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33

 我們講到第 82 頁。各位都反應講的太快。 阿難心悟實相以後,阿難又重復悲淚,為什麼說重復呢,因為到這邊阿難已經第五 次的悲感垂淚。要知道當我們心裡面感受很深的時候,就會很容易掉眼淚。第一次 的時候,是從摩登伽那個地方回來,然後阿難就講一向多聞,未全道力,這是第一 次的悲淚。第二次,就在三迷被破之後,三迷就是妄識非心(一直被佛破斥那個不 是心)、妄識無處(沒有地方所在)、妄識無體,這三個迷被釋迦牟尼佛破除以後, 阿難就第二次掉眼淚,所以阿難自己就講「他是佛的表弟」,所以阿難一直想「如 來會惠我三眛,無勞我修(我不用修)」,所以那時候就不知身心本不相待,身雖 已經出家了,但心都不入道。第三次,就是講我們真心佛性不會生滅那一段,阿難 就講:雖然我聽佛這樣講已經了解,可是我都不敢認是我的本源心地,這是第三次 垂淚。第四次,在十番顯見之後,又聽到佛講「見見非見,重增迷悶」,這時候是 第四次的流淚。而這一次是第五次,因為已經悟到實相,可是還不知道怎麼樣去修, 要怎麼樣修還不知道。底下就是要請佛來講怎麼樣修持。 經文――(第 82 頁) 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 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 藏妙覺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 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這表示他的最敬禮。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無上=最上。大悲就是要渡化所有眾生都成佛。能夠成就了 就是清淨寶王。 ․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能夠善開眾生的心,能夠讓我們瞭解 整個真理所在,能夠這樣的種種因緣,方便法門來提攜獎勸。 ․引諸沉冥:就是接引我們這些沈醉在黑暗之中,我們眾生都在黑暗之中。 ․出於苦海:讓我們不在苦海裡面沈溺。 ․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徧十方界:現在已經知道,知=已經領 悟,領悟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所含藏著山河大地,每一個人都有妙覺明心,我們 ―2― 都跟佛一樣。然後徧十方界,整個宇宙都有我們的真心佛性存在。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不但是徧整個十方界,還可以含育(整個包含生育)如來, 能夠呈現十方國土讓眾生能夠安居樂業。 ․清淨寶嚴妙覺王剎:都是很理想的一個居住地方所在。 ․如來復責多聞無功:多聞沒有功效,所以知道了一定要做,不做跟沒有聽到是一 樣。所以聽到好的法,一定要實際努力的實踐。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多聞無 功,不逮修習」,多聞還不如實際能夠修道學習。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旅=在陸地。泊=在水上。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天王賜給我一棟豪宅。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雖然很富麗堂皇,可是不知道要怎麼進入,要有門才能夠 進入,才能夠入住。 小字體 阿難雖悟實相,可見而不可即(就是可以見到,可是不能夠達到),回思自入塵勞以來 (回想自己進入凡塵勞勞碌碌),心迷實相(心對實相已經迷昧,不知道實相),認假迷 真(把假的認為真的,真的都迷失掉了),妄作妄為,如蠶作繭(自己把自己都綁起來, 然後就在裡面),自纏自縛,昏倒如是(我們眾生都是這樣,好像蠶寶寶,吐蠶出來, 把自己綁起來),不禁悲淚,為欲親證實相故,重復白佛,眾生失卻妙覺明心,常侶 無明(侶=伴侶,我們都跟無明在一起,把無明當作伴侶),故曰沉冥(很深沈的黑暗, 冥=無明),冥即無明,生死煩惱無有邊際,其苦如海,故曰苦海。眾生不知心境一 如(心跟境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誤謂心外有境(都以為心外有境),心為境囿(然 後心就被境侷限,好像一個花園裡面,圍起來種花,都被境圍起來),今承示誨(現在 釋迦牟尼佛開示教誨),乃知心境不二(心跟境是一,不是二),即境即心,名為妙覺 明心(之前我們有講,心境一如,不患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 有也。所以要修的時候,就是心跟境一如,不要患了我們心意識的思惟,這樣時間 久了,我們心就會開了,就了解到真理),能含攝十方國土,亦能生育十方國土,十 方諸佛清淨妙寶莊嚴之佛剎,無不從此心中流出(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流出來),亦 無不還歸此心中(又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心中回來)。眾生背覺合塵(我們跟覺相違背, 跟塵境相合,所以就塵勞),背家散走(離家出走了,不住在家裡),故如旅泊(好像在 外面旅行一樣)。阿難蒙佛指示如來藏性,如旅客得家(旅客已經得到家),家必須要 因門而入(要有門才能夠進入),猶如來藏必須要因修而證(所以我們要修,證我們如 來藏),是以阿難既悟如來藏性,必需復求修行之法。所謂悟者,有二義: ―3― (一)反觀自心,親見本來,此為真悟,又名圓悟,一悟一切悟,智(般若)同諸佛(跟 佛一樣了),悟後無功用道(就是不用有為的來修,不要落入有為),無生死可了,無 涅槃可證(就是已經到家了,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的那個「了」,透徹知道了)。 (二)依事推尋而悟者,藉事明心,此名相似悟(好像領悟),亦名解悟(了解領悟), 雖然悟得確是,終不若親見一面為當,是以悟後必須修證(所以前面第一義反觀自心 就是頓教法門。底下這個則一定要一個位階修證,這是漸修的法門)。 經文――(第 82 頁,反面) 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示我在會諸蒙暗者:開示在楞嚴法會這些很多還沒見到自己不生不滅佛性者,所 以還在黑暗之中。 ․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就是把小乘去掉了,不以得少為足。畢竟能夠得 到如來無餘涅槃,就是已經沒有剩餘,已經都解決了。 ․本發心路:根本的發心路。 ․令有學者:有學就是還在有形有相之中學,這離無學還有一段距離。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有學者都會攀緣。疇昔往昔的那些攀緣,要怎麼樣來攝服、 怎麼樣來降伏這些攀緣的心。 ․得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持,就是已經能夠掌握到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能 夠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入佛知見:能夠進入佛的知見。我們眾生都還不知道有佛知佛見的法門。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兩手兩腳全部都接觸到地面。 ․在會一心佇佛慈旨:在楞嚴法會大家都一心,全部都是追求要怎麼樣進入修持的 方法。佇=等待,等待佛的慈旨。 小字體 有學聲聞,有家不知歸,故如蒙暗之人。無餘涅槃者,生死煩惱淨盡無餘(都已經清 淨、都已經盡了,都沒有剩餘),是如來究竟涅槃。本發心路者,即回小向大之心路(小 乘已經要去捨掉了,然後向大乘菩薩的道路上,這叫本發心路)。攀緣,即六識攀緣 六塵,造諸惡業,為生死因(生死因就是攀緣。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就盡量不攀緣, 隨緣就好,不攀緣。凡塵來了,什麼樣的狀態,我們就隨緣,不攀緣),欲了生死故 須折攝降伏(我們那個攀緣的心要降伏)。陀羅尼,此云總持,總持萬法,全歸一真, 非得陀羅尼不能入佛知見(所以陀羅尼,我們用簡單的字就是咒)。 ―4― 經文――(第 83 頁)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 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 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 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 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 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緣覺聲聞:這是修小乘法,緣覺,十二因緣。聲聞,苦集滅道。修十二因緣、修 苦集滅道都叫小乘。 ․於菩提心未自在者:我們要在菩提心自由自在,菩提心還沒自在,表示我們被凡 塵左右、背凡塵控制。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就是為當來,即 我們現在末法的眾生,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我們末法的眾生發菩提心,打開最 上乘的修持方法,最上乘的有一個很奧妙的修行道路。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就是要他們都了解,要怎麼樣來到達無上乘的妙修行路。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我們修道在佛如來妙三摩提不 生疲倦,這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時間一久了,見不到功效的時候就疲倦了、就會 放棄。所以佛先告誡,要我們不生疲倦。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先要了解到我們剛開始要修道的時候,那個初發心(發覺初心) ․二決定義:兩個決定的義理。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底下佛就解說。 ․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就是捐捨小乘,向大乘。 ․入佛知見:要進入佛的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以前我們時常說能夠把這一段背下來。 因地方心與果地覺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若於因地:我們開始修的這個地方叫做因地。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我們開始在修是用生滅心來修。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就是生滅的心,就會得到生滅的果。我們一定要 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就是從這地方出來的,記載在這。所以我們一 定要找我們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跟果一致,就會成就。假如我 們開始修都是用生滅心,那我們想得到不生不滅佛的果位,這樣因果不一致不會成, 不管修了幾生幾世都不會成,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 ―5― 所以後學開始講的時候,就講「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 候,我們就已經把生滅心去掉了,然後我們就一直放,就會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 放不掉(你要放下卻放不下,祂都存在),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心,用那個心來修 道就會成道。我們知道方法了,很簡單。可是你不聽課的話,就不知道怎麼樣找不 生不滅的心,不知道怎麼找,縱然找到了也會懷疑,對還是不對呢! 我們就詳細的把內容解說,當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所有生滅都去掉了,然後留 下來的那個覺(放不掉的那個覺)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而我們用這個不生不滅的 真心來修不生不滅佛的果位,就一定成就。