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烏與梟(貓頭鷹),同共一樹棲,猶如親兄弟,爾乃永涅槃。
【假使烏與梟(貓頭鷹),同共一樹棲,猶如親兄弟,爾乃永涅槃】
烏鴉跟貓頭鷹性不相同,假如有辦法同共一樹棲(就是共同在一棵樹上休息),好像親兄弟,這個時候他們就永遠進入不生不滅。所以烏鴉跟貓頭鷹,貓頭鷹的眼睛白天看不見,要晚上貓頭鷹眼睛才能看得見。那烏鴉跟貓頭鷹相反,烏鴉晚上看不見,白天烏鴉看得見。所以兩個剛好相反。所以兩個不會當成兄弟,不會相處很和樂。那佛講假如他們能夠相處很和樂的話,那就可以永涅槃(就是已經到達不生不滅)。
【如來視一切,猶如羅睺羅】羅睺羅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那如來看我們眾生就好像看他的兒子一樣。
【常為眾生尊】就是我們眾生之中,我們最尊敬就是佛。
【云何永涅槃】那為什麼進入涅槃,進入圓寂。這個有點再提示,佛假如不進入涅槃,我們眾生不會努力修道,就是佛什麼時間都在凡塵,那我們愈到困難什麼時間都可以去問,那假如佛要進入涅槃,我們有問題在佛還沒有涅槃之前就要趕快問,涅槃以後就沒得問了,所以就會比較緊張,會把握機會。
【假使蛇鼠狼,同處一穴遊,相愛如兄弟,爾乃永涅槃】
蛇鼠狼一樣,他們各有各的性,不會相處在一起。那假如他們可以相處在一起了,這個時候就已經到達不生不滅,永遠都不生不滅。
◎迦留陀夷就是六群比丘之一,六群比丘性很惡劣,帶頭當壞人。
【假使七葉花,轉為婆師香,迦留為鎮頭,爾乃永涅槃】
這就是講:他們那一些假如已經能夠改過了,那個狀態就可以永遠進入不生不滅。
【假使一闡提,現身成佛道,永處第一樂,爾乃入涅槃】
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所以假使一闡提已經現身成佛道,表示說沒有善根的人,他都可以努力修證成佛成道,那都永遠處在第一快樂,因為成道成佛以後,那個樂沒有苦在後面,我們凡塵樂的後面都跟著苦,所以都不算樂。那成佛成道那個快樂沒有對待的,就是永遠快樂,所以他們就進入涅槃不生不滅。
【假使一切眾,一時成佛道,遠離諸過患,爾乃入涅槃】
就是一切眾生都能夠一時成佛道,永遠都離開所有的過錯、患難,就進入涅槃。
【假使蚊蚋水,浸壞於大地,川谷海盈滿,爾乃入涅槃】
蚋跟文字一樣,非常的小,就是他們把大地浸壞。所以蚊蚋要用水來浸壞大地,等於是沒辦法的事,所以這個在講困難度很高。
川谷海盈滿,爾乃入涅槃,就是浸壞大地,所有川谷以及海都盈滿,這個時候才進入涅槃,那個蚊蚋水要大地浸壞,使川谷海都盈滿,這個也是很困難的事。
佛就跟這一些人講,就是這一種原因,大家要深深的愛樂正法,就是對正法要很深的愛樂快樂,真的能夠去體會正法帶給我們的快樂,那不應該生憂愁跟煩惱,號泣而啼哭(號就是哭聲音很大,泣就是哭沒有聲音,有聲音叫哭,啼就把兩個連起來號泣啼哭)。
要自己能夠修正道、行持正道,應該要修我們不生不滅佛性,跟如來一樣常住不遷。就是要觀察如是(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個法),祂永遠都在,不會變的,如如不動,常住不遷。
【若能計三寶,常住同真諦,此則是諸佛,最上之誓願】
假如我們能夠計三寶(佛法僧、精氣神),我們都能夠同我們三寶在一起,跟真諦相同。這個就是佛的願力,佛就是要我們眾生能夠成佛能夠成道。
比丘比丘尼(出家修道)、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就是在家修道,男的叫優婆塞,女的叫優婆夷),四眾都是在修道。
【能以如來,最上誓願,而發願者】就是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成道成佛。
【當知是人,無有愚癡】這個人最有智慧、最聰明,不會很笨。
【堪受供養】能夠接受所有人民的供養。
【以此願力,功德果報,於世最勝】在我們凡塵這一些功德果報最殊勝,好像阿羅漢。雖然我們對阿羅漢的了解是獨善其身,沒有兼善天下,可是我們要知道修到阿羅漢的程度,他已經脫離凡塵的生死,已經不在六道輪迴。所以阿羅漢就是無學,已經到無學道,無法可學,能夠往上又走入菩薩道,往下又可以渡化眾生。雖然阿羅漢發心開始是以自利為目標,可是當阿羅漢已經到達的時候,阿羅漢還會想到跟他同樣有很多人都在苦海之中沈溺,所以阿羅漢也一樣會發心來渡跟他同樣的人,所以那個時候的心就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所以阿羅漢已經脫離六道輪迴,就是已經脫離三界,不在三界之中,所以我們對阿羅漢也是要有尊敬的心。
【若有能知,三寶常住】就是能夠知道三寶永遠都常住,佛法僧永遠都常住,佛就是佛性本體,法就是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行為。
【實法因緣,離苦安樂,無有嬈害,能留難者】實法就是實相的法門,所以我們要了解唯有不生不滅才可以說實;像我們身體,凡塵的現象都是虛,不能說實,虛=虛幻,是假的,變化無常,就不能說實。實法的因緣,他已經離開苦海,得到安樂,就無有嬈害,能留難者(所有的難,他都已經渡越過了)
【人天大眾、阿修羅等】這個時候人天大眾,就是非常多。阿修羅在經典裡面,大部份佛都把阿修羅列入惡道,就是三惡道再加一個阿修羅,就四個。我們一般凡塵都把阿修羅列入善道,可是佛就講阿修羅心喜歡戰鬥,跟善道有一點距離,所以不把阿修羅列入善道。
【聞是法已,心生歡喜】那聽到佛說這些法以後,心生歡喜。
【踊躍無量】就是無量的喜歡。
【其心調柔】我們的心能夠調柔,調到很柔和的時候,我們自己就可以滅掉很多的煩惱,自己本身就可以很舒暢。
【善滅諸蓋】我們都被一些凡塵的現象把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智慧蓋住了,都呈現不出來;善滅就是很有能力來滅掉這一些蓋,把蓋住我們佛性、蓋住般若這一些都去除掉,就是滅掉諸蓋。
【心無高下】心就沒有高下,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德。我們之所以沒有德就是心都不平等,我們心都有分別,有分別心德都培養不出來;沒有分別心,已經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都沒有分別,都已經是平等了,所以平等是德。
【威儀清淨】威儀就是顯現出來那個自然而然顯現的威儀都清淨。
