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世間,無量眾生,常為諸見,羅網所覆,終身於此,外道法中,初不得聞,如是出世,十力(在27頁有詳說)世雄,所說空義。
後學在四十六頁最後一行有講十力,十力有菩薩十力跟佛的十力,菩薩的十力:(1)發一切智心堅固(2)不捨眾大慈(3)具足大悲心(4)信一切佛法精進(5)思行禪定;(6)除兩邊智慧(7)成熟眾生(8)觀法實相(9)入三解脫門(10)無礙智力。佛的十力:知道一切眾生的(1)因果(2)業(3)定(4)根(5)欲(6)界(7)至處(8)天眼(9)宿命(10)漏盡,這是佛的十力,跟菩薩不同。
我問是已,即答我言,大婆羅門,汝今不應,問我是義。何以故,我不食來,已經多日,處處求索,了不能得,飢渴苦惱,心亂謬語,非我本心,之所知也。我今力能,飛行虛空,至欝單越(北瞿盧州),乃至天上,處處求食,亦不能得。以是義故,我說是語。
【我不食來,已經多日】沒有吃東西已經很多天了。
【至欝單越】欝單越就是北瞿盧州。
【以是義故,我說是語】就是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們看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可以說沒有覺得它很可貴,可是修行者一聽到以後,就知道講這個就是最上乘的佛法,諸就是很多,行就是遷流,很多的遷流都無常變化,是屬於生滅法,這個已經把我們凡塵所有都歸納在這個裡面。
善男子,我時即復語羅剎言,大士,若能為我,說是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大士,汝所說者,名字不終,義亦不盡,以何因緣,不欲說耶?夫財施者,則有竭盡,法施因緣,不可盡也。法施無盡,多所利益,我今聞此,半偈法已,心生驚疑,汝今幸可,為我除斷,說此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
【我時即復語羅剎言】羅剎就是鬼,跟鬼講。
【大士,若能為我,說是偈竟】因為偈語一句是四句,他只有講前面兩句,後面還沒講;竟就是完成,把偈語講完。
【我當終身,為汝弟子】我當你的弟子。
【大士】他稱呼鬼為大士。
【汝所說者,名字不終,義亦不盡】就是沒有講完。
【以何因緣,不欲說耶】是什麼因緣不把它講完。
【夫財施者,則有竭盡,法施因緣,不可盡也。法施無盡,多所利益】財施都有限度,我們的身邊財產不會很多,可是法施就可以無量無邊,不可盡(就是不會有窮盡的時候),而且法施利益比財施更多。
【我今聞此,半偈法已,心生驚疑,汝今幸可,為我除斷,說此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把偈語講的完整,我終身就當你的弟子。
【今我定為飢苦所逼,實不能說】就是太餓,餓的都沒辦法講。
【汝所食者,為是何物】你要吃什麼東西呢。
【汝不足問。我若說者,令多人怖】我說出來會令很多人都很恐怖。
【此中獨處,更無有人】這個地方都沒有別人,只有我跟你。
【我不畏汝,何故不說】我不怕你,雖然你是鬼,可是我不怕。那為什麼不說呢。
【我所食者,唯人暖肉】我要吃的是人,還熱熱的肉。
【其所飲者,唯人熱血】我要喝的就是人的熱血。
【自我薄福,唯食此食,周遍求索,困不能得】鬼說他的福很少很薄,要吃人的肉,一直在找都找不到人的肉可吃。
【世雖多人】我們世間人雖然很多。
【皆有福德】我們當人最起碼都有福德,無德不轉人,無業也不轉人,我們當人有業又有德。
【兼為諸天之所守護】我們當人一定都有護法,我們身邊都有護法神,所以諸天所保護。
【而我無力不能得殺】鬼說我不夠能力來殺這一些人。
【我復語言】修道的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祂就講。
【汝但具足,說是半偈,我聞偈已,當以此身奉施供義】說你把還沒講的半個偈語講完,我就用此身奉施供義,就是用此身給你吃、此身的血給你喝。
【大士,我設命終,如此之身,無所復用】跟鬼講,大士,假如我的命已經到達終點,那麼如此之身(我這個身體),無所復用(就沒有用了)。
【當為虎狼、鵄梟、鵰鷲之所噉食】也一樣被野獸所吃,噉就是吃,也被這一些野獸所吃掉。
【然復不得一毫之福】被這一些野獸吃一點點福都沒有。
【我今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現在就是要求無上的正等正覺。
【捨不堅身,以易堅身】捨掉這個身體,四大假合的身體不堅固(不堅身),以易堅身(易=交易,就是交易金剛之身,就是要換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就是菩提身),用不堅身來交易金剛身。
【羅剎答言,誰當信汝】誰會相信你所說的話。
【如是之言,為八字(半偈八字)故棄所愛身】只為了半句,就去掉所愛的身體。
善男子,我即答言,汝真無智。譬如有人施他瓦器,得七寶器。我亦如是,捨不堅身,得金剛身。汝言誰當信者,我今有證,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及四天王能證是事,
【我即答言,汝真無智。譬如有人施他瓦器,得七寶器】就是我們蓋屋頂上面的瓦器,就是不值錢的東西能夠得到七寶器(金銀財寶),
【我亦如是,捨不堅身,得金剛身】祂就是把四大假合的身體捨掉,然後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身(就是金剛身)。
【汝言誰當信者,我今有證,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及四天王能證是事】說什麼人會相信我所說的話,我現在有證人就是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及四天王能夠證明這個事。
【復有天眼諸菩薩等,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修行大乘具六度者,亦能證知】有一些修到有天眼的諸菩薩,祂為了利益無量的眾生,然後修行大乘具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亦能證知。