這叫做「江湖一點訣,講破不值三個錢」。 ․以是義故:就是這樣的道理。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佛就講,這一種真理我們來看,把它延 伸到凡塵的所有萬相萬事。所以汝當照明,就是把它整個呈現,萬相萬事我們都了 解到它的表相。「諸器世間」,就是有形有相的世間。「可作之法」,我們可以做 的有為法。「皆從變滅」,它都會變都會滅。所以我們回想看看,以往我們所做是 不是都這一些?都是生滅法。想成佛的果位,能不能成?一定不會成的,不管你再 怎麼的努力,弄到頭破血流也不會成道,因為根源已經錯了,用生滅的心絕對修不 成道,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有不生不滅的心,都有生滅的心,只 是我們平常很少去區分它,都會說「都一樣啊,都是心」,一不一樣?不一樣,會 差別很大。 ․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所以你看看凡塵我們可以做的方法,我們可以做 的事情哪一個不會變化。所以有一些人真的是修了很久,可是真理都不研究,都是 在這一些可作之法裡面很努力,真的弄到頭破血流了,會不會成道?不會啦!但是 他還是了一了業障,還算行善,了業障。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我們一定不會聽到虛空會爛掉會壞掉,這就跟我們講「我們 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就是虛空」,整個虛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會壞, 為什麼?沒有形相,因為我們佛性沒有形相,所以不會壞。只要落入形相,都會壞。 那佛性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我們佛性沒有形相但了了分明,充塞整個宇宙虛 空,所以我們這個空就是真空,空中不空有佛性在,祂都不會爛不會壞。 ․何以故,空非可作:就是這個,各位前賢我們的佛性可不可以把祂製造出來?沒 辦法,所以空非可作,我們的佛性沒辦法製造。現在只要我們發明一個東西出來, 就大量生產,很快就很多了。那現在你說我們佛性一個生出來了,有沒有辦法大量 生產?沒辦法,生不出來。現在科學家再怎麼厲害、怎麼發達,也沒辦法生出佛性。 ―6― ․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就是開始跟結束,祂都不會壞都不會滅。我們的佛性就是這 麼奧妙,億萬年前是這樣、億萬年後也是這樣,佛性全部都在,中間只是我們沾惹 很多塵垢,所以才會受苦。假如我們把這些塵垢去掉了,我們就不用受苦了。 小字體 修行乃為發明覺性,覺性圓明,名為行滿(我們修行已經滿了、已經成就了)。修行第 一步,名為發覺初心,二決定義者,一為能修之因心,二為所修之法門(能修的因心 跟所修的法門,能所),此二如行人之足目(我們的腳跟眼睛),非此不足以言行(若沒 有這兩樣,說要怎麼走我們就沒辦法走),故首當明之。 生滅因,感生滅果,不生滅因,感不生滅果,如是因,如是果。若以生滅心,求不 生滅果,因果不一致,不會成就。 可作之法,即有生之法。有生故,終從變滅(會變化會消滅)。凡世間可作之法,無有 不歸壞滅者,此證明有為心,不成無漏果(我們有為心就不會成就無漏果)。 惟虛空非可作之法,而虛空終不爛壞(虛空不會壞),此證明無為心(無所作為),可成 無漏果。 經文――(第 83 頁,反面)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 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 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 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 是。 ․譬如清水,清潔本然:佛做一個比喻,好像清水。祂本來就很清。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跟塵土完全都不相同。塵土有灰、有沙。塵土本 質就是留礙,跟清水的清潔本然完全不同。 ․二體法爾:水跟土本來就是這樣。法本來就是這樣叫法爾。 ․性不相循:水跟土的性兩個不搭調、不統合不相循,不會互相遷就。 ․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有世間的人把土投到淨水裡面。 ․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土喪失流礙,本質流礙就喪失了,水的清潔也消失了。 ․容貌汩然:看一看水跟土合在一起,要怎麼樣說都說不出來了。 ․名之為濁:這樣就叫做濁。 ․汝濁五重,亦復如是:我們在五濁惡世就是這樣生起來的。 小字體 地是質礙性,故以身中筋骨皮肉等堅相為地大。水是潤濕性,故以身中血涎涕淚等 潤濕相為水大。火是熱燥性,故以身中煖熱相為火大。風是搖動性,故以身中搖動 ―7― 相為風大。由此地水火風,四大纏縛湛圓妙覺明心(湛圓妙覺明心=我們不生不滅真 心佛性本來,本來就叫湛圓妙覺明心,我們的本來就是這樣,我們現在要讓它恢復 湛圓妙覺明心就叫成道成佛),而成現前之人身也(我們現前人的身體就是這樣,由水 火風土跟我們湛圓妙覺明心合在一起就變成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湛圓妙覺如清水, 四大如土沙,由地大沾黏湛心(真心)成身根,湛心則成身中之覺性。地大成鼻根,湛 心則成鼻中之嗅性。地大成舌根,湛心則成舌中之嘗性。此三根,同為合中知(就是 合,然後才會知道),故同歸地大(就屬於地),同名覺性。 水大沾黏湛心,則成耳根,湛圓妙覺明心則為耳中之聽性。 火大沾黏湛心,則成眼根,湛心則成眼根中之見性。 風大沾黏湛心,則成意根,湛心則意中之察性。 此即所謂元依一精明(依我們湛圓妙覺明心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六 和合)。 風大而成意根者,意主生滅,風性也。 火大而成眼根者,眼主明暗,火性也。 水大而成耳根者,耳屬腎,腎主便道(大小便)故,水性也。 地大而成身根者,身統諸根,如地載萬物身是質礙之相故。舌為脾之苗,脾屬土, 鼻屬肺,肺屬金,金是土之堅相,故鼻根亦屬地大。 精明之心,分成六合,非一時頓成,乃由五次迭積而成,此根身渾濁之相,所謂濁 者,凡二物或多物雜和,失其本然之相者(一物有一個相,現在合在一起後,本來的 相就失掉了),皆名為濁,未成眾生以前,心本湛然(湛然常寂感而遂通,那是我們佛 性本體),境本無相(境沒有形相),由心境組織和雜,而成根身,故名為濁。 