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28

 四科七大,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水、火、風、土、空、見、 識,總共二十五門修行方法。二十五門全部都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後面都是本非 因緣非自然性,我們知道前跟知道後。「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藏」就 是含藏,我們佛裡面含藏非常多的東西。阿難以為色相可以從空而生發,可是佛說 色相再怎麼生都是色,空再怎麼合都是空,那個沒有辦法的,而是從我們不生不滅 佛性真空生發妙有,這方面我們也很少研究,所以不知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可以 生發萬相。各位以前有聽過嗎?我們真空,就是空中不空叫真空,真空可以生發萬 有,我們凡塵的萬相都是從我們佛性生發出來,我們研究以後才會了解,而且是佛 說的,在楞嚴經裡面詳細的說明,這邊已經講到空大,就是空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而這個空,假如沒有研究性理心法,世間的人都會把凡塵的這個空認為是頑空(什 麼都沒有的空,空間什麼都沒有),而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可以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 性,可以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把佛性延伸到整個空間,整個空間都有佛性, 那個空就叫真空,真空可以生發萬有,萬有都從真空生發,所以萬有都是我們不生 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不能夠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叫做外道(道之外,已經不在道 之中)。要了解,連山河大地也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萬象全部都是。虛 空無相(佛性本身沒有形相),可是不拒絕諸相發揮(所有的相要呈現,佛性都不拒 絕,都讓它呈現)。所有的相,呈現的時間都很短,不會很長,尤其我們眾生――水火 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呈現在凡塵也只有一百年(百歲而已),很短暫的,而我們 佛性不生不滅,是永遠都存在,在天地還沒開始以前就有佛性,天地已經終結以後 佛性還是有,所以佛性不生不滅,永遠都存在。所以我們百年的壽命在佛性來講只 是剎那之間而已,一剎那一生就過去了,可是我們佛性沒有過去,佛性都永遠存在, 當我們沒有修證的話,就是被業力推,推我們到凡塵來現相。現相的話,我們有六 道輪迴,好的話在三善道,不好的話在三惡道,經過受苦的階段以後,就沒有脫離 輪迴的時期,現在上天大開普渡讓我們有機會回歸本位,我們求道都是萬八逍遙(一 萬零八百年)。當我們修證以後,假如都能夠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而且又可以跟 整個宇宙虛空融合為一,我們就可以回歸本位,每一位都是佛,我們之所以沒有當 佛,就是我們自己的見解不正確,我們的觀念跟真理不相合,所以才在凡塵流連忘 ―2― 返。假如我們的觀念都已經正確,作為也正確,我們就可以回到我們的本位,我們 每一位都是佛,都可以常存在天地之間。 經文――七大―空大(第 63 頁,反面)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 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 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 佛對阿難講,空性無形,空性=不生不滅的佛性。因色顯發,空沒有形相,因為形 相才可以顯現我們的空性。所以在我們身上來講,空性沒有形相(我們的佛性沒有 形相),可是我們有身體以後,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有這個身體(身體 有形相),因為有這個形相,然後才顯發我們那個空性,就可以呈現。我們在凡塵所 有運用的言思行動,全部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身體水火風土本來沒有知覺性, 現在因為有佛性在,我們身體就可以自由運作,所以空性無形,因色顯發。 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 室羅城=王舍城。去河遙處,就是離室羅城有點距離。剎利種=貴族,婆羅門=修 道的種族,毗舍=商人,首陀=農夫,頗羅墮=藝術家之類的,旃陀羅=屠宰業, 殺豬殺羊的,都是殺生的,在他們的種族來講,都被人家瞧不起。 新立安居,鑿井求水 蓋新的房子要進去居住,鑿井求水。以前生活上,古時候都是鑿井,井會有水。 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 就是把土挖出來,然後挖到深的地方就會有水。各位有看過古井嗎?(有),鄉下比 較多,都會區比較少,鄉下都有古井。井水很有意思,你再怎麼把井水取上來,都 不會缺少,都一樣是有那些水。這邊佛講鑿井出土一尺,於其中間就有一尺的虛空。 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都沒講,就講到一丈(十倍),就有一丈的虛空。 虛空淺深,隨出多少 虛空的淺跟深,隨著土出多,虛空就多;土出少,虛空就少。虛空隨著土而出來。 經文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已經楞嚴會場的大眾,此鑿井裡面的空,因土所出才有空,還 是因鑿才有空。各位前賢,空是怎麼樣有的?佛在講,空性本來是沒有障礙,可是 當還沒鑿井時,空跟土合在一起,空跟土合在一起有沒有障礙?(有),就有障礙了, 空被土障礙了。所以我們把土挖出來,空就呈現了。在現相之中會有這些影響到整 ―3― 個摩訶(大),影響到那個大,本來空性是非常的大且充滿整個虛空,可是在有土的 地方,就沒有虛空,被土障礙了。所以佛就裡面的內容講出來,這個空是因土所出, 還是因鑿所有,還是無因自己產生。各位前賢之前我們都一直講,我們在研究性理 心法的當中,要了解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因為講到佛性的話,不 自生、也不他生、也不共生、也不無因生,那怎麼生?(無生),就是無生。