【顏貌怡悅】看起來就很喜歡。我們用很喜歡的顏貌來對待人家,人家也都很喜歡看;那假如我們用凶神惡煞的面貌,那大家看了就趕快躲開。
【知佛常住】知道佛永遠都在。我們每一個都是佛,那知道我們這個佛永遠都在,都住在我們的知覺裡面,都常住,都沒有離開。
【是故施設,諸天供養】諸天都來供養佛。
【散種種花、末香塗香】花以及香的名稱。
所以佛跟純陀講,佛接受純陀的供養,然後有很多諸天以及四眾他們也供養,那佛就變化佛身來接受他們供養。所以就跟純陀講,你先所見的無量佛,就是我們所變化,為欲利益,一切的眾生,令他們都得到歡喜。
所以在修行的路途有很多都不可思議,就是不能用頭腦來思想、不能用嘴巴來論議,就是不可思議。之前我們都假設問題來問大家:「我們不着有、也不着空、不着亦有亦空、不着非有非空,是什麼現況?」(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那一種就很難講的出來,就是屬於不可思議的範圍。
菩薩第十地就是等覺,跟佛的覺已經平等,差一個妙覺而已。菩薩所做的你都已經具足成辦,都有去做。
各位前賢,這個隨喜最不容易,我們都會嫉妒。我們說羨慕,羨慕就是嫉妒。所以迦葉說隨喜,隨喜功德是無邊。所以看到人家好,我們不要嫉妒,也不要去講壞話,就是要隨喜。
就是要為我們末法眾生,作大光明,所以講大乘大涅槃經。
【世尊,一切契經,說有餘義、無餘義耶】迦葉又順著問,說一切契經(修多羅叫契經,契合我們眾生來修),契經所說有沒有餘義(就是說主要的義理以外,還有沒有另外沒有說出來的),有餘義或是沒有餘義。
【善男子,我所說者,亦有餘義,亦無餘義】佛講經說法範圍很寬廣,迦葉一問了以後佛就講,我所講的亦有餘義,亦無餘義(也有義理還沒說的,也有講了以後就沒有另外的意思)。
【純陀白佛言,如佛所說,所有之物,布施一切,唯可讚歎,無可毀損,是義云何,持戒毀戒,有何差別】純陀問佛,說我們布施給眾生,不管錢財或是法施,唯可讚歎,就是要稱讚,不可以毀損,這個裡面的義理又是怎麼樣。然後持戒跟毀戒有何差別。
【佛言,唯除一人,餘一切施,皆可讚歎】佛回答,除了一個人,剩下的一切布施皆可以讚嘆。
【純陀問言,云何名為,唯除一人,佛言,如此經中,所說破戒】破戒的布施就是不可讚嘆,所以就是差一個人。
【純陀復言,我今未解,唯願說之】純陀又問,我現在還沒有了解,希望佛能夠說的詳細一點。
【佛告純陀,言破戒者,謂一闡提】說這個破戒就是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沒有相信佛法,那個叫一闡提。
【其餘在所一切布施,皆可讚歎,獲大果報】其餘(不是一闡提的)所有布施都可以讚嘆,都能夠獲得大的果報。
【純陀復問,一闡提者,其義云何】純陀又問,一闡提是怎麼樣的內容。
佛告純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粗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若犯四重(捨正法、捨菩提心、慳悋勝法、惱害眾生),作五逆罪(殺父、殺母、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表白),於佛正法,永無護惜,建立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若復說言,無佛法僧,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佛告純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粗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趣就是走,走向,名為走向一闡提道。
【不肯發露(表白)】發露就是表白,不敢向人家說他所做的、不好的事內容。
【於佛正法,永無護惜】就是不愛惜佛法、不保護佛法,沒有建立護法之心。
【毀訾輕賤】就是講正法的負面。
【言多過咎】言語講出來以後,很多都是過錯,都是不對。
【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也是走向一闡提。
【若復說言,無佛法僧】就是沒有三寶。
【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這個他也是走一闡提。
【唯除如此,一闡提輩,施其餘者,一切讚歎】
【爾時純陀,復白佛言,所言破戒,其義云何】什麼樣叫做破戒。
【純陀復問,如是破戒,可拔濟不】這個破戒有沒有辦法補救。
佛告純陀,有因緣故,則可拔濟。若被(ㄆ一)法服,猶未捨遠,其心常懷,慚愧恐怖,而自考責,咄哉,何為犯斯重罪,何期怪哉,造斯苦業,深自改悔,生護法心,欲建正法,有護法者,我當供養,若有讀誦大乘典者,我當諮問,受持讀誦,既通利已,復當為他,分別廣說。
這個都是他有懺悔改過的心。
涅槃經就是拔濟破戒。
所以有過則改,善莫大焉。
就是要自己懺悔改過。
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改過,能夠心生慚愧,那個都有救。
福很少的意思。
所以正法就是如來微密的寶藏,我們就是要把如來微密寶藏能夠開花,能夠顯示給所有眾生都知道。
善男子,譬如女人,懷妊垂產,值國荒亂,逃至他土,在一天廟,即便生產,聞其舊邦,安隱豐熟,携將其子,欲還本土,路經恆河,水漲暴急,荷負是兒,不能得渡,即自念言,我寧與子,一處併命,終不捨棄,而獨濟也,作是念已,與子俱沒,命終之後,尋生天中,以慈念子,欲令得渡,而是女人,本性弊惡,以愛子故,得生天中。
【我寧與子,一處併命,終不捨棄,而獨濟也】就是一定也要把小孩帶過,不能自己過了就好。
【而是女人,本性弊惡,以愛子故,得生天中】那個女人本性很弊惡,就是本性不善,可是因為愛子的原因,讓她生在天中,就是三善道天道。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凡人看到他在保護佛法,就能夠生出善心,讓眾生那個福就種在善心田上,所以叫福田。
純陀復言,若一闡提,能自改悔,恭敬供養讚歎三寶,施如是人,得大果不?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應,作如是說。善男子,譬如有人,食菴羅果,吐核置地,而復念言,是果核中,應有甘味,即復還取,破而嘗之,其味極苦,心生悔恨,恐失果種,即還收拾,種之於地,勤加修治,以蘇油乳,隨時溉灌,於意云何?寧可生不?
