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金剛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金剛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

如是我聞960710

如是我聞            96.7.10      劉芳村講師   講述

  如是我聞就把我們所有的修道都包涵,範圍非常廣泛,那我們從字面來說,說不出道理,比如就「如是」這個經典是以阿難聽佛說的,只有這樣字面的意思,可是佛呢?當時要涅槃的時候,就交代弟子以後集結經典所有起頭要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所以祂的含義就特別深,為什麼一定要特別說這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就是修道的全部精華。

  「如」就是真如,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也就是道的本體,所以我們就是要回歸到「如」,所以這個「如」祂的含義就很大,我們要了解到平常講說「我們的佛性是湛然常寂」,「湛然常寂」就是「如」,就是這個「如」,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如」的含義,就已經把我們的真心佛性整個呈現,所以第一個「如」字就是我們只要回到「如」就不會偏離,那凡塵所有的萬相都虛幻不存在的,實在的就是這個「如」,這個「如」是實在的。我們有時會說「實相」,「實相」也就是這個「如」,所以我們一定要對這個多加以認識,「一如一切如」,所有一切都如,都如如不動,都是究竟堅固。那麼事相在變動,那都是虛幻的、不實在的,很虛幻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如」直接進入佛性本體,就進入佛性本體。

  那麼這個「是」就是「當下」的意思,一切事究竟堅固就叫「是」,一切事都究竟堅固,所有的事情很虛幻,對不對?那都是「相」,那「究竟堅固」是「性」,這樣懂意思嗎?所以我們講楞嚴,也就是講一切事究竟堅固,那麼所有事為什麼會究竟堅固?因為是「理」呀!是真理,不管萬年前或萬年後全部都是究竟,都是堅固不動,所以那個叫「是」,這個「是」竟然包含這麼大的意義。如是,如是,所以「如是」這二字已經把我們要修道的重點,要努力的方向都點明了,就是要一切事究竟堅固,對所有的形相,對所有的事情我們不能著,不能住,因為那都是虛幻的、不實在的,形相也是假的,事情也是假的,那我們的遭遇,假如說遇到福報那很快樂,那是我們種善因,那遇到挫折很困難、很難過,那是我們造業,造了惡因,那只是一下就過了,只要我們了了就沒了,那都是虛幻的,不管順或逆(橫逆)都不要放在心上,我們要了解不管是順或逆都很快就過去了,都是假的,那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所以一定要把常住真心啟發,所以我們就要了解到我們的心,在一般社會的運用,那個都是「識心」,都是生滅的,不是常住真心。那我們都到達沒有變化、都很堅固的,那個才叫常住真心,所以後學這一陣子就把楞嚴所講的那個「常住真心」,很鮮明的把祂闡發、啟發出來,就是

「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我們就把這四句記下來,祂離開我們的六根,離開六塵。「常住真心」不在六根裏面,可是也不離開六根,我們要了解到不住就可以、不著就可以。因為我們就講盲人有見,盲人沒有眼睛,那他有見性,他的常住真心和我們明眼人一樣,那阿難就問佛:「盲人沒有眼睛怎麼會有見?」那佛就回答:「盲人沒有眼睛所見到的黑暗,跟我們明眼的人處在暗室所見到的黑暗,一樣不一樣?」阿難答:一樣,所見的黑暗一樣,所以佛就發揮說我們所見的都是塵相(凡塵的景相),那凡塵的景相是明?是暗?它都有變化,那我們不要去在意,明來見明,暗來見暗,不要去在意那些明暗,那我們了解,我們的見性惟一,只有一,不管什麼景相,千差萬別的景相,我們的見性都是一樣,都是一個獨一的,那個獨一的就是「常住真心」,所以我們了解,離開眼睛有見,離開塵相有見,所以脫根脫塵。那我們能脫根脫塵,我們就不會住在身上,我們眾生都認為心在我們身上,那認為心在身上的話,我們修道就很難修,因為已經住相,佛也明白的講「離相名佛」,我們離開形相就叫佛,懂意思嗎?我們要把這個綱要、法要把祂記下來,佛沒有住相的,住相就是眾生,佛一定離相的,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著相,那「不著根」、「不著塵」而「了了分明」,那個就是「常住真心」。我們心有靈知的作用,凡心所在的地方,一定均能明了,我們心在哪裡都能徹底的了解。所以你看我們現在眼前的這麼多人,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也都了了分明,所有景相也都了了分明,這個就是我們真心所在的地方。所以我們要了解,雖然看得有這麼多的形相,但是見性只有一,單一的,不要以為見到這麼多,就有這麼多的見性,見性只有一,那個「一」就是道,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裏多用一點心,才不會修道修到茫茫然哦!我們要抓到脫根脫塵又了了分明,各為這樣了解意思嗎?你們看這個常住真心就是現在我們眼前都很完美,可是我們都日用而不知,都在找、在找,就已經當下就是了,不用找。所以永嘉大師說過一句話覓即知君不可見,覓,就是尋找,如果你在尋找佛性,就知道你見不到佛性,為什麼?當下,「當下」就是,就在我們當下就是,不用找,你要找,表示你的佛性不見了,日用而不知,不知道那個就是佛性,差別在哪裡呢?差別在我們轉念又加料,我們常住真心,就是當下,不變之體和隨緣之用。我們能了了分明是隨緣之用,讓我們能夠有隨緣之用就是因為有不變之體,我們都體用同時,所以說「不變之體曰寂」,「隨緣之用曰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同時」就是本來面目,就是我們「常住真心」(直心),所以在生活之中就這樣用,生活裡面就寂照同時,不要轉念、加料(直心),這樣的話就是中庸所說「率性之謂道」,我們用直心都是率性,都是道,都已經是道了,不用另外再找,已經就是了,所以金剛經的第一分就全部把日常生活之中,該吃飯就吃,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是用講話的,沒有話講,真的「道」沒有語言,所以我們就要了解我們得道了,就已經當下了。點傳師把我們的玄關一打開就跟整個法界、整個虛空融為一體了,就已經是最殊勝的上乘法了。所以是那個「如是」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叫做是,是者無非之稱,就是沒有不對,沒有對待的,無非。那麼將一切事項之法悉心窮究,就是將一切所有的事相(事情和形相)我們很虛心的來窮究(研究)到底,就能徹法底源,徹底佛法的根源(源底根底)就可以到達,那麼到達以後全事即理,所有的事都是理,所有的相都是性(我們的性),所以就一切堅固,就不會被形相迷惑,但是我們都會被形相迷惑,迷惑以後,我們就在用心,就在我們腦海裡面醞釀那些相的形狀,相的情形,在腦海裡醞釀,這樣我們就偏離不變之體(思量即不中用),然後就生出自己的念頭(就屬於攀緣),我們就要把這很微細的地方都能夠了解,了解以後,我們在生活裡面就能寂照同時,時時刻刻跟我們的真心佛性在一起,所以修道後學一直強調不要找時間、不要找地點,因為什麼地點、什麼時間都是道,我們要在找地點、再找時間,表示我們有三心,要再找就有未來心,那我們,你看現在的心我們也把它固定化,所以才會說我要再找時間地點,三心就呈現了,那我們要了解三心呈現了就是眾生,那在真理裏面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已經過去,無論好壞就讓它過去了,不要去回憶,很快樂的它又不會回來,很悲傷的又第二次傷害,所以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的我們都要事先策劃,那是凡塵事,我們修道性分裏面是沒有的,因為人算不如天算,人再厲害也不即天的一劃,你多厲害,天就與你做對頭,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率著本性,那能率這著本身的本性,本身就已經是天了,跟天地已經是一體了,同根源,與天地同根,所以這樣重要的理念很少人去研究,很少人去研討,不知道從本源、根源著手,因為我們都著重外面的形相和事情,太看重外面的形相以及所遇到的事情,那我們看重了,相對的,就會把究竟堅固的常住真心忽略,那我們忽略了常住真心就會被物轉,一直被東西轉,我們會追求,那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所有的物都是我們真心呈現,那既然我們要去追求這些東西,就變成自己的心在追求自己的心,就是妄。所以我們要了解所有的物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都是真心,都是一體,所以不用去追,當下就已經很富足,都不缺欠,所以那個「是」就有那麼多意思,我們平常忽略一下子就過去了,如是,如是就沒有了,要法,法要就在這裏,「如是我聞」就在這裏,所以要抓到根源,

老前人也時常講「摸到根的成佛祖,摸不著根的瞎修行」,所以一定要摸到根,抓到自己的常住真心,那個就叫摸到根,找不到根源的話再很努力修就是福報,都是福報,那享受福報的人,各位可以看看,那他要不要修道?大約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想修,他想享福,除非有一個特殊的會想這些福報都是虛幻的,那我們有錢、有地位了自然就會產生驕傲,產生優越感,就是自己比別人高人一等。那我們要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道是平等,產生優越感就離開「道」了,就已經離「道」,真理是不會變得,萬年後都一樣的。「如是」,我們要了解那個「是」研究到根源了以後,它一樣全部的事都是「理」,全部的相都是「性」,形相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如來藏性,堅固不壞,都不壞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心,重複一次,所有的萬法都是我的本體,這樣才叫做「是」,「是」有這麼多的道理,「如是」,「如是」,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兩個字深深的印在腦海,「如是」,「如是」。

那這個我不是身體的我,那個是「如來」,「如來」就是我,就是不生不滅的我,不是身體生滅的我,所以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叫做我、如來,這個「我」就是要修證祂恢復到不生不滅、原來「我」。佛開始講經的時候就告誡弟子說「無我」,沒有我。在說涅槃經時就說「無我就是生死,我就是如來」,才把重要的答案說出來,說「我」就是「如來」,億萬年都是我,都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就要把這個「我」堅定,那身體的我是天地的物質,那個不是,不要住在身體。我們假如以為身體是我,它就輪迴,這樣知道意思嗎?有比較深一點,但是我們從根源研究,徹底了解這樣的話,就不枉費來凡塵這一生,這一生就冤枉,不然幾十年過去,什麼也沒有,我們看凡人,一口氣不來,擁有什麼全部都沒有,全部都是空,所以身體的我是虛幻的,是天地間的物質,那真正的我就是「常住真心」,那個「常住真心」就是我們日常尋常用的時候全部都呈現,這個「常住真心」它永遠常在,不會變化,但我們都沒有把祂修證,才會六道輪迴,那「常住真心」祂也很奧妙,你不去用祂,祂就退隱,你去用祂,祂就呈現,所以只要妄心一起,那個「常住真心」就隱了,不見了,那只要所有的「妄」都消除了,那「真」的就呈現,所以妄盡(沒有了)真顯,所以就是要把所有的妄(形相事情)徹底了解都不真,那就是「妄」盡了,「真」就可以顯,我們現在把萬相萬事當成真的,那就是「妄」很盛很強,那「真」就退隱了,那知道萬相萬事萬物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已經都不住了,雖然有形相,有事情,我們可以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會住相,那這個妄都盡,妄盡真就顯,我們整個「常住真心」就呈現了,整個都是,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這個「我」就是真的,億萬年都常存的,祂不會消失,以前的莊嚴劫有一千位佛,現在的賢劫也有一千位佛,到世尊才第四位,彌勒祖師才第五位,往後還有995佛這麼多。賢劫以後就是星宿劫,它也是千位佛,各位就可以知道時間的長遠,時間就是這麼遠那麼長久,我們這個「我」祂都永遠在,不滅也不生,沒有生滅,假如沒有把祂證悟的話,就在其中,一直在六道輪迴,那六道輪迴就像我們現在生活一樣,像現在的天氣這麼熱,我們就要受到天氣的煎熬,到外面好像火爐,走一段路就滿身大汗,都快要暈倒了,就是要受到天地的煎熬,可是我們的「常住真心」祂一點也不熱,那我們為什麼會接受這樣呢?因為有身體,有現相,有造業,有業因我們才要來接受,所以我們一定要趕快把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啟發,知道祂就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祂「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就在我們身上。ㄟˊ可是就是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奧妙就在這裏,脫根脫塵、離身離境、了了分明、常住真心,這樣有清楚嗎?我們住在身上錯了,就變眾生了,就要輪迴,那我們不住在身上,可是我們都還了了分明,那個啦!那個就是「常住真心」,那也不在形相,也不在境(脫塵),不在景相,已經離身了,已經離境了,這個「常住真心」,平常就在說「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住,不離就是還在這個現象裏面,「不即不離」真的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後學用一手指比這樣啦,比了二次。所以「拈花示眾」那個就是啟發我們那個「常住真心」,我們那個能見的「見性」,那個「常住真心」都時時在,大家都「霧煞煞」(台音),人天百萬,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哦!就是這個喔!佛就知道他以得道了,就跟迦葉尊者講「吾有正法眼藏」,佛的正法不藏於左眼,亦不藏於右眼,就藏在那個中間涅槃妙心,不生不滅,很奧妙的心,「實相無相」,實在的形相,沒有形相,我們那個沒有形相的常住真心可以生發萬相,所以叫妙,很奧妙,微妙,很微妙,在教內找不到的,後學認為已經洩盡天機,所以外面打雷自己就要小心一點,看上天要不要給後學講,否則會懲罰後學,不得好下場。(班員:劉講師真是大慈大悲,只要眾生得離苦,自己不求安樂,聽了真是汗顏啊!)

  「聞」:已經透徹了解真理了,就要使我們的佛性聞達十方,十方都是盡虛空徧法界,都是佛性,聞達十方。可是有一個功能,就是還沒到達的時候就要「反聞自性」,就是不管在什麼時間,什麼事情,我們就要迴光返照,那就叫「反聞自性」。「反聞自性」就是修持的功夫,我們已經透徹的領悟了以後,使我們的佛性能聞達十方,跟虛空法界融成一體,這就是「如是我聞」。你看這四個字多麼重要,以往有說也沒說得如此詳細,也很少人去探討到如此的真相大白,所以不知到很冤枉的。道的殊勝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後學一直在可憐眾生,我們眾生本來都是佛啦!被我們自己的見解障礙,我們的見解都不正確,障礙自己成不了佛,所以就叫邪見,我們的見解都叫邪見,所以要正知正見,那怎樣才可以正知至見?萬緣放下,都不要有念頭,那就是「正知正見」,這樣你就可以到了,就這麼容易,我們都認為哪有那麼簡單?佛都是有佛骨,我們眾生都是眾生骨,都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我們不肯萬緣放下,放不下啦,我牽腸掛礙好多呢!哪放得下!各位前賢要不要放下啊!哪一天一口氣不來時,是不是也要放,有一天一口氣不來,你捨不得放也要放,對不對?對!那我們不如早一點放,早一點萬緣放下,當我們萬緣放下,那個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佛就已經呈現了,這麼簡單呢!可是你看,你學到博士了,你肯把你所學的放掉嗎?你念到大學了,你肯把你所念的都放掉嗎?不肯啦!所以那個就叫邪見,這樣了解嗎?難怪老子要講「滌除玄覽」,洗滌乾淨我們所學到的,全部都把它洗乾淨了,到達無疵(沒有瑕疵),就已經成了,也是講的這麼明白啊!不是沒講耶!是我們不聽啊!各位就可以知道我們的知見害我們有多深,當我們的意念改變,各位就可以想像:意念改變了,你跟以往所做的絕對相反,那為什麼會這樣,那就是我們的見解,那我們意念改變的見解是正確的嗎?只是從另外一個牢籠出來又進入另一個牢籠,好像那鳥籠,各位看現在的房子很像那個鳥籠,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那個鳥籠裡面,那如果搬家就從這個鳥籠搬到另外一個鳥籠,都是在鳥籠中,都不逍遙自在,所以我們透徹認識真理了以後,一定會改變一些所有舊的念頭,那些習慣性的作為也會改變,那也知道不用計較,為什麼不用計較,因為是一體,那要計較是跟誰計較(跟自己),全部都是一體,真理就是這樣,我們離一切事究竟堅固有多遠,我們現在都把事情當成是實在的,不知道虛幻的,那虛幻的它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嗎?絕對不是,所以你要到達所有的事都究竟堅固,就要走入真理,真理世界才一切事究竟堅固,為什麼?因為全事都是理,全相都是性,都是沒有變化,那佛就講所有的相,相為何會現相,就是因為有性,它才會現相,所說的現象是短暫的,不是長遠,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佛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有的事,所有的相就是這樣,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變化,所以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要住在相上,不要迷戀,有一些事有一些相,我們會迷戀在事相上就造業,業就是這樣形成的,很冤枉的,還理直氣壯不知自己再造業,所以我們要透徹的認識真理,舉例性真相假,我們的身體是因緣聚會才呈現的,假如說沒有佛性的話,這個身體能夠存在嗎?不能存在對不對,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的身體就看到我們的佛性,對不對?有「性」才現「相」,雖然相是假的,但佛性是真的。「相」是假的,「性」才是真的,沒有佛性,身體就不存在了,沒有佛性,萬物也是一樣,萬物生長的時候也有它的物性,它一樣有,那你看物的物性,它有生、住、異、滅,你看它生時很脆弱,慢慢堅硬再來成枯槁,然後消滅,它的性消失了,相就沒了。同樣的道理,有性才現相,那我們看到了不要住相,看到它的性,這樣懂意思嗎?所以全部的事都是理,全部的相都是性,這樣就不會捨本逐末,相是末,性是本,那我們都捨本逐末,追逐現相,不追求我們的佛性,我們了解「性」的重要,我們就在「性」上做工夫,六祖在獵人隊十五年就是在做這個工夫||去生滅,守真常。那我們能夠守住,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那個常住真心就是在修道,只要像六祖一樣經過十五年,保證志徹拿刀子砍三下,你還會說話,因為已經「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真常寂滅樂」。最上已經沒有比它更高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涅||不生。槃||不滅,沒有生滅,我們的佛性沒有生滅,已經把祂證悟了,
所以圓()(),圓||不變之體,照了就明,不用我們用心,祂自然本體發出光明,所以走入不生不滅的「真」就常住了,又寂滅,又如如不動,沒有生滅,那個快樂沒有對待,所以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都沒有關係,為什麼?因為祂已經走入真靜,真正的靜裏面。

空中花()就是現在所看到的萬相,我們都把空中華當成實在的,所以才六道輪迴,知道這些都是虛幻不時的就不會輪迴。那個是佛講經說法的巧妙,因為我們就現實的萬相來說假的不容易,不容易去相信,所以佛用另外的一個角度來說,說好似空中的花,那空中來沒有花啊!是我們的眼睛有毛病啊!翳眼見空華,翳眼才看到,如清明眼就看到清明空。清明眼||佛菩薩,
清明空||真理。那真理所看的都沒有萬相,那翳眼所看的就看到空華,眼睛有毛病,才看到萬相就這麼多,這樣了解意思嗎?就是因為我們把萬相當成真啦,不知萬相一直在變化,都虛幻不實在的,所以佛要我們把虛幻不實在的萬相都透徹的知道它是假的,就不住,不住就可以了,不是要把它滅掉,只要不住,不住在萬相,那萬相隨它去發展,所以「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諸相發揮,你看發揮出來不是會滅嗎?就讓它滅,生就讓它生啊!所以我們那個
有容,我們那個佛性有那個容量啊!發讓它發,滅讓它滅,讓它自然的生滅,生滅,那我們那個體是不生不滅。


問:請問劉講師「涅槃」和「混沌」有何不同?

