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15

 小字體──(第 41 頁,反面) 佛慈安慰(釋迦牟尼佛很慈悲安慰阿難及大眾),知其神魂驚變而不安,思慮憂慴 而不定(就是以往所知道的、所守的,已經都被佛所破斥了。所守的已經失掉後,神 魂不安,思慮不定),曰:諸善男子,汝等不必驚疑怖畏(不要驚疑跟恐怖畏懼),無 上法王(佛就是無上的法王,在法之中自由自在),是佛成無上道,為諸法之王,於法 自在;是真語者,實語者(所講出來的話都是從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生發,實相的語言, 真如的語言)。如所如說(就是講出來都是從真如角度說的):如者依也,依佛所證(依 佛所證,佛已經修證了),真如實理而說,不誑不妄(不狂妄不欺騙眾生也不講妄言), 非同外道末伽黎(印度很有名六個外道裡面的一個)所說四種不死,謂:亦變亦恆、亦 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皆指兩可(這四種都沒有決定性,就是兩邊模擬兩可), 終無決定,是為四種不死,矯亂論議(講出來的觀點不確定)。 今無是見,無非見(沒有是沒有非),是非雙遣(就是沒有是非了,是非已經融成 一體),豈同彼不死論議哉(已經跟不實的論議完全不一樣),此示以佛言可信(佛講的 話可以相信),不必驚疑。汝諦思惟(要正思惟,要走入真理的領域),無忝哀慕:諦 是諦實,思惟是八正道中正思惟,如來欲阿難從聞慧而入思慧,為起修之本(能夠聞 思修,三慧全部都具足),非教以仍用識心(我們的識心一直無常變化,是屬於生滅的), 思量分別(用識心來思量分別,是我們在凡塵應用,當我們走入真理世界,就不這個 樣子),故加一諦字揀之(加一諦字,表示跟我們平常所用的不同);忝者辜負也,無 忝哀慕,不要辜負哀心仰慕。 經文──(第 42 頁)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 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 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尟音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 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法王就是佛,法王子就是菩薩。文殊菩薩「愍諸四 眾」,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憐愍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文殊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俱足禮儀向佛說。「世 ―2― 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是跟非這兩個, 然後色跟空。底下就講內容。「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顯現在我們眼前凡 塵的一些景象,色=形相,空=空間。「若是見者,應有所指」,假如是見,應該 可以用手把它指示出來。「若非見者,應無所矚」,假如是見,可以用手把它指點 出來。若非見,我們應該看不到。所以是見、非見很鮮明。「而今不知是義所歸」, 現在不知道這義理的歸趣是怎麼樣的結果。「故有驚怖」,所以阿難及大眾有這個 驚怖。「非是疇昔」,它們不是往昔。「善根輕尟音鮮」,就是善根很少,沒有累 積善根,就是往昔善根很少。善根很少就是對比較深的道理不容易了解、不容易進 入。現在已經善根累積比較多了,所以不是疇昔善根輕尟,尟=很少的意思。「惟 願如來,大慈發明」,就是把這裡面的真理發現明瞭,講的透徹。「此諸物象,與 此見精,元是何物」,物象(物的形相)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見精)是什麼樣的 東西。「於其中間,無是非是」,就是沒有是非,在這裡面無是無非。 小字體 文殊意謂大眾所以惶悚失守者,只因不悟如來兩番審問,特為發明,精見之與 色空(精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色空就是外面的這些形相),是義與非是義。