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維摩詰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維摩詰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火中栽蓮

 經文:火中生蓮花

我們都是水裡的蓮花火裡栽,我們現在凡塵修道你看五濁惡世,環境這麼吵雜,引誘力這麼大,我們如如不動這個就是火中生蓮花。水中火裡栽蓮花就生出來了,我們生出蓮花有果位,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出污泥,從污泥出來,蓮花沒有生長在高山、陸地,一定生長在污泥之中。


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成就,一定要在眾生裡面

要來渡化眾生,要跟眾生一體只要我們心境走入「如如不動」就成就。所以記得「二六時中」守住中道

◎各位前賢我們 老母怎麼寫?(中間加兩點),所以各位前賢就是兩個眼睛守住中道,你看我們凡塵的母顛倒了對不對?


我們把它【轉過來】,剛好守住中道。那個就是中,然後中間那兩點在天叫做日月,我們守住中。後學洩漏天機很怕把後學雷劈了,天機洩漏給你們知道你們不做也沒法渡,講得太白了。


    】:劉講師守住中要怎麼守啊?

劉講師答:很簡單守住中就是不要落入兩邊,我們凡塵都是兩邊,不是著有,就是著空。著有不對,著空也不對啦!就是兩邊不要。

連中也不要住啦!除掉兩邊也不住中間,也就是真正的已經天人合一了。這樣會做了嗎?會不會啊!(會但是不太清楚)會要做,要實踐,實際去做了功夫就有了,我們就可以體悟道就在身上,就在當下。

不用再找時間來修,不用再找地方來修。

時時刻刻都是道,時時刻刻都是在修道。

只要我們觀照,用自己佛性發出來的智慧,來觀照佛性的本體,這樣叫做精進、叫做觀照,這樣叫做修道。已經在修了啦!會嗎?很容易的。

◎我們講維摩所說經因為這一部經蠻深啦!所以要用一點心要把這個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這邊,才聽得懂最上乘的法門

我們講維摩詰經都是講【究竟法門】很深的,大家要注意多用一點心。要勉勵自己聽不懂的話要多問,有時候我們本身會有一些障礙,有障礙就聽不懂。那麼「我們的心要放得開」,然後呢要能夠行善,然後我們就可以走入真理世界。

我們要了解不要盲目,不要人云亦云,人家怎麼樣我跟著怎麼樣?人家走地獄習慣了,我們也要跟著走嗎?不要啦!那個不好玩哩!

◎各位前賢我們當人好不好玩?

班員答:(當人好啦!如果沒有人那要怎樣修道)

對!我們有人的身體,活菩薩十方諸佛從「人道」修成佛。

可是我們要掌握喔!

我們不把身體來修佛性

我們把身體來追求五欲

你看差別是很大喔!

一念之間就天堂,一念之間就地獄喔!我們真的要清醒。

現在我們都很清醒絕對不會做錯

可是假如說出了佛堂以外呢?

以後呢?

啊!就不把握了。

為什麼?

外面都會拐騙我們啊!那我們就受騙了。

受騙都不知不覺?那什麼時候知覺?→見到棺材就知覺了。

   【問】那要請劉講師教我們出去外面不會被引誘?

劉講師答:就「二六時中」啊!我們把四個字二六時中,二六,各位前賢二六就是十二,一個時辰有兩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剛好一天啦!二十四個小時。然後時時刻刻都守住「中道」。

我們眾生都造業,造了很多的業,然後自己接受那個「業的果報」自作自受啦!所以我們研究道理就是要了解不要造業

我們業一直造

念一直想

我要解脫解脫,那解脫不了的

這個苦層層疊疊一直都來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一層道理。

※我們自己能夠時常發揮我們自己本體

作用發揮出來

從本性發揮那個叫「率性」

率性沒有業,就好像天地一樣

你看天地白天、黑夜、春、夏、秋、冬

生長萬物,天地沒有業。

那我們率性就跟天地一樣都沒有業。

所以我們就是【要學

不學,不知道

學了,就知道了

知道了,我們就不造業

不造業就不受苦

不受苦,就解脫逍遙自在。


所以這逍遙自在我們【要自己追求

這個解脫【不是上天幫我們解脫

也不是祖先幫我們解脫

也不是仙佛幫我們解脫

而是我們自己要幫自己解脫。


   【】:謝謝劉講師眾生太迷昧了,劉講師講的眾生才聽得懂啊!

【劉講師答】:所以就一定要清醒啊!要趕快求道、修道,然後我們借假修真,然後讓真理傳播,讓我們整個社會都變成蓮花邦。


由我們本身做起,我們先清理自己,先把自己的眾生全部都渡化,都已經成仙作佛了,然後我們再渡化外面的眾生。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活菩薩,一直顯現在各行、各業、各個不同種類裡面。

畜生道祂也去

地獄道祂也去

餓鬼道祂也去

阿修羅道祂也去

天道之中祂也去

不管是哪個地方祂都顯現,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研究維摩經來就是要告訴我們就是,「一體觀」已經歸到一體。

所以「示受於五欲」

   這個活菩薩顯現出來接受五欲,可是在五欲之中現行禪

經文:「以示現行禪」

◎顯現在行禪,所以後學在過年一方面在油漆,因為基隆雨水多裡面都發霉了,牆壁起黑點,所以去買水泥漆把它油漆;那一方面基隆前賢要後學講大學中庸,因為後學大學中庸二十幾年都沒看了,所以又把它拿出來重頭到尾看,而且還不只看一本,看四本版本,而每一本註解都不一樣,那後學要融會貫通。

那後學看大學三綱領,八條目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格物」。格物致知,把物慾都革除,跟後學一直在講的「不住相」、「不起相完全都一樣


然後「慎心物於隱微」各位前賢我們的心不要有東西

心不要有事情

要有東西

不要有事情

這一個心就是「本來心」

那麼這一個心,就是大道的源頭

我們還沒有出生之前就是這一個心

這一個心不要讓它有東西

有東西就糟糕了啦!


可是我們都有

有東西的話就有事情

有東西、有事情我們就顯現在身體

身體就做出來

做出來業就形成,就這樣。


◎所以我們要很謹慎心,物於隱微,隱微看不到,很微細、微小,在我們的心有東西,要有一點點事情的時候,馬上知覺,去除掉。


不要讓心有東西,有事情,這樣就清了。

心清了,我們就跟道合在一起,很重要。慎心物於隱微。


◎然後「遏欲於以動機

遏止欲念要在動機萌芽的時候

上遏止念的形成

因為念形成以候,它會一個接一個。

這個「攀緣」我們已經用得很習慣

所以我們要遏欲物於動機。


那後學平常都會想,我們平常都沒有去做這一個功夫啦!然後我們看到一個人「意念」就形成

這一個人以前跟我不投緣

他講話都不合理,然後行為也不合理

然後你把以前所講的話,所作的行為把它收集

已經形成「先入為主的主觀

這個時候這個人來,ㄟ你不跟他吵架才奇怪!(哈哈)

為什麼?

因為沒有遏止意念。

所以我們馬上要遏止,意念要萌芽的時候趕快知覺」、「趕快觀照」。

遏止了以後【保持淨空】,你看我們到那個馬路不是劃黃線嗎?那個告訴我們保持淨空,不能去,去會阻塞。

所以我們要了解保持淨空

淨空就沒有那個分別心出來

沒有分別心的心啊容量大

所以我們就要保持這個容量。


有這個容量了

縱然有不合理的

講的話不合理

做的事不合理

你也很清醒

那個是他個人的事

跟你沒有關係,所以你不用生氣


我們都把別人的過錯,拿來逞罰自己

們真的都是太聰明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很清醒

遏欲物於動機。


在萌芽的時候馬上發覺

遏止掉不要有意念

不要有意念時候保持清醒,都在真理之中。

那麼都在真理之中我們行為就不偏。

不偏之謂中,真的都不偏。

那我們有意念以候絕對偏啦!

所以後學看了大學、中庸今年也有所得

所得歸無所得

因為後學小學都沒畢業

不敢講大學中庸儒家的都不敢去碰

因為會被人家笑,你在孔老夫子面前在賣文章喔!

那現在是硬著頭皮,既然前賢們要後學學講,好

那後學講就要透徹,不講就不要,要講就要透徹明白

以前二十幾年有背啦!

後來愈學愈多所以就愈縮,愈不敢講。


我們維摩詰經講到第八品,到十四品就結束了。

北部維摩詰經講完以後我們來講大學中庸

因為大學中庸是最普遍的

我們從最普遍的老生常談裡面找到真理。

那個對我們真的作用很大啦!


要學呢就要透徹知道從裡面理念

了解到三教聖人都是一樣的

文化背景不同,全都闡述都是心性,都是性理心法

我們了解了以後真的就可以參讚天地的化育。

各位前賢維摩詰經裡面,都有講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是佛菩薩的種,我們要瞭解佛是眾生成的啦!

不是佛成佛

佛祂已經成佛,不用再來凡塵引渡眾生了啦!

所以我們了解就是,因為眾生可以成佛

所以成佛以後佛不捨眾生

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在凡塵

不能躲到深山裏面去修啊!

那個不是道喔!

我們要知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在世間裡面才是道


而且我們就要了解佛性,就是無所不在

不要躲到深山去啦!(附記:活佛恩師慈訓:守著玄關跟人走)


那個南部前賢到深山裏面去修道,沒有水、沒有電、沒有人,他躲進去深山修,修了一段時間啊!

