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楞嚴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楞嚴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修道入手

 修道入手(取自楞嚴經)


98, 4,25 淡水 劉芳村講師主講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見聞覺知,乃因中四心,常樂我淨,乃果上四德。死生根本即湛圓妙覺明心,依不生滅圓湛性,而成生滅,即以圓湛之性,旋轉其虛妄生滅,伏其生滅,而還其元本之湛圓覺性。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歇妄心,猶如澄濁水,靜深不動,喻以湛旋其生滅,亦即緣久妄歇,沙土沈,清水現前,喻生滅伏,還元覺也。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喻四大離於湛圓妙覺明心,依正二報皆空,成圓明覺。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喻成佛以後,清淨眼緣頁如境,動靜皆不成煩惱,此敘第一決定能修之心,非旋其虛妄生滅,得元明覺,不足以為因地心也。決定,即不可游移也。


觀此可知發菩提心,修大乘法者,先必明得大乘妙理,方得元明覺,得元明覺,始可起修。首要明了人身根本是無生,然後旋其現前之生滅心,生滅心伏始得元明覺,由元明覺起修,方可證妙覺果,否則,盲修瞎煉,枉費工夫。

修道入手(取自楞嚴經) 98,5,2 淡水 劉芳村講師主講


98,4,25下課回家 寫的這一張,是覺得很多在聽後學講課的前賢,對修道要如何修?都沒有很正確的認識,所以在下完課回到家中,就在想要如何引導大家進入很正確的修行道路。所以就在頭腦裡找,找看那一本經,那一段比較適合,那看一看就覺得這一段最適合。從我們開始接觸這個道,到修到成佛,都用得到,開始接觸,到成佛都用得用,就是楞嚴經,楞嚴經裡面其中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這是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的。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如今要讓你的六根見聞覺知能夠跟如來的常樂我淨能夠契合,能夠修成佛的果位,就要先選擇生死的根本,我們生死的根本,就是佛性的本體,那個不生不滅我們佛性的本體,要按照不生不滅我們那個佛性的本體,那個圓湛性成,用我們那個本體來把生活上在用的生滅心,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念頭起來,念頭沒了,我們都把它降伏,降伏這些所有生滅的心,一定要把它降伏,降伏了以後,就會回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講義裡面寫的是元覺,伏還元覺的元覺。那個元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得到那個本體的元明,這個覺性,祂無生無滅,用這個為做因地心,一定要找到這個,用這個來修,然後才能修成果位,完成果地修證。所以一定要找到,好像有好幾年沒講台語了,今天講台語有點轉不過來,上來台北就沒講台語,上課的時候都講國語。見聞覺知是我們的六根,我們的六根見聞覺知,那現在我們要用見聞覺知,就是因地中四心,常樂我淨就是果上四德,就是修到佛的時候才有常樂我淨,所以我們要了解從開始的見聞覺知,直到成就的常樂我淨,都在短短的幾個字裡面。所以很重要,這裡的經文不多,假如我們能按照這樣,我們在走這個路的方向,照著這樣那就沒有錯了。


開始的時候用不生滅的心,然後修不生不滅的佛,這樣因果一致,一定會成。那假如我們在修的時候,用日常生活的心,我們日常生活的心,就是心滅心,一會出來一會又沒有,然後又一個新的又生出來,那新的生出來,又一下就沒有了,那舊的又再生出來,又一下子就沒有了,那新的又再生出來,這樣一直在生滅,我們不能用這個心來修,我們用這個生滅旳心修,你修了幾生幾世也不會成的。所以沒有先來研究修道入手,哇!那枉費工夫,盲修瞎煉,所以非常重要,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才會成就,絕對會成。


我們要知道,我們那個生滅的心,會生會滅的心,日常生活之中,念頭起來了,生出來了,又沒有了,又生出來,又沒有,又生出來,又沒有,那個能生念頭出來的那個,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那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那個生出來,生出來那個是它的功能作用啦!這樣知道嗎?所以生滅的心,和不生不滅的心是不是同一體,一體二面啦!這樣可以了解嗎?歐巴桑這樣你可以聽懂嗎?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心來修啦!我們日常生活的心,都一直是生滅、生滅、生滅,那個生滅的心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不是本體,那我們要成佛,一定要回到本體,才可以成佛,用本體來修才會成。用功能作用,我們眾生都用功能作用去攀緣,攀緣台語怎麼講?眾說紛云,所以大家討論就更了解意思了,就是我們用功能作用去攀緣,然後一直在六道輪迴裡面,輪迴不息,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為什麼都沒修成道,就是沒有找到 這個不生不滅的心。


我們要知道所有生滅的心,都是這個佛性生出來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才有能力生念頭,那我們都沒有去看能生出來的本體,都在生出來的念頭,疲於奔命,扛起布袋就到處趴趴走,就是這樣啦!所以我們如果要修道,各位前賢!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有空閒之時,就要很專注的觀照念頭,是從哪裡生出來?開始在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時候,那個有辦法生念頭出來的那個,就是佛性本體,就是不生不滅,就是那個在做佛啦!我們要修成佛就是那個,那個可以生念頭的那個,這樣知道嗎?


(是不是我們的想法,我們的念頭?)我們日常生活裡跑入念頭的內容裡面那個叫攀緣,現在是要回過來要迴光返照,把我們的注意力收回來,看那個會生念頭出來的是誰?因為那個能生念頭出來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本體,那我們現在要觀照,要看祂,要修,要修工夫,都在這裡,就要看能生念頭出來的這個,你一直一直看祂,看久了就成佛啦!真的啊!因為就是祂在成佛,那你要先認識祂呀!那你不認識佛,你怎麼成就?是能生念頭的這個,這個在做佛的啦!這樣可以了解了嗎?那我們思索非常多的問題,那個叫戲論。戲論你聽懂嗎?演戲時在講的口白,演戲呀!演戲在講的那些台詞,那個就是戲論,就是沒有用,這樣聽懂嗎?(懂!)聽不懂就問哦!因地心就是我們要開始修的心,果地覺是已經成就了。


所以因地心跟果地覺一定要一樣,因果同時(那個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嗎?)對啊!那個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呀!(劉講師那這樣講,大家因地心都還沒契入,所以要修的心還沒發出來。)對啊!所以才心想要來寫,你看!那個98年4月25日 就是上禮拜六,從這裡回去才寫的,大家都很努力修,修到背後去,聽得意思嗎?修到背後去什麼意思?就是付水流的意思一樣,付諸水流就是沒有成效。所以還是國語比較好,不過有一些以前老人家講的話,就像我在說你很「仙 ㄙㄨㄞ」(台語)各位前賢!什麼意思?回到台北問沒有一個人知道「仙 ㄙㄨㄞ」什麼意思?(「散仙」知道!「仙 ㄙㄨㄞ」不知道!)「散仙」跟「仙 ㄙㄨㄞ」是不同,就是人家講的話,我們都不肯相信那一種叫做「仙 ㄙㄨㄞ」。那國語應該怎麼講?(冥頑)冥頑!那又不同了,冥頑不化那是太愚了,那這個不是愚。這是很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是有一點,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台灣話有一些俚語都是蠻好,像說有影沒?(台)那就有實在的體才有影子。沒影!沒影!那沒影,就是沒有實在的體呀!


人一過世的時候,說:他過身了!過身了。呀!他過身了?對!過身了!你看喔!不是死了,是過身,是這個身沒有了,又去過另外一個身。你看真的!台灣話很傳神,沒死啊!是過身啊!過另外一個身,那假如在凡世間做得壞,過另一個身就變畜牲的身,牠就披一個畜牲的殼出來,就一生了,那如果做得很好,就過一個身,過到天道去了,看到人家在迎媽祖那個,就是過到媽祖身去了。讓眾人在迎神,那也都是過身。所以我們的台灣話很傳神,所以講義比較淡的是用不一樣的筆寫的,比較黑的就是經的本文。小字的就是要讓大家比較更了解經文的意思,我們生死的根本,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我們如果沒有那個根本,就沒有身體的生死。我們要知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集合借我們用的,100年後我們還要還給天地,水火風土都不是我,所以那個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就是那個會生念頭出來的那個,那個就是我,身體不是我,身體是天地的物質,這樣聽懂嗎?坐在你隔壁那個學生今天怎麼沒來?(回家了!)


我們就是因為有佛性,所以才可以讓我們在凡世間用到看你要做什麼,祂都不會拒絕。佛性本體祂都不會拒絕,你要做好,你要認真修做佛,祂也很支持你,那你要為非作歹,要去三惡道祂也都服從你。有人說:為什麼那麼笨?把它擋住就好了。所以說如果佛性會阻擋我們叫我們不要使壞,那凡世間都是佛了,大家都是佛了。所以佛性祂沒有主張,祂沒有,祂整個就跟虛空一樣,你看虛空能做什麼?什麼都不會做對嗎?我們的佛性跟虛空一樣,什麼都不會做,但是你做任何事出來,都在虛空裡面,我們蓋的房子,也是在虛空裡面,我們所有生出來的萬物,也都在虛空裡面。虛空都不拒絕,要出來你就出來,那你自己會沒了,久了就沒有了,一段時間它就沒有了。從空而來,然後又歸於空。萬相都是這樣,都是空的,所以在生活中不用跟人計較。什麼都是空的,萬相都是空的,不用計較。


(劉講師!因地心沒有辦法發起來,是因為對現象很認真,貪戀凡塵?)對!都是對現象把它當成真,認為現象就是真,不知道佛性,佛性不知道,沒有形相的佛性完全都不知道。甚至會說:有嗎?我們求過道了,比較不會。這樣社會人士他就會問你:有嗎?有佛性嗎?假如有人問你,我們有佛性嗎?你要怎麼說?因為以前在開計程車,就有客人曾經跟後學講:我們有佛性嗎?聽了當下都傻了,真的!要不然現在是誰在跟我講話?跟我講話的那個就是佛性啊!那這個就是人啊!你看嘛!他如果要修到明心見性,那還要用多少工夫?


我們研究就是要了解萬相萬事是怎麼來的,怎麼變化的,那我們為什麼會在凡塵?我們為什麼會出世在凡塵?這要了解,了解為什麼我們會在凡世間出世?那有辦法離開凡世間嗎?就是在研究這個理,因為我們本來都是佛,我們都是佛,那現在落在凡世間,就是因為不知道真理,而去造業造了業,現在是要來還債,現在要把這些業債都還完,還完了就成佛了。 我們如沒研究真理,那在還債之時,不但沒有還完,愈欠愈多,本來欠人100元,現在變成欠人10000元了,這下子,變成欠這麼多,不想還了,賴皮了。那真理是不能讓你賴皮的。因果就是因果,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種胡瓜一定生胡瓜。


(劉講師!有人問:我們人死了就死了,我們本身沒有經過那個歷程,你怎麼知道你死了。你難道有看過那個地方嗎?後學有時候不曉得怎麼回答?人死了就死了,一了百了,難道你有看過嗎?真的有嗎?)


對呀!這個才有那個理論,裡面有說一了百了,那個就是斷滅,那是斷滅,那人生下來,突然「踫!」沒有原因而來,死了!沒有了,生沒有原因,那個沒有因果。那凡塵要不要行善?沒有因果了,那要不要行善要不要?(要!)那沒有因果了啊!對啊!你做好也沒有報應,做壞也沒有報應,你要做嗎?所以我們就要是了解到,這個現象的生滅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現象才會產生啦!那因緣消失了,沒有了,事情也是這樣,也是因緣聚生才產生的,事情過去了,又沒了,又消失了。都是這個樣子而已啦!它的本體,本來本體就是空的,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叫寂滅,本來就這樣我們的佛性本來狀態,湛然常寂,本來就是這樣,那就是我們太閒了,我們太閒了,頭腦才胡思亂想,想到就讓我們下來凡塵出世,有聽過嗎?頭一次聽到的,所以閒閒的不要胡思亂想,閒閒就給它閒,做閒仙仙不要有念頭,因為我們有念頭,那個念就是業,念頭啊!念就是業,那既然有念,有念頭,有業了啊!業已經種了,念頭起來,種業了,那就變成轉相,那轉相就變現象,就出來了,那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


一念的無明,三個一個是業相,一個是轉相,一個是現相,現相了我們就下來凡塵出世了,就有了啦!那有現相了,就境界為緣,長六粗。(六粗還是六入?)六粗!那個就是智相,智相就是你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不是說智慧,是我們能看什麼就知道什麼,比如說看到房子,就知道是房子;看到日光燈,就知道日光燈;看到桌子,就知道是桌子等,那個就是智相,智慧的智,但是它不用智慧解說,是我們了解說:你看到什麼,就了解什麼,這樣而已。


第二個就是相續相,相續就是一直相續,一直接著,一直接著,沒有斷掉。是相續相。再來第三個就是執取相,我們很執著,執著然後就想擁有,執取相。第四個計名字相,這就是麥克風、這就是書、這是桌子,名字,計名字相,第五個起業相,我們就起業了,造業了。第六個就被業綁住了,就是業繫苦相,這就是境界為緣,長六粗。六個,這已經是比較粗,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都是在楞嚴經裡面,我就把比較重要的,關係著我們開始從修道到成道,用少少的文字,把它寫出來,所以我們在凡世間出生,是父母生的,父母只能生我們的身體,那在主宰我們身體活動的,那是不生不死。那個是不會生不會死的,有生有死的是現相,主宰身體的那個,沒有形相,因為沒有形相就不會死。所以我們就要追求那個沒有形相,因為我們現在有形有相,要來追求沒有形相,我們會沒力,(那是本不生,可是大家都說是老母所生)所以理要靠領悟,有一些因為面對大眾,有一些是不能講,(沒講是二法,在二法裡)不是!是怕眾生毁謗,要了解佛怕眾生種了那個罪業很重的罪業,會下到無間地獄、阿鼻地獄。


所以佛菩薩都盡量不讓眾生毁謗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不能毁謗,毁謗大乘佛法,絕對是下到阿鼻地獄、無間地獄沒有第二句話。所以佛菩薩在講的當中,都非常小心,不敢講到令人反感而來毁謗。所以我們就要了解,人家已經不愛聽了,已經起厭惡的心了,你還一直講講到口沫橫飛,他回去的時候就開始罵了。這個就叫毁謗,要了解這個毁謗不得了,什麼罪都很輕啦!毁謗大乘佛法罪最重,一定無間地獄。所以外面在學什麼法門,修什麼或什麼花樣,隨喜就好,不要批評啦,隨喜就好。


(劉講師!我們道場在說反道敗德,跟那個反道是不是也是謗道?)


你說沒因沒果,一了百了,那個生來無因來,那個叫反道,違反道,一了百了,有人消極想自殺,就說:一了百了了,那個就叫沒因果,那你如說:沒有因果,眾生假如相信沒有因果,那做惡,殺人放火,都沒有那個果報對吧!是不是愈做就愈厲害嗎?那整個天下就不像個樣子了,所以那個叫反道敗德。違反道,已經跟道相違反,只要你有求道,為什麼台灣能發展到這麼廣宏展?就是傳過來時,那些前人輩從大陸過來,語言不通,他們說國語,我們說台灣話都不通,那要怎麼渡?那他們又很發心要渡化眾生,開荒下種,然後又捨身辦道,都發這些愿出來,那就真的去做。


就先去鄉下的地方,去渡這些不識字的歐里桑、歐巴桑渡他們求道,可能也認為他們不認識字,所以比較好溝通,就請他們來求道,然後這些歐里桑、歐巴桑年歲也大了,所以經過一段時間,一定有人先回去。回去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哎喲!自我出生到現在也沒有看過,一般如果人死了還不到 一兩 個小時就硬梆梆了,哪有還軟棉棉的。所以不用我們去宣傳,他們就會自己去大家告訴大家,然後就會等什麼時候可以再來辦道,為什麼會宏展就是這個原因?南部那些歐里桑、歐巴桑如遇到開法會,以前台北沒有開法會的道場,都是常到南部,那些老人家都搶著做廚房的工作,挑菜啦!用大竈煮飯、煮菜啦!都搶著做,老人家說:我們不會講,我們會做就我們做,那你們去聽,那會講的就去講,就是這樣發展到可以說整村的都求道,很宏展!就是這樣,那現在因為我們的科技很發達,現在的人就會想,那有什麼,以前是很稀罕,仙佛來借竅是不是很稀罕?那現在已不稀罕了。


啊!那是假的,那騙人的啦!(認為那是故弄玄虛)對!對!所以這個本來就沒有固定,法無定法,以前那個時候很適合那樣來渡化,可是現在這個時候,如果說有人過身了,身體是軟棉棉,那也沒有什麼。去地獄,那有什麼,還要用什麼跟他講?他已經都無所謂了啊!說地獄就去啊!有什麼關係!他還不知道那個苦是有多苦,那等到正在受苦,已經不知道了,已經迷昧了,已經不知道了。那是我們不忍啦!不忍心啦!對嘛!你可以成佛的,那你變成去受苦,那你在受苦,在地獄受苦完了,再來凡塵轉世,做畜牲做完,畜牲再出來做人,那再來做人時,已經是很愚昧無知了,太久都沒有聽到真理了,所以轉世出來時,只知道要吃,吃飽了就想睡,跟什麼一樣?(豬!)就是跟畜牲一樣,畜牲本來就是這樣,那他本來就是從畜牲道轉來的啊!所以不能怪他,以後渡不來,不要灰心。為什麼?根基還未到,欲速則不達,慢慢來先勸他,你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樣就夠了,不要要求太高。你要做佛囉!那個太高了,那個哦!他連想都不敢想!


(劉講師!後學有遇過,我們跟人講求道很好啊!可以超生了死,可是對方卻說:求道有什麼好,他的親戚求道後就發瘋,那時也剛進道場,就不曉得怎麼接下去?)


所以哦!我們要了解道的殊勝,就是因為我們求道有跟我們說:絕對可以回到理天,就是不要再去六道輪迴,地獄的生死簿上面的名字已經劃掉了。已經在天堂掛號,以後就是要回到天堂,那我們眾生以往在六道輪迴所種的業,所種的業我們要回去之前,就要還要還人家啦!你回去那欠的那些債,要怎麼樣?所以要了解他如果求道了,那也很認真,很認真那就比較有救啦!反之求了道,若存若亡,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那要討的債主,會緊張啦!就會全部靠攏過來一起討債,那就會發瘋。那他的家屬幫助他,來先行善還那些債,就會比較穩定下來,最主要還是他本身啦!他穩定以後要讓他知道這個理,他欠人家多少,就是要還人家多少,不能逃避不能半夜偷搬走逃跑,那是無路可搬了,那些都緊跟著你,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如果發心要修道,有些一定會想,有些考驗會來,其實那是債主來了,你都發心要修道了,絕對要回天堂,過去的債主就會趕緊來要,那要來要的時候,狀況就會發生了,以前不會發生的,怎麼現在都遇上了,你沒發心還不會有事,反正六道輪迴都會遇到,什麼時候討都沒關係,那你既然要回去了,不討不行,認真討,再遠也來討。


(可是這會引起還沒求道的人會怕到!)哈!我們研究道理要知道,不是說你沒求道,沒求道你要知道哦!道如果湼槃了,以後你再想要求道,沒有了!你縱使修到功果圓滿,沒了,要得道沒了,要等到下個元會。等到我們這個元會,人滅、天地都混沌,再下一個元會開始,開天闢地,我們人再來降世,那個時候再來,才有機緣求道哦!那個時候你也是要修到成,才有辦法得道哦!不是像我們現在說先得再來修,不是這樣喔!所以要知道那個理,知道那個道理,很多道親都有求道,有求道就是有資格可以恢復他的本位,本來都是佛嘛!都可以做佛,那看你要不要?要不要?(要!)要的話就你自己要努力,那你如果不要,沒關係,你就做下一個元會的種子,下個元會還會有人來降世,那誰要來?知道苦的人,都不要來對吧!那誰要來?就是這些說:有啦!有求道那沒有修啦!好啦!就是這些人,那再下去囉,再下去修,所以仙衣仙鞋就把你收起來放著,下去!


那個皇母訓子十誡不是這樣說嗎?把你的全部收回來,下去!所以我們再來看皇母訓子十誡就知道,原來是這樣哦!你都求是求啦!可是不修啊!債都不還完,也不要成佛!所以各位看我們凡塵,只羨鴛鴦不羨仙,都不想修啊!他只想說:看能夠不能夠在凡塵享受凡塵的快樂,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都是虛幻不實在的,讓你的福報再怎麼大,都是很短的時間啦!福報也是從我們種福因來,有福因,才有福報啊!那現在有那個一毛不拔,好似打一文錢打24個結的人,很慳吝,很吝嗇,很慳貪,那接下來要出生要去哪?在非洲衣索比亞,在肯亞,一出世就開始去垃圾堆找東西吃,為什麼呀?他沒種,沒種那個福因呀!所以一出生依報環境就那麼不好,他的正報身心沒辦法啊!不會好看啦!所以我們出生在台灣,台灣的福報很大,福報很大,所以修道是最好的地方。在台灣修道是最好的地方,很適合修道,我們就要把握,我們人在福中要惜福!要知福,要趕快修,就是要讓我們的佛性恢復光明,把我們佛性裡面沒有的習性,全部去掉,那就好了,這樣而已啦!我們的習慣性,不合真理的,全部都它改過來,這樣就好了!這樣好修道?還是不好修?(不好修!)不好修表示你離道很遠!


後學都會比喻說:沒抽煙也沒喝酒的,你來對他說:你要戒煙,你要戒煙,他聽到了一定很高興。因為他都沒抽煙、沒喝酒,是不是很快就戒掉了?那如果已經吃得很習慣了,沒吃會很難過,你來跟他說:要戒煙、要戒酒,他會怎麼樣?(很痛苦!)修道就是這樣,如果我們離佛性很近,又沒有種什麼很大的罪業,我們要修是很簡單就回到本性了,那如果離得比較遠,感染得比較多了,那感染的那些,都是既得利益,那都得到利益了,你說放掉,哎喲!不要啦!這些都很好啦!很享受呢!哦!放掉!放掉!放掉!那些都要放棄,你才有辦法回來到本體。就很困難了,就很痛苦了,修道就不容易了,這樣子啦!所以離佛很近,來修道就很簡單,他本來就沒抽煙喝酒,那要戒煙,沒有抽就不用戒,戒酒本來就沒有喝就不用戒,不是一下子就到了嗎?容不容易?(容易)對!容易!


所以我們就要看自己啦!假如說你在看八點檔的電視劇,看到劇中媳婦被苦毒,看得眼淚直流的有沒有?(有!)哈!那種很會掉眼淚的人,是他離佛性很接近,那如果看到完了,心想那個苦毒,隨你去苦毒,那又不是我啊!那種的人就離佛性很遠啦!很喜歡哭的人,很容易感動,表示他的所有一切離他的佛性不遠很近,所以他很容易就感動,那如果時時麻痺了,那就離佛性很遠了,沒神經了啦!


(劉講師!哭有好幾種?)對啊!你就在哭了啊!所以後學也是一樣,看到人家做好事,我會哭,我看到別人行善的時候,我會不知不覺,我會哭(那是很感動?)對!那個是很感動,感動說他怎麼這麼善良,怎麼這麼好!(感應)對!(又有佛出現了)哈…我剛才就講,那個能生發念頭的那個,就是佛,現在我們找自己的佛,我們就要找我自己本身的佛啦!身體外面沒有佛,佛都在我們自己本身裡面,所以找佛向自己本身去找,找我們那個生念頭,念頭生出來的那個就是了,不遠!我們如果不知念頭在哪裡?生在哪裡?哇!就要認真,要認真一段時間找,那如果找到了,喔!原來就在這裡哦!無形無相,沒有形相,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可是就是確實存在,確實有!各位前賢!有沒有啊?(有!)很肯定的啦!絕對有!雖然祂沒有形相,可是很肯定的,祂絕對有。我們不要注重現相,我們注重佛性,這個佛性我們就要把它啟發,啟發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那以後我們就不怕了。因為佛性已經可以了,因為按照這一張講義所寫的,後來那個明相精純那個已經是很理想的狀態了。


下面寫的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那個就已經是成佛啦!那在去泥純水的那個中間,就是說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有辦法可以離開我們這個身體,就是我們正報跟依報、外面的環境,我們身心全部空了。(那如果生出壞的念頭我們要怎麼去…)馬上要知覺,(知覺)知覺!你如果覺你發惡的念頭,不管善惡啦!反正只要它發念頭,你要馬上覺,你只要馬上覺,那個念頭,就在你的約束之下。你只要不覺念頭一出來就落入你的行為,然後形成業因造了,我們都這樣啊!人都這樣啊這!那個叫無明,不覺,所以就是要保持覺。覺者就是佛,佛就是覺者,我們保持覺,到後來就可當覺者。一發馬上知道,它就在你的約束之下,你要按照真理來行持,只要符合真理,就去做,不符合的馬上就遏止,不能再想,不能再起。


我們看凡塵的很多人為什麼為非作歹?作奸犯科?就是念頭起來了,都不會遏止,它都不會去遏止他的念頭。那念頭一起了,就有行為去做壞了,做了就犯法了,而被抓去關了,他的念頭,他那個生念頭的念頭也是佛啊!那他不要做佛,他要做魔鬼,本來我們是在上老子的道德經,但是看到一下子又來了那麼多新人,那是要如何講?所以我們就看這一張,「修道入手」第一段的小字,我們的死生根本,就是湛圓妙覺明心,湛圓妙覺明心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心。為什麼說是真心?因為祂完全不生不滅,都沒有變化,所以是真,那我們要見到這個真心,就要把所有那些凡塵用的心,全部都不要,都去掉,就是無心了,我們如果全部都無心,什麼心都沒了,所有凡塵在用的心,全部都沒了,真心才會出來。所有在用的心,都是人心,那個真心就是道心,那你的人心如果沒有死,那道心就不生。


只要我們的人心在,道心不生。只要我們的六根感官在作主,我們佛性就不出來。所以我們就要降伏,把那個六根降伏,不要讓六根當家作主,不要讓它發號施令,叫它當媳婦,不要做婆婆。所以因為他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才有這些生滅的所有作用,凡塵所有的萬相,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出來。我們就要用即以圓湛之性,用這個佛性本體來旋轉,把它轉,轉那個虛妄生滅,把它轉過來,轉變成都沒有虛妄,沒有生滅轉的都不要,所有生滅都不要,那就要把它,轉過來,日常生活這些會變化的這些,我們都不要讓它跑進心裡面,這些都不要。因為這些都是假的,在拐我們,在騙我們,那我們從心裡面進去,不要住在形相,只要不住在形相,就沒有煩惱。我們的煩惱都從形相來,住相才有煩惱,不住相就沒有煩惱。所以我們都不要住在形相,把那個生滅都可以降伏,伏其生滅,而還其元本之湛圓覺性,把我們本來的那個覺性,都讓祂全部都回來,讓佛性本體來發號施令,讓祂來指揮我們的身體動作,讓祂來指揮我們講話。


各位前賢!我們現在講話是誰在指揮?(佛性!)是嗎?是佛性在指揮嗎?哈…是他的識心在指揮喔!佛性指揮那就是太理想了。哈…(劉講師!佛性指揮就是天人合一了嗎?)對!天人合一了就是佛性指揮啦!那是很理想了。不會造業,好像天地、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它都沒有造業,它都這樣一直在運轉,那個是完全整個呈現,我們如果率性而為,就和天地一樣。它如果種胡瓜就生胡瓜,種絲瓜就生絲瓜,天地絕對是那樣的誠,所以天地就是誠,祂都沒有跟我們講情啦!假如我們跟祂說我們今天很需要,祢今天晚上不要來,24小時都是白天,好嗎?因為我今天很需要。好嗎?可不可能?(不可能!)對!所以這個就是率性而為,就是這個樣子,祂按照祂旳規則在運轉,你要把祂變,變不來的。所以你看你種什麼,祂就生什麼。有沒有很誠?(有!)所以誠者天之道,天很誠,那誠之者人之道,誠之就是我們來學,學什麼來學天地的誠,天地那麼誠我們就來學,學天地的那個誠。


我們人啊!都會說謊,天地會說謊嗎?(不會!)不會啦!你看你種了胡瓜就生胡瓜,祂不會說種了怎麼生絲瓜出來,就是很誠。所以我們就是要學天地的。如澄濁水,要修的工夫都在這裡,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這個濁水,我們的佛性本體都用清水來比喻,那這個很濁的水,就是我們現在在六道輪迴裡輪迴啦!是濁之又濁,在五濁惡世是濁之又濁,我們現在要把這些很污濁的水,讓它潔清能夠變成清水流出來,我們就要用一個器具,把這些水裝起來,裝起來以後就要靜深不動,這就是修道工夫了。從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所以就是這四個字,靜深不動就是修道的工夫了。就是我們肯研究道理了解真理,然後按照理做,能堅持,那就是靜深不動,只要堅持下去,那沙和土就一直沈下去,一直沈下去,就是我們所有累世的那些業,一直沒有了,一直沒有了,一直沒有了,都掉下去了。清水就現前,佛性就跑出來了。


所以薛姐告訴我說:釋迦牟尼佛在湼槃經裡講得也沒有這麼清楚,這麼透徹,那你怎麼都把它全部講出來。我說我就是這樣,所以才會被上天責罰。她說:十智菩薩,已經到十地菩薩才少少見佛性。看到佛性才看到一點點而已。我說:我們要看全部,來教大家看全部。所以這個沒地方可聽到的,外面聽不到這樣講,我們那個生念頭就是佛性本體,你看那個就是看到佛,那你把那個修好就成佛。沒地方聽得啦!所以各位根基緣份好,要把握!你們看他聽六年也沒聽過我這樣講。


(靜深不動是不是跟致虛極守敬篤一樣?)哦!對!跟老子說的,致虛極守敬篤,致就是努力的方向,虛就是空的啦!萬相萬事,都是空的,我們不要把它當作是實在的。因為我們會造業,都是把萬相萬事當做是實在的,我們如果知道它是空的,我們就不會就不會造業。就不會喜歡、討厭啦!這個都是假的,要了解這個水泥的壽命,100年而已哦!我們看房子很堅固,才100年而已!它100年如果到,它就會風化,它就會掉下來,房子就不能住了。就要打掉重新蓋,蓋新的又100年。才100年,這麼堅固的房子,100年而已!你看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死,那100年在我們的佛性裡才一點點而已,一剎那就過了。


所以佛說無量的阿僧祗劫,因為佛就已經到了,到佛性本體回來了,所以祂已經沒有時間跟空間的約束,空間和時間的變化,祂已經都沒有了,都回到本體了。我們也可以追,我們也可以追求這個程度,一樣可以回到沒有形相,佛性本體都沒有形,沒有相,實實在在佛性本體,我們回來,回來了就是證悟本性,就是成佛。那我們求道是沒有給我們保證一定成佛,那成佛的工程太大了,所以只保證我們萬八逍遙,一萬零八百年讓你逍遙,就是我們這個元會裡面,再剩下來剛好一萬零八百年,在這做人的中間都讓你逍遙自在。不用去六道輪迴,只能保證我們這樣而已哦!過了就沒有了,沒有保證了,接下來就要你自己修。


所以我們要利用上天大開普渡,我們已經接到仙佛打開我們的玄關,已經跟整個天地合在一起,所以道很殊勝,大家都不知道,殊勝在哪裡?因為自己曾在後天廟呆了十七年,在那個時候想要求道,那有那麼簡單。到後來才了解原來他們都沒有去研究天時,上天大開普渡,佛教不承認,不承認,他說:那有這回事,他沒有研究這個天時,所以我們要了解喔!你不要研究那是你自己的事,天時一樣一直在走,不是說沒研究就沒有天時,有研究就有天時,不是這樣的。我們來看以前青陽期、紅陽期跟白陽期,是不是一直在行? 青陽期是看不到,所以紅陽期尾巴我們是看得到,以前新娘是穿紅的,對嗎?要是穿白會被打死。你看現在都穿白的,對嗎?大家都一樣白,是不是很漂亮?白陽期啊!你看是誰在提倡的,沒有啊!自然而然形成這樣,那我們所有的這樣看去,遠遠的看去灰濛濛一片,紅的不見了,對嗎?灰濛濛一片就變白的了。白陽期跑出來了,所以現在白為吉利,以白為主。


天在變,天在轉,以前老前人還在之時就常常講:接下來21世紀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我們中國人在作主。所以現在從現相來看一直過了,老前人當時在說的時候還沒有這個現相,現在一直出現我們中國人慢慢來領導世界,中國人的世紀21世紀。所以現在他們都在學中文,請媬姆也要會中文的,就是中國人的世紀啊!你看亞洲的亞字,中間是不是正好是個十字,中間空的正好是十,又有在說以後要回去開龍華大會,那個華字是不是都是十,大大小小的十全部都連在一起,對嗎?那就是我們這些全部求道的人,要領悟喔!我們還剩五分鐘而已。從那個靜深不動,沙土自沈,然後清水現前,就是我們的佛性就可以顯現,佛性就是清水,現在我們都是濁水,就是我們的識心不是佛性了,那麼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就是在這個時候,清水顯現在我們眼前之時,就是我們有辦法把這些客塵的煩惱降伏,我們的念頭來來去去,好像客人,一直在搖動不停就像灰塵,所以叫客塵。


凡塵所有一切都是客塵煩惱,我們要是不住相,那客塵煩惱就過了,就沒有了。我們不要住在形相,形相都假的一直在變化,不要去住。後學都說我們都用那個識心,都說是真心,我真心!你看男女之間戀愛是不是真心?那個心都很真!對不對?很真啦!那個剛剛很真!結婚的時候也很真,相愛也很真!古時候的人講: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那可以生死相許呢!為他生,為他死,都沒關係,都心甘情願,那不真嗎?很真的!對不對?等到一結婚,住在一起摩擦就來了,然後接著去上班,接著又外遇了,那這樣是真是假?(假!)可是相愛的時候,你說它是假嗎?真的!是假嗎?是真的!為他生,為他死,都願意耶!


