以佛講,假如本瓶中既然可以貯蓄一些空,帶到 別的國家去,那本瓶地應該就會少一些虛空。各位前賢會不會少?(不會),再怎 麼裝也不會少,怎麼樣裝空都是一樣存在,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多,很有意思。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此方入,假如我們這個地方可以把虛空倒出來。「開孔倒瓶,應見空出」,各位 前賢可以看到空嗎?(不可以),啊~看不到啊?那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什麼?不是 看到空嘛!所以有一些我們真的要意會,空不能裝在容器裡面,容器裡面本來就有, 不用你裝,你裝也裝不進去,你倒也倒不出來,它本來就是這樣,然後我們看的空 本來也就存在,不用倒出來也不用裝進去,本來就存在,我們看本來就是有。所以 後學在想,我們見相跟見性一樣就是見啊,可是見相跟見性在心裡面一不一樣?就 是完全不一樣。所以結論就是「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不是 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性呈現,而是我們如來藏妙真如性。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止觀與觀照,有沒有一樣的意思。 【答】:止觀,止就是停止,是天台山智者大師所發明的,止觀在修持方面很須要 用,止就是停止,停止我們的妄念,停止我們心的行,心行就是一念接一念,讓它 ―14― 能夠停止,停止了以後我們來觀照,觀照整個我們心的動態、心的變化。有一點跟 我們在研究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有點雷同。可是詳細的去分析又有一點不太一樣。 因為他把止跟觀分成兩撇,而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已經把全體都融入,做起來 就比較容易。止觀,停止然後跟觀照,就是分成兩個,先要能夠停止妄念,然後再 來觀照我們心整個的動態、整個變化,然後再深入,更深了以後,那個止就能夠包 含觀,觀就包含止,止觀就連成一體,雖然是連成一體,可是那畢竟是要經過一段 時間的修持以後,才會呈現。那觀照的意思,是跟止觀一樣。觀照比較籠統,止觀 分的比較細。能夠觀照的話,只要我們肯觀照,我們的心思、整個注意力都會返回 來,就是縮回我們外放的精神,所以觀照對我們來講幫助很大。所以修道一定就要 作工夫,作工夫不是止觀就是觀照,這個只要我們肯一門深入去做,都會有功效呈 現,對我們幫助很大,對我們的修道都很有幫助。 【問】:萬緣放下可以在二六時中做嗎?如果可以,那麼工作中怎麼做? 【答】: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開始做的時候比較要專注,就是要先找沒事的時 候入手,入手開始做就是要很專注的真正的到達萬緣都放下,就是一念都不要有, 開始已經做了一段時間以後,一段時間以後慢慢我們可以講,雖然我們在凡塵應對 萬事萬物,可是我們應對的時候可以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在事來則應事去則靜的時 候,那個都是我們屬於比較機械性的動作,不是內心那種思索性的那些行為,所以 我們慢慢的就可以,雖然還不能夠完全二六時中來做萬緣放下,可是畢竟已經有那 種慢慢的呈現二六時中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真正可以到達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二 六時中全部都呈現,那個工夫已經是很高超了,很高超的時候才能夠事來則應事去 則靜,我們倒是要先訓練自己在生活之中,不讓我們生活的那些遭遇――就是受,不讓 感受進入內心,就是我們怎麼應對在凡塵的應對進退都是很機械化,好像機器人的 動作,沒有進入思想內心,這樣才能夠到達二六時中做萬緣放下。 其實我們要了解,二六時中的萬緣放下,開始假如我們有那種心想嘗試,就是要找 休息的時候,就是找我們沒有上班、沒有賺錢、沒有做事那種時間才做,做到非常 熟悉的時候,才有辦法整個二六時中都在做。開始可以說沒有辦法,一定是非常長 遠以後,先由別的輔助,然後做到二六時中。 【問】:真人靜坐與萬緣放下相同嗎? 