一樣念頭都有,那跟在凡塵沒有兩樣,他又出來了生活比較方便。

參考此網址:

劉講師有解說這位前賢到深山,出來後認識真理過程。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連結網址:

http://blog.udn.com/angel95168620/66100941

◎所以我們就是了解修道就是在心

我們心要瞭解真理

那後學在過年這段時間研究兩句話:

一個就是:事不礙理

一個就是:理不礙事

這兩句話給後學很長時間思索

這個事不礙理:

就是我們看到事情,看到形象,那我們不住相,不被事情束縛了,這個時候這個事就不礙理。這樣懂意思嗎? 事不礙理」,事跟理不相妨礙。


◎然後我們不執著,不讓事情停止發展

可是形象還一直在演化,那個叫做理不礙事」。

所以我們事不礙理(附記:不住相,不被事情束縛了)

然後理不妨礙事理無礙】。


後學之前有請各位背:【心境一如不犯思維】

真理我們要學,很踏實的。

不受五欲,現行禪

各位有沒有如如不動?

我們都大動

所以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守住中道

把老中帶到心中。

各位前賢天機後學都把它洩漏

以前有沒有聽過(沒有)。

魔都希望我們當魔子魔孫

不希望我們修道,我們發心修道魔就恐怖了。


攀緣

 經文: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我們在凡塵為什麼在受苦?

就是我們內心裡面在想,所有外面的環境要按照我們的意思。

我們自己先有一個主張,希望外面這些的環境要跟著我們意思,這個就是「攀緣」。

◎如果外面的環境怎樣我們去跟這怎樣,那個就是「隨緣」。

我們如果隨緣就沒有煩惱;攀緣就煩惱很多。

◎所以攀緣就是「病本」。

為什麼我們會造了很多的業?

就是攀緣,希望外面凡塵一切都順著我們的心意,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煩惱很多。做的事情就沒有按照我們的佛性,做下來的行為都種業因啦!業的因都種下來了,種下來就要「接受果報」。

經文:何所攀緣,為之三界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攀緣?

為之三界:就是我們有攀緣跟這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已經跟它結緣了,跟凡塵結緣。

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所種下來,所做下來,跟三界凡塵結的緣很深,所以才離不開三界。

◎所以我們要知道超生了死,要離開這人世間,一定要在我們的心裡面,性離開啦!我們的心如果很貪戀紅塵,這樣沒法渡超生了死啦!會一直出生、出生…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一直輪迴,在六道裡面輪迴。

◎所以我們要超生了死,我們求道就可以超生了死,但是我們自己就要認真修,不要跟凡塵結緣結太深。因為跟凡塵結的緣太深就會做魔子魔孫,魔他很貪戀凡塵,魔希望所有的人都不要修道,做他的魔子魔孫這樣他最高興啦!如果我們認真在修道魔他很怕,很恐怖,把他的魔宮打破。

◎因為我們修「真」就破除這一些形象,凡塵這一些都是假象,假的形象。我們修道的人就是要破除假象,所以魔他很怕人修道,比丘裡面有一句話:「怖魔」就是恐怖,魔很恐怖。我們認真修道魔王就很恐怖,魔王希望我們眾生都不要修道,都可以做他的部下。

◎所以我們有認真在修道,魔就會跟我們阻礙,有一些事情都一直來找我們的麻煩,我們的心就要清、就要了解魔來跟我擾亂,如果有了解就不會中到魔的計謀,沒有中計我們要修道就有辦法成就。

◎所以我們瞭解說攀緣才會在三界輪迴,要離開凡塵就不要攀緣。

經文: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

◎要怎麼斷攀緣?

我們的心一般都有主見、主張,那希望按照我們的主張可以成就,這樣一來攀緣就已經結得根深蒂固,那我們要怎麼斷?

◎以無所得:就是說在凡塵什麼都沒辦法得到,這個「無所得」很重要,我們如果知道無所得就不會跟人家計較,沒有計較就不攀緣,所以我們攀緣在日常生活裡面,都一直在用、一直在做,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覺,那我們現在學隨緣,不攀緣,不攀緣就逍遙自在啦!所以無所得就可以斷緣。

經文: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我們現在無所得就要了解,在外面看到那個寫的標語:「你賺到全世界,性命都沒有了」,那你賺到的全是界都變成別人的。所以佛就教我們不要投入現象,不要投入追求物質的享受,所以我們了解在凡塵可以生活,可以過生活就可以了。錢再怎麼多一口氣不來,都不是我們的,都是別人的了這樣就不會攀緣。

經文:

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什麼是無所得就是離二見,離開二見,二就是兩邊、就是對待。

二見:內見、外見這個就是二,就是兩邊啦!我們在凡塵一定都是在兩邊,我們現在在修道就要「中道」,要徹底了解這個中道,我們走入中道裡面不要有二見,內見外見是無所得,到最後都得不到啦!所以這樣叫做無所得。我們知道全部都無所得,這樣就不攀緣了,不攀緣我們的心就解脫了,心解脫就沒煩惱,沒煩惱在生活就很逍遙,都是連帶關係的,所以我們就了解無所得。

修四無量

 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修四無量」

 四無量就是慈悲喜捨,慈也無量、悲、喜、捨四無量。

予樂,給大家快樂。

=拔苦,把苦能夠拔掉。「拔眾生苦」就是要讓眾生能夠了解,我們的苦是從哪裏來,是自己種因然後才受苦。要告訴眾生「因不要種,就沒有苦可以受」,這就把苦拔掉了

,我們眾生很奇怪都嫉妒,我們嫉妒心很強,所以就造很多的罪。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喜心(隨喜),當人家得到好處、工夫好了,我們都要高興。這個喜看起來是最不著眼,可是卻是最重要的,我們造業最多都是從嫉妒而來。我們要培養喜心。不管遇到什麼現相之下,我們都滿心的歡喜,縱然我們遭遇挫折,或是遭遇到無理的取鬧,我們也不要生出瞋恨,所以「喜」是最難去做。才有一句「隨喜功德是無邊」,能夠隨喜的話,功德就無邊。

」,告訴我們能夠捨才能夠得,所以捨是非常重要。我們眾生都是不肯捨,所以才很多煩惱也受很多苦。假如我們能夠捨,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我們都把它捨,能夠捨的話,我們的心就可以逍遙自在。所以這個捨是最好用,而且能夠捨才能夠得。當我們把身邊所有一切有形、無形的都捨掉了,「得」就是得到我們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不捨的話,佛性出不來就得不到。所以一定要捨,我們才能夠得到「自己的真心佛性呈現」。所以捨才能夠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為我們眾生都不捨,都是很吝嗇很省,結果省到佛性都縮起來。所以我們要捨,捨才能夠得。修四無量,慈悲喜捨這四個對我們來講都很重要,我們要給人家快樂,把苦能夠拔掉;隨喜,看到人家賺錢很高興、看到人家漂亮很高興。不會說只要她很漂亮就嫉妒。

開梵天道

   梵=清淨。開清淨之道。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府天跟大梵天。我們會說娑婆世界的祖先就是大梵天的天主,從大梵天來。在印度很多人都修梵行(就是要修到大梵天),而我們都希望能夠修到無極理天。觀念不同,印度很多都是修梵行,希望到大梵天去。我們能夠開梵天道,就是清淨之道,清淨行之道。各位都了解怎麼樣清淨嗎?很簡單,一塵不染一念不生就清淨了。我們凡塵都不感染,然後我們念頭都不生,這樣的話我們就到達清淨。只要我們能夠心清淨,我們佛性就呈現,當佛性呈現的時候就能夠「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到了,我們要怎麼做,佛性都會告訴我們「你要怎麼做」,自然去做就對了,以後都沒有業因,不種業。所以這個很重要的,我們要去做的,開梵天道,在生活之中都能夠清淨。因為平常我們的生活念頭太多了(起心動念),然後念頭就引起我們行為,我們就會造我們的念頭去做,結果就有取捨,取捨之中就造業因,業因一造了就受苦。當我們一受苦的時候,又是怨天尤人,這樣惡性循環,才一直受苦不斷,所以我們要自己認識「來是自己不清醒,頭腦不清醒才一直受苦

經文—(80_正面)

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勸請說法

   的功德是很大。這裡最主要是勸佛能夠講經說法,大梵天王每一次當有佛在凡塵出現,都是他第一個去請佛說法。在我們來講要「勸請說法」大概是說善知識對真理了解的,我們能夠去請善知識能夠說法,能夠利益眾生,讓眾生都能夠有一個方法可以修持、可以回天、可以回到我們本來。

隨喜讚善

   在說法的時候,我們能夠隨喜。我們眾生在身心裡面嫉妒實在是很強。當我們看到別人很會說,我們就嫉妒,嫉妒不知不覺就呈現,所以我們要隨喜。剛才講「四無量」裡面的第三個:隨喜功德是無邊。然後要「讚善」,讚嘆那個善,能夠回天,那個方法去做就能夠回天。

得佛音聲

   我們能夠隨喜讚善、能夠勸請說法,就能夠得到佛的音聲。這不是只有講釋迦牟尼佛,只要是有心去宣揚闡揚佛道,你就會得到佛的音聲,自然而然它就會呈現,讓眾生都能夠知道怎麼樣來回來。