【復有十方,諸佛世尊,利眾生者,亦能證我,為八字故,捨於身命】十方的諸佛世尊,能夠為了利益眾生,也能夠證明我為了這八個字(半偈語)捨於身命。
羅剎復言,汝若如是,能捨身者,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其餘半偈。
善男子,我於爾時,聞是事已,心中歡喜,即解己身,所著鹿皮,為此羅剎,敷置法座,白言和上,願坐此座,我即於前叉手長跪,而作是言,唯願和上,善為我說,其餘半偈,令得具足。羅剎即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汝若如是,能捨身者…當為汝說,其餘半偈】既然你能夠捨身的話,我現在就講其餘的半偈。
【我於爾時,聞是事已,…,敷置法座】雖然羅剎是鬼,可是羅剎要說這個偈語,我也很重視就敷法座。
【白言和上】就向鬼講。和上就是已經跟形而上的道合在一起叫做和上。各位前賢我們和上還是和下?(和上),都和上啊,這麼高了,都跟道合在一起;和下是跟凡塵所有有形有相的器具合在一起叫和下;和上就是跟形而上謂之道的道合在一起。所以和上是非常高,很尊敬的稱呼。
【願坐此座,我即於前叉…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以整句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可是假如我們一直看這八個字,要我們捨掉生命我們肯不肯?都搖頭,不肯,因為不覺得它可貴在哪裡,所以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在修菩薩道的更早以前,很早以前對修道非常的重視,修道重在心法,你心法不知道你成不了道,所以他們對追求法的心非常強烈,所以只要聽那一種開公佈就是要人成道成佛的,他們都捨掉一切都甘願,所以一聽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已經把凡塵的所有都容納在裡面,我們凡塵就是諸行,諸就是很多,行就是遷流,一直遷流,不管是現象、不管是事情、不管是我們眾生、不管是業果,整個都在遷流,所以叫諸行,諸行都無常變化,它是屬於生滅生滅,是兩邊,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把凡塵的所有都歸納在這八個字裡面,那八個字裡面已經講完凡塵的所有一切,然後再講出世法,出世法:「生滅滅已」,所有的生滅都滅到已經沒有,這樣是什麼狀態?所有的生滅都滅到已經沒有,沒有生滅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寂就是如如不動,滅就是滅掉所有煩惱,如如不動滅掉所有煩惱是什麼?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以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為樂,真的就是已經得到要法(重要的修持方法),所有的生滅都已經滅盡了,沒有生滅了,寂滅(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為樂,這樣好不好?非常高,所以他寧願為了這八個字捨掉生命。
我們現在來賺錢有工作薪水高比較重要,可是我們一比較,你賺了再多的錢,我們終有命終的時候,而且又很短暫一生就過了,再多的錢對我們都沒用,我們一口氣不來都要拱手讓人,所以感嘆的講「咱來出世無半項,回去雙手也空空,住在世間若暝夢,死後江山換別人」(台語),你看那個感受很深,你聽了以後就不會很努力的要一直賺錢,賺錢夠用就好,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就好,再來再更多都沒用,我們一口氣不來都不是我們的,一毛錢都帶不走,累積那麼多做什麼,累積那麼多讓後代子孫為了財產在打官司,不值得沒價值,所以我們在世的時候一定要活的很有意思,我們在世可以自己修成道成佛,也可以來利益眾生,也讓眾生都跟我們一樣都可以修道,所以修道很重要的就是心法;你若沒有心法,你就不知道怎麼修;你若有心法,你就知道怎麼修,怎麼修會成;你若不知道怎麼修,不管你幾生幾世再來一直修都不會成,所以心法一定要研究,一定要知道。所以我們之前所講的楞嚴經就是非常殊勝,後學又有寫一張楞嚴經精華重點所在,因為還沒影印,才剛寫好而已,我們下個禮拜在帶來發給大家。那個心法重要,可以知道怎麼修,這一生可以成佛的,一定可以成,因為我們沒有得到心法就不知道怎麼修怎麼成,所以只有希望而已,那我們研究楞嚴經以後就確實知道,我們可以一世修一世成,很難得的,尤其現在上天大開普渡,我們根基緣份都很充足,又能夠研究到上乘佛法,能夠坐在這麼邊聽都很不容易,我們有兩千三百萬人,你看研究性理心法有多少?兩百三十個人都還不足,所以很難得,要自己重視自己,我們本身就是佛,之所以沒有成佛是被我們自己的眾生知見障礙,我們自己的知見障礙我們自己,只要我們去掉,我們都走入佛的知見,就一定成絕對成,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各位要了解,當我們的業力現前真的很苦耶,你熬不過的話,哇!就完了,又在六道輪迴裡面。所以為了這八個字可以把生命捨掉。
【爾時羅剎,說是偈…,時施我身】羅剎就要修菩薩道的釋迦牟尼佛布施身體給他吃。
【善男子,我於…身體露現,即上高樹】所以修道者很重視,衣服綁好,不然
死了以後身體被人家看到就沒禮貌;我們現在穿得愈少愈多人想看;你看都不
一樣了,那個要死了,他還趕快把身體的衣服綁住。
樹神問言,如是偈者,何所利益?我時答言,如是偈句,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說,開空法道,我為此法,棄捨身命,不為利養,名聞財寶,轉輪聖王,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人天中樂,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捨此身。
【爾時樹神,復問我言,善哉仁者,欲作何事】樹神就問菩薩道的釋迦牟尼佛,你要做什麼?
【善男子,我時答言,我欲捨身,以報偈價】偈語的價值。爬上高樹要跳下來,讓身體就死掉,讓羅刹可以吃肉喝血。
【樹神問言,如是偈者,何所利益】樹神就問這個偈語有什麼利益?