境是有相,心是無相;境是無知,心是有情,一念不覺,無明心起,心境之本相, 汩沒於幻身之中是為心境和成眾生濁相之由來(所以佛都詳細說明我們是怎麼來 的)。 經文――(第 84 頁) 阿難,汝見虛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 名為刧濁。 ․汝見虛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見跟空――我們的見跟虛空的空都徧十方界,就是徧 滿十方界。見包含聞嗅嚐覺知,空包含水火風土。用見來代表六根,用空來代表水 火風土空五大。 ․空見不分:空也徧十方界,見也徧十方界,空中有見,見中有空,所以空跟見不 分,是合在一起。 ․有空無體:假如只有空而沒有見的話,那就沒有空相可得。 ―8― ․有見無覺:假如有見而沒有空的話,那就見不到東西。根要有塵來相對,沒有塵, 這個根就沒有對象了,所以有見一定要有空。 ․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刧濁:有空無體跟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 為劫濁。劫:代表(1)災難(2)時間。 小字體 以世界成住壞空為一劫,凡一切物莫不有成住壞空,即莫不有劫(都有劫都有時間), 此劫非本來有,所以成此劫濁者,由空與見,二法相織而成,空即諸法之空相,非 頑空,見即六根互用(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部包含,所以一個空代表水火風土空, 一個見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用不行之真見(不是把祂分成六個不同的知覺),非見 聞覺知之見(已經都能夠合在一起,就是變成一精明的體)。織者,如紗織布,縱經橫 緯,穿雜渾一,空遍十方,見亦遍十方,空見不分,空即見,見即空,空外無見, 見外無空,此境入心(這個叫做境入心),如塵土初入淨水,失留礙體(塵土不會留礙), 以體失故,空相現前,故曰有空無體。此心入境(上面是此境入心),失其覺性,如水 得塵土,失其清潔之相,以覺性失故,妄見現前,故曰,有見無覺,由此空見二法 穿織,而劫濁之相成焉,此第一疊而成劫濁,劫濁在人身,即生老病死,在外境, 即成住壞空。根塵相對,渾濁真性,隱蔽妙明(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被隱蔽了), 遂成劫濁之相。 經文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 二重,名為見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就是我們現在的身體。摶就是把四大水火風土都捏成一起, 當作我們的身體。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我們的見聞覺知本來是一體,但是現在我們被水火風土分 割了,就壅令留礙,眼只能夠見,耳朵只能夠聽。所以假如我們有修的話,把見濁 去掉,我們六根就可以互用。六根互用,當我們看仙佛來借竅時候,仙佛在講課, 而點傳師或講師在抄黑板,當抄的字抄錯了,仙佛不用轉身過來看,仙佛就能夠說 你那個字寫錯了,那就是六根互用,不用說一定要眼根才能夠看。所以我們六根修 到後來都可以互用,眼睛可以看也可以聽,想不到喔!我們開始聽性理心法,都以 為好像在講卡通影片,可是你聽到後來都是真的,像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佛性, 開始聽到什麼感覺?也是很奇怪,怎麼山河大地會是我們佛性呢!可是到現在我們 就知道,確實就是我們佛性。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水火風土是無知之物,而我們現在把它旋轉讓它有覺知。 ―9― 小字體 根塵對照,名為見濁,眾生之身乃摶取四大而為體,見聞覺知,同是湛然之心,本 無留礙,由水火風土所壅塞而成留礙。 水火風土,同是無情之境,本無覺知,由見聞覺知於中活動旋轉而成覺知(變成我們 身體有覺知。關於見濁,以身見為主,有六十二見,各位還記得嗎?五蘊、三世(過 去、現在、未來),後學講六十二見的內容: 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共五個。 (1)身見,又身體產生的見解。 一、色為常,二、色為無常,三、色為常無常,四、色為非常非無常,共四個,然 後受、想行識都跟色一樣,受為常、受為無常、受為常無常、受為非常非無常;再 來,想為常、想為無常、想為常無常、想為非常非無常,這樣五個,5x4=20,就有 20 見,62 見已經有 20 見。20 見屬於過去世所計,我們過去世都這樣計算。 現在世,一、色為有邊。二、色為無邊。三、色為有邊無邊。四、色為非有邊非無 邊,共四個,受想行識也一樣,5x4=20,就有 20 見,這樣就共 40 見,這是現在世 所執。 未來世,一、色為如去,二、色為不如去,三、色為如去不如去,四、色為非如去 非不如去,共四個,受想行識也一樣。這三世加起來共 60 見。然後在加身與神是一 還是異二見(身與神是一,身與神是異)。 有印象嗎?以前後學有寫一張六十二見本,就是五利使(屬於見解上的迷惑),然後 還有五鈍使(屬於思想上的迷惑)。六十二見全部都不合真理,都不正確的)。 經文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 三重,名煩惱濁。 小字體 根塵發識(根塵相對就是我們的六識),妄想叢生,昏煩惱亂,名為煩惱濁。憶者, 記憶過去境;識者,了別現在境;誦習,未來境。知見者,即於六塵境上分別種種 名相之知見,由知見與名相穿織(所以離塵就無相,六根假如沒有六塵的話,就沒 有相。六塵離開六根,離覺就沒有性。所以一定要根塵相對才會產生。了解意思嘛? 很沈重,各位前賢這都固定的道理,只要我們聽了,然後你能夠反覆的複習的話, 你就會很熟悉。當你很熟悉,你就會知道這都是白話,不會很深,當我們第一次聽 到就會感到很深,其實不會,都是很容易了解的),而煩惱之濁相成焉(所以五濁依 附在我們五蘊(色受想行識),劫濁依於色,見濁依於受,煩惱濁依於想,因為想才 ―10― 有煩惱;眾生濁依於行,命濁依於識)。 經文――(第 84 頁,反面)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 名眾生濁。 我們早上晚上、早晨黃昏的時候生滅不停,我們的知見每欲留於世間,就是我們在 凡塵居住,什麼都要留在世間,可是我們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我們就是造了業而被 業推,業推我們,我們就有六道輪迴的變化,時常就搬家。