身口意善

   凡塵會造罪是「身口意」,而我們能夠行功立德一樣是身口意,所以這三個很重要。身口意業我們要皆清淨。身業清淨:不殺盜淫。口業清淨,大概是我們眾生最須要的。現在我們嘴巴都亂講,有的沒的都隨便講,這樣我們就造一些口過,口業就不清淨。要了解,講出來不合真理的話,我們就不要講。講出來都是符合真理,這口就很重要。意,更難修持。因為意念在裡面看不見,我們怎麼想別人都不知道。意業清淨,我們只要意業清淨最接近佛。所以我們意業,就是要很努力的去把它注意、去修持,這我們自己知道,意業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我們自己想什麼自己都知道。所以意業很重要的。各位意業清不清淨啊?(不清淨)

  老子時常講,當我們善念一發,雖然還沒去做,可是吉神已經在周遭擁護(都在保護我們了)。當惡念一發,雖然我們也還沒去做,可是凶神惡煞就在旁邊伺候我們。要了解,虛空之間有非常多的神明、鬼神,全部都在虛空之間。只要你是一個善的,祂都會擁護保護你。假如你是壞的,無意之間,祂就會作弄你。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善念,時時刻刻,雖然還沒做(沒有去做出來),可是我們一定也要有善念。身口意都善,「身」善比較容易。「口」,注意一下。

「意」,一定要自己用心,造出來的罪過都是意念,從意念造出來最大最深,所以意念一定要去訓練,最好都是沒有意念,就是不起心動念(都沒有念)。沒有念的話,意就清淨,很清淨的。當我們把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叫做「正念」,那個意都很正。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之中自己訓練自己,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在修道。各位有在修道嗎?(),各位都怎麼修呢?有聽過的講講看?

 

道親問:有空的時候,就淨一下心。若沒空,……,不行,那個要趕快回來。

劉講師:對對,很正確,都是從意念著手。

道親:心就跑掉了,不行,要趕快收回來

劉講師:對,就是我們時時刻刻……,能做的已經就很好。這個道,我們講到最親切的來就是「我們的心性」,所以修道就是修心性。我們在心性上,「時時刻刻」都能夠去注意我們的心性,就叫修道。在事相上是跟眾生結緣,而且了一些我們的累世的罪業,所以事相上都稱不上是在修道。真正的在修道,都是在心性。心性,我們時時刻刻要去觀照到它。所以身口意善,我們要自己本身做。

得佛威儀

   能夠身口意善,就能夠得到佛的威儀。我們都是佛,每一位眾生都是佛,只要我們能夠四無量心、能夠學佛說法,只要身口意善,這樣全部佛的威儀都呈現。並不是說要到成佛的時候,才有佛的威儀,不用到那個時候,而是在我們平常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只要我們保持三業清淨(身口意業都清淨),那佛的威儀就自然會呈現在我們不知不覺之中。

深修善法

   我要深修善法。善法,一般我們也都會稱為是有所作為,可是我們要努力去做,不盡有為,我們努力的去深修善法。

所行轉勝

   我們所做的、所修持的工夫,會轉勝,就會愈深,愈來愈接近佛的本位,所以我們本身就努力做。

以大乘教

   大乘就是成佛的方法。三乘法是方便一些眾生根器還不夠,所以才用三乘法門。大乘就是要我們能夠成就、能夠成佛,所以稱為大乘。我們就用大乘來教化眾生。可是我們要知道,假如眾生程度還不夠,先用三乘法,不然一下子你用大乘的話,他沒辦法接受,他就會自我淘汰,自己就會離開了,等到時機成熟了,再跟他講大乘法(成佛的方法)

成菩薩僧

   就是我們自己本身修道。菩薩身就是佛。佛法僧是一體的,菩薩僧就是佛。能夠成菩薩身就是已經是佛。僧就是我們身體。整個行持都是菩薩,這個道整個呈現出來的就是佛。

心無放逸

   這倒是最重要。我們在凡塵為什麼作眾生?就是我們「心放逸」。當「心不放逸」就是真的在修道。各位前賢,「心」有沒有放逸?放它很自由的去跑,這就放逸。心追求外界的一切形相就叫放逸。放逸就是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因為我們放逸,我們才當眾生。當我們能夠約束我們的心、觀照我們的心,就是不放逸。我們把「它」修到規規矩矩,然後讓「它」很自由自在,修到很規矩讓它自由自在,這樣就合乎正法。而我們沒有修到規矩,就放它自由自在,這叫放逸。

   像孔老夫子隨心所欲,隨心所欲但是後面加一個「不逾矩」,就是不超過規矩

「隨心所欲」就是放逸,然後我們「不逾矩」就是把它框在這個道裡面。所以我們要在「道」裡面來隨心所欲,不能超出道之外、不能超出本性之外。

   我們追求凡塵的形相、一切名利,這都超出我們佛性之外,所以就叫放逸。放逸了我們就造罪,造罪就受苦,就是因為這樣

   所有的經典,我們一定可以找到這四個字:「心無放逸」,佛非常強調「心不放逸」

不失眾善」,所有的善我們都不失都能夠去行持,然後看人家做也很高興,隨喜。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這樣做叫做菩薩不盡有為。有為=有所做為,是生滅法。可是我們要做,我們一定要去努力要去做。不盡有為,我們都去行持,有為的事相都是生滅,可是我們現在因為是在凡塵,所以這一些生滅法我們都要去努力去行持,給所有的眾生做一個模範,所以不盡有為。

經文—(80_正面)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 無作。不以無相 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已經講過了,接著就講怎麼樣菩薩才可以「不住無為」。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這是三解脫門。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作解脫門)。三解脫門,所有的萬法都進入這三個解脫門,很重要,上個禮拜我們還特地把怎麼修的方法都講出來。

第一個空解脫門雖有不有,觀以成空解脫。

第二個無相解脫門雖無不無(本來沒有,可是我們把它觀照有),觀以成無相解脫。

第三個無作解脫門有無齊等(有跟無等齊,齊等),已經看成一起,然後觀以成無作(不用做了)解脫。

這三解脫門很重要的,因為萬法都走入三解脫門。佛也一直要我們能夠進入三解脫門。空叫真觀,無作叫假觀。無願叫中觀。你能夠這樣等於就把整個真理都容納在這裡面。所以三解脫門,修學空,已經到空解脫,可是不以空為證(就是不證)一證的話,當我們一證悟到涅槃就是不渡化眾生了,自己已經回歸到本位了。

修學無相無作

   第二個修學無相,第三個無作(無作也就是無願),這三個解脫門。

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不用第二個、第三個為證,就是不證。不證也就是不進入的意思。為什麼不進入三解脫門,因為我們進入就是已經回歸本位,不渡化眾生了,那眾生就沒有辦法得到利益,所以不以為證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無起就是萬法都是因緣而起,而我修學無起,就是已經透徹知道萬法都是因緣聚會才生起的。萬緣聚會生起,這都是假,沒有一個主宰者,沒有一個主宰讓它生,那是因緣然後會合,然後才生起。

   我們修無起,就是透徹了解知道真理,它沒有的,這樣因緣聚會都把它分開了,分開了以後,我們觀照到緣生的道理,而觀照到緣生叫做「見法」。見到緣生的道理叫做「見法」,已經見到這個法。見到法就是見到佛所以我們看到因緣會合,然後現相,這個現相都是假相。然後我們看到那個因緣了,看到因緣就叫見法,而你見到這個法就是見到佛,見到如來。已經很透徹的跟我們講道的本體就是這個。

   所以我們就要在凡塵之中都能夠觀照(觀照萬法),萬法都是空的、都是因緣聚會才顯現。我們去觀照萬法,所有的法都這樣都是因緣聚會。然後我們去看到它的因緣,因緣我們看到了就叫見法。見到法就叫見佛,已經見到如來,所以這個如來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見到。金剛經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是去看相,而是去看「為什麼會有這個相的因」,「因」是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就是如來,所以我們見到了如來。

   以我們身體來講,我們身體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所以我們都是看到這個身體的形相,當看到形相,我們糟糕了,又分別形相美醜、又分別形相男女、又分別形相老年輕,已經離本體愈離愈遠了。假如我們能夠知道形相是假的,在指揮這個形相的視聽言動是誰?那個就是如來,在指揮我們這個形相的行動就是如來。只要我們不住相了,我們見到已經進入先機而知。所以我們看到人,你都不要住在他的形相,你只要看他會走路、眼睛會看人、會講話、會有動作,就是如來。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見如來,所有形相,不光是人而已,萬相都是一樣。萬相也是因緣聚會然後才現相。我們已經看到因緣聚會的前因(因緣聚會的緣生法),我們已經見到緣生了,已經見到法,見到法就是見到佛。

   在生活之中只要我們用心,不在追現相的變化。我們追現相的變化一定成眾生。我們追現相的起源(它怎麼來,現相的源頭),就可以追到如來。所以我們要「見諸相,能夠非相,就即見如來」。假如我們是見如來,即無所見,無所見就是沒有能所(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把能所已經回歸一體,當下全部都是。有能見、有所見是對待、是生滅。已經沒有能所,沒有所見就真的見到如來。知道嗎?不知道也沒關係,慢慢想,慢慢的醞釀,在我們八識田中醞釀,如來就會出來。