是義, 即無非見之義,以無非曰是;非是義,即無是見之義。 若此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當有所指,云何無是見之可指(就是沒辦法用手指點 出來)?若非見者,應當無所矚(應該是沒有看見、看不到),云何又能見色見空?而 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 此眾雖然有漏,非同從前往昔善根輕薄短少,又肯回小向大(把小的心去除掉, 要向菩薩發大心,向大乘方面努力),願佛大慈哀愍,發明物象之與見精,元是何物(是 什麼東西)。於中即無是見,又無非是見(無是非兩個)。佛若發明,則大眾既知是義 所歸,而驚怖自息矣(驚怖自然就息滅沒有了)。 經文──(第 42 頁)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 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因為文殊菩薩出來請問,所以佛就告訴文殊及諸大眾。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 北、上下。十方的如來,就是說明所有的一切如來以及大菩薩,菩薩加一個大字, 表示他已經跟如來差不多位階了。「於其自住三摩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之中,自住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在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正定之中。「見與見緣, 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就是我們能見與所見(見與見緣),我們能見跟所 ―3― 見的凡塵所有一切,以及我們所想相,想=念頭,相=形相,我們所有的念頭以及 形相,好像虛空中的花,本來就無所有。所以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在我們自住的 三摩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正定之中),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沒有念頭也 沒有形相。所以這一些能見與所見,念頭跟形相,都好像虛空中的花,它本來就沒 有(本無所有)。所以我們看到佛經裡面,佛都時常用「虛空華」來表示凡塵的萬相萬 事。我們凡塵的萬相萬事都好像虛空中的花,它本來就沒有,可是我們都把萬相萬 事看成是實在,這樣是差別最大的地方。所以佛都一再的講這些都是虛空中的花。 那我們為什麼會看到虛空中的花?就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翳眼)。假如是清明眼所看到 就是清明空,清明空就是不生不滅的正定之中,什麼都沒有,那已經回歸到我們的 本位。了解嘛。是有一點深。 後學剛看,我們在北部所講懷海禪師所講頓悟法門已經寄下來了,CD 有八片, MP3 只有一片,假如家裡有 MP3 的機器就可以拿 MP3 回去聽,一片 MP3 就等於 8 片的 CD。假如車子裡面的音響大部分是 CD,那就可以拿 CD 回去聽。因為蠻詳細 的說明,好像我們之前有講形而上謂之道,那個內容大概有點類似。也是在講我們 凡塵的萬相萬事都像虛空中的花,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假的。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要 住相,就是因為它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我們很容易住相。住相以後就會產生喜 歡討厭,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有取捨就有行為動作,有行為動作就造業,造 了業就要受苦,而我們的受苦都是多餘的(多出來的),本來都不用,為什麼?因為都 在變化。當我們住相以後,其實外相已經變化了,可是我們住的相是在舊的形相裡 面。