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38

 因為我們都會說太深了聽不懂,後學回去以後就找民國 85 年後學有寫一本,也是楞 嚴經,今天已經帶過來,請吳講師影印,希望我們下個禮拜就可以看到。85 年寫的 時候,每一句都有解說,這樣的話就不會說後學認為是白話,而各位認為是文言文。 因為每一句都有解說,我們一看可能會更容易明白,所以變成有兩本,這一本是約 民國一百年寫的,而另一本是民國 85 年寫的,總共有 272 頁,那時候大概是約兩、 三年的時間寫下來的,是第一次寫;而這一本是第二次。因為現在這一本看一看都 是白話,所以都不解說。而 85 年那本每一句都解說,所以後學想可能對各位的幫助 比較大,所以拿過來影印,下個禮拜希望可以看到。 經文――(91 頁)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 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 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已, 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阿難就問釋迦牟尼佛,「如來雖說第二義門」,第一義就是能修之心,第二義門就 是所修之法。阿難就講「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要解開結。「若不知其所結之元,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假如不知道那個結打在哪個地方,那麼這個人一定沒有辦法 解開。各位前賢我們的結打在哪裡?(心裡),心也會打結啊?夠厲害的。所以阿 難很慈悲就是要釋迦牟尼佛來講,我們眾生所結之元在哪裡。「世尊,我及會中有 學聲聞」,在楞嚴法會裡面,有學就是在有形有相之中學,聲聞就是苦集滅道,四 諦法,程度都比較低。「亦復如是」就是也是一樣,不知道所結之元在哪裡,也就 是不知道要怎麼樣解開。「從無始際」就是不知道從哪一個朝代開始、不知道哪一 個元會開始,也就是非常久之前。「與諸無明,俱滅俱生」,我們到凡塵來就帶無 明來,因為無明才落入凡塵,所以以這個無明俱滅然後俱生,一直都在生滅之中。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雖然已經得到很多修持的佛法,也知道要行善累積那個根。 ―2―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要行善,讓這個善能夠生根,讓我們的善根能夠成熟,當善根 成熟我們就容易接近上乘佛法,就能夠聽得進去,然後能夠相信、能夠修。 「名為出家,猶隔日瘧」雖然名字叫出家,可是只有出這個凡俗的家,沒有出三界 的家,還在凡俗裡面打滾。好像隔日瘧(瘧疾),忽冷忽熱的那個瘧疾,老一輩都有經 過隔日瘧的朝代,年輕人可能就沒有遇到,那個很厲害,當一冷的時候,你再蓋怎 麼多的棉被都不會熱,熱的時候你跳到水裡面都不會涼。所以醫藥沒那麼發達,都 很苦。「惟願大慈,哀愍淪溺」,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大慈大悲,哀愍眾生,沈淪 在苦海裡面。溺=沈溺在水裡面,在苦海。「今日身心,云何是結」,今天這個身 心哪個地方是打結了。「從何名解」,要從哪個地方來解開,就是結在哪裡、要怎 麼解開。「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就是我們末法眾生苦難的眾生,我們眾生都是受苦 受難,縱然福報很大一樣是苦難,我們最好就是能夠修證,作佛菩薩,就能夠不受 這個苦難。「得免輪迴」,讓苦難的眾生都可以免掉輪迴。「不落三有」,三有就 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有因有果。「作是語已」就是講了這些話以後。「普 及大眾,五體投地」就跟所有的有學聲聞這些大眾,五體投地,兩隻手、兩支腳跟 額頭都碰到地上,這是最敬禮。「雨淚翹誠」,流眼淚好像下雨一樣,就是很傷心, 誠心非常的明顯呈現。「佇佛如來,無上開示」,佇=等待,等待釋迦牟尼佛能夠 開示最上乘的佛法。 經文――(91 頁,反面)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 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 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爾時世尊」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有學就是有 見惑、有思惑、有無明惑,這些都在就叫有學。當我們斷掉見惑以後就已經見道位, 斷掉思惑就是修道位,見思惑都斷盡了、無明惑也去了就叫無學位,所以到達無學 (無法可學)程度就高了,而這有學程度都還不很高,就是有因有果。我們在有因 有果裡面學就叫有學,我們有住相就叫有學。就是釋迦牟尼佛要讓諸有學者也能夠 了解這真理。「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也為了現在末法眾生能夠出世的 一個因(怎麼樣可以離開凡塵)。「作將來眼」就是做以後修行的眼目(即修行的 目標)。「以閻浮檀,紫金光手」,因為佛全身都是閻浮檀的紫金光(就是很好看 的形相)。「摩阿難頂」即安慰,摸頭頂就是一方面安慰、一方面表示要傳授最上 ―3― 乘的佛頂,我們頭頂是最上乘的法。「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十方=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普佛世界,所有的佛世界非常的多。「六種震動」,動、 湧、起是屬於形相,震、吼、擊是屬於聲音,這六種震動,有三個屬於形相、三個 屬於聲音,就是能夠讓整個世界都不一樣,可是這都要修持以後才有感受到這六種 震動,而我們眾生大概都不知不覺。「微塵如來」,一粒微塵即一位如來,就是非 常多的如來。「住世界者」,世=時間,界=空間,住在時間跟空間的微塵如來。 「各有寶光」,他們每一個都有寶光。