我們能 夠進入無生,既然無生就無滅(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所以佛性本體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所以就是無生,無生法忍就可 以成就阿羅漢。阿羅漢是一個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成就一定是進入無生法忍,才可 以成就阿羅漢。然後再往上菩薩、佛,一樣都無生法忍,所以無生法忍是最基本。 我們也一樣要了解到無生法忍,無生法=沒有生滅,忍=安住不動,我們在無生的 方法裡面安住不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不生也不滅,時 時刻刻都在,常住不遷。 我們都會一再的解說,有沒有很熟悉了?活佛老師說我們是初級班,接著中級班, 還有呢?假如以這樣算的話,初級班就三年,中級班再三年,高級班再三年,命不 知道有沒有活那麼長,其實後學感覺真的研究性理心法,差不多就是要十年的時間, 因為後學從十三歲就開始參禪打坐,小孩子時候骨骼比較軟,打雙盤,坐的很穩很 端正,一直到四十三歲才了解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共三十年,所以後學都 一直在回想:「很笨,三十年」,為什麼?三十年,才得到幾個字?萬緣放下一念不 生,才八個字。三十年才得到這八個字,彷彿這八個字很難寫的樣子。然後一了解 以後就開始講,到現在六十九歲,已經二十幾年,所以投入在修道、在性理心法方 面的時間很久,又很喜歡實驗,一個理論要經過實驗,你實際的知道沒有弊(毛病) 才教人。我們不能教人的方法,然後做到後來有後遺症。後學有接到前賢打電話跟 後學講,他說我們都要人家守玄,他已經大概二十幾年,現在不用守就能夠守,已 經很習慣,就是自然而然就守玄,只要靜下來,自然就在守玄了。可是他跟後學講, 頭腦常常感覺很重,問後學要怎麼辦。以前後學在金剛經裡面或是在講解所有經典, 後學都有講,我們求道的時候守玄很需要,當妄想雜念,一守玄就去掉了,這個很 需要守玄。可是我們已經沒有妄想雜念,我們就要讓我們的血液回歸正常運轉。假 如這時候我們一直又把所有血液集中在腦部,微血管都積血,這時候最怕突如其來 很大的聲響,我們微血管會斷,微血管斷了就叫中風,小的話就是顏面神經有問題, 或是一手一腳已經不自然了,嚴重的話會死掉。所以守玄,守住玄妙的關鍵,而玄 妙的關鍵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守住我們佛性本體,不是守在點傳師點 ―4― 的地方。活佛老師法會也跟我們講:「守著玄關跟人走,忘了玄關已成佛」,所以跟 我們講這個利害關係。後學都講,假如我們沒有守的那麼專注,那還好;當你守的 專注,一定中風。我們修,是想要好,不希望出毛病,所以就有前賢已經出毛病, 感覺整個頭都重重的,他已經沒有在做守玄,可是自己會守,那已經變習慣性,後 學就跟他講,你現在用萬緣放下要強過你的守玄觀念(萬緣放下的觀念要強過守玄 的觀念),這樣你那個神經跟血液會回歸正常,他現在是用一種「若是頭感覺重重的, 就想別的事情來頂替」,後學說這樣不究竟,你常常要想別的事情來頂替你頭腦重重 的感覺,這樣不是辦法,你就是要做一樣,做萬緣放下,你萬緣放下的觀念要強過 你的守玄觀念。所以要教人真的很好,有的甚至還教人守玄以後,要從玄關進去, 後學問說要進去哪裡,所以自己想的自己就來教人,那個很危險會出毛病,真的還 出毛病,怎麼樣?眼睛瞎了,做到眼睛瞎了,十年了,十年的工夫眼睛就瞎了。所 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沒有毛病才教人。那作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絕對沒有毛病,這經 過三十年摸索出來的,絕對不會錯。只要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整個佛性本體都呈 現,當下…萬年前、萬年後都在你的當下,整個佛性無欠無餘,不缺欠也不剩餘,剛 剛好,全部都在,你看多麼殊勝的法門,萬緣放下,什麼都放下。所以活佛老師的 墨寶有「放下」,北部前賢對「放下」特別鍾情,一下子要一百多張的放下,裱褙一 張六百元,已經要一百多張的放下,裱褙起來很莊嚴很好看,所以就是要放下。各 位在日常生活也要放下,放下就沒有煩惱了,煩惱一來就「放下、放下」。要了解天 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放下就自擾了。凡塵事都是過眼雲煙,一下子就過去了, 不要計較,放下,所以放下是最好的方法。以後跟人家閒聊,你就跟他講「放下、 放下」,也會變成習慣,當煩惱一來了,「放下」,就沒煩惱了。所以隔了一段時間再 看到以後,整個臉相都改變了,滿臉春風,很好看。氣色也很好,為什麼?因為萬 緣放下。所以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時時刻刻安住不動,那 個守玄就是守住玄妙的關鍵(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經文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迥無通達。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這個空是無因自己產生的,還沒有鑿土時,土跟空合在一起 就有障礙,當土鑿出來,空就呈現。所以在現相之中,它不能夠非常的圓融,那我 們要融相進入佛性。開始的時候先破相(不住相),可是在我們研究到後來,相因性 生(形相都因為佛性產生),像我們的身體,我們有身體水火風土,也是因為我們有 佛性才會有身體,我們佛性不在了,身體就還給天地的水火風土。所以有性必現相 ―5― (就會呈現現相),所以現相都是佛性。之前我們時常會聽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開始努力修道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後修了一段時間以後,「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所以在還沒修道之前的那個山水,我們就想觀光,所以就花錢到處觀光, 那很勞累。當我們修道以後,原來整個形相都是假的,所以見山就不是山了,見水 也不是水。可是修道一段時間以後,原來有性必現相(有佛性就會呈現現相),所以 凡塵的萬相受都是我們佛性呈現,所以看到萬相就是看到自己佛性。這個要一段時 間培養,不然我們分別心很強:「你是你,我是我」,就這樣分別,當這樣分別的話, 就成就不了。佛之所以成就,就是全部的分別心去掉,沒有分別心。一沒有分別了, 就成道就成佛了。而我們的分別很強,所以要先把分別能夠沒有,進入平等(平等 法性),眾生都平等,眾生跟萬相都平等,這樣就可以成道了。