各位有沒有發現,我們住相的相還沒有變化,可是現實的相已經變化,有沒有 發現?所以我們一觀察以後,原來外相是無常變化(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要努力就 是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把凡塵所有的妄,都已經能夠放下,妄就盡了,妄盡真 就顯,真顯的時候就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呈現。所 以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使我們的本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整個 呈現,這個很重要! 要知道,假如我們沒有啟發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我們的身體就很重要, 因為善惡都依附在我們身體,當我們身體一口氣不來,我們就過身,過身就是又變 化一個身呈現在凡塵。這個過身就看我們在凡塵的所作所為,我們都行善,過的身 可能就是氣天神仙,王爺、媽祖、日遊神、夜遊神、山神土地,現在都已經起駕了(哈), 有沒有?全省都很瘋狂,後學都在想:那個等於是凡塵的一種循循善誘,啟發我們 ―4― 向善向上的心能夠啟發。可是要到我們能夠研究性理心法、要到了解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還有一大段距離。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可以說起駕裡面的,大概百萬分 之一(百萬人中我們是一個,能夠研究性理心法大概只有一個)。若要去跟起駕的一起, 遊了很長的路,幾個縣市都很瘋狂,尤其鑽到神轎的底下好像不得了了。 在我們研究性理心法的過程,我們自己就是要很篤定的相信自己,我們不生不 滅佛性就是一秒鐘也沒有離開過我們身心。只要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我們不 生不滅的佛性就已經呈現,我們成佛就是這個一真心在成佛的。要知道當我們一口 氣不來,我們有研究性理心法,就不用進入六道輪迴。假如我們不啟發不生不滅的 佛性,我們在凡塵的所作所為,那個善惡就會推,推著我們在凡塵現相,在凡塵現 相就是過身(經過一個身),老的身,生理機能已經到極點不能用,然後再換一個身給 我們用,就是又從小孩子開始。假如我們有行善,那個還理想,可以當氣天神仙。 作惡,就落入三惡道。當一進入六道輪迴,要了解到性理心法就更困難了。像我們 現在上天大開普渡有求道,都已經知道「道」的殊勝、「道」的寶貴,可是我們想 一想、看一看,我們求道者,十個裡面有沒有一個研究性理心法?都還不可能有。 所以我們都有一種錯覺,就是在形相很努力,以為形相就可以讓我們成道、可 以讓我們成佛。我們回觀所有的歷史、所有成仙作佛的過程,有沒有一位仙佛是從 事、從相成道成佛的?絕對沒有喔!一定要從心、從性。從心性,明心見性,然後 努力修持,才可以成道、才可以成佛,那我們就已經摸到邊了。摸到根的成仙作佛, 摸不到根就瞎修行,老前人時常講這個話。而我們現在都是摸到根了,有沒有?(有), 我們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確實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讓我們都體會到。所以 我們一定在日常生活之中,盡可能的能夠靜下心來,然後盡可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把我們直心整個呈現,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佛性本體。那我們還要進入「深心」、 還要進入「大悲心」,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可以掌握。現在只是對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的輪廓了解,只是了解而已,還沒有辦法掌握,所以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還沒有辦 法把權柄交給佛性本體。