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21明心見性

 經文―(51 頁右邊)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我們從這個地方,借著這邊的經文,我們今天研究的主題就是「明心見性」。我們 從這些文字,然後藉著這些體會它的精髓。我們因為快要「滿師」(因為我們學了快 三年,那三年就出師了,對嘛!出師就是滿師),那四個月是補師,三年是出師。所 以已經三年快到了,所以要把我們研究最重要的「明心見性」要能夠掌握。所以今 天我們就借著這邊經文,然後來幫助我們明心見性。各位都明心見性了沒有?可能 都不敢確定,因為都還在猶豫朦朧之中。那我們之前有講,當我們面對神龕中間彌 勒祖師佛像,請問是彌勒祖師的佛像跑到我們眼前來,還是我們的眼睛跑到彌勒祖 師的佛像前面去?(眾說紛紜),是佛像跑過來,還是我們眼睛跑過去?結果是怎麼 樣,沒有結果啊?我們之前有稍微提過,可能各位都沒有記住。既不是佛像跑過來, 也不是眼睛跑過去,而是我們的「心」知道。 所以我們這個心就是一大總相法門體。一大總相(所有凡塵萬相萬事,都是由這個 心,然後變化)。那我們之前要各位能夠明心,並沒有一下子就了解不生不滅的真心 佛性,並沒有說一下子就全部要了解到很深的程度。我們從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 六識,那個識(識心),我們從識心(認識的心)開始,因為生活之中我們運用都是 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那運用,我們當時不研究性 理心法的時候,並不知道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那個時候一聽到「即心即 佛」,我們會以為日常生活的心就是佛,那就差別很大。之後我們有要各位做「萬緣 放下,一念不生」,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能夠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個 呈現,所以這個時候的心,跟日常我們所用的心就差別很大。 因為我們生活上用的都是生滅的,那個心是生滅的,不像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 個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差別很大。那我們明心,就是全部都要知道,不管是生滅 的心還是不生不滅的心,我們都要瞭解,全部都要瞭解。因為在日常生活應對進退, 那個都需要我們識心,識心就是生滅心,就是我們日常在用的生滅心,那這個心用 得很習慣,所以我們並沒有感覺它有什麼地方不好、有什麼地方不對,我們都應用 ―2― 得非常的熟悉。那我們現在研究性理心法瞭解到,要修道的話,就是要用「不生不 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那麼這個時候的心就不同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盡量地用「不生不滅的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假 如我們能運用的習慣,那我們修起來就很容易!因為我們平常用生滅已經很習慣了, 要改過來很困難,我們那個習性非常的強,要改很不容易。假如我們能夠在生活之 中,就已經用「不生不滅的」的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那這樣就很容易,修起 道來就非常容易。所以我們這個「明心」部分,我們大概那個輪廓都非常清晰瞭解。 各位前賢有沒有把握啊?這個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有沒有把握了?(全場靜默) 哇啊,惦惦的(靜靜的),都不敢說,這個等於說還沒有很確定。 所以我們就在這個日常的時候,生活之中自己勉勵自己,盡量就是用不生不滅的心 來應對這個凡塵事。我們了解不生不滅的心跟生滅的心,各位可以分辨得出來嗎? (可以)可以了啦!所以我們盡量就用不生不滅的心,因為只要我們迴光返照,那 所用的心大概都是不生不滅的心,用這個心來應對凡塵事,最重要的就是「不造業」 因為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狀態,祂沒有兩邊對待,已經脫離善惡,善惡都脫離了, 所以「不造業」,不造業自然就不受苦了,所以這個明心是很容易的,容不容易?(不 容易)不容易!哈…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要了解,這個心的部分都是在我們的掌握 之中,在我們的知覺掌握之中,只要我們時時刻刻不被造化引誘,不被引誘了,我 們就可以了解我們現在用的是生滅的心、還是不生不滅的心。後學曾經自己做過試 驗,看看用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差別在哪裡。 那它的差別在:當我們迴光返照,所用的大概都是不生不滅的心。迴光返照就是把 我們的注意力收回來,收回來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來應對凡塵事,我們怎麼樣的 起心動念,那個心念一起,我們知道裡面是什麼念;假如我們的心是外放,是用生 滅的,那我們大概不了解我們起心動念,到底念頭是什麼,大概都不知道,有時候 講出來還不知道是自己講的,也不知道它的對與錯、好與不好,無所辨別。 那我們迴光返照,用不生不滅的心就沒有這個狀態,就一定會生念頭出來,什麼念 頭自己都有把握。這是用了我們不生不滅的心應對凡塵事的好處。因為有這種好處, 「造業」當然就不容易造業,就不會受苦了,就可以解脫了。真正的修道就已經在 很瑣碎的小事之中,已經就在修道了,已經很實際地在修道了。 那因為我們要連著說明心,接著就要「見性」。「見性」各位前賢容不容易?應該是 ―3― 很容易,不過我們平常很少研究,之前我有講「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是見法, 即是見佛」有沒有?