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涅槃經-34

 我們手上都有一本易經,後學又重新把它寫一次,因為之前講解的時候太匆忙,一 邊寫一邊講所以比較零散,這一次整理能夠比較綱要且都有闡釋,著重在我們修道 方面,我們一般社會研究易經都是要算命,後學覺得說算命的話功用不太大,我們 能夠藉著易經來了解整個道理、整個凡塵的一切,這個比較重要。易經裡面包含非 常廣泛,有「不易、變易、交易」,所以對我們來說就是引導我們人生要走的方向, 這個易經有交待。只是我們大部分一研究易經就直接想到算命,很少說要研究不易 (就是理天),理天方面就比較缺少去探討研究,後學有把理天、氣天、象天、不 易、變易、交易,整個都闡釋講出來。我們若有時間的話可以深入其中,你要算命 裡面也有,第六頁有畫一個整個二十八星宿,二十四個節氣、十二個月、有八卦、 有六十四卦,全部都包含在裡面,可以整個研究,對我們幫助很大。 ◎涅槃經我們講到 63 頁,左邊倒數第三行,「以是果報,成佛之時,…」 云何念施,菩薩深觀此施,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諸佛菩薩,親近修習,如 是布施,我亦如是,親近修習,若不惠施,不能莊嚴四部之眾,施雖不能畢竟斷結, 而能除破現在煩惱,以施因緣故常為十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眾生,之所 稱歎,菩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以是果報,成佛之時,常不變易,以施樂故,成 佛之時,則得安樂,菩薩施時,令諸眾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我,以施 因緣,令他得力,是故成佛獲得十力。以施因緣,令他得悟,是故成佛,得四無礙, 諸佛菩薩,修集是施,為涅槃因,我亦如是,修集布施,為涅槃因。 【菩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以是果報,成佛之時,常不變易】菩薩假如布施食物 給眾生來吃,因為眾生吃了食物以後才會活命,所以就施命(布施他的生命)。這 樣的果報,等到成佛的時候,就常不變易(就回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以施樂故】就是布施我們生命時候所吃的藥。 【成佛之時,則得安樂】成佛的時候就可以得到安樂,因為我們眾生在凡塵免不了 會有生病,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所以生病是很正常的現象,那 這個布施藥就可以得到安樂。 2 【菩薩施時,不求而得】布施,佛特別講,我們布施的時候,就是令諸眾生不求而 得,不用要求就可以得到。所以我們布施著重在那個心意,我們真的誠心的來布施。 【是故成佛,得自在我】成佛的時候就可以得到自由自在的我。 【以施因緣,令他得力】以布施的因緣,令別人能夠得到舒服得到力量。 【是故成佛獲得十力】就可以獲得十力。 【以施因緣,令他得悟】以布施的因緣,令他得悟(就是能夠領悟)。 【是故成佛,得四無礙】就能夠四無所礙。 【諸佛菩薩,修集是施,為涅槃因】修集這一些布施為涅槃因,我們修集布施就能 夠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涅槃的因。 【我亦如是,修集布施,為涅槃因】佛也講祂本身也是這樣,修集布施為涅槃的因。 云何念天,有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有信心,得四天王處,我亦有分, 若我多聞布施智慧,得四天王處,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我亦有分;然非我欲,何 以故,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是無常,以無常故,生老病死,以是義 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誑於愚夫,智慧之人,所不惑著,如幻化者,即是四天 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則不同,凡夫愚人。 【若有信心,得四天王處,我亦有分】四天王就是欲界六欲天最低的一層天,叫做 四天王天。非想非非想處是在無色界裡面的第四個。 【若我多聞布施智慧,得四天王處】我能夠多聞(知道比較多的道理),能夠有布 施、能夠有智慧,就得到四天王處。 【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我亦有分】也一樣能夠到非想非非想。 【然非我欲】不是我希望。 【何以故,四天王處,…非非想處,皆是無常】它們一樣也是在無常變化之中。 【以無常故,生老病死】一樣有生老病死。 【以是義故,非我所欲】就是因為這樣,不是我所喜歡的。 【譬如幻化,誑於愚夫】好像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幻化變化,「沒有變有了」叫幻, 「有了又變沒有了」叫化,這樣來誑騙我們沒有智慧的人(誑於愚夫)。 【智慧之人,所不惑著】有智慧不會被它迷惑,不會著這個相。 【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這也是我們一般凡人很喜歡到達 的地方,可是它不是究竟,因為它只是一個中間的過程。 【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則不同,凡夫愚人】我跟凡夫愚人不一樣。 3 我曾聞有,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 為眾生,精勤求於第一義天,何以故,第一義天,能令眾生,除斷煩惱,若我有信, 乃至有慧,則能得是,第一義天,當為眾生,廣分別說,第一義天,是名念天。 【我曾聞有,第一義天】曾經有聽過第一義天。 【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第一義天就是諸佛菩薩所住的地方,因為已經常住不遷, 已經不變易了。 【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會有生老病死。 【我為眾生,精勤求於第一義天】就是努力追求第一義,就是究竟了義。 【第一義天,能令眾生,除斷煩惱】可以令眾生除斷煩惱。 【若我有信,乃至有慧】信進念定慧。 【則能得是,第一義天,當為眾生,廣分別說,第一義天,是名念天】能夠到達第 一義天就是究竟、就是理天、就是我們想要到達的目的。 善男子,是名菩薩,非世間也,是為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若謂十 二部經,及以大涅槃經,等無差別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諸 佛世尊,甚深祕藏,以是諸佛甚深祕藏,是則為勝,善男子,以是義故,大涅槃經, 甚奇甚特、不可思議。 【善男子,是名菩薩,非世間也】菩薩已經不貪戀凡塵,已經可以脫離凡塵。 【是為世間不知見覺】祂就為了我們凡人都不見、不知、不覺,然後示現在凡塵來 引導眾生。 【而是菩薩,所知見覺】菩薩所知所見所覺都不一樣。 【若謂十二部經,及以大涅槃經,等無差別者,是義不然】假如十二部經以及大涅 槃經都沒有差別的話,這個義理不是這樣,義理內容不是這樣。 