答:「混沌」是把萬物攪成一起,好像我們再煮那個什錦麵,已經混合在一起了,我們現在是萬相萬事都分得很清楚,那個「混沌」是全部攪再一起,不是變化了嗎?攪和在一起以後已經分不出來它是物或事,已經和在一起分不清楚了,所以山河大地到混沌的時候,整個混沌的時候,沒有山河大地,可是山河大地也在裏面啊!那要等待重開天地,「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生人,這是大的元會的轉變,那我們要了解沒完沒了,都沒有停止之時,我們說現在是「末會」,那「末會」也會過去到人滅地盡,然後混沌至下一元會開天闢地就這樣,考古學家不是說幾萬億年可以考證出來的,那是經過幾個元會,一元會才129600年,所以小的有一天24小時,一個月30天,一年12月,然後大有大的,然後更大的,它所有一切的變化都在我們的佛性之中,這樣知道嗎?所有的變化都在我們佛性之中,只要我們真如守自性,我們都可以「站高高,看馬相踢」(台音),只要我們起心動念,我們就得走入其中跟眾生攪和,「混沌」是經過萬相的變化,是「用」、是「相」;「涅槃」是「體」、是「性」、是「不生不滅」。

求道就是點開我們的佛性,是盡虛空、徧法界。我們的常住真心已經與整個虛空融成一體,不侷限在一個個體裏面,那我們沒有求道,如果沒有點開的話,我們平常說眼睛是靈魂之窗嗎!靈魂有窗那必有門,我們盡出必從門,不能從窗,那叫左道旁門,靈魂從眼睛出去,將來成為鳥;從耳朵出去,成為大耳朵的動物;從口出去,成為水族類;從鼻子出去,成為化生;從肚臍出去,成為人;從泥凡宮出去的成為天道(氣天仙),還是要從正門出去了,才可以回歸本位。六祖壇經:威音王以前,七佛治世,沒有祖師掌道盤,只要能領悟真理的本體,就可回歸本位,所以這是點「道」的殊勝;但在三佛收圓之前,一定要領天命的祖師來點開我們,才能與天地合為一體。

問:那不即不離幹嘛還要從正門進出呢?

答:所以我們的佛性不是不生不滅嗎?啊我們現在為何要吃飯,就是有肉體,那為什麼有肉體,因為我們「一念妄動」,就是「無明」,我們已經固蔽了,已經侷限在「念」上(即業),一起念就有三細(業相、轉相、現相),我們就固蔽在裏面了,所以沒有點開就出不來,是這個意思,就像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來沒有身體,那為何有,就是一念妄動,然後才有身體,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假如沒有身體何有患難?那意思是我們要修到沒有身體,要真正的無生,就要透徹的領悟那個常住真心,把它修證了,才有辦法沒有這個色身,那要有,也可以千百億化身,可是那個千百億化身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氣數),不受「數」約束,那我們現在是被「數」綁住了,差在這裡。七佛治世也是有身體,為何領悟就可以直接回歸本位,這是時也!命也!那三佛收圓一樣有身體,但領悟的人就不能直接回去,還要經過祖師授記,這叫做時期,就像以前戒嚴時期,要出國去觀光,想出去玩就很難,但現在你要出去,只要有錢又很方便,以前半夜不能在外面,為何現在不管任何時間都可到處走動,都沒有人會阻止,就是同樣道理。所以我們更要感恩來得很巧,上天大開普渡,得「道」很容易,各位想一想,如果早一點或晚一點,都沒有耶!是不是又是時也!命也!。

問:「隨順因緣」和「攀緣」有何不一樣?

答:正知至見就是萬緣全部都要放下,全部都沒有自己生發的意念,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無明不覺,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沒有,萬緣都放下,那個就是正知正見。那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那已經就是我們佛性整個發揮了,所以就是佛知佛見,這種狀態我們都比較困難達到,所以我們就盡量學習,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萬緣放下,不要生出念頭,不要起心動念,這樣久而久之,念頭愈來愈少,就會到清靜的地步。

「攀緣」:是我們有意,自己心裏面想,然後摻加進去的,是有加入情緒,有取捨、喜歡、討厭,就造業。

「隨順世緣」:隨著凡塵的事,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自己不加入自己的意見,不加入自己的情緒,全沒有取捨、喜歡或討厭,就「隨順世緣」,那就沒有罣礙,也就沒有造業。

問: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清修的話,那這樣以後不是天地都沒人了嗎?

答:那是意識心在想,我們不是說有千百億化身嗎?所以天地不會沒有。證悟到佛菩薩以後可以千百億化身,你要化身出來凡塵就可以化出來,那不是業力推來,是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神力呈現的,一樣會有人,可是那個人就不是現在的人勾心鬥角一樣。千百億化身比現在的還要多。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凡塵,生十個就不得了,千百億化身可以千百億多得不得了,人山人海,所以不會沒有人,所以那是意識心在推論佛的境界,所以那個叫不可思議(佛的境界),不能用我們人的頭腦來思想,用人的嘴巴來論議,叫做不可思議。所以才叫做「妙」。

問:十法界的那個佛是究竟了嗎?
答:是究竟的。好比那個礦已提煉成金了以後,要它恢復礦,已經不可能了。

問:可是它是在十法界裏面,十法界不是我們一心所變現的嗎?
答:那佛也是我們的心。

問:第八阿賴耶識識神是先來後走,如果要離開凡塵又要轉世投生了,那我先到那一邊,

那我這一邊又後走。

答:你這個是意識心,我們要知道,我們那個第八的阿賴耶識斷氣了以後,並沒有馬上離開身體,祂還在身體,所以家人的一切動作、言行,亡者都知道。阿賴耶識還在,那等到還要經過過中陰身,要投胎還要經過中陰身,那假如在凡塵有修道,有在修持行善,他的中陰身才可以自己主宰,他有那個能力主宰自己往東或往西,除非他在凡塵不行善,才會沒有七天就不能主宰自己,就要受到業力的安排,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阿賴耶識是後去來先(死了最後離開身體,但投胎時阿賴耶識先進入),在後去來先的中間有一個中陰身,所以不會後去了還先去投胎。那我們要投胎都是中陰身來投胎,所以那個叫「無明緣行」,無明了,我們造業了,就會在黑暗之中,假如看到有一點亮光,那就表示跟它有緣,就會跑到那個光明的地方,去那個光明的地方,正好父母正在做愛,就趕快進入,就先來,先來就懷孕了,所以第八識最早到。所以第八識最早到,最後離開,那中間的過程都蠻久的,他不會說還沒離開就先去投胎了,因為還要經過七七四十九天中陰身,最短的中陰身都還要49天,那我們有修的話,自己的中陰身還可主宰,就好像我們現在活著的身體,我要到哪裡就到哪裡,可以主宰;那一般不修的話,要到哪裡都沒辦法主宰,好像犯人要去哪裡都沒自由,業力把你推去哪裡,你就去哪裡,那個就是沒有修的中陰身,就是這樣。那我們有修的中陰身才可以自由,那修到整個都超越現相了,那整個就不用還要49天,那是永遠都自由,沒有業力束縛我們,可以綁住我們,所以「修」就很重要,我們如果不修的話,就要受到業力把我們推到哪裡,就在那裏現相,那我們修道以後就可以自由自在,那自由自在的話,我們要走東往西都可以,有修的話,連要出生什麼也可以自主,我要生在富有或貧窮的家庭,或是也可以去出生動物,當小鳥、小白兔都可以,自由自在,可是那一定要修,才有辦法自己有主宰的能力,不然大部分的眾生都是造業,因為用識心,業力就會把我們推,推到哪個地方就在哪個地方現相。

問:「元神」、「識神」祂是一體兩面嗎?

答:是的。「元神」在生的時候,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元神比較高層次,識神比較低,可是識神竟然可以主宰我們所有的言形動作,那元神竟然沒有辦法,祂就退隱了,識神就當家。所以現在就要削弱識神的權柄,讓祂不會主宰,而讓元神當家,很困難啦!我們就要了解到,當我們看到喜歡的、聽到喜歡的、聞到喜歡的,就不放過,那就很強,喜歡看就要看,喜歡聽就要聽,喜歡聞就要聞,然後喜歡吃的就要吃,那個元神就說不要啦!會造業,會造業,那個識神就「我就要,我就要」,那就沒辦法了,所以識神就很強,那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啊!識神當家,那我們現在就要認識,這個識神是元神賦給那些能力,識神有動力都是元神賦給祂的,可是識神都不會聽元神的話,都不聽,那要會聽,就是我們自己要修持,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有始覺智了才會變化,才會把那個元神本來的權柄恢復出來,然後把識神的權柄削弱,不讓識神越權。像現在社會的現相很多都是越權,超越祂的權柄,都是這樣,那我們現在的毛病就是識神太強,各位識神強不強?(答:很強)。尤其坤道看到漂亮的衣服,不買的話,那真是難過,我們就可知道那個識神的強度有多強,晚上睡覺都睡不著,不買好可惜,所以我們就是了解那個識神很強,那現在就是要先認識真理,知道識神一口氣不來,就什麼都不管了,那全部所造的業都推給元神了,識神都不負責任,那這個元神很冤枉,祂沒有做,卻全部都要負起責任,全部都要擔起來,所以各位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良心再提醒我們不能做,不能這樣做,但識神就是要做、要做。

問:何謂伏魔不伏冤?

答:這個嘛!魔都希望眾生不修道,就歸魔在管轄,都是他的手下,都是他的魔子魔孫,那只要發心修道就把魔宮打破了,魔宮就是塵勞,凡塵虛幻的,我們把它打破了,那魔會恐怖,他不希望我們修道,希望我們貪戀凡塵都當他的部下(魔子魔孫),那佛呢?像這種情形就會伏魔,把那個魔降伏,叫他不要來擾亂修道人,那可以伏魔。那冤是冤欠,冤欠是我們眾生自己造的,自己要去承受,假如眾生造的冤,佛把我承擔的話,那我們眾生會愈造愈多,因為有人擔,我在做,有人在擔,好像現在我們一直用錢,然後王永慶一直再給我們背書,我用的錢你收不到,你可以去向王永慶收,這樣的話,都可以一直用,越花越多,那後面有人在收拾,那是不是越做越大,冤欠就愈欠愈多,這樣了解了嗎?所以佛不做這種事,佛說你自己有冤欠,你自己去還,自己去了,那有魔的話祂伏魔,但不伏冤,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所有的冤欠要自己去了掉,自己欠的債務自己要去了掉,不能說自己做的希望別人替我們承擔。佛也曾說:只要我們走入到真理世界,因為真理世界裏面空無一物,空無一物,哪有什麼債,哪有什麼業,全部都沒有,都是空,所以真理的角度來講,能進入真理世界,真空了,那全部的業障債都消失了,都沒有,那是要真正的已經進入了,在理來講,那個佛,證悟了佛以後,祂沒有關係,沒有因緣,沒有負債的眾生,祂都要救他,更何況是有的,祂更會救,所以我們就不用去顧忌說「那以前的債務呢!就不用還了嗎?」因為他成佛了以後,那個是沒完了的時間,空間也是沒有期限,時間跟空間都沒有侷限,所以欠千億也還得了,只要進入真理世界,那個就可以說已經還清了。以我們識心的理可以這樣講,那以佛來講,只要進入真理世界,債務都消失,全部都沒有,所有的業障,所有的罪過全部都沒有,只要進入到金剛本性本體裏面,所有的罪惡全部都消滅,不管多久的罪惡全部消滅,那個就是講真理,因為空,空裏面沒有東西,沒有牽腸掛礙,那已經走入了,就沒有牽腸掛礙。如以意識心來講,佛度眾生呢!自然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具備,自然就有,那祂自然會渡眾生,所以不管在怎麼多的債務一定會還,都有限,只要落入數目都有限度,那個無量的才是嚇人,說有幾千億那也沒關係,因為哪也是個數目而已,只要是數字那都很少,我們看那個無量的阿僧祇劫,佛在無量的阿僧祇劫都在渡化眾生,那我們一個阿僧祇劫都算不完,更何況無量的阿僧祇劫。我們經過三個阿僧祇劫,眾生畢竟成佛,吃苦吃得夠了,就會甘願說要來修佛,不要在凡塵打滾,那如果吃苦還沒吃夠,那就還很貪戀凡塵,還認為凡塵還很好玩呢!

問:那修道不是有頓和漸嗎?

答:對啦!修道有頓漸,理在頓悟,事在漸修,就是真理要頓悟,那事就是習性,要漸修,有一些習性蠻強,一下子就要斷掉,是非常困難的,會讓我們精神分裂,所以就慢慢來。我們看現在每家都打掃得很乾淨,要進去家裡都要穿拖鞋,所以各位看拖鞋是什麼意思,知道嗎?就是要跟習性妥協,妥協就是一半一半,佛性和習性各一半先作主,也給識心一半的權利,也給真心一半的權利,那叫妥協,然後慢慢的培養,真心愈來愈強,識心就愈來愈弱,然後就消失了,那就恢復到本來這樣,就沒問題,這樣叫緩和的方法,不要一下子就想把習性整個改正過來,怕會受不了,習性會反撲,那一反撲起來很強的,所以先和習性妥協,所以認識真理為前提,重要的是要真理當家,真理作主,和習性妥協,比喻房客住久了,房租也不繳也不搬家,賴皮了,所以房東只要拿錢給房客,請房客搬家,這就叫妥協。這跟真理不合,真理不是這樣的,但凡世間的現相就是這樣的,就要跟現相妥協,妥協以後,我們就能海闊天空。如果硬要那個小人(習性)搬家,那個小人(習性)一定會懷恨在心,一定會來破壞(反撲)那就有事了。所以頓悟就是很快的能了解真理,比喻說萬緣放下就是正知正見,這就是頓悟。能很快得走入真理世界就是萬緣放下,那就是頓悟,不用經過三個阿僧祇劫,就可以進入真理世界,南部有位前賢說過「三個阿僧祇劫就是貪嗔癡」。消除貪就經過一個阿僧祇劫,消除嗔又經過一個阿僧祇劫,消除癡又經過一個阿僧祇劫,貪嗔癡消滅了,三個阿僧祇劫就過去了所以這個就是理在頓悟,事在漸修,那我們的貪嗔癡不知不覺會起來,會生發,就呈現了,那我們就是要從我們的常住真心用功夫,那貪嗔癡就會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常住真心無形無相,我要貪什麼?我要生氣什麼?然後癡就是無明,那都沒有形相,我無明都不要,這麼很容易的。所以真理世界很棒,沒有形相的。所有的問題都是在形相產生的,沒有形相就沒有問題了,我們的真理世界,我們的常住真心都沒有形相,祂雖然可以生發萬相,但本體事沒有形相,所以我們從本體去用功夫,就可以去掉貪嗔癡,那貪嗔癡去掉以後的世界,就是常樂我淨,逍遙自在。

問:那就不用耳根圓通?

答: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耳根圓通已經在用了,你看我們現在知道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可是我們了了分明,現在又有冷氣機的聲音,有電風扇的聲音,我們都知道,對不對,那個就是在用耳根圓通,就已經在用了,不用說再起一個念頭說我現在要來修耳根圓通,不用再提起這個念了,已經當下都在用了,那是我們都不知不覺的時候才要用,才要起念說趕快來修耳根圓通,然後進入到法性的時候就不用了,那個時候當下就是已經在用耳根圓通了,不用再起動念來用,所以才叫修而無修,無修而修,那才是不生不滅的修法,那就是常常觀照。我們常常觀照,但不起心動念觀照,就已經在觀照了,如起心動念在觀照就會有消失的時候,那如能都不生不滅的觀照,那才是真正進入修道的軌道,才是真正的修,叫做修而無修,無修而修,程度都不一樣。

問:轉移和心住在佛性有何差別?