修學無起

   無起就是已經萬相都沒有了,已經萬相皆空了,已經找到它的源頭。是蠻深的一個佛法。就是因為已經萬相起來都是因緣聚會,而我們修學無起,就是已經找到它的根源,它怎麼會生發萬相的根源。根源已經知道,根源知道叫無起,沒有起相、沒有所有形相,已經觀到萬相皆空(全部都是空,萬相都是空),所以空性即是佛性。所以到無起,無起就是空了。空性就是佛性。我們就在佛性之中。

不以無起為證

   因為能夠觀到無起,就是已經知道源頭了、知道如來本體。所以不要走入證,一證了以後就涅槃,涅槃就沒辦法渡化眾生。

經文—(80_反面)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觀於無常

   我們要觀。凡塵所有一切無常,就是沒有常住,一直在變化,叫做無常。我們能夠觀無常,我們就絕對不住相。各位住不住相?我們很容易住相,就是不知道無常。假如我們知道「現相都是沒有常住,一直在變化」,能觀這個無常,我們就一定不會住相。各位前賢,不住相我們就沒有煩惱。我們所有的煩惱都從住相而來。所以我們觀無常,就是告訴我們不用煩惱。所有的煩惱都是假的,都是住相而來,不住相了就沒有煩惱。各位想一想,我們煩惱的來源是不是就是住相。都已經住: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我們已經住了,然後煩惱。當你不住了,煩惱就沒有。所以我們要觀於無常。

而不厭善本

   我們觀無常以後,這個善本也一樣是生滅的,然後我們不厭(不要討厭),不要說這一些生滅的我不要它、我要遠離它,而是我也不厭。我要隨順著凡塵,所以不厭善本,所有的善我都去做,雖然它是生滅的、是無常的,可是我也累積。累積,我們不會住在心上。我們不知道的話,我們就會說「我做了很多、我做了很多」,自己就會以為自己功德很大。當我們已經觀無常了,然後我們再去做就不會有這個心。為什麼?因為都是無常變化,所以我們就能夠回歸到佛性本體回來。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

   我們要透徹知道,在凡塵我們有身體都是要受苦,有身體就是苦。然後我們觀世間的苦,但是我們不討厭不惡生死,為什麼?因為眾生還這麼多,那我們討厭生死,我們一定趕快進入涅槃。當進入涅槃,眾生就渡不了了。所以不惡,不討厭生死,我們還在生死之中。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已經能夠觀無我(沒有我),就是形相之中,沒有這個我,我們現在都把身體認為是我,我們知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不是我,所以我們觀於無我。知道身體無我,可是誨人,誨人就是交誨,教導。我們誨人不倦(就是不疲倦),我們教導別人不疲倦。本來就無我,身體不是我,是天地的物質,沒有這個我。可是我們用這個身體來教導眾生,誨人不厭倦不疲倦。平常我們都講借假修真,我們就是借假,身體是假的,我們借身體。修真,真的就是佛性,我們來修,把佛性修的很光明。

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

   我們觀到寂,寂就是如如不動,滅就是滅掉所有煩惱。滅就是已經不生不滅,沒有生滅。我們能夠觀於寂滅,到達如如不動,都全部沒有生滅也沒有煩惱,已經知道這一種涅槃的現相。可是不永寂滅,就是自己也不進入。所以這個菩薩無為都是很殊勝,可是我們就是不要「好,阿就自己進入」,進入了以後就沒辦法渡眾生。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

   遠離很重要,就是我們全部都遠離:遠離色相、遠離名利、遠離凡塵所有的貪瞋癡,我們什麼都遠離了,都觀於遠離,全部都遠離了,不在我身上,已經恢復佛性的本體,所有佛性該有的都回來了,佛性沒有的都全部遠離了。所以我們能夠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假如我們連這個善也遠離的話,那真的進入涅槃了,所以我們還身心修善,雖然已經到達非常高的程度,可是我們一樣,最低的也去做。以前我們時常講一句「一般凡人都是眼高手低」,現在我們是「眼高」已經看到道了,然後「手」也一樣能夠做得到,全部都做得到,不是手很低,而是手也一樣很高,眼高手高,全部都能夠做得出來。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無所歸,因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以不用歸到哪裏。所以無所歸,不用歸。然後我們歸趣善法,就是要把善法呈現在整個凡塵。都是很高的法門,因為我們說要歸、皈依,就是有一個依賴,而我們的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就無所歸,不用歸。那我們還歸趣善法,一樣,就是把這個善又能夠呈現在凡塵。

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我們已經能夠觀到無生,就是我們佛性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生滅,已經能夠觀於無生。可是以這個生法(生滅的這一些)來荷負一切(就是能夠挑起救渡眾生的責任),一切我們都能夠荷擔負責。

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

   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漏就是漏洩,好像漏斗,上面進來而下面流出,類似篩。在凡塵我們的六根都是漏洩(都流到外面去)。因為我們都漏,才會讓我們進入三惡道。當我們無漏,因為漏了以後,精神外放,然後就產生很多煩惱,很多的煩惱都是我們精神外放以後才產生的。這一些我們就把它歸納漏就是煩惱,因為我們已經精神外放了,所以漏就是煩惱。當我們無漏,你精神都不漏洩在外面就沒有煩惱,當你沒有煩惱就叫無漏,全部都無漏,我們都能夠守得住,不漏掉了,全部都在,這我們要先了解。

   了解以後我們「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我們要以真理來告訴眾生,我們不斷掉諸漏,因為我們還要用六根來了解眾生的根器,這很細膩的。諸漏我們要了解,都能夠觀照到,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外漏,不要使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外漏。可是我們要觀眾生的根器,你要不要去看?有沒有漏?懂意思嘛?你能夠真正的到達無漏了,就表示你的身心都歸位(都能夠在本位),可是你要了解眾生、你要渡化眾生、要跟眾生結緣,所以還是有那個,只是你功能作用不同,而眾生的功能作用當他一漏了以後,眾生就會追入「這個好我喜歡,我想追求;這個不好,我討厭我要排斥」,是不是兩者不一樣。活菩薩的心雖然也一樣去注意眾生,可是活菩薩就想怎麼樣來渡化,知道眾生的根器然後用什麼方法來渡化使他成佛,是不是不同。雖然出發點一樣都是漏,可是後面都不一樣。所以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

道親問:如果漏盡?

劉講師答:漏盡就表示已經不漏了。

道親問:表示滅?

劉講師答:對!盡就表示漏,漏盡就是表示你已經徹底的知道,祂的所有根源、知道祂的所有功能,而且你已經可以去掌握到祂,這個叫「漏盡

   所以漏盡通就是佛,普通我們都只有五通,六通的最後一個漏盡通是最困難,到漏盡通就是佛。六通的最後一個就是漏盡(六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漏到盡的時候,他已經成就了。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

   觀無所行,沒有能行、沒有所行。所以我們能夠知道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說我沒有說一個字,就是跟這個意思一樣。我們有所行而且努力的去行,可是也已經一樣,無所行(沒有能、沒有所,沒有能所)。佛從性海(心性)之中,把真理整個都流露出來,所以佛沒有能說的我、所說的法(沒有能所),所以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但我們以現相來講,佛就妄言。因為佛講這麼多,怎麼會沒有講一個字,這是從現相來說。從真理來講,就是沒有能沒有所,就已經回歸到真理的本體。佛要引導眾生走入真理的本體,所以佛告訴眾生真理,而這個話「我沒有說一個字」,這就是真理。

   我們凡人「我有說、我說很多」,這表示我要要驕傲,「我知道的很多、說的很多、比人高」這就是對待的、生滅的,而生滅的是凡塵的法,不是出凡塵的法。這裡告訴我們「無所行而行法教化眾生」,就是都無所行(雖然很努在做,可是我們心裡面都在真理之中),像佛一樣,佛一直努力講,講一天一夜的涅槃經,但我們要看一年。佛講那麼努力講那麼多,但佛說我一個字也沒講。那我們很努力做,但我一個事也沒做,懂意思嘛!就是已經把「能所融入一體」,就是在真理之中。「能所一如,不犯思惟(本來是心境一如,但我們把能所一如,更透徹了。不犯思惟=不用我們去想像),積之歲月,但不馳散,而未心開,未之有也」,更透徹更了解。所以「無所行」,不是什麼都不做,不是凡塵對待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在真理之中「沒有能行、沒有所行」,很努力的在做,可是「沒有能所」。

   好像佛所講的,「我沒有說一個字」是一樣的,沒有能所,就是沒有對待。佛已經把能所融入到一體,在一體之中,一體的這個體就是道體,在我們來講就是性體,在性體裡面,能所已經變成一項。平常我們在生活上,後學都講「我們要在生活上來行道」,譬如說,我在房子前面的馬路打掃,看看我們用什麼心,「假如都沒人要掃,那我來掃,你看人家都會稱讚我」,這就叫能所。「假如這是我自己居住的地方,把它打掃乾淨,我自己也清爽」,這叫沒有能所。「這我應該做的,我去做」,這就沒有能所。