【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諸佛世尊,甚深祕藏】涅槃就跟生死平等,大涅槃就超越凡 塵兩邊相對待的,就是一切諸佛世尊甚深祕密的寶藏。 【以是諸佛甚深祕藏,是則為勝】就是非常的殊勝,我們凡塵不容易知道聽到。所 以鼓勵我們能夠研究。 【善男子,以是義故,大涅槃經,甚奇甚特,不可思議】大涅槃經很奇特,不能用 我們人的頭腦來思索、不能用嘴巴來論議,就是超越所有我們能夠知道的範圍。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亦知是,大涅槃經,甚奇甚特,不可思議,佛法眾僧不可思 議,菩薩菩提大般涅槃亦不可思議,世尊,以何義故,復言菩薩不可思議 4 前面講的這一些迦葉大概都了解,說「大涅槃經不可思議、佛法眾生不可思議、菩 薩菩提大涅槃經不可思議」,那為什麼講「菩薩不可思議」,這個特地講「菩薩不 可思議」的部份來問佛。 善男子,菩薩無有教者,而能自發,菩提之心,既發心已,勤修精進,正使大火, 焚燒身首,終不求救,捨念法心,何以故,菩薩常自思惟,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或 在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為諸結火之所燒然,初不曾得,一決定法,決定法者,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護惜,身心與命。我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使碎身,猶如微塵,終不放捨,勤精進也。何以故,勤進 之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 【善男子,菩薩無有教者,而能自發,菩提之心】佛就對迦葉回答,菩薩沒有人教, 而能自發菩提之心(沒有教,他就能夠發心,能夠發出覺悟的心)。 【既發心已,勤修精進】發心了以後,又很努力的精進。 【正使大火,焚燒身首,終不求救,捨念法心】這個就很難得了。我們了解,發心 了以後,很努力的勤修能夠精進。這個就做一個比喻,大火來焚燒身首(身體也被 燒了、頭也被燒了),終不求救捨念法心,所以念法的心非常強烈。我們了解,我 們大部分的眾生,缺少對法的重視,我們都沒有很重視法,因為佛就講,我們能夠 修證就是有法,沒有法我們就沒辦法修證,所以法很重要。法,我們就是要努力的 追求,求到我們想要修的法,我們要知道。活佛老師也講「我們修道重在心法」, 你心法不知你修不成道,所以心法非常重要,我們對心法的重視程度都不夠,我們 沒有那麼重視那個法。所以佛鼓勵我們努力追求上乘佛法,然後我們已經求到法了 以後,要實踐(實際的去做),然後實際做了,法又正確知道了,這樣就可以成道 可以成佛,絕對沒有問題,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大概都缺少。因為現在凡塵 資訊太豐富了,那對求我們根源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沒有那麼努力,被外界的所 有一切沖淡我們求法的心。 【何以故,菩薩常自思惟】為什麼呢,菩薩自己常常正思惟,這樣的想。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就是非常久的時間。 【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這個等於五道,阿修羅沒有講出來,因為佛都不把 阿修羅列為六個輪迴裡面,佛都講五道「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人天三惡道五 個。 5 【為諸結火之所燒然】我們無量的阿僧祇劫非常長的時間,在五道之中被那個結(諸 結就是我們自己造了很多的業),就是打結,被結綁住了,不知道種業,然後業種 下來就受苦,被諸結火之所燃燒,被火燒到都不知道痛。 【初不曾得,一決定法】就是在五道輪迴的時候,都沒有得到一個決定的法。 【決定法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在講這個法就是講無上的正等正覺,就 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阿=無,耨多羅=上,三=正,藐=等,菩提 =覺,翻成中文「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法有時候就講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是也可以應用在我們修得方法, 在法裡面最高的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佛在用有時候會用在佛性本體, 有時候會用在我們修持的方法,就是最高的,能夠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可以 成道就可以成佛。 【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護惜身心與命】就是在無上的正等正覺,已經得 到了知道了,然後就不護惜我們的身心與命,這個有形有相的東西就不護惜了,不 會很重視它,因為無上的正等正覺是最高的,我們究竟的,我們回到本位的地方, 這個身心與命都是短暫的現象,很短的時間呈現在凡塵,很快就不見了。 【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使碎身,猶如微塵,終不放捨,勤精進也】這個就 是精進的程度很夠,就是為了無上的正等正覺,正使碎身(粉身碎骨了),猶如微 塵(身都碎成微塵了),終不放捨勤精進也(就是為無上的正等正覺全心努力) 【何以故,勤進之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我們很精勤很精進的心,就是 無上的正等正覺的因。要有這個因,果報一定會呈現。 善男子,如是菩薩未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能如是,不惜身命,況復見已,是 故菩薩不可思議。 【善男子,如是菩薩未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能如是,不惜身命】佛就對迦葉 講,菩薩還沒有看到無上的正等正覺就能夠這樣的不惜生命,況復見已(給祂見到 了以後,那更是不捨),是故菩薩不可思議。迦葉特別問的「菩薩為什麼不可思議」 佛就講這樣,就是要有那一種追求的心。 又復菩薩所見生死無量過患,非是聲聞緣覺所及,雖知生死無量過惡,為眾生故, 於中受苦,不生厭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為眾生故,雖在地獄,受諸苦惱, 如三禪樂,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善男子,譬如長者,其家失火,長者見已,從舍而 出,諸子在後,未脫火難,長者爾時,定知火害,為諸子故,旋還赴救,不顧其難, 菩薩亦復如是,雖知生死,多諸過患,為眾生故,處之不厭,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6 【又復菩薩所見生死無量過患】菩薩所見,我們一樣見過生死無量,我們也都一樣,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都一直這樣經過,已經非常多的生死,所以生死 無量。過患,過錯跟患難我們一樣都經過。 【非是聲聞緣覺所及】菩薩見到的生死無量過患,不是阿羅漢跟辟支佛所能夠到達 的。 