所以我們就了解到,那個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就是他喔!建築喔!什麼人真心推薦。他推薦確實是真心,可是他建築他的真心建築在識心上面,那個識心會隨著外境的改變而改變,外境改變了他的識心隨著改變。所以那個不堅固啊!沒有像佛性不生不滅,永遠都不變異的,沒有像那樣啊!所以我們就是不要用,變化的心,我們在生活一定都是用識心,不可能用佛性真心來生活,所以後學寫這張的目的,就是鼓勵我們真的把佛性啟發了,真的用佛性在主宰我們生活,生活都是率性而為,只要我們率性而為都不造業,都沒有業,因為我們為什麼造業?就是有喜歡、討厭,那喜歡討厭,有取捨了,有取捨就是就造業,你一直行善,那都是福報啊!做不好呢?就是惡報啊!就一定有業啊!


那個就是我們用識心來應對,那你用佛性來應對,就像天地、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祂都一直在運轉,按照規則,那我們率性來做的話,都沒有業,沒有業,沒有業力把我們推的話,我們就不用到凡塵來現相。 三界就不要來,如要來可以發願來這樣子啦!可是假如說我們造業,都有喜歡討厭,然後做了很多事情都不合真理,那你說:我不要去,凡塵那麼苦!可以嗎?不可以!業就把你推來了,你看!那出生的嬰兒,哭!哭!哭!哭!歹命呀!歹命呀!又來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就了解在凡塵就是要看得透徹,認識透徹,知道得透徹,就對形相住相的心,就愈來愈淡泊,愈看就知道真的是假的,都一直在變化,不要住不要住在形相,那可以離相了,就可以成佛了,所以先從客塵煩惱下手,歇妄心,猶如澄濁水,靜深不動,就比喻以湛旋其生滅,亦即緣久妄歇。


只要我們真心都啟發祂出來,在日常生活之中用,那個妄一定會慢慢的消失啦!沙土沈,清水就現前。比喻這個生滅已經被我們降伏了,已經還回到本來那個佛性本體了。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這個就是修成了啦!比喻四大離於我們佛性本體,依正二報,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那個就是正報。我們所有生活的環境,我們所有生活的環境,我們所有的財產,所有我在用的,所有我看得到,這就是依報。那我們現在依報算是很好的,出門也很方便,要用也有,樣樣都好。所以享福啦!就要知道我們現在都在享福,依正二報全部都空了,成圓明覺,就已經成就了,已經可以成佛。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湼槃,清淨妙德。以後我們再下來凡塵,來渡化眾生,不管去哪一道,去地獄道也沒關係,餓鬼道也沒關係,只要你去,所有的變現,都不會煩惱,都不會,都不會煩惱,所有的一切都符合湼槃。不生不滅,全部都在佛性本體,都是清淨妙德,很理想的。比喻成佛以後,清淨眼,我們的眼都清淨了,然後所看的就真如的境,動靜皆不成煩惱,不管什麼樣的現象,不管什麼樣的事,不會煩惱。


所以底下就講:這個是第一決定能修之心,這就是頓法的一個來源,一定要旋其虛妄滅生,把那個生滅的都旋轉過來,要得到圓明覺,才可以為因地心,,所以決定了就不可以游移,決定了就不可以再變化。觀此可知發菩提心修大乘法,先必得大乘妙理,方得元明覺,得元明覺才可以起修,元明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修到成才有圓明覺,所以我們要了解因果同時的,最下面這一段就是在說:我們要知道我們的身體,根本是無生,我們的身體是物質,這是借天地的水火風土,借給我們用的,知道身體是假的,然後主宰這個身體是元明覺,這樣就可以旋轉我們現前的生滅心,都可以把它降伏,生滅心都已經降伏了,那元明覺也就是我們現在在注意的就是不要去注意身體,注意我們的佛性。我們如果沒有研究,一定沒有一個人是在注意佛性的啦!大家都是在注意身體,都說我漂亮嗎?我這樣化粧好看嗎?那一個會去注意佛性?那一個會問說:我的佛性有漂亮嗎?沒形沒相的,才不會去在意祂咧!所以修道就要相反,佛說我們眾生都顛倒,那現在我們把他顛倒過來,就是說該注重的,我們注重,不該注重的,就看輕它。


佛說:佛性是我們要注重的。開法會不是有重聖輕凡嗎?重聖就是佛性啊!輕凡就是現相,現相都是凡,所以要把這個凡看輕,這樣就成了啦!我們在立愿時就說以後要成佛,要重聖輕凡,都要成佛,所以知道身體是天地間的物質,假的!都要還給天地,我們只要把元明覺請出來,這個身體如果一口氣不來,就無關緊要,佛性跟天地已經合在一起了,得到元明覺,生滅心伏了以後,得到元明覺,由元明覺起修,才可以證妙覺果。否則就盲修瞎煉,枉費工夫。所以這從眾生開始到成佛,都在幾個字裡面,要成佛做,就照這個方向去做好了。


(劉講師!我有問題,您剛才不是在問我們是佛性?還是識心?我們都說:是佛性!然後您就回答:是識心!可是我覺得劉講師講出的話,不是因為大德者講出來的話,不是都是用佛性做主嗎?他有可能是用識心在作主講出來的話嗎?那這是什麼情形?因為這個…我蠻欵問的。)這叫分別心,佛沒有分別心。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是我們習慣,我們已經六道輪迴太久了用得很習慣,那所用的都是習慣法。雖然他的本來原來都是佛,都是佛性,沒錯!都是佛性!可是佛性本體已經當不了家,做不了主,那你說他是嗎?是不是識心?


(可是依中道在講心法,就是講佛法,應該是佛性在講,他應該是不會偏?)我們要知道這個差之毫釐會繆之千里,所以那個認知很重要,那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所用的心所有的一切,雖然是從佛性本體出來沒有錯,可是我們都把它用到生滅,所以叫識心,我們認識的心在生活,不是用佛性在生活。這樣知道嗎?知道它那微細的差別嗎?就是我們有情緒,那叫識心,佛性裡面沒有情緒,那你發覺到你有情緒,全部都是識心,佛有情緒嗎?佛沒有情緒?(沒有!)那你有沒有情緒?(我有!)那是佛嗎?佛要是有情緒,那供桌上一定坐不住的。佛沒有情緒啊!那我們有啊!所以我們就是要把那個情緒去掉,不要它!佛性裡面沒有情緒。


我們為什麼有?就是習性,為什麼會變習性?六道輪迴太久了,都已經習慣了,自然而然,沒有感覺到它嘛!那它自己跑出來呀!也沒有說:情緒!你出來!沒有啊!它自己就「碰」就出來啊!不是這樣嗎?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害我們最慘的就是情緒,讓我們一直六道輪迴的就是情緒啊!所以要把情緒去掉,不要它,我不要落入情緒,落入情緒真理就走不進去了,所以就不能落入情緒,不要有他。如果那個人已經在情緒化,你跟他講道理,他聽得進去嗎?聽不進去對吧!聽不進去了。所以就不能落入情緒,不要有!我們盡量修,修者改也,把那個情緒改掉,就好了,情緒改掉就好了。不要有就好了。


(劉講師!後學有問題)好!你問!(就是我們同事他們常在讀書會裡面做心性的工夫啦!就是比如你剛剛有講到情緒這個部份,他們反應出來的時候,那如何去…等於說這個情緒已經發出來了,我們還沒有辦法到那個境界,所以當你情緒發出來的時候,如何去做洗心滌慮的工夫?然後說去探討那個內在那個情緒工夫,在這之前一直在跟後學討論這個問題。)有!那個心理學裡面,(是!)後學時常聽到一個李姐李玲婉,她有學心理學,時常說情緒處理啦!要怎麼樣來情緒處理,她有學那個。她跟我講說:那個真的是很多咧!處理不完喔!(那這個念一直出來)對啊!對啊!那你要一直處理啊!(對嘛!就覺得很煩耶!一直在愈講愈多)對!她就說:聽這個性理心法才是好啦!這個從根源解決,(根源斷!)對!從根源解決。(而不是在末端,處理那些有的沒有的。)對!對啊!那個有情緒處理,那個心理學有,有情緒處理,她有學過她有跟我講。(那這樣不是浪費很多時間嗎?)哦!那個凡塵就要啊!(他們還一星期二次的在探討心性的工夫,這個叫在做工夫。)你做心性工夫,要明心見性,要做明心見性的工夫,不要做情緒處理啦!那個做情緒處理,那個是千差萬別,是處理不完的,處理不了的。如果從明心見性下手的話,直達根源,直接到達根源。


所以我時常就講:佛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不是有看到萬相,這個看到是它跑到我們眼睛來?還是我們眼睛跑到形相上?(是眼睛出去)不是它過來哦?(出去的啊!)所以你看!我們每天都在看,是眼睛出去看的,不是形相跑過來,(那是不是識?後學有沒有說錯弄錯?不對了)沒有弄錯!你在講都對了,是識。(是眼識出去的啊!)是啊!就是識(是識神嗎?)可是哦!因為佛樣講是比較明顯,讓我們知道,我們已經有在起心動念,然後佛就講祂說既不是形相跑過來,也不是眼睛跑過去,眼識也沒有過去,而是我們的心知道,心知道,所以明心,就要明這個心。哇!明心太容易了,那日光燈對不對?壞掉一個了,不亮了,是不是心知道?這樣明心容不容易?(劉講師!那後學可不可以說,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明心了,是不是這樣子嗎?)對啊!明心。(明心也見了性了,而不是說…)因為我們的錯覺是說:認為明心見性就成佛了,我們是認為這樣。


(那是看當下的那種狀況就是了。)對啊!對啊!(那是我們把它想遠了。)哦!對啊!對啊!本來就在眼前本來就在當下,是我們把它想得很遠,離我們很遙遠。(一定要想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叫明心見性。)對!我們把它想得很遙遠,想得很困難,其實很簡單的。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就是了。心就是你看到什麼,你知道是什麼,那就是心。眼睛是心的工具,那佛性要見性,就是會生念頭的那個,那個就是我們的佛性。那你如看到你生念頭的那個,就見性了。這樣有簡單嗎?簡單沒?各位回去就努力看,念頭在那裡?跑出來,跑出來給我看,這樣知道了。叫什麼?茫茫然!


(後學要提問。)好!你說!(後學以前有看過郭明義點傳師的心靜成佛這本書,他就講說以前的禪宗,他們常會有參話頭這個部份。)哦!對!(他就給你一句話讓你去參,參多久可能是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然後他說參話頭的時候,就是我們在思索,就是我們在守玄的那個當中,那你的念頭一直守在那個守玄的當中的時候,當他的師父認為時機差不多的時候。因為他一直有參,就在參那個話頭。就參那句話,那他當頭棒喝,突然間醒了以後,因為以前沒有所謂明師指點的這個部份。那他只有說,讓他用時間累積守玄的工夫,到達爐火純青的時候,當頭棒喝下去的時候,他就壑然開朗了。啊!原來就是這樣子,稍為幾句話他就懂了。我在講故事嗎?)


這大家比較喜歡聽!所以執著在玄關,活佛老師曾經來說:執著玄關跟人走,忘了玄關已成佛。因為我們人會死啊!你執著在玄關,那死了呢?被埋了,玄關也埋起來了。(玄關是個入門處,內在那個真主人才是。)對啊!我們就是要一定明白,人家說當頭棒喝,那個當頭棒喝不管用聲音,不管是真的打到身體。那個覺就是那一個覺啦!那一個覺就是要的那個覺,所以..(那個覺是一種體悟嗎?突然間的感覺。)


正常!這個正常!我們要了解有一位智賢禪師,他也是他根基很好,老和尚要成全他,說父母還沒有生你之前,把你的根源講一句來,我要記你。喔!他把所有他學過都拿出來講,和尚說:你全說不對!不是!不是!不是這個,智賢就說:那麼請老師講給我聽聽看。老師說:我講的是我的啊!跟你什麼關係?他就很感嘆,枉費我在修,就把所有自己看的經,自己的筆記,全部燒掉。然後回家做個吃稀飯僧人,就回去了。去到一位國師的家鄉,在他的墳墓附近安居。他正在鋤草的中間時候,正好鐮刀去敲到小石頭,那小石頭去敲到竹子。「咚!」的敲到竹子發出的聲音,那智賢禪師當下領悟到。


啊!就是這個啦!啊!老師在教我的就是這個,他就趕緊回去沐浴更衣,然後朝著老師的方向,向老師拜。說當時老師如果跟我講就沒有今日,就是老師當時沒講,我今天才有辦法領悟。所以就是跟你剛才看的一樣,怎麼看出來的,是不是靈光一閃,就出來了。對不對?就那一種,我們要了解到佛性不侷限,你要跟祂說怎樣,怎樣,怎樣,那個都不正確啦!不正確!所以那個「咚!」他就講:一擊忘所知,一擊呀!忘所知。把所知道的全部忘,一擊呀!就是說那個,「咚!」就是道啦!道就是這樣,在當下。當下就已經是了,你所知的,能知的,全部放下。沒有了,沒能知,沒所知,所以一擊忘所知,更不加修治。都不用修了,就已經到了。佛性本體就是這樣,就已經到了。我們這邊不是有抄嗎?下課了。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49

