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涅槃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涅槃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涅槃經-37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無有因緣, 云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是光明者,名大涅槃,大涅槃者,則名常住,常 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是光明者,即是如來,如來 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 光明者名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者名為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 光明者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光明 者即是聲聞緣覺不共之道,聲聞緣覺不共之道即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 如來問於因緣? 【常住之法,不從因緣】常住就是永遠都在,不是從因緣才生的,它永遠都在。 【如來者即是常住】我們每一位都是如來,每一位都是佛,每一位都有光明。所以 都是常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 【光明者名大慈大悲】光明,我們佛性發揮的光明,大慈大悲,慈就是予樂,給人 家快樂;悲就是拔苦,把苦都拔掉。 【常住之法不從因緣】永遠都在。 2 【光明者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念佛,我們了解,我們假如都無念,無念的 時候就是念佛,念佛的時候就是光明,就是佛性本體都光明、都是念佛。念佛者是 名常住,永遠都在。 【常住之法不從因緣】文殊菩薩都一直講,常住之法不是從因緣而有,它是永遠都 在。 【光明者即是聲聞緣覺不共之道】聲聞緣覺沒有到達這一種光明的狀態,所以不同 聲聞緣覺,他們共同,所以叫不共。 【聲聞緣覺不共之道即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這是文殊 菩薩回答釋迦牟尼佛的問題,這個光明是何因緣。 佛言,文殊師利,汝今莫入諸法甚深第一義諦,應以世諦而解說之(知音難尋)。 文殊師利言,世尊,於此東方過二十恒河沙等世界,有佛世界,名曰不動,其佛住 處,縱廣正等足滿一萬二千由旬,其地七寶,無有土石,平正柔軟,無諸溝坑,其 諸樹木,四寶所成,金銀琉璃及以頗梨,花果茂盛,無時不有,若有眾生聞其花香, 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周匝,復有三千大河,其水微妙,八味具足(又 名八功德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輭,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 等無量過患,八飲已定能長養諸善根四大增益),若有眾生在中浴者,所得喜樂, 譬如比丘入第二禪,其河多有,種種諸花,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 利花、香花、大香花、微妙香花、常花、一切眾生,無遮護花,其河兩岸,亦有眾 花,多有眾鳥,遊集其上,復有無量虎狼、師子、諸惡鳥獸,其心相視,猶如赤子。 3 【文殊師利,汝今莫入諸法甚深第一義諦】前面所講的就是很深的第一義諦。 【應以世諦而解說之】所以你講的那一些都太深了,很多都會聽不懂,所以後學用 小括弧知音難尋。 【文殊師利言】就講光明是哪個地方所放。 【其地七寶,無有土石】地全部都是七寶,所以我們也不用去撿,我們撿大概都是 土石。 【頗梨】頗梨也是七寶之一。不像我們現在窗戶的玻璃。 【花果茂盛,無時不有】花果什麼時候都有。 【若有眾生聞其花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快樂的狀態好像比丘已經進 入第三禪。 【若有眾生在中浴者,所得喜樂,譬如比丘入第二禪】那一種快樂像比丘進入第二 禪。 【其河兩岸,亦有眾花】河的兩岸也有很多花。 【多有眾鳥,遊集其上】在這個地方。 【復有無量虎狼、師子、諸惡鳥獸,其心相視,猶如赤子】惡獸其心的相貌,好像 赤子,很善良, 彼世界中,一切無有犯重禁者、誹謗正法及一闡提五逆等罪,其土調適,無有寒熱、 飢渴苦惱,無貪欲恚、放逸、嫉妬,無有日月、晝夜時節,猶如第二忉利(三十三 天)天上,其土人民等有光明,各各無有憍慢之心,一切悉是菩薩大士,皆得神通, 4 具大功德,其心悉皆尊重正法,乘於大乘、愛念大乘、貪樂大乘、護惜大乘,大慧 成就,得大總持,心常憐愍一切眾生,其佛號曰滿月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隨所住處,有所講 宣,其土眾生,無不得聞,為琉璃光菩薩,講宣如是大涅槃經。 【一切無有犯重禁者】都沒有犯戒律的。 【無貪欲恚】沒有貪欲、沒有瞋。 【各各無有憍慢之心】每一個都沒有驕傲的心。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 世尊】佛的號一定都有十個稱號,每一個佛都有這十個尊號。 【隨所住處,有所講宣,其土眾生,無不得聞】不管住在什麼地方,只要佛有講經 說法,眾生都可以聽到。 【為琉璃光菩薩,講宣如是大涅槃經】在佛世界有琉璃光菩薩在講大涅槃經。 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能修行大涅槃經,所不聞者,皆悉得聞。彼琉璃光菩薩問滿 月光明佛,亦如此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所問,等無有異。彼滿月光明佛即告 琉璃光菩薩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其土多有 山陵、堆阜、土沙礫石、荊蕀毒刺、周遍充滿,常有飢渴、寒熱苦惱,其土人民, 不能恭敬沙門、婆羅門、父母師長,貪著非法,欲於非法,修行邪法,不信正法, 壽命短促,有行姦詐,王者治之,王雖有國,不知滿足,於他所有,生貪利心,興 師相伐,枉死者眾。王者修行,如是非法,四天善神,心無歡喜,故降災旱,穀米 5 不登,人民多病,苦惱無量,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悲純厚,愍眾生故,於 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為諸大眾,敷演如是大涅槃經。彼有菩薩,名光明遍照高 貴德王,已問斯事,如汝無異。佛今答之,汝可速往,自當得聞。 【彼琉璃光菩薩問滿月光明佛,亦如此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所問,等無有異】 琉璃光菩薩問滿月光明佛,也好像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所問,都一樣。 【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 【不能恭敬沙門、婆羅門】就是對修道者不恭敬。 【佛今答之,汝可速往,自當得聞】離我們很遠的琉璃光菩薩,要到娑婆世界來聽。 世尊,彼琉璃光菩薩聞是事已,與八萬四千菩薩,欲來至此,故先現瑞,以此因緣, 有此光明,是名因緣,亦非因緣。 爾時,琉璃光菩薩與八萬四千諸菩薩俱持諸幡蓋、香花瓔珞、種種伎樂、倍勝於前, 俱來至此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以己所持,供養之具,供養於佛,頭面禮足,合掌 恭敬,右繞三匝,修敬已畢,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問彼菩薩,善男子,汝為到來,為不到來? 琉璃光菩薩言,世尊,到亦不來,不到亦不來,我觀是義,都無有來。世尊,諸行 若常,亦復不來,若是無常,亦無有來。若人見有,眾生性者,有來不來,我今不 見,眾生定性,云何當言有來不來,有憍慢者,見有去來,無憍慢者,則無去來; 有取行者,見有去來,無取行者,則無去來; 若見如來,畢竟涅槃,則有去來,不見如來,畢竟涅槃,則無去來;不聞佛性,則 有去來,聞佛性者,則無去來;若見聲聞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則有去來,若不見 者,則無去來;不見聲聞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則無去來。 若見聲聞辟支佛人,常樂我淨,則有去來,若不見者,則無去來;若見如來,無常 樂我淨,則有去來,若見如來,常樂我淨,則無去來。世尊,且置斯事,欲有所問, 唯垂哀愍,少見聽許。 6 佛言,善男子,隨意所問,今正是時,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所以者何?諸佛難值, 如優曇花,法亦如是,難可得聞,十二部經方等復難,是故應當專心聽受。 時琉璃光菩薩,既蒙聽許,兼被誡勅,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有能修行大涅槃 經,聞所不聞? 【彼琉璃光菩薩聞是事已,與八萬四千菩薩,欲來至此,故先現瑞】要來了,所以 先顯現瑞象,就是光明。 【以此因緣,有此光明,是名因緣,亦非因緣】就是促成要來聽大涅槃經。 【善男子,汝為到來,為不到來】你是有來還是沒來? 【我觀是義,都無有來。世尊,諸行若常,亦復不來,若是無常,亦無有來。若人 見有,眾生性者,有來不來,我今不見,眾生定性,云何當言有來不來,有憍慢者, 見有去來,無憍慢者,則無去來;有取行者,見有去來,無取行者,則無去來】 這個一問我們一聽大概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麼,都講在真理裡面的狀態。 【若見如來,畢竟涅槃,則有去來】看到如來祂已經畢竟進入涅槃了,這樣就有去 來。 【不見如來,畢竟涅槃,則無去來】沒有去、也沒有來,永遠如來都在凡塵世間。 【不聞佛性,則有去來,聞佛性者,則無去來】我們已經了解我們有佛性,就沒有 去沒有來,沒有聞到佛性,就有去來。 【若見聲聞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則有去來】聲聞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就是緣覺, 有涅槃就是進入已經圓寂的時候,就有去來。 【若不見者,則無去來】不見涅槃的時候,就沒有去來。 7 【不見聲聞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則無去來】在真理世界裡面,沒有去也沒有來, 都常住不遷。 【若見聲聞辟支佛人,常樂我淨,則有去來】聲聞辟支佛的常樂我淨還沒有到達究 竟,所以有去來。 【若不見者,則無去來】不見聲聞及辟支佛。 【若見如來,無常樂我淨,則有去來】這個跟上面顛倒。如來真的就是常樂我淨, 究竟了,假如看到如來無常樂我淨,這樣就有去來。 【若見如來,常樂我淨,則無去來】在如來,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之中,那一種常樂 我淨就沒有去來。 【世尊,且置斯事】把這些事情都放下,都不要講。 【欲有所問】我要發問事情。 【唯垂哀愍,少見聽許】這些有來有去、沒來沒去都不要講,我現在有事情要問, 希望佛哀愍、能夠慈悲,聽我發問。 【佛言,善男子,隨意所問】隨你的意思來問。 【今正是時】現在正好是時候。 【我當為汝分別解說】你若問我就幫你解釋、解答。 【諸佛難值,如優曇花】諸佛很難遇到,好像優曇花,三千年才能開花一次,很難 遇到。 【法亦如是,難可得聞】很難可以得到聞法的機會。 8 【十二部經方等復難】要聽到十二部經,或是方等經也是很難。 【是故應當專心聽受】所以要專心來聽受回答的內容。 【時琉璃光菩薩,既蒙聽許】佛已經允許他問。 【世尊,云何菩薩有能修行大涅槃經,聞所不聞】就是能夠聽到以往所沒聽到的。 爾時,如來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盡如是大乘大涅槃海,正復值我能 善解說,汝今所有,疑網毒箭,我為大醫,能善拔出,汝於佛性,猶未明了,我有 慧炬,能為照明,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能為汝,作大船師,汝於我所,生父母 想,我亦於汝,生赤子心,汝心今者,貪正法寶,值我多有,能相惠施,諦聽,諦 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宣釋。 【汝今所有,疑網毒箭,我為大醫,能善拔出】你的以往疑網毒箭,我就是大醫生, 可以把你的疑網毒箭都拔出來。 【汝於佛性,猶未明了】你在佛性還沒有透徹的知道。 【汝心今者,貪正法寶,值我多有,能相惠施】貪正法寶,剛好我有,我可以給你。 善男子,欲聽法者,今正是時,若聞法已,當生敬信,至心聽受,恭敬尊重,於正 法所,莫求其過,莫念貪欲、瞋恚、愚癡,莫觀法師,種性好惡,既聞法已,莫生 憍慢,莫為恭敬、名譽利養,當為度世,甘露法利,亦莫生念,我聽法已,先自度 身,然後度人,先自解身,然後解人,先自安身,然後安人,先自涅槃,然後令人 而得涅槃,於佛法僧,應生等想;於生死中,生大苦想;於大涅槃,應生常樂我淨 9 之想;先為他人,然後為身;當為大乘,莫為二乘,於一切法,當無所住,亦莫專 執一切法相,於諸法中,莫生貪相,常生知法、見法之相。 【欲聽法者,今正是時】你要聽法,現在正式時候。 【若聞法已,當生敬信】聽到法以後,要恭敬相信。 【於正法所,莫求其過】在正法所,不要去找瑕疵,不要找不對的地方。 【莫念貪欲、瞋恚、愚癡】不要有貪瞋癡。 【莫觀法師,種性好惡】不要觀法師他的種性好惡。 【既聞法已,莫生憍慢】聞法以後,不要有驕慢的心。 【莫為恭敬、名譽利養】不要貪圖外在的名相,以及利養。 【於佛法僧,應生等想】在佛法僧就是要平等,等想就是平等的想,平等的念頭, 不是等候。 【於生死中,生大苦想】我們在生死之中不要貪樂,不要貪凡塵的快樂,就要生「在 凡塵不管如何都是苦、都是大苦」。 【於大涅槃,應生常樂我淨之想】在大涅槃(就是究竟的不生不滅)要生常樂我淨 的念頭。 【先為他人,然後為身】不要把自己擺在前面,要把眾生擺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後 面。 【當為大乘,莫為二乘】自己能夠渡、能夠成就了,也能夠成就眾生,不要為阿羅 漢辟支佛那個小乘,二乘就是小乘。 10 【於一切法,當無所住】一切法都變化無常,不要住。 【亦莫專執一切法相】不要執著一切的法相。 【於諸法中,莫生貪相,常生知法、見法之相】就是知道法,見到法。法就是修持 最重要的,要有心法,修持沒有心法修不成道。 善男子,汝能如是,至心聽法,是則名為,聞所不聞。 善男子,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 善男子,如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生。 如不到到,不到不到,到不到,到到。 【汝能如是,至心聽法,是則名為,聞所不聞】以往所不聽到的,現在可以聽到。 佛先講了以後,底下在解說。 世尊,云何不生生。 善男子,安住世諦,初出胎時,是名不生生。 云何不生不生?善男子,是大涅槃,無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 云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諦死時,是名生不生。 云何生生?善男子,一切凡夫,是名生生。何以故,生生不斷故,一切有漏,念念 生故,是名生生。 四住菩薩,名生不生,何以故?生自在故,是名生不生。 善男子,是名內法。 云何外法?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 善男子,譬如種子,未生牙時,得四大和合,人功作業,然後乃生,是名未生生。 云何未生未生?譬如敗種,及未遇緣,如是等輩,名未生未生。 云何生未生?如牙生已,而不增長,是名生未生。 云何生生?如牙增長,若生不生,則無增長,如是一切有漏,是名外法生生。 【安住世諦,初出胎時,是名不生生】不想生,可是已經生在凡塵了。 【云何不生不生,善男子,是大涅槃,無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大涅槃沒有生沒 有滅,所以不生不生。 11 【云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諦死時,是名生不生】世諦,我們凡塵死的時候叫做生 已經不生了。 【云何生生,善男子,一切凡夫,是名生生】我們凡夫就生了死,死了又生。 【何以故,生生不斷故】死了生,生了死,生生不斷。 【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是名生生】所以先講,然後再解說。 【四住菩薩,名生不生】後學把四住菩薩解說移到最上面, 四住, 一天住,為六欲天之住處,即布施、持戒善心。 二梵住,為色界、無色界諸天之住處,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三聖住,為三乘聖者之住處,即空無相無作之三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空、無相、 無作這三個,三昧三個正定)。 四佛住,諸佛住處,即首楞嚴之無量三昧。 【生自在故,是名生不生】生已經可以自由自在,已經可以當家。 【譬如種子,未生牙時,得四大和合,人功作業】種子還沒生牙,得到水火風土和 合,然後我們人又開始施作,然後乃生。 【云何未生未生?譬如敗種,及未遇緣,如是等輩,名未生未生】敗種就是種子已 經敗了,就是焦芽了敗種,把種子炒過了,種子都死掉了,所以叫敗種。以及沒有 遇到因緣,沒有遇到因緣叫未生未生。 【云何生未生?如牙生已,而不增長,是名生未生】牙有生,可是不會增長。有發 芽,但是不會長大。 【云何生生?如牙增長,若生不生,則無增長,如是一切有漏,是名外法生生】所 有有漏,有漏就是有煩惱,漏就是煩惱的意思。 12 琉璃光菩薩白佛言,世尊,有漏之法,若有生者,為是常耶?是無常乎? 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則無有生;生若無常,則有漏是常。 世尊,若生能自生,生無自性;若能生他,以何因緣,不生無漏。 世尊,若未生時有生者,云何於今,乃名為生? 若未生時無生者,何故不說虛空為生? 【有漏之法,若有生者,為是常耶,是無常乎】就問有漏之法,若有生的話,是常 還是無常。 【若未生時無生者,何故不說虛空為生】虛空不會生東西出來。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 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云何不生生不可說,不生名為生,云何可說,何以故,以其生故。 云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說。 云何生不生不可說,生即名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說。 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說,不生者名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說,何以故,以修道得故。 云何生亦不可說,以生無故。 云何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 云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十因緣法,為生作因,以是義故,亦可得說。 善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眾鈍故。 善男子,有為之法,生亦是常,以住無常,生亦無常;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 無常,異亦是常,以法無常,異亦無常,壞亦是常,以本無今有故,故壞亦無常。 【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 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所以佛就講,不生生不可以講、生生不 可以講,生不生不可以講,都沒辦法講,有因緣的時候,才可以說。 【云何不生生不可說】為什麼不生生不可以講。 【不生名為生,云何可說】不生就是生,那要怎麼講。 13 【何以故,以其生故】所以我們不生生,就已經在生了,所以講出來我們就不可能 用普通的頭腦來想,那個想不通的。 【云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說】在生、在生,那不生也不 能講。 【云何生不生不可說,生即名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說】生不自生,不是自己可 以生。 【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說,不生者名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說,何以故,以修道得 故】我們修道可以得到涅槃,就不生不生,所以不可以講。 【云何生亦不可說,以生無故】要生什麼,生無。 【云何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不生不可說,不生就有得到,有得到不能講。 【云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十因緣法,為生作因,以是義故,亦可得說】十因緣法, 十個因緣為生作那個因。 【善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眾鈍故】這個倒是有一點說,你不要進 入空定裡面,你若進入,大眾就聽不懂了。 【善男子,有為之法,生亦是常,以住無常,生亦無常;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 亦無常,異亦是常,以法無常,異亦無常,壞亦是常,以本無今有故,故壞亦無常】 大概我們頭腦裡面,被佛這麼一講了以後,我們大概已經搞不清楚狀況了。 14 善男子,以性故,生住異壞,皆悉是常,念念滅故,不可說常,是大涅槃,能斷滅 故,故名無常。 善男子,有漏之法,未生之時,已有生性,故生能生。 無漏之法,本無生性,是故生不能生,如火有本性,遇緣則發。眼有見性,因色因 明因心故見。眾生生法,亦復如是,由本有性,遇業因緣,父母和合,則便有生。 【善男子,以性故,生住異壞,皆悉是常,念念滅故,不可說常,是大涅槃,能斷 滅故,故名無常】佛一講出來以後,有時候都超越我們的想像。 【如火有本性,遇緣則發】火有本性,像我們水火風土,火就在四大裡面,火有自 己火的本性,所以遇到緣,我們用火柴、打火機,火就發現了,遇緣火就發現了。 【眼有見性】眼睛有見性。 【因色因明因心故見】所以我們眼睛要有形相、要有光明、要我們有心看,所以見 到了。 【眾生生法,亦復如是,由本有性,遇業因緣,父母和合,則便有生】所以佛都講 的很微細,從很細的地方講起。 爾時,琉璃光菩薩及八萬四千菩薩摩訶薩,聞是法已,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恭 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慇懃教誨,因大涅槃始得悟解,聞所不聞,亦令 八萬四千菩薩深解諸法,不生生等。世尊,我今已解,斷諸疑網,然此會中有一菩 薩,名曰無畏,復欲諮稟,唯垂聽許。 爾時,世尊告無畏菩薩,善男子,隨意問難,吾當為汝,分別解脫。 爾時,無畏菩薩與六萬四千諸菩薩等,俱從座起,更整衣服,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此土眾生,當造何業,而得生彼,不動世界?其土菩薩,云何而得,智慧成 就、人中象王、有大威德,具修諸行,利智捷疾,聞則能解。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15 【高七多羅樹】多羅樹就像我們凡塵最高的樹,學校都可以看到,一棵很高很高的 那種,那叫多羅樹,多羅樹一棵七丈之高,很高。但是你把七多羅樹的根斬斷,就 不會活。 【因大涅槃始得悟解,聞所不聞】聞所不聞,就是以往所沒有聽到的。 【亦令八萬四千菩薩深解諸法,不生生等】跟菩薩講,菩薩聽得懂,跟我們講我們 都不知道祂在講什麼,霧煞煞(台語)。 【然此會中有一菩薩,名曰無畏,復欲諮稟,唯垂聽許】還有一位菩薩,叫做無畏 菩薩想要問,希望佛能夠讓祂問。 【爾時,世尊告無畏菩薩,善男子,隨意問難】看你要問什麼,隨你問。 【吾當為汝,分別解脫】你若問,就跟你講。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要怎麼樣可以生到不動世界去。 不害眾生命,堅持諸禁戒,受佛微妙教,則生不動國。 不奪他人財,常施惠一切,造招提僧坊,則生不動國。 不犯他婦女,自妻不非時,施持戒臥具,則生不動國。 不為自他故,求利及恐怖,慎口不妄語,則生不動國。 莫壞善知識,遠離惡眷屬,口常和合語,則生不動國。 如諸菩薩等,常離於惡口,所說人樂聞,則生不動國。 乃至於戲笑,不說非時語,謹慎常時說,則生不動國。 見他得利養,常生歡喜心,不起嫉妬結,則生不動國。 不惱於眾生,常生於慈心,不生方便惡,則生不動國。 邪見言無施,父母及去來,不起如是見,則生不動國。 曠路作好井,種殖果樹林,常施乞者食,則生不動國。 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花,則生不動國。 若為恐怖故,利養及福德,書是經一偈,則生不動國。 16 若為悕利福,能於一日中,讀誦是經典,則生不動國。 若為無上道,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戒齋,則生不動國。 不與犯重禁,同共一處住,呵謗方等者,則生不動國。 若能施病者,乃至於一果,歡喜而瞻視,則生不動國。 不犯僧鬘物,善守於佛物,塗掃佛僧地,則生不動國。 造像及佛塔,猶如大拇指,常生歡喜心,則生不動國。 若為是經典,自身及財寶,施於說法者,則生不動國。 若能聽書寫,受持及讀誦,諸佛祕密藏,則生不動國。 【不害眾生命,堅持諸禁戒,受佛微妙教,則生不動國】可以到不動佛土去。 【自妻不非時】自己的太太一定要時間的時候,才恩愛,時機不對,就不做。 【不為自他故,求利及恐怖,慎口不妄語,則生不動國】所以要到不動佛世界,都 是要有根基。 【口常和合語】嘴巴講話都是講好話。 【如諸菩薩等,常離於惡口】不能罵人講壞話。 【所說人樂聞】說出來人都很喜歡聽。 【乃至於戲笑,不說非時語】沒有玩笑話,玩笑話都不好。也不說非時語,那個時 間不適合講的話,就不說。 【謹慎常時說,則生不動國】時常都很謹慎。 【見他得利養,常生歡喜心】見別人得到好處,就生歡喜不忌妒。 【不惱於眾生,常生於慈心】不要懊惱眾生,眾生不知道真理,所以行為不合理, 所以要有慈悲的心。 【不生方便惡】縱然是方便的惡,也不生。 17 【邪見言無施,父母及去來,不起如是見,則生不動國】邪見,就是講不要布施。 對自己的父母去來,都不起不好的心思,才能夠生在不動國。 【曠路作好井】曠路都會口渴,你有井,人家就可以從井打水喝。 【種殖果樹林,常施乞者食】就是布施乞丐食物,則生不動國。 【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花,則生不動國】這個倒是我們誠心來供佛。 【若為恐怖故,利養及福德,書是經一偈,則生不動國】寫偈語。 【若為無上道,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戒齋,則生不動國】 八戒齋:一殺、二盜、三淫、四妄、五酒、六跳舞,身塗香,飾花鬘(裝飾得很好 看)、七眠坐高廣嚴麗床上、八非時食(不是吃的時間就不要吃)。 【不與犯重禁,同共一處住,呵謗方等者,則生不動國】他假如在毀謗大乘經典, 那你就罵,你不可以這樣,就能生在不動國。 【若能施病者,乃至於一果,歡喜而瞻視,則生不動國】就是布施給病人,一個水 果也好,很歡喜去看他也好。 【造像及佛塔】這個倒是我們都很喜歡做的。 【若能聽書寫,受持及讀誦,諸佛祕密藏,則生不動國】所以怎麼樣可以生到不動 佛土去,佛就講這一些內容。 爾時無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已知,所造業緣,得生彼國,是光明遍照高貴德 王菩薩,普為憐愍,一切眾生,先所諮問,如來若說,則能利益、安樂人天、阿修 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 18 爾時,世尊,即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於此,當至 心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有因緣故,未到不到。有因緣故,不到到。有因緣故, 到不到。有因緣故,到到。 何因緣故,未到不到,善男子,夫不到者,是大涅槃,凡夫未到,以有貪欲、瞋恚、 愚癡故,身業口業不清淨故,及受一切,不淨物故,犯四重故,謗方等故,一闡提 故,五逆罪故,以是義故,未到不到。 【何因緣故,未到不到】這個講第一個。 【身業口業不清淨故】身業比較容易清淨,口業就是要注意,注意也就可以到達, 身業口業不清淨,及受一切,不淨物故。 【犯四重故,謗方等故】四重就是捨菩提心、捨正法,慳悋勝法、惱害眾生。謗方 等,就是謗大乘經典。 【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善根。 【五逆罪】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 【以是義故,未到不到】沒有辦法到達大般涅槃。 善男子,何因緣故不到到?不到者名大涅槃。何義故到?永斷貪欲瞋恚愚癡,身口 惡故,不受一切,不淨物故,不犯四重故,不謗方等經故,不作一闡提故,不作五 逆罪故,以是義故,名不到到。 都已經能夠到達。 須陀洹者八萬劫到,斯陀含者六萬劫到,阿那含者四萬劫到,阿羅漢者二萬劫到, 辟支佛者十千劫到,以是義故,名不到到。 【須陀洹者八萬劫到】須陀洹者八萬劫可以到。 【斯陀含者六萬劫到】斯陀含者六萬劫可以到。 【阿那含者四萬劫到】阿那含者四萬劫可以到。 19 【阿羅漢者二萬劫到】阿羅漢者二萬劫可以到。 【辟支佛者十千劫到】辟支佛者十千劫到,就是一萬。 【以是義故,名不到到】都可以到達。 善男子,何因緣故,名到不到?到者名為,二十五有,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諸 結之所覆蔽,往來不離(25 有),猶如輪轉,是名為到。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已得永 離,故名不到,為欲化度,諸眾生故,示現在中,亦名為到。 【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諸結之所覆蔽】我們都被無量的煩惱,那些結都打結了, 把我們蓋住、把我們覆蓋蒙蔽。 【往來不離(25 有),猶如輪轉,是名為到】已經到二十五有。 善男子,何因緣故,名為到到,到者即是二十五有,一切凡夫,須陀洹乃至阿那含, 煩惱因緣,名到到。 都到二十五有。各位還記得二十五有嘛?就是三界,把三界詳細分的話,就是二十 五有。欲界有六欲天,六個;四大部州,四個;四惡道,阿修羅、畜生道、地獄道、 餓鬼道,四個,共十四個。色界,有七個有,初禪、大梵天、二禪、三禪、四禪、 無想天、五淨居天。無色界,有四個,四空天。這樣加起來 14+7+4=25,有因有 果,在三界之中就是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就是三界的詳細說。講的比較簡單就講三 界。 善男子,聞所不聞,亦復如是,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 又開始解說內容。 云何不聞聞,善男子,不聞者名大涅槃。何故不聞,非有為故、非音聲故、不可說 故。云何亦聞,得聞名故,所謂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名不聞聞。 20 【何故不聞,非有為故、非音聲故】我們了解大涅槃為什麼沒辦法聽到,因為它不 是有為,又沒有音聲,又不可說。 【云何亦聞】要怎麼聽。 【得聞名故】能夠聽到那個名,聽到大涅槃的名。 【所謂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名不聞聞】沒辦法聽到,但已經聽到,就是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就是大涅槃。這些都是沒有有為,沒有音聲。 (以下這段發難,又是超越凡俗的深理,藉著德王菩薩的凡俗之見,讓修行者深思 凡聖的轉轍點,以常情的聰明,較顯般若的不同,及佛的大慈大悲全盤毫無遮隱的 呈現道體,真心佛性,如佛所言,確是如來祕密之藏) 後學特別括弧,說它的內容。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大涅槃者不可得聞,云何 復言,常樂我淨,而可得聞,何以故,世尊,斷煩惱者,名得涅槃,若未斷者,名 為不得,以是義故,涅槃之性,本無今有。若世間法,本無今有,則名無常,譬如 瓶等,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名無常。涅槃亦爾,云何說言,常樂我淨? 【譬如瓶等,本無今有】好像我們用來裝東西的水瓶,本來沒有,做了,現在有了, 【已有還無】會摔破,又沒了。 (佛言般若真理在不聞者,強名大涅槃,又說何故不聞,真是大慈大悲,說明原因, 而原因就是非有為、非音聲,不可說、超越語言文字,凡可思議,皆非究竟,而理 太深須藉方便引導,而可得聞皆是方便法門) 又把般若的真理又闡釋,佛有把般若狀態講出來,就勉強一個名稱叫大涅槃,又說 何故不聞(為什麼沒辦法聽到),說明原因,原因就是非有為,佛性本體無所作為, 沒有音聲,不可說,因為超越語言文字,凡可思議(可以用頭腦想、用嘴巴議論), 21 皆非究竟,可以想的出來、可以討論的都不是究竟,而理太深須藉方便引導,而可 得聞皆是方便法門。 復次,世尊,凡因莊嚴而得成者,悉名無常,涅槃若爾,應是無常,何等因緣?所 謂三十七品、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觀於骨相,阿那波那(舊稱安般安那般那,譯 曰數息觀,安名出息,般名入息)、六念處(佛法僧戒施天)、破析六大(地水火 風空識,此六法周遍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無情,故名為大,有情六大所成,無情五 大所成)、如是等法,皆是成就,涅槃因緣,故名無常。復次,世尊,有名無常, 若涅槃是有,亦應無常,如佛昔於阿含中說,聲聞緣覺、諸佛世尊皆有涅槃,以是 義故,名為無常。 【數息觀】數息觀就是觀我們自己的呼吸,這個法門,各位假如心太散亂可以用, 就是一呼一吸,然後我們選擇一個,看是要選擇呼的時候算,還是選擇吸的時候算。 若你選擇呼,當你呼出去的時候,開始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算道 你已經要轉換了,轉換了就停止,就開始吸進來,吸進來的時候就不用算,然後在 呼,呼出去以後,又開始算一、二、三、四…,然後吸進來再停止(算),然後呼出 去時候再算,就是我們心很算亂的時候可以用,把心降伏,讓心都穩定,我們心穩 定以後,做什麼事容易成功,心算亂我們做什麼事都不會成。所以數息觀,對我們 來講,你認為你的心很篤定了就不用,你認為你念很多,幾百念幾萬念,你就可以 用看看,算一算,算到後面累了,睡著了。 【六念處(佛法僧戒施天)】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無情五大所成】五大:地水火風空。 復次,世尊,譬如虛空,於諸眾生,等無障礙,故名為常。若使涅槃,是常等者, 何故眾生,有得不得,涅槃若爾,於諸眾生,不平等者,則不名常。世尊,譬如百 22 人,共有一怨,若害此怨,則多人受樂。若使涅槃,是平等法,一人得時,應多人 得,一人斷結,應多人亦斷(歪理,一人吃飯,大家都飽),若不如是,云何名常?譬 如有人,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國王王子,父母師長,則得利養,是不名常,涅槃 亦爾,不名為常,何以故,如佛昔於阿含經中告阿難言,若有人能恭敬涅槃,則得 斷結,受無量樂,以是義故,不名為常,世尊,若涅槃中,有常樂我淨名者,不名 為常,如其無者,云何可說。 【一人得時,應多人得】這不知道什麼理論,一個人得到,所有人都得到。他講的 自己都不會不好意思。 【一人斷結,應多人亦斷】這後學就寫歪理,一人吃飯大家都飽,沒那個道理。所 以這講的就不合真理。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 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 槃,便謂為無。菩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當知涅槃是常住 法,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 【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涅槃的體,不生不滅的體假如本無(本來沒有)今有(現在有),這樣 就不是無漏,就是凡塵的無常變化,那個屬於有漏有煩惱。所以無漏的常住之法, 如如不動的,不管是有佛在凡塵或是無佛在凡塵,性相常住,有佛無佛一樣,不生 不滅真心佛性本體都常住如如不動,永遠都不會變化。 23 【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我們眾生被煩惱覆蓋,所以看不到涅槃。 【便謂為無】就說涅槃沒有(就說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沒有)。 【菩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我們只要用戒定慧,我們努力 來修我們的心,把所有煩惱所有妄都放下了,我們就可以見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 【當知涅槃是常住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永遠都常住。 【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就是常。 善男子,如暗室中井種種七寶,人亦知有,暗故不見,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大 明燈,持往照了,悉得見之,是人於此,終不生念,水及七寶,本無今有,涅槃亦 爾,本自有之,非適今也,煩惱暗故,眾生不見,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燃智慧燈, 令諸菩薩,得見涅槃,常樂我淨,是故智者,不應說言,本無今有。 【如暗室中井種種七寶】我們在暗室中的井種七寶。 【人亦知有,暗故不見】暗室裡面,在井中,暗看不到七寶。 【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大明燈】點燃大明燈。 【持往照了,悉得見之】就可以看到七寶。 【是人於此,終不生念,水及七寶,本無今有】了解它本來就有的。 【涅槃亦爾,本自有之】本來就有。 【非適今也】不是現在才有。 24 【煩惱暗故,眾生不見】我們被煩惱覆蓋,我們看不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要 我們把這一些煩惱(暗)去掉了,有光明大燈一照,我們整個佛性都呈現。 【是故智者,不應說言,本無今有】不應該說,本來就有的,不是本來就沒有。 善男子,汝言因莊嚴故,得成涅槃,應無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涅槃 之體,非生非出,非實非虛,非作業生,非是有漏,有為之法,非聞非見,非墮非 死,非別異相,亦非同相,非往非還,非去來今,非一非多,非長非短,非圓非方, 非尖非斜,非有相非無相,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義故,涅槃是常, 恒不變易,是以無量阿僧祇劫修集善法,以自莊嚴,然後乃見。 【是亦不然】不是這樣。 【涅槃之體,非生非出,非生非出】涅槃的體不會生也不會滅,也不會出也不會入。 【非實非虛】都不落入兩邊。 【非去來今】去就是過去,來就是未來,今就是現在。去來今三個字就可以代表。 【以自莊嚴,然後乃見】自己不見,不是沒有,只要我們修就有,修就可以看得見, 就可以知道,可以領悟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地下,有八味水,一切眾生而不能得,有智之人施功穿掘,則便得之, 涅槃亦爾,譬如盲人,不見日月,良醫療之,則便得見,而是日月,非是本無今有, 涅槃亦爾,先自有之,非適今也。 【先自有之,非適今也】本來就有,不是現在才出來。 25 善男子,如人有罪,繫之囹圄,久乃得出,還家得見,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涅槃 亦爾。善男子,汝言因緣故,涅槃之法,應無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善男子,因有五種,何等為五,一者生因,二者和合因,三者住因,四者增長因, 五者遠因。 【汝言因緣故,涅槃之法,應無常者,是亦不然】涅槃之法,不是因緣法。 云何生因,生因者即是業煩惱等,及外諸草木子,是名生因。 云何和合因,如善與善心和合,不善與不善心和合,無記與無記心和合,是名和合 因。 云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則不墮,山河樹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內有四大、無 量煩惱,眾生得住,是名住因。 云何增長因,因緣衣服飲食等故,令眾生增長,如外種子,火所不燒,鳥所不食, 則得增長,是名增長因,又依父母,子得增長,沙門婆羅門依和上,善知識而得增 長。 【生因者即是業煩惱等,及外諸草木子,是名生因】草都有一個籽,那個就是生因。 【眾生得住,是名住因】住著了,我們都住在四大假合裡面。 【云何增長因,因緣衣服飲食等故,令眾生增長】小孩子一直吃就一直長大。 【如外種子,火所不燒,鳥所不食,則得增長】種子不燒不煮過,鳥不吃,這樣就 它可以增長。 【又依父母,子得增長】父母在養,這樣就可以慢慢長大。 26 【沙門婆羅門依和上,善知識而得增長】就是依賴和尚、善知識就可以修成道修成 佛。 云何遠因,譬如因呪,鬼不能害,毒不能中,依憑國王,無有盜賊,如芽依因地水 火風,如明色為識遠因,父母精血為眾生遠因,如時節等,悉名遠因。 我們知道有咒,鬼就不能害,毒就不能中,所以有時候咒,我們都還不很了解它的 內容,可是只要你虔誠的去持誦的話,鬼都不能害,毒都不會中到我們身上。假如 我們有國家的法律,依憑國王,就沒有盜賊,國家要來保護人民。如芽,發芽種子 因為地,有水火風,可以生長。明色就是識的遠因,有光明、有形相,我們就能夠 認識。父母精血,就是眾生的遠因。時節整個都叫遠因。 善男子,涅槃之體,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當言是無常因。 復次,善男子,復有二因,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師輪繩,是名作因,如燈燭 等照暗中物,是名了因。 善男子,大涅槃者,不從作因而有,唯有了因。了因者,所謂三十七助道法、六波 羅蜜,是名了因。 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羅蜜乃得名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 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為大涅槃因。 【涅槃之體,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當言是無常因】有五因都是無常,沒有這五 個就是常。 27 【如陶師輪繩,是名作因】陶師,陶器的師父,在做碗盤的,那師父用輪繩來製造 我們吃飯的茶杯、碗這一些。 【如燈燭等照暗中物,是名了因】所以作因,陶師在做那些東西器具。了因就是燈 燭能照暗中物。有作因有了因。 【大涅槃者,不從作因而有】大涅槃不是作因有。 【了因者,所謂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羅蜜,是名了因】能夠成就,所以沒辦法作, 可以了。 【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布施是涅槃因,不是大涅槃。 【檀波羅蜜乃得名為大涅槃因】布施波羅蜜才是大涅槃因。這邊布施跟布施波羅密, 佛分開講。布施只是能夠得福,然後要到達清淨的彼岸,布施要達到清淨的彼岸就 是不要住相,才真的能夠到波羅密。 【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為大涅槃因】三 十七助道品是幫助我們修道。三十七品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重點所在, 各位還有印象嘛?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我們 好久都沒複習了,都忘記了。這個三十七助道品,佛在講經說法很重視三十七助道 品。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不得名為,檀波羅蜜,云何 布施而得名之檀波羅蜜,乃至般若,云何不得名為般若波羅蜜,云何名涅槃,云何 名大涅槃。 28 【云何布施,不得名為,檀波羅蜜】布施不叫布施波羅密。檀就是布施的意思。 (底下這段佛之回答,乃說明修大涅槃之真實內涵) 佛言,善男子,菩薩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聞布施,不見布施,不聞檀波羅蜜, 不見檀波羅蜜,乃至不聞般若,不見般若,不聞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不 聞涅槃,不見涅槃,不聞大涅槃,不見大涅槃。 菩薩修大涅槃,知見法界,解了實相,空無所有,無有和合,覺知之相,得無漏相, 無所作相,如幻化相,熱時炎相,乾闥婆城,虛空之相。 菩薩爾時,得如是相,無貪恚癡,不聞不見,是名菩薩真實之相,安住實相。菩薩 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羅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羅蜜,此是涅槃,此是大 涅槃。 【乾闥婆城】乾闥婆城就是話城,變化的城市。 【菩薩爾時,得如是相,無貪恚癡,不聞不見,是名菩薩真實之相,安住實相。菩 薩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羅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羅蜜,此是涅槃,此是 大涅槃】所以都能夠如實的知道。 (分說)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羅蜜,見有乞者,然後乃與,是名為施,非波羅 蜜。若無乞者,開心自施,是則名為檀波羅蜜。若時時施,是名為施,非波羅蜜。 若修常施,是則名為檀波羅蜜。若施他已,還生悔心,是名為施,非波羅蜜。施已 不悔,是則名為檀波羅蜜。 29 【見有乞者,然後乃與,是名為施,非波羅蜜。若無乞者,開心自施,是則名為檀 波羅蜜】就是看到人家在乞才給他,那叫布施,不是波羅密。若沒有人在乞,你自 己布施,那個叫布施波羅密。 【若時時施,是名為施,非波羅蜜。若修常施,是則名為檀波羅蜜】時時就是時間 都不是永遠。常施就是永遠。 【若施他已,還生悔心,是名為施,非波羅蜜】布施給他,後悔了,留著自己用比 較好,都拿給人家了,所以後悔了,我們也很多有這一種現象,布施以後後悔。 【施已不悔,是則名為檀波羅蜜】布施以後你都不後悔,「對,就是要給他」,不 管他怎麼運用是他的事。 菩薩於財物中,生四怖心,王賊水火,歡喜施與,是則名為檀波羅蜜。若望報施, 是名為施,非波羅蜜。施不望報,是則名為,檀波羅蜜。若為恐怖、名聞利養、家 法相續、天上五欲,為憍慢故,為勝他故,為知識故,為求報故,如市易法。 善男子,如人種樹,為得蔭涼,為得花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為 施,非波羅蜜。 【菩薩於財物中,生四怖心】財物裡面就是,王=政府,賊=小偷強盜,水=水災, 火=火燒房子,就有這四個四怖心。 【歡喜施與,是則名為檀波羅蜜】很高興的布施就是已經布施波羅密。 【若望報施,是名為施,非波羅蜜】我們布施了,希望得到果報,那樣就不是波羅 密。 30 【施不望報】布施了以後沒有希望回報。 【若為恐怖、名聞利養、家法相續、天上五欲,為憍慢故,為勝他故,為知識故, 為求報故,如市易法】好像市場在買賣,那個都不算波羅密。 【善男子,如人種樹,為得蔭涼,為得花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 為施,非波羅蜜】我們了解,有企圖有目的就不是波羅密。 菩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見施者、受者、財物(三輪體空),不見時節、不見福 田及非福田,不見因、不見緣、不見果報,不見作者、不見多、不見少、不見淨、 不見不淨,不輕受者、己身財物,不見見者、不見不見者,不計己他,唯為方等大 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為利益一切諸眾生故,而行布施,為斷一切眾生煩 惱故行於施,為諸眾生,不見受者施者財物,故行於施。 善男子,譬如有人,墮大海水,抱持死屍,則得度脫;菩薩修大涅槃,行布施時, 亦復如是,如彼死屍。 善男子,譬如有人,閉在深獄,門戶堅牢,唯有廁孔,便從中出,到無礙處;菩薩 修大涅槃行布施時,亦復如是。 大涅槃中,如是之事,從無量劫來,不聞而聞,尸羅乃至般若,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墮大海水,抱持死屍,則得度脫】假如我們已經在大海之中, 掉落在大海,浮沈沈溺了,有死屍你趕快抱著,你就可以渡脫,因為大海會把死屍 趕到岸邊,大海不蓄死屍,你若死掉沒被魚吃掉,大海一定把屍體趕到岸邊,不讓 你在海裡,很奇怪喔,大海肚量不大,一定不讓死屍在海中,一定把死屍趕到陸地, 所以你看到死屍你趕快去抱著,大海會幫死屍送到岸邊來,這樣你就能活了,可是 要先有人死掉,所以大海不蓄死屍。假如沒被魚吃掉,大海會把屍體趕到陸地來。 31 【菩薩修大涅槃,行布施時,亦復如是,如彼死屍】我們在修大涅槃,在布施好像 那個屍體一樣,有辦法法讓人依靠。 【善男子,譬如有人,閉在深獄,門戶堅牢,唯有廁孔,便從中出,到無礙處;菩 薩修大涅槃行布施時,亦復如是】有人被關在監獄很深的地方,門戶都很堅固,沒 辦法出來,只有廁所孔,只能有辦法從廁所孔出來,趕快從廁所孔出來,到沒有障 礙的地方。佛講經說法真的很奧妙。 【大涅槃中,如是之事,從無量劫來,不聞而聞,尸羅乃至般若,亦復如是】大涅 槃經這種事情,從無量劫不聞(沒辦法聽到),現在聽到了,然後尸羅乃至般若也 是這個樣子。 ◎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卷(共三十六卷) 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之二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大涅槃,不聞而聞,十二部經,其義深邃,昔來不聞,今因是 經,得具足聞,先雖得聞,唯聞名字,而今於此大涅槃經,乃得聞義,聲聞緣覺唯 聞十二部經名字,不聞其義,今於此經具足得聞,是名不聞而聞。 【乃得聞義】就可以得到義理。 【是名不聞而聞】都已經可以聽到。 善男子,一切聲聞緣覺經中,不曾聞佛有常樂我淨、不畢竟滅,三寶佛性無差別相, 犯四重罪、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今於此經,而得聞之,是名 不聞而聞。 真的所有經典都不講這麼深的裡面義理,所以一切常樂我淨一定要方等經才有,講 如來不畢竟滅也是方等經才有,然後三寶佛性無差別相也是深的經典才有,然後犯 32 四重罪、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有佛性,這也是大涅槃經才有。一般都 把它摒列在外。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犯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 闡提等,有佛性者,是等云何,復墮地獄?世尊,若使是等有佛性者,云何復言, 無常樂我淨?世尊,若斷善根,名一闡提者,斷善根時,所有佛性,云何不斷?佛 性若斷,云何復言,常樂我淨?如其不斷,何故名為一闡提耶?世尊,犯四重禁, 名為不定,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名不定,如是等輩,若決定者,云何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亦名不定,若須陀洹至辟支佛, 是決定者,亦不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若犯四重不決定者,須陀洹乃至 辟支佛亦不決定,如是不定,諸佛如來,亦復不定;若佛不定,涅槃體性,亦復不 定,至一切法亦復不定。云何不定?若一闡提除一闡提,則成佛道,諸佛如來,亦 應如是,入涅槃已,亦應還出,不入涅槃。若如是者,涅槃之性,則為不定,不決 定故,當知無有常樂我淨。 【有佛性者,是等云何,復墮地獄】他們為什麼又墮入地獄。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令 得安樂,憐愍慈念,諸世間故,為欲增長,發菩提心,諸菩薩故,作如是問。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善哉,善哉】他都已經講的這麼沒道理了, 佛還一直稱讚他。 【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令得安樂,憐愍慈念,諸世間故,為欲增長,發菩提心,諸菩 薩故,作如是問】所以佛稱讚他,要利益眾生才這樣問。 善男子,汝已親近,過去無量,諸佛世尊,於諸佛所,種諸善根,久已成就,菩提 功德,降伏眾魔,令其退散,已教無量無邊眾生,悉令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3 久已通達,諸佛如來,所有甚深祕密之藏,已問過去,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 世尊,如是甚深微密之義。 佛對他講,他以往所做的事情。 我都不見,一切世間,若人若天、沙門、婆羅門、若魔若梵,有能諮問,如來是義, 今當誠心,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演說。 佛就講,都不見一切世間,人天、沙門、婆羅門或是魔梵,能問如來這一種義理, 現在你既然問了,你就諦聽,吾當為汝,分別演說。 善男子,一闡提者,亦不決定,若決定者,是一闡提,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以不決定,是故能得。如汝所言,佛性不斷,云何一闡提,斷善根者?善男 子,善根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佛性非內非外,以是義故,佛性不斷。復有二 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佛性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斷。復有二種,一者常,二 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若是斷者,則應還得,若不還得,則名不斷, 若斷已得,名一闡提。犯四重者亦是不定,若決定者,犯四重禁,終不能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各位假如看這一段佛所講的,就有一點熟悉,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就有這樣, 記不記得?六祖有講,高貴德王菩薩就問佛,一闡提佛性斷不斷?沒印象了喔。這 一段就是六祖拿出來回答…(印宗法師),六祖就是採這一段來回答問他問題的。 謗方等經,亦復不定,若決定者,謗正法人,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五 逆罪,亦復不定,若決定者,五逆之人,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4 色與色相,二俱不定,香味觸相生相、至無明相,陰入界相、二十五有相、四生, 乃至一切諸法,皆亦不定。 所有凡塵一切法都不定,都沒有定相。 善男子,譬如幻師,在大眾中,化作四兵,車步象馬,作諸瓔珞,嚴身之具,城邑 聚落、山林樹木、泉池河井,而彼眾中,有諸小兒,無有智慧,覩見之時,悉以為 實,其中智人,知其虛誑,以幻力故,惑人眼目。 佛以這樣的方向來講的話,我們眾生比較容易接受。好像幻師,幻出所有一切萬相, 萬相都是假的,我們眾生都把它當真的,其實萬相都是假。 善男子,一切凡夫,乃至聲聞辟支佛等,於一切法,見有定相,亦復如是。諸佛菩 薩於一切法,不見定相。 所以我們要了解,所有的法都沒有固定。假如法是固定的話,我們修道就沒有用, 不會成,因為不固定,所以我們修道才會成。 善男子,譬如小兒,於盛夏月,見熱時焰,謂之為水。有智之人,於此熱焰,終不 生於,實水之想,但是虛焰,誑人眼目,非實是水。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見一切法, 亦復如是,悉謂是實。諸佛菩薩於一切法,不見定相。 所以一切法都不固定,沒有一定的它的決定相。 善男子,譬如山澗,因聲有響,小兒聞之,謂是實聲。有智之人,解無定實,但有 聲相,誑於耳識。 35 善男子,一切凡夫,聲聞緣覺,於一切法,亦復如是,見有定相。諸菩薩等,解了 諸法,悉無定相,見無常相、空寂等相、無生滅相。 善男子,亦有定相。云何為定,常樂我淨,在何處耶,所謂涅槃。 【誑於耳識】在騙我們耳根,騙我們去聽。 【諸菩薩等,解了諸法,悉無定相,見無常相、空寂等相、無生滅相】所以諸菩薩 都了解,凡塵一切虛幻不實。 【在何處耶,所謂涅槃】這個就決定,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善男子,須陀洹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八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斯陀含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六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那含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四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羅漢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二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辟支佛道,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十千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須陀洹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八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決定, 他就沒辦法成就佛的果位。 【經十千劫】十千就是一萬。 善男子,如來今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示現倚臥師子之床,欲入涅槃,令諸未 得阿羅漢果眾弟子等,及諸力士,生大憂苦,亦令天、人、阿修羅、乾闥婆、迦樓 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設供養,欲使諸人以千端疊(細毛巾)纏裹其身,七寶 為棺,盛滿香油,積諸香木,以火焚之,唯餘二端,不可得燒,一者襯身,二最在 36 外,為諸眾生分散舍利,以為八分。一切所有聲聞弟子,咸言如來,入於涅槃,當 知如來,亦不畢定入於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不變易故,以是義故,如來涅槃, 亦復不定。 善男子,當知如來,亦復不定。如來非天,何以故,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 生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 世間天者,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須陀洹至辟支佛; 義天者,十住菩薩,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故。云何為 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 善男子,如來非王,亦非四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從須陀洹至辟支佛、十住菩 薩,以是義故,如來非天。然諸眾生,亦復稱佛,為天中天,是故如來非天、非非 天,非人、非非人,非鬼非非鬼,非地獄畜生餓鬼、非非地獄畜生餓鬼,非眾生、 非非眾生,非法非非法,非色非非色,非長非非長,非短非非短,……,以是義故, 如來不定。 所以凡塵一切大部分不定,只有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才是決定。 ◎剩下約二十分左右,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六欲諸天時間各不相同,譬如四天王天,一天一夜人間五十年。 請問劉講師,地獄與人間的時間差異為何? 問:性理心法這麼好,為什麼很多人無法深入呢,甚至有…不相信,我們要如何推廣 比較好? 問:請問劉講師,佛性包含山河大地,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與開天闢 地,天地之開始是否相同? 37 問:以前的禪師或某些人,在還沒有明心見性、也沒有得道之前,為什麼可以知道自 己離開人世間的時間,這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嘛? 問:十八層地獄是無明所造出來的,孟婆湯是不是也是自己所呈現出來的?傳說有些 喝了孟婆湯為什麼還有前世記憶?譬如彈鋼琴的五歲神童。

