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到第 86 頁左邊,第二義。各位都反應講的太快。等到我們第二義全部講完以 後,再把第一義複習重講一次。第二義就是所修之法,第一義就是能修之心,能修 之心就是頓教法門,第二義所修之法就是漸教(漸漸的來修),要經歷五十五個位 階。現在就開始講第二義。 經文――(第 86 頁)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 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詳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如觀世間解 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 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就是一定要發菩提心。 ․於菩薩乘生大勇猛:菩薩乘就是最上乘,最上乘生大勇猛,即精進不退的心。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棄=去捨放棄,捐=把它布施。一定要去掉所有的有為相, 有生有滅都是有為(有所作為),這一些都要把它去捨掉。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盡量 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就是無為,用無為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我們詳細的來審察煩惱的根本,各位前賢煩惱的根本在哪裡?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就是我們造了業(發業),起惑造業,造業以後就落入凡塵要 受果報。潤=滋潤。潤生=滋潤我們生在凡塵的原因。 ․誰作誰受:各位前賢誰作:我們自己造了業自己要去接受。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 就是從那時候無始以來,很微細的造業,才落入凡塵。 ․汝修菩提,若不審詳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所以我們要了解 煩惱的根本,煩惱的根本就是在我們的六根,六根就是煩惱的根本,我們六根面對 六塵就產生六識,我們從六識之中,我們就起惑造業,因業就要受苦,所以煩惱的 根本就是我們六根。所以這裡釋迦牟尼佛要阿難及大眾審觀煩惱的根本,假如不知 道煩惱根本的話,則不能知虛妄的根塵。因為要了解,六根跟六塵都是虛幻不實在 的,我們有身體以後才有六根,然後面對六塵。假如我們都是在佛性本體之中,沒 有六根也沒有六塵,就不會造業。所以要了解虛妄根塵何處顛倒,哪個地方顛倒了。 ―2― ․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處=地方所在。地方所在都不知道,怎麼樣降伏 我們那個煩惱的根本。所以一般我們都講,煩惱都從住相而來,有住相才有煩惱, 假如我們不住相,就沒有煩惱。各位前賢,我們住相的根源在哪裡?為什麼會住相? 就是由於我們有六根,六根面對六塵,我們就一定有思索,看到形相、聽到聲音、 聞到氣味,這樣子的話,我們煩惱就跟著來。所以假如沒有六根對六塵,則煩惱就 沒有發生的地方所在。所以我們有六根面對六塵,才有煩惱的根本。 ․阿難,如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要解開結的人,不知道結打在 哪裡,那要怎麼解開。這就是要找到根源。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這一段就是跟上上根的人講。 虛空(我們佛性本體)不會被我們毀壞裂開,就是不會被我們破壞。為什麼呢?因 為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沒有結,也不用解開。 底下就講我們凡塵的凡人。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這就講到我們六根。 ․六為賊媒:六個就是賊的媒人,就是要牽引賊來偷東西。前面釋迦牟尼佛對阿難 講:「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回答:「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 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我將能推者,就是以為我的心)」,然後阿難被 佛:「咄!(罵人的意思,可是佛的罵人很文雅,只有一個字),阿難,此非汝心」, 佛直接跟阿難講這個推窮尋逐不是你的心,阿難就問「這個不是我的心,當名何等」, 佛就回答「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 常,故受輪轉」,所以我們就了解,顯現在我們眼前凡塵的景相(前塵虛妄相想), 我們從這一些不實在的形相,然後起念頭,把這個認為是我們的真心佛性,認賊為 子,這個就是賊(就是我們六識),六識就是賊,六根就是賊媒(賊的媒人)。會很 深嗎?不會啊,很淺,有小偷、也有牽引小偷來偷東西的媒人。所以六根就是賊媒, 六識就是賊。我們從佛講的內容,我們就可以了解六識就是賊,六根就是賊媒。 ․自劫家寶:自己偷盜自己的家寶。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我們就這樣太久了(無始=沒有開始的時間,很 久很久以前,不只有我們這一生,前生又前前生,已經輪迴幾千萬次了),無始以來, 我們眾生世界生纏縛(就是被它圍繞綁住了)。 ․於器世間,不能超越:器=看得見的東西。器世間,就是我們看的所有萬相都叫 器,之前我們有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相的下面就是全部萬相,形相 的上面無形無相,無形無相就是道,有形有相就是器,我們都追求器,而不追求形 ―3― 而上的道,所以器世間就不能超越。 小字體 第二義所說是漸教位階,第一義是頓教法門,能修之心,第二義是所修之法,內容 不同。凡發菩提心修大乘法者,決定捐除棄捨凡夫諸有為相,有為相者,即有心所 為之事。欲除有為者,應當詳細審察煩惱根本。煩惱根本即初起無明業相,潤生三 界之元始(開頭)。