不也,世尊,假使天降,無上甘雨,猶亦不生。
【食菴羅果】菴羅果一蒂有三果,就是苦惑業。
【吐核置地】把裡面不能吃的籽置地。
【寧可生不】籽都被破壞了,它的生機都沒了,沒辦法發芽。
【不也,世尊,假使天降,無上甘雨,猶亦不生】所以就回答不也,世尊。沒辦法,已經沒有生機了。
【善男子,彼一闡提,亦復如是】一闡提就好像是這樣,籽都被破壞了,沒有那個善心。
【燒滅善根】他把那個善根都燒滅。
【當於何所,而得除罪】在什麼地方可以除掉他的罪呢?
【善男子,若生善心,是則不名,一闡提也】假如他會產生善心,他就不叫做一闡提;所以叫做一闡提,他就已經沒有善根。
【以是義故,一切所施,所得果報,非無差別】布施所得到的果報就是有差別。
【得報亦異】就是布施給阿羅漢、布施給辟支佛得到的果報都不一樣。
【唯施如來,獲無上果】能夠布施給如來,得到的果報就是最殊勝。
【是故說言,一切所施,非無差別】就是所有的布施還是有差別。
佛告純陀,有因緣故,我說此偈。王舍城中,有優婆塞,心無淨信,奉事尼犍(印度六大外道之一,彼謂內離煩惱繫縛,外離衣服繫縛,即露形外道,特修裸形,塗灰等,離繫之苦行),而來問我,布施之義,以是因緣,故說斯偈(一切所施,非無差別),亦為菩薩,說祕藏義。當知菩薩,人中之雄,攝取持戒,施其所須,捨棄破戒,如除梯稗。
【純陀復言,何故如來,而說此偈】純陀又問,為什麼如來這樣說呢。
【以是因緣,故說斯偈】所以說那個偈語:「一切所施,非無差別」,就是這樣講。
【稗】稗跟稻殼一樣,但是稗成熟以後不能吃。
【非一切河,必有迴曲】這個跟釋迦牟尼佛對立了。
佛所說偈,其義有餘。唯垂哀愍,說其因緣。何以故,世尊,於此三千,大千世界,
有洲名瞿耶尼(西牛賀洲之名,東勝神洲佛弗婆提,南贍部洲閻浮提,北瞿蘆洲鬱單越)。其洲有河,端直不曲,名娑婆耶,猶如直繩,入於西海,如是河相,於餘經中,佛未曾說,唯願如來,因此方等,阿含經中,說有餘義,令諸菩薩,深信解之。世尊,譬如有人,先識金鑛,後不識金。如來亦爾,盡知法已,而所演說,有餘不盡。如來雖作,如是餘說,應當方便,解其意趣。
一切叢林,必是樹木,是亦有餘,何以故,種種金銀,琉璃寶樹,是亦名林。
一切女人,必懷諂曲,是亦有餘,何以故,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一切自在,必受安樂,是亦有餘。何以故,有自在者,轉輪聖帝;梵釋諸天,
【先識金鑛,後不識金】知道金礦,等到金提煉出來以後,不認識金。
【而所演說,有餘不盡。】演說出來還有另外的意思沒有講。
【一切叢林,必是樹木,是亦有餘,何以故,種種金銀,琉璃寶樹,是亦名林】所以文殊菩薩就跟釋迦牟尼佛作對頭,說金銀琉璃寶樹也叫做樹,可是不能稱作林。
【一切女人,必懷諂曲,是亦有餘,何以故,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一切自在,必受安樂,是亦有餘。】佛所講的每一個內容,文殊菩薩都跟祂對立,都講不一樣。說女人已經心懷諂曲,文殊菩薩說女人也有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然後說一切自在,必受安樂,文殊菩薩也說,是亦有餘,有餘義沒有講。
【雖得自在,悉是無常】雖然他們得到自在,可是時間到了又落入三惡道,無常。
所以諸天都有期限,有幾萬年、幾千年、幾百年、幾十年,他們時間到了,又落入三惡道。
【佛言,汝今善得,樂說之辯,且止諦聽】佛稱讚文殊菩薩很愛跟我辯,所以你現在得到樂說之辯,且止(好了好了,不要在講),諦聽(換你聽我講)。
【汝今體羸,不應多服】你現在身體很弱、很沒力,不能吃太多,吃太多反而會有病。
【當知是膏,亦名甘露,亦名毒藥】給你的這個藥,是甘露(能讓你的病好),也是毒藥(會讓你死翹翹)。
【若多服不消,則名為毒】你吃多了,它不消化,就變成毒。
就是不要違背義理。
善男子,如來亦爾,為諸國王,后妃太子,王子大臣,因波斯匿王,王子后妃,憍慢心故,為欲調伏,示現恐怖,如彼良醫,故說此偈:
一切江河,必有迴曲,一切叢林,必名樹木,一切女人,必懷諂曲;一切自在,必受安樂。文殊師利,汝今當知,如來所說,無有漏失,如此大地,可令反覆,如來之言,終無漏失,以是義故,如來所說,一切有餘。
【一切江河,必有迴曲】江河都沒有直的,一定有彎曲的地方。
【一切叢林,必名樹木】一切的叢林,一定有樹木,樹木很多才表示成為叢林。
【一切女人,必懷諂曲】這個說大部分的女人,她的內心都不正直的。可是現在女人內心正直的也很多。說不正直的,我們都反對。
【如來所說,無有漏失】如來所講的都不會無因無故來講。
【如此大地,可令反覆】大地可以讓它反覆。滄海桑田就是反覆。
【如來所說,一切有餘】就是講出來以後,都還有另外的意思在那個沒有解說、沒有主題意義的以外,它還有意思。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廣問如來,如是偈義】佛讚嘆文殊菩薩,你已經很久就知道這一種義理,為了愍哀一切的眾生,要讓眾生得到智慧,所以廣問如來如是偈語裡面的義理。
【於他語言,隨順不逆,亦不觀他,作以不作,但自觀身,善不善行】
這個偈語對我們幫助很大。於他語言(別人怎麼說),隨順不逆(他的嘴巴在講,那你要不要順著、或不順著他,那個倒是隨你心的意思),亦不觀他,作以不作(他講了,有沒有作,你不要去觀察他),但自觀身,善不善行(自己觀察自己的身體所作所為,有沒有行善,這個倒重要),所以文殊的偈語對我們也是很有幫助。