涅槃經-36

 剛才下大雨,後學就想借著大雨的雨聲來講耳根圓通,結果雨停了沒聲音,所 以耳根圓通沒有聲音就不好講述,有聲音就借著聲音,就會很好講述。所以後 學說各位回去以後,居家環境一定會有聲音,有聲音的時候你就把你的聞性(聽、 聞、聞性),把聞性拉到聲音的地方,因為平常我們都把佛性侷限在身上,沒 有把佛性拉出去,那我們做耳根圓通是要把佛性跟整個虛空融成一體,融成一 體我們要藉著方法,方法就是耳根圓通,藉著耳根圓通我們用聞性來聽聲音, 因為聽到聲音,聲音發生的地方你已經聽到了,表示你的佛性就在聲音發生的 地方呈現(已經有了),所以,我們要認識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前後學 說佛性本體「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無所依賴」,因為我們在沒有 狀況之下不好去體會這個狀態,假如我們居家環境有聲音就容易,我們把聞性 拉到聲音發生的地方,聲音發生的地方你的佛性就已經在那個地方,在那個地 方的時候,因為聲音會變化會消失,消失的時候,我們了解「聲有亦非生,聲 無既無滅」,我們佛性沒有滅,只是我們沒有去體會而已。現在我們把佛性拉 出去了,拉出去,聲音消失的時候,我們又把佛性,聲音在的那個地方我們佛 性也在那個地方,可是這個時候耳根就不用了,因為聲音沒有了,所以耳根不 用,所以也不用聞性,佛性也已經在聲音發生聲音的地方,然後聲音也消失了, 離境,我們耳根不用了,脫根;聲音的塵也不用了,脫塵;離開我們身體,已 經在身體外面,離身;沒有聲音又離境;所以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 離開所有的緣,祂獨立存在,這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借 著這個方法,瞭解我們可以把佛性拉到身體外面,這是一個過程,當你熟悉的 時候,不用聲音,一樣全部我們的佛性都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整個虛空都有我 們佛性在,那個熟悉了以後就可以體會,不用再借著聲音。 可是我們剛開始要做的時候,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都習慣把佛性侷限在身 上,所以要祂離開身體不容易,我們借著我們耳根來修,因為所有修證者都一 直推崇耳根圓通,文殊菩薩也說祂是從耳根圓通修證,不只有觀世音菩薩,所 以了解很多修證者都借著耳根圓通,那個是一個過程,我們佛性還沒有跟虛空 2 融會成一體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借著這個方法,借著我們耳根,把佛性延伸 到身外跟整個虛空融合,當你做的很熟悉,往後靜悄悄也一樣,有聲音我們可 以讓我們佛性在聲音發生的地方,沒有聲音我們一樣把我們佛性都充塞整個宇 宙虛空,全部都有,所以整個都充滿我們法身(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 們法身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我們沒有研究不知道,研究了以後就會了解佛性有 這麼寬廣,有這麼奧妙,所以在講課之前後學特別講,就是我們可以體會「脫 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無所依賴」,那個就是佛性本體,這樣體會了 以後,我們就確實可以掌握。 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樣,當你萬緣都放下,時間久了,因為我們最不 容易就是現前的一些景象不容易放下,我們在萬緣放下,大概著重都在我們遇 到的事,所以那一些事你能夠放得下了,然後慢慢我們又把我們心中裡面有一 些比較微細的念也放下,然後一直放、放,放到已經全部我們妄念都放了,這 個時候,我們的真就呈現,所以當你萬緣都放下,你會體會到「啊,原來我的 佛性就是這樣,一念不生」,那個時候已經可以掌握到佛性,所以我們修道最 差就是對佛性沒有很把握(不能掌握),因為我們剛開頭初發心的時候,那個 發心是很大,可是我們就缺少深入,沒有深入去了解到底佛性是什麼樣的一個 狀態,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以後,才有講解我們佛性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態,我 們要成道成佛是要以什麼來成,就一定要佛性本體。我們在凡塵的全部都是功 能作用,我們佛性所表現出來都是功能作用,我們錯誤的把功能作用當成本體, 這樣的話,不管你修多久都不會成道,一定要找到本體,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 生不滅的道,因果一致這樣才會成。所以各位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我們開始講涅槃經,我們講到第 74 頁,嬰兒行。 嬰兒行品 第二十一(共二十五品) 善男子,云何名嬰兒行,不能起住,來去語言,是名嬰兒,如來亦爾,不能起者, 如來終不起諸法相;不能住者,如來不著一切諸法;不能來者,如來身行無有動搖; 不能去者,如來已至大般涅槃;不能語者,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 何以故,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又無語者,猶如 嬰兒,語言未了,雖復有語,實亦無語,如來亦爾,語未了者,即是諸佛,祕密之 言,雖有所說,眾生不解,故名無語。 3 【善男子,云何名嬰兒行,不能起住,來去語言,是名嬰兒】嬰兒生出來了,不能 起住(沒辦法站起來),沒辦法來去語言。 【如來終不起諸法相】如來終不起諸法相,這個最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不管是行 住坐臥所有的一切都稱為法,「不起法、不起諸法」是很困難,一定要全部都是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才不起。所以我們在凡塵所有一切都稱為法,如來終不起諸 法相,不起諸法相等於是不落入有為,不落入有為就是不起諸法相。 【不能住者】就是不住在相,不住在事情裡面。 【如來不著一切諸法】如來全部都不著一切諸法,就好像嬰兒一樣,嬰兒什麼都不 會,都要大人來照顧。 【不能來者,如來身行無有動搖;不能去者,如來已至大般涅槃】所以沒有來去。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嬰兒行是要我們效法,像嬰兒一樣什麼都不會,真的我們在凡 塵假如什麼都不會的話,不會受歡迎,你每樣都不會不行,都要每樣都會才行。可 是佛在講嬰兒行,是效法嬰兒的不起心動念、嬰兒的無所作為、嬰兒的所有不會分 別,嬰兒不會看你有錢、你沒錢、你漂亮、你醜,嬰兒都不會,嬰兒全部不會。所 以佛告訴我們,我們要學嬰兒的那一種沒有分別心,分別心全部都沒有。 所以,不來,如來身行無有動搖;不去,如來已經到大般涅槃。所以不來不去。 【不能語者,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這個有能說有所說就是四相。 佛沒有能說、沒有所說,所以這個是最高的法。因為我們都會標榜能力很強,那能 力很強就有能說,能說就我相,所說就是法相,所以有能所就有四相,有四相就是 眾生。所以我們要了解,要到達沒有能所、沒有四相,那個很不容易,可是我們可 以做到,只是比較困難。我們人在凡塵難免會比較驕傲,有能力的就驕傲,所以就 會有能說。我們要了解,雖然他的能力表現出來會讓人比較佩服,可是究竟不到目 的地(沒有到佛的境界),要到佛的境界就是一定沒有能所、沒有四相、沒有分別、 沒有對待。所以為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 【何以故】何以故,就講原因。 【有所說者,名有為法】有所說就是有能說,有為法。 【又無語者,猶如嬰兒,語言未了】嬰兒不會講話,沒有話。 【語未了者,即是諸佛,祕密之言】語言沒有講到透徹,就是語言還沒透徹(諸佛 秘密的語言)。 4 【雖有所說,眾生不解,故名無語】雖然有說,可是我們眾生沒有辦法了解佛的密 密語言,秘密語言好像嬰兒在講,他講了一堆我們都聽不懂,他在講什麼我們都聽 不懂。 又嬰兒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語,雖名物不一,未知正語,非不因此,而得識物, 如來亦爾,一切眾生,方類各異,所言不同,如來方便,隨而說之,亦令一切,因 而得解。 【又嬰兒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語】名跟物不一樣。還沒有知道正語。 【雖名物不一,未知正語,非不因此,而得識物】不因為這樣,他會認識東西。 【如來亦爾,一切眾生,方類各異,所言不同,如來方便,隨而說之,亦令一切, 因而得解】就是講出來不同的語言,會了解佛在講什麼。 又嬰兒者,能說大字,如來亦爾,說於大字,所謂婆啝,啝者有為,婆者無為,是 名嬰兒。啝者名為無常,婆者名為有常,如來說常,眾生聞已,為常法故,斷於無 常,是名嬰兒行。 如來在講常道,常住不遷,眾生聽到了以後,為常法就斷於無常,為了常住不遷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斷於無常,這個就叫嬰兒行。 又嬰兒者,不知苦樂、晝夜父母,菩薩亦復如是,為眾生故,不知苦樂,無晝夜想, 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故無父母,親踈等相。 【又嬰兒者,不知苦樂、晝夜父母,菩薩亦復如是】嬰兒不知道苦也不知道樂,也 不知道白天黑夜,也不知道父母,菩薩也是這樣。 【為眾生故,不知苦樂,無晝夜想,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故無父母,親踈等相】 沒有父母親疏那種相,所以菩薩的心大慈大悲沒有分別心,我們眾生的分別心很強 烈。 又嬰兒者,不能造作,大小諸事,菩薩亦復如是,不造生死作業,是名不作大事, 大事者即五逆也,菩薩終不造作,五逆重罪;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薩終不退菩提心, 而作聲聞,辟支佛乘。 【又嬰兒者,不能造作,大小諸事】所有大事小事嬰兒都沒辦法去做。 【菩薩亦復如是,菩薩不造生死作業】所以我們在凡塵所做的事,大部分都是生死 的事,那嬰兒不做生死的事。 5 【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薩終不退菩提心,而作聲聞,辟支佛乘】菩薩不退菩提心也 不退修道,也不做二乘(聲聞緣覺),不退到小乘佛法。 又嬰兒行者,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 我與汝金。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楊葉實非金也,木牛木馬,木男 木女,嬰兒見已,亦復生於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實非男女,以作如是,男女想故, 名曰嬰兒。 【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別哭別哭,我金子給你。 【嬰兒見已,生真金想】嬰兒把樹葉當成金子,嬰兒不知道,就說這樹葉就是金子。 【木牛木馬,木男木女,嬰兒見已,亦復生於男女等想】所以假的木馬給小孩騎, 小孩就很高興的說,我在騎馬。我們大人肯嗎?叫我們去騎馬肯嗎?不肯,是假的, 不真,但是小孩都當成真的。 【即止不啼】讓小孩玩,小孩就不會哭了。 如來亦爾,若有眾生,欲造眾惡,如來為說三十三天常樂我淨,端正自恣,於妙宮 殿,受五欲樂、六根所對,無非是樂。眾生聞有,如是樂故,心生貪樂,止不為惡, 勤作三十三天善業,實是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為度眾生,方便說言,常 樂我淨。 我們了解,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因為欲界的六欲天,第一個是四天王天,是六欲 天最低,靠近最高須彌山的半腰;第二個是忉利天(就是我們講的三十三天),因 為它東西南北各八天,四八三十二,中間一個帝釋天,就是釋提桓因,也叫做憍尸 迦,憍尸迦就是帝釋。 我們了解都是在欲界,欲界有六欲天,雖然說是欲界的,可是在我們凡人來講已經 算是天道,四天王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要五十年。因為剛才後學看有問這方面的 問題,後學順道在這邊講。那它是倍數,忉利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一百年。再上 去叫做夜摩天,夜摩天是依空而住,忉利天是在須彌山的最頂端,四天王天在須彌 山的半腰(東西南北四方,四天王,我們凡塵五十年,四天王天一天一夜;忉利天 一天一夜,我們凡塵一百年),再上去夜摩天,我們凡塵兩百年,夜摩天一天一夜。 再上去,兜率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四百年。再上去,樂變化天一天一夜,我們凡 塵八百年。再上去,他化在自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一千六百年。所以我們六欲天 最高他化自在天,魔醯首羅也住在他化自在天管轄,魔醯首羅天也屬於他化自在天。 所以我們凡塵很容易著魔,只要你熱衷什麼,那個都叫著魔。像我們現在很熱衷玩 6 智慧型手機,那個都變成魔醯首羅魔王的魔子魔孫,我們都很甘願當他的魔子魔孫。 所以我們不要被它迷惑,我們就不當魔子魔孫,所以我們要自己有主張。我們了解, 我們在凡塵所做的都是善,然後要到天道去轉世,不要說去個兩天,一天就好,我 們到他化自在天一天,然後回來告訴我們親屬朋友,說我已經去過他化自在天,你 回來的時候沒半個人認識你,因為已經經過一千六百年了,沒有人那麼長壽。這個 剛好有講到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我們凡塵要一百年,它一天一夜。因為倍數,夜摩 天兩百年,兜率天四百年,樂變化天八百年,他化自在天一千六百年。我們凡塵一 千六百年,你去他化自在天才一天一夜,我去看一看,我去認識一下環境,回來才 告訴親朋好友,哇,怎麼親朋好友都不見了,已經都作古了,已經都不見了。 所以天道,既然他化自在天我們凡塵一千六百年,它才一天一夜。那地獄呢?地獄 要怎麼算?大藏經裡面也有提到,我們在凡塵一天的話,地獄就要一年,我們過一 天,地獄過一年。其實這個都是心的問題,像我們平常沒事的時候,我們沒事過個 一分鐘或五分鐘,很快。那你現在開始等車,你在站牌等車,你等個五分鐘,你會 覺得等了很久,其實在才站一下下,不過那個心一直在等車,脖子伸長長在看車子 來了沒,因為心都一直在那邊,所以就覺得等了好久怎麼車都還沒來,所以就覺得 很久。這個也是一樣,我們在凡塵生活還不錯,過的雖然不是快樂,但是也不會很 痛苦,那下去地獄就痛苦,痛苦日子就難過,所以才過一下子而已,就像過一年而 已,其實才過一天而已,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地獄怎麼樣的生活,我們不要說去地 獄,我們手腳都不靈活,去復健科開始生活一天,各位前賢,我們去復健科生活一 天會怎麼樣?都被人家綁住在活動,好不好?很難過的,才過了五分鐘就好像過了 一整年一樣,就這樣,所以要了解,我們手腳健全,五分鐘是一下子,那你進去裡 面看他們(復健)動作,五分鐘就很久,就是這樣。 所以時間就在我們的認知,你若過的很好,時間就會過的很快,尤其男女之中正在 談戀愛,那個時間才真的過的很快,才一下子而已,已經這麼晚了,男生就趕快送 女生回家,你看那個時間就過的非常快。所以時間的快慢在我們心的感受,你感受 過的很愉快愉悅的話,一轉眼時間就過的很快,尤其我們現在修性理心法,只要你 走入一個專一,你專一的時候,有時候你感覺才經過五分鐘,實際已經經過大概有 四個小時,為什麼?因為你專一了,你專一在一個境裡面,然後你就固定,已經定 心在一個境,然後都不動,都不動喔,在你自己的感覺已經五分鐘了,可是你一出 來你看時間,啊,已經四個小時過去了,你看喔,我們在專一的時候,那個時間就 不是你在凡塵一秒一秒一分一分的時間了,所以只要我們真的進入佛性(我們不滅 7 的佛性本體),當你萬緣都放下,什麼都沒有了,那個時候,你要了解到,你假如 能夠久一點的話,那個可以經過很長的時間,甚至於經過一天、兩天(啊,我才一 下子時間而已,怎麼已經過一天、兩天了),就會這樣喔,所以要了解,當我們進 入到我們佛性本體的時候,那一種沒有對待,那一種絕對的狀態之下,那個時間不 是我們凡塵一秒一秒一分一分,不是這樣,那個是一下子,真的,一刹那就是永恆 了,刹那就很久很久了,所以當我們已經進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真的你進入 了,你進入了以後,你說稍微休息一下再出來,出來之後一些已經認識的人都不見 了,去哪裡了?(打鼓),對啦,去打鼓!所以當我們已經回歸到佛性本體的時候, 那個時間都不可想像,都很快。 假如我們要想體驗這一種狀態,我們就趕快把心訓練專一,專一的時間,你能夠集 中到專一的時候,那個時間就不是你可以想像的,就已經超越我們頭腦的思惟,都 已經超越,我們要了解到,這個是我們在修的過程裡面就可以去遇到也可以做到, 而且又不很困難,只要你肯專一,你訓練自己專一,學著專一就可達到那一個狀態。 我們從三十三天,如來講的常樂我淨,引誘眾生修到三十三天去,到天道。那是鼓 勵凡塵的眾生。那佛對修道人不鼓勵到天道,因為天道也是在無常生滅之中,雖然 有幾百歲、幾千歲、甚至於幾萬歲,可是都會再來輪迴,所以都不鼓勵,鼓勵我們 修證,能夠成道成佛,就不用了,要大般涅槃,不用再來輪迴。天道還要輪迴,天 道就已經很好,像我們說王爺媽祖山神地衹,那個都是天道,有時候都幾百年,你 若當土地公就幾百年,有的當幾千年,雖然說很久,可是在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來講, 那個都不久,我們佛性千千萬萬年,永遠的,那個才真的是我們要追求;這個幾百 年幾千年幾萬年,就免了,我們不要追求那個,尤其我們若要追求到天道也要很認 真,你沒有很努力也不能到達天道。所以佛就鼓勵我們眾生能夠到三十三天去,有 常樂我淨,有妙宮殿,可以受五欲(就是眼耳鼻舌身),眼睛、耳朵、鼻子、舌頭 吃東西,身體的觸摸,感到快樂,就叫五欲樂。 (此時正在下大雨),欸!這個要我們修耳根圓通,外面在下雨,都聽到聲音,那 個下雨的地方,你看現在整個都在下雨,整個地方我們有聽到聲音(聽到雨聲), 就是我們的佛性已經在下雨的地方,在下雨的地方全部都有佛性,這樣有聲音就比 較好講,等一下雨若停了,我們現在(佛性)有出去的地方,同樣我們佛性也在那 邊,你看上天真的…雨快停了,下一下子讓我們聽到,然後就快停了,讓我們能夠「脫 根脫塵,離身離境」,這個給我們實驗,後學就說在這邊要講耳根圓通很難講,因 為都沒有聲音,不能去引用,不能引用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做,知道的話就容易,所 8 以後學剛開始修耳根圓通的時候,也最喜歡下雨,為什麼?因為雨聲最普遍了,而 且雨都一直下一直下,剛開始我們把祂(佛性)拉出來,假如現在沒聲音(雨停了), 糟了,祂不知道要依賴哪裡,就沒得依靠,若是有雨聲就可以依靠雨聲(剛開始都 需要),有一個依賴,有依賴…喔…好好…有聲音有聲音了,等一會兒就睡著了。我 們了解到,我們在作功夫的時候睡著,就讓它睡,沒關係,那個恢復很快,我們整 個疲勞恢復很快。(此時雨聲慢慢停了),真的沒雨聲了,你看,我們剛剛用耳根 在聽,現在沒了,脫根,又脫塵,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所以有聲音來幫助我們就很 容易,這個是幫助,要幫我們拉出來而已,現在我們若是拉出來習慣了,就不用再 借聲音,你沒有聲音(靜悄悄),一樣可以,一樣是我們(佛性)在聽,靜悄悄也 是我們在聽,不是說在聽有聲音而已,靜悄悄一樣也是我們在聽,我們若沒有在聽 怎麼知道是靜悄悄,就是一樣也是在聽。現在換一個聲音,咕咕咕…(此時雞在啼叫), 讓我們了解耳根圓通就這樣做的。 又嬰兒者,若有眾生,厭生死時,如來則為,說於二乘,然實無有二乘之實,以二 乘故,知生死過,見涅槃樂,以是見故,則能自知,有斷不斷,有真不真,有修不 修,有得不得。 這個嬰兒,有眾生已經很討厭生死的時候,如來則為說於二乘(就是阿羅漢跟辟支 佛)。然實無有二乘之實,以二乘故,知生死過,以這個二乘小乘佛法,知道生死 的過患。然後看到涅槃的快樂(見涅槃樂),以是見故(已經見到涅槃),則能自 知(自己知道),有斷不斷,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我們了解,我們要 不要進入生死,我們就可以有斷,我們斷生死;然後見到涅槃了,有真不真,喔, 真的有涅槃;所以這樣我們就可以,有修就有得,能夠了解整個狀態。 善男子,如彼嬰兒,於非金中,而生金想,如來亦爾,於不淨中,而為說淨,如來 已得第一義故,則無虛妄,如彼嬰兒,於非牛馬,作牛馬想,若有眾生,於非道中, 作真道想,如來亦說,非道為道,非道之中,實無有道,以能生道,微因緣故,說 非道為道,如彼嬰兒,於木男女,生男女想,如來亦爾,知非眾生,說眾生相,而 實無有,眾生相也。若佛如來,說無眾生,一切眾生,則墮邪見,是故如來,說有 眾生。於眾生中,作眾生相者,則不能破眾生相也;若於眾生,破眾生相者,是則 能得大般涅槃,以得如是大涅槃故,止不啼哭,是名嬰兒行。 【如來亦爾,於不淨中,而為說淨】這個就是方便法門。不淨中然後說淨。 【如來已得第一義故,則無虛妄】如來得到第一義,祂不會騙人。 9 【若有眾生,於非道中,作真道想,如來亦說,非道為道】這個時候如來為了方便 引導眾生,也把非道說成道。 【非道之中,實無有道】非道裡面實在沒有道。 【以能生道,微因緣故】能夠生出來讓眾生走入修道的道路,那個很微細的因緣。 【如彼嬰兒,於木男女,生男女想】木刻的男女,嬰兒生真正的男女想。 【如來亦爾,知非眾生,說眾生想】知道我們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然後說眾生 相。 【而實無有,眾生相也】實在是沒有眾生相。我們了解佛也一樣用那一種方便法門 引導眾生。 【若佛如來,說無眾生,一切眾生,則墮邪見】如來說沒有眾生的話,那我們眾生 就墮入邪見,我們眾生都說有,有眾生。 【於眾生中,作眾生相者,則不能破眾生相也】所以我們在眾生中,作眾生相的人, 他就不能破眾生相。那沒有,我們要知道眾生是眾緣積聚而顯現的生相,叫做眾生。 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叫做眾生。眾緣(很多因緣),要有水火風土、要有父母、要 有累世的因果,然後形成了眾緣,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叫做眾生,眾緣積聚而生, 實在本不生(實在的佛性本不生也不滅),有生是眾緣而生,眾緣而生是很多的因 緣,我們要跟父母親有結緣,然後要自己有緣,然後要借著水火風土的緣,眾緣積 聚我們才有這個生相,眾緣積聚而顯現的生相叫做眾生,那眾生沒有相,眾生都是 佛,了解嘛?我們都是佛,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這個不是我,這個是 天地的東西,水火風土不是我,我會動、會講話、會視聽言動,那個就是菩薩、就 是佛、就是如來,這樣知道嘛!我們都是佛,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佛,所以 一定要知道本身就是佛。所以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叫做眾生。所以佛說沒有眾生, 怎麼會有,那因為怕我們眾生墮入邪見,所以說有眾生。所以我們眾生自己不能落 入眾生相,一落入以後就不能破眾生相,這樣我們就脫離不了眾生,都在六道輪迴 裡面。 【若於眾生,破眾生相者,是則能得大般涅槃】我們在眾生可以破眾生相,就可以 得到大般涅槃,就走入不生不滅,我們的佛性本體不生不滅就是大般涅槃。 【以得如是大涅槃故,止不啼哭,是名嬰兒行】聽到有辦法走入大般涅槃,就不哭 了,嬰兒就不哭了,是名嬰兒行。這個嬰兒行最…,我們聽起來最不可思議,嬰兒, 佛叫我們學嬰兒,學嬰兒就成佛了。還不容易學,我們要學嬰兒不分別最困難,嬰 10 兒都不會分別,我們大人都會分別,有錢沒錢我們一看就知道,但嬰兒不會,你有 錢沒錢,嬰兒不知道,都跟你很親。 11 大般涅槃經第十九卷(共三十六卷)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 第二十二之一(共二十五品)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善男子,若有菩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得 十事功德,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不可思議,聞者驚怪,非內非外、非難非易、非相 非非相、非是世法、無有相貌、世間所無。何等為十,一者有五,何等為五,一者 所不聞者而能得聞,二者聞已能為利益,三者能斷疑惑之心,四者慧心正直無曲, 五者能知如來密藏,是為五事。 【若有菩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得十事功德,不與聲聞辟支佛共】就是菩薩修行大 涅槃經得到十事功德,不跟阿羅漢、辟支佛一起。 一之一,何等不聞而能得聞,所謂甚深微密之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法眾僧, 無有差別,三寶性相,常樂我淨,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涅槃者,常住不變,如 來涅槃,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有漏非無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 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暗、非出非 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斷非不斷、非始非終、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陰非不陰、 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因緣,如是等法,甚深微密,昔所 未聞,而能得聞。 何等不聞而能得聞,所謂甚深微密之意,很深很微細又祕密那一種義理。底下這個 就講甚深微密之意,就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所有眾生都有佛性),然後所有眾生 都是佛法眾僧,無有差別,佛法僧事一體的,三寶性相(佛法僧三寶),常樂我淨 (每個眾生都具備),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涅槃者,所有的佛不會進入涅槃就不見, 不會這樣,祂沒有畢竟入涅槃,祂還會現相。常住不變,我們佛性本體常住都不變, 12 如來涅槃,我們都是如來涅槃,這個如來涅槃不是有、不是沒有,各位前賢可以想 像,不是有不是沒有,是有沒有?不可思議,就屬於都不可思議,祂不是有不是沒 有,不是有為不是無為,到底是有為還是無為?都是不可思議,底下的都不可思議, 你要講這樣不對,講那樣不對,都不要講就對,你講就不對。所以底下這一些你講 出來都不對。如是等法,甚深微密,就是很深很微細又祕密。昔所未聞(往昔都沒有 聽過),而能得聞(現在可以聽到)。 復有不聞,所謂一切外道經書、四毘陀論、毘伽羅論、衛世師論、迦毘羅論,一切 呪術、醫方伎藝,日月博蝕、星宿運變、圖書讖記,如是等經,初未曾聞,祕密之 義,今於此經,而得知之。 【今於此經,而得知之】現在在大涅槃經能夠知道。 復有十一部經,除毘佛略(方廣),亦無如是,深密之義,今因此經,而得知之。 善男子,是名不聞,而能得聞。 【是名不聞,而能得聞】就是不聞,現在能夠得聞。就是比較深的義理。 一之二,聞已利益者,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 味。譬如男女,於明淨鏡,見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鏡,亦復如是,菩薩執之, 悉得明見,大乘經典,甚深之義,亦如有人在暗室中執大炬火,悉見諸物。大涅槃 炬,亦復如是,菩薩執之,得見大乘,深奧之義,亦如日出,有千光明,悉能照了, 諸山幽暗,令一切人,遠見諸物,是大涅槃,清淨慧日,亦復如是,照了大乘深邃 之處,令二乘人,遠見佛道,所以者何,以能聽受,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故。 13 【大涅槃鏡,亦復如是】現在佛把大涅槃經比喻成大涅槃鏡,好像一個鏡子一樣, 能夠了了分明。 【菩薩執之,悉得明見,大乘經典,甚深之義】菩薩只要執大涅槃經,就可以得見, 悉得明見所有大乘經典甚深之義。 【大涅槃炬,亦復如是】現在大涅槃經變成大涅槃的火炬。 【菩薩執之,得見大乘,深奧之義】可以知道大乘深奧的義理。 【照了大乘深邃之處】很深的地方。 【令二乘人,遠見佛道】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二乘人。 【所以者何,以能聽受,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故】所以能夠聽大涅槃經。 善男子,若有菩薩聽受如是大涅槃經,得知一切,諸法名字,若能書寫,讀誦通利, 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知一切諸法義理。 假如菩薩能夠聽受大涅槃經,得知一切的諸法名字,假如能夠書寫又能夠讀誦通利, 為他人廣說,思惟其義,則知一切諸法義理,所有一切的義理都能夠知道。 善男子,其聽受者,唯知名字,不知其義;若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 其義,則能知義。 光聽受就知道名字,還沒有辦法知道義理。假如能夠書寫受持讀誦,還為別人廣說, 能夠思惟其義,就能夠了解義理。 14 復次善男子,聽是經者,聞有佛性,未能得見,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 則得見之,聽是經者,聞有檀(布施)名,未能得見,檀波羅蜜,書寫讀誦,為他 廣說,思惟其義,則能得見,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聽是經者,聞有佛性,未能得見】聽到大涅槃經,聽到有佛性,沒有辦法看見。 【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得見之】書寫讀誦,為別人廣說,思惟其義, 就能夠看到佛性。 【聞有檀(布施)名】檀就是布施。 【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這個般若特別不一樣。 善男子,菩薩若能聽是大涅槃經,則知法知義,具二無礙,於諸沙門,婆羅門等, 若天魔梵一切世中,得無所畏,開示分別十二部經,演說其義,無有差違,不從他 聞,而能自知,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聞已,能為利益。 一之三,斷疑名心,疑有二種,一者疑名,二者疑義,聽是經者,斷疑名心;思惟 義者,斷疑義心。 【不從他聞,而能自知,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要從別人的地方聽到,能夠 自己知道,已經接近無上的正等正覺。 復次善男子,疑有五種,一者疑佛定涅槃不,二者疑佛是常住不,三者疑佛是真樂 不,四者疑佛是真淨不,五者疑佛是真我不,聽是經者,疑佛涅槃則得永斷;書寫 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四疑永斷。 【疑有五種,一者疑佛定涅槃不,二者疑佛是常住不,三者疑佛是真樂不,四者疑 佛是真淨不,五者疑佛是真我不】這個大部分都是我們一般的常情,懷疑佛是不是 一定涅槃、佛是不是真的常住、佛是不是真的快樂、佛是不是清淨、佛是不是真的 我。 15 【聽是經者】只要我們研究涅槃經。 【疑佛涅槃則得永斷】疑佛涅槃就可以永斷了。 【四疑永斷】四個疑:「佛是不是常住、佛是不是真樂、佛是不是真淨、佛是不是 真我」,就可以肯定,佛就是常住不遷、佛就是真的樂,沒有苦相對待,佛真的清 淨,沒有不淨;佛真的我,就是真的如來、真的佛,沒有相對的,沒有兩邊,佛真 我就是如來。所以四疑全部都斷了。 復次善男子,疑有三種,一疑聲聞為有為無,二疑緣覺為有為無,三疑佛乘為有為 無,聽是經者,如是三疑,永滅無餘; 假如我們研究涅槃經就了解,三疑都會消失,聲聞緣覺、佛乘確實都是存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不聞如是,大涅槃經,疑心甚多,所謂若常無常,若樂不 樂,若淨不淨,若我無我,若命非命,若眾生非眾生,若他世若過世,若有若無, 若苦若非苦,若集若非集,若道若非道,若滅若非滅,若法若非法,若善若非善, 若空若非空,聽是經者,如是諸疑,悉得永斷。 【若有眾生,不聞如是,大涅槃經,疑心甚多】不研究大涅槃經的話,懷疑的心非 常的多。 【所謂若常無常,若樂不樂,若淨不淨,若我無我,若命非命,若眾生非眾生,若 他世若過世,若有若無,若苦若非苦,若集若非集,若道若非道,若滅若非滅,若 法若非法,若善若非善,若空若非空,聽是經者,如是諸疑,悉得永斷】我們聽涅 槃經以後,所有的疑都斷了,就不懷疑了,因為我們常樂我淨確實成就了就有,若 16 命、若眾生、若他世若過世、若有若無、若苦、苦集滅道、法、善法,這個都存在 於凡塵。 復次善男子,若有不聞如是經者,復有種種眾多疑心,所謂色是我耶,受想行識是 我耶,眼能見耶,我能見耶,乃至識能知耶,我能知耶,色受報耶,我受報耶,乃 至識受報耶,我受報耶,色至他世耶,我至他世耶,乃至識亦如是,生死之法有始 有終耶,無始無終耶,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 沒有研究涅槃經,這一種疑心都確實存在。這個色是我嗎?不對。受想行識是我嗎? 不對。眼能見嘛?不對。我能見嘛?不對。乃至識能知嘛?不對。我能知嘛?不對。 了解意思嘛?因為分析了以後,我們了解色就是水火風土,色是我嗎?不是,所以 不對。受想行識是我嗎?不對。所以我們了解,那個是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 我們蘊積了五蘊才會在凡塵出生,我們有五蘊就會在凡塵出生。我們沒有五蘊我們 就不會在凡塵,所以這個五蘊不是我,我不是五蘊,我們在凡塵生活不要蘊積五蘊。 所以這個都不是我,不要把它認為是我,認為是我就糟糕了,我們就六道輪迴綿延 不絕,都一直在六道輪迴。 眼能見嘛?眼能不能夠見?各位了解,我們佛性不在的話,眼能見嘛?不能見,所 以眼能見不對。我能見嘛?沒有佛性的我不可以,那個我才可以。識也是一樣,落 入我們六根裡面的一根作用,那個不是我,不是我就不對。 所以我們了解「色受報耶,我受報耶」,色不會受報,我不會受報,我們受報就是 心所造的,心所造的業會受報,心在種業會接受果報,剩下的都不會。受也不會, 17 色也不會,都不會,知道嘛?不然這邊都說懷疑都斷了,可是我們都沒斷怎麼辦? 就不實際了,所以一定就要跟各位報告,這一些它講的已經落入偏一邊了,識也一 樣不受報,都是我們心業、心造的受報。 「色至他世耶」,我們的形相有辦法走到下輩子去嘛(我們這輩子的形相有辦法走 到下輩子嘛)?沒辦法,所以色至他世耶,沒有。「我至他世耶」也沒有。「乃至 識亦如是」。 「生死之法有始有終耶,無始無終耶」,生死有始有終還是無始無終?(無始無終), 這倒是問題很大。我們假如自己都沒有了掉,我們所有一切都沒有了,那我們的生 死無始無終,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這樣一直轉,都無始無終。 「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都會斷掉了。 復有人疑,一闡提人、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謗方等經,如是等輩,有佛性耶,無 佛性耶,聽是經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斷。 為了一闡提有沒有佛性,以前有位石頭和尚,因為跟師兄弟在談論一闡提有沒有佛 性,師兄弟都說沒有,石頭和尚說有,那師兄弟都不想聽、都不跟他講話,他沒辦 法最後去跟石頭講話,對石頭講經,講到激動時候「你說說看,一闡提有沒有佛性」, 石頭竟然點頭,「有有有,有佛性」,這個公案很有名,就是石頭和尚講一闡提有 沒有佛性。因為師兄弟都說沒有佛性,因為他的善根斷了沒有佛性,石頭和尚說有, 怎麼會沒有佛性,最後石頭和尚去講給石頭聽,講到激動對石頭說到底有沒有,你 跟我說,石頭點頭,有有有,有佛性。 18 復有人疑,世間有邊耶,世間無邊耶,有十方世界耶,無十方世界耶,聽是經者, 如是等疑,亦得永斷,是名能斷疑惑之心。 【世間有邊耶,世間無邊耶】我們世間有沒有邊?世間無邊喔,沒有邊際。我們要 了解,因為他講的「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 上下,沒有邊,我們這個無量無邊,很寬廣,廣到沒有外面,非常寬廣。 【有十方世界耶,無十方世界耶】有沒有十方世界?有。 一之四,慧心正直無邪曲者,心若有疑,則所見不正,一切凡夫,若不得聞,是大 涅槃微妙經典,所見邪曲,乃至聲聞辟支佛,所見亦曲,云何名為,一切凡夫,所 見邪曲,於有漏中,見常樂我淨,於如來所見無常、苦、不淨、無我,見有眾生, 壽命知見,計非有想非無想處,以為涅槃,見自在天,有八聖道;有見斷見,如是 等見,名為邪曲。 這邊我們要了解到,慧心正直無邪曲者,我們大概慧心正直都不夠,所以邪曲都會 在我們心中滋長,所以心若有疑,我們所見不正。一切凡夫,若不得聞是大涅槃微 妙經典,所見邪曲就會彎曲不正,乃至聲聞辟支佛所見也一樣,亦曲就是彎曲不正。 云何名為,一切凡夫,所見邪曲,於有漏中,就是有煩惱,有煩惱的眾生身中看到 常樂我淨,這個有漏之中常樂我淨沒有,有煩惱就沒有常樂我淨。 【於如來所見無常、苦、不淨、無我】如來所見就是無常、就是苦、就是不淨、就 是無我,就是我們眾生的狀態。 19 【見有眾生,壽命知見】看到有眾生、有壽命知見,這個都不正確。 【計非有想非無想處】就是四空天。非有想、非無想以為涅槃,這個也不對,是無 色界的四空天,還沒有到涅槃。 【見自在天,有八聖道】也不對。 【如是等見,名為邪曲】如是等都是邪曲,都不正確。 菩薩若得聞是大涅槃經,修行聖行,則得斷除如是邪曲。 【菩薩若得聞是大涅槃經,修行聖行,則得斷除如是邪曲】菩薩聞到大涅槃經修行 聖行就可以斷除這一些不正確的見解。 云何名為,聲聞緣覺邪曲見耶,見於菩薩從兜率下化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淨飯, 母曰摩耶,迦毘羅城處胎滿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釋捧接,難陀龍王及婆難陀 吐水而浴,摩尼跋陀大鬼神王,執持寶蓋,隨後侍立,地神化花,以承其足,四方 各行,滿足七步,至於天廟,令諸天像,悉起承迎,阿私陀(人名,有二人,一為 釋尊生於淨飯王宮時,看相之者,言若在家 29 歲為轉輪聖王,若出家成一切種智, 廣濟天人。二為釋尊說法華經,在提婆達多品,提及於過去世為釋尊說法華經)仙 抱持占相,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傷當終不覩佛興,詣師學書、算計射禦、圖讖 伎藝,處在深宮,六萬婇女,娛樂受樂,出城遊觀,至迦毘羅園,道見老人乃至沙 門,法服而行,還至宮中,見諸婇女,形體狀貌,猶如枯骨,所有宮殿塚墓無異, 20 厭惡出家,夜半踰城,至欝陀伽、阿羅邏等大仙人所,聞說識處及非有想非無想處, 既聞是已,諦觀是處,是非常苦不淨無我,捨至樹下,具修苦行滿足六年,知是苦 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帝釋】帝釋就是憍尸迦,三十三天的天主。 【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傷當終不覩佛興】說我沒辦法等到他在凡世間大興佛法。 【至欝陀伽、阿羅邏等大仙人所】這個都是外道,去外道的地方修道。 【具修苦行滿足六年,知是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佛就講修苦 行修不成道,對自己沒幫助,對別人也沒幫助,所以佛就反對。所以講比丘的偈語 「無益之苦當遠離」,就是針對苦行在講,說這些苦對你都沒幫助,對別人也沒幫 助。所以你不要去受苦行。「無益之苦當遠離」各位還記得嘛?四句:「身語意業 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還記得嘛?好像 忘記了,太久了,都還給我了。 所以修苦行是激勵自己,激發自己修道的動力,可是你以那個為目標就錯了,一定 要了解我們追求的目標不在苦行,苦行是怕自己放逸,自己心都被凡塵世間拉走拐 走,那不被拐走所以就修苦行,這要知道。所以你修苦行又知道真理,就好像握土 成金,你抓到的土都是金。你若都不知道(真理),惟悟苦行,苦行當目的,那就 白費在修,修的很苦都無效。 爾時復到阿夷羅跋提河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乳糜,受已轉至,菩提樹下,破魔波 旬,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波羅㮏為五比丘初轉法輪,乃至於此拘尸那城入 般涅槃,如是等見,是名聲聞緣覺曲見。 21 這些經過都是實在,只是他們見到的是現象,那佛說的是真理,真理跟現象就不同。 善男子,菩薩聽受如是大涅槃經,悉得斷除如是等見;若能書寫、讀誦通利、為他 演說、思惟其義,則得正直無邪曲見。 善男子,菩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諦知菩薩,無量劫來,不從兜率降神母胎,乃至 拘尸那城入般涅槃,是名菩薩正直之見,能知如來深密義者,所謂即是大般涅槃,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懺四重禁,除謗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然後得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祕密之義。 這個才是佛真正要講的內容。 【菩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諦知菩薩,無量劫來】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本身。 【無量劫來,不從兜率降神母胎,乃至拘尸那城入般涅槃,是名菩薩正直之見】不 從兜率天然後降神母胎,乃至拘尸那城入般涅槃,不是這樣的。 【能知如來深密義者】深深的祕密的義理。 【所謂即是大般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絕對體。 【懺四重禁】四重禁:「捨正法、捨菩提心、慳悋勝法、惱害眾生」,因為這個四 重禁我們平常會覺得不很嚴重,可是佛把它列為很重要的。我們覺得這好像不很嚴 重,可是佛都把它列為很重要的四個,就是都不要去犯到。所以就懺四重禁。 【除謗法心】我們毀謗佛法的心要除掉。 【盡五逆罪】形相的五逆不能去犯。 【滅一闡提】沒有善根我們也不做。 【是名甚深祕密之義】很深的這些祕密的義理。 22 復次,善男子,云何復名,甚深之義,雖知眾生,實無有我,而於未來,不失業果, 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 有去者,雖有繫縛,無受縛者,雖有涅槃,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祕密之義。 這邊比較不容易了解。 雖然知道眾生實在沒有一個我,形相的我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這個不是我。但 是而於未來不失業果,雖然你這個身體所造的一切都存在,所以未來不失業果,所 有的業果都在。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就是色受想行識可以我們人死掉就滅了。可是 善惡之業,終不敗亡,我們所作的這些業都在。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然很多業, 但是要找誰做的,找不到。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然有一個很理想到達的地方, 但都沒人去。雖有繫縛,無受縛者,雖然業會把我們綁住,但是沒有人被業綁住。 雖有涅槃,亦無滅者,雖然有不生不滅,但是沒人要走入不生不滅。是名甚深祕密 之義。所以這個有一些就是需要我們自己要追求,不會自己跑出來。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聞不聞義,是義不然, 何以故,若法有者,便應定有,法若無者,便應定無,無不應生,有不應滅,如其 聞者,是則為聞,若不聞者,則為不聞,云何而言,聞所不聞。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聞不聞義,是義不然】他現在跟世尊唱對調了。不是這樣 的。 【何以故,若法有者,便應定有,法若無者,便應定無,無不應生,有不應滅,如 其聞者,是則為聞,若不聞者,則為不聞,云何而言,聞所不聞】所以他抓到這個 語病「聞所未聞」,你現在聽,之前都沒聽過。 23 世尊,若不可聞,是為不聞,若已聞者,則更不聞。何以故,已得聞故,云何而言, 聞所不聞,譬如去者,到則不去,去則不到,亦如生生不生,不生不生,得已不得, 不得不得,聞已不聞,不聞不聞,亦復如是(世間凡人見解)。 【何以故,已得聞故】聽到就已經聽到了,不用再聽。 【世間凡人見解】這個叫做世間凡人的見解。就是我們世間人看到都是這樣。 世尊,若不聞聞者,一切眾生,未有菩提,即應有之,未得涅槃,亦應得之,未見 佛性,應見佛性,云何復言,十住菩薩,雖見佛性,未得明了。 世尊,若不聞聞者,如來往昔,從誰得聞?若言得聞,何故如來於《阿含》中復言 無師?若不聞不聞,如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不聞不聞,亦應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言無師】這個無師,自己得到。 【一切眾生,不聞不聞,亦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叫想得美。 如來若當不聞如是大涅槃經見佛性者,一切眾生不聞是經,亦應得見。 世尊,凡是色者,或有可見,或不可見。聲亦如是,或是可聞,或不可聞,是大涅 槃,非色非聲,云何而言,可得見聞? 世尊,過去已滅則不可聞,未來未至亦不可聞,現在聽時則不名聞,聞已聲滅更不 可聞。是大涅槃,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三世,則不可說,若不可說,則不 可聞,云何而言,菩薩修是大涅槃經,聞所不聞? (德王菩薩之發難,佛之回答,在在都是真理,甚深之義,不得之得,不修之修) 24 【如來若當不聞如是大涅槃經見佛性者,一切眾生不聞是經,亦應得見】不用聽也 都能夠看到,這樣世間人都成佛了,不用修也都成佛。 【德王菩薩之發難,佛之回答,在在都是真理,甚深之義,不得之得,不修之修】 因為稍微把它講解一下他的心裡狀態,我們看的人比較會了解。 爾時佛讚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知一切諸法,如 幻如焰、如乾闥婆城(化城),畫水之跡,亦如泡沫,芭蕉之樹,空無有實,非命非我, 無有苦樂,如十住菩薩之所知見。 【如乾闥婆城】乾闥婆就是化城,變化的,你若去那邊住,它會不見。 【畫水之跡】我們看那個畫畫,畫畫就是畫水留下來的行跡。 【芭蕉之樹】芭蕉外面很堅,裡面空空。 【空無有實】裡面都不實在。 時大眾中忽然之頃有大光明,非青見青、非黃見黃、非赤見赤、非白見白,非明見 明、非見而見。爾時大眾遇斯光已,身心快樂,譬如比丘入師子王定。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此光明,誰之所放,爾時如來默然不說。 迦葉復問文殊師利,何因緣故,有此光明,照於大眾,文殊師利默然不答。 爾時無邊身菩薩復問迦葉,今此光明,誰之所有,迦葉菩薩默然不說。 淨住王子菩薩復問無邊身,何因緣故,是大眾中,有此光明,無邊身默然不說。 如是五百菩薩,皆亦如是,雖相諮問然無答者。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何因緣故,是大眾中,有此光明? 【如是五百菩薩,皆亦如是,雖相諮問然無答者】沒人回答,不知道。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無有因緣, 云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是光明者,名大涅槃,大涅槃者,則名常住,常 25 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是光明者,即是如來,如來 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 光明者名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者名為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 光明者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光明 者即是一切聲聞緣覺不共之道,聲聞緣覺不共之道即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 云何如來問於因緣? ◎剩下約二十分左右,提問問題。 問: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是不是不用根塵識念佛,直接用本性念佛?這跟 劉講師的萬緣放下,是不是有些相同的地方? 問:楞嚴經中七次徵心,第三潛伏根裡,這個根與六根有何不同? 問:七次徵心,心在身內,這個心在身內(聽不清楚)…因為心有靈知的作用, 不即不離,雖然在身內,也不離開身內,但卻無法分清五臟六腑,身體又有痛 及冷熱的感覺,是不是佛性的靈知只能到達身體知覺的程度? 問:勝義根、浮塵根是由佛性本體生發的功能作用嘛? 問:那因為現在凡塵事變化快速要如何取捨? 問:劉講師您在金剛經講解中提到,佛制定戒律,如果人心變化有不一樣,都 不知道要怎麼面對處理,譬如說有人布施用毛筆寫的書面手稿講義,毛筆是寫 的整齊很端正,可是大家研究劉講師講解的性理心法,我們都不敢去看裡面的 內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情形之下,那麼前賢說他很懺悔也不知道要如何處 理?