 我們講到第 162 頁。我們講耳根圓通以後,「正修的階段」在這個地方差不多算結 束了。往後講的都是屬於「助行」―就是幫助我們修行,有一些都是基礎的工夫。 這一次是第 49 片,到下禮拜是第 50 片,在 50 片的時候我們準備要做成可以提的小 整理包―從第 1 片到第 50 片。CD 片的話就從第 1 片到第 100 片,會有一個大的整 理包。DVD 片是小的整理包。當到第 50 片的時候我們就會寄過來。各位可以在這前 半部的時候多用一點心,因為全部都是正修――正確的修持。 我們講到第 162 頁,這本總共有 272 頁,剛好還剩下 100 張。我們講六祖壇經共有 44 集,講道德經共有 43 集。而現在我們楞嚴經已經講到 48 集,今天 49 集,下禮拜 就 50 集,都還沒講完,可以說楞嚴經特別長,講的很詳細。各位可以在不熟悉的地 方多聽,讓它熟悉,聽的熟悉以後會融入我們的性分,當融入性分以後就是我們自 己的。我們性分之中有這些東西,就絕對可以成佛。所以我們只怕不知道真理,知 道以後不怕我們不做,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良知良能會促成一直告訴我們:「要做、 要做、快做」,那不知道真理就沒辦法,它不會叫我們快做,要做什麼?做凡塵事, 愈做就愈煩。我們修性理心法就愈了解到我們佛性本體,就可以超越凡塵的所有現 象。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不管萬年前、萬年以後都是一樣, 沒有生也沒有滅,那我們不研究就不曉得。當我們研究以後就知道原來是這麼殊勝 的,這麼殊勝的最上乘佛法,可是我們都沒有機會研究,所以不知道。而現在我們 有機會研究了,假如能夠秉著那種延續的精神,三年多一定都有所得,各位前賢有 沒有所得?(有),一定會有。我們知道修道就是要走這個路,這個是正確的道路――要 明心見性,見性才可以成佛,你見不到性的話,那怎麼成。並不是說我們一口氣不 來了,回去理天然後再修。你有身體都沒辦法修,那沒有身體你怎麼修。各位一定 要知道,有身體要借假修真,趕快修。修什麼呢?修我們的脾氣毛病。我們佛性裡 面沒有脾氣毛病,可是我們的習性非常多,我們把這一些佛性沒有的東西,把它去 掉了就好。當然有一些我們都是「已經習慣了」,這叫做既得的利益不肯放捨。我 們一定要把它放,為什麼?那個不是佛性的東西,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可是我們 現在的貪瞋癡都很厲害。所以要認識我們到底在貪什麼、我們在生氣(瞋)什麼、那我 ―2― 們為什麼無明啊(癡),這我們都要了解到。 貪,當我們一口氣不來什麼東西都帶不走,那貪有什麼用啊,貪來送給別人,那何 必多此一舉,都不用貪,在生活之中就做到不貪也不瞋。我們的利益受到損害了, 我們就生氣(瞋);凡塵都是變化無常,沒有什麼利益受到損害,所以瞋也就不會發生。 癡就是無明,無明就是我們都不研究真理才會無明,一研究以後就明了,所以我們 愈研究就愈明,愈光明都是正面就沒有負面,所以生活就愈快樂,不用等到以後上 天堂,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已經在天堂了。所以日常生活之中就是一定要做。那我們 都一直在講萬緣放下怎麼做啊,後學說第 43 片的念佛圓通,各位可以詳細的聽一聽、 看一看第 43 片的念佛圓通,大勢至法王子念佛圓通。念佛圓通我們講三次,第 42、 43、44 片全部都有講,可是第 43 片是詳細解說,第 42、44 片只是念過去而已,沒 有詳細解說。雖然名稱是念佛圓通,可是它的內容都是告訴我們萬緣放下,怎麼樣 做,那個內容全部都是。不要再另外生出一些枝節,一定要按照念佛圓通的內容去 做,才真的叫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已經是念佛圓通,念自己的自性佛可以到達圓 通,很殊勝的,不用再另外找。 上個禮拜我們講助緣――幫助修道的因緣,有殺盜淫妄。第一個先講淫。這是一個基本 工夫,當我們一修到最究竟的時候就沒有兩性對待,因為我們佛性可以當男生、可 以當女生。佛性的本體沒有決定是要當男生或是要當女生。我們佛性本體是一個絕 對體,沒有對待的。那沒有對待的話,我們講淫,那要跟誰做愛啊?自己跟自己做 愛啊?了解意思嘛!所以當我們一回到佛性本體以後,沒那個事!那我們落入現象, 為什麼會很喜歡?住相(住在形相),不管是坤道、不管是乾道,只要你是住在形相, 生理上的需求就會挑起我們去追求,而挑起我們去追求可以說就是無明(癡)――不知道 真理。在真理裡面,我們佛性是一個絕對體,沒有男女相;既然沒有男女相,怎麼 會淫啊。所以一定要努力追求,可以到達的,可以做的。就看我們想不想成佛、想 不想成道。想的話就努力追求,就絕對可以做到。 經文――(第 162 頁)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 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因為我們有殺心,所以才有生死相續;若沒有殺心, 就沒有。現在我們都齊家修道,所以也都有小孩子是在修道家庭,盡量不要讓小孩 ―3― 子去玩電動遊戲,因為日本人發明的那些電動遊戲都是互相殘殺,你稍微去看一下 都是「讓它死、讓它死」,小孩子會不會受影響?(會),所以小孩子耳濡目染,小孩 子並沒有感到那是不可以,所以殺心都已經在小孩子的心中:「讓它死」,這樣不 好。我們當長輩、父母親、祖父母就要觀察一下自己的晚輩有沒有朝這方向在進行, 若有的話一定要引導,最好能夠帶這些小朋友出去遊玩,到公園去玩、到外面比較 空曠的地方去遊玩,這樣跟天地比較融合,跟天地一融合在一起,心胸就會寬廣。 假如我們都窩在電視機前面,可以說我們心裡面都不健康,而且我們有錯了也不知 道,往後發生事情了,是從這些小事情累積而來。所以我們就防微杜漸,很小的我 們都注意到,不要朝那個方向去進行,而是我們讓小孩子跟大自然接近,那我們帶 小孩子去玩則小孩子跟大人也很接近,這樣就很和樂,一家很和樂是不是修道家庭? (是),恩,就是一個很理想的修道家庭。 假如都一直要看電視的話,那小孩子就變成電視兒童,等到小孩子長大以後,小孩 子就學電視裡面的那些,電視好的都不播放而都播放一些壞的,造成我們好的也不 學而都學壞的,這樣就不理想,就會每況愈下。所以在生活之中大人一定要做模範、 要有身教,小孩子自然會學。所以這裡「心,沒有殺心」,沒有殺心很重要,因為 後學在台北生活,時常都會經過賣遊樂器的電器行,當一走過去以後,後學稍微看 一下他們是在賣什麼產品,真的,連我們看一下才沒幾分鐘,也看「讓它死、讓它 死」,我們也會跟著「讓它死讓它死」,大人都這樣子了,小孩子更不會辨別。所 以那種看了絕對不好,要看那個很溫馨的,並不是不可以看而是我們要選擇,好的、 光明面的我們要去看,那種有殺心的「殺殺殺」就不要去看,我們盡量不要去接近。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我們修正定(三昧=正定)就是要出離凡塵的勞勞碌碌,各位前 賢我們有塵勞嗎?(有),不但有還很厲害,都很投入塵勞,凡塵的勞勞碌碌我們都很 投入。我們修正定就是要脫離塵勞。 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我們殺心不除掉的話,我們沒辦法出離凡塵,一定在苦海裡 面。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非常聰明,有很多的智慧。禪定可以現前了。 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假如我們不把殺心斷掉的話,已經落入神道。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夜叉就是鬼,飛行的鬼。 諸鬼帥等:鬼的統帥。 下品當為地行羅剎:羅剎=女鬼,夜叉=男鬼。所以下品就變成地行,不是天上飛 行的。 ―4― 彼諸鬼神,亦有徒眾:這些鬼神也有徒弟。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他們也都講他們成無上道。所以我們就要有智慧去辨別。 小字體此殺戒,亦注重在心(心沒有殺心最重要),不但身不行殺,乃至其心,亦不起 殺念(心就不起殺念)。殺念尚且不起,何況殺事(殺的念頭都不起,不起的話,殺的 事都沒有)。其心苟無殺念,則不負他命(假如我們的心都沒有殺念,就不辜負別人的 性命,不欠他債。因為你殺他,就是欠他。你殺他一命,就是要還他一命。那你既 然都不殺他,自然就不用還他了。所以不欠他的債),不欠他債,自然不隨其生死相 續(就不會隨生死相續了)。若有殺心,則與眾生結怨連禍(有殺心就結怨,你怎麼殺 我,禍=災難,災難就連著下來),塵勞不可出矣(凡塵的勞勞碌碌就沒有辦法脫離)!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縱然有很多的聰明,禪定可以呈現在眼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 (=不斷殺的話,會落入神道)。鬼神福報,雖分勝劣,均為惡趣(人是人趣,氣天神 仙是天趣,三惡道是惡趣);故從人道而入者,謂之墮落(墮落三惡道)。上品之人, 禪智勝於殺業,神通既大,福德又勝,故為大力之鬼,及諸鬼王(鬼的統領者),人間 尊奉,稱帝稱天者(稱帝稱天,很多地方我們都在朝拜,那都是大力鬼,而我們稱為 神。要了解,我們凡塵在拜的不是有很多嘛,他是有一些福報才會被人供奉)。中品 之人,禪智與殺業正等(禪的智慧跟殺的業,兩邊剛好一樣重),則為飛行夜叉,諸鬼 帥等,如山林城隍等。下品之人,殺業勝於禪智(殺業比較重,聰明比較少),神通既 微(很微小),福德亦劣(福德也不多),則為地行羅剎(就是地面在行走的鬼),噉人精 氣(噉=吃,吃人的精氣),彼諸鬼神。未證謂證(還沒有證悟,說他已經證悟了),未 得謂得(還沒得到佛性本體,他說他得到了),各各自稱成無上道(無上道=佛,自己 說成佛)。 經文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 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 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 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我滅度後(釋迦牟尼佛說我進入涅槃以後),末法之中(我們現在就是末法),多此鬼神 (很多鬼神),熾盛世間(非常興盛),自言食肉得菩提路(自己說吃肉就有辦法得到菩提)。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凡塵的時候,生活的環境不容易生長 五穀,連菜也不容易生長,所以釋迦牟尼佛允許比丘吃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釋 迦牟尼佛用神力來化生),本無命根(它沒有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印度的婆羅 門都是在修道,很多的地都是很熱又潮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草跟菜都生不出來), ―5―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所以五淨肉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就好像 有肉的味道)。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就是釋迦牟尼佛進入涅槃, 然後我們眾生吃眾生的肉。三惡道的畜生道也一樣是我們眾生,那我們吃它們的肉, 就是吃眾生肉而稱為修道的人)。 小字體此言滅後,末法之中,世衰道微,邪魔惡鬼,盛行世間;倡言食肉當得菩提 正路(說吃肉有辦法成菩提成佛)。佛告阿難,當前情形是權宜之計,方便法門。婆羅 門國,地多蒸濕(地熱又潮濕),加以沙石,不唯不產五穀,且草菜亦不生(草跟菜都 生不出來);設若不化五淨肉(五淨肉就是不見殺(它死掉,沒有看到在殺它)、不聞殺(沒 有聽殺畜生的聲音)、不為我殺(不為我來把它殺死的)、自死(自己死)、鳥殘),而化 稻梁蔬菜,事出反常(假如你能變出五淨肉,那你就變出一些米跟一些菜就好了。佛 就講這樣事情出來的時候,就已經違反常態,跟他們生活的環境不合,為什麼?這 地方沒辦法種五穀,怎麼會有五穀;又種不出菜,怎麼會有菜。所以已經就是反常 了),人以為怪(人都會稱為很怪),我以大悲神力所加,愍其饑虛化五淨肉,假名為 肉(肉都是假的,不真),令汝暫得其味(暫時就養身體),聊以支身(支撐我們的身體, 有辦法修道,先借假來修真,這個假要照顧),非有心性命根之真肉(像現在的畜生道 有命根,那是真肉)。奈何如來滅後(釋迦牟尼佛進入涅槃以後),有實食眾生肉者(實 在在吃眾生的肉),而欲名為釋子(出家修道之人,即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入涅槃 之前言:「善男子,從今日始(從今天開始),不聽食肉(不聽就是不允許,所以佛在 講經的時候,講「不允許」就說「不聽」,不允許再吃肉),應觀是食,如子肉想(假 如你吃肉的話,你就要想這些肉都是你的子女,你吃你孩子的肉),夫食肉者,斷大 悲種(食肉的話就會斷掉大悲的種性。我們都是大慈大悲。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 我們佛性裡面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我們佛性裡面本來就具備)。」 經文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吃肉的人已經心開了,就是能夠領悟不生不滅的 佛性本體,好像正定。 皆大羅剎:全部都是大的羅剎,即是鬼。 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他的果報到達終點的時候,一定就沈入生死的苦海, 即有生死了。這種人就不是佛的弟子。 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所以這種吃肉的人,他們相 殺、相吞。所以「肉」字,外面是一個陰陽門,上面人字是半陽半陰(出那個門的 ―6― 上面是陽,在門的裡面是陰),底下人字則全部是都陰。我們吃了肉,上面半陽的 就沈下去,全部都陰;而底下那個全部都是陰的就浮上來,又一半是陽。所以人吃 人。要知道,畜生道之前也是人道,他當人時做的不好,欠人家債不還,所以出生 畜生去還債。所以我們吃肉就已經吃我們自己親屬的肉,有時候要了解,你養雞然 後抓來殺,潛意識是自己的親屬姑姑,現在你抓來殺,吃姑姑的肉,但我們都不知 道,吃的很高興而說好吃好吃,要不要再還給他吃?要,因果喔!所以不要貪口腹 之慾,我們從嘴巴一進去到喉嚨,有多長?三吋,我們貪三吋的味,就要殺很多眾 生。所以我們吃葷食的人,你看一生殺多少生命。他到凡塵來一生,卻要好幾千萬 生才還得完,划不來的,所以我們不要吃肉,不能說這東西很好吃,吞下去要再吐 出來再吃一吃,當一進入喉嚨以後,味道全都變了。當你要再吐出來吃一吃,你吃 不下去了,一定都是吐掉了。所以都是相殺相吞,相食未已――就是一直你吃我、我吃 你,這樣一直吃,吃到都不停止,已就是停止,都沒有停止的。這種人怎麼可以脫 離三界。 小字體欲其將如來語傳示末法(釋迦牟尼佛要阿難,將釋迦牟尼佛講的如來語要傳、 要開示到末法,我們現在就是屬於末法時期),急為救正(就是不要相殺貪口腹之慾)。 當以智知(要用智慧來知道),是食肉人,縱使修學暫得心開,亦不過相似三摩地(能 夠心開,那只是相似的正定),終非真實三昧也(不是真實的正定),現生皆大羅剎(羅 剎=鬼),報盡壽終,必沉生死苦海,永為鬼類(都一直當鬼)。 經文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 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 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次斷殺生:首斷貪淫,次斷殺生。 清淨明誨:明確的教導。 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自己把自己的耳朵塞起來,然後高聲大叫,然後 就說大家都沒聽到。 此等名為欲隱彌露:要把它蓋起來,可是就愈顯現出來。 於歧路行,不蹋生草:不是在正路(正路都有車在行走,比較不長草;而岐路就是 有長草的小路),他的腳不踩生長的那些草。 況以手拔:腳踏都不踏了,何況用手去拔。 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為什麼具備大悲的我們這些人類,而取眾生的肉 來吃。 ―7― 小字體喻仁慈之心猶及草木,云何大悲,取眾生血肉以充滋養,任意食噉耶? 經文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 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 小字體此勸斷殺,必須深斷,方可脫離生死。服有二種:服用及服食,雖一概不服, 唯經律論所明,不無輕重。如絲綿絹帛,則大小乘皆嚴禁,以其害多命也。靴履裘 毳,小乘一向聽許,大乘亦不全遮,以其非專為此而害命也。乳、酪、醍醐,大小 並許。今云不服,以能不服則彌善耳(不服更好,你服也沒關係)。如是比丘,子縛已 斷,於諸世間,真得解脫;然果縛尚存,不過酬還宿債而已(債務還清了,就沒有)。 現前殘質既盡,無復續生,故不再遊三界。 經文――(第 164 頁)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 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裡講我們的吃,像是地中百穀,我們都是吃五穀,沒有那麼多百穀。當我們吃五 穀,五穀是從地生發出來,所以我們的腳都不離開地,因為跟地結的緣很深,所以 佛就講當我們不吃地生的東西,我們就可以飛。但因為我們所吃的都是地生長的, 所以我們跟地結的緣很深,不吃可以嗎?不吃就死掉了,所以還是要吃。 小字體服眾生身分,指絲綿等。雖非身肉,然亦是彼身之一分,用之皆為彼結不離 之緣(跟它已經結下不會離開的緣分)。如人食地中百穀腳不離地(我們吃地生長的東 西,所以我們的腳都不離開地)。百穀――《物理論》云:稻者粳糯之總名,粱者黍 稷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合為六十;蔬果之實,各二十種,為百 穀也。 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指比丘之身心,於有情眾生;若身,謂肌肉骨髓; 身分,謂裘毳乳酪等。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沒穿也沒吃):謂非但身之於眾生身,及 身分,不服不食;而心亦無一念貪求服食而,是身心二途俱斷。我說是人,真解脫 者。如我此說,修三摩提,次斷殺生者,是則名為佛說,急宜從之。不如此說,是 即魔王說,食肉不礙菩提,速當遠之(所以不要聽魔王波旬說)。 經文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脩三昧,本出 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 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其心不偷:偷也列入在基本工夫裡面。 小字體此斷偷盜(偷跟盜,偷是比較小,盜就比較大了)。非但盜人財物,乃至言行詐 異,詃惑無識,希取利養者皆是也(希望得到利養,全部都算)。不唯身無偷盜,要且 心無偷盜之念,方為真持戒者,可以修三昧也(就可以修正定)。此中不言身不偷盜者, 以心且不動,何況身耶(心都不動心,身當然更不會去做)?不斷偷,則往復徵償(你 ―8― 偷他的,你還要來還他),續諸生死(會接續所有的生死)。厭塵方可以出塵(討厭凡塵 才可以脫離凡塵);貪世豈能以越世(貪世間的東西,怎麼能夠超越世間)。縱有多智 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於邪道,邪通詃世(在凡塵炫耀),非禪智不能發,今以禪智 助偷,必當墮落。上品精靈:盜日月之精華,竊天地之靈秀,附山托水,惑人祭祀 者是也(要人家去祭拜他,那也算是偷)。中品妖魅:盜人物之津液,竊山林之氣潤, 為魍為魎,伺便作孽者是也。下品邪人:賦性險曲,居心邪僻。諸魅所著”為精靈 之所附”,被妖魅之所迷,妄言欺世(欺騙凡塵),詭異惑俗之類(迷惑凡俗那種人), 皆帶偷修禪,其類不一(不是只有一個),故曰群邪(全部都不正,很多都不正)。 經文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 得上人法炫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上人就是菩薩,上人法就是菩薩法。 炫惑無識:炫耀迷惑沒有知識的人。 所過之處,其家耗散:他若走過,一些財產都會被他拐走。 小字體上人即是菩薩,以居聲聞上故(聲聞之上)。此未得謂得(還沒得到,說得到了), 未證謂證(還沒有證悟,說證悟了),邪師自負也(他自己很自負),嚇詐誘亂(誘惑迷亂), 炫惑無識(炫耀迷惑沒有知識的人),恐令其人,失於本心,亡其知見。所至之處,令 其家財耗散無餘。 經文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 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 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令其捨貪:把貪捨掉。 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所以佛制訂戒律蠻嚴格,比丘不可以自己煮飯來吃,自己煮 飯來吃就犯戒,一定要去托缽。所以「寄」在凡塵,就是把這一生已經是殘生了。 旅泊三界:陸地叫旅,海上叫泊。就是在三界旅行。 示一往還,去已無返:到凡塵來是最後了,不會再來當人。 假我衣服,裨販如來:就是穿袈裟然後把如來挑到十字路口去賣。 造種種業,皆言佛法:都說這個是佛法。 卻非出家,具戒比丘:不是那種正式具備戒律的比丘。 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所以後學都時常講,要去地獄自己去 就好,不要帶了一大堆人去。 小字體 此先以己教相比、相形。循―順,方―處(地方所在),我教比丘循順地方處所,而行 ―9― 乞食之法,令其捨貪,為菩提道(就是把貪心捨掉,因為貪最難捨掉,所以佛制訂戒 律裡面,第一個就是把貪列為最重要的、要去掉的一個重要內容)。貪為煩惱根本, 根本既捨,枝末自枯(沒有根本,枝末就乾枯了,不會再開花結果),煩惱離而菩提可 成。豈同妖邪,炫異惑眾(妖怪邪魔,炫耀跟凡塵不一樣的,來迷惑眾生),貪他利養 (要眾生供養),造生死業。我教比丘不自熟食(不可以自己煮食來吃,自己煮食來吃 就犯戒律),令其知身是幻(要讓比丘知道身體是假的是幻),悟世無常(領悟凡塵一切 都無常變化),不過寄居過客於此(我們寄居在凡塵,是一個凡塵的過客,很快就過去 了),無非借此三界示一往還,自此已去,無復再返(這一生過去以後,不會再來了。 我們也是一樣,要努力修持,這一生過去不會再來了。各位要不要再來啊?(要), 發心很大,再來渡化眾生),如此行持,方為佛子。 云何賊人,謂內心竊取利養,外貌假借僧儀(僧人的儀容)。稗販如來者(賣如來),不 著佛衣,不能取信於人,販法為難。造種種業,皆言佛法者,非法說法,詭言異行, 炫惑人心,無所不至,皆言是最上一佛乘之正法。卻毀謗真實大乘菩薩之行,疑誤 無量眾生墮無間地獄。(這罪過很大) 經文――(第 165 頁)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脩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 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這裡看一看就好) 小字體此教捨身微因。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大乘心,決定棄捐諸有為相,修三 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此是含慮有宿生盜業(累世之間都有偷盜), 障礙真修,佛教修如是捨身微因修法,一切難捨,無過己身(很難割捨就是我們的身 體),能於如來像前燒一指節,於身上熱一香炷,仗佛神力銷宿障(銷往昔累世的障礙), 又為求佛證明,除現執」,此為捨行,難捨能捨,信其定消宿業(往世所有的最業都 消除了)。 經文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 人於法,已決定心。 無始宿債,一時酬畢:怎麼多的債,一時都已經還完了。 雖未即明無上覺路:雖然還沒有了解無上覺(成道成佛的地步),可是心已經決定了。 小字體是人無始宿業盜債一時酬畢。何以捨身微因,即獲如是善果耶?盜者,取他 財利養此身(我們偷盜都是偷取別人的錢財,來養我們現在的身體),今則捨難捨之身, 供養於佛,一念捨心即是大智慧光明,無始宿債即是黑暗,明能破暗,理固然也。 長揖即永辭,世間即有漏三界。永脫諸漏:謂永遠脫離見、思諸漏而出生死(見惑、 思惑全部都脫離了)。雖未明無上覺路,信知必得,決知無有疑心(所以信知必得,一 ―10― 定會得到無上覺道,已經決定了,沒有懷疑的心)。 經文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所以因很重要,絕對不要種因,種了 因我就是要來接受果報,所以非常重要。佛就講他本身「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這在後面有解說釋迦牟尼佛本身的遭遇。 小字體設若不為此捨身酬債微因,以求懺悔滅罪,則縱成佛,必定還來生於人間, 酬其宿債(一定再來還債),以其宿業未盡故(往世所造的業還沒有了清)。如我在毘蘭 邑中食馬麥之報,無有異也(釋迦牟尼佛在吃馬在吃的食物,這也是接受果報)。 按《興起經》記載:昔舍衛國毘蘭邑,阿耆達王,請佛與五百比丘,三月(90 天)供齋, 時有魔入王宮迷惑王心,躭於五欲(我們身體的五欲,眼耳鼻舌身五個都要讓它滿足 慾望,所以這五欲是最厲害),供齋六日止。又值邑內饑饉(即收成不好),乞食不得。 時有馬師,將給馬吃的減半,拿來供佛及僧(要給馬吃的減一半,另一半拿來供佛及 僧人),佛就吃馬麥至九十日(所以從第七天開始吃馬吃的食物,一直到九十天),時 王醒悟,向佛求懺。 舍利詢問因緣(舍利佛詢問釋迦牟尼佛這一段的因緣)。佛言:過去毘婆尸佛時,有王 請佛及僧,佛僧食已,為病比丘請一分食(生病的比丘,我們帶一分來給他吃)。過梵 志山(梵志就是修道人),梵志聞香,詬曰(講壞話):此髡頭沙門(就是沒有頭髮),應 食馬麥(應該就要去吃馬在吃的糧食),何與甘饌(為什麼拿那麼好的東西給他吃),所 教五百弟子,亦如是說(所以這個是因)。