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44

 耳根圓通我們剛好講一半,上個禮拜講念佛圓通,講完以後接著講耳根圓通,各位 可能有點把兩個混在一起,不太容易分辨出來。大勢至法王子修的念佛圓通就是要 收攝我們六根,將六根收攝回來作工夫。可是耳根圓通只有用耳根一門,不一樣喔! 可是歸元無二路,就是你到達目的地都一樣,中間修持的過程不同。我們看自己的 意向喜歡哪一個法門,我們就可以從那個法門一門深入。念佛圓通裡面很類似萬緣 放下一念不生,各位有沒有體會?因為修持的法門八萬四千,非常的多,我們就是 要找自己最適合的,然後會修的很快。以往一般的修道者都推崇耳根圓通,就是從 耳根來修的話會很快。可是我們三年下來,各位感覺到就是萬緣放下會比耳根圓通 做的順,因為耳根圓通這次已經是第三次講解了,可是感覺上還很陌生,對耳根圓 通雖然已經講了三次但還不很熟悉,而我們講念佛圓通的內容,中間釋迦牟尼佛對 舍利弗講的那一段內容,那個就屬於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種內容一樣,只要我們能 夠秉著以往有空就做萬緣放下,可以效果很快呈現,就做熟悉的法門,但我們也要 了解到為什麼以往的修道者都一直在推廣耳根圓通,甚至連文殊菩薩也一直推廣, 文殊菩薩也說自己從耳根圓通修成,不只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也是從耳根修成。 上個禮拜我們已經講一面了,有沒有印象?沒有也沒關係,下個禮拜我們再重新講。 這個禮拜講完以後,假如說還不懂,不懂我們再重新講(懂的話,我們就不講了), 好不好?(好)。 ※耳根圓通講義第二面: 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假如能所還存在的話,就是我們往前進步的障礙)。 所言「空」即能覺之智(我們能夠覺悟的智慧),與所覺之境(有能覺、有所覺,能覺= 我相,所覺=法相),二俱空寂(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能覺跟所覺這兩個全部都是空 寂),泯然無復對待(已經泯滅了,已經沒有對待,沒有能覺、沒有所覺)。覺是智分, 乃屬般若,若悋惜此智(假如我們很吝惜這個智慧,不肯放捨),不肯放捨,即是微細 法執(好像我們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頭就是我們能夠依賴的最後關鍵點,當 一放了以後,我們就會渾身都不存在,已經粉身碎骨了,所以我們都不敢放。可是 百尺竿頭要更進一步,我們有講過嗎?更進一步會怎麼樣?(摔死),因為我們在 ―2― 凡塵都非常重視我們身體,所以都不敢放手,所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做不到,就 沒有辦法成就。所以就是要放手,即依賴全部都去掉,沒有依賴,連百尺竿頭最後 的依賴也要去掉,一去掉以後,我們這個有形有相就已經摔死了,已經進入剎那全 身,我們整個法性的全體都呈現,所以剎那見全身。當沒有依賴以後,那個時候的 成就已經進入我們佛性,在法性裡面了,所以百尺竿頭不能去抓的緊緊的,一定要 更進一步。這裡雖然說覺,我們能夠覺了是屬於般若,般若已經呈現。只要我們做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般若都會呈現,一定會呈現,你會感覺到法喜充滿,很多事情 你都會了了分明,會法喜充滿。可是一段時間以後一定要放掉,我們很難得修到這 個狀態,捨不捨得放掉?不捨得,就會保守這個般若的智慧,可是這樣子的話,就 是有微細的法執,不但有法執也有我執。因為我們覺就是般若,「能覺了」是不是 有我相?「能覺、所覺」有沒有我相?能覺=我執,所覺=法執,我執跟法執都在 的話,就沒辦法成就,所以兩個我們都要去掉,沒有能直、沒有所執,連很殊勝的 般若妙智慧也一樣放捨,這一些也都是結,我們要把這個結打開,打開以後,結都 沒有了,就解脫了),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圓覺經云:「幻塵滅故(我們所住的現相都是幻塵,都是變幻無常、都一直在變化), 幻心亦滅(塵滅了心也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到最後,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非幻,祂就不滅,永遠都常存,常住不遷 的)」。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圓覺經這一段經文,全同我們耳根圓通的解決工夫, 要打開這結的工夫)。幻塵即動靜二結,幻心即根結(幻心就是我們六根的結),幻智即 覺結(幻智就是我們妄覺跟真覺的結),幻滅即空滅二結(幻滅就是空跟滅這兩個結), 非幻即湛然常寂之佛性本體。今「覺」結已解,即妄不相續矣!「空覺極圓,空所 空滅」者:此解「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 彼能所二覺(能覺跟所覺,兩個都空掉了),然空亦是結(空本身也是覺),亦當解除(也 要解除掉);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能空所空這兩個,能所就有生滅,兩個都在),空 性未圓(空性還沒有圓滿),還要入流照性(就是把我們整個注意力都收回來),加功用 行(努力作工夫),參究空何所依(這個空是依賴什麼),究而極之(研究到極點),以求圓 滿空性(能夠達到圓滿空性)。能空之空滅,所空之智境亦滅(全部都滅了,能空所空全 部沒了),如以木鑽火(好像以木來鑽火),火出木燒(火已經出來了,木就燃燒),二俱 滅矣(燒了以後,火也滅了,木也滅了,都沒有了,全部成就)。今「空」結已解,則 行陰破矣(五陰色受想行識的「行陰」已經破了)!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已 經到達解脫的階段),已得俱空之境(全部都是空,那個境已經得道。)。 ―3―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所有的生滅既然都已經滅了,寂滅就現前。在凡塵我 們開始修的時候,生滅是很粗的,很容易了解,可是修到很高的時候,微細的生滅 就要自己本身體會了,都很微細,也要全部去掉,所有的生滅都沒有,寂滅才會顯 現,寂滅就是已經到達佛的階段)」者:此解「滅」結(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的第一個, 把寂滅變生滅,所以這滅的結也要打開。