誰作者,即誰作無明業也。誰受者,即誰受三界生死。作是六根, 受亦六根。凡夫以六根為實有故(都當作實在有),若煩惱根本不明,則不能知根塵 虛妄顛倒知見起於何處,處尚不知,云何而能降伏煩惱取如來位哉(所以一定要知 道煩惱的根源在哪裡)。此故取如來位,所以須詳審煩惱根本。無始發業潤生(就是 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那個發業財潤生),即是水土相合(水土相合是比喻,佛性本 體好像清水一樣,土就是我們落入凡塵以後,土沙污穢。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是一 個因,因已經造成了,果報就會呈現,所以這是煩惱根本),為煩惱的根本。欲解生 死,必須心境相離(作工夫時,心境一如。可是我們作工夫時候都講心境一如,之 前時常會提「心境一如不患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但 是我們要解開生死用所修之法第二義,心跟境一定不能參雜在一起,心裡面不能有 境,心裡面有境,我們就會住相,住相以後煩惱就會產生,所以心境就相離)。所謂 離境者,對境作空觀(所有的境都是空),是為入佛第一要門(把外面的萬相都當成 空,都是假的,這樣就不會住相,就沒有煩惱)。 凡夫有為色相,有結有解(有結有解開的時候)。諸佛無為如虛空(所有的佛都無為, 好像虛空),無結無解(沒有結也不用解開)。有結而欲解者,必知結之所以然(一 定要知道為什麼會打結),而後方可解。不見所結,云何知解(就是沒看到結,要怎 麼解開),亦即不知煩惱根本,不能除煩惱義。 六根為煩惱賊之媒,勾引煩惱,劫家中之真性,而為外塵。由無始精明之心,與四 大相織,即結之始生處(結生出來的地方),亦即沙土初入淨水時也,是故眾生於器 世間,不能超越也。(結) 經文――(第 86 頁)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 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 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 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 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難,汝復 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什麼叫做眾生世界。 ―4― ․世為遷流: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界為方位:東西南北,方位。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界有十個。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佛在解說都很詳細。一般問什麼叫世界?我們會說「世 界就世界,你不知道嗎」,佛就詳細說,世=時間,界=空間,有時間有空間。 ․方位有十: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流數有三: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空間跟時間相交織然後形成。 ․身中貿遷:我們在我們的身中貿易遷流。 ․世界相涉:世跟界互相交涉,我們這個身上就是有世跟界相交涉。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雖然 有十方的界限,我們非常明顯可以知道東西南北,上下則沒有位,中沒有定方。所 以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只有東西南北有固 定。 ․四數必明:就一定了解。 ․與世相涉:跟世相交涉。 ․三四四三,宛轉十二:三世跟四方,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與東西南北互相交 涉,三四或四三,以世入界還是以界入世,一定都是十二。 ․流變三疊,一十百千:一十就是十二。百=一百二。千=一千二。這個我們詳細 了解,十二我們容易知道,四個東西南北是界,三個流數過去、現在、未來是世。 之前我們常提「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在三世裡面各有三世,過 去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個。現在世也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個。 未來世又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個。加起來就有九世,九世再加上我們根中 「了了分明」的一世,就十世。所以後學說不要有三心的話,沒有過去心、沒有現 在心、沒有未來心,我們當下佛性圓滿呈現,可是我們很容易腦筋就想到過去、策 劃未來、然後把握現在,這已經落入三世攝受。這邊因為它是我們六根所緣,我們 六根緣什麼?就是緣三世、四方,所以我們所緣的三世四方,然後把它詳細的內容 都呈現以後,了解原來我們周遭整個有一千兩百功能得用。這裡佛就講開始是「宛 轉十二」,只有個位而已。然後「流變三疊」,就是我們現在以世涉方(即世界然後 進入四方),四方裡面各有三世,然後每一世又各有十方,每一方又各有三世,了解 嗎?因為後學看這一段的時候,很多的註解都不同內容,可是我們從佛講的根源來 ―5― 了解,離不開三世跟四方,然後三世、四方是我們六根所去緣(就是我們要跟四方 接觸,就緣於三世四方),所以一世以後,我們就知道這個世裡面就有十個十世,方 就有十方,第一疊是十二。第二疊就是把十二的每一個都有十方,每一個又都有十 世,就變成一百二。第三疊時候,又增加一倍,一百二就變一千二,它的內容都離 不開三世跟四方,就是我們六根所緣的三世四方。所以佛講一十百千是概略,零的 都沒講。 ․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我們六根功德(功能德用)有一千兩 百。 ․汝復於中,克定優劣:然後佛就對阿難講「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因為我們六根 有優有劣。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 德不全:就是我們的眼根沒有辦法到達一千兩百。