【我時答言,如是偈句,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說,開空法道】就是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諸佛所說,開示我們真空方法的真道(開空法道),所以已經進入修持很久的,他才能夠了解這個偈語裡面的價值。我們凡人眾生不知不覺完全不知道。所以他講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說的開空法道(開示真空,佛法道理)。
【我為此法,棄捨身命,不為利養】我為了這個法、這麼殊勝的法,可以去捨生命,把身體生命都去捨了,不為利養,我們一般都為身體的利養在打算,真正的求法,像菩薩這個樣子可以說非常的難得。
【人天中樂】就是不在人天之中那個快樂。不為利養、不為名、不為聞(就是大家能夠聽到他的名,很稱讚),不為財寶、不為當轉輪聖王,也不為當四大天王,也不當釋提桓因,也不當大梵天王,不在人天之中快樂。
【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就是要利益一切的眾生。
【故捨此身】就是要所有眾生也都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捨掉這個身體。
善男子,我捨身時,復作是言,願令一切,慳惜之人,悉來見我,捨離此身,若有少施,起貢高者,亦令得見,我為一偈,捨此身命,如棄草木。
我於爾時,說是語已,尋即放身,自投樹下,下未至地時,虛空之中,出種種聲,其聲乃至阿迦尼吒(界名,色界十八天中之最上天名)。
【我捨身時,復作是言,願令一切,慳惜之人,悉來見我】就是有那個愿。慳惜(慳貪愛惜),「慳」就是一毛錢打二十四個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有沒有這種人?(有),還真的有,所以我們就想想看「慳」要做什麼?「咱來出世無半項,回去雙手也空空,住在世間若暝夢,死後江山換別人」,你「慳」還是一樣換別人,所以就給有需要的人,所以我們不用慳貪。
【捨離此身,若有少施,起貢高者,亦令得見】就是那個布施一點點,就不得了很驕傲,起貢高,也來看看我。
【我為一偈,捨此身命】我為了八個字可以捨掉生命。
【如棄草木】好像那個草木我們都不愛惜,把它丟棄。
【我於爾時,說是語已,尋即放身】尋就是很短的時間,放身在樹上,然後就放下來。
【自投樹下,下未至地時】下來但還沒落地之前。
【虛空之中,出種種聲,其聲乃至阿迦尼吒】阿迦尼吒就是,色界十八天之中最高的天,再過去就無色界,就色界最高的天叫做阿迦尼吒。
【爾時羅剎還復釋身,即於空中,接取我身,安置平地】羅剎就恢復釋提桓因,就是天帝(三十三天的天王)。
我們六欲天最低就是四天王天,第二就是忉利天,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我們布袋戲在演三十三天天外天,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忉利天東西南北各八天,四八三十二,中間有一個叫帝釋天,那個天帝叫做釋提桓因,也叫做憍尸迦,所以祂的名稱你用釋提桓因也可以、你用憍尸迦也可以、你用天帝也可以,那阿修羅要爭就是要爭這個位置,阿修羅好戰鬥一直要爭天帝的位置。釋提桓因變成羅刹(鬼)來試驗修道者(就是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那個修道者的心),試驗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修道者一到樹上掉下來時候,釋提桓因就趕快去抱住修道者(就是釋迦牟尼佛),把他安住在平地。
爾時釋提桓因及諸天人、大梵天王,稽首頂禮,於我足下,讚言善哉善哉,真是菩薩,能大利益無量眾生,欲於無明黑闇之中,然大法炬,由我愛惜,如來大法,故相嬈惱,唯願聽我懺悔罪咎,汝於未來,必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見濟度。
【爾時釋提桓因及諸天人、大梵天王,稽首頂禮,於我足下】這個時候釋提桓因以及這一些天人、大梵天王(大梵天就是初禪大梵天,在印度修道都要修到大梵天,我們都要回無極理天,他們只要到大梵天,所以印度把大梵天當成就是人類的祖先),全部都稽首然後頂禮,就是用頭觸地來拜修菩薩道的釋迦牟尼佛。
【讚言善哉善哉,真是菩薩,能大利益無量眾生,欲於無明黑闇之中,然大法炬】我們在凡塵整個眾生都是無明,無明就是黑闇,黑闇之中點燃大法炬,就是要所有眾生都見到光明,能夠脫離黑暗。
【由我愛惜,如來大法,故相嬈惱】就因為愛惜如來的大法,所以來相嬈惱。
【唯願聽我懺悔罪咎,汝於未來,必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見濟度】雖然我變鬼來試探你擾亂你,唯願聽我懺悔罪咎,汝於未來,你一定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那個時候希望你能夠渡我也一樣能夠成佛。
【爾時釋提桓因及諸…忽然不現】大家都回去了,都不見了。
【善男子,如我…超越足十二劫】這樣就超越十二劫。
【在彌勒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來掌天盤是彌勒祖師先,釋迦牟尼佛在後面,結果釋迦牟尼佛變成在彌勒祖師的前面掌天盤,彌勒祖師就變成在後面,所以現在是彌勒祖師掌天盤。假如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沒有提早成佛的話,我們現在因為彌勒祖師在前,釋迦牟尼佛就在後,我們現在就是彌勒祖師的天下,可是現在變過來了,釋迦牟尼佛掌天盤在前,彌勒祖師在後。
我們了解在大藏經裡面有記載,一個劫有一千位佛,在我們之前叫莊嚴劫有一千位佛,現在是賢劫也一樣有一千位佛,到彌勒祖師才第五位佛而已,後面還九百久十五位,賢劫過去以後叫星宿劫,星宿劫一樣有一千位佛,各位就可以想像,未來的時間還無量無邊,我們一個元會才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看都已經過了多久才五位佛而已,所以那個都要很久,因為有七佛來治理凡塵,三佛來收圓。各位前賢,假如我們不修證成佛,一直在六道裡面受苦,無量無邊苦不了,在怎麼有錢也是苦,過的好命也是苦,那你要好命就要有原因,你要有布施、你有幫助眾生,你才能夠有好的福報,可是那都會完,你沒有種的話就沒了,就要受苦了,那修證成佛不好嗎?(好),最好了,看你天地怎麼轉,就隨你去轉,而且我們進入到佛性以後,那個時間就是非常的不可想像,各位有沒有聽過?到山上看仙人下棋經過幾年?,他到山上去撿起火用的木柴,繩子已經都爛了,你看多久了,才看人家下一盤棋而已,啊,我自己的繩子都爛掉了,然後回到家那些人都不見了,你看一轉眼…,所以各位假如你也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進入了以後才五分鐘,我們凡塵已經好幾年了,這樣知道嘛?那個時間真的一刹那,那我們修到工夫夠,可以延,我要到台南火車站去搭火車,現在只剩下五分鐘,時間先等一下,結果你到台南火車站才一分鐘而已,你看不可想像喔,時間先暫停,我來到台南火車站買好車票,火車才開始要開,都還來得及,好像在聽卡通喔!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進入我們的佛性裡面,沒有時間跟空間的約束,我們現在時間:104年3月14日;空間:台灣台南同義宮,都受時間空間控制,我們有身體都被控制住,可是我們進入佛性以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約束,你無量無邊非常寬廣,所以我們要先有這個概念:「知道我進入佛性以後,就不受空間時間的約束,很自由自在,我們佛性的本體就是這個樣子」,可是我們現在都習慣性被身體綁住,都束縛得很厲害,所以要學著放下,凡塵事全部放下,凡塵事全部放下就剩下什麼?(佛性),恩,就剩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就跟佛一樣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到達了。
【我得如是無量功德,皆由供養如來正法】所有修證者都會講「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所以後學講只要我們對所有的眾生都尊重(就是都不要瞧不起),叫做供養諸佛,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是佛,他之所以沒有成佛,是被他自己的業障障礙,他本來都是佛,所以我們尊重眾生就是供養諸佛。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尊重所有的眾生,就是已經在供養諸佛,我們都不去做這個事,所以就沒有深植德本,我們能夠尊重所有眾生我們都在供養諸佛,自然而然我們就有德,那你「有德」了,各位要知道「德重鬼神欽」,鬼神都很欽佩有德的人,所以你看我們現在遇到事情,光去幫人家捻個香就中了,就跟了一大堆回來,為什麼?你沒有德,缺少擁護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護法,假如你都不行善不布施、心量不廣,這一些護法都不要幫你忙、都不出力,那不出力你就累死了,你什麼事情都不順(諸事不順),這個在生活就很重要,我們跟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修道,我們已經請佛性本體當家,這個時候我們的護法都在保護你,沒事,好不好?(好),沒事最好了,我們現在最怕有事,有事就吃不完兜著走。