「從其頂出」,我們眾生也都各有寶光,只 是我們沒有辦法要它出來它就出來,差別在這裡而已,所有眾生都有寶光。「其光 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就是在微塵如來的世界(非常多的世界),在他們的世 界都集中集合來祇陀林。「灌如來頂」就是釋迦牟尼佛。「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這時候大眾看到這一個樣子,都不曾看過,這就是顯現那些修證的佛菩薩不用到娑 婆世界來,在他們本國地方就可以把寶光普照到我們娑婆世界。 經文――(91 頁,反面)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 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這時候阿 難及大眾都聽到十方的微塵如來,非常多的如來,都修證了,他們不一樣的嘴巴, 講同樣的話,跟阿難講。「善哉阿難」,為什麼開始就稱善哉呢,因為阿難的發心 就是要讓釋迦牟尼佛來講,讓我們眾生都能夠了解,所以那個發心非常的慈悲、非 常好,阿難不會說示現比較低的程度被人家笑而不好意思,被人家笑也沒關係,所 以十方微塵如來就讚嘆阿難善哉。「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你要認識知道我們與生 俱來的無明。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開始修道就是要破我執,「我執」有分別我執 跟俱生我執,再來破法執,「法執」有我分別法執跟俱生法執,再來最後一個就是 俱生無明,這是最難破且是最深,所以俱生無明一破除掉以後,就已經恢復是如來 身了。所以微塵如來要阿難以及大眾都知道認識我們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 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使我們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六根讓我 們六道輪迴,沒有別的東西。所以我們之前都一直講,我們在生活之中都是六根在 當家,就是因為六根當家才使我們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一定要啟發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把支配我們身口意的權柄交給佛性本體,不要讓六根 ―4― 一直當家,假如我們讓六根一直當家,我們就一直六道輪迴都沒有辦法脫離,所以 要交給佛性本體。可是後學都講,假如你知道了真理,馬上就把全部的權柄交給佛 性本體,那我們六根反撲,反撲的力道很強,我們大概都會受不了,所以要先妥協, 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很緊密的結合。現在家家戶戶裡面都整理的很乾淨,那我們到人 家的家裡面去,要把鞋子脫下來然後穿上脫鞋,那告訴我們妥協妥協,要先跟六根 妥協,對六根說「你不是主人,現在你先讓一半的權力給你的主人」,那六根就會 答應,這樣一段時間以後,六根才會認清自己的身份:「啊,我不是主人」,所以 六根就會慢慢的退位了,然後佛性就可以全部當家了。 各位有沒有試試看?一定都沒有,哪有空,很忙的,生活之中都很忙,忙什麼啊? 趕死,忙死啊!所以我們很忙很忙,忙什麼,你一直追究,就是要賺錢,賺錢要做 什麼?要吃飯,吃飯要做什麼?到最後就是在趕死,是不是都這樣?已經有一個模 式了,都一定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能夠迴光返照,就是把外放的精神收回 來,收回來以後我們會有改變,就會改變。所以我們研究了明心見性,我們一定要 從心性起修才會成就,所以使我們六道輪迴就是我們的六根,而現在我們要修證也 一樣是六根。底下就講「汝復欲知無上菩提」,就是要知道得到無上菩提(最上的 覺)。「令汝速證安樂解脫」,令我們能夠很快的、快速來證悟安樂解脫,「寂靜 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所以讓我們六道輪迴也是六根,讓我們解脫凡塵的 苦惱也是六根。之前我們就有講,我們六根有生滅、有不生不滅,記得嗎?因為那 時候我們用舌頭來作比喻,我們舌頭有生滅、有不生不滅。 當我們什麼都不吃的時候,它不生不滅的時候存在;當我們吃東西時候,吃什麼東 有什麼味道,那是生滅。所以我們舌根有生滅、有不生不滅,我們都可以體會。吃 東西,當東西吃完了,味道不久就消失了,再吃另外一個東西就會有另外的味道, 那都屬於生滅。可是我們什麼都不吃的時候,就回到我們舌根的不生滅本體回來。 所以我們有一次對生滅跟不生不滅有詳細的解說。有生滅的,我們跟隨著生滅就六 道輪迴;有不生不滅的,我們跟隨不生不滅,就可以安樂解脫。所以我們有講過,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我們的眼根就是文殊, 文殊的智慧很高,很高的智慧現在寄託在眼根,我們若以凡心來使用我們的眼睛, 結果就帶領我們走入六道輪迴。假如我們眼根一看萬相萬事,我們都有文殊的妙智 慧(文殊的智慧很高),一看了就知道:「形相是假的,不真」,不真的話,有形 相,但我們不住相,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文殊就請出來了,所以你眼根看什麼 都沒關係,都不會著迷。 ―5― 假如我們沒有智慧的話,眼睛一看就喜歡了,就促成我們身體要去實行,看到衣服 很漂亮就一直很想買,文殊已經不見了。假如我們眼根一看,看到很漂亮的衣服就 想:「我家裡很多,我都穿不完了,不用再買」,這樣文殊就出來了,所以文殊出 來就是不生不滅,而你一看了你很喜歡而很想買,那就是生滅。所以六根之中有使 我們六道輪迴、有使我們安樂解脫,就看我們怎麼應用。 耳根,對於靡靡之音,若聽到有人對你撒嬌,你整個都著迷了,那就是生滅。你若 是聽到這聲音,是眾緣聚會才發出來的聲音,那觀世音就出來了,就是不生不滅, 就是聞性出來。