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涅槃經-29

 亦復不計,饑饉豐樂,不見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善男子,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沒有看到果報,可是常行布施。

佛就講,說要布施的時候,就不要去管整個現象是怎麼樣,若現象是「饑饉豐樂」,要布施的話在這一種環境之下一樣可以布施;也不見因果,因為見因果以後會有分別心,布施就不會普遍;也不計較眾生身份地位(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全部都不去了解那一些狀態,這樣布施才會普遍,也不見施者受者以及財物(就是三輪體空)。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布施的人也不是他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有帶財產來,並沒有,是在凡塵這個東西好像海水溢來溢去,溢到我們這邊來,那我們有辦法布施,然後就把它布施,所以這個樣子,沒有生下來就是布施的人,沒有固定的,所以布施他也沒有說是我布施就高人一等,也沒有那個心,所以布施者受施者以及布施之物,三輪體空,都是空的,都是凡塵的東西,所以我們了解,不見那一些施者受者財物,以及不見果報不見斷,都能常行布施。

善男子,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假如說看到人持戒或是看到他破戒,一直能夠看到果報,這樣的話我們那個布施就沒辦法去行持。

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不具足檀波羅蜜(檀就是布施,波羅密就是清淨的彼岸),就是布施能夠到達清淨的彼岸。

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沒有辦法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了解,布施在佛教裡面是很重視,四攝法裡面第一個也是布施,六度萬行第一個也是布施,都是以布施為重要為頭,所以布施在我們修道者來講非常重要,布施另一個角度就是捨,就是已經不住相,我們已經捨能夠捨,各位了解「捨」嘛?就是都給人家,整個都布施了都捨,所以就不會住相,不住相就容易成就,所以我們能夠離相,離相名佛,那麼容易,只要離相就佛了,離相(我們離開形相)整個的呈現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要我們離相了都是佛性,我們形相都是生滅,那佛性不生不滅,只要你離相了你就走入不生不滅,就已經是了就是佛了,所以我們布施很重要,能夠捨能夠布施。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屬,欲令安隱,為除毒故,即命良醫而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觸,我今當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誰之所射,更復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鏃(箭頭)鐵者,何冶(鑄匠)所出,剛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鳥翼耶,所有毒者,從作而生耶,為蛇毒耶,如是愚人,竟未能知,尋(旋即)便命終。

身被毒箭】身已經中了毒箭。

其人眷屬,欲令安隱,為除毒故,即命良醫而為拔箭】我們中了毒箭要趕快把箭拔出來,然後敷藥這樣才有救。

彼人方言,且待莫觸】中箭的人或是家屬說,慢一點(且待,在等待一下),不要去接觸這個箭。

我今當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這個有沒有智慧?(沒有),沒有智慧,人都快要死了,你還管它箭從哪裡,都已經中箭了,所以這個沒有智慧,說慢一點我要研究這個箭從哪裡來。

誰之所射】什麼人射毒箭。

是何木耶,竹耶,柳耶】那個箭是什麼做的一直要研究,等到你還沒研究,人都死掉了,所以就是要了解那個輕重緩急,該當如何的時候,剩下的都不要管。

其鏃(箭頭)鐵者,何冶(鑄匠)所出箭頭是鐵做的嘛?怎麼做出來的?

尋(旋即)便命終尋就是很短的時間,很短的時間就會命終了。要趕快拔出來,就不要管那一些其餘的問題。重點我們要抓住,抓住重點,所以我們在凡塵修道也要抓住重點,各位前賢我們修道的重點在哪裡?「要摸到根才會成仙作佛」這個重點,那重點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後學都講不困難,只要我們做「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要想,那你萬緣放下,你做了一段時間以後,一念都不產生,這個時候我們有很靈敏的知覺性,那個靈敏的知覺性你放不下,可是祂了了分明,各位前賢我們說見性成佛,這個就是啦,我們那個很靈敏的知覺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那你見到這個就是這個在當佛的,所以只要我們見到一定可以成佛,各位見到了沒?(箭到了),因為後學都一直鼓勵我們一定要做,你只要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一定會去體會到「當我們念頭都不產生的時候,有一個很靈敏的知覺性,那個靈敏的知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說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這個就叫見性,一定成佛,所以各位要對自己有信心,自己就是佛,你見到了你就是佛,是不是很容易?很容易對不對?怎麼都不敢回應,是很容易的,所以要了解到,假如我們修道都已經得到性理真傳,可是我們沒有去摸到,不了解到這個狀態,我們真的修不成;那我們真的得到性理真傳,然後我們又實際的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本體,已經了解了已經呈現了,那不能住相喔,住相就消失了,不住相的話那個靈敏的知覺性就是了,你領悟就是見性了,見性就成佛,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而且當我們靈敏的知覺性出現的時候,我們的脾氣毛病貪瞋癡慢疑會不見,不然我們一直講要改毛病去脾氣,改十幾年都改不掉,脾氣毛病都還在,脾氣毛病很難改掉,可是你走入佛性本體,脾氣毛病都不見了,為什麼?不會跟人計較了,你計較的時候脾氣毛病都在,你不計較脾氣毛病已經都沒有了,整個連貪瞋癡慢疑也都沒有了消失了,有一天你突然發現,我怎麼那些脾氣毛病都不見了,你會很高興,所以我們研究這個就是好,直接到達本源,從根源做起,馬上到。

善男子,菩薩亦爾,若行施時,分別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能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行布施時,於諸眾生,慈心平等,猶如子想,又行布施時,於諸眾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視病子,行施之時,其心歡喜,猶如父母,見子病愈,既施之後,其心放捨,猶如父母,見子長大,能自存活。

善男子,菩薩亦爾…乃至果報,終不能施】佛就講菩薩也是這個樣子,假如要布施的時候,你去分別接受的人(我們要布施的對象,他是持戒或是破戒),然後布施以後有沒有果報,這樣的話我們布施就沒辦法做,已經都被卡住了。所以就像我們抓到佛性本體這樣,直接了當,中間的牽腸罣礙都去除掉。

若不能施,…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檀就是布施,波羅蜜是清淨的彼岸。布施就可以到達清淨的彼岸,若沒有布施就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能夠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