【善男子,汝今…諸菩薩上】所以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我們現在發無上的正等正覺心,已經就超過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菩薩的上面,就已經超過了。
【善男子,是名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修於聖行】就能夠修聖行。
◎梵行品 第二十
善男子,云何菩薩梵行,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眾,七者知尊卑。
善男子,云何知法?是知十二部經,謂修多羅(契經)、祇夜(重頌)、和伽羅(授記)、伽陀(諷誦)、優陀那(無問自說)、尼陀那(因緣)、阿波陀那(譬喻)、伊帝目多伽(本事)、闍陀伽(本生)、毘佛略(方廣)、阿浮陀達摩(未曾有)、優波提舍(論議)。
【五者自知】自己知道。
【七者知尊卑】知道高低高下尊卑。
【是知十二部經…優波提舍(論議)】全部都用梵文本身寫下來,括弧裡面是翻成中文。我們一般以為十二部經就是有十二部的名稱,十二部經是把佛說的經分成十二個種類,這樣我們研究才容易知道它的內容。
【何等名為修多羅經】什麼樣叫做修多羅。
【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契經,經文長又叫長行)】契經,上契諸佛所說的真理,下契眾生可渡之機,經文很長,又叫做長行。
何等名為祇夜經(重頌)?佛告諸比丘,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何等為四,苦集滅道。如佛昔日,為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利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即便問人,如來向者,為說何事?佛時知已,即因本經以偈頌曰:
【何等名為祇夜經】就是重頌。
【久處生死,沒大苦海】流轉六道。沉沒在大苦海。
【苦集滅道】苦就是果報,集就是原因,滅也一樣是果報,道就是原因。苦就是受苦,為什麼受苦,因為我們集了很多的因然後才受苦;滅就是寂滅,滅:
滅掉所有煩惱,滅已經到如如不動,滅就是果報,已經修成佛的果位;一定要
從修道入手。所以先講果報再講原因,苦集滅道就是四諦法(四真諦)。
【如佛昔日,為諸比丘,說契經竟】就是契經已經說完了(竟=已經完成)。
【爾時復有,利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就是人家講完了你才來(就是佛已經講完了你才要來聽),佛就講重頌,祇夜就是再講五個字或有的講七個字一句,就是把剛講過的又重說一次。
【即便問人,如來向者,為說何事?佛時知已,即因本經以偈頌曰】用偈頌來把講過的又再講一次。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生有既已盡,更不受諸有】各位前賢,跟佛前面講的有沒有一樣?我們要用一下心喔,你看前面「佛告知比丘,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何等為四,苦集滅道。如佛昔日,為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利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然後佛就以偈頌來講,「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生有既已盡,更不受諸有」,前面是講白話,後面是講偈語,有沒有?(有),有沒有一樣?(一樣),所以重頌就是重說,把前面講過的用偈語又講一次,意思完全都相同,聽過的人再聽一次,也會印象深刻。
所以「生有既已盡,更不受諸有」,各位前賢我們生有(有生,我們為什麼會生在凡塵),我們為什麼會生在凡塵?(有業),就是有業,那我們為什麼會造業?(無明),就是不知道原因(無明),就是無明所以造業,造了業所以被業推到凡塵來生、來現相。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原因:就是「有」,有因有果,就是有,生有既已盡,讓我們生在凡塵的「有」已經盡(就是「有」已經都還完了,所有的業都已經還完了,就盡了,沒有了),有都已經還盡了;更不受諸有,已經不再造業了,不造業就不會在凡塵出生,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我們會來凡塵出世就是造業,有業就要來;沒有業,天地沒辦法把我們推到凡塵來出世;那我們來轉世,你看一出生了以後,光這個嘴巴就塞不滿,再怎麼吃都吃不飽(馬上就餓),對啊,馬上就餓了,才剛吃飽沒多久就又餓了就又想吃,為了吃吃吃,到後來你會吃還不行,還是要還給天地,我們借天地的水火風土來給我們用,結果還是得要還給天地,在天地借我們使用的過程當中,我們有好好的使用嘛(借假修真)?(沒有),我們都借著天地的物質要來享受,那要享受什麼?物質,物質借給我們要來享受物質。
所以我們就要拿出智慧出來:「既然天地借我水火風土,我就要借這個有形的水火風土來修無形的金剛之身,我有無形的法身,法身以法為身,那你看,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我們佛性沒有形相,現在沒有形相的佛性借有形的水火風土然後發揮,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但是現在有,身體的知覺性就是佛性,水火風土沒有知覺,那現在為什麼水火風土會動會講話?就是佛性,所以要把這個無形的佛性,借這個有形的身體來修,修到讓祂能夠圓滿光明,祂自己本身發出光明」,所以我們身體你再怎麼去保健、再怎麼樣去養生,都會死,晚死而已,一定要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修證,讓祂跟天地融會成一體,這樣的話,沒有有身體(你身體四大假合還給天地)沒關係,還給天地了,這不是我的,再怎麼使用再怎麼保健都是得要還,一定要還,縱然給你調整到兩千歲也是會死要,要不要還?(要),尤其我們現在環境不好,吃的也都有毒、呼吸也都有毒,每天都在吸毒吃毒,不死也不行,都要死,早死晚死都要死,可是我們佛性不會死,因為佛性無形無相不會死,可是不會死的佛性我們都沒有重視,因為沒有重視,佛性就沒有權柄,一旦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又被業推,推到別的地方又現相了,所以我們要了解,趁著我們現在有身體,能力還許可的狀態之下,趕快啟發佛性出來當家,然後把佛性伸展到整個宇宙虛空,跟整個宇宙虛空融為一體,這個時候身體沒有沒關係,這樣了解嘛!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要給六根當家,六根都要造業,都要拉我們到六道輪迴,我們不要聽六根的話,我們要聽佛性的話,一定「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容不容易?我們都在生活之中已經跟虛空融成一體,成不成佛?(成佛),已經都是了,不用等了,我們一般都在等「我死了就成道了」,不用啦,你活著時候沒有成道,死了也成不了,一定要在生的時候成,你自己也知道啊,你跟虛空融成一體了,成了;你假如沒有的話,要等到成道就很渺茫(犀牛望月)。後學都講,身體的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我們現在會講話會動作,那個就是佛性,我們把佛性延伸,延伸到整個宇宙虛空,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整個空間就是真空、就是我、就是法身、就是金剛不壞之身,那身體還給天地就沒關係。我們要了解,身體都屬於生滅(去生滅),守真常(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真常,祂不會變化),你守真常去生滅,絕對成佛,不要等到以後,當下就是了。所以我們這個課價值無量,有沒有價值?(有),很有價值喔,都讓我們成佛的喔!