(有),所以見佛,就是見到我們佛性,所以見到佛性,因為我 們知道佛性是沒有形相,沒有形相但我們確實要見到是不是不容易?(是),就是不 容易。之後還一直有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 所以我們要了解「若無所見」,就是沒有能見的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沒有能所, 能所已經雙泯,融成一體了,融成一體的時候,那時候所見的就是如來,所見的就 是佛。了解嗎?(沒有一個回答),就表示不知道,還不很透徹!因為這個我們比較 少研究,不那麼容易一下子就知道,可是,不是很困難,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都已經在用我們的佛性,都是見性。所以我們之前時常都會借著一些比較深的 一些偈語,先講,那講了以後,慢慢的才把那個如何做,又把它闡明。因為之前有 先講一個概要、重點所在,後來我們要去實現就很容易。因為後學又看到這一段釋 迦牟尼佛跟阿難講:「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浮現在凡塵的幻化相,從無到有叫幻;從有又變無叫化,就是我們凡塵的生滅,我 們凡塵所有的生滅。浮現在凡塵的所有生滅,當處出生然後隨處滅盡――就是隨著我們 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會消失了。 經文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 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 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幻妄稱相――相是妄。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因為我們底下要講到五陰、六入、十二處、 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 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 所得。因為我們要先把這一段的理全部都透徹,往後底下再看五陰、六入、十二處、 十八界的意思就很明顯,就很容易知道。所以從這邊了解幻妄稱相(相是妄),然後 性是真為妙覺明體。我們在凡塵運用,我們要了解那個真為妙覺明體。 所以我們回想,從出生以後慢慢長大,在小孩子的時候,大人都會教小孩子「你要 認真喔」,各位前賢我們都認真還是認假?(眾說紛紜),因為認真的話就是不生不 滅的佛性;那假的話是我們的身體(四大假合水火風土),而我們從小開始都是認假 不認真。可是大人教我們要認真,那大人他們是認真還是認假?(認假),也都是認 假,認真就是這麼困難,很不容易。 後學就想到,我們在凡塵見相也是見,見性也是見,對不對?(對)。我們見相跟見 ―4― 性,各位前賢有辦法分別嗎?我們大概沒有辦法分別是見相還是見性。那大部分我 們在運用都是見相,都是見相然後從相起念頭,然後念頭延續,一個接一個,都是 由形相而來,所以性就隱藏在後面,都沒有呈現。所以在楞嚴經裡阿難就講「我們 見性就是浮現在眼前」;可是佛就對阿難講「假如見性是浮現在眼前,那我們就可以 指點出來,它就有地方所在;那既然有地方所在,就落入形相;既然落入形相就有 生滅;那既然有生滅,就不是不生不滅的佛性了」。 所以我們了解到,佛性是沒有形相,可是畢竟確實存在。我們都能夠確定佛性是存 在的。所以後學就借著我們在生活之中所見的來講,最明顯的,各位前賢,這是什 麼?(茶杯),我們見――就是見到茶杯的相(就是茶杯的形相),所以我們現在想一想, 見相了以後,有沒有所見?(有),有能見的我,有所見的茶杯,所以「能所」很顯 明。那我們要見性,就是要「若無所見」――就是沒有能見的我相以及沒有所見的法相, 沒有能所,把萬相萬物融成一體,已經變成一體了。所以各位前賢,這個變成一體 了,我們跟茶杯已經變成一體了,這個時候我們是見相了還是見性?(見性),所以 各位前賢這叫做「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我們真實的見到如來,因為萬 物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生發,這個萬物(山河大地)都是從我們真空所 生發(所生的哦!),然後生出妙有(山河大地以及萬相),都是真心所生發,那既 然是真心所生出來,是不是跟我們都一體?(是),尤其我們老師寫的那一首「謝謝 你」――「天地造化之中原來我們是一體」,還有印象嗎?(有),是不是這樣?(是), 恩,老師給我們點明了,說我們跟萬物本來就是一體,那本來一體就沒有分別了, 我們跟萬物已經沒有分別,所以萬物就已經是我,我就是萬物。當然我們還沒研究 之前這樣講,人家會說那個神經病一定有問題了。但我們研究以後,我們是從真理 來了解,走入真理然後來說的。所以我們已經跟天地的萬相萬物融成一體,然後融 成一體了以後,我們所看的一切是不是看到我們的佛性?(是),所以我們面對的, 各位前賢,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神龕,我們面對彌勒祖師,看到的,各位前賢看到 的是什麼?…又不敢肯定了,看到的是佛性啊!然後有母燈、有兩儀燈,有沒有?(有), 我們都已經跟萬相合為一體,已經是一體了,所以我們看到母燈是看到什麼?不敢 講,一樣就是看到佛性,然後看到右邊神龕有我們活佛老師,然後看到左邊有我們 師母,是看到什麼?(佛性),這個叫做見性。 各位有沒有一點印象了(有),能不能接受了?(可以),因為我們都認為那個中間 是彌勒祖師,怎麼是見性?所以我們把祂分別,一落入分別是不是對待(是),那有 ―5― 對待就不是一體了。所以我們要知道「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就已經融 成一體,一體之中已經沒有你、我、他。所以那個時候所看到的不是相而是性,所 以所見的萬相就是我們佛性,這樣懂嗎?(懂)。喔!有一點點不曾聽過!是不是這 樣?(是)。所以說「你見性了沒啊」(見性了),哈…人家要問我們說你們研究性理 心法,那你們明心見性了沒有啊?(有),敢不敢回答了?(敢),會解說了嗎?