菩薩行布施時,於諸眾生,慈心平等,猶如子想】菩薩在行布施的時候,對於所有的眾生都慈心平等,都是平等心來對待,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又行布施時,於諸眾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視病子,行施之時,其心歡喜,猶如父母,見子病愈】看到兒子病已經好了,所以行布施的時候對於所有眾生起悲憫心,落入凡塵,在凡塵受苦,各位前賢我們落入凡塵有沒有受苦?(有),所以落入凡塵有現象都是苦,都是要吃苦,生下來就把我們臉寫一個「苦」字,你看我們眉毛就是「艹」,然後再我們一個「十」字,再一「口」字,苦不苦?(苦),苦都寫在臉上,你說不苦人家也不相信,很苦的是苦的,所以我們了解要悲憫眾生,我們要先可憐自己為什麼落入凡塵當眾生,因為不知道真理,造了很多業被業推來,可不可憐?我們自己也很可憐當眾生,我們若沒有種業,我們就當仙佛了,那仙佛可不可憐?(哈),不可憐了,我們都可以當仙佛,都不可憐,所以我們當眾生可憐,然後也憐憫眾生都很可憐,所以不管他是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都很可憐,只要落入凡塵有現相當眾生都很可憐,要不可憐就要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就不可憐了,你看我們的法身沒有形相,法身不會可憐,都不會苦、不會冷也不會熱。

後學說南部現在很缺水,後學早晨從基隆出來還下雨,基隆在下雨,後學都帶雨傘,後學一出來外面看到在下雨又再去拿雨傘,然後搭車搭到汐止收費站,看到地面是乾的,只有基隆在下雨而已,所以基隆就不會缺水,可是你生活在那邊就發霉了,時常下雨有的比較年輕的會哭,你在哭什麼?一直下雨,年輕人喜歡玩,下雨沒得玩了。所以當眾生都是苦,都是受苦,然後我們要先培養自己,從心裡面瞭解到自己就是佛,然後我們那個苦就去掉了,沒有苦啦,眾生很苦,佛不會苦,所以那個苦樂都是主觀的認定,沒有客觀的標準,你假如很沒錢,可是你生活得很快樂,那個快樂從心裡面產生,外表形象都無關緊;有錢人也都很愁眉苦臉也很苦,我們看他很有錢很快樂,不快樂是很苦,所以要了解,苦樂都是從主觀認定,你認為苦你怎麼樣都是苦,你認為樂不管什麼樣的遭遇都很快樂,快不快樂?講出來都不敢理直氣壯,有時候現相受苦,可是心裡面快樂,所以我們先從心培養快樂,沒有苦啦,因為我們已經得到最上乘了,已經上天都大開普渡、已經都得道了、又研究最上乘、又了解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又摸到根,哪會不快樂!有時候要這樣告訴自己,已經快樂的不得了了,然後我們就憐憫所有眾生,我們再來看所有的眾生,就連我們很多有求道而不研究性理心法,他也不知道這個根,他也摸不到佛性本體,他也快樂不起來,那個快樂假裝的,假的,真的快樂你要摸到佛性本體才快樂,才真的快樂,然後快樂就可以憐憫眾生,可憐所有眾生,他沒有得到這麼殊勝成佛的方法,所以我們要憐憫他、要布施給他、要救渡他、鼓勵他研究,所以要起悲憫心,好像父母瞻視病子(好像自己的孩子生病了),行施之時其心歡喜(這個時候布施的心就很歡喜),猶如父母見子病愈(好像父母看到孩子的病已經好了)。

既施之後,其心放捨,猶如父母,見子長大,能自存活】布施了以後,其心放捨(就是我們不要去記在心上)。後學都講我們布施記在心上,得到的果報跟我們布施的一樣,布施多少果報就多少;假如我們布施以後都不記在心上,那個就轉入我們的性分,變成我們的德本(道德的根本)。所以我們布施以後就不要記在心上,父母看到兒子已經長大了,自己已經有辦法生活了就要放手(布施了以後我們也要放,不要記在心中)。

是菩薩於慈心中,布施食時,常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得大智食,勤進迴向,無上大乘。願諸眾生得善智食,不求聲聞緣覺之食。願諸眾生得法喜食,不求愛食。願諸眾生,悉得般若波羅蜜食,皆令充滿,攝取無礙,增上善根。願諸眾生,悟解空相,得無礙身,猶如虛空。願諸眾生,常為受者,憐愍一切,為眾福田。

善男子,菩薩修慈心時,凡所施食,應當堅發,如是等願。

是菩薩於慈心中,布施食時,常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菩薩在慈心(慈悲喜捨我們都有,我們有四無量心,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喜就是隨喜,隨喜功德是無邊,捨就是給人)之中布施,布施吃的東西時候常作是願(就是有這個願力),我今所施悉與一切(所布施都要給所有一切眾生共之)。

以是因緣,令諸眾生,得大智食】以這樣的因緣,令眾生得到吃了以後會長出智慧(得大智食)。

勤進迴向,無上大乘】就是很精進很殷勤的迴向無上大乘,就是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朝著無上大乘,就是最上最高的大乘佛法,就是成佛。

願諸眾生得善智食】就是能夠有善智,有那個智慧來行善,吃了以後能夠迴向無上大乘。

不求聲聞緣覺之食】不求阿羅漢,因為阿羅漢獨善其身,菩薩跟佛兼善天下,不求聲聞緣覺(緣覺就是辟支佛,修十二因緣),不求聲聞(聲聞是苦集滅道,四諦法),不求聲聞緣覺那一種獨善其身,都要兼善天下。

願諸眾生得法喜食】各位前賢,這個法,最高的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得法就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得法法喜(得到這個法就很歡喜)

不求愛食】凡塵這個「愛」,就被凡塵綁住了,脫離不了凡塵,所以之前我們有講「五逆罪」:殺父、殺母…,佛講「父」就是無明,「母」就是貪愛,大慧菩薩問佛五逆罪,佛就用修持的來講,殺無明就是殺父,殺貪愛就是殺母,你把無明殺了、把貪愛殺了,你現證實法(你現證就可以到達佛的果位)。我們要殺掉無明很困難,起心動念叫不覺,不覺叫無明,所以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就已經是無明,我們要把它殺掉容不容易?(不容易),我們都不知不覺就起心動念,所以往後要告訴自己「念頭來了,無明」,這樣會提醒自己不要起心動念,那不起心動念就保持清淨,「清淨心」是經典裡面所記載,那後學發明的文辭就做「靈敏的知覺性」,那這樣知道它是什麼嘛?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不求愛食,那個貪愛不要。