「假如我們做一做,想要讓人家稱讚」,這都有能所。

「做一做想要人家來稱讚,或者說這本來不是我該做的,但我來做,我都比人家厲害、聰明」,這就是有能所。

生活上我們是不是都這樣?我們都一樣在做、一樣在想,有時候我們時常都在對待,在對待就有能所。若沒有對待,我該怎麼做就去做,你讚美我也一樣這樣,你沒讚美、罵我,我也一樣這樣,這就叫沒有能所。這就比較更透徹,在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把能所融入一體。

   我們平常都會:「這不知道該不該做」,是不是有這樣?都會時常遇到,這已經在兩邊,在能所兩邊拉扯,做了不知道會不會被罵、做了不知道會不會被讚美,都在能所兩邊拉扯。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該怎麼做去做,過了就丟開,這樣叫做沒有能所。我們修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不用再找時間、找地點,都是在修道。

   我們把所有的煩惱,為什麼煩惱?就是能所。有能煩惱的我,有所煩惱的事,是不是能所?現在我們把能所合成一體,能所不見了,煩惱也不見了。生活就是要把煩惱去掉,所以佛法即在世間(佛法都在世間),即在世間覺,你在煩惱之體中,你去找到煩惱的體(你若在煩惱,你去把煩惱的體找出來),「啊~原來煩惱沒有體啊」,那煩惱沒有體,我為什麼煩惱,哇~煩惱不見了。所以我們就深入其中觀照,找到煩惱的體,我們煩惱來的那個叫事相,這個事相我趕快找體,找煩惱體,煩惱體在哪裏,一直找,找到後面發現煩惱沒有體,沒有體我幹嘛煩惱。因為煩惱就是事情跟形相,而事情跟形相都是假的、都在變化,現在我們來找煩惱的本體,當你一直找煩惱的本體,找到後面發現怎麼找不到煩惱本體,所以煩惱體就是佛性。讓你找到後面,喔~原來煩惱就是我們佛性,煩惱變成很高興的出來。以後我們都會碰到,一定會有遇到煩惱的事,現在我們就趕快找煩惱體,當你找到煩惱體就找到佛性,煩惱的體性就是我們的佛性。為了事相而煩惱,而讓你找到本體的佛性,你看多好!懂嗎?很奧妙!

  為什麼歷代祖師都在講「煩惱即是菩提」,就是在講這個。煩惱就是「事相」,菩提就是「本體」,我們不要在事相著力,我們在本體著力就對了。不了解沒關係,你把這個問題放在腦中,然後一直想一直想,想到後面絕對連你在睡覺都笑到醒過來,笑到醒過來就是答案跑出來,喔~原來就是這樣。所以要「把這一個沒有了解的」存在腦海,你大疑就大悟,你小疑就小悟,你不疑就不悟。不悟,佛性就出不來。你若大悟:「怎麼會這樣,怎麼煩惱會是菩提」,你一直悟,悟到最後,啊~原來就是這樣。煩惱是事相,但煩惱的體性就是佛性(就是我們的本體)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就是凡塵一切都是空、都是無。我們不捨大悲,就是眾生都是在苦海之中受苦,而我們不捨掉眾生的苦,因為靈本同體,佛性都是一體的,眾生受苦也就是我們在受苦。所以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知道意思嘛?知道什麼都是假的,眾生也是空的,眾緣積聚而生,眾緣消失,生就不見了,眾生眾生(眾緣而生)。什麼叫眾生?眾緣積聚而顯現的生相叫做眾生,眾緣而生。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不生,因為不生就不滅,本性不生不滅。有生有滅是眾生,是眾緣而生的。而眾生緣生的我們把這個眾緣都能夠了解,「為什麼會現相」,就是因為無明,一念無明然後生三細,境界為緣又長六粗,就這樣子才在凡塵六道輪迴,當我們都了解眾緣,所以眾生都已經得渡了。所以我們要先渡度自己,我們自己就是眾生,那我們已經得渡了。

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

   就是我們大家都是佛都是菩薩,但是我們不要隨著小乘,怎樣?他要趕快走入涅槃了。懂嗎?我們都觀正法位,所以我們在得到須陀洹叫見道位。斯陀含跟阿那含叫修道位。第四果阿羅漢叫無學位,已經無法可學,無學就是無生法忍。無學位就是已經觀到正法位,就是已經無學了,已經觀到正法了。可是我們不隨著小乘,為什麼,小乘就要進入涅槃了,看到正法位:哦~我趕快進來。那個叫獨善其身,但我們要兼善天下,要當活菩薩,不要當阿羅漢。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

   我們要觀所有的萬法都是虛妄(假的),凡塵有形相、沒有形相都叫虛妄。這名稱時常聽到「都虛妄」,但就是不知道在講我們在凡塵的現相,我們在凡塵的所有一切都叫虛妄(都假的),凡塵的所有一切: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全部都是假的。形相是假的、事情也是假的,全部都是假的。但是我們都不知道而把它當成都是真的。所以我們才六道輪迴,我們若知道都是假的,就成佛了。所以就要認真看,假如我們感覺它是真的,就一直看著它,真的就不會變啊,看它會不會變。所以後學就講,在適婚年齡時對異象非常鍾情,你就開始寫日記,你把你的經過、心思很誠實的寫下來,每天都這樣,每天都寫,把真實的事情、心裡所想的、想的跟實際遇到的都把它寫下來,然後經過一個禮拜、一個月、一年,你從頭到尾來看有沒有變化,假如沒有變化,那個叫真的。假如其中有變化,那個叫假的。沒有一個是真的,大家都是假的,絕對變化。不要等到一年,不用兩天就變化了。也不要兩天,一天就變化了。也不要一天,前後都變化。

   所以凡塵都不真都是假,但我們都把假當成真,我們會受苦就是這樣「都把假當真我們才受苦」,所以要了解真理。真理就是不假、就是真、就是不變,你不認識真理,真理也不變。你認識真理,真理也不變。你有研究真理,真理也不變。你沒有研究真理,真理也不變。我們就是要找這個,這個也跟我們很親切也在一起,二十四個小時都沒離開過,很親切就在我們身上,我們都在使用祂但都不知道(日用而不知),像我們看萬相的變化,萬相的變化都了了分明,這個了了分明是誰?就是真,因為你真才能夠知道外面的變化。你裡面跟著外面變,一起在變,都不知道。因為我們有一個不變的真心佛性,所以才知道外面的一切在變,且還了了分明,但是卻不認識祂,這麼親切跟我們在一起但我們都不認識祂,所以我們要去認識祂、啟發,然後賦予祂權柄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這樣就對了,就真正的在修道了。所以觀諸法全部虛幻,都是假的(),有現相但是都不真都是假的。

無牢無人無牢

   不牢靠,它就是會變化。無人,也沒有人,人(眾生)變化也都很快,壽命百年就不見了(無人)

無主、無相

   沒有一個主。我們為什麼會顯現在凡塵,說這身體就是主人,沒多久它就變化,所以沒有主。也沒有相,一直在變化之中。

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本願,就是我們要渡化所有眾生成佛,這個本願還沒有滿,所以我們就努力的「不虛福德禪定智慧」,就是把福德禪定智慧一直努力的再培植、一直再加強、一直再深入,所以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已經了解了,可是我們不住在無為裡面。

經文—(81_反面)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

   我們具福德,這裡我們走入性分的話就用「功德」,而「福德」就是我們凡塵在用,在凡塵的福報就講福德。我們具備福德,所以不住無為。我們在無為裡面就講功德,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凡塵還要跟眾生結緣,所以我們具備福德,要有一些福報,然後有福報才能跟眾生結緣,所以我們不住無為。

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因為我們有智慧,所以不盡有為,「有為」一盡了(有為就是生滅),當我們一盡了,不落入生滅了,那就糟糕了。所以我們具備智慧,但不盡有為(就是生滅的我們也很高興的參與、也一樣去參與,只是我們心不染),這很重要喔!我們要跟著,不能自命清高而都不理會人家,我們就是要跟人家一樣,只是我們的心雖然是跟人家一起在遊玩,可是我們的心不染塵(就是隨順眾生,不染塵)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

   慈=予樂,悲=拔苦。我們能夠發揮「大」,就是滿整個虛空之間那麼的大慈悲,所以不住無為,我們住進無為就是涅槃,住進無為就是不渡化眾生了。所以我們大慈悲故不住無為。

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要滿我們本願,我們眾生都要知道「大家都是一體的,我們要使所有眾生都成佛」,這樣子滿本願。所以所有的有為我們不盡,就是去做,當一盡的話,你就不做了。所以我們都做。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

   因為我們要集法藥,集法藥來治眾生的病。所以我們不住在無為,若住在無為就不要去集法藥,因為我們已經不用藥了。但為了要渡化眾生,所以我們要集法藥。故我們不住無為。

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隨著授藥,就是眾生有病,眾生什麼病我們就給他什麼藥,眾生的病不一樣,所給的藥也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就隨授藥,但不盡有為一直去做。眾生有什麼樣的情形、有什麼樣的病,就給他什麼樣的藥,就隨順眾生。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

   知道眾生的病,所以我們不住在無為。這都是一樣的意思,若住在無為,就不管眾生病,你就不會去管了。

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就是要滅眾生的病。我們眾生就病在貪瞋癡,都很重的!然後由貪瞋癡延伸下來的就有很多,很多的小毛病。貪瞋癡是大病,還有小毛病。所以我們不盡有為,但都努力的在救眾生,給眾生能夠得到快樂。