(會)。 所以要了解,萬物萬相都從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真空)然後生發(妙有),都從佛性生 發,所以萬相都是我們佛性本體,是不是一體?(是),萬物是一體,既然是一體就沒 有分別,所以你看到的所有萬相,都是看到佛性,所以叫見性。都不一樣哦!今天 又是第一次講。 所以我們要深入了解,你看了以後:「你是見相、還是見性(見性)」,「見相」的話這 就是杯子,「見性」的話這就是佛性。因為萬物與我一體,所以都是佛性,所有的萬 物上至天花板下至地板,左右各道親全部都是一體,都是佛性,所以叫見性。這樣 認識嗎(認識)。不簡單喔,所以我們要從真理來了解,然後佛明確地把祂講出來。 所以後學就借著這一段「幻妄稱相」,相是幻跟妄,「幻」就是本來沒有,它生了, 叫幻;「化」就是本來有,但又消失了,叫化,幻化。我們在凡塵離不開幻化,形相 都是從「沒有」然後「有了」,「有了」以後不久又「沒有」了,所以相都是妄。那 我們知道所有的相都是妄,忘盡真就顯,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佛性本 體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見性(明心見性),這樣清楚了嗎?(有)。不容易,對不對(對)。 要努力,因為我們先從心了解,我們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那個六識(識心), 識心是生滅的,我們生活之中運用,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都是要用的,那 我們要先了解。然後我們又深入到達不生不滅的真心,不生不滅的心(即心即佛),那 個心就是佛。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有講:「你要問佛還是要問道」,對方問:「道跟 佛有什麼不同」,回答:「問佛的話,即心即佛;問道的話,無心是道」,司空山本淨 禪師的無心就是沒有識心,就是我們那個生滅的心全部都沒有,我們日常生活之中 生發的心全部都沒有了叫做無心,無心的心就是真心。各位有心還是無心(無心),真 的都無心嗎?所以奧不奧妙?很奧妙,我們研究只要你深入其中會很快樂,畢竟我 們佛性非常的奧妙,佛性沒有形相,卻可以生發形相,又可以讓形相完全都消失, 非常奧妙,所以我們自己要深入研究,然後產生興趣,當自己有興趣了以後,就不 用人家鼓勵,不用別人來帶,自己就能跑得很快,所以我們就是要走正確的道路, 正確的道路我們來研究,佛講過了,那我們按照佛所講的裡面的真理,然後我們去 ―6― 行持、去做,一定可以成佛可以成道,絕對是可以。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一定要迴光返照,把心收回來,然後用不生不滅的心來 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那這樣我們就可以時時刻刻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在一起, 時時刻刻都主人可以當家,是不是不一樣了(是)。我們常在講心明因果不昧(不迷昧 因果),然後見性成佛無疑,所以見性,成佛就沒有懷疑,就一定成佛!可能各位信 心都還不足,見性,真的是這樣嗎?還沒有信心!各位,見性了沒有?(見性了)。所 以要了解「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這是釋迦摩尼 佛所講的。祂說,我們沒有能見的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我執沒有了,法執沒有 了,就成佛了!所以真實的見於如來,是真實的見到如來。若有所見,有所見,就 有能見,那個能見就是我相,所見就是法相。有我相,有法相,就是凡夫,就是眾 生,就是在凡塵六道輪迴。接著再講「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 我們若見緣生(我們已經看到緣生),各位前賢,我們的眼睛(眼根)看到形相,然後會 知道這是什麼,對不對?(對)。所以若見緣生(因緣所產生),即是見法(看到法了), 若見法即是見佛(就是已經看到佛了),所以我們對法就是要重視,佛就是修法成的(所 以對法要重視)。而因緣所產生的,我們之前有比喻:有種子,然後我們埋在土裡面, 有陽光、我們有澆水,然後它就會發芽。然後它的緣生(因緣所產生――因為有種子、 有水、有土,然後它才會發芽),這個時候我們那個見不是用眼睛,而是用我們智慧, 「若見緣生,即是見法(這個一定會發芽)」,所以那一個已經見到那個法。【法】:在 凡塵,還沒有呈現、現相之前,那個都是法。呈現現相以後,我們眼睛已經可以看 到了,那看到了以後,那個已經形成了。那個我們還沒看到、還沒有去摸到、還沒 有了解,那一個,那個緣生的法,各位前賢奧不奧妙?那個法很多啊,比喻男女之 間結婚了,雖然他們的孩子還沒有生,可是我們知道只要他們度了蜜月以後回來恩 愛相處之後,之後就會有孩子生下來,所以那個緣生也是在那個無形、看不見之中。 所以有時候我們了解到,為什麼現在的人生的那麼少?各位知道原因嗎?以前的人, 早期那個年代的人都很會生,一人都生好幾個,一對夫妻生下來幾乎都是十幾個, 兄弟姊妹一大堆。那現在兩人生一個,甚至有的都沒有生,愈來愈少,我們要了解, 那個是人為,人作孽,人為的因素,使這個生育就完全抹煞,能生的時候不生,懷 孕了就去把它拿掉,等到有歲數了才想生就生不出,是不是這樣(是),很多現相都是 這樣,所以那是違反自然,自然不是這樣,我們要了解,天地之間延續,就是一代 傳一代,現在一直這樣,人就一直少了,接下來,有的都沒生,等到年歲大了,歸 空了,那再來呢?再來祖先牌位就沒人拜,對不對(對),怎麼辦?所以天時一直運轉, ―7― 人都還沒有到滅的時候,可是我們一直都在抹煞那個生機(人的生機)都一直在抹煞, 人就愈來愈少,現在愈來愈進入老人化社會,那又一個一個的一直回去,年少的沒 有接續,而老的又一個一個走了,那這樣會怎樣?以後會變成怎麼樣?都沒有人了, 所以人滅了以後,天地渾沌,下個元會,開天闢地又開始了。 所以我們又是在這個元會的尾巴(末法時候),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趕快修,不然就來 不及,各位有沒有產生那個心(要趕快修),有沒有?