願諸眾生,悉得般若波羅蜜食般若就是妙智慧。妙智慧,像早上後學就自己感覺到,後學背包揹著準備要出門,「啊!要拿雨傘」,這種天氣這兩天是好天氣,基隆一樣也是好天氣出太陽,心想「不用啦,出太陽不用帶」,真的來到下面還再進去拿雨傘,很遠耶,後學走出來又要再走回去拿雨傘,很遠耶,不像我們一開門出來就是外面,後學那個都要經過很遠才能到外面,一出來結果下雨又在走回去。所以般若就是佛性的妙智慧,般若已經提醒了要帶雨傘,「啊,不用啦,要帶那一隻雨傘那麼重」,好,你等一下就要再走回來拿雨傘。所以有般若我們時常就會用,當你有般若妙智慧遇到事情,佛性會告訴你怎麼處理,佛性會直接跟你講你要怎麼做你要怎麼處理;那假如我們沒有般若妙智慧,就會「做了以後都不知道業已經種下來了」;那你般若就不會,所做的都符合真理,符合真理不會有業,就不用受苦。

皆令充滿,攝取無礙,增上善根】沒有障礙,增加向上,增上緣(增加向上的善根)。我們行善會讓善生根,善根有了以後,我們就會遇到善知識,善根成熟了有善知識引導了,我們修道頭頭是道,就做的很順也很快樂,過的就是佛的領域一樣。

願諸眾生,悟解空相】希望我們所有眾生都領悟了解空相,凡塵所有萬相叫做一相,所謂的無相,無相就是空相,凡塵所有都是空,知道嘛?萬相都是空的,因為無常變化,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剩下的都是虛相假相幻相,都不真,所以叫空相,希望我們眾生都能了解凡塵所有都是空相,當我們了解真理要不要跟計較?都不用了,省掉很多麻煩,我們心都寬廣了都不會很狹隘,假如我們不了解真理,一點點都要計較,我們回顧一下計較都沒用,到頭來都是空,都是多餘的,都是跟人家多結怨而已,都沒用。所以要悟解空相,領悟了解凡塵所有都是空,都不實在。

得無礙身,猶如虛空】我們得到沒有障礙的身(就是法身),法身無礙身,法身好像虛空一樣非常廣泛(我們的法身非常的寬廣)。

願諸眾生,常為受者,憐愍一切,為眾福田】願所有眾生常為受者,憐愍一切,憐愍所有凡塵的一切眾生,然後為眾生的福田,眾生看到你就想行善,就是眾生的福田,各位了解意思嘛?我們看到某一個人以後,就會想要來做好事,那個就是福田,只要你看到他了,你就一直想行善,表示他就是眾生的福田;假如你看到一個人,你心就起了怨恨,那個是什麼?就不好了,那個就生出三惡道因(怨恨就是三惡道因);那你看到他以後就想行善,那個就叫福田。不然我們在講福田福田,佛經裡面時常看到福田,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菩薩修慈心時,凡所施食,應當堅發,如是等願】就是堅定的來發這樣的願力。

復次,菩薩於慈心中,布施漿時,當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趣大乘河,飲八味水(又名八功德水,一澄,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輭,五潤澤,六安和,七飲食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飲已定能長養諸善根四大增益),速涉無上菩提之道,離於聲聞緣覺枯竭,渴仰志求,無上佛乘,斷煩惱渴,渴仰法味,離生死愛,愛樂大乘,大般涅槃,具足法身,得諸三昧,入於甚深,智慧大海。願諸眾生,得甘露味,菩提出世、離欲寂靜,如是諸味。願諸眾生,具足無量,百千法味,具法味已,得見佛性,見佛性已,能雨法雨;雨法雨已,佛性遍覆,猶如虛空。

復令其餘,無量眾生,得一法味,所謂大乘,非諸聲聞辟支佛味。

願諸眾生,得一甜味,無有六種,差別之味。

願諸眾生,唯求法味,無礙佛法,所行之味,不求餘味。

菩薩於慈心中,布施漿時,應當堅發,如是等願。

菩薩於慈心中,布施漿時,當作是願漿就是喝的飲料、茶水。

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就是布施要跟所有眾生,都給予所有眾生。

以是因緣,令諸眾生,趣大乘河趣就是往,往大乘河喝水,有非常多的水就不會口渴了。

飲八味水八味水也叫八功德水,第一澄,第二清冷,第三甘美,第四輕輭,第五潤澤,第六安和,第七飲食除飢渴等無量過患,第八飲已定能長養諸善根四大增益,八功德水八味,飲了對我們幫助非常大,都沒有負面。

速涉無上菩提之道】很快地已經交涉上無上的菩提之道。

離於聲聞緣覺枯竭】就不在聲聞緣覺這兩個地方,就是獨善其身裡面去探討。

渴仰志求,無上佛乘】就是最上乘的佛法。

斷煩惱渴】煩惱渴就斷了,不煩惱了。

渴仰法味】要喝法味。

離生死愛】我們因為有愛就在生死裡面六道輪迴。

愛樂大乘】大乘使我們離苦得樂可以成仙作佛。

大般涅槃,具足法身】我們只要能夠啟發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都可以具足法身,以法為身,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的法身,沒有形相不會死亡,永遠在。

得諸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得到所有的三昧正定。

入於甚深】入於很深的大海,我們性理心法你愈研究,只要你能夠了解佛性本體,你愈研究愈深入,非常的深無底深淵,你發現以後你自己會自己很高興研究,自己會喜歡鑽研、喜歡深入,愈深入智慧就愈高,你就知道我們人的身體之的是不值得我們去愛惜,我們所要愛惜的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本體真的是發揮出來無量無邊非常廣泛,身體能做的很少,一定要從佛性發揮,一定要認識,最起碼要先認識,認識了以後才有辦法深入發揮出來。