所以,有結都是生滅)。生滅,總指諸結而 言。動滅靜生(從開始,動滅就靜生),靜滅根生(靜滅就根生),根滅覺生(根滅就覺生), 覺滅空生(覺滅就空生),空滅滅生(空滅就滅生),六結皆生滅法(全部都是生滅法),故 滅結亦當解除(我們到凡塵來的時候,是從第一個滅開始打結,然後第二個空,第三 個覺,第四個根,第五個靜,第六個動。我們要回去就反過來,先把動滅掉,靜也 滅掉,然後我們六根生,六根也滅掉,然後我們的妄覺生;妄覺滅掉以後,空就生; 空滅掉以後,所有一些微細的生滅也全部滅掉,寂滅就現前,六個結都打開了)。此 結不解(假如最後一個不解開的話),恆住俱空之境(就是在很殊勝的境況裡面),猶為 圓通細障(很微細的障礙)。即同長沙和尚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 百尺竿頭重進步(要更進一步放掉我們所有的執、所有的依賴全部放掉),十方刹土現 全身(全身=我們的法身)」。惟是此結,最難解除(滅結最難,很微細的生滅);禪門 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住在很殊勝的境界裡面,不肯進步),又謂之貼 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可以親自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入流即守於常真(入流就是守於真常),亡所即棄諸生滅(亡所就棄諸生滅),盡聞即根 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我們從 無始以來,都是追求生滅,所以沒有辦法進入修道的軌道,所以到這個地方,想跟 相為塵,識跟情為垢,這兩個一遠離,寂滅就會現前,就是法眼清明,見道之眼都 已經清明了),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見道之眼都已經清明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就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世出=就是出世間,世間=凡塵,不管是出世間或是凡塵,都 已經十方圓明),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二殊勝在講楞嚴經的時候,就會詳細的說明)」 即從聞思修,最後一刹那,證圓通體,發自在用時(可以發我們佛性的自在用),超越 乃解脫無碍之義,寂滅真體(寂滅真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本自圓明(本來就 圓明),六凡(六道眾生)為我執所碍,不能超越世間;三乘(三乘就是修苦集滅道四諦 法、修十二因緣辟支佛、修六度萬行菩薩,三乘都被法執所障礙,不能超越出世間, 所以我們凡塵不能超越世間,修道人不能超越出世間。所以修的中間過程有很多的 障礙)為法執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間,入菩薩三摩地,我法雙空(我空、法也空,沒有 我執、沒有法執),俱空亦復不生(能空所空也都沒有),故得超越世出世間(超出修道 ―4― 人的出世間法以及我們凡塵六道眾生的世間法),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 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就是跟佛如來都同樣有慈悲的力量,慈=予 樂,給眾生快樂叫做慈),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所以上合十方諸佛,下合六道 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悲=拔苦,跟佛一樣、跟眾生一樣,都融入其中),眾生身 罹苦難,哀求拔苦,希望與樂,菩薩同其用,故施無畏力(到這邊觀世音菩薩所講的 耳根圓通就到這裡)。 佛要文殊菩薩從二十五門修持方法(六根、六塵、六識及七大)之中,揀選一門適 合阿難及末世娑婆世界的眾生修持,文殊菩薩選出耳根圓通,以下是文殊菩薩所說: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後學在後來我們之前上的 那一本裡面就有特別記載,說這一段就是我們在佛經裡面很少會看到,而文殊菩薩 詳細的把它說明) (覺海不作法喻解(不作法的比喻來解),乃直稱覺性為海(就是我們的覺性非常寬廣, 好像海),以覺海周徧法界(我們覺性徧滿整個虛空整個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都 沒有遇到障礙阻礙),非若水海,尚有邊底(不像我們凡塵的海,凡塵的水海有邊又有 底,不像我們覺性都橫無邊涯,豎無底蘊),性即指體大,澄圓圓澄指相大,元妙元 明謂用大(所以體大、相大,然用大,有體有相有用)。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圓含萬 有,不變之體(我們的佛性是澄湛不動,圓含萬有。所有的山河大地萬相萬事都在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當中,是屬於不變之體如如不動),亦即如來藏性(如來含藏所有山 河大地、萬相萬事),即本有真心(我們本來就有的真心非常的寬廣。我們不研究的話, 就沒有辦法了解佛性有這麼奧妙有這麼寬廣。因為我們生活之中所接觸的、知道的, 都是只有一個角落,沒有辦法到達整個宇宙虛空;甚至超出我們的太陽系,整個全 部都有我們佛性),離有為、無為,能給有為無為作依(我們的如來藏可以給有為無為 作依賴),即是不變常隨緣(不變之體可以隨緣之用),寂而照(寂=不變之體,照=隨 緣之用)。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可以隨緣,可 是本體都不變),照而寂(照=隨緣之用,寂=不變之體)。元妙,本來自妙,不由造作 (不用我們造作,祂自然妙)。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不用我們再加明上去,祂本 來就很光明),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我們一念不生,法爾=祂本來的 法,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法就已經具足,全部都包含,凡塵的所有一切全部包 含在我們佛性當體之中),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對上澄圓,即元妙義, 圓澄即元明義。 ―5―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這就是落入我們有為――有所作為,結果我們本體就已 經不見了),此二句即是最初根本不覺(從我們最初開始的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 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我們就是一念妄動,就是這樣,獨頭生相無明都是這樣 來)。元明,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毫無一物,今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在我們本 來就很光明的佛性上面,我們要加上光明),此照是妄照,生所(此照已經就是妄照, 就生「所」,「所」一生,就有「能」,「有能有所」就是生滅、就是對待),所立 照性亡(「所」已經建立了,我們本來的佛性本體的照性就已經亡了),照性即本體所 發(本來我們佛性本體會發出照性,很光明),以所照之妄境既立,真照之性遂亡(所以 我們加明進去,糟糕了,這一加,真就不見了。所以不能加。我們修持要了解,我 們佛性無形無相,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只要你透徹了解,「染污即不得」――你要把佛 性染污,染不得,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不會著色,所以染不得。要了解佛性本 體一點點都不能加以有為去修。那我們所謂的修道就是我們累世所造的那一些業障。 佛性沒有藏污納垢的地方,可是我們六道輪迴造了很多的過錯,而這一些就在我們 的習性上面,所以我們修就是修我們的習性,佛性本來沒有東西,但我們習性有, 習性有就要去掉,這樣才會恢復到佛性本體回來。所以,所照的妄境已經建立,真 照的佛性就亡了、消失了、不見了、退隱了),即所謂有相當情(有形有相當家作主了), 無相即隱(沒有形相的佛性本體退隱),如迷雲起,必障蔽於慧日(眾生迷昧就好像起雲 了,蒙蔽我們智慧的太陽,就沒有智慧了),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就是我們 在用的八識。我們在用的八識都叫藏識)。 迷妄有虛空(因為我們迷了妄了,才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有虛空就建立世界),想澄 成國土(這就已經有山河大地),知覺乃眾生(有山河大地以後就有眾生)(此言從真起 妄(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起妄,才有整個山河大地世界),妄成世界、眾生、 業果,三種相續之相(世界、眾生、業果這樣綿延不絕,三種相續之下))空生大覺(虛 空是產生在我們大覺性之中,大覺性之中產生虛空,虛空才產生我們整個地球、整 個現相,所以這都虛幻,整個現相都虛幻不實在),如海一漚發(漚=海浪引起的泡泡), 有漏微塵國(有漏就是有煩惱,一粒微塵=一個國度一個國家,比喻非常多的國家), 皆依空所生(都是按照這個空所產生),漚滅空本無(海浪引起的泡泡滅了,就沒有虛空, 所以沒有虛空就沒有山河大地,就沒有這些現相),況復諸三有(三有=三界,欲界色 界無色界)(虛空生於大覺心中,僅如海之一漚發現而已,以覺心喻之如海,虛空喻 之如漚,漚滅空本無(虛空本來就沒有,沒有虛空就沒有山河大地,沒有山河大地就 沒有眾生,沒有眾生就沒有業果,所以全部都沒有。而我們都在妄中然後加妄),虛 ―6― 空本無所有,況復空中諸三有世間(三界這世間))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 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三昧=正定),遲速不同倫(遲=慢,速=快)(用對 方法,但修一日,可當數劫(只要修對了一天,可以勝過很多劫,一個劫煞很久),用 不對方法,雖修數劫,不及一日(雖然修了非常久,不只有一生,已經修了百千生了, 不及一天。所以用對方法,修的很快,不對方法,你修了很久,還不如一天))。 我(文殊菩薩)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現 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真教體――能夠渡化眾生、能夠教導眾生成佛,那個真教體就 是清淨在音聞,就是從我們音聲來進入,我們用聞性來聞音聲),欲取三摩提(三摩提 =正定),實以聞中入(從聞之中進入),離苦得解脫(我們這樣做的話就可以離開可以 解脫),良哉觀世音(很稱讚觀世音,觀世音的耳根圓通對眾生幫助很大),於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非常久的時間都不放棄娑婆世界的眾生,所以入微塵佛國,一粒微塵一 個國度,就是進入非常多的國度),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已經得到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發揮出來的大自在力,然後無所畏的來就渡眾生、施予眾生),妙音(說法不滯)、 觀世音(尋聲救苦)、梵音(音性無著(就是不著於相))、海潮音(應不失時(時間都 剛好))救世悉安寧(救世都可以得到安寧),出世獲常住(可以離開苦海,得到常住不 遷、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我(文殊菩薩)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好像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方=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同時在擊鼓),十處一時聞(十個地方擊鼓, 十處的聲音同時能夠聽到),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我們眼睛有障礙,外面就 看不到了),口鼻亦復然(嘴巴、鼻子也是一樣,一點點障礙就不通了),身以合方知(身 體要有合才有觸覺,才知道),心念紛無緒(意念來修的話,沒有頭緒),隔垣聽音响(我 