答:轉移是一暫時的應用,利用當時身體很難以忍受,難以承受的那一種苦,然後把它轉移,轉到別的我們所熟悉的景相或熟悉的聲音或熟悉的事情,那是暫時的。那住在佛性是全部都無所住,全部都無所住才是住在佛性,一切無住,所有都無住了,才是住在佛性,金剛經在「妙形無住第四」最後一行「菩薩應如所教住」,就是住在「無所住」,一切都不住,所有都不住,那就是住在佛性,不住在身內,不住在身外,也不住在景相,也不住在我們經過的事情。所有一切都不住,那就已經住在佛性,所以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萬緣盡量放下,能夠萬緣放下,才能一切都無住,才能夠到達我們想修道的目標。那轉移是暫時的,並不能夠常用,就是常住的用,就是暫時而已,三寶也是轉移的方法,那我們要常住的話,就是要在日常生活時時刻刻都萬緣放下,一切都無所住,全部都無所住,就正確了,就已經住在佛性。因為我們有所住的話,心就縮小,那無所住的心才寬廣,跟整個虛空合在一起,那如有所住的話,就指是住在我們所知道的現相裡面,那心就很狹小那就不是佛性原來的本體。原來佛性的本體是很寬廣,能盡虛空徧法界,但眾生的習性太強了,沒有用這些方便法門的話,我們是進不去的。那進不去的話,就沒有功夫,那沒有功夫的話,那就跟社會人士一樣,所以我們要學先能夠轉移,轉移了以後愈熟悉,那個萬緣放下的狀況,那個腦波的震動就愈小,不然我們的得失心都很大,都有取捨,有得失心就跟一般的眾生沒有兩樣,到時候一口氣不來,也是那樣,就是八識田中一點佛因都沒有。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盡量萬緣放下,我們要了解萬萬緣都放下,那個叫正念。正念就是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就是正念。正念就是全部都沒有一個念頭,那個就是了。那我們就盡量學習,盡量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萬緣放下,一念都不起,只要我們一念都不起,我們就佛性都具足,「張拙」的偈語「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不生的話,佛性全體都呈現了,只要六根一動就被雲遮,我們佛性就不見了,我們都不知道,起心動念就是造業,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知道,我們起念頭那個念就是「業」,就是「業相」,那我們有業相就會轉相,所以一念無明生就生三細,很細的業相、轉相、現相,那我們既然有了,有這個念頭,我們就要了解到我們這樣輪迴六道時間太久,那所有善惡因果都有,那麼都有,只要我們起心動念的這一個念頭就會把以前我們所造的業因互相結合,因跟緣結合,結合以後我們就要去承受,就要承受那個果報。所以佛教我們都萬緣放下的時候,我們可以消滅所有的罪業,因為所有造的那些因遇不到緣,因緣沒有配合,就好像我們種子沒有埋在土裏,沒有水、陽光,它就沒有個緣,種子永遠是種子,不會發芽,要發芽,一定要種在土裏,然後有水、有陽光,然後才會發芽,因跟緣會合,才會呈現果報,那只有因沒有緣,它永遠都只有因啦!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都能修到一念都不生了,那所有因都沒了,所有因緣都沒有了,最殊勝的方法就是一念不生,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畢竟都要應對萬事,我們就要培養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到來了,我們該怎麼做,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們去做,做了以後就把它拋開,都不住在心上,不牽涉到自己的情緒。這個事情一來了,就生我喜歡或不喜歡的心,這就是情緒,這樣就造業了。因為有情緒,就有取捨,有取捨的心,我們就是造業,所以事情來了,我們該怎麼做都去做,吃虧也沒關係,那完全就是率性,那率著本性去做,就好像天、四季的運行、春夏秋冬、白天、黒夜,這樣它業因都沒有,都是自然的現相,我們都沒有造業因,自然果報就沒有,就不用受苦,所以要了解,我們受苦的原因就是自己有私心。遇到事情了,這個對我不利,我不要,這個對我有利,我要,就是有這個私心,沒有去看到事情的到來,它有一個正理。該怎麼做就去做,不要考慮到自己,那就是率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樣本身就是道,那我們偏離了,所以才要修道之謂教,那個才叫教化,所以只要率著本性,我們就不造業,都很逍遙,所以那個住在佛性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在生活裏面盡量都不要起心動念,假如念頭很強就要慢慢改,讓那個念頭慢慢消失,因為起心動念就是我們用力去想(妄念),那我們那個用力去想的把它去掉,不要想,不要想的話,那個起心動念就沒了。沒有了,那剩下來的就是雜念,雜念就是沒有起心動念,它自然跑來。那是我們累世的習性,所以在對付雜念的時候就要觀照,念頭來了,我們不要跟它對立,只要看住它就好,我們就看就看那個念頭,因為我們看住那個念頭,它就不會一個接一個的攀緣,它會慢慢消失,消失了又會來,我們一樣看,這樣就好。它慢慢的力道就會減弱,慢慢的就稀稀疏疏,到後來就沒有了,沒有了就清淨了,所以這個起心動念(妄念)與雜念,不修的話,它不會憑空消失,絕對要觀照才會沒有,不會說哪一天睡覺醒過來,就全部都沒有,不會這樣,一定要經過修持。我們就是要保持清淨,那清淨就是一個念頭都沒有,一個念頭都沒有,那我們整個心跟整個虛空大地都合成一體,所以就很靈敏,有什麼事都會知道,就是因為這樣,因為整個天地就是我們的心,天地中的事就是我們心中的事,自然而然都知道,你不用去看,不用去問,自己都會知道,這要一段時間,保持正念要久,那在我們平常人來講那叫無知無覺(沒有知覺,沒有念頭,它都無念),可是我們要了解到,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那我們眾生就有所知、有所覺,就差那麼一點點。那我們全部都不知的話,就無所不知,那個無所不知都是從性分直接呈現的,這叫般若妙智慧,般若是我們自性裏面的東西,所以我們研究這個金剛經,它叫金剛般若波羅蜜,本身它就是般若,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我們的自性祂本身就具備般若,就具備妙智慧,因為我們落入凡塵以後,從小以後就一直被教「你要認識,你要懂,你要學」,都是認識凡塵的現相,那個沒有現相的,我們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本性裏面所有沒有限鄉的都知道,就要放下萬緣,放下萬緣以後,我們自性的般若才會生發出來,所以只要在日常生活時時能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一段時間以後,你那個第六感就特別靈敏,今天有什麼人會來,還沒來你就會先知道,你就會想到他,奇不奇妙,就是那麼妙,那今天有什麼事,還沒到,你也會事先感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般若妙智慧已經產生功能作用,那平常我們都不是這樣子啊!我們都是用聰明知識,我們用凡塵所學的聰明,那用聰明,般若退隱了,讓給聰明,般若的功能全部都不呈現了,所以般若需要我們自己啟發,那啟發的方式就是要我們都能時時萬緣放下,盡量保持清淨,清就是一念不生,淨就是一塵不染,也可反過來說,只要我們一念不生、一塵不染,就是住在清淨的佛性,那個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因為那個超越所有的現相,沒有形相,離身離境,脫根脫塵,離開我們的身體,離開所有的形相,可是又是那樣的了了分明,我們要追求的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只要追求到這個,因為祂脫根脫塵,所以靈光獨耀,我們佛性的光芒自己發出光芒,祂自己本身有,靈光獨耀,不是從我們身體產生的,是佛性自然靈光獨耀,是截然的迥脫根塵,不住在根亦不住在塵,所以跟身跟境全然無關(跟身體、環境、現相全無干),所以生死不繫,生死不會綁住常住真心,所以常住真心祂是超越生死,祂是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不即不離,就是因為不即(不住在身上),所以祂才可以靈光獨耀。就是因為祂不離,所以祂才可以「塵剎普照」。凡塵跟佛的境界(國土)融合在一起,然後萬物一體,萬物都是我們的真心。然後我們把佛性拿出來徧整個河沙,那一粒沙就是一個世界,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們佛性徧滿,就是這樣,形相()跟我們的真心()竟然是一體,色和心不二,所以要時常聽,因為真理是很生澀的。我們眾生要了解到這個狀況,真的要很用心,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心在我身上,然後外面的環境就是心外的東西,因為這個觀念使我們六道輪迴,不知所有萬物都是我們真心,各位可以了解到,無心就無物,現在有心才會看到萬相,如果沒有心,萬相都沒有,所有的萬相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才呈現,所以都是我們整個的真心,心和萬相都合在一起,最困難就是這樣,佛菩薩為什麼沒有分別心,因為祂了解到真理,就是萬物一體,那不用分別,不用分別就能走入真理世界,所以在本住三摩地,祂就不用去那裏,就知道那裏的一切,那個地方,佛在講經說法,要到東方阿閦佛聽經說法都可以,一進入性分就到,比坐飛機還快,那有無量的佛世界,我們所知道的都有限,很有限,佛世界無量無邊,我們也要知道我們的真心跟佛並沒有二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是被我們自己的知見障礙,障礙我們自己成佛,所以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知見去掉那就成了,這麼奧妙,學越多,障礙就越多,像剛出生的嬰兒,他學的最少,最接近佛性,所以嬰兒一哭起來好響亮,都不會沙啞,我們大人話一說久了救沙啞了,都無法跟嬰兒比,那都是佛性本來的本體,那我們一落入到凡塵,染到很深的塵垢,所以就有一些毛病,那我們修道就是把這些染到的塵垢去掉,在還沒有去掉前就是要先認識,我們要先認識真理,認識真理了以後,我們的方向才會走的正確。那追求的方向正確,就會自然而然在我們的八識田中種佛因,因果同時,我們能夠修不生不滅的心就是因,不生不滅的果就是佛,一定要因果一致,我們不能用生滅心來修佛不生不滅的果位。我們凡人都是用生滅心來生活,沒有了,有生,然後生了以後又沒有,就滅,都是生滅,所以我們要認識,原來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不生不滅的真心祂還很奧妙,祂可以生發生滅心,所以我們生滅心境然是從不生不滅而來。沒有不生不滅的真心,生滅心就沒有作用。那生滅心所以有作用,就是背後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但我們都不認識背後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只認識表面這個生滅心,就差在這裏,我們都用生滅心,還把它認為是真心,就是這樣我們才一直六道輪迴,能夠了解,原來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而且分分秒秒都沒離開我的身體,整天24小時,沒有一秒鐘離開我的身體,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離開我的身體,那就是一口氣不來了,死掉了。所以祂都在,可是我們都不認識,那是因為我們從出生以後,接觸到的大環境,大家都這樣跟我們說,然後我們也這樣在接觸,然後也這樣在生活,然後也已經習慣了,就變成我們的習性,那習慣性就是這樣,我們要改變這些習慣性的習性竟然這麼困難,很困難耶!所以有些人遇到挫折就發心要改變,結果環境一改變,原來的習性又回來了,真的是很困難,所以我們要先跟習性妥協,這才是妥善的辦法,不然,你說:「我一定要改」那個都不可靠,因為習性會反撲,所以不可靠,要先跟習性妥協,就可以改變習性,先把習性一半的權柄給真心,讓真心來主宰,讓一半給習性有所發揮,這樣的話,就能慢妥協,慢慢的自然「主」跟「客」就會分得很清楚,啊那個客人(習性)後來就會全讓給主人(真心佛性),就不會爭權柄了,所以各位可以看,我們在社會上生活,我們的六根很強,喜歡看的就一定要看,耳朵喜歡聽的就一定要聽,鼻子喜歡聞的就一定要聞,嘴巴喜歡吃的就一定要吃,身體喜歡摸的就一定要去摸,意念喜歡想的,就一定要想,六根都很強,都要當主人,就是這樣,我們才六道輪迴,六根都是婢女跟奴才、僕人,不能給六根當主人,當主人就慘了,就糟糕了,就造業,就要受苦了。所以我們就是要啟發那個常住真心,這樣各位會嗎?會啟發嗎?還是一句話「萬緣放下」,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就是萬緣放下。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萬緣放下,頭腦不要一個念接一個念,把念頭都放下,我們要了解到最難的就是這個,萬緣放下最困難,我們能夠放下,能夠放下,各位努力一段時間,絕對會發現有效,沒有那麼多念頭了,絕對會發現。很多人就會認為這樣是不是老人癡呆症,但是我們要了解,老人痴呆症是把意識用到過度了,超過他的負荷,已經到達麻痺的狀態,所以器官越來越老化,就會到達癡呆的現相,那我們在修持萬緣放下,那是很靈敏,很靈敏的,只要一念動了,馬上會發覺,觀照到,很靈敏的,很靈敏會老人癡呆嗎?

問:那如何啟發才會很靈敏?

答:因為只要我們都萬緣放下,一直觀照,不起心動念,這樣會保持很靈敏的,頭腦清醒,那這個保持頭腦清醒的狀態跟那個老人癡呆的狀況,完全是天壤之別,那是差得很多啦!因為我們是一直在做工夫,那個老人癡呆是一直使身體的器官功能一直發揮它的正常作用,那發揮到正常作用,「身體」它有生住異滅,到後來自然的現相就是老人癡呆症,那我們現在修持不是用身體,而是在用我們的佛性,這樣知道嗎?它差別的地方在這裏,我們老人癡呆症是用身體的器官,就是用身體有形有相的東西,那我們在修持「萬緣放下」,在觀照我們的念頭不生,那都是在佛性做工夫,都是在心性做工夫,所以做這個工夫是……,是沒有形相,不像老人癡呆症,那個是有形相,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沒有形相才值得我們追求,那有形相的東西,它都會變化,很快就不一樣了,那沒有形相的,祂就永遠不會變,不會滅的就是沒有形相,有形相的它就會滅,那我們現在就是要修心性,那個都沒有形相,我們在觀照,一直觀照,「觀照」有形相嗎?沒有形相,我們一念不生,有形相嗎?沒有形相,但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在做工夫,自己知道自己現在是起心動念或是一念都不生,自己知道,我們不能進入到那種麻痺狀態,那個麻痺狀態是在身體裡面,所以人麻痺了,就很糟糕,那個做工夫已經偏離了,所以我們那個觀照是很靈敏的,我們愈作是愈靈敏的,所以能夠觀照就是成佛,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觀照,假如我們一直在觀照,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那個良知良能時時刻刻都把祂請出來,都在,所以就不是凡人所說的「良心一個死掉了,一個還未出生,現在正好都沒半個」,我們剛剛好,都有,都在,我們的良心全部都在,為什麼?都在觀照,所以在觀照的時候,整個良心都在,所以我們一直在作觀照的工夫,就不可能做錯,為什麼?因為一錯了,就會受良心的譴責啦!「你怎會這樣!真理是這樣,你怎麼還會做那樣」,絕對不用別人來指點,你自己就會譴責自己,自己就會走入真理世界,這樣就時時刻刻生活在真理世界之中,那外表形相跟別人沒有兩樣,內心世界就不同,那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時快樂,時時都常樂我淨,都是四德∣∣常、樂、我、淨,都是佛的四德,還是要自己追求,才能夠達到,這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沒有心追求,就是沒有,不困難,所以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不困難的。就是那個萬緣放下,各位前賢,萬緣全部放下,那個放不下的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什麼都不要了,都不要了,那都不要了,為什麼還有一個在,那一個是什麼?那個就是我們的良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那個我們是放不掉的,你不要祂,也摔不掉,那你要擁有,也抱不來,就是這麼奧妙,你要抓也抓不住,你都不要祂,祂也不走,這是我們所追求的,是最簡單的,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修的那個是很簡單的,像中午點道的那個「平心靜氣,眼看佛燈」,那都是萬緣放下,然後靜待點玄,那個一念都不生,一塵都不染,就是那個狀態,那已經把最寶貴的指點我們,所以我們了解眼睛是靈魂之窗,靈魂有窗就有門,我們每一個人的門在求道時就點開了,只要不反道敗德,歸空時都身軟如棉,就是已經從正門出去了,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那不要等到以後,就是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了解,我們當下的都是常住真心,整個都是,不用再找時間,不用再找地方,什麼時間,什麼地方都是我們的常住真心,不用說要找時間,不用說要找地方來修道,都不用。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都可以修道,只要我們都能觀照到自己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了,這樣有沒有很簡單,只怕我們不願意去做,有的人會想,哪有這樣簡單,各位前賢,才真的不簡單,為什麼?不要說萬緣放下,我們一緣都不放下,我們心裏面都有罣礙,自己問自己就知道,那個罣礙一定有的,一定會有罣礙,就是把那個罣礙也放下,我們就心想,到一口氣不來時,放不下的也要放,那我們就把它比做說「我已經一口氣不來了,好!放下!」你就會了解海闊天空……。我們要了解每一個眾生都是佛,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就是被我們自己的知見障礙,我們的所知所見都跟真理不合,不相應,跟真理不相應就六道輪迴,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活就要盡量跟真理相應,整個都跟真理相應,萬緣都放下,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出來,那個就是真理,我們要了解,佛性就是道,佛性就是真理,都是一體的,可是因為要闡述的角度不同,用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的,都要讓我們知道: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在的,只要落入形相,它一直都在變化,所以沒有形相的那個才不會變,我們的佛性就是沒有形相,可是就能讓我們運用的很活潑玲瓏,那我們就要去認識沒有形相的心性,因為我們一般用的心大部分都會牽涉到生滅,可是我們要了解,生滅跟不生不滅它是同一體,只是我們認識不同的面而已,假如我們已經知道生滅的這一面,那為什麼有生滅有功能作用,那是因為不生不滅的再提供給它動力,那我們把生滅的去掉了,就可以進入到不生不滅的本體,就這麼容易啦!所以佛也講「去生滅,守真常」,真常就是真的,不假,常住,真的常住,守真常,真常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就是真常,那我們把生滅去掉,那就是我們不要這些虛幻的,從現相產生的念頭,從現相產生的事情,這一些我們都能去掉,那去掉以後,我們就歸入真常,那守真常以後,就回歸本位,都是佛,都是佛了以後,都不用煩惱,有眾生說,那如沒有結婚,就沒有生孩子,那沒多久世界就空了,不用煩惱,為什麼?因為有佛世界,現在就有佛世界沒有女人,你看沒有女人就不會生孩子,那祂們怎麼來?「化身」,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可以千百億化身,所以不用煩惱沒有人,就是我們本身想要來,也可以化身來,而且那個化身又不侷限在人道,不管你化身什麼都可以,比如大熱天在曠野之中行走,你看到一棵大樹,可以到樹底下乘涼,跟你說,那就是佛菩薩化身要讓你休息,養精蓄銳,在大路上非常熱,一陣清風吹過來非常舒服,各位前賢,活菩薩化身一陣清風,你看,多麼奧妙,你會說「這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從哪裡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從性分之中來,喜歡當小鳥、小白兔也可以化身出來,那因為是化身,又可以隨時回歸到本位,就不用經過我們造業,業力的推促,我們造業以後,業會把我們推,推到現相去受那個果報,果報完了以後,才了掉,沒了,所以在生活之中也要培養歡喜心甘願受,很多事情發生時都沒有道理的,俗語說:「橫柴要入竈」(台音)就是橫的柴要拿進入竈爐裏面燒,可是卻拿不進去呀!一定直的才可以,那硬要用橫的進去怎麼可以,所以我們凡人很多人都是遇到事情都是橫柴硬要入竈爐,就是沒有道理的事,讓我們碰上了,我們就是會遇到這些事,所以我們就是要想為什麼是我遇到?那一定是有原因的,有遠因,有近因,以前我可能也是這樣對待人,沒有道理的對待別人,
那現在是還報,還回來了,自己去接受,只要歡喜心甘願受,就了了,冤欠就沒有了,那假如我們不歡喜心甘願受,這個現相也要去解決啊!解決後身體已經是精疲力盡了,因為不甘願,
那個因果還在,冤欠還在,會換另一個現相再讓我們碰上,喔!又是不合理,沒完沒了,為什麼?「不甘願」,差在這裏啊!那我們了解真理以後,喔!原來是這樣,只要因跟果呈現以後,對()調沒了,我們不造業,而說要受苦,沒有苦可以受,為什麼?因為沒有業,所以佛菩薩都發願來渡眾生,在生活裏面也不求福報,因為求福報會迷失啦!所以會比較苦一點,那我們看祂很苦,祂不苦耶!那苦是我們看到的,像以前胡適在北京當校長之時,美國友人說「你們中國人實在有夠苦啦!那兩輪的車子堆滿了東西,先生用一條皮帶在肩上拖著,太太在後面推著,你們中國人真是苦。」胡適就告訴美國有人「你看他們臉上充滿著笑容,苦是你在苦,他們夫妻不苦。」在拖車的人不苦,內心很高興,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苦不苦跟身體沒有關係,跟心有關係。有一本英語課本也是這樣寫的,有一位銀行家非常富有,住在樓上,然後他每天為了那些錢,一直很煩惱,樓下住了一位修理皮鞋的皮鞋匠,每天在唱山歌,很快樂,這位銀行家一直在聽唱山歌,內心很不服氣,我這麼有錢,我都唱不出來,你那麼貧窮沒錢,竟然唱得出來又唱的那麼快樂,銀行家就想一個辦法,就拿一堆錢去送給皮鞋匠,無條件的送給皮鞋匠,皮鞋匠一收到錢以後就不唱歌了,開始煩惱這些錢要藏哪裏,也不知道要怎麼用,所以就不唱歌了。那左鄰右舍來問皮鞋匠,最近怎麼沒聽到你在唱歌呢?皮鞋匠就把原因說出來,我再煩惱我有這麼一堆錢,不曉得怎麼辦?對方就告訴皮鞋匠,這很容易,「把錢還給銀行家就好了呀!」皮鞋匠一聽了說對喔!還給銀行家就好了,皮鞋匠又開始唱歌了。所以我們了解,凡塵都是心境外面的形相,只要心裏面非常心甘情願,非常高興,遇到在怎麼苦的工作,都不覺得苦,那假如內心裏面都不願意做任何事,雖然是很輕鬆的一些小事,那做起來也是很生氣,所以全部是在於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就是要從心裏面發出來,是真心的,就像中庸裏面呂祖師告訴我們三字,一個誠(誠心)、恆(恆心)、堅(堅心),我們修道只要抱定這三個字,絕對可以成的。一定要有誠心,我們要了解,人與人相處,「誠」很重要,你誠心待人,別人也一定用誠心回報於你,誠才能久,沒有利害關係,很真誠的待人、待事、待物。恆心,不能說只誠心一兩天,要恆,然後還要堅,遇到任何挫折困難,也要堅定,堅定所有都是虛幻的,所有形相都是假的,要有堅定的心,那這樣的話,我們修道就都沒問題了。

問:道與教有什麼差別?