各位有沒有時常搬家? 現在是沒有,可是我們的六道輪迴,是被業力推(遷於國土=搬家),由人道遷到天 道,由天道轉到人道,人做的不好就轉到三惡道,都是在遷於國土。 小字體 眾生之身,朝夕變遷,生滅不停,生生不已(就是不停止),故名眾生濁。由第三重 知見與名相,更起貪戀,故曰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所作善惡事業,運轉不停,牽引 識性(就是我們所有的業)死此生彼(在這裡死掉了,又再別處轉世),故曰業運每 常遷於國土,識因與業果,互相組織,而眾生之濁相成焉。 經文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 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我們的見聞本來是一體的,可是被眾塵隔越,我們就沒辦法變成一體,所以就便性 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小字體 色心連持(色=形相,指我們身體),一期未散(ㄧ期就是我們生跟死,命還沒斷、 還沒絕),名之為命,生滅無常,名為命濁,命非本有,乃由第四重識因與業果所起 之濁相,見聞覺知同一覺性,故曰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心性本一,由眾塵隔 越而成六根,故曰無狀異生(沒有狀況,然後不一樣的產生了),性中相知,用中相 背(眼睛看了,也都回報到我們性中;耳朵聽了也都回報到我們性中,所以性中都 知道。可是用的時候,用眼睛只能看,用耳朵只能聽,用鼻子只能嗅聞,所以用中 就相背了,性中都相知),同而不同,異而不異,故曰同異失準(同跟異不一樣,失 掉那個原則),生滅無常,由此同異相織,而命濁之相成焉(就是五濁惡世已經形成)。 ※底下這段蠻重要,各位要用心,最好把它背下來。 經文――(第 85 頁)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 ―11― 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 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 德。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要我們眾生這個見聞覺知跟如來果位名稱 (常樂我淨四德)契合。 ․應當先擇生死根本:要先選擇我們生死的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依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把所有的生滅都旋轉過來。 ․復還元覺:降伏生滅,讓它返回到元覺(即本來不生不滅佛性)。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已經得到元明覺(不生不滅的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佛作比喻,好像我們盛濁水,把它放在靜器。 ․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都不要動,沙土就沈下去了,清水就會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樣已經可以成就,降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清水拿出,泥巴洗掉。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根本無明都斷了。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這已經講到佛了以後,在渡 化眾生,所以一切變現就不會煩惱。 小字體 見聞覺知乃因中四心,常樂我淨乃果上四德,欲因中心,契果上德者,必先審擇生 滅根本,生滅根本者,湛圓妙覺明心,依不生滅圓湛性而成生滅故(所以我們的生 滅還是依賴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即以圓湛之性,旋轉其虛妄生滅,伏其生滅(把 生滅都降伏),而還其元本之湛圓覺性,得元明覺無生滅性,此可為因地修證之心, 如是不生滅因心可得不生滅果覺,故曰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首要明了人身根本是無生,然後旋其現前之生滅心(旋轉其顯現在眼前的生滅心), 生滅心伏(生滅心已經伏了,旋轉過來了),始得元明覺(元=本來),由元明覺起 修,方可證妙覺果。否則,盲修瞎煉,枉費工夫,佛經三阿僧祇劫修行,方成佛果, 修行之事非容易(講三個阿僧祇劫修行,那個以後是要掌天盤。各位成佛以後想不 想掌天盤?都不敢想。想要掌天盤的話,一定要修三個阿僧祇劫。所以有道親問, 釋迦牟尼佛跟彌勒祖師不是經過這麼久嗎,中間不是很多都成道成佛了嘛,怎麼都 沒有列入掌天盤的位置裡面,因為莊嚴劫有一千位佛,現在賢劫一樣有一千位佛, 往後的星宿劫一樣有一千位佛,各位要了解,現在賢劫到彌勒祖師是第五位,釋迦 牟尼佛是第四位,這麼長的中間沒有人成道成佛嗎?有,非常多,可是沒有經過三 ―12― 個阿僧祇劫的修,就沒辦法掌天盤。各位要不要掌天盤?要的話就要修三個阿僧祇 劫,那是非常久的久,怎麼久呢?之前有講過, 人類的壽命平均十歲,為什麼這麼少呢?因為人心很壞,地生的萬物可以養生也可 會壞生,所以你吃的方面,一方面會活、一方面要害死你,所以十歲就死掉了。然 後當我們的心壞到底就想行善,行善以後也不會很快變化,一百年才增加一歲,然 後一直增加,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就是我們人類壽命的頂點,那時候已經太善良了, 又起歹念又做壞了,做壞的時候,一百年又減一歲,減到我們平均的壽命十歲,這 樣一增一減叫做一劫,這樣多久了?很久了。 然後這一劫當個位數,個十百千萬,千萬叫做那由他;又把那由他當作個位數,個 十百千萬,到千萬的那由他,叫做蘋婆。又把蘋婆當作個位數,個十百千萬,千萬 的蘋婆叫做一個迦他。又把迦他當作個位數,個十百千萬,到千萬的迦他,叫做一 個阿僧祇劫,這樣多久了?要了解,時間很久,不過這是現象,在我們佛性裡面很 快,很快就過了,可是我們現象是很慢,但是要了解,我們修證都要在現相之中修 證,修行三個阿僧祇劫才成佛果,修行的事情不是容易)。 破劫濁得真「常」,破見濁得真「我」,破煩惱濁得真「淨」,破眾生濁命濁得真「樂」。 