們隔著牆壁來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不管是遠是近,全部都可以聽到),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上面圓,這裡通),音聲性動靜(動=有聲音,靜=沒有聲音,沒有聲 音也屬於音聲裡面),聞中為有無(我們聽到有聲音的時候就說有,沒有聲音的時候就 說無,其實聞性一樣都聽到靜悄悄,可是我們的習慣用法,當沒有聲音時候就會說 沒聽到),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當沒有聲音的時候,我們都會說沒有,那不是聞 性沒有了,是聞性還在,而是聽到靜悄悄),聲無即無滅(聲音沒有的時候,靜悄悄, 我們的聞性沒有滅),聲有亦非生(有聲音的時候,我們的聞性也不是生出來),生滅二 圓離(我們的聞性,生也圓離,滅也圓離,常住不遷的,沒有生滅,聞性都在),是則 「常」真實(所以圓通常,我們要追求圓、追求通、追求常),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 ―7― 無(縱然我們在夢想的時候,不是沒有聞性在),覺(即聞性本體)觀(即聞性照用) 出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心不能及(我們晚上在睡覺的時候,有朋友來找,當家人 叫我們起床說「有朋友來找」,家人沒有碰到我們的身體,而直接叫我們「有朋友 來了,你要起來」,我們竟然就會起來,那個叫做「覺觀出思惟」,超出我們思惟。 我們在睡覺一定不會想有人要來找我,我要準備起來,一定不會的,就安穩的睡著 了,可是為什麼家人一呼喚的時候,我們會起床。之前我們講「如是我聞」裡面, 講到「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所以「身心不能及」,我們聞性,身心都到不了)。 今此娑婆國(紅塵),聲論得宣明(從聲論可以發揚,整個讓眾生都明瞭),眾生迷本聞(眾 生迷昧了,我們本性之中的聞性已經迷了),循聲故流轉(我們循著聲音,不會循著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因為循著聲音所以才會流轉六道,假如我們循著我們聞性,就 可以解脫了,所以差一點點),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阿難的記性很好,只要聽過一 次,再難的偈語或咒語,阿難都會記得。我們凡人很少有那種殊勝的狀態。可是文 殊菩薩就講,縱然能夠強記,還是會落入邪思),豈非隨所淪(這樣就跟淪落苦海,在 六道輪迴),旋流獲無妄(假如我們能夠旋轉,不要出流,但是要入流,就可以得到真, 無妄=真,可是我們在凡塵生活,出流是很正常很習慣,要入流就很不自在。各位 在生活的時候,出流多還是入流多?不但沒有入流,不要說多少,都沒有入流,都 是出流,注意外面的形相、注意外面的氣味、注意外面的聲音、我們身體的接觸, 所有都是精神外放,當精神外放就要六道輪迴,入流就是精神收回來,收回來照見 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就可以脫離苦海。所以各位就記得:「精神外放當眾 生,精神收回來成仙作佛」,各位怎麼選擇?放出去好還是收回來好?(收回來), 我們坐在這邊是會回答說收回來好,當真正一踏出同義宮以後,都全部忘了,放出 去好,眼睛一看精神外放了,耳朵一聽精神外放了,所以我們也不用期待自己太高, 慢慢來,一步一步,一點點、一點點記得的時候,就趕快收回來「入流」,記得「入 流照性」,不要出流緣塵(跟凡塵攀緣)。精神外放出流緣塵,當眾生當凡夫。入 流照性,成仙作佛。要告訴自己「入流照性」,只要我們肯做,不要嫌慢,肯做就 有成功的一天。我們不肯做,你再怎麼久還是一樣,精神外放,都是出來跟凡塵攀 緣。凡塵都是塵垢,都是生滅無常,所以不要投入,你愈投入,等到一口氣不來, 一定愈後悔。我們修道縱然還沒有成佛也沒關係,性分之中佛因都在都有了,所以 不用怕我不會成佛,沒關係,只要你種佛因一定會成就)。 ―8― 阿難汝諦聽(文殊菩薩對阿難講),我承佛威力(承釋迦牟尼佛威力),宣說金剛王(本 性)如幻不思議(不可思議,非常的殊勝),佛母真三昧(會生出佛的佛母,真正的正定),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就是阿難都聽很多佛一切的修持法門),欲漏不先除(我們慾 望很多,一定要先除掉,漏=煩惱,各位有沒有煩惱?煩惱從哪裡來?我們的煩惱 從佛性來,所以煩惱即是菩提,因為從佛性來。我們既然能夠生出煩惱,可不可以 生出菩提?(可以),對啦,所以煩惱即是菩提。以後記得,煩惱的時候,「啊~ 我怎麼生煩惱來煩惱,夠笨的」,要聰明一點,要生出菩提),蓄聞成過誤(阿難一直 持續在聞,就是聽到所有的佛秘密修持方法,然後就成過錯),將聞(聞性)持佛(所 說)佛(的佛法)(我們的聞性來持佛所說的佛法),何不自聞聞(為什麼不自己用聞根 來聞自己的聞性,這兩句都很好―「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自己反聞自己的本 性)(用聞根聞自己的聞性),聞非自然生(所以我們的佛性不是因緣、不是自然,聞 性不是自然不是因緣),因聲有名字(因為聲音然後有名字,就是屬於因緣,全部都是 妄)(因緣、妄),旋聞與聲脫(我們旋轉我們的聞性,然後跟聲音脫離,就是不聽外 面的聲音。外面,你就要想說「人家都在罵我,跟它脫離,我就是不要聽」,這樣 會嘛!這很有意思,我們耳朵都豎的直直的在做什麼?在聽人家講什麼,聽完之後 再來生氣,這樣聰明還是笨?(笨),所以我們要旋聞跟聲音脫離,旋轉我們的聞 性不進入聲塵(我們跟聲音脫離了)),能脫欲誰名(我們能夠脫離聲塵了,這個時候 要叫什麼名字呢,就是真正的修證,就是真,就是無名,沒有名稱,都沒有)(修證、 真、無名),一根既返源(我們從耳根還原,還到佛性本體了),六根成解脫(全部六根 都解脫了,都已經回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回來),見聞如幻翳(我們眼根的見、耳朵的 聞,現在這個聞不講聞性,而是我們聞聲以後加入心意識的聞,如幻翳=假的、幻 燈片,翳=眼睛有毛病),三界若空華(三界全部都是空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空的、 都不實在,所以不要投入),聞復翳根除(我們聞性恢復到佛性本體的時候,眼睛有病 的已經除掉了),塵銷覺圓淨(塵銷=凡塵都已經消除了,覺圓淨=我們的佛性本體覺, 圓滿清淨),淨極光通達(淨到極點,佛性本體發揮的光明整個都通達,大用現前),寂 照含虛空(寂=不變之體,照=隨緣之用,不變之體、隨緣之用含著整個虛空,虛空 裡面有山河大地、整個萬象),却來觀世間(這個時候,我們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凡 塵的所有一切,都好像我們在作夢裡面的事情,晚上睡覺都有作夢,夢中的事情),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因為阿難被摩登伽用咒語攝受,到摩登伽的房間,所以這 時候我們到這程度以後,摩登伽在夢中,已經不是實現有能力的,而是在夢中裡面 出現的,現實裡面是沒有的。