(有),否則來不及了,沒有趕 快修快來不及了,要趕快修。所以要明心見性。我們倒是第一次講見性,各位前賢, 之前曾經有經驗:「有啊,以前曾有聽人講過見性」,有嗎?有沒有?很不容易,可 是很容易,對不對?哇,就把它合在一起啊。 因為我們要了解,見性完全都是領悟,因為見相也是見,見性也是見,假如你沒有 表示你修到什麼程度的話,人家說我已經見了,見了,見了,見性了,你會相信嗎? (不會),所以見性就是已經萬物一體,沒有分別,那個才算。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 祂有沒有分別心?(沒有),就是沒有,因為沒有分別,已經是一體了,所以祂才成佛。 所以我們了解,佛在菩提樹下坐六年,然後夜睹明星,有沒有?(有)。一直看著明星, 然後悟道,各位前賢,悟道就是見性,那佛怎麼見?星星是在天上,然後誰看到星 星?(佛性),就是佛性,啊(讚嘆!)所以佛才很感嘆啊:「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 如來智慧德行,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大家是不是皆具如來智慧德行,有沒有? (有),我們是不是妄想執著然後不證得,對不對?(對)。當我們不妄想不執著是不是 已經證得了?(是)。所以各位前賢,那個「一指禪」是不是一隻手指頭?(是), 我們看到一隻手指頭這叫見相,誰看到啊?(佛性),是見性嘛!這樣了解嘛!所以見 性也是見,見相也是見,可是要看你的修持程度。假如你還沒了解,沒有分別是一 體的,那你說我是見性,那你是騙人;要了解「是一體的」沒有分,我們靈也是一 樣的,都是一體的,本來都是同體(沒有分),落入凡塵以後,才分你、我、他,可是 歸了以後,歸到原來本來,我們還是一體啊!所以一體之中就沒有分。所以佛看我 們眾生也是佛,所以都叫菩薩摩訶薩,摩訶就是大,大菩薩,所以佛看眾生都是大 菩薩,佛沒有說你是眾生,我是佛,沒有那樣。現在當我們(因為南部天空比較清, 可以看到明星)要夜睹明星,要悟道,悟了沒?(悟了),要記得看,夜睹明星然後就 悟道,已經領悟了:「喔~原來,整個宇宙虛空都充滿我們的佛性」,這樣了解嗎?(了 解),很容易,對不對(對),大家都會看,會不會(會),都會看星星。 看這個也會嗎?(此時劉講師比這手勢:),這個一指禪,人家在說什麼是道?(此 ―8― 時劉講師比這手勢:)。一指禪的禪師在教,當有訪道的來問「什麼是道?」,禪師 就這樣(此時劉講師比這手勢:),「這樣就是道()」,現在了解什麼意思了嗎?(了 解)。假如我們不了解的話,就只是一根手指頭而已,大家也都會比,這個叫見相。 可是那個看到的是誰?就是佛性(見性)。所以我們了解見性很容易,容不容易?(容 易),看到什麼是什麼,很容易,太容易了。所以見性成佛無疑,就一定可以成佛! 會想睡覺嗎?(不會),所以後學是藉著釋迦牟尼佛講「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然後借著這個經文來講明心見性,這樣我們就比較能夠接受,不然我們突然聽到見 到萬相就是見性,我們這個心裡面會排斥,會想說才不是這樣的。那我們從釋迦牟 尼佛所講的經文裡面,我們把它闡述、把它延伸出來,我們就可以了解,原來佛就 在講明心見性,有沒有?(有),都是在講明心見性。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了以後,「虛妄有生」(那個 呈現現相都是虛妄,都是假的),然後「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滅,那個死掉了, 也是虛妄、也是假的),「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我們都不知道那個生滅去來),「本如 來藏」(就是我們真心佛性,「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含藏,我們 的佛性含藏山河大地、含藏萬相萬事、含藏善惡的種子。大部分我們研究的,那個 含藏山河大地都沒說,都說「善惡種子」――要來輪迴的種子,都是善惡種子,含藏), 各位前賢,我們含藏什麼?……我們都不敢承擔啦!我們要講「含藏山河大地」,各 位前賢,山河大地在我們的佛性之中承不承認?(承認),很多都說很奇怪,山河大地 是山河大地,怎會是我的佛性?我們沒有研究的話就會產生這一種這個迷惑。那我 們有直接聽釋迦牟尼佛講這一些經文,就了解確實就是我們的佛性真空,然後生發 妙有,從真空生發。 接下來「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之前我們也時常講,我們生從哪裡來,然 後死往哪裡去?這個「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就是無來無去(沒有來也沒有去),沒 有來沒有去叫做「常住」,常住不遷,現在再聽再看都比較了解了。我們是不是常住 不遷?(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常住不遷(沒有變遷),常住妙明(妙是不變之體, 明是隨緣之用),「不變之體」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明」就是我們在凡塵所有 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有體有用,那我們從經文然後透徹了解那個意思。 「不動周圓」,「不動」就是如如不動,我們的佛性如如不動,不用動。像後學一大 早從基隆來,也不用把佛性帶來,這邊就有了,這裡就有後學的佛性,不用從基隆 帶來,等一下也不用帶回去。不動,如如不動。相(我們的形相有動),性(我們的佛 ―9― 性如如不動),為什麼呢?因為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這麼樣的寬廣,這麼寬廣的 地方所在都有佛性,所以不用帶來帶去,這邊就講「不動」(如如不動),然後「周圓」 (周=周徧,圓=圓滿),周徧圓滿,全部都有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妙真如性」 (我們的佛性,釋迦牟尼佛又講一個名稱叫做妙真如),「妙」就是原來沒有,祂生出 來了,有了,能夠生發妙有,那個妙;真如,一真一切真,如=一如一切如,就是 我們佛性的另一個名稱,真如,妙真如性。