爾時梵志者,今我身是(就是現在的釋迦牟 尼佛),五百弟子,今五百羅漢是。此只因宿詬佛僧(說他都沒在生產而卻拿那麼好的 東西給他吃。所以往後我們嘴巴不能隨便亂說,亂說會有報應,這就是報應。你若 說「拿那麼好的東西給他吃,拿豬吃的給他吃就好」,那往後你可能就要吃在吃的 東西了。所以這個種因很厲害,當因一種了,果報就要去接受。所以佛可以把他的 因果全部講出來),尚不免報,何況盜他財物(只有講話而已,就一定會接受果報了, 那何況偷盜),侵彼身分,自應酬債(一定要還債)。要知化佛不屬業生,真佛離諸根 量,喚誰受報,蓋為造業眾生,示(開示)有果報,令生恐懼,故今引之(令我們眾生 會產生恐懼之心,所以現在就引用來講),以證宿債必酬(一定要還宿債。所以在凡塵, 不要說吃人家的錢很高興,不要高興!一定要還的,你人道不想還,就讓你當畜生 道來還,出生一隻雞約還兩百元,一隻豬約還三千元,一頭牛約還一萬二,那你還 債的時候,你要出生什麼?雞是比較快,幾個月就可以被人殺了,可以還債了,可 是才兩百元。漲價了喔?現在三百元了?你們去買雞,一隻雞多少錢?)。 ―11― 經文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 無平復。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蓄,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水灌漏卮:漏卮即漏斗。把水裝進去後,很快就漏下去了。 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倒進漏斗,很快就漏掉了,再怎麼倒也倒不滿。 衣缽之餘,:所以佛制訂的戒律,比丘能夠擁有的就只有三衣一缽,旁邊不能再有 東西,就是不要有依賴,有依賴就成不了道、成不了佛,所以身邊不能有東西。 分寸不蓄:一分一寸都不儲蓄,就要一無所有才可以,才真的修道。 乞食餘分,施餓眾生:假如乞食有時候會乞食很多,然後自己吃不完,不能說現在 自己吃不完,留著下一餐吃,這樣不可以!要布施給飢餓的眾生,要給同行的比丘 吃,當同行的比丘都吃飽了,就要給一些飢餓的眾生吃,不能留著!不可說這個很 好吃,我這一餐吃不完,留著下一餐吃,這樣犯戒,不可以!很嚴格的!一無所有, 因為一無所有很容易到無極,因為我們都擁有太多了,所以到不了無極。這樣各位 知道努力的方向嗎?捨,把它捨掉,當捨到一無所有,你就到無極了!要不要到無 極?要,要就要學捨,能夠捨。 小字體(還) 淫一、殺二、偷三。淫能障定(淫能障礙我們正定),殺乃違慈(殺乃違背慈悲的心), 理應先斷故,偷居後。卮是酒杯,漏卮喻帶偷之心;水喻定慧,注水入於帶偷心中, 望其成就圓通,如以水灌漏卮,欲求其滿,隨灌隨漏,縱經塵劫,終無平復(都裝不 滿)。若諸比丘三衣一缽之外,分寸不許蓄積(不可以儲蓄),此止持不貪也(全部都不 貪)。循方乞食,設有餘分,盡施饑餓眾生,此作持不慳吝也(不會一毛錢打 24 個結)。 合之則斷貪吝心。 經文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 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 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迴為己解:回過來是自己理解。 小字體合掌禮眾,斷慢心(即驕傲的心)。觀實相平等,見人是佛。捶打同稱讚(被罵 被吐口水跟被稱讚都一樣),觀怨親一相,榮辱無關(榮辱都跟我們自己的佛性無觀), 斷瞋心。身心俱能捐捨,斷癡心(沒有貪瞋癡了),則我執、法執亦斷。身肉骨血與眾 生共,則轉貪瞋癡慢而成同體大悲。觀此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之物,身肉骨 血,俱皆可捨施作佛事。此皆成就無偷之心,於依正二報,斷除偷心! 於佛法上亦除去偷心。如來不了義說,是權宜之計(方便法門),不以此回護過犯(不 回護像自己),為自己解釋,以誤初學,能如是,偷心盡絕,一念純真,即證圓通體。 ―12― 經文――(第 166 頁)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 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此明妄語戒)。 這一段是戒妄語,要戒妄語,不實在的話就不要說。 小字體妄語有二:發言不實,為小妄語;妄稱證果(稱自己已經證果位了),為大妄語。 此中所斷大妄語也。不唯口不出小大妄語,乃至其心亦無妄語之念,方名持戒清淨, 可修三昧。無殺盜淫:身心無殺,則慈行成就;身心無盜,則捨行成就;身心無淫, 則梵行成就,故曰三行已圓,此許其出離生死。若大妄語,即奪其不出生死。以其 猶有貪供心故(貪人家供養)。貪其供養,求己尊勝,名愛魔;妄起邪見,謂己齊聖(跟 聖人相等齊),名見魔。既已成魔,自不覺知(自己都不知道),生同醉夢,死從淪溺, 以眾生本有如來藏心,為成佛之種,今為愛見二魔所劫,故曰失如來種(我們的根本 失掉)。 經文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 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闢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 貪其供養。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 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未得謂得,未證言證:還沒有得,說得到了。還沒有證悟,說證悟了。 一顛迦:沒有善根。 多羅木:多羅木非常高大,我們把根斬斷,高大的多羅木就死掉了,已經沒有用了。 無復知見:正知正見不會恢復。 小字體此述妄語之意,惟在貪其供養,故作大妄語。一顛迦亦云一闡提,此翻斷善 根人。善根既斷,是為消滅成佛之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者=南印度建那補羅國 之北,有貝多羅樹木,三十餘里,樹葉長廣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其樹以刀 斷,則不復活。佛記是人,永殞善根(他的善根都已經斷了),無復正知正見(不會再 恢復),沉淪三途苦海,縱有禪智,咸資魔業,不成三昧(所以都是在三惡道之中受苦)。 經文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 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姦、偷、屠、 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泄佛密因,輕言末學。 所以不能自己講自己是菩薩、阿羅漢或是什麼成就。真人不露相,露相就非真人。 所以往後聽到人家在講他自己多厲害,你就可以知道不厲害,非常平凡的凡人,比 一般凡人還凡人。像寒山、拾得一經洩漏身份,馬上就是要隱,不能再世間呈現。 所以真人都不能講出來,若一講出來就要馬上不見。 小字體佛滅度後,魔強法弱(魔很強,正法很弱),故敕菩薩、羅漢,應身生彼,挽末 ―13― 法而扶正教(就會生在各個階層),摧邪宗而救眾生(把他們所標榜的,把它摧毀來救 渡眾生),作種種形,隨類現化(每一個種類裡面都有),度諸輪轉者出生死苦海,應 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說法。 以妙觀察智,觀機現形,沙門至童女等,如三十二應說。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姦 偷屠販:乃菩薩涉俗利生(就是進入凡俗要利益眾生),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 同事)之同事攝。若不同其事,未免矯拂其心,不相順從,若與其同事,意在得其歡 心,以便與其稱讚最上一佛乘,令返迷歸悟,離苦得樂,轉彼邪心,令得正定。究 竟不肯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漏佛旨秘密之因。輕言末學=輕易泄言於晚 學之人也。 經文惟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小字體惟除命終示現捨報。暗中有遺言付囑。住則不泄,泄後不住世間(洩漏以後就 離開凡塵了),云何愛見魔人惑亂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還沒得到而說得到、還 沒有證悟而說證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正定,先斷淫、殺、盜,後復要斷諸大 妄語;必成無上菩提,此是清淨修學之明誨也。 經文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如刻人糞為旃檀形:人的大便,刻成旃檀的形相。 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形相雖然是旃檀,可是它的本質就是糞便,糞便就是臭,你 再怎麼求香都求不到的。 小字體以妄語心行,喻乾糞;禪定真修,喻旃檀佛像,用妄語糞穢之因,求禪定法 身之果,豈可得乎。 經文――(第 167 頁)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 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 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 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云何自稱,得上人法:上人就是菩薩。為什麼自己稱得到菩薩的法。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窮人說他自己是皇帝。 自取誅滅:這樣會被真的皇帝把他殺滅。 況復法王:人王都是這樣了,何況法王。法王就是佛。 如何妄竊:這個佛怎麼可以去把它偷取來。 如噬臍人:我們每個人都有度肚臍,我們用自己的嘴巴要去吸自己的肚臍,各位前 賢試試看,沒有一個人可以試得到。要把我們的嘴巴去接觸到肚臍,可以做得到嗎? 小字體但依正直之心,即成道之場(我們一定要用正直的心來修道,一定可以成道成 ―14― 佛)。《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於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乃至語默,一切行 中,尚要正直,無得虛假,云何妄自稱謂得上人之法耶(就是菩薩法)? 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家族之禍。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求進反退,求昇反墜,求佛果菩提,自不能成。如噬臍人,噬=以口咬。臍=肚臍, 口咬肚臍咬不到,謂自作妄語銷滅佛種,更慾望誰而成就耶? 若諸比丘,心如弓弦之直,無有諂曲之相。心是四威儀之主;心直,則四威儀中, 一切行門,皆悉真實,永無虛假,則能直入三摩地中,永無魔事,魔行邪險,今心 直行真,魔不得便;我印是人,定成無上知覺(無上知覺=佛)。 經文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 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 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心三口四:心,貪瞋癡。嘴巴,惡口、妄言、綺語、兩舌。 生必無因:它生出一定沒有原因,所以不會生。 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我們心都不緣色香味觸,色香味 觸都不接觸,就不會被它影響。 小字體阿難先問,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佛按定其意, 總結云:汝問攝心之法,我今先說四重律儀,即是入三摩地,至妙之門。身心皎潔, 絲毫無犯,如是則根本已除,自然不能發生一切枝葉。心三者指貪、瞋、癡;口四 者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皆為枝葉。今淫、殺、盜、妄,從心止絕,乃至一 念不生。根本既除,則枝末無所從生,故曰生必無因(不會生出來),如是四事,若能 持守,不令一念,漏落於四重中。則心常住戒,尚不緣色、香、味、觸諸塵事業, 塵依念住(凡塵按照我們的念而住),念絕而塵何所依(凡塵就沒有依賴。所以六塵都 依賴我們的念頭而住,當我們念都沒有、一念不生、念都絕了,塵就無所依,當塵 無所依,我們就解脫了。六根都不會被六塵迷惑)?魔托塵入(魔一定要托凡塵、六塵 進入),塵亡而魔何所托(沒有辦法再進入我們身心),故曰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經文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哆,般怛囉, 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神咒。 若有宿習:往昔還有一些習性,就是我們識神裡面的習慣性。 無上神咒:楞嚴咒以前我們有寄過來,各位有沒有誦?(有),大概有,看一兩次或誦 一兩次,就放著了,大概要每天誦有點困難,因為都很忙。 小字體宿是宿生(即往世、前世、前前前世一直累積下來),習是惑業習氣種子。人不 使意,意使人(假如我們不使用意、不指揮意,那意會指揮我們人。我們要使意還是 要被意所使?(使意),對,要使意。我們是主人,所有凡塵都是我們的僕人,我們要 ―15― 用它,不要被它。各位假如有買智慧型手機,一定要用它,不要被它用。現在很多 人都被智慧型手機用了,即我們都是低頭族,低的很厲害,那個就是意使人),意使 人即是宿習之使,欲潔而偏染(我們要清潔,可是都染了很多塵垢),好正而固邪(很 喜歡正,可是我們都習慣在邪僻的方向),隱然若有驅策而不能已(好像暗中有驅策, 不能自己指揮,自己的佛性不能當家),欲除宿習,用不思議力神咒,誦咒而曰一心 者,有事有理:事一心者,以能持之心,持所持之咒,能所分明,相續不斷。理一 心者:能持之心,全心是咒;所持之咒,全咒是心,能所雙亡,心咒不二,咒則是 心,心則是咒。咒是頂光化佛所說,正以表尊中之尊(尊貴之中是最尊貴的),密中之 密(秘密的法門之中最秘密的),借此除習。摩訶薩怛哆,般怛囉――此云大白傘蓋, 大表如來藏心之「體」,絕諸對待(絕對體,沒有對待);白表如來藏心之「相」,離諸 妄染(白,都沒有污染);傘蓋表如來藏心之「用」,普覆一切(所有一切都在我們如來 藏心之用底下)。既即藏心故稱無上,神妙莫測之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即佛三十 二相之最,不見其頂(有菩薩要看佛的頭頂,跑到佛的上空看下來,看不到頭的頭頂, 就屬於三十二相第一相),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最高的法不能用我們見來見),從頂 發輝,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所說心咒,以是諸佛心印,其 體即是如來藏(所以這個咒是所有的咒之中最殊勝,咒王)。 經文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 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 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佛對阿難講,你跟摩登伽歷劫的因緣,很恩愛的 習氣,不是一生或是一劫。一劫就已經很久了。各位還知道一劫多久嗎?回去的時 候拿計算機算一算。 當我們人平均的壽命十歲,然後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頂點了, 然後人心思變,已經善到頂點就反惡,這時候,每一百年就減一歲,然後從八萬四 千歲一直減,減到根本的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做一劫。這個數目可以算得出來, 一劫大概一千六百多萬年。所以摩登伽跟阿難為什麼這麼恩愛?就是五百世都當夫 妻,所以習氣就深根蒂固。後學之前也講,假如這一生這一世夫妻非常恩愛,他們 會相約「我們來世再當夫妻」,你們在家裡有沒有跟對方這樣講「我們來是再當夫 妻」,那再來的時候,既然是約定以後,就會呈現,可是角色就會互換,先生變太 太,太太變先生,而沒有改變的就是聲音,身體改變了,女孩子的聲音就變男人的 聲音,而男人的聲音就變女孩子的聲音,這一生又當夫妻,那就是前一世相約要來 當夫妻的。所以這是一生這一世可以看到,後學因為有看到,所以才會講。 ―16― 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佛對阿難講,我一宣揚最高的咒,那種五百世當 夫妻恩愛的愛心就脫離了,摩登伽就成阿羅漢。 彼尚淫女,無心修行:她還很喜歡做愛,他沒有心在修行方面。 神力冥資:神力暗中幫助她。 速證無學:讓她就得到無學,無生法忍, 云何汝等,在會聲聞:為什麼你這一些在楞嚴法會的這些聲聞。 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我們拿凡塵的土沙,舉高放掉,順著風,沙就被 吹散不見了,就是很順的意思。 小字體此顯咒力不可思議。姑就近事論之(就最近的事來講),汝與摩登伽女宿世因緣, 恩愛有加,非是一生及與一劫,由來遠矣(非常遠)!一聞神咒,冥熏加被之力,宿習 滅除,見佛聞法,愛河乾枯,故曰愛心永脫,成阿羅漢。設非咒力,除此宿習,安 得淫心速滅(淫心怎麼有辦法這麼快就滅除),契無為法耶(已經進入無為法,即佛性 本體)?彼尚溺於淫慾(男女之間的情愛),無心修行,但由神咒,資熏之功,尚能速 證無學果位(無法可學,已經成就。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云何汝等,惑習微薄(迷 惑跟習性都很微很薄),非同登伽尚為淫女,且無心修行,非汝等求最上乘,決定成 佛之決定自信,譬如以塵揚於順風,塵喻習氣,順風喻神咒,習氣遇神咒,習無不 除(習氣就會除掉),有何艱難險阻之事哉?(假如感覺自己深根蒂固的習性沒辦法改, 那就誦咒,每天誦,最少就誦一次,這樣久了,你就會了解「力道有了」,有力道 可以除掉凡塵事,凡塵事沒有那麼強了) 經文――(第 168 頁)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 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就是要選擇老師(即很清淨修持者的老師)。 若其不遇真清淨僧:假如沒有遇到。 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律的禮儀就沒辦法成就。 小字體此明因戒生定,精修律儀為其本。 經文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 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小字體道器成就,魔不得便,隨力厚薄,或著新衣,或洗令淨,而著此衣,表裏俱 潔。然香以熏其室,閒居以攝其心,心處交熏,如此誦咒,神效易致,宿習易除。 咒誦一百八徧者,表百八劫皆過,然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 放大悲光來灌其頂,此屬所感,諸佛影現,身心受益,行道無慮矣! ―17― ◎剩下約 18 分。提問問題 【問】:請劉講師講解太極圖說 【答】:要從無極。太極已經是屬於第二位階,無極才是一個源頭,源頭就是一個圓, 為什麼知得一萬事畢,就是把這一個圓,一切斷,然後一拉直就變成一,一濃縮就 變一點,一拉就變一,圈起來就是圓,圓就是一個本來(無極),切斷以後拉直就變一。 你知得一萬事畢,你知道這個一,萬事萬物都畢業了,就已經全部了解,我們要知 道這個來源。然後把一濃縮以後就變一點,一點就是我們接受點傳師一點,那個就 是授記,就是我們已經功圓果滿,授記一點。 從無極我們一念未動的時候。然後太極的時候,一個圓裡面已經有一個 S,一邊白一 邊黑,白之中有一點黑,黑之中有一點白,那就叫太極。無極、太極已經形成了, 形成以後這樣就叫兩儀,再接著下來就形成四相,四相就形成八卦,相綜相錯八八 六十四,整個天地數就完成。我們的五字真經就是這整個――無極、太極、兩儀、四相、 八卦,相綜相錯一個過程,全部都在五字真經裡面。我們要了解,我們在持誦五字 真經,就是把我們整個所有的――不管是開天闢地一直到收天收地,都全部包含在這五 個字裡面。所以到我們的合同,合同也是一樣,我們算命都會用手指――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然後子亥相掐懷中抱,能脫九九大劫災。我們所求的三寶就在我們 身上,濃縮的一點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五字真經就是屬於我們的般若妙智慧,合 同就是我們所行為出來的萬行(即我們的行為),所以佛法僧三寶就在我們身上,我們 要日用都用三寶,並不是來佛堂才叫三寶,時時刻刻我們都要用三寶,不是要你住 在形相裡面的三寶,就是要用,這樣會嗎? 【問】:無餘涅槃裡面有講到一句「無樂之樂是為真樂」,無樂之樂是什麼? 【答】:我們都住在文字,無樂之樂不落入有、不落入無。假如我們有樂,有樂就有 生滅,它有過去的時候,有樂就有不樂的時候,就是兩邊。無樂,不落入有也不落 入沒有,無樂是永遠在一個狀態之下,是很殊勝,是凡塵所沒有的,永遠都是那個 樣子,是用文字把無樂表達出來,我們不能住在文字,是這樣的。 無樂之樂才是真樂,後學常講「你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 是什麼現象?(不可思議),那樣就對了,無樂之樂就是不可思議,因為無樂之樂「不 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就是那個狀態叫做無樂之樂。 【問】:佛經裡面有一種叫「無記」,不曉得這無記是什麼意思? 【答】: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世界有邊耶、世界無邊耶、世界有盡耶、世界無盡耶」, ―18― 佛回答「無記」。就是你不要研究,因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各位前賢先有雞還是先 有蛋。因為這個吵了幾千年還吵不出答案來。「沒有雞哪有蛋、沒有蛋哪有雞」,都 沒有答案出來,佛就會講無記――就是你不要研究,你研究浪費時間,浪費你的生命, 所以都會用兩個字「無記」。無記還是你太新;假如是太老的一些人,佛根本就不回 應――「默」,你問完後,佛都惦惦(台語),那也叫做回答,什麼回答?置答(擱置的答), 就是不回答你,已經把你的回答都擱置放著。所以佛經裡面看到無記,就表示那個 問題不要去深入研究,會浪費我們的精神。 【問】:剛剛講「寒山拾得」,他們的前世是文殊跟普賢,不曉得這樣對不對? 【答】:對。因為他們示現在凡塵大概有五百世,記載在景德傳燈錄跟五燈會元,可 是示現的時候都跟我們凡人一樣,就是你看不出來他是文殊、普賢,就像是一般的 人,而且他們做的工作都很普通化,去廚房煮飯當伙頭軍,所以連廟裡的知客僧、 主持、裡面所有的比丘都瞧不起,在廚房煮飯的是輩份最低的,可是他們就是示現 很普通的形相來凡塵。他們在凡塵都是有教導渡化眾生,因為豐干和尚有一次去治 療一位新的知府(一州的長官),知府生病都好不了,因為病卻無法就任,結果被豐 干和尚治好。知府就問豐干和尚你是在哪一間寺廟,豐干和尚就回答寒山拾得住的 這一間寺廟。當知府已經就任當官要來回報感謝豐干老和尚,結果要回來找豐干和 尚卻找不到。但之前豐干老和尚跟知府講你去的那間廟有文殊跟普賢,知府說有文 殊菩薩跟普賢菩薩在凡塵世間啊?豐干和尚說有,但是他們示現寒山跟拾得。知府 就真的去寺廟找寒山跟拾得,結果寒山跟拾得在廚房煮飯一聽到有人要來找,說是 豐干老和尚介紹的,寒山跟拾得一聽就說「他若不說來,我們可在這裡煮飯,日子 很好過的」,結果被他一講,他們就不得不隱遁。所以他們一方面一直跑進深山,躲 進石頭裡面,就一直念豐干饒舌豐干饒舌,饒舌知道嗎?多嘴。你若不講,我們兩 人還住的很高興,結果你一講,我們倆人不隱遁起來還不行。結果寒山拾得就對知 府講:阿彌陀佛你不去拜,你來拜我們做什麼。因為豐干老和尚就是阿彌陀佛,他 們卻互相講出來,互相都不見了。所以一講出來以後,被人家知道身份以後,就不 能再見人了。所以要了解「真人不露相」,你一露相以後你就要退隱,不能再凡塵示 現。 【問】:活佛老師曾經提到「性理心法班除了聽以外,還每天要做一個小時」,做的 方式是不是:有前賢說隨時隨地都可以做,行住坐臥都可以做,包括你開車、炒菜、 上課……,什麼做都可以,那是怎麼做比較好? ―19― 【答】:對!後學一直強調修道在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臥都是在修道,不是要找時 間、不是要找地點,你找時間找地點那個都不是道,道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們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怎麼樣來做?活佛老師要我們做一個小時,其實一個小時不多, 為什麼?很快。假如你已經沒有重要的事要做,你靜下來然後恢復到你的佛性本體, 大概只有一剎那,不用幾分鐘,一個小時就過去了。甚至,「啊~怎麼經過這麼久, 不止一個小時了,已經過了四、五個小時」,可是一定要一段時間的努力,努力進入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時間真的沒有辦法約束了,綁不住我們了,時間的 經過是剎那、剎那,剎那已經是很久的時間。假如你還要經過幾個小時,你就趕快 進入你的佛性本體,幾個小時都過了。若是有跟人家相約,要記得,不要失約了。 【問】:劉講師上一節有說到「覺」,剛才劉講師又有說到「一」,「覺」與「一」可 以通天地。 【答】:「覺」與「一」是文字不同而已,是一樣的,「覺」就是「一」,「一」就是「覺」。 我們知得一萬事畢,一就是道,它是以文字來代表。「覺」是我們佛性本體的另外一 個名稱。因為「覺」落入身體以後「有生滅的覺」跟「不生不滅的覺」,我們一定要 能夠分的很清晰,你是屬於生滅還是屬於不生不滅,一定要知道。不生不滅才是「一」、 才是佛性本體。生滅的,因為我們都被生滅迷惑,我們追求生滅而不追求不生不滅, 差別就在這裡。對生滅的感受很強烈,對不生不滅的就沒有感覺。