【雖知生死無量過惡,為眾生故,於中受苦,不生厭離】所以菩薩雖然知道生死無 量過患,但是為了眾生、要渡化眾生,在這個六道輪迴之中不生厭離(不會討厭離 開)。 【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就是有這樣的心態,所以祂真的不可思議,不能用我們頭 腦來思索,不能用嘴巴來論議,祂已經超越了所能夠想的、所能夠講的,祂都超越。 【菩薩為眾生故,雖在地獄,受諸苦惱,如三禪樂】菩薩為了眾生,雖然已經下地 獄在受苦都很苦惱,祂心好像在三禪那樣子的快樂。初禪、二禪就已經很不錯,三 禪也更理想,進入四禪連呼吸吃飯也不要了,那個更高。 【是故復名不可思議】祂受苦都沒關係,我們人稍微受一點苦哀哀叫。 【善男子,譬如長者,其家失火,長者見已,從舍而出,諸子在後,未脫火難】這 個在講我們最後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妙華蓮花經,妙華蓮花經的內容就是在講這個, 長者家裡失火了,然後長者已經出來,可是長者的子孫都在裡面,還在玩樂都不肯 出來,這個就是講妙華蓮花經。 【長者爾時,定知火害】知道火很厲害,會把人燒死。 【為諸子故,旋還赴救,不顧其難】再進入屋內,房子失火,子孫都還沒出來,長 者雖然已經出來,再進去救那些子孫,不顧其難(不會說進去會被火燒死,不怕)。 【菩薩亦復如是】菩薩也是這個樣子。 【雖知生死,多諸過患】雖然知道這個生死,很多的一些過患,我們在生死之中就 了解到,要受非常多的苦,所以今天母親節,我們就了解到當母親的真的很偉大。 假如已經當母親的就了解,孩子稍微身體不舒服,母親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就連 半夜也抱著孩子趕快到醫院求治。所以我們當人家子女的一定要孝順,因為後學以 前開計程車,半夜想要回去休息了,遇到母親抱著孩子出來招手「拜託拜託載我醫 院」,好好,後學又開往醫院,所以你看那個心,都無怨無悔付出,都沒講代價的, 都無怨無悔,我們最可貴的就是這一點情,我們一定要回報,長大了,不是自己長 大的(父母若沒有把我們生出來、沒有扶養我們,我們怎麼會長大),所以不要自以為 是,大家都是父母養大的,所以一定要孝順,那個叫回報。父母辛辛苦苦拉拔我們 7 長大,我們就要照顧父母,不要老了以後請個外勞照顧就不管父母了(拿錢請鬼來 推磨,台語),我們現在有一點都失掉那一種親情,一定要自己本身來照顧,這樣 才能有那一種回報的心。之前各位不是有看到一個年歲蠻大的,然後用揹巾揹著他 母親去就醫,報紙都刊登出來,很少有這一種人,大家一般都會請外勞來照顧父母 就好,沒有自己本身能夠去做。我們要了解,真正當長輩老了的時候,最喜歡就是 兒女在身邊,你若有兒女在父母身邊滴滴答答,這樣父母就很幸福;雖然你若物質 很富裕給父母使用,父母並不會感到很好,但若兒女子孫在身邊,父母就會很溫暖 很好,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一定要回報,才不會我們人在凡塵頂天立地,沒有做 的話怎麼頂的起天、立的起地,都有虧,我們一定要當個孝順的子女。 所以長者雖然知道火很厲害會燒死人,可是長者還進去屋內,為了要救子女。所以 菩薩也是這樣,知道生死很多過患,可是為了眾生,處之不厭。 【處之不厭】就是處在那一種環境之下不討厭。 【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就是不是我們頭腦可以思索、嘴巴可以論議。 善男子,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見生死中,多諸過惡,心即退沒,或為聲聞,或為 緣覺,若有菩薩聞是經者,終不退失菩提之心,而為聲聞緣覺也,如是菩薩,雖復 未階,初不動地,而心堅固,無有退沒,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見生死中,多諸過惡,心即退沒】這個最老實, 講的最實在。我們無量的眾生都發菩提心,都有,都有那個覺,可是看到生死這麼 多的挫折患難,心就退沒了,不要了,自己能夠生活就好,不用再去渡化眾生,所 以心就退沒了。 【或為聲聞,或為緣覺】菩薩不做了,我去當阿羅漢、去當辟支佛,所以就退沒。 【若有菩薩聞是經者,終不退失菩提之心】假如有菩薩聽到大涅槃經,祂終不退失 菩提之心,菩提心一定不會退失掉。所以菩提心永不退失,最起碼都在八地菩薩(第 八地,叫不動地),已經不會退轉了。在七地以下都還會退轉,遇到挫折就會不想 渡眾生了,渡自己就好。 【而為聲聞緣覺也】祂不為退失菩提心,變成阿羅漢、辟支佛。 【如是菩薩,雖復未階,初不動地,而心堅固,無有退沒】雖然祂還沒到達菩薩第 八地不動地,而心堅固無有退沒(心非常堅固)。各位前賢我們到第幾地?歡喜地 到了沒?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第三發光地,第四燄慧地,第五是什麼?後學 要一直講才可以,停下來就忘了,菩薩的十地都是一個階(一階一階),在修持的 過程裡面,就是你到一階就是一階,漸修的方式。後學都提倡頓教,頓教從凡夫直 8 接到佛地,這樣比較不會有中間的挫折,也不會有中間的成就而停頓了。所以第五 地難勝地,要勝過就很困難,第六遠行地,第七現前地,第八不動地,不動地就不 會退轉,你到不動地就固定了,再怎麼樣不好的環境、再遇到更不好的,就絕對不 會退轉,那個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再上去等覺(跟佛平等的覺悟), 再上去妙覺就沒了。各位到了沒?還正在努力。 善男子,若有人言,我能浮渡大海之水,如是之言,可思議不? 不也,世尊,如是之言,或可思議,或不可思議。何以故,若人渡者,則不可思議, 阿修羅渡,則可思議。 善男子,我亦不說,阿修羅也,正說人耳。 世尊,人中亦有,可思議者,不可思議者。 世尊,人亦二種,一者聖人,二者凡夫。凡夫之人則不可思議,賢聖之人則可思議。 善男子,我說凡夫,不說聖人。 世尊,若凡夫人,實不可思議。 善男子,凡夫之人,實不能渡大海水也。 如是菩薩,實能渡於,生死大海,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若有人能以藕根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不也,世尊。 【善男子,若有人言,我能浮渡大海之水,如是之言,可思議不】佛就做一個比喻, 有人在講我能夠浮著渡過大海的水,講這樣的話,我們想得到嘛? 【不也,世尊,…則不可思議,阿修羅渡,則可思議】阿修羅就有辦法渡過大海水, 我們人大概不可能。 【善男子,我亦不說,阿修羅也,正說人耳】佛就講我不是在講阿修羅,我在講人。 【世尊,若凡夫人實不可思議】凡夫人有辦法渡過海水,大部分都還沒過海就死掉。 【善男子,凡夫之人實不能渡大海水也】凡夫沒有辦法渡過大海水,會被海水吞沒。 【如是菩薩,實能渡於,生死大海,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實在能夠渡於生死 大海,這個生死菩薩都不看在眼裡,所以要了解那個心,生死是我們凡人在現象所 呈現的,看到有身體生,不能呼吸了死,可是這個生死是現象,我們的佛性不生不 死,沒有生死,當我們的身體不給我們用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請佛性本體當家,這樣的話又有現相呈現,所以這個現相呈現就能夠使我們又有這 個現相能夠來渡化眾生。 【若有人能以藕根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不也,世尊】藕根絲,各位前賢我們 有吃過蓮藕嘛?