所以佛就講,空假如 是無因自生的話,那還沒鑿土之前,何不無礙(為什麼都有被土障礙)。 唯見大地,迥無通達 就看到大地障礙這個空。這是無因自生的。 經文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虛空因土而出? 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 佛就講第二個,假如空是因為土出來才生出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土出來的 時候應該看到空進入。可以看到空進入嘛?自然就空了,很自然的,空沒有進去出 來。「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虛空因土而出」,佛就講不是這樣。土先出來,而 沒有空進去,那為什麼虛空是因為土出來以後才有。「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 假如土跟空沒有出入,應該空跟土本來就沒有不一樣的原因。「無異則同」,沒有不 一樣,就相同了。「則土出時,空何不出」,土出來的時候,空為什麼不出來。所以 佛一個一個講,讓我們知道在現相之中都呈現不跟真理相合。 經文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 假如因為鑿出,我們從來沒有聽過鑿可以出空。鑿,你鑿土一定出土,不會出空。「不 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鑿井就出土,為什麼看到空。 經文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 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釋迦牟尼佛要阿難審查觀察諦實的知道。「鑿從人手隨方運轉」,鑿井是人的手在轉, 土則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因為一鑿土以後,就把土移動,已經不是原來的地方。 「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這樣的虛空,是什麼原因出來。「鑿空虛實」,鑿=實,空 =虛。「不相為用」,虛實不相為用,所以鑿井是實實在在的,而空是虛,什麼都沒 ―6― 有,這兩個不相為用。「非和非合」,就是不是和合,這邊是講不是因緣所產生。「不 應虛空無從自出」,這就是講不是自然有。不是因緣所生,不是自然有,各位前賢是 什麼?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邊佛在講就是告訴我們,全部都是我們如來藏,如來=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藏=含藏,我們的佛性有含藏,要了解水火風土也是佛性含藏,空也是佛性含藏, 含藏非常多的東西,我們沒有研究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看到的現相,也不知道那個 現相是怎麼樣形成,那佛就跟我們講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後學說比較好記的話,就 把「妙」跟「性」連起來――妙性,中間兩字「真如」,真如妙性,妙性真如,這樣又 會比較記得牢固。真如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妙性,妙=不變之體,性=不生不 滅的佛性。這邊講到「非和非合」,就是這些東西都不是因緣所生。「不應虛空無從 自出」,就是也不是自然性。我們看經文,後學都講本來是說白話,可是我們一看了 以後就認為它很深,結果就卡在文字裡面。本來就很簡單,為什麼後學不寫小字體 的註解,因為再註解的話就會很複雜,不註解的話就很簡單。這些都是假的,真的 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樣比較好記,就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 經文若此虛空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 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 非出入? 這個虛空性圓,非常圓融圓滿,周徧整個宇宙虛空,非常的寬廣。我們沒有到生疏 的地方去,我們佛性也在生疏的地方。縱然我們沒有到太空,佛性也在太空,很寬 廣的,那個就叫大,大叫周徧,周徧整個宇宙虛空,所以就叫法界。有沒有很寬廣? 我們都以為我們的佛性只在這身體裡面,窄窄的,現在有沒有比較寬廣了?(有), 都把佛性擴散出來,很寬廣的,我們看到哪裡就知道哪裡,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 就是有佛性,沒有佛性怎麼會知道,所以只要你看到,都是佛性,很奧妙,很親切。 「本不動搖」,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 顯現在我們眼前水火風土(地)跟空加在一起,就是五個都非常的寬廣。「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這五個全部都是性真圓融,全部都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含藏。「本 無生滅」,本來就沒有生滅。所以要知道,我們有生有滅的身體很短暫,佛性沒有生 滅,佛性是永遠都在,所以我們永遠都在的佛性要非常重視,而我們的身體才一百 年而已,不重視沒關係,只要把身體養的健康能夠借假修真就好了,不然你再怎麼 養生,身體都會死掉,再多活個一百歲、兩百歲也一樣會死掉,而我們的不生不滅 佛性不會,因為佛性無生也無滅,不生也不死,不會死的。所以後學都講,我們在 ―7― 平常的時候,閒閒的時候可以體會我們佛性,體會我們佛性不怕冷、不怕熱、也不 會餓、也不會痛,很奧妙。像剛才後學中暑了在刮沙,刮沙痛不痛?(痛),痛痛痛, 那個痛是我們知覺性全部在身體。假如我們把知覺性(佛性)延伸到空間出來,那 個痛就不見了。往後試試看,但不要說被後學騙了,上次大家都去腳底按摩,說都 被後學騙了,後學說我沒有騙人而是你沒有體會出來,真正的身體健康,腳底按摩 都不會痛,假如我們身體有毛病,腳底按摩就會很痛,會痛的呱呱叫。所以我們在 開始的時候就訓練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你把注意 力集中的時候,身體都不要管它。