「性真常中」,真常(真=不假;常=常住), 真常之中,我們要「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我們要求迷悟生死,我們 的不生不滅佛性祂沒有生死也沒有迷悟,都沒有。所以迷悟是我們落入形相,有身 體以後才有的,佛性裡面沒有迷悟也沒有去來、也沒有生死,所以我們要,也無所 得,得不到的,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我們這個「了無所得」,不要去追求所得 的話,我們就能夠擁有了,全部都在我們身上,每一個都有,很親切的。 經文――五陰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唯一晴虛,迴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 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云何五陰」,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佛對阿難講「云何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我們的五陰一樣是從佛性生發出來。佛曾經在別的經典一直有講,我 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五陰就是五蘊,蘊=蘊積、蘊藏),佛叫我們不要蘊積色受想 行識這五個,不要五蘊。我們只要不蘊積這五蘊,就不會被我們的業力推到現相來 現相;因為我們有蘊積這五個,所以才被我們所造的業推到凡塵來現相。所以我們 研究這五個,就是在生活的時候這五蘊全部都不要蘊積。 第一個「色」,色=形相,那我們不住相,不住相的話我們就不蘊積色了,所以這個 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很容易住相,那要不住相一定要時時刻刻謹記在心:「不住相、 不住相」,都不要住相,全部不住相的時候,煩惱就沒有。我們煩惱都從住相而來, 所以不住相,煩惱就消失了。所以活菩薩都會講「煩惱即是菩提」,所以我們不要住 色,色不要。 第二個「受」,我們對凡塵給我們一切的感受,我們要知道它都是假的。「受」無常 變化,不要把它當成真的;若當成真的我們會謹記在心;那記在心裡面,我們就有 思想動作;有思想動作,業就已經形成了。假如凡塵給我的一切,「不受」,我們都 不接受,凡塵給我的都是假的、我們的遭遇也是假的,一切都不受,當一切不受的 ―10― 話,底下就不會產生「想」、不會產生「行」、不會產生「識」,因為受想行識是連在 一起,由「受」而來,一個受連帶底下的想,假如你認為給我的遭遇是真實的,那 你一定產生念頭,「念頭有了」一定產生行為,「行為有了」一定產生記憶,後面「想 行識」全部都有。那當我們一切不受(都是假的、我都不要)――我去應對,但是我不 讓它進入我的內心,這樣的話是不是全部空了?(是),空了以後,底下的「想」沒 了,想沒了則「行」也沒了,行沒了以後則「記憶」也沒了,是不是完全空了!所 以這樣,我們五蘊都不蘊,不蘊積五蘊,就沒有業力把我們推到現相來(就不用來 現相)。不要來現相好不好?我們來現相好不好?當人好不好?我們當人還不錯喔! 人身難得,因為當人才可以修道、才可以成佛,假如我們進入三惡道就糟糕了。 各位前賢,當氣天神仙好不好?有的人都很羨慕,可是真正的也不好,為什麼?因 為福報。當我們已經當氣天神仙,我們先說最小的土地公,土地公是不是坐在那裡 給人家朝拜?(是),驕不驕傲?大家都去朝拜,所以就形成他驕傲,一驕傲了,就 糟糕了。驕傲在文字來講叫「慢」,慢就是無明,所以當他福報享完了,要再輪迴, 再輪迴的時候,人道都沒有他的份,他直接都要進入三惡道,想像不到喔!所以你 要知道王爺、媽祖、山神地祇,當福報一享完了以後,都沒有到人道來,直接進入 三惡道,為什麼會這樣?釋迦牟尼佛講的,因為他在當神的時候,大家都朝拜而形 成他的驕傲(驕傲就是慢),「慢」會累積,他福報享多久「慢」就累積多久,就累 積非常多的慢,所以就到三惡道去受苦,值不值得?本來是享福報很好,結果卻變 這樣,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不好。那凡人也是一樣,現在讓我們賺大錢,社會地位又 很高,好不好?很羨慕耶,可是你看,有錢有社會地位,是不是自然大家奉承,又 驕傲了!要不要下去三惡道?(要),真的不要享受福報,還是我們這樣艱苦過日子 比較好,對不對?在磨、在拖磨,就是把我們那些所有的業障都磨完,好不好?很 好喔,所以我們要歡喜心甘願受,做什麼都很歡喜,你看什麼債都沒了,恢復本來, 最好了,能夠成仙作佛恢復本位,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 不蘊積五蘊,色受想行識全部都不蘊積了,要推我們到凡塵來現相的因,沒有了, 沒有因把我們推來,那我們就可以歸位了。好不好?(好),很好,所以就是也要自 己努力,生活之中就是不要蘊積五蘊。我們很容易蘊積五蘊,第一個住相,很容易 住;第二個受,我們都把受當成真的,受一當成真的,下面的想行識就跟著來,然 後就要受苦了,受苦連連。所以我們要看的遠、想的遠,我們做出來就是要做的遠, 很遠,一勞永逸,以後都不受苦了,所以現在受苦沒關係,很快就解脫了。所以五 陰,佛就講生活之中不要蘊積。可是這邊講的角度不同,因為釋迦牟尼佛講,我們 ―11― 的五陰也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顯發出來,也是有佛性以後才有五陰,也是佛性的功 能作用。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迴無所有 這時候佛就講,譬如有人,這個人就是菩薩,為什麼?因為清淨目,清淨目就是我 們清淨的眼根。然後觀晴明空,就是看到空中清明空。唯一的晴虛,迥無所有(全 部都沒有)。所以了解,菩薩沒有業(沒有種業、沒有造業),所以菩薩看的就是 清明空。各位前賢,我們看到什麼?我們看到空中有花,各位有沒有看到空中的花? (有),長成什麼樣子?因為在佛經裡面寫空中的花就是「華」,空中華,虛空中 生出華,空華。