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這就告訴東方滿香國的那些菩薩,告訴他們就是要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這個法門告訴他們。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就是盡無盡的這個解脫法門,因為他們說我們要回去了,就請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一些法讓我們紀念,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教這個「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你們就要學。我們也是要學,不只有他們要學,我們也要學。

經文—(81_反面)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眾香國的那些菩薩聽到「盡無盡」解脫法門都很高興。

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

   用香花以及眾香國的香,散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佛。要了解,不是只有供養釋迦牟尼佛,你能夠供養所有的眾生,因為眾生也都是佛,所以為什麼供養佛有那麼多?就是因為眾生有那麼多,眾生也都是佛。所以供養佛。

及此經法」,也供養經法,就是「盡無盡解脫法門」。

並諸菩薩已」,也恭敬娑婆世界的這些菩薩。

稽首佛足

   像是釋迦牟尼佛行禮。稽首就是用尊貴的頭來頂佛的腳(最下賤的腳),這樣就是最敬禮。

歎未曾有」,讚嘆都沒有過這麼殊勝的法。

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

    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眾生這麼的剛強、這麼不好渡,而在這邊能夠行持佛法。

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已經回去眾香國。佛法裡面,我們的佛性沒有空間跟時間的約束。現在他在娑婆世界不見,就回到他們東方的眾香世界,已經到達了,不用像我們要買機票搭飛機。我們要努力學,現在我們在台北,說要到高雄去,也不用等到高速鐵路通車,我們咻~已經到了,比那個還快,我們有神足通,一下就到了。你若有去過美國的話(因為我們沒有去過就不熟,不知道要往哪),一樣,一秒鐘已經到美國,也不用經過海關、也不用護照,一下子我們就到了。若官員要來調查,不然我要回去,咻~又回來了。「菩薩行」已經講完了,接著講第十二「阿閦佛品」。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各位前賢這一品非常殊勝,我們真的要怎麼樣見如來、怎麼樣見佛的一品。所以這一品的法門也是很高。這時候佛故意要維摩詰來講怎麼樣見如來。

經文───(第82頁,正面)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你要見如來,到底要怎麼見。因為維摩詰跟文殊菩薩然後帶了很多人在他的寢室裡面,然後就說我們去見釋迦牟尼佛。這時候佛就問他,你要帶大家來見佛,要怎麼見。「欲見如來以何等觀」,你用什麼觀如來。

經文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維摩詰就回答:「如自觀身實相

   各位前賢這地方很重要,我們觀身的實相,我們身體的實相就是我們的佛性,而我們的佛性就是如來。你要觀如來就是觀自己本身的佛性,這樣就是已經觀如來,這樣知道嘛!我們自己身體的佛性就是如來。所以維摩詰就回答「如自觀身實相」。我們看得見的這個身叫做虛相假相。而實相不生不滅,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覺性。所以這裡很重要,文字不多,但意思都很好。

如自觀身實相

   就是看我們自己本身的實相,我們的實相就是佛、就是如來。所以觀我們自己自身的實相。

觀佛亦然

   觀佛也是這樣,一樣的。所以我們看我們自己本身的佛性,就是已經在觀這個佛。假如我們一想到:「啊~我們自己的佛性就是佛喔」,不敢承認,我們當眾生太久了,我們都不敢承認。所以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經文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

   前際,際=時間,前際就是過去。後際就是未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不來不去。我們佛性都不來不去。我們的身體有來去,好像後學從基隆過來,身體從基隆來(身體有來去),接下來要回去,身體又回去,有來有去。而我們的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佛性既不用來也不用去。所以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就是如如不動,我們要知道這是真理。相,我們身體是相(形相),相有來去,如來之體沒有來去。所以這裡跟我們講真理:我們的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的佛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看到什麼都能夠知道什麼,假如沒有佛性的話,顯不出來。你看我們現在一眼望去:「研究班道場活動」,離我們身體還有一段距離,可是我們都了了分明,那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都能夠把那個呈現出來讓我們知道。假如我們在外面空曠的地方看到藍天白雲,為什麼知道藍天白雲?就是佛性。所以借著形相,把佛性顯現出來。現在我們的身體也一樣,佛性把我們的身體顯現出來,借天地的這些物質然後呈現這個(身體)讓我們用,那我們瞭解到這個理,我們就好好的來用「佛性呈現的這個現相」,就可以天地人(人為三才之一,輔助天地的不足),代理天地來理物(處理東西、處理事情),代替天講話,那我們人就真正的跟道已經一體。假如我們走入現相而不在理的上面(不在佛性的上面),那我們就會追求這個現相的欲望,而現相的欲望就會變成我們的私心。我們最大差別就在這裡,我們能夠了解到真理,我們就會從真理產生的功能作用,自然而然符合祂的自然功用。

   假如我們已經起心動念、變化,然後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念頭了,這就已經是我們自己不要(天性不要),我們自己要走入人性。在走入人性以後,我們人心作用很可怕。我們之所以會在凡塵造了很多的業障,就是不知道這個真理、不了解,所以才造業。假如我們能夠按照上天所給我們的天命之謂性,上天所給我們的明命(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能夠率性之謂道。率著我們的本性,那個就是道。然後我們已經有偏離了,我們修道之謂教。所以我們已經在凡塵太久了,偏離了我們的天命之謂性,已經偏離,我們沒有率性。現在都率習性,習性都造罪。所以我們要修道之謂教(教化)。我們愈來就每況愈下,愈來就愈不像樣,愈來愈差,所以我們要回過來。要了解到:佛性是如如不動,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可是我們的現相(落入現相)有變化有來去。所以佛才要我們觀照緣生的道理。

   因為現相都從因緣所產生,我們能夠見到緣生的話,就見到法。見到法就見到如來。所以還是要我們從現相回歸到本體,現相都是假的,本體才是真,但本體沒有形相。所以我們如來(如如不動),前際不來後際不去(沒有來去,也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只要我們沒有三心,我們佛性整個都出來。各位可以試試看,我們在生活上都是有過去心、然後有未來心、有現在心。假如我們沒有三心,就想:「過去已經過去,就讓它過去,不管得意失意,就讓它過去;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已經過去兩秒三秒,又說現在,兩秒三秒又過去了,所以現在不住」。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這個時間都沒有,沒有把我們約束,那個就是佛性。佛性沒有被時間約束。

   所以我們在講大迦葉在雞足山入滅盡定,要萬萬年那麼久,那麼久是因為現在我們時間空間的約束,假如我們進入真空(沒有空間沒有時間)裡面,它的萬萬年也是剎那,一剎那就萬萬年。我們回歸到我們身體,各位前賢我們那個念頭,我們萬年前的念頭、跟現在的念頭、跟萬年以後的念頭竟然是一樣的,各位前賢,萬年以前的念頭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念頭,萬年以後的念頭也是現在這個念頭,所以我們叫做「一念萬年」,我們回歸到無念,我們把所有萬念都放下,回歸到無念,這一個念,萬萬年。沒有聽過嗎?我們把萬念都放下,都不要起心動念,什麼事都沒有,不是有一個了了分明嗎?這個了了分明,萬年前也這樣,萬年後也這樣,現在也這樣,叫做一念萬年。這個一念,我們就要時時保持,我們在保持這一念的時候,就是我們不要起心動念,當不起心動念,我們這一念就了了分明,我們這一念:像日光燈、天花板,看到這麼多人,是不是了了分明,而了了分明但我們不起心動念,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要修的就是這樣。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就不要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就把不生不滅佛性請出來,我們用不生不滅的佛性來應萬事萬物,那個時候,祂自然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來該怎麼做,你都會了了分明,慢慢我們佛性的功能: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跑出來,祂都會通,但我們現在都不通。現在我們人心作用,我們起心動念太強(我們的念太多),沒有把萬念放下,所以這一念出不來,這一念出不來則祂的功能也就出不來。現在我們把萬念都放下,這一念就會呈現,呈現以後,你就讓祂熟悉、給祂權力,這一念可以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以後我們這個身體沒有了就沒有關係。我們若沒這樣做,當我們身體不見了,我們種下的業就推著我們,如果做的好就推我們到天道享福;做的不好就推我們到三惡道受苦。都是業在推促我們。所以我們在凡塵世間,業力最要緊。我們時常都被業推促著,我們遇到什麼事情都是業力,所以要知道,「為什麼是我遇到,而不是別人遇到,而且別人遇到的怎麼跟我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種的業都不一樣,所以遇到的也都不一樣。

維摩詰說「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這很重要。沒來沒去,現在也不住。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現在,都沒有,沒有時間的約束。我們的佛性沒有時間的約束也沒有空間的約束。現在我們有這個身體就有時間跟空間的約束,時間=2006328日,空間=台灣台北南京東路,這就是空間。有時間跟空間約束著我們,再經過100年,2106年,各位前賢我們在哪裏?我們都不在了凡塵了。不在凡塵去哪裏?歸空(歸入虛空)。所以最理想的我們都歸入虛空,不理想的就被推到凡塵來現相,不好的就被推到三惡道,還不錯的就被推到天道當山神土地王爺媽祖,更好的證悟本位當佛當菩薩,這是最理想的。現在看我們人要怎麼做,所以要知道,十方諸佛都由我們人道修成的喔,我們人道才有辦法當佛,我們要知道寶貴!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

   接下來就徹底的解釋,不觀色=不看這些形相;不觀色如,色如就是已經進入色的本體;不觀色性(色的性),我們已經都不觀色(就是不觀形相)、也不觀色如也不觀色性,這樣就已經回歸到本體來,所有祂的作用全部都沒有。我們在凡塵就是很難達到這個現相,所以在這裡維摩詰講出來讓我們知道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

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其實這是簡略,不然每一樣講出來是五蘊全部都講,「不觀受、不觀受如、不觀受性」、「不觀想、不觀想如、不觀想性」,他是把受想行識講一個以後,然後就講到最後一個「識」。

道親問:色是形相,色如是色的本體,色性呢?