智慧大海】進入智慧大海能夠幫助所有苦難眾生,所有苦難的眾生都可以幫助他解脫,可以指點他離苦得樂。

願諸眾生,得甘露味】得到甘露味,甘露味可以除掉百病。

菩提出世、離欲寂靜】就是我們覺了,就不用在苦海裡面,可以離欲寂靜,離開我們凡塵的欲望,凡塵欲望也是一樣,無底深淵,愈追欲望愈多。

如是諸味,願諸眾生,具足無量,百千法味】都希望我們能夠具足法味。

具法味已,得見佛性】看到佛性,只要看到佛性就一定成佛。

見佛性已,能雨法雨】就是看到佛性以後,能大轉法輪,能雨法雨。

雨法雨已,佛性遍覆,猶如虛空】佛就講佛法大轉法輪以後就是法雨,那我們接受法雨滋潤,就不會乾枯,可以利益萬物,萬物都需要雨水。

復令其餘,無量眾生,得一法味,所謂大乘】所以在涅槃經裡面一直推廣大乘,也就是最上乘,希望我們眾生都得到最上乘。

非諸聲聞辟支佛味】不要追阿羅漢跟辟支佛獨善其身的。

願諸眾生,得一甜味,無有六種,差別之味】六種就是六道輪迴,那個不要。

願諸眾生,唯求法味】都要成佛。

無礙佛法,所行之味,不求餘味】我們進入最上乘的佛法,所行之味不求餘味(盛下的味道就不追求)。

【菩薩於慈心中,布施漿時,應當堅發,如是等願】就是要發這一種願。

復次,施車乘時,應作是願,我今所施,願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普令眾生,成於大乘,得住大乘、不退於乘,不動轉乘,金剛座乘,向於佛乘,大功德乘,菩薩於慈心中,施車乘時,常應如是,堅發誓願

【我今所施,願與一切眾生共之】所布施希望跟所有眾生來共同都能享受。

【以是因緣,普令眾生,成於大乘,得住大乘】這樣的因緣,就普令所有眾生成於大乘(就是在大乘佛法成就),得住大乘(能夠住在大乘佛法)。

不退於乘,不動轉乘…,堅發誓願】乘就是車乘,我們坐大乘來去作佛,我們一起坐到佛地來去當佛,突然體會不過來,乘就是搭車,我們就搭車到佛地。

於布施衣時,當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得慚愧衣,法界覆身,裂諸見衣,衣服離身一尺六寸,得金色身,所受諸觸,柔軟無礙,光色潤澤,皮膚細軟,常光無量,無色離色。願諸眾生,悉皆普得,無色之身,過一切色,得入無色,大般涅槃。菩薩布施衣時,應當如是,堅發誓願。

於布施衣時,…令諸眾生得慚愧衣】佛一直都說我們在凡塵要慚愧,後學都講,我們既然落入凡塵有形相,慚不慚愧?沒有慚愧就是成佛,你當佛就是不慚愧,那你當眾生慚不慚愧?不管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都慚愧,所以就不要驕傲,我們了解就是要慚愧。我們有慚愧的心就不會有驕傲、不會我慢,不會我慢就可以離開一些不善的形相,所以我們都得到慚愧衣。我們上個禮拜講釋迦牟尼佛為了八個字「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釋提桓因(天帝)化一個鬼來試驗他,然後鬼只有講前面八個字,後面八個字沒說,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就說你把八個字說了以後,你要什麼我都答應你,鬼說我要吃軟軟的肉喝熱熱的血,釋迦牟尼佛都答應了,鬼就講「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各位就可以想像為了八個字可以捨掉生命,我們現在肯不肯?不要說八個字,八十個字、八百個字、八千個字、八萬個字都不肯,所以我們要了解,以往的修道心都很堅定,真的他講完以後就履行他的承諾,他要給鬼吃軟軟的肉喝熱熱的血,然後他就爬到很高的樹上面要跳下來,然後要跳下來時候要趕快把他的衣服綁好,怕跳下去被人家看到他身體的肉,你看要死了都還顧忌到不能失禮,我們現在你穿太多人家不要看,你若穿很少大家都爭大眼睛一直看著你,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有沒有慚愧?好像很缺喔,所以我們要知道價值所在,修持者都講我們人的身體「不淨、骯髒」,那我們對身體都很愛惜很保護,可是修持者講觀身不淨,很骯髒都不乾淨,最乾淨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要我們追這個,不要在身體上著重,我們現在著重在身體,所以就不愛惜佛性,就買化妝品來化妝,人家就愛看。所以我們了解,修持者不會用這樣,就用素顏(洗一洗最好看),重視要重視佛性本體,你身體是要來表現你整個佛性表現出來,佛性藉著你的身體發揮出來,所以身體不可貴,可貴是佛性,所以現在你幫助人的那個行為多可貴,最可貴就在那裡,那個都是佛性,身體方面談不上。所以我們在凡塵之所以可貴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可貴,佛性本體無量無邊你一直可以用,用不完的,你一直行善不會有盡頭的,一直行善無量無邊,你一直做不會說沒得做,你想做就有,要行善就有,只要你利益眾生無量無邊,所以最價值就是這樣,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水火風土到處都是不可貴,可貴就是佛性,佛性沒有形相藉著身體表現出來,讓我們都能夠去把最可貴的呈現。所以我們要得到慚愧衣,穿起來都很慚愧。

法界覆身】法界就是整個虛空,虛空就是法界,整個法界覆身,把我們綁住保護住,所以法界覆身就是護著我們的法身,把我們法身都蓋住。

裂諸見衣諸見就是我們眾生的諸見,把眾生的諸見打破(),諸見都不要,我們有諸見就當眾生,諸見都沒有了就成佛,就佛的知見。所以我們眾生諸見害我們沒有成佛,所以要裂諸見衣。

衣服離身一尺六寸,得金色身】衣服離開我們的身體有一尺六寸,得到金色的身。

所受諸觸,…,無色離色】所以沒有形相,常光無量(常極光就是無極理天),我們佛性本體就有常光(常常發出光明),無色(沒有形相),離色(離開形相)

願諸眾生,悉皆普得,無色之身,過一切色】已經超過一切的形相。

得入無色,大般涅槃】這個是最理想的狀態,佛在畫出我們的目的地給我們看,這個最好的無色之身都沒有形相(法身),已經超過一切色(超過一切形相),得入無色大般涅槃(得到大般涅槃)。

布施花香,願諸眾生皆得佛花三昧,得無礙香,離諸臭穢,常遇善友,具諸善根,無上珍寶,相視和悅,無有憂苦,悉得成於,大般涅槃微妙蓮花,其花香氣,充滿十方,純食大乘,大般涅槃,無上香饌,成就功德,所薰之身。