世尊,如是說此法藥,非為正說,於他語言,隨順不逆者,唯願如來,垂哀正說,何以故,世尊,常說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趣惡道,聲聞弟子,皆向正路,若護禁戒,攝持威儀,守慎諸根,如是等人,深樂大法,趣向善道,如來何故,於九部中,(十二部經去除方廣、授記、無問自說三部,是小乘教之九部)見有毀他,則便呵責,如是偈義,為何所趣。
【十二部經】十二部經就是把佛49年所講的分成十二種類(就是十二分教),他把它歸類,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長行、重誦,那一些都把內容分開,集中我們要研究的重點,然後我們看的時候就知道要看那一部經,大部分我們在看的都是比喻,比喻的會比較多,那個就屬於一般通教,可是都會講小乘佛法,可是它是大乘也是要研究的。那方廣、授記、無問自說這三部就是屬於上乘才有,小乘沒有這三部,因為方廣、授記、無問自說都是到佛的程度才接受,所以這三部是比較高。
所以文殊菩薩就講於他語言,隨順不逆,在這方面,唯願如來,垂哀正說,就是能夠哀愍眾生正確的來講內容,使一切要學正法的聲聞弟子都走向正路,這樣就不會走偏了。
【見有毀他,則便呵責,如是偈義,為何所趣】偈語的義理是往哪個方向(所趣就是所向)。
【爾時唯為阿闍世王】就是為阿闍世王,為一個國王。
【有因緣故,乃說之耳】有因緣才講。阿闍世王那個時候就是大逆不道,殺他的父王。
阿闍世王害他的父親死亡以後,自己立為國王,那個是大不孝,然後來找釋迦牟尼佛,要折服釋迦牟尼佛就如是問,說為什麼世尊是一切智者。所以我們要講我是一切智者,這一句話是非常的不容易開口,因為你是一切智的話,那你無所不知,什麼都要知道,千萬世前、千萬世後,什麼事情你全部都要知道,你才可以講我是一切智者,我們凡塵大概沒有一個人可以這樣講,除了佛修證以外,而且這個修證還要經過三個阿僧祇劫那個才算,我們現在都已經是佛,可是這個佛都還有脾氣毛病、還有貪嗔癡慢疑,都還不正確,那你真正的修三個阿僧祇劫已經成佛了,那要經過無量的苦難,修證人所不能忍受的都要忍,所以這個非常不容易。
那阿闍世王問釋迦牟尼佛說你是一切智者,這個話就很重了。那阿闍世王說非一切智也(你不是一切智者),若一切智,調達往昔,無量世中,常懷惡心,隨逐如來(都跟隨如來),欲為逆害(就是要害如來),云何如來,聽其出家(為什麼如來還把他收納為弟子,讓他修道)。所以這個我們了解,在佛最後講的一部經,佛就講提婆達多的這件事,佛說假如沒有提婆達多這樣一直刺激、一直要害他,他沒有這麼早就成佛,釋迦牟尼佛成佛掌天盤本來在彌勒祖師的後面,結果因為提婆達多,使釋迦牟尼佛奮發圖強提早成佛,結果釋迦牟尼佛掌天盤跑到彌勒祖師的前面,彌勒祖師變在釋迦牟尼佛的後面,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典故。所以因為激怒你,就成就你;那順你,就害你。這個我們大概聽不進去,氣得要死,說還要成就我。
佛就正確的說,真正的在凡塵那個一直刺激你的話,你的成就一定愈大,除非你是自我淘汰。我們了解到,一塊石頭在我們前面,你是要當墊腳石、還是要當絆腳石。當絆腳石會把你擱倒,你就摔倒爬不起來;那當墊腳石,你為了那個石頭,你可以跳得更高、成就更大,就看我們利用,看你的心,有時候我們發不出來的心,所以後學就講,我們為什麼在凡塵一些以往都有修,他的根基非常好,那為什麼他在這一世都不想修道,就是因為他累世之中都有修,根基好福報大,這一生他享受他的福報,他沒有想說累積那麼久的,就是要修證成道成佛,他忘了這個最重要的愿,又沒有善知識點醒,所以這個時候需要讓他踢鐵板,拖出鐵板讓他踢的那個就是要成就他。所以我們了解,你在很順利的時候,一定不會修道,你「喊水會堅凍(台語)」,那怎麼還肯修道,不可一世了洋洋得意,我們要了解,那個是天要考我們的,讓你趴下去爬不起來,所以你的成就就可以知道很低;那讓你踢了鐵板,沒有路可以走,唯有修道的一條道路,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就是修道最好的資量,讓你什麼都沒有,你就全心全意修道。讓你什麼都有,你煩惱很多,你為了要擺平這一些所有,你要費盡心思,那個你一個東西也帶不走,你為了那個沒有用的東西,你要費很多心思,你的心思就用在這裡,不是用在怎麼成道,所以那個是害我們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上天要成全我們讓我們挫折很多,愈大挫折,上天愈給我們機會;愈給你順利,要考倒你的話,讓你賺錢、讓你有社會地位,絕對把你考倒,考不倒的,一萬個裡面大概只有找到一個,那一個人特別的厲害有般若妙智慧,知道這一些都沒用,我一口氣不來全部都是別人的,幾百億幾千億都沒用,整個世界都是我的也沒用,我帶不走啊,我一毛錢也帶不走,沒有用,最有用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最有用了,我們四大身體還給天地,我們已經跟整個虛空合為一體,到處你都可以自由自在,就唯有我們修道可能到達。
我們有聽陳兄所講,我跟大家都一樣的,聽也是半途才進來聽,就努力修一個法門萬緣放下,然後怎麼修?一切都不想,有沒有很簡單?我們都嫌太簡單都不要做,那個太簡單沒效;可是他做的很有效,你看他就講,我們雖然不標榜神通,可是我們佛性裡面有功能作用,五眼六通都具備,他已經有他心通,他試驗他太太,妳坐在我前面,妳不要講出來,妳想,然後我說妳在想什麼。那他兩個孩子很調皮,想的跟講的不一樣,所以表示他不會亂說話很誠實。那又從家裡來到同義宮上課,沿路來到這邊,都有給恩師頂禮,免禮,他說聽了很久到底是在講什麼,後來才了解說,恩師就是我們活佛老師,活佛老師回話免禮,就是不用行禮。你看他做沒多久,就是專門做一個萬緣放下,怎麼做?什麼都不要想,簡不簡單?太簡單啦,我們都不要做,因為太簡單,我們都要困難一點的。