劉講師答:色的性跟色的如,如跟性是很接近的東西,「如」是最本體的狀態,到「性」是有一點變化,但還不到我們有形相的程度。然後到色(形相)就已經落入變化了,在本性之中是還沒(道親說:沒有三心),嗯,對。一般我們在凡塵修道的時候,最接近我們本身的就是直心,直心就最接近我們生活,我們生活之中直心時常都呈現,我們要研究就要進入深心,進入深心以後再進入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心,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然後再進入就會走入「湛然」,「湛然」就是沒有落入凡塵、沒有落入現相的一個天然狀態,平常都沒有辦法去形相它。

   所以到「湛然常寂」就回歸到我們的本來了。而我們求到菩提就已經哈哈笑了,就費了我們很大的力很大的勁、很大的力道才追到菩提,就很不容易了。然後追到我們本體以後,你還要努力才能夠回歸到「湛然」,「湛然」是我們原來的本體。普通我們在直心就變了,我們出來是直心,可是馬上就轉就變彎心,然後就加東西進去,就沒有再進入深心,第二個深心就沒有了。我們最時常用的直心,我們要能夠去把握,然後把握直心以後,我們又加入力道進入深心,深心就是表示我們從直心然後進入的深心,不是彎彎曲曲、不是加料進去的、不是凡塵的這些生滅的,而是我們佛性的,直心、深心然後菩提心。我們追求佛道,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時時刻刻直心,當直心已經能夠透徹地掌握了、我們能夠掌握得到了,然後深心。深心是從直心而來,然後有深心以後,我們就可以回歸到菩提心,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我們本性的覺性就已經是。然後從覺以後,我們就不沾惹所有的塵垢,你才能夠回到湛然。所以努力的方向就在「直心」,直心以後我們用心走入「深心」。

   因為我們凡塵最重要的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維摩詰就在我們五蘊之中,徹底的一個一個講,講一個色跟講最後一個識,叫我們「不要觀色、不要觀色如、不要觀性」,最後一個「不要觀識、不要觀識如、不要觀識性」,就把整個五蘊回歸到我們佛性本體來。佛也告訴我們,我們在凡塵之所以會當眾生,就是我們有蘊積五蘊。

   後學以前也時常講,假如我們生活之中充滿了怨恨惱怒煩,那叫蘊,醞釀毒,所以下一生會出生毒蛇,因為醞釀毒,所以下一生出來就是毒蛇。

   然後我們這一生醞釀很驕傲,眼睛都在額頭,瞧人不起,下一生在天上飛(很高),我們要拿望眼鏡去看候鳥。

所以我們在凡塵什麼樣的心思,就蘊積什麼樣的因。

   你蘊積驕傲,就很高,下一生天上飛。你蘊積恨,這有毒,下一生就是毒蛇,人家看了就怕,不要說以後,現在你一直怨恨,大家看到你就怕了,很怕你了,所以下一生出來都是毒蛇。

   我們這一生有一些年歲大的老菩薩,婆婆媽媽心地很好都照顧人,你看我們都很喜歡跟她在一起,那她也是再醞釀婆婆媽媽那一些情形,所以上天就給她:「你去當山神王爺媽祖,讓人去拜拜求她」,這也是我們自己醞釀的。

   所以你看山神土地王爺媽祖都很喜歡幫助人管閒事,幫助人幫助眾生,所以她就去坐那個位置。所以從五蘊著手,我們修道就是要透徹知道五蘊,不能蘊積不好的種子,因數不能不好,因不好,我們已經把種子播下來,以後就成熟就現相出來。所以我們從五蘊了解。

經文───(第82頁,反面)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

非四大起,告訴我們的如來()不是四大起來,所以不是水火風土這個形相。

同於虛空」,我們這個如來跟虛空相同,就是那麼廣泛、非常有肚量,同於虛空。

六入無積

   六入=六根,六根都不能積聚,像我們眼睛看了然後積了很多色相。我們的生活都是再累積,你看我們的眼睛所看的,累積很多的形相,而有很多形相就會拐我們,那我們就會想要再看。為什麼會看八點檔?就是眼入積(累積),這裡叫無積(不要積,六入不要積)。各位有沒有積?(有,八點檔)。我們的六根都累積太多的塵緣(凡塵的因緣),所以我們被凡塵綁的這麼緊。所以都是我們自己累積的。假如我們沒有跟凡塵結這麼深的緣,凡塵綁不住我們,我們就可以回歸到活菩薩的本位。所以六入無積,不要累積很多的形相跟事情。

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已經超過三界,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色界,已經不在三界。而我們眾生都全部還在三界,我們對三界的緣都還很深。

三垢已離

   貪瞋癡三個最污垢的已經離了。三垢也可以解說成三界、解說成貪瞋癡也可以。所以三垢已離,三界離了、貪瞋癡離了,全部都離了。

順三脫門

   就是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這三解脫門對我們修道來講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解脫,都是被形相綁住、形相誘惑。我們能夠從三解脫(空、無相、無願),這樣我們就全部可以進入到整個虛空界。後學上次有特別講,在觀眾生品裡面有告訴我們三解脫門的修持方法:「雖有不有、本無不無、有無齊等」,把三解脫門詳細的去了解,這樣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時時都能夠進入三解脫門,時時都解脫,時時刻刻都沒有煩惱,都能夠解脫。

第一個空解脫門「雖有不有」,雖然有現相,可是都是假的,然後我們能夠觀照「雖有」,可是都是假的,就解脫了,就沒有煩惱了。

第二個無相解脫門「本無不無」,本無但我們把它觀有,因為本來沒有,但你把它觀有,就把有的一樣也可以觀無,所以這樣是一個對治方法。

第三個無願解脫門,無願就是不希望、沒有期待。因為我們期待的心就是生滅。無作,不用我們有所作為。無願解脫門就是「有跟無齊等」,它就這樣自己呈現出來,不用你去做,你也不用去希望,這樣你就可以從現相之中得到解脫。

所以三解脫門,把萬法(所有修持方法)都容納歸納在三解脫門裡面。所以我們只要了解三解脫門,你就了解八萬四千法門,很多都在裡面。所以很重要修這三解脫門。

道親問:三解脫門是真觀?

劉講師答:

道親問:無相是?

劉講師答:假,本來沒有,但你把它觀有。

道親問:無願呢?

劉講師答:中觀,有無齊觀。

不了解的話就馬上問,我們可以討論,後學都很喜歡人家問,這樣才會激發後學腦力激盪,這樣才會把真理,真理愈辯就愈明顯,就怕我們不去研究,你愈研究就愈了解。

具足三明與無明等

   三明就是天眼明跟宿命明、漏盡明。三明就是六通裡面的一半。宿命明就是知道他的宿命。天眼明就是知道他的未來世的一切。我們能夠漏盡的話,就已經到佛地。三明跟無明平等,已經回歸到全部都沒有對待、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對待,是一體,就是我們真理的本體,已經是一體,沒有相對待。我們從無極(無極就是沒有對待),太極以後生出兩儀就有對待了,也是從一體而來,一體然後才產生對待,然後才產生萬相,才分別這麼大。我們回歸到一個絕對體,絕待(絕諸對待,就是沒有對待),我們到沒有對待就回歸到本體。這很重要,就是要回歸到我們本體。三明與無明就是平等,各位前賢,無明就是讓我們受苦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可是只要我們能夠研究無明的本起,無明的實性,無明的本體就是佛性,無明實性即是佛性。所以無明是從我們的佛性生發,沒有佛性就沒有無明,我們追究無明,追究到根底就追到佛性。無明是不覺,從我們佛性產生不覺,佛性是覺,可是產生不覺,不覺是從覺產生出來的。因為我們不覺,才三細六粗才產生我們這些現相。從微的到很細很粗,然後整個出來。我們在生活上,我們很微的就是念,念頭都很微,然後比較粗的產生到行為,行為從哪裏來,從念頭來。所以小心你的思想,這大概是莎士比亞說的,你可以查查看,可是他沒有說的那麼完整、沒有像我們講的那麼透徹。我們再共同複習一次:

小心你的思想,它就不久變成你的行為;

小心你的行為,它就不久養成你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它就不久形成你的品格;

小心你的品格,它就不久造就你的命運;

從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

這樣就圓滿了。整個思想都是真理,所以做出來都是從真理出來,這樣子一點業因也沒有。業因都不造了,就沒有果報,所以我們都逍遙自在,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一點業因都不造,真的就逍遙自在。所以三明與無明平等,講到現相都有不一樣,可是講到理都一樣,所以就平等。