(有),有沒有看過蓮藕絲?蓮藕絲很交錯,蓮藕是退心火,心火 9 大吃一些蓮藕,心火就降了,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把心火都往下降,這個易經教我 們怎麼樣退心火。所以蓮藕絲可以懸著須彌山,一個山用蓮藕絲吊著,可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一下子山就調下來,蓮藕絲斷了。所以迦葉就回答不也,世尊,沒辦法。 善男子,菩薩於一念頃,悉能稱量,一切生死,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菩薩已於無量阿僧祇劫,常觀生死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而為眾生,分別演 說,常樂我淨,雖如是說,然非邪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菩薩於一念頃,悉能稱量,一切生死,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於一念頃(就 是我們一念之間,我們的一個念頭),就有辦法能夠稱量,就是能夠去了解到整個 生死對他的影響,能夠稱量所有的生死。我們能夠稱量,人家講秤一秤看我們幾兩, 各位前賢有沒有秤過自己幾斤幾兩?(六十公斤),那個是身體的重量,我們在講 佛性的重量,那個是說能力,好比說現在請你把歪掉的西螺大橋弄正(現場剛好有 小朋友在哭),這個在回答。 【菩薩已於無量阿僧祇劫,常觀生死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菩薩已經在非常長的時間 在觀我們人的生死,我們人的生死都無常,然後生死裡面沒有我、也沒有快樂、也 沒有清淨,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這個就四果,佛以後常樂我淨就呈現我們的常樂我 淨,了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就是我們凡夫眾生都是這樣,那進入佛菩薩就是常樂我 淨。 【而為眾生,分別演說,常樂我淨】這個已經觀我們人生的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而 為眾生分別演說常樂我淨。 【雖如是說,然非邪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雖然菩薩還沒證悟常樂我淨,可是祂 這樣講不是不對,是正確的。後學就講只要我們已經體會進入常樂我淨,後學都講 你來聽後學的課,按照後學講的去做,沒有成佛後學一定再來陪你們修,有沒有? (有),那個不能隨便發愿,那個只要你出生後學就要跟著來,所以那個都是很大 的愿,那為什麼肯發這個愿?就是因為後學體會,最重要就是「常」如如不動,所 以後學時常講我們的佛性因為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不用跑來跑去,如如不動,為了 不容易體會,後學就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後學說我們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你在 按下快門的一刹那,鏡頭不能晃動,一晃動你洗出來的相片模糊不清;假如我們的 佛性是在玄關,那我們整個都在動,你看起來一定都模糊不清,可是我們現在動的 很快看得很清晰,就是身體動、佛性沒有動,佛性如如不動,所以不管我們身體怎 麼動,佛性都不動,所以看得都很清晰,這樣來體會我們佛性如如不動,常住不遷, 你體會了知道了,然後從這一個角度再延伸,「若無所見即是真實見於如來」,(現 10 場有人動作)你看我們的心跑得快不快,有一個動作我們整個都被引誘,大家都看 那個動作,後學說怎麼大家的頭都轉到那邊,什麼現象,原來一個人在動,你看奧 不奧妙?我們了解不受主觀意識左右、不受客觀環境影響,我們修道人就是要有這 個定,容不容易?不容易呈現喔,在生活之中就要體會:「這個跟我無關幹嘛我一 定要受它影響」,尤其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更是要從心法,這個就心法,你被它引誘 了,後學在講什麼你有聽到嘛?有聽到聲音但不知道內容,所以就沒有用,所以要 了解,法要聽到都很不容易,你看你到外面有沒有得聽,你找不到可以聽的地方, 沒人講,你想聽都沒得聽,所以要了解那個可貴,那個不是普普通通,後學都一直 在找傳承人,七十二歲了畢竟年歲大了,要找一個趕快來頂,找不到,有誰願意頂 啊?我們了解,你體會到證悟以後的常,只要你體會到常,那個樂我淨就容易,常 最不容易。 後學都一直說「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若無所見, 沒有能見的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能所都沒有,能所雙泯,就是已經回到我們不 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已經回到佛性本體,那個就常住不遷、如如不動,就是那個。 所以我們平常一定都有我能看我所看,所以四相都很顯明,只要我們進入到沒有能 所,沒有能所就沒有對待,沒有對待就是絕定體,是一個最究竟的、我們要追求的 目標。只要你體會到了「如如不動」,那個常,永遠都在,佛性本體;樂,就從常 產生快樂,那個快樂沒有苦來相對待,是永遠快樂;我,不是身體的我,是佛性的 我,充塞整個虛空,那個都是我、都是如來、都是佛;淨,就是清淨,只要你常樂 我,清淨自然呈現。所以常樂我淨是修證以後四個果位名稱,我們都有我們都具備, 只是我們都沒有體會沒有啟發,假如我們能夠啟發在日常生活之中,那你就可以超 越凡塵所有現象,凡塵的現象你都超越,所以我們追求的就我們自己要努力去做。 善男子,如人入水,水不能溺,入大猛火,火不能燒,如是之事,不可思議,菩薩 亦復如是,雖處生死,不為生死之所惱害,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如人入水,水不能溺,入大猛火,火不能燒,如是之事,不可思議】就是這個人 入水,水不能漂溺,入火火不能燒,這一種事不可思議。 【菩薩亦復如是,雖處生死,不為生死之所惱害,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也是這 個樣子,雖然處在生死,不為生死所惱害。 善男子,人有三品,謂上中下,下品之人,初入胎時,作是念言, 11 我今處廁,眾穢歸處,如死屍間,眾蕀刺中,大黑闇處,初出胎時,復作是念,我 今出廁,出眾穢處,乃至出於大黑闇處。 中品之人,作是念言,我今入於,眾樹林中,清淨河中,房舍屋宅,出時亦爾。 上品之人,作是念言,我昇殿堂,在花林間,乘馬乘象,登涉高山,出時亦爾。 菩薩初入胎時,自知入胎,住時知住,出時知出,終不生於,貪瞋之心,而未得階, 初住地也(菩薩十地,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 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不可以譬喻為比,心亦不可以方喻為比,而皆可 說。 菩薩無有師諮,受學之處,而能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是法已,心無慳悋, 常為眾生,而演說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我今處廁】就是在廁所。 