所以要了解到,一個法不在於它的內容怎麼樣,在於我們專不專,我們很專的話,它就會呈現功效,功效呈現的時候我就把佛性的功能,我們佛性本來有的大用就呈現,那一些都不是奇奇怪怪,我們能夠知道別人的心思,那個也是我們佛性本來就有,可是我們現在大部分的心思追求凡塵的物質,所以這一些我們都不見了,那假如我們肯迴光返照把心收回來,那我們時間久了,你就自然很靈敏的感覺到你佛性的功能作用出來,可以知道未來的事、可以了解到別人的心思,然後有很多凡塵一直追求追求不到的,我們那個時候都垂手可得,都自然而然,那個不是奇怪的,也不是我們追求的,而自然佛性本體呈現,那現在我們對佛性本體可以說還不很清晰的呈現。那後學都一直講,要認識我們佛性本體不困難,很容易,只要你都萬緣放下,你什麼都不要想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剩下來的、你去不掉的,就是很靈敏的你的知覺性,那個很靈敏你的知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要的就是那個,那個成道成佛就是那個,所以很簡單。
那我們要在日常生活做,我們「謝謝您」裡面交代的很詳細,你不要用心意識,心意識都不要用了,無心,無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佛,你看都容易!可是我們好像都不要咧,唉!坐在那邊很痛苦,我等一下下課回家,我就很自由,他坐在那邊又不能跟我回去,所以都不想成佛。想不想成佛?(想),對啦!想就要努力,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就是佛,不是很困難的很容易,只要我們時時刻刻跟我們佛性本體在一起,我們的脾氣毛病、我們的貪瞋痴慢疑,它都會不見,因為回到本體了,本體裡面沒有脾氣毛病、沒有貪瞋痴慢疑,都沒有,都完全都清淨。所以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會說,喔,我修二、三十年了,脾氣毛病怎麼都還在?因為沒有找到本體,脾氣毛病沒辦法去掉;那你找到本體以後,你那一些脾氣毛病自然而然削弱不見,不見了,不用你很困難的來去掉脾氣毛病。本性沒脾氣毛病、沒有貪瞋癡慢疑,本性很清淨的,我們一找到祂,能夠加一點時間,把祂提煉,讓祂茁壯長大,自然那個時候我們就修證了就成道成佛了,不困難的!是掛保證的!各位都還知道,後學說你聽後學的課,按照後學所講去修,沒有成道沒有成佛,後學再來陪你們修,有沒有?(有),那正確的,為什麼肯這樣發心?就是因為體會到常樂我淨。常,常住不遷,我們佛性如如不動,最難的就是這個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我們都沒辦法體會,佛性本體很親切都跟我們在一起,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沒有一秒鐘離開的,都是如如不動,可是我們都動的很厲害,尤其我們的心,動的更厲害,真心都不用,都用我們生滅的心,所以我們就難免要在六道輪迴裡面受苦。所以活佛老師跟我們講,你研究努力做了,你就可以自己摒除萬難,就可以成道成佛,所有的疑難你都可以解決,就不用再請仙佛幫忙,老師都這樣說的。
於他語言,隨順不逆,亦不觀他,作以不作,但自觀身,善不善行。
佛告大王,汝今害父,已作逆罪,最重無間,應當發露,以求清淨,何緣乃更,見他過咎。
善男子,以是義故,我為彼王,而說是偈,復次,善男子,亦為護持,不毀禁戒,成就威儀,見他過者,而說是偈,若復有人,受他教誨,遠離眾惡,復教他人,令遠眾惡,如是之人,則我弟子。
【以是因緣,我為是王,而說此偈】就是因為阿闍世王所以才說這個偈語。
【最重無間】就是進入無間地獄,受苦沒有間斷。
【應當發露,以求清淨】所以叫阿闍世王要發露,要把那個事講出來。
【何緣乃更,見他過咎】你什麼因緣看到別人的過錯。
【以是義故,我為彼王,而說是偈】就是為了阿闍世王才說這個偈語。
爾時,世尊為文殊師利,復說偈言,
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
爾時文殊師利,復於佛前,而說偈言,
非一切畏杖,非一切愛命,恕己可為譬,勤作善方便,
如來說是,法句之義,亦是未盡,何以故,如阿羅漢,轉輪聖王,玉女象馬,主藏大臣,若諸天人,及阿修羅,執持利劍,能害之者,無有是處。
所以這一些諸天人及阿修羅,他執持利劍,我們可以去害他的話,無有是處,絕對沒辦法去害到他。
勇士烈女,馬王獸王,持戒比丘,雖復對至,而不恐怖,以是義故,如來說偈,亦是有餘。
若言恕己,可為譬者,是亦有餘,何以故,若使羅漢,以己喻彼,則有我想,及以命想,若有我想,及以命想,則應擁護,凡夫亦應,見阿羅漢,悉是行人,若如是者,即是邪見,若有邪見,命終應生,阿鼻地獄。
【若言恕己】就是原諒自己。
【可為譬者】就是作為比喻。
這個又是說,阿羅漢假如用自己來比喻別人,他就有我相的念頭,以及命活在凡塵那個命的念頭;若有我想,及以命想,則應擁護,擁護我及命,那就變成凡夫,那所有凡夫就已經變成阿羅漢,這樣就是邪見;那若有邪見,命終應生阿鼻地獄,這樣就已經不正確的觀念。
又阿羅漢,設於眾生,生害心者,無有是處。
無量眾生,亦復無能,害羅漢者。