答:道是教的主軸,教是道的外圍,教是勸化人為善,那是教化。道是本體,所以以前有人請示老前人,我們是不是可以像那個慈濟來辦一些救濟眾生的工作,老前人就回答:我們的任務是在傳道,不是在傳教,就是要使眾生脫離苦海,那個教並不能使眾生脫離苦海,只可使對方改惡向善,就是勸化,不要做壞事,因為做壞事才受苦,道是直接解救人脫離生死苦海,不要在凡塵現相,教沒有這樣的功能,教只要勸善,它的功能就達到了,就已經極點了,那道就是把善良的人引導他成仙做佛,不同在這裏。所以認識真裏很重要,因位認識真裏了,就會落入我們的行為,有一段名言「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思想和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我們的思想」這樣就圓滿。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小心我們的思想,思想一定會變成行為,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念頭就很重要,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的時候,這個時候整個都保持清淨,就是清淨的本性,那本性時時刻刻都清淨的時候,祂很靈敏,非常靈敏,有什麼事情比現在的科技還要發達,現在的科技還沒有那種功能,我們那個般若妙智慧會自然產生,我們愈運用,般若的妙智慧就愈廣。

問:如果要讓人家知道佛性無所不在的話,可否請舉例說明?

答:佛性無所不在,我們要知道,不管我們看到、我們聽到、我們知覺的所有都是我們的佛性,在現在當下有任何東西,就問對方「那裏有個彩球,你有看道嗎?佛性就在那裏;你有看到那裏有個時鐘嗎?有,佛性就在那裏。」為什麼?因為你了了分明,這樣懂意思嗎?那當然的,因為那用眼睛看的。用眼睛看,是我們一般凡人的見識,可是佛就講「盲人有見」,一般都說盲人沒有看見,可是佛就講盲人有見,那是見性,問阿難盲人所看到的全部都是黑,那我們有眼睛的人處在暗室,跟盲人所見到的暗一不一樣?所以用二個黑來比較,一樣不一樣?阿難答:一樣,那就給盲人眼睛這就叫眼見,那處在暗室的明眼人,我們開燈,他一樣也看得見,那個叫燈見,所以佛就這個比喻。燈能顯色,那眼睛也一樣能顯色,那顯相的那個色,不管是明,不管是暗,那就是塵境(凡塵的景相),那凡塵的景相,它有變化,所以我們就不管它是明或是暗,都是我們見性所面對的,所以我們了解,眼睛也是一樣,不管是看到明,不管是看到暗,一樣是我們見性所顯現的,並不是看到明,就說有,有看見,看到暗,就說沒有,沒有看到怎麼知道是暗,所以看到暗一樣是看到,只是景相是黑暗,所以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那個叫隨緣之用,我們的佛性,祂有不變之體,也有隨緣之用,那不管什麼樣的景相,祂都如如不動、不變的,都可以隨緣,有什麼景相都了了分明,那個不變之體是一,單一,所以我們的見沒有差別,但所見的是千差萬別,我們能見的見性只有一,能見的都沒有分別,所以我們用那個能見,沒有分別的那個當下的心,那個叫大圓鏡智,那個叫做阿賴耶識的本體,就是第八識的本體,然後我們就分別它是誰?他是誰?然後很多景相都分別出來了,那叫做七轉識,前面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轉成七個,「七轉識」就已經把阿賴耶識轉成七個,這就是「七轉識」有那個作用,那假如我們一見到「直心」不要分別,那個叫大圓鏡智,那大圓鏡智性清淨,以後用大圓鏡智,我們的性就清淨,那因為我們都用七轉識,所以才六道輪迴,也是很冤枉的,都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所以要自受,我們要到達見無差別很困難,「景相」能見的是一個,所見的千差萬別,所以見無差別,我們只要回歸到見無差別,就可以回到大圓鏡智。比喻我們整個都變成大圓鏡智,物來則現,物去不留,我們都不參與其中,可是我們凡人都是看到現相以後,都參與其中,所以才很煩惱,這個煩惱是自己找的,我們自己找來的。

「一時」在性理來說,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是十世,不管是古時候,不管是現在,不離開我們當下的念頭,就是十世前也是這個念頭,十世後也是這個念頭,懂意思嗎?就是一念萬萬年,萬年一念,一念萬年,萬年前也是這個念頭,萬年後也是這個念頭,就是我們當下的這個念頭,當下的這個念頭祂具備了萬萬年,這就是性分。我們性分裡面,沒有時間的障礙,所以萬年前、萬年後這個念都是同時在。

問:請舉例說明萬年前與萬年後的念都一樣,請詳加說明,否則只能意會,不見得大家都懂!

答:請問你三百年前跟三年前,跟三個月前,跟三個小時前,跟三分前,跟三秒前有什麼差別?

班員:就是我們所說的過去呀!……

講師:你所有跟我講的,只是文字、語言,………

班員:這樣還是太深了,別人還是無法了解………

講師:我們要了解性理心法,一定要靠領悟,要靠領悟,所以三百年前跟3分前並沒有兩樣,只是文字的不同,當然以現實來說,實在來講,三百年前還沒有中華民國呢!然後3分前有了,現在已經是民國96年了,所以就會這個樣,那是落入現相,叫做住相,那我們不要住相,請問300年前,跟3分鐘前,有什麼分別?我們落入凡塵,都有時間跟空間的約束,所以我們要了解,這是現相。現相才有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說現在的時間是2007年,空間是在台灣台北,這是時間和空間給我們的約束,這是形相。那假如都沒有形相了,那麼請問時間跟空間怎麼樣來分?全部都沒有約束,那個「我聞」是把空間打破,然後「一時」就是把時間打破,所以空間跟時間全部都不侷限了,那我們的性分裡面全部都具足。全部都具足,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只要我們不住相,我們的性分充塞所有的空間,充塞所有的時間。為什麼佛要我們離相,就是因為離相才能走入性分,那我們一住相了,相就是很窄,很狹隘,那相又會無常變化,所以是虛幻不實的,所以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的有為法都是這樣,那我們要知道,佛性是無違法,那無為法是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就沒有這些牽腸罣礙,就消遙自在了。

問:佛菩薩來渡化眾生有罣礙嗎?

答:我們要知道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所有的眾生也都是佛心中的眾生,佛心裏面的眾生,所以所有的眾生,佛都要渡。可是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從現相來,從真理來說「佛不渡眾生」,因為眾生本身也是佛,佛為什麼要渡他,所以從真理來說「佛渡眾生」是眾生的增上緣,增加向上的因緣,能夠也一樣成就,也能夠成佛,所以眾生在受苦,因位是同體,所以眾生受苦,佛就會覺得是佛在受苦,那眾生快樂,佛也會覺得快樂,所以這是以同體大悲的觀點來考量,所以我們要了解,時時刻刻佛都在渡眾生,時時刻刻都沒有眾生可渡,為什麼?因為眾生都是佛。那因為現在的現相只是了業債而已,假的,佛都知道現在的眾生,全部都是在了他的業障,只是假的,只要眾生都了掉了,眾生也都成佛了,這樣懂意思嗎?所以眾生都是佛,生佛一體(眾生跟佛都是一體)。眾生有分別心,佛沒有分別心,因為是一體的,那我們生心越多,輪迴就越久。只要我們不產生念頭了,我們跟佛就是一樣了。所以這就是性理心法的「一時」,時間都沒有障礙了,所以我們那個「念念則當理」念頭裏面就是真理,「念就是佛性」,「正念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這樣我們就已經得到這個「時」,一時就能夠開悟了。佛在舍衛城,這個佛在性分之中是我們的良知良能,是我們的主人翁,舍衛城在性分中來講,就是那個佛居住的玄關竅附近的景相,就是舍衛城就是玄關啦,祇樹就是我們的眉毛,給孤獨園就是我們那個獨一無二佛性住的地方,在性分來講,跟文字的意思都不一樣。

「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就是表示我們體內的眾生,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眾生,所以要把所有的

  念頭都渡化,所有的念頭都要讓它成佛,所有的念頭都沒有對待了。

「著衣持缽」:表示事來則應,吃飯的時候就吃飯,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專一」,做事也專一,

  吃飯也專一。「著衣持缽」在修持來講,因為佛制訂戒律,佛本身行持,就是能夠忍辱。

「入舍衛大城乞食」:好像我們上班一樣,手心都是向上,要錢來,錢來,就是賺錢的意思。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免不了都是要賺錢、上班,要生活,所以跟乞食沒有兩樣。

「次第乞已」:一家挨一家,次第乞已,就是現平等心。乞食不超過七家,就是要我們的七孔(每個人都有七孔),乞就是求,求他們(七孔)回來,要我們所有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能夠回來,它的含義就是要我們收心。

「還至本處」:這個很重要,那「還至本處」是要我們回到原來的地方,生活中原來的地方就是
家裡",佛性回到原來的地方就是成佛

「飯食訖」:就是使色身能夠維持下來,能夠養生就可以,不要挑剔而能夠把全部的心力投入
  於修道。

「收衣缽」:就是沒有罣礙,不收的話就有罣礙。

「洗足已」:除塵,把凡塵那一些汙垢都洗除乾淨,收腳洗手(台音)

「敷座而坐」:正念不動,就是使我們的念頭都能夠念念無間,都沒有起心動念。

文字和性理心法的部分都講過了,第三部分就是修持的心境,就是要我們都在「當下」,因為佛有35年的時間都這樣一直在示現。須菩提跟在佛的身邊也看了35年,須菩提從30歲……

空觀:就是「真諦」,全部都是佛性本體,不參雜俗諦,是「空如來藏」

假觀:就是「俗諦」,指凡俗現相,是假的,又有佛性合在一起,是「不空如來藏」

中觀:就是「中諦」,把「俗諦」、「真諦」合起來,「寂照同時」,「容萬物於一心」,是「成就」,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金剛經-24 化無所化第二十五分

我們今天金剛經是最後一堂課,我們留下有半個小時的時間,請陳兄要講心得,因為他上個禮拜送我們到台南高鐵的時候,路上有跟我們提起他的一些經歷,那後學就希望請他說給大家聽,那我們留半個小時給陳兄發揮。因為後學又覺得說,我們現在手上拿的那個,雖然也是後學在民國九十六年所寫,可是太不好攜帶,那也寫得太密,那後學現在重新又再寫,重新再寫跟我們現在看的涅槃經一樣大本,就會比較好攜帶,那裡面的內容,後學把它就是愈簡單、看得懂這樣為主要,所以我們聽的,因為是屬於比較現場部分,那看得可以慢慢思索,那後學已經著手在寫了。我們之前都先寫了以後再講,現在是講了之後再寫。所以也希望我們從聽的跟看的都有所得,那真正的對自己有幫助。那我們今天就講金剛經的最後一堂,從二十五分開始

  化無所化第二十五分

這個化,就是教化眾生,就是渡啦,渡眾生。這個無所化就是已經平等心,沒有能所。所以我們瞭解說,那個是已經到達平等,六祖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那已經都是平等。所以化無所化,教化眾生我們瞭解說,不能有我高人一等。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所以這個一開頭就講,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因為我們了解這個作是念,就是起心動念,那起心動念都是妄。那如來假如說還起心動念的話,那祂還沒有成如來、還沒有成佛。所以我們了解,不能說如來有作是念(有起心動念)。那我當渡眾生,這樣就是已經高人一等啦。站在很高的位階來對待我們眾生,這樣又跟真理不合,真理都是平等,那這樣他有高低了、有高下。所以佛祂心中沒有說要來渡化眾生,可是我們就是瞭解到,眾生都是迷昧,沒有辦法了解到真理,所以佛只是告訴,告訴我們佛的知見,告訴我們說不能在凡塵起心動念,是屬於性分裡面的事情。

所以告誡須菩提!莫作是念!,不要以這個念頭。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實在沒有。為什麼實在沒有,在實在裡面沒有佛的名、沒有佛的相、沒有眾生的名、沒有眾生的相,所以沒有啦,沒有互相對待的。所以實在沒有眾生,眾生都是佛啦,所以要了解說,現在為什麼眾生沒有成佛,是我們自己不願意成佛,我們自己有眾生的知見,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就成不了佛,只要我們把我們眾生的知見都去除了,我們走入我們佛性的正知正見,也就是佛知佛見,那這樣都成佛了啦。所以要了解,實在沒有眾生如來渡的。因為眾生都是佛,眾生都是如來,那如來怎麼渡如來。所以要了解到,在真理上來講沒有那個事。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假如說有眾生是如來渡,這樣表示就有高下了、有高低了。

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這樣如來就有四相,那有四相就是凡夫。這樣了解嘛!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學說我們從文字那個體會還不深,我們從能所來體就會很親切。比如說我能看,這個很正常、很平常,我們生活之中都有,我能看,那能看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那我們所看差別叢生,不只有看一件事物、看很多,那個叫眾生相。然後那我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這個在看的部分來說。

   那我能聽,這個能聽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聽,那所聽就是人相,那所聽又是差別叢生,非常多的聲音、非常多的狀況,那我們全部都聽,那個叫眾生相,那我們連續不斷的聽叫壽者相。

   這樣四相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很容易體會,原來只要若入能所,四相鮮明。那我們要怎麼樣沒有能所?就是要去掉三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我們佛性、不生不滅本體就已經整個呈現。所以我們了解,不是很困難,而是說我們的習慣性,我們性分裡面都是凡塵的這一些事、都是我們在凡塵的應對,所以就變成我們跟真理格格不入,沒有辦法進入真理的領域。那只要我們自己進入了,我們就是如來、我們就是佛,都不困難的。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所以這邊釋迦牟尼佛又跟須菩提講,如來說就是稱性而說,那稱性而說裡面,性分裡面那個我;我們凡塵在用我,我們都是認為身體就是我,可是佛講,我們的身體是眾緣聚會水火風土,它借我們用的,不是我啦。所以如來說有我,那個隨順凡塵來講。那則非有我,就不是真的有我。那個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這個凡夫眾生,都以為有,我這個身體實實在在,就是我,不知道我們身體它一直細胞在新陳代謝,假如說不是這樣的話,小孩子不會長大,那我們長大了也不會老,也不會死,那為什麼都一直變化,就是我們身體不是實在有,它是一直新陳代謝,假的啦,身體是假的,那凡夫之人都把這個身體當成是我,實實在在,所以都在身上做功夫,全部都為我們身體再打算,要有物質享受,然後要有財產,要有形相這一些我們都擁有,那這樣我們煩惱就不斷。所以那個我,身體的我是假的,那我們在凡塵,有這個身體是我們累世之間造了業,然後現在接受果報,然後呈現,那有的福報,有的就很坎坷,那我們了解這個都是自造因、自受果報,都是自己做的。那我們只要全部了解。所以上個禮拜道親在問,破合和僧,那後學就講,有內跟外。內的話,我們假如說破除所有的因緣聚會,因緣聚會我們都已經不把它攬在我們心中,那已經就沒有因緣和合,那因緣不和合我們就不會落入凡塵,那不落如凡塵我們就不用受苦。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之所以落入凡塵,就是因為我們造了很多的因,那現在接受果報,所以佛對我們凡塵的福報,跟凡塵的一些很艱苦的眾生,佛都一樣看待,祂說那個都是自造業,自受果報,果報接受完了,就回到佛的本體,那都是一樣,都是平等,都是同體。所以我們要了解,從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在凡塵,假如說愈簡單的生活,我們愈接近我們佛性本體,假如說我們心思太熱絡、心思太會轉彎,那找自己麻煩,人家也不喜歡跟我們相處,那很簡單的生活,別人也就很願意跟我們在一起,因為不會有算計的事情,不會被陷害,都不會。所以我們要回到我們最初的本來,都是純善無惡的啦,是我們落入凡塵太久,六道輪迴一直輪迴,輪迴到已經我們都麻痺了,都不知道、不知不覺了,所以就每況愈下,愈來愈不理想。那我們要知道,我們要走的路自己開創,所以古聖先賢講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確實我們命運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要怎麼樣來生活都我們自己來安排,然後我們自己去實踐,然後我們自己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所以要知道,我們來了凡塵很快一生就過了。所以聽到那個道親講,你又不來聽,這外面沒得聽,在講的那個已經七十一歲了。啊!聽了之後,真的咧,七十一歲了。本來都感覺還很年輕咧,一聽到說七十一歲了,想一想,超過一甲子了,一甲子六十歲而已,老一輩的都說你活了六十歲就可以了,就沒有夭壽,那如果沒有活六十歲就是夭壽。那我都已經有了,而且還超過了。