我們要自己努力,這別人幫不上忙,都一定要自己努力。 只要我們時間愈來愈久,就可以進入深心、進入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菩提 心就是我們要追求最上乘的佛性本體狀態。我們都可以回歸到本來,我們都可以回 到本位的,只要看我們有沒有信心,然後有沒有實際去行持,這光講、光聽是沒有 用的,一定要做,但做又不是很困難,很容易的,只要心收回來,能夠迴光返照, 照見我們自己佛性本體,時時刻刻都跟自己的佛性本體在一起,然後跟我們自己佛 ―5― 性本體修道,把所有脾氣毛病都去掉,脾氣毛病是佛性本來都沒有,可是我們六道 輪迴太久了,都養成習慣性,習慣性我們要去掉,那些習慣性我們都不要。 然後我們的秉性,秉性就是我們在凡塵,落入凡塵被五行約束的秉性,我們要 認識、要知道,不被秉性暗示、不被秉性左右。後學都有講過,假如我們早晨遇到 一位很熟悉的朋友,然後對我們講「我們怎麼臉色那麼難看,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然後我們整天都被這句話影響,然後頭轉一轉:「欸~真的喔,不舒服」,這就叫 秉性。同樣的情形,過了幾天遇到同樣的朋友對我們講:「你今天紅光滿面,遇到 什麼好事」,本來是沒事,聽到他這樣一講,高興的不得了,腳步很輕快。這叫做 秉性,就是我們不知不覺落入五行的約束,五行把我們控制。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 不管人家怎麼樣,我們都「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會受影響,說好說壞不關我 的事,會不會做?蠻困難喔,不知不覺我們都會受別人影響。別人講好話,我們高 興的不得了;別人諷刺了,我們氣的不得了。這都不可以,自己沒有主宰。我們要 當自己的主宰,能夠主宰我們的身心。但不要當低頭族,現在不是很流行低頭族? 你搭車的時候或是看到人手上拿手機,頭都低低的,他是不是被手上的機器控制了? 我們是在控制機器、還是機器在控制我們人?我們是一個主宰者,可是現在尤其後 學在北部搭捷運,大概十個裡面五、六個都是低頭族,都一直在滑手機,他搭車過 頭了都還不知道要下車,捷運公司說「沒關係,你搭車過頭,下車到對面坐回來, 不收錢的」。要了解,我們已經被機器控制了,我們就變成行屍走肉。我們不要被 機器控制,我們要控制機器,這樣聽話,所有外境都聽佛性的話,連身心都聽佛性 的話,佛性在指揮。所以當我們一口氣不來,佛性就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叫 真空妙有,已經跟天地能夠融合成一體了。假如我們沒有朝這方向努力,當我們一 口氣不來,業力就把我們推,推到凡塵又現相了。這樣好不好?(不好),又是一生又 要經過了。我們回想,我們從小孩子一直長大到現在年歲也蠻大了,我們再來一次 好不好?(不好),不好喔,對,我們再來一次就不要了,都是苦湯,受苦的,不管是 再怎麼有社會地位、怎麼有錢,一樣還是受苦。看看今天還蠻冷的,天地熱,我們 就要受熱;天地冷,我們就又受冷,天地煎熬。我們這裡還好,四季都如春,不像 零下五十二度,那會冷死人的。熱的話,又熱到四十幾度,比我們體溫還熱,都要 受天地的煎熬,免不了的,所以只要我們有現相都是受苦。 要沒有現相,就要像老子所講,為什麼會在凡塵受苦?就是有身體。「及吾無 身,無有何患」,沒有身體就沒有災難。可是沒有身體,不能自殺,現在很多人看 ―6― 不開都燒炭自殺。警察講「燒炭死亡,一點痛苦都沒有,就是在睡夢之中就走了」, 所以現在很多人都選擇燒炭自殺。要了解自殺沒有把問題解決,我們到凡塵就是來 還債,你債都沒有還完,你就逃跑了,你的債務誰要替你還,還是你要「自己還」 耶!所以你現在一自殺了,先到枉死城去關,關到你的壽命到了,才從枉死程出來, 出來到哪裏?到地獄。然後在地獄又看你在凡塵所作所為又要受一層苦,當苦受完 了,又要到凡塵來現相,又來還債,這一下子「利上加利」,債務更多了,來的時 候更苦了。因為有自殺(就是有暴力傾向面對自己),來了以後,性分之中又有那個種 子在,又想自殺了,這樣惡性循環,好不好?(不好),有一生一世,他就會喪失人身, 就變成三惡道了。所以我們要面對,有什麼問題,一定要面對,都可以解決的。凡 塵事都是小事,凡塵的事都不是大事。