假如我們要試驗眼睛看到空中有花,是什麼樣子,後學說你蹲下來 五分鐘,然後你突然站起來,然後向空中看,看你會看到什麼,絕對有東西,可是 你突然站起來要記得旁邊要有扶手,不然你會跌倒,那你看空中有什麼東西,大概 可以看到細菌,可是我們那時候看到的細菌很大,本來細菌是很小,但我們蹲著站 起來看的細菌變的很大,因為每一個人看的都不一樣,也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真的 可以看到空中有東西,佛用這個比喻是讓我們了解,本來真空裡面是沒有、什麼東 西都沒有,可是因為我們心不清淨,所以生發萬相,萬相全部生發,萬相的生發也 都是我們這個佛性生出來,所以才有一句「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就是 佛性,佛性沒有形相,佛性不拒絕諸相發揮,所有的形相要出來,佛性都不會阻擋, 佛性一定讓它出來。可是我們知道,萬相的時間都很短,各位前賢我們很喜歡看花, 花的生跟凋謝的時間有多久?一個禮拜?三天?那麼短啊!蝴蝶蘭呢?三個月,就 久了,可以三個月。(前賢說:也有一天的,曇花),曇花一現喔!那倒是很有意 思,有一次後學給大姑陳前人開車,去桃園的一個佛堂,曇花(可以吃的)種很多, 那位道親就講好幾年都不開花,那一年剛好那邊有事,大姑去那邊辦事,結果所有 他們種的全部開花(約一、二十朵花),約四個小時就凋謝了,很快,那位道親就 講大德真的就是不同,一來就是促成整個開花,那倒是真的。開花時間大都是入夜 沒多久就開花,大概到十點就凋謝了,然後可以煮來吃,那是特殊的花。而佛鼓勵 我們去看我們本際,在我們本際的地方,三千年開花一次的,不過三千年在我們凡 塵也不知道多久。因為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多久?記得嗎?一 千六百年。我們凡塵一千六百年,欲界第六的他化自在天才一天一夜。各位假如有 那個福報要去他化自在天(是三界裡面最低的欲界,還有色界、無色界,是最低裡 面最高的那一天),去熟悉一下環境,去看一看總是須要,看一看回來告訴我們親 ―12― 朋好友,結果看了熟悉一下,都還沒一天,回來就一千六百年,回來後我熟悉的人 去哪裡了。所以我們瞭解,天堂的日子跟我們凡塵不一樣。 所以清淨目就看到清明空。我們眾生翳眼(就是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佛 這意思是告訴我們,假如我們進入佛菩薩的境界,我們看到凡塵的萬相,都是沒有 (都是清明空)。我們眾生一定會跟佛爭論,為什麼?明明就這麼多形相,祢怎麼 說什麼都沒有,這個叫不可思議。要了解,很多一進入到佛性裡面,都不可思議。 各位前賢,我們要不可思議,要怎麼來說?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 非有非空,是什麼狀態?(不可思議),對,不可思議就是這樣,沒辦法講。在性 分裡面時常會遇到,「啊~怎麼會這樣呢」,真的不可思議,不能用人的頭腦來思 想,不能用人的嘴巴來議論,很超越,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努力修,愈努力能夠愈 進入不可思議的進界。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 其人無故就是無明,沒有原因是不是無明,所以這就是凡人,上面是菩薩,底下就 是凡人,凡人起無明,我們眼睛都不動,瞪以發勞。像後學講蹲下來又站起來,比 較容易;而這個眼睛都不動,瞪以發勞,也是可以看到空中的花,可是那要時間比 較久,而我們蹲下來比較快。 則於虛空,別見狂華 我們在虛空就能看到花,看到很多的花。佛這意思就是說,現在我們在凡塵,虛空 之間有萬相,這些萬相都叫狂華。這本來都沒有的,都是假相,本來沒有但現在有 了,現在有了可是一段時間又沒有了,都是這樣,所以叫做狂華,不真都是假的, 但我們都把它當成真,縱然建築的很堅固的這些,也不過百年而已,我們看到外國 把舊的房子用炸藥,一下子整棟就消失了,那個是水泥已經都沒有性了。水泥的壽 命只有一百年,經過一百年以後,你去居住就危險,所以要把它拆掉又重蓋。所以 要知道,落入現相,時間都不久,一百年還算最久的。像我們剛講的,還有四個小 時的、還有三天的、三個月的,很快很多都東西都不見。 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不只有狂華,還有一切狂亂非相,就是在我們凡塵一切都不是正常的那些現相。色 陰,形相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從我們不動目睛然後呈現的。 經文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 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13―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 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睛 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 這些狂華――我們看到的這些空中的花,不是從空來也不是從眼睛出來(非從目出)。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 假如這些狂華,是從空來的話,既從空來,還從空入,有出有入,就不是虛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這個空假如不是空的話,不允許它在這個地方起滅。好像阿難的身體,不容許阿難 去居住。了解意思嗎?因為楞嚴經文字不多,可是意思都蠻深,涵義也很多。之前 我們講的明心見性,在文字來看也是不多,也沒有表明,也沒有說釋迦牟尼佛要講 明心見性,只有說「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這樣。然後讓我們從真理延伸 出來,把它裡面都能夠表明。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 假如是從眼睛出來,眼睛能夠出狂華的話,還從眼睛進入。 