好像關聖帝君中毒箭,在刻骨時候還在看春秋, 關聖帝君就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春秋,我們也可以啊,各位以後假如腳底按摩 或是刮沙,當身體接受那個痛的時候,趕快試驗看看,你要用眼根也可以,眼根就 是看形相,你就不要注意身體,而是注意外面的形相。或是用耳根,耳根就聽聲音, 現在比較好,因為夏天有蟲叫,你就一直聽蟲叫,就不要管身體,身體的痛就不見 了。各位可以試試看,而那個不痛的就是佛性本體,讓你更親切的體會,不然你都 用想的,知道有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但你都沒有去證悟出來,當你有經過這個階段, 真的體會到佛性本體不痛、也不餓、也不冷不熱,很理想,要實際去做,當你體會 一次以後,你就會法喜充滿,真的讓我得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印證,不然講的都 空口說白話。 所以當後學那時候在試驗,很多人看著後學,兩個大力士推拿後學的腳底,後學竟 然都不皺眉頭也不哀哀叫,等一下看你怎麼走路,大家都要看笑話!那我們大家都 喜歡面子,其實腳都沒有知覺性了(沒有神經了),竟然沒神經還可以走路,那個一 踩到地就好像踩到棉花,都沒著地、很軟,大家看著後學,後學就走給大家看,當 後學走了一小段路以後,神經就會來了,當神經回來的時候,真的很痛,可是那時 候已經沒關係了,很痛都是在可以忍耐的範圍裡面,而那個已經沒有知覺的痛,已 經超出你的忍受範圍。我們的意念(意志)真的是超過你的身體,但要自己實驗, 再去給腳底按摩看看,不要說後學騙你,後學真的不騙你,當那時候你真的體會到 不痛,你會高興的大概不會罵後學了。 所以「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性真,凡塵一切都假,唯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才是真, 所以對真的一定要重視,佛為什麼說我們顛倒,因為我們不生不滅佛性都忽略、都 不看重,而這個身體的生滅看的很重。所以不管我們在講電話、寫信、或是交代什 麼,一定說「你要保重身體」,沒有說你要「保重靈性」,從來沒有人說你要保重靈 性,往後要改一改,才不會顛倒,該注重的我們很注重,該看輕的我們一樣看輕。 ―8― 所以我們不生不滅的如來含藏天地山河大地跟萬相。「本無生滅」,本來就沒有生滅, 我們身體的生滅我們就可以看輕。假如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去生滅守真常,當到達 後來我們工夫已經夠的時候,不管什麼油,當溫度熱到兩百度,你的手可以下去游 泳,那我們現在假如油的溫度兩百度,我們手放進去會怎麼樣?爛了,哀哀叫,所 以我們是去真常守生滅,跟真正的剛好相反,所以我們要反過來,背塵合覺,我們 兩隻手一合起來,就背塵,把凡塵放到背後,把覺性全部都掏出來,有沒有這樣的 人在做壞事?沒有,因為良知良能都出來。所以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要這樣,把凡 塵事放到背後,凡塵事不值得計較,凡塵事轉眼空、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騙人的。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 四大就是水火風土,而這邊講的就是我們身體。我們身體也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 我們用,我們全部都要還給天地,沒有一個人可以不還的,你賴皮不還也不行,一 定要還給天地。在我們還沒還給天地之前要趕快修證,把不生不滅的佛性證悟出來, 而剛才後學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利用身體的痛來證驗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不 痛,很奧妙的! 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各位前賢虛空有沒有出入?沒有,虛空沒有出入。為什麼六祖、釋迦牟尼佛不鼓勵 我們參禪打坐,因為我們要入定,當一入定要不要出定?(要),有入定、有出定, 有入有出是不是生滅?(是),而生滅的我們就不追求。凡塵努力參禪打坐都有為法, 要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有為的我們不追求, 我們追求無為,無為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我們直接就契入我們佛性,這樣修的 話就會很快樂,而且又直達根源。 經文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我們如來(不生不滅佛性)含藏之中,性覺(性具備了真覺)真空,當我們一進入 到整個虛空都是佛性的時候,那整個都叫真空,真空生發妙有,妙有都從真空生發。 所以我們的佛性可以生發萬相,萬相從哪裡來?從佛性來。這邊跟我們講性覺真空。 然後性空真覺,我們佛性是屬於真空,具備了真空,然後是真覺,我們知覺性是真 覺。「清淨本然」,佛性本體就清淨,不是我們經過洗滌才清淨,所以我們認知到我 們佛性本體的狀態,就可以回歸到佛性本體。所以這個認知就很重要。我們說「修 道」,修者,改也,要改什麼?改我們習氣,我們六道輪迴所養成的習慣性,那些習 氣(脾氣、毛病)要改掉,這些佛性裡面沒有,而我們生活之中都具備都有,所以 是改這些。我們佛性本體修不得,不用修,你知道就好了,你知道了你就回歸本位 ―9― 了。可是被這個習性(脾氣、毛病)、所造的業拉住了,所以就沒有辦法逍遙自在。 我們在凡塵修道修道,就是修我們佛性本來沒有的東西,把它去掉,這樣叫修道。「周 徧法界」,我們佛性周徧整個法界,就是整個空間全部都周徧圓滿。 經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這就是我們佛性的大用。我們隨著小心,我們運用的量就很小,隨著大心,運用的 量就很大。所以隨著我們的眾生心,應我們所知道的量。假如我們已經可以回歸到 佛性本體了,攀梨花移山倒海,那時候我們也都可以做到那個樣子,整個天地就掌 握在手中了。 經文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 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好像一井的空,鑿井後已經生出一 井的空,「十方虛空,亦復如是」,也是這個樣子。「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圓滿十 方(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沒有固定的地方所在,即全部空 間都有。像我們講大地跟空會有妨礙,地也不是常存、永遠都在,會不會變化?