涅槃經-35

 「疑→生顛倒→生放逸→生無明→生慳貪嫉妬」 所以我們在凡塵有疑必問,要把疑消失,不要疑,一疑了我們想法就亂想就顛倒了, 顛倒以後就放逸,就把全部精神都往外放,這個時候就已經產生無明,無明了以後 慳貪嫉妬,所以六道輪迴就免不了。 世尊,顛倒之法,因疑生者,實如佛教,何以故,我有疑心,以疑心故,則生顛倒, 於非世尊生世尊想,我今見佛,疑網即除,疑網除故,顛倒亦盡,顛倒盡故,無有 慳心,乃至妬心。 【顛倒之法,因疑生者,實如佛教】實在就像佛所教導的一樣,因為疑產生顛倒。 【何以故,我有疑心,以疑心故,則生顛倒】我們有懷疑的話,已經就跟現實不一 樣了。 【於非世尊生世尊想】不是示現在凡塵的已經覺悟者。 【我今見佛,疑網即除】看到佛,懷疑就消失了。 【疑網除故,顛倒亦盡,顛倒盡故,無有慳心,乃至妬心】忌妒的心都沒有了。 佛言,汝言無有,慳妬心者,汝今已得,阿那含耶,如那含者,無有貪心,若無貪 心,云何為命,來至我所,而阿那含,實不求命。 世尊,有顛倒者,則有求命,無顛倒者,則不求命。然我今者,實不求命,所欲求 者,唯佛法身,及佛智慧。 憍尸迦,求佛法身,及佛智慧,將來之世,必當得之。 【然我今者,實不求命,所欲求者,唯佛法身,及佛智慧】我們也要這樣子來求, 就是我們命,在凡塵不過百年而已,可是我們的法身就是永遠都在不會滅,所以我 們要求佛的法身以及佛的智慧(就是般若妙智慧)。我們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 法身(以法為身),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就是法身,每一個都有, 只是我們有的沒有去啟發、沒有發現而已。 【憍尸迦,求佛法身及佛智慧,將來之世,必當得之】只要我們肯求,有法身及佛 智慧,將來一定會得到。 2 爾時帝釋,聞佛說已,五衰沒相,即時消滅,便起作禮,遶佛三匝,恭敬合掌,而 白佛言,世尊,我今即死即生,失命得命,又聞佛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為更生,為更得命。世尊,一切人天,云何增益?復以何緣,而致損減? 【遶佛三匝】這個就是一種禮貌禮節。 【我今即死即生,失命得命】就是已經死過一次了,然後又重新,新的生命又產生。 【又聞佛記】佛給予授記。 憍尸迦,鬥諍因緣,人天損減;善修和敬,則得增益。 世尊,若以鬥諍,而損減者,我從今日,更不復與,阿修羅戰。 佛言,善哉,善哉,憍尸迦,諸佛世尊說,忍辱法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爾時 釋提桓因,即前禮佛,於是還去。 【憍尸迦,鬥諍因緣,人天損減】我們在凡塵不要跟人家鬥爭,一鬥爭人天都整個 損減,人道天道那個德都減少了。 【善修和敬,則得增益】我們能夠和跟敬,在凡塵無常變化,不要跟人家爭執,要 和要尊敬別人就是供養佛,我們要普遍的都能夠尊敬所有眾生,這樣就可以增益得 到那個德性增加。 【世尊,若以鬥諍而損減者,我從今日更不復與阿修羅戰】阿修羅都要爭憍尸迦的 位置,憍尸迦就是帝釋(三十三天的天主),阿修羅一直想要得到這個位置,所以 都跟他戰鬥。 【忍辱法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所以我們只要忍辱,你忍辱這個法裡面就是無 上正等正覺的因,就是成佛的因,佛因就是忍辱法,所以我們在凡塵就要有這個認 識,凡塵的污辱到來了,我們要忍辱,能夠忍辱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成佛的種子已經 種了。 【爾時釋提桓因】釋提桓因就是憍尸迦,也就是帝釋(三十三天的天主)。 【即前禮佛,於是還去】回到他的地方去了。 大王,如來以能,除諸惡相,是故稱佛,不可思議。王若往者,所有重罪,必當得 除。大王且聽,有婆羅門子,字曰不害,以殺無量,諸眾生故,名鴦崛魔。復欲害 母,惡心起時,身亦隨動,身心動者,即五逆因,五逆因故,必墮地獄。是人得遇, 如來大師,即時得滅地獄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稱佛,為無上醫, 非六師也(外道)。 3 【王若往者,所有重罪,必當得除】耆婆對阿闍世王講,假如能夠到佛的地方,一 定可以除罪。 大王,復有須毘羅王子,其父瞋之,截其手足,推之深井,其母矜愍,使人牽出, 將至佛所,即見佛時,手足還具,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以見佛故, 得現果報,是故稱佛,為無上醫,非六師也。 【即見佛時,手足還具】看到佛,他的手足被他的父王已經截斷了,竟然還能夠又 具備了,又手足完好。 大王,如恒河邊,有諸餓鬼,其數五百,於無量歲,初不見水,雖至河上,純見流 火,飢渴所逼,發聲號哭,爾時如來,在其河側,欝曇鉢林,坐一樹下,時諸餓鬼, 來至佛所,白佛言,世尊,我等飢渴,命將不遠。佛言,恒河流水,汝何不飲?鬼 即答言,如來見水,我則見火。佛言,恒河清流,實非火也,汝惡業故,心自顛倒, 謂為是火。我當為汝,除滅顛倒,令汝見水。爾時,世尊,廣為諸鬼,說慳貪過。 諸鬼即言,我今渴乏,雖聞法言,都不入心。 佛言,汝若渴乏,先可入河,恣意飲之。 是諸鬼等,以佛力故,即得飲水,既飲水已,如來復為,種種說法,既聞法已,悉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捨餓鬼形,得於天身 【如恒河邊,有諸餓鬼,其數五百】恒河旁邊有餓鬼,數目有五百,很多。 【於無量歲,初不見水】在恒河邊竟然見不到水。 【雖至河上,純見流火】水都變成火,所以我們的果報很厲害,本來是水,我們人 看也都是水,可是餓鬼看就變成火。 【佛言,恒河流水,汝何不飲】水那麼多,你很口渴你怎麼不喝。 【佛言,恒河清流,實非火也】不是火,是水。 【汝惡業故,心自顛倒,謂為是火】因為你的惡業,你造的惡業故,心自己顛倒, 把水看成是火。 【我當為汝,除滅顛倒】我把你的顛倒,把它消除滅掉。 【令汝見水】讓你能夠看到水。 【爾時,世尊,廣為諸鬼,說慳貪過】就是因為以前都慳貪,所以現在變餓鬼。 【諸鬼即言,我今渴乏,雖聞法言,都不入心】我很口渴,雖然你在講道的法很好, 我都聽不進去,很口渴。 【佛言,汝若渴乏,先可入河,恣意飲之】你若口渴先進入恒河去喝水,看你要喝 多少都可以,佛已經允許他們去喝水。 4 【是諸鬼等,以佛力故,即得飲水】已經可以喝水了,口渴都可以止了。 【既飲水已,如來復為,種種說法】所以在這個時候聽就聽得進去。 【既聞法已,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聽到法,就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捨餓鬼形,得於天身】餓鬼的形相就捨掉了,就得到天身(就是六道最高的天道 之身)。 大王,舍婆提國,群賊五百,波斯匿王,挑出其目,無有前導,不能得往,至於佛 所,佛憐愍故,即至其前,慰喻之言,善男子,善護身口,勿更造惡,諸賊爾時, 聞如來音,微妙清徹,尋還得眼,即於佛前,合掌禮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今知佛, 慈心普覆,一切眾生,非獨人天,爾時如來,即為說法。 【尋還得眼】尋就是很短的時間,馬上又得到眼睛。 【我今知佛,慈心普覆】我知道佛慈悲的心普遍的覆蓋眾生。 【一切眾生,非獨人天,爾時如來,即為說法】又為這一些群賊說法。 大王,信受惡人,提婆達多,放大醉象,欲令踐佛,象既見佛,即時醒悟,佛便伸 手,摩其頂上,復為說法,悉令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王,畜生見佛,猶得破壞,畜生業果,況復人耶? 大王,當知,若見佛者,所有重罪,必當得滅。 【大王,信受惡人提婆達多,放大醉象欲令踐佛】讓大象喝酒,變成醉象,然後要 大象來把佛踩死。 【象既見佛,即時醒悟,佛便伸手,摩其頂上,復為說法,悉令得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各位就可以看,連大象都可以發無上的正等正覺心,酒都退了都不會 醉了。 【大王,畜生見佛,猶得破壞,畜生業果,況復人耶】就是畜生看到佛,都可以破 壞畜生的業,他變畜生就是在凡塵做的不好,所以以往老一輩在罵人都罵「你這畜 生」,現在比較少聽到了,以前老一輩時常都會罵這樣,那個罵人家畜生這很重喔, 再來轉世就當畜生,轉世當畜生好嗎?不好,雖然現在寵物都不錯,不過我們去當 寵物我們也都不要,還是要受人控制。我們要瞭解,當人,十方諸佛人道修成,當 人最好了,有辦法修成佛。 大王,世尊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魔與無量無邊眷屬,至菩薩所,菩薩爾時, 以忍辱力,壞魔惡心,令魔受法,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有如是,大功德 力。 5 大王,若能信臣語者,唯願速往,至如來所,若不見信,願善思之。大王,諸佛世 尊,大悲普覆,不限一人,正法弘廣,無所不苞,怨親平等,心無憎愛,終不偏為, 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人不得,大王當知,如來不但,獨為豪貴之人跋 提迦王,而演說法,亦為下賤優波離等,不獨偏受須達多食(給孤獨長者),亦受 貧人須達多所奉飯食,不但獨為舍利弗等利根說法,亦為鈍根周梨槃特伽,不但獨 聽大迦葉等無貪之性,出家求道,亦聽大貪難陀出家,不但獨聽煩惱薄者優樓頻螺 迦葉等出家求道,亦聽煩惱深厚造重罪者波斯匿王弟優陀耶出家求道,不以莎草(根 稱香坿子,可供藥用)恭敬供養,拔其瞋根,鴦崛魔羅,惡心欲害,捨而不救。 【若能信臣語者,唯願速往,至如來所】你若能相信這個臣跟你講得話,就趕快去, 到如來的地方。 【若不見信,願善思之】若不聽我的話,你就想看看。 【大悲普覆,不限一人】大慈大悲普遍的覆蓋所有眾生,不侷限在一個人。 【正法弘廣,無所不苞,怨親平等】怨親平等最不容易。怨就是仇人,親就是家屬, 都平等,他都不會分別。眾生全部都是平等,都可以當佛。 【心無憎愛,終不偏為】心沒有喜歡討厭,不會偏。 【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人不得】不會說只有讓一個得,剩下人不得。 【亦為下賤優波離等】優波離就是一個理髮師,以往我們有講理髮的人就是下九流 的職業,所以以往都不能求道,現在已經比較開放,沒有那樣有階級的觀念。 【不獨偏受須達多食(給孤獨長者)】須達就是給孤獨長者,他很好布施,他一直 都給貧窮的人依靠,所以他後來非常的富有,賺錢很多,佛要他找一個場地能夠給 佛講經說法,須達就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園,要求祇陀太子把花園賣給他,祇陀太子 說你用金磚鋪滿我的花園,我就把花園賣給你,須達回去真的搬金磚鋪滿整個花園, 所以給孤獨園就這樣來的,須達買的,用金磚撲滿。因為祇樹,金磚鋪不上去,所 以祇樹就是祇陀太子所布施的樹木。所以祇樹、給孤獨園典故是這樣,假如有看大 藏經,它就有記載,那個不是用杜撰的,是確實有那個事。 給孤獨長者的布施,因為釋迦牟尼佛要試探須達布施的心堅不堅定,每一餐飯煮熟 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叫弟子去托缽,須達都把自己要吃的也給釋迦牟尼佛弟子, 然後須達再煮,煮好的時候,佛又叫弟子去托缽,須達又再布施給他們,然後須達 再煮,又再被托缽,都沒有間斷,所以須達寧願餓自己,當來托缽時候一定布施給 他們,這個大概我們很難做,會說剩下的我要吃,一定會留一些自己要吃的,可是 須達全部都布施。 6 【亦為鈍根周梨槃特伽】鈍根周梨槃特伽我們有講過,各位還記得嗎?因為比丘的 伽陀(四句偈語):『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 當遠離』,周梨槃特伽前兩句背會了,後兩句忘了,後兩句背會了,前兩句又忘了, 所以他師兄弟有五百個,看到他來一定向後轉、左右轉,不敢面對他,因為又被他 纏上了以後又沒完沒了,跟他講又記不住,大家都不理他,然後周梨槃特伽就很怨 歎說,我這麼努力修道怎沒人要教我,就要到樹林底下想要上吊,佛就發聲來跟他 講,你在前一世的時候,你知道的法門很多,可是你都不講給你那一些師兄弟聽(就 是慳悋勝法),他都不講,所以現在人家不跟你講,那是果報,你之前不跟人家講, 現在人家不跟你講,這樣剛好果報。那你也不用這麼煩惱要上吊,我教你修的方法, 現在佛拿一支掃帚給他,說這是掃帚,周梨槃特伽說有東西我會記得,佛又拿一個 畚箕給他說這個是裝垃圾,周梨槃特伽說這樣我會;佛對周梨槃特伽說你不用進去 聽課,你把會場的裡面、外面清掃乾淨,你負責清掃就好,周梨槃特伽說這樣我會, 那周梨槃特伽就很努力掃,會場裡面外面都掃得很乾淨,整天都在掃,掃到都沒垃 圾可掃了,接著周梨槃特伽從有形的垃圾掃到無形的垃圾,現在念頭來,啊,這也 是垃圾趕快掃掉,又一個念頭來,這也是垃圾又把它掃掉。這樣五百個師兄弟裡面, 周梨槃特伽最早領悟,所以各位前賢不用怕我們笨,笨才好修,往後我們只要清掃 垃圾就好,『念頭來,這垃圾,掃掉,又念頭來,又是垃圾,又掃掉』,有沒有萬 緣放下?(有),放下了,萬緣全部都放下,妄盡真顯,真就顯現,所以我們萬緣 都放下,都沒有了,到一念不生那個時候,那個一念不生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所以我們就要了解,我們只要都把妄都放下,真就出來,真出來就是,成道成佛就 是祂。所以我們只要肯做,我們再怎麼笨也不會像周梨槃特伽,若像周梨槃特伽也 沒關係,掃垃圾就好,『要記得念頭就是垃圾』,掃掉,又念頭來又掃掉,這樣你 最早領悟,很快的。所以周梨槃特伽,佛也為他講。 【不但獨聽大迦葉等無貪之性,出家求道,亦聽大貪難陀出家】難陀就是釋迦牟尼 佛的弟弟,難陀最貪女色,所以佛也一直教導,自己的弟弟要教,但是自己的弟弟 最難教。所以大迦葉是修苦行,所以大迦葉對法很重視;難陀不重視修道,重視凡 塵男女之間的情愛。 【不但獨聽煩惱薄者優樓頻螺迦葉等出家求道】他們的煩惱很少。 【亦聽煩惱深厚造重罪者波斯匿王弟優陀耶出家求道,不以莎草恭敬供養,拔其瞋 根,鴦崛魔羅,惡心欲害,捨而不救】所以佛的心慈悲無量。 7 不但獨為,有智男子,而演說法,亦為極愚,判合婚者,女人說法。不但獨令,出 家之人,得四道果,亦令在家,得三道果。不但獨為,入禪定者,離婆多等,亦為 喪子亂心,婆羅門女,婆私吒說。不但獨為己之弟子,亦為外道尼乾子說。不但獨 為,盛壯之年,二十五者,亦為衰老,八十者說。不但獨為,根熟之人,亦為善根, 未熟者說。 【不但獨為有智男子而演說法,亦為極愚,判合婚者,女人說法】佛不會分別心, 你智慧高、智慧低,佛都要渡你成佛。 【不但獨令,出家之人,得四道果】四道=須陀洹、斯沱洹、阿那含、阿羅漢。 【亦令在家,得三道果】在家只有第四個阿羅漢沒有。 【不但獨為,入禪定者,離婆多等,亦為喪子亂心,婆羅門女,婆私吒說】佛祂都 是平等的,不管高的低的、智慧的愚癡的,全部都說。 【不但獨為己之弟子】自己的弟子。 【盛壯之年,二十五者,亦為衰老,八十者說】盛壯年,二十五最壯;若八十歲就 老了,沒力。佛都為他們講道。 【不但獨為根熟之人,亦為善根未熟者說】佛對善根成熟者講,善根還沒成熟也說 也一樣講。所以,善根我們一定要培養,行善不記在我們心裡面,然後讓善生根, 善生根以後,善根會成熟,善根成熟就有善知識引導,善知識引導我們就有路可以 走,有法可以修。我們要了解,修道沒有法…,修道以心法最重要,你沒有心法你就 沒有辦法修,沒有辦法修當然就沒有辦法成,要成道成佛就不可能,所以一定要先 自己種善,讓善能夠生根,讓善根成熟,善根成熟我們就可以進入了。 假使鍛金為人車馬載寶,其數各百,以用布施,不如有人,發心向佛,舉足一步。 假使復以,象車百乘,載大秦國,種種珍寶,及其女人身佩瓔珞,數亦滿百,持用 布施,猶故不如,發心向佛,舉足一步。復置是事,若使大王,供養恭敬,恒河沙 等,無量眾生,不如一往,娑羅雙樹,到如來所,誠心聽法。 【假使鍛金為人車馬載寶,其數各百,以用布施,不如有人,發心向佛舉足一步】 所以很多的金銀財寶來布施,還不如有人發心要向佛,比財寶布施要來得好。所以 發心向佛舉足一步,就是要舉足一步向佛了、要向佛道。 【假使復以,象車百乘,載大秦國,種種珍寶,及其女人身佩瓔珞,數亦滿百,持 用布施,猶故不如,發心向佛,舉足一步】所以我們發心向佛,只要實際的實踐, 舉足一步,這樣就勝過於財寶無量。 8 【復置是事】把這一些事都放下來。 【若使大王,供養恭敬,恒河沙等,無量眾生,不如一往,娑羅雙樹,到如來所, 誠心聽法】我們恭敬供養非常多的眾生,眾生都受我們供養,那不如我們到娑羅雙 樹(就是釋迦牟尼佛要涅槃的地方,叫娑羅雙樹),到如來所誠心來聽法。 爾時大王答耆婆言,如來世尊,性已調柔,故得調柔以為眷屬;如栴檀林,純以栴 檀,而為圍遶。如來清淨,所有眷屬亦復清淨,猶如大龍,純以諸龍,而為眷屬, 如來寂靜,所有眷屬,亦復寂靜,如來無貪,所有眷屬亦復無貪。佛無煩惱,所有 眷屬亦無煩惱。 【如來世尊,性已調柔,故得調柔以為眷屬】如來世尊的性已經調得很柔和,所以 得到調得很柔和的以為眷屬。 【如栴檀林,純以栴檀,而為圍遶】栴檀就是檀香,這邊的栴檀是特殊,點燃一株 可以香四十里,四十里的人聞到檀香病都好了,沒有病了。二十四支一兩,所以一 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點燃就可以四十里都聞得到香,所以北瞿蘆洲才有,我們南贍 部洲沒有,南贍部洲的善不夠,所以種不出那麼香的栴檀。 【如來清淨,所有眷屬亦復清淨,猶如大龍,純以諸龍,而為眷屬,如來寂靜,所 有眷屬,亦復寂靜,如來無貪,所有眷屬亦復無貪。佛無煩惱,所有眷屬亦無煩惱】 我們本身也就是佛,所以也是佛的眷屬,所有的這一些我們都有,我們也都無貪、 也都沒有煩惱、也都寂靜,也都清淨,我們都有。 吾今既是,極惡之人惡業纏裹,其身臭穢,繫屬地獄,云何當得,至如來所,吾設 往者,恐不顧念,接敘言說,卿雖勸吾,令往佛所,然吾今日,深自鄙悼,都無去 心。 【吾今既是】指波斯匿王說。 【極惡之人惡業纏裹,其身臭穢,繫屬地獄,云何當得,至如來所】我全身這麼臭, 已經都綁在地獄了,為什麼可以到如來所住的地方呢。 【吾設往者,恐不顧念】我若要去,祂連看都不看我。 【然吾今日,深自鄙悼,都無去心】自己很自卑。 爾時虛空,尋出聲言,無上佛法,將欲衰殄(耗盡)甚深,法河於今欲涸(乾竭), 大法明燈將滅不久,法山欲頹(墜壞),法船欲沈,法橋欲壞,法殿欲崩,法幢欲 倒,法樹欲折,善友欲去,大怖將至,法餓眾生,將至不久,煩惱疫病,將欲流行, 大闇時至,渴法時來,魔王欣慶,解釋甲冑,佛日將沒,大涅槃山。 9 【無上佛法,將欲衰殄甚深】就是要耗盡了。 【大法明燈將滅不久】就是不久將滅,有時候會倒裝,在文言來說比較好聽,將滅 不久就是不久將滅。 【善友欲去】我們最善良的朋友要去了。 【大怖將至】很大的恐怖即將到來。 【法餓眾生,將至不久】所以不久將至法餓眾生。 【煩惱疫病,將欲流行】眾生都會煩惱佛不在了。 【大闇時至,渴法時來,魔王欣慶,解釋甲冑,佛日將沒,大涅槃山】魔王很高興, 不須要再戰鬥了,以後都是魔子魔孫,大家所有眾生都當魔王的部下。 大王,佛若去世,王之重惡,更無治者。大王汝今已造,阿鼻地獄,極重之業,以 是業緣,必受不疑。大王,阿者言無,鼻者名間,間無暫樂,故名無間。大王,假 使一人,獨墮是獄,其身長大八萬由旬,遍滿其中,間無空處,其身周匝,受種種 苦,設有多人身,亦遍滿不相妨礙。 【間無暫樂】就是無間地獄中間一點點快樂都沒有。 【獨墮是獄】墮入無間地獄。 【其身長大八萬由旬】一由旬有三十里。 【設有多人身,亦遍滿不相妨礙】無間地獄就是非常苦。 大王,寒地獄中,暫遇熱風,以之為樂;熱地獄中,暫遇寒風,亦名為樂;有地獄 中,設命終已,若聞活聲,即便還活;阿鼻地獄都無此事。 阿鼻地獄都一直在受苦,沒有這些間斷。 大王,阿鼻地獄,四方有門,一一門外,各有猛火,東西南北,交過通徹,八萬由 旬,周匝鐵牆,鐵網彌覆,其地亦鐵,上火徹下,下火徹上。大王,若魚在鏊,脂 膏焦然,是中罪人,亦復如是,作一逆者,則便具受,二逆二倍,若造五逆,罪亦 五倍。大王,我今定知,王之惡業,必不得免,唯願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 餘無能救,我今愍汝,故相勸導。 【一一門外,各有猛火,東西南北,交過通徹】就是猛火透過東西南北。 【若魚在鏊,脂膏焦然】好像魚在鍋子裡面煎,沒辦法離開。 【除佛世尊,餘無能救】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剩下都沒有人可以救你。 【我今愍汝,故相勸導】我因為可憐大王,所以才勸你到佛的地方去。 10 爾時大王,聞是語已,心懷怖懼,舉身戰慄,五體掉動,如芭蕉樹,仰而問曰,汝 為是誰,不現色像,而但有聲。 大王,吾是汝父頻婆娑羅。汝今當隨,耆婆所說,莫隨邪見,六臣之言。時王聞已, 悶絕躄(兩腳全廢不能行走)地,身瘡增劇,臭穢倍前,雖以冷藥,塗而治之,瘡 烝毒熱,但增無損。 【仰而問曰,汝為是誰,不現色像,而但有聲】上天對他講話,沒有看到形相,只 有聲音。 【大王,吾是汝父頻婆娑羅】上天就回答。大王,我是你的爸爸。 【時王聞已,悶絕躄】躄就是兩腳全廢,已經不能行走。 【身瘡增劇,臭穢倍前,雖以冷藥,塗而治之,瘡烝毒熱,但增無損】愈嚴重,並 沒有減少。 大般涅槃經 第十八卷 (共三十六卷) 梵行品 第二十之五 (共二十五品) 爾時世尊,在雙樹間,見阿闍世,悶絕躄地,即告大眾,我今當為是王住世,至無 量劫,不入涅槃。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來當為無量眾生不入涅槃,何故獨為阿闍世王,佛言,善男 子,是大眾中,無有一人,謂我畢定,入於涅槃,阿闍世王,定謂我當畢竟永滅, 是故悶絕,自投於地。 善男子,如我所言,為阿闍世,不入涅槃,如是密義,汝未能解。 何以故,我言為者,一切凡夫,阿闍世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 又復為者,即是一切有為眾生,我終不為,無為眾生,而住於世,何以故, 夫無為者,非眾生也,阿闍世者,即是具足煩惱等者。 又復為者,即是不見佛性眾生,若見佛性,我終不為,久住於世,何以故? 見佛性者,非眾生也,阿闍世者,即是一切,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即告大眾,我今當為是王住世,至無量劫,不入涅槃】佛就講,我現在為了阿闍 世要住在世間,一直到無量劫,都不要進入涅槃。 【佛言,善男子,是大眾中,無有一人,謂我畢定,入於涅槃,阿闍世王,定謂我 當畢竟永滅,是故悶絕,自投於地】就是在現場大眾裡面,沒有一個人說我必定入 於涅槃(就是沒有一個說我必定進入涅槃),就是已經圓融,已經人都不在了。大家都 知道那個只是已經回歸到祂的本位,要再出現隨時都可以,大家都知道這個狀態, 只有阿闍世說佛會進入涅槃,永遠都不見了。 11 【善男子,如我所言,為阿闍世,不入涅槃,如是密義,汝未能解】這一種祕密的 義理你沒辦法了解。所以大部分佛在講的時候,最能夠了解佛的意思就是文殊菩薩, 文殊智慧第一,都知道佛的意思。 【何以故,我言為者,一切凡夫,阿闍世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所以為阿闍世, 普及一切的造重罪的人。 【又復為者,即是一切有為眾生,我終不為,無為眾生,而住於世】無為就是佛性 了,佛就不用為無為眾生住在凡塵。 【夫無為者,非眾生也】無為就不是眾生,無為就是佛性本體。 【阿闍世者,即是具足煩惱等者】跟煩惱平等,煩惱就是阿闍世,阿闍世就是煩惱。 【又復為者,即是不見佛性眾生】為就是他沒有看到佛性,不見佛性的眾生。 【若見佛性,我終不為,久住於世】已經看到佛性,佛就不用再住在凡塵。 【見佛性者,非眾生也】所以我們看到佛性就不是眾生,就是佛了,已經是諸佛。 各位看到佛性沒?所以見佛性就不是眾生了。所以見佛性就不是眾生了。 【阿闍世者,即是一切,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發菩提心者就已經有成佛 資格。 又復為者,即是阿難迦葉二眾,阿闍世者,即是阿闍世王後宮妃后,及王舍城一切 婦女。 又復為者,名為佛性,言阿闍者,名為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則煩惱怨 生,煩惱怨生故不見佛性;以不生煩惱故,則見佛性,以見佛性故,則得安住大般 涅槃,是名不生,是故名為,為阿闍世。 善男子,阿闍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槃,世名世法,為者名不污,以世八法所不污 故,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入涅槃,是故我言,為阿闍世,無量億劫,不入涅槃。 善男子,如來密語,不可思議,佛法眾僧,不可思議,菩薩亦不可思議,大涅槃經 亦不可思議。 【世名世法,為者名不污,以世八法所不污故】世,凡塵八法,各位知道凡塵八法 嘛?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增恚、求不得、五陰熾盛,八法。 【善男子,如來密語,不可思議,佛法眾僧,不可思議,菩薩亦不可思議,大涅槃 經亦不可思議】如來密語,祕密的語言。佛法眾僧,佛法僧我們本身都具備,佛就 是我們佛性,法就是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行為,所以佛法僧在我們身上。 12 爾時,世尊,大悲導師,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 涼,往照王身,身瘡即愈,欝蒸除滅。 有夠好用,好不好用?很好用喔!我們若在生病,唉呦,拜託佛你稍微照一下,月 光三昧就好,稍微照一下病就好了。 王覺瘡愈,身體清涼,語耆婆言,曾聞人說,劫將欲盡,三月並現,當爾之時,一 切眾生,患苦悉除,時既未至,此光何來,照觸吾身,瘡苦除愈,身得安樂。 月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 耆婆答言,此非劫盡,三月並照,亦非火日星宿藥草,寶珠天光。 王又問言,此光若非,三月並照,寶珠明者,為是誰光? 大王當知,是天中天,所放光明,是光無根,無有邊際,非熱非冷,非常非滅,非 色非無色,非相非無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欲度眾生,故使可見,有相可說, 有根有邊,有熱有冷,青黃赤白。 大王,是光雖爾,實不可說,不可覩見,乃至無有,青黃赤白。 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緣,放斯光明? 耆婆答言,今是瑞相,將為大王,以王先言,世無良醫,療治身心,故放此光,先 治王身,然後及心。 王言耆婆,如來世尊,亦見念耶? 【王言耆婆,如來世尊,亦見念耶】就是在問,如來世尊是否也有在掛念我。 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 病子,心則偏多。 大王,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於放逸者,則生慈 念,不放逸者,心則放捨。何等名為,不放逸者?謂六住菩薩。 大王,諸佛世尊,於諸眾生,不觀種姓、老少中年,貧富時節,日月星宿,工巧下 賤,僮僕婢使,唯觀眾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則便慈念。 大王當知,如是瑞相,即是如來,入月愛三昧所放光明。 【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 於病子,心則偏多】一個人生七個小孩,七個小孩之中一個小孩生病,現在父母的 心並不是不平等,但是對生病的小孩特別照顧的比較多,這是正常的,那你若沒生 病的話,就好;若是生病的話就要照顧。 13 【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於放逸者,則生慈念, 不放逸者,心則放捨】若是整個心都外放者,那個就特別的注意;若是都心沒有外 放者,祂就都不用掛心了。 【何等名為,不放逸者?謂六住菩薩】就已經在菩薩的境地,已經六住。 【如是瑞相,即是如來,入月愛三昧所放光明】就是進入月愛的正定,所放出來的 光明。 王即問言,何等名為,月愛三昧? 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優鉢羅花,開敷鮮明,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 令眾生,善心開敷,是故名為,月愛三昧。 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修習 涅槃道者,心生歡喜,是故復名,月愛三昧。 【優鉢羅花】三千年才會開花,很難開花。 大王,譬如月光,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漸漸增長,月愛三昧,亦復如是, 令初發心,諸善根本,漸漸增長,乃至具足,大般涅槃,是故復名月愛三昧。 大王,譬如月光,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漸漸損減,月愛三昧亦復如是, 光所照處,所有煩惱,能令漸滅。 大王,譬如盛夏,炎熱之時,一切眾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欝熱即除,月愛三 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除貪惱熱。 大王,譬如滿月,眾星中王、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愛樂,月愛三昧亦復如是, 諸善中王,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愛樂。 【除貪惱熱】我們貪就會熱惱,就會讓我們很難過。 王語耆婆,我聞如來,不與惡人,同止坐起,語言談論,猶如大海不宿死屍,如鴛 鴦鳥,不住圊(廁所)廁,釋提桓因,不與鬼住,鳩翅羅鳥,不棲枯樹,如來亦爾, 我當云何,而得往見,設其見者,我身將不陷入地耶?我觀如來,寧近醉象,師子 虎狼,猛火絕焰,終不近於重惡之人,是故我今,思忖是已,當有何心,往見如來? 【猶如大海不宿死屍】大海很奇怪喔,我們人死了以後那個屍體,大海不讓你住, 都會把屍體漂到海邊,一直推著屍體到海邊,不讓你住在海中,除非你被大魚吃掉 了,不然屍體,大海絕對不讓你住,大海都不讓屍體住。 【如鴛鴦鳥,不住圊(廁所)廁】鴛鴦鳥不住在廁所。 【鳩翅羅鳥,不棲枯樹】樹已經活不了了,鳩翅羅鳥不會停在上面。 14 【設其見者,我身將不陷入地耶】若我去見祂,我的身體就跑到地獄去了。 【是故我今,思忖是已,當有何心,往見如來】他還是一直不敢去見如來。 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渴人,速赴清泉,飢者求食,怖者求救,病求良醫,熱求蔭 涼,寒者求火,王今求佛,亦應如是。 大王,如來尚為,一闡提等,演說法要,何況大王,非一闡提,而當不蒙慈悲救濟。 王言耆婆,我昔曾聞,一闡提者,不信不聞,不能觀察,不得義理,何故如來,而 為說法? 【譬如渴人,速赴清泉,飢者求食,怖者求救,病求良醫,熱求蔭涼,寒者求火, 王今求佛,亦應如是】我們口渴的人趕快,有清泉馬上喝馬上止渴;肚子餓馬上找 東西吃;若是恐怖的,趕快有人可依靠;生病趕快找良醫來醫;很熱的,趕快到陰 涼的地方;很寒冷的,趕快看有沒有火堆。大王也應該要這樣。 【大王,如來尚為,一闡提等,演說法要,何況大王,非一闡提,而當不蒙慈悲救 濟】耆婆一直鼓勵大王去見佛,佛絕對不會拒絕。 耆婆答言,譬如有人,身遇重病,是人夜夢,昇一柱殿,服蘇油脂,及以塗身,臥 灰食灰,攀上枯樹,或與獼猴,遊行坐臥,沈水沒泥,墮墜樓殿,高山樹木,象馬 牛羊,身著青黃赤黑色衣,喜笑歌舞,或見鳥鷲狐狸之屬,齒髮墮落,裸形枕狗, 臥糞穢中,復與亡者,行住坐起,携手食噉,毒蛇滿路,而從中過,或復夢與,被 髮女人,共相抱持,多羅樹葉,以為衣服,乘壞驢車,正南而遊,是人夢已,心生 愁惱,以愁惱故,身病踰增,以病增故,諸家親屬,遣使請醫,所可遣使,形體缺 短,根不具足,頭蒙塵土,著弊壞衣,載故壞車,語彼醫言,速疾上車。 爾時良醫,即自思惟,今見是使,相貌不吉,當知病者,難可療治。復作是念,雖 使不吉,復當占日,可為治不,若四日、六日、八日、十二日、十四日,如是日者, 病亦難治。復作是念,日雖不吉,復當占星,為可治不?若是火星、奎星、昴星、 閻羅王星、濕星、滿星,如是星時,病亦難治。 【是人夢已,心生愁惱】就是夢已經醒過來了,心中很憂愁很懊惱。 【速疾上車】趕快上車。 【若是火星、奎星、昴星、閻羅王星、濕星、滿星,如是星時,病亦難治】喔,這 要去看治病,還要知道很多。 復作是念,星雖不吉,復當觀時,若是秋時冬時及日入時、夜半時、月入時,當知 是病,亦難可治。