東西南北各兩百,東南西南東北 西北各一百。我們以南方來算當作我們的前面,眼根看到前面已經有兩百,東南西 南這就兩百,我們左右旁觀又很清楚就又兩百,我們眼根看不到後面,就缺少兩百, 然後西北東北又各缺一百,加起來共四百就沒辦法看到。各位前賢聽懂嗎?前面東 西南北各方有兩百,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各一百,然後我們前面看了兩百,左右兩邊 又看的很清晰就有四百,已經有六百了,然後又東南、西南這兩個各一百,我們眼 根的功能德用就是這樣。但是後面看不到,兩百不見了,然後東北西北又看不到, 各一百又不見了,就缺少四百。 ․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本來一千二,但是我們缺少後面跟後 面的東北西北(我們以南為當作前方來說)。 小字體 眾生世界,世為遷流,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常流而不住,界為方位,東西南北十方, 立定界限不移易,此世界,在自性中本無此事(在我們佛性中沒這些事),隨眾生織 妄相成,所謂有眾生,世界亦從之而有(有眾生就有世界),世界眾生兩不相離彼此 依賴,四方涉三世,三四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六根之中各各功德千二百,然六 根作用不同,優者功全(優者一千兩百全部具備),劣者三分缺(缺後面、東北跟西 北看不到),眼根為劣只八百功德。 經文――(第 86 頁,反面)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 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6―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 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我們耳朵可以周聽,這十方我們耳朵都聽得到。「動若邇 遙」,動=有聲音,邇=近,遙=遠,不管遠不管近。「靜無邊際」,有聲音的時候, 近的聲音也聽得到,遠的聲音也聽得到;當一靜下來,全部都沒有聲音的時候,我 們的聽已經寬廣到沒有邊際,非常的寬廣。「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各位前 賢,我們背後的聲音可以聽得到嗎?可以,不像眼根背後就看不到,耳朵就是優, 優就是功全。 「如鼻嗅聞」,我們的鼻子可以聞氣味。「通出入息」,我們呼吸出入息都能夠通。「有 出有入,而闕中交」,闕中交,就是我們出息要換入息的中間有沒有停頓?各位前賢 我們的呼吸,呼出去的時候當要吸進來,這中間有沒有停頓?(有),然後我們吸進 來要又要呼出去,中間有沒有停頓?(有),恩,這叫闕中交,它缺中間。「驗於鼻 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不夠完全,它缺一分,四分才有完全。 「如舌宣揚」,這邊不講舌頭吃東西,佛講舌頭在宣揚佛法。「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所有世間出世間的智慧,我們都可以把它宣揚。「言有方分」,言有地方的土話,有 分英語、國語、德語、法語。「理無窮盡」,不管你用哪一種語言來講修道的道理, 都沒有窮盡,可以盡情的發揮。「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舌頭都可以講,講 的很圓滿。 「如身覺觸」,我們身體能夠感覺=觸覺。「識於違順」,認識違順。比如現在是夏天, 但是你穿是棉襖,這叫違;現在若是夏天,但我們都穿很薄很涼的衣服,這叫順。「合 時能覺,離中不知」,我們若穿著叫做合時,都能夠感覺到;可是假如離開我們的身 了,我們就不知道,所以離中就不知,離開我們身體就都不知道了。「離一合雙,驗 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一樣不夠圓滿。 經文――(第 87 頁)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 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意默容」,我們的意可以含容十方三世,十方三世都可以容在我們意念之中。「一 切世間出世間法」,全部都能夠默容。「唯聖與凡,無不包容」,不管是聖、不管是凡, 全部都包容。「盡其涯際」,天涯國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可以圓滿一 千兩百功能德用。 經文 ―7―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 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 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 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 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 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順流就是緣塵,逆流就是造性。順流 就是跟凡塵攀緣。逆流就是把精神收回來,叫造性。所以欲逆生死欲流,就是不要 生死裡面打滾了。返窮流根至不生滅,它是什麼根源跟著欲流,現在我們要返回來 一直到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即我們的六根。「誰合誰離」,就是要我們勘 驗我們的六根,跟我們比較能夠合、離,有的是離中知、有的是合中知。合中知很 難修,離中知就很好修;合在一起要修就比較難修,若離開則比較好修。例如耳根, 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都離開身體,離開以後知道外面的所有聲響,這叫離中知。 合中知,就是像我們呼吸之中,「合了」就是吸氣然後吐氣,那要跟身接觸合在一起, 你才會知道。「誰深誰淺」,什麼人深,像意就很深;什麼人淺,我們的耳根就很淺。 