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時候,用生滅的多,不生不滅都不用都不習慣, 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讓我們的不生不滅在日常生活之中習慣性的來使用,習慣性都 是使用不生不滅,當然我們到時候安樂解脫,所以不能說等到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 我就成道了,有這樣的嗎?還有講「現在趕快去渡人,等到一口氣不來,回去理天 在修」,有這樣的嗎?現在有身體不修都沒辦法,等到一口氣不來,回去還有辦法 修啊?還可以啊?可以的話,我們就不用麻煩,坐著等死就好了,為什麼?回去再 修,反正在凡塵也不能修了,合不合理?(不合理),恩,不合理了,講就要講合 理,要聽起來這樣做對,不能聽起來怪怪的。所以講出來要契合真理。 經文――(91 頁,反面)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 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雖然聽到這樣講;「心猶未明」,心還沒有了解這什麼意思, 就「稽首白佛」,就向佛行禮且表白心中的問題。「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 生死輪迴=六道輪迴,安樂妙常=安樂解脫,是兩個方向兩個極端,為什麼「同是 六根」,阿難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兩個:六道輪迴也是六根、安樂解脫也是六根, 為什麼全部都是六根,「更非他物」,不是別的東西。 經文――(91 頁,反面)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 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就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出來的源頭是一樣。假如我們沒有 研究性理心法,我們就不知道源頭是同樣。六根跟六塵,六塵就是外面的色身香味 觸法,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根跟塵都是同樣的源頭,都同樣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 ―6― 本體,真心佛性本體是如來藏含藏萬相萬事,可是我們都把祂落入含藏善惡種子(如 來藏含藏善惡種子),可是祂更大更寬廣的範圍是含藏天地整個萬相,那才是我們 本體的功能大用。所有山河大地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就是同源,跟我們眾生落入凡 塵這樣是不是同根源?(是),恩,所以根塵同源。 「縛脫無二」,縛=束縛,脫=解脫,束縛跟解脫是一樣的,並無二樣,我們迷昧 了就束縛,我們領悟了就解脫,而要領悟、要迷昧都是我們自己。我們要領悟還是 要迷昧?(領悟),領悟就解脫了,所以縛脫無二,都是我們自己。束縛也是我們 的心束縛了,解脫了也是我們的心解脫了,全部都在心,所以心一定要明(明心), 然後見性,我們有一個禮拜全部講明心見性。我們修道一定要分辨生滅的心跟不生 不滅的心,生滅的心是我們日常生活在用,那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沒關係,不要住 相就好。不生不滅的心,我們瞭解到它都很篤定的,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那 個時候整個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一定可以體會,我們有時間就做萬緣放 下一念不生,然後你一直累積,累積了很久以後,我們的塵垢就可以降低減少,塵 垢降低減少則佛性就清淨,佛性一清淨以後,第一個我們第六感特別敏銳,雖然佛 性的大用還沒有,可是佛性的第六感已經有了,有了以後我們會很靈敏,今天會遇 到什麼事、會有什麼人來見我們,我們都會事先知道,那就是第六感特別敏銳,只 要修都會有。然後我們看到人,見到他本人,你就可以直接感受他到底業障重不重, 當你一看到:「喔,這人業障怎麼那麼重」,各位有沒有這能耐?還沒有啊,修這 麼久還沒有啊?應該一看了就知道,有的人根基很好,一看:「喔~這個來修道應該 很好修」,一看了就會知道,你可以直接感受,感受很重要,第一個(第一義)讓 你接觸的訊號:「這個業障很重或他累積善很多很好修」,你都可以感受,到底有 沒有啊?(有),不好意思講,都是有,若沒有才奇怪,若沒有就跟社會人士一樣 了、沒差別了。只要我們修了以後,因為凡塵事盡量拋開,佛性愈敏銳,那你愈靈 敏了,當然知道就會愈多,因為整個宇宙、整個山河大地全部都在你的心中,全部 都是你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怎麼會不知道呢,會知道才對喔,到後來我們大用一 發現,那更不得了。所以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識性虛妄」,我們的識心就是生滅,識的性都是假的、虛妄、不存在。「猶如空 華」,就好像空中的花,空中有沒有花?(沒有),我們也可看到,只是假的。當 身體不好、眼花才會看到空中的花,所以經典都把「花」寫成「華」。「阿難,由 塵發知」,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由於有六塵然後發我們六根的知見,因為有六塵, 所以我們才有知見。假如沒有六塵(色身香味觸法),那我們六根的知(眼耳鼻舌 ―7― 身意)就沒有對象,就不知道。「因根有相」,因為我們六根才會有六塵的形相。 「相見無性」,六塵的相、六根的見,沒有本性。「同於交蘆」,交蘆就是植物生 長要兩個互相依賴,要互相依賴它才可以站立起來,假如只有單一的話,就沒辦法 站立。要有六根與六塵,塵跟根互相依賴。「是故汝今,知見立知」,我們的知見, 正知正見(佛知佛見),就是我們一念都不生的時候,當一念都不生的時候並不是 沒有念,而那是正念(是正確的念),沒有念才是正念,我們有念都是邪念,我們 起心動念的念都是邪念,當我們沒有念頭了,那個沒有念頭可是了了分明,那就叫 知見,那個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個很重要,我們都一直在講,我們念 頭都不起了,那就叫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所這裡的「知見」就是正知正見,佛知 佛見。