歇妄心猶如澄濁水,濁水儲於靜器,喻妄心緣於生滅之根本。靜深不動,喻以湛旋 其生滅,亦即緣久妄歇(只要我們肯做,妄全部都不見了),沙土沉,清水現前,喻 生滅伏,還元覺,至此三界見思惑盡(能夠還到我們的元明覺以後,見思惑都盡了, 就是成阿羅漢),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個果位已經是阿羅漢)。 去泥純水,喻四大離於湛圓妙覺明心(水火風土已經離開我們湛圓妙覺明心,四大 離開真心了),依正二報皆空(依報跟正報全部空,依報=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報= 我們身心),成圓明覺,故名永斷根本無明,此為究竟成佛,至此靜器淨水,明相精 純,雖有擾擾,終不復現濁相,皆合清淨之體,喻成佛以後,清淨眼緣真如境,雖 變現九法界身(九法界=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以及六道眾生),隨願受生度脫眾生, 非為業感(不是被業推來),故不為煩惱(在那時候現相來渡化眾生,都不為煩惱), 而皆合涅槃清淨常樂我淨之妙德也,眾生如濁水故,動靜常在煩惱之中(我們可以 說動靜都在煩惱之中)。 此敘第一決定能修之心,非旋其虛妄生滅,得元明覺,不足以為因地心,決定,即 不可游移(決定以後,就不能移來移去),觀此可知發菩提心,修大乘法者,必先明 得大乘妙理,方得元明覺,得元明覺,始可起修(這一段非常的重要,各位最好把 它背下來)。 ―13― 今之修者,不解真理,以凡夫生滅心,修世間法, 名曰即妄即真,妄外無真,真妄不二,名為大乘妙道(這是亂講), 聞說歇妄,即斥為小乘,嗚呼,如此說者, 不識真妄,口是而心非,其自誤誤人甚矣。 所以一定要知道真理。因為我們要把能修之心,前後把它連貫下來,第二義所修之 法,我們在能修之心的後面講完再回來講,所以各位翻到 136 頁。 經文――(第 136 頁,左邊)―無問自說 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及阿 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 ․真修行法:就是第二所修之法。現在我們就看能修之心。 小字體 如來已將第二決定修行漸次,宣示完畢,故罷法座,將罷之間,忽憶第一決定修行, 不落階級,其中魔事,尚未發明。 故於師子床上,手攬七寶之几,回轉紫金之身,再來凭倚而告之也。 我今已說正修行法,即第二決定所修之法(我們在第一能修之心以後再來講)。 第一決定能修之心中魔事,尚待後說。 如來罷座再來,非故作虛態,必有妙用也。 妙用者,正欲寫出楞嚴大定之真像,為修行者作榜樣。 經文注重在破五陰魔,佛要顯示的卻是「覺圓心體」, 而在覺圓心體上不著一言,可說全部言在此,意在彼, 看經的時候,注意集中在心體上,莫注意於魔, 五十種魔,皆楞嚴定中傍事 之前時常提及「不於所見分別染淨,但於能見討箇消息」, 此中「能見討箇消息」,就是佛要說的楞嚴大定 涅槃經云:首楞嚴即是佛性,不壞一切法,而成菩提心,圓融無礙,生佛不二(眾生 跟佛都一樣),無修無證,不增不減,是故名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都已經究竟 了,凡塵事都沒有了,堅固就是理體,我們都得到堅固的理體,即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禪宗所謂,直指人心,離諸名相(離開所有的名跟所有的相,沒有名也沒有相), 又入此定者,因地心與果地覺,無二無別(因地心與果地覺一樣)。初發心時,不異 成正覺時,所謂發心究竟二不別(所以發心就已經到佛地了),即頓超一切,無高下 階級之位次,與前五十五位,言說名相漸次之教不同。此定中舉心即錯,動念即乖, 舉動心念無不是魔,故與有修有證之法不可同日語。 如來罷座再來,正欲顯此圓頓,與漸次之不同。又非罷座再來,不足以顯此圓頓法。 ―14― 此處又可名為教外別傳,以言說教後,再傳此無言說法。 傳此首楞嚴定者,處處說魔,處處顯定,而妙定不能發言,發一言即不成妙定。 是故首楞嚴定,名無言說法。禪宗不立文字,亦此義也。 佛法圓融,本無門戶之可分。禪即不立階級之圓教,教即分立階級之漸次禪。頓漸 不同,俱超極果(全部都可以到達佛的果位)。 此經前文,如來說發覺初心,有二決定義。第一以四大分汝湛圓妙覺明心,而成五 濁。如此妙覺,失其本明,是為迷理,故如來說「第一決定圓明妙心」而破迷,所 謂理則頓悟,乘悟並消,故不立階級,是為頓教之發源。 第二決定,審擇煩惱根本,由十二種妄塵,黏湛而成六根,如是真境,失其本相, 是為迷「事」。故如來說第二決定真修行法,歷境而破事。所謂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故有種種位次,是為漸教之發源。 如是二法,有一即可,以理悟事必空故,事空理必顯故。 有謂圓悟之後,猶要歷事修證,此言錯矣。 圓悟者,一悟一切悟,眼前全體成為實相,更有何事之可修乎。若所悟之外,更有 妄事可修者,則非圓悟。當知妄性本空,隨妄心而有。若心悟實相,妄境必消。若 妄境不消,焉有悟實相之理乎。此經前阿難心悟實相,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亦非圓悟,乃解如來言教而已,自己本分上,未曾悟得一絲毫,故要歷事修證。 經文――(第 136 頁,反面)―無問自說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 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 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 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 小字體 奢摩他,此云定(中文叫定),毗婆舍那,此云慧(中文叫慧),定慧齊行(兩個都 做),即妙禪那,此圓妙禪那中,無正無邪,舉心動念皆成為魔境,此中之魔,非指 天魔而已,凡心外之法,總名為魔,魔名殺者,能傷慧命故也。 微細魔事者,舉心動念,皆成魔事,非粗顯之事,可見可聞,始為魔事,汝等修定 者,原為洗心,若不正之魔境現前,不能辨別,反落於污染,欲淨而反垢,太可惜 矣。 陰魔者,即自心之魔,識法不真,自成邪見。 天魔,即欲界頂天之魔王(波旬),乘定者之邪見而入人心腑,或鬼神附著定者之身, 或遭遇魑魅諸精怪等,如此諸魔現前,定者不識,而反認為證聖,有似認賊為子, 自招盜劫。 此無問自說,世尊仔細分別定中之魔事,遇到之時能加以辨別。 