「誰為圓通,誰不圓滿」,圓通就是耳根,耳根最圓通;誰不圓滿,六根剩下大概都 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不要再順著,我們順著凡塵的 話,我們就在六道輪迴沒有停止。假如我們「無始以來我們織妄」,把妄編織,然後 起惑造業,流轉於六道。「得循圓通,與不圓根」,佛就講我們能夠找到圓滿的根來 修跟不圓滿的根來修,「日劫相倍」,就是一天之中成效就很大,而不圓滿不圓通來 修,一劫之中你都還沒有成效出來,所以相差很多,不只有一倍。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我們現在全部都把六根整個都顯現出來了,六湛圓明就是我 們六根整個全部都說明。「本所功德」,六根的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隨著 你來詳細選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可以進入了,你哪一個根可以 修行、可以進入的,釋迦牟尼佛就會詳細的說,發現明瞭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 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十方如來在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一一的修行,皆 得圓滿。「無上菩提」,都會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中間也沒有說 好跟壞。「但汝下劣」,就對阿難跟大眾講;我們程度不夠、根器沒有很好就是下劣。 「未能於中圓自在慧」,不能夠在我們的佛性之中圓融我們自由自在的智慧,即沒有 辦法圓自在慧。假如有辦法圓自在慧的話,就不用再選擇六根來修持。「故我宣揚, 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佛苦口婆心,就是要阿難自 己來審察觀察。 ―8― 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這就是我們一般的想法:「為什麼只有深入一門,而六根六門,怎麼可以一時清淨」。 經文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 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為一為六。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後學講到這一段, 就詳細的把見惑、思惑與六十二見講解,我們手上都有一張講義,我們看這一張講 義來了解,見惑斷盡以後就是須陀洹,就是入流(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跟仙佛排 班了,要走入仙佛的位子了,所以叫預流(入流的意思)。所以那麼詳細的內容要怎 麼做才可以把見惑全部都清除掉,就在這裡面。 ◎以下開始為『見惑、思惑與六十二見』講義內容。 ※見惑八十八使 ․一念無明落入凡塵,始有身體,由身體產生的見思,皆由現象出發。偏離真心佛 性本體,故稱惑,見惑為見解上,思惑為思想上,迷理迷事。見道所斷之理,謂之 見惑,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苦集滅道)之真理,起種種邪見。 一念無明落入凡塵才開始有身體。由身體產生的見跟思,皆由現象出發(我們身體 產生的見跟思,所以見惑跟思惑都是迷惑)。偏離真心佛性本體,都已經偏了離開 了佛性本體,故稱惑(迷惑)。見惑為見解上,思惑為思想上,迷理就叫見惑,迷 事就叫思惑。見道所斷之理謂之見惑,我們要見道了,可是被迷惑把我們見道的心 斷掉,所以見惑能夠全部去除掉了沒有了,那才叫見道位,已經見到道的位階。所 以進入漸修,修到什麼程度都有一個位、都有名稱。所以見道所斷之理謂之見惑。 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就是苦集滅道的真理,起種種邪見。 ․修道所斷之事,謂之思惑,以思惑之故,作善惡之業而流轉於六道。把見思二惑 斷盡,證悟真理,出離三界。所以說見惑思惑是生死之因,先斷見惑八十八使,為 見道位(見惑斷盡了叫見道位),亦名得初果須陀洹(阿難已經得到須陀洹果), 稱入聖賢末流。 ․次斷思惑八十一品為修道位(見道位與修道位不一樣),亦名得阿羅漢,證無生 法忍,謂之無學(可以斷掉見惑與思惑也叫做無學,無學就是無法可學了,這在凡 塵來講算蠻高的位階),亦名無漏(不漏於三界)。詳加研究八十八使和八十一品 詳細的內容=由迷理引起的五利使,跟迷事引起的五鈍使延伸而成。 ―9― ․五利使:(1)身見(色身引起)(2)邊見(二邊之見、斷常之見)(3)戒取見(取不合 理的禁戒)(4)見取見(未悟謂悟,未證謂證)(5)邪見(說沒有因果報應)。此五項 惑性銳利,見道時被此斷之,故稱利使。使者驅使、驅役之意。 身見:我們的身體產生的見解,我們見道的時候被身見斷掉了,非常銳利。 邊見:兩邊之見,你說這樣,我說這樣,一人說一邊,你說善,我說惡,兩邊之見 叫邊見。我們凡塵都是這樣,都走入兩邊。 戒取見:取不合理禁戒。 見取見:還沒有領悟說自己領悟了,還沒有證悟說自己證悟了。 邪見:說沒有因果報應。 見道時被此斷之:我們要見到道了,被這五個把我們斬斷。 ․五鈍使:貪、瞋、癡、慢(驕傲)、疑,此五項迷執於世間事物而起,其性鈍而 難斷,修道時被此卡住,故稱鈍使。五利使、五鈍使,名為本惑(根本迷惑)。餘 皆名隨惑。 佛性裡面都沒有這個(貪瞋癡慢疑),可是我們習性裡面貪瞋癡慢疑全部都有。 餘皆名隨惑:剩下都叫隨惑,隨著迷惑。 ․八十八使是迷於四諦真理而起。苦下俱一切,集滅各除三,道諦除二見,上界不 行瞋。即是苦諦俱五利使、五鈍使全部,集諦者業因,業因無身體,故無身見。無 身見故無邊見、戒取見。滅諦跟集諦同,道諦無身見和邊見。苦=10 使;集=7 使; 滅=7 使;道=8 使,共 32 使,歷三界(上界不行嗔),苦集滅道各減一,有 28 使。 欲界=32;色界=28;無色界=28;共 88 使。 八十八使是迷於四諦(苦集滅道)真理而起。苦下俱一切,苦的底下五利使、五鈍 使全部都有。集諦、滅諦各除三,道諦除二見,上界不行瞋(色界跟無色界沒有嗔 心)。即是苦諦俱備了五利使、五鈍使全部。集諦者就是我們的業因,為什麼會受 苦?就是有集諦有業因,業因還沒有身體,故無身見,無身見故無邊見(沒有兩邊 之見、也沒有戒取見)。滅諦和集諦相同,那道諦沒有身見跟邊見。底下就列出: 苦=10 使;集=7 使;滅=7 使;道=8 使,總共 32 使,歷三界,就是欲界、色界、 無色界,上界不行嗔,所以五鈍使裡面的瞋,全部都去掉。