布施花香,願諸眾生皆得佛花三昧,得無礙香,離諸臭穢】都得到佛花三昧,得到無礙的香,離諸臭穢(離開所有臭穢)。

【常遇善友】能夠時常遇到善友,能跟我們互相探討大乘佛法(性理心法)。

【具諸善根】所有善根都具足了。

【無上珍寶,相視和悅,無有憂苦】就是互相對看都很快樂(相視和悅),沒有憂苦。

【悉得成於,大般涅槃微妙蓮花,其花香氣,充滿十方,純食大乘】就是都吃大乘大般涅槃。

【無上香饌,成就功德,所薰之身】這個是屬於花香。

施床敷時,得天中天,所臥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禪處,臥於菩薩所臥之床,得安樂臥,離生死床,坐無上床,不為世法之所降伏,得無畏床,永離一切煩惱怨賊。

施床敷時,得天中天天中天就是佛那一種狀態。

【所臥之床】佛所臥的床。

【得大智慧,坐四…,永離一切煩惱怨賊】這個已經把凡塵的跟天上佛的境界對比,講得很詳細。

施舍宅時,令諸眾生,處大乘舍,修行善友,所行之行,修大悲行,六波羅蜜行,大正覺行,一切願諸眾生,皆得正念,遠離惡念,安住常樂我淨,永離四倒,悉皆受持,出世文字,必為無上,一切智器,悉得入於甘露屋宅。

【施舍宅時,令諸眾生,處大乘舍,修行善友】就是舍宅住家,就是能夠遮風避雨。後學都講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就好了,令諸眾生處在大乘舍,就是住的地方都是有大乘佛法,都是有修行的善友。

【所行之行,修大悲行】大悲就是拔苦,把眾生的苦能夠拔掉叫悲。

【六波羅蜜行】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大正覺行】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的正等正覺。

【一切願諸眾生,皆得正念】正念就是佛知佛見。

【遠離惡念,安住常樂我淨】常樂我淨佛的四個果,我們在凡塵一切都是比較落入於無量煩惱,那你到常樂我淨已經成就了。

【永離四倒】四倒就是四個顛倒。我們凡塵就是都四個顛倒,「常樂我淨」我們眾生都認為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那把眾生的四個「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認為「常樂我淨」。所以佛對我們講永離四倒,因為凡塵認為的我就是水火風土這個身體,佛說這個不是我,然後凡塵一切的這一些快樂有苦相對,所以佛說那個不是樂,那個是苦,但我們認為是樂;然後我們一出生在凡塵,一直在生老病死生住異滅變化,可是我們認為就是「常」,認為都是這樣啊都不會變,都看現在,現在都不會變,卻不知道慢慢在變化,一直新陳代謝,所以把無常當成常;無我當成我;無樂當成樂;無淨(很骯髒)都當成淨(清淨);所以佛說我們眾生顛倒,不研究還不知道,都哪有,都站的很比直哪有顛倒。

【悉皆受持,出世文字,必為無上,一切智器】所以都受持出世(離開這個凡塵),文字都告訴我們要離開這個凡塵,不要在凡塵受苦,必為無上(就是沒有祂更高的,祂已經最高了),一切智器(智慧的器具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

【悉得入於甘露屋宅】都進入甘露屋宅,一進去以後不會生病。

施燈明時,令諸眾生,光明無量,安住佛法,常得照明,其目清淨,無諸翳網,得大智炬,善解無我無眾生無人無壽命,皆得覩見,清淨佛性,猶如虛空得無量光,普照諸佛世界,得大乘大般涅槃,微妙光明,示悟眾生,真實佛性。

【無諸翳網】就是我們眼睛都不會有毛病,都常得照明,都很光明。

【得大智炬】大智炬就是很有智慧的火光、炬火。

【善解無我無眾生無人無壽命】就是我們了解無我無眾生無人無壽命就是沒有四相。只要我們進入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就沒有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要了解無我無眾生已經進入沒有四相的狀態,都已經佛性呈現。

【皆得覩見,清淨佛性】都可以看到我們清淨的佛性,後學剛才講的「很靈敏的知覺性」就是我們很清淨的佛性,都可以看到,我們都已經看到了,對不對?又換一個名詞文字就又不敢回應了,經典裡面就是這樣寫,那個「靈敏知覺性」是後學說的,經典裡面沒有,那經典裡面寫就是寫「清淨佛性」,皆得覩見清淨的佛性,那因為我們看這樣會比較生澀,看的好像離我們比較遠,那用「靈敏知覺性」好像離我比較近,都是一樣的。

【猶如虛空】我們清淨佛性非常寬廣,好像虛空一樣,整個虛空都是我的法身,都是我佛性的本體。

【得無量光,普照諸佛世界】可以得到無量的光,照佛世界。

【得大乘大般涅槃】已經到大乘大般涅槃,已經都進入不生不滅。

【微妙光明,示悟眾生,真實佛性】能夠開示讓眾生領悟。

善男子,所有善根,慈為根本,修習慈心,能生如是,無量善根,所謂不淨、出息入息、無常生滅,四念處,七方便(三賢+四善根,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稱三賢,治貪瞋痴我見散亂;四善根謂:煗、頂、忍、世第一法),三觀處(空觀,假觀,中觀),十二因緣(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無我等觀,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四加行又名四善根),見道(斷見惑八十八使,初果須陀洹)、修道(斷思惑八十一品,二果斷欲界六品思惑,名斯陀含;四果斷盡色界無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名阿羅漢;初果叫見道位,二果三果叫修道位,四果叫無學位,得無生法忍,已無法可學)、正勤、如意、諸根,諸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四禪,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 十,一切入,空,無相,願,無諍三昧,知他心智,及諸神通,知本際智,聲聞智,緣覺智,菩薩智,佛智。

【所有善根,慈為根本】所有的善根,慈就是根本。

【十二因緣】我們修十二因緣就成辟支佛;修苦集滅道就成阿羅漢。

善男子,如是等法,慈為根本,以是義故,慈是真實,非虛妄也。

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以是義故,慈是真實,非虛妄也。

【善男子,如是等法,慈為根本,以是義故,慈是真實,非虛妄也】慈就是真實,不是假的。

【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就是慈。

 

善男子,能為善根者,名實思惟,實思惟者,即名為慈,慈即如來,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來,如來即慈,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者能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父母即慈,慈即如來,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即是慈也。

【慈即如來,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來,如來即慈,慈即大梵,大梵即慈】佛把那個名稱連貫,讓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是相通的。

【慈者能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父母即慈,慈即如來,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即是慈也】各位這樣這樣研究以後,心有沒有比較寬廣?(有),知道的比較多,因為佛都把它連貫。