然後我們「立知」,立知就是根塵相對所產生的,我們把它建立了。即在我 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上面,根塵相對,把它建立,我知道。從文字比較不容易了 解,但從我們講解就容易,「知見」就是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就叫 正知正見,這時候不要在「立知」,你再立知的話,就已經便偏了、邪了,不是真 理了。所以「知見立知」這個就是「即無明本」,就是我們根塵相對即是無明的根 本。所以可以了解,我們凡人在凡塵都是無明,沒有認清真理的時候,因為我們都 是很相信我們的六根,然後面對六塵,當根塵相對產生六識,我們都把它認為真的, 結果它都是妄,因為它沒有體,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像我們真心佛性永遠 都不變、如如不動。所以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所有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這一些都 是立知,都是知見立知,我們從佛性本體建立的知覺性。 「知見無見」,我們在我們了了分明的佛性本體上面,我們不再加知見,就是已經 無見了。「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這一些知見無見(斯=知見無見),這樣子就叫 做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我們在我們佛性本體上面,沒有再加我們的知見,這 樣就叫涅槃。差別很大喔,我們一般習慣性,我們生活的用法都是知見立知,因為 很容易就形成,根塵相對產生六識都是這樣,哪有辦法像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以後, 把根塵相對的六識,(六識)那種變化完全都了解、都不要它,我們應用它但不住 相,我們應用它但是不被它左右,所以就可以進入涅槃。無漏=一念不生,一念都 不生了就是無漏,為什麼?因為我們精神都外放,外放就叫漏,可是漏翻成中文叫 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各位有沒有漏?(有),我們大概都漏的蠻厲害的,造 化一引誘我們都精神外放就叫漏,因為精神外放,然後落入三惡道,就是因為漏, 精神都外放了,所以跑到三惡道去,無漏則精神不外放,全部全神,神都完全了, 無漏真淨(真正的清淨),到達佛性的原來狀態。「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就是 ―8―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能再加別的東西進去,並不是說我們佛性很狹隘不能 容納別的東西,而是說我們的佛性生發萬相萬事,不能在我們的佛性本體上面再加 另外的東西上去,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都會說佛性太不光明了,都無明,我們把 它加明進去,不加的話佛性本身發出光明,一加進去全部都無明。所以佛性本體是 不能加任何東西進去,所以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不能再容納別的。 像我們研究六祖壇經,懷讓禪師有講「染污即不得,修證即不無」,我們看的時候 是六祖一問,懷讓禪師馬上回答。結果後學看五燈會元並不是這樣,懷讓禪師被六 祖一問「什麼物,怎麼來」,懷讓禪師整個都愣住了,他都不會,懷讓禪師就回去 了,回去後懷讓禪師就把凡塵的萬相萬事拿來合,六祖問懷讓禪師的意思「你佛性 是什麼東西,你佛性怎麼到這裡來」,懷讓禪師回去就拿萬相萬事來跟這個相合, 結果他八年後才得到答案,然後又來找六祖,跟六祖講他領悟了,六祖就說你說說 看,懷讓禪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你說佛性像什麼都不對,六祖又問「還可修 證否」,懷讓禪師就回答「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這關鍵點都講的很清楚, 修證即不無=一定要修證,為什麼?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染的習慣性太強,所以 一定要修。染污即不得,就是佛性的本體,你要把佛性怎麼樣染污都染不得。所以 六祖一聽就說「即此不染污,是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這就是印 可,你領悟的完全正確,不染污諸佛之所護念,所有的佛在保護就是在保護這個不 染污的佛性本體,你這個樣子,我也這個樣子。現在我們在來看六祖壇經意思就更 明顯,整個意思都出來。所以佛都是要我們眾生成佛,成佛一定有方法,要了解方 法,那一定有真理所在,要透徹知道真理,都不能含糊。 小字體――(第 92 頁) 根,塵,皆是清淨四大所成(我們的六根、六塵全部都是清淨四大水火風土,而 我們看到的水火風土都是經過很多的參雜,所以很污穢,不是清淨。可是我們的源 頭是清淨的四大,像整個虛空裡面都有水火風土,這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各位前 賢有沒有很清淨,雖然有水火風土天地的元素都在這裡面,但我們見到以後都很清 淨,就是這樣,這個造成的形成的,根塵都是這個清淨四大水火風土所形成。那我 們落入凡塵的四大水火風土,我們看到的已經都變的很污穢,不一樣了,可是它的 源頭很清淨),故曰同源,縛脫皆在根塵(我們束縛了也是六根六塵,解脫了也是六 根六塵),故曰縛脫無二,根塵識之性,虛妄不實,故如空華(我們六根六塵六識 的性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實相,是虛相,所以好像空中的花),由外塵而發 根中之知見(就是因為有六塵,才有我們六根的知見),因內根而有塵土之假相(因 ―9― 為我們有六根,然後六塵的形相我們才說的出來,才能夠呈現),即依根身而有器 界(按照我們六根及身體,然後就有外面的器具世界,我們看得見的都叫器具), 依器界而發知見(按照我們凡塵的這些器跟世界,器=看得見形相的東西,像房子、 桌子、椅子都叫器,界=世界。