所以苦集滅道各減一個, 有 28 使。欲界=32;色界=28;無色界=28;共 88 使。所以見惑八十八使。88 使 全部斷盡了就叫初果須陀洹。 我們知道詳細的內容以後,才知道怎麼修。假如詳細的內容不知道,做錯了還不知 道,所以各位前賢,慢就是驕傲,我們有沒有驕傲?很多人會想我哪有驕傲,可是 只要當人都會有那種驕傲,尤其我們研究性理心法,那個驕傲更多,為什麼?因為 比別人知道的多,當知道的多就更驕傲,可能都不承認。可是當你靜下來的時候想 ―10― 想看,有沒有這個現象,一定有的,只是要慢慢把它清除掉。我們就要從大的方向 來想:(1)既然落入凡塵了,落入凡塵就是有造業,那有什麼好驕傲的!(2)假 如我們全部都了解性理心法,了解最上乘佛法,然後修到最上乘,已經證悟佛性本 體了成道成佛,那也沒有驕傲的本錢,為什麼?這麼多的眾生都在苦海沈溺,你不 想渡他嗎?有沒有驕傲的本錢?沒有,所以我們就要想:「我已經落入凡塵在受苦 了,有什麼好驕傲的,再怎麼有錢,那也都是短暫的現象。我們要知道,那是我們 以往所造的善而得來的福報,那也只有一點點,享用一下就沒有了,沒有以後,你 再不種的話,再來就要受苦了」,所以凡塵沒有驕傲的地方,有錢也不值得驕傲, 家道中落的多的是,縱然一生一世都很有錢,那也沒有驕傲的地方所在,畢竟你還 沒有成道成佛,還要再來受苦,還在分段生死裡面,所以不用驕傲。 這張講義因為要省篇幅,所以很多都沒有詳細的一個一個講,不過在裡面詳細看都 會有答案,五利使的部分,就是這五個,我們有身見嘛、邊見嘛,戒取見我們大概 比較不會有,可是見取見有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說「還沒領悟,但說自己已領悟」, 我們自己會犯到這種現象。邪見可能我們也比較不會,不會說沒有因果報應。 五鈍使的部分,貪瞋癡慢疑,貪瞋癡可以說六道輪迴久了一定都有,各位貪不貪? 要真的無貪很難,貪不貪?各位假如在內心說「我都不貪」,在內心說不貪的人, 想不想成道、想不想成佛?你想的話就貪了。所以我們真的要到達透徹了解真理, 就連成道成佛我們也不想,可是各位要知道,不是我們想、不是我們不想而事情就 解決了,不是想跟不想的問題,而是你真正的到達真理世界以後,沒有對待、沒有 分別,那個時候「你也不想成佛」,可是你的程度已經就是成佛了。所以都可以把 這些去掉都不要,都不要並不是都沒有,真正你都不要而外面的人說「看你都成就 了」,那個才是真的;而我們自己洋洋得意,那都還沒到那個狀態。以上是八十八 使見惑。底下思惑是八十一品。 ※思惑八十一品 八十一品分三界九地,每地九品, 欲界有一地,叫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雜居地。 色界有四地:(1)離生喜樂地(分段生死已離)(2)定生喜樂地(定力產生)(3)離喜 妙樂地(4)捨念清淨地(第四禪捨念清淨) 無色界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2)識無邊處地(3)無所有處地(4)非想非非想 處地。(無色已經沒有形相了,只有「識」在) 欲界=五鈍使之貪瞋痴慢,四使為一品。色界、無色界貪痴慢三使為一品。斷欲界 初地六品為得二果,名叫斯陀含 ―11― 欲界的思惑最難斷,因為一地有九品,斷了六品為得二果,叫做斯陀含。 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得三果阿那含。 所以欲界的九品分成兩次斷,且有兩個位階。斷六品就得二果,後面剩下的三品又 斷了,就得三果。剩下色界跟無色界的就很容易斷。 斷八地七十二品思惑,證四果阿羅漢。以既斷盡思惑八十一品,不再受生於三界。 已經不來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了。 另有九十八隨眠之術語,是見惑八十八使,加本惑五利使、五鈍使而來,亦名九十 八使,是煩惱之異名,因常隨逐於人,故謂之隨,其體幽微難知,如眠狀,故謂之 眠,驅使人入於三惡道。 以上是見惑跟思惑,各位假如還不很詳細的話,因為我們都以 DVD 跟 CD、MP3, 你可反覆聽,只要你肯用心的話,絕對很熟都會了解。就像智閑禪師「一擊忘所知」 的偈語,智閑禪師的師父溈山和尚對他講,你還沒有入胞胎之前講一句來,我要記 你(記=授記),你若講對了,就要授記你,讓你成道,結果智閑禪師都不會,於 是就要求溈山和尚告訴他,溈山和尚講「說了是我的,跟你的不一樣」,所以智閑 禪師就把所有研究的都燒掉,心想「我讀這麼多,卻沒辦法回答一個問題」,然後 行禮打包就回家了,那時候智閑禪師滿心的灰心,沒有希望了就回去。 當智閑禪師回去整理環境,割雜草的時候打到小石頭,小石頭去撞擊到竹子,發出 一聲「咚」,因為這一聲,智閑禪師就領悟了,領悟以後才講這首偈語,「一擊忘 所知」。各位要了解,因為智閑禪師全部的心思都在修道,所以不知道真理就很苦, 智閑禪師聽出這聲音的時候,是緣聚則生(因緣聚會),智閑禪師也不知道他會去 砍到小石頭,也不知道小石頭會去碰撞竹子,是不是因緣聚會?(是),因緣聚會 才產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智閑禪師領悟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這樣:「緣聚 則生緣散則滅」,當下整個佛性都圓滿了,也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 心,所以智閑禪師就趕快回去沐浴,趕快穿新衣服,朝著溈山和尚的方向朝拜,「假 如當時溈山和尚跟我說,就沒有今天;因為溈山和尚當時沒有跟我說,要我自己去 領悟,雖然當時是很難過,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沒有這樣經過的話,不經寒徹骨焉 得梅花撲鼻香」,所以我們也是一樣,你要透徹了解真理就是要用心,所以智閑禪 師就講「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不用修了,為什麼?已經整個都圓滿。我們 平常都已經時常在用我們真心佛性,可是我們日用而不知,所以才會感覺到內心很 苦,然後我們心又向外去追求,跟修道者相反。 ―12― 修道者是要迴光返照,要朝我們的內心來修才是正確。所以我們用一點心,各位都 還記得智閑禪師的偈語?「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銷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所以智閑禪師一擊以後, 聽到這個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當下佛性都呈現,所以更不假修治(不用修了,已經 圓滿了)。