經文――(第 137 頁)―無問自說 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 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小字體 ―15― 眾生皆曰佛道難成,常生退悔之想。豈知佛道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本有之覺具足 妙明,覺遍一切。如是心體與諸佛無二無別。 此亦欲明歸途,先談來路。佛道既是本具,豈能任其迷失而不修取乎。 此文亦明眾生本體,本無魔事,魔從外來,故須除也。 經文――(第 137 頁)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小字體 眾生心本同諸佛,寂光常照,由一念不覺,妄想心起,即迷卻真理,起心造境,迷 理為咎之句,為首楞嚴之發原,破五十種魔之眼目,亦頓教之緣啟 若眾生元始,由迷事而起妄,返妄則歷事修證,魔不擾事故(魔不會擾事),漸修無 魔也。 若眾生元始,由迷理而起妄,返妄則乘悟併消,魔擾人心故,頓悟有魔也(所以頓 悟有魔,漸修沒有魔)。 癡即無明,逐境不捨(追逐景象都不放捨),故曰癡愛,因迷理體,而有癡愛,癡愛 生,則徧體俱迷,故有空性,所謂迷妄有虛空也,迷境變化不息,凝空成色,故有 世界生,所謂依空立世界。 漸次之機,根本起於色法,所謂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圓頓之機,根本起於空理,所謂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經文――(第 137 頁)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 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 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小字體 貪戀外境,久而不返,曰迷頑。因迷頑妄想,而有十方國土,國土遷變不停,故曰 非無漏。片雲,比虛空。太清,比自心,顯虛空之大,而實不大,虛空既小,國土 則更微矣。 若人發明真心,歸於本元,則迷妄銷也,虛空因迷而有故,亦隨迷而銷殞,虛空既 銷,則虛空中所有之國土,不振裂而何待耶,此亦頓悟者,乘悟併銷,無須歷事修 證之明文也(明確的經文講出來)。 經文――(第 137 頁)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當處湛然」,一 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 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 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不讓你成就, 因為你把他住的地方都毀掉了)。 小字體 ―16― 由清淨本體而起迷妄,由迷妄而有虛空國土,由壞國土而驚擾魔王,是故魔王而擾 汝禪定,此總敘遭魔之因由(敘述怎麼樣會遭魔)。 上觀妙圓,福慧雙足,依正皆嚴,故曰飾三摩地。 十方菩薩及無漏大阿羅漢,皆出塵界,無諸隔礙,故曰心精通脗,言心之精體,互 相通合;不同凡夫,互相隔礙。 當處湛然者,言一切空色,皆定者心中之塵垢,色空消殞,故得當處湛然,清淨無 染也。魔王鬼神,及諸天之人,皆有他心通,見定者心中之世界國土,忽然崩倒破 裂,振動分坼,以致水中之魚鱉,陸上之走獸,空間之飛鳥,悉皆驚恐,怕慴不安。 但凡夫之人,未得五通,塵界隔礙,如處昏暗,不能覺彼定者世界之遷訛。 魔鬼妖精,皆有五通,惟無漏盡通(沒有漏盡通,漏盡通有的話就成佛了),彼等貪 戀塵勞,眼見定者,壞裂世界,故於汝入三昧時(在你進入正定的時候),僉來惱汝 (來擾亂你),此諸魔王等,皆定者心內之魔王,非心外之魔王,故諸佛道成,魔宮 無恙。 經文――(第 138 頁)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 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小字體 諸魔未達本心全在妄想,妄想紛亂,如塵不息,故曰彼塵勞內(在凡塵勞勞碌碌裡 面)。定者諸念消亡,已達本心,本心寂靜,如月當空,故曰汝妙覺中,真心常住。 妄想不停,妄欲壞真,無奈真何,故如風吹光(風吹光,光都不動),刀斷水(如 刀斷水,水一樣流),了不相觸。 然真雖不破妄,而妄久則自破,以正剋邪,故如沸湯而銷堅冰,煖氣漸鄰,不日消 殞也。彼魔徒恃一時之神力,不能堅固久遠,故曰但為其客,猶如客人,暫住便去 也。 經文――(第 138 頁)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 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 敢留,擾亂禪定。 小字體 此正示破魔之法。云何魔者,亦有成就破亂之事耶。 當知成就破亂,非魔之能力,乃由汝五陰主人昏迷之故(就是我們五蘊的主人,即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昏迷了),魔客得便而入,如家主熟睡,賊乘其便而入。 若當處禪那之時,五陰主人,覺悟無惑,則魔無奈何,如家主惺惺。賊不敢入。 覺悟無惑,是為降魔方法,無須神通妙力。 若定者五陰未銷時,如水中有塵,水動塵生,故多魔事。 ―17― 若五陰已銷,如去泥純水,則成妙覺明心,故無魔事。 經文――(第 138 頁,反面)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 為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 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小字體 上明五陰主人覺悟,則不被魔惑,設若五陰主人,一時失其覺悟,則被陰魔所迷, 所謂成就破亂,魔入定者之心,則成佛之因轉為成魔之因,此關係之大,非若小小。 如摩登伽,殊為眇小之輩,其先梵天咒,亦劣而無力,縱彼咒力成功,亦不過毀汝 律儀,八萬行中,一淫戒而已,而且汝心清淨,尚不為彼咒之所沉淪陷溺。 若此陰魔,一入汝心,則隳壞汝寶覺之心全體。若不深心防護,此魔入汝心境,則 佛法中無汝立足之處,縱有善知識,亦不能回汝魔心,只好聽其流轉三塗(就是三 惡道),空懷悲哀而已。 猶如宰臣之家,犯叛逆之罪,則銷沒其版籍,國中無此人民,流轉他國,無容身之 處,縱有親朋,哀其沒籍,亦難挽此罪逆,故曰無可哀救。 