你的型態隨能夠留得住你),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好 ―9― 像魔術師變很多的障眼法出來,然後很多的男女被魔術師變化出來),雖見諸根動(我 們六根都在動),要以一機抽(要有那一條繩子在拉,一機假如不抽的話),息機歸寂然 (全部都不動了),諸幻成無性(所有的幻,都沒有本性),六根亦如是(我們的六根也是 這樣),元依一精明(依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精明,所以到最後就)「旋汝倒聞 機,反聞聞自性」(旋轉顛倒過來,我們聞性不要去聞外面的聲塵,聞我們自己不生 不滅的佛性,這樣就可以成就),文殊: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打開楞嚴經第 143 頁,我們講耳根圓通就是第二十五門的修持方法,即觀世音菩薩 修持方法,現在我們從 143 頁的「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 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開始銜接。 【小字體】 二十五種修持法,此法最後言(最後講的)。以此方眾生,耳根最利(即我們娑婆世界的 眾生耳根最利。我們耳朵時常用,耳根最利),且前佛已密示耳根為圓通本根,阿難 又偏於多聞,不勤定力(即不努力的去實行定力),故令就路還家(你既然都很喜歡用耳 朵來聞的話,那就教你一個用耳朵修持的方法),依耳根本覺聞性理體,起始覺觀照 智用,不出流緣塵,但入流照性,觀照能聞世間音聲者是誰,此以能聞聞性,為所 觀境,能觀之智是一,所觀之境有殊(殊=不一樣),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即從耳根聞 性妙理,起始覺妙智,不聞所聞之聲塵(外面所有的聲塵我們不去注意),但聞能聞之 聞性(能夠聽到的是誰);「思」,即正智觀察,能聞者是誰,不著空、有二邊,一味 反聞聞自性;「修」,即如幻聞熏聞修,念念旋元自歸(元=本來,旋轉回到本來), 伏歸元真(歸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回來),發本明耀(發揮我們佛性本來很光明的,我們 佛性光明有百千個日月),解六結越三空(解開六個結,超越三空。各位前賢三空是什 麼。要留一點給我們領悟),破五陰超五濁(五陰=五蘊,超過五濁),全憑無分別智, 反聞之功入三摩地(即無分別的般若妙智慧,能夠反聞進入佛性本體)。寂滅現前,證 圓通體發自在用,十方圓明,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心跟佛跟眾生都是一樣,沒 有差別),故上合諸佛所證本妙覺心,下合眾生亦同本來妙覺真心,生佛雖殊(眾生跟 佛雖然不一樣),其體一致(性體都是一致,一樣的)。體雖同,用則異(因為佛證了以 後,佛的用可以大用無限;而我們眾生的用,就侷限在很小的範圍裡面)。證者與佛 同其用則廣度有情,與眾生同其用則施無畏力拔其苦。 【經文】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 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 ―10― 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 於彼前,現獨覺身(獨覺=闢支佛),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小字體】 如幻是喻(如幻就是比喻,加「如幻」兩個字我們就不會住相,都是假的,雖然都很 真,現象之中我們做都是真,可是加「如幻」兩個字,就知道它是假的,變幻無常), 聞熏聞修是法(不可能一下子都了了分明,就是要長時間一直聽,長時間一直聽叫做 聞熏聞修。所以聞熏聞修是法),聞熏=本覺聞性內熏,熏起始覺之智;聞修=始覺 反聞修習,入流照性之功。喻如幻事,從無而有,有即非有(有很快又變化),修而得 三昧,名叫金剛三昧。修即入流照性(我們就是把注意力收回來,照見自己不生不滅 的佛性本體),照破五陰(色受想行識照破),解除六結,返窮流根(一直到我們的根源), 至不生滅,澈法底源(已經全部到達最上乘最高的源頭了),無動無壞,究竟堅固(已經 到究竟堅固),喻如金剛,得此三昧與佛相同,即首楞嚴大定,證此定為得圓通,與 佛同其體同其用,故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應機度化(即渡化眾生)。 若應菩薩所求,則現佛身。菩薩志在菩提希望成佛,位階有權、實、相似、分證 差別,各隨所修法門,因行已滿,將入解脫道,所起殊勝之解,將現圓滿,大士即 現佛身,為說頓入佛乘之法,令得分證解脫,或究竟解脫。若有學出生在無佛示現 之世(有學出生在沒有佛示現在凡塵),觀物變化(他觀萬相變化,然後自己領悟無生, 一切都無生就無滅),名為獨覺,成就即辟支佛,於修時,樂獨善寂求自然慧(不要跟 人家湊熱鬧,都期望自己獨自的去追求凡塵所有自然變化,求自然而來的智慧),將 現圓滿之相,大士現獨覺身助其成就(觀音大士現獨覺身助其成就)。 【經文】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 其解脫。 【小字體】 此秉佛十二因緣之教,覺悟無生之理。十二因緣有流轉(就是一直綿延不絕,一直都 是在六道輪迴裡面,然後還滅以後就可以脫離苦海)、還滅二門。流轉門,謂遷流不 息,輪轉生死;還滅門,謂復還本性,滅諸生死,即斷十二緣,勝性即無生理性(無 生就無滅,他已經到達了),超世間法故稱勝。 【經文】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 其解脫。 【小字體】 ―11― 在見道位中,見惑已斷,得四諦空,而入修道位(見道位就是見惑已經斷,修道位就 是要斷盡思惑。所以見思惑都要斷。當全部斷盡以後,才進入無學位。