復作是言,如是眾相,雖復不吉,或定不定,當觀病人,若有福 15 德,皆可療治,若無福德,雖吉何益。思惟是已,尋與使俱,在路復念,若彼病者, 有長壽相,則可療治,短壽相者,則不可治。即於前路,見二小兒,相牽鬥諍,捉 頭拔髮,瓦石刀杖,共相撩打,見人持火,自然殄滅,或見有人,斫伐樹木,或復 見人,手曳皮革,隨路而行,或見道路有遺落物,或見有人執持空器,或見沙門獨 行無侶,復見虎狼鳥鷲野狐,見是事已,復作是念,所遣使人乃至道路,所見諸相, 悉皆不祥,當知病者,定難療治。 所以你看這過程還蠻多。 復作是念,我若不往,則非良醫,如其往者,不可救療。復更念言,如是眾相,雖 復不祥,且當捨置,往至病所,思惟是已,復於前路,聞如是聲,所謂亡失、死喪 崩破壞折剝脫,墮墜焚燒不來不可療治,不能拔濟。復聞南方,有飛鳥聲,所謂鳥 鷲,舍利鳥聲,若狗若鼠,野狐兔猪,聞是聲已,復作是念,當知病者,難可療治。 【且當捨置】把這些都放下。 爾時即入,病人舍宅,見彼病人,數寒數熱,骨節疼痛,目赤流淚,耳聲聞外,咽 喉結痛,舌上裂破,其色正黑,頭不自勝,體枯無汗,大小便利,擁隔不通,身卒 肥大,紅赤異常,語聲不均,或粗或細,舉體斑駁,異色青黃,其腹脹滿,言語不 了。 【數寒數熱】一下子冷一下熱。 【骨節疼痛,……其腹脹滿,言語不了】這病得有夠嚴重。 醫見是已,問瞻病言,病者昨來,意志云何? 答言,大師,其人本來,敬信三寶,及以諸天,今者變異,敬信情息。 【今者變異,敬信情息】都沒了。 本憙惠施,今者慳悋,本性少食,今則過多,本性和善,今則敝惡,本性慈孝,恭 敬父母,今於父母,無恭敬心。 醫聞是已,即前嗅之,優鉢羅香,沈水雜香,畢迦多香,多伽羅香、多摩羅跋香, 欝金香,栴檀香,炙肉臭,蒱桃酒臭,燒筋骨臭,魚臭糞臭,知香臭已,即前觸身, 覺身細軟,猶如繒綿,劫貝娑花,或堅如石,或冷如氷、或熱如火,或澁如沙。 【本性少食,今則過多】本來都吃一點,現在吃很多。 【本性和善,今則敝惡,本性慈孝,恭敬父母,今於父母,無恭敬心】都變了,快 死了。 16 爾時良醫,見如是等,種種相已,定知病者,必死不疑,然不定言,是人當死,語 瞻病者,吾今劇務,明當更來,隨其所須,恣意勿遮,即便還家,明日使到,復語 使言,我事未訖,兼未合藥。 智者當知,如是病者,必死不疑。 大王,世尊亦爾,於一闡提輩,善知根性,而為說法,何以故,若不為說,一切凡 夫,當言如來,無大慈悲,有慈悲者,名一切智,若無慈悲,云何說言,一切智人, 是故如來,為一闡提,而演說法。 【吾今劇務,明當更來】我現在很忙,明天再來。 【隨其所須,恣意勿遮】他若喜歡吃什麼,就弄什麼給他吃,不要阻擋他,要死了。 【我事未訖,兼未合藥】我是情還沒辦好,也還沒配藥,你先回去。 【智者當知,如是病者,必死不疑】一定會死。 【有慈悲者,名一切智,若無慈悲,云何說言,一切智人】四無所畏,佛就是一切 智無所畏,各位前賢這個講不得的,一切智無所畏就是不管你問什麼、不管你講什 麼,他都有辦法回答,祂都知道答案,才可以說我是一切智者。你若問他,我在九 萬年前,出世在哪裡?活幾歲?生幾個小孩?幾歲死掉?他都會跟你講。你若問他, 我在八萬年以後,我轉世在哪裡?然後活幾歲?他也一樣跟你說,厲不厲害?(厲 害)。所以你要跟人講我是一切智者,你就要想想,他八世前在哪裡,你要知道; 他活了幾歲?生了幾個小孩?你要全部知道才可以。所以我是一切智者,後學一看, 哇,不得了,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才可以講我是一切智者,你沒有到這個程度,這 一句話就不要講,講不得!不要說九萬年前,九世之前也不知道,不要說九世之前, 說我前世就好;不要說前世,這世就好,這世的時候我們出世是什麼,我們也不知 道,長輩也忘記了,你若問佛,佛就跟你講,你看厲不厲害?真的就是厲害,那個 無所不知,真的無所不知。那我們要到無所不知,你就要先萬緣放下,放下、放下、 再放下,什麼都沒有了,你就進入一念不生,那個一念不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 性本體,那個就是,成佛就是祂,成道成佛就是祂,所以一定要認識,認識了以後, 我們就不白來這一生了。所以一切智者不得了。 大王,如來世尊,見諸病者,常施法藥,病者不服,非如來咎。 大王,一闡提輩,分別有二,一者得現在善根,二者得後世善根。如來善知,一闡 提輩,能於現在得善根者,則為說法;後世得者,亦為說法,今雖無益,作後世因, 是故如來,為一闡提,演說法要。一闡提者,復有二種,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 根之人,於現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後世則得,不空說法。 17 【大王,如來世尊,見諸病者,常施法藥,病者不服,非如來咎】如來世尊看到我 們眾生的病,我們眾生都是心病(心上有病),然後就常施法藥(跟我們說法),說了 以後,病者不服,患病的人不吃藥,病怎麼會好。 【後世得者,亦為說法,今雖無益,作後世因,是故如來,為一闡提,演說法要】 所以現在雖然講了沒有用,可是以後有用。 【不空說法】就是說了以後不會說全部沒有,一定有用。 大王,譬如淨人,墜墮圊廁,有善知識,見而憫之,尋前捉髮,而拔出之,諸佛如 來亦復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惡道,方便救濟,令得出離,是故如來,為一闡提, 而演說法。 王語耆婆,若使如來,審如是者,明當選擇,良日吉星,然後乃往。 耆婆白王,大王,如來法中,無有選擇良日吉星,大王,如重病人,不擇良日,時 節吉凶,唯求良醫,王今病重,求佛良醫,不應選擇,良時好日,如栴檀火及芛蘭 火,二俱燒相,無有異也,吉日凶日亦復如是,若到佛所,俱得滅罪,唯願大王, 今日速往。 【墜墮圊廁】掉入糞坑。我們現在的衛浴設備沒辦法掉入糞坑,以前就有,一塊木 板墊著,你蹲在木板上面,你若掉下去,下面全部都是糞,年輕一輩沒看到,年長 一輩可能還看到糞坑。去的時候,趕快捏著鼻子方便完之後,趕快出來,沒有用水 在沖的,趕快跑。 【尋前捉髮】尋就是很短時間,就趕快從他的頭抓住。 【是故如來,為一闡提,而演說法】也跟一闡提講,雖然他們現在沒辦法成就,可 是往後一定會。 【如來法中,無有選擇良日吉星】各位前賢,我們在修道裡面,不用選良日吉星, 每一天都是好天,每一時辰都是好時辰,什麼時候都對,什麼時候都吉祥大吉大利。 【如栴檀火及芛蘭火,二俱燒相,無有異也】栴檀火就是檀香遇到火在燒;芛蘭會 臭,就好像屍體的臭一樣,很臭;栴檀木跟芛蘭木在燒,兩者都一樣在焚燒,燒一 燒,一個很香,一個很臭,剛好綜合。 爾時大王,即命一臣,名曰吉祥,而告之言,大臣當知,吾今欲往,佛世尊所,速 辦所須,供養之具。臣言,大王,所須供具,一切悉有。阿闍世王與其夫人,嚴駕 車乘一萬二千,姝壯大象,其數五萬,一一象上各載三人,齎持幡蓋,花香伎樂, 種種供具,無不具足,導從馬騎,有十八萬,摩伽陀國,所有人民,尋從王者,其 數滿足,五十八萬。 18 爾時拘尸那城,所有大眾,滿十二由旬,悉皆遙見,阿闍世王與其眷屬尋路而來。 爾時,佛告諸大眾言,一切眾生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近因緣者,無先善友,何 以故,阿闍世王,若不隨順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必定命終,墮阿鼻獄,是故近因, 莫若善友。 【是故近因,莫若善友】所以我們最接近的就要接近善友,善友我們都一定要接近, 他牽我們到良善的地方。所以佛就講,這個阿闍世王假如現在沒有來我這裡的話, 來月(就是下個月)的七日,他一定命終,命終就墮入阿鼻地獄,因為有耆婆善友, 遇到好的人,把他拉到佛的地方來。 阿闍世王,復於前路,聞舍婆提毘,流離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瞿伽離比丘,生 身入地至阿鼻獄,須那剎多作種種惡到於佛所,眾罪得滅,聞是語已,語耆婆言, 吾今雖聞,如是二語,猶未審定。汝來耆婆,吾欲與汝,同載一象,設我當入,阿 鼻地獄,冀汝捉持,不令我墮,何以故,吾昔曾聞,得道之人,不入地獄。 【阿闍世王,復於前路,聞舍婆提毘,流離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舍婆提毘琉璃 王就是跟他一樣也都是占王位的,乘船入海(說他有災難,就去海躲避災難),哇, 遇火而死。 【設我當入,阿鼻地獄,冀汝捉持,不令我墮】我若要掉入,你就要拉著我,不要 讓我掉入。趕快找一個好友,我若要掉入,趕快拉住我,不要讓我們掉入。這個很 有意思,趕快把耆婆拉來身邊,我若要掉入阿鼻,你趕快拉住我,不要讓我掉入。 【吾昔曾聞,得道之人,不入地獄】得道之人不會進入地獄。 爾時,佛告諸大眾言,阿闍世王,猶有疑心,我今當為,作決定心。爾時會中,有 一菩薩,名持一切,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一切諸法皆無定相,所謂色無定相, 乃至涅槃,亦無定相,如來今者,云何而言,為阿闍世作決定心。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今定為,阿闍世王,作決定心,何以故,若王疑心, 可破壞者,當知諸法,無有定相,是故我為,阿闍世王,作決定心,當知是心,為 無決定。 【若王疑心,可破壞者,當知諸法,無有定相】阿闍世王的疑心可破壞的話,當知 諸法都沒有定相。 【當知是心,為無決定】做決定心的心,那個心沒有決定。 19 善男子,若彼王心,是決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壞,以無定相,其罪可壞,是故 我為,阿闍世王,作決定心。 【若彼王心,是決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壞】王,他的心是決定、一定,那麼王 殺害他父王,他的罪怎麼可以破壞。 爾時大王即到娑羅雙樹間,至於佛所,仰瞻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猶如微妙, 真金之山。 爾時,世尊,出八種聲告言,大王,時阿闍世,左右顧視,此大眾中,誰是大王, 我既罪戾又無福德,如來不應,稱為大王。 爾時如來,即復喚言,阿闍世大王。 時王聞已,心大歡喜,即作是言,如來今日,顧命語言,真知如來,於諸眾生,大 悲憐愍,等無差別。 【爾時,世尊,出八種聲告言…如來不應,稱為大王】佛出八種音聲在叫大王,他說 不知道在說誰。 【如來今日,顧命語言,真知如來】他直叫我名字,這樣沒錯。 即白佛言,世尊,我今疑心,永無遺餘,定知如來,真是眾生無上大師。 爾時,迦葉語持一切菩薩言,如來已為,阿闍世王,作決定心。 【世尊,我今疑心,永無遺餘,定知如來,真是眾生無上大師】他的疑心已經都消 失了,所以佛為阿闍世王做決定心就對了。 【迦葉語持一切菩薩言,如來已為,阿闍世王,作決定心】把那個心已經決定了。 爾時,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尊,假使我今,得與梵王釋提桓因坐起飲食,猶不 欣悅;得遇如來,一言顧命,深以欣慶。 他跟梵王三十三天的帝釋,坐起飲食猶不欣悅,都不高興。但是現在被如來叫了一 聲阿闍世王,他深以欣慶 爾時,阿闍世王,即以所持幡蓋、花、伎樂供養,前禮佛足,右遶三匝,禮敬畢已, 却坐一面。 爾時,佛告阿闍世王言,大王,今當為汝,說正法要,汝當一心諦聽。 (這一段真理,超越凡俗太多,沒有程度者,千萬不要看,而有程度者,欲看時須徹 底領悟,此段和楞伽經之五無間業 同深義,佛法最殊勝,究竟了義之闡揚,須深思 靜慮。) 20 就是這一段跟我們凡塵世間所講的,完全都不一樣,所以先寫一段讓我們警惕。 凡夫常當,繫心觀身,有二十事: 一、謂我此身中,空無無漏。 二、無諸善根本。 三、我此生死未得調順。 四、墮墜深坑無處不畏。 五、以何方便得見佛性。 六、云何修定得見佛性。 七、生死常苦無樂我淨。 八、八難之難難得遠離。 (八難:三惡道,北瞿蘆洲,長壽天,盲聾瘖啞,世智辨聰,佛前佛後) 九、恒為怨家之所追逐。 十、無有一法能遮諸有。 十一、於三惡趣未得解脫。 十二、具足種種諸惡邪見。 十三、亦未造立度五逆津(五逆罪)。十四、生死無際未得其邊。 十五、不作諸業不得果報。 十六、無有我作他人受果。 十七、不作樂因終無樂果。 十八、若有造業果終不失。 十九、因無明生亦因而死。 二十、去來現在常行放逸。 【凡夫常當,繫心觀身,有二十事】我們眾生維繫自己的心來觀察身體有 20 種事。 【無有一法能遮諸有】沒有一法可以把二十五有遮諸,把它遮起來。 【於三惡趣未得解脫】三惡道我們都有可能進去。 【具足種種諸惡邪見】我們在凡塵種種諸惡邪見都有。 【無有我作他人受果】所以自作自受,不是說我在做,別人在受。 【因無明生亦因而死】無明生也因為無明而死。 【去來現在常行放逸】我們都是這個樣子。 大王,凡夫之人,當於此身,常作如是,二十種觀,作是觀已,不樂生死,不樂生 死,則得止觀。 【作是觀已,不樂生死,不樂生死,則得止觀】我們就不會深入凡塵。 爾時,次第觀心,生相、住相、滅相,定慧進戒,亦復如是; 觀生住滅已,知心相乃至戒相,終不作惡,無有死畏、三惡道畏。 【知心相乃至戒相,終不作惡,無有死畏、三惡道畏】假如我們知道那個心相,以 及知道我們要守戒,終不會再作惡,不做惡就不會怕死,然後也不會進入三惡道。 若不繫心,觀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則放逸,無惡不造。 21 阿闍世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我從昔來,初未曾觀是二十事,故造眾惡,造眾惡 故,則有死畏、三惡道畏。世尊,自我招殃,造諸眾惡,父王無辜,橫加逆害,是 二十事,設觀不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 佛告大王,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王云何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 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定相者,我之殺罪亦應不定;若殺定者,一切 諸法則非不定。 【佛告大王,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王云何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 所以佛就講,一切諸法性相無常,都無有決定。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諸佛世尊,說一切法,悉無定相,王復能知,殺亦不定, 是故當知,殺無定相,大王,如汝所言,父王無辜橫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於假 名眾生五陰,妄生父想,於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陰應非; 若四是父,色亦應非。若色非色,受想行識,合為父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色與 非色,性無合故。 (修道者深明此理,就能完全脫俗,超然物外,逍遙自在,無拘無束,但千萬不能 以凡情,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一段法要,以世俗而言,這種言論豬狗不如,研究者 慎重) 【諸佛世尊,說一切法,悉無定相】一切法都沒有固定的形相。 【是故當知,殺無定相…色與非色,性無合故】有時候我們在看佛講道理,會把我們 的心拖到不好的方向。 佛因為講那個,會引導我們殺父也沒關係,所以後學就講,那個是在理方面,佛是 說真理,我們聽要跟凡情兩個兼顧,理也顧、情也要顧,所以在凡情來講,我們就 不能按照佛那樣說的去做。 大王,凡夫眾生,於是色陰,妄生父想,如是色陰,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種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色有十相=色聲香味觸男女生住滅),是十種中,唯 色一種,可見可持,可稱可量,可牽可縛,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見,不可 捉持,不可稱量,不可牽縛,色相如是,云何可殺,若色是父,可殺可害,獲罪報 者,餘九應非。若九非者,則應無罪。 因為佛在講詳細的內容,我們先把綱要抓住。 22 大王,色有三種,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則不可害,何以故,過去過去故, 現在念念滅故,遮未來故,名之為殺。如是一色,或有可殺,或不可殺,有殺不殺, 色則不定,若色不定,殺亦不定,殺不定故,報亦不定,云何說言,定入地獄。 大王,一切眾生,所作罪業,凡有二種,一者輕,二者重。若心口作,則名為輕; 身口心作,則名為重。大王,心念口說,身不作者,所得報輕。大王,昔日口不勅 殺,但言刖足(斬足)。 大王,若勅侍臣,立斬王首,坐時乃斬,猶不得罪,況王不勅,云何得罪?王若得 罪,諸佛世尊,亦應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頻婆娑羅,曾於諸佛,種諸善根, 是故得居王位。諸佛若不受其供養,則不為王,若不為王,汝則不得,為國生害。 若汝殺父,當有罪者,我等諸佛,亦應有罪。若諸佛世尊,無得罪者,汝獨云何, 而得罪耶? 大王,頻婆娑羅,往有惡心,於毘富羅山,遊行獵鹿,周遍壙野,悉無所得,唯見 一仙,五通具足,見已即生,瞋恚惡心,我今遊獵,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驅逐令 去,即勅左右,而令殺之。 其人臨終,生瞋惡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實無辜,汝以心口,橫加戮害,我 於來世,亦當如是,還以心口,而害於汝。 時王聞已,即生悔心,供養死屍,是王如是,尚得輕受,不墮地獄;況王不爾,而 當地獄,受果報耶,先王自作,還自受之,云何今王,而得殺罪,如王所言,父王 無辜者,大王,云何言無,夫有罪者,則有罪報,無惡業者,則無罪報。汝父先王, 若無辜罪,云何有報,頻婆娑羅,於現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惡果,是故先王,亦 復不定,以不定故,殺亦不定,殺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獄? 大王,眾生狂惑,凡有四種,一者貪狂,二者藥狂,三者呪狂,四者本業緣狂。大 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雖多作惡,我終不記,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至三趣, 若還得心,亦不言犯。 王本貪國,逆害父王,貪狂心作,云何得罪?大王,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 已,心生悔恨,當知是業,亦不得報。王今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 23 大王,譬如幻師,四衢道頭,幻作種種,男女象馬、瓔珞衣服,愚癡之人,謂為真 實,有智之人,知非真有,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 。 大王,譬如山間響聲,愚癡之人謂之實聲,有智之人知其非真。 大王,如人有怨,詐來親附,愚癡之人謂為實親,智者了達乃知虛詐。 大王,如人執鏡,自見面像,愚癡之人謂為真面,智者了達知其非真。 大王,如熱時炎,愚癡之人謂之是水,智者了達知其非水。 【如人執鏡,自見面像】自見面像,我們看到鏡子裡面的面相說那個是我,都把他 認為真的我,其實那個已經是鏡子,是外物,外物裡面的,不是真的我。所以佛就 講,我們眼睛能夠看萬象,就是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我們道親很聰明說拿鏡子來 照就看到了;佛說那個是外面,你拿鏡子,鏡子是不是外面,是不是自己眼睛看自 己眼睛?有辦法嗎?沒辦法,所以就是要瞭解,我們拿鏡子來看,那是外物,外面 的東西,外面的東西顯示出我們的形相,那個相也是假的,不真,可是我們都把它 當成真,當成真實的。所以智者了達,假的,非真。 如乾闥婆城,愚癡之人謂為真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真。 如人夢中,受五欲樂,愚癡之人謂之為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真。 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飲,則亦不醉,雖復知火,亦不燒然,有諸眾 生,於日出時,作種種罪,於月出時,復行劫盜,日月不出,則不作罪;雖因日月, 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實不得罪。 【如乾闥婆城】就是化城。 【愚癡之人謂為真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真】就我們修到一半,譬如阿羅漢、辟支佛 說看到,『哇,我已經修到究竟了』,那個叫化城(乾闥婆城),就是變化的城市 給你看,那個不真,你要追到真的,是要到理天,理天那個才真,半路變化出來的, 它還會消失,會消失就不真,所以是假,我們要瞭解那個不真。 【如人夢中,受五欲樂,愚癡之人謂之為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真】我們作夢真的還 假的?(假的),一定要醒過來才知道假的;你在睡覺若是正在作夢當中,你都會 當成真的,人家若在罵你,你也罵回去,人家打你,你也跟著打回去,對不對?你 若知道是假的,就都不用,要罵就讓你罵,要打就讓你打,可是都不是,都把它當 成真的,要罵就罵回去,要打就打回去,打不贏的話再趕快跑,睡覺若是腳彎曲則 跑不動。 24 【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飲,則亦不醉,雖復知火,亦不燒然】酒你 不喝就不會醉,只要你不喝了就可以。我們了解,說到下棋,跟人家下棋一定有贏 有輸,有一個人說有一種不會輸的方法,各位知道嗎?就是不要下棋。你不要下棋 都不會輸。 【有諸眾生,於日出時,作種種罪,於月出時,復行劫盜,日月不出,則不作罪; 雖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實不得罪】這個很有意思,太陽出來時候,他就 做很多為非做歹的事情,做很多不好的;月亮出來的時候,他就去當小偷強盜;現 在太陽、月亮都不出現,他就都不做壞事,他都把這個罪推給日月。那日月有去做 這些罪嗎?沒有,都是你自己不清醒的。 大王,如王宮中,常勅屠羊,心初無懼,云何於父,獨生懼心? 雖復人畜,尊卑差別,寶命畏死,二俱無異,何故於羊,心輕無懼,於父先王,生 重憂苦? 【大王,如王宮中,常勅屠羊,心初無懼,云何於父,獨生懼心】好像王宮裡面, 不時命令要殺豬殺羊,那你在喊殺豬殺羊都沒在怕,為什麼為父王就有害怕的心? 【雖復人畜,尊卑差別,寶命畏死,二俱無異】畜生牠也是要牠的命。我們人也是 一樣。 大王,世間之人,是愛僮僕,不得自在,為愛所使,而行殺害,設有果報,乃是愛 罪。王不自在,當有何咎?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無,而亦是有,殺亦如是,雖 非有無,而亦是有,慚愧之人則為非有,無慚愧者則為非無,受果報者,名之為有, 空見之人,則為非有;有見之人,則為非無,有有見者,亦名為有,何以故?有有 見者,得果報故,無有見者,則無果報;常見之人,則為非有,無常見者,則為非 無,常常見者,不得為無,何以故?常常見者,有惡業果故,是故常常見者,不得 為無,以是義故,雖非有無,而亦是有。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佛說,我們努力研究會被佛搞混了。 大王,夫眾生者,名出入息,斷出入息,故名為殺,諸佛隨俗,亦說為殺。大王, 色是無常,色之因緣,亦是無常,從無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識是無常,識之因緣, 亦是無常,從無常因生識云何常,以無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無我,若是無常, 苦空無我,為何所殺,殺無常者,得常涅槃,殺苦得樂,殺空得實,殺於無我,而 得真我。 25 大王,若殺無常,苦空無我者,則與我同。我亦殺於無常、苦空無我,不入地獄, 汝云何入。 所以就跟阿闍世說,你若把無常殺掉,把苦空殺掉,就跟我一樣,我亦殺於無常苦 空無我,,不入地獄,汝云何入。所以佛就講,這個都跟我們凡塵所知道的不一樣。 爾時阿闍世王,如佛所說,觀色乃至觀識,作是觀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 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則不作罪。世尊,我昔曾聞,諸 佛世尊,常為眾生,而作父母,雖聞是語,猶未審定,今者定知,世尊,我亦曾聞, 須彌山王,四寶所成,所謂金、銀、琉璃、頗梨;若有眾鳥,隨所集處,則同其色, 雖聞是語,亦不審定,我今來至,佛須彌山,則與同色,與同色者,則知諸法無常、 苦空無我。 【頗梨】這個頗梨跟我們現在的玻璃不一樣。 世尊,我見世間,從芛蘭子生芛蘭樹(其臭味如死屍),不見芛蘭生栴檀樹(其香 優美),我今始見,從芛蘭子生栴檀樹,芛蘭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樹者即是我心、 無根(不知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信也,無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來,不信法僧,是 名無根。 世尊,我若不遇,如來世尊,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今有幸,得 見如來,以是見佛,所得功德,悉壞眾生所有一切煩惱惡心。 【世尊,我若不遇,如來世尊,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今有幸, 得見如來,以是見佛,所得功德,悉壞眾生所有一切煩惱惡心】最好的這一段,就 是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今有幸得見如來,以是見佛,所得功德, 悉壞眾生所有一切煩惱惡心,都把眾生的煩惱惡心都破壞。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壞眾生惡心。 世尊,若我審能,破壞眾生,諸惡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獄,無量劫中,為諸眾 生,受大苦惱,不以為苦。 【我今知汝,必能破壞眾生惡心】眾生的惡心可以破壞,我們大概眾生惡心沒有破 壞,所以我們到現在都還當眾生。 【世尊,若我審能,破壞眾生,諸惡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獄,無量劫中,為諸 眾生,受大苦惱,不以為苦】這個發心很大喔,他現在阿鼻地獄無量劫,為諸眾生 受大苦惱不以為苦喔。 26 爾時,摩伽陀國,無量人民,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無量人民,發 大心故,阿闍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後宮婇女,悉皆同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阿闍世王語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捨於短命,而得長命,捨無 常身而得常身,令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長命長身,即是一切 諸佛弟子。(得此法者,勝過中幾十億彩卷,永嘉大師證道歌言,一句了然超百億, 萬兩黃金亦銷得,粉身碎骨未足酬) 真的就是這樣,比中十幾億都還要好。 說是語已,即以種種寶幢、幡蓋香花瓔珞、微妙伎樂而供養佛,復以偈頌而讚歎言, 實語甚微妙,善巧於句義,甚深祕密藏,為眾故顯示。所有廣博言, 為眾故略說,具足如是語,善能療眾生。若有諸眾生,得聞是語者, 若信及不信,定知是佛說。諸佛常軟語,為眾故說粗,粗說及軟言, 皆歸第一義。是故我今者,歸依於世尊,如來語一味,猶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義,故無無義語,如來今所說,種種無量法,男女大小聞, 同獲第一義,無因亦無果,無生及無滅,是名大涅槃,聞者破諸結。 如來為一切,常作慈父母,當知諸眾生,皆是如來子,世尊大慈悲, 為眾修苦行。如人著鬼魅,狂亂多所作,我今得見佛,所得三業善, 願以此功德,迴向無上道。我今所供養,佛法及眾僧,願以此功德, 三寶常在世。我今所應獲,種種諸功德,願以此破壞,眾生四種魔。 我遇惡知識,造作三世罪,今於佛前悔,願後更莫造,願諸眾生等, 悉發菩提心,繫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復願諸眾生,永破諸煩惱, 了了見佛性,猶如文殊等。 (迴向=一、把所修的功德,做為覺悟的業因(菩提回向) 二、把所修的功德,施向眾生(眾生回向) 三、把所修的功德,轉向平等之理(實際回向) 認識一切善行,皆真如法相顯現) 【實語甚微妙,善巧於句義,甚深祕密藏,為眾故顯示。所有廣博言】 27 佛講的就是實語,非常的微妙,很善巧,在每一句的義理裡面,都能夠使我們去瞭 解真理,又很深,秘密寶貝、秘密如來藏,為眾顯示出來,所有的廣博這一些語言, 讓眾生開眼界,心胸跟個寬廣。 【為眾故略說】為了眾生簡略的來講。 【具足如是語,善能療眾生】眾生的病都能夠療治。 【若有諸眾生,得聞是語者】聽到這一些話。 【如來語一味,猶如大海水】不管河流,大流小流都流到大海,流進大海都同一個 味。 【故無無義語】沒有義語的話不講。 【男女大小聞,同獲第一義】就是究竟了義。 【無因亦無果,無生及無滅】就是大涅槃。 【我今得見佛,所得三業善】三業就是身口意,我們的身體嘴巴跟意念都善。 【眾生四種魔】四種魔,煩惱魔、欲魔、死魔、天魔。 【今於佛前悔】就能夠懺悔。 【願後更莫造】不能再造罪業。 【十方一切佛】所有天地之間的佛。 爾時世尊,讚阿闍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則為莊嚴諸佛 大眾。大王,汝昔已於毘婆尸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位佛)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從是已來至我出世(其中經歷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位名尸棄佛,第一千位 毗舍浮佛,今賢劫第一位拘留孫佛,第二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位迦葉佛,第四位 釋迦牟尼佛),於其中間未曾墮於地獄受苦,大王當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無量果 報。 大王,從今已往,常當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從是因緣,當得消滅無量惡故。爾 時阿闍世王,及摩伽陀國一切人民,從座而起,繞佛三匝,辭退還宮。 【大王當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無量果報】我們瞭解,菩提之心有這麼好無量的果 報。 【大王,從今已往,常當勤修菩提之心】所以沒有成佛也沒關係,都能夠在善的果 報當中。 28 這個就是我們講阿闍世王很難得,我們也知道一些道理,雖然裡面講得我們都還沒 辦法全盤去接受,不過我們知道是從真理的角度出發來講。 ◎剩下約兩分鐘,提問問題。 問:剛剛所提的那一段,我就想到一個問題,像在家裡面我們看到小眾生很多,那 小眾生很多,後學在學性理心法之後,後學對牠們的那一種應對的態度,是…因為後 學以前有聽過一句話就是「我們身體病苦的業報來自於殺生」,可是殺生是在我們 的心下去做一個定義,像後學現在看到那種小動物,後學都是祝福他們趕快了脫…就 是這個業報,這樣這個心可以嗎?