   可是後學就想,因為這個真理很不容易領悟,後學光摸那個佛性本體就摸三十年,哎喲!有夠笨!三十年才把祂摸出來,有的不用兩三天、兩三個小時,他就是知道了。我說對啊!沒錯。可是後學講的佛性本體,他是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無所依賴,這個才是我們要追求的。不是我們身體的神經啦,我們身體佈滿神經,你那個覺,什麼時候都有,而且很微細,你都不知道你的神經裡面,都很驕傲,沒有!我哪有!仔細看看有沒有?有咧,都很驕傲。稍微人家講個兩三句,氣的要命!那個什麼?驕傲,那為什麼驕傲?不知道。就是無明啊!那無明從哪裡來?無明沒有原因,所以我們被這個害的很慘。因為無明我們才造業,因為造業才受苦,因為受苦我們又繼續造業。你看我們什麼時候有辦法脫離?很少咧!要脫離的機會很少。可是啊!看我們,只要你願意離開苦海,你找個怎麼樣離開苦海的方法,就絕對可以,能個離開苦海,不困難的。

   所以我們知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看看你這一生要怎麼過,很快喔!後學那健康擱講(台語),假如涅槃經講完,維摩結經講完,那很久喔!那時候如果還在的時候,你講:我當時有聽,但當時我就沒做。那你那時候就想說:要是當時我知道,聽了就趕快做就好!賣知太慢了喔(台語)!就要馬上實行,心動馬上行動!這樣就完成了!就馬上整個改變,心一改變我們整個行為改變,整個命運都改變,全部都改變,我們周遭的人看我們改變,他也跟著我們改,所以就理想,真的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就是很理想。

   不會說無緣無故坐捷運拿刀子殺28個人,3分多鐘,恐怖耶!什麼原因?沒有原因。殺的人跟他一點仇恨都沒有,那他為什麼去殺人?就是被那一些電玩,電玩裡面不是都在打打殺殺嘛!就是被那一些害的,害慘了。看你夠不夠勇敢,夠不夠做大事情。說這個就是做大事情?人家那個做大事情就是成全眾生都成佛,才叫做大事情。你自己殺人,殺一殺,自己要被關在監牢。他父母說趕快把他判死刑,下輩子再來,好好做人。父母親都不期待。所以我們知道父母養育孩子很辛苦,小孩子生下來一直哭一直哭,太太剛好生產沒力,先生抱著,先生又沒辦法讓小孩子不哭,連先生也在哭。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要把孩子養大費盡苦心,不是只有父母親辛苦,周遭的人大家都幫忙,幫忙那個孩子長大,那你長大了你去危害別人,那你怎麼對得起幫助你的人。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定我們要抓到人的根本,我們當人,人命就關天,我們的命跟上天都有連帶,所以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看重自己的生命,那也要維護別人的生命,這樣才正確。不能用那個歪理啦,說要殺人還要趕快去練身體,練一練才有體力殺人,這個什麼道理?真的不要看還好,一看了滿肚子氣。

   須菩提!凡夫者,然後如來說即非凡夫。如來說稱性而說,我們眾生不是凡夫啦,眾生都是佛,所以即非。可是現在還沒有成佛,所以是名凡夫。我們還是凡夫的狀態,就是自己要努力。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法身,各位前賢知道嗎?以法為身,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為身,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身,用我們的佛性本體來做法身。所以這個法身它沒有形相,所以法身非相,因為落入形相就有變化、就有生滅。那我們的佛性祂沒有形相,所以不會變化、也沒有生滅,所以這樣萬萬年、億萬年都在、都在,可是我們都不瞭解到自己到底是經過幾生幾世,因為後學又重新寫金剛經,然後算一算,我們這個元會已經到凡塵六萬年,然後我們假如說很幸運都以人為主要,又每一生都有一甲子六十歲,那我們已經一千次的生死,一千次啦,我們已經死去又生一千次;那假如說運氣不好去做畜生,當雞,後學說四個月一輩子,它的六十年一甲子,就已經經240次的生死,然後又經過六萬年,算一算千萬的生死,都不知道,不知不覺,我們都還很迷惑,為所欲為,所以後學這一次就把這個寫進去,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已經經過很久了,經過六道輪迴,經過幾個元會,我們跟南極老仙翁一樣,老仙翁時常講,自我成道以來已經看到大地混沌七次了,我們看到幾次,難道我們都不在其中嘛?都有咧,只是說,已經橫看成嶺側成峰,只因為身在此山中,廬山真面目不認識,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生怎麼死,生生死死都不知道,那我們現在研究了,又求道了,我們可以回歸到我們本位了,可以不用在苦海流浪,苦海不好玩。後學說你假如說很貪戀凡塵,那你趕快找那個四諦順忍陀羅尼來念,念個三年,保證你對凡塵已經不貪戀,已經可以看開,那個都凡塵事、小事,就可以全部脫離了,所以我們了解說,要自己先認識,認識我們的來源,認識我們到底要往哪裡去,我們從哪裡來?(理天),我們要到哪裡去?(理天),那講的都很正確啦,那請問理天在哪裡?(當下),我們要了解喔,理天就在我們當下,我們當下有五度空間,所以那個陳兄就講到進入五度空間,後學很驚訝咧,講了二十八年還沒有人進入五度空間,竟然他講到說去日月潭遊那個文武廟跟那個玄光寺,裡面跟所以的神明互動。我說這個可以來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

  所以法身非相,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這個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不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觀如來。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用形相來看他相的成就啦。所以我們在凡塵這個都用得很熟悉啦,我們看相,假如說他有錢、然後有地位,然後你看他的相就不一樣。所以以相來認定他的身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因為我們要了解到,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是福報;如來的三十二相是修證。有沒有差別,福報有的三十二相,那個相,只要你福報用完了,相就消失了。可是如來修證的三十二相,它是永遠都在,它不會消失,所以不一樣。可是我們都以相來論定,就不知道內容。那佛把它講出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須菩提聽到了以後,就像佛講,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所以須菩提想說我還沒成佛,可是我聽佛所說的義理,不應該用三十二相來觀如來。就是不能住相,重要就是這樣。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這個偈語,我們時常用,若以色見我,就是用形相要來看如來、要來看佛。

以音聲求我,從音聲要求如來,從音聲要求佛。

是人行邪道,這個人他走的路已經不正,是歪了、偏了。

不能見如來,就是見不到如來。

   所以這個意思告訴我們,佛跟如來不能用形相來看到,形相看到都會變化,那個都是生滅,所以都是假的,也不能用音聲來求如來、來求佛,因為只要落入聲相,一樣都會變化、都有生滅。所以我們了解,要走入我們真理世界、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全部沒有形相、也沒有聲音,可是很確實的存在,我們都能夠深切的體會,就在我們身上,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就離不開如來、離不開佛,就已經都是了,可是我們都日用而不知,都不知道,我們就是佛、就是如來,所以佛講這個偈語,是要我們了解,我們本身就是佛、我們本身就是如來。之所以沒有成,是被我們自己的見解障礙。我們見解不正確,我們在看、在聽、在想、在講、在做的,都跟真理不相契合。所以才造了很多業,因為業才受苦,那受苦以後更迷惑,永遠都沒有出脫的日子,就一直受苦。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所以這個佛跟須菩提講,假如說你心中有念頭,有起心動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如來不以具足相,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如來一定要具足相,祂才能夠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就是要我們實際的來做,不是說專門都講那個理論就可以,要實際做。具足相,你要以具足相,就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個才叫具足相。那我們行百善得一相。所以要具足相,所做的相要非常多才能夠具足。那你具足了以後才能夠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才能夠得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都很輕易都得到,不知道可貴。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再三的告誡,說你不要有這個念頭,說如來不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這樣,一定要具足相才能夠得。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所以這一章告訴我們,我們在凡塵最怕就是斷滅,所有諸法、萬法斷滅。像我們自殺的人,他的心中就存著一了百了,那個就是逃避,不想面對現實、逃避,一了百了,那個叫斷滅。所以我們在凡塵最怕就是這個觀念,我們只要走入消極的思想,我們的人生就真的黑白。所以不能消極,我們要非常高興,有人的身體,有得到上天大開普渡,有修證最上乘佛法,那個事很難具足的因緣,那現在因緣都具足了,為什麼我們不看重,為什麼不好好的把握,而又走入消極的念頭。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消極念頭一來了,渾身都沒力,已經沒力,做什麼都沒力,都不想做了,各位就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情都要你去實踐,要實際的做,尤其行善更是須要。你雖有善心,但是善行不夠,那還不算。要有善心了,又能夠實踐了,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說是一個善人。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不能斷滅,一斷滅了什麼都沒了,那真的是什麼都沒了嗎?所以各位前賢,自殺的人先到枉死城去關,關到他的壽命到才出枉死城,那出來的時候就走入地獄,看他這一生在凡塵所作所為,又再地獄經過審判,所以枉死城的那個都是多餘。那我們知道喔,只要你有自殺的念頭,那個就是傷害自己,那你再來凡塵再轉世,一樣,在你的性分之中,還是一樣傷害自己,所以你會無時無刻又產生自殺的念頭,那只要機會來了,你又自殺,你看惡性循環。所以我們要研究道理,多了解因跟果,有因有果。

   那假如說我們遇到很困難解決的事情,要知道,那個是業力現前。那業力現前就是我們之前也做了非常多讓人沒辦法承受的那個罪過,那我們現在反過來自己來遭受,就是要你了掉之前所造的這一些業,那我們只要了掉就沒了啊,所以你要硬撐,要歡喜心甘願受,業就了了、就沒了。所以在凡塵再怎麼苦的事,你都要熬得過,這樣你的人生就沒有白費,不然這一生來了做什麼?回想看看,我們這一生有什麼事是值得留在凡塵,吃飯睡覺。大概留在凡塵就是這個啦,吃飯睡覺。有啊!很認真,都睡飽吃,吃飽睡,留下這個給人家做什麼?大家都會,不用人家教。都會吃飯睡覺,要睡來睡,睡起來再來吃飯,這個都會。

   所以要了解到,我們人生的價值不在這一些事啦,而在於我們能夠學著天地非常的誠,能夠誠心誠意,對待自己、對待大家,對得起天、對得起地、對得起眾生,都全部對得起,這樣的話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可是還要加以發揚光大,使我們的佛性發揮到淋漓盡致,促成所有的同胞、所有眾生都能夠修道、都能夠成佛,這個才是我們希望。大家都成佛了,整個天地都是佛,你看多祥和。那個不會有亂殺人的場面發生,不會啦,愛都來不及了,哪還敢殺,那個阿鼻地獄都有分,無緣無故去殺人你就是要進入阿鼻地獄。所以這一邊我們了解說,凡塵的道理,你說斷滅,不對;你說常見,不對。就是眾生永遠都當眾生,那也不正確啦。我們眾生做的不好,沒有身體了,變畜生,變成三惡道。假如說我們做得非常好,還沒有修證,那也可以當山神土地,氣天神仙。不一定的咧,都沒固定的,看要做什麼,看我們怎麼表現。我們在凡塵怎麼表現,就怎麼樣呈現。你喜歡過得很高興,真的果報就是喜歡高興。你覺得說人生很苦,你過的一生絕對是苦,沒有快樂的時候。所以你的心,看看是什麼心,我們要保持沉靜光明的心,那這樣的話恢復本來就很容易,容不容易啊?都不敢回應咧,唉呦!不簡單!有那麼困難嗎?不會啦!那為什麼?因為不想做啦!問題所在啦,大概就是這樣。就不想做!那什麼時候要做?等老一點。那如果未老的時候先死怎麼辦?那不然下輩子再來做,你看我們多消極,不行耶,要積極一點!

   莫作是念!不能說斷滅啦。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所以重點就是不說斷滅,沒有那個就不見的啦!凡塵沒有那個事,有因有果,一定都存在,所以說不能說一了就百了,沒有了,都在,全部都在,你不要去接受也不行,一定要知道,不管你高不高興都要接受,都要去承擔。所以不能說斷滅。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所以這邊我們要了解到,雖然也是比較法,但是這邊所說的,是一種我們用七寶來佈施,還不如說我們用法來佈施。法施救人是徹底的,那你財失救人是短暫的。所以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財產來以財產佈施,得到利益也不多,那個受到財施的人不會多。可是法施就無量無邊。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只要我們真正的能夠以法來佈施,就是告訴眾生怎麼樣努力修道,可以成道可以成佛,使他對人生產生充滿的希望。那我們要了解到,希望愈大我們的力道就愈大,然後發揮出來的,我們就可以不但利益自己,還可以利益我們身邊的人,那這個都是善的循環。所以我們就是要用法施來救人。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所以用恆河沙那麼多的七寶來佈施,還不如說知一切法無我,所有萬法裡面,沒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個我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這個不是我。所以知道一切法裡面沒有我,就是已經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然後得成於忍,這個忍就是安住不動,我們知道一切法無我,然後安住不動,就是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上,能夠安住不動。所以很重要的,這個比前面恆河沙等世界七寶佈施,要還來的殊勝。所以底下佛就講。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用那麼多的七寶來佈施,還不如說我們知道一切法無我,然後安住不動。這樣就勝過那麼多的財施啦。所以我們肯定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功德是非常大,都勝過於我們用身體來佈施。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我們一定要啟發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何以故!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為什麼那個菩薩可以勝過七寶佈施?就是因為他不受福德。我們以文字來看,那個菩薩不受福德,為什麼能夠當菩薩?我們一般人最希望接受福德,為什麼不受福德呢?所以我們就要了解他的背景,就是因為福德,它不是固定的、它存在的,只要我們能夠佈施,不管是財施法施無謂施,只要你能夠佈施,那個福德自然就來,那你都不佈施,沒有福德。所以那個福德不是固定的。那佛就講,諸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那須菩提就問,為什麼菩薩最喜歡,為什麼不受咧?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就是所做的不能記在心中。後學以都一直講,假如說我們佈施,拿了一百塊來幫助人,然後我們心中一直記著,我拿一百塊來幫助人,這樣的話,我們要知道,因果是一定啦,你拿一百塊來幫助人、佈施,就有一百塊的福德接受,可是你記在心中,就是你佈施一百塊,得到的果報就是一百塊的果報。這樣啦!所以我們要了解,假如說我們佈施了以後,把它拋入虛空,完全都不記在心中,過了就好,而且那個又不是我生帶來的,是溢來溢去,溢來讓我拿到,那我來幫助人家。所以當他佈施了以後,他就拋開,拋開了以後,進入虛空,所以不管他佈施多少,那個果報就以虛空之大的果報來給他。所以我們就了解到,以算術來說的話,這個最划算啦。我們都不記在心中,就已經進入性分,進入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我們佛性本體來接受這個善,就已經深植德本,那我們的德建立。所以要了解到,這個能夠服人就是以德,用德來福人,不是用霸力、霸道,不是,一定是用德,用德來降伏所有眾生的高傲心,用德才可以。

   所以我們本身在日常生就累積,我們幫助人,幫助人以後,我們全部拋開,不記在心中,把它都忘了,這樣最好。所以我們在現實的社會來說,你幫助人都記得,以後被你幫助的人很怕看到你啊,為什麼?喔!若看到他,好像我欠他幾百萬一樣,其實沒有那樣厲害,可是那個心理作用產生。那你假如說全部把它拋開都忘記了,都忘記有幫助人,那個受幫助人一點壓力都沒有,他就很樂意跟你親近。這樣我們就是了解到,他體會到真理,說我們現在有能力幫助人,那個是現在,那你有能力的時候不做,等到你再受困難的時候,沒有人幫助你,為什麼?因果關係。所以我們有能力可以做的時候,盡量幫助別人,而且幫助了以後又不記在心中,這個是最理想。

   所以我們了解說,所做福德不應貪著,就是不要去貪,你去貪的話,就變成凡夫,就跟眾生一樣,那我們就是要進入菩薩,菩提薩多,菩提是覺,薩多是有情,有情已經能夠覺了,已經能夠真的覺產生,那個叫菩薩。

   因為不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就是不接受福德。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福德都是因緣聚會才產生的。它不是固定擺在那裏,你去把它拿來、把它擁有,不是這樣。那個是你要有所行動,它才會呈現。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所以我們了解說,威儀寂靜,就是我們本身人格的提高已經到達佛、如來那一種狀態。所以就已經呈現如來那個領域。所以假如說有人說,這樣有人說,那個就起心動念,已經心不清靜。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這個如來有所變化。

   那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那這個人他不瞭解我所說的義理,為什麼?如來,如如不動,祂完全都沒有動作,也無所作為,那行住坐臥,我們了解說,我們身體四大假合它所表現出來的行儀,所以身體的那個行儀不能把它當成如來。

  何以故?如來者,為什麼呢?這個如來,它的內容、它的內涵,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所以各位前賢,我們是不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對不對?我們生從哪裡來?我們死要到哪裡去?是不是都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所以我們就是底下那個,故名如來。承不承認啊?承不承認自己就是如來?(承認)。所以要了解到,無所從來,我們生從哪裡來?找不到,就無所從來。我們死要到哪裡去?不知道,無所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就是這個狀態啊,對不對?所以威儀寂靜。已經呈現威儀寂靜的狀態。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這個一合理相我們就是要瞭解到,已經到達靈本同體,已經恢復到萬相萬事,萬殊歸一本,所以已經到一合,一合,那一種我們整個萬事都歸到一本的狀態。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這個佛就問須菩提,說善男信女用三千大千世界已經把它粉粹,變成微塵。所以佛在講經說法,這個大千世界它不是實在有的,它是微塵積聚才呈現,所以我們要了解說,佛的講經說法就是很奧妙,祂沒有說世界是虛幻、不是空的,祂說就是微塵。所以沒有實在的世界,然後接著說它只有微塵,也沒有實在的微塵,你看奧不奧妙,佛就是這樣講,讓我們知道,我們在凡塵所執著的那個心完全都是錯誤,都不合真理,跟真理不合。所以問須菩提,

  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各位就可以了解,微塵眾,很多的微塵,

寧為多不?多不多?把世界都粹為微塵,微塵多不多?就是這樣來問。那須菩提就回答。

甚多,沒辦法講,有夠多的,所以甚多。

世尊!何以故?然後須菩提就講那個原因。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假如說這個微塵是實在有的話,