慈者即是眾生佛性,如是佛性,久為煩惱之所覆蔽,故令眾生不得覩見,佛性即慈,慈即如來。

慈即虛空,大空,即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慈即是樂,樂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慈即是淨,淨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深思之)。

(佛把慈、常、樂、我、淨、佛性、佛、法、僧、大乘、大般涅槃、善、實司惟,融成一體,在各名稱,用法、實義,深一層的加以體會,對一真法界,了然於胸,真理就不會遠隔。)

【慈者即是眾生佛性】我們以為慈離我們很遠,原來是我們眾生的佛性。

【佛性即慈,慈即如來】佛性就是慈,慈就是如來。

【慈即虛空,大空】慈就是大空。

【即常,常即是法…僧即是慈,慈即如來】慈就是常,有沒有又不同了?不同了,所以我們了解原來裡面佛法僧全部都是慈。

【慈即是淨】又說到第四個。

善男子,慈即是我,我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甘露,甘露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慈者即是一切菩薩無上之道,道即是慈,即是諸佛世尊無量境界,無量境界即是慈也,當知是慈,即是如來。

善男子,慈若無常,無常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慈若是苦,苦即是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慈若不淨,不淨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慈若無我,無我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慈若妄想,妄想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即甘露,…,慈即如來】佛法僧都連成一體。佛法僧不是分開,就在我們身上。

【善男子,慈若無常,無常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底下這個範圍比較狹隘,聲聞慈有變化,所以無常,所以是聲聞。

【慈若是苦,苦即是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聲聞的慈裡面有苦。

【慈若不淨,不淨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聲聞慈有不淨的地方所在。

【慈若無我,無我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聲聞慈裡面無我。

【慈若妄想,妄想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聲聞慈裡面有妄想。所以佛把高程度如來的慈講完以後,就講聲聞的慈,聲聞的慈就比較狹隘了,它有無常、有苦、有不淨、有妄想,所以一樣都是慈,可是程度不同,這樣了解嘛?有沒有寬廣?很寬廣喔!所以你說什麼都對,有時候有道親跟後學說你的都對!後學說因為角度很寬廣,後學用會真理來分析,那要分析有理才行,你不能用霸道的。佛講給我們聽也是一樣,佛都是用真理分析,說如來的慈都沒有分別的,可是你到阿羅漢的慈就有一點分別了。

善男子,慈若不名檀波羅蜜,非檀(布施)之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善男子,慈若不能,利益眾生,如是之慈,是聲聞慈。

慈若不入,一相之道,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慈若不能,覺了諸法,見如來性,見法悉是有相,有漏,有為,住於初住,得佛十力(在27頁有解說)、四無所畏(在32頁右邊有詳說),皆是聲聞慈。慈若能得四沙門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當知是慈,是聲聞慈也。

【當知是慈,是聲聞慈】一樣是聲聞。

【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它就省略,本來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最後才般若,中間都沒說,說一個頭跟一個尾,中間都包含。

【慈若不能,利益眾生,如是之慈,是聲聞慈】慈假如不能夠利益眾生的話,就屬於聲聞。

慈若不入,一相之道一相是什麼?(無相),對,大家都有聽入心,一相就是無相,凡塵所有萬相叫做一相,一相就是無相,所以慈若不入一相之道,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慈若不能,覺了諸法,見如來性,見法悉是有相,有漏,有為,住於初住,得佛十力、四無所畏,皆是聲聞慈】上禮拜我們有講佛十力,怎麼看起來有點茫然,因為十力有菩薩十力、還有佛十力;然四無所畏也有菩薩的四無所畏跟佛的四無所畏,要不要在講?後學就是要求要不要再講,就是要考量我們自己的…,我們一定心裡面會想「我有寫在簿子裡面,我回家自己再看」,會比較有信心,那我們講了以後也是很快一下就過了,不見得你會記下來,不一定你會記住,後學可以背出來但你不一定記得住。像之前後學說五位百法,一百法後學都講出來,不見得你會記得,一下子就忘了,要拿出來看才會知道。所以佛就講住於初地(菩薩的初地歡喜地),得到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假如不是這樣的話,都是聲聞的慈。

善男子,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所能思議。

善男子,慈若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佛性不可思議,如來亦不可思議。

善男子,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修如是慈,雖復安於,睡眠之中,而不睡眠,勤精進故,雖常覺悟,亦無覺悟,以無眠故,於睡眠中,諸天雖護,亦無護者,不行惡故,眠不惡夢,無有不善,離睡眠故,命終之後,雖生梵天,亦無所生,得自在故。

【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所能思議】就是已經進入不可思議。

慈若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佛性不可思議,如來亦不可思議】我們的佛性不可思議,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後學都講你不要住相,你住相就沒了,你了解領悟了就好,了解「喔,靈敏的知覺性已經呈現,這樣就好」,不要住,一住了就沒了,你不住的話,那個就不可思議。

善男子,菩薩住於大乘…而不睡眠】這個就很奧妙,修慈雖然在睡覺在安眠睡眠之中,可是不睡眠,你人躺著睡覺但沒有在睡,可是實在是在睡覺喔,就是你的整個精神很清醒,可是你是在睡覺喔!各位有沒有經歷?你是在睡覺喔,可是你怎麼都很清醒,擔心明天起來會沒精神上班;其實不是喔,那個是修的程度,你已經修到平常不起心動念、很清淨,雖然說你是身體在睡覺,可是你的精神很清醒,那個就很清淨的狀態,那個是已經修的程度,表示說我們接近佛性的時間愈久愈密集,那個呈現愈多,愈久呈現的時間愈久,我們了解,那個一直進入到後來就純陽,純陽不用睡覺耶,好不好?(好),可是這個要自己努力的,別人幫不上忙,要你自己努力,你自己不起心動念,平常保持很清淨的心,這樣慢慢…那又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又在你本體之中,你就整個會呈現,愈來愈理想,我們要知道,後學都講不是死了以後才成佛,佛是活的,我們活的時候就已經成了、就是了,已經在凡塵的時候就是佛,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可以到達的,而且又不很困難,只要你到達這個狀態,有沒有脾氣毛病?(沒有),有沒有貪瞋癡?(沒有),你看,我們修了很久都去不掉的脾氣毛病,竟然都不見了,最好的!所以你進入佛性,你已經見到「靈敏的知覺性」,領悟到就好了,不要住相,然後接著一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保持讓祂能夠久一點,那久一點的時候祂一樣會一直寬廣,跟虛空融成一體。假如你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已經呈現靈敏的知覺性,這個時候你開始來做耳根圓通那更快,可是後學不鼓勵我們這樣做,因為我們這邊比較單純都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直接這樣做就可以,一樣也可以到達,把佛性整個都延伸,延伸到整個空間都是我,一樣可以的,有沒有信心?(有)。這邊佛講得確實我們都可以做到的。