涅槃經-34

 我們手上都有一本易經,後學又重新把它寫一次,因為之前講解的時候太匆忙,一 邊寫一邊講所以比較零散,這一次整理能夠比較綱要且都有闡釋,著重在我們修道 方面,我們一般社會研究易經都是要算命,後學覺得說算命的話功用不太大,我們 能夠藉著易經來了解整個道理、整個凡塵的一切,這個比較重要。易經裡面包含非 常廣泛,有「不易、變易、交易」,所以對我們來說就是引導我們人生要走的方向, 這個易經有交待。只是我們大部分一研究易經就直接想到算命,很少說要研究不易 (就是理天),理天方面就比較缺少去探討研究,後學有把理天、氣天、象天、不 易、變易、交易,整個都闡釋講出來。我們若有時間的話可以深入其中,你要算命 裡面也有,第六頁有畫一個整個二十八星宿,二十四個節氣、十二個月、有八卦、 有六十四卦,全部都包含在裡面,可以整個研究,對我們幫助很大。 ◎涅槃經我們講到 63 頁,左邊倒數第三行,「以是果報,成佛之時,…」 云何念施,菩薩深觀此施,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諸佛菩薩,親近修習,如 是布施,我亦如是,親近修習,若不惠施,不能莊嚴四部之眾,施雖不能畢竟斷結, 而能除破現在煩惱,以施因緣故常為十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眾生,之所 稱歎,菩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以是果報,成佛之時,常不變易,以施樂故,成 佛之時,則得安樂,菩薩施時,令諸眾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我,以施 因緣,令他得力,是故成佛獲得十力。以施因緣,令他得悟,是故成佛,得四無礙, 諸佛菩薩,修集是施,為涅槃因,我亦如是,修集布施,為涅槃因。 【菩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以是果報,成佛之時,常不變易】菩薩假如布施食物 給眾生來吃,因為眾生吃了食物以後才會活命,所以就施命(布施他的生命)。這 樣的果報,等到成佛的時候,就常不變易(就回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以施樂故】就是布施我們生命時候所吃的藥。 【成佛之時,則得安樂】成佛的時候就可以得到安樂,因為我們眾生在凡塵免不了 會有生病,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所以生病是很正常的現象,那 這個布施藥就可以得到安樂。 2 【菩薩施時,不求而得】布施,佛特別講,我們布施的時候,就是令諸眾生不求而 得,不用要求就可以得到。所以我們布施著重在那個心意,我們真的誠心的來布施。 【是故成佛,得自在我】成佛的時候就可以得到自由自在的我。 【以施因緣,令他得力】以布施的因緣,令別人能夠得到舒服得到力量。 【是故成佛獲得十力】就可以獲得十力。 【以施因緣,令他得悟】以布施的因緣,令他得悟(就是能夠領悟)。 【是故成佛,得四無礙】就能夠四無所礙。 【諸佛菩薩,修集是施,為涅槃因】修集這一些布施為涅槃因,我們修集布施就能 夠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涅槃的因。 【我亦如是,修集布施,為涅槃因】佛也講祂本身也是這樣,修集布施為涅槃的因。 云何念天,有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有信心,得四天王處,我亦有分, 若我多聞布施智慧,得四天王處,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我亦有分;然非我欲,何 以故,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是無常,以無常故,生老病死,以是義 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誑於愚夫,智慧之人,所不惑著,如幻化者,即是四天 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則不同,凡夫愚人。 【若有信心,得四天王處,我亦有分】四天王就是欲界六欲天最低的一層天,叫做 四天王天。非想非非想處是在無色界裡面的第四個。 【若我多聞布施智慧,得四天王處】我能夠多聞(知道比較多的道理),能夠有布 施、能夠有智慧,就得到四天王處。 【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我亦有分】也一樣能夠到非想非非想。 【然非我欲】不是我希望。 【何以故,四天王處,…非非想處,皆是無常】它們一樣也是在無常變化之中。 【以無常故,生老病死】一樣有生老病死。 【以是義故,非我所欲】就是因為這樣,不是我所喜歡的。 【譬如幻化,誑於愚夫】好像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幻化變化,「沒有變有了」叫幻, 「有了又變沒有了」叫化,這樣來誑騙我們沒有智慧的人(誑於愚夫)。 【智慧之人,所不惑著】有智慧不會被它迷惑,不會著這個相。 【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這也是我們一般凡人很喜歡到達 的地方,可是它不是究竟,因為它只是一個中間的過程。 【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則不同,凡夫愚人】我跟凡夫愚人不一樣。 3 我曾聞有,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 為眾生,精勤求於第一義天,何以故,第一義天,能令眾生,除斷煩惱,若我有信, 乃至有慧,則能得是,第一義天,當為眾生,廣分別說,第一義天,是名念天。 【我曾聞有,第一義天】曾經有聽過第一義天。 【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第一義天就是諸佛菩薩所住的地方,因為已經常住不遷, 已經不變易了。 【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會有生老病死。 【我為眾生,精勤求於第一義天】就是努力追求第一義,就是究竟了義。 【第一義天,能令眾生,除斷煩惱】可以令眾生除斷煩惱。 【若我有信,乃至有慧】信進念定慧。 【則能得是,第一義天,當為眾生,廣分別說,第一義天,是名念天】能夠到達第 一義天就是究竟、就是理天、就是我們想要到達的目的。 善男子,是名菩薩,非世間也,是為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若謂十 二部經,及以大涅槃經,等無差別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諸 佛世尊,甚深祕藏,以是諸佛甚深祕藏,是則為勝,善男子,以是義故,大涅槃經, 甚奇甚特、不可思議。 【善男子,是名菩薩,非世間也】菩薩已經不貪戀凡塵,已經可以脫離凡塵。 【是為世間不知見覺】祂就為了我們凡人都不見、不知、不覺,然後示現在凡塵來 引導眾生。 【而是菩薩,所知見覺】菩薩所知所見所覺都不一樣。 【若謂十二部經,及以大涅槃經,等無差別者,是義不然】假如十二部經以及大涅 槃經都沒有差別的話,這個義理不是這樣,義理內容不是這樣。 【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諸佛世尊,甚深祕藏】涅槃就跟生死平等,大涅槃就超越凡 塵兩邊相對待的,就是一切諸佛世尊甚深祕密的寶藏。 【以是諸佛甚深祕藏,是則為勝】就是非常的殊勝,我們凡塵不容易知道聽到。所 以鼓勵我們能夠研究。 【善男子,以是義故,大涅槃經,甚奇甚特,不可思議】大涅槃經很奇特,不能用 我們人的頭腦來思索、不能用嘴巴來論議,就是超越所有我們能夠知道的範圍。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亦知是,大涅槃經,甚奇甚特,不可思議,佛法眾僧不可思 議,菩薩菩提大般涅槃亦不可思議,世尊,以何義故,復言菩薩不可思議 4 前面講的這一些迦葉大概都了解,說「大涅槃經不可思議、佛法眾生不可思議、菩 薩菩提大涅槃經不可思議」,那為什麼講「菩薩不可思議」,這個特地講「菩薩不 可思議」的部份來問佛。 善男子,菩薩無有教者,而能自發,菩提之心,既發心已,勤修精進,正使大火, 焚燒身首,終不求救,捨念法心,何以故,菩薩常自思惟,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或 在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為諸結火之所燒然,初不曾得,一決定法,決定法者,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護惜,身心與命。我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使碎身,猶如微塵,終不放捨,勤精進也。何以故,勤進 之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 【善男子,菩薩無有教者,而能自發,菩提之心】佛就對迦葉回答,菩薩沒有人教, 而能自發菩提之心(沒有教,他就能夠發心,能夠發出覺悟的心)。 【既發心已,勤修精進】發心了以後,又很努力的精進。 【正使大火,焚燒身首,終不求救,捨念法心】這個就很難得了。我們了解,發心 了以後,很努力的勤修能夠精進。這個就做一個比喻,大火來焚燒身首(身體也被 燒了、頭也被燒了),終不求救捨念法心,所以念法的心非常強烈。我們了解,我 們大部分的眾生,缺少對法的重視,我們都沒有很重視法,因為佛就講,我們能夠 修證就是有法,沒有法我們就沒辦法修證,所以法很重要。法,我們就是要努力的 追求,求到我們想要修的法,我們要知道。活佛老師也講「我們修道重在心法」, 你心法不知你修不成道,所以心法非常重要,我們對心法的重視程度都不夠,我們 沒有那麼重視那個法。所以佛鼓勵我們努力追求上乘佛法,然後我們已經求到法了 以後,要實踐(實際的去做),然後實際做了,法又正確知道了,這樣就可以成道 可以成佛,絕對沒有問題,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大概都缺少。因為現在凡塵 資訊太豐富了,那對求我們根源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沒有那麼努力,被外界的所 有一切沖淡我們求法的心。 【何以故,菩薩常自思惟】為什麼呢,菩薩自己常常正思惟,這樣的想。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就是非常久的時間。 【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這個等於五道,阿修羅沒有講出來,因為佛都不把 阿修羅列為六個輪迴裡面,佛都講五道「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人天三惡道五 個。 5 【為諸結火之所燒然】我們無量的阿僧祇劫非常長的時間,在五道之中被那個結(諸 結就是我們自己造了很多的業),就是打結,被結綁住了,不知道種業,然後業種 下來就受苦,被諸結火之所燃燒,被火燒到都不知道痛。 【初不曾得,一決定法】就是在五道輪迴的時候,都沒有得到一個決定的法。 【決定法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在講這個法就是講無上的正等正覺,就 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阿=無,耨多羅=上,三=正,藐=等,菩提 =覺,翻成中文「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法有時候就講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是也可以應用在我們修得方法, 在法裡面最高的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佛在用有時候會用在佛性本體, 有時候會用在我們修持的方法,就是最高的,能夠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可以 成道就可以成佛。 【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護惜身心與命】就是在無上的正等正覺,已經得 到了知道了,然後就不護惜我們的身心與命,這個有形有相的東西就不護惜了,不 會很重視它,因為無上的正等正覺是最高的,我們究竟的,我們回到本位的地方, 這個身心與命都是短暫的現象,很短的時間呈現在凡塵,很快就不見了。 【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使碎身,猶如微塵,終不放捨,勤精進也】這個就 是精進的程度很夠,就是為了無上的正等正覺,正使碎身(粉身碎骨了),猶如微 塵(身都碎成微塵了),終不放捨勤精進也(就是為無上的正等正覺全心努力) 【何以故,勤進之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我們很精勤很精進的心,就是 無上的正等正覺的因。要有這個因,果報一定會呈現。 善男子,如是菩薩未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能如是,不惜身命,況復見已,是 故菩薩不可思議。 【善男子,如是菩薩未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能如是,不惜身命】佛就對迦葉 講,菩薩還沒有看到無上的正等正覺就能夠這樣的不惜生命,況復見已(給祂見到 了以後,那更是不捨),是故菩薩不可思議。迦葉特別問的「菩薩為什麼不可思議」 佛就講這樣,就是要有那一種追求的心。 又復菩薩所見生死無量過患,非是聲聞緣覺所及,雖知生死無量過惡,為眾生故, 於中受苦,不生厭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為眾生故,雖在地獄,受諸苦惱, 如三禪樂,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譬如長者,其家失火,長者見已,從舍而 出,諸子在後,未脫火難,長者爾時,定知火害,為諸子故,旋還赴救,不顧其難, 菩薩亦復如是,雖知生死,多諸過患,為眾生故,處之不厭,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6 【又復菩薩所見生死無量過患】菩薩所見,我們一樣見過生死無量,我們也都一樣,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都一直這樣經過,已經非常多的生死,所以生死 無量。過患,過錯跟患難我們一樣都經過。 【非是聲聞緣覺所及】菩薩見到的生死無量過患,不是阿羅漢跟辟支佛所能夠到達 的。 【雖知生死無量過惡,為眾生故,於中受苦,不生厭離】所以菩薩雖然知道生死無 量過患,但是為了眾生、要渡化眾生,在這個六道輪迴之中不生厭離(不會討厭離 開)。 【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就是有這樣的心態,所以祂真的不可思議,不能用我們頭 腦來思索,不能用嘴巴來論議,祂已經超越了所能夠想的、所能夠講的,祂都超越。 【菩薩為眾生故,雖在地獄,受諸苦惱,如三禪樂】菩薩為了眾生,雖然已經下地 獄在受苦都很苦惱,祂心好像在三禪那樣子的快樂。初禪、二禪就已經很不錯,三 禪也更理想,進入四禪連呼吸吃飯也不要了,那個更高。 【是故復名不可思議】祂受苦都沒關係,我們人稍微受一點苦哀哀叫。 【善男子,譬如長者,其家失火,長者見已,從舍而出,諸子在後,未脫火難】這 個在講我們最後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妙華蓮花經,妙華蓮花經的內容就是在講這個, 長者家裡失火了,然後長者已經出來,可是長者的子孫都在裡面,還在玩樂都不肯 出來,這個就是講妙華蓮花經。 【長者爾時,定知火害】知道火很厲害,會把人燒死。 【為諸子故,旋還赴救,不顧其難】再進入屋內,房子失火,子孫都還沒出來,長 者雖然已經出來,再進去救那些子孫,不顧其難(不會說進去會被火燒死,不怕)。 【菩薩亦復如是】菩薩也是這個樣子。 【雖知生死,多諸過患】雖然知道這個生死,很多的一些過患,我們在生死之中就 了解到,要受非常多的苦,所以今天母親節,我們就了解到當母親的真的很偉大。 假如已經當母親的就了解,孩子稍微身體不舒服,母親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就連 半夜也抱著孩子趕快到醫院求治。所以我們當人家子女的一定要孝順,因為後學以 前開計程車,半夜想要回去休息了,遇到母親抱著孩子出來招手「拜託拜託載我醫 院」,好好,後學又開往醫院,所以你看那個心,都無怨無悔付出,都沒講代價的, 都無怨無悔,我們最可貴的就是這一點情,我們一定要回報,長大了,不是自己長 大的(父母若沒有把我們生出來、沒有扶養我們,我們怎麼會長大),所以不要自以為 是,大家都是父母養大的,所以一定要孝順,那個叫回報。父母辛辛苦苦拉拔我們 7 長大,我們就要照顧父母,不要老了以後請個外勞照顧就不管父母了(拿錢請鬼來 推磨,台語),我們現在有一點都失掉那一種親情,一定要自己本身來照顧,這樣 才能有那一種回報的心。之前各位不是有看到一個年歲蠻大的,然後用揹巾揹著他 母親去就醫,報紙都刊登出來,很少有這一種人,大家一般都會請外勞來照顧父母 就好,沒有自己本身能夠去做。我們要了解,真正當長輩老了的時候,最喜歡就是 兒女在身邊,你若有兒女在父母身邊滴滴答答,這樣父母就很幸福;雖然你若物質 很富裕給父母使用,父母並不會感到很好,但若兒女子孫在身邊,父母就會很溫暖 很好,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一定要回報,才不會我們人在凡塵頂天立地,沒有做 的話怎麼頂的起天、立的起地,都有虧,我們一定要當個孝順的子女。 所以長者雖然知道火很厲害會燒死人,可是長者還進去屋內,為了要救子女。所以 菩薩也是這樣,知道生死很多過患,可是為了眾生,處之不厭。 【處之不厭】就是處在那一種環境之下不討厭。 【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就是不是我們頭腦可以思索、嘴巴可以論議。 善男子,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見生死中,多諸過惡,心即退沒,或為聲聞,或為 緣覺,若有菩薩聞是經者,終不退失菩提之心,而為聲聞緣覺也,如是菩薩,雖復 未階,初不動地,而心堅固,無有退沒,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見生死中,多諸過惡,心即退沒】這個最老實, 講的最實在。我們無量的眾生都發菩提心,都有,都有那個覺,可是看到生死這麼 多的挫折患難,心就退沒了,不要了,自己能夠生活就好,不用再去渡化眾生,所 以心就退沒了。 【或為聲聞,或為緣覺】菩薩不做了,我去當阿羅漢、去當辟支佛,所以就退沒。 【若有菩薩聞是經者,終不退失菩提之心】假如有菩薩聽到大涅槃經,祂終不退失 菩提之心,菩提心一定不會退失掉。所以菩提心永不退失,最起碼都在八地菩薩(第 八地,叫不動地),已經不會退轉了。在七地以下都還會退轉,遇到挫折就會不想 渡眾生了,渡自己就好。 【而為聲聞緣覺也】祂不為退失菩提心,變成阿羅漢、辟支佛。 【如是菩薩,雖復未階,初不動地,而心堅固,無有退沒】雖然祂還沒到達菩薩第 八地不動地,而心堅固無有退沒(心非常堅固)。各位前賢我們到第幾地?歡喜地 到了沒?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第三發光地,第四燄慧地,第五是什麼?後學 要一直講才可以,停下來就忘了,菩薩的十地都是一個階(一階一階),在修持的 過程裡面,就是你到一階就是一階,漸修的方式。後學都提倡頓教,頓教從凡夫直 8 接到佛地,這樣比較不會有中間的挫折,也不會有中間的成就而停頓了。所以第五 地難勝地,要勝過就很困難,第六遠行地,第七現前地,第八不動地,不動地就不 會退轉,你到不動地就固定了,再怎麼樣不好的環境、再遇到更不好的,就絕對不 會退轉,那個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再上去等覺(跟佛平等的覺悟), 再上去妙覺就沒了。各位到了沒?還正在努力。 善男子,若有人言,我能浮渡大海之水,如是之言,可思議不? 不也,世尊,如是之言,或可思議,或不可思議。何以故,若人渡者,則不可思議, 阿修羅渡,則可思議。 善男子,我亦不說,阿修羅也,正說人耳。 世尊,人中亦有,可思議者,不可思議者。 世尊,人亦二種,一者聖人,二者凡夫。凡夫之人則不可思議,賢聖之人則可思議。 善男子,我說凡夫,不說聖人。 世尊,若凡夫人,實不可思議。 善男子,凡夫之人,實不能渡大海水也。 如是菩薩,實能渡於,生死大海,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若有人能以藕根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不也,世尊。 【善男子,若有人言,我能浮渡大海之水,如是之言,可思議不】佛就做一個比喻, 有人在講我能夠浮著渡過大海的水,講這樣的話,我們想得到嘛? 【不也,世尊,…則不可思議,阿修羅渡,則可思議】阿修羅就有辦法渡過大海水, 我們人大概不可能。 【善男子,我亦不說,阿修羅也,正說人耳】佛就講我不是在講阿修羅,我在講人。 【世尊,若凡夫人實不可思議】凡夫人有辦法渡過海水,大部分都還沒過海就死掉。 【善男子,凡夫之人實不能渡大海水也】凡夫沒有辦法渡過大海水,會被海水吞沒。 【如是菩薩,實能渡於,生死大海,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實在能夠渡於生死 大海,這個生死菩薩都不看在眼裡,所以要了解那個心,生死是我們凡人在現象所 呈現的,看到有身體生,不能呼吸了死,可是這個生死是現象,我們的佛性不生不 死,沒有生死,當我們的身體不給我們用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請佛性本體當家,這樣的話又有現相呈現,所以這個現相呈現就能夠使我們又有這 個現相能夠來渡化眾生。 【若有人能以藕根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不也,世尊】藕根絲,各位前賢我們 有吃過蓮藕嘛?(有),有沒有看過蓮藕絲?蓮藕絲很交錯,蓮藕是退心火,心火 9 大吃一些蓮藕,心火就降了,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把心火都往下降,這個易經教我 們怎麼樣退心火。所以蓮藕絲可以懸著須彌山,一個山用蓮藕絲吊著,可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一下子山就調下來,蓮藕絲斷了。所以迦葉就回答不也,世尊,沒辦法。 善男子,菩薩於一念頃,悉能稱量,一切生死,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菩薩已於無量阿僧祇劫,常觀生死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而為眾生,分別演 說,常樂我淨,雖如是說,然非邪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菩薩於一念頃,悉能稱量,一切生死,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於一念頃(就 是我們一念之間,我們的一個念頭),就有辦法能夠稱量,就是能夠去了解到整個 生死對他的影響,能夠稱量所有的生死。我們能夠稱量,人家講秤一秤看我們幾兩, 各位前賢有沒有秤過自己幾斤幾兩?(六十公斤),那個是身體的重量,我們在講 佛性的重量,那個是說能力,好比說現在請你把歪掉的西螺大橋弄正(現場剛好有 小朋友在哭),這個在回答。 【菩薩已於無量阿僧祇劫,常觀生死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菩薩已經在非常長的時間 在觀我們人的生死,我們人的生死都無常,然後生死裡面沒有我、也沒有快樂、也 沒有清淨,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這個就四果,佛以後常樂我淨就呈現我們的常樂我 淨,了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就是我們凡夫眾生都是這樣,那進入佛菩薩就是常樂我 淨。 【而為眾生,分別演說,常樂我淨】這個已經觀我們人生的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而 為眾生分別演說常樂我淨。 【雖如是說,然非邪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雖然菩薩還沒證悟常樂我淨,可是祂 這樣講不是不對,是正確的。後學就講只要我們已經體會進入常樂我淨,後學都講 你來聽後學的課,按照後學講的去做,沒有成佛後學一定再來陪你們修,有沒有? (有),那個不能隨便發愿,那個只要你出生後學就要跟著來,所以那個都是很大 的愿,那為什麼肯發這個愿?就是因為後學體會,最重要就是「常」如如不動,所 以後學時常講我們的佛性因為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不用跑來跑去,如如不動,為了 不容易體會,後學就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後學說我們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你在 按下快門的一刹那,鏡頭不能晃動,一晃動你洗出來的相片模糊不清;假如我們的 佛性是在玄關,那我們整個都在動,你看起來一定都模糊不清,可是我們現在動的 很快看得很清晰,就是身體動、佛性沒有動,佛性如如不動,所以不管我們身體怎 麼動,佛性都不動,所以看得都很清晰,這樣來體會我們佛性如如不動,常住不遷, 你體會了知道了,然後從這一個角度再延伸,「若無所見即是真實見於如來」,(現 10 場有人動作)你看我們的心跑得快不快,有一個動作我們整個都被引誘,大家都看 那個動作,後學說怎麼大家的頭都轉到那邊,什麼現象,原來一個人在動,你看奧 不奧妙?我們了解不受主觀意識左右、不受客觀環境影響,我們修道人就是要有這 個定,容不容易?不容易呈現喔,在生活之中就要體會:「這個跟我無關幹嘛我一 定要受它影響」,尤其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更是要從心法,這個就心法,你被它引誘 了,後學在講什麼你有聽到嘛?有聽到聲音但不知道內容,所以就沒有用,所以要 了解,法要聽到都很不容易,你看你到外面有沒有得聽,你找不到可以聽的地方, 沒人講,你想聽都沒得聽,所以要了解那個可貴,那個不是普普通通,後學都一直 在找傳承人,七十二歲了畢竟年歲大了,要找一個趕快來頂,找不到,有誰願意頂 啊?我們了解,你體會到證悟以後的常,只要你體會到常,那個樂我淨就容易,常 最不容易。 後學都一直說「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若無所見, 沒有能見的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能所都沒有,能所雙泯,就是已經回到我們不 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已經回到佛性本體,那個就常住不遷、如如不動,就是那個。 所以我們平常一定都有我能看我所看,所以四相都很顯明,只要我們進入到沒有能 所,沒有能所就沒有對待,沒有對待就是絕定體,是一個最究竟的、我們要追求的 目標。只要你體會到了「如如不動」,那個常,永遠都在,佛性本體;樂,就從常 產生快樂,那個快樂沒有苦來相對待,是永遠快樂;我,不是身體的我,是佛性的 我,充塞整個虛空,那個都是我、都是如來、都是佛;淨,就是清淨,只要你常樂 我,清淨自然呈現。所以常樂我淨是修證以後四個果位名稱,我們都有我們都具備, 只是我們都沒有體會沒有啟發,假如我們能夠啟發在日常生活之中,那你就可以超 越凡塵所有現象,凡塵的現象你都超越,所以我們追求的就我們自己要努力去做。 善男子,如人入水,水不能溺,入大猛火,火不能燒,如是之事,不可思議,菩薩 亦復如是,雖處生死,不為生死之所惱害,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如人入水,水不能溺,入大猛火,火不能燒,如是之事,不可思議】就是這個人 入水,水不能漂溺,入火火不能燒,這一種事不可思議。 【菩薩亦復如是,雖處生死,不為生死之所惱害,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也是這 個樣子,雖然處在生死,不為生死所惱害。 善男子,人有三品,謂上中下,下品之人,初入胎時,作是念言, 11 我今處廁,眾穢歸處,如死屍間,眾蕀刺中,大黑闇處,初出胎時,復作是念,我 今出廁,出眾穢處,乃至出於大黑闇處。 中品之人,作是念言,我今入於,眾樹林中,清淨河中,房舍屋宅,出時亦爾。 上品之人,作是念言,我昇殿堂,在花林間,乘馬乘象,登涉高山,出時亦爾。 菩薩初入胎時,自知入胎,住時知住,出時知出,終不生於,貪瞋之心,而未得階, 初住地也(菩薩十地,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 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不可以譬喻為比,心亦不可以方喻為比,而皆可 說。 菩薩無有師諮,受學之處,而能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是法已,心無慳悋, 常為眾生,而演說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我今處廁】就是在廁所。 【眾穢歸處】所有污穢所歸的地方所在。 【如死屍間】好像在停放死屍的房子。 【眾蕀刺中,大黑闇處】就很不理想的環境。 【初出胎時復作是念,我今出廁出眾穢處,乃至出於大黑闇處】已經出來了。 【終不生於,貪瞋之心】不會生出貪嗔的心。 【而未得階】還沒得到階級。 【實不可以譬喻為比】就是那個無上的正等正覺不能用比喻來比。 【心亦不可以方喻為比,而皆可說】雖然不能夠比,但是能夠講。 【菩薩無有師諮】就是沒有老師來諮問。 【受學之處,而能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地方去問,沒有受學的地方所在, 而能夠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 【得是法已,心無慳悋,常為眾生,而演說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所以菩薩沒有 人教,然後祂會,會了以後心也沒有慳悋勝法,常為眾生演說,把祂知道的都講出 來,所以不可思議,我們凡人大部份都會留個三分,留著賺錢留著要勝別人。 善男子,菩薩不見一法,是身是業,及與離主,而亦有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口 亦如是。 善男子,從身離身,從口離口,從慧遠離,非身非口(深思之)。 【善男子,菩薩不見一法,是身是業,及與離主,而亦有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口亦如是 12 口亦如是】這個講身口意,菩薩不見一法,一法都沒有,是身是業,所以我們凡塵 萬法,萬法都歸空,萬法都是虛幻,所以我們萬緣都放下,沒有一法,沒有一法的 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法的法就是最高,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菩 薩不見一法是身是業,及與離主(離開主人),而亦有離(說沒有離,也有離,有 離也沒有離,所以這個很奧妙),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就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 嘴巴來議論)。口也是一樣。 【善男子,從身離身,從口離口,從慧遠離,非身非口】從我們的智慧然後遠離我 們的身、我們的口,所以身口意就是三業,我們所造的業都是從身口意來,身口意 才會造業,然後我們身口意業不造惡,身口意都不造惡了這樣就沒有業,不會有業。 身要我們做壞事大概不容易。可是嘴巴講,我們就很喜歡講話,要留一點口德,不 要亂講,因為都會把我們的德被嘴巴用光光了。意念最難去修持,所以我們要從意 著手,我們意都看不見的,心裡面在罵人,外面看不出來,時常心裡面在罵人,有 沒有?因為我們都會博取好一點的印象,老實講心裡面有沒有罵過人?(有),因 為我們在凡塵所遇到的現象,最好解決就是從「意」,從意念去解決這一些困難, 比如你遇到很不合理的現象,那你最好解決就是在意裡面把它罵一罵,罵一罵你就 消氣了,那個生氣就消失了,容不容易?真的你用嘴巴講出來要跟人家打架,那個 要有武力,身體要很強壯,那你假如很嬌小的話,就不可以,安靜一點比較沒事。 所以意念修最難,你修到全部能夠低心下氣,真的給人家看起來「你真的沒錄用(台 語)」,真的沒錄用(台語)就修的很好,有錄用的(台語)就修的不好。所以在凡塵有時 候看的角度能夠很柔軟那個最不簡單,一定能夠放下自己的一切,你才能夠很柔軟, 那個就是處事的最上策,最高的方法,很不容易做到那樣的狀態。 善男子,菩薩有身遠離非口,有口遠離非身,有非身口而亦遠離身,遠離者謂離殺 盜婬,口遠離者,謂離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非身非口亦遠離者,所謂貪嫉、瞋恚、 邪見。 【無義語】就是綺語。 善男子,實有此慧,然不能令,菩薩遠離,何以故, 善男子,無有一法,能壞能作,有為法性,異生異滅,是故此慧不能遠離。 【是故此慧不能遠離】智慧沒辦法遠離。 13 善男子,慧不能破,火不能燒,水不能爛,風不能動,地不能持,生不能生,老不 能老,住不能住,壞不能壞,貪不能貪,瞋不能瞋,癡不能癡,以有為性,異生異 滅故,菩薩終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諸煩惱,而自說言,我破煩惱,雖作是說,非是 虛妄,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迦葉復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薩不可思議,佛法僧,大涅槃經,及受持者,菩提 涅槃,不可思議。 【善男子,慧不能破,火不能燒,水不能爛,風不能動,地不能持,生不能生,老 不能老,住不能住,壞不能壞,貪不能貪,瞋不能瞋,癡不能癡,以有為性,異生 異滅故】佛就講,慧沒辦法破,火也不能燒,水也不能爛,風也不能動,地也不能 持,生也不能生,老也不能老,住也不能住,壞也不能壞,貪也不能貪,瞋也不能 瞋,癡也不能癡,以有為性,異生異滅(生的時候不同的生的地方所在,滅也是一 樣)。 【菩薩終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諸煩惱】我不是用這個智慧來破所有煩惱。 【而自說言,我破煩惱,雖作是說,非是虛妄,是故復名不可思議】佛以每個角度 來講,每個角度的異生異滅,它有為性都沒有辦法去處理,可是以總的方面來說, 從佛性本體,用佛性本體的智慧來破諸煩惱就可以所有煩惱破除掉,所以佛就講, 雖這樣講不是虛妄,不是假的是真的,所以不可思議。 迦葉復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薩不可思議,佛法僧,大涅槃經,及受持者,菩提 涅槃,不可思議。世尊,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這個地方迦葉問無上的佛法,當久近住(可以住多久),幾時而滅(多久會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乃至有是五行,所謂聖行、梵行、天行、病行、嬰兒行,若 我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其義,為諸眾生,之所恭敬,尊重讚歎,種種 供養,當知爾時,佛法未滅。 迦葉問說什麼時候未滅,佛就講像這個樣子佛法未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具足流布,當爾之時,我諸弟子,多犯禁戒,造作眾惡,不能 敬信,如是經典,以不信故,不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不為眾人,之所恭 敬,乃至供養,見受持者,將滅不久。 沒有人要信的話,佛法就滅了。會信的話,佛法會在。 14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如是義,迦葉佛法,住世七日,然後滅盡,世 尊,迦葉如來,有是經不,如其有者,云何言滅,如其無者,云何說言,大涅槃經, 是諸如來,祕密之藏。 迦葉問迦葉如來的時候有沒有涅槃經,假如有的話(若其有),云何言滅,如其無 者云何說言,大涅槃經是諸如來祕密之藏。 佛言,善男子,我先說言,惟有文殊,乃解是義。今當重說,至心諦聽。善男子, 諸佛世尊,有二種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義法,世法可滅,第一義法則不壞滅。 【佛言,善男子,我先說言,惟有文殊,乃解是義】之前就有講,文殊菩薩了解這 個義理。 【今當重說】現在又講,為了你又重講。 【諸佛世尊,有二種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義法,世法可滅,第一義法則不壞滅】 世法會滅,第一義沒有滅的時候。 復有二種,一者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二者常樂我淨。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則有壞滅; 常樂我淨則無壞滅。 常樂我淨不會壞;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世間的,會壞。 復有二種,一者外,二者內。外法者則有壞滅;內法者則無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二乘所持,二者菩薩所持。二乘所持則有壞滅;菩薩所持則無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之法,則有壞滅;無為之法,無有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可得,二者不可得。可得之法則有壞滅;不可得者無有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共法,二者不共法,共法壞滅;不共之法無有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人中,二者天中。人中壞滅;天無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十一部經,二者方等經。十一部經則有壞滅;方等經典無有壞滅。 【外法者則有壞滅;內法者則無壞滅】內法就沒有壞滅。 【方等經典無有壞滅】方等經就是大乘經的通論,大乘經都叫方等經。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方等經典,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當知 爾時,佛法不滅。 善男子,汝向所問,迦葉如來,有是經不, 善男子,大涅槃經,悉是一切諸佛祕藏,何以故,諸佛雖有十一部經,不說佛性, 不說如來常樂我淨,諸佛世尊永不畢竟入於涅槃,是故此經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十 一部經所不說故,故名為藏。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善男子,是人所以, 15 藏積此物,為未來事故,何等未來事,所謂穀貴,賊來侵國,值遇惡王,為用贖命, 道路急難,財難得時,乃當出用。 善男子,諸佛如來,祕密之藏,亦復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畜不淨物,為四 眾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讀誦世典,不敬佛經,如是等惡,現於世時,如來為 欲,滅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來則為,演說是經。若是經典,祕密之藏, 滅不現時,當知爾時,佛法則滅。 善男子,大涅槃經,常不變易,云何難言,迦葉佛時,有是經不? 善男子,迦葉佛時,所有眾生,貪欲微薄,智慧滋多,諸菩薩等,調柔易化,有大 威德,總持不忘,如大象王,世界清淨。一切眾生,悉知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 槃,常住不變,雖有是典,不須演說。 善男子,今世眾生,多諸煩惱,愚癡憙忘,無有智慧,多諸疑網,信根不立,世界 不淨,一切眾生,咸謂如來,無常遷變,畢竟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如來,演說是 典。 【雖有是典,不須演說】雖然有不需要講。 【畢竟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如來,演說是典】就是大涅槃經。 善男子,迦葉佛法,實亦不滅,何以故,常不變故。 善男子,若有眾生,我見無我,無我見我,滅見不滅,不滅見滅,罪見非罪,道見 非道,實是菩提,見非菩提,實是世諦,見第一義諦,以真佛語,名為魔語,實是 魔語,以為佛語,如是之時,諸佛乃說,大涅槃經。 善男子,寧說蚊嘴,盡大海底,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口吹,須彌散壞,不可 說言,如來法滅,寧言以索繫縛猛風,不可說言,如來法滅。 【如是之時,諸佛乃說,大涅槃經】所以講大涅槃經的時候,那個都不一樣的外在 環境。 【寧說蚊嘴,盡大海底】蚊子的嘴巴,把大海水的水都吸乾了。 【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口吹,須彌散壞】我們把須彌山用嘴巴吹,吹到須彌 山壞掉。 16 【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嘴巴去吹須彌山大概也是頭腦壞掉了。那蚊子的嘴巴吸乾 大海水,那個頭殼壞掉。 【寧言以索繫縛猛風,不可說言,如來法滅】我們講用繩索把猛風綁起來,讓風不 吹,可不可能?風太強用繩子把風綁起來,不要上風吹,這麼佛才講的出來,我們 眾生還想不到。 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未有弟子,解甚深義,而佛世尊, 便涅槃者,當知是法,亦住世不久。 說佛出現在凡塵,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以後,然後沒有弟子能夠了解這個很深的義 理,這個時候佛世尊就會涅槃,就不在凡塵了,當知是法,住在世間的時間就不久、 很短。 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有弟子能夠了解這個無上正等正覺很深的義理,要知道這個法就可以久住在凡塵。 若雖有弟子解甚深義,而無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便涅槃,當知是法,亦 住世不久。 【白衣檀越】就是我們凡塵的眾生。檀越就是布施的主人(施主),因為布施了以後可 以越過貧窮,所以叫檀越;檀就是布施;白衣就是我們眾生,朱衣就是修道人。 【當知是法,不久住世】沒有那個篤信眾生的話,佛法也不會久在凡塵。 若諸弟子,演說經法,貪為利養,不為涅槃,佛復滅度,當知是法,亦住世不久。 就貪眾生供養,沒有真的義理闡揚告訴眾生,為了利養(為了大家供養你),那個 佛法就不會久住在凡塵。 多起諍訟,互相是非,畜一切不淨之物,而自讚言,我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是法亦住世不久。 【多起諍訟,互相是非】多起諍訟,講你對我錯、我對你錯。 【畜一切不淨之物】佛只有允許三衣一缽,剩下的東西都不允許我們擁有。 【而自讚言,我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是法亦住世不久】住在凡塵的時間不會 很久。 各執所見,種種異說,而作是言,長老諸佛所制四重之法(一捨正法,二捨菩提心, 三慳悋勝法,四惱害眾生)乃至七滅諍法(比丘之諍有四事,一言諍,二覓諍,三 犯諍,四事諍,滅此四諍有七種毗尼,一現前毗尼,二憶念毗尼,三不痴毗尼,四 多語毗尼,五自言毗尼,六罪處所毗尼,七草覆地毗尼),為眾生故,或遮或開, 17 十二部經,亦復如是,何以故,佛知國土,時節各異,眾生不同,利鈍差別,是故 如來,或遮或開,有輕重說。 【各執所見】我這樣見跟你那樣見,大家就爭執。 【毗尼】就是戒律。 善男子,譬如良醫,為病服乳,為病遮乳,熱病聽服,冷病則遮,如來亦爾,觀諸 眾生,煩惱病根,亦開亦遮。 【為病服乳,為病遮乳】有的說你為了這麼病,你要用牛奶,有的說你牛奶不能喝。 【熱病聽服,冷病則遮】熱病可以服用牛奶,冷病就不能喝牛奶。 【如來亦爾,觀諸眾生,煩惱病根,亦開亦遮】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行。 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唯我知義,汝不能知,唯我解律,汝不能解,我知諸經, 汝不能知。彼佛復滅,當知是法,不久住世。 【唯我解律,汝不能解】我知道戒律,你不知道。 這樣的話大家在爭爭爭,不和,所以佛就不會在凡塵很久。 若佛諸弟子,不言我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亦不說言,諸佛世尊為眾生故,或遮 或開,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法,如是律,長老當依如來,十二部經,此義若是, 我當受持,如其非者,我當棄捨。彼佛世尊,雖復涅槃,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佛雖然涅槃了,可是這個法還會在凡塵流傳。 善男子,我法滅時『正說者少,邪說者多,受正法者少,受邪法者多,受佛語者少, 受魔語者多』 這個就已經事先能夠看到這個現象。 有聲聞弟子,或說有神、或說神空,或說有中陰、或說無中陰,或說有三世,或說 無三世,或說有三乘、或說無三乘,或言一切有,或言一切無,或言眾生有始有終, 或言十二因緣是有為法,或言如來有病苦行,或言如來,不聽比丘食十種肉,何等 為十,人,蛇,象,馬,驢,狗,師子,猪,狐,獼猴,其餘悉聽;或言不聽,入 五種舍,屠兒、婬女、酒家、王宮、旃陀羅舍(男為旃陀羅,女為旃陀利,以屠殺 為業),餘舍悉聽。 【旃陀羅】旃陀羅就是殺生為業的人。 若有阿羅漢者終不犯,如來在世制言,堅持唯說善法,不說不善,爾時破戒比丘徒 眾,即共斷是阿羅漢命,魔王波旬,悉以大火,焚燒一切,所有經典,其中或有, 遺餘在者,諸婆羅門,即共偷取,處處採拾,安置己典,以是義故,諸小菩薩,佛 18 未出時,率共信受,婆羅門語,諸婆羅門雖作是說,我有齋戒,而諸外道,真實無 也。諸外道等,雖復說言,有我樂淨,而實不解,我樂淨義,直以佛法一字二字, 一句二句,說言我典,有如是義。 這個偷佛的經典裝在他們的教義裡面。 爾時,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無量無邊,阿僧祇眾,聞是語已,悉共唱言,世間 虛空,世間虛空。 迦葉告諸大眾,汝等且莫,憂愁啼哭,世間不空,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法僧亦爾。 爾時大眾,聞是語已,啼哭即止,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到這邊就一個段落。這個裡面都佛在交待一些比較重要的,畢竟已經要入滅之前的 一日一夜所說的經典。 ◎大涅槃經 第十七卷(共三十六卷) 梵行品 第二十之四(共二十五品) 爾時,王舍大城,阿闍世王,其性弊惡,憙行殺戮,具口四惡,貪恚愚癡,其心熾 盛,唯見現在,不見未來,純以惡人而為眷屬,貪著現世,五欲樂故,父王無辜, 橫加逆害。因害父已,心生悔熱,身諸瓔珞,妓樂不御,心悔熱故,遍體生瘡,其 瘡臭穢,不可附近,尋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花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爾時 其母,字韋提希,以種種藥,而為塗之,其瘡遂增,無有降損,王即白母,如是瘡 者,從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眾生,有能治者,無有是處。 (有六外道大師至王所建言,一富蘭那,二末伽梨拘舍離子,三刪闍耶,四阿耆多, 五迦羅鳩,六乾陀) 【其瘡臭穢,不可附近】就是不能到他的附近,一到附近沒有辦法呼吸。 【我今此身,已受花報】就是已經接受果報。 【地獄果報,將近不遠】地獄果報也就要來了。 【其瘡遂增,無有降損】愈塗愈多,不見好轉。 【從心而生,非四大起】從心生出來,不是水火風土出來的。 【若言眾生,有能治者,無有是處】都沒辦法醫治,眾生沒辦法醫治。 【有六外道大師至王所建言】六道的大師有六個,到阿闍世王對國王講,要想去治 療國王的病。 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憙眠,眠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 19 王言,我之癡盲,無有慧目,近諸惡友而為親善,隨調婆達惡人之言,正法之王橫 加逆害,我曾聞偈: 若於父母,佛及弟子,生不善心,起於惡業,如是果報,在阿鼻獄。 我父先王,慈惻流念,然我不孝,不知報恩,常以安樂,安樂於我,而我背恩,反 斷其樂。 【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憙眠,眠則滋多】愁苦增長,我們喜歡睡覺,愈睡愈 長。 【貪婬嗜酒,亦復如是】貪婬嗜酒也都是這樣。 【我之癡盲,無有慧目,近諸惡友而為親善】我沒有智慧的眼睛,看人都看不清, 惡人看成好人,隨提婆達多這個惡人之言。 【然我不孝,不知報恩】他自己知道錯,自己知道不對。 爾時大醫,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 王以偈答言,若有能永斷,一切諸煩惱,不貪染三界,乃得安隱眠,若得大涅槃, 演說甚深義,名真婆羅門,乃得安隱眠,身無諸惡業,口離於四過(惡口、妄言、 綺語、兩舌),心無有疑網,乃得安隱眠,身心無熱惱,安住寂靜處,獲致無上樂, 乃得安隱眠,心無有取著,遠離諸怨讎,常和無諍訟,乃得安隱眠,若不造惡業, 心常懷慚愧,信惡有果報,乃得安隱眠,敬養於父母,不害一生命,不盜他財物, 乃得安隱眠,調伏於諸根,親近善知識,破壞四魔眾(煩惱佛、欲魔、死魔、天魔), 乃得安隱眠,不見吉不吉,及以苦樂等,為諸眾生故,輪轉於生死,若能如是者, 乃得安隱眠,誰得安隱眠,所謂諸佛是,深觀空三昧,身心安不動,誰得安隱眠, 所謂慈悲者,常修不放逸,視眾如一子,眾生無明冥,不見煩惱果,常造諸惡業, 不得安隱眠,若為於自身,及以他人身,造作十惡業,不得安隱眠,若言為樂故, 害父無過咎,隨是惡知識,不得安隱眠。若食過節度,冷飲而過差,如是則病苦, 不得安隱眠。若於王有過,邪念他婦女,及行壙路者,不得安隱眠。 【爾時大醫,名曰耆婆】爾時大醫,名字叫耆婆 【往至王所,白言】對大王講。 【誰得安隱眠,所謂諸佛是】誰有辦法,諸佛才有辦法。 【眾生無明冥】眾生都無明,暗不見光。 【若食過節度】吃得太超過了。 【冷飲而過差】吃的冷的太超過了。 這些都是講不好的,然後會遭受的一些現象。 20 耆婆,我今病重,於正法王興惡逆害,一切良醫妙藥,呪術善巧,瞻病所不能治, 何以故,我父先王,如法治國,實無過咎,橫加逆害,如魚處陸,當有何樂,如人 自知,命不終日,如王失國,逃迸他土,如人聞病,不可療治,如破戒者,聞說罪 過,我昔曾聞,智者說言,身口意業,若不清淨,當知是人,必墮地獄,我今如是, 云何當得,安隱眠耶,今我又無,無上大醫,演說法藥,除我病苦。 【如魚處陸,當有何樂】魚在水中,好像魚處在陸地就沒有快樂了。 【如王失國,逃迸他土】逃到別的國家。 【如人聞病,不可療治】只有聽沒有辦法治療。 這個都蠻實在的。 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 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 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 名為畜生。有慚愧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者,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 【王雖作罪,心生重悔】就是心裡面已經深深感到慚愧。 【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愧不自己作罪,不教他人做。 【愧者發露向人】發露就是講出來,我做哪個地方不對,都不掩蓋,都講出來讓人 家知道。 【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慚愧對人對天都很對不起。 【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我們人都是要有慚愧的心,沒慚愧就變畜生了。 善哉大王,具有慚愧,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 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 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如烟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 亦復如是。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臣聞佛說】臣就是耆婆。有聽佛說過。 【二者覆藏】把做的掩蓋起來。 【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你只要是有懺悔(懷慚愧),罪就 可以除滅。 大王,富有二種,一者象馬種種畜生,二者金銀種種珍寶,象馬雖多,不敵一珠, 大王眾生亦爾,一者惡富,二者善富,多作諸惡,不如一善,臣聞佛說,修一善心, 21 破百種惡。大王,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 少善亦爾,能破大惡,雖名少善,其實是大,何以故,破大惡故。 【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只要修一個善心,百種惡都破除掉。 【如少金剛能壞須彌】金剛可以破壞須彌山,那麼高大的山很少的金剛就可以做到。 【亦如少火能燒一切】一點點火能燒一大片。 【如少毒藥,能害眾生】毒藥一點點就能害死人。 【少善亦爾,能破大惡】一點善也是這樣,能破除很大的惡。 大王,如佛所說,覆藏者漏,不覆藏者,則無有漏,發露悔過,是故不漏。若作眾 罪,不覆不藏,以不覆故,罪則微薄,若懷慚愧,罪則消滅。大王,如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善心亦爾,一一善心,能破大惡。若覆罪者,罪則增長,發露慚愧,罪 則消滅,是故諸佛,說有智者不覆藏罪。善哉大王,能信因果、信業、信報,唯願 大王,莫懷愁怖,若有眾生,造作諸罪,覆藏不悔,心無慚愧,不見因果,及以業 報,不能諮啟,有智之人,不近善友,如是之人,一切良醫,乃至瞻病,所不能治, 云何罪人,謂一闡提,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 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何以故,如世死屍,醫不能治,一闡提者,亦復如是。大王,今者非一闡提,云何 而言,不可救療? 【如佛所說,覆藏者漏,不覆藏者,則無有漏,發露悔過,是故不漏】做了以後就 不掩蓋,都講出來。 【是故諸佛,說有智者不覆藏罪】不把不好的掩蓋。 【如是之人,一切良醫,乃至瞻病,所不能治】再厲害的醫生也沒辦法。 【如世死屍,醫不能治】世間的屍體,醫生沒辦法治療。 【今者非一闡提,云何而言,不可救療】怎麼說沒辦法治療。 大王當知,迦毘羅城,淨飯王子,字悉達多,無師覺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具足十力(在 27 頁),四無所畏(在 25 頁 左邊),一切知見,大慈大悲,憐愍一切,如羅睺羅,隨善眾生,如犢(小牛)逐 母,知時而說,非時不語,實語、淨語、妙語、義語、法語、一語,能令眾生,永 離煩惱,善知眾生,諸根心性,隨宜方便,無不通達,其智高大,如須彌山,深邃 廣遠,猶如大海,是佛世尊,有金剛智,能破眾生,一切惡罪。 22 【憐愍一切,如羅睺羅】羅睺羅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憐愍一切,就好像他的兒 子一樣。 【如犢(小牛)逐母】好像小牛追逐母親。 今者去此,十二由旬,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而為無量阿僧祇等諸菩薩僧,演種 種法,若有若無。大王,若當於佛所聞,無作無受,所有重罪,即當消滅。 王今且聽,釋提桓因,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 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時天帝釋,或於靜處,若見沙門,若婆 羅門,即至其所,生於佛想。爾時沙門及婆羅門,見帝釋來,深自慶幸,即說是語, 天王,我今歸依於汝。釋聞是已,乃知非佛,復自念言,彼若非佛,不能治我,五 退沒相,是時御臣,名般遮尸,語帝釋言,憍尸迦,有佛世尊,字釋迦牟尼,今者 在於王舍大城,若能往彼,諮稟未聞,衰沒之相,必得除滅,若佛世尊,審能滅者, 便可迴駕,至其住處。 是時御臣,名般遮尸,語帝釋言,憍尸迦,有佛世尊,字釋迦牟尼,今者在於王舍 大城,若能往彼,諮稟未聞,衰沒之相,必得除滅,若佛世尊,審能滅者,便可迴 駕,至其住處。 御臣奉命,即迴車乘,到王舍城,耆闍崛山,至於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 佛言,世尊,天人之中,誰為繫縛? 答言:憍尸迦,慳貪嫉妬。 又言:慳貪嫉妬,因何而生? 答言:因無明生。 又言:無明復因何生? 答言:因放逸生。 又言:放逸復因何生? 答言:因顛倒生。 又言:顛倒復因何生? 答言:因疑心生。 23 (疑→生顛倒→生放逸→生無明→生慳貪嫉妬) 疑→生顛倒→生放逸→生無明→生慳貪嫉妬,都從懷疑而來。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老母大典意義是什麼?一年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四次的大典? 問:若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找不到不痛的佛性的覺,就不能做耳根圓通了,對嘛? 問:五八六七果因轉中的妙觀察智,是不是用根,不是用識,用本性觀察世間的一 切事物,這是起頭對嘛?