「動容揚古路」,我們的面容在動,是誰讓面容動?就是佛性。發揚古 路,返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所在,我們既然能有這個佛性讓我們面容可以動,就可 以返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從古路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即發揚我們原來住的地方 那一條道路)。「不墮銷然機」,不要墮入因緣、不要墮入自然,因緣自然都是戲 論,所以不要墮入。「處處無蹤跡」,我們要找佛性,你處處去找都找不到。「聲 色外威儀」,有聲有色,你怎麼修怎麼做,那都是外面的威儀,不能夠達到。「諸 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所有各方向、各各地方修道且已經到達的,就是最上的 佛法。 底下六十二見,我們在講五濁惡世的第二個見濁時(第一個劫濁,第三個煩惱濁, 第四個眾生濁,第五個命濁),六十二見是屬於見濁。 ※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各經論所釋不同,惟多用大品般若經,佛母品和仁王經天台疏。 大部分的人都用大品般若經、佛母品、仁王經的天台疏講六十二見。 ․大品般若:色.受.想.行.識五蘊。先計色蘊,(1)色為常(2)色為無常(3)色為 常無常(4)色為非常非無常。受.想.行.識四蘊亦然,合計而有二十個見。此是過去 的五蘊之所計。 可能當時各位手上都沒有資料,所以聽過以後不容易記下來,現在手上有資料了就 容易記。假如要詳細說的話就是:(1)受為常(2)受為無常(3)受為常無常(4) 受為非常非無常。再來:(1)想為常(2)想為無常(3)想為常無常(4)想為非 常非無常;(1)行為常(2)行為無常(3)行為常無常(4)行為非常非無常。各 位了解嗎?(懂),所以就不用重複講。所以就說四蘊亦然,也是這樣就有二十見。 ․又現在五蘊之所執著,(1)色為有邊(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無邊(4)色為 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亦然,合計二十見。 我們現在的身體色受想行識五蘊所執,(1)色為有邊(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 無邊(4)色為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也是一樣,合計有二十見。 ․再於未來五蘊之所見,(1)色為如去(2)色為不如去(3)色為如去不如去(4) 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其他四蘊亦然,合計二十見。三世合而有六十見,加此身與 ―13― 神為一,此身與神為異,二見;總共六十二見。此六十二見俱是邊見。 ․此六十二見俱是邊見,離不開斷、常、有、無之範圍。而天台宗之釋是:(1)色 是我(2)離色而有我(3)色為大,我為小,我住於色中(4)我為大,色為小,色住於我中。 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歷三世合為六十,加常見和斷見共六十二。是五利使中身 見、邊見之所屬。 ․(另有解釋: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六十二見各隨意說),皆離不開四句範疇。 若論涅槃,理超四偈(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邊、 無邊),體絕百非,四偈之論,但有言說,皆無實義。而上之六十二見亦屬於四句之 論。若問佛:世界有邊耶?無邊耶?有盡耶?無盡耶?佛都默然,不給與回答。 若論涅槃,理超四偈:涅槃經裡面有記載真理是超越四偈。 體絕百非:就是一百個全部都不對。 但有言說,皆無實義:只有言說,但沒有實際的義理。 佛都默然,不給與回答:佛都不講,佛說那都沒有用。 ․四句執:(1)常:外道計過去之我即現在之我,相續不斷,執之為常,即墮於常 見。(2)無常:外道計,我今世始生,不由過去之因,執為無常,即墮於斷見。(3) 亦常亦無常:外道於上二句,皆見有過失。便計我是常、身是無常,若爾則離身則 無有我,名亦常亦無常。(4)非常非無常: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我無異故非無常。 常見:認為都是這樣就叫常見。 斷見:一了百了就叫斷見。常見跟斷見都不合理。 ․非真理之言論,皆經不起考驗,人生短暫,勿有限的光陰,浪擲在無益的見地裡, 稍涉及對待二邊即須放捨,保持清醒的腦海。觀照人生實相,返回本位。 觀照人生實相:我們要觀照人生的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經文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 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為一為六。 見所斷惑:見惑已經斷掉了。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積生就是歷生,一生一生累積下來。 無始虛習:我們歷生之中無始以來的虛習。 ―14―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這就是在講思惑。我們思惑就是無始虛習,要因修才能夠斷。 所以見惑斷,叫做見道位。思惑已經斷了,叫修道位。要修才能夠得,修思惑全部 沒有都斷掉了,就可以得。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這就是屬於無明惑,見惑、思惑還有無明,無明就 是最難斷除的。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我們現前的六根是一還是六? 經文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 阿難假如是一,我們的耳朵怎麼看不到、我們麼眼睛怎麼聽不到、我們的頭怎麼不 會走路,我們的腳怎麼都不會講話,這是講一。