楞嚴經-48

 經文――(第 158 頁)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小字體此明病在循聲(這一段講病在追尋聲音)。此方眾生耳根既利,如來以音聲做佛 事,凡聞聲者皆當免於流轉!但若循聲,則不能因言會道(不能因為語言就體會道的 本體);能聞之本聞,是為妙明心性(之前後學都會講「不以所聞分別染境,但以能聞 討個消息」,能聞的那個就是妙明心性);循順所聞之聲教,增益戲論(假如我們循著 我們所聞的聲音,只有增加戲論,都沒有用),故自取於流轉(都在六道輪迴)。阿難 縱強記(阿難縱然記性很好,能夠一聞就記住(得),不免落邪思(可是還是會落入邪思) ═給強背經典為能事者,一劑當頭棒喝(所以你會背經典、會倒背如流,就很驕傲, 沒有用的,可能當時後學有感而發)。套一句六祖惠能祖師的話,道在悟,豈在背(坐) 也 (你會背沒有用,只有增加戲論。所以要做,就是要做)。 ◎阿難記性非常好,入耳注心(經過阿難的耳朵,阿難就記在心上),縱然很難記的咒 語也一樣,聽過一次就一生全部都不會忘,這超厲害的,我們大概都要努力到六次, 反覆這樣一直六次的熏習才能夠記得住。 阿難能強記(阿難只要一聽全部都記住)十方如來所說十二部經(阿難不止只有記釋迦 牟尼佛的,十方如來所說的,阿難一樣都能夠記得住),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十二部經 裡面的清淨妙理。各位前賢知道十二部經嗎?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分成十二個 種類,叫做十二分教。因緣、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長行、重訟、未曾 有、孤起、論議、無問自說,共十二部。並不是說金剛經一部、楞嚴經一部,而是 內容是屬於因緣的、或是屬於比喻的、還是屬於授記的,是以內容來分,十二分教。 有一個最難的就是無問自說,因為菩薩都還沒到達很深的程度而沒有辦法問,但佛 知道程度已經夠了然後就講,像這一部楞嚴經的最後面都是屬於無問自說,那屬於 十二分教裡面最難的一部份。所以十二部經裡面全部都是清淨的妙理,道理都是非 常殊勝),猶尚不免落於邪思(所以我們知道還是要行要做,假如我們光知道但沒有做, 這樣的話對我們的受益不多,一定要做,我們是可以成就。現在要了解,各位前賢 我們對自己成佛有沒有信心?(有),這一定要有,因為成佛的根源就是不生不滅的真 ―2― 心佛性本體,我們已經掌握到自己的本體,絕對可以成道成佛,只是時間早晚――每個 人的根器不同,每個人染到的塵垢也不一樣,所以有的人修的很快很容易,有的人 修的挫折很多很大又很慢,這都不一樣,我們就歡喜心,然後努力學習。在日常生 活之中就要修道,修道不是找地點、不是找時間,不管什麼地點、不管什麼時間都 在修道,所以各位一定要在行住坐臥,全部都在道之中,一定要在生活裡面已經就 是道了,這樣才不會說「我要趕快到佛堂去修道。下課了我要到凡塵投入塵垢了」, 這樣不行,這樣時間都太短了。真正的一修持以後,時時刻刻最重要就是「保持清 醒的頭腦――覺」,而我們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起惑造業,因為不覺才會造業。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覺(不知不覺)的時間很長,我們就要訓練時時刻刻都「覺」, 容不容易?不容易。要了解到,「這個覺」是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 假如我們都一直被凡塵誘惑,我們那個覺(功能作用)偏偏都用到外相,所以這時 候,在本體之中就不覺了,那個覺都是外相、都是變化無常,這樣就是無明。假如 我們知道外相都是因緣際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是假的,這樣不注重外 相,我們就會注重我們佛性本體,時時刻刻都注重佛性本體就是在覺之中,就沒有 不覺。所以差別也很小,差別在造化對我們的引誘是強還是不強。因為我們不研究 的話,外面的引誘力量很大,都拐騙我們讓我們進入六道輪迴。假如我們時時刻刻 知道外相都是假,都是無常變化,這樣外面引誘的力量就減弱了。外相要引誘我們, 我們自己的主宰就會出來當家,自己的主宰當家,那個覺就很充實。 所以要了解,我們一定要先培養對自己的信心。所以仁義禮智信,信居中統四端兼 萬善,一切功德從信建立,信為道源功德母,信什麼?就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不是相信外面的事物,「外面的事、外面的物」不用你去相信,為什麼?因 為那個是因緣聚會所產生,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當下都是空的,不實在,實相就只 有佛性本體,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覺了,都在本體之中了,當然我們一口氣不來,身 體還給天地水火風土,然後回到整個宇宙虛空都是佛性本體,回到家了,已經回來 了,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這別人幫不了忙,自己的佛性不當家,別人是幫不了忙 的,一定要自己努力,要先了解真理,然後實際的去做。困不困難?不敢回應,不 敢回應表示還不想做,為什麼?外面還很好玩,都還很想到處去觀光。凡塵的所有 景相,不管再怎麼好的景相,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所生發,沒有真心佛性就沒有萬 相、沒有山河大地。所以整個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佛性,觀光?看我們自己佛性 就好了,我們自己的佛性很寬廣,超越太陽系,你能觀光的就只有地球裡面,而你 的佛性是超越地球的,這我們要知道。 ―3― 這一段就是文殊菩薩所講,我們整個能夠見到的現相,就好像海浪引起來的泡泡, 一下子就破滅了,而我們整個佛性的大覺是非常寬廣,山河大地是大覺之中的一個 泡沫,很微小,真的好像我們道親前賢講的「我們地球就是一顆綠豆」,綠豆不大, 很小的。我們整個佛性盡虛空,已經盡到沒有外、小到沒有內,這麼寬廣都是我們 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都沒有接受這一種殊勝的道理,所以我們見解就很狹隘, 生活也都是在自己一個小範圍裡面且也不寬廣,所以就形成很喜歡跟人計較。假如 我們都很寬廣了,擴展到整個宇宙虛空,那凡塵這個我們還須要計較嗎?不須要了, 計較都是多的,自找麻煩,所以一定要研究,我們研究真理以後,生活的很寬廣, 不要等到一口氣不來,當下就已經是天堂。而我們很喜歡計較、很喜歡進入現相, 那煩惱很多,都是害我們自己。 所以阿難被文殊菩薩講,雖然記得十二部經清淨妙理,但還是一樣不免落於邪思。 所以我們的念頭觀念,我們都是佛,為什麼不成佛?被我們自己的觀念障礙。所以 我們的觀念一定要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沒有障礙了,成不成佛?就成 佛了。那為什麼不成?因為我們有很多邪思(不正確的思想),觀念都不正確,這樣我 們才在凡塵受苦六道輪迴。當我們一透徹真理以後,這一些虛幻不實在的全部都沒 有了、不存在了),為物所轉(被物轉。各位前賢我們是被物轉還是轉物?我們都被物 轉。這個東西比我們還要厲害,我們為了要房子就努力賺錢買房子,為了要車子就 努力賺錢買車子,有沒有被物轉?(有)。都是被物轉。當回到我們的佛性本體來,我 們的如來能轉物。後學之前都跟各位講過,老前人要訓練後學「不要心被物轉,要 心能轉物」,怎麼訓練呢?就是把客廳之中的擺色,搬過來搬過去。當在老前人做 的時候,我們要不要幫忙?(要),老前人就一直搬來搬去,後學就想吃飽太閒,這東 西怎麼一直搬過來搬過去,後來後學就想老前人要告訴後學什麼,為什麼東西一直 在轉換,啊~物隨心轉,東西要隨著我們的心,這個擺在這邊不理想,我們把它轉 到這邊來,就是物隨著我們的心轉,不要我們的心被物轉。當後學領悟到了以後, 老前人不搬了。所以後來想一想後學還真很幸運,跟老人家住在一起,一棟感恩樓 只就只有兩個,老前人跟後學,所以才有辦法在身邊去體會,老前人也是不喜歡用 講話,老前人要用行動來告訴你問題、告訴你解決問題。一方面身教,老前人本身 都不睡午覺,當時感恩樓還沒蓋,後學到天元佛院去養病(是養身體,不是養病,病 癒養就愈病),因為心律不整(幫大姑開車冷氣太強,身體都已受不了)到埔里天元佛 院養病,那時候感恩樓還沒蓋,後學在養老之家的房間睡覺,老前人會時常到埔里 仁愛之家,等到所有身邊的人都不見的時候,老前人就跟後學講「白天不要睡覺」, ―4― 後學就不講話,後學心想「你又沒看到我白天在睡覺,您來後學都在您身邊」,老 前人回去以後,隔了一段時間再來,然後等到身邊都沒人又對後學講「白天不要睡 覺」,因為那時候後學真的身體狀況蠻差,老前人一回到福山,那時候感恩樓還蓋 好,後學又睡覺,第三次老前人來又講「白天不要睡覺」,後學在想「我在睡覺你 又沒看到,怎知道我在睡覺呢,好啦,就不睡」,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午睡習慣了, 你要不睡,是很難過的,還好,為什麼?因為那邊土地很大有七甲半,有種花有種樹, 種花的旁邊有雜草,午休的時間剛好太陽正大,後學就跑到花圃去拔草,後學是很 想睡,可是太陽很大很熱,然後後學在那邊拔草,大概兩個禮拜,真的是很難熬。 (各位有沒有午睡的習慣?(有),有時候小睡一下,恢復精神很快)。那時候老前人 是要訓練後學白天不要睡覺,那時候後學是還沒跟老前人住在一起,老前人是住在 福山,後學住在天元佛院的養老院在修養。經過兩個禮拜不睡午覺,真的午間時候 就不會想睡了。所以你只要熬過兩個禮拜,你就可以不用睡了,現在看到人家在睡 午覺,就會笑「喔~你被身體打敗了」。 像我們去渡人家要人家吃素,你可以跟他講「你只要忍受兩個禮拜不吃魚不肉」, 你第三個禮拜你就會怕了,看到魚看到肉你就不敢吃了,兩個禮拜就可以了!只是 那兩個禮拜一定要很堅強,不能被引誘又回去了,一失敗了,以後可能就沒有成功 的機會。所以當後學沒有睡午覺,老前人再來就不會再講「白天不要睡覺」,很厲 害喔!所以大德者真的是不可思議,後學也是講後學在後天廟有蠻大的工夫,結果 老前人一句話「現在什麼時候,不管快去渡人,還在打坐」,好啦,放棄,把所有 後天的成就都全部放棄,然後投入真正的性理心法,才有辦法跟各位結緣,不然那 時候對後天的那些,我們一般都會住相,住相就最喜歡聽到這一些來、未來、去、 未去的一些事情,你很喜歡知道,就是我們識神的神通變化,當後學一放棄以後, 隔了一段時間,這一些識神的全部都放掉,然後追求性理心法。之前也是有,在後 天廟識神也是講性理心法,可是那是完全都還隔了一層,程度差很多。所以就放棄 了。結果很有意思喔,當時後學問老前人問題是民國 63 年年初,然後一直到民國 77 年,老前人遇到後學,當旁邊沒人的時候,就對後學講「你現在還有沒有打坐」, 已經經過 14 年了,中間都沒談及這問題,中間也不很常見面,可是竟然老前人都還 記得後學是打坐有工夫,後學回答說「沒有了,你老那時候一講,後學就沒有再打 坐了」,然後老前人竟然跟後學講「你現在可以」,當老前人一回到福山時,後學 真的又打坐了,當一打坐下來,不行,為什麼,因為天元佛院有七甲半的地,種很 多花草,管理人員才 3 人,當後學一打坐時:「哪個地方還沒做、哪個地方也沒做」, ―5― 後學就想「我不用打坐了,我再去做好了」。所以點點滴滴這樣一經過來,了解真 正的「道在悟,豈在坐也」,真的不是坐可以得到道,就是你真的要領悟。 這個領悟有深有淺,你淺悟也是悟,你深悟也是悟,而中間的所有修道過程,也一 樣都會有讓我們領悟,也會有讓我們成就,那時候我們都會很高興,而我們也是最 怕在那種中間過程的成就,讓我們非常高興而就住在那種自己覺的很好的境況裡面, 這樣就不會進步了。所以我們一研究就要直接到達最頂點,不要中間的過程太多、 成就也太多、住相也太多,到後來都障礙自己,真的都是障礙,後學都一直鼓勵我 們真的要徹底了解,從真理下手,我們做的時候就從凡夫地直接到佛地,當然這中 間我們自己要加倍努力,不可能累世之間都不造業,都有業。 要了解「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還宿債」。 「了」:就是你已經透徹知道真理,而且你所作所為已經都在真理之中,這樣叫「了」。 「未了」:就是我們的心還有罣礙。有罣礙的心就是未了。 所以我們會想到「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都會有 這方面的偈語呈現。這都是一個過程,我們在過程之中,我們要努力的去修證自己、 渡化別人幫助別人,然後自己對真理一定要透徹知道「佛性本體無形無相,佛性本 體哪能容得住業障、容得住煩惱」,所以煩惱業障在哪裡,有在佛性本體嗎?沒有 的。因為我們住相,我們在識神之中,我們的習慣性,六道輪迴太久而養成的習慣 太強,這一些習慣性在我們的佛性裡面都沒有,所以懷讓禪師講「染污即不得」, 我們要把佛性染污――即凡塵事非常多要把佛性整個都卡住,是卡不住的,染污即不得。 但是「修證即不無」,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造的業障太多,你一定要修證,把 這些佛性所沒有的都去掉,我們佛性沒有貪嗔癡,我們的習性(貪嗔癡)最強,所以要 去掉貪嗔癡就要很用心,時時刻刻我們保持覺,你有覺的時候,有沒有貪嗔癡,絕 對沒有!當我們一有貪嗔癡的時候,保證就是不覺,你不覺了才有貪嗔癡,一有貪 嗔癡以後就延伸出來非常多的煩惱,大部分都是住相,都是形相讓我們煩惱。所以 要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相都是假的都不真。你把所有的相都了解它的 根源,相=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形成,包括我們身體也是一樣,水火風土聚會借我們 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這個都不是我。 有一位梵志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一個方法很簡單又很容易記也很容易做,就可以 成佛?佛說有,梵志說什麼方法?佛說「非汝物莫取」,梵志說「我知道了」,佛 一聽你知道了「那你講看看」,梵志說「我的身體也不是我的,是天地的水火風土, 所以我的身體我也不要」,佛說「好,你這樣可以了」,自己最親的身體都不要, ―6― 那外相更不用說了。所以各位前賢要了解「凡所有相都是假的」,都不是我的。現 在我們都把身邊的東西看成這是我的且很維護的,稍微一點點受到侵害,我們就很 抗議。我們所維護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假的,我們維護假的,我們有維護我 們真的嗎?我們的「真」我們都不維護、都不管祂,祂怎麼樣我們都不管,我們維 護都是假的,這樣我們是很聰明還是很笨?想一想還真很笨,假的一直維護、一直 用心,而真的我們都不管祂,最值得我們追求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是 頑空的,而是很實實在在、確實的這個覺,不是生滅的覺,是絕對的覺,你注意祂, 祂有,你不注意祂,祂也有;你覺,祂在,你不覺,祂也在;就是要這個。這個才 是我們所要努力追求,剩下的都等而次之,不追求也沒關係,因為都帶不走。我們 所能夠擁有、帶走的就是這個實相――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這個在成佛的,當你一 證悟這個以後,你當下就是天堂,什麼東西都是假的、什麼東西都不是我的。這樣 有沒有看破了?凡塵都看破了,看破就好生活,很高興。我們佛性本來就是這樣, 逍遙自在很高興,可是我們都滿臉憂鬱,好像剛從廁所出來,臉都很臭。所以我們 要追求最值得追求的佛性本體)。 溺於婬舍,不得自由(阿難沈溺在摩登伽的房間裡面,已經不得自由了。我們在研究 阿難沈溺在摩登伽的房間,而說遭遇大難。各位前賢我們想想,現在社會人士假如 陷入摩登伽的房間高不高興?(高興)求之不得喔。你看差別這麼大。所以很高興求之 不得,就是準備要六道輪迴;而陷入魔難的這個:「阿~糟糕了,要怎麼辦,趕快 救我」,這就是要脫離苦海。差別在這裡。我們凡人是陷入六道輪迴好呢、還是脫 離苦海?(脫離苦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智慧來判斷,怎麼做?不能沈溺在身體 的享受。身體享受,當身體一口氣不來,身體全部不負責任,身體不管的,身體會 管我們嗎?佛性要出來擔當,所有罪過都佛性要擔當,身體都不管。身體一撒手以 後,拍拍屁股走人了,還給天地了)。豈非隨所淪(就淪落六道輪迴)。 阿難的記性,縱觀世界所有的人類,歷史上記載的,或現今人物,沒有一個比得上 他,「入耳注心(進入耳朵就能記住了)」,再難記的咒語也祇聽一次就記住,且經過 幾十年也不會忘記,連釋迦牟尼佛都讚嘆他,但在實際的修持,成就就不大了。阿 難大慈大悲示現這種狀況,讓走跟他相同的人能清醒過來……,相信凡人沒有他的 能耐……,縱然有……,也修不成啊! 要如何修交代得很明白。旋流獲無妄,旋者轉也,流者入流,出流緣塵(出流就是我 們把注意力,讓它出去外面。入流就是把注意力收回來。出流就跟凡塵攀緣),入流 照性(能夠入流迴光返照就性,就照見我們自己不生不滅佛性),出流即循聲隨塵(循 ―7― 著聲音然後隨著凡塵,這樣叫出流,注意力都出去了),漏(就是漏,中文把漏翻譯成 煩惱,在實際方面就是精神外放了),入輪迴(進入輪迴)。入流照性,即反聞聞性(反 聞我們的聞性,誰能夠聽到啊、能夠聽到聲音的是誰啊,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獲得真實常住不流轉之性(常住真心不會流轉,不會進入六道輪迴,不流轉的常住真 心我們就可以得到),出流即無明,入流便解脫(我們迴光返照就可以解脫),所以旋 流反聞便得無碍大解脫……(只要我們反過來,把注意力反過來,不要去追求凡塵的 那些萬相萬事,我們回來注意自己的佛性)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神之力,欲旋流反聞,當生珍重之心。我為汝宣說金剛王(性, 金剛王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好像金剛,金剛之王都不會被人家破壞)具 體、相、用三大,其體堅固不可破壞(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堅固不可破壞);其相光明照 了一切(相光明);其用銳利能斷無明(佛性本體可以斷掉無明,但我們都不用,都不 把祂啟發,不把祂培養)。王者(王,三橫一直,三橫就是三界,一直就是道貫,道貫 三界稱為王,並不是指現在當國王當總統,而是道貫三界,能夠在三界之中都自在 無碍),自在無礙,前有加寶覺兩字(金剛王寶覺),含在三字之中(寶覺就是金剛王, 金剛王就是寶覺),如幻不思議=幻是譬喻,無而忽有(沒有,它忽然有了),雖有若 無(雖然有,但好像沒有),謂所修三昧,無修而修,修即無修,性相鎔為一體(所以 真正的在修道,就是也不標榜我在修道,已經進入修而無修,沒有修道的念頭觀念, 可是沒有修嗎?不是,而是修即無修。融入日常的生活,不標榜「我是在修道、我 是在生活」,那個生活就是修道,已經在道之中,這才叫正精進。假如我很努力修 道,那當你懈怠的時候呢,這就變生滅,所以我們不追求生滅,我們追求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是不生不滅,所以正精進: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臥都在修了, 不要找時間、不要找地點,找時間找地點都是有期限,一段時間就不見了,那都不 算。當我們已經融入生活,整個生活都是修道,這已經就是了,不管什麼地方、不 管什麼時間都是修道,都在道之中。若有人說「你不用聽,你修就好了,你做就好 了」,你看講出來就漏洞百出,我們行住坐臥都是在道之中,還要再修道嗎?就不 用再煉了。有時候要了解,講了老半天道是什麼東西,我都抓不到,怎麼修呢!相 信各位在道之中時間也都多蠻久,都算二十年、三十年了、四十年了,都很久了, 有些人會說「我小孩子出生就求道了,我現在已經五、六十歲了」,這樣修多久了? 很久了,若有人問你「那你有修成嗎?道是什麼,你知道嗎?能說來讓我聽聽嗎?」 這也很容易,你眼睛看著他,這個就是道。為什麼?修道就是修心修性,眼睛能夠 看人就是心性,你眼睛看著他,已經一眼就已經講完了,「我講完了,你聽得懂嘛」, ―8― 並不是要講的很多才算,有時候我們不講話人家就了解了),如老子所言「上德不德」 (上德就是非常有道德的人,他不把道德掛在嘴邊,所以不將道德存在心中,他已經 融入整個生活,所以整個生活都是德那個叫上德。並不是說上德的人都不德,那糟 糕,你按照字面意思就相反了,要按照意思,不是按照文字。上德的人把德融入生 活,所有的一切行為動作,行住坐臥都是德,所以不將它當成道德。那「下德執德」, 執著道德,所以老子說「執著之者,不名道德」,你執著了,你做出來那個都不是, 那叫沽名釣譽,都是假的不真,真的就是上德不德,當我們真的修也是這樣,已經 沒有在嘴巴談修道,而是實際都已經在做了,在道之中)。 不思議者=不可以心思口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什麼樣的狀況很難講?但我們可 以體會,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我們怎麼說?就是不可 思議,講不出來,不能用頭腦來思想,不能用嘴巴來論議,就是進入那種狀態。所 以我們要追求到最上乘的佛法都是沒有語言,你講出來都有它的瑕疵,沒有語言才 是真正的正確,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無言之法,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沒有語言的道,我們用語言明顯的來講,因為語言我們可以進入了,但不是這一些 文字語言,而是因為描繪了而你能夠進入了,那就是對了!所以「言語道斷(不能講), 心行處滅(不能想)」,語言這方面講的已經斷了,沒有話講;心一念接一念,心的行 處都已經滅了,沒有了,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內涵),超出世出世間(世出=出世間,世 間=凡塵)。 佛母真三昧者:初告阿難及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 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我們研究這本,就是三摩提大佛頂首楞嚴),及十方婆伽 梵(就是佛,是佛的梵文),一路涅槃門(就是要走入涅槃,走入不生不滅的道路,要 怎麼樣走,裡面都詳細告訴我們)。可見十方諸佛都從此一門超出(都從這一個大佛頂 首楞嚴超出),趣入涅槃之門(趣=往,往涅槃之門),所以稱為佛母(佛的母親),出生 諸佛故名。 真三昧=乃天然自性本定(三昧=正定,真的正定從佛性本性出發,是佛性天然自然 具備的),非同用工夫所得之定(不是我們參禪打坐得到的,而是自性之中本有的)。 真三昧具簡、要、易、速四義(簡單、扼要、容易、快速)。但依耳根一門深入――簡; 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我們的六根一時都可以清淨)――要;但向根中(我們 耳根,聞性之中),旋流反聞――易;自入流亡所,而至寂滅現前――速。 經文――(第 158 頁) ―9―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這是對阿難講,你聽到非常多的佛,一粒微塵一位佛,一切的秘密修持的法門。欲 漏一定要先除掉,把欲望跟煩惱全部都除掉,不除掉的話,我們記得很多修道方法, 會過錯耽誤。我們將聞性來受持佛所說的佛法,為什麼不反聞自性,自己聞自己的 自性。 小字體此抑多聞而顯過(我們聽的太多了,就變成過錯,只有聽而沒有做)。釋迦佛、 文殊菩薩和阿難三位同於空王佛所發心修道,佛、文殊勤精進,阿難樂多聞,據此 則所遇之佛,等同微塵(遇到的佛非常多),皆以多聞之力護持法藏(把所有的法全部 都記下來),凡一切秘密深奧之法門,悉皆得聞。惟務多聞,不勤定力(就是不努力去 實踐,聽到以後不做,這樣沒有用,跟沒有聽到一樣),欲漏種習,不先除卻。蓄積 多聞,反成過誤;非但聞於普通佛法,乃至聞於秘密深法,皆為循塵流轉(循著凡塵 然後我們流轉在六道)!將自己之聞根,受持諸佛所說之法,何不識取本聞(我們自己 本性之中具備的功能――聞),而旋倒聞根以聞聞性(聞我們自己的佛性)。此兩句「將聞 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將我們的聞性來受持佛所說的佛法。為什麼我們不迴光返照來 聞自己的聞性)」是修道最重要的法要。簡、速、巧、妙。 經文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小字體此聞乃凡俗所用攬塵所結之根(把凡塵都攬過來,然後結了在我們耳朵裡面), 非是自然而生。因於動、靜(動=有聲音,靜=沒有聲音。有聲音與沒有聲音都叫聲 塵,所以妄塵不真)二種妄塵,黏起湛然精明之體,發為聽精,聽精映聲,捲聲成根, 遂有耳根之名字(這詳細解說來源。因為凡塵的有聲音跟靜悄悄,黏我們的佛性本體, 然後發揮佛性的功能作用,聽精反應聲音,把這些聲音收集以後,就變成我們耳根, 才有耳根這個名字)。 「旋聞與聲脫」――最重要的關鍵(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旋聞與聲脫),既因攬聲而結(把 聲音整個攬過來),必待脫聲而解(全部都沒有聲音了)。旋轉能聞之聞性,與所聞之 聲塵脫離,即入流亡所(所以工夫就是在這邊。平常我們耳朵都豎的很直一直在聽外 面的聲音,這叫出流緣塵(跟凡塵攀緣)。當我們能夠迴光返照――入流,迴光返照一回 來以後,我們的聞性就跟聲音脫離,這個時候的聞,是聞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 就是在這邊我們大概是最難放得下。我們都是會記得外面的聲音很迷人,很值得我 們去追求,都不肯回來聞我們自己的本性)。 「能脫欲誰名」――言塵已脫而根隨盡,更有誰名為根也(聲塵已經脫離了,這個根 就盡了。當聲塵脫離以後,我們耳根就沒有對象,就不會作怪了。這樣的話,更有 ―10― 誰名為根啊,就沒有了!就可以回到我們湛然精明之體。因為我們很少研究怎麼樣 來進入修持的法門,所以就會覺得比較生疏,可是你一定要在這方面用心,因為要 成聖成凡就是在這個關鍵,你看是要它出去呢、還是要它回來,這是一個關鍵)。 經文――(第 159 頁)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我們只要耳根全部都還原,六根成解脫,只要一根就好, 不用全部六根都修。 三界若空華:三界好像空中的花。 