經文(83頁_正面)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

不一相,不異相

   不一不異就是佛的標準回答。所以我們也要把「不一不異」透徹知道。若是一相,眾生都成佛了。若是異相,佛菩薩都還有煩惱。所以叫不一不異。我們要把這個不一不異完全了解。佛在回答的問題裡面,大部分都是不一不異。說一,不是。說異,也不是。我們眾生,說是佛,不是;說不是佛,也不是。

不自相,不他相

   自相、他相就是有分別相,有我有他,就是有分別。不自相也不他相,因為沒有自相也沒有他相,所以不自相也不他相。

非無相,非取相

   也不是無相,所以真正的無相就是頑空。所以空裡面有我們稱為的如來藏(如來含藏在這空裡面),一方面講真空(真的空),它是空,可是裡面有真的在。妙有,有,沒有形相。真空妙有。這裡講「非無相」,不是沒有形相。可是「非取相」,也不取相。這整個裡面講的都是在講「如來」,在講佛的境界。

不此岸,不彼岸

   此岸就是苦海,彼岸就是清淨。這是我們以我們在凡塵研究的來講。當已經到達佛、如來的時候,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現相裡面有苦海、有清淨的彼岸,可是在如來裡面,沒有苦海也沒有清淨的彼岸,沒有相對待,就是一體。苦海跟清淨已經融入一體了,就叫如來、就叫佛。

不中流而化眾生

   因為有此岸有彼岸就有中流。我們兩邊的智慧都有,除兩邊的智慧,然後我們中也不住。我們就可以想想看「住在中的話」,又落入兩邊。所以後學都想真理很奧妙,譬如講,我們最重要就是不著相。你自己講「我都不著相、我都不著相、我都不著相」,請問有沒有著相?(),很明顯的著相。這就是,就是說你都不著相了,可是你著於那個不著相的相,你已經在中道了,可是你住在中道,那我們連那個中也不能住。是不是很奧妙,很有意思。所以除掉兩邊就是中道,但中道不能住,我們就是那樣做,但不能住。你一住了,變成又住在落入兩邊了。所以我們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能夠渡化眾生,讓眾生也都全部了解到如來、佛的境界。

經文83_正面)

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

觀於寂滅亦不永滅

   我們能夠觀寂滅。寂,觀到達如如不動。滅,就是已經到達涅槃,涅槃就叫滅,它不生不滅。能夠觀照寂滅,可是我們亦不永滅。永滅就叫進入涅槃,進入涅槃就叫永滅。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

   就是不分別,沒有分別。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我們如來不可以用我們的智來知道,不可用我們的認識來識。很奧妙,就是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個狀態,如來就是這樣,我們用語言是盡量描繪,但一描繪出來都不是非常正確的,只是一個接近,已經接近而已,然後你從這個接近去領悟,進入了就對。所以不可以智知也不可以識識,用智慧知道、用我們的認識來認識這都是有對待。

無晦、無明」,沒有暗也沒有明。

無名無相」,祂沒有名稱也沒有名相。

無強、無弱」,沒有強也沒有弱,沒有兩邊的。

非淨、非穢

   不是清淨也不是污穢。所以如來沒有兩邊的,都絕對的。一個絕對體都沒有兩邊,這裡都把兩邊講出來。

不在方、不離方

   方=地方所在。不在地方所在但也不離開地方所在,最奧妙也就是這樣。

非有為、非無為

   祂不是有為也不是無為,因為有為無為就是兩邊,祂就是在一體。所以一個了解了,再接下來下面都是這樣的意思,都可以體會的出來。就是一個絕對體,我們把祂成就是一個沒有對待的絕對體(絕諸對待,簡單講:絕待)

無示無說」,無示=沒有明示。無說=沒有語言。

經文83_反面)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不施不慳」,沒有布施也不慳貪。又是兩邊,全部都把兩邊描繪出來。

不戒不犯」,不守戒可是也沒有犯,就是一個絕對體。你從絕對體的一個原則來看,都全部了解。

不忍不恚」,沒有生氣也沒有忍辱。整個都是絕對體。

不進不怠」,不精進也不懈怠。在凡塵我們如果說很精進很精進,一段時間,過了以後就懈怠。兩邊,我們都容易在兩邊。若是說很清明,一段時間,很昏沈。都是兩邊,所以這個到如來就沒有兩邊,都是一個絕對體。

不定不亂」,亂跟定是相對,絕對裡面沒有定也沒有亂。

不智不愚

   智跟愚兩個相對,不是聰明就是很笨,聰明跟笨兩個相對,所以祂不聰明也不笨。這個話真的很奧妙,沒有語言,本來是不能夠講的,但勉強用語言來講,所以講出來的語言我們就會覺得很不容易被一般人接受。後學都時常去提起「沒有時候的時候」,這是一首歌曲的歌名,以前歌曲要經過審查,審查官批判說亂來,「沒有時候的時候」不可以唱,所以凡塵才沒有這首歌。而我們學佛「沒有時候的時候」是什麼?整個都是佛性,簡單來講就是沒有三心。所以審判官沒有學佛,所以不之道。

不誠不欺

   佛為了要引導眾生,所以佛要用方便法門。用方便法開始的時候不是真理,你去渡人求道,他問你「我跟你去求道,那要不要吃素」,你說「要,修道要吃素」,他說「我很喜歡吃魚肉,那我不要去」,那你就渡不動他。所以你不誠,就變成說「我帶你去求道,要吃素吃葷,你自己決定」,他會說「好,那我跟你去」,這樣是不是不誠。接著「不欺」,就是不欺騙你,為什麼,就是要你成佛。很有意思喔!你若用誠,真的誠,很誠實,你把所有修道的事情跟他講,請問你去渡人可以渡到人嘛,一個也渡不來。所以我們就是要這樣「不誠不欺」,很有意思。真理就是這麼奧妙!

不來不去

   就是如如不動。我們有來去是現象,佛性都不來不去。所以如來不來不去。

不出不入

   我們說入定了,然後出定了。入,進入到哪?六祖的徒弟玄徹問永嘉大師,你入定的時候,是進去哪?你是有心入定還是無心入定?很有意思,仔細想「有心入定,所有眾生都入定了,所有眾生都有心;無心入定,石頭都入定了,石頭無心」。

一切言語道斷

   道=說,一切言語說的全部都斷。有的人說「道」怎麼會斷,後學說「道」是說話的意思。不能住在文字。好像釋迦牟尼佛說「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有人說怎麼別傳,怎麼不要傳,別=不要,他不知道是個別傳的意思。別傳就是不要傳,這樣就被文字障礙。我們要活用,就是教內沒有,但在教外傳,已經在教外個別的在傳。

經文84_正面)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非福田非不福田

   佛菩薩讓我們看的,就讓我們能夠起善心、能夠做善事,就稱為福田。所以和尚尼姑也是這樣,和尚尼姑站著讓我們看,我們就起善心,起善心就做善事,做善事就有福報,所以這叫做福田。種福在田裡面,就會生長,就會有福報。所以當眾生的福田,你就是站著讓眾生看,眾生看到你就會想要做好,這樣就是眾生的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又是絕對體了,不落入兩邊。這裡講「如來」的都是一個絕對體。

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

   供養就是已經成佛了,那我們眾生應該供養。非應供養,不是應該供養,也不是不應該供養,都把兩邊的對除掉,就是進入絕對體。所以我們供養佛,你有供養祂,祂也成佛;你不供養祂,祂也成佛。所以祂沒差,差別在我們,差別在我們供養的人,你有供養你有種福,你以後可以成就;你不供養你不種,你以後就沒有。所以差在我們,不是差在佛。這個理要知道。

   以前我們都常講「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你有拜祂,祂當佛。你不拜祂,祂也當佛。祂才不爭那炷香。那個是誰?我們人啦。廟有人來拜,有人來拜廟才興旺,大家都會布施,然後收入就多,這是人,所以才會佛爭一炷香。

非取非捨

   不是取捨。最重要我們在凡塵我們之所以會種業因,就是有取捨的心。當我們沒有取捨就不種業了。所以各位就記下來:「不要有取捨,該當如何去做就去做」,那沒有取捨的心。沒有取捨的心就不造業,業因不造就不用接受果報。我們若有取捨,你說「我這很好啊」,有取捨,「好」就福報,都是有果報。果報有福報、有惡報。你都做好就是福報,因為你有取捨的心,你就有福報。因為有取捨的心,就有惡報。全部取捨都沒有,讓你成佛。成佛就永永遠遠的,最上乘的。

非有相非無相

   不是有相但也不是無相。這就很奧妙。佛進入涅槃以後,就走入真空沒有形相。佛要渡化眾生,佛就可以借著天地的水火風土,然後結成一個相來渡你。後學都講,你在空曠的山路走著,看到一棵樹,走的很熱想去樹下乘涼,要了解,佛可以變化那棵樹,那棵樹就是佛變化的,讓你去樹下乘涼,但你不知道佛化那棵樹,你坐在樹下一陣清風吹過來讓你很舒服,那是佛的佛力呈現,說你辛苦了。感應啦,就是你要有那個心:渡化眾生、很善的心,才有這一些現相呈現,才有這個遭遇你會遇到。不然會說「你遇到的都是清風,但我遭遇的都是惡風」,就要看什麼心,歹的念頭、不好的心念,你遇到的就不好的現相。所以虛空之間很奧妙的地方,我們就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