涅槃經-33

 我們之前發的楞嚴經精華重點所在,在北部已經講完了,錄下來有 CD、MP3,放在 後面,各位可以拿回去聽。因為我們已經有上過,可是楞嚴經比較深,一定要複習, 把重點所在又加以了解,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們修道就是要成道要成佛。楞嚴經對 我們來講就是釋迦牟尼佛講心性的一部經典,講四十九年就只有這一部是講心性, 全部從頭到尾都是心性,所以我們要成道成佛一定要了解,整個真理都了解了、怎 麼做也知道,那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進入狀況,修就可以成。 ◎涅槃經我們講到 60 頁左邊。 善男子,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如形殘者,自見面貌,不生喜悅,破戒 之人,亦復如是。 【善男子,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如形殘者】就是戒律沒有守好,已經 破戒,見自己的守戒不清淨,心裡面很不喜歡,好像我們的形體身體有殘缺。 【自見面貌,不生喜悅】看到自己的臉都不喜歡。 【破戒之人,亦復如是】破戒的人就是這個樣子。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漿瓶,俱共至城,而欲賣之,於路 腳跌,二瓶俱破,一則歡喜,一則愁惱,持戒破戒,亦復如是,持淨戒者,心則歡 喜,心歡喜故,則便思惟,諸佛如來,於涅槃中,說有能持,清淨戒者,則得涅槃, 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以是因緣,心則悅樂。 【譬如牧牛】好像看顧牛群。 【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漿瓶,俱共至城,而欲賣之】到比較多人居住的地方, 到城市要賣。 【於路腳跌,二瓶俱破】兩個都把瓶子打破。 【一則歡喜,一則愁惱】所以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感受。 【持戒破戒,亦復如是】持戒破戒也是這個樣子。 2 【持淨戒者,心則歡喜】能夠持淨戒的話,心裡面都有歡喜心。 【心歡喜故,則便思惟,諸佛如來,於涅槃中,說有能持,清淨戒者,則得涅槃】 在涅槃的時候有講,能受持清淨戒一定可以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以是因緣,心則悅樂】就是他能夠守著淨戒, 這樣心裡面就很高興。 迦葉復言,喜之與樂,有何差別? 善男子,菩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心淨持戒,名之為樂。 善男子,菩薩觀於生死,則名為喜,見大涅槃,名之為樂。 下名為喜,上名為樂,離世共法,名之為喜,得不共法,名之為樂。 【喜之與樂,有何差別】喜歡跟快樂有什麼差別。 【善男子,菩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心淨持戒,名之為樂】所以喜跟樂有一點差 別。 【善男子,菩薩觀於生死,則名為喜,見大涅槃,名之為樂】菩薩觀我們凡人的生 死,了解我們在凡塵有現相有生就有死,看到這個就喜,見到大涅槃已經回歸到本 位,就很快樂。 【下名為喜,上名為樂】這個喜比較屬於下階層,上面就很快樂。 【離世共法,名之為喜】離開凡塵共通的方法,名之為喜。 【得不共法,名之為樂】離世共法,離開凡塵大家都相同的,就叫喜歡;得不共法, 不跟大家相共,只有他得到比較難得的殊勝法,名之為樂。 以戒淨故,身體輕柔,口無粗過,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輕若嘗,若觸若知,悉 無諸惡,以無惡故,心得安隱,以安隱故,則得靜定,得靜定故,得實知見,實知 見故,厭離生死,厭生死故,則得解脫,得見佛性,得大涅槃。 【以戒淨故,身體輕柔】戒很清淨的話,身體就很清、很柔和。 【口無粗過】嘴巴講出來的話,都不會有過錯。 【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輕若嘗,若觸若知,悉無諸惡】假如嘴巴都沒講不好的 話,菩薩這個時候,不管是見聞嗅嘗覺知,都沒有惡。 3 【以無惡故,心得……得見佛性,得大涅槃】所以一個一個,從戒清淨了以後,不管 是見聞嗅嘗覺知(就是我們的六根),悉無諸惡(全部都沒有壞的、負面的念頭), 以無惡故(六根都沒有惡),心得安隱(心就非常的安隱),以安隱故則得靜定(能 夠靜定,得靜定就得到實在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得到實相的知見),實知見故 厭離生死(已經實在的佛知佛見,就厭離所有的生滅),厭生死故則得解脫(就可 以解脫了),得見佛性得大涅槃(看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可以進入大涅槃)。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何以故,菩薩所受淨戒,五法佐助。云何為五,一 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 離五蓋(貪、瞋、睡眠、掉悔、疑)故,所見清淨,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那個已經離開凡塵的戒律蠻高的,菩薩的清淨持 戒跟世間戒不一樣。 【五法佐助】就是五個方法來幫助淨戒。 【一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這五個來佐助清淨持戒。 【離五蓋故】我們被這五個蓋住佛性,就起惑造業。 【五蓋=貪、瞋、睡眠、掉悔、疑】很多前賢問為什麼睡眠也在五蓋裡面?我們了 解,真正的修道能夠進入全部都是陽沒有陰,所以都是陽的時候,我們在睡覺是已 經在睡覺了,可是我們睡覺之中還很清醒,就是自己的一切夢境,修到可以指揮,(作 夢的時候,夢境的動作我們竟然可以指揮),所以我們可能都沒有研究不知道有這個 現象:「在睡覺還可以指揮夢境」,所以已經有一點純陽,陰已經慢慢消失,陰消 失的話陽增多,就可以接近佛的領域,佛的狀態就比較接近。所以睡眠,我們一睡 了以後,一般都是隨它去了,要作夢就隨著作夢,夢境中要打就來打、要罵就來罵, 都按照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性,呈現在夢境之中,那表示我們的修還沒有進入到深層 的狀態。各位就可以體會,我們清口表文一升天,那個清口的戒律很嚴格,你縱然 在作夢,人家要請你吃葷的東西,你會跟他說「不行,我清口了,這葷食我不能吃」, 你看夢境都會這樣,那表示說已經深入到佛性裡面,佛性裡面已經能夠呈現對戒律 的遵守,那我們在修道方面也用這個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把負面的思 想、觀念,全部都去除掉不要有,不要有的時候我們慢慢把陽都培養,都正面的、 4 精進的,這樣連我們作夢都很理想,睡醒過來都很高興,作夢的時候醒過來知道「作 夢都是假的」。 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的思想融入到性分,在我們佛性之中,它會在夢境呈現,真的 在夢境呈現的時候,表示我們的心已經深入佛性,我們的心已經有進入佛性本體, 這樣的話我們修道就很踏實,就實實在在的。所以睡眠因為會蓋住我們的靈知(靈 敏的知覺),所以才叫五蓋。 掉悔,我們比較少聽到這個名詞,掉悔就是我們把心舉的高高的,讓它不安,好像 失掉我們的心了,所以很後悔。譬如說現在刮刮樂已經好幾次槓龜,現在已經好幾 億了,然後我們就想「我去買,這個好幾億可能就是我得到」,把心已經舉的很高, 讓心不安,那個叫做掉悔,這個我們比較少聽到的名詞,可是我們會時常做,就是 你生活的不踏實,就是活在那一種空花水月裡面,都是過的很假,雖然現實是很假, 可是你的思想就先很假,這樣的話我們的腳步不踏實,修道就不會成就,所以我們 要一步一腳印。 最後一個「疑」,懷疑就產生顛倒,顛倒就放逸,放逸就無明,無明就慳貪忌妒, 都是從懷疑而來,所以我們不能有疑心,假如我們有疑心的話,有疑必問,你有疑 問了一定要請教知道的人,請他解說我這個疑問應該怎麼樣解決,你這樣的話心裡 面都沒有疑,沒有懷疑就不會顛倒,不顛倒就不放逸,不放逸就不無明,不無明就 不慳貪忌妒,所以一個疑引申下來很多都不理想,只要我們都不懷疑,所以後學都 鼓勵有疑必問,你小疑就小問,大疑就大問,問了就可以解開,就把懷疑解開,我 們修道要全部都是很順暢,不能阻塞(滯=阻塞),阻塞不會成道,所以一定要通流, 都很流通就是道,所以不能懷疑。 【離五蓋故,所見清淨】離開五蓋,所見就清淨,離開這五個:貪瞋睡眠掉悔跟疑, 我們所見,就能夠清淨,所見清淨了,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很安隱,就過得很理想。 離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故,心無疑網, 離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 【離五見故,心無疑網】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身見=由身 體產生的見解;邊見=就是兩邊之見,就是不中道;邪見=不正的見解,一般說沒 5 有因果就是邪見,因果是定理,絕對有,不會沒有因果,念書念的很多的人說「你 研究因果就是落伍了,跟不上時代」,我們要知道因果是定理,你假如連因果都不 相信,那你連呼吸也不要,你為什麼要呼吸,為了要活下來,呼吸才能活下來,你 因果都不相信,那飯也不要吃,因為肚子餓是因,你要吃飯果才能夠活下。所以因 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我們研究了了解,我們就不會種了讓我們受苦的因,因我 們都不種了,苦自然就沒有。所以身見、邊見、邪見都是由我們身體而產生。 見取見=就是我還沒領悟,但說我已經領悟,我還沒證悟,但說我已經證悟。 戒取見=就是用不合理的方式來修持,比如說灰塗在身上,說在修苦行,那個叫戒 取見,取不合理的禁戒,那個不要,對人對自己都沒有利益。 已經離開五見,心就沒有疑網(沒有懷疑的網,把我們網蓋)。 【離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 五疑,懷疑佛(真的有佛嘛)、疑法(真的有法讓我們修嘛)、疑僧(真的有修道 的人嘛)、疑戒(有戒律嘛,讓我們修可以成道成佛)、疑不放逸(不放逸,心就 能夠迴光返照,可是我們一般眾生都會放逸,放逸最簡單的就是我們坐著時候,兩 支腳伸的直直的,叫做放逸,很容易做,各位有沒有坐著時候,兩支腳伸的直直的, 很舒服?有沒有?那個叫放逸,我們用現在的名詞叫放肆,放肆就是你在長輩的面 前,然後都不約束自己,很不禮貌,長輩坐在那兒,你兩支腳伸的直直的,有沒有 禮貌?就不禮貌,那個叫放逸,那個是很小身體的行為,真的放逸是在心裡面,你 心裡面整個都放到凡塵去玩,那個叫放逸。這個不放逸我們要自己能夠約束,自己 能夠迴光返照,自己能夠自覺(自己知道),不放逸就沒有無明,不無明就不會起 惑造業,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我們自己就可以解脫。所以以這一些凡塵的所有一切 都是要幫助我們成道成佛。 菩薩爾時,即得五根,所謂信、念、精進、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種涅槃,謂色 解脫(受想行),乃至識解脫。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也。 【菩薩爾時,即…、定、慧】已經得到五根,信進念定慧,都已經得到五根。 【得五根故,得五種涅槃,謂色解脫(受想行),乃至識解脫】因為佛講經都把中 間省略掉,若全部講的話就是:色解脫、受解脫、想解脫、行解脫、識解脫。五種 涅槃都已經能夠到達不生不滅。 6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也】不是世間的戒,已經是要離開凡塵的戒律。 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有破戒者,有人呵責,而作 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毀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 經,毀禁戒者,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讀誦,為無利益。緣是輕毀, 涅槃經故,復令無邊無量眾生,墮於地獄。 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如是之人,我 亦不聽,受持是典,寧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 【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世間所不知道的、所不見 到的、所不覺到的,而菩薩所知見解。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復令無邊無量眾生,墮於地獄】假如能夠受持讀誦, 書寫演說大涅槃經,然後他不守清淨的戒律,有人就會呵責,說這個佛的秘藏大涅 槃經,假如說有威力的話,為什麼能令汝來毀所受的清淨戒律,假如說若人受持是 涅槃經,毀禁戒者,當知是經,就沒有威力。我們了解,大涅槃經佛非常重視,所 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的,一定要遵守清淨戒律。佛就講大涅槃經假如沒有威力,雖 復讀誦就沒有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復令無邊無量眾生,墮於地獄(受持讀 誦書寫解說的,沒有受持清淨的戒律,他會讓無邊無量的眾生就一樣不重視,然後 墮於地獄)。 【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所以受持大涅槃經而又毀戒(不遵 守清淨戒律的話),那個眾生就是惡知識,我們就不要接近。 【非我弟子,是魔眷屬】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魔的眷屬。 【如是之人,我亦不聽】不聽就是不允許的意思。 【受持是典】佛也不允許他來受持大涅槃典。 【寧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寧願不受。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當正身心,慎莫調戲,輕躁 舉動,求有之心,名為輕動,身造諸業,名為調戲。 7 佛又告誡,假如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當正身心慎莫 調戲,輕躁舉動求有,那個心求有就為名叫做輕動,身造諸業名為調戲。 若我弟子,求有造業,不應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經。若有如是,受持經者,人 當輕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業,若持 經者,求有造業,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 毀,涅槃經故,復令無量無邊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求有造業,則是眾生, 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人當輕呵】就是人要罵他。佛都講的很慎重。 復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莫非時說,莫非國說, 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說,莫熾然世法 說。 【莫非時說,莫非國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時機不恰當的時候不要 講。佛在說「國」的時候,就是一個小團體,團體之中佛都稱為國。莫非國說,假 如他們沒有心要追求,那就不要說。莫不請說,沒有請你講的時候,你就不要講; 莫輕心說,要講的時候,不要用一種漫不在意的心來講。莫處處說,因為佛對大涅 槃經非常重視,假如你都處處講,那個價值就不高了,所以佛就講不要到處講。 【莫自歎說】不要自己讚嘆的講。 【莫輕他說】不要看輕別人的來講。 【莫滅佛法說】不要滅掉佛法,佛法就是要始眾生成佛的方法,你不要把它滅掉。 【莫熾然世法】不要重視世間法,然後你再說大涅槃經,那個就不適合。 若欲受持者,說大涅槃者,說佛性者,說如來祕藏者,說大乘者,說方等經者,說 聲聞乘者,說辟支佛乘者,說解脫者,見佛性者,先當清淨其身,以身淨故,則無 呵責,無呵責故,令無量人,於大涅槃,生清淨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經。 若聞一偈一句一字,及說法者,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知是人,則是眾生,真善知識,是名菩薩,非世間也。 【若聞一偈一句一字,及說法者,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個偈語或是 一句話或一個字,以及說法者,要發無上的正等正覺心。 8 【是名菩薩,非世間也】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有情已經覺悟叫 做菩薩。 復次,善男子,云何復名一切世間所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所謂六念處, 何等為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云何念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 人師、佛、世尊,常不變易,具足十力(在 27 頁有解說)、四無所畏(在 32 頁右 邊)、大師子吼,名大沙門、大婆羅門、大淨,畢竟到於彼岸、無能勝者、無見頂 者、無有怖畏,不驚不動、獨一無侶、無師自悟、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脫 智、不共智、廣普智、畢竟智、智寶成就、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龍王、人中 丈夫、人中蓮花、分陀利花、調御人師為大施主,大法之師,以知法故名大法師, 以知義故名大法師,以知時故名大法師,以知足故名大法師,以知我故名大法師, 知大眾故名大法師,以知眾生種種性故,名大法師,以知諸根利鈍,故名大法師, 說中道故,名大法師。 【善男子,云何復名一切世間所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這個又解說為什麼 一切的世間所不知、所不見、所不覺,而菩薩所知見覺。 【云何念佛】怎麼樣來念佛。 【無見頂者】所以佛無見頂相,你要看祂的頭頂你看不到,所有神通的跑到佛的上 面,要看佛的頭頂都看不到,所以無見頂相。 【獨一無侶】就是絕對體,祂沒有兩邊,沒有伴侶。 【無師自悟】沒有老師自己領悟。 【疾智、大智…、智寶成就】就是智慧非常的充足,我們就是要培養般若妙智慧一直 都成就的話,這一些智都會具備。 【人中象王、人中牛…調御人師為大施主】人中象王,人之中非常的有德,然後又可 以帶領大眾,好像象那麼的穩定,然後體非常的大。分陀利花,在我們凡塵來講就 是很難看到它開花。調御人師為大施主,可以調御我們眾生,所以他是大施主。 【大法之師,以知法故名大法師………說中道故,名大法師】要稱為大法師,就是要 了解到諸法(所有的萬法,法的內容你都了解),最高的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 我們最低的凡塵生活,所有一切都稱為法。知義,所有現象的義理都知道。知時, 時機時間都了解到,恰好。知足,能夠滿足於現象。知我,知道身體的我不是真的 我,而我就是如來、而我就是佛,知我就稱為大法師。知大眾,知道所有眾生,名 字叫做大法師。因為知道眾生種種的性才稱為大法師。以知諸根利鈍,知道眾生的 根利還是根鈍,然後用什麼方法給眾生修都能夠知道,故名大法師。說中道故,能 夠說於中道,我們凡塵都是兩邊,要講中道非常不容易。 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 如來亦爾,故名如來。諸佛世尊,從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來至大涅槃, 如來亦爾,是故號佛為如來也。 【是故號佛為如來也】這個稱為如來的內容。 諸佛世尊,為眾生故,隨宜方便,開示三乘,壽命無量,不可稱計,如來亦爾,是 故號佛,為如來也。(法為佛師,而僧隨法行,有法即具佛僧,法不自明,明之在人, 僧者,從佛依法,而住而行,隨順於佛,修證於法) 【法為佛師】法就是佛的老師。 【有法即具佛僧】有法就具備佛、具備僧。 【法不自明,明之在人】法自己不會明白的現於我們眼前,我們要了解就是人。 【僧者,從佛依法,而住而行,隨順於佛,修證於法】佛法僧是一體。 云何為應(供),世間之法,悉名為怨,佛應害故,故名為應。 夫四魔者(煩惱佛、五陰魔、死魔、天魔),是菩薩怨,諸佛如來,為菩薩時,能 以智慧,破壞四魔,是故名應。 【云何為應】經文本身只有一個應,我們稱呼光一個應字不知道它的意思,所以多 加一個「供」字。 【夫四魔者】我們凡塵有四魔,煩惱佛、五陰魔、死魔、天魔,前面三個是屬於我 們內心的魔,後面一個天魔是外魔。 復次,應者,名為遠離,為菩薩時,應當遠離,無量煩惱,故名為應。 復次,應者名樂,過去諸佛,為菩薩時,雖於無量阿僧祇劫,為眾生故,受諸苦惱, 終無不樂,而常樂之,如來亦爾,是故名應。 又復應者,一切人天,應以種種香華瓔珞幢幡妓樂而供養之,是故名應。 10 云何正遍知,正者名不顛倒,遍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 又復正者,名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 又復正者,名世間中,遍知者畢竟定知,修習中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復正者,名為可數、可量、可稱,遍知者,不可數、不可量、不可稱,是故號佛 為正遍知。 善男子,聲聞緣覺,亦有遍知,亦不遍知。何以故,遍知者,名五陰、十二入、十 八界,聲聞緣覺,亦得遍知,不遍知者,於無量劫,觀一色陰,不能盡知。 【遍知者於四顛倒】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就是四顛倒,那在四顛倒全部都通達。 【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你苦行就苦果,所以我們了解因果一致。 【觀一色陰,不能盡知】只有一個色陰沒有辦法通達。 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者名為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脚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 又復明者名呪,行者名吉,足者名果。 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呪者名為解脫,吉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者名為大 般涅槃,是故名為明行足也。 又復明者名光,行者名業,足者名果。 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光者名不放逸,業者名六波羅蜜,果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是名世間義】我們世間的義理。 佛一解說了以後,意思就非常多,無量無邊。 又復明者,名為三明,一菩薩明,二諸佛明,三無明明;菩薩明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諸佛明者即是佛眼,無明明者即畢竟空, 行者,於無量劫,為眾生故,修諸善業, 足者,明見佛性,以是義故,名明行足。 云何善逝,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間義;高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不高者即如來心也。善男子,心若高者,不名如來,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三無明明】無明都明了。 11 【無明明者即畢竟空】無明都明了,畢竟空。 【不高者即如來心也】如來心不高,太高我們到達不了。 又復,善者名為善知識,逝者,善知識果, 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善知識者,即初發心,果者名為,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 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又復善者名好,逝者名有,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好者名見佛性,有者名大涅槃。 善男子,涅槃之性,實非有也,諸佛世尊,因世間故,說言是有。 善男子,譬如世人,實無有子,說言有子,實無有道,說言有道,涅槃亦爾,因世 間故,說言為有,諸佛世尊成大涅槃,故名善逝。(超然於問字之外) 【涅槃之性,實非有也】涅槃之性實在是沒有,就是全部都沒有落入形相。 【諸佛世尊,因世間故,說言是有】諸佛世尊因為凡塵眾生這麼多,你說沒有的話, 大家都不追了,所以說言是有,有涅槃之性。 【超然於問字之外】所有的意思都不是在文字中可以找到。 云何世間解,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又 世間者名為五欲,解名不著,不著五欲,故名世間解。又世間解者,東方無量阿僧 祇世界,一切聲聞緣覺不知不見不解,諸佛悉知悉見悉解,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 復如是,是故號佛為世間解。 又世間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諸凡夫,善惡因果,非是聲聞緣覺所知,又世間者, 名曰蓮花,解名不污,善男子,是名世間義;蓮花者即是如來,不污者,如來不為, 世間八法之所染污,是故號佛為世間解,見世間故。 云何無上士,上士者名之為斷,無所斷者,名無上士,諸佛世尊無有煩惱,故無所 斷,是故號佛為無上士。 所以我們剛才上面說,「不污者,如來不為,世間八法之所染污」,各位前賢世間 八法知道嘛?我們世間有八個法:「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恚」。 又上士者,名為諍訟,無上士者,無有諍訟,如來無諍。 又上士者,名語可壞,無上士者,語不可壞,如來所言,一切眾生,所不能壞。 又上士者,名為上座,無上士者,名無上座,三世諸佛,更無過者。 12 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諸佛世尊,體大涅槃,無新無故,是故號佛為無上士。 【如來無諍】如來不會跟世間跟共諍,世間與我諍。以前我們都時常講「如來不與 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這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是講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我們的佛性本體不跟世間諍,可是世間都會跟佛性諍,佛性都諍輸,所以佛性都沒 辦法出來,我們在凡塵世間所用的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本體都不見。 【語不可壞】語言沒有辦法破壞。 【如來所言,一切眾生,所不能壞】如來所說的話,我們眾生不能去破壞它。 【更無過者】沒有超過三世諸佛。 【無新無故】沒有新也沒有舊。 云何調御丈夫,自既丈夫,復調丈夫。善男子,言如來者,實非丈夫、非不丈夫, 因調丈夫,故名如來為丈夫也。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 惟義,四如說修行。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則名丈夫。善男子,若有男子,無此四 法,則不得名,為丈夫也,何以故,身雖丈夫,行同畜生,如來調伏,若男若女, 是故號佛調御丈夫。 【因調丈夫,故名如來為丈夫也】可以調伏所有眾生,我們眾生都是很難去調伏, 都是很剛強。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我們要具備這四個就是:一善知識(善 知眾生的根基,善知回天之路),二能聽法(能夠聽到最上乘的佛法),三思惟義 (聽了法以後,能夠思惟,思惟是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四如說修行(就是說出 來以後,要給我們做的,我們就實際去實踐去做)。 【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則名丈夫】就有資格稱為丈夫。 【身雖丈夫,行同畜生】這個佛講的很厲害,雖然身體就是丈夫,可是他的行跟畜 生一樣,嚴不嚴重?(嚴重),很嚴重!我們在凡塵也聽到老一輩在罵年輕人「你 這畜生」,我們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可是想一想那個內容,很嚴重,畜生就不講理, 我們現在凡塵不講理的人多的是,都是不講理,所以我們都變畜生,自己都不知道, 自己有這樣子嘛。所以我們雖然身具備了最上乘的佛法,可是假如我們行為都不符 13 合真理的話,真的跟畜生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就是我們的知見,我們的知見佛知佛 見,所行為利益眾生,所以跟一般凡塵的眾生不一樣,自己的品格很健全很高超, 一定要自我期許,自己要知道,我們自己的品格要建立很高超,然後才有辦法引導 眾生修道,引導眾生成道成佛,我們一定要自己堅強要努力的做。 復次,善男子,如御馬者,凡有四種,一者觸毛,二者觸皮,三者觸肉,四者觸骨, 隨其所觸,稱御者意。 如來亦爾,以四種法,調伏眾生,一為說生,令受佛語,如觸其毛,隨御者意。二 說生老,便受佛語,如觸毛皮,隨御者意。三者說生及以老病,便受佛語,如觸毛 皮肉,隨御者意。四者說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骨,隨御者意。 善男子,御者調馬,無有決定,如來世尊,調伏眾生,必定不虛,是故號佛為調御 丈夫。 【如御馬者,凡有四種】騎馬的人有四種。 【隨其所觸,稱御者意】隨駕馬人的意思。 【如來亦爾】如來也是這樣。 【以四種法,調伏眾生,一為說生,令受佛語,如觸其毛,隨御者意。二說生老, 便受佛語,如觸毛皮,隨御者意。三者說生及以老病,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隨 御者意。四者說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骨,隨御者意】在騎馬,你在 馬的毛輕輕的接觸以後,馬就知道你的意思要跑快或跑慢。再來,對馬觸毛沒有感 覺,就要接觸馬的皮,之後馬就有反應。再來,沒辦知道,就要接觸馬的肉,再沒 辦法知道,就要接觸馬的骨,這就很嚴重了。所以佛告訴我們眾生生老病死,講生 我們就要知道會老會病會死;若沒辦法知道,再講多一點會生就會老,會病會死; 再不知道,全部講,會生會老會病會死,這樣就會聽。 【御者調馬,無有決定】在調馬的時候,沒有決定要輕還是重。 【如來世尊,調伏眾生,必定不虛】一定要使眾生能夠感受。 云何天人師,師有二種,一者善教,二者惡教,諸佛菩薩常以善法,教諸眾生,何 等善法,謂身口意善。諸佛菩薩,教諸眾生,作如是言,汝當遠離,身不善業,何 以故,以身惡業,是可遠離,得解脫故,是故我以,此法教汝,若諸眾生,離惡業 14 已,墮三惡者,無有是處,以遠離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涅槃,是故諸 佛菩薩,常以此法,教化眾生,口意亦爾,是故號佛為無上師。 【何等善法,謂身口意善】身口意三業,我們三業都是善,這樣不造業就不會受苦。 【若諸眾生,離惡業已,墮三惡者,無有是處】身不作惡的話,不會墮入三惡道。 復次,昔未得道,今已得之,以所得道,為眾生說,從本已來,未修梵行,今已修 竟,以己所修,為眾生說, 自破無明,復為眾生,破壞無明,自得淨目,復為眾生,破除盲冥,令得淨眼,自 知二諦(俗諦、真諦),復為眾生,演說二諦,既自解脫,復為眾生,說解脫法; 自度無邊,生死大河,復令眾生,皆悉得度;自得無畏,復教眾生,令無怖畏;自 既涅槃,復為眾生,演大涅槃;是故號佛為無上師。 自己渡過生死大河,也要教導眾生也要渡過,不要在苦海之中沈溺。自己得到無畏 (無所畏懼),也要教導眾生令得無畏。 天者名晝,天上晝長夜短,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無愁惱,常受快樂,是故名天。 又復天者,名為燈明,能破黑暗,而為大明,是故名天。 亦以能破惡業黑暗,得於善業,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吉,以吉祥故, 得名為天,又復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日為天,以是義故,名為天也。人者名 曰能多思義。 又復人者,身口柔軟,又復人者,名有憍慢,又復人者,能破憍慢。善男子,諸佛 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然經中說,為天人師,何以故,善男子,諸眾生中, 唯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云何為佛,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 能為,菩薩能覺一切無量煩惱,既覺了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 以是覺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 【覺知有賊,賊無能為】我們知道有賊,賊就沒辦法偷東西了。 【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煩惱就知道,我都知道了,就煩惱不到我。 15 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婆伽婆。 又能成就,諸善法故,又能善解,諸法義故,有大功德,無能勝故,有大名聞,遍 十方故,又能種種,大慧施故,又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 【又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就是在無量阿僧祇之中,不會出生女人的身體。這 個是以往,跟我們現在坤道應運不同。很多要來轉世,到十殿時候,夢婆庄喝忘魂 湯,一喝了要轉世當男或當女,當女比較好會修道,男生會花天酒地,所以大部分 選擇坤道,現在坤道應運,所以我們可以了解每個佛堂在研究,坤道多乾道少,我 們這邊還不錯,乾道還很多,能夠研究上乘佛法。 善男子,若男若女,能如是念佛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晝若夜若明若暗,常得 不離,見佛世尊。 時時刻刻都能見到佛世尊。 何故名為如來、應、正遍知乃至婆伽婆,而有如是無量功德大名稱耶,善男子,菩 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上諸師,上座長老,於無量劫,常為眾生,而 行布施,堅持禁戒,修集忍辱,勤行精進、禪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是故 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又復,菩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修集信念 進定慧根,於諸師長,恭敬供養,常為法利,不為食利。 【和上諸師】和上就是形而上謂之道,已經跟上和了,我們眾生都跟下和,所以和 下,和下就是重器,所有有形有相的我們都跟它和了。所以和尚是很尊敬的稱呼, 不像我們現在觀念裡面,和尚很懶惰都不工作,已經被形相破壞,可是古時候的和 尚是很尊敬的稱呼。跟形而上道已經相和了,所以尊稱和上。所有教導我們都稱為 老師,很多老師所以諸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所以佛為什麼能夠得到這麼殊勝,就是因為無 量的修持,無量的在修道,無量世都一樣在行善。 【常為法利,不為食利】就是為了佛法,為了修持的方法,利益可以成就。 16 菩薩若持十二部經,若讀若誦,常為眾生,令得解脫,安隱快樂,終不自為,何以 故,菩薩常修出世間心,及出家心,無為之心,無諍訟心,無垢穢心,無繫縛心, 無取著心,無覆蓋心,無無記心,無生死心,無疑網心,無貪欲心,無瞋恚心,無 愚癡心,無憍慢心,無穢濁心,無煩惱心,無苦心,無量心,廣大心,虛空心、正 直心、純善心,是故得今得十力四無所畏,常樂我淨,是故稱如來,乃至婆伽婆, 是名念佛。 各位前賢這麼多心我們具備幾個?全部具備,我們了解,能夠具備裡面的一兩個就 要很努力的去做去到達。 【是名念佛】念佛的內容,非常的真實很多。 云何念法,菩薩思惟諸佛所可說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眾生,得現在果, 惟此正法,無有時節,法眼所見,非肉眼見,然不可以,譬喻為比,不生不出,不 住不滅,不始不終,無為無數,無舍宅者,為作舍宅,無歸作歸,無明作明,未到 彼岸,令到彼岸,為無香處,作無礙香,不可覩見,不動不轉,不長不短,永斷諸 樂,而安隱樂,畢竟微妙,非色斷色,而亦是色,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非業斷 業,非結斷結,非物斷物而亦是物,非界斷界而亦是界,非有斷有而亦是有,非入 斷入而亦是入,非因斷因而亦是因,非果斷果而亦是果,非虛非實,斷一切實而亦 是實,非生非滅,永斷生滅而亦是滅,非相非非相,斷一切相而亦是相,非教非不 教而亦是師,非怖非安斷一切怖而亦是安,非忍非不忍,永斷不忍而亦是忍,非止 非不止,斷一切止而亦是止,一切法頂,悉能永斷,一切煩惱,清淨無相,永脫諸 相,無量眾生,畢竟住處,能滅一切,生死熾火,乃是諸佛所遊居處,常不變易, 是名菩薩念法。 【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講一個頭跟講一個尾,中間用兩個字「乃是」帶過,裡 面意思全部包含。 【生死熾火】非常熱的,我們生又死、死又生,生死熾燃的火。 所以這邊的法,我們就可以了解最上最妙,因為這個法能令眾生得現在果,就是我 們一世修可以一世成,就是因為有這個法。這個法我們要了解,它萬法皆空,空性 17 就是佛性。空的裡面不是頑空,而是真空,因為空有佛性在,所以空間真空妙有, 是我們的佛性充塞其間。 「惟此正法,無有時節」:我們這個正法,沒有說現在是時、現在不是時,我們時 時刻刻都可以擁有。 「法眼所見」:法眼就是見道之眼,非肉眼見,不是我們肉眼看見,而是我們法眼 所看見,法眼看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然不可以,譬喻為比」:就是不可以用譬喻來說,因為祂很高。 「不生不出,不住不滅」:我們最高的佛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生不出、 不住不滅、不始不終,無為無數; 「無舍宅者,為作舍宅」:沒有房子可以住,祂讓我們當家來住。 「無歸作歸」:沒有辦法歸宿歸依,祂讓我們有辦法歸到真空妙有。 「無明作明」:無明已經消失了,能夠光明。 「未到彼岸,令到彼岸」:還沒有到清淨彼岸,我們利用這個法,就可以到達清淨 的彼岸。 「為無香處,作無礙香」:我們凡塵無香的地方所在,可以做無礙香,就是有真空 妙有。 「不可覩見」:沒辦法看到。 「不動不轉」:就是如如不動。 「永斷諸樂」:就是苦樂都永遠斷了。 「而安隱樂」:就是進入真空妙有,安隱的快樂。 「非色斷色,而亦是色」:雖然祂沒有形相,可是確實是在。 「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全部都實實在在的能夠呈現。 所以呈現的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不呈現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能夠呈現的 功能作用我們最親切的,在日常生活之中都運用;本體我們要深入體會,因為祂不 是很明顯的呈現,可是畢竟有,確實有,我們可以體會,能夠確實體會我們信心就 有,信心有這個法可以讓我們脫離苦海,這個法可以讓我們成就成道成佛,就是這 個法。所以所講的一切法都不要住相,都給我們用,所以我們在凡塵所有運用都正 確,因為我們說生滅的不要,可是我們生活要啊,生活要佛性功能作用,只是我們 18 要修道成道要找本體,本體才能夠成,所以功能作用也不要摒除,一樣要,只是不 要住相就好,我們不住相了就回到本體,功能作用跟本體是一體兩面,我們只有認 識生滅的那一面,不生不滅那一面不認識不管祂,我們愈不管祂就愈忽略,愈忽略 我們就愈不重視,不重視的話就若存若亡,我們要像老子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 之;不要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因為下士 聞道,他不笑的話我們道就沒有價值,因為他一笑了以後,才顯示道的高超、道的 價值所在。我們要自己勉勵自己當一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你聽到道了趕快做, 趕快可以成道成佛,絕對可以,不要若存若亡,也不要大笑之。 云何念僧,諸佛聖僧,如法而住,受正直法,隨順修行,不可覩見,不可捉持,不 可破壞,無能嬈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清淨 無穢、無漏無為,廣普無邊,其心調柔,平等無二,無有嬈濁,常不變易,是名念 僧。 【云何念僧,諸佛聖僧,如法而住】佛也叫做僧。佛本身也稱他為一個僧。 佛法僧就在我們身上,佛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也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行為;所以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 云何念戒,菩薩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壞不雜,雖無形色,而可護持,雖無觸對, 善修方便,可得具足,無有過咎,諸佛菩薩之所讚歎,是大方等大涅槃因,火不能 焚,水不能漂,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為眾生,廣說妙法,而作救護,是名 菩薩念戒。 【云何念戒,菩薩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壞不雜,雖無形色,而可護持】菩薩就這 樣的思惟,有戒我們不要破壞,也不要漏也不壞也不雜,這個戒雖然沒有形相,而 可護持。 【無有過咎】沒有過錯。 我們在凡塵戒就是一個滅火器,然後外面的形相就很引誘我們,我們心中的慾火焚 燒,我們用戒(用滅火器)把它噴滅,你看火多烈,一下子就不見了,所有的欲不 見了,好不好用?(好用),很好用,所以這個心中有戒律,不該為的你就不要做, 19 這樣的戒律在你心中產生力量,自然促成你到達清淨彼岸,最起碼你的心都已經到 了。 云何念施,菩薩深觀此施,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諸佛菩薩,親近修習,如 是布施,我亦如是,親近修習,若不惠施,不能莊嚴四部之眾,施雖不能畢竟斷結, 而能除破現在煩惱,以施因緣故常為十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眾生,之所 稱歎,菩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以是果報,成佛之時,常不變易,以施樂故,成 佛之時,則得安樂,菩薩施時,令諸眾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我,以施 因緣,令他得力,是故成佛獲得十力。 【菩薩深觀此施,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能夠布施,所以布施就是捨,捨就 是不要住相,就是不要了,我們把它布施了,所以我們也要把煩惱布施,很煩惱的 話。佛就講你把煩惱布施給我,你就沒有煩惱了,我們都不肯,我要留著煩惱,這 就沒辦法了!所以佛都很慈悲,你把那個煩惱的因、煩惱的果全部都布施給我。 【四部之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施雖不能畢竟斷結】布施雖然不能夠畢竟斷我們的業。 【而能除破現在煩惱】可以破除我們現在的煩惱。 【菩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菩薩布施眾生食物,因為我們要有東西吃才能夠保的 住性命,所以就布施那個命。所以佛講一個比較我們會去思索的問題,我們在吃的 東西裡面,有沒有命?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佛就講我們有長壽之因,可是沒有 飲食之緣,我們長壽能夠呈現嘛?你有長壽的因你都不吃,就死翹撬了,那我們在 吃的裡面,有沒有命?有,所以以這個角度來看就有,不吃還不能活,可是我們單 獨來看飯,飯就很安靜,飯又不會講話,可是你把飯吃進肚子裡面,又會發生作用, 你若不吃,你就餓到沒力,等一下就爬不起來,做就不能做。所以佛在講這個問題, 後學想很久,到底食物裡面有沒有命?說有也不對,說沒有也不對,就要吃才能活。 所以畢竟還是要吃,吃才會活,吃讓我們假的身體可以得到維持,然後借假來修真, 把不生不滅的佛性修證出來,因為我們都有佛性本體、佛性功能作用,我們在生活 裡面都在用功能作用,本體都沒用,都不認識本體,那我們現在在修就是要把本體 找出來,你本體若找出來之後,各位要了解,本體才能夠成道成佛,功能作用沒辦 法,功能作用都是無常變化,所以我們知道就好不要住相,那個本體很奧妙,真的 20 不痛、不餓、不熱、不冷,很超然,可是我們這個功能作用會餓、會熱、會冷、會 痛,每樣都很敏感。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定要體會,我們借著現在大部份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大概都有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輪廓,都能夠了解到佛性的狀況,接著我們要做 耳根圓通,把佛性拉到整個虛空融合,整個虛空融合一體的時候,我們這個身體還 給天地沒關係了,我們可以條條大路都通理天,你就有路可以走。假如你生活不做 這個事,一口氣不來保證你沒有路可以做,我要去哪?因為你都不蓋,我們在生活 裡面,你田間小路也要蓋,可以走;你若有蓋、能力強一點,就蓋一條高速公路, 開始身體不見了,高速公路一走就到理天了,很快!若是沒有,沒關係,我們蓋田 間小路來走,一樣也可以走得到,只是比較慢而已。 所以要知道,我們在生活之中要體會,我很敏感的所有感受,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 我要追求本體,本體跟作用一體兩面,我們缺少認識那一個不生不滅本體那一面, 我們都認識生滅這一面,所以偏重在生滅,我們很重視生滅;不生不滅看不見就不 管祂,若我們一口氣不來,那個看不見的不生不滅很有效。現在看得到都沒效,看 不見的你都不培養。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之中,你要體會要進入,進入那個聞性,用 我們耳根圓通(聽、聞、聞性),你進入聞性,聞性就是本體,你都進入本體,功 能作用也有,可是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取得平衡,有體有用,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慢慢 一直著重在體,用就把它比較看輕。 後學就看過修的人,身體的功能作用,可以說控制的很好,點一大把香,點燃以後 倒掛,嘴巴張開,把燃燒伸進去嘴巴裡面,會不會燙?他的身體就好像木頭石頭, 然後隔了幾秒鐘,一大把香拿出來,火還在點燃,各位就可以了解到,他難道不會 燙嘛?會,可是他為什麼有這個功能,就是他已經把那個功能作用一直降伏,把本 體呈現,本體不會燙不會痛,都沒有,他真的能夠做到這個樣子;然後又做炒菜的 油,將油放進鍋子裡面燒滾,燒到兩百度以上,然後用手當鏟子下去油中,這是功 能作用,他能夠把功能作用已經都降伏到不知不覺了,整個都是佛性本體,然後手 伸進兩百多度的油中,手又伸出來,沒事,這個不是一天造成的,那個是長期把身 體的生滅,去生滅守真常,他真的做到,後學很讚嘆!不是說而已,真的做到這樣。 21 所以就是可以的,看你要不要而已,我們不用說這麼厲害,我們拿一枝香就好,放 進嘴巴在拿出來,還在燃燒,有辦法嘛?不行,會燙傷!油也不需要到兩百度,八 十度就好,我們手伸進去會趕快又縮回來,會受傷。 所以我們對生滅何其重視,我們對不生不滅何其忽略!我們假如能夠進入到我們佛 性本體不生不滅,這個現象你就可以克服,因為這個是屬於生滅方面。 ◎剩下約 25 分,提問問題。 問:解釋「世間消長若能懂,宇宙造化尚能通」。 問:不把生因牢牢種,六道輪迴無影蹤 問:請問劉講師,何謂秉性?習性與秉性有何不同? 問:有些人求了道之後就不會再來了,渡人求道沒有成全發心是不是罪過? 問:請問佛性作主,六根反撲是不是會起很多無明?例如突然很強烈的貪或是欲望, 明明知道不對,卻很想要做,請問要如何請六根退位?或是任由偶爾的錯誤再慢慢 減少? 問:如何用三寶安頓日常身心? 問:請劉講師詳細講解「即心是佛,無心是道」。 問:那可不可以說成「即心是道,無心是佛」呢?這兩者的差別在哪裡? 問:「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和「前念、今念、後念未起的當下」是否一樣?