勤精進故,雖常覺悟,亦無覺悟雖然時時刻刻都跟佛性在一起,都是覺悟,可是亦無覺悟(已經進入覺悟、進入佛性本體狀態),那你說覺悟了,你覺悟都還有出來的時候,還有離開你佛性的時候,亦無覺悟(沒有覺悟,已經在裡面了)。

【以無眠故,於睡眠中,諸天雖護,亦無護者】雖然有諸天來保護,可是也沒有,不用人家保護。

【不行惡故,眠不惡夢】不行惡,睡眠沒有惡夢。

【無有不善】什麼時刻都是善。

【離睡眠故】已經離開睡眠了。

【命終之後,雖生梵天,亦無所生,得自在故】已經離開睡眠,然後我們身體沒有,還給天地了,到大梵天去了,亦無所生,得自在(已經得到自在)。

善男子,夫修慈者,能得如是,無量無邊功德。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能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

諸佛如來,亦得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

【夫修慈者,能得如是,無量無邊功德】我們修慈就是這樣。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能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微妙的般涅槃。

 

諸佛如來,亦得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就是從大涅槃。

迦葉佛言,菩薩所有思惟悉是真實,聲聞緣覺非真實者,一切眾生,何故不以菩薩威力等受快樂,若諸眾生實不得樂,當知菩薩所修慈心為無利益。

言,善男子,菩薩之慈,非無利益,有諸眾生,或必受苦,或有不受。

若有眾生必受苦者,謂一闡提,菩薩之慈,為無利益。

若有受苦不必定者,菩薩之慈則為利益,令彼眾生,悉受快樂。

善男子,譬如有人,遙見師子、虎豹、犲狼、羅剎鬼等,自然生怖,見修慈者,自然受樂,以是義故,菩薩修慈,是實思惟,非無利益。

【迦葉佛言,菩薩所有思惟悉所修慈心為無利益】迦葉馬上就把佛講的那一些修持有利益,馬上講出來。

【佛言,善男子,菩薩之……菩薩之慈,為無利益】佛就回答,菩薩修持不是沒有利益,那有諸眾生或必受苦,或有不受,有的眾生一定要去受苦,有的眾生不用;那必受苦的就是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他起心動念都是惡,一點點善都沒有叫做一闡提,那菩薩修的慈到不了一闡提的身上,他接收不到,因為他起心動念都是惡,我們凡塵很少看到這一種人,但不是沒有,一樣也是有,就有這一種所有一切作為、念頭都是惡,有這一種人。

【若有受苦不必定者……令彼眾生,悉受快樂】假如有眾生受苦不是一定要受苦的,就是他造的業還沒定型;菩薩的慈就有利益,可以令眾生受快樂。

【善男子,譬如有人,遙見師子……見修慈者,自然受樂】佛做比喻,有人遠遠看見獅子、虎豹、犲狼、羅剎鬼,自然就產生恐怖,這個時候見到修持者自然受樂,那個恐怖就不見了,看到修持的他就放心了,恐怖就不見。

【以是義故,菩薩修慈,是實思惟,非無利益】不是說沒有利益。

善男子,我說是慈,有無量門,所謂神通。

如提婆達教阿闍世,欲害如來,是時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闍世即放護財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諸弟子。

【如提婆達教阿闍世,欲害如來,是時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佛本身都去乞食,沒有叫弟子們乞食回來給師父給吃,這個就表現平等,佛跟眾生一樣平等,所以我們眾生也是佛,一定要自己有信心。

【阿闍世即放護財狂醉之象】讓大象喝酒,大象就醉了。

欲令害我及諸弟子】把大象就放出來,讓大象去撞佛、撞佛的弟子,心地有沒有夠壞?(有)。

其象爾時,蹋殺無量百千眾生,眾生死已,多有血氣,是象嗅已,狂醉倍常,見我翼從,被服赤(紅色)色,謂呼是血,而復見趣,我弟子中,未離欲者,四怖馳走,唯除阿難。

【其象爾時,蹋殺無量百千眾生】大象喝酒醉了,就這邊踢那邊踢,一踢就被踢死了,又被象鼻一甩到就都沒命了。所以人一惡的時候…。

【眾生死已,多有血氣】都流血有血氣。

【是象嗅已,狂醉倍常】喝酒的大象聞到血氣,發狂的程度加倍。

見我翼從,被服赤(紅色)色,謂呼是血】就是穿紅色的。

【而復見趣,我弟子中,未離欲者,四怖馳走,唯除阿難】一些弟子看到大象這樣,想要命的就趕快跑,只有一個阿難不走,你看有沒有定力,所以修就騙不了人的,你到生命的緊要關頭,顧著生命比較重要,那你有定力就像阿難,大家在跑阿難就不跑,為什麼?因為阿難定力夠,所以阿難就不用跑。

爾時王舍大城之中,一切人民,同時舉聲,啼哭號泣,作如是言,怪哉如來,今日滅沒,如何正覺,一旦散壞。是時調達,心生歡喜,瞿曇沙門,滅沒甚善,從今已往,真是不現,快哉此計,我願得遂。

善男子,我於爾時,為欲降伏,護財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師子,是象見已,其心怖畏,尋即失糞,舉身投地,敬禮我足。

善男子,我於爾時,手五指頭,實無師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調伏。

【是時調達】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叫調達。

【心生歡喜,瞿曇沙門快哉此計,我願得遂】很高興。

善男子,我於爾時,為欲降伏,護財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師子,是象見已,其心怖畏,尋即失糞,舉身投地,敬禮我足】各位你看有沒有厲害?五隻手指頭伸出去就變成五隻獅子,我們什麼時候學到這個工夫?五隻手指頭一伸出去…,佛有講原因慈定(就進入慈的三昧),然後伸出五隻手指頭變出五隻獅子,大象一看到失糞,知道嘛?知道就好,然後舉身頭地,敬禮我足(來向佛行禮)。

【善男子,我於爾時,手五指頭,實無師子】手指頭實在沒有獅子。

【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調伏】就是那個慈,善根力。

復次,善男子,我欲涅槃,始初發足,向拘尸那城,有五百力士,於其中路,平治掃灑,中有一石,眾欲舉移,盡力不能,我時憐愍,即起慈心,彼諸力士,尋即見我,以足母指,舉此大石,擲置虛空,還以手接,安置右掌,吹令碎末,復還聚合,令彼力士,貢高心息,即為略說,種種法要,令其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如來爾時,實不以指,舉此大石,在虛空中,還置右掌,吹令碎末復合如本。善男子,當知即是,慈善根力,令諸力士,見如是事。

【以足母指,舉此大石,擲置虛空】用腳的拇指,把那個大石,丟到虛空。

【還以手接】還用手去接。

【安置右掌,吹令碎末】吹一下,一個大石就變成灰。

【復還聚合,令彼力士,貢高心息】一個人就可以了,我們這麼多人都沒辦法,他只要一個人,還用腳咧!