【眾穢歸處】所有污穢所歸的地方所在。 【如死屍間】好像在停放死屍的房子。 【眾蕀刺中,大黑闇處】就很不理想的環境。 【初出胎時復作是念,我今出廁出眾穢處,乃至出於大黑闇處】已經出來了。 【終不生於,貪瞋之心】不會生出貪嗔的心。 【而未得階】還沒得到階級。 【實不可以譬喻為比】就是那個無上的正等正覺不能用比喻來比。 【心亦不可以方喻為比,而皆可說】雖然不能夠比,但是能夠講。 【菩薩無有師諮】就是沒有老師來諮問。 【受學之處,而能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地方去問,沒有受學的地方所在, 而能夠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 【得是法已,心無慳悋,常為眾生,而演說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所以菩薩沒有 人教,然後祂會,會了以後心也沒有慳悋勝法,常為眾生演說,把祂知道的都講出 來,所以不可思議,我們凡人大部份都會留個三分,留著賺錢留著要勝別人。 善男子,菩薩不見一法,是身是業,及與離主,而亦有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口 亦如是。 善男子,從身離身,從口離口,從慧遠離,非身非口(深思之)。 【善男子,菩薩不見一法,是身是業,及與離主,而亦有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口亦如是 12 口亦如是】這個講身口意,菩薩不見一法,一法都沒有,是身是業,所以我們凡塵 萬法,萬法都歸空,萬法都是虛幻,所以我們萬緣都放下,沒有一法,沒有一法的 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法的法就是最高,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菩 薩不見一法是身是業,及與離主(離開主人),而亦有離(說沒有離,也有離,有 離也沒有離,所以這個很奧妙),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就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 嘴巴來議論)。口也是一樣。 【善男子,從身離身,從口離口,從慧遠離,非身非口】從我們的智慧然後遠離我 們的身、我們的口,所以身口意就是三業,我們所造的業都是從身口意來,身口意 才會造業,然後我們身口意業不造惡,身口意都不造惡了這樣就沒有業,不會有業。 身要我們做壞事大概不容易。可是嘴巴講,我們就很喜歡講話,要留一點口德,不 要亂講,因為都會把我們的德被嘴巴用光光了。意念最難去修持,所以我們要從意 著手,我們意都看不見的,心裡面在罵人,外面看不出來,時常心裡面在罵人,有 沒有?因為我們都會博取好一點的印象,老實講心裡面有沒有罵過人?(有),因 為我們在凡塵所遇到的現象,最好解決就是從「意」,從意念去解決這一些困難, 比如你遇到很不合理的現象,那你最好解決就是在意裡面把它罵一罵,罵一罵你就 消氣了,那個生氣就消失了,容不容易?真的你用嘴巴講出來要跟人家打架,那個 要有武力,身體要很強壯,那你假如很嬌小的話,就不可以,安靜一點比較沒事。 所以意念修最難,你修到全部能夠低心下氣,真的給人家看起來「你真的沒錄用(台 語)」,真的沒錄用(台語)就修的很好,有錄用的(台語)就修的不好。所以在凡塵有時 候看的角度能夠很柔軟那個最不簡單,一定能夠放下自己的一切,你才能夠很柔軟, 那個就是處事的最上策,最高的方法,很不容易做到那樣的狀態。 善男子,菩薩有身遠離非口,有口遠離非身,有非身口而亦遠離身,遠離者謂離殺 盜婬,口遠離者,謂離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非身非口亦遠離者,所謂貪嫉、瞋恚、 邪見。 【無義語】就是綺語。 善男子,實有此慧,然不能令,菩薩遠離,何以故, 善男子,無有一法,能壞能作,有為法性,異生異滅,是故此慧不能遠離。 【是故此慧不能遠離】智慧沒辦法遠離。 13 善男子,慧不能破,火不能燒,水不能爛,風不能動,地不能持,生不能生,老不 能老,住不能住,壞不能壞,貪不能貪,瞋不能瞋,癡不能癡,以有為性,異生異 滅故,菩薩終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諸煩惱,而自說言,我破煩惱,雖作是說,非是 虛妄,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迦葉復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薩不可思議,佛法僧,大涅槃經,及受持者,菩提 涅槃,不可思議。 【善男子,慧不能破,火不能燒,水不能爛,風不能動,地不能持,生不能生,老 不能老,住不能住,壞不能壞,貪不能貪,瞋不能瞋,癡不能癡,以有為性,異生 異滅故】佛就講,慧沒辦法破,火也不能燒,水也不能爛,風也不能動,地也不能 持,生也不能生,老也不能老,住也不能住,壞也不能壞,貪也不能貪,瞋也不能 瞋,癡也不能癡,以有為性,異生異滅(生的時候不同的生的地方所在,滅也是一 樣)。 【菩薩終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諸煩惱】我不是用這個智慧來破所有煩惱。 【而自說言,我破煩惱,雖作是說,非是虛妄,是故復名不可思議】佛以每個角度 來講,每個角度的異生異滅,它有為性都沒有辦法去處理,可是以總的方面來說, 從佛性本體,用佛性本體的智慧來破諸煩惱就可以所有煩惱破除掉,所以佛就講, 雖這樣講不是虛妄,不是假的是真的,所以不可思議。 迦葉復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薩不可思議,佛法僧,大涅槃經,及受持者,菩提 涅槃,不可思議。世尊,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這個地方迦葉問無上的佛法,當久近住(可以住多久),幾時而滅(多久會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乃至有是五行,所謂聖行、梵行、天行、病行、嬰兒行,若 我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其義,為諸眾生,之所恭敬,尊重讚歎,種種 供養,當知爾時,佛法未滅。 迦葉問說什麼時候未滅,佛就講像這個樣子佛法未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具足流布,當爾之時,我諸弟子,多犯禁戒,造作眾惡,不能 敬信,如是經典,以不信故,不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不為眾人,之所恭 敬,乃至供養,見受持者,將滅不久。 沒有人要信的話,佛法就滅了。會信的話,佛法會在。 14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如是義,迦葉佛法,住世七日,然後滅盡,世 尊,迦葉如來,有是經不,如其有者,云何言滅,如其無者,云何說言,大涅槃經, 是諸如來,祕密之藏。 迦葉問迦葉如來的時候有沒有涅槃經,假如有的話(若其有),云何言滅,如其無 者云何說言,大涅槃經是諸如來祕密之藏。 佛言,善男子,我先說言,惟有文殊,乃解是義。今當重說,至心諦聽。善男子, 諸佛世尊,有二種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義法,世法可滅,第一義法則不壞滅。 