涅槃經-三十七助道品

  三十七助道品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的最重要目標,四十九年所講的離不開三十七品

1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2四正勤:已生之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3四神足(六神通的基本功夫):欲神足(強烈走入不生不滅的欲望)、勤(精進)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4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5五力:信、精進、勤念、定、慧。

6七覺支(七菩提分):擇法、精進、喜(前三屬於慧)、輕安、定、捨(屬於定)、念(慧太多人會輕佻,定太多人會昏沈,中間用個念來調和)。

7八正道:正見(正確的知見)、正思惟(思惟不是妄想)、正念(不要起心動念)、正語(正確的語言)、正業(身口意三業都與道相當不造業)、正命(正確的生活,正確賺錢的方法)、正精進、正定。

    釋迦牟尼佛三十七助道品就是要我們從日常生活都能去修行,一般我們都會嫌它是小乘佛法,佛在講經說法没有定法,剛開始教導弟子修行的方法,確實都是小乘佛法,因為很容易去做,很容易接受。修到後來要進入菩薩道的時候,一樣也是這些三十七助道品,它可以到達最上乘。

     像四念處,後學不是講過最上乘的嗎?開始修時是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到最上乘的時候,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在大乘佛法裡,四念處是怎麼解釋?

    1觀身性相猶如虛空:就跟觀身不淨不一樣,觀我們身的性,觀我們身的相,跟虛空一樣。

    2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沒有內外,沒有中間,受在哪裡?沒有受。我們在凡塵受都很厲害,我們對凡塵給我們的一切給的受都很強烈,不管是景象、事情給我們接受,我們遇到時都當成天蹋下來。我們要了解不管形相、事情也好,它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讓我們接受。因緣本身就虛幻不實在,我們接受都把它當成實在,差別就在這,不知道它是虛幻不實在。虛幻不實在的事情,我們不要那麼的當真,我們能做到凡塵給我們的一切都不接受,就不會產生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就不造業,也就不會受苦。

    所以從真理世界就可以解脫了,因為我們都把凡塵的現象當成是真的,不知它是假的,研究以後,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實在,都是假的,緣聚則生,緣滅則散。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父母生我們,借著水、火、風、土眾緣借我們用,所以存在,百年後都不在了,緣滅就散,都要還給天地。把身體當成實在的,我們著重在身體,不會著重在佛性,如果已經透徹知道身體是假的,是借我們用的,我們就會借假修真,借著假的身體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都呈現,我們著重佛性把所有權柄都給祂,由祂來指揮我們的生活就在真理世界,跟佛沒有兩樣。我們要了解我們本來就是佛,我們之所以沒有成佛是我們自己障礙我們自己,我們被我們的知見、知覺障礙,只要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都虛幻不實在,我們都要放掉我們的內六根,外六塵,中間的六識,放掉後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呈現,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而且祂也沒有一秒鐘離開我們,只是我們都不認識祂。各位要認識了喔!

    以前我們有講:『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他,他卻認識你,有朝看透他,諸佛皆歡喜』。

真人不講理,因為沒有對待,講理了以後落入對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說各有理,所以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不管行住坐臥,佛性都隨著我們。睡時伴汝眠,睡覺時陪伴著我們睡覺。

    醒時隨汝起,你醒過來,他陪你起來。你不認識他,不認識真心佛性,他確認識你,佛性認識你,都給你用。有朝一日我們看透他,諸佛皆歡喜,又多一個佛出來。你看透他,你就成佛了,很親切對不對?我們的佛性並沒有一秒鐘離開。只是我們都不讓他出來當家。

     我們的身體是誰在當家?是眼睛?鼻子?嘴巴?大部份都是嘴巴在當家。嘴巴要吃啊!要說啊!我們被六根佔據在當家,所以主人不生不滅佛性都出不來。被感官佔據所以造了很多業,感官一旦一口氣不來,它不負責任,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意念、拍拍屁股走人,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所以我們要把佛性請出來當家。容不容易?眼睛看到不合真理,不要讓它繼續看;耳朵聽到不合真理,不要讓它繼續聽;鼻子聞到香味、嘴巴喜歡吃,不合理的,不要讓它吃,可以嗎?真的可以就會捨掉很多不必要的結惡緣。吃魚、吃肉,牠們都很不甘願,我們吃了牠以後要還債,雖然聞到蠻香的炸雞排,現在很多人胖得不得了,都是吃那個。鼻子聞到嘴巴就想吃,腳就在走,走去買,有沒有發現誰在當家?要不要再讓它當?不要了,就是要請我們主人出來當家。不可以!吃人半斤就要還八兩,不要跟牠結惡緣,不要吃了。牠也是眾生,我們弱肉強食,我們比較聰明,牠就倒霉,現在中正紀念堂在展出世界最大的恐龍,恐龍要吃誰?我們願不願意給牠一塊肉吃?不願意!你給我記住,有一生我一定要把它討回來的,所以不要跟眾生結惡緣

    在凡塵的時間很短暫,不過百年,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在短短的百年之中造了好多的罪業,怎麼知道我們在造業,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很多都沒有符合真理。我們有時候是知道不符合真理,哪個地方不符合?還沒有研究出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要了解研究性理心法,讓我們能夠明心見性。心明因果就不昧,見性成佛就無疑。後學都一再講絕對是這樣。

 

劉芳村講師在金剛經詳細解說: 三十七助道品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我們了解到從釋迦牟尼佛講三十七助道品,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祂所最重視的就是三十七助道品,那三十七助道品就是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各位有沒有印象?()。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雖然講經說法非常久四十九年,可是祂的重點都沒有離開三十七助道品,所以我們就是要對三十七助道品了解它的內容,不像我們所認識的說,那個是小乘佛法。因為它是從根源、從我們眾生的根源,然後修、一直修到佛的程度。就像那個四念處,四念處我們就是了解到現在為止,我們社會所傳的那個四念處,都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是最初步的說法。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是我們開始進入修道的那個時候,才要重視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什麼要重視?就是我們住相。那先四念處讓我們破除住相的那一種陋習,我們的習性啦,先把這個住相能夠清除掉。清除了以後,可以說我們社會都沒有傳那個最上乘的四念處。

    那最上乘的四念處,佛在進入涅槃的時候,就是涅槃經,我們這邊有印過來涅槃經,那個阿難就問,以後要以何為住?說以後釋迦牟尼佛不在了,那我們要要用什麼方法來修?那佛就講四念處,可是這時候的四念處,各位就要了解到,它不是那個觀身不淨的四念處,是那個成就的四念處

就是: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我們身體,不管是佛性、不管身體的形相都跟虛空一樣,觀身性相猶如虛空,這樣才會成就啦。那你假如說一直都是觀身不淨,那都還在初步的階段,那初步的階段我們只是要去掉對身體的執著而已,那你對身體的執著去掉以後,要怎麼修就沒有交代。可是在要進入涅槃的四念處就完全不同,說觀身性相猶如虛空,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的性可以猶如虛空,可是我們的相(形相),各位前賢要使它(形相)跟虛空一樣容不容易?(不容易),就很不容易了,所以佛就講,真正的你要成就,你就是要了解到你整個身,整個身就是有生老病死,有沒有?它是固定的,一定生老病死。那我們走入物質的世界,它是生住異滅,就是這個身體的本身(它形相),那形相它生成以後,它住;住以後異,異就是變化;然後有變化以後,就滅。所以它在身體來講,就脫離不了生、住、異、滅。那我們人在凡塵的生活脫離不了生老病死,就一定的。所以你就觀你的身體已經不在了,跟虛空一樣。虛空會不會變化?(不會),虛空不會變化,所以我們觀我們的身體已經跟虛空一樣,不會變化。所以要觀身的性相猶如虛空,就是已經進入不會變化。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真正的我們修到後來了以後,你觀性有辦法跟虛空一樣,可是觀身要跟虛空一樣,真的就是你要進入定(篤定),你非常的篤定,你有篤定了以後,你就了解到這個凡塵的所有的形相,它都有一個自然的過程,身體的自然過程生老病死,物質的自然過程生住異滅,所以這個免不了的自然過程,我們都讓它自然、自然去經過,那我們整個注意力全部都在虛空,那虛空沒有變化、佛性沒有變化、身體沒有變化,所以後學就講說,佛性沒有變化容易知道、容易進入說沒有變化;可是你身體要進入到沒有變化,那真的是要很努力、很努力的你都整個超越,你超越整個身體的生住異滅,你都超越,雖然它都有、可是你都不住相,不住在這一些變化的那個裡面,這個是屬於四念處的第一個。那後學就覺得說,跟那個初階的觀身不淨已經差別很大。

    然後那個第二個觀受是苦,那麼在要進入涅槃的時候就講: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各位前賢在哪裡?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啊在哪?(虛空),所以啊就在空。不在內,不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不在身體的外面、不在中間,所以就在空。所以我們瞭解說,觀受就是空,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就是空,觀受。凡塵給我的所有的受,都是空。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凡塵所有給我的受都實實在在啦,沒有說來了以後全部都是空,都是實在啊,我們都把它認為實在,所以都空的,都不實在。所以佛就講我們眾生顛倒,假的我們都看成真的,全部都是假的。

   然後那個第三個觀心,在我們最後進入涅槃的時候,『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心只有名字而已啦,沒有心,你找不到心的所在,心在哪裡?沒有。只有名字。連那個名字性都沒有,所以整個都是空,心都是空,沒有,觀心,沒有。

   然後第四個『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沒有善法、沒有惡法,就是空啦,所以四念處在佛進入涅槃所教的喔,就是要我們全部都是走入空,都是沒有啦。從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全部都是空、都沒有。所以我們了解,佛叫以後所有修佛法的人都是走入空,空就對了,你假如說走入實在的那一些形相,就錯了。所以我們了解那個如法受持,那個如,就已經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那我們了解到說這個『如法』,我們上個禮拜有講到四念處,四念處因為我們社會所流傳的都是初級的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是以初級的在傳播。可是我們了解到說修到究竟的時候那個四念處跟初級的四念處都不一樣,可是我們社會都沒有在傳播。所以後學就講在大藏經裡面文殊菩薩就有問,四念處、這個上乘的四念處是什麼樣的內容?那釋迦牟尼佛有回答說:觀身性相猶如虛空我們這個涅槃經裡面後學就有寫,把那個最上乘的四念處寫出來,可是我們社會都聽不到,都沒有在傳播上乘的四念處,那我們了解說那個上乘的才可以成道成佛

    觀身(就是我們的身體)性相猶如虛空,不管是我們的身、不管是我們的性,觀身的性跟形相猶如虛空,跟虛空一樣不會變化,沒有生死,所以那個已經在文字就讓我們了解,已經到最上乘了,觀身性相,我們的性、我們的相(形相就是身體),猶如虛空,跟虛空一樣,那假如說我們能夠觀我們的身,它的性跟它的相都跟虛空一樣,那我們就已經就可以成就最上乘,就已經可以成道成佛。那假如說我們是停留在觀身不淨,那個觀身不淨主要的目的:是要我們離相。我們都對自己的身體非常的愛惜,非常的迷戀。那觀身不淨是要我們不住相、不住在身體的形相。讓我們知道說身體是很髒,可是那個是初級啦。開始修道的時候要用。

     那第二個觀受是苦,我們了解凡塵給我們的所有一切都是苦。那我們在上乘的四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就是受,不在我們的內身、身體裡面,也不在身體的外面,也不是在中間,也就是沒有受啦。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在凡塵之所以造業,就是把受當成真實的。凡塵給我們的一切,我們都把它當成真實的。這個就是最大的差別點,因為我們的受是因緣聚會才讓我們去接受果報。因緣聚會,那我們要了解,因緣聚會的東西它本身就是空,沒有一個主宰,那個因緣沒有主宰者,所以了解它當下就是空。所以佛就講觀受不在內外,我們的內心沒有受,我們的身外也沒有受,也不住中間,中間也沒有受,所以一切的受都是空,讓我們了解說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最重要就是這個觀念,所有給我們的受,所遭遇的、我們在凡塵所遭遇,一切都虛幻不實在,我們把它當成真,進入內心,我們有喜歡、討厭,那既然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那我們取捨了就造業,那縱然我們行善,那也是善業,一樣都是業。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對觀受,這個很重要的一門課、一個修持方法,你本身遭遇的所有一切都虛幻、都不實在啦,那個很多因緣聚會才讓我們接受。

    所以我們上次有說,假如我們在生活之中都已經進入『,我身體在做什麼?我心裡在想什麼?我都了了分明、我都知道。那假如說我們是這樣的生活,那等於我們累世以往所造的那個業,它都不會來讓我們接受。因為以往的是因、現在是果報。那現在我們就是要有那個因緣,就是我們念頭或是我們的行為,把我們以往業因拉來。以往是因、現在就是果報,那因緣會合了我們才接受現象。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進入真理世界,時時刻刻都在覺之中,沒有不覺。所以我們都在覺,這樣的話,我們累世以往不管是多少世啦,我們所造的因它不會來,就是它沒有緣啦,它不會跟我們現在生活碰在一起,那我們就不用接受果報。

    所以佛經裡面就記載說,所有的罪業消滅,已經沒有啦。那我們要了解到因果是定理,為什麼那我們造了因會沒有果報呢?各位就是要了解到,這個真理所在。我們有講過,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有沒有?那我們就看第三句,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跟緣要會遇(就是要能夠配合),我們才接受果報,這樣知道嗎?(知道)。那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走入真理世界,就是時時刻刻我們在生活之中都保持覺,我們都保持覺就是不會造那個緣。我們以往的因,那現在造的緣,因緣會合。我們不造緣啦,因有,可是我們不造緣,因緣不會合,我們就不接受果報,這樣了解意思嗎?(了解)。完全都在真理之中啦,所以為什麼佛會講我們的罪業都消滅,那個不能騙人的耶。可是假如說我們修道修到半途啊,向後轉已經不修了,那以往所造的業它一定會來,所以還在啦。只是說我們現在經走入真理世界,保持所有行為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保持所有起心動念我們都了了分明,那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造緣,那個因雖然有、它沒有緣會合。

    所以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因緣不會遇,我們就沒有果報可以受。所以這個都完全符合真理啦。

    佛才會講罪業消滅。不然我們六道輪迴這麼久怎麼可能說一點錯都沒有,罪業一定會有,那我們真的所有的罪業要了到清的話,我們沒有希望可以成佛。所以要知道我們要走入真理,你走入真理了以後,因為因緣會遇才會呈現現象,那我們了解我們在生活之中所有的我們遭遇,遭遇也是因緣會合然後我們接受,那我們從這個角度了解到我們所有的遭遇,所有的遭遇都是因緣會合,那既然落入因緣,它沒有主宰者、沒有誰在主宰啦!它是自然而然。那我們從因緣的角度來看,因緣會合的東西當下就是空、空的。那我們的接受都是空,可是我們那個感受很強烈、我們遭遇感受很強烈,都把它當成是實在、是不可改變。就是因為這樣、因為這樣我們把它當成實在了,我們內心裡面沒有想說:這個是因緣會遇、因緣呈現的東西當下是空的、不是實在。

    所以我們要應對、可是不要讓它進入內心。這樣會不會?事情來了我們要應對,不能逃避啦。要怎麼應對?我們就勇敢面對,可是我們勇敢面對,知道這個事當下是空的、不是針對我而來,是因緣會遇了才呈現,所以我要去應付這個事情,我把它處理的圓滿、就拋開了,不讓它進入內心。那這樣的話我們往後的因,就是來世的因,我們不造。那因為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一定有遭遇啦,那遭遇的生活裡面我們都把它當成是固定的、不會變的。因為我們內心已經把它固定,所以我們一定有喜歡討厭,那喜歡討厭接下來就有行為,那行為動作就變成造業。那假如說我們把它認為已經透徹了解,它是空的,那這樣去應對的時候,ㄟ,該怎麼樣應對,它有一個剛好的角度,然後我去應對了。那應對了以後,因為不讓它進入內心,所以我內心裏面沒有喜歡、沒有討厭,沒有喜歡討厭我們行為就符合中道,那中道就是天地之間所做的事情,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颳風下雨,天都很自然呈現這些現象,那我們沒有喜歡討厭去應對的事情,就像上天做事一樣,沒有那個進入內心的喜歡討厭,所以不造業。

    天地之間不造業啦,所以天地不用接受果報,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按照這個真理,在生活之中我們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受沒有在我們內心、沒有在我們外表形相、然後也不住中間,所以整個受,空,這樣了解意思嗎?大概我們最差就這個啦,我們都會把自己的遭遇看成是非常的深根蒂固、都不可改變啦。

    那我們了解到,那個給我們的遭遇一定要有因跟緣,由兩個會合我們才接受,那我們知道因跟緣這個當下都是空的,那是空的我不能逃避、我還要應對,我把這個事情處理的圓滿,那處理的圓滿該怎麼做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按照這個角度去做,我不讓它進入內心,所以不在內。然後,也不排斥、也不逃避,不在外。也不在中間。所以我們了解所有的受都是空。那我們知道啊,所有的受都是空,那我們接下來的業都不造了,因為不落入喜歡討厭。那我們落入喜歡討厭,接下來的行為就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這個是一定的道理、一定的。那我們都已經沒有了,觀受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沒有、沒有受。所以沒有受,我們接下來就已經沒有造業,就完全按照該如何就如何,那個都是中道,就是天地之間在做的事。

    那天地之間做的事沒有業啦。天地不會造業,那我們跟天地一樣也不會造業,那不會造業以後,沒有原因推我們到現相來現相,就是沒有原因推我們在凡塵又有形相出現,那除非我們自己發愿、自己說要來渡化眾生,發愿那個是愿力而來,不是被我們造的業推來。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在生活裡面就可以不造業,所以我們說慈悲喜捨,我們佛性裡面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就是予樂、給人家快樂;悲就是拔苦,把這個苦、眾生的苦都把它拔掉。那我們要瞭解到,這個予樂跟拔苦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之中實現,給眾生快樂我們沒有損失啦,而且也知道說幫助人比那個被幫助人更快樂,所以我們就很樂意幫助人,那個慈予樂、給人家快樂。那悲是拔苦,那我們要知道,我們所造的業,那個佛菩薩不會替我們擔當,我們一定要自己去面對自己所造的業,那為什麼把眾生的苦掉呢?是告訴我們不能造業。告訴我們你現在所受的苦,就是之前你不知道原因所造的業所呈現的果報。那個果報我們要本身去接受,所以這個悲拔苦。那拔苦就是告訴眾生你不能種業,你種了業一定要受苦,告訴眾生苦都不種了,就沒有苦、那個苦業可以承受。所以我們在因地全部都不造業。你說喔,我要受苦、我要受苦,沒有苦可以給你受、已經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你不造。不造業就不受苦,這個是自然的道理、道理就是這個樣子。

    那我們造了業那個苦是一定在後面啦,所以我們對這個理一定要了解,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是接受以往的果報、現在才有身體。那麼才有身體啊生活之中有很多的遭遇,那個是我們以往所造,不知道不能夠做的、我們去做了,那一些因,現在接受果報。那我們接受果報的當下,就記得:不要再造因。因因果果沒有了期啦。沒有說沒有了、消失了,沒有。除非我們走入真理,你走入真理世界,在佛的領域沒有、沒有造業、沒有分別心、沒有喜歡討厭。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最重要就是要培養自己不起分別心,不起分別心啊,沒有喜歡討厭。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喜歡討厭的情緒非常強烈,看到人啊都還沒有跟他相交往,喜歡討厭就呈現,有沒有?都有。我們看到人了喔,喜歡討厭就已經來,很奇怪喔、很自然耶,就有了。看到這個人,啊你喜歡還是討厭,就心裡面已經有底啦,怎麼會這樣咧?那表示說我們以往都沒有走入真理,就是不研究真理,不知道一真法界、不知道一個本體沒有兩邊對待、沒有。一個本體的話有喜歡討厭嗎?沒有。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這樣,祂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沒有喜歡討厭,可是我們落入現相就一定有啦,白天黑夜有沒有兩邊?有善有惡有沒有兩邊?有男有女有沒有兩邊?都自然有、自然形成。那我們要走入真理,我們的佛性本體祂沒有兩邊的,我們現在會有男會有女,那個佛性本體可以為男、也可以為女,可以當男生也可以當女生。所以佛性是沒有分別的,是我們落入現相以後才有分別啦,有現相了才有男才有女,在佛性本體沒有男沒有女,祂是一個絕對體、沒有對待的。那我們現在研究就是要走入一個絕對的佛性本體,就是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沒有喜歡討厭。那這樣的話我們能夠付諸於行動,不要喜歡討厭,分別心就漸漸的很淡薄、不會很強烈啦。不然現在你看我們那個喜歡的、討厭的都很強烈。喜歡的希望你吃到長壽,討厭的趕快去死,喔,你看喔這麼強烈啦。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喔,你喜歡他吃到長壽,不一定吃到長壽啦;你喜歡他馬上去死,他不會馬上去死啦。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那個情緒發揮很大、很快,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不對、不是真理,真理沒有這樣。真理是一個絕對體、它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分別心。