聞復翳根除:我們的聞性已經恢復了,就是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翳=眼睛 有毛病,翳根除掉了。 塵銷覺圓淨:凡塵都沒有了,我們佛性本體(覺)圓滿清淨了。 淨極光通達:就可以發揮大用。 寂照含虛空:寂=不變之體,照=隨緣之用,講佛性含著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這時候我們來看看凡塵,好樣我們晚上睡覺時候作夢, 夢裡面的事情。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引誘你進去摩登伽的房間像在夢裡面,誰能夠留你的形 相呢。 小字體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塵不緣了,根沒有對象,就獨立了,它就盡了沒有了)。六用不 行(我們的六根都不在行了),返流全一(已經返回到湛然的本體,一就是佛性本體), 解結者(打結要打開),但從耳根,逆流而入(我們從耳根逆流而入)。一根既已返本還 源,覺性現前(我們的佛性就現前),不復循塵結根(不再恢復我們循著凡塵的聲音, 聲塵又結耳根,循著色塵又結眼根,循著味塵又結我們的舌根),則六根俱成解脫。 則眾生世界,已自不能纏縛矣! 塵界全倚情根而立(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是按照我們的情根然後建立),今情根解脫, 而塵界自必隨銷(凡塵世界都已經消了,雖然形相一切都還一樣在,可是在我們的心 中,它都不存了,已經對我們沒有作用了)。見、聞如翳眼所見空華,翳病若除,華 於空滅(我們翳病除掉的話,空中的花沒有了);聞根今已旋妄復真(旋轉我們的妄, 已經恢復到真),則翳根之病除矣(我們六根的毛病都已經消除了)!幻翳既除,而塵 界應念隨銷(凡塵一切都已經消了),由是本覺之體,圓而不礙,淨而不染(都圓滿都 沒有障礙了,清淨不染塵垢)。 ―11― 淨極即寂,光通即照、此光寂而常照,含裹虛空(虛空光明常照)。卻來觀世間,猶如 夢中事:以含空之寂照,覺察世間(我們能夠覺察凡塵),悉皆如夢,了無罣礙(這時 候就是解脫了),即所謂超越世界,得大自在。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者(夢裡面誰能留住你的形相):乃激發阿難之語,汝昔之所 以被邪術所制(摩登伽用咒來制伏阿難),無自由者(使阿難無自由),正是不能解根超 界(解開我們六根、超出整個世界),得大解脫。亦由不知根中圓湛妙心(我們六根之 中都有圓滿湛然、奧妙我們的心性),寂照含空,但取緣塵影事為心,妄認身中,是 以受制莫脫(受到制伏,沒有辦法解脫)。若能以寂照觀世,則摩登伽女乃是夢中之人, 以夢中之人無法牽汝之身,留汝之形。 經文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 性。 小字體 此喻從真起妄,返妄歸真也。巧幻師,即能作之人,喻真如能隨緣。幻作,即所作 幻術,喻成事無明(我們做事在無明之中做事)。諸男女,即幻作之人,喻六根。一機 抽,即諸根動之機關,喻一精明之體分成六用。息機:休息機關而不抽(抽的機關休 息),喻旋一根精明之體,令其還源(讓它都恢復到本來)。歸寂然:男女諸根皆不動, 六根俱解脫。諸幻成無性:所依幻處,亦成無性,即器界亦超越(情界、器界全部都 超越。情就是我們眾生,器就是世界,我們看得見形相的世界)。 經文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 銷,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小字體言六根中性,亦如幻人之諸根。一精明,是依真妄和合而起,而為六精之總 相,即陀那微細識(陀那微細識是從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中出來)。六根是能依,一精 是所依,故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和合根塵,合上幻師,幻作男女,雖見諸 根動,要以一機抽。一處成休復:指耳根反聞照性,合喻中息機,六用皆不成,息 機歸寂然,情界脫纏(眾生有情的世界就脫離纏縛)。塵垢即指器世間(塵垢指凡塵有 形有相的世間),六塵垢染世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成圓明淨妙,器界超越(可以情 界脫纏,器界超越)。 餘塵:斷無明未盡,謂之有餘微細之塵,尚在諸學(就是有學)。明極即如來:無明盡 淨,本明證極,即是究竟如來。法門既妙,修證又巧,成佛無難,所以選耳門(文 殊)暢談結論。 經文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小字體文殊選定耳根圓通,勸眾普修。意謂反聞之功,易而且速(很容易又很快速), 故呼大眾勿迷本聞,及汝阿難勿再強記,真實圓通,惟在旋轉循塵之顛倒聞機(真實 ―12― 的圓通就是我們要旋轉循塵――即隨順凡塵那種顛倒的聞機,我們把佛性發揮的聞機去 聞凡塵的那些聲相;若能反聞的話,反聞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會呈現),反聞 聞性,此性即是圓湛不生滅性(就是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亦即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實成佛之真因(成佛的真正原因)。故判決此性定成無上之佛道(絕對可以成道成佛), 即究竟極果(到達最頂點的果位)。圓通法門雖多,初心真實惟修聞性(這就很快又很 簡單很容易記)。 經文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 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文殊菩薩說不只有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我也是這樣修的,所以我亦從中證,從 耳根圓通證悟本性。 小字體此是十方三世微塵諸佛到菩提家,入涅槃門,一條妙修行之大路。過去諸如 來,斯門已成就(這一個修持方法都成就了);現在諸菩薩,雖未成佛,今依此各入圓 明;未來修學人(修道學習的人),必當依此耳根反聞之法,如是而修。不唯諸佛菩薩, 由斯而入,即我文殊,亦從耳根反聞之中,而得修證。 經文――(第 160 頁)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小字體誠者真也,如佛言,真真如佛所命,詢我二十五行(25 個修道方法),誰當其 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阿難及此界眾生耳根最利,循聲故流轉(我們都追循著聲音,所以才流轉六道),旋流 獲無妄(我們把出外緣塵的那個注意力旋轉,讓它迴光返照,旋流就可以得到無妄, 無妄就是真,就可以得到真),成就涅槃心(可以成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觀音耳 根圓通最優。 經文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常修學,淺深同說法。 小字體自觀音耳根圓通之外,其餘諸二十四聖所修方便法門,皆是佛之威德神力, 令其即遇之事,而能捨脫塵勞,非是通常可修之法;若是通常可修學,不須仗佛威 神加被,但任運進修,自能入圓(進入圓通)。亦非是淺位與深位同時可以說法,若淺 深可同說(淺深可以同時說),不須即事而捨塵勞,如那律失明,佛示樂見照明;周梨 闕誦(周梨盤陀伽沒有記性,誦偈語誦不來),佛教調息攝心。如鳥芻多婬,佛教觀慾 火(慾火一起,全身都火熱);難陀心散,佛教觀鼻端。此皆即事捨塵勞(就是在他們 深易的事相之中去修持)。人各不同,豈可以同修乎 (人都不一樣,遇到的事情都不 會相同,所以修的法門也不會一樣)?且此等唯對於淺位,深位則不相宜。如須菩提 之解空,富樓那之宿辯,皆屬深心(那都是修的非長久,才得到他們的根底)。豈淺智 ―13― 初心可得入哉(我們智慧很淺又初心開始要學,沒有辦法到達那個程度)?若耳根圓通, 則是淺深可以同說,久長可以共修,而最初入門最適宜。 經文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 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在這耳根圓通的修持法門,沒有迷惑。 小字體敬禮尊法(很尊重這法門)。以此耳根一門修證定體;即前佛說,三如來藏自性 清淨之理體。所證定用乃屬無漏無為,不思議之事用。此正如來真如法身全體大用; 故頂禮求加。如來藏,如來即佛寶。藏,謂藏心法寶。加被眾生於此耳根圓通無生 疑惑,方便易成就。不只阿難,眾生亦同。 經文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 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要怎麼樣回家,路都已經非常明顯, 知道怎麼走了) 小字體此阿難一類之機(就是有學但程度不很高的),所知障輕故能頓悟;而煩惱障重 故未能頓證(我們都是被所知所障礙;所知障、煩惱障,我們大概兩個都具備)。且圓 頓教旨,惟重徹悟(徹底的領悟),不愁不證(就怕不領悟,你領悟以後一定證)。阿難 既是大權示現(故意示現比較低的程度,要來帶領末法的眾生),雖不證亦復何礙(不 證沒有妨礙,阿難的發心非常大)?此了然者,豁然貫通(豁然貫通就是了然)。得大 開示,文殊分明指出,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及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要怎 麼樣成就,就是觀世音的耳根圓通)。 經文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 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即摩登伽),聞說偈已,成阿羅漢(光聽 文殊菩薩這樣一講,她就已經證悟到第四果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小字體皆得本心者即悟得本有真心(各位前賢皆得本心沒有?);遠塵離垢,得見法之 眼清明。性比丘尼是摩登伽。聞是偈後成阿羅漢,即證無生法忍(在不生不滅佛性法 裡面已經安住不動,忍是安住不動,凡塵的忍耐是別義,重點不是我們要忍耐,佛 經的忍都是安住不動,各位前賢假如我們一直忍耐,有沒有辦法到永遠?一定會爆 發,所以安住不動就不一樣。什麼樣的橫逆他都不會放在心上,因為無我相、無法 相、無非法相,然後在四相之中無我、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部都沒有,那 誰在污辱我,就沒有,那沒有的話,誰要忍呢,就沒有。所以就安住不動叫做忍)。 又有無量眾生發無等等無上菩提心,無等等=謂佛果菩提乃為無等,無有何法可與 等齊,最上之意(沒有比它更高,也沒有跟它相等齊的)。 ―14― 經文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 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 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 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小字體心迹圓明,悲欣交集:心即根中圓湛不生不滅之真心;跡即旋流反聞,次第 解結之事迹;不達本有之心,則曠劫積行,徒勞無益(所以我們不通達、不知道、不 啟發我們本有的真心,你再怎麼久的時間,一直在修都沒有利益);不達修證之事(就 是沒有辦法證悟佛性),則塵埋寶藏,莫救貧窮(寶藏都被凡塵所埋沒,我們都很貧窮, 沒有這些寶藏來生活)。今性修畢達,故曰圓明。得路未歸故悲,到家有望故欣(得到 道路可是還沒有回去,所以悲。有希望可以到家了就很欣慰很高興),一時悲欣交集 於一心。自解已圓(自己對真理的方面已經圓滿),愍後未悟(憐愍往後末劫,我們現 在世屬於末劫的時候,沒有辦法領悟),現欲利益未來末法諸眾生,故請佛明示,如 何安立道場,遠離魔事。 經文――(第 161 頁)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 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小字體末劫時候,去佛漸遠,根機愈薄,邪說競興,真假莫辨,有欲修者,於菩提 心,得無退屈,應如何處置。 經文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 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小字體此讚其請問之當(很恰當)。善哉有二意:一、善其發利他心,得菩薩正行。二、 善其請道場意,得利他法要。意謂如汝所問,祗恐邪師說法,擾亂定心,必須安立 道場,方可遠離魔事;此誠救度一切眾生,末劫之時,免於沉淪陷溺,極要之法(在 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講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麼多的邪師在說法,都要擾亂眾 生)。 經文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戒律)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小字體此佛正說道場助行。前佛對當機,發明如來藏心,由耳根圓通,悟理直入者, 乃為正修。今當機(阿難)憐愍末劫,恐多障難,有志欲修者,設立道場,所以如來, 有帶事兼修之說,名為助行,謂助正修之行。 然助有二:(1)惑重者,先持禁戒,以制斷發業無明(先把發業無明制斷);(2)習 重者,兼持秘咒(秘密的咒語),令熏斷俱生無明(俱生無明很難斷掉)。故知末世修禪 定者,非此助行,則不免於邪說所惑(被邪說所迷惑),而成魔子魔孫。因今世人出言 缺少三思!(講出來都缺少三個,戒定慧) ―15― 毘奈耶=佛所說之戒律,三藏之一,又云毘尼或毘那耶,譯曰滅、律、調伏。戒律 滅諸過非(過非=過錯及不對的是非),故云滅,斷決輕重之罪者故云律。調和身語意 之作業,制伏諸要行,故云調伏。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戒定慧。攝心為戒:收攝其 心,一念不生,眾戒具足(所以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所有的戒律都具足具備了。 我們心一外放就破戒了,心一收回來就守戒律。所以佛的戒律之中,也是要我們成 道成佛),所以攝心便名為戒。因戒生定:心既攝已,寂然不動,漸生於定,如風止 息,波浪自停(風止息了,波浪就沒有)。因定發慧:定心成就,本明漸發(我們本有 佛性的光明就漸漸的發揮),照涵萬象,如風停水湛,自體生光。無礙清淨慧,皆從 禪定生。則名三無漏學。(所以修道者一定要去行持) 經文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 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小字體心為戒本(心為戒律的根本),若攝之則名持戒,放之則為破戒,故以攝心,名 為戒也(大乘的修法)。阿難所思及是程度不深者應如何補救,所以佛特示助道之行, 若以示現之得初果須陀洹已不入六塵,已無須加此殺、盜、淫、妄之沈迷於凡塵(這 個佛都不用再講,所以阿難所請的就是為我們末劫的眾生),除離之修法,可見阿難 發願之深。不顧富樓那之揶揄(富樓那嘲笑阿難,阿難都不會見怪),忍辱負重,無非 欲後世眾生有明法可循(佛明確的說),此經所站的水平是在本性上,所詳論是耳根圓 通,反聞照性,塵亡根盡(塵都沒有了,我們的根就沒有對象),脫根脫塵,哪有自陷 塵境(不會再陷入凡塵的景象)起殺盜淫妄之事(不會再生起殺盜淫妄之事),故知此加 行持戒,道場,持咒是為中下根之輩,開方便之門。自覺還深迷塵事塵境者,加緊 腳步,奮發圖強,快馬加鞭(六祖言定慧一體,不是二,是言其已成就,此戒定慧 是言其過程),正因眾生離道太遠,欲修者先須守戒,以戒革除塵染,定慧才能顯 現(六祖所講的定慧一體就是這邊後面所講的兩個,一定要先自己的程度夠了,然後 再來接收定慧一體)。若諸世界六道眾生,皆因淫欲而有身命(我們有身體都是從婬欲 來的),是以纏縛生死(都綁住了)。做愛就是生之因,其心不婬,則生之因已斷(心不 婬欲,生的因已經沒有了),無生就沒有死,才能脫出輪迴。於婬欲一事,非但不動 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與攝心為戒相應。心既清淨,則樹倒根斷,枝葉不 生,自不隨其生死相續。如後乾慧地文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根跟境已經沒有 對立),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可證斯義。汝修正定本出離塵勞,淫心不除,塵不 可出,淫欲為塵勞首。 經文――(第 162 頁)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 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魔王他也是一樣要成無上道) ―16― 小字體帶淫修禪,塵不可出。縱有多世智辯聰,善說諸法。禪定現前,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魔樂欲境。既不斷淫欲,則墮魔界;今以禪定多智而助淫心,使淫增熾。 如此修法已偏了正道而不自知,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慢成習(慢=驕傲),非果計果 (不是可以得到果位,他自己說得到)。其人亦不覺已著魔,如此則直墮地獄無疑。 經文――(第 162 頁)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 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 決定,清淨明誨。 小字體我者佛自稱。滅――滅枝末煩惱,即見思二惑引起,和根本煩惱,即三界無 明。度――二種生死,即分段和變異,滅度即去世之別稱(已經離開凡塵)。正法像法 已過,末法之中;去聖時遙(離聖人比較遙遠),魔強法弱(魔很強佛法很弱),故云多 此魔民,熾盛世間。如火熾然盛發,世間盡受其焚;廣行貪淫為善知識――即先世 帶淫修禪之輩,來為教師,現通現慧(顯現神通顯現智慧),密教行淫(暗中教人行淫), 以為佛事,遞相傳授,自以為善知行淫之事,善識行淫之理;令諸眾生落愛見坑, 愛即思惑,見即見惑,而以淫欲為教化之端,則墮愛坑;而以淫欲為真修之法,則 墮見坑;見思二惑是生死因,落此坑則失菩提正路,特囑阿難(特別交代阿難),轉教 末世,淫欲為大定冤賊,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心不要起)。此正防 微杜漸,臨深履薄之誡。果能如是,方名如來,先佛世尊指過去諸佛,今昔之佛, 皆作是說,定可信從。第一者,居四重之首(殺盜淫妄),決定斷除心淫,清淨修學, 究竟明誨。 經文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修到根源,假如不對的話,我 們用沙石一直來煮飯,煮的再怎麼久都不能吃。所以一定要找到根源――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 小字體而以禪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喻如 蒸米成飯。(假如不修證因的話,再怎麼久再怎麼努力都不會成道成佛) 經文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 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 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輪轉三途,必不能出:輪迴三惡道都是很苦的方向,苦海不能出。 小字體設汝不斷淫欲,是以淫身,求佛所證妙覺極果;縱經多劫(修了非常久),修習 得開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觸處便發(一遇到景相,你就發那種欲望想要做愛), 由此惡業必至輪轉三途,人身尚不可得,況欲修佛果耶?佛所證之如如理,何路修 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機者,發動之由(發動的原因)。身之淫機,由心使作(心一 ―17― 動了,身才會有動作),心之淫機,由念逸放(念放逸,所以心就會動),必使一念不 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斷。若使能斷之性猶存,而所斷緣影仍在,終非杜絕,必使斷 性亦無,能所雙泯,方稱無病之人也。於佛果菩提,斯可希冀(才有希望)!如是名為 佛說(這樣講的話就是佛所講),不如此說(不是這樣講),或言行淫不礙真修,是即波 旬說,速當絕之。波旬魔王之名,此云惡者,能傷法身而害慧命。梁武帝謂,此波 旬惱害於人,易之為鬼(把它改一個名稱叫鬼)。(以上是講「淫」,接下來就講「殺」) ◎剩下約 14 分,提問問題 【問】:無遮法會,無遮是什麼意思? 【答】:無遮就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程度、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全部都可以進來。無遮, 沒有遮止。有遮,就是有挑選,有一些不能進來、不能聽。只要你肯研究肯聽,你 就可以進來聽,這叫無遮(沒有遮止)。一般有的都會限制你要有程度,你才可以參 加發會,你沒有到什麼程度就不可以去參加,這就叫有遮。 【問】:獨覺是什麼意思? 【答】:獨覺就是沒有老師教,而他自己觀察萬相榮枯―生發然後枯萎了,他領悟道 理了,這叫獨覺(獨自覺悟),不經過老師教導。辟支佛就是獨覺。獨覺跟緣覺,緣 覺是修十二因緣;獨覺是觀察萬相,萬相都有一直生然後長、異、滅,榮枯、很興 盛,他觀察這個道理而領悟,這叫獨覺。(問:劉講師,這樣他是自證嗎),那個程 度才叫辟支佛,是在菩薩之下,因為他只有觀察萬物,還沒有把他知道的來渡化眾 生,所以他還沒有進入菩薩位,還在聲聞緣覺的位階,是屬於自了漢(自己解決自 己的困難就好,不管別人)。 【問】:我們今天在講的這個好像是淫,那是不是去了以後,我們比較好修道。 【答】:因為我們現在上天大開普渡,那是從我們的心裡面修持,因為心婬,各位前 賢你心一產生了想男女做愛的,你看的見嘛?你知道嘛?你自己興起的時候你知道 嗎?各位前賢這個修持就是不起那個念。要了解為什麼說中下階層,就是不是一個 很高程度的,而不是很高程度就要先從行為來規範,行為規範以後,慢慢你才達到 心性。最重要,他為什麼說攝心為戒,就是我們心不外放,你把心收攝回來,把這 個當作戒律,當你收攝回來是不是都覺了,沒有不覺,那你沒有不覺就是沒有無明, 沒有無明就不會做錯,不會做錯就不會落入惡的果報。所以我們能夠收攝能夠迴光 ―18― 返照,我們這樣修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我們在講「假如大家都清修都不結婚了, 那凡塵都沒人了」,是不是這樣?有時候在這個大場合有一些倒還不好說,因為我們 每天都要吃飯,孔老夫子也講食色性也,所以你知道就好不要講。 【問】:剛剛劉講師你有說到「安住心不動叫做忍」,但是裡面有一段「難陀心比較 散亂,佛陀教他觀鼻端」,這兩者有何差別?如何去修? 【答】:各位前賢文字是幫助我們了解狀況。安住不動,假如是以我們了解的動跟靜 來進入的話,那完全都離題了。我們已經知道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輪廓呈 現,然後又深入其中,又通達整個宇宙虛空,你再還有所住的話,那就絕對不對。 可是我們要怎麼樣來講這個現象呢?要講「你能夠到達,要先了解輪廓,然後你讓 祂茁壯長大,然後你一直就能夠在不生不滅的本體當中,你都不要再有起心動念來 做凡塵這一些不該做的事」,那要怎麼說?所以就用「忍」,忍就是安住不動,安住 不動就是你整個佛性本體全部都了解以後,你不要再有什麼樣的狀況出現,所以我 們用這個字。那你用「安住不動」,我們都會說「不要動」,不要動好像比較容易之 道。可是這個「忍」用的就很妙,忍耐。所以真正要你到達就是全盤了解的那個狀 態,那個狀態要怎麼說?無言,無言之法,然後勉強來說叫做忍,叫無生法忍,既 然都無生的法為什麼還要忍,所以那個就是告訴我們是什麼都沒有的,什麼都沒有 的狀態之下,你要那樣去追求所以就用忍,而不用安住不動。是這個意思。 難陀是釋迦牟尼佛的親弟弟,同一個父母生的。因為難陀跟佛一樣是有三十相,只 有差兩相(三十二相就成佛),因為難陀很喜歡男女之間的情愛,佛就教難陀你要了解 凡塵的萬相都是假的,當然佛經裡面沒有記載,可是這邊把它記載說難陀觀鼻端白, 因為難陀神散,神散就是分心,為什麼分心,就是因為難陀都喜歡女孩子所以分心, 叫難陀觀鼻端白,就是叫難陀觀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你觀你的鼻端白, 我們這樣眼睛觀下來剛好看到鼻頭。假如我們心念太多,你試著觀看看,你一觀了 以後,你就沒空去想東想西,你就只能看著鼻端這裡,看這裡會是白色嗎?不會, 可是你真的觀久了絕對不一樣,你就自己去做你才會知道「原來有這個工夫」,你還 會看到你的呼吸之氣成兩條白煙,等一下會說看到鬼,可是你真正的做那就是工夫, 真的就是有,可是不能住相,那就是已經專一了,分散的心、神散已經沒有了。 【問】:有人常在睡夢中,夢見和修行者對話,或看見特殊的景相,這樣對修道人有 幫助嗎? 【答】:尿床夢,不要管它。除非祖先來托夢,祖先來托夢就表示對你寄望很大,因 ―19― 為祖先要來托夢,祖先要向閻羅王用功德去換,這樣才可以來托夢。所以祖先來托 夢的夢你才要注意,看那個夢跟你講什麼,那個才是重點,剩下有的沒的都是尿床 夢。 【問】:仙佛批的訓文很多,我們都沒有去研究,活佛老師常提醒我們要研究性心法, 此兩者我們要如何來抉擇? 【答】:訓文就是性理心法,所有佛講的訓文,裡面都是性理心法,只是我們不投入 研究而已。當你研究以後,你再回去看訓文,你一定看得懂。這在講什麼,以前看 不懂,但現在都看懂了。就是性理心法,所以一樣,沒有衝突的。你很熱心看仙佛 的訓文,絕對你就會知道我們在講的就是在講仙佛的訓文。 【問】:現今的社會有人會用法術,也就是遁法,將我們身邊的東西取走嗎? 【答】:妖魔鬼怪啊,那個沒辦法的。倒是我們的生辰八字不要隨便給人,假如真的 有學邪法的人、不正的那一法的人,他會有辦法讓你生讓你死,所以真正我們的生 辰八字不要給人。