有這些東西我們六根的知見才可以發揮出來),相 與見(相=六塵,見=六根),由根塵互相發起(發起相跟見),同空華無質(六 根無質,六塵也無質,沒有實在的質地),不能自立(它沒有辦法自己獨立),若 無相決定無見,若無見亦決定無相,是故同於交蘆(所以相跟見,六根跟六塵同於 交蘆)。 知見立知,知見即本具之知(就是佛性本體本來具備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 立知之知即六根性(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那個叫立知),知見本身即 是知見性,無須於知見性上更立知見(不用的,我們佛性本體就有正知正見,不要 再加了,再加就變無明就變妄了)。如心色本是一體,淨色常在圓明知見心中(色 跟心是一體,可是我們說色有形相容易知道,但心沒有形相不容易知道,在真理之 中色跟心是一體的),偶然不覺,於淨色上起明暗見(偶然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已 經起來了,在淨色的上面起明暗見,本來很清淨的形相,然後我們有明有暗就起明 暗的見解),名知見立知,亦即由塵發知(有六塵才能發六根的知),明暗即相, 又名因根有相(因為我們六根才有六塵的相)。 知見無見者,即圓明心中,無明暗之見(沒有相對帶的明暗之見),有明暗動靜 等,十二種塵見,見與塵組織不分,則失無漏真淨之體,隨塵生滅(隨著凡塵生滅), 則失涅槃本相(不生不滅的本相就失掉了)。若人將圓明知見心中,十二種塵見除 去,是名知見無見(已經在我們正知正見裡面不再加入別的東西),此妄知見無, 則不隨塵生滅(不隨著凡塵生滅),是名涅槃,不與妄塵為伍(就不跟它相處在一 起),故名無漏真淨,云何此中更容他物哉(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不能再加入別的 東西進來)。 經文――(第 92 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釋迦牟尼佛又把這義理重新講一次,然後用偈語來說。 真性有為空,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真性,落入有為(有所作為)它就已經全部都是空,所 以無為才是正確,有為到最後的結果全部都是空歡喜一場,都是空。 緣生故如幻, ―10― 所有萬相萬事都是因緣聚會所產生,所以它好像幻,幻影、幻相、幻燈。各位前賢 有看過幻燈片嗎?以前常到戲院去看電影之前都會放映,一出來很快就又切下一個, 那叫幻燈,因緣產生就好像那個一樣,很快就消失不見,如幻,都不真。凡塵的萬 相萬事也都是如幻,不真,很快就變化。所以我們住相會產生煩惱,煩惱就是因為 住相,而我們住的相,當相已經變化,可是我們住的相還在舊的相上面,所以我們 就是沒有跟的上真理,若是跟的上真理的話就不會住相,就不會煩惱。所以各位就 可以想一想,我們的煩惱由來,是怎麼來?由住相而來,相都不住了,煩惱就沒有 了。所以一落入真理以後,什麼都沒有,沒有才是真正的實相,有的話很快就變化。 無為無起滅, 假如我們進入佛性本體就是無為,無為就沒有起滅,就沒有起滅(生起、消滅)。 各位要了解,雖然文字是無為無起滅,可是我們只要不落入有為,形相一樣有變化, 形相有變化有起有滅。不能住在文字,不能被文字束縛。無為無起滅就是講我們要 用我們的佛性本體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 不實如空華, 凡塵只要落入有形有相都不實在,就好像空中的花。 言妄顯諸真, 言語都是妄,為了要讓大家了解真理,所以要顯示真理。在楞伽經概略裡面就有聽 到大慧菩薩問「言語是第一義,還是所說是第一義」,那時候佛就講「言語是起滅 動搖輾轉因緣生,若輾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佛有詳細講「言語不是第一 義,所說也不是第一義,第一義就是自證,聖人已經自證,證悟到本性以後才是第 一義,自證聖處是第一義,不是言語也不是所」,所以言語是起滅動搖輾轉因緣生, 所以言語跟文字都是假的不真,不要住在語言跟文字。所以這裡講言妄,語言跟文 字都是妄,可是它可以顯諸真,可以把真的顯現出來。之前我們常講「無言之法, 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這都是很好的內容所在,一定要用一點心把它 認識,我們才容易修。我們活佛老師也講「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無以達,道無 以明」,言無以達=你講出來沒有很清楚的話,這個道無以明(道要怎麼明白,就 沒辦法)。道本來就沒有語言,可是一定要講,要讓我們一直朝那個方向目標一直 前進、到達,到達以後我們把語言文字拋開。 妄真同二妄 ―11― 顯諸真的真也是妄,這就很高了,我們說這樣就對了,結果也不對。所以修持的過 程,各位也都可以拿捏,用方便法門,假如有一些剛進入性理心法、剛了解,假如 他這樣問你這樣對嗎?你不能一下子全部否定他,全部否定就是潑冷水,他修持的 動力就會全部消失了,就不想修了,會想「這麼困難不修了、不修了」。所以你對 他講「對、對、對,這樣就對,你努力做、繼續做」,讓他熟悉一段時間,一段時 間以後他自己會知道這樣不對,那他就會再往上前進,這樣就會真正的達到目標, 所以不要潑人冷水。假如我們正在高興的頭上且做的很有心,人家說你這樣全部錯, 這就熄火了,要想再提起就提不起來了。所以在那時候你就不要講「不對」,不要 講這樣,要用方便法門說「對,這樣就對」,雖然不是正確,可是那就是引導、循 循善誘,循循善誘是有一點拐騙的意思,但我們不是拐騙他去做壞事,而是拐騙他 要成仙作佛,所以要用方便法門。 猶非真非真 那個真猶非,真都已經不對了,更何況是假的。就是努力的人都不一定成功,何況 你不努力,更沒有成功的機會。真不是真,可是你沒有這樣講的話,永遠沒有機會 了解,所以要藉著這些不真的來講。 云何見所見 真都是不真了,那你見解更差的遠,那為什麼執著在你的所見裡面呢,就更不對。