(會), 要了解,一個元會到達最後面的戌亥…(此時麥克風沒聲音),又不讓我講了,好了, 不說了! 循業發現。 在凡塵我們循著染業,感染凡塵的塵垢=染業,染業就是進入六道輪迴,循著淨業 (清淨的業)就是四聖(佛、菩薩、辟支佛跟阿羅漢)。所以循著染業跟循著淨業, 就看我們的所作所為,看是要循著染業還是要循著淨業。各位前賢,我們眼前是循 著染業還是循著淨業?不敢回應,假如對凡塵很貪戀、很喜歡凡塵,那就叫染業, 凡塵的事情很喜歡、很投入、想去追求研究,那個全部都是染業,循著染業。假如 我們是為了宣揚真理、渡化眾生,那個就是循著淨業,所以出發點就已經不同。那 我們看看自己的主宰是循著染業還是淨業。 各位了解「循業發現」?循著染業還是循著淨業,一般我們對凡塵事都非常投入, 那就叫染業,感染凡塵塵垢。要了解凡塵再怎麼追求,一口氣不來全部都拱手讓人, 都是假的、都不真,所以我們要放棄追求凡塵的名跟凡塵的利。然後我們就追求心 靈上的充足,這樣的話,我們過的生活就會很快樂,以後的成就也會很大。假如沒 有成道成佛,也可以當氣天神仙,也比一般的人來得高。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世間無知,世=時間,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間=空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 ―10― 東北西北、上下。無知,就是沒有認識真理。各位前賢,真知了沒有?真正知道了 沒?要真正知道,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進入真知,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就是 不生不滅佛的知見。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惑=迷惑,迷惑我們所遭遇的為因緣以及自然性,這一些都是我們識心(就是認識 的心,也是生滅的心),分別計度(我們心裡面自己在分別,然後自己在想像)。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現在我們凡塵的生活,很多都是但有言說,全部都沒有實質的義理。我們出去外面, 聽人家談話之中,都是沒有實質的義理,那個浪費時間、浪費精神,都沒有用的。 ◎一般的經典都沒有後面空、見、識這三個,唯有楞嚴經裡面有。因為「見」有一門 的修持法門。在二十五門裡面,「見」具備了一門。這邊也講「見」,一樣也充塞整 個宇宙虛空。 經文――七大―見大(第 64 頁,反面)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 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 見覺無知,因色空有 見=眼根。「覺」,裡面包含蠻多的內容,是「見聞嗅嚐覺知」,就是我們的六根性, 見=眼根,聞=耳根,嗅=鼻根,嚐=舌根,觸=身根,覺=意根,六個用一個「見」 來代表。見覺無知就是我們六根沒有知覺性。「因色空有」,因為六塵色空,我們六 根才有作用。 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 好像你現在在祇陀林,早上光明,黃昏的時候太陽西下。 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 中宵=晚上十二點左右,白月則光,有月亮的時候,像接近十五時就有光。黑月則 暗,初一時候沒有月亮,叫黑月便暗。 則明暗等,因見分析 光明跟黑暗,因為我們有眼根,因為見能夠分析光明跟黑暗。 經文此見為復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釋迦牟尼佛問阿難,眼根這個見,與明暗相(跟光明黑暗的形相),並太虛空,為同 一體?為非一體。各位前賢,我們眼根的見跟光明黑暗跟太虛空,是同一體還是不 ―11― 同一體?我們也都沒有研究過,這邊佛就問我們眼根的見性是跟光明黑暗的形相、 並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還是不是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所以佛先設 定了這些現相,然後再解說。 經文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 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 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 佛就講,光明跟黑暗這兩個是相違背的,有光明就沒有黑暗,有黑暗就沒有光明, 所以兩體相亡,不會說光明跟黑暗同時存在。各位前賢,假如光明跟黑暗同時存在 會怎麼樣?就變卡通影片。所以「暗時無明」,黑暗的時候沒有光明。「明時無暗」, 光明的時候沒有黑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假如我們的見性跟黑暗是一體的話, 那光明的時候,我們見性就沒有了。「必一於明,暗時當滅」,假如我們見性跟光明 是合為一體,黑暗的時候,我們見性就滅了,沒有了。「滅則云何見明見暗」,所以 佛就講,滅的時候,為什麼我們又能夠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 光明跟黑暗不一樣(殊=不一樣),我們的見沒有生滅,這樣一體怎麼能夠成呢(就 是不成)。 經文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佛說我們的見精那個見都沒有參雜其它的,與明與暗(光明跟黑暗),不是一體。佛 就問,我們離開光明跟離開黑暗以及離開虛空,那我們見性要分析所有的明暗、虛 空變成什麼樣的形象。 經文離明離暗及與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 離開光明、離開黑暗以及離開虛空,那我們的見性就跟龜毛兔角一樣,龜毛兔角就 是有名字但沒有實際的東西。龜有沒有毛?兔有沒有角?(沒有),所以這個只有名 沒有實,有名無實,就是虛幻不實在。「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三事=光 明、黑暗跟虛空,這三件事全部都不一樣,那我們要從哪個地方來建立我們的見性。 經文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 明暗互相違背,為什麼會同,離開這三個(光明、黑暗、虛空)本來就沒有,為什 麼又不一樣。所以佛一講出來,說對也不對,說不對也不對,全部都不正確。 經文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 我們把空分開跟我們的見性也分開,它們都沒有固定的一個界限,為什麼不一樣。