大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才是大事。 我們一定要從佛性本體進入,對佛性本體透徹的了解、掌握,要佛性本體來主宰我 們的生活,不能被身體左右、不能被六根牽著跑。現在我們大部分都是六根在當家, 我們六根蠻厲害的。所以後學就鼓勵,我們講第三片的 DVD,從三、四、五、六、 七、八片都是在講六根的生滅跟不生不滅,各位有沒有詳細的聽?欸~都沒人回應, 可能回家以後都很忙,做什麼?賺錢,賺錢做什麼?吃飯,吃飯要做什麼?要生命 延續,生命延續要做什麼?要享樂。要了解,我們六根有生滅的一面、有不生不滅 的一面。 我們在日常生活就要啟發不生不滅的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就已經走入 真理的領域。當一走入以後,我們會習慣。習慣以後,我們就會把凡塵事看的很淡, 只要對凡塵事看淡了,佛性就會重視。重視是佛性,佛性就有力道,佛性可以指揮 我們所有的言行動作,當言行動作都聽佛性的指揮,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 就解脫了,所以解脫要靠自己,不能靠外面靠仙佛。仙佛可以把我們解脫嗎?不可 能,悲=拔苦,我們所造的業,自己要去承受。佛菩薩都不替我們擔業。活菩薩只 有告訴我們不要造業,不要造業則苦都已經拔掉了。所以只要我們不造業,就沒有 苦可以受。我們造了業以後,要逃避也逃避不了,因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只要造 了業,一定要受苦,要接受果報,所以「因」很重要,才有說「菩薩畏因,凡夫畏 果」,菩薩畏懼原因,我們凡夫做的時候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以後才左看又看, 會不會有人跟著我,害怕果報。所以我們在「因」一定要注重。 所以這裡講「見與見緣」,見=能,見緣=所,能所。「並所想相,如虛空華」, 能所以及想像,好像虛空中的花。本來就沒,所以清明眼看到都是清明空;而我們 ―7― 翳眼見空華。翳眼,就是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各位有沒有看到空中花?後學 不是教各位,你蹲下來五分鐘,然後突然站起來,向空中看。會看到什麼?每一個 人看到的都不同,看到滿天星,滿天都是很大的細菌在空中鑽,可是記得,年歲大 了旁邊要有東西扶著,不然會站不住。當我們看到,我們都把它當成真的:「是啊 ~我看到有啊,就是真的空中有花」,空中會有花嗎?不會有,可是我們就看到有。 所以佛就講「我們凡塵的萬象萬事都是空中花(空中的花)」,都是假的,可是我們眾 生都把這一些當成真的,就住相,就產生喜歡討厭,延伸很多問題。要了解,都是 假的,「本無所有」,沒有的,沒有能、沒有所。 小字體 正顯真心絕諸對待,惟是一真(我們的真心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沒有是也沒有 非,沒有是非。我們凡塵在生活時,有沒有是非?(有),我們把是非看成真的還是假 的?都是真的,都面對是非,然後跟人家爭執。人事摩擦都從這邊出來,這樣我們 聰明還是很愚笨?(笨),可是我們哪個承認是笨?愈會爭執的人愈聰明,都鈎心鬥角。 假如不會鈎心鬥角,一定會被人家笑為什麼那麼笨!台語俚語講的很好「愚神(很愚 蠢很笨的話,就能夠當神),你太聰明很奸詐就要當鬼(奸鬼)」,台灣俚語都是老一 倍的經驗談,因為很憨厚的人不會害人,所以他接近神的地位,當氣天神仙,能夠 當王爺媽祖土地公,是不是他們心地都很好?(是),才能夠當,都有幾百年幾千年的 福報。所以都是守著本分。真心沒有兩邊,沒有是沒有非,絕諸對待(沒有對待的), 惟是一真,就是一真法界),以明無是非(沒有是非),若有是非,則非惟真(就不是真 心,真心沒有是非)。十方如來,已證極果之佛(佛就是極果,已經到達頂點的果位), 并及大菩薩,有此大字一字,非但二乘絕分(就是沒有二乘的分,二乘就是聲聞跟緣 覺,即阿羅漢跟辟支佛。阿羅漢跟辟支佛的程度比較低,所以他們沒有到達自住三 摩地,就是還沒有到達不生不滅的正定,就是佛性本體的正定之中,所以還沒有份。 我們知道楞嚴經就是很高的經典,講的程度都很絕對,我們研究的時候就要很恭敬 的心來探討了解,因為它帶我們回歸到我們的本位、帶我們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 體),即權教菩薩亦所不能(權=方便,權教菩薩就是有菩薩的名,可是還沒有證悟到 菩薩的位階。