所以有學就 有見道位跟修道位,到無學以後,一直到佛,全部都是屬於無學),斷三界思惑八十 一品,滅諦無生之性,將現圓滿,大士助其成就。 【經文】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即男女之間的作愛都已經不犯了),欲身清淨,我於 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小字體】 在欲界之眾生,對婬欲一事,心以明悟為招苦之本(婬欲就是招苦之本),欲由愛生, 身因欲有(我們的身體就是因為欲才有這身體),身為眾苦所集(所有的苦都集中在我們 身上),無非婬欲之所招致(婬欲招來的),故持戒修身,不犯欲塵(不犯婬欲),令此欲 身,而得清淨。清淨乃是生梵之因(即色界的第三天)。 【經文】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帝釋就是忉利天的中間,六欲天最低的就是四天王天,帝釋就是忉利天,忉利天東 西南北各八天,中間就是帝釋天。所以我們眾生要為天主的話,就會現帝釋身。 【小字體】 欲界第二天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山腰,夜摩天是依空而住,離 開須彌山頂,在空中。兜率天、樂變化天跟他化自在天都是依空而住),東西南北各 八天,帝釋天主居中一天,合成三十三天(以往看布袋戲時常會聽到三十三天,天外 天,就是在講忉利天),不惟統領忉利天,兼統四天王。 【經文】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人倫及欲界諸天,欲得此身逍遙自在遊行十方,現「他化自在天」身,此欲界六欲 天之頂,福報超勝。(魔王宮亦此天)。(魔王波旬也是在他化自在天管轄,我們只要 是在凡塵都是波旬的魔子魔孫,不修道的話都變成波旬的子民。我們在凡塵很容易 進入魔界,現在很流行低頭族,各位看一看低頭族,有沒有著魔?是不是波旬所管? 只要我們在凡塵不按真理來行事,都是著魔,都是在魔的管轄之下,我們就是要清 醒,我們要當自己的主人,不要被物質指揮。凡塵這些物質都是我們人在用,可是 現在很多物質都變成主人,而我們人就變成奴隸,所以就顛倒過來。後學都在想, ―12― 我們南部可能比較好,房子沒那麼貴,但北部很貴。在北部我們想買一棟房子,大 概要賺很多錢而且又不吃不喝才可以買,著不著魔?大家追不追求?所以我們要有 智慧來處理我們生活上一些微細的事情,我們要當主人,不能被物質反過來指使我 們做什麼,那我們就變成是物質的奴隸了。所以我們不要喪失我們當主人的那種權 柄,這個很重要!我們可以想,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當主人,佛性也都沒有出來當 家,縱然我們人在當主人的時候,也都是六根在當家。六根很強,都當家當了很久。 所以我們要把六根降伏,說:「六根你不是主人,主人佛性本體,所以你不能當家」, 一定先跟六根妥協,不然你一下子把它轉過來,本來都是六根在發號施令的,而現 在你不給六根當,六根會抓狂,我們就會受不了,所以要先跟六根妥協。先一半的 權柄還是給六根掌管,可是一半一定要給佛性本體,然後只要佛性本體已經當家、 已經得心應手了,那個六根就會放,六根就知道它的角色:「我不能再當主人了, 主人已經沒有在睡覺了,都清醒過來了」。現在我們主人都在睡覺,醒過來了沒? (醒過來),都醒過來了,都是佛性在當家了嘛?很重要,我們不是佛性當家的話, 那都是六根,習慣性,六根已經做的很習慣了,六根都要當家。那只要佛性當家, 我們就不會造業,我們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我們受苦都是造業而來,造了業就要受 苦,受苦的時候我們一定是怨天尤人:「怎麼都是我在接受苦,而別人都在享受」, 有沒有這樣?我們要真正的走入修道的道路就是要規範自己努力的來修持,這樣的 話佛因就很深,可以進入深位,深深的位置我們就可以坐進。所以在日常生活,當 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就一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一直做,做到後來大用現前, 所有還沒到的事、還有什麼要處理的事,你都會了了分明,而你會很驚訝「欸~怎 麼會這樣」,那是自然的,不是我們追求神通的,佛性本體之中就有這一些功能, 只是我們以往都被我們自己的觀念障礙,精神都外放,所以把我們佛性本體的功能 作用都壓抑,這就發揮不出來。而現在我們一直萬緣放下萬緣放下,萬緣放下的萬 緣都是妄,「妄」我們一直放一直放,「真」就會冒出來,妄盡真就顯,真顯的時 候都是佛性本體。所以那個時候,尸居而龍現,你住在家裡不用出門,你能夠知道 天下事。假如說有下雨,那下幾滴雨?知道下幾滴雨。不可想像喔,很奧妙的。可 是你要到達神通萬物,就是一定要深位,不是淺位,你一定要作工夫久了,久了以 後妄都沒有,真都出來了,當真出來以後又熟悉了,培養讓祂茁壯長大,就可以了。 所以後學都想那時候我們可以移動四天下,不管是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南贍部州 跟北俱廬州,都可以移動。所以釣魚台小事,我們移到台灣來就好,都不會爭執。 但到時候我們也不移那個,我們志氣很高的,那個都小事,不關緊要。已經在講大 ―13― 用的時候要遊行十方,像我們現在有錢的話可以買機票,有一百多個國家免簽證, 可以遊行十方了,有錢了就可以去遊)。 【經文】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他化自在天遊行十方,此大自在天飛行虛空,比遊行十方為勝。有說此天即摩醯首 羅天(摩醯首羅天就是波旬在住的,魔王住的屬於他化自在天管轄,摩醯首羅天也屬 於他化自在天管轄。我們本來在凡塵都可以飛,因為我們貪地上生長的東西,我們 貪心去吃,吃了以後好吃,就愈吃愈多,結果身重飛不起來。所以佛跟我們講,只 要我們不吃地生長的東西,我們就可以飛。(前賢問:那吃什麼)各位要研究,看 看有什麼東西不是地生長出來的,那我們吃了以後就可以飛了,可是後學在想能飛 又怎麼樣,現在交通工具很發達,搭交通工具就好了,何苦去飛,我們成佛才好。 所以努力成佛)。 【經文】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指人道及八部。無福德曰鬼,有福德曰神。愛統鬼神,即欲求天大將軍,巡視世間 一切國土,除妖降福,賞善罰惡。 