「見 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要見暗見明,我們見性不要遷變改變,為什麼又不一 樣。 ―12― 經文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夜,通屬虛空,壅歸大地, 如是見精,因何所出? 就是我們的見性,什麼原因出來。 經文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見覺空頑」,就是我們的六根性,都沒有固定的自己本性。「非和非合」,就不是因 緣。「不應見精無從自出」,不是自然。所以不是因緣、不是自然。所以就回歸到前 面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經文若見聞知,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 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假如我們的六根見聞知,性圓周徧,本不動搖,我們的六根性都本不動搖。「當知無 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所以佛把整個六根性拉到我們佛性本 體來。已經六個,水火風土空見。「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我們的六根 性也一樣,全部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它本來就沒有生滅。底下又責備阿難。 經文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我們記得在第三片時候就有講六 根的生滅跟不生不滅。所以這邊佛就講,我們的六根性見聞覺知本如來藏,就是我 們佛性所含藏。 經文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我們的見聞覺知是生還是滅,是同還是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我們的六根是生 還是滅?我們開始的時候都一直講,我們絕對不要聽我們六根的命令去做事,要聽 佛性本體,因為聽六根去做事的話都造業,造了很多業我們就要承擔。那時候全部 都是以根塵相對產生的六識,根塵相對(六根跟六塵互相對待,然後產生六識),六 識全部都是生滅,那個就不要用。可是這邊佛已經把它列入六根已經進入如來藏, 進入如來藏就是佛性本體了,所以佛性本體裡面就沒有生滅。所以以往我們時常講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那時候就是說我們的眼 根就是文殊菩薩(就是有智慧),當一看到以後,不是看到自己的自私自利,而是看 到天地之間的妙(妙觀察智),就是眼根一看就看到天地造化的奧妙。各位前賢現在 我們眼睛看是在看什麼?我們眼睛看是看怎樣才能夠賺錢、怎麼樣對我們才有利。 不同了,所以出發點已經不一樣了。我們用如來藏跟用六識完全不同,我們耳根也 是一樣,我們用耳根就可以尋聲救苦,那我們現在用耳根做什麼?聽人家講悄悄話。 所以不是用在我們渡化眾生的上面,所以就用六識。六識跟我們六根的本來就不一 樣了,所以這邊佛就講我們見聞覺知就是六根性本如來藏。 ―13― 經文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這就已經把性所具備的見(性見),覺明=本覺光明,我們六根性是從如來含藏的性 分裡面出來,跟我們凡塵運用的六識完全都不一樣。六識就是自私自利,要利益自 己就好。所以佛在這最後就跟阿難講,我們如來含藏之中有性見覺明,覺精明見, 本覺具備了光明的見根。「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我們的六根性也一樣,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經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應著我們所知道的量。 經文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周徧法界,圓滿十虛, 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我們見根可以整個虛空法界都能夠見到。「聽齅嘗觸,覺觸覺知」,這是六根剩下的。 「妙德瑩然,周徧法界」,整個六根佛都有講到。聽=耳根,嗅=鼻根,嚐=舌根, 觸=身根,覺知=意根。全部都妙德瑩然,徧周整個法界、整個虛空,整個法界全 部都周徧。「圓滿十虛」,十虛=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向。「寧 有方所」,沒有固定的地方所在。「循業發現」,這地方也一樣,循業發現。 經文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我們迷惑這些都是因緣所產生以及自然呈現,不對,不合真理。「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都是我們認識的心,也就是生滅的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只有言說, 都沒有實質的義理。 七大的最後一個識,識蠻重要的,因為我們在運用之中,也都是用識。 經文――七大―識大(第 65 頁,右邊)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徧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 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 須菩提,此舍利弗。 識性沒有根源。因為有六種根塵(六根跟六塵)妄出。「汝今徧觀此會聖眾,用目循 歷」,釋迦牟尼佛要阿難普徧的來觀察楞嚴法會的聖眾(來聽法會的這些人),用眼 睛來看看他們。「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用眼睛來看他們,好像整個都在鏡子裡面。 「無別分析」,假如我們可以把阿賴耶識變成大圓鏡智,大圓鏡智這樣我們就沒有分 別心了,就像所有萬相都來,我整個臉都變成一個大鏡子,看到你來我都將影像顯 現出來,但是我都沒有加入我的意見。這裡佛就講,我們全部看了以後,好像鏡子 呈現所有的人都在鏡子裡面,全部都沒有分別什麼是什麼人。 「汝識於中,次第標指」,現在認識的裡面(鏡中沒有分別,可是我們在實際之中都 有分別),我們認識的裡面,你認識的這個人是什麼名字、那個人是什麼名字,全都 ―14― 把名字報出來,這要認識的才會這樣,所以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次第就是一個接 一個。