【佛言,善男子,我先說言,惟有文殊,乃解是義】之前就有講,文殊菩薩了解這 個義理。 【今當重說】現在又講,為了你又重講。 【諸佛世尊,有二種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義法,世法可滅,第一義法則不壞滅】 世法會滅,第一義沒有滅的時候。 復有二種,一者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二者常樂我淨。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則有壞滅; 常樂我淨則無壞滅。 常樂我淨不會壞;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世間的,會壞。 復有二種,一者外,二者內。外法者則有壞滅;內法者則無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二乘所持,二者菩薩所持。二乘所持則有壞滅;菩薩所持則無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之法,則有壞滅;無為之法,無有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可得,二者不可得。可得之法則有壞滅;不可得者無有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共法,二者不共法,共法壞滅;不共之法無有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人中,二者天中。人中壞滅;天無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十一部經,二者方等經。十一部經則有壞滅;方等經典無有壞滅。 【外法者則有壞滅;內法者則無壞滅】內法就沒有壞滅。 【方等經典無有壞滅】方等經就是大乘經的通論,大乘經都叫方等經。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方等經典,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當知 爾時,佛法不滅。 善男子,汝向所問,迦葉如來,有是經不, 善男子,大涅槃經,悉是一切諸佛祕藏,何以故,諸佛雖有十一部經,不說佛性, 不說如來常樂我淨,諸佛世尊永不畢竟入於涅槃,是故此經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十 一部經所不說故,故名為藏。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善男子,是人所以, 15 藏積此物,為未來事故,何等未來事,所謂穀貴,賊來侵國,值遇惡王,為用贖命, 道路急難,財難得時,乃當出用。 善男子,諸佛如來,祕密之藏,亦復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畜不淨物,為四 眾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讀誦世典,不敬佛經,如是等惡,現於世時,如來為 欲,滅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來則為,演說是經。若是經典,祕密之藏, 滅不現時,當知爾時,佛法則滅。 善男子,大涅槃經,常不變易,云何難言,迦葉佛時,有是經不? 善男子,迦葉佛時,所有眾生,貪欲微薄,智慧滋多,諸菩薩等,調柔易化,有大 威德,總持不忘,如大象王,世界清淨。一切眾生,悉知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 槃,常住不變,雖有是典,不須演說。 善男子,今世眾生,多諸煩惱,愚癡憙忘,無有智慧,多諸疑網,信根不立,世界 不淨,一切眾生,咸謂如來,無常遷變,畢竟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如來,演說是 典。 【雖有是典,不須演說】雖然有不需要講。 【畢竟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如來,演說是典】就是大涅槃經。 善男子,迦葉佛法,實亦不滅,何以故,常不變故。 善男子,若有眾生,我見無我,無我見我,滅見不滅,不滅見滅,罪見非罪,道見 非道,實是菩提,見非菩提,實是世諦,見第一義諦,以真佛語,名為魔語,實是 魔語,以為佛語,如是之時,諸佛乃說,大涅槃經。 善男子,寧說蚊嘴,盡大海底,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口吹,須彌散壞,不可 說言,如來法滅,寧言以索繫縛猛風,不可說言,如來法滅。 【如是之時,諸佛乃說,大涅槃經】所以講大涅槃經的時候,那個都不一樣的外在 環境。 【寧說蚊嘴,盡大海底】蚊子的嘴巴,把大海水的水都吸乾了。 【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口吹,須彌散壞】我們把須彌山用嘴巴吹,吹到須彌 山壞掉。 16 【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嘴巴去吹須彌山大概也是頭腦壞掉了。那蚊子的嘴巴吸乾 大海水,那個頭殼壞掉。 【寧言以索繫縛猛風,不可說言,如來法滅】我們講用繩索把猛風綁起來,讓風不 吹,可不可能?風太強用繩子把風綁起來,不要上風吹,這麼佛才講的出來,我們 眾生還想不到。 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未有弟子,解甚深義,而佛世尊, 便涅槃者,當知是法,亦住世不久。 說佛出現在凡塵,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以後,然後沒有弟子能夠了解這個很深的義 理,這個時候佛世尊就會涅槃,就不在凡塵了,當知是法,住在世間的時間就不久、 很短。 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有弟子能夠了解這個無上正等正覺很深的義理,要知道這個法就可以久住在凡塵。 若雖有弟子解甚深義,而無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便涅槃,當知是法,亦 住世不久。 【白衣檀越】就是我們凡塵的眾生。檀越就是布施的主人(施主),因為布施了以後可 以越過貧窮,所以叫檀越;檀就是布施;白衣就是我們眾生,朱衣就是修道人。 【當知是法,不久住世】沒有那個篤信眾生的話,佛法也不會久在凡塵。 若諸弟子,演說經法,貪為利養,不為涅槃,佛復滅度,當知是法,亦住世不久。 就貪眾生供養,沒有真的義理闡揚告訴眾生,為了利養(為了大家供養你),那個 佛法就不會久住在凡塵。 多起諍訟,互相是非,畜一切不淨之物,而自讚言,我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是法亦住世不久。 【多起諍訟,互相是非】多起諍訟,講你對我錯、我對你錯。 【畜一切不淨之物】佛只有允許三衣一缽,剩下的東西都不允許我們擁有。 【而自讚言,我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是法亦住世不久】住在凡塵的時間不會 很久。 