【經文】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指人類眾生及四天天眾,四天王天在須彌山之腰,為帝釋外臣,故列天臣,東方持 國天王,南方增長天,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所以假如我們想統理這世界, 統理一個國度很小,統理世界才大,我們就可以求觀世音菩薩,說我們想要統理世 界,不用投票,自然就可以統理世界) 【經文】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 成就。 【小字體】 有志愛生四天王宮為太子,能驅遣使令一切鬼神。鬼即八部,神即四王、各八大將 軍之屬;若有鬼神作祟擾亂人間,四王太子,而能制止。設有違制,則遣大力鬼神, 或天大將軍,而降伏之,保護眾生。 【經文】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14― 釋曰,世間人王有五:一、金輪王,即轉輪聖王,亦具三十二相,有七寶隨身,人 中最上,無能勝者(沒人可贏他)。即王位時,有金輪寶,從空飛下,而至其前,乘此 輪寶,一日能遊行東西南北四大部洲,以十善化世(身口意,身=不殺、不盜、不淫, 口=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意=不貪、不嗔、不癡。所以要多少錢就 有多少錢,身上都有七寶。為什麼菩薩在修道都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般若),他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第一個是布施。菩薩是累世修集有很多本錢, 他要用的時候就能夠呈現,可是他不是自己使用,而是給眾生使用,當給眾生用的 時候就是布施,讓眾生先改變生活,生活能夠改善了,眾生就樂於修道,所以把布 施擺在第一位。所以了解到為什麼他自己都是貧道,為什麼有錢可以布施,這就是 他累世所修的本錢。我們沒有累積的本錢,就不可能看到,但佛菩薩都有,我們整 個大地都是七寶,地上都是七寶,所以他一指了以後,這裡有金子,就馬上可以拿 出來布施。而我們沒有累積,再怎麼挖也都是土。所以有一次阿難在釋迦牟尼佛講 經說法的地方,下雨太久又是天災,很多人都已經支撐不住了,沒得吃就不行了, 除非能夠入定,修的高你入定,入定以後就不用吃,可是一般人很多都還沒到這個 狀態,所以阿難就去請示釋迦牟尼佛,說大家都已經撐不住了,要怎麼辦,釋迦牟 尼佛說你把這事情跟文殊菩薩講,阿難就去找文殊菩薩,而文殊菩薩在對大梵天王 講道,阿難就趕快跟文殊菩薩講,釋迦牟尼佛叫你設法讓這些爬不起來的人有飯可 以吃,文殊菩薩就答應說好,然後阿難就坐在門口等文殊菩薩出去托缽化緣,文殊 菩薩仍然一直在講道,等很久沒看到文殊菩薩出來,等太久了阿難就跑去跟釋迦牟 尼佛講,說文殊菩薩還在講經說法,沒有出去托缽。釋迦牟尼佛說已經托缽回來了, 你去吃飯的地方看,已經在那裡了。阿難說真的嗎,他在講經說法又沒有出門。阿 難就去看,有,一碗,然後又跑回去跟釋迦牟尼佛講,才一碗,但這麼多人要怎麼 分。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你打犍槌集合大家吃飯,你不要看那一碗,縱然我們娑 婆世界的眾生全部來吃還吃不完,阿難說有這樣嘛!所以,那就是文殊菩薩累世所 修的福就是在這裡,你一個人去盛飯,托缽來的那一碗還是滿的,一百人來盛飯, 托缽來的那一碗還是滿的,波旬就變化四千個魔子魔孫來盛飯,結果托缽來的那碗 飯還是滿的,奇不奇怪?那四千個人都已經吃到爬不起來,太飽爬不起來。波旬就 問文殊菩薩,你那飯是有毒嗎,不然怎麼他們怎麼吃完後都爬不起來,文殊菩薩說: 假如我們的心地有負面的,那就會有毒,而你的心地都光明,絕對不會有毒。他們 吃完之後為什麼爬不起來,就是因為他們貪心吃太多,本來是要吃一碗的,結果他 們已經吃了四、五碗了。吃太飽當然爬不起來。這是記載大藏經,後學看了想說怎 ―15― 麼會有這樣呢,文殊菩薩不是沒有出門嘛,怎麼有托缽這麼多的東西給大家吃。要 了解,這叫大用現前,千百億分身,雖然文殊菩薩在房間裡面講道給大梵天王聽, 可是文殊菩薩已經化身出去托缽了,而阿難坐在門口沒有看到千百億化身,所以阿 難不知道。所以我們都住相,都是要眼睛看到才要相信。眼睛沒看到就不相信。你 眼睛不用看,已經都托缽回來了,才一碗而已,可是全部都吃飽了,還剩一下一碗, 甚至波旬化四千個人來吃,還是一碗,都沒有減少,你看多厲害!就是累世修的, 文殊菩薩有那個功德福報,所以文殊菩薩可以一直布施給眾生。 我們在修的時候,一定要行善累積,後學都講,你一直行善,讓這個善能夠生根, 善根已經有了,要讓它成熟,善根成熟了,你可以聽到上乘佛法。所以各位都有累 積,有沒有?沒有累積是坐不住的,不久就不見(不來)了,會說不是我們一般世 間凡塵所說的,都不一樣。要了解,世間凡塵在講的都是在勸善,要讓我們的善能 夠生根,要讓善根能夠成熟,你看,要累積很久,而且我們的祖先又要有德,祖先 有德,子孫才能夠進入上乘佛法,聽到性理心法,都很不容易的。我們修那麼久了, 什麼時候聽過,現在才聽到,已經三年了,今年進入第四年了,活佛老師特別慈悲, 說我們前三年是初級班,現在進入中級班,後面就沒講)。 二、銀輪王,乘之一日能遊行東西南三洲。三、銅輪王,能遊行東南二洲。四、鐵 輪王,能遊行南洲一洲(南贍部州一洲),如阿育王。五、粟散王,即各國小王。 【經文】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年高德重,即可稱為長者,好居上首,欲為世間所推重(有時候有紛爭,去請長老出 來擺平解決,很快的)。 ◎剩下約分 20 分,提問問題 【問】: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跟「無極理天」到底有沒有一樣?去西方極樂世 界的,還會不會六道輪迴呢? 【答】:我們到無極是一個頂點,然後你看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 華世界、北方建成世界,它都是暫時讓你去依賴的地方,畢竟你修了以後,因為這 個元會有人滅、然後天地渾沌,而這時候你有修,你就到你修的地方「寄居、寄留」, 寄留在那個地方,就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到東方琉璃世界,去那邊居住,等到 下一個開天闢地,不是還有人降世嗎,那你再來,是這樣的。而我們回到無極是回 ―16― 到原來(回到本來的地方),不用去東西南北啦,不用。所以說不一樣的,說你念佛就 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鼓勵凡人努力行善,暫時能夠到那邊享樂,是暫時的。 【問】:「解六結、越三空」,三空是哪三空? 【答】:剛剛後學有講過,就是要給各位用點心去領悟。