只有朝那個方向在努力,可是還沒有證悟),顯是佛及圓頓菩薩境界(圓 頓=圓滿頓教。從凡夫地直達佛地。 後學有拿懷海禪師的頓悟法門過來。因為我們這邊在研究楞嚴經,就沒有機會講說 它的內容,但在北部後學有講,有錄音下來,已經寄下來的,等一下各位下課的時 候可以帶回去聽,有 MP3 機器的人就拿一片 MP3,有 CD 機器的就拿八片 CD 片, ―8― 有很多,後學都鼓勵各位拿,我們這裡可以說得天獨厚,活佛老師對這邊特別偏愛, 我們要的資料都有,只要我們肯研究都有:六祖壇經、道德經、金剛經、楞嚴經 DVD、 MP3、CD 全部都有,希望各位都拿,也拿回去跟親朋好友,不能吝嗇,不能自己好 了就好。自己好了就好就叫阿羅漢,就叫辟支佛,那叫二乘。而我們要當佛、當大 菩薩,就可以在自住的三摩地中,清明眼見到清明空)。自住三摩地中:即是以自覺 聖智(自己已經覺悟了,自己就是聖人。就是有聖人的智慧),常住於首楞嚴大定(首 楞嚴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叫首楞嚴,我們都住在首楞嚴大定)。所謂那伽(龍) 常在定(那伽就是龍,龍定就是最大的定。龍能夠興風化雨,有很大的變化。差別就 是龍在修持的時候不守戒律,但它的工夫很大),無有不定時(時時刻刻都在定中)。 此定非同權小(就是權教菩薩以及小乘),有出有入之定(定有出定、入定。有沒有聽 過?入定了,然後出定了。我們凡塵一打坐以後就進入「入定」,然後你在他的耳 邊一敲(大拇指與中指摩擦出聲)的時候,他就出定。怎麼看大家都愣住了?所以你在 人家已經入定的時候,你要請他出定,你就在他的耳朵旁邊一敲,這是請他出定。 而有出有入,就不是大定。大定在行住坐臥中,全部都是定,不用入也不用出),是 以曰自住,即自住本地風光(即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假修為造作(假=借,不 借著修為造作。自性之中本來就有)。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住此定中,內脫身心外遺世界 (我們的身跟我們心已經都脫離了,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後學有帶「如是我聞」書 面資料還有講解,裡面就有講脫根脫塵、離身離境,而我們的佛性就是這樣「脫根 脫塵、離身離境」,離開所有的因緣,祂獨立存在,很超然,所以叫不可思議(不能 用我們的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議論)。之前我們有講不可思議怎麼體會?就是我 們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也不著亦空,不著非有、不著非空,什麼狀態?就是 不可思議,講不出來了,可是確實有,但講不出來是什麼樣的內容,就叫佛性的奧 妙,佛性非常奧妙,不是我們的頭腦可以去思想的,不是嘴巴可以講的出來,所以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把外面的世界都遺失掉,全部都摒除了,身心沒有、外面世界 沒有),根、塵、識三(六根、六塵、六識三個),不能為碍(就是不會障礙,我們的佛 性就是那麼的奧妙)。見,即能緣見分,見緣即所緣六塵相分(有能見有所見)。并者 及也,想即六識妄想,相即六根身相。此三六一十八界,一切諸法,凡(凡人)、外(外 道)內執身心為實我,外執萬法為實法,具足我法二執(我執跟法執兩個);權、小法 執堅固(他執著法非常堅固),仍執實有身心世界。佛及圓頓菩薩,了知遍計本空,依 他如幻,喻如病目所見之空華(我們有三個,一個遍計執,一個依他起。徧計執就是 ―9― 看到形相以後,就計謀,而遍計本來就是空的。依他起就是因緣際會,都是幻。還 有一個叫圓成實,圓成實性才是真的。遍計執跟依他起都是假的。所以佛講病目, 我們眼睛有毛病,所看到空中的花,從緣而有),從緣無性本無所有,(從緣而有,它 沒有本性,所以本無所有,本來就沒有的),非作故無(不是我們有所作為才沒有), 本性無故(本性本來就沒有,本性之中都沒有這一些徧計、依他,而都是圓成實)。非 待病癒花滅才無(不是等待我們眼睛的病好了,空中的花已經消失了才沒有,不是的), 即正當病眼見空華時,華本無有(華=花,經典中,花就用華來講),此即當體即空(我 們看到萬相的時候,萬相的當體就是空的,不真都是假的)。