所以用偈頌來講,跟上面講白話也是一樣,是名祇夜經。
【阿逸多】就是彌勒的名字。
這個就是你已經有佛的資格,已經可以成佛了。我們現在是沾到上天大開普渡,所以授記雖然都已經點道了,可是只是有那一種准考證而已,要不要當佛你自己決定,你努力修進入像剛才後學講就已經成就了,那你不修的話你自甘當眾生,甘不甘願當眾生?還是不要啦,年紀輕的還充滿好奇,年紀大了苦湯吃的多,不要不要再來了。
這邊又把我們平常能夠受持的時候,所要去遵行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清淨我們自己的意念),是諸佛教(佛教我們就是教我們這一些),是名伽陀經。
何等名為優陀那經(無問自說),如佛晡時(午後申時,三點到五點),入於禪定,為諸天眾,廣說法要,時諸比丘,各作是念,如來今者,為何所作,如來明旦,從禪定起,無有人問,以他心智,即自說言,比丘當知,一切諸天,壽命極長。汝諸比丘,善哉為他,不求己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靜,如是諸經,無問自說,是名優陀那經。
【無有人問,以他心智,即自說言】沒有人問,因為都不知道如來在做什麼。如來用他心智(知道別人心的智慧),就自己說了。
【比丘當知,一切諸天,壽命極長。汝諸比丘,善哉為他,不求己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靜,如是諸經,無問自說,是名優陀那經】這個無問自說,就是不知道佛的心意、佛的經歷,然後佛自己講出來,沒有人問,然後自己說。
「一切諸天,壽命極長」:佛講諸天的壽命都很長,欲界的六欲天,四天王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要五十年;忉利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要一百年;夜摩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要兩百年;兜率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要四百年;樂變化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要八百年;他化自在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要一千六百年;所以假如我們已經過世了,到天道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然後先了解一下環境,去了以後再回來告訴你的家屬親人,說我現在去了他化自在天,因為你一去一來一天,我們凡塵已經一千六百年,誰還在?沒人在了,都不認識了,所以天道的天很長。
【何等名為尼陀那經】尼陀那就是因緣。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不要看輕很小的過錯,小惡就是一點點,我們都不認為有什麼不好,以為無殃(以為沒有什麼錯),水渧雖微(水一滴一滴),漸盈大器(就是拿一個容器,去盛那些水,一滴滴水也一樣會盛滿)。
【何等名為阿波陀那經】就是譬喻。
【何等名為伊帝目多伽經】就是本事。
【如佛所說,比丘…名伊帝目多伽經】每個佛都有本事。
【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修諸苦行】因為以正確的念法「苦行(ㄏㄥˋ)」,我們一般講苦行(ㄒ一ㄥˊ)比較通俗。
就是非常的廣大。
何等名為未曾有經,如彼菩薩,初出生時,無人扶持,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觀十方,亦如獼猴,手捧蜜器,以獻如來,如白項狗,佛邊聽法,如魔波旬,變為青牛,行瓦鉢間,互相振觸,無所傷損,如佛初生,入天廟時,令彼天像,起下禮敬,如是等經,名未曾有經。
這個就是沒有看過聽過的一些事,就是未曾有經。
【名為知法】各位前賢我們知法嘛?知不知道法?所以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代表就是法,知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叫知法,知道無上的正等正覺法。
云何知時,善知如是時中,任修寂靜、如是時中,任修精進、如是時中,任修捨定,如是時中,任修布施、持戒、忍辱、供養佛、供養師,具足般若波羅蜜,是名知時。
云何自知,是菩薩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聞、如是捨、如是慧、如是去來、如是正念、如是善行、如是問、如是答,是名自知。
【云何知義】這是第二個(七善法裡面的第二個)。
【若於一切文字語言,廣知其義,是名知義】知道這個義理,我們了解,不只有知道文字就好,一定要知道義理。
【如是時中】這是第三個。
【善知如是時中…,是名知時】這個「時」,什麼時候要作什麼,我們都清清楚楚。
【云何知足…是名知足】知足就常樂,都知道滿足。
【云何自知…是名自知】自己知道自己。
云何知人尊卑,人有二種,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薩當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為善。
復次,信有二種,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薩當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為善。
如說行,復有二種,一求聲聞,不能利安饒益一切苦惱眾生;二者迴向無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樂。菩薩應知,能利多人得安樂者,最上、最上。
所以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
迦葉白佛言,若多慈能斷瞋恚,修悲心者亦斷瞋恚,云何而言四無量心,推義而言,則應有三。
世尊,慈有三緣,一緣眾生,二緣於法,三則無緣。悲喜捨心,亦復如是,若從是義,唯應有三,不應有四。眾生緣者,緣於五陰,願與其樂,是名眾生緣。法緣者,緣諸眾生,所須之物,而施與之,是名法緣。無緣者,緣於如來,是名無緣。