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我們凡塵的這些現象,中間都沒有實性。我們的實性就是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那才叫實性。可是我們在凡塵生活中所面對的六根、六塵、六識,全部都沒 有。可是我們一般都認為六根、六塵、六識都是真的,明明我當場看到、我當場聽 到,要跟人家起爭執都爭執到站起來,都不甘願輸。所以真正的一走入真理以後, 就不會跟人家爭論,已經知道這個程度差的蠻遠的時候,那就「靜默」,默止於容, 你默了以後,就能夠容納。他對了、他不對了,你都能夠容納,容納以後再慢慢加 以開導,這樣就不會讓他消失整個動力。 結解同所因 我們打結跟要解開,那個因都是相同。要打結就是因為迷昧,要解開就是因為領悟。 所以領悟跟迷昧都是在我們的心,所以同所因,因是一樣的。迷昧了就是打結了; 領悟了就是解開了。迷昧了就六道輪迴;領悟了就已經安樂解脫。所以都一樣的因。 聖凡無二路 ―12― 聖跟凡都是相同的一條道路。聖人是常覺不迷,我們眾生是常迷不覺。我們有沒有 常迷不覺?不承認啦,我哪有,我都沒有著迷,一定不承認自己迷。所以要領悟也 不容易,自己要用心,只要肯用心,都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我們來觀照交蘆中間的性,就是根塵相依賴好像交蘆,而我們看那個交中性,根塵 互相之間的交,它裡面的那個性。不管是空還是有,兩個都不對,著於空不對,著 於有也不對。後學都在想,之前要考駕駛執照要手拿一支鐵棒(現在已經沒了), 然後兩邊都有磁鐵,那你拿著鐵棒從中間一直往前,然後你又能夠收回來,那就表 示你的穩定性夠,可以掌握方向盤。假如你的穩定性不夠,手就會顫抖,那就會被 磁鐵吸走,然後你會想用力把它拉出來,結果這邊一拉出來,糟糕了,又被另外一 邊吸走了,就是當你拉出來時,很難不被另外一邊吸走,兩邊都會被吸走,考試官 就會說你下次再來,就是你穩定性不夠,不能掌握方向盤。後來後學聽他們說,現 在沒有這個科目。以前比較嚴格,所以不能被兩邊吸走。所以後學就想,一邊是有、 一邊是空,要在中道,你就要很篤定很有辦法掌握自己,才不會被兩邊吸走。所以 我們在生活之中也是一樣,不著有、不著空。之前我們都說要體會不可思議,就講 「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什麼狀態?(不可思 議),恩,就沒辦法講了,不能思、不能議論。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迷=迷昧了,晦=晦暗,迷晦即無明。你把這個迷跟暗去掉,便明了,這樣就解脫。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我們要打開那個結,就要次第。六個結打開了,一也消失了。 根選擇圓通 我們六根裡面選擇圓通根來修。 入流成正覺 我們出流就緣塵(跟凡塵攀緣),入流就照性(照見自己的本性),所以入流就可 以成正覺。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是出流緣塵(跟凡塵攀緣)。各位有沒有入流照性? 要先知道,出流就緣塵與凡塵攀緣,入流就照性(照見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入 流就叫迴光返照。 陀那微細識 陀那就是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它是屬於我們第八識裡面微細的地方。 習氣成暴流 ―13― 我們的習氣就是六道輪迴太久所養成的習慣性,習氣就好像瀑布的流水,想擋都擋 不住。所以我們在六道輪迴太久,要修道就不太容易,一定要有恆心毅力。 真非真恐迷 要說陀那微細識是真,不對;因為要依賴它來修,你說不真,又不行;你說真也不 對。所以佛有時候會選擇。 我常不開演 釋迦牟尼佛說這一種很微細了,我都不時常說,所以釋迦牟尼佛明白告誡那些菩薩, 對於新進的修道者不要講太深的佛理,為什麼?因為他們聽不懂會毀謗,毀謗以後 那個罪過很大,所以佛希望聽懂了再說,聽不懂就不要講。所以佛就講「真非真恐 迷,我常不開演」,說真不對,說非真又不對,這很難講,所以佛都不時常講,就 是要遇到有上等根器,思之敏合以後,佛才講,才會把那個說出來。 自心取自心 這倒是很重要。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在用的就是我們的真心,但現在我們在我 們的真心裡面還要再找真心,這樣怎麼樣?叫自心取自心。像張拙悟道偈:「趨向真 如亦是邪」,你在真如之中,你還要趨向真如,那不是邪了嘛。「欲除煩惱重增病」, 我們要除掉煩惱,我們是不是還要生個念頭來除掉煩惱的念頭,是不是又增加一重 的障礙!煩惱本來就是佛性本體,而我們要生一個念頭來除掉這個煩惱,是不是增 加障礙?(是),恩,所以只要當下承擔就對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時常都在 用我們的真心,不是用生滅心,是用真心。可是我們用真心的時候,卻不知道這個 就是真心,一聽到更高佛理的話,心想我就要趕快去找,這個叫做自心取自心。在 日常生活時時刻刻日用而不知,已經都是了,可是不知道,不知道而又要去找,結 果就變成「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本來它不是幻,就成幻法。本來是真,結果我們把它認為不是,因為要再找了,所 以就不是,那就變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只要我們不再取我們的自心(不再去找心),都不要,當下都是了、當下承擔。不 取就無非幻,沒有非沒有幻,都已經是真了。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 非幻本來就沒有。幻法怎麼樣成立,全部都沒有。這樣就是妙蓮華,蓮花寶座,我 們都可以坐蓮花了,成就了。 金剛王寶覺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金剛王,我們的覺性不落入生滅的覺性就是寶覺。 ―14― 如幻三摩提 三摩提就是正定,為什麼要加兩個「如幻」,因為怕我們「住」,我們很容易住相, 加兩個如幻,雖然正定很殊勝,但是加兩個如幻,它都是假的,那你就不會住相。 