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 華性(狂華、空中的花)從眼睛出來,應該它能夠有見,因為是從眼睛出來的。 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 假如華性從眼睛出來有見,有見的話,狂華去的時候,華已經空了,它要回來眼睛 的時候,應該可以看到眼睛。 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假如看不到眼睛,出去就有一些狂華,就是讓空不空了,有一些障礙在,回來的時 候(旋),會障礙眼睛,讓眼睛看不到外物。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 我們看到狂華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應當沒有翳病(就是眼睛有病)。 云何睛空,號清明眼 為什麼我們看到空中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沒有狂華的時候叫做清明眼。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色陰是虛妄,不實在的。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形成。祂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個是講五陰的第一個,屬於五陰裡面的色。底下就講受。 ◎剩下約 30 分,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佛家的四念處,再解釋一遍。 ―14― 【答】:四念處,社會流行的、外面在講的都還很初級的部分,都是講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釋迦牟尼佛要進入涅槃之前,阿難 請釋迦牟尼佛指示,往後修應該要怎麼樣來修,佛就講以四念處來修持。各位前賢, 我們從所講的觀身不淨(觀我們身體很骯髒),然後觀受是苦(凡塵給我們的感受 都是苦)、觀心無常(無常心,心都一直變化)、觀法無我(就是沒有一個我相的 存在),這是讓我們眾生要進入佛道的一個起步,開始要修的時候,要做的四念處。 可是到後來文殊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大乘的四念處是什麼樣的內容?跟我們一般 所認識的完全都不一樣,所以佛就回答: 第一個「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我們身體的性、身體的相,猶如虛空,是不已經 到達上乘了?看到身體,你住相了、見相了,就是身體的美醜、老少;那你看到身 體會動會走,是不是看到佛性。所以觀身的性、觀身的相,猶如虛空,不管是性還 是相都跟虛空一樣,都是假的。所以大乘的四念處完全就不同。 第二個「觀受不在內外、不在中間」,前面「觀受是苦」是在開始的時候,讓我們 不貪戀凡塵;可是大乘要成就的時候,「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在哪裡?各 位前賢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就是沒有受。 第三個「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心只有名字而已,都沒有心的形、都沒有心 的相出來,只有名字而已,連名字的性也離開,連名字也不見了,那這樣在哪?完 全在空的。 第四個「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就是法裡面沒有善也沒有惡,在哪裡?全 部都是空。所以上乘佛法裡面的四念處,是可以成佛。開始的四念處,是要我們觀 身不淨(就是不貪戀我們的身體),觀受是苦(凡塵的一切都是苦,所以我們不接 受凡塵的受,一切不受),觀心無常(無常心,一直變化,心都沒有固定),然後 觀法無我(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所以開始的四念處是讓我們先脫離 凡塵,後來的四念處才讓我們成就。不然觀身不淨怎麼成佛,觀受是苦怎麼成佛, 佛會把受當成苦嗎?(不會),不會啦,佛會很高興的,渡化眾生,所以完全都不 同。而我們兩個都要了解,開始的就是要我們自己本身先做起,後來的是要我們成 就。「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在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 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全部都空,全部都空才真的回到本來, 就成就了。所以問這也很好,不然我們也不知道有這個差別。而社會聽到的都是前 面的四念處,後面這個四念處就沒有聽到人家在宣揚。 ―15― 【問】: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答】:在 51 頁的反面,底下第二行「如阿難體,不容阿難」。因為我們身體是不 是容納我們的佛性?釋迦牟尼佛就是講,如阿難的身體不容阿難的佛性,就是這個 意思。就像他的身體,不容他的佛性。像我們有很多人的身體被無形的借用,現在 你的佛性要回來,那它就不讓你回來,把你趕出去。那要怎麼辦?就是我們主人翁 要當家,要守住我們的房舍,要照顧我們的房子。各位前賢有沒有在照顧房子?(有), 有沒有照顧的很牢固?(有),房子要照顧,不然假如被人侵入的話,你想進來而 他不讓你進來,這下子就糟糕了。八仙裡面有一位(李鐵拐),當他要回來的時候, 哇~我的身體呢?就去借一個乞丐的身體來用。 【問】:修道人要不要參加廟會(熱鬧)。 【答】:參與王爺媽祖,所有後天寺廟的一些活動,再問要不要參加。各位前賢要 不要參加?(不要),這個叫自己作主。你要參加、不參加,你自己作主。假如你 覺得它有意義,你就可以去參與;假如你覺得意義不大,我參加的話會浪費精神浪 費時間,這樣的話你就可以不用,這倒沒有固定。 【問】:神農氏有求道嗎? 