「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一個一個都可以 把它指明。那剛剛在鏡中的時候,都沒有分別,大家都在鏡子裡面,都變成一體。 而這邊已經在認識裡面,那個識就可以次第標指。 經文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我們那個「識(認識)」知道,是生於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見性,還是生在形相,還是 從虛空生出來,還是沒有原因突然跑出來這個認識。所以佛就詳細講裡面內容的變 化。 經文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 無,從何發識? 假如我們那個認識的性,是生在我們的見(眼根),若沒有光明、黑暗,形相跟空間。 「四種必無」,四種=沒有光明、沒有黑暗、沒有色、空,四種都沒有。然後「元無 汝見」,本來就沒有你的見性,你都看不見,眼根都看不到。「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見性都沒有,從哪裡發出我們的認識。 經文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 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假如我們認識的性是生在形相之中,不是從見性產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 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形相都沒有,然後我們認識從哪裡發揮出 來。 經文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 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假如我們的識是生於空,「非相非見」,非相=沒有形相;非見=不是見性。「非見無 辨」,非見就無辨,沒有辦法分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自然不能夠知道明暗色空。 「非相滅緣」,假如沒有形相的話,所有的緣都滅掉了,就沒有識可以呈現。「見聞 覺知無處安立」,我們的識(見聞覺知)沒有地方可以安立。「處此二非」,處在這兩 種境況,兩個不對的問題之中。「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空不是跟無一樣,有不是 跟物一樣。「縱發汝識,欲何分別」,縱然發揮你的識性,那要怎麼樣去分別。 經文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沒有原因然後突然跑出來我們那個識,在太陽出來的中間,我們看到月亮而很光明。 經文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 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釋迦牟尼佛要阿難仔細的來審查觀察,「見托汝睛」,見性寄託在你的眼睛。「相推前 ―15― 境」,形相就推顯現眼前的景相。「可狀成有,不相成無」,有形有相就有,不相就無。 「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認識的那個緣,怎麼樣出來。「識動見澄」,我們認識的識在 動,我們的見性澄清。「非和非合」,不是因緣和合而有。「聞聽覺知,亦復如是」, 也不是因緣所產生。「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也不是自然呈現。 經文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 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這個識把它融入大,就是摩訶、就是整個虛空。識心本無所從,它沒有一個固定的 地方所在。所以來無來處,去無去處,就本無所從。所以佛就講「當知了別」,我們 能夠分明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它不是從能從所,沒有能所。 然後「兼彼虛空」,識心也不是從虛空來。「地水火風,均名七大」,就是整個水火風 土空見識,第七個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識性就是真。所以在 識裡面,一般我們都不用,捨識用根,可是成道以後有一個阿摩羅識,那也是識, 可是已經是果位的名稱,所以識在這邊就進入如來藏,如來所含藏,沒有生滅。 經文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 講阿難的心很粗很浮,不沈。不領悟我們那個六根,沒有發明了知本如來藏,就是 沒有深入研究。 經文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就是我們六根所發揮的六處識心(認識的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 為非空有」,所以我們六根所發揮出來的心都如來藏。 經文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虛, 寧有方所? 所以我們六根性一樣就是如來藏。只有楞嚴經裡面有,所有經典裡面都沒有把我們 六根性列入摩訶,只有楞嚴經有。 經文循業發現。 一樣都是要循業發現。 經文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都是不了解它的真理所在。 接著底下這一段就很棒了,開始講偈語來讚佛,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進入狀況,然 後還有小字體的解說。 上個禮拜後學記得有問「放生」,各位前賢,放生最重要就是吃素。我們吃素就是放 ―16― 生最大的功臣。假如我們去買動物來放生,那是造罪,不是行功。因為你買,人家 就要抓,那你不是害死牠了嘛。那你再放生的時候,牠又沒有辦法回歸到自然,所 以那個造罪,沒有功德,所以放生就是素食,你吃素食,推廣到我們全人類都素食 的話,有沒有人養動物?(沒有),沒人要養、沒人要買了,自然全部都放生了。所 以要記得最重要的地方所在。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像我們祈禱如念力,去祝福不如意的,這樣能夠說我們可以轉變他的因果? 