佛言,善男子,言我想者,謂於眾生,生大悲心,無殺害想,謂阿羅漢,平等之心,勿謂世尊,無有因緣,而逆說也。
【又阿羅漢,設於眾生,生害心者,無有是處】阿羅漢假如對眾生產生要害眾生的心,那也沒有一個地方是對,阿羅漢已經離開三界了,已經無法可學,為什麼會有害眾生的心,那絕對是沒有。
【無量眾生,亦復無能,害羅漢者】我們無量的眾生,也是沒辦法去害到阿羅漢。
【佛言,善男子,言我想者,謂於眾生,生大悲心】說我想,那個就是對於眾生產生大悲心。
【無殺害想,謂阿羅漢,平等之心,勿謂世尊,無有因緣,而逆說也】所以說出來一定有他的因緣。
昔日於此,王舍城中,有大獵師,多殺群鹿,請我食肉,我於爾時,雖受彼請,於諸眾生,生慈悲心,如羅睺羅,而說偈言,
當令汝長壽,久久住於世,受持不害法,猶如諸佛壽,是故我說此偈。
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
【生慈悲心,如羅睺羅】生的慈悲心,就好像對待他的兒子羅睺羅。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為諸菩薩故,諮問如來,如是密教。
爾時文殊師利,復說是偈,
云何敬父母,隨順而尊重,云何修此法,墮於無間獄。
於是如來,復以偈答,
若以貪愛母,無明以為父,隨順尊重是,則墮無間獄。
所以文殊跟佛的對答,說怎麼樣來敬父母,隨順尊重。
佛就回答,若以貪來愛母,無明就是父,你貪愛跟無明都已經在,那隨順尊重就可以墮入無間地獄。所以佛的說法,真的是無量無邊,真的不可思議。
文殊菩薩講的是我們凡塵一般接受的教育,怎麼樣來敬我們父母,隨順父母、尊重父母,那為什麼修這麼好的法,會墮入無間地獄。
然後如來回答,就是以我們的心性,以貪愛為母,以無明為父,那我們一直貪愛、一直無明,那隨順尊重貪愛無明,我們就會墮入無間地獄。
各位了解意思嘛?因為文殊菩薩講的跟釋迦牟尼佛講的差別很大,文殊菩薩講現象,釋迦牟尼佛講我們的心性,那講心性貪愛就是母親,無明就是父親。那我們凡塵對父母親就是要尊重敬愛。假如我們尊重敬愛貪愛跟無明,我們就會墮入無間地獄。跟現象不一樣,我們現象之中,我們為什麼有身體,就是因為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很辛苦的把我們扶養長大,我們都有帶過小孩,都知道帶小孩的痛苦。我們今天坐高鐵,剛好在我們旁邊有雙胞胎,母親忙不過來,阿公阿嬤都幫忙,阿公抱著一個從車廂投走到車廂尾,小孩子才不會哭,你若坐下來小孩就哭,然後另外一個母親馬上抱著哺乳,哺乳就不會哭了。後學說帶這個有夠累,往後長大若不孝,現在就不要養。真的你看到養兒育女的時候,真的就是要懷念我們父母親也是經過這個階段,辛苦的把我們扶養長大,讓我們能夠借假修真,能夠成道成佛,成夠救渡我們九玄七祖。
所以就是要感恩有這個身體,雖然身體是假的,可是我們十方諸佛人道修成,要有身體才可以修成佛,所以也要感謝我們這個身體,往後我們被埋葬在土裡面或是燒掉放在甕裡面或是撒給大地,你要看到有一個人跪著在拜,都是你(指身體)讓我能夠成道成佛,所以很感謝。那不要看到拿一個打馬的鞭子在打那個屍體,都是你害我去地獄受苦。你看都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我們感恩、這個身體始我們厭惡,那要感恩、要厭惡都在我們一念之間,我們一念能夠正確的選擇修道,正確的行持正道,那我們可以成就成道成佛,就可以庇蔭我們九玄七祖、還有我們所有親朋好友,都受到我們影響。那假如我們為非作歹,你看所有親朋好友都怕你怕得要死,看到你來就趕快閃,怕被你庇蔭到,接下來所有一些要討債的都來的,向你討不到,轉成討到我們這邊來,本來沒有關係都變成有關係。所以要了解到,我們一個身可以行善、可以作惡,我們就是要學、要知道它的差別。你行善可以成仙作佛,你為惡就落入三惡道。
那往後要了解,最好的畜生道,你當寵物,各位前賢當寵物好不好?都被人家抱住,現在坐車都很常看到,真的在找麻煩,你不去做一些好事,你卻抱著寵物,寵物不會死嘛?寵物一樣會死掉啊,死掉你也很傷心,你都花了很多精神、花了很多錢,那個划不來的。當已經轉世到畜生道的時候,雖然被人家寵著,也是不知道苦樂。你去跟寵物說你很好命,大家都抱著好好的!寵物會很高興嘛?寵物牠會吠你。所以最好的畜生道不要,地獄道、餓鬼道更不要,我們要成仙作佛,就是要解救苦難的眾生。
爾時如來,復為文殊師利,重說偈言:
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樂,一切憍慢,勢極暴惡,
賢善之人,一切愛念。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如來所說,是亦不盡。唯願如來,復垂哀愍,說其因緣,
【如來所說,是亦不盡】一樣還沒講完,還有意思在裡面。
【是故如來,所說有餘】講下來意思不完全,裡面都還有意思存在。
復次,世尊,譬如王子,無所綜習,觸事不成,是亦自在,愚闇常苦。如是王子,若言自在,義亦不成,若言屬他,義亦不成,以是義故,佛所說義,名為有餘。是故一切屬他,不必受苦,一切自在,不必受樂,一切憍慢,勢極暴惡,是亦有餘。
世尊,如諸烈女,憍慢心故,出家學道,護持禁戒、威儀成就,守攝諸根,不令馳散,是故一切,憍慢之結,不必暴惡。賢善之人,一切愛念,是亦有餘,如人內犯,四重禁已,不捨法服,堅持威儀,護持法者,見已不愛是人,命終必墮地獄。若有善人,犯重禁已,護持法者,見即驅出,罷道還俗,以是義故,一切賢善,何必悉愛。