   佛即不說是微塵眾。佛就不會講是微塵眾。所以那個眾,就是眾緣聚會。有很多合在一起,才叫眾。那微塵眾,很多微塵合在一起,那佛就不會講、不會講是微塵眾,是很多為微塵集合在一起。所以了解到說,微塵也不是實在有,世界不是實在有,我們把它打破很困難,哇!那進入到微細的道理連微塵也不是實在有,也是很多因緣聚會的。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這個佛說就已經成就了,成就當佛的時候來講微塵眾,那絕不是形相的很多微塵積聚在一起,已經就不是啦,所以我們了解,只是它有這個相,然後就有這個名,所以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邊須菩提又代替釋迦牟尼佛講,說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的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就不是實實在在我們看得到的這個世界,只是現在已經有了,有形相了,它的名稱就叫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假如說世界它實在有的話,就是一合相。我們要了解這個一合相,我們可以從我們本身了解開始,我們的身體水火風土、眾緣聚會,是不是已經一合相了?有沒有?集合水火風土一合相。然後我們家人,父母親、兄弟姊妹、祖父母,又合在一起,就是合成一家人,一合相。然後我們幾個家庭就合成一個鄰,我們現在的編制一個鄰有幾戶。然後我們幾個鄰合成一個里,然後一個里就比較大一點。然後幾個里合成一個鄉鎮。然後幾個鄉鎮合成一個縣、縣市。然後幾個縣市合成一個省。然後幾個省合成一個國家。然後幾個國家合成一個洲。然後幾個洲合成一個地球。然後幾個星球合成一個太陽系。所以各位前賢,對一合相有沒有比較了解?()。你看喔,一合相,它不是固定只有一個,而是非常多的都可以應用,只要是眾多因緣聚會才呈現的,都叫做一合相。所以我們本身佛性叫如來藏,如來含藏萬相萬事,所以我們了解說,萬相萬事這麼多,全部都合在一起,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不是一合相,懂了沒?()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所以如來說一合相,如來說稱性而說,稱性而說的一合相,即非。不是有形有相合在一起的形相,只是說它的名稱叫做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各位前賢,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不可以說?沒辦法講對不對。就是這樣啦,我們合成一合相了,把凡塵所有萬相萬事都合在一起,一合相了,知道沒?就是我們本身自己啦,就是一合相,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我們有沒有貪啊?合成,現在有很多一些事業體,都把它合作在一起,然後所有的財產都變成我的,喔!這貪著,貪不貪?合在一起錢都變我的,這個是現象啦。因為我們凡夫貪,聖賢知道這是假的啦,縱然你貪了你也帶不走,假的啦,那假的你貪做什麼?沒有用啊,所以要知道,我們在生活之中,能夠心平氣和、能夠心安理得,這樣的生活就已經很如意了,好好把握。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這個是究極無住以成證的最後一分,三十二分是流通分。然後到三十一分是研究到極點,一切都無所住,已經證悟我們佛性。所以從十七分到二十四分,它是深觀無住以進修,那個我們上個禮拜講過。這個禮拜講的就是究極,研究到極點一切都無所住,然後我們證悟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已經成就了。所以這一分就是究極無住以成證的最後一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假如說有人說,佛在講有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以我們知道,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是在外面,見是在裡面。有沒有比較深?所以四見是在我們內心裡面;四相是在我們外面。所以又比較深入裡面。

  須菩提!於意云何?那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這個人他了解我所說的義理嘛?然後須菩提回答,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上面問是佛說;下面須菩提回答是不解如來。如來稱性而說。然後佛說是有形有相,然後有真理在。

   何以故?世尊說。這邊又用另外一個名稱叫世尊,我們世界所最尊敬的世尊。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以即非,已經不是了,可是畢竟有形有相。就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所以底下就作結論,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就是我們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我們已經發現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於一切法,應該要這樣知道,這樣的見解,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以我們前面先把那個不生我相去掉,到後來就不生法相。那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我們都是佛了。就沒有執著我、沒有執著法,沒有我、沒有法,就已經成就。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三十一分要我們,就是於一切法,就是了解到,它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是當體是空,要如是信、如是解,要這樣相信、這樣了解,然後不產生法相。

   所以我們要知道說,為什麼到最後的時候說不生法相,因為修持到最成就,一切都無所住,然後能夠證悟佛性,就連法相也要去掉。不能說把這個最好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記在心中,因為我們一記在心中,就有法執,那有法執,就成就不了,所以最後不生法相,一點法都不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所言這個法相,

   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如來就是從我們的佛性本體發揮出來,所以如來說就是稱性而說,從我們的佛性來說,即非法相,就已經不是了。我們在修持的過程需要法,可是成就了以後,都要把法拋開,所以即非、即非法相。那我們修持過程有,所以它,是名法相。就是它的名稱就是法相。所以這一段到這邊就已經結束。然後底下就是流通。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受持,我們接受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把祂持,拿出來用,就已經勝過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用那麼多的世界七寶來佈施,還不如善男信女發菩提心,持於此經,就是我們金剛本性,此經就是金剛本性。乃至四句偈等,就是修道的過程,身空、心空、性空、法空,四句偈教導眾生修道的軌道。能夠受持,受持自利;然後讀誦就是利人。

   所以底下就講為人演說,為人演說就是利益眾生,利益別人。上面受持,受就是接受,我們接受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持,就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拿出來用。所以受持自利。讀誦利人。我們又能夠自利、又能夠利人,那這樣的話,其福勝彼,那個福就勝過於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用那麼多的七寶來佈施,還不如我們受持自性,然後自利又能夠利人,又能夠渡化眾生。

   云何為人演說?要怎麼樣跟人家講,就是不能用生滅心來說實相法。所以這個為何演說,云何謂人演說,佛就講那個內容。

   就是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所有的形相我們都不取,那如如不動就佛性本體的狀態。我們要了解到,金剛經這兩句話,八個字就是精華所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因為能夠如如不動,才不取於相;因為不取於相,才能夠如如不動。所以這八個字就是金剛經的精華。它就是一個發明語,發現明瞭裡面的真理。然後又是一個歸結語,歸結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把全部的金剛經內容包含在這八個字裡面。所以我們了解說最重要就是要記得,云何為人演說,要怎麼樣跟別人講,就是要說用不生不滅來修,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知道嗎?

   因為我們在凡塵都是用生滅心在修不生不滅的佛道,那因為因果不一致,所以修了很久都沒有功效。所以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成不生不滅佛的果位。不生不滅的心、不生不滅佛的果位,因果一致。所以當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的時候就已經成就,到佛不生不滅的果位都已經呈現,不用等到以後成佛,只要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就是正確。那我們生活之中,什麼是生滅心,什麼是不生不滅的心,我們講了這麼久,可能各位都還朦朧、不是很清晰知道。

   我們在凡塵所用的一切,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都是屬於生滅心。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用生活的生滅心來修道,那一定不會成道,因為因果不一致。所以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那不生不滅的心跟生滅的心如何區別?各位前賢,其實很簡單啦,它一體兩面,生滅的心從哪裡出來?各位前賢,我們生滅變化的心從哪裡出來?從佛性出來喔!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出來喔,所以生滅心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這樣會用了嗎?表面的不要啦,把背後的推出來就對了,兩面啦,一體兩面。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它是同體,一體的。

   所以我們就有講『妄想原來本是真,除時又起一重塵,言思動靜承誰力,仔細看來無別人』,有沒有?還記得嗎?所以妄想,妄想就是生滅心啊,原來本是真,因為妄想的來源就是從佛性生發,那我們不要那個表面的妄想,不要,我們深入背後那個來源,來源就是佛性本體,喔!所以原來本是真,妄想原來本是真,它是真的。除時又起一重塵,我們要除掉妄想,還要起妄想來除妄想,所以增加一重的障礙。然後言思動靜,我們講話、然後我們有所行動啊,承誰的力量,承佛性啊。仔細看來無別人,就是自己啊,所以生滅心也是自己。只是我們沒有往背後的不生不滅佛性去認識,只有認識表面的生滅,那生滅接著就不見了,就消失了。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實相法,來講、跟人家講道,這樣才正確。不能用生滅心來講,生滅心來講的話,那個久的話都沒有功效,因為不走入到真理。所以假如說跟人講,我們的覺,各位前賢,我們從身體產生的覺,都是屬於妄。那因為我們要瞭解到,妄也是真,即妄全真,全部都是真,為什麼有妄,就是佛性生發,所以它也是真,這樣我們也不排除,可是要認識,要知道它是功能作用。那我們要修道是要用本體,所以本體跟功能作用一定要分的詳細,當你分的詳細的時候,全相即性,所以有的萬相都是佛性,為什麼?因為萬相都是佛性生發,我們研究過楞嚴經,楞嚴經裡面佛就講得很詳細,所有的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所呈現,我們真心所生發的,這個我說我們世人(世間的人)很難接受的觀念。可是假如說我們深入其中,去看它的整個來源變化,我們就不得不承認萬相就是我們佛性,那這樣的話,就已經可以融入一體,所以一體絕對性,那我們修道就是要走入絕對性,沒有相對,相對兩邊生滅、變化無常,那我們用生滅、變化無常來修的話,在怎麼久都沒有功效,所以一定要從不生不滅的本體入手,這樣就已經找到根源,心就篤定,那你心一定,智慧就有,然後定慧整個同時發生,然後整個發生以後,你就有餘力來處理所有生活上的一些變化事情,就不會讓這一些煩惱的凡塵事來進入心中,這樣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已經走到佛的領域,不用等到以後啦,不用等到以後、等到成佛以後,我們才說成就,耶!不用喔,我們當下就可以成就。

   云何為人演說,重點就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講。

   何以故?為什麼要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因為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所以我們了解,前面都要我們觀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為什麼到最後要我們來觀一切有為法?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眾生一下子說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有一點困難,所以佛就用方便法門,要我們來觀一切有所作為的方法,它就好像夢幻泡影露電。所以凡塵所有一切全部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當下都是空。那只要我們觀萬緣,那萬緣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既然都是空,我們就可以進入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就很自然的,因為觀一切的緣生法,進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自然就到達。

   所以我們了解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晚上睡覺作夢,這個是很時常的事情,各位前賢,我們在夢境之中都把它成當真實的,那什麼時候知道假?醒過來的時候,醒過來知道都是假的。可是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白天雖然說很清醒,各位知道我們也是在夢中嘛?可能都不知道喔,什麼時候可以清醒啊?當我們一口氣不來,死掉的時候啦,那個時候,啊!醒了,原來凡塵世間都是假的,有沒有假?每一樣都是假的,我們死掉的時候,什麼都是假的,所以我們睡覺,說夢境是假的,當我們清醒的時候,耶,我們凡塵所遭遇的一切一樣都是假的,都不真啦。所以觀有為法,就可以進入無為佛性本體。就是這樣。

   那幻,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看電視、應用電腦、智慧型手機,那個幻不幻?你這樣一撇、一撇它就一直變,有沒有?幻燈片一直讓你看,有沒有?然後你就受它的影響,這個境美、這個境醜,有沒有?幻不幻?都幻。叫它出來,你這麼漂亮,出來跟我在一起,它可能出來嗎?沒辦法啦,幻嘛!假的!假的啦!但是我們在看,它表演給我們看的時候,可以笑,可以哭耶,幻啊!可是我們被幻迷惑啊!對不對!

然後泡,就是水受到風的鼓動,然後激發,就變成水泡,很快就消失了,對不對?

   這個影,有日月燈光就有影像,我們台灣俚語,有影嘛!有啦!有影!若沒影,就鬼了。對不對?你若照下去,唉呦!它的影子怎麼都不見了,看到鬼了,看到鬼就沒影了。所以有影,影。

露,就是晚上水氣凝結在地上,可是太陽出來,它就消失了。

   電,閃電,陰極跟陽極交會,一下子很快。你看我們凡塵都是這一,夢幻泡影露電,用這個來觀的話,知道說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都是假的。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所以經典的起頭,就是如是我聞,經典的結尾就是用信受奉行。所以我們了解說,佛說金剛經已經講完了,然後須菩提以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善道,聞佛所說,皆大歡喜,能夠信受奉行。

   那因為後學有著手在寫,大家拿了那一本那麼大的,後學就看很委屈各位了,拿了這一本這麼大在看,又寫得這麼小字,字又很小很節儉,連一塊空地都不肯浪費,寫的很密。現在後學把它,寫的比較簡單扼要,那又很空、很寬,讓我們看很詳細,但是現在只有寫三四張而已,要一段時間才拿得到。那後學又說,我們最不喜歡講的人拿書在看,你看書講我拿回去看就好,還得來這兒聽你講。所以我才說我講完,再來寫。()這樣就不會說你拿了書在看,然後你講了我回家看就好,就不會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們下個禮拜開始就講涅槃經,書我們這邊會提供。

我們留半個小時,請陳兄來講他的心得。

金剛經-23 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我們講到第十七分,十七分開始是屬於下半段,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上半段是屬於境明,環境的境,有形有相,然後無所住,以彰般若正智,把我們的般若都啟發。那到下半段以後,就從心著手,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我們前半段大部分都是在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須菩提已經了解了以後,就問釋迦牟尼佛怎麼可以使我們的真心佛性都能夠住下來,那麼經過佛一講解了以後,我們不能有所住,我們心一有所住,我們那個覺、覺心、真心就消失了。那麼在下半段一開始以後,它的經文是有一點跟前面類似都是一樣。可是經文是一樣,可是裡面的內容是很大的不同。前面是怕說我們真心住不下來,那後面是怕我們住心推不出去,就是一定都會有所住。那麼佛就回答,我們已經發現在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要當生如是心,這個當生就是顯示其本有(本來就有),不是說我們發心才有,我們的不生不滅真心本來就有了,不是發心才有、沒有發心就沒有,不是那樣。那我們渡化眾生,一般我們都是發心才渡化眾生,不發心就不渡化,可是佛就講,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把滅度眾生認為是我們本份內的事,所以這樣就不是說,發心才來渡化眾生,而是我們本分裡面就需要渡化眾生成佛。所以經過佛這樣一回答以後,就整個意思呈現出來。所以我們就講到何以故這邊。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是我們不能有三心、四相。有三心四相就是眾生、就是凡夫,不是菩薩。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只要進入到我們佛性本體,都不要有三心四相,那沒有了,沒有三心四相了,就可以回歸到一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麼底下就講說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實在是沒有法發,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以為在凡塵一切都要有法,那確實這個實無有法,這個法就是最高的程度。所以我們要瞭解,沒有法、沒有法那個法就是妙法。沒有法的那個法就是妙法。所以我們就一般都沒有體會到這個程度啦。我們都認為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這個法,那有這個法,我們要瞭解,它就不是最高的程度。那已經都沒有,沒有的法這個叫妙法。可是假如說我們又把沒有法,這個法叫妙法,這樣又住相了。所以這個要體會啦,體會說真正到我們佛性本體,是什麼都沒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那前面第七分就已經有問,說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沒有這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地方是重在一個得;那這裡所問的是重在一個法,有法。所以有得跟有法,那個問話已經完全都不同了。說我們有得、有得到了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已經有得到,我們才可以成就。那這個地方就問說,如來在燃燈佛所有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有沒有法?所以這個地方的問話,就是從根源,有沒有法。

那須菩提他也了解說,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因為我還沒有到如來的狀態,所以我不知道裡面的內容,可是我按照佛所解說的義理。

   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沒有法得,因為沒有法得,那個就是已經回歸到本來了。所以後學之前都曾經講過,因為釋迦牟尼佛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修到最高程度的時候,他心中就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住。一住了以後還經過五百世,百五世釋迦牟尼佛都一直在等待,那個已經成佛的給他授記。可是他等了五百世都等不到授記,這個是在大藏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講。那後學有看到說,啊!修到已經是正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修到、已經到了、無上的正等正覺已經到了,可是因為心中有所住啦,住無上的正等正覺,住在這個法,結果就得不到授記,還過五百世,那到後來他才了解說,原來百尺竿頭,要更近一步,百尺竿頭我們都有依賴,依賴那個最高的法,結果這樣就成就不了。所以他已經了解以後,才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把它推開,推開了以後,燃燈佛才給他授記。

   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我們借著法門來修,然後我們修到已經到了、到目標了,那麼到目標了以後,是一點點都不能住、一點點的,喔!說這個法最殊勝,就住在這個法裡面,這樣就沒有到達最高的精髓。所以也要把最高的法,也把它去掉,去掉融會已經進入了,這樣就已經可以了,就已經可以得到授記。所以須菩提了解,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所,無有法,沒有,沒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我們在文字來講,各位就是要了解到,我們修道就是一定要有法來修,有法來修一定才會有所成就,一定要有,這個我們就是要瞭解。那這個地方它所強調的,就是你已經修到目標了、已經到究竟了,一定就要把它拋棄了,就是無有法。這個無有法就已經融入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中、就已經融入了,不是說我另外再得到一個無上正等正覺,不是這樣。所以這邊我們就了解說,喔,它原來文字背後的意思,就是要我們了解,我們就是已經回歸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佛就講,

  佛言,如是如是。就是印可,說你講的對、完全都正確。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沒有。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以文字來說,我們要修都要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要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得到了才可以修證成佛,那等到我們已經修到了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回歸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所以就沒有再另外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假如說是有,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有,假如說有得,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有法的話,就是在這裡。因為我們沒有看大藏經啦,也不知道有那一段的記載,所以後學因為有看才知道說,喔!原來他有記載,我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然後一直努力修,已經到達了,可是到達了以後,一直等,沒有佛給他授記,就等於是還沒有成就,那等了五百世,可以說非常久,那我們要瞭解到,我們經過一世、二世,假如說到五世都沒有的話,我們就有時候都灰心了,他還經過五百世咧。所以我們要了解說,一定要深切的去體悟,它文字背後的意思,是原來已經回到我們的佛性本體了。所以假如說有法的話,燃燈佛就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為他已經沒有,把法都拋開了,都拋開了以後,就已經可以授記了。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所以我們就了解到,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在文字來講,假如說我們按照文字,實在是沒有無上的正等正覺,各位前賢,那我們就修不成佛啦!一定要有無上正等正覺,要有這一個最高的法門來修,就是我們已經求道了,這個道就是性理真傳,那性理真傳就是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就是要瞭解,我們確實就已經得到,那一定要知道說文字背後的意思是在講,它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在講本來就有的,我們本來就有。所以已經回歸到本來了,所以燃燈佛給予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就是能夠能忍、寂寞,釋迦牟尼那個法號。

  何以故,為什麼咧?這個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這個又把它推到一個如,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知道,我們上個禮拜講了一個禮拜,是很努力講,是在講什麼?講如啦!可是我們對這個如的了解,真的都是很缺欠,以往都沒有去探討,所以我們用另外的名詞來講,叫一真法界。如叫一真法界;如叫真如,一如一切如,就是只有一個字,如。那後學之前有講如是我聞,我們都有看過,對不對?那個時候是比較早期講,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已經告訴我們修道的重點所在,如。所以,這個如來者,即諸法如,諸就是很多啦,所有的法都如,所有的法都如的義理,都是如、真如。那我們在往下看。