我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有 沒有講三空?還記得嗎?因為在金剛經的時候,我們就講第一分釋迦牟尼佛都沒有 講話,都呈現我們一般凡人的日常生活,等到吃飯的時候就著衣持缽然後進入舍衛 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有沒有講話?都沒有講話。那為什麼第二分的時候,須菩提馬上讚嘆「希有」,話 都沒講,「希有」從哪裡來,那個就是能夠呈現整個佛性本體,已經「我空、法空、 非法空」,全部空了,呈現都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六個結就是我們剛講:動靜 根結空滅,都解開了,就是我們五蘊全部都不蘊積,我們在凡塵不蘊積五蘊,那我 們就不會再落入現象。假如我們又蘊積,自然又要呈現,就六道輪迴。所以五蘊已 經沒有了,然後五濁惡世也沒有了,就整個都解脫,就是這樣。 【問】:何謂業識? 【答】:我們的「識」,假如是用到阿摩羅識的話,就理想,而我們一般都不會, 都是用在心意識,「識」都是用在心意識。業為什麼形成?就是不合於真理,所以 才形成業。假如是善的話,是善業;是惡的話,是惡業,但都一樣落入業。那我們 合於真理就沒有這個業。所以認識這個業(業識,業的認識),一樣都是屬於生滅,是 屬於生滅的東西。我們就是要萬緣放下,把這個「識」一樣放下,在放下的時候, 我們會回到我們佛性本體,祂就沒有業。既然都沒有業,我們那個「識」也不會產 生,自然就消失了。 【問】:「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真心,正直光明不屈,死生順逆當分」是什麼 意思? 【答】:好像我們也有講到這麼一段過程,後學有印象我們有講過,整個呈現的已 經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是本體呈現的時候已經都摒除所有的對待、所有的萬象都已 經摒除掉,是那種涵義。 【問】:問一個比較生活上的問題,修道講慈悲(劉講師:對),如果我們獻供的 供果常常有老鼠來吃,而且已經吃習慣了,那如何置處?我們又不忍殺生,該如何 是好! ―17― 【答】:這問題蠻有意思。我們在供佛的時候都是蠻誠心,真的是慈悲,慈=予樂, 悲=拔苦,既然老鼠都分享佛的供養,那一定有它的因緣所在。我們瞭解到,已經 都習慣了,既然都習慣了,就讓它吃嘛!以後買供果就準備不回收給我們人吃,準 備給老鼠吃。當我們都準備給老鼠吃的時候,看看老鼠怎麼反應。假如老鼠有那個 福報可以享用的話,那牠會一直延續下來。假如我們已經呈現那個心――就是要讓你吃, 可是會有變化,為什麼?不可能有那麼大的福份一直享用不盡,所以一定會有變化。 那我們當然是不喜歡殺生,殺生對我們來講,牠也是生命,因為牠做的不好才落入 那個不好的形相,而我們把牠殺了,我們也很殘忍。那吃而已,又是供果,我們不 吃供果沒關係,要供佛嘛!我們就把它當作佛都吃掉了,這樣就好! 【問】:「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請劉講師慈悲。 【答】:這是六祖講的,我們見性就是功,平等就是德。所以就很重要,為什麼? 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在見相,見相由見性是功的反面來看,你見相、你住相,煩惱 啊!所以我們都一直在相裡面想要功大德大,有沒有?不是都在相上面用心嘛?所 以這個就是當頭棒喝,就是你在相上用心――錯用心,你一定要見性。所以見性的時候 我們才能夠修到佛的程度,那你修到佛的程度可以渡無量的眾生,有沒有功?(有)。 假如我們是在「相」上面用工夫,不管你怎麼用,幾百生幾百世都不會成道,有沒 有功?一定要見性,見性可以成佛,成佛可以渡無量的眾生,是不是功?(是)。 平等是德,因為我們都有分別心,分別心一來以後就不平等,就有高高低低,而高 高低低的話我們心都會起伏很大。那平等了,人與人之間平等、人與物之間平等、 物與物之間平等,所有的都平等,平等一建立以後,德行就來了,就有德,所以平 等是德。我們就是分別心太濃厚,看到有錢有地位的、看到沒錢沒地位的,分不分 別?我們一定分別。所以已經有分別,有沒有德?就沒有,德就沒有辦法建立。所 以我們都平等了,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是他的果報,有錢有地位是他累世有布 施有行善;現在他很坎坷當街民、流浪漢,那是因為他都不跟人結善緣,所以他現 在是接受果報。一樣的,福報是果報,你惡報也是果報,都是在接受果報,那我們 為什麼要去分,所以平等了,不管他有錢沒錢,我們都平等看待。有地位沒地位, 那是他的凡塵事,我們都平等看待。當平等看待的時候,德行建立就很容易。所以 這時候因為有平等的心,所以慈悲就很容易呈現,予樂拔苦,我們就很容易能夠做 的出來。假如我們分別心很濃厚,我們都想攀緣,攀那些有錢有地位,而對那些很 落魄的人我們都一直推,不敢去面對他,是不是這樣?那德怎麼建立,所以平等是 德,你平等了,德行就能夠建立,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當他接受那些不好挫折 ―18― 的果報,我們可以幫助他。這樣德容不容易建立?就很容易了。他有錢是他的福報, 我們也不用去攀,不用去看人家臉色。所以那個德就容易建立,就是這樣。見性是 功,平等是德,不是空口說白話的,你見性就有辦法成佛,你平等就有辦法行持慈 悲。真的就可以很理想。 【問】:後學在紐西蘭的時候,道親家裡有關公像,問他關公像有沒有開過光,但 是關公像斷了手,道親不曉得怎麼處理,後學有聽過劉講師說那個其實是一個形相, 如果他不敢處理,我們幫他處理,把它打碎然後用報紙包,變成塵歸塵土歸土。但 是現在我們佛堂面對有些像聖書善書,這些書時間很久遠了,有點破損,裡面也有 佛像而且量很大,我們可不可以把它回收到舊書攤當回收再利用,或者說一定要燒 掉,怎麼處置會比較好,沒有褻瀆佛像。 【答】:落入相,相都是妄,不真。所以我們在處理的時候,你說要拿這些很舊的 善書給人的話,人家要拿嗎?現在不要說舊書,你拿新的書給人,人家都願意。所 以給造紙廠做紙漿,又再造紙就好。修道不能侷限固執,我們就要活潑玲瓏應用, 只要不違背真理就好了。你看那些擺著,擺著你看都不舒服,現在很多都是出錢去 助印善書,印出來以後,各位前賢,請問我們拿到善書以後,回去有沒有看?有啦, 有翻頁一下,就放著了,大部分都這樣,所以它的效果就不大。而我們真正要人家 進入修道,那都不是簡單就能夠達到,我們就是要用一點心,然後想什麼方法,引 進來追求性理心法,才可以真的成就,有辦法真的進入修道的軌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