楞嚴經-47

 經文――(第 152 頁)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 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 薩,及阿羅漢。(從微塵方:即很多的方向) 小字體佛現瑞應。師子為獸中王,遊行無所畏,佛為法中王,說法無所畏,故以師 子名座。從其五體:一首兩手兩腳為五體,同放寶光;其光遠灌十方微塵數如來之 頂,及法王子菩薩頂,彼諸如來亦同,光明互相灌注,正顯自他因果交徹。佛光灌 諸佛頂,乃以自果徹他果(自己修證的果位,然後貫徹他方的果位),灌菩薩頂,以自 果徹他因;然必灌其頂者,表圓通妙理,為最勝頂法(最殊勝的妙法)。(最) 經文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 金剛三昧。即時天雨去聲落也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 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 唄詠歌,自然敷奏。 小字體色聲諸法,法法圓融。林木池沼屬無情(沒有情的自然界),皆演法音成有情, 情與無情共一體(我們研究楞嚴經就了解,情跟無情是同一體的,都是我們不生不滅 的真心佛性)。交光相羅,同體不分,不雜不亂,處處皆同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以表諸聖法門,即同而異,即異而同,互遍互嚴,天地呈祥,滿目瑞相(祥瑞之相),。 大眾眼觀瑞相,耳聞法音,身居法會,頂灌佛光,各各得未曾有(不曾這樣)。一切普 獲金剛三昧者,因相悟性(因為這個相,然後悟這個性),悟明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理性 (所以悟明了一切事究竟,就是一切事已經都完成了、沒有了,已經都究竟了,然後 得到堅固的理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謂徹法底源(徹法的源頭),無 動無壞(如如不動)。諸聖入門雖各不同(諸聖修持的方法都不一樣),所證圓通則一。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此娑婆世界依報之大地山河,俱同不現,唯見十方,微塵諸佛 國土合成一個世界,表諸妄銷亡(所有的妄都沒有了),一真獨露(一真就顯現)。妄空 真顯(妄已經空了,真就顯),即生滅既滅(所有的生滅都沒有了),寂滅現前(如如不動 就顯現在眼前),正是圓通真境,到此詠歌讚頌,自然敷揚節奏。 經文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 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 ―2― 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誰當其根:什麼人修持的方法可以給阿難來修最適當。 小字體佛敕文殊揀選(選擇哪一個法門最適合阿難以及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因前 「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選擇圓通的根來修跟不圓通的根來修,它的功 效差別是在一天可以成就、一劫可以成就,是差的非常遠,一劫是非常久,一日是 很短,所以選擇圓通根的話,很快就可以有成就。選擇不適合的來修,成效很慢), 又云:「隨汝詳擇(選詳細的選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釋迦牟尼佛對阿 難講,你詳細的選擇,可以進入的、很適合修的,佛就會發明讓修持的方法很清楚 的顯現,讓你知道怎麼去做)」。因阿難示現不知最圓之根,故請如來,最後開示,退 藏密機,冀佛冥授(就是不用講,用暗中告訴他)。故佛敕諸聖各說因地修證法門,使 欲有成就之修士,可深入各法門解密,文殊為根本大智(智慧最高就是文殊菩薩),過 去乃七佛之師(七佛的老師),承命揀選有二意: 一者:佛前雖令一門深入,究竟未曾顯說何門(佛前面有講過一門深入就可以到達圓 通,但沒有講是哪一個法門);況今諸門並陳(25 修行方法全部都講的很詳細),理宜 決定一門也。 二者:諸聖所說,各皆方便,惜不對根智,惟觀音合機(就是二十五門裡面,就只有 耳根很適合娑婆世界來修持,所以文殊菩薩就選耳根圓通),此一選決定捨諸門,而 獨取耳門,歸元無二(歸到我們的本來,沒有兩個,都是一樣),方便多門(有很多的 修持法門),末世眾生開悟甚難,示方便門容易成就。 經文――(第 153 頁)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後學在我們之前看的那本楞嚴經(即第一本)裡面有說這一段,我們在佛經裡面是 很少能夠看到,這裡是沒有。各位回去你翻一翻(第一本)這部分,前面有寫:一 般天地的造化變化,所有的經過情形,在經典裡面很少記載也很少去探討,唯有就 這是一段,文殊菩薩所講的這一段是最詳細,我們可以從這一門深入,就是文殊講 的這一段我們深入研究,就可以知道整個凡塵的整個變化。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我們對這一些偈語要特 別的,一個字一個字意思都很深,我們要一個字一個字了解。 我們的覺性非常的寬廣,就好像海一樣。性澄圓,就是澄清圓融圓滿。 【註】第一本講義這段偈語,附在後面。 小字體覺性為海,橫無邊涯,豎無底蘊,非若水海,尚有邊底(橫的話沒有邊際,豎 ―3― 則沒有底,廣無邊,我們的覺性就是非常的寬廣;不像凡塵的海,凡塵的海有邊有 底,海很深,可是畢竟有底。像太平洋最深的地方大概有三千公尺,已經非常的深, 可是太平洋畢竟有底,但我們的覺性沒有底。這一段我們特別的注意一下,對我們 修道會很有幫助)。性―指體大,澄圓圓澄―相大,元妙元明―用大(平常我們只有講 體跟用,相我們比較不強調,但這裡全部都講出:體=性,澄圓圓澄=相,元妙元 明=用)。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湛然常寂都如如不動),圓含萬有(凡塵的萬相萬事都 含藏在這澄圓裡面,包含萬有),寂而照,不變常隨緣(寂=不變之體,照=隨緣之用, 不變就是寂,隨緣就是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圓澄,謂覺海雖然圓含萬有,究 竟澄湛不動(雖然圓含萬有,可是祂是如如不動,湛然不動),照而寂,隨緣常不變(雖 然一直有體,可是祂都有用,用以後又收歸到本體回來。所以不變常隨緣,可是隨 緣以後又回到常不變,所以奧妙就在這裡,平常我們沒有研究,就會一有體用以後, 就認用為體,就錯誤了)。元妙,本來自妙(自己就很奧妙),不由造作(不是我們有為 去造作);元明,本來自明(本來祂很光明,自然的光明),不假功用(不是我們用人力 可以去做的),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我們在作工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當一念不生,我們法爾具足(所有的萬法全部都具足),雖然已經都到達一念不生、 雖然到達萬緣放下,可是我們都圓含萬有――即天地的萬相萬事都在我們那個當下。所 以這個工夫一定要做,久了,你體會就深入,一深入以後,就法喜充滿,就已經脫 離凡塵了,苦海就脫離了,一定要這樣子研究努力)。元妙即含有元明之意,澄圓即 元妙義,圓澄即元明義(經文的圓澄、澄圓,只有字對調而已,可是意思是一個元妙、 一個元明,元妙是講體,元明是講用,有體然後有用)。故上兩句偈語所依的真源即 是本有的真心,亦即如來藏性(我們每一個都是如來,我們含藏天地的萬相萬事)。 下兩句:「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是能依妄源(已經起妄了),即最初根本不覺(根 本不覺就是無明),亦即獨頭生相無明(這就是不知不覺已經產生無明),一切妄法皆 依他而生(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在我們佛性本體,都不能落入有為,一落 入有為,真就不見了,就隱了,然後妄就呈現,妄法就全部出來)。元明,不妄生照 用(元明不要發生照用),則是本明,毫無一物(全部沒有),今於彼元明性上,妄生照 用(所以看經文:元明然後照,這個「照」字就是最開頭的錯誤,不要照就可以,但 我們都要照,以為佛性都暗,要把佛性照的光亮,我們凡情都是這樣想,結果這是 最初的無明,開始就由這一個念頭一來以後,底下就全部錯錯錯,錯的開源就是這 一個。元明,不要照,不要加工,不要加東西進去,當我們一加,就照,照就生所, 就有能所,有能所就是生滅,所以所立以後,我們的照性本來光明,佛性本體的照 ―4― 性就亡,本來的光明就沒有了。所以元明照生所的照就是妄,已經是妄照),照―妄 照,生所―因妄照而妄所生,即前之「覺非所明,因明立所(覺,我們佛性本體非我 們要去研究、要明瞭的對象,因為我們要明瞭,然後立所,即有能所。再講一次, 因為這意思比較不明顯。覺非所明,我們佛性本體不是我們用有為的方式要去研討 祂、知道祂,你用有為的方式,都已經是錯,所以不會讓我們到達最上乘最頂點, 不會修到最高。所以,這個覺(佛性的本體)不是我們用有為的方式可以到達,因 為用有為就建立能所。只要我們一落入能所都是生滅,一有生滅都是對待、都是無 常,就沒有辦法到我們的本來。所以元明不能照,祂本來就很光明,你用無明要來 照祂,把祂照的光明,這樣全部都是妄)」。「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佛性本體有體有 用,用=照,照就是明,很光明了,我們不能再加了,一加就變成妄),所明、必明 ――就是在本體上加工(本體上不能加工),轉本明變無明(本來很光明,但只要我們 落入有為,就變無明),以所照之妄境既立(所照已經建立),而真照之性遂亡,即所 謂有相當情,無相即隱(有形有相,我們有做有為當家了,無相的佛性就退隱,所以 我們的佛性本體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去認知、知道。六祖壇經裡面懷讓禪師講「染污 及不得」,就是講佛性本體。佛性本體你要染污,染不得,為什麼?沒有形相,沒 有形相你再怎麼染…,好像我們用油漆要來刷虛空,虛空哪能讓你油漆,你再怎麼刷 也刷不著,只要你一油漆就掉落地上,虛空漆不著,我們佛性就是這樣,你要用有 為,全部就錯了,所以染污即不得,六祖也講「即此不染污,是諸佛是所護念」, 諸佛所護念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這個。「修證即不無」,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六道輪迴染了很多的塵垢,佛性本體裡都沒有這些塵垢在,我們修道就是 要把這些佛性所沒有的去掉,最嚴重的就是貪嗔癡,佛性沒有貪嗔癡,可是我們現 在眼前生活之中有沒有貪嗔癡?(有),從哪裡來的?從我們六道輪迴來的,六道 輪迴久了,久了以後,本來是都沒有,可是我們一生一世累計,一直加,本來是貪 一點點,後來愈貪愈多;嗔,就是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氣,本來也是一點點,後來 愈氣愈大;癡=無明,無明本來也一點點,後來愈來愈無明,每況愈下。所以我們 研究要從根源,研究根源,從根源做起,絕對就正確),如迷雲起,必障蔽於慧日(就 好像天上的雲都起來了,我們就看不到太陽。慧日=我們的智慧,假如我們迷昧了, 智慧就沒有了,障礙我們的智慧)。遂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故云所立照性 亡(所已經立了,有能所了,照性就沒有)。 經文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我們對這一段了解,凡塵的事就很好應對,為什麼?迷妄,我們迷了、已經妄了, ―5― 不真了,才有虛空,有虛空了,依這個空才有世界,各位前賢世界是真的還是假的? (假的),我們從這裡來講就知道,原來世界是假的,因為那個虛空是從迷妄出來, 從迷妄出來的虛空,依這個空才立世界,有世界才有國土、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 我們才有眾生,所以全部都是妄。所以為什麼後學一直在講「假的、假的、不真」 就是這樣,全部都是妄,只要落入形相都是妄、不真,變化無常。你愈了解真理, 你就愈不會跟人計較――沒有用、假的,多的是我們六道輪迴的業,為什麼會六道輪迴? 因為我們造業,為什麼造業?不知道真理,為什麼不知道?不研究,我們可以想想, 我們為什麼不研究?每天都很忙,忙什麼?賺錢,賺錢做什麼?吃飯,吃飯做什麼? 要生存,生存要做什麼?我們可以一直追,追到根源的時候,原來都是假的,我們 追的都是假的,真的都不追。所以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讓我們徹底了解,凡塵的所有 都是假的,我們一定要把假的去掉,然後走入真的,當一到真的,我們就已經回來 一真法界了,全部沒有兩邊對待。所以講「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所以世界 的形成都是虛妄才有,都不真。 小字體此明從真起妄(這一段從真起妄,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起妄,這妄假如沒 有佛性本體,妄沒有作用,所以從真起妄),妄成世界、眾生、業果(這個妄才成為世 界,有世界才有眾生,有眾生才有業果),三種相續之相(這樣三種相續之相,一直綿 延不絕,所以追到來源,怎麼來的,原來是虛妄來的,是假的而來的,迷幻不實在, 都是虛的)。以其妄所既已成立(所立照性亡,妄所都成立了),則轉本有之智光,而 成能見之妄見(我們本來有的智慧智光,可是我們不用,而我們要什麼?我能見,就 有我所見,我要看、我一定要看,看了才知道,就是因為我們追這個能見,以為都 是很有智慧才會追能見,結果一追我們就是妄,因為有能見有所見就是生滅),欲見 本識(要來看我們所造的業在哪裡,想要看看業在哪),不知本識不可見(看不到,各 位前賢我們的業債看得到嗎?看不到,無形無相,可是可以用我們的智慧去推測, 去推測就可以知道這個有業有造業,但業的本身看不見的),遂迷性空而妄成頑空(本 來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屬於真空,可是現在變頑空,頑空是什麼都沒有,所以 就講迷妄有虛空,這個虛空就變頑空了),故曰迷妄有虛空,即前「晦昧為空」是也; 親依無明(依賴無明),虛空先現(虛空先顯現)。依空立世界――以本識既不可見(我們 所有的業都看不到),而定欲見之(而一定要看),空見相對(空跟見相對),堅執欲緣(就 是要要要,我一定要,欲=要),如瞪目發勞(我們眼睛一看虛空都不要眨眼,會看到 什麼?「滿天全金條,要拿沒半條」,這叫瞪目發勞),依虛空晦昧,結暗境而成四 大之色法(所以凡塵的來源就是這樣來的,怎麼來?瞪目發勞,本來都沒有,但我們 ―6― 強制一定要看到有,它真的就顯現有讓你看。所以凡塵怎麼會是這樣,我們都認為 很堅固,原來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故曰,依空立世界(因為有頑空了,世界才建立), 即前「空晦暗中,結暗為色(把暗境變成形相,就是四大。所以會想:空就是空,怎 麼會有四大、怎麼會有景相?所以後學就講,我們這個空間有四大水火風土。現在 我們用科學所發明的冷氣機、除濕機,我們可以把空中的水集中,我們就可以真的 看到空中有水。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體溫、溫度,那就屬於火,不管天氣是熱是 冷,全部都有溫度,都有火。風,你只要一手不動,一手動,你就可以知道風。土, 太陽光從空隙照進來,我們就可以看到灰塵,世界粉碎就變灰塵,灰塵集中就變成 世界。所以在空中,空跟色合在一起,所以一點都不是卡通,是真的,原來空色不 二,色空不二,色空是一,空中有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就是萬相的元素,萬相怎麼 來?水火風土而來,萬相都是水火風土,所以由水火風土形成萬相,而水火風土就 在空中。所以你研究真理透徹了,我們就可以解脫所有的煩惱,我們煩惱都是從形 相而來,住相了才煩惱。我們對「相」已經了解――「原來是水火風土,緣聚則生緣散 就滅,都是假的」,那還要不要煩惱?(不要)所以要記得往後在煩惱的時候,你就要 知道「這都是空的,我怎麼在煩惱啊」,就會了解再煩惱下去的話就很笨了。所以 就是我們迷昧了以後,才有這世界的呈現)」是也。妄想凝結成無情國土(就是山河大 地)。妄想知覺成有情眾生。依無明藏識(我們無明已經有了),生起依、正二報(正報 =我們的身心,依報=我們所處的環境,山河大地整個國土),而有見、相二分(我們 的見跟形相。各位可以了解,為什麼我們要心境一如,因為心跟境是一體,可是我 們看到這邊就知道它怎麼分了。知不知道?從我們的妄,我們加東西進去「佛性本 體」,因為覺得佛性暗、不光明,我們要照,要使祂光明,這樣一照就變妄――無明開 始了,一妄以後,就有一念無明生三細,有業相、轉相、現相。業相是全部都還沒 有形相,轉相也一樣是還沒有形相,等於是現在在腦筋裡面想,腦筋裡面的想,會 不會變成行為?就會變行為,把我們本有的般若妙智慧轉成能見之見,有能見就要 有所見,所見要來見業識,但業識沒有形相,那我們就一直想見想見,就結暗為色― ―就是瞪目發勞,你就看看看。所以後學講你要見鬼,你就一直心裡面、頭腦裡面想: 鬼跑出來、鬼跑出來,真的鬼跑出來給你看。而我們的山河大地竟然也是這樣來的, 從我們的一念(起心動念)就有山河大地,當山河大地有了以後,就有眾生,眾生有了 以後就有業果,我們造業要接受果報。所以在這個源頭醞釀的時候,這時候還沒有 形相,可是只要有醞釀以後就會慢慢呈現,呈現以後,山河大地也是我們佛性裡面 生發,然後有山河大地就可以呈現我們身體,就可以住,有住了以後,我們就有行 ―7― 為,造了業,就收受果報。所以世界眾生業果三種就一直相續,就沒有了期。為什 麼?因為從妄而來,而我們又把妄當成真,然後就一直有喜歡討厭、有取捨,然後 一直造業一直受苦,什麼時候解脫?所以上天慈悲大開普渡讓我們得道,道很殊勝, 可是我們不研究的話知道殊勝嗎?一定要研究,很殊勝,可以使我們回歸到我們本 際本來。在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一念無明生三細之前,就是那個狀態,所以我們 一定要回到我們的本來,就不用在凡塵受苦。六道輪迴縱然是在天道當氣天神仙, 那也不很如意,雖然當時很享受,畢竟有時間限制,時間過了一樣又六道輪迴,唯 有回到我們的本體、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經文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 有? 空生大覺中: 虛空(世界的成立)就產生在我們的大覺之中。整個世界就在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之中。所以各位前賢這不是後學發明,這是釋迦牟尼講的經典,而這一段是文殊 菩薩講的。說「空生大覺中」,這個虛空就是在我們的佛性本體之中。 如海一漚發: 我們這個世界就好像海水有波浪,波浪會起泡泡;一個世界就是海浪所引起來的一 個泡泡,很微小。我們看世界大不大?在我們的佛性之中,我們佛性非常寬廣,以 我們佛性的角度來看世界就很小。我們就是不知道這個真理,當我們知道以後,原 來佛性無量無邊,沒有邊涯也沒有底蘊,無量無邊這麼寬廣,但是世界這麼小,只 是海浪產生的一個泡泡而已,很小。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漏=煩惱,有煩惱微塵國,指非常多的國家都有漏有煩惱。都是從頑空所生出來。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海浪所引起來的泡泡(漚=泡泡),泡泡滅掉了,就沒有這整個世界了。因為世界 是依空而立的,漚滅以後,空本來都沒有,空都沒有,哪有三界(三有=三界)。 小字體前述迷妄有虛空,則虛空生於大覺心中(虛空的產生就在我們的大覺心中,由 我們的大覺心中產生虛空,由虛空產生世界,由世界產生眾生,由眾生產生業果), 僅如海之一漚(一個泡泡),發現而已。以覺心喻之如海;虛空喻之如漚;有漏即有情 世界,具足欲漏、有漏、無明漏。微塵國即器世界(器=有形有相),皆依虛空之所生, 不出空外(不會超出空之外,一定是在這空之中)。漚滅空本無(海浪引起的泡泡,滅 掉後,空都沒有)――空性如漚,有生必滅,究之生滅(我們研究到生滅),亦屬妄見(我 們去研究的話都屬於妄見);三有即三界,妙理無端(奧妙的道理沒有一個底,就是你 ―8― 要用語言文字來說的話,你說不出它的究竟,可以說不可思議的),妄成三界(我們奧 妙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理由就妄成三界),如水結成冰(好像水遇到寒冷就結成 冰),物而不化(就變成物),故謂之曰「有」。空有同體,安危事一(就是一個),故滅 則俱滅,是知漚性不實(泡泡沒有本體),滅之仍歸於海,則知空性本無,滅之仍歸如 來藏性。(所以文殊菩薩講的這一段偈語,裡面就把我們整個世界產生的過程全部都 講)。 經文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 倫。 我們要歸到本來,我們的佛性都一樣,沒有兩個,就是全部都是一體的。我們要怎 麼樣歸到本來呢?那個方便法有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通達我們的聖性(即不 生不滅佛性本體),不管是順修、逆修都是方便法門。我們開始修的時候(那個初心), 要進入正定,快跟慢不同種類,不一樣。 小字體――(第 154 頁) 上明可以還滅,已引歸元之路(要歸到我們本來,怎麼歸回本來的道路);此明圓通順 逆之意,意謂:但能滅除妄識境界,自可復歸本來元有如來藏性(就可以歸還到我們 本來有的佛性本體);既歸藏性,其理則無有二(歸到我們佛性本體以後都是一樣)。 設若欲入此無二之理,其方便自有多門(有很多方法);諸聖證入此性,則無有不通(所 講的所有二十五門修持方法,都可以到達圓通,都可以證悟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或順修或逆,二十五門皆為方便之門。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以不得圓根,則 難而遲(很難修又很慢),雖修數劫(已經修了很久),不及一日(你用圓根修一天的話, 一天就可以抵擋好幾個劫煞),得圓根則易而速(很容易又很快速),修一日可當數劫。 因此遲速難易,自不同倫(不同種類),不可以不選(一定要選擇圓通根)。 ◎底下講二十五門裡面的過程。 經文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小字體文殊將二十五聖所修持法門加以分析,先言六塵,次言五根、次言六識、再 次七大,殿後耳根(六根裡面的耳根,留到最後)。六塵之色塵是優婆尼沙陀所修之法 門,因觀色性空而悟入者(色性空然後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文殊言:色惟憑妄想 凝結而成,為障蔽之塵(會被這個塵障礙蒙蔽),若以心精了之,終不能使之明徹(這 對我們開始要修的人來講,用這樣來修很不容易);因色塵之體,本是結暗所成(色塵 =有形有相,有形有相的這些東西都是瞪目發勞所成,毀滅為空,結暗所成),如何 以此不了明,不透徹之物,而欲初心依此來獲得圓通――此是文殊分析,而尼沙陀 敘述自己所修時之重點在「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 ―9― 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色空不二,初修者不易領悟。(我們初修者,假 如後學不講,我們知道空中有色嗎?假如以平常的社會人士來講,對他講空中有色, 他一定會說你的頭殼有沒有問題。當我們一研究真理以後,就了解完全不是那麼一 回事,我們眼睛看到沒有形相(沒有色),我們因為看不到而你就說沒有,對不對?就 不對了;有的,我們可以用現在的科學整個呈現出來,天地的萬相都是水火風土所 形成的,緣聚則生緣散就滅,萬相都是這樣。我們就了解原來形相(色)跟空是一體, 而現在我們對社會人士來講色空一體,可能聽一聽就好;你若是認真對他講,他就 會說你要去看精神科。我們要徹底從自己的心底來了解真理,當我們一了解以後, 真的就不一樣;我們六道輪迴走的很習慣,我們就不要走了,不管再怎麼好、福報 再大,都是短暫,很快就過去。當我們一追到我們的覺海(覺性已經追到了、不生不 滅佛性本體已經追到了),要不要使祂成就?一定要,所以我們最值得高興的就是上 天大開普渡「得道了」,要知道是很寶貴的,是不是很殊勝?(是)一定要知道它殊勝 的地方在哪裡,不研究知道嗎?真的不知道,只是光會講道很殊勝,而我們也都修 了蠻久了,有沒有體會殊勝在哪裡) 經文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聲塵――憍陳那所修之法,因聞法音而悟入者(領悟進入)。音聲―徑直聲(我 們聽到的都直接進到耳朵來),語言―屈曲聲(我們講出來,裡面參雜很多),音聲一 法,未免雜於語言文字。伊―彼,名―詮自性(以一字直目為名,如言花,不言何花); 句―詮差別(解釋差別)(如言蓮花,荷花);味―文理所詮(解釋)之義味(以多字聯合為 文)。但伊名句味――只有彼之名句義味而已。一非含一切――一名非能徧含一切名; 一句非能徧含一切句,一義…(都是一樣),云何初心依此不通之物而速獲圓通。 (文殊菩薩分析,說我們粗心的人來修這個不太恰當,會很難又很慢) 經文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因香塵而悟入者,香嚴童子(燃燒檀香的時候,他領悟真理)。香塵必以鼻根合, 方知其香,如若離則元無有(香跟鼻子離開,你就不知道有這個香)。且能覺之根,不 能恆常與所覺之塵相合(我們根跟塵都不能夠時時刻刻合在一起),以塵合有覺,塵離 無覺(香到我們鼻子來了,聞到香,我們離開香的範圍,香都沒了,我們能夠覺到香 的,就全部不在了);云何依此不恆之物而速獲圓通(就是不容易)。 經文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藥王、藥上味塵而悟入者。此味塵體性非本然(自然),要以舌根合時方知味(舌 根跟東西,吃東西才知道什麼味道)。其舌根能覺之性,不能恆常與所覺合而為一(所 ―10― 以吃什麼就什麼味道,你不吃了,味道就沒有);云何依此不恆之物而速獲圓通。 經文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所跟觸相對,有能有所) 小字體觸塵本無自性,要以有知之身根與無知之外物合,方名為觸。合離之性,本 非一定。(像我們穿衣服,穿上衣服以後就是合,脫掉衣服就是離,合離之性不一定。) 經文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法塵非同外五塵之實質(實在有的東西),乃是五塵落謝影子,謝在意地之中(眼 耳鼻舌身落下來在意地,我們才稱為法),惟意中獨緣(法就是意自己知道);合外五 塵,俱屬法塵,為獨影境,故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落謝之影,能所非互遍互涉(互 相能夠全部都具備,然後互相交涉),捨一緣一(一定都是捨一緣一,所以不容易用這 法來修)。 經文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見根之性即眼根(六根裡面第一個眼根,耳根就留到最後,所以眼根以後接著 就講鼻根),雖洞然明徹,若四方論,但明前一方及左右兩方,不明後一方(所以四維 虧一半,沒有全部都能了解)。 經文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顯現在眼前沒有交氣),支離匪涉入(匪=不,它沒有 互相涉入),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鼻息―鼻中之氣息。出而通於外,入而通於內。現前――出入少停之時(我們 在呼吸,有吸氣根呼氣,在吸氣與呼氣的中間,既沒有吸進來也沒有呼出去的中間, 那個無交氣),出息盡時,不能即入;入息盡時,不能即出(暫時停住)。無有交接之 氣。支分離異,各有所據,有出無入,有入無出,即此支離處,匪(不)能互相涉入; 云何依此不圓之根而望速獲圓通(就是說不容易修,所以二十五聖,大部分都是修了 很久)。 經文――(第 155 頁)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無端即無因(沒有原因)。謂舌入非無因(吃東西不是沒有原因的),而能知味(一 定要有東西而能知味),因有味塵合到舌根之時,方生覺了之知(知什麼味)。設若味 塵銷亡(都沒有東西),則覺了之知本無所有(舌沒有知覺);云何依此不常之根而速獲 圓通。 經文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身根與所有觸塵相同,謂身之覺性,亦因所觸而得發明(一定要有所觸才能知 ―11― 道);若無所觸之塵,不得發明。此身根與觸塵,各非圓覺與圓觀,以合方知,根塵 相待而顯(互相對待才顯現出來),故前觸塵離此身根,其相即隱。而此身根離前觸塵, 其知亦泯(就沒有知覺),此二總是合而後有知,各有邊涯,各有分量,不能於離時, 而得冥知契會,離而後無知。 經文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知根即意根,第六依第七末那識為根。雜者夾雜,亂思是意識,此識於諸識 中最亂最強,最難調伏。脫盡意識,湛然了知之境,終不可見,如是則想念,不可 一時頓脫(意最難去降伏,很難去控制)。 經文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經初以六識為生死根本,不可依之錯誤修習,故以捨識用根為經旨(經的宗旨)。 而諸聖自陳圓通,仍備六識者,見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此處文殊復不用者, 正以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識見即見識,見屬眼,即眼識。根塵相對,識生其 中(眼識就生在根塵相對之中),能所合說(能跟所一起來講),故曰雜三和。所生之識, 詰其根本,無所從來,不從根生,根不自生。不從塵生,色塵無知,不能生識。非 和合共生,體皆虛妄不實,稱為非相。自體先無定。 經文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心聞即耳識,能洞徹十方,此皆生於修法界行,大因威力之所成就(所以要修 的很久),非耳識自能有如是功能,須是深位菩薩方可圓聞無礙(整個所有十方都能夠 聞而不會被聲塵障礙)。云何初心依此久遠之因,而得圓通(所以這都要修很久才會成 就)。 經文鼻想本權機,祗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鼻想者,於鼻端作觀白之想。本來是權巧方便,隨順機宜而設,非鼻識本有(不 是它本來有);只令收攝散亂心,令得暫住而已,則鼻端白即成所住之境,而真心無 住,云何初心依此有住之心,而得圓通。(所以我們的真心是無所住,一有所住,真 心就不見了) 經文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舌識說法,惟是播弄音聲,及語言文字。開悟之者乃是先所成曠劫辯才之力, 故能如是,非一時舌識之功能。以名身、句身、文身,是有為法不相應行所攝,非 無漏法(不是無漏法)。 經文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持犯者,持婬、殺、盜戒,欲令清淨,不使有犯,但能約束身識而已。非身 識之範圍,如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則身識無所從束(沒有辦法去束縛),是尚不 ―12― 遍於口、意二業;況清淨律儀,乃至八萬細行一切法門,故曰元非遍一切。 經文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不可測度謂之神,自在無礙謂之通。大目連神通,雖由旋識復湛,心光發宣, 究其深本,乃宿因久修(修的很久)。故遇佛聞法,即得成就,是知其有由來(就是有 原因,遠因一直在修了),何關意識之事。法分別:即意識。因對法塵上所起分別, 念念攀緣;即合法塵則有,離法塵則無,故曰念緣非離物;物即法塵。云何初心依 此攀緣妄識,而速獲圓通者哉? 經文――(第 156 頁)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此揀七大圓通,前五大同塵,第六同識,第七同根。今言前五大之第一,持 地菩薩因平地而悟入者。若以地大之性而為觀察,境則是堅凝障礙之物,而非通達 之相。持地平填道路,尚涉有為,非無漏之正性,聖者正也;後遇平心之教,方歸 聖性。初心依此有為之法,不易成就。(平心不是要平地) 經文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二、月光童子水大,因觀水大而悟入者。若以水大之性,而為觀境。皆由想 念而成,非真如實際如如不動之真理。凡欲契如如不動之真理,須得如如不動之智; 而起心分別覺觀,皆不與相應(所以有能觀所觀、能覺所覺都跟如如不動不相應),故 曰如如非六識覺觀所能契入。云何初心依此獲圓通。 經文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三、烏芻瑟摩火大,因觀火大而悟入者。若以火大之性而為觀境。烏芻厭有 慾火,而求離欲,非到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乃非真離欲也。非初心依此不通之法 而成。 經文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四、琉璃光法王子風大,因觀風大而悟入者。若以風大之性而為觀境。彼雖 遍觀內外皆是妄緣風力所轉,然風大有動有寂,屬循環生滅無常之法,有對待,自 非無上覺體。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法,而速獲圓通者耶。 【問】:反聞法門亦從動靜而入,和此風大有何不同?(假設的來問) 【答】:彼反聞著重在反聞之聞性,此在所觀之境(塵),反聞藉動靜二塵以取無動靜 之聞性,和此風大修法不同。) (這裡先把它點明出來) 經文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五、虛空藏菩薩空大,因觀空大而悟入者。若以空大之性而為觀境,諦觀四 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虛空,乃晦昧所為,昏即冥(暗),鈍即頑。乃以冥頑 為相,自體先非靈明覺知之用,與菩提相異。今欲以昏鈍之因,而取靈明之果,怎 能得。 經文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13― 小字體六、彌勒菩薩識大,因觀識大而悟入者。若以識性為所觀境,諦觀十方唯識。 然此識性,念念生滅不停,實非常住之性;且存心觀之,已是虛妄,何況所觀之識 大,而不虛妄耶?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心,而速獲圓通者哉? 經文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小字體七、大勢至法王子根大。凡有動作遷流,全屬諸行,皆是無常。而勢至則曰,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既是都攝,則屬根大;可見「念佛法門」,不是口念,不是 第六意識心念,乃是意根都攝六根而念。雖曰淨念,終是有念;既曰相續(繼),難脫 生滅;故曰念性元生滅。以此念佛為因,往生淨土為果,因果相孚。 若以此生滅為因,而求現證不生滅之圓通,則因果相背(相違背),感應咸殊(感應都 不同),如何能成。 經文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 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所以把耳根殿後,最後來講) 小字體佛教揀擇,文殊一一述其概略,最後選擇耳根。娑婆世界=此云堪忍(娑婆世 界翻城中文叫做堪忍,雖然很苦但還可以忍受),以娑婆眾苦具足,眾生堪能忍受諸 苦故。如來必隨一方機宜,而立教體(一定要隨著娑婆世界的眾生,根基很適合修的 來建立教體)。如不應機,化則不勝(教化就沒有辦法到達)。末世眾生耳根偏利(我們 末世眾生耳根都很銳利,若講小聲的話語,都豎起耳根來聽,所以耳根偏利),能由 聞性遍達無量差別理事,故宜以音聲施作佛事。 此方真教體(我們娑婆世界的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取三摩提須聞中入,因聞性最切 近藏性者。然領悟雖以雙託音聞(音跟聞),而修定宜單取聞性(這重點就是在聞性), 故取證三摩提,要在以耳根聞性得入。說選根以來直至此處,方以決定耳根為圓通 至妙之法門!能離苦得解脫,善哉。 經文――(第 157 頁)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小字體於恆沙劫化導救護眾生。以說法不滯為妙音(說法都不會阻塞),尋聲救苦為觀 音,音性無著為梵音,應不失時為海潮音(海潮都有固定的)。以世人慳貪積聚,患得 患失,皆不安寧,觀音救之。 經文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 真 實。 小字體文殊啟白如來,所以揀去諸聖,獨選耳根者,如觀世音菩薩所說:我從耳門, 圓照三昧,所以速證圓通。譬如人靜居者(這是文殊所說):假設聞鼓一事,以例聞一 切聲;寂靜居處,揀非鬧時(鬧時不太容易呈現),因鬧時聞性,雖具常圓通,但不易 發覺。十方俱擊鼓:一時同擊。十處一時聞:聞無先後,同時聞。由此知耳根聞性, ―14― 人人本來自圓,周遍十方,真而無妄,實而不虛,故曰圓真實。 經文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小字體此言耳根超勝五根。目(眼根)能觀障內之色,障外非能觀見(障外眼睛就看不 到了);口是舌字,以舌在口中,故代之。口鼻二根之與味香二塵,稍離尺寸(稍離一 點點),便不覺知。身亦然,心是意根,又雜意識,想念紛飛無有頭緒,如是則想念 尚不能脫,況能通乎(就沒有辦法圓通)。 經文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 真實。(剛才是圓,這地方是通) 小字體此言耳根在動用中,現具靈通之相,隔垣牆而聽音響,尚無隔礙。不知者, 謂聲能透入;其知者,以聞性湛然,圓滿周遍。無線電話可以驗知,並非聲來耳邊, 亦非耳往聲處,如隔數千里之遙,問答如在目前,因聞性周遍故。五根所不齊者 經文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 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 真實。(所以我們具備圓通常) 小字體此對聲塵以顯聞性常住(聞性跟佛性都一樣的,佛性顯現在聞性方面就是常住)。 音聲是總相,動靜是別相,如擊鐘驗之時,音聲之性屬動;擊久聲銷,音響雙絕, 則對動說靜。於聞性之中循環代謝,動則音聲歷然現有;擊久聲銷,靜則音聲寂然 現無。世人顛倒,惑聲為聞(以為聲音就是我們的聞性),無聲之時號為無聞,不知此 時聞性無有邊際,無滅(也沒有滅),聲有亦非聞性生,一任其中,聲有則聞動,聲無 則聞靜(聽到靜悄悄,假如我們沒有性的話,怎麼知道靜悄悄)。而自體無生滅(所以 我們聞性自體沒有生滅之相),故曰生滅二圓離。是知聞性,湛然常住。 經文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小字體此離思惟(離開我們的思惟),以顯聞性常住。思惟乃第六意識所為,而夢想亦 是第六獨頭意識所現。夢中完全忘卻身外動靜之境,而了無所思(沒有念頭);而此聞 性不為無思便滅(不會說我們沒有在想就沒有)。覺觀出思惟(覺觀超出我們的思惟), 乃是寂而常照,不假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心不能及――身根兼眼、鼻、舌三根, 心是意根,如是五根皆不能接夢外五塵之境而有覺,惟獨耳根能通夢外之聲,一叫 便能知覺醒來(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家人對我們講有朋友來找你,我們就會起來,這 個身心都不能及,可是我們在用的時候都不知道那是佛性本體),身心所不能及。然 此圓通常三種真實,皆是吾人尋常日用所現具者(所具備的),不待修習而後有(不用 修就有了,祂本來就有)。若能依之反聞自性,修證圓通,如帆船行於順水,易而速(很 快又很容易)。 ―15― 經文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小字體此娑婆國眾生當由所聞聲論,而反聞能聞之本根,方為得旨(得到奧妙的宗 旨)。 經文――(第 158 頁)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小字體此明病在循聲(這一段講病在追尋聲音)。此方眾生耳根既利,如來以音聲做佛 事,凡聞聲者皆當免於流轉!但若循聲,則不能因言會道(不能因為語言就體會道的 本體);能聞之本聞,是為妙明心性(之前後學都會講「不以所聞分別染境,但以能聞 討個消息」,能聞的那個就是妙明心性);循順所聞之聲教,增益戲論(假如我們循著 我們所聞的聲音,只有增加戲論,都沒有用),故自取於流轉(都在六道輪迴)。阿難 縱強記(阿難縱然記性很好,能夠一聞就記住(得),不免落邪思(可是還是會落入邪思) ═給強背經典為能事者,一劑當頭棒喝(所以你會背經典、會倒背如流,就很驕傲, 沒有用的,可能當時後學有感而發)。套一句六祖惠能祖師的話,道在悟,豈在背(坐) 也 (你會背沒有用,只有增加戲論。所以要做,就是要做)。 ◎剩下約十分鐘,提問問題 【問】:剛才「佛為法中王」,所以佛說法無所畏,這種意境跟孔老夫子「七十而隨 心所欲而不踰矩」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對對!這講出來完全都是一樣。證悟本性以後,就是已經法王(法中之王), 說法都無所畏,這個很不容易。不管你怎麼樣,他都會答。我們一定要透徹的全部 都知道,才能夠這樣說。「一切智無所畏」,假如今天有下雨,下幾滴雨他都要講出 來,那才能講「一切智無所畏」。而這說法無所畏就是對法已經全部都了解,才能講 這句話。而孔老夫子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不超過規矩)是跟這一樣的,已經從心 所欲了,就是很自由自在了,可是都是在真理裡面,不會超過真理之外,都是規矩, 是一樣的。 【問】:在 152 頁中,受到佛菩薩灌頂或是用佛光來灌頂,並灌會中,這跟我們求道 點開玄關竅有沒有相關? ―16― 【答】:這角度不同。因為那是表瑞相,然後以灌頂,頂就是我們人最重要最殊勝的 地方,從頂一下來就穿透我們全身,只要我們頂上都很光明(都是光),那你整個下來 都不會有黑暗都不會錯。各各已經成就的都互相灌,然後在楞嚴法會會場,只要你 是在會場,因為佛跟眾生是一樣的,差別只在見解,我們的見解有時候有障礙,被 自己的見解障礙,所以才沒有成就,那佛沒有分別心,所以你是在會場的,眾生一 樣也都是灌頂,把光從你的頭頂能夠灌進去,都是一樣的。那是獻瑞相,跟點道不 同。 【問】:(1)這時候都是爭功奪果,尤其是白陽時期,辦道當中,曾經聽過老點傳師說, 我們點道是沒有功德的,但表文當中並沒有點傳師的姓名,這個後學不了解?(2)我 點的時候,這個就是我的後學,但往往在現實環境當中,有些人是在於(聽不清), 譬如一個大班,可能是我們這一區帶來但也點,這個方面,所謂的後學,執著在點 道這方面這個我的後學,這一方面如何解讀,才能夠讓心性更圓明,德行能夠增光。 【答】:因為我們之前一直非常強調天命,各位要了解,四書明白記載「天命之謂性」, 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性就是天命。現在我們有很多都有領天命點傳師,各位要了解 我們有一個團體就有一個執行官,執行官要來管所有的事,是不是有一個期限?就 是在大開普渡這一段期間,領了天命來點開我們眾生的玄關,要了解是我們活佛老 師有掌道盤,有道盤才有權柄點開我們眾生的玄關,不是點傳師點,是活佛老師點, 所以這個要知道。當我們一請壇了,然後活佛老師來了,活佛老師在點道,因為活 佛老師已經成道沒有形相,借著點傳師的形相來點。所以像剛才所講的真的點傳師 沒有功德,你有什麼功德,那是你的職責所在,當執行官的時候,你什麼事都要做, 就跟我們在講的,你要成佛要先當眾生的馬牛,我們都是住在名相,名相都是假的, 不真,真的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妙真如性,那個才是真,佛性本體如如不動、 常住不遷,億萬年都在,哪有這些名相,沒有名沒有相。假如我們覺得自己有名有 相就了不起,有什麼了不起,百年後還在嗎?不在了,都是假的,借著這個時候我 們來做一些事,天人合一來合辦,能夠使眾生都能脫離苦海,這個才是重要。假如 你一直固執自己自私的、不正確的見解,那不是造罪嗎?怎麼行功?要了解,六祖 明確的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你在爭功德,你就是要見性就是要平等,沒有分 別的。有分別了,哪有德?絕對沒有德。我們一定要從我們的不生不滅本體然後發 出來,怎麼樣來利益眾生,先要自己都透徹知道了解,我們做的對,然後才引導別 人也做。不能說我們帶人去求道,就算一個、兩個、三個,你把他們帶到無極理天 了嘛?沒有啊。我們都是這樣,我帶去求道就算是我渡一個了,你渡他成道了嘛? ―17― 那你沒有渡他成道,算渡嗎?渡好幾千個好幾萬個,算不算?沒有一個成。老前人 都時常講空開花沒結果,很好聽很好看,但沒效,為什麼?沒有成就。我們一定要 了解,名相都是假的,大家都平等,沒有高低的。老前人時常講,點傳師是一上台 以後,在請壇的時候才是點傳師,一下來以後,都是平等。老前人都一直講,我們 是兄弟姊妹,都是平等的,沒有高高在上。後學在老前人身邊,將近十年的時間, 都是這樣,不但是說,做也都是一樣。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湯稍微抖動一下,一 些湯溢出到桌上,我們就趕快要拿抹布來擦,老前人說不要動,然後把那些溢出的 湯都吸光,是不是很平常,比我們平常還平常,不會說高高在上,不會說湯溢出後, 你們趕快去擦去掃。為什麼老前人到九十幾歲還健步如飛?就是因為吃的少,飯碗 約七~八分,然後一點菜一點湯,固定吃這樣,所以吃的少身體健康。現在我們為什 麼病那麼多?就是因為我們吃得太多又吃的太好。吃的太多、吃的太好,所以身體 都不好。老前人因為都是固定的,吃飯時間:早上大約七點、中午十二點,晚上大 概五點半。中午十二點一到,老人家就吃飯了,廚師菜還沒煮好,稍微再等一下, 老前人飯盛了就吃了,煮菜的人很緊張,趕快煮然後端出來,老前人已經吃飽了, 老前人吃飽了沒配菜,老前人並不會說你們菜端出來,我再夾一些菜來吃,不會! 吃飽放著,走了。貪不貪口腹之慾?一點也不貪。我要自己要求自己鞭策,你要身 體健康,生活就是要規律要運動。我們跟在老前人後面要半跑步,老人家年歲那麼 大那麼多了,很健康。 【問】:要去掉我相、法相、非法相,「法相、非法相」能否再講一次。 【答】:這個叫大哉問,這範圍很寬廣。我們要去掉法相,第一個就要先去掉我,因 為有我執才有法執,沒有我的話就沒有法,只要你把我全部都消彌,我們就要想「我」 ――都是身體的我,而身體的我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呈現借我用,並不是真正的我。 所以佛就講身體的「我」是無(沒有,無我),你已經知道無我了,沒有這個身體的執 著,然後進入佛性,佛性的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我就是如來。這樣的時候,已 經沒有我的執,當沒有我的執,就是等於凡塵所有的分別心都沒有。所以去掉這個 我真的是很困難,我們都會在私心裡面「我我我」,這都會有,所以我們要漸漸的看 淡看薄,慢慢的讓它不很強烈。 然後我們對「法」,「所有的一切,你就要這樣做才對喔」――這叫法執,我們在生 活之中很容易就落入法執。而不知道「法」裡面,不一定要按照這樣做,你可以用 一個方式更圓滿更好,那你就要有智慧去思索。只要你是達到最恰當的、最剛好的, 適宜剛好,那個就已經沒有我也沒有法也沒有非法。所以有時候一些都是很奧妙, ―18― 比如我們來佛堂掃地,要把佛堂清理乾淨,而你很努力的做,你想不想讓人稱讚?(不 想),真的不想嗎?當你在做,而人家又對你嫌東嫌西「這裡沒掃到,那裡又很髒」, 你會怎麼樣?(不掃),你可能會回答「不然你來掃」。所以我們那個心態,當你在做 的時候,總是希望被人家稱讚,那個心已經就是「我執也有、法執也有」。假如你是 真正的誠心誠意,不管是稱讚也好、不管是人家毀謗也好、諷刺也好,都不影響, 那就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了。容不容易做?(容易),容易啊?