  若有人言,假如說有人言,各位前賢,就是心不清淨,為什麼會說話,有人說話,這個有意見啦,就是不瞭解真理。所以若有人言,有人在說,那個心已經不清淨了,他才有話說。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如來得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個就是我們一般凡俗的認知,我們認知就是這樣,都是如來有得,才會成如來。所以我們要知道,那個得,變成有失,有得就有失。那我們要知道,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它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得失。所以沒有得失就是我們本來的如、就是我們原來就有的如。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沒有、實在沒有法。各位前賢,我們以凡塵的角度來說,有沒有法?(),確實喔,我們在凡塵的角度來講,確實有法、確實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確實有。那我們一定要從有的方向著手修,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無上,無上就是最高,沒有比它更高。那個三就是正,藐就是等,三就是正,菩提就是覺,無上的正等正覺,就是最高最上的正向平等。然後覺,又是合於真理的覺。無上的正等正覺。

   我們有時候就是了解到,我們把它拿來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的名稱叫做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用一個修持的法門,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可以用的,可用作我們佛性本體的名稱,可以用作修持法門的名稱。所以實在沒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實在沒有法就是妙法。所以各位一定要瞭解到,沒有、不能說走入有,我們凡塵都有,那有,我們就是了解,那個程度就是都在形相之中,那我們進入無,已經到達無的狀態,才能夠、真的、我們佛性才可以整個呈現、整個成就。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所以各位前賢,等於底下這一些講解,都是在講諸法如義的如。所以先開始,從所得名如,就是這一段。然後底下,如來說一切法,一切法名如,然後人身長大,果報身,菩薩若作是言,就不名菩薩,這個是因地名如;然後莊嚴佛土,果地名如;到最後通達無我法,就是歸結到如。所以下面所講的就在解說諸法如義的如。

  先從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如,這個所得名如。那麼於是中無實無虛,這個如來所得的裡面,它得到的這個裡面,於是中,等於是得到的內容。無實就是沒有形相的;無虛就是確實存在。所以我們了解,那個就是在解說那個如,就是所得名如。那我們修也是一樣,我們就修到後來就剩下一個如,就回歸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如。就沒有兩邊對待,就是一個如。所以我們了解說,這邊所講的都是諸法如義,所有的萬法都歸到如,全部的義理都是如。所以從佛的所得,無實無虛讓我們了解,說內容,它沒有形相、確實存在。就是如的狀態。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我們又從諸法名如,所有的法也都如。那麼如來說,就是稱性而說,從佛性來講就是如來說。那麼如來說的一切法都是要我們眾生成佛,所以皆是佛法。所以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那底下,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這個所言一切法,跟如來說一切法,是完全不同。這個所言一切法就是有能言、有所言,那就是生死的法,就是凡塵對待的法,所言一切法,這樣了解嘛!那如來說一切法,都是要眾生成佛,皆是佛法。所以明確交代啦,這個如來說都是佛法。然後所言一切法,那即非了(即非一切法),就不是成佛的方法,就是在凡塵我們生活所用的法。喔!講得很清楚喔,很詳細啦。佛講的就是要我們了解說,所言一切法,有兩邊對待,能言所言,那就不是講佛性了,所以即非,就已經不是我們佛性裡面的事,所以即非。那歸結到它的名稱還是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就是諸法如義,終究歸到那個如。那麼再接著底下,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這個就叫果報身。果報名如,從果報來了解也是在講這個如。須菩提一聽到佛一講人身長大,這個我們就了解說,果報身長,佛的果報身有千丈之高,非常的長。然後大,就是我們法身,法身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須菩提言(那須菩提就說)世尊,如來說,那麼以如來說,稱性而說的話,人生長大、即為非大身,如來說沒有形相啦,所以沒有形相說人身很長、很大,就不是有形有相的那個大身,這樣了解意思嘛?如來說的話,都是無形無相,是我們性分裡面的事情,所以如來說我們人身,如來說的人身就等於是我們法身。那法身非常的長、非常的大,可是不是有形有相的大,那個是無形無相,非常的大。那既然都有果報身,所以它歸結是名大身。所以還是歸到諸法如、如義,就是果報名如。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菩薩也是這樣。若作是言:假如說菩薩作是言,就是起心動念,那菩薩起心動念就變凡夫啦,所以我們就了解說……,後學這一本怎麼好像有少了,(此時劉講師的這本金剛經好像有少幾句,缺少我我當滅渡無量眾生)

   所以,假如說菩薩若作是言(起心動念)『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所以我們瞭解到,經文真的也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個少了喔(劉講師指此本書缺少的經文),這個意思整個都完全都不同。所以這邊的意思,後學因為之前金剛經研究的時間蠻久,所以蠻久的時候,後學會覺得說,耶,好像有缺少文字,若作是言就是起心動念,我當滅渡無量眾生,就變成自大自誇那個意思,那就不名菩薩,就不是。怎麼會突然看到這一本,這一本竟然說沒有,最重要的文字竟然不見了。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這個渡化眾生是我們份內的事,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我們都已經求道、已經修道了,已經可以修證成佛,那麼已經可以成佛的狀態,我們不能說自己好了就好(此時辦事人員幫劉講師換了一本課本),對,這一本就有。

   所以菩薩假如說,我當滅渡無量眾生,就是他很自大自誇,應該是本份內的事,你把他當成說,我要來:我當滅渡無量的眾生。那佛就講,這樣的話就不是菩薩,就是凡夫啦。所以我們就是要能夠看,經典的話,縱然它已經刊登錯誤,你會發現說好像不對,馬上會知覺。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所以我們瞭解到,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祂沒有名、沒有相、沒有名相。那我們說佛、我們說菩薩、我們說眾生,那個是落入凡塵現相的事。所以本來,我們的本體(佛性本體)都沒有名、也沒有相,那沒有名、沒有相,那個是正確的啦,是我們源頭、開頭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名、沒有相。那因為我們一落入凡塵有現相了以後,各位就可以瞭解,後學之前講,虛空是一個,我們把虛空劃分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就已經有十方,那其實只有一個虛空,沒有這個十方的名稱。那我們已經把它劃分,劃分十方以後,還不能說錯,你說錯還一直跟你爭辯,那十方裡面又有無量的萬相萬事,那萬相萬事它每一個相都有一個名稱,那也不能說錯,所以變成我們愈來就愈固執,本來沒有名、也沒有相,那變成有了,有名有相,那我們又不能說錯,所以就變成愈來愈狹隘,本來很寬廣、很寬廣是一體的、是一個虛空一體的,然後後來我們就愈變就愈狹隘,然後我們生活的範圍愈來愈窄,變成我們心也跟著很窄、不寬廣。

   那假如我們把我們的心量擴大、擴大到整個宇宙虛空,擴大到整個我們佛性的本來、本來狀態,那我們就瞭解到,什麼事都沒有、凡塵什麼事都沒有。那因為我們現在太狹隘了,所以才形成很多事,煩惱也不斷,那本來都沒有,我們在凡塵沒有煩惱。我們要瞭解說,煩惱都是我們太聰明生發出來的,假如說我們笨笨的,就不會煩惱。可見會煩惱的都很聰明,同不同意?(同意)。所以我們只要進入真理世界,所有的煩惱都消失,都在覺、都在真理之中。

   所以我們了解說,實在是沒有法名為菩薩,沒有啦!沒有菩薩、沒有佛、沒有眾生,都沒有,什麼名稱都沒有,才是本來狀態。可是我們現在都有了,名稱都很固定,眾生就是眾生,佛就是佛,菩薩就是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所有的萬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所以從因地了解是如,諸法如義,從因地瞭解就是如,一切法都沒有三心四相,沒有,沒有三心四相,可是我們現在三心四相都蠻強烈。那後學都講,有三心被三世攝受,三世都把我們攝受,我們被三世一攝受了以後就有六道輪迴,有過去有未來,你看又有四相,有三心就有四相。那我們從文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是比較表面化,那我們實際的四相就是能所。我能看,能看的就是我相,所看的就是人相,所看的差別叢生是眾生相,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我能聽,能聽得是我相,所聽的是人相,那所聽又是差別叢生是眾生相,我又連續不斷的聽是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能所就是四相,那我們想想看,我們什麼時候沒有能所,什麼時候沒有?各位前賢,回到真心佛性,沒有。你回到真心佛性沒有兩邊對待、沒有能所。那個時候就是一體,沒有煩惱。所以我們要自己努力啦,這個靠不得別人,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努力自己修然後才會到達。這個從因地我們來明如。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們看到這個經文,菩薩作是言,菩薩起心動念那就已經是眾生、已經是凡夫了。

  我當莊嚴佛土。又是很自大很自誇,我要莊美威嚴佛的淨土。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就是我們果地,修道的那個果報的地方,是不名菩薩

  所以後學就講,你從經文前面的文字一看,作是言起心動念,就不是菩薩了,就不名菩薩,他不能稱為菩薩,已經是眾生。各位會看了嗎?我們要學著看經文的前面就知道後面的意思,就是已經告訴我們不能起心動念,所以菩薩作是言就是已經起心動念;然後我當莊嚴佛土,就是自誇自大,就是很驕傲。那我們不能,我們就是要謙卑,要平等,不能高人一等,我當如何如何,這樣的話就已經偏離了,已經不對了。所以就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所以這邊用如來說,稱性而說,我們佛性裡面,莊美威嚴,那個佛就是心,土就是地,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這樣會不會?各位心地有沒有莊美威嚴?有的話就是莊嚴佛土,佛就是心,土就是地,心地。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所以我們在性分之中莊美威嚴,我們心性就是非常的善良,非常的照顧眾生,那個就屬於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就不是外表形相裝模作樣的那一種樣子。因為它是屬於莊嚴部分,所以是名(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還歸結到還是如,諸法如義。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各位前賢最重要就是這一段,說菩薩若通達無我、無法,已經沒有我、也沒有法,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所以重點就是在這裡,已經沒有我、也沒有法,沒有我沒有法,沒有我執了、沒有法執了,這樣真的就是菩薩。這樣了解嘛?所以最好的歸結到諸法如,這個就是如,所以能夠通達無我無法,沒有我執了,沒有法執了,這個如來說,稱性而說,真是菩薩。所以就鼓勵我們能夠真的無我、也無法。因為我們認為身體的我,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我們都要回歸給天地,都要還給天地,這不是我的。所以我們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身體不是我,那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這樣已經通達無我了;然後法,無法,因為我們直接回歸到佛性本體,沒有法,就已經沒有,那無我無法,你看我們在平常就可以做了,對不對?

   平常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到達無我無法,就可了。已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發號施令指揮身體的所有言行動作、行住作臥,我們要知道,都是我們佛性在指揮啦,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它沒有知覺性,那我們身體的知覺性就是如來、就是佛,所以已經我們在用了。在日常都在用了,所以,我不是身體的我,是佛性的我。所以佛性的我,各位就是要瞭解到,一定不要落入兩邊對待,落入兩邊對待我們就狹隘啦、就不寬廣。然後我們回歸到佛性本體的狀態,祂是一體的,一體就沒有分別心。所以證悟到沒有分別心,就成佛啦。那我們因為分別心都很濃厚,所以離佛還有一段距離,要成佛還要一段時間,看看哪一天不分別了,哪一天就成佛了。

   這個是第十七分究竟無我,真的沒有我啦,所以要瞭解到,身體的我是天地的物質,那個不是我,那究竟無我。然後我們看第十八分一體同觀。

   一體就是整個都一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靈本同體,所以一成佛了以後,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沒有親戚關係,沒有朋友關係,什麼關係都沒有,無緣,沒有因緣,然後我把那個慈愛給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佛性都是同體,所有眾生的佛性,雖然現在各個身體都不一樣,可是我們佛性都一樣,回歸到佛性本體都一樣,所以同體,同體大悲。一體同觀。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要進入那個一體同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說如來有沒有肉眼,須菩提回答,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來有沒有天眼?那個天眼,可以見前見後,看前面看後面,可以看暗,天眼就是能夠所有的觀都無礙,沒有障礙。那天眼喔,我們有的是累世修會帶來,有的是從定力得來的天眼。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慧眼,我們常會聽到,慧眼識英雄,那個慧眼就是能夠見到真理的那個慧眼。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這個法眼就是獲得智,就是我們在凡塵學來、得到的智慧,然後有這個法眼,就表示你對所有的萬相萬事你會知道怎麼處理,有那一種方法,那個一看了喔,那個法眼整個都呈現,那個是獲得智得來的。那麼須菩提回答,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所以我們了解,具備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就有佛眼。所以具備了前面四個,那佛眼就自然就已經具備。無所不足,什麼都可以看那個就是佛眼。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一體同觀,就是祂一對眼睛裡面有具備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是說有五對眼睛,是一對眼睛裡面它就有具備。那佛突如其來講這一段,我們就是了解說,看經文前面、經文後面都跟這五眼沒有相關連,那突如其來就講這五眼,要我們瞭解到說一體同觀,就是要我們能夠從我們眾生份上的肉眼開始,然後能夠修,修了有定力以後就有天眼,然後又能夠薰習真理那個慧眼又會具備,然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經歷了凡塵的所有事,經一事就長一智,所有的法什麼處理,那個法眼具備,所以有法眼了以後,處理這個事情就能夠圓滿,那能夠四眼就具備,佛眼就有了。這個能夠全部整個都透徹。所以講五眼了以後,就接著講恆河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說恆河裡面的所有的沙,那麼佛說是沙,各位前賢,佛是不是跟著眾生說沙,說不說沙?我們眾生說沙(沙子在河裡面的沙子),那佛……,哇!大家都懷疑,那不然佛怎麼講?我們眾生說沙,佛說是金子,會這樣嘛?(不會),不會啦,所以我們眾生說沙,佛就跟我們眾生也一樣說沙,是一樣的。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一樣說沙子啦,所以我們瞭解到,這個跟前面有關聯,跟前面五眼有關聯,就是我們的心非常的細小,好像沙子。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這個就不得了。各位前賢,佛用比喻說一條恆河裡面的所有沙,一粒沙又變成一條恆河。

  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各位可以聽出祂的比喻嘛?一條恆河裡面的沙,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那所有的恆河、所有的沙都變成佛世界。這樣了解意思嘛?不會算了,對不對?一條恆河的沙已經數不盡了,那祂又把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那所有恆河裡面的沙,多不多?那無法算。所以佛為什麼用這樣的比喻,就是說我們眾生的心,就像恆河的水在流,那個心念就像河裡面的沙,一粒一粒沙。我們有那麼多心嘛?有沒有?()。有啊!這麼厲害。所以這個比喻是非常多,一條恆河就已經裡面的沙多的不得了,祂把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那所有恆河的沙變成我們所有眾生的心,心念啦。那個恆河就是我們心念的流動,那個沙就是我們心念的繁密,很多的多,就這樣。

   所以我們了解,從下半段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就是我們心都無所住,然後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整個呈現出來,然後從究竟無我,然後一體同觀,然後進入,進入到我們深觀無住以進修,都無所住來進修,那為什麼佛會這樣跟我們講?因為我們心念太多,那我們要把這一些心念,我們要能夠轉換,能夠轉換過來的話,那我們修才能夠進入軌道。所以佛就講,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那已經一粒沙就一個世界,

   如是寧為多不?須菩提回答說,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就是我們所有國土裡面,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我們眾生的心如來都知道,各位前賢,我們的心,我們的佛性知不知道?我們的心我們佛性知不知道?(知道),所以我們要知道,雖然說我們的心是從我們佛性生發出來,可是我們生發出來的心念,我們自己佛性不知道,我們自己佛性不知道我們生出來的心念。所以這裡喔,如來就講,所有國土之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為什麼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所以如來講,我們所有的心都不是真心,都是妄心。所以從根源,從妄的根源抓到,所有眾生的心都是妄心,我們在生活中所用的心都不真,都是妄心,所以如來悉知,我們眾生皆為非心,都不是真心,是名為心。只是它的名稱都講、我們講心,就是心。那麼底下就講,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咧?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跟我們講,我們所有的心,都不可得的妄心,都不可得,無法得到,可是我們都用,我們生活之中都在用,都在用這個不可得的心。所以從五眼,然後講到河(恆河),然後講到沙,然後講到國土,然後講到眾生心,然後講到三際心不可得。這個看起來好像都沒有連貫,可是佛要我們從內心明義(明瞭義理),我們從內心去明瞭那一些義理,告訴我們能執的心不可得;那後面告訴我們說,我們所執的法(就是緣生之法)不可得。能執的心不可得說在前面,然後所執的法不可得說在後面。所以先把那個能執的心不可得先說,就說我們現在能夠執著,我們在生活之中各有各的執著,還蠻堅固的,都很固定的執著、執著。那佛跟我們講,我們這一些執著都不可得的妄心,不可得、得不到。所以先把能執的心空掉,先讓它空了,能執的心空。所執的法自然你就不會在法上住相。所以佛講那個脈絡真的是要細心體會啦,體會才會了解說,喔,佛在講是這樣,從五眼,一體同觀,然後講到恆河,然後講到沙,然後講到我們眾生心,然後講到三際心不可得,這樣連貫下來,告訴我們從內心明瞭義理,那內心能夠執著的都是錯誤,那我們不要堅持自己的執著,那個不對應該把它去掉,所以那個能執、空其能執的心,因為三際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是告訴我們一體同觀。

   因為我們後半段的金剛經文字都不多,可以說非常少、經文非常少,可是義理一定要深入的瞭解,不要只有在文字表面作功夫,一定要深入,為什麼從第十七分一直到二十四分,深觀無住以進修,深深的來觀察一切都無所住,然後真正的已經在修道。

那我們就講第十九分,法界通化分。這個法界就是整個宇宙虛空,叫做法界,那能夠通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以前面是內心明義,從內心來了解義理。那從第十九分開始,是從外境來了解義理,那從外境就是從七寶、還有佈施這樣連在一起來講,就比較能夠容易瞭解,因為我們凡塵要佈施就要有很多的因緣,很多因緣聚在一起才有佈施的事情,然後佈施了以後又發生很多因緣,又變化、又很大。所以從外境來明瞭義理,就是講佈施;那從內心明瞭義理,從恆河沙。所以佛在講有脈絡可遵循,我們可以瞭解。