經文――(第 138 頁)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 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 這一段是最好的一個地方。 小字體 道場者,修道此處所,即指當人本有涅槃妙心,不可作禪堂看。入此妙心,則一切 諸念,悉皆銷落,斷惑證真,故名入道場。若有念起,即出道場,諸佛永離諸念, 故名常住道場。眾生與諸佛不同,即念與無念而已(有念就是眾生,無念就是諸佛)。 大乘起信論云,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此念若消,即同諸佛,又經云,若有能觀無 念者,即為向佛智。然此念初落時,名為伏客塵煩惱,五陰盡時,即去泥純水,永 斷根本無明。 凡眾生心中有一念,覺體上即有一暗相,眾念若盡,諸暗皆消,故一切精明,離念 即覺,又可知覺體離諸名相,名相離故,無所謂動,亦無所謂靜,動靜不移其念, 有動有靜謂之憶,無動無靜謂之忘,憶忘皆不離此覺體,故曰憶忘如一,如是者, 名為入首楞嚴定,故曰當住此處,入三摩地,此處,即指離諸念之妙覺心。 入一切三昧(就是正定),無非離念,惟不若首楞嚴離念之究竟也,是故以首楞嚴為 三昧王。以上已將魔之因緣,及安禪之處所說明,以下別示魔境。 ※接著我們回到第 86 頁,左邊,第二義。 今天我們把第一義能修之心,從頭講到尾,尾巴就是我們剛才第 136 頁看的地方, 那是第一義能修之心,現在第二義就是所修之法。那第二義所修之法,留到下禮拜 ―18― 再說。 ◎剩下約 13 分,提問問題 【問】:「阿難心悟實相,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歷事修證」。請教劉講 師,能不能舉例講「歷事修證」,到底是有哪些? 【答】:因為阿難發心要讓我們末法的眾生有一個修道的方法,所以阿難都故意示現 比較低的層次,然後從阿難實際的經歷來引起「像我這樣的話,要怎麼修才能成就」, 其實阿難的程度都超越這些,可是阿難就要佛來講,因為佛來講的力道就不一樣。 所以變成有頓教法門也有漸修法門,因為這是要流傳給末法眾生,所以不能只有傳 頓教,漸修的一定也要講。佛教本身來說的話,對漸修的比較重視,對頓悟的比較 不提倡。因為佛教他們從一進入袈裟殺開始,早晚課就要十年,然後十年到二十年 之間,才稍微能夠了解一下真理,再來二十年到三十年之後,才可以看經。已經經 過太久了,你叫他修頓教法門,他會想我三十年都白費的,所以就不傳頓教法,都 是傳漸修。而漸修每一個階段都有名目,你修到那個狀態是什麼樣的情形,都有記 載,都有實際的例子,前面有人這樣修了,有這樣的成就了,那你按照這樣去做, 你一定也可以,就是漸修法。漸修有五十五個位階,後面就會講,第二義就會講五 十五個位階,怎麼修都有說。因為讓我們再來一個三十年,各位前賢三十年以後, 我們再來看經的話會怎麼樣?很悶,現在看都快來不及了,還要再等三十年,那更 沒有指望。所以我們就把頓教的法詳細的先講,因為這裡面都已經告訴我們,可以 做的,只要你有心的話,都可以到達。那是在我們有心還是不想,大部分都決定在 我們心裡面,「心裡面的決定」,那個外表你就可以克服。所以頓教的我們就先詳細 的說,下禮拜就開始講漸修的法門,就是要一個一個位階,由十信、十住、十行、 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五個位階,全部佛都有說。我們先把頓 教的完整的講,所以才會跳到後面,那就是因為要了解到頓教後面的結果。漸修的 則是講到「如來罷座」的時候就已經講完了,就沒有了。 【問】:後學在做萬緣放下跟耳根圓通的時候,在做萬緣放下只要不靠倚背,很快身 體就會晃動,旋轉。可是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身體卻是如如不動。為什麼做這兩 種不一樣法門,狀況會差很多。 【答】:可能你全身的脈絡還沒有通暢,通暢的時候,不管你怎麼樣做身體都不會動。 因為我們開始把精神收回來,我們身體的能量會增加,以往我們沒有能量的時候, ―19― 能量不會打通我們身體阻塞的脈絡,現在能量增加以後,我們只要靜止狀態,我們 那個能量會把我們阻塞的脈絡打通,當一打通的時候(在還沒打通之前我們身體會 動,而且動都沒有固定的形式,假如是往上動,我們也是往上往下;假如是往旁邊 的脈絡阻塞,我就會變成往旁邊;有時候會圓的轉、有時候會反向轉,都不一樣的 型態,只要你脈絡通了,你就靜止了,都不會動了。假如身體都已經通了,只有頭 部還沒通,那身體就不動,只有一個頭在動,那都沒關係),只要它通了就會停止, 就會沒事。因為我們做萬緣放下,就是已經把我們自己對身體的固執放掉了,當放 掉以後,那個能量就會把我們脈絡打通,那身體會比較健康,那都是好事,你也不 要去阻擋它。 做耳根圓通是因為我們的佛性要跟虛空融合一體,所以那時候會比較篤定,就不會 動。因為我們萬緣放下的時候,沒有要啟發佛性出來跟虛空合在一起,所以在身體 方面的動作會比較多。 【問】:在萬緣放下的時候,融入虛空中,是不是就不會受到聲音的驚擾? 【答】:萬緣放下以後,狀況會蠻多,各位要了解,所有狀況也都是緣裡面的一環, 所以也都全部放下,你就不要管。有時候有人會來跟我們講話,是不是緣?(是), 你不要管它。既然你作法門就要專注做一個法門,就不要管它。那你看到什麼形相, 也不要管它,那也是緣,萬緣放下,我們切身的問題,一緣都放不下了,那萬緣怎 麼放! 【問】:承上,後學問的是說,萬緣放下跟虛空融合之後,是不是比較不會受到周圍 事情的驚擾? 【答】:因為你的心已經在顧忌我會不會受到附近所有環境的干擾,有沒有緣? 【問】:承上,若是已經融入虛空中,是不是就不會受到周圍事情的驚擾,因為都已 經融入了,就都把周圍的事情都看做是正常,是不是這樣? 【答】:真正你到達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做的很熟悉的時候,那時候就是尸居而龍現, 就是你在家裡沒事、住在家裡,可是你的神通萬物,那就是你做久了以後,自然而 然呈現,你不用出門,不用出去看外面的事情、也不用看報紙、也不用看電視,但 是你都會知道,就是這樣。而我們現在是看電視、看報紙、有報導新聞才會知道一 些事情。可是當你到達萬緣放下,做的很熟悉時候,那個時候神通萬物,你的神跟 萬物都已經通達,有什麼事情你都會知道。所以之前我們有講「尸居而龍現,淵莫 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那就是萬緣放下做久以後,自然而然呈現的功效,自然都會 有,當然不會有被外境干擾,外境怎麼樣你都不管它了,所有外境也都是我們真心 ―20― 佛性。 【問】:劉講師你講的意思,是不是活佛老師所講的二六時守一?萬緣放下是不是二 六時守一? 【答】:對!二六時中就是我們時時刻刻、整天都要守住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