【推義而言,則應有三】不是四個。
按照迦葉這樣的講法,法都亂了。
佛告迦葉,諸佛如來,為諸眾生,所宣法要,其言祕密,難可了知,或說一因緣:所謂一切有為之法;或說二:因與果;或說三:煩惱、業、苦;或說四:無明、行、生、老死;或說五:受、愛、取、有、生;如一因緣為眾生種種分別,無量心法,亦復如是。
【如來以無量方便,調伏眾生,豈虛妄耶,雖處眾惡,無所污染,猶如蓮花】
如來用無量的方便來調伏我們剛強的眾生,完全都沒有虛妄,都是真的,就是要調伏眾生,方法不同,所以我們看了以後,有的會有意見,如來雖然處在眾惡(很不好的環境之下),無所染汙(不會被這一些眾惡染汙),好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善男子,是無量心,體性有四,若有修行,生大梵處】這個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就是一個無量心,然後出來了以後,我們行了有形有相以後,就有慈悲喜捨。
善男子,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者,能斷瞋恚;修喜心者,能斷不樂;修捨心者,能斷貪欲瞋恚眾生。善男子,以是義故,得名為四,非一、二、三。
【善男子,修慈者…得名為四,非一、二、三】修喜我們最需要,我們看到人家好都會忌妒
都會忌妒,所以「喜」很重要。
【善男子…今不應,作如是難】不可以這樣講,這樣講會耽誤很多人。
【恚有二種】瞋恚,生氣的那一種瞋恚。
【恚有二種,一能奪命,二能鞭撻】奪命就很厲害,鞭撻只是打一打而已就好,打一打瞋恚就沒了,沒了就好。但是那個奪命,命就沒了,一掉要殺死他。
【修慈者則能斷彼奪命,修悲能除彼鞭撻者】所以都有深淺的不同。
【善男子,以是義故,豈非四耶】就是四個慈悲喜捨。
【斷瞋非眾生】這個非眾生就是非眾緣而生的現相。
【復次,瞋有二種,一有因緣,二無因緣…斷無因緣】所以有因有緣比較正常現象,沒有因緣就比較奇怪。
【復次,瞋有二種,一者久於過去修習,二者於今現在修習…斷於現在】各位前賢,這個慈比較多還是悲比較多?慈能予樂,慈可以給人家快樂;悲能拔苦,把我們的苦拔掉;這樣慈多還是悲多?予樂我們可以說我不要樂,可是這個苦,喔,拔苦比較重要,把苦拔掉。可是我們要知道,佛不會替我們眾生來擔業,我們眾生的苦都是由業而來,佛不會替我們擔那一些我們造業所應該受的苦。那佛要拔苦就是告訴我們你這個苦是怎麼來的,你要免除這個苦就不要種因,從因上著手,你因都不種你沒有苦可以受(只要我們不種因,就沒有苦可以受),所有苦因都不種了,你說我要受苦,天地會跟你講「沒有苦讓你受」。然後我們苦種了很多,苦因一直種一直種,你跟上天講「我不要受苦」,可不可能?不可能喔,是不是都在自己,要不要受苦是你自己,你只要因都不種了,就沒有苦可以受了,所以我們是一個主人。
後學就講我們現在一個大流行,大家都一直一窩蜂的滿智慧型手機,後學說不要買,因為你買了以後,你變成奴隸、你變成奴婢,智慧型手機變成主人,你不時被智慧型手機差遣,智慧型手機變主人,你卻被智慧型手機用,各位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我們有手機可以接聽電話、可以打電話就好了,你用智慧型手機害自己,害自己當不了主人。所以你要用也可以,你要告訴自己「我是主人」,你智慧型手機是我在用,是給我使用的,是給我方便的,你不能麻煩我。現在我們有智慧型手機,它會不會找我們麻煩?很麻煩喔,Line一下,你不理又不行,你是主人還是僕人啊?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我們當主人,你要以你為主,你不能用智慧型手機為主,那你就變成僕人了,那樣不行喔!我們想要成道成佛的,這個主(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一定要抓住,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主人,你不能變成被人家使用,用到後面會變成怎麼樣?變成機器,像不像?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發明者就是要你口袋裡面的錢,你掏錢出來買了,他就可以生活了,可是你都被他陷害了。所以要活用要會用,它都是幫助你的,幫助你生活,在生活上過的非常如意。你有智慧型手機過得如意嘛?你每天拿著智慧型手機跟著它對講就已經很如意了嘛?可以不用吃飯就飽了嘛?後學有一點LKK,不合時宜,大家都在用,後學都反對,不是反對用,但你要當主人,最重要你一定要當主人,要能夠掌握你自己本身。
【何得難言,應三非四】不可以講只有三個,應該是四個。
復以器故,應名為四,器若有慈,則不得有,悲喜捨心,以是義故,應四無減。
善男子,以無量故,亦得名四,夫無量者,則有四種,有無量心,有緣非自在,有無量心,自在非緣,有無量心,亦緣亦自在,有無量心,非緣非自在。
【以是義故,應四無減】就是應該要有慈悲喜捨。
【善男子,以行分別,故應有四,若行慈時,無悲喜捨,是故有四】行慈不包含悲喜捨。
【善男子,以無量故,亦得名四,夫無量者,則有四種,有無量心,有緣非自在,有無量心,自在非緣,有無量心,亦緣亦自在,有無量心,非緣非自在】佛又詳細的分別,講得很細。
何等無量,有緣非自在,緣於無量無邊眾生,而不能得自在三昧,雖得不定,或得或失。
何等無量,自在非緣,如緣父母、兄弟姊妹,欲令安樂,非無量緣。
【善男子,以是義故,名四無量】有四個無量,有緣非自在,自在非緣,亦緣亦自在,非緣非自在,四個內容都不同。
迦葉白佛言,如是如是,實如聖教,頗有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得慈悲心,非是大慈大悲心不。
佛言,有,善男子,菩薩若於諸眾生中,三品分別,一者親人,二者怨憎,三者中人。於親人中,復作三品,謂上中下,怨憎亦爾。
善男子,以難成故不名大慈。何以故,久於過去無量劫中,多集煩惱,未修善法,是故不能於一日中,調伏其心。譬如豌豆,乾時錐刺,終不可著。煩惱堅硬,亦復如是,雖一日夜,繫心不散,難可調伏。
【善男子,以難成故不名大慈】佛就回答,難成(比較困難)成大慈。