以好的意念思想去祝福,比如最近發生的車禍,一對夫妻有身孕發生車禍,那個人 就說要大家去祈禱,為集體祈福,這樣可以改變他的命運嗎? 【答】:一些社會現象輿論反應的話,對我們眾生都有幫助。就是認識一些該為不該 為,現在都是在強調喝酒就不開車,開車就不喝酒。因為你喝了酒就朦朧,撞到人 都不知道,而且被撞死的人,也連累到她先生傷心也死掉了,那都害死人,當然會 落入因果。我們盡量就推廣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這樣整個社會都有共識,所 以現在喝酒開車,訂的罪好像愈來愈重,那個人好像判七年,賠款的話要一億,他 父親不幫他出錢,要他去關,關七年約一億,那是要形成社會的一個共識,大家都 認為這樣的話,那你犯了就沒話說了。 【問】:循業發現的染業跟淨業。 【答】:循業發現就是我們凡人在凡塵所有的言行動作,那要了解,我們心中都有一 個主宰,然後看我們是要循著凡塵的那些事情,當循著凡塵的事情就是染業,感染 凡塵的塵垢,那我們一定是追求名追求利,追求名利都是對自己有關係,對眾生幫 助不大,所以那是染業。假如我們是為了宣揚真理渡化眾生,那是循著淨業,因為 不為自己,而是為公眾好、為大家好,那種最起碼都有氣天神仙可以當、可以享受, 那我們當然不是貪圖享受,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會過的很有意義。假如我們都是跟 隨著凡塵的腳步,那就是惹了很多的塵垢,滿身都不清淨,到一口氣不來會很後悔。 【問】:承(1),我們用好的意念去祝福遭難的人,這樣他會改變他的因果嗎? 【答】:是有一點效果,可是不大。我們要知道自己本身的意念最重要,別人來祈禱 幫助的都不大。而且要形成全民祈禱的話,那你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大眾,全民才 會為你祈禱,不然你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人家為你祈禱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問】:最近有發生…(聽不清)的問題,雖然有在研究到底是怎樣會發生這樣的問 ―17― 題,有人說是…(聽不清),最近又推翻掉了。後學在想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這個 社會已經看到…(聽不清),這樣很可怕,我們修道人要怎麼去面對這樣一件事情, 這件事情實在是不很正常。 【答】:應該是培養自己浩然正氣。每一個人都會影響到整個大地,因為每一個佛性 都充塞整個宇宙大地,只要我們浩然正氣培養的夠,邪氣自然會消失,縱然他會冒 出頭,一下子就消失不見。假如我們沒有浩然正氣,魑魅魍魎就會出來大肆宣揚, 所以還是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那要培養也是要從自己的認知開始,都是正確的觀 念,然後正確的作法。 【問】:請問,「做錯了事,向人家道歉」,道歉完又再犯,犯完又再道歉,一共有十 次,這樣是不是有罪。 【答】: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仙人打鼓有時錯,凡人行 差哪個會沒有。只要我們肯承認改過、肯懺悔,這樣就可以了。不重視已經發出來 的現相跟語言,重點在我們的內心要真正誠實的去改過,就是不再犯第二次過,像 顏回一樣不貳過,這樣就可以。 【問】:生因滅,生相盡,就成就了。念跟想有什麼不一樣。 【答】:假如我們所有的念頭都已經不起(不起心動念),各要要了解,不起心動念 不是沒有,而是像六祖所講的百思想全部都具備,只是不起心動念,因為我們起心 動念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那不起心動念就是保有我們那個知覺性,我們整個佛性 都圓滿,假如我們有起心動念,念就是業,起心動念的念已經就是業,業已經形成, 有業以後,我們就會轉相、現相,落入凡塵受苦。那我們不起心動念,我們整個腦 海裡面全部的百思想都有、靈敏度都在,全部都在,可是我們就是不起,然後因為 我們不起了,我們的生因(要生在凡塵的原因)就已經斷了,沒有了。我們就是因 為有念(起心動念),才會落入凡塵的現相。那已經都沒有生的因,就消失了。生因 沒有,我們可以滅到無想。不起心動念一直到無想,這個過程要一段時間,經過一 段時間你都無想,生相就盡,沒有生因、沒有生相,我們就可以成就可以成佛。所 以了解,「起心動念」是馬上。「想」是歸類在我們深思熟慮以後發出來,累積比較 久的時間、一直醞釀,然後才顯現,就是累積很久以後才顯現那個想。所以我們起 心動念沒有,然後滅到無想,各位要了解,我們沒有起心動念,可是「想」還會有, 但是一直滅到無想,醞釀的過程已經都消失了,消失以後生相就盡了,所以生因沒 有,生相盡,就成就,很微細,你還會問到這麼微細。 ―18― 【劉講師】: 我們修持之中要了解,有時候我們看表面好像對,可是實際的深入其中研究以後, 發現不對,所以在對與不對的角度拿捏,自己要有把握,因為我們行為都會從我們 意念出發,當意念不正確了,行為就不正確,不正確的話我們造業就不知道,等到 受苦的時候,就會懷疑怎麼會受苦呢,所以在有機會研究的時候,就是要擬清自己 的思想,全部都要符合真理,所以我們薰習這個真理就很重要,雖然有時候我們聽 會說都聽不懂,聽不懂沒關係,當你有聽過,你再來聽的時候,你就會感覺熟悉, 好像很熟悉,然後你再一直延續的、不停的再聽,到後來你就會了,你就知道這個 理路,道理的明確度你就肯定了,那時候做就不會錯了,所以有疑要必問。 【問】:後學常聽很多前賢說,他們聽淨空法師的電視節目,他講的也算說是性理心 法,因為覺得那個也是很高超、那個境界也很高,所以不要聽我們的性理心法,後 學……那他的性理心法真的有那麼高超。 【答】:這個好像我們吃飯在配菜,是不是很多種菜?看他喜歡吃什麼菜就吃什麼菜! 他認為聽得進去,能夠幫助他,那就聽!我們並沒有很霸道,說你一定就要來聽這 課才可以,並沒有這樣。只是後學在講說的範圍,長時間的研究,非常的長,後學 講出來以後,反而有些佛教的大法師都沒有講過,後學那時候會很戰戰競競,深怕 說錯,因為他們都沒說,就講那個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 無我」,再怎麼樣的大法師都這樣講,後學就想這樣不能成佛啊!一定要「觀身性相 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 得不善法」,這樣才究竟,這樣才可以成道,可是後學從來沒有聽過,各位前賢有聽 過嗎,後學說奇怪列,應該他們要一直宣揚才可以成道啊,怎麼沒有呢?後學說這 個是對的,應該要講,你在觀身不淨的時候是初階,開始修,就是我們對我相太強, 所以觀身不淨,先對身體撇開,可是你到後來,還這樣的話,那怎麼成就。要觀身 性相,觀身的性、觀身的相猶如虛空,你看那個就很高的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