楞嚴經-46

 經文――(第 145 頁)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 成就。 四天王國就是六欲天最低的那一天。六欲天最低是四天王天,第二天忉利天(就是我 們說的三十三天,在須彌山的山頂,而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腰),然後東西南北各 有八天,中間有一天,共三十三天,是依地而住。再上去是夜摩天,依空而住。再 上去是兜率天。再上去是樂變化天,然後六欲天的最高是他化自在天,魔醯首羅天 是屬於他化自在天所管轄,魔王波旬是住在他化自在天,就是魔醯首羅天。假如我 們在凡塵很容易落入魔子魔孫,只要是我們熱衷在哪一方面,像現在的低頭族就已 經落入魔醯首羅天波旬的管轄,有沒有著魔?(有)很厲害的,不管搭車走路他都低頭, 你看到他低頭走過來你要趕快讓開,為什麼?他會跟你相撞。四天王天眾生喜歡升 天宮。 小字體 有志愛生四天王宮為太子,能驅遣使令一切鬼神。鬼即八部,神即四王,各八大 將軍之屬;若有鬼神作祟,擾亂人間,四王太子,而能制止。設有違制(假如有不應 該做的事),則遣大力鬼神或天大將軍而降伏之,保護眾生。(所以各人希望達到的目 的都不一樣) 經文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就是現在我們要爭取選總統,那就是人王。 小字體 釋曰,世間人王有五: 一、金輪王,即轉輪聖王,亦具三十二相,有七寶隨身,人中最上,無能勝者。即 王位時,有金輪寶,從空飛下,而至其前。乘此輪寶,一日能遊行東西南北四大部 洲(所以這是最殊勝,因為七寶隨身,要什麼錢都有,就可以給眾生。不像我們現在 每一個部門都虧損好幾百億幾千億,那都不夠資格當王,要像這樣才可以,七寶隨 身。後學都講,累世所修累積的那些本錢,他都可以隨身攜帶,沒有帶在身上,可 是他都知道,只要眾生有需要,六度萬行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中財施就是最重要, 為什麼?因為可以給眾生改善生活,他就有心來修道。修道者都貧道,為什麼有錢 ―2― 呢?就是他們都有帶七寶。所以當他一指了底下有金塊,而我們一直挖都是泥巴都 是土,不會有金塊。可是那個修持者他累世所修累積,他就知道,他的本錢就在那 裡,你只要一挖了就有了,要用要布施就有。所以一定要累積行善積德),以十善化 世(十善就是身口意,身三口四意三,各位都知道嗎?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 語、不綺語、不惡言、不兩舌,意:不貪不嗔不癡,共十個十善,十善來化導凡塵 世間)。 二、銀輪王,乘之一日能遊行東西南三洲。三、銅輪王,能遊行東南二洲。 四、鐵輪王,能遊行南洲一洲,如阿育王。五、粟散王,即各國小王。 經文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年高德重稱為長者,好居上首,欲為世間所推崇(我們在凡塵遇到事情,請他 出來調解,他的話大家會聽)。 經文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愛談古今名人嘉言典章,可以垂範作則(做我們的模範魁則),以訓於世(讓我 們凡塵都能夠效法)。清淨自居,身處塵勞,心恆清淨,不染世欲(凡塵的欲望他都不 沾染,以道自居,居士乃以道自居之士(居士有兩個,一個居財之士,一個居道之士。 大部分我們都是講居道,居財就不說,凡塵很多都是在追求錢財,那個我們就不列 入追求的方向)。 經文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大者為邦(如省),小者為邑(即縣),剖乃剖雪冤屈,斷則決斷是非(好像我們 現在的判官)。 經文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 就。 小字體有一類眾生愛好天文地理,陰陽度數,醫卜命相,咒水書符,調攝身心,節 勞靜神,保衛生命,固精養氣,可以益壽,可以修世(大部分凡人都有這方面的傾向)。 經文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此是在俗男子,心厭塵勞(已經不喜歡凡塵),好學佛法,是以割愛辭親(辭掉 父母親),捨俗出家。 經文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 就。 小字體若有女人,既厭塵勞之累,復嫌五障之軀(就是不能當頭),好樂學道修行(也 可以讓她成就)。 ―3― 經文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 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要了解,這都可以千百億化身,要使你能夠聽得進去,就要顯相跟你一樣,我們才 能聽的進去。 經文――(第 146 頁)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音姑,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女正位乎內,故曰內政。家門以內之事,女人主之,孝敬翁姑,教育子女, 是為內政。貴而能勤,富而能儉,貞靜幽嫻,以修女德,名曰立身。閨門為萬化之 源,國家之治亂興衰,無不皆然。女人又為教育之所係,母教更有力於師教,感化 家庭,關係國政。 經文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保守天真,不染欲塵,終身持守,守真抱璞,清淨自居。 經文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這已經講到天道,已經不想在天道。 小字體 天道雖樂,樂有終盡,畢竟無常(天道都有一個數目,看我們所造的,有多久的 享受時間,時間一到了,五百年、一千年、一萬年到了,一樣又落入輪迴,所以一 樣就是無常)。又則天人著樂,不肯修行,報盡皆墮三惡道中受苦(所以釋迦牟尼佛勸 世間的人修十善,即不要做惡,先累積善因,然後只要你進入修道,釋迦牟尼佛不 鼓勵你到天道去,而是鼓勵脫離苦海),故諸天樂出天倫,得生人道(因為要成就成道 成佛,要從人道),既得人身,可成四聖。三乘聖人皆從人身修證,諸佛亦從人中得 道,趣向菩提,惟人道能(所以天道也希望到人道來。釋迦牟尼佛在大藏經裡面有講, 天道的福祿已經享受完了,沒有到人道的資格,因為在天道的時候,受到大家的尊 敬,都產生驕傲(就是慢)。假如不要天道,我們人道就好,假如每一天身邊的人都一 直對你奉承、稱讚,你會怎麼樣?了不起、高高在上,像當老闆或是管理的官員, 都是在眾生之上,會不會驕傲?那個環境形成的,自然就會有。人與非人,性相平 等,沒有高低的,你產生有高低,自己心態就不正了。所以不能有那種高人一等、 比人還了不起,沒有的事!凡塵的所有名相都是假的,人與非人,性相平等,非人 =不是人,也跟我們一樣平等,不只有人,何況人之中分別心又那麼大,那怎麼成 就呢,絕對沒有辦法)。 經文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4― 諸龍,這在講天龍八部。龍有很大的能耐,可是因為修道的時候不守戒律,所以變 龍,而沒有成佛成道。它很努力行善又很樂意布施,所以它的能耐很強。 小字體龍有四類:一守天宮殿、二興雲降雨、三開瀆決江、四守護伏藏(地有很貴重 的東西,龍也會那邊守護,不是你該得的,龍不讓你接近)。其類不一,故曰諸龍。 因先世多瞋,心曲不端(心彎彎曲曲,不端正),犯戒鬥諍,故墮龍中(本來要成道成 佛了,它還沒有,就變龍),由大行布施福力,故七寶為殿。身能變化,多化人形, 生時、死時、眠時、婬時、瞋時,現蛇形(會顯現小龍的形)。 經文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藥叉就是夜叉,夜叉是屬於鬼類。 小字體又云夜叉,是捷疾鬼(很迅速的鬼),有地行、空行,亦名勇健,勇猛強健;或 云暴惡,其形暴惡。因悉愛如來正法,所以深心護持,受佛法熏習之力,知暴惡為 墮緣,故樂度脫本倫。 經文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此香神,不噉酒肉,惟食諸香(所有的香,它很喜歡。所以聞香的香,就是乾 闥婆,它很喜歡這個香),以資五陰,是帝釋樂神(是忉利天中間那一天,釋提桓因的 樂神)。和緊那羅同司伎樂。 經文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有天福無天德故,喜和帝釋戰鬥(忉利天中間那一天,跟帝釋戰鬥,要佔他的 位置),亦云無端(阿修羅也叫做無端,不端正),容貌醜陋之意。 經文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此歌神,貌丑而音美(容貌很醜陋,可是他的音,非常的美),壽命極長,諸天 絃歌而頌法門者,即是此神(那個法門很殊勝,就是緊那羅在歌頌)。 經文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此大蟒神,亦云地龍,而無神通,乃屬腹行,因心中多癡恚(就是沒有智慧, 可是又比較有瞋恨心),故所感之報,聾騃無知,常含毒傷生(傷害眾生),必更墮落。 今樂脫本類,求生人道,大士助其成就。 經文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眾生之名,乃是六道通稱。樂人修人,即是人道,好樂生生世世為人。以人 身,方值佛法,諸佛皆於人中成道。人道易於修證,所以天龍八部,皆樂脫本倫, 轉生人道。人者仁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即是仁。(所以我們當人,沒有仁 慈之心就沒有當人的資格,我們人的根本,一定就是要仁慈。我們有人的身體,來 源都很不容易,人身難得,我們現在都有,又遇到最上乘佛法) ―5― 經文――(第 147 頁)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 其成就。 小字體統收天龍八部等,不盡之類。彼不在八部之類(指這些非人――有形無形、有想 無想,這都不在天龍八部的行列之中),有形有色蘊,如休咎精明,休――明靈之鬼 於世間現吉祥事。咎――風魃之鬼,於凡塵顯現兇惡事。無形無色蘊,如空散銷沈。 有想有四蘊,如鬼神精靈。無想無四蘊,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有樂脫其本倫,轉 生人道,大士助其成就。 經文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三十二應,進入國土,有國土的身體都是三昧正定,然後聞熏聞修,沒有作為是佛 性本體。 小字體隨類各應(隨著眾生的種類,然後顯現出來跟眾生一樣),應以何身得度,即現 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是為妙淨三十二應。如是妙用,皆聞熏聞修而得, 熏變執習(我們六道輪迴太久然後習性都太強,所以一定要熏。像我們「你說第一句 話,我們就聽不懂,然後坐兩個小時」,那是做什麼?熏。雖然聽不懂可是知道很 好,那就是熏。我們雖然身體聽不懂,可是佛性在接收,這叫聞熏聞修。所以我們 要知道,不要說身體聽不懂,我不要去了不要聽了,哇~聞熏聞修就喪失掉了,所 以聽不懂也要聽,久了你就懂,自然會懂,各位回想跟我們還沒研究的時候,一不 一樣?絕對不一樣,這就是聞熏聞修的功效),破五陰,解六結(五陰=色受想行識, 六結=動靜根覺空滅),妄窮真露(妄已經都沒有了,窮盡了,真顯露,就整個呈現),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有的生滅全部都滅掉了,沒有生滅,寂=如如不動,如如不 動已經現在我們眼前),得成無作妙力(我們不要有所作為,祂自然呈現的妙力),即 不假作意,不可思議之力用,如一月在天,影臨眾水(好像一個月亮在天上,底下只 要有水,水中都有一個月亮。只要有水就有月亮),月豈作意而臨水耶(月亮有沒有說 我到水中給大家看,沒有,月亮無意,但自然呈現。所以我們一修證到佛性本體以 後,也會像這樣子,沒有意可是會自然呈現),千江有水千江月,世間之物尚然(世間 的物都這樣了),何況大士圓通妙力。任運而應(我們遇到什麼,就應對),有感斯通(只 要我們呼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就呈現),苦海常作渡人舟(渡盡娑婆世界眾生)。 經文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 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前面是上合諸佛,這裡就是下合六道眾生,所以得到兩個殊勝。 小字體此標自證圓通妙力,能與眾生同悲仰(我們眾生就是悲哀仰慕,看著諸佛菩薩, 觀音大士跟我們眾生一樣,同悲仰)。同其悲哀拔苦,仰望與樂,亦由反聞證性(把我 ―6― 們的注意力都收回來叫反聞,反聞以後能夠證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一 定要把注意力收回來),自述聞性內熏,熏起始覺之智(就是開始覺悟的智慧),智光 不外洩(我們智光外洩叫做聰明,智光不外洩就是觀照佛性。我們都會把智光用到外 面去,來表現自己很聰明,凡人都會這樣。我們修道就希望把智光往內縮,就是迴 光返照,然後有開始覺悟的智慧),反聞修習(修道學習),以照能聞之性(雖在聞啊, 聽聲音是誰在聽啊),是謂回光返照,照徹心源(就是徹底的能夠照到我們心的源頭, 心的源頭就是真心,心的源頭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無動無壞(我們的真心沒有 動、也不會壞。所以如如不動是我們的真心,我們應對凡塵的萬事,那是隨緣之用, 那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一定要使祂發揮作用,並不是要棄絕佛性斷掉佛性,不是的, 而是讓佛性發揮功能作用,可是我們的本體(心的源頭)無動無壞,如如不動不會 壞,並不是我們死掉就沒有了,死掉一樣還在),是名金剛三昧(金剛=不會被外物破 壞,三昧=正定),此乃證體(就是證悟佛性本體),稱體起用(從佛性本體起用,我們 生活的時候,面對凡塵的所有一切,那些隨緣之用是從我們本體起來的),用不離體(我 們佛性功能作用都不會離開佛性本體。我們眾生差別在: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以後, 並不知道它是佛性功能作用,而把它當成是佛性本體,這就不對了。因為我們用了 以後,事情過了,用已經消失了,然後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那就攝用又歸體了)。 無作妙力,任運成益(沒有有心作為,自然的運轉出來,都有利益),不思議力用(不 可思議的力用,那時候我們佛性功能的用很寬廣),故與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 悲仰(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眾 生悲仰之心,即大士之心,大士悲愍之心,亦即眾生之心,凡聖同體,交相感應, 故能令眾生於大士身心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底下就講十四種功德)。 經文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小字體觀為能觀之智,不自觀世間之音聲,以觀能觀者是誰(能觀者是誰?(佛性), 恩,就是我們的智性),此即脫黏內伏(因為造化好像強力膠,很黏,而我們要脫黏然 後內伏,內伏就是全部把注意力收回來),背塵合覺(凡塵都放到背後跟覺性合在一起, 覺性=佛性,所以我們在凡塵遇到什麼事的時候,記得告訴自己:「凡塵事凡塵事 凡塵事,假的假的假的」,這樣就不會住相了,當下解脫了,沒有煩惱,「假的、 凡塵事」,這樣會嗎?(會)只要你這樣一直生活,不要等到以後成道,還沒成你就在 天堂了),用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加被眾生(讓眾生都能脫離苦海),故 能即得解脫,逼迫外身曰苦,逼迫內心曰惱(我們真的是苦惱眾生),十方苦惱眾生, ―7―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各位前賢,誰解脫?恩,我 們自性)。 經文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小字體知見二字,包括六根見聞嗅嘗覺知(知見已經把六根全部都具備)。旋復(旋轉 恢復),即旋妄復真(把妄的旋轉,恢復到真),旋轉緣塵之知見,復歸自性之知見(塵 緣的知見跟自性的知見一不一樣?完全都不一樣)。大士用耳根,反聞入流工夫,旋 聞與聲脫,則根塵不偶(就是根跟塵不相關聯。根沒有對象,塵也找不到對象。我們 都是根塵相對才產生很多問題,煩惱也是這樣根塵相對而來的。我們根塵一相對以 後,我們是從佛性出來的知見,則根塵產生的知見就沒有了。根塵產生的知見是什 麼?六識,根塵所產生的就是「識」,「識」就是生滅。生滅,我們修道不要生滅, 一落入生滅就變化無常,所以我們要找根找智(智慧),根要用我們的本來,用本 來就可以真的回到自己本來),一根既返源(不用六根全部修,只要一根,六根就成解 脫),六根成解脫,故諸根一一皆能旋妄復真(所有六根全部都能夠旋轉回來,恢復到 我們佛性)。知見旋復,則內見覺之大火既息,而外世間之火,不能為害。此是大士 自證之力,加被眾生(所以我們心裡面的佛比外面的佛厲害,我們有時候心火很大, 會不會發生問題?會,所以心火要澆熄,就沒事了。心火很大,會拿刀殺人) 經文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小字體由反觀聽聞之性,旋彼妄聞,復歸真聞,聽聞屬水,故聞業交(聞跟業相交), 則見大水,今既旋聞復性,則無聞業(聞業就沒有),是以水不能溺。令諸眾生,大水 所漂,水不能溺,亦即大士自證之力,加被眾生。 經文――(第 148 頁)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所以各位要學,進到鬼國,鬼都不會害。 小字體妄想乃是第六意識(我們意識真的要轉成妙觀察智,意識不要用,用意識害我 們),是前塵虛妄相(顯在眼前凡塵的景相,這些景相都虛幻不實在,所以叫虛妄相), 喻之如賊,能殺害眾生法身慧命,如同羅剎鬼能食人(鬼很厲害,會吃人),深可怖畏。 大士反聞入流,外不緣塵(不跟凡塵攀緣),內不循根(我們自己內不循著我們六根), 根塵不偶(根塵已經不相對),識心亦滅(識心滅掉了,沒有生滅心了),故曰斷滅妄想(把 妄想都斷滅了)。妄想既滅,心無殺害(心沒有起殺心),全超鬼神心行;以此威力, 加被眾生,故能令眾生入鬼國,鬼不能害。 ―8― 經文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 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六根銷復:六根削弱恢復了。 刀段段壞:刀要殺你,刀都斷了,我們好像變成金剛身。 使其兵戈,猶如割水:好像六祖被志徹用刀從脖子砍三刀,竟然刀子經過頭都還在。 志徹是一個俠客,竟然昏倒,你看那多厲害,俠客會暈倒是不是驚嚇到無以復加了, 明明刀經過他脖子三次,為什麼還活著還會講話,「只負汝金,不負汝命」,只欠 你金,沒有欠你命,為何你要殺我,所以志徹很久才醒過來。我們用刀來割水,割 得斷嗎?不會,刀經過,水還一直流。所以如刀割水,不會被你割斷。 亦如吹光,性無搖動:我們看到太陽這樣照耀光明,我們來吹,會不會被你吹滅? 再怎麼吹也一樣光明。所以性沒有搖動。 小字體大士反聞照性(就是迴光返照,照到自己的佛性),本覺內熏(佛性本體內熏), 熏彼妄聞而成真聞,耳根如是,銷妄復真(把所有妄都消除了),六根悉皆銷復,同於 聲塵聽聞之性,一一復歸元真,塵亡根盡,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我們的 覺明就已經成圓妙)。大士以此自證金剛三昧,不動不壞之本,加被眾生,能令眾生, 臨當被害,刀段段壞,即大士金剛三昧之力,加被被害眾生,身同金剛,故其刀觸 身,刀即段段壞(刀斷成好幾段。我們大概被砍了以後,刀還好好的,我們身體就已 經斷了)。縱然其刀不壞,其身亦無所損,使其兵戈,猶如刀割水,水無斷痕,如風 吹光,光不息滅。以能觸之刀,刀即色塵,色塵即如來藏性;所觸之身,身根亦是 如來藏性;藏性合藏性,即同以空合空,性無搖動,則刀兵無畏矣!如六祖惠能祖 師,被刺客三揮利刃,猶如斬影,刃從頭過,頭無所傷,此乃六祖自證之力,嚇得 刺客當場昏倒不省人事。 經文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 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旁,目不能視。 小字體反聞熏修,伏歸本元真精之性。發本明耀(就是我們佛性本身有大光明,佛曾 經講過,我們佛性的光明有百千個日月,一個日月就已經很光了,那有百千個,可 見我們佛性非常的光,所以就用明耀,很光明的情形),耀性發明,遍周法界(即整個 虛空全部充滿),則諸幽隱暗昧為性之鬼神,皆不以自全矣(它自己不能保全它自己), 此明能破暗。大士以此威光加被眾生,能令眾生仗承威光,諸鬼神雖近其旁(近到他 的身旁),目不能視(鬼神不能看到這個眾生),以其不堪於光耀(太光亮了,眼睛都睜 不開),視尚不能視,何能加害(看都沒辦法看了,你要怎麼害他)。藥叉,此云輕捷, 是男鬼;羅剎,此云可畏,是女鬼;此二皆食人之鬼,乃北方多聞天王管轄。鳩槃 茶,此云甕形,是魘魅鬼(晚上睡覺都不能翻身,就是被這壓到。各位有沒有被壓過? ―9― 都不能動,就是魘魅鬼),能魘魅於人者,乃南方增長天王管轄。毘舍遮,此云噉精 氣鬼,能噉人精氣及五穀精氣(以前後學在後天廟有學參禪打坐,然後要增加打坐的 功力,以前的農藥沒有灑的這麼厲害,尤其要收成時都不會再噴農藥,然後我們就 到五穀成熟的地方,去那邊吸收那些五穀的氣,那個就是比你在吃補還要補,我們 吃補都不見得馬上能夠讓你感受,可是你到五穀成熟的地方,你去吸收…,現在不要 啦,因為現在很多農藥,你五穀的氣還沒吸收而農藥吸收一大堆,回去就糟糕了。 現在因為害蟲很多,快要收割了都還要噴農藥。我們全省農藥用的最多大概是斗南, 所以買米不要買斗南的米。後學去那邊講課,晚上要回去要等到晚上兩點多才有班 車,講課地方到車站又蠻遠,所以等到隔天早上才搭早班車回去桃園龜山,不像現 在住在基隆更遠。所以那時候他們在噴農藥,後學在那裡睡覺,各位前賢噴農藥你 吸進來很舒服耶,不過糟糕了,為什麼?中毒,所以為什麼吸毒的人會成習慣,就 是因為很舒服,不要去嘗試!這邊有噉人精氣五穀的精氣,所以我們吸收五穀的精 氣真的是對我們身體幫助很大,可是幫助是身體並不是幫助佛性,可是現在我們佛 性都不管,身體卻很重要很在意,是不是這樣?我們都會這樣:「身體重要,佛性 又看不到」,那我們修道以後才會了解「佛性才是重要」,對身體你再怎麼養生, 最後都是會死掉的,活的比較久一點而已,多拖幾年而已。所以一定要修,我們修 成以後,就可以說我不來了或是我要來,要來是發愿來,假如我們不修,是被業力 推來,不來不行),乃東方持國天王管轄。富單那,此云主熱病鬼(所以我們全身都發 燙,大概是去犯到這個富單那),乃西方廣目天王管轄。諸鬼皆以陰隱為性,故見不 得光明(所以我們若是常常很光明,不要有負面的念頭、負面的行為,那它一定害不 到你,因為它很怕光明,而我們全部光明,它能接近嗎?就不能接近了。所以凡塵 看不見的東西蠻多,要培養浩然正氣,只要你有浩然正氣,看不見的絕對不敢近你 的身,這是最好了。不管人家怎麼樣害你,用什麼符咒、用什麼方法都害不到你, 當一近到你身體,碰,全部都把它摒除掉了,這是最好了。不然我們被人一捉弄了, 糟糕了,塵緣已經到,要回去了,可是還沒修證啊,還要再來)。 經文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即凡塵的監牢獄都不能著我們的身。 小字體音聲動靜二性(動=有聲,靜=沒有聲音),悉皆銷滅(這兩個悉皆消滅),即動 靜二相,了然不生,故曰圓鎖。觀聽返入者,即觀照能聽聞之性,逆流而入(就是迴 光返照)。如是則入一無妄(只要我們耳根一修,剩下的五根也都沒有妄了,都真了), 不但聲塵銷滅,則色等諸塵,亦隨聲塵以俱滅(全部都消滅了、沒有了)。塵既不緣(我 ―10― 們不攀緣凡塵),根無所偶,根塵雙泯。以此妙力加被眾生,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 不能著其身(手銬腳銬都銬不住他)。因妄塵既離,妄身亦空(全部空了),皆得解脫。 經文――(第 149 頁)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小字體大士反聞入流時,解脫聲塵而證極根性。塵滅則外無敵對,根圓則咸(全部) 歸一心,故能遍生慈力(普遍產生慈悲的力道)。大士以此慈力加被眾生,能令眾生經 過危險之路途,或曠野山隘之間,盜賊衝出之處,不受劫難(縱然遇到,他也沒辦法 搶奪你身上的東西)。 經文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小字體貪瞋癡名為三毒,以能毒害法身慧命(凡塵最毒就這三個),甚可怖畏。又貪、 瞋、癡為三惡道因(我們有貪瞋癡就很容易進入三惡道,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 多貪眾生墮地獄,多瞋眾生墮餓鬼,多癡墮畜生。諸貪之中,欲為首(欲就是男女做 愛,貪那個欲)。惟此婬欲一事,人最易犯,見色動心,必落愛欲深坑(落到深坑就很 難起來),且最難斷,為害最大。離欲離塵,從根本解結(我們要離開這個欲,離開凡 塵,要從根本解開這個結,把這個結打開)。入流亡所,聲塵之結既解,諸塵之結齊 解(全部一起解開),而色塵豈能劫於家寶乎(色=形相,就不能來劫奪我們不生不滅 的佛性本體)?能令一切多婬眾生,婬而言多者,乃是夙習深重(累世之間都是這樣, 我們凡塵也都是,只要一直看新聞報導,大部分都是以這個為重要的,因為我們人 都是性欲而生,要斷除它非常不容易),時時現起婬念,發為婬行(就是真正的做愛), 輕則損身失德,重則傾家喪命。婬欲屬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我們心會產生婬欲, 全身都發燙,你心已經離開婬欲,全身都清涼。我們年歲都蠻大,都有婬欲的經驗)。 多婬眾生,常念聖號,由菩薩威力加被,即能遠離貪欲。 經文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小字體純一聞音妙性,別無所對聲塵,既無所對之境(已經沒有了),亦無能對之根(沒 有境沒有根),根境雙泯(兩個都泯滅了),惟一圓融(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了),清淨寶 覺,內外一如(整個呈現),大士自證境界,圓融一體,以此加被眾生。 經文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 諸阿顛迦,永離癡暗。(阿顛迦就是很癡) 小字體癡由妄塵所蔽,無明所障(癡是由妄塵跟無明),銷除所緣之妄塵,旋復自性之 本明,所以外之法界,內之身心,猶如琉璃寶(透明的),洞然朗照,內外明徹,無所 障礙。大士以此自證智力加被眾生,能令一切,昏鈍性障,永離癡暗。昏鈍性,即 ―11― 是愚癡,以昏迷暗鈍為性,能障智慧。阿顛迦此云無善心,皆由癡習偏重(偏向癡, 累世一直輪迴都是癡),迷正知見(正知見都迷昧了),邪見熾盛(邪見非常強),認無因 果(認為沒有因果,最重要就是這個。要知道,有些書念多的人說沒有因果,而說相 信因果是老一輩的人在說的,這個因果不管你信不信,因果都是定律鐵律,一定的, 你不相信也有因果,你相信也有因果,不管你信不信都有因果。所以我們在日常生 活之中有沒有因果?(有),後學都講,不相信因果的人,連呼吸都不要呼吸,為什麼? 呼吸就是因,你活下來就是果;且也不要吃飯,為什麼要吃飯?肚子餓是因,吃飯 會飽,有沒有因果?(有);後學說你眼睛瞪人家是因,人家會怎樣?揍你,是果。有 沒有因果?很明顯的,不管你研究不研究因果,不管你學士高不高,因果都是定理。 要知道有些事你現在做了,不一定馬上果報現前,而是經過下一生下一世或有的是 要經過好幾生好幾世才會顯現,因為有因但沒有遇到緣,果就不會呈現。那有因有 緣,果就呈現了。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相信因果,然後我們努力修就是因,成道成 佛就是果。有沒有因果?有,你若都不修,往後你要成佛,可以嗎?沒辦法,認真 修都不一定會成了,更何況你不修。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不過我們要了解,沒修 成沒關係,一直修認真修,絕對會成,現在沒成沒關係,你已經種佛因了,一定有 成的時候。你佛因都不種,那怎麼成。所以因果是一定的),胡作非為,自取墮落。 經文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 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 男。 小字體世人無子,其畏有三;一年老無人服事;二後事無可囑咐;三宗嗣必至斷絕(宗 嗣就要有人來服侍。各位一定會想,後學以後都沒人來拜,因為都一無所有,什麼 都沒有,不過沒關係,後學會再來的),故必求生子。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指修行 證理,銷融四大之幻形(我們把水火風土身體的幻形銷融)。旋復一真之聞性(旋轉恢 復到一真的聞性,即我們不生不滅佛性),證入不動搖不生滅之理體(理體=性體)。 亦佛所說:皆獲一乘寂滅場地(寂滅場地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場地),證體起用(證悟本 體以後就可以起大用),能善入微塵佛剎(能夠進入非常多的國土),以一身而現無量 身,隨類現身,不壞世間之相,依理成事,從真涉俗(所以證真還要回到凡塵來),即 方便智,方便屬權(方便就是可以做事),以此加被眾生,求子得男,有福德,則富而 且貴;有智慧,則廉而能明。若有福無慧,則識庸見淺。若有慧無福,則家貧力薄。 凡有求者,菩薩令生福慧之男(所以福慧很重要)。 ―12― 經文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 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 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小字體――(第 150 頁) 男承內嗣,女結外親,有男無女,亦非全美。故半子亦有求者(半子是什麼?女士)。 六根圓通,六根互相為用,通達無礙(修證以後我們六根可以互用,一般眼睛是看, 互用的時候,眼睛也可以聽、也可以嗅聞、也可以嘗味,也可以觸覺、也可以用意 念來思想問題,所以六根可以互用。所以我們看仙佛來借竅,仙佛腦袋瓜後面沒有 眼睛,但是仙佛可以看到得,會說「點傳師黑板寫錯了或是講師你抄黑板抄錯了, 不是那個字」,仙佛沒有轉頭過去看,但為什麼會知道,那就是六根互用。修證以 後可以六根互用),由通達故,明照無二,所以立大圓鏡,承順十方微塵,如來一切 秘密法門。由圓融故,含十方界,立空如來藏,領受諸佛法門,大小權實(大乘小乘, 權=方便,實=實相),完全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大士以此自在 妙力,加被眾生,便得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外則品貌端正,窈窕莊重,則 有福;內則性情柔順,貞靜幽嫻,則有德。有福眾人見之生愛,有德眾人見之生敬。 若但端正而不柔順,則可敬而不可愛;若但柔順而不端正,則可愛而不可敬,福德 兼備,得受人愛敬。 經文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 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小字體指娑婆世界,共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現住三界六道,諸 菩薩隨類化身,乘願利生(利益眾生),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之多,此為聖人現量所知所 見,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根性,用方便權智者,各各不同。 經文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 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小字體圓通本根,發自妙耳門之中,依根中聞性,不生不滅之妙理(妙理=佛性本體), 起反聞照性之妙智(妙智=佛性本體生發的般若妙智慧),照破五陰,解除六結,生滅 既滅,寂滅現前,證體圓通,自在發用(佛性的大用無限),應化無方(所謂千百億化 身),持我觀世音一名,與持六十二恆河沙數菩薩名號福德平等無有差別。 經文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是名十四施無畏 力,福備眾生。 小字體小字體修習耳門三昧,具足圓通常三真實,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 無畏功德,福德周備而全性命。 ―13― 經文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 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小字體言善獲者,即不假作意(假=藉著),任運自在,至妙至神,不可思惟,不可擬 議,言思所不能及,口欲談而辭喪(嘴巴要講但找不到文字來講,言詞已經喪失掉了), 心欲緣而慮亡也(心要緣,考慮不出來)。四種皆是無作無為之德用,理智雙妙。又六 根之性,耳根超諸根而獨妙,初得此心,為本修因地,心精遺聞,根塵雙脫(根跟塵 兩個都脫離了),反流全一(我們迴光返照,全部都已經到道的體了),圓融無礙,清 淨本然,隨方現色。一身能現多容(一個身可以顯現很多的容貌),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咒而稱秘密者,乃諸聖密言,持之得益(證悟以後,有一些用咒來說,一個咒裡面包 含很多意思,所以持咒就可以得到利益)。 經文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 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一般我們只有看到一個頭,假如你看到三個頭、十一個頭你都嚇死了。 小字體一身以首為尊,以首為貴,故先現之。一至八萬四千,以應法門之數(有八萬 四千法門),對治塵勞煩惱,此是菩薩不可思議境界,不能以凡情測度。 經文――(第 151 頁)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多羅臂。 小字體母多羅,此云印,謂臂各有手,手各結印。前之爍迦羅是堅固不壞,阿難前 言舜若多性,爍迦羅心。(縱然我們空性會毀壞,堅固的心都沒有變化) 經文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 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小字體人有二目,摩醯首羅天王則有三目,故以雙數單數,互增至八萬四千。法眼 圓明清淨,無礙無染。所現諸相,慈是愛念,威是雄勇,定是寂靜,慧是開朗。皆 為救護眾生,令其得樂。 經文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 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小字體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諸根圓拔,所以塵不能礙(不會被凡塵所障礙),如 音聲能度垣牆之外(垣牆=牆壁),雖有垣牆,不能為礙。因是證體,故能現妙用,任 運隨緣,現形誦咒,施無畏力。 經文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 我哀愍。 ―14― 小字體圓通乃眾生人人本具,迷而不發(我們都有圓通,可是都迷昧,沒有辦法發揮 圓通),雖處迷位,依然不失(我們雖然是迷昧的眾生,可是圓通依然在,沒有喪失掉), 故言本妙圓通。根性即是如來藏性,清淨本然,由證清淨之體,一切無有染著,故 令眾生,能捨慳吝之心,發心喜捨,捨自身所有珍珠寶物,求我哀愍,受之而為施 作佛事。 經文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 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 槃得大涅槃。 小字體我得佛心者,即得諸佛如來秘密之因地心。依此因心而修至證得一切事究竟 堅固首楞嚴定,故能具足珍寶,供養佛生,財法二施(所以供養佛、供養眾生能夠財 法二施)。 經文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 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小字體佛前問我等,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我觀世音乃從妙 耳門,依本根圓湛不生滅性,起智觀照,是謂圓照(啟智來觀照),即反聞照性,照到 一心本源,即得三昧,是首楞嚴三昧王(所以首楞嚴三昧王就是正定之王)。緣心自在, 緣即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隨緣應化,所起妙用,心得自在,因入流相, 得三摩地(迴光返照叫入流,出流就是緣塵,入流就是照性,因為入流相而得到正定), ――此回答佛問,從何方便入三摩地,因入流相,轉凡成聖的關鍵,出流緣塵,入 流照性,逆生死流,入涅槃流,由淺入深,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得三摩地,即 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名得耳根圓通。成就無上極果之菩提,圓得三菩提也。(一) 證真性菩提之妙理,(二)滿實智菩提之妙智,(三)起方便菩提之妙用,故曰成 就菩提,斯為第一――此耳根圓通最為第一,即結答法門殊勝。 此耳根一門,即佛首告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 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之一門;亦即阿難請入華屋之門,諸佛涅槃之門,故為第 一,又此成就菩提,斯為第一者,是觀世音代佛明答阿難所問,十方如來得成菩提, 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最初方便。謂我從耳門,悟圓湛不生滅性,大開圓解, 即妙奢摩他(所以奢摩他也叫正定,三摩地也叫正定,禪那也叫正定,可是內容都不 一樣。奢摩他著重在領悟圓融的道理,三摩地就是起實際的修持,禪那就是已經證 效驗,果報呈現),起智觀照,依耳根為本修因,反聞照性而起圓修,即妙三摩(三摩 跟三摩提、三摩地都一樣,語音不同而以),隨緣應化,心得自在,安住圓定(就是在 首楞嚴大定,所以這個首楞嚴大定是從佛性本體出來的定,不像凡塵參禪打坐的定 很容易破壞,參禪打坐的定難成易壞;從佛性出來的不會被破壞,所以這個定就是 很篤定,不會被破壞。首楞嚴大定是我們所追求的,解釋成一切事究竟堅固,我們 ―15― 有一張特別解說「一切事究竟,堅固」,但是我們都把它連起來說成「一切事究竟 堅固」,這兩句不一樣。 「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究竟是講凡塵的所有事都沒了,都被我們解決了, 沒有問題了,究竟了,然後得到堅固的佛性本體。所以一定要了解。不要把「一切 事究竟堅固」連起來說,連在一起來說的話,住在文字相,意思完全不一樣。我們 要知道「一切事究竟」,凡塵事都解決了,沒有問題。沒來沒去叫做一切事究竟, 沒有事情。然後「堅固」,就是得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已經堅固) ,萬行繁興,即妙禪那。具足三定,圓成首楞嚴大定,成就無上菩提,惟此耳根第 一。悟根性為因地心,是最初方便;從根修證,是初方便;隨緣利生,是方便(最初 方便,初方便然後方便,都有層次,都不一樣,不要看成一樣。最初放便是下手, 初方便是已經在修的中途,方便是要引導眾生來做。所以三個都不一樣)。阿難能問 耳根圓通,悟徹得成菩提之法,向耳根門頭,旋妄復真(旋轉我們所有的生滅,所有 一切假的、不真的,恢復到我們佛性本體,真的),即是具足三定,速證圓通。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身為道場的主幹或是前賢,要怎樣才能將道場帶出一片祥和的道氣? 【答】:這個大哉問!第一個要先了解真理,你要知道真理,以真理來領導所有的 底下,不能用霸道、不能用人情道,一定要用真理。這個是真理、是道,是道就則 進、非道就則退。所以假如你領導的方式不符合於道,底下的人可以不聽,為什麼? 非道則退,我可以不聽,因為不合道。那我們大部分都是乖乖牌,不符合道理也聽, 久了就形成影響很大,為什麼?你已經走偏了,你都不合真理,然後你也在修、也 在做,可以成道成佛嗎?不行,所以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符合道理的我們去做, 不符合的你就不要聽不要做,沒有罪過啦,罪過是講的人、領導的人。所以領導者 自己一定要了解到,符合真理,名相都是假的,不真,名跟相(形相跟名)都是暫 時給我們用的,不真,真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要聽從佛性本體、聽從 真理,不能歪裡,歪理不會成道、不會成就。 【問】:所謂的尊師重道,是否聽命於點傳師或前賢的話去做事,就是尊師重道嗎? 怎麼做才達到尊師重道。 【答】:這跟剛才有點相類似,是一樣的。只要他叫我們做都是符合於真理的,我 們當然要聽。假如是不符合,我們就可以不聽,可以不聽,為什麼?不符合真理, 非道了。各位前賢也不要對立,為什麼?對立就結仇了,我們修道是要修到清淨, ―16― 愈修愈清淨的地步,結果你愈修愈修到晚上睡覺翻來覆去不安,也不用對立,講的 人在講,你聽了覺的不合理,你不要做就好,不用對立。(前賢問:這樣就不尊師 了)。要了解什麼叫「師」?解惑,解開迷惑。授業,授什麼業?就是讓我們成道 成佛的業,這樣才可以當師。那你不符合,你沒有解惑也沒有授業,那怎麼稱師呢? 所以我們要知道那個「名」是假的,後學跟老前人在一起,老前人都說我們是兄弟 姊妹喔,是平等的,沒有說老前人自己會高高在上,並沒有。甚至會找一些麻煩來 纏繞,後學就問「你老,為什麼要這樣做」,老前人說「不容易迴光返照、不容易 反省。那有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在身邊,我們就會時時刻刻反省,反省了,做對、 不對,自己就會篤定,對了,堅持去做,雖千萬人吾往矣;不對,不聽不做」,老 前人都這個樣子了。所以後學都講,後學跟陳姐帶一些滷的東西到福山,竟然老前 人旁邊都沒有服侍的人,只有老前人一人坐圓板凳、戴斗笠在祖師祠前面,後學就 前去向老人家請安,陳姐就拿滷的東西到廚房,剩下後學,後學就跟老前人說「你 老,後學進去參駕」,老前人就起來,進去打毛巾,後學看到老前人代理天命高高 在上,我這個小後學司機,哪敢給老前人打毛巾啊,後學就說「你老,後學自己來」, 老前人說「你來是客」,「他打毛巾是應該的,這個擦的真不安(哈)」,然後後學就 進去參駕,出來就像老前人說「向你老頂禮」,前人要說頂禮,點傳師要說參駕, 頂過禮後,老前人又開始走到茶几旁邊,福山門口到茶几有一段路,老前人就一直 走過去,後學因還不知道老前人要做什麼,是一直走到茶几那個地方才知道「啊~ 老前人要端茶喔」,後學又跟老前人講「你老,後學自己來」,老前人還說「你來 是客」,唉~還真的喝不下去。 所以各位可以了解,老前人都是跟我們很平常、平凡、平實、平淡,就是這樣子在 過生活。後學在老前人身邊就學老前人的那些,真的就是我們好榜樣。 【問】:認理實修與聽命辦事,有何差別,怎樣做才是正確。 【答】:假如聽命的命是符合於真理的話,聽命辦事是應該的,跟認理實修是同一 個問題。假如聽命的命是不合於真理的、是人情道的,你就可以不聽。 【問】:修道人的標準是該具備什麼條件,要如何下手。 【答】:又是大哉問!我們修道最重要要先志向立定,就是要成道成佛。凡塵事我 們就能夠不餓肚子、有衣服穿、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因為我們的心都會被凡 塵事沾惹,都會注重凡塵事,因為身體是現象,我們也非常注重現象。我們享受物 質,那是一般人的常態都是這樣。我們修道以後,一定要自我要求自我鞭策,吃的 ―17― 能夠養生、可以讓生命延續就好,不要貪口腹之慾。所以後學跟老前人生活將近十 年的時間,老前人吃飯,三餐都吃的很少,小碗的七分、一點菜、一點湯,都沒有 變化,都是這個樣子,所以身體就很健康,健步如飛,我們跟在身邊都要半跑步, 都是非常健康的型態。因為我們貪吃,所以身體病就很多。以前我們都一直在講, 釋迦牟尼佛講貪吃有五罪:多睡、多病、多婬、不能歌誦經典、貪著世間。還記得 嗎?因為我們都吃地生長的東西,然後我們一直跟它結緣,緣結的很深,所以我們 就了解,我們腳不離地,為什麼?因為跟它結的緣很深。佛就講我們不吃地生長的 東西,我們就可以飛了。那在想地生長的東西都不吃,那要吃什麼,好像就沒東西 養生了,所以還是要跟地結緣,但結的比較淺一點。我們不要貪吃,尤其現在外面 的炸雞排味道,當你走過的時候,味蕾會被引誘,所以你喜歡吃就吃,養成很多大 胖子,南部好像比較少,北部就很多,超級大胖,一個人要坐兩個人的位置,那就 是很喜歡吃。所以吃多了不是福,是我們自己負擔很大,一胖了以後,心臟負擔多 大,都會早死,胖的人都沒有壽命很長,很快死,那都在找死。 【問】:現今社會誘惑很多,若沈迷打電動,便是落入魔千,要如何讓他清醒、轉 入正途。 【答】:這個大概要自己當老母。我們當老母以後:欸~你不能去打電動。已經著 魔入迷了,很難使他回來,真的是很困難。倒是可以說理的話,我們可以同他一起 去過他一樣的生活,然後去分析利弊讓他知道,這樣才大概可能挽轉。你要先跟他 一樣,他迷什麼,你就跟他一樣迷。然後你把裡面的利跟弊講出來,假如說喜歡現 在很多的發明且大部分都是日本的,而且一出來全部都是暴力,你看整個生活裡面 都是暴力,那你在現實生活裡面可以脫離嗎?就脫離不了。我們要聞薰聞修,而他 的聞薰聞修就是「讓他死讓他死」,到後面會不會出問題?會,絕對會出問題。所 以我們就要跟孩子一起,跟他著迷的現象一起,然後對他分析,「我們人不能這樣 要別人死,別人要我們死,我們也不願意。我們不能去要別人死,但因為他們要生 活,所以發明那些東西來迷惑我們,但我們不要中他的計,所以我們要培養慈悲的 心」,所以父母親要帶他去遊山玩水,然後到每個地方去,看每個地方的生活習慣 以及人家的生存方式,那就會了解賺錢很難賺,然後會改變他的觀念,他才有可能 去掉那些。所以還是要用心,你能夠用心才有辦法改變,並不是說「你不要玩了」, 他就會聽話,哪有這麼乖的,不像我們這麼乖(哈)。 【問】:離婚的坤道戶籍已經脫離夫家,她將來歸空後是不是一個沒有根的人? ―18― 【答】:這凡塵事。這不用在意。我們的佛性裡面沒有這個事。那你要自己找苦找 罪來受,是非常多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先進入清淨的心地,遭遇方面不如意都 是過眼雲煙,馬上過去了,轉眼就空了,不用在意。我們寧可吃虧不要佔便宜,佔 便宜一定會把浩然正氣用掉,就會喪失沒有浩然正氣,已經沒有當然的資格,我們 要人格健全,在這方面我們不虧欠人家,但人家虧欠我,我也不講話,能夠這樣的 觀點以後,你就不管他戶籍怎麼遷,你遷到什麼地方去都沒關係,終究都是空的, 你再怎麼遷還是空的,合在一起也是空的,空不空?全部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何 必在意那一些呢。 【問】:有些俗事利益眾生,應如何做才是真工夫。 【答】:先把自己修好。先把自己觀念導正,很正確,你要救人、你要渡化眾生, 你要先知道怎麼走、怎麼做,你知道以後,你才來渡化眾生,不能以盲引盲,你都 眼盲了還去帶瞎子,要帶到哪裡去。所以一定要先自己了解真理,救世這問題很大, 後學十三歲就要開始救世。志向很可嘉獎,可是真正的,你就是要進入實際的去做, 先自己了解真理,然後把這了解的來實踐,實踐以後你再來影響別人、才來救渡別 人,這個才是正確。我們不能光有希望,你自己做的都不對,生活上都跟人家在對 立、都跟人家在吵架,還要來濟世救人,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