【譬如豌豆,乾時錐刺,終不可著。煩惱堅硬,亦復如是,雖一日夜,繫心不散,難可調伏】佛用這個比喻,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碗豆,你等到碗豆都乾了硬了,你要把碗豆錐刺,終不可著。那煩惱也是這樣,你起來的煩惱,沒有馬上處理,沒有馬上了解,那個煩惱就會變得很僵硬(就是成型了),你要除掉煩惱就困難。所以我們在起煩惱的時候,馬上要了解,「煩惱你從哪裡生出來,啊,從我的佛性本體生出來;佛性本體怎麼不生菩提而生煩惱呢,真的夠笨的,好!煩惱不要,我要菩提」,這樣會不會?我們真的很笨,那個菩提不要,我要煩惱,然後趕快進入煩惱的內容,開始煩惱,會不會堅硬?久了就堅硬,你要再除掉它就很困難,所以你要了解到「煩惱剛出來的時候很嫩,很嫩的時候你很快改變,用我們的般若妙智慧改變,這個煩惱是我頭腦生出來的、是我的佛性生出來的,那我佛性生這個煩惱讓我煩惱,我一定不要聽它的話,幹嘛我一定要聽,我不聽你這個生煩惱的煩惱,好!不管你了,甩掉,沒事了!」,好不好解決?(好),很好解決喔,煩惱不見了,等一下要再講「你那個什麼什麼…」,哪有,沒有啊,全部都沒了;那你若記得牢牢的,時間過得愈久愈堅固,譬如哪一個人對你講一句中傷你的話,你都把它記得牢牢的,過得愈久,生出來的恨愈強,那你當時就把他解決掉了:「啊,他不知道理,黑白講(台語)」,甩掉了,沒了,不見了,這樣好不好?(好),這樣也不要傷害自己,我們自己也過得好,別人也過得好,往後再見面什麼事情都沒有,都沒有發生,好不好相處?(好),就好相處了。所以自己可以很好的去處理生活上一些瑣碎的事。
煩惱堅硬,亦復如是,雖一日夜,繫心不散,難可調伏,你一天一夜都一直在想那個煩惱,就很難去降伏那個煩惱。
又如家犬,不畏於人,山林野鹿,見人怖走,瞋恚難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是故此心,難可調伏,以是義故,不名大慈。
復次,善男子,譬如畫石,其文常在,畫水速滅,勢不久住,瞋如畫石,諸善根本,如彼畫水,是故難得調伏,如大火聚,其明久住;電光之明,不得暫停,瞋如火聚,慈如電明,是故此心,難得調伏,以是義故,不名大慈。
【又如家犬,不畏於人,山林野鹿,見人怖走,瞋恚難去,如守家狗】家犬,家裡面養的狗不會怕人,可是在山林野鹿看到人趕快逃跑了,為什麼?會被抓去殺,會沒命,所以瞋恚難去,好像守家狗。
【慈心易失,如彼野鹿】瞋恚很難去掉,好像家裡面的狗,都幫你守住,都不離開;那慈心(慈悲的心),很容易消失,好像那個野鹿,一下子就跑開了,不見了。
【是故此心,難可調伏,以是義故,不名大慈】所以大慈,你一點點慈可以,你大慈就很不容易,很不容易培養出來。
【善男子,譬如畫石,其文常在,畫水速滅,勢不久住】畫石文常在,畫水(我們在畫的水),很快就滅掉了(勢不久住)。
【瞋如畫石,諸善根本,如彼畫水】瞋好像畫時;諸善根本好像畫水,用水畫一下子就不見了。
【如大火聚,其明久住;電光之明,不得暫停】大火聚,用很多的材料在燒,那個光明就燃燒的很久,可是那個閃電的光,一下子就過去了,不得暫停。
【瞋如火聚】瞋好像那個大火聚。
【慈如電明】慈好像那個閃電,一下子就不見了。
【菩薩住於初地,名曰大慈】菩薩有十地,初地叫歡喜地,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常念才記得住。
【何以故,最極惡者,……是名大悲】所以菩薩在十地的大慈,那個極惡的一闡提都對他沒有分別心。
【自捨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捨】把自己的快樂捨掉,然後布施給別人快樂。
【唯四無量,能令菩薩,增長具足,六波羅蜜,其餘諸行,不必能爾】就是只有四無量可以使菩薩增長具足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四無量心可以增長具足,其餘的諸行不一定能夠這樣。
【菩薩先得世間四無量心,然後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間者】才能夠出世間,離開凡塵。
【因世無量,得出世無量,以是義故,名大無量】我們這個世間有無量的佛世界,得出世也無量,出世間一樣有無量。
迦葉白佛言,除無利益,與利樂者,實無所為,如是思惟,即是虛觀,無有實利。世尊,譬如比丘,觀不淨時,見所著衣,悉是皮相,而實非皮,所可食噉,皆作蟲相,而實非蟲;觀大豆羹,作下汁想,而實非異;觀所食酪,猶如髓腦,而實非腦;
【迦葉白佛言,除無利益,與利樂者,實無所為,如是思惟,即是虛觀,無有實利】迦葉又問,慈沒有利益與利樂,實無所為,如是思惟,即是虛觀,無有實利,這個假的。
【世尊,譬如比丘…如是之觀,非虛妄耶】這個觀點,比較我們想心有問題,比丘觀不淨,看他所穿的衣服,悉是皮相(好像都是皮),而實非皮(不是真的皮),所可食噉(可以吃的),皆作蟲相(可以吃的都把它當作是蟲),而實非蟲;觀大豆羹,作下汁想(大豆羹作那一種下汁,就是很不理想做的都東西),而實非異(不是不同的東西);觀所食酪(乳酪),猶如髓腦(好像在吃我們人頭腦的髓腦),而實非腦,所以這個吃的時候,心都有問題了。他用這個來比喻四無量心也是這個樣子,不能真實的利益眾生,令眾生得到快樂,雖口發言與眾生樂,而實不得(實在在不得),如是之觀,非虛妄耶。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真勇猛,無所畏懼,即為迦葉而說偈言:
若於一眾生,不生瞋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
一切眾生中,若起於悲心,是名聖種性,得福報無量。
設使五通仙,悉滿此大地,有大自在主,奉施其所安。
象馬種種物,所得福報果,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真勇猛,無所畏懼】有時候佛的觀點跟我們的觀點都不同,而且差別很大,我們聽起來會很理想,祂竟然稱讚。
【若於一眾生,不生瞋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對於一個眾生你不生瞋恚心,而願與彼樂(願給他快樂),這個叫做慈善。
【一切眾生中,若起於悲心,是名聖種性,得福報無量】對眾生起悲心,就是聖種性,眾生太可憐了,應該都使他們成道作佛,得福報無量。
【設使五通仙,悉滿此大地,有大自在主,奉施其所安】五通仙充滿大地,有大自在主,都奉施其所安,生活上所必須的。
善男子,夫修慈者,實非妄想,諦是真實,若是聲聞緣覺之慈,是名虛妄;諸佛菩薩,真實不虛,云何知耶?