所以佛講經的奧妙,因為我們都追求正定,但真正的正定現前時候,我們一定住在 正定裡面,這樣離最理想的狀態就還差一截,像我們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 頭就是我們能夠依賴最微細的地方,修到很高了,那更進一步,各位前賢什麼狀態?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什麼狀態?我們都是百尺竿頭抓的牢牢的,不敢放,因為更進 一步我們都會想「摔死了」,結果你若更進一步,你不再依賴百尺竿頭那一點叫更 進一步,就是放,把微細的執全部放,一放了以後,剎那就見全身,剎那之間你全 部的法身都呈現,就已經成就了,了解嗎?摔死就對了,你若不敢摔死就不會成。 要領悟太難了,後學講給你聽比較快,放掉就好,不要依賴! 所以如幻三摩提,非常殊勝的正定,但你不要住,你住在很殊勝的正定,那叫百尺 竿頭,如幻叫做更進一步。肯不肯放掉?都會怕摔死喔! 彈指超無學 彈指就是很短的時間。無學,無法可學,已經是阿羅漢。假如阿羅漢還有這個(身體) 形相,那他還會有固執在,雖然是無學,但還不是頂高。而這邊是「超」過無學, 最起碼都是菩薩,雖然無學是阿羅漢以上,但這裡是「超無學」,已經是菩薩了。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阿毗達磨跟薄伽梵後面都有解說。阿毗達磨就是無比法,最殊勝的佛法。薄伽梵就 是佛的名稱。 小字體 真性,是根塵之本源(真性就是我們六根跟六塵的本源),根塵是真性隨緣所成之 境(我們的真性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而它是隨緣所成之境),無自體故名空 (它沒有自體,所以叫空),從緣生故如幻,真性能生根塵,根塵不生真性(所以 我們的真性可以生六根六塵,可是六根六塵不會生出佛性)。 大種性常,故無起滅(大種就是水火風土,水火風土都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 稱為大。水火風土在空中沒有起滅),真本無真,因妄而顯(真本來就沒真假,因 為真沒有名也沒有相;然後因為妄才顯示真,所以沒有妄就沒有真,因為有妄才顯 這個真),妄本不真,真亦是妄,故曰妄真同二妄(真與妄全部都是假的,都不真, 因為真是從妄相對而建立的,不是真的真),真與非真且非(全部都不對),何況 能見所見(互相對待而起來的),相待而起,相待而滅(互相對待有起滅),於塵 相上立知(就是立我們六根的知),是為結(打結),於塵相上不立知,即名解(結 ―15― 解開了)。結與解,皆因於塵相(凡塵的景相),結則成凡,解則成聖。若發明相 見虛妄(相=六塵相,見=六根性),不立知見,則無明之縛,便成解脫。 解結(就是除掉我們的見。所以我們的知見很重要,我們在凡塵所立的知見都不正 確,所以把它都去掉),即除見。先除凡夫知見,後除二乘知見(就是四諦聲聞、 十二因緣辟支佛的知見),是為有次第,因六說一,無六,一亦不可說矣。入流, 即亡所知(就是迴光返照,所有的知都消失了),一根反源,六根解脫。 陀那,唯識所謂,七識執八識見分為我,八識相分為我所(我就是主觀,我所就是 客觀;我就是身體的本身,我所就是我處的環境),七識以種性為所見之境,六識 以塵相及萬事萬理為所緣境,萬事萬理,可以指承,是為粗顯識(比較粗顯現的我 們認識),種性不可指承,故曰微細識(很微細的種性,水火風土的本體),又佛 說六識如波浪,七識如暴流,八識如大海,波浪易見,暴流難知(瀑布的流水很難 知),故曰微細識。對六識之妄心,名為真心,對八識之真心,又非真心(所以一 樣八識有妄心的稱呼、有真心的稱呼),恐凡愚者不瞭解,故佛常不開演(不常說, 不開演上乘佛法)。 自心取自心,即從真知見上立妄知見(妄知妄見),以妄知立(妄知妄見已經建立), 必有所知之處(所知的地方所在),所知處(所知的地方所在),即真性隨緣成根 塵(就是我們佛性的隨緣作用),故曰非幻成幻法,非幻即真性,幻法即根塵(所 以我們在凡塵的這些根塵都是幻法,非幻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設若自心不生取著,即不立知不立見,則真性且不可說(都沒有語言),故曰無非 幻(祂沒有落入語言文字形相),非幻之真性尚且無,從真性生起之幻法,云何而 能成立哉(這是很高的一個境界了)。 觀此而知佛法之關要在取與不取,取即凡夫,不取即諸佛,佛法至簡至便之如此, 誰謂佛法深奧,難知難行哉。 蓮華,華果同時(就是華跟果同時)。若人一念不立知取相,當下即同諸佛(跟諸 佛是一樣)。金剛王寶覺,即堅固覺體,永遠不壞。如幻者,眾生本來是佛,無法 可修,無法可證,今修三摩地,乃從無中生有,故名如幻。如幻二字,須到覺悟後, 如夢初覺(好像已經醒過來了,覺悟),始知所修三摩(正定),乃幻夢(好像在 作夢一樣)。 眾生心之所以不定者,概為不知相是幻,心常流逸奔相(心常常住在形相上)。若 識得相是幻者(假如認識知道所有的相都是幻),心逸不流(心不外放了),則無 時無處不成妙定矣(時時刻刻都在妙定之中)。入如斯定者,只須彈指之間,能超 到無學之位。無學者,學之究竟,更無所學(已經沒有法可以學了)。 ―16― 阿毗達磨,此云無比法(中文叫做無比法),謂此轉六根之法最勝。薄伽梵,即佛 之別名。十方諸佛入涅槃者,皆從背塵合覺而入(我們也一樣,把凡塵放到背後, 把覺性掏出來,跟覺性相合,只要背塵合覺這四字我們就可以成就),捨此更無他 路(把這個去掉就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講義裡面有說「非幻之真性尚且無。從真性生起之幻法。云何而能成立哉」, 這句話不太清楚,請劉講師再解釋一下。 【答】:假如不要自心取自心的話,就沒有幻法。因為我們自心要取自心(非幻本 來是真,非幻就是我們真性),就變成幻法,真就變成假。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已經 就是真心,只要不落入心意識都叫真心,那時候不要另外再找,我們另外要在這時 候要來找自己的心,用真心的時候要來找自己的心,那叫自心取自心。本來已經就 是了,那你還要再找,是就變成非,非幻就是真性,就成幻法,真性就變成幻法, 真就變成假。 【問】:九玄是往下幾代?沒有結婚會有九玄嗎? 