復次,舍衛城中,有婆羅門女,姓婆私吒,唯有一子,愛之甚重,遇病命終,爾時女人,愁毒入心,狂亂失性,裸身無恥,遊行四衢,啼哭失聲,唱言,子子汝何處去?周遍城邑,無有疲已,而是女人,已於先佛,殖眾德本。

【而是女人,已於先佛,殖眾德本】這個女人已經行善種德已經種了很多。

善男子,我於是女,起慈愍心,是時女人,即得見我,便生子想,還得本心,前抱我身,如愛子法,我時即告,侍者阿難,汝可持衣,與是女人,既與衣已,便為種種說諸法要,是女聞法,歡喜踊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男子,我於爾時,實非彼子,彼非我母,亦無抱持,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

【是時女人,即得見我,便生子想】看到佛就說是她的兒子。

【我時即告,侍者阿難,汝可持衣,與是女人】叫阿難拿衣服給她穿。

復次,波羅㮈城,有優婆夷,字曰摩訶斯那達多,已於過去,無量先佛,種諸善根,是優婆夷,夏九十日,請命眾僧,奉施醫藥,是時眾中,有一比丘,身嬰(遭遇)重病,良醫診之,當須肉藥,若得肉者,病則可除,若不得肉,命將不全。

時優婆夷,聞醫此言,尋持黃金,遍至市里,唱如是言,誰有肉賣,吾以金買,若有肉者,當等與金,周遍城市,求不能得,是優婆夷,尋自取刀,割其髀肉(膝以上股外的部分肉),切以為羹,下種種香,送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

是優婆夷,患瘡苦惱,不能堪忍,即發聲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於爾時,在舍衛城,聞其音聲,於是女人,起大慈心,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合如本,我即為其,種種說法,聞法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往至,波羅㮈城,持藥塗是,優婆夷瘡,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

【身嬰重病】嬰就是遭遇的意思。

【當等與金】一兩肉即一兩金。

【比丘服已,病即得差】病就好了。

復次,調達惡人,貪不知足,多服穌故,頭痛腹痛,受大苦惱,不能堪忍,發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我時住在,優禪尼城,聞其音聲,即生慈心,爾時調達,尋便見我,往至其所,手摩頭腹,授與鹽湯,而令服之,服已平復,我實不往調婆達所。

【調達惡人】調達就是提婆達多。

【我時住在,優禪尼城,聞其音聲……服已平復,我實不往調婆達所】所以這個調達要害佛,佛也救他,所以都沒有那種怨恨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修慈悲喜已,得住極愛一子之地,云何是地名曰極愛,復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見子安隱,心大歡喜,菩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視諸眾生,同於一子,見修善者,生大歡喜,是故此地,名曰極愛。

善男子,譬如父母,見子遇患,心生苦惱,憫之愁毒,初無捨離,菩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煩惱病之所纏切,心生愁惱,憂念如子,身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為一子。

善男子,如人小時,拾取土塊、糞穢瓦石、枯骨木枝,置於口中,父母見已,恐為其患,左手捉頭,右手挑出,菩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見諸眾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業不善,菩薩見已,則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轉生死,受諸苦惱,是故此地,復名一子。

善男子,譬如父母,所愛之子,捨而終亡,父母愁惱,願與并(相處)命,菩薩亦爾,見一闡提,墮於地獄,亦願與俱生地獄中,何以故?是一闡提,若受苦時,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當為說種種法,令彼得生一念善根,是故此地,復名一子。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其子睡寤、行住坐臥,心常念之,若有罪咎,善言誘諭(告曉)不加其惡,菩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若墮地獄、畜生餓鬼,或人天中,造作善惡,心常念之,初不放捨,若行諸惡,終不生瞋,以惡加之,是故此地,復名一子。

迦葉白佛言,如佛所說,其言祕密,我今智淺,云何能解?若諸菩薩住一子地,能如是者,云何如來,昔為國王行菩薩道時,斷絕爾所婆羅門命,若得此地,則應護念。若不得者,復何因緣,不墮地獄,若使等視,一切眾生,同於子想,如羅睺羅,何故復向,提婆達多說如是言,癡人無羞,食人涕唾。令彼聞已,生於瞋恨,起不善心,出佛身血,提婆達多,造是惡已,如來復記,當墮地獄,一劫受罪。

世尊如是之言,云何於義,不相違背?

世尊,須菩提者,住虛空地,凡欲入城,求乞飲食,要先觀人,若有於己,生嫌嫉心,則止不行,乃至極飢,猶不行乞,何以故?是須菩提,常作是念,我憶往昔,於福田所,生一惡念,由是因緣,墮大地獄,受種種苦,我今寧飢,終日不食,終不令彼,於我起嫌,墮於地獄受苦惱也。復作是念,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若有眾生,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行臥亦爾。

是須菩提,護眾生故,尚起是心,何況菩薩?

菩薩若得一子地者,何緣如來,出是粗言,使諸眾生,起重惡心。

【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若有眾生,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行臥亦爾】這有夠困難,人家若嫌你,你就一動也不能動。站就站,躺著就躺著。

佛告迦葉,汝今不應,作如是難,言佛如來,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善男子,假使蚊嘴,能盡海底,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言佛如來,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佛不會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假使蚊嘴,能盡海底】蚊子嘴很小,用蚊子的嘴要把海水都吸乾。

【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蚊子的嘴巴這麼小能把海水吸乾,如來絕對不會說去作眾生的煩惱因緣。蚊子嘴要把海水吸乾,什麼時候才能吸乾,等於說是沒辦法吸乾,就是這個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