菩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觀土為金,觀金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風相,風作地相,隨意成就,無有虛妄,觀實眾生為非眾生,觀非眾生為實眾生,悉隨意成,無有虛妄。
修喜心者,能斷不樂,
四無量心,能為一切,諸善根本,若不得見,貧窮眾生,無緣生慈,若不生慈,則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緣,令諸眾生,得安隱樂,所謂食飲、車乘衣服、花香床臥、舍宅燈明,如是施時,心無繫縛,不生貪著,必定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心爾時,無所依止,妄想永斷,不為怖畏,名稱利養,不求人天,所受快樂,不生憍慢,不望反報,不為他誑,故行布施,不求富貴,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日時,是處非處。
【夫修慈者,實非妄想…真實不虛,云何知耶】聲聞緣覺大部分都在獨善其身,那他們獨善其身的慈就是虛妄、不實在;那佛菩薩真實不虛,怎麼樣知道呢?
【菩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觀土為金,觀金為土】土跟金作平等觀。
【地作水相,水作地相,…隨意成就,無有虛妄】所以在菩薩的時候就可以無量變化,隨意就可以成就,都不假的,是真的。
【觀實眾生為非眾生,觀非眾生為實眾生,悉隨意成,無有虛妄】觀實為非眾生,觀非眾生為實眾生,各位前賢這個我們就比較少應用,把非眾生把它觀成是眾生,把眾生觀成非眾生,就是把水火風土…,水火風土本來就是物質,把物質觀成是眾生,這個以我們身體來講就最現實,身體的水火風土不是眾生,我們要了解,把非眾生(就是已經不是了),虛空之間那個都不是眾生,把它觀成是實在眾生,因為菩薩有那個能耐,隨意就能夠成(隨祂的意思就能夠成就)。
後學都時常講,你在沙漠曠野熱的不得了,佛菩薩可以變成一棵樹讓你去乘涼,所以隨意能成,有那個工夫,只要你已經證悟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就有那個能力;那要引導眾生逃出劫難,你可以變一隻小白兔讓他追,他一直追追追,因為要追你,他的災難就過去了,那你知道他的災難你引導他逃離,可是他逃離以後他不知道是你引導他逃離災難,所以這個就真的是菩薩,行了善不要人知道。所以隨意就能夠成就,無有虛妄。
【善男子,當知菩薩,四無量心,是實思惟,非不真實】是真正的那樣想那樣做。
【云何名為,真實思惟?謂能斷除,諸煩惱故】就是菩薩能夠除斷我們眾生的煩惱。
【善男子,夫修慈者,能斷貪欲】慈就可以斷掉貪欲。
【善男子,夫修慈者,…能斷貪恚及眾生相,以是故名真實思惟】假如不樂,眾生時時刻刻都進入不喜歡不樂的現象狀態之中,我們修喜心的能夠除掉他的不樂,這個就看我們智慧,怎麼樣使他產生歡喜,把他的不樂去掉。
【四無量心,能為一切,諸善根本】所有善的根本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若不得見,貧窮眾生,無緣生慈…得安隱樂】四無量心很重要,無緣生慈(沒有原因我們生出慈悲心);若不生慈,則不能起,惠施之心,所以一定要有那一種慈,不落入名相,不要落入凡塵的一些現相,在我們心中來行持,落入現象我們久了就會變執,像現在慈濟為了地,跟很多眾生起爭執,人家觀點就一百八十度轉變,其實他們發心也都是很好,犧牲奉獻,不是要跟人家爭的,可是後來你看就有一些人去爭,那已經變執了,所以我們要了解,保持我們心的那一種清淨,心的無為很重要,我們就按照自己內心的行持,沒有原因(無緣)然後生慈。
【所謂食飲、車乘衣服、花香床臥、舍宅燈明,如是施時,心無繫縛,不生貪著,必定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布施了以後,我們不等待果報,等待果報的時候,那個叫做有相布施,你布施多少就得到多少,那個不好;我們都叫做無相布施,布施了以後不等待果報,我們把所有布施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布施都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很多人都會問:「我們誦經要不要迴向」,後學說好啦,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會不會?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要我們成就,這個我們不貪名也不貪利,所以四無量心非常重要。
【其心爾時,無所依止,妄想永斷】就是四無量心的時候,無所依止(我們不會依靠依賴什麼),妄想永斷。
【不為怖畏】不恐怖不畏懼。
【名稱利養】我們也不為名稱利養。
【不求人天】也不追求人天。
【不生憍慢,不望反報】就是不期待人家果報。
【不為他誑,故行布施,不求富貴,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日時,是處非處】這個就是最理想的那一種布施的心態,就是不管受者是什麼樣,不管他是持戒破戒、不管是福田非福田、不管是善知識或非知識,施的時候都不見,是佛器還是凡夫,也不擇日時,是處非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