而現在講六根決定成六,那佛就說 「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現在楞嚴法會跟你講微妙的法門。你的六根哪 一個來領受。阿難就回答我的耳朵在聽。 經文――(87 頁,反面)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 義生。 佛就問,汝耳自聞,跟你的身體、嘴巴都沒關係。你的嘴巴來問我真理,身體有敬 禮的動作。應該知道不是一也不是六,說是一是六都不對,說非一非六又不對。 所以佛就對阿難講,不是你的六根原來是一、原來是六。阿難當知,不是一也不是 六。我們從無始以來都顛倒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圓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圓滿湛然是佛性的本體,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一六義生,就產生有一有六。 經文 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 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 受用根,亦復如是。 須陀洹叫做入流,就是已經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已經不進入六塵),各位要知道, 在生活之中我們六根面對六塵都互相發生作用,可是我們要訓練自己「事來則應事 去則靜」,不要六根面對六塵以後產生心意識。假如我們學習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這樣我們就不跟凡塵攀緣,然後不造業(沒有業),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比較容易 可以做。「事來則應」怎麼應呢?有一個剛好的軌道、剛好的方向,一定有一個剛 好的、比較屬於上上策的來應這來應這個事情,當事情過了就拋開,全部不讓它留 ―15― 在腦海,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子我們就已經進入修道軌道。可是我們現在大概 回想一下,事來則煩,事去則思,事來很煩很多事情,事情過去了就來開會檢討, 所以跟真理不相應。假如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就跟真理相應,時時刻刻都 在真理之中。所以後學就講,假如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我們當 下的一念就已經億萬年,億萬年前是這樣、億萬年後也是這樣,整個佛性圓滿,無 缺無餘,剛剛好都呈現。所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我們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三世我們都知道,我們腦筋一直在想過去世、腦筋都在策劃未來、然後把握手上, 這樣的話我們已經被三世攝受,三世都把我們吸住了,然後我們一定進入六道輪迴, 因為三世都有,在輪迴裡面,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假如我們這個心,過去的 讓它過去,不管是怎麼受人欺負、還是自己很風光,都已經過去了拉不回來;未來 的不用策劃,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策劃是我們身體要用,佛性不用策劃;現在你 把握不住,你說現在已經過去了,又說現在又過去了,現在不住。所以三世都不可 得(都沒有),三世: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我們三心都 不得,然後佛性整個呈現,佛性就了了而得了。要聽得進去,然後去做,「盡量不 要去想以前的、不要策劃未來、不要被眼前的事情卡住」,你的整個心呈現的時候, 就跟十方的虛空已經契合了,整個呈現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都已經是佛性本體了哪 會造業,不會造業了,不造業就不受苦,就解脫了! 所以佛就講我們無始來顛倒然後淪替淪溺在凡塵,我們在六道不一定是在人道。故 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已經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已經六銷。可 是猶未亡一,就是一還沒有亡,還執著在一,所以要全部亡了以後,才進入佛性本 體。佛性本體裡面沒有這一些事,為什麼?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我 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但是佛性本體給我們的卻是了了分明,只是看我們要怎麼用, 是用在凡塵呢、還是用在我們回到明心見性返回到我們的本來,就看我們怎麼用。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太虛空裡面參雜很多的形相。由器形異,名之異空,就是不一 樣的現相,形相都不一樣,我們就有名稱異空,形相有形相的名稱,空有空的名稱。 除器觀空,所有器具除掉來看這個空。說空為一,我們這個時候說空為一。彼太虛 空,太虛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群器,就是我們落入凡塵有身體有現相,所以跟我 們的佛性本體都已經不同了。然後我們除掉所有的形相來看我們的佛性本體,說空 為一,佛就講「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你把祂說成什麼都不對,你硬加 祂什麼名稱都不對。「何況更名是一非一」,是一也不對、非一也不對。「則汝了 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你要了解到,我們的六根受用也是這個樣子。 ―16― 經文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明跟暗兩種互相形顯,「於妙圓中」,就是在我們佛性的本體。