【答】:我們在凡塵的輪迴真的是太久也太廣,有時候我們前一代是當長輩,可是 在這一代就變成晚輩;有時候我們在前一代就是當富有的家庭,可是這一代來以後 就變成很貧窮。要了解,我們在六道輪迴的角色互換是不固定的,看我們怎麼樣造 業、怎麼樣跟眾生結緣。像我們有時候還沒清口之前有葷食、殺動物,那一些有時 候也是我們的親屬,就是我們有親戚關係,因為做的不好就變成畜生道,畜生道以 後,我們把牠殺來吃,而不知道是吃到自己眷屬的肉。所以沒有結婚的話,怎麼會 有九玄?怎麼會有後代?各位前賢有沒有後代?沒有啊?看我們用什麼眼光來看, 以住相的眼光來看,就要結婚、生子、生孫這樣才有我們族系的親屬;可是我們用 真理來看待,我們對值得尊敬的人,我們就會好像他有教我們,我們就會尊敬老師 就好像父親一樣,所以我們香一拿起來就會自己稱某某弟子,弟跟子是不是晚輩了, 當弟弟或是當子孫就是晚輩了,但你都沒有結婚,而你坐在供桌上,你的弟子是不 是很多,只要你值得人家朝拜,你的弟子多不多,非常多,所以不能用現實的相來 看,你用形相來看:一定要結婚一定要生孩子,那是我們很粗的因果顯現,到我們 進入比較微細的時候,我們都不知不覺。要了解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變化無常,有很 ―17― 多我們的長輩、也很多我們的晚輩,都在虛空之間,所以不用怕我沒有結婚怎麼會 有九玄,有的,七祖也有,還不只七祖。 【問】:四相的意義,跟三心有什麼關連? 【答】:三心:過去未來現在。四相:是我們在凡塵的「能所」,四相就是能所。 我們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文字。但我們用比喻就很容易了解, 我眼睛能看,能看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那個就叫人相;然後我們所看不是只 有看一個點,是看很多面,那個叫眾生相;然後我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能 看、所看,能所就是四相,就是很微細的分別心。 能聽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聽,所聽的聲音非常多,差別叢生,那叫眾生相;然後我 們連續不斷的聽,叫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能所都是四相,我們要非三心掃四相。 只有講兩個,但我們要把它延伸: 能聞,能聞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聞,你所聞的又不是只有一個香臭,有很多味道, 那叫眾生相;那你連續不斷的聞就是壽者相。 能做,能做就是我相,一定有所做,那你所做不是只有一件事,是很多事,那叫眾 生相;你連續做叫壽者相。 所以微細的分別,落入能所都叫四相,那我們要非三心、掃四相,三心、四相不要。 不要有能所,全部都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問】:這有一個問題,在問這問題之前,先回答剛剛那個問題。「在柬埔寨法會, 活佛老師有講,假使我們這輩子沒有結婚沒有生小孩,可是我們前輩子我們可能也 有後代,那這些後代,如果我們這輩子好好修持,是不是我們這些後代也可以沾光, 所以九玄這問題是有的。有人說我們前輩子可能也有結婚也有後代,那跟我們都有 一些關係」。現在要問劉講師,因為我們在大陸有些道親是修紅陽法門就是淨土宗, 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發願力,以後可以到阿彌陀佛的世界裡面去,甚至過 亡的時候都念阿彌陀佛經,那我們用怎麼樣的方法給他們釋疑,就是阿彌陀佛的法 門、還有彌勒淨土的法門,用什麼方式給他們解釋。並不是去比較,而是現在彌勒 應運了,用怎樣的方式讓他們更了解彌勒淨土法門。 【答】:活佛老師來講的話,讓大家能夠實質的相信。所以我們這一生沒結婚,那 前一世可能有,那也是在形相方面,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已經都無量無邊的祖先、 祖孫,一定都有的。 ―18― 念佛法門,各位前賢要了解,因為我們在都還沒有什麼法之前、還不了解性理心法, 那個時候假如有一個能讓我們身心大定,大概一般的話就會請人念佛,因為念佛最 不會出問題,那是最平和的一件事,所以心有所依賴,就篤定。那在這種狀態之下, 我們也不用想去改變他什麼、要他去做什麼,除非他自己的智慧夠,不然我們就不 用多事。我們一直要讓他過來,那倒也不用。不過倒是可以有一個念佛法門的最高, 就是十法界一念、一念十法界,十個法界=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六道。就 是四聖跟六道。十法界在我們一念之中,我們一念就具備十法界。所以你這一個念 就是念十個法界裡面的諸佛,十法界裡面的諸佛就是你的一念,「一念十法界,十 法界一念」,這就是最高的念佛法門。有時候我們會講要念自心佛,不要念外佛, 外佛畢竟心外放,那你念自心佛的話,就是心往內縮,已經就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 佛性本體。所以修就是希望達到究竟,「十界一念、一念十界」,這就已經究竟, 沒有再超越的,所以又是最迅速、最快,你要念佛這個是最快。那你說他有什麼願 力,我要依賴他,那畢竟都是有限,我們自己發揮力道才是無盡。 【問】:前賢常強調,要積極行功立德,渡人行功才能成仙作佛,該如何解多。 【答】:這應該都正確。因為現在上天大開普渡很不容易遇到,我們遇到的,一方 面我們現在努力的學習,一方面就是趕快渡化眾生,親朋好友、認識的、覺得他可 以的,趕快引進佛門,那我們渡他不能說光帶來求道就算渡人,你渡人要送佛送上 西天,就是要渡他成道,你渡了以後就是要成全他成道,那你自己本身一定要有把 握「我可以成道,時間早晚,那我渡人的話也要讓他走這個道路,讓他的內心產生 自信,自己可以成佛」,這樣才算。「假如我們只有把人引進來,然後點傳師一點 以後,就算已經渡人了,就不管他了」,你自己都迷迷糊糊了,那你渡的人他要去 哪裡,以後他會埋怨「亂帶人,要把我帶到哪裡,若要往地獄去,自己去就好,不 要拉一堆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