【答】:真人靜坐,真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我們人都是一半真一 ―15― 半假,仁慈的仁,「亻」邊然後「二」,就是一個身體,一個精神(就是佛性), 所以有兩個,一個真一個假。所以真人,就是身體部分已經修持去除掉了,全部都 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才可以稱為真人。當到達真人的部分,跟凡人是不一樣,我們 都是真假和合,真人就沒有假,所以晚上睡覺都不會作夢。假如我們會作夢,就不 是真人。然後真人的呼吸由腳底(就是腳踵),就是腳底呼吸,不用鼻孔。而我們 用鼻孔就是假人;真人的話呼吸可以從腳底。這我們都很少聽到,在西元一千年以 後就很少人修到這種成就,大部分都是在西元一千年之前,那時候倒是很多人修成 真人。這樣各位可以分別真人跟假人嘛。我們這個身體都是假,真都是不生不滅的 佛性才叫真。所以真人靜坐就是已經都是沒有形相,沒有形相的才叫真人,有形相 的這個都是假人,真假和合。我們以現在的修持方式來說,就是要能夠調適調和我 們怎麼樣來生活,沒有說一定要修到真人的狀態。 【問】:見因緣產生則見到現相,可是見到這個現相卻不能改變既成的結果,那不 是很煎熬嘛,那要怎麼樣才能夠轉換心境。 【答】: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見緣生,就是真正的見到緣生都要 比較長的時間看到它的變化、看到它的生長過程。若見緣生(因緣所產生),涵義 是「還沒有呈現現相之前」,就是一直在慢慢的變化之前;那已經有形相了,那已 經是見相了,不是見緣生。所以見緣生,它是沒有完全都成形,可是又已經在慢慢 變化,那個才叫見緣生。所以見到緣生就是見到法,要了解那個法,因為所有的萬 相跟萬事之所以能夠產生,都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在,所以見到那個法就是見到我 們佛性。所以若見法即是見佛,就是見佛性的意思。所以這一句包含它的變化,假 如已經形成了(因緣所聚會已經形成),那就見相。之前我們一直在說,相一定有 性,若現相,背後一定就有性在。有時候一些科學家就會講要見到整個,就是已經 呈現現相了以後,他才肯相信,假如還沒有呈現固定的形相,科學家都不採納。而 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剛好不是這樣。假如你已經見到形相,這個形相背後的動力(為 什麼會有這個形相)就是佛性。以往我們比較少探討無情之類的,因為沒有情識的 這些我們都比較不研究,要了解無情的這些萬相也是我們佛性所生發,講的比較不 明顯就是「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就是代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但佛 性沒有形相,可是佛性不拒絕諸相發揮,所有的形相要生發出來,我們佛性都不拒 絕,都會讓它生發。因為要知道,生發這個現相以後,跟它的歸空毀滅,時間都不 長,最長都是一百年,一百年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來講都很短暫,一生發一歸空 只是剎那而已,所以都是幻妄稱相,性都是真為妙覺明體,所以性都是不生不滅的 ―16― 佛性。所以若見緣生,那個緣生是還沒有呈現固定形相之前,那才叫見緣生;那你 見到因緣的產生,那個已經見到法,就是已經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各位 要了解,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可是我們可以意會,就是確實存在,確實有佛性存在, 然後呈現的所有萬相,假如沒有佛性的話,它不會呈現。所以只要呈現萬相,它都 是佛性。 【問】:仙人跟仙真的差異。 【答】:仙人還是屬於人,因為人,真跟假比較不明確的交代,譬如某某仙人,有 時候是一種尊稱。仙真,真正的有進入到實相的狀態,稱仙真。仙人,因為是人, 所以有一點尊稱的味道,尊敬的稱呼,譬如好像說「上人」,「上人」本來是菩薩 的意思,可是我們人中之上,就是尊稱(尊敬的稱呼),仙人就有這種味道,就是 尊敬的稱呼。仙真就比較是講實相,沒有到達程度,大概不敢稱仙真。人的話就比 較無所謂,他沒有,可是你尊敬他,你把他稱為仙人,那是可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