【答】:各位前賢,當我們開天闢地之後,會有七佛治世,後來才三佛收圓。在七 佛治理凡塵要讓眾生來住的時候,那個時候不用上天派一代的祖師來掌道盤,你只 要修到程度夠,都可以歸家,都可以回歸本位。所以有些人,他假如修的很好,可 是他沒有求道,後學就講,你等到下個元會七佛治世的時候才來投胎轉世,但你要 把握喔,把握那個時候你有辦法轉世、有辦法出生,那你就可以在那個時候修持歸 位,就不用等待一代的祖師來授記。那等到三佛收圓以後,沒有上天指派的一代祖 師來授記,上天都不承認,不能回歸我們故家園。那我們都有我們活佛老師來授記, 我們都可以回歸故家園,所以老師都一直鼓勵我們要研究性理心法,因為我們不研 究的話萬八逍遙而已,而我們一研究要超出千千萬萬年,有沒有?(有),活佛老 師講的很明確,希望我們真的努力修,可以回歸到我們的本位,就不用只有享受一 萬零八百年,一萬零八百年很快喔,只是因為我們有身體比較慢而已,若是進入佛 性,一轉眼一萬零八百年就過了,很快一轉眼就過了。 【問】:劉講師麻煩再講解不一不異。 ―16― 【答】: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都是這個樣子。我們眾生的心都是妄想心,全部都是不 一樣的心思(不一),可是都是從佛性出來(確是不異),了解意思嘛?我們大家 一個人一個心,每一個人想的都不一樣,可是每一個能夠想的動力都是我們的佛性, 那個就是不異,想的心不一樣就是不一,不一不異。我們凡塵時常都有這個狀態, 都是不一不異。還不了解啊?我們人都有七孔,是不是不一;可是大家都有七孔, 是不是不異。了解了嘛!在生活之中很多都是不一不異,都是屬於這個狀態,那我 們活在凡塵的年歲都不一樣(不一),那一定會死(不異),是不是不一不異很容 易在我們生活之中呈現! 【問】:不可思議能否再講一次 【答】:不著有、不著空、不著非有非空、不著亦有亦空。那是我們要去領悟不可 思議最簡單的方法。 【問】:劉講師後學想問,我們已經這麼久了、隔了這麼久,也造業造這麼多了, 怎麼樣了? 【答】:問這倒是很實際。我們聽課聽這麼久、造業造這麼多,要怎麼樣「了」。 各位前賢要知道,只要我們肯萬緣放下,萬緣都放下,萬緣的放下這個時候有沒有 造業?(沒有),絕對不會。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能夠時常做,而你在做 的時候都不會造業,而且只要你進入深心、進入大悲心,後學都一直講「了即業障 本來空,未了還須還宿債」,那我們「了」,就已經透徹的知道真理,回歸到我們 的本位,那叫「了」。「了」的時候沒有業障,業障都消失了,本來就沒有、本來 就空(業障本來空)。 當我們沒有「了」,有一句話叫「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 自受」,這就是我們的心思心念,我們的所有生滅心一直在使用,一直在用的時候, 我們的經歷、我們所做的一切,縱然經過再怎麼久(縱經百千劫),你所造下來的 業一定都在(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的時候,果報還自受。所以這兩個,一個是 「了即業障本來空」,一個是「未了還須還宿債」。我們要透徹,一個已經到家了, 到家了,他時時刻刻心都清淨,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沒有業,業障本來空(沒有 ―17― 了);而另一個,在凡塵都是在生滅心,都是在人情世故裡面一直在生活,那個就 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果報還自受。 一個就是最上乘的佛法,一個就是我們凡塵修持漸進的方法。所以兩個完全都不同。 我們要從根源,假如你要「了即業障本來空」,你就要做「了」的動作――萬緣都放下 一念不生,沒有業,就已經業障本來空,沒有了。可是我們在生活又很喜歡跟人家 斤斤計較,又喜歡講東講西,全部都是凡塵心,這樣的話,「縱經百千劫,所作業 不亡」,一定都在,因緣會遇,果報就來了,一定要去接受。所以我們要知道它的 差別點在哪裡,差別點,你「了」,你時時刻刻心清淨,心清淨哪有業,以往所有 的也都消失了,也都沒有了,最好就是這樣。假如你是用凡塵的心來生活、是用凡 塵心來應對,這樣的話,縱經百千劫,再怎麼久,你因果都是呈現,都要去接受。 【問】:劉講師,如何做到不住相,是不是要用不生不滅的佛性去看色,才不住相。 【答】:不住在形相,我們還是從真理著手,比較能夠持久。因為在真理裡面,我 們人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大部分的住相,都是對人那種形 相記得是最牢。要了解,人是水火風土,一樣要生老病死,都是免不了的,所以我 們要記得人家的好處,記得點水之恩湧泉以報,要朝這方面去努力。我們已經從根 源著手了――知道人都是假的、是水火風土、都會還給天地,沒有人不死的,大家都會 死,所以看的透徹一點。假如人家負我了,我們就不用去在意,但我絕對不負人, 不要耽誤別人,這樣就容易在生活之中走入正常的修道軌道。所以不住相,從我們 自己的內心開始,看是對哪一個形相特別在意,我們就用一點心,然後我們用很誠 實的態度,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把它誠實的寫日記,「我對什麼什麼…非常的喜歡, 喜歡是在哪個地方」,第二天一樣,又把你內心實際的情形,全部誠實的寫下來,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然後經過大概一兩個禮拜以後,你前後對照, 一定發現:「欸~怎麼不一樣,第一天開始寫的時候,我對什麼樣的形相非常喜歡, 欸~到第十天的時候,我竟然對那個形相產生討厭」,你就會發現,不會是完全一 樣,既然不是一樣,就是有變化,既然變化我們就不要住相,這樣又是一個實際可 以做的方式,尤其後學以前想到這個的時候,就是男女之間的愛情,當你對她的思 念、對她的愛戀,你愛她哪個地方、怎麼樣愛、到什麼程度,用百分比(%)來表示, 看是 99%還是只有剩下 10%,你把它很誠實的寫下來,然後真的不會變,變的就不 真,當一變了,你就:「啊~這會變的,不要去迷戀,這都是假的」,所以各位可 以試驗看看,我們生活之中時常都認為是固定式的,其實都在無常變化。可以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