各執所見,種種異說,而作是言,長老諸佛所制四重之法(一捨正法,二捨菩提心, 三慳悋勝法,四惱害眾生)乃至七滅諍法(比丘之諍有四事,一言諍,二覓諍,三 犯諍,四事諍,滅此四諍有七種毗尼,一現前毗尼,二憶念毗尼,三不痴毗尼,四 多語毗尼,五自言毗尼,六罪處所毗尼,七草覆地毗尼),為眾生故,或遮或開, 17 十二部經,亦復如是,何以故,佛知國土,時節各異,眾生不同,利鈍差別,是故 如來,或遮或開,有輕重說。 【各執所見】我這樣見跟你那樣見,大家就爭執。 【毗尼】就是戒律。 善男子,譬如良醫,為病服乳,為病遮乳,熱病聽服,冷病則遮,如來亦爾,觀諸 眾生,煩惱病根,亦開亦遮。 【為病服乳,為病遮乳】有的說你為了這麼病,你要用牛奶,有的說你牛奶不能喝。 【熱病聽服,冷病則遮】熱病可以服用牛奶,冷病就不能喝牛奶。 【如來亦爾,觀諸眾生,煩惱病根,亦開亦遮】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行。 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唯我知義,汝不能知,唯我解律,汝不能解,我知諸經, 汝不能知。彼佛復滅,當知是法,不久住世。 【唯我解律,汝不能解】我知道戒律,你不知道。 這樣的話大家在爭爭爭,不和,所以佛就不會在凡塵很久。 若佛諸弟子,不言我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亦不說言,諸佛世尊為眾生故,或遮 或開,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法,如是律,長老當依如來,十二部經,此義若是, 我當受持,如其非者,我當棄捨。彼佛世尊,雖復涅槃,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佛雖然涅槃了,可是這個法還會在凡塵流傳。 善男子,我法滅時『正說者少,邪說者多,受正法者少,受邪法者多,受佛語者少, 受魔語者多』 這個就已經事先能夠看到這個現象。 有聲聞弟子,或說有神、或說神空,或說有中陰、或說無中陰,或說有三世,或說 無三世,或說有三乘、或說無三乘,或言一切有,或言一切無,或言眾生有始有終, 或言十二因緣是有為法,或言如來有病苦行,或言如來,不聽比丘食十種肉,何等 為十,人,蛇,象,馬,驢,狗,師子,猪,狐,獼猴,其餘悉聽;或言不聽,入 五種舍,屠兒、婬女、酒家、王宮、旃陀羅舍(男為旃陀羅,女為旃陀利,以屠殺 為業),餘舍悉聽。 【旃陀羅】旃陀羅就是殺生為業的人。 若有阿羅漢者終不犯,如來在世制言,堅持唯說善法,不說不善,爾時破戒比丘徒 眾,即共斷是阿羅漢命,魔王波旬,悉以大火,焚燒一切,所有經典,其中或有, 遺餘在者,諸婆羅門,即共偷取,處處採拾,安置己典,以是義故,諸小菩薩,佛 18 未出時,率共信受,婆羅門語,諸婆羅門雖作是說,我有齋戒,而諸外道,真實無 也。諸外道等,雖復說言,有我樂淨,而實不解,我樂淨義,直以佛法一字二字, 一句二句,說言我典,有如是義。 這個偷佛的經典裝在他們的教義裡面。 爾時,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無量無邊,阿僧祇眾,聞是語已,悉共唱言,世間 虛空,世間虛空。 迦葉告諸大眾,汝等且莫,憂愁啼哭,世間不空,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法僧亦爾。 爾時大眾,聞是語已,啼哭即止,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到這邊就一個段落。這個裡面都佛在交待一些比較重要的,畢竟已經要入滅之前的 一日一夜所說的經典。 ◎大涅槃經 第十七卷(共三十六卷) 梵行品 第二十之四(共二十五品) 爾時,王舍大城,阿闍世王,其性弊惡,憙行殺戮,具口四惡,貪恚愚癡,其心熾 盛,唯見現在,不見未來,純以惡人而為眷屬,貪著現世,五欲樂故,父王無辜, 橫加逆害。因害父已,心生悔熱,身諸瓔珞,妓樂不御,心悔熱故,遍體生瘡,其 瘡臭穢,不可附近,尋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花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爾時 其母,字韋提希,以種種藥,而為塗之,其瘡遂增,無有降損,王即白母,如是瘡 者,從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眾生,有能治者,無有是處。 (有六外道大師至王所建言,一富蘭那,二末伽梨拘舍離子,三刪闍耶,四阿耆多, 五迦羅鳩,六乾陀) 【其瘡臭穢,不可附近】就是不能到他的附近,一到附近沒有辦法呼吸。 【我今此身,已受花報】就是已經接受果報。 【地獄果報,將近不遠】地獄果報也就要來了。 【其瘡遂增,無有降損】愈塗愈多,不見好轉。 【從心而生,非四大起】從心生出來,不是水火風土出來的。 【若言眾生,有能治者,無有是處】都沒辦法醫治,眾生沒辦法醫治。 【有六外道大師至王所建言】六道的大師有六個,到阿闍世王對國王講,要想去治 療國王的病。 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憙眠,眠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 19 王言,我之癡盲,無有慧目,近諸惡友而為親善,隨調婆達惡人之言,正法之王橫 加逆害,我曾聞偈: 若於父母,佛及弟子,生不善心,起於惡業,如是果報,在阿鼻獄。 我父先王,慈惻流念,然我不孝,不知報恩,常以安樂,安樂於我,而我背恩,反 斷其樂。 【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憙眠,眠則滋多】愁苦增長,我們喜歡睡覺,愈睡愈 長。 【貪婬嗜酒,亦復如是】貪婬嗜酒也都是這樣。 【我之癡盲,無有慧目,近諸惡友而為親善】我沒有智慧的眼睛,看人都看不清, 惡人看成好人,隨提婆達多這個惡人之言。 【然我不孝,不知報恩】他自己知道錯,自己知道不對。 爾時大醫,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 王以偈答言,若有能永斷,一切諸煩惱,不貪染三界,乃得安隱眠,若得大涅槃, 演說甚深義,名真婆羅門,乃得安隱眠,身無諸惡業,口離於四過(惡口、妄言、 綺語、兩舌),心無有疑網,乃得安隱眠,身心無熱惱,安住寂靜處,獲致無上樂, 乃得安隱眠,心無有取著,遠離諸怨讎,常和無諍訟,乃得安隱眠,若不造惡業, 心常懷慚愧,信惡有果報,乃得安隱眠,敬養於父母,不害一生命,不盜他財物, 乃得安隱眠,調伏於諸根,親近善知識,破壞四魔眾(煩惱佛、欲魔、死魔、天魔), 乃得安隱眠,不見吉不吉,及以苦樂等,為諸眾生故,輪轉於生死,若能如是者, 乃得安隱眠,誰得安隱眠,所謂諸佛是,深觀空三昧,身心安不動,誰得安隱眠, 所謂慈悲者,常修不放逸,視眾如一子,眾生無明冥,不見煩惱果,常造諸惡業, 不得安隱眠,若為於自身,及以他人身,造作十惡業,不得安隱眠,若言為樂故, 害父無過咎,隨是惡知識,不得安隱眠。若食過節度,冷飲而過差,如是則病苦, 不得安隱眠。若於王有過,邪念他婦女,及行壙路者,不得安隱眠。 【爾時大醫,名曰耆婆】爾時大醫,名字叫耆婆 【往至王所,白言】對大王講。 【誰得安隱眠,所謂諸佛是】誰有辦法,諸佛才有辦法。 【眾生無明冥】眾生都無明,暗不見光。 【若食過節度】吃得太超過了。 【冷飲而過差】吃的冷的太超過了。 這些都是講不好的,然後會遭受的一些現象。 20 耆婆,我今病重,於正法王興惡逆害,一切良醫妙藥,呪術善巧,瞻病所不能治, 何以故,我父先王,如法治國,實無過咎,橫加逆害,如魚處陸,當有何樂,如人 自知,命不終日,如王失國,逃迸他土,如人聞病,不可療治,如破戒者,聞說罪 過,我昔曾聞,智者說言,身口意業,若不清淨,當知是人,必墮地獄,我今如是, 云何當得,安隱眠耶,今我又無,無上大醫,演說法藥,除我病苦。 