「黏湛發見」, 黏我們的湛然(佛性本體)然後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我們就結色成我 們的眼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我們知道根元就屬於清淨四大水火風土。「因 名眼體,如蒲萄朵」,我們眼睛的形相好像葡萄一粒一粒,好像龍眼一樣圓圓的。 佛講的像不像白話。「浮根四塵」,就是色香味觸跟地水火風,這八個然後形成。 「流逸奔色」,流就好像瀑布的流水,你要怎麼擋都擋不住。逸,就像野馬在曠野 之中奔馳,你要擋牠也擋不來。然後我們就讓我們那個心就像流水、就像野馬然後 「奔色」,朝著所有的這些形相去追求。我們眼根是不是這樣?都是向外。有沒有 眼根是向內的?大概一睜開眼睛就是向外,都是精神外放,所以迴光返照很重要! 這是講眼根。 經文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動=有聲音,靜=沒有聲音,這兩種互相攻擊,動一來了, 靜就消失;靜一來了,動就消失,所以兩種相擊。「於妙圓中」,在我們妙圓佛性 之中;「黏湛發聽」,黏著我們湛然常寂的本體來聽聲音。「聽精映聲」,我們的 聽是直接跟聲音接觸。「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根的本來就是水火風土; 「因名耳體」,即我們耳朵的形相。「如新卷葉」,好像葉子捲起來。「浮根四塵, 流逸奔聲」,我們都豎立耳朵在聽外面的聲音。 ◎剩下約 10 分鐘,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所得、所不得、所失、所不失,是什麼意思? 【答】:這角度非常多。所得、所不得,因為有時候得失,得失的心不要太濃厚,假 如我們得失的心很濃厚,我們人蒼老的很快,很快就老了。假如我們所得的心,我 們得到就想:「我一口氣不來又帶不走,有什麼高興的」,那個得的心也就不會很興 奮。然後失的時候就想:「我生的時候也沒有帶來,有什麼好悲傷的」,這樣的話得 失就會看淡。所以所得、所不得是兩面。我們與人爭執,爭贏了就是得到了,所不 得就是你與人相處的這個友情卻失掉了。所以有時候我們要看看它的成效,不能只 有顧表面。有時候我們都會講吃虧就是佔便宜,為什麼會說吃虧就是佔便宜,我們 ―17― 一般人都不喜歡吃虧,都喜歡佔便宜。我們的浩然正氣就是在吃虧之中最容易培養, 我們佔便宜可以說把浩然正氣不知不覺都用掉了沒有了,所以喜歡佔人便宜的人, 沒有浩然正氣。沒有浩然正氣跟有浩然正氣有什麼區別?有,當你在人煙稀少的地 方,就是人很少的地方,那時候你就會知道差別很大,為什麼?魑魅魍魎就會出現, 你喜歡佔人家便宜,魑魅魍魎就要欺負你,魑魅魍魎沒有惡意,只是好作弄而已, 那你就受不了了。假如你有浩然正氣,魑魅魍魎不但不會害你,而且還要保護你, 所以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就會呈現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平常日常生活就要培養,我們 當然不是故意要去吃虧,只是我們不佔人便宜,那倒是一定要培養絕對不佔人便宜。 後學就講我們要培養到「不是我的,我不拿」,你雖然看到都沒有人,但有很貴重的 東西,一樣都不動心。有時候很不容易做到,當下都沒人,不拿白不拿,就會違背 良心。我們自己了解,騙別人很容易,但騙自己就很困難。自己要非常的正面思想, 走的又是大路,不走小巷,這樣人生就會過的不一樣,不管別人怎麼樣去觀看,我 們自己心裡面就是要篤定,心裡面篤定:「不是我該得的錢,我就不要」。 現在政府鼓勵我們去買東西要拿發票,可是後學都不要,我們有拿發票以後就會想 對,對了以後就會想中獎,假如中獎了好不好?要了解,外來這些不該得的錢財對 我們來講絕對不是好處,一定是陷害我們。我們能夠好好處理,那就有智慧,你拿 去幫助一些弱勢團體,讓他們能夠照顧一些弱勢的族群,那都是很好的,可是真正 當你拿到錢以後,肯這樣做的不多,他都會想獨貪,心想這都是我的,一般都會, 所以你問這問題,答案非常多。 【問】:剛剛講到欲界五趣地,後學想請問阿修羅是什麼趣地? 【答】:佛都不把阿修羅列入在六道輪迴裡面,因為天道也有阿修羅,人道也有阿修 羅,畜生道也有阿修羅,地獄道也有阿修羅,惡鬼道也有阿修羅,所以佛就不列入。 一般我們看的一些,都把阿修羅列入善道裡面,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屬於三善道; 然後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是屬於三惡道。假如你經看多一點的話,佛在講都是 講五道(五趣),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而不把阿修羅列入。阿修羅在中文 來講叫做無端(沒有端正),就是阿修羅本來想修,可是他不端正,不走正路,所以 列入阿修羅。阿修羅最喜歡跟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戰鬥,因為阿修羅想要奪釋提 桓因的位置,想要佔據,所以阿修羅好鬥好戰鬥,以我們人道來講,心就不是很正 常,所以佛都不把阿修羅列入善道裡面。 【問】:承上,後學有看書,阿修羅是有福無德,他會不會也就應該會修成? ―18― 【答】:我們人都有一些秉性(就是與生俱來),既然是與生俱來就表示我們累世累 生之間就有那一些現象,而那些現象的形成一定不是很短暫的時間,是很長遠的時 間而形成。所以有的根基非常銳利很好,可是有的根基就很差,只要我們是在凡塵 當人都有機會,不管根基好、根基不好,我們都有機會成道成佛。後學時常看到根 基好的反而不想修(因為根基好的福報大),想修也不是很努力,都是一種兼備的, 並不是真正要追求的。不像我們西元大概一千年以前,我們中國的修道,都是投入 生命在修,找法都是踏破鐵鞋,鐵鞋都被磨破了,走過的地方非常多,都一直找看 看有什麼好的修持方法,從西元零年到一千年中間都有,尤其在達摩祖師西元 502 年到中國來,那時候很興盛,就是因為很興盛,達摩祖師才又把道老水還潮,還給 中國。之前大部分都是在印度,所以印度西方有二十八代的祖師,我們東方有前十 八代,後來達摩祖師一傳回來以後,我們後東方十八代,這樣整個八八六十四卦, 整個元會裡面都圓滿了,所以到我們老師是最末後,老師、師母都是莫後一著,假 如有在稱十九祖,那都是騙人的,上天不承認的。 所以會當阿修羅就是累世之間已經有修,可是都沾了一個名而已,沒有實際的在做, 所以就有會一點異想天開,做的話方法就不是很正確,所以佛在講的時候都不把阿 修羅列入六道裡面,都只講五趣(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