這個都有點專門找漏洞。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有因緣故,如來於此,說有餘義。又有因緣,諸佛如來,而說是法。時王舍城,有一女人,名曰善賢,還父母家,因至我所,歸依於我,及法眾僧,而作是言,一切女人,勢不自由,一切男子,自在無礙,我於爾時,知是女人,即為宣說,如是偈頌。
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今能為,一切眾生,問於如來,如是密語。
文殊師利,復說偈言:
一切諸眾生,皆依飲食存。一切有大力,其心無嫉妬。一切因飲食,而多得病苦。一切修淨行,而得受安樂。 如是世尊,今受純陀,飲食供養,將無如來,有恐怖耶。
非一切眾生,盡依飲食存,非一切大力,心皆無嫉妬,非一切因食,而致諸病苦,非一切淨行,悉得受安樂。
文殊師利,汝若得病,我亦如是,應得病苦,何以故,諸阿羅漢,及辟支佛,菩薩如來,實無所食,為欲化彼,示現受用,無量眾生,所施之物,令其具足,檀(布施)波羅蜜,拔濟地獄畜生餓鬼。若言如來,六年苦行,身羸瘦者,無有是處。
諸佛世尊,獨拔諸有,不同凡夫,云何而得,身羸劣耶,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不同世人,危脆之身;我諸弟子,亦復如是,不可思議,不依於食(密意)。
【不依於食】就是不用吃,金剛身不用吃,我們佛性本體也不用吃,我們身體要吃。
一切大力,無嫉妬者,亦有餘義。如世間人,終身永無,嫉妬之心,而亦無力。
一切病苦,因食得者,亦有餘義,亦見有人,得客病者,所謂刺刺、刀劍矛槊。
一切淨行,受安樂者,是亦有餘,世間亦有,外道之人,修於梵行,多受苦惱,以是義故,如來所說,一切有餘,是名如來,非無因緣,而說此偈,有因故說。
【所謂刺刺、刀劍矛槊】被外物傷到。
【有因故說】有因才講。
昔日於此,優禪尼國,有婆羅門,名羖羝德,來至我所,欲受第四,八戒齋法(齋,梵名鳥哺沙他,又曰布薩=清淨之義,後轉曰齋曰時=指不過中食之法(過午不食),守之曰持齋,是為齋之本義,然後又一轉而為不食肉,此因大乘教之本意,置重禁肉食,遂曰持齋者禁肉食也,八齋戒: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身不塗飾香鬘,七不自歌舞又不觀聽歌舞,八於高廣之床坐不眠=此八為戒,而不過中食為齋,合之而為八齋戒),我於爾時,為說是偈。
持齋,我們若說我在持齋,那你經過中午就不能再吃了,這樣叫做持齋,不然就不能講持齋,就說我吃素食。
善男子,一切者唯除助道,常樂善法,是名一切,亦名無餘。其餘諸法,亦名有餘,亦名無餘。欲令樂法,諸善男子,知此有餘及無餘義。
迦葉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前白佛言,甚奇世尊,等視眾生,如羅睺羅。
【等視眾生,如羅睺羅】看眾生就好像看待祂的兒子羅睺羅。
【不可思議是佛境界,何況受持、讀誦通利,書寫經卷】所以我們知道,我們在研究的涅槃經,只要你聽到經名,就已經無量殊勝了。
【諸佛難思議,法僧亦復然,是故今勸請,唯願少停住】這個時候就是諸天、世人及阿修羅,都希望佛不要進入涅槃,能夠再住在凡塵。
佛在讚嘆大弟子大迦葉以及阿難,說往後你們若有問題,就可以問他們。
就有非常多的菩薩,就已經住在初地(歡喜地)。
【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這個蠻重要,我們要自修其心,我們的心我們自己修,自己最知道,就是要修真心,不要修生滅心,就是修不變的佛心。慎莫放逸,就是不要把我們心思外放,心思外放就當眾生要六道輪迴,我們不放逸都收回來,就可以成道成佛。
【我今背疾,舉體皆痛,我今欲臥,如彼小兒】釋迦牟尼佛說我背部在痛,全身都痛,所以告訴我們佛也會痛,我要去躺著,舒服不過躺著,躺著最舒服,佛也要去躺著,好像小孩子一樣要躺著。
【文殊汝等,當為四部,廣說大法】就是請文殊為大家來說法。
【今以此法,付囑於汝,乃至迦葉阿難等至,復當付囑如是正法】因為迦葉以及阿難都還沒到,佛要涅槃大弟子跟阿難都還沒到佛的身邊,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囑咐文殊菩薩要把正法囑咐大弟子跟阿難。
【現身有疾】我們只有要身體就有病,身體有四百四病(404個病),所以有病都是很正常。
【右脇而臥,如彼病人】我們要了解,為什麼右脇而臥,因為我們心臟都在左邊,我們若左脇而臥的話,我們會壓迫心臟,那你右脇而臥,你右邊的心臟在上面,心臟沒有受到壓迫,這樣心臟的跳動比較正常沒有壓力,那你時常壓,你會減短壽命,會比較短壽,那若右脇而臥會比較長壽。可是現在的人都不想活太久,年老了痛苦。
◎現病品第十八
爾時迦葉白佛言,如來已免,一切疾病,患苦悉除,無復怖畏,世尊,一切眾生,有四毒箭,則為病因,貪欲瞋恚愚癡憍慢。若有病因,則有病生,所謂愛熱肺病,上氣吐逆,膚體㿇㿇,其心悶亂,下痢噦噎,小便痳瀝,眼耳疼痛,腹背脹滿,顛狂乾消,鬼魅所着,如是種種,身心諸病,諸佛世尊,悉無復有。
【有四毒箭,則為病因,貪欲瞋恚愚癡憍慢】我們有四毒箭,就是貪瞋癡慢,這四支毒箭,這就是病因。
【諸佛世尊,悉無復有】到達修證成了以後,就沒有這一些病。
今日如來,何緣顧命,文殊師利,而作是言,我今背痛,汝等當為,大眾說法。
有二因緣,則無病苦,何等為二,一者憐愍一切眾生,二者給施病者醫藥。如來往昔,已於無量,萬億劫中,修菩薩道,常行愛語,利益眾生,不令苦惱,施疾病者,種種醫藥,何緣於今,自言有病?