   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佈施,是人以是因緣,用這樣的因緣,得福多不?雖然這邊也是用佈施來做比喻,可是它重點它是在於,那個外境明瞭義理,從外境來瞭解,說我們所執之法,那個也一樣全部都是空的,那內心能執的心更要先改變,然後所執的法一樣也可以改變。所以這邊就講,佈施的因緣得福多不多,所以我們要瞭解說,在梵文來講佈施叫檀越,檀就是佈施,越就是越過貧窮,只要我們佈施就越過貧窮。所以愈肯佈施的人,他過的愈富裕。愈慳吝(就是一分錢打24個結),那他不會離開貧窮,他一生都貧窮。所以我們要瞭解,愈佈施愈有錢,愈不肯佈施愈沒錢。這個道理我們就是要研究。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就是以這個佈施的因緣,得福甚多。所以底下佛就講。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我們看到文字,假如說福德有實實在在的話(有實),那麼如來不說,得福德多。就是我們要瞭解到,那個福德它沒有實際的實相在,就是我們要去行佈施,那個福德它自然就會來。那假如說我們都不行佈施,那福德不會來。所以福德不是說固定有,看我們怎麼做,它結果才會呈現。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佈施的因緣就可以得到福德。那我們有福德的因緣,我們又可以富裕,就可以愈努力的佈施,就變成善的一個循環,愈做愈肯做,愈來環境會愈好。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福德無,假如說我們看文字,福德沒有,以福德無。所以各位就了解到,福德它不是固定的,是看我們怎麼的表現。假如說我們肯幫助人、我們肯佈施,那個福德自然就來;那假如說我們都不肯幫助人、也不肯佈施,那就沒有福德。

   這個是從外境來明義,明瞭這個義理。跟內心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法界通化,所以凡塵一切都是無定,沒有固定。像我們要怎麼樣的生活,看我們怎麼樣的付出。我們假如說要使生活過的多姿多采,那我們就把生活圈擴大,盡量能夠幫助別人,盡量能夠拓展我們生活的範圍更寬廣一點,那這樣的話,我們心境也會跟著改變,心境改變我們的運也跟著改變,那整個我們人生也會跟著改變,然後身體也會跟著改變。我們愈侷限在我們生活的小圈圈,身體也不健康,然後交往也不寬廣,然後也沒有幫助到人,那我們過的一生就會很鬱悶。那假如說我們改變,只要你心一改變了,整個現象也都會改變。然後我們看看怎麼樣來安排,我們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然後我們就是瞭解到,追求不生不滅的佛性是一個最根本的,我們一定要確立,確立我們修持的方向。

  很快十九分只有一點點文字。我們就講二十分,離色離相。這個離開所有的形相,離開五顏六色。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我們不要看底下的經文,我們就從這一句我們來問自己,說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嘛?可不可以?可不可以?佛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見?可不可以?(不可以)可不可以?(不可以)可不可以?(不可以)。各位前賢,佛有形有相,可以;如來不可以。假如說問如來,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見?那就不可以。那佛有形有相可以。你看我們有研究,有一段時間很長了,竟然對這個問題我們也不知道,沒研究啦。那因為佛,佛是有形有相,所以可以具足色身見。可是喔,我們看底下,那個須菩提的回答。他說,不也,世尊!他不回答否,他回答如來。各位有沒有看出竅妙?前面佛可以具足色身見,有沒有?()。然後下面須菩提回答,如來不應以色身見,有沒有?()。這樣回答就正確。說如來不可以,那佛可以。所以我們了解說,佛可以,佛有形有相,祂呈現在凡塵,所以可以具足三十二相來見。那佛因為用三十二相來引誘眾生修道。假如說不可以的話,哇!祂要引誘眾生修道的動力就沒有了。所以佛可以。可是回答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那個如來真的,如來就是性,那佛性沒有形相,那個就不可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這個如來不可以,然後佛可以,可以三十二相來見,佛。然後不應以三十二相來見如來,那個如來沒有形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這個就跟前面問的,那個佛可以具足色身、然後如來可以具足諸相,就完全都不同了,問話就完全都不同了。那我們就是要看它問話的內容,它問佛的話,可以,有形有相;問如來的話,不行,如來沒有形相,如來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所以須菩提回答,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這個如來跟佛畢竟它有形相跟沒有形相的差別,那這個問話的重點,它是深觀無住以進修,就是深深的來觀察就是連最殊勝的形相我們也不住,就是離色離相,離開有形有相的來修比較正確。

那我們再翻過來看,二十一分,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開頭就告誡須菩提,你不要說如來有這個念頭,

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大概都會引用到這邊來講課。所以如來等於是非說所說啦。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那個以真理的角度來講,這個釋迦牟尼佛從成佛到進入涅槃,中間都沒有說一個字,那個是從真理的角度來講。那假如說我們從現實的角度來講,佛成道了以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得很努力,光講一天一夜涅槃經後學就寫一年,還寫一點點而已,不是全部都寫,我們這一本講完了來講涅槃經,要進入涅槃之前一天一夜說的,雖然祂說的時間不長,可是那個抄下來時間很長。那因為可能我們也比較少接近涅槃經,那因為是佛要進入涅槃了,不能再有隱瞞,因為平常都有方便法門,就是跟弟子講的一些方便法門,到進入涅槃的時候,祂就全部都講。

  像那個開頭(涅槃經開頭),弟子就一直再誇讚自己,說佛教我們修無我,那我們都很認真修,現在修已經無我了。那佛就講,無我就生死。那弟子聽到都呆掉了,那祢不這樣子教我們,我們都照你教的去做,結果都不對。我就是如來,無我就是生死。可能我們也沒聽過啦。我們已經快完了(指金剛經),先預告。

   所以我們了解說,非說所說都是應著弟子的根器、以及疑問,所做的回答。完全都是從性海之中流露出來,所以我們要知道,從性分之中流露出來,祂沒有能說、沒有所說,重點就是在這裡。我們在凡塵,我們說要講課,要先準備課程,然後你準備就有能說的我、所說的法,對不對?一定有能所。可是佛在講經說法,祂沒有,完全都從性分,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裡面流露出來,所以祂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沒有能所啦。

   所以講到這個沒有能所,後學又去想到那個早期達賴喇嘛跟我們台灣佛學博士在紐約對談,有沒有?()。那個真的、假如說沒有講出來,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那個在對談,因為現場轉播,大概有五十二個國家有實況轉播,那每個國家都是你自己回去翻譯,現場不提供,現場只有他們用英文對答。

   然後佛學博士在發表長篇理論,達賴喇嘛就舉手,然後他就請他(達賴喇嘛)講,他說我可以問問題嘛?那個佛學博士就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有聽出問題來了沒有?

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又舉手,他又請他講,問題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然後我們看的人說,達賴喇嘛的記性怎麼這麼不好,一下子就忘記了。對不對?我們的感覺啦!

   結果它裡面包含的意思,等到我講完了。我講完了,我相;講完了,法相。那你有我相、有法相,屬於生滅,那生滅法,這個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凡塵明確的說,我不告訴眾生生滅法,因為生滅法是六道輪迴,我不告訴眾生六道輪迴,就這樣喔。

   然後那個第二次舉手,他說,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那個就是沒有三心。剛才要問剛才已經過去了,那已經過去就過去了,沒有三心。

   所以那個真的是行家一身手,便知有沒有。那都沒有在講話喔。這樣就完了。那我們真的看的霧煞煞(台語),看不懂。各位前賢,假如說是我們在現場看的話,我們會知道他在做什麼嘛?一定不知道對不對?可是經過分析以後,我們就會瞭解,原來裡面有那個學問在。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現在有一個很有名的什麼團體,他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有講的,都留給我講。我們沒有研究的人聽到不會怎麼樣,我們研究的人聽到,怎麼差那麼遠。人家一個字都沒有講,是完全都在真理裡面。

   所以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你憑著什麼說,從成道一直到涅槃,中間沒有講一句話?那佛就講,我憑著兩個,一個叫自住法,一個叫自證法,兩個。秉著這兩個來講,你自己本住法,你的本心不生不滅本體,沒有那個能講,沒有能說、沒有所說;那你自證,你所有的佛證悟,祂也沒有能說、也沒有所說。以這兩個來講說,祂從成道一直進入涅槃,中間沒有說一個字。所以當時候學看到這個觀點,真的衝擊很大。明明這麼多經文,讓我看不完,喔!一個字都沒講,那不然我在看是什麼?明明就是祢講的,為什麼說一個字都沒講?原來就是祂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這樣子啦,就這樣子而已。這個真的是還很高咧。真的四十九年沒說的都要留給你說,說不完的。所以我們真的要深入研究,當我們有研究以後就了解說,佛為什麼那樣說?祂又講的那麼努力,講到都沒有睡覺耶,佛不用睡覺,你若要聽,你就一直聽,祂不用睡覺一直講給你聽,在旁邊奉侍的那一個,就一直跟他恐嚇,說鬼來了,你都還不休息。所以佛都不休息,旁邊的奉侍者就不能休息,他就一直在恐嚇,說快一點、快一點,休息休息,所以我們要瞭解到,已經你到成佛的狀態。所以只要我們都肯努力的修持的話,真的我們可以絕對過不一樣的人生,你若專心、認真做,按照後學所講的去做,一定都有功夫、都有功夫出來。所以我們又回到這一段,非說所說,就是因為佛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所以,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假如說如來有說法,就是誹謗佛,不瞭解那個意思。 不能解我所說故。不能了解佛所說。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個說法者,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無法可說,各位前賢,無法可說,這個無法的法是什麼法?(妙法),都已經會了啦。妙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已經走進我們的本性之中了。是名說法,只是一個名稱,它叫做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所以這個地方,須菩提聽到這麼殊勝,這個法這麼高,說頗有眾生,往後於未來世,有眾生聽到這個法,他有辦法生出信心嘛?這個就是顧忌到啦。哎喲,講得這麼深哪聽得懂。

  像說上個禮拜,你要是沒來的話,那就好了。你要是來的話,阿不然你是在講什麼?講了一個下午真的不知道在講什麼內容,那個法真的是太超越我們凡塵。

   那麼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所以須菩提顧忌到眾生聽到,他沒有辦法生出信心,然後佛就回答,他不是眾生。他是佛啦,那是佛的話怎麼會沒有辦法生出信心。奧不奧妙?我們一看起來,哎喲,要怎麼回答,好像已經沒有答案了。結果佛一講了,彼非眾生。你把他當成眾生、把他固定化,當然他信心就沒有,他沒有聽過這個道理,不會相信。可是他的本性就是佛,本性是佛怎麼會聽了以後沒有信心呢?所以佛一回答了以後,問題都解決了。可是現在非不眾生。彼非眾生就是他也是佛,不是眾生,你不用顧忌太多,只是他現在還是眾生啦。所以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各位要看文字喔,那不是跟我們文字遊戲喔,它有意思。前一句就是表示他本性也是佛,下一句就是表示他現在還是眾生。不一樣啦!兩個地方不一樣。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所以這個眾生,如來說非。如來稱性而說,眾生不是眾生,眾生都是佛,都是如來。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一走入真理的領域以後,全部都不同了。

 

  那我們就接著二十二分,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須菩提到這個時候他還懷疑啦,說佛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是無所得嘛?有沒有聽出意思?須菩提還很懷疑啦,那你沒得,怎麼能夠成佛。所以他就問,然後佛就回答,如是如是,說對,無所得。佛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為無所得。無所得,我們都知道了啦,無所得就是已經得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一點點都沒有,一點點法都沒有,這個就更明確的跟我們講,就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我們在尾巴,一下子就講這麼多分了,都很快,因為它的意思都連貫,從十七分到二十四分,深觀無住以進修,就是我們都觀察無所住能夠進修。

  各位可以體會意思了嗎?可不可以?不然我們講得太快就沒意思了。要聽懂為主要。主要就是要能聽懂。這個無法可得,無法的法就是妙法,那我們都得到妙法,當然都得了。

   那麼講淨心行善第二十三,二十三分。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法,是法平等。所以不管是總統、不管是街民,全部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高有下是我們身份地位。那我們了解這個法,無上正等正覺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麼這個無有高下的平等法叫做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我們用沒有四相來修一切善法,所以各位前賢,有時候前面都跟我們講,無得無法,可是這邊又叫我們修一切善法,有沒有?有沒有看到啊?()。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以無四相,就是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沒有這個四相來修一切善法,就能夠得到,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體會意思嘛?告訴我們一切都無所得,可是又叫我們要修一切善法。等於就是要,不能落於空、不能落於頑空。要能實際的能夠去做。然後做的內容就是不落入四相。落入四相的話那等於又是凡夫啦,那沒有落入四相等於是跟佛一樣,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跟佛一樣得到。這樣了解意思嘛?

   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沒有高下,佛跟眾生都一樣。可是我們不能落於頑空,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沒有四相、要沒有分別心、要沒有三心四相,來修一切善法。所以修一切善法是實際的在做,是實際的有;然後我們得,心中就不要有所得的心,心中有所得的心就落入凡夫,落入我們眾生的位階。那我們心已經都是空了,這樣就跟佛一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的正等正覺都一樣了。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不講頑空的。我們修道是有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確確實實的我們能夠做、能夠實際的修持。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又怕我們住在善法的那個名相,如來說,稱性而說,那麼稱性而說的善法,就即非啦,即非善法它的稱叫善法

   這樣了解嘛!所以佛處處講離相,又怕我們住相,又在講所言善法,如來說即非,叫我們連那個善法也不能住,一住了以後就進入凡夫。這樣知道嘛?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做,我們幫助眾生,然後就是把幫助眾生所有的那一些記憶都拋開,就是不記在腦海。後學都講,我們記在腦海,它會變成福報;我們不記在腦海,它會變成德本,我們深植德本,變成進入性分,我們所做的善,它進入我們佛性裡面,變成我們的德本,道德的根本。那假如說,我們都住相、住在腦海,我們幫助人家都記得,那這樣變福報,那福報很快就用完了,就過了。那你都幫助人家,把它拋開以後,你不記在腦海,耶,好像我都沒有做這個事啊!那這樣的話,它已經進入性分,能夠深植德本。這樣能夠了解意思嘛?

   有時候啦,我們會講啦,有記得,比較好做。會比較、我們都會邀人情,我們人情佈施給人家,都會跟人家要,會不會?後學這樣講是說,不要啦,這個就過了就好,有機緣、我們有機緣去幫助人家,我們就是瞭解,那個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過了就過了,就不要記得,也不是說我生來就帶財產來佈施,沒有啊,都是在凡塵所賺的、所擁有的,然後來幫助人家,這樣子而已啊!然後溢來給我,我就溢出去幫助人家。這樣容不容易?要做還要有勇氣喔,我們要行持的話真的要多一點勇氣。所以我們二十三淨心行善,就是清淨的心能夠行善。

   那剛好講到十七到二十四,深觀無住以進修的最後一分,福智無比,那個福跟智無比,第二十四,那第二十五到三十一,就是究極無住以成證,研究到極點一切都無所住,就能夠證悟我們的本性。究極無住以成證。

   所以金剛經的結構,前半段,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在環境有形有相,我們都無所住,把我們的般若啟發出來。然後後半段,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那前半段一樣,第三分到第九分,就是的示無住以生信,讓我們產生信心最重要。那第九分到第十六分,就是能夠深入研究,那深入研究以後,讓我們一樣一切都無所住,把我們整個信心都呈現出來。那我們講24分,福智無比是深觀無住以進修的最後一分。

   福智這個我們了解,我們用福來表現的話大部分都是福報,那個智大部分是屬於聰明。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這邊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就是那個很高的高山,如是等七寶聚,都是積聚七寶,然後我們有人拿來佈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用有形有相的那一些物質來佈施,都還不如用般若波羅蜜,用我們般若妙智慧到達清淨的彼岸,乃至四句偈,就是要我們能夠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能夠修持,能夠受持讀誦。所以我們能夠接受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我們把祂拿出來應用。持,受持。所以我們了解,這兩個字對我們非常重要。受,接受,接受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本體,一定在我們心中要相信自己佛性本體,這個就已經受。然後,持,就是可以把祂拿出來用,可以把我們的佛性拿出來用。所以受持兩個字。我們研究金剛經一定要知道,我們金剛自性,然後受持,能夠接受我們金剛自性、能夠拿出來用。那讀誦就是為他人說,讀誦就是要利人。我們自利,受持是自利。然後我們又要利人,所以要知道說我們在凡塵,我們能夠脫離苦海了,我們也希望所有的眾生也都脫離苦海。不要再…就脫離苦海。那這樣用有形的物質來佈施,還不如我們用無形的佛性、妙智慧來幫助人家功德大。

   那個前福德百分之不及一,雖然用有形有相的物質來幫助眾生,福德不很大、不很多,那我們要人能夠受持金剛經、要能夠受持四句偈,這樣的話,對他的幫助都非常大。

   那麼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個等於是用算的都沒辦法來到達,我們能夠渡化眾生,讓眾生成道成佛。

所以我們今天講的蠻多分,有六分。還剩下三分鐘。

 

剩下約3分左右提問題。

:在我們五逆罪當中,有出佛身血,跟破和合僧,請劉講師解釋一下。

:出佛身血那個我們要了解到那個以現實的現象來說那個是惡心出佛身血,那個五逆罪啦!還有那個破和合僧就是人家要修道,要脫離苦海你挑撥離間使他們沒有辦法相處,那個在現實來講都是五逆罪,那個要進去阿鼻地獄。

   可是在我們內修來講那個惡心出佛身血,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現在的身體為最後身,最後了啦!以後不再有了,所以我們就是要把最後這一身破壞掉,不要在有下一身,那個是內修方面啦!就是不要在種下一身的因,就是那個因你都不種了,所以那個惡心出佛身血來講就是我們這一身為最後身,不再來了,我往後不來了,那往後不來你就是不能再種那個來的因,所以你這一身過了以後就沒有了。就已經脫離三界了。

   那個破和合僧就是我們已經有促成很多的因緣,那很多的因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生活之中會促成我們下一生的因緣,所以我們把那個破除掉,讓那個要來凡塵的因消失,就是破和合僧。和合了以後才會形成一個修道的團體,那等於是一個外表形象。

   那內在就是不隨著世界,不隨著眾生,不隨著業果,不隨著凡塵人家的走向,(雖千萬人吾往矣)然後我把那個破除掉了破和合僧那個是內修。

   所以那個五逆罪有兩個一個是內,一個是外,外的話那是阿鼻地獄,內的話是現證實法,你現在就可以證悟到達阿羅漢現在就可以證悟到達阿羅漢所以那個是很殊勝的。下課!

金剛經綱要(抄自劉講師講義,第四頁)

第一分:境緣事相

第二分:當機讚請

◎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316分,上半段),上半段又分兩小段,

1.的示無住以生信,第3分至第8分,點出修福持戒能生信心。

2.推闡無住以開解,第9分至第16分,點明深解義趣,不但生信且開解。

上半部重點在啟發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決定成佛。

 

◎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1731分,下半段),下半段又分兩小段,

1.深觀無住以進修,第17分至第24分,點出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得阿耨菩提。

2.究極無住以成證,第25分至第31分,點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後半部著重在實修,呈現真如本體。

第三十二分: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