    所以為什麼成佛了,就是祂沒有分別心啦,所以佛在看我們眾生,都叫我們菩薩摩訶薩,摩訶就是大啦,我們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佛都這樣叫我們咧。可是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稱的起大菩薩嗎?敢不敢擔當?(不敢)。都還不敢啦,還差的很遠。最起碼在我們的心地都還差得很遠。佛就是非常的慈悲、無所不能都要幫助眾生。可是我們現在心地有沒有像佛的心思一樣,都要眾生好、都要幫助眾生?有沒有?有啦,只是多少而已啦。有的很多、有的比較少,都有。我們都希望眾生都能夠成佛、都能夠成道,那我們自己本身的遭遇、自己本身的修持,跟我們累世的累積,每一個都不一樣。假如說累生累世都在修,每一生每一世都有修道,那為什麼還沒有成道呢?就是對真理的認識還不透徹,所以我們一直修一直修,有努力修啦,都還沒有成。這個時候因為我們這個元會,走入快要整個都結束的時候,所以上天就大開普渡,要我們所有落入凡塵的眾生,都趕快能夠求道、修道、能夠成道,就回到我們本來。

    可是我們落入凡塵太久了喔,都迷戀凡塵啦。尤其你看現在喔,只要你有錢,你要到哪裡去玩都很自由自在,我們這個本島玩的不夠還可以出國去玩,那玩回來都很累啦。所以後學都講,我們最漂亮的喔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是最漂亮,祂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那外面的形相再怎麼好,各位前賢都是幻相、假的啦,它經不起天地的那個災變,不管你再怎麼美好的環境,來一個九級大地震,它整個都變化,所以沒有一個可愛的地方,真的可愛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個是最可愛。所以你想去觀光、遊覽,你就靜下心來觀你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啦,那個是最光明、最美麗啦。

    那假如說還沒有光明、沒有美麗,那要努力啦,要努力使祂光明、努力使祂美麗。只要你能夠付諸於實踐,你都努力去幫助人、不求回報,保證你那個美麗、觀光、光明整個祢都呈現、整個都出來了,那個高興後學都講,你晚上睡覺、睡到半夜都笑到醒過來,為什麼?你很高興啊,高興什麼,你能夠了解到奧妙的佛性本體,你能夠看到祂是這麼漂亮的,這麼值得觀光的,你已經找到祂啦,所以你每一晚都會笑,各位現在有沒有晚上睡覺會笑到醒過來?可能喔,唉聲嘆氣啦,哎喲,愈修覺得人生愈苦,所以笑不出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沒有發揮啦,沒有發揮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要你發揮了,祂可以助人無數,幫助人就是沒有數量的限制啦、無量的可以幫助人,只要你肯幫助人,你那個高興比被幫助的人還要高興。假如說自己有實際做的話,你就可以體會真的是很高興。雖然幫助人很勞累,可是那個高興是從內心發揮出來,那個金錢買不到的啦,你花錢出去玩還不見得有這種情形出現。

    所以我們要了解最漂亮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沒有對待、一個絕對體的,所以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你相信了以後,你去發揮,因為沒有對待,所以你也不會去在意人家是批評或是讚揚,不管了啦,你自己活在佛性的本體當中,那個快樂已經是沒有辦法用現相價值的東西來比喻啦,所以我們要了解說,真正的我們能夠如法修持,按照觀身性相猶如虛空,我們的身、我們的性、我們的相都是虛空,跟虛空沒有兩樣,不會生、也不會死、不會沾惹污垢啦。你看啊,我們要把那個虛空油漆,你(虛空)太白了,我把你漆一漆讓它變成黑色,漆的上去嗎?掉下來都落在自己身上,所以我們了解到,虛空就是無量無邊的光明,我們佛性就是這樣無量無邊。

    然後我們觀受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沒有受,我們一定要體會沒有受,這個沒有受,不是現相都沒有啦,都有、遭遇都有,可是不讓它進入內心、不讓它進入,不記在我們內心上、沒有,因為它是因緣際會才呈現讓我們去遭遇,那遭遇因為以往有很多的不知道、不知道真理的時候造下來的,現在才會呈現因緣讓我們遭遇,那我們現在的生活裡面,一定不再造因,那所有以往造的它就不會來了,就消滅了,那我們就愈生活就愈快樂。

     各位就可以了解到,你假如說內心一點事都沒有的時候,那個快樂是沒辦法形容啦,各位心上有沒有煩惱?()。還滿多咧。那假如說我們心上都沒事、煩惱也都消失,這個時候,那個快樂真的是無法形容啦,可是可以呈現,我們可以到達那樣的狀態,所有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生發,那為什麼我們會生發煩惱來煩惱咧?因為我們落入凡塵所學的就是這個啦,就是學要怎麼樣煩惱(哈哈),你看我們厲不厲害?大家都很厲害。我們看看小孩子生下來,他會不會煩惱?(不會),不會啊。那為什麼愈大煩惱愈多?(去學來的)。恩,就是學來的啦。是我們自己學來的,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啦,我們擔誤了、擔誤自己。所以我們寧可把這一些放下,能夠萬緣都放下了,所有的妄都能夠去掉,妄都去掉真的就呈現,那我們真的,就是要了解到跟虛空一樣。

   所以後學之前都時常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各位都還記得嗎?(記得)。那個不是在騙人的喔,因為你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就已經是一體啦,那一體的時候,我們真正的跟如來一起生活啦,我們就是如來、整個虛空就是如來、全部就是如來,是不是已經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對不對?()。那我們有所見即是邪見,為什麼?已經落入生滅啦,你有能見,我相;所見,法相。有能、有所是不是相對,相對就是生滅啦,那你有生、有滅當然就是邪見,見解不正確啦。那你沒有,沒有能見的我、沒有所見的法,已經是把它融成一體。

   所以若無所見即是真實見於如來,所以如來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上,時時刻刻我們所居住環境就是真理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如,這樣了解嗎?(了解)。你看我們要如法受持,到達如啊,這樣有沒有印象了?()。原來如就是這樣喔,對啦。如就是這樣,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對待、沒有兩邊,那個真的就是如。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上乘的四念處,我們真的要努力的去進入,我們進入了如那個領域,就已經、本身就已經成就了、已經成佛了,如來就是本身。所以要了解喔,你把祂分析了以後,糟糕了又落入兩邊生滅,不能分析喔,這個很奧妙的,一分析了以後就生滅,那你全部不能分析就是一體、全部就是一體,沒有你我他了,全部就只有一體,就是如。真實的見於如來,見到了沒?(不敢應,哈)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從真理的領域進入,然後了解到真理的狀態,實際的去實踐,真的能夠做,所以到能夠做的時候,那個真的講,你再怎麼描繪一定都有兩邊啦,再麼描繪都沒有辦法把那個真正的核心講出來,所以我們就藉著那個圓說來描繪我們的佛性本體,藉著圓說啦,所以要用凡塵的什麼景相來比我們佛性都講不出來,因為講出來已經有落差了、就已經不是了。所以我們在上乘的那個四念處,第二個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

    然後第三個,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心,心只有名字而已,連那個名字的性也沒有,是不是空?所以我們的心就是空啦,所以後學就講我們修道一定要明心見性,可是這個時候我們講上乘的觀心但有名字,這個心就已經是即心即佛,完全都是真心啦,是常住真心,跟我們生活用的識心(認識的心)已經不一樣,我們認識的心它屬於生滅,那我們現在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那個已經是常住真心,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說,你看喔,觀心,你找不到心啦,心連那個名字都沒有啦,所以各位前賢,心在哪裡、我們的心在那?(虛空),說心在虛空,那身體沒有心嗎?(),所以了解到,講出來又已經不是了、又已經變化。所以我們要知道,那個二祖問達摩祖師,就是他(二祖)已經接受道以後,就講說弟子心不安,求師父與我安心。達摩祖師說將心來與汝安。二祖一聽到以後,就很努力喔、趕快、把心找出來,找了很久,啊,找不到咧,所以就回報、報告達摩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說我找心找不到啦,達摩祖師給他回答:與汝安心竟。各位了解意思嗎?你不安,你心不安,求我給你安心,我說你心拿來,我把你安,你說覓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你的心都找不到,你的不安從哪裡來啊?各位了解意思嗎?喔,我們心都不安、很煩躁,從哪裡來啊?還是自己生發出來,對不對?

    所以後學就覺得那個法融,法融禪師不是有講,各位都還記不記得?那個繞口令,都忘了喔,這麼多人都沒有一個記得(底下前賢有講出來)。有哪一個可以說的出來,真的都沒有人記得啊?所以我們就是了解,要用心的時候我們都找不到心啦,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凡塵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生發啦,真正的咧,什麼事都沒有,可是什麼事都沒有我們怎麼會有那麼多事情需要處理啊。

   各位有沒有寫下來的,有沒有?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有沒有,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剛聽的時候好像在繞口令喔,可是各位就可以了解,從這個偈語裡面,就是我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我們要用心了,啊沒有心可以給我們用。無心恰恰用,我們無心的時候那個都用到剛好啦。那當用的時候恰恰無。還是把它寫下來比較記得牢,往後忘記了再拿出來就看得懂了。那這個很好記嘛!它有兩個恰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是不是都兩個恰恰,所以不是繞口令啦,而是真的實在,實在就是這樣啊,我們都是恰恰要用心的時候,那個時候,要趕快拿心出來用,哇,沒有、找不到,恰恰無心用。然後無心恰恰用,無心的時候我們都用得很剛好。當用的時候恰恰無。

    所以後學都覺得法融禪師講這個話,就是那個四祖跟他講百千法門,有沒有?(),啊有沒有人會背了,因為它很短?上次好像有人背出來,有沒有?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

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後學記得上次還有人背出來,上次有背,這次忘了。因為它不太長啦,像比較長的信心銘後學都有背過一次,信心銘有兩千多個字,那個比這個長的很多,可是我們是如法受持啦,還是回到我們那個,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這個是第三,三念處。

那第四個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觀法沒有善法、沒有惡法啦,那各位前賢法在哪裡?就是空啦,所以這個四念處、上乘的四念處竟然整個都是空,那我們進入空,就真的進入真理世界,真理世界就是空、真空妙有。所以後學為什麼又特別把上乘的四念處重講一次,因為我們就是整個認知的社會都沒有人在傳播,都沒人講,那沒人講都不會,所以我們了解說,開始的四念處,你這樣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要怎麼成道、要怎麼成佛?成不了的啦。一定要進入上乘的,各位都有印象了嘛?講得出來了沒?說到要講的出來就安靜了。恩,很容易啊,觀身(身體)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就是這樣啦,很簡單的,沒有很長,而且意思就是真的讓我們透徹,我們透徹了就可以我們成道成佛。

    佛要進入涅槃,阿難就問以後佛不在了,要用什麼法來修,才可以成佛成道?佛就回答用四念處,就是用我們剛才講的四念處。可是我們社會傳的四念處是那個觀身不淨啦,那個沒辦法成道成佛,所以後學寫涅槃經特別把那個寫下來。真的喔,各位前賢,我們只要記得這四句就可以成道成佛。

    後學都會告訴我們很多的修持方法啦,看是要觀我們的那個人心危殆不安、道心微妙難見,還記的嗎?(記得),那個也一樣可以讓我們成就啦。

   還是要我們就是:知道心在想什麼、身在做什麼,那個覺也可以讓我們成就

    那這個四念處是佛跟阿難回答,說往後佛已經涅槃了,不在凡塵教導弟子修道,那用這四念處來教導所有修道的,這個是佛交代的,就是要我們這樣修就可以成道成佛。那我們從這個文字的意思裡面,真的就是看到可以成道成佛的願景、可以達到的目標。

   那接著我們就講四正勤,四正勤各位有印象嗎?有沒有?

『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這個就是精進啦。我們修道就是要精進,那我們就看我們自己,假如說有惡,那我們一定要趕快斬斷,已生惡令斷。那未生惡令不生,沒有生惡我們不要它生出來。那已生善了,我們令增長、增加向上成長。那未生善令生,未生善令它又產生那個善。這個是四正勤,就是很努力精進啦。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也需要、因為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有時候會上上人有沒意智啦,有時候會自己迷糊,所以在迷糊的時候我們用四正勤來提醒自己,有沒有負面的念頭,有的話趕快去掉。有沒有向上的那個動力,沒有的話要趕快增加,這個是屬於四正勤。

   那我們了解到四正勤精進了以後,就有四神足,那個神足就是要啟發我們那個整個、我們的五眼六通、以及佛性的大用,就是培養定力啦,四神足是培養定力。那後學把它用記的、把它記第一個字啦,欲、勤、心、觀(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欲就是欲望,我們要有強烈的欲望,說我一定要啟發我佛性的定力,欲,我們那個欲望,各位知道怎麼寫嗎?欲,欲望,就要有強烈的我們那個意圖,就是我一定要啟發我佛性的定力,那個很強烈的欲望,那因為我們要瞭解到,我們佛性的定力夠的話,祂的作用就會呈現,所以一定要強烈的使自己不要凡塵生活那一種模稜兩可啦,有也好、沒有也好,不能那個樣子,要很強烈的說我一定要有定力。那個強烈的欲神足,才會引發我們定力啦。

   那第二個勤,就是很勤快,就是精進的意思啦,勤。勤神足,我們那個神明的腳、那個足。

   那第三個心,欲、勤、心。我們要一心,所以這個一心非常的重要,我們假如說在生活之中都保持我們的心都是一心,沒有三心二意,那對我們來講幫助很大,知得一萬事畢,說一心就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有很強烈的那個要專一,精神集中、力量集中,那個一、一心。

   然後觀,觀神足,就是我們要迴光返照,就是把注意向外、那個注意的精神全部都收回來。

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四個四神足,所以我們瞭解說,如法修持在講的都是一些基本功夫啦。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然後接著就五根。

    五根各位知道嗎?信、進、念、定、慧。信根我們要瞭解到,這個佛法很深、無底深淵,唯信能入,我們假如說你能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就可以進入很深很難了解的佛法裡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自己有那個信,這個信根很重要,後學都發現我們凡人,在凡塵用的信,大部分都是相信外面人講的話,相信外面的事情,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的相信,都程度不夠、都缺少實質的相信啦。那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佛性、一定要實質的相信。因為相信了以後,祂發揮的力道就很大。我們要了解到,每一個都是佛,你相信自己的佛性了,你發揮出來就有佛的那一種神通力道,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佛性。

    那接著就是一樣、精進的意思,一定要精進才會成就啦,我們做凡塵事也一定要精進才能成就凡塵事,何況是我們修道,更要精進。所以,信、進、然後念。

    ,就是一心一意啦,就是要念佛、念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念。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盡量就不要起心動念、盡量不要胡思亂想,因為我們胡思亂想消耗我們的能量,那我們吃進來的養分本來就不很多,那一直把它消耗,我們要修道的力道就不強,所以我們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那個佛性本體,所以念,要學六祖啦,惟求做佛,不求餘物,這個念,就是正念,那念我們就一定要成就、做佛。

    ,就是我們要有定力。信進念定,培養我們這個定力,所以我們對自己的佛性相信的愈深、定力就愈強。那我們在凡塵打坐的定,那個很難練成,很快破壞。那我們從佛性本體生發的定那就很理想,因為祂本身具備的、佛性的本身就具備有定力,所以只要我們定了以後、心定了以後,我們在處理凡塵事那個輕重緩急,我們就能夠分得很清晰,這個該先做、這個慢做、這個很急、這個慢一點、緩慢一點,都很了了分明。所以信進念定,最後一個就是慧。信進念定慧,這個我們的五根啦,我們要了解說這個很重要啊。

    我們對自己那個慧根,各位了解這個的意思嗎?(智慧)。就是屬於我們的智慧啦,我們能夠選擇修道、選擇來聽課,這個就是有智慧了,這個慧根,有時候我們也都講,喔,你慧根很好喔,都能夠很容易來了解真理。那個是屬於慧,這個五根:信進念定慧。然後接著這個五根,我們根扎穩了以後,它產生五力。

    那五力跟五根的名字一樣,也是信、進、念、定、慧,就屬於五力,從五根發揮的力道。那從五根發揮五力的時候,就進入七覺支,七個覺悟的支線,各位有沒有聽過?

    七覺支(七菩提分),有沒有?()。有的會有接觸有聽過,有的如果比較少接近修道方面的話,七覺支、七菩提分就比較少聽到。那後學用記的、因為要記很多,所以就會用很簡單的『擇、進、喜、安、定、捨』,然後中間一個『』,那這樣七個都出來了。擇就是選擇,選擇我們那個覺支,選擇。那我們在凡塵有很多的機會,我們都須要那個選擇,我們選擇怎麼樣做、我們選擇怎麼樣追求,那個選擇。然後擇進喜,那個進,就一樣是精進。然後喜,就是很高興、歡喜,喜覺支。擇、進、喜這三個都屬於

    然後底下安、定、捨,這三個屬於。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三個都屬於定。那前面的擇進喜、安定捨要使它平衡,就是你慧太多了(擇進喜太多了),那我們就是了解到你慧太多人會輕狂,就是不穩重啦。那你安定捨,那個定太多了,我們人會昏沉,就是提不起精神啦,所以兩個,擇進喜這三個覺支、安定捨這三個覺支要使它剛好都平衡,中間一個念(念覺支)來調節,看要增加智慧、還是增加定力,兩個把它調節剛剛好,就七覺支,這個我們比較少去說,所以就聽到機會也不多。接下來就八正道,我們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總共三十七助道品。後學就覺得說以往也沒說,以往我們有沒有說過?(沒有),沒有說過喔。那我們七覺支,因為它裡面都有一個、一個詳細解說啦,都有那個的意思,那因為後學覺得說,那個從文字就可以了解了,不用在特地詳細解說。

    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這個比較時常會提到啦。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剛好八正道,八個都屬於我們可以走入這個道,所以這個三十七助道品,佛在凡塵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大概都不會離開三十七助道品。

   所以第一個正見就非常的重要,就是正確的見解、就是屬於佛知佛見,佛的知見、正見。

那我們從正見的角度產生思惟,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凡塵用的那個思慮、考慮,那是屬於第六意識,可是我們這個正思惟,它屬於八正道的,它屬於走入正道、可以讓我們成就。跟我們那個考慮、思慮不一樣。思惟,它是在真理之中的思想活動。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凡塵就很少能夠辨別那個思慮跟思惟有什麼不同。我們的思慮,那個是我們在凡塵用,那麼在凡塵的生活用落入現相,那麼落入現相我們就有那一些得失參雜在裡面。那正思惟,它是屬於要渡化眾生須要用什麼方法,它整個角度都已經不同,不是說我們在凡塵跟人家交往、然後會不會吃虧、然後會不會被人騙了,那個考慮、思慮就真的是我們的第六意識了,那我們走入正思惟,它是屬於佛性本體,是屬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在這個思惟,八正道裡面的思惟,都是想要怎麼要,還沒有成就之前怎麼樣來修,成就了以後怎麼樣來渡化眾生,都屬於在這個佛道方面,所以那個正思惟是從正見然後延伸出來。

   然後再接下來的正念,那個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我們沒有起心動念就叫正念。各位前賢,我們不起心動念,有沒有念?(沒有),沒有啊?有沒有了了分明?有沒有?()。我們沒有起心動念,可是我們了了分明。沒有念頭啦,可是我們知道,我們知道那種沒有念頭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情形。所以各位要了解到,我們的正念,沒有念頭的時候,那種了了分明,就是我們佛性的輪廓,一不一樣?不一樣了喔!我們有起心動念,是佛性的功能作用,祂作用是讓我們在凡塵生活用。可是我們的正念,沒有念頭的時候,它是要我們了解佛性的本體狀態,整個輪廓是什麼樣子:就是您都沒有念頭,可是你了了分明。

    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哇~我們要了解說,講者諄諄、聽者藐藐。是很努力的講要大家聽懂,聽的人是不懂、你在講什麼不知。不過沒有關係啦,本來這種性理心法就很生澀,我們能夠接收啊,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點點滴滴啦,一點一滴你接收了以後,你就可以知道說這個學問不是一天半載就可以了解,各位就可以回想,我們三年多前現在這樣講可以聽得懂嗎?絕對不懂對不對?啊~你講第一句話我們就不懂,我們坐兩個小時耶。所以後學都很感動,頭一句就聽不懂,一直坐要坐兩個小時、又不能打瞌睡,喔很難耶,難不難?第一句就聽不懂了,然後要坐兩個小時,講到兩個小時到才下課,那個下課,喔,解脫了(哈~)可是從開始講,一直講到現在,後學都一樣的心啦,就是非常誠心的把後學知道的要陳述給各位,希望能夠了解到真理的狀態,能夠怎麼樣來修道、怎麼樣成道、怎麼樣成佛

    那因為後學是摸索的太久啦,光知道佛性本體就三十年,三十年耶,後學都會想,有夠笨,那三十年,你現在聽幾句你就知道了,可是後學那個時候的追求,不知就是不知,我們對自己誠實嘛,我就是真的不知道佛性是什麼、不知道,到三十年,後天廟有十七年、求道以後又十三年,加起來三十年,真正那個時候了解,哈哈哈,怎麼這麼淺,就這麼淺啊,整個都呈現,全部都是、整個都是佛性,各位一定會說:整個都是,那在哪裡?哈哈~。可是等到你完全都了解以後,你就會知道,喔~真的很親切,整個都是佛性啦,全部都是佛性。

    所以後學把那個看到的經典、它不容易了解的地方,都把它講出來。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然後悟道,祂悟道什麼?我們在外面這個不容易找到答案。只有那個夜睹明星悟道,這樣有啦,你看到、再怎麼看還是這樣。那怎麼悟的啊?然後一指禪(G),說什麼是道?各位前賢,若比(劉講師比G手勢)30年給我們看,你會知道什麼是道?知道嗎?

    然後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說大迦葉破顏為笑,我們拈個30年能不能夠破顏為笑?那個都一樣的道理啦,佛以一朵花代表凡塵的所有萬相,那讓我們看啦,然後為什麼大迦葉他會慧破顏為笑?就是把我們的佛性引發出來,誰看到?(佛性)。大家在看啦,不知道佛在做什麼、不知道,大迦葉,啊!,就是這樣啊、就是這樣啦。

    然後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晚上的星星我們也都會看到啊,對不對?那個星星就是凡塵的萬相,誰看到?你看喔,我們也都時常在看,那我們怎麼都沒有領悟?那祂看了以後還會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這樣啦。我們全部都有,我們差在哪裡?妄想執著,我們差在這裡啦。不妄想、不執著我們就證、就能夠證得啦,證得智慧德相(道德的形相)。所以這個(G)一指禪也是一樣,什麼是道?了解意思嗎?這個(G)是代表凡塵的萬相啦,那誰看到?(佛性)。是不是我們面對的人看到,那你看到那個就是佛性啦,所以這個(G)是引發你的佛性啦。有沒有夠透徹的,不用再去想啦,不然往後你又看到夜賭明星悟道,你又不知道怎麼悟。那又看到一指禪(G)也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又看到拈花示眾也不知道怎麼示眾。所以後學說那個不容易領悟,乾脆把祂講出來,以往的這一些聖賢都會罵(劉講師比著自己),不可以,要讓眾生自己想。

    你這樣講眾生都不會愛惜,要讓它自己想,想出來,喔~就是這樣子喔,就是這樣子…已經老了,有時候你進了棺材還不知道是這樣子,後學都在想這麼不容易領悟,我三十年才把那個:你都不要有念頭,然後了了分明,那個就是佛性的輪廓啦。阿~已經三十年耶,我們哪有那麼多時間啊,乾脆我講一講讓大家都能了解就好,那你知道了,你就知道怎麼修啊,那你要修、不修看你自己,我都把答案告訴你了,你認真修你就成了。所以我們就了解到,我們能夠坐在這邊研究很不容易耶,你坐得住很不簡單耶,你想看看你頭一句就聽不懂,坐到現在三年多、快四年了,三、四年坐都還坐著住、又肯聽,很不容易耶,聽不懂又肯聽那個才困難,你聽懂還沒什麼啦,啊就聽不懂,聽不懂又肯聽,只要你肯追求,絕對有答案啦。我講這麼多的話,隨便也有一句你聽的懂,對不對。一定有的,這一句我聽懂了,聽懂了你就可以用,就不用在這麼久的時間去思索。

    所以我們的那個正念,你有念頭就叫邪念,你都沒有念頭了那個叫正念,因為我們要知道,我們全部的念頭都放下了以後,我們的了了分明、我們的佛性本體、所接觸到的凡塵所有一切,都叫一真法界。這樣一真法界都呈現,就叫如。所以後學就在如是我聞,你若有看,你就知道以前就講跟你講的這麼清楚了。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有沒有?()。你就瞭解到我都講了,一點都不藏私,都沒有掩飾,只怕你不懂而已,都跟你講得有夠詳細。就是詳細說、就是要你真正的走入修道的道路,不然我們求道到現在都蠻長時間,那你有在修嗎?有啦。那修什麼?不知道。

    所以外人一看為什麼對我們批評都不好?因為我們表現出來不很理想。那你假如說都能夠從性理心法進入修持道路,你看那個表現出來,真的所有我們社會眾生都會讚嘆,怎麼有這樣的人、怎麼肯做這樣的事,都是犧牲、奉獻,真的就是這樣,不求果報、不求回報,所以你看整個社會對我們的觀感都改變,我們整個世界也就是要這樣,所以那個才真正的把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這樣才可以啦、才有辦法。你假如說不改變作法、都按照我們舊的模式來做的話,你自己都不相信娑婆世界有辦法變成蓮花邦。假如說我們像我們這樣講、這樣做,可不可以?(可以)。真的就是可以。已經我們都撇開個人的利害關係,全心全意就奉獻,所以我們瞭解這樣才能夠,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啦,你自己能夠感動了,別人一定能感動,你能夠感動上天了,一定能夠感動人。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只要你真正的誠心、真正的實際做,就可以讓你的理想都整個呈現。所以我們在正見、正思惟、然後正念,

    接下來就要正語。講出來的話要符合真理,不符合真理的話就不要說,就是都符合真理,你講出來都是正語。

    正業,我們瞭解身口意就是業,我們為什麼會造了那麼都業在凡塵受苦,就是身口意,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嘴巴、我們的意念,這三個就造成我們的業,身口意這個業,然後我們要正,正身、正口、正意,身口意全部都正。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聽起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就很困難,所以要當一個比丘,就是你進入佛家要修道,他告訴你比丘的偈語就是:

身語意業莫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我們要了解凡塵的所有眾生,有情就是眾生,你不要懊惱,因為他不瞭解真理),正念觀知慾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所以第一句就告訴我們,身語意莫作惡,你要進入佛門比丘偈語就先告訴你,這個三業要正,你的身、你的講話,我們現在這個講話口業真的造的是最重,很容易嘴巴話就講出來,所以我們本來人福都很多,被我們的嘴巴吃掉了,我們嘴巴很容易說話,把我們的福業都消耗掉了,所以福就很少。所以我們要身也做的正,這個我們比較容易啦,身體不會為非作歹,可是這個嘴巴喔,哇~真的就是要努力的加以約束,約束自己不要亂講話,不合理的不要講,講出來都是真理,這樣。

    然後,哇~更難控制,我們的意念,怎麼想都沒有人看到啦,心壞沒人知嘴壞最厲害(台語),都是這樣,你心裏面壞了沒有人知道,可是你嘴巴一講出來,哇~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瞭解,從我們最親切的身口意,身語意業講出來語言,從我們的意念然後都保持誠、非常誠心,這樣的話我們人生就不白來了,最起碼我們都能夠守住正義,我們人格都健全。

    現在我們要知道說很多人格都不健全,都自己把自己貶低了,那以前像後學那個朝代,記得那個老人家在罵人,他罵人家的話,現在回想滿嚴重,畜生啊!有沒有聽過?()。你看喔,那已經是畜生道了,嚴不嚴重?人罵畜生那真的很嚴重了,表示你人格都沒有了啦,變成這個畜生了,所以我們了解到說,我們自己人格要健全,就是要自我努力、自我要求,沒有別人會盯著你,可是你可以盯著自己,真的人格健全。這樣我們上不愧天,下不俯地。對地、對天都對的過,對人也沒有虧欠,這樣人就價值了,所以這個正業,身口意。

    然後正命,正命就是正當的職業,就是我們錢的來源就是要光明正大,這樣的生活才叫做正命。那佛制定戒律,他們比丘不能自己去煮飯吃啦,一定要托缽,祂的意思就是你去托缽都是要低心下氣,要降伏你那個驕傲的心。那我們人不管有錢、沒錢,我們的心都有看不見的驕傲。各位前賢我們內心驕不驕傲?(不承認)。我們要知道縱然現在在外面流浪的街民,他們的…等於是很驕傲的表現,所以有時候你要拿錢給他,他還會罵你,等於你瞧不起他,所以後學就會覺得說,這個驕傲跟身分地位大概沒有關係。已經最不理想的生活,他一樣還是維持他的尊嚴,我們講好聽啦,不要說驕傲,說尊嚴,有沒有比較好聽?(),維持尊嚴。

    可是後學就講過嘛,就看到一個學生(高中生),他去超商買那個麵包,他把那個包裝的塑膠撕破,(麵包)丟到垃圾桶,要做什麼,就是要給街民拿去吃啦。我說這個很高竿耶,高不高?他又不污辱他(街民),他都在垃圾桶撿東西吃,對不對?啊就讓他去撿,他全部都不沾惹那個虛名(說我拿給你吃,我們都會有那種心嘛)

    好像現在在北部坐車,那個年輕人要讓座,他不會說:阿婆你來這裡坐或阿伯你來這裡坐,不會。他起來就走開了,走到遠的地方,就是要讓你坐。我說現在這個滿高竿咧。不沾惹說你再給人家人情啦,沒有。所以那個就真的又不一樣的生活型態。他要做那個工作,可是他不接受你的那個、那一種表面的感謝尊敬,他不接受,他直接就走開了。後學是看到那一幕特別記憶深啦,當時我還不知道他的動機,不然你是在有錢嗎?麵包買了不吃,又把塑膠袋撕破丟到垃圾桶,看到街民在檢的時候,我才去了解說,喔,原來是這樣喔。各位前賢假如說你看到你會怎麼樣?你會罵他、你在浪費(哈~),那個能吃的東西怎麼買來就丟在垃圾桶,所以我們真的是不能以表面來看,他的內心比較實質的去幫助人,這個是後學看到的。所以我們講到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然後正精進。

    這個正精進,我們就是了解到自己上不上進,自己非常熟悉啦,我們是走上進、還是走墮落,我們最知道、自己本身最知道。所以我們就是要精進。

    最後一個正定,還是一樣八正道裡面也都講到我們佛性的定,從那個四神足、培養那個定,到後面八正道的定,它都是這樣一路延過來的。所以我們了解說三十七助道品,全部要我們怎麼修道都交代得非常詳細,都告訴我們你就是要這個樣子。所以那個三十七助道品就是直接可以讓我們成道成佛。不像那個苦寂滅道它是阿羅漢,十二因緣它是辟支佛,沒有像說我們這個三十七助道品直接拉你到佛的位階,就很高了。所以我們就了解在生活之中,看看哪一個方法最適合我們修,我們就採用,然後就一門深入。

    像後學開始講第一堂課要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對不對?我們假如說開始做一直到現在,你的功夫已經很深了啦,你那個萬緣放下真的可以放的非常透徹,妄都盡、真顯(真都顯現),那個真顯現,一念不生啦,一念不生就是佛性的輪廓,我們佛性的本體就是這樣,跟我們那個正念,都沒有念頭,那個了了分明,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在講的這個真理裡面,它條條道路都是通理天,都是要我們回到理天的啦

 

劉講師在涅槃經詳細解說: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助道法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有沒有印象?這個三十七助道品是釋迦牟尼佛所講最重要的重點,就是三十七品助道法,像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到現在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傳播著四念處,後學說這樣是初步,我們開始修的時候要用,可是你修到一段期間,已經對真理很熟悉了,四念處的內容就不一樣,各位記得嘛?念念看,

   (1)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我們的身、觀我們的性,都跟虛空一樣,這樣就可以成道成佛;那假如常常還在觀身不淨,則沒辦法成佛,只有不住相而已,那是一個初步而已,所以一定要進入上乘的四念處。觀我們的身有性、有相(身體的形相),都跟虛空一樣,都沒有形相(虛空沒有形相),我們身體也一樣會歸於空,我們佛性本來就真空,所以跟虛空都相同

   (2)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那是在哪裡?(無所不在),嗯,觀受,沒有受,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住中間,沒有受,那我們在凡塵為什麼會六道輪迴?就是把這個受都當成實實在在,都是實在的,卻不知道這個受是假的、無常變化,我們都把受當實在,所以這樣的話害我們自己;那我們按照真理,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沒有受。

  3)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心只有名字而已,連名字的性也沒有,所以性也是空的。

  (4)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沒有善法也沒有惡法,就是沒有,全部都空。

  所以上乘的四念處全部都是空,都跟我們講「沒有」,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你看看,哪一樣我們可以擁有?都是空,都沒有,可是我們實實在在去應對,「有啊!可以,不住在心裡面」,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心裡面都沒有形相在,只要我們心裡面都沒有形相,那我們整個跟空已經可以事先融通,還不用說把佛性拉到整個虛空,就已經跟空通了,連在一起了,這個都要自己努力,別人幫不上忙,那也不會天上掉下來,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做才能到達。各位對三十七助道品有印象嘛?

  「四正勤」就是很努力,正確用功的方法。假如我們有惡,馬上就斷,沒有就讓它不生;已經行善要它增長,那沒有善要讓它生善出來,四個四正勤;

  「四神足」(欲勤心觀),欲就是欲望,四神足就是我們六通的基本,要有強烈的欲望,我要,我要有神通,那個很強烈的欲望;勤就是精進;心就是一心;觀就是觀照。

  「五根」(信、進、念、定、慧);

五根產生「五力」,一樣也是信、進、念、定、慧;

「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三個是屬於定,三個是屬於慧,一個是平衡,

  擇進喜,安定捨,中間一個念。擇=選擇,進=精進,喜=很高興,擇進喜屬於慧,安定捨屬於定,你定久了人會昏沉,你智慧太強了人會輕狂,兩個都不很理想,所以要用「念」菩提分來平衡兩個,讓定跟慧平等。

  「八正道」,(1)正見,正確的知見,佛知佛見。(2)正思惟,我們的思惟是屬於八正道裡面的正,那我們在凡塵都是用思慮(不是用思惟),就是用凡塵的心意識,所以那個不可以,我們要用正思惟。(3)正念,就是所有的念頭都放下,所有念頭放下就是正念。(4)正語,正確的語言,講出來都跟真理相符合。(5)正業,就是我們身口意都沒有偏,都是跟真理相合(6)正精進(7)正定(8)正命。

   後學突然間要講三十七助道品,啊,沒有先複習怎麼辦,沒關係直接講它就跑出來,三十七助道品就跑出來了。所以沒有三十七助道品法,現在就具有雜食之身,就是我們沒有進入修道的軌範,軌道那一些常態我們沒有進去。

    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無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則不可得,猶如虛空,誰有得者。

   這個觀念還蠻殊勝。有得的話菩提涅槃就變成無常,法若常者則不可得。我們了解,有時候在言說是假(假就是借),藉著語言要我們領悟,所以佛就講「無言之法」,本來最殊勝最高的叫無言之法,不能用語言說的;可是「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來說;「因言而入」,因為講的語言我們可以進入;「非即是言」,而不是這一些語言,就是要我們不住在語言相,文字語言都是假的、不真,真的無言。所以當你領悟了以後要講給人家聽,你會覺得說「我領悟好像不是我講的這樣」,那個就已經領悟無言之法。無言之法已經是無言,不能用說的,可是不說的話沒有辦法了解,所以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把它說出來),我們就可以因言而入(可以你講得這一些然後進入),非即是言(不是在語言裡面),這個都不是文字遊戲,而是講真理,真理都沒有語言、沒有文字。

    我們活佛老師也講「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這個是在大乘金剛經論佛講序言時候說的。所以真理的領域都是沒有語言沒有文字,那個才是究竟,有語言文字都有變化,那你沒有語言文字(已經沒有了),就不變化,就像虛空一樣,整個虛空不會變化。那我們落入形相都會變,不管它長還是短都會變,所以都不真。

    是名菩薩,得道菩提及涅槃也:佛就詳細的說,得就是這樣。我們了解大乘佛法最後一定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最後這八個字一定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已經圓滿菩提了,可是都無所得,為什麼?我們本來有,我們本來有不能得,因為有得就有失,有得失是凡塵的生滅法,我們佛性本來有,只是恢復本來而已,有沒有得?(沒有),沒有,所以我們努力是要恢復到本來(我們佛性的本來),本來都是佛,我們本來都是佛,要恢復到佛,所以恢復到佛叫做得道,其實只是恢復本來而已,這樣了解嘛?(了解),要知道,確實無所得,各位前賢要了解,有所得就有所失,得失就是兩邊,得失就是生滅,有生滅就不是我們佛性的東西,佛性裡面沒有生滅,一定要確認,佛性沒有生滅,佛性沒有我們講的這一些,全部都沒有,那為什麼要講?因為我們已經失掉太久了,被煩惱覆蓋太厲害了,所以要藉著這一些語言文字來說,讓我們了解讓我們恢復,只是要恢復而已,只要我們恢復了就叫成道、就叫成佛,是不是只有恢復到本來?(是),所以成佛是我們本來,我們本來就是佛。

    

    那現在在凡塵世間苦海浮浮沈沈,就是因為我們都貪戀凡塵世間的一切,你看現在有錢,機票買了就想要去觀光,回來就累的要死,還花很多錢;你若用那些錢來幫助艱苦人、貧窮人,不是很好嘛;他(錢)給人家都不甘願,自己花用都用得很高興,人之常情,要拿給人家使用會想「我辛辛苦苦去賺來的,不要」,若是自己使用,使用的若不很恰當就沒關係,因為自己使用的,所以有時候上天會責罰他,讓他生病,就讓你花掉很多錢,錢花掉之後你也很甘願,有沒有甘願?不甘願也沒辦法,也得要甘願。我們要了解,凡塵得得失失有萬千,你去論得論失論不完的,我們要保持一顆心清清淨淨(就是本來),本來就是佛,佛就是清清淨淨,恢復到本來,可以到達,是我們努力做就可以到達,凡塵一切變化無常,不要去住相,不要管它,都是假的,不用計較。

    

    我們現在講都會,唉呦,「咱來出生無半項,回去雙手也空空,住這世間若眠夢,死了江山讓別人(台語)」,會背沒?(會),很好聽喔,這個是他經過了挫折以後才講出來,他很如意的時候、過的很順遂,他才不會這樣講;他已經活到老了、獨生子已經死了,他又想娶老婆又沒娶得,沒有孫子、沒有小孩,孤單一個人,就講了這些,講一講後學就把它記下來,因為蠻好記,就是我們人生常態,都是這樣,真的就是…,你現在有很多財產不用驕傲,你一毛錢都帶不回去,所以就要趕快好好利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樣人家會感激,人家沒有感激,我們內心也很高興,我們幫助人比受幫助的人還要高興,所以我們生活追求也就是這樣,就是生活的很踏實,過的很有意義很有意思,都沒有白活,不然我們人這個身體要說什麼價值啊,老前人都說一身臭肉,真的在還沒洗澡之前聞一聞,不香,真的是臭肉,所以終究要丟掉的,我們還沒丟掉之前,利用它(身體)好好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這樣我們眼睛一閉的時候沒有虧欠,努力做了,再來沒辦法的就不講了,有辦法做的就努力做,所以凡塵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所以說得,說不得都是凡塵在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