世尊,世人有病,或坐或臥,不安其處,或索飲食,勅誡家屬,修治產業,何故如來,默然而臥,不教弟子,聲聞人等,尸(持戒)波羅蜜,諸禪解脫,三摩跋提,
世尊,無有病,云何默然,右脇而臥,諸菩薩等,凡所給施,病者醫藥,所得善根,悉施眾生,而共迴向,一切種智,為除眾生,諸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者,貪欲瞋恚愚癡忿怒,纏蓋焦惱,嫉妬慳悋,姦詐諛諂,無慚無愧,慢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貢高,懟恨諍訟,邪命諂媚,詐現異相,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有恭敬,不隨教誨,親近惡友,貪利無厭,纏縛難解,欲於惡欲,貪於惡貪,身見有見,及以無見,頻申憙睡,欠呿不樂,貪嗜飲食,心緣異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惡,好喜多語,諸根闇鈍,發言多虛,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是名煩惱障。
【好喜多語,諸根闇鈍,發言多虛】就很喜歡講話,然後我們六根都闇鈍,講話不實在。
【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欲=喜歡;恚=討厭;害=害我們,那個感覺所覆蓋。
願令眾生,永斷諸病,得成如來,金剛之身。又願一切,無量眾生,作妙藥王,斷除一切,諸惡重病。願諸眾生得阿伽陀藥(藥名,不死藥,丸藥,無病,無價,普去),以是藥力,能除一切,無量惡毒。
又願眾生,於阿耨菩提,無有退轉,速得成就,無上佛藥,消除一切,煩惱毒箭。
又願眾生,勤修精進,成就如來,金剛之心,作微妙藥,療治眾病,不令有人,生諍訟想。亦願眾生,作大藥樹,療治一切,諸惡重病。又願眾生,拔出毒箭,得成如來,無上光明。
世尊,菩薩如是,已於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發是誓願,令諸眾生,悉無諸病。何緣如來,乃於今日,唱言有病。復次,世尊,世有病者,不能坐起,俯仰進止,飲食不御,漿水不下,亦復不能,教誡諸子,修治家業,爾時父母妻子,兄弟親屬知識,皆於是人,生必死想。世尊,如來今日,亦復如是,右脇而臥,無所論說,此閻浮提,有諸愚人,當作是念,如來正覺,必當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無變易故,以是因緣,不應說言,我今背痛。
復次,世尊,世有病者,身體羸損,若偃若側,臥著床褥,爾時眾人,心生惡賤,起必死想。如來今者,亦復如是,當為外道,九十五種,之所輕慢,生無常想。彼諸外道,當作是言,不如我等,以我性人自在時節,微塵等法,而為常住,無有變易。沙門瞿曇,無常所遷,是變易法。以是義故,世尊,今日不應默然右脇而臥。
【心生惡賤,起必死想】都起心動念,一定死的。
【沙門瞿曇】沙門瞿曇就是釋迦牟尼佛。
復次,世尊,世有病者,四大增損,互不調適,羸瘦乏極,是故不能,隨意坐起,臥著床褥。
如來四大,無不和適,身力具足,亦無羸損。世界成時,從金剛際起金剛座,上至道場,菩提樹下,菩薩坐已,其心即時,逮得十力。
(如來十力:(1)知覺處非處智力(2)知眾生三世因果業報智力(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4)知眾生諸根勝劣之智力(5)知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6)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之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至何所)(8)見眾生生死及善惡(9)知眾生宿命(10)知永斷習氣之智力)〔用簡略的文字:(1)因果(2)業(3)定(4)根(5)欲(6)界(7)至處(8)天眼(9)宿命(10)漏盡〕
(菩薩十力:)(1)發一切智心堅固 (2)不捨眾生大慈 (3)具足大悲 (4)信一切佛法精進 (5)思行禪定 (6)除二邊智慧 (7)成熟眾生 (8)觀法實相 (9)入三解脫門(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 (10)無碍智
【四大增損】就是水火風土,四大增損。
【除二邊智慧】把兩邊都除掉的智慧。
【成熟眾生】讓眾生都能夠修道成熟,可以成道成佛。
【觀法實相】觀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如來今者不應如彼嬰孩小兒,愚癡無智,無所能說,以是義故,隨意偃側,無人譏訶,如來世尊,有大智慧,照明一切,人之大龍,具大威德,成就神通,無上仙人,永斷疑網,已拔毒箭,進止安詳,威儀具足,得無所畏。今者何故,右脇而臥,令諸人天,悲愁苦惱,爾時,迦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瞿曇大聖德,願起演妙法,不應如小兒,病者臥床蓐,調御天人師,倚臥雙樹間,
下愚凡夫見,當言必涅槃,不知方等典,甚深佛所行,不見微密藏,猶盲不見道,
唯有諸菩薩,文殊師利等,能解是甚深,譬如善射人,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
如是大慈悲,今為何所在,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佛若必涅槃,是則不名常,
唯願無上尊,哀受我等請,利益於眾生,摧伏諸外道。
爾時,世尊,大悲熏心,知諸眾生,各各所念,將欲隨順,畢竟利益,即從臥起,結跏趺坐,顏貌熙怡,如融金聚,面目端嚴,猶月盛滿,形容清淨,無諸垢穢,放大光明,充遍虛空,其光大盛,過百千日,照於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佛世界,惠施眾生,大智之炬,悉令得滅,無明黑闇,令百千億,那由他眾生,安止不退菩提之心。
圓覺經
圓=圓滿
覺=覺性
圓覺=亦即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佛言: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解說:此一段乃最上乘修持法門,乃最圓頓容易的日常修持方法,開示寂滅心體,能所雙亡,平等一心,任運合道,告示菩薩及末世眾生,離相法門,平等安心之法。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以眾生日用現証,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
『如拙秀才偈語: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盤等空華』。故居一切時中,行、住、坐、臥、語、默、見色、聞聲,不起絲毫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現量,落入比量。(現量即佛境佛智。比量即凡夫,分別對待)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謂眾生妄心,本無自性,全由真心佛性而作用。
(如六祖壇經之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六祖聞之即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佛性之妙用,豈能加以抹殺,所以百思想、心數起皆是佛性隨緣之用,
全體即是真如,若息妄求真,恰如離波覓水。錯!錯!錯!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從心現,境就是心,妄想境界,本是一真,豈容擬議,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加了知,即如楞嚴經所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且心體本具靈知,何必更加了知耳!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謂於無了知處,則能知既寂,無有所知,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之真實?
如有眼見,不自見眼,故不辨真實也,一辨即落入識心對待之凡夫。
此法門即日用安心之法,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証真,隨緣而現,利益眾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