【如魚處陸,當有何樂】魚在水中,好像魚處在陸地就沒有快樂了。 【如王失國,逃迸他土】逃到別的國家。 【如人聞病,不可療治】只有聽沒有辦法治療。 這個都蠻實在的。 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 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 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 名為畜生。有慚愧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者,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 【王雖作罪,心生重悔】就是心裡面已經深深感到慚愧。 【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愧不自己作罪,不教他人做。 【愧者發露向人】發露就是講出來,我做哪個地方不對,都不掩蓋,都講出來讓人 家知道。 【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慚愧對人對天都很對不起。 【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我們人都是要有慚愧的心,沒慚愧就變畜生了。 善哉大王,具有慚愧,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 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 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如烟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 亦復如是。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臣聞佛說】臣就是耆婆。有聽佛說過。 【二者覆藏】把做的掩蓋起來。 【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你只要是有懺悔(懷慚愧),罪就 可以除滅。 大王,富有二種,一者象馬種種畜生,二者金銀種種珍寶,象馬雖多,不敵一珠, 大王眾生亦爾,一者惡富,二者善富,多作諸惡,不如一善,臣聞佛說,修一善心, 21 破百種惡。大王,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 少善亦爾,能破大惡,雖名少善,其實是大,何以故,破大惡故。 【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只要修一個善心,百種惡都破除掉。 【如少金剛能壞須彌】金剛可以破壞須彌山,那麼高大的山很少的金剛就可以做到。 【亦如少火能燒一切】一點點火能燒一大片。 【如少毒藥,能害眾生】毒藥一點點就能害死人。 【少善亦爾,能破大惡】一點善也是這樣,能破除很大的惡。 大王,如佛所說,覆藏者漏,不覆藏者,則無有漏,發露悔過,是故不漏。若作眾 罪,不覆不藏,以不覆故,罪則微薄,若懷慚愧,罪則消滅。大王,如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善心亦爾,一一善心,能破大惡。若覆罪者,罪則增長,發露慚愧,罪 則消滅,是故諸佛,說有智者不覆藏罪。善哉大王,能信因果、信業、信報,唯願 大王,莫懷愁怖,若有眾生,造作諸罪,覆藏不悔,心無慚愧,不見因果,及以業 報,不能諮啟,有智之人,不近善友,如是之人,一切良醫,乃至瞻病,所不能治, 云何罪人,謂一闡提,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 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何以故,如世死屍,醫不能治,一闡提者,亦復如是。大王,今者非一闡提,云何 而言,不可救療? 【如佛所說,覆藏者漏,不覆藏者,則無有漏,發露悔過,是故不漏】做了以後就 不掩蓋,都講出來。 【是故諸佛,說有智者不覆藏罪】不把不好的掩蓋。 【如是之人,一切良醫,乃至瞻病,所不能治】再厲害的醫生也沒辦法。 【如世死屍,醫不能治】世間的屍體,醫生沒辦法治療。 【今者非一闡提,云何而言,不可救療】怎麼說沒辦法治療。 大王當知,迦毘羅城,淨飯王子,字悉達多,無師覺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具足十力(在 27 頁),四無所畏(在 25 頁 左邊),一切知見,大慈大悲,憐愍一切,如羅睺羅,隨善眾生,如犢(小牛)逐 母,知時而說,非時不語,實語、淨語、妙語、義語、法語、一語,能令眾生,永 離煩惱,善知眾生,諸根心性,隨宜方便,無不通達,其智高大,如須彌山,深邃 廣遠,猶如大海,是佛世尊,有金剛智,能破眾生,一切惡罪。 22 【憐愍一切,如羅睺羅】羅睺羅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憐愍一切,就好像他的兒 子一樣。 【如犢(小牛)逐母】好像小牛追逐母親。 今者去此,十二由旬,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而為無量阿僧祇等諸菩薩僧,演種 種法,若有若無。大王,若當於佛所聞,無作無受,所有重罪,即當消滅。 王今且聽,釋提桓因,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 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時天帝釋,或於靜處,若見沙門,若婆 羅門,即至其所,生於佛想。爾時沙門及婆羅門,見帝釋來,深自慶幸,即說是語, 天王,我今歸依於汝。釋聞是已,乃知非佛,復自念言,彼若非佛,不能治我,五 退沒相,是時御臣,名般遮尸,語帝釋言,憍尸迦,有佛世尊,字釋迦牟尼,今者 在於王舍大城,若能往彼,諮稟未聞,衰沒之相,必得除滅,若佛世尊,審能滅者, 便可迴駕,至其住處。 是時御臣,名般遮尸,語帝釋言,憍尸迦,有佛世尊,字釋迦牟尼,今者在於王舍 大城,若能往彼,諮稟未聞,衰沒之相,必得除滅,若佛世尊,審能滅者,便可迴 駕,至其住處。 御臣奉命,即迴車乘,到王舍城,耆闍崛山,至於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 佛言,世尊,天人之中,誰為繫縛? 答言:憍尸迦,慳貪嫉妬。 又言:慳貪嫉妬,因何而生? 答言:因無明生。 又言:無明復因何生? 答言:因放逸生。 又言:放逸復因何生? 答言:因顛倒生。 又言:顛倒復因何生? 答言:因疑心生。 23 (疑→生顛倒→生放逸→生無明→生慳貪嫉妬) 疑→生顛倒→生放逸→生無明→生慳貪嫉妬,都從懷疑而來。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老母大典意義是什麼?一年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四次的大典? 問:若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找不到不痛的佛性的覺,就不能做耳根圓通了,對嘛? 問:五八六七果因轉中的妙觀察智,是不是用根,不是用識,用本性觀察世間的一 切事物,這是起頭對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