佛說此段全是諸聖圓觀 大定(就是所有的成聖了的圓滿的觀照,整個佛性本體的大定),行人切須究心(修行 人切須研究我們的真心),若能常住此境,念念不昧,成佛何疑(絕對成佛,不用懷疑)。 經文──(第 42 頁,反面)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就是我們能見的以及所見的,本來就使佛性本 體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云何於中,有是非是」,為什麼在裡面有是非呢。就是沒 有是非的意思。 小字體達妄即真(我們通達所有的妄,妄全部都通達了,已經就進入我們佛性了,就 是真)。了達能見見分及所緣相分(能所),當體即真(這又進入一個比較絕對的部分, 所以能見跟所見都從佛性出來,因為能見的就是佛性本體,所見就是佛性所呈現的 萬相。而能見跟所見是不是一體?(是),所以我們通達妄,全部都是真。很不容易喔, 因為前面一直都給我們否定,可是到後面肯定了。要了解,佛講經說法的奧妙,先 讓我們不住相,不住相以後容易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進入以後,我們再來看萬 相,原來都是佛性本體所生發,既然是佛性本體生發,是真的呢還是假的?哇~不 敢回答了。這一下回答:說真的不對,說假的又不對。所以達妄即真就是融相為性, 萬相都融化,都變成佛性。「萬相都融化變成佛性」這樣萬相是真還是假?都真了, 可是我們開始修的時候,把萬相當成真可不可以?就不可以,因為還沒有到程度, 不可以。所以這個有層次,之前後學才講,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直心呈現, 然後有深心、有大悲心,後來有講「尸居而龍現,淵莫而雷聲,神動而天隨」,一開 始我們講「尸居而龍現」,我們能夠體會嗎?完全不能夠體會,可是我們已經進入到 深心、大悲心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體會「尸居而龍現」?尸居就是在家裡面安居, 龍現就是神通萬物。我們可以不可以神通萬物?當我們深心、大悲心的時候,有沒 有神通萬物?就是有,那個就是已經有程度了,有程度以後我們在家裡面安居,我 ―10― 們神可以通達萬物,萬物都是真心,所以我們神通萬物。可以「淵莫而雷聲」,淵= 深淵,默=靜默(不講話),為什麼會打雷的聲音?就是你表現出來的全部都是不生不 滅佛性本體,那種德行很感人,就好像打雷的聲音那麼震撼,所以「淵莫而雷聲」。 我們剛開始聽到這個時候,可以說「霧煞煞」,現在不一樣了,聽懂了,就了解意思: 原來有這麼深的程度讓我們追求,我們可以進入直心、深心、大悲心,可以到達尸 居龍現,淵莫雷聲,神動天隨。神動就是我們意念一發動,天理都跟著,我們一進 入到深心、大悲心,是不是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天理跟著,我們現在就可以體會: 原來有這樣的含意在,可是我們剛聽到的時候,完全都不了解,現在雖然不是很透 徹,可是已經有輪廓了,所以就要研究,一定要努力連續的聽,只要你聽熟了,都 很簡單很容易。為什麼說很深?都沒有接近、沒有研究,就會覺得他很深。當我們 已經很熟悉了,是不是很容易?很容易的!各位前賢成佛容不容易?只要我們有心 都很容易,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心了,都很容易。假如我們只 有聽一次就不再聽了,那就很困難,因為不熟悉就不會去實行,那不實際去做,不 是我們的,一定要實際做,但實際做又不是很困難。後學都講,要我們去挑擔子一 百斤可能真的很困難,但要我們萬緣放下真的很容易,萬緣放下很輕鬆,讓自己的 頭腦清醒不複雜。平常我們都使自己的頭腦很複雜,愈複雜好像愈聰明,可是我們 知道,假如我們頭腦愈複雜的話,離佛性就愈來愈遠,愈簡單的話就愈容易接近, 一清淨了,就恢復到本來。所以「達妄即真,了達能見見分及所緣相分」,「見」和 「相」,見=能,相=所,能所當體即真,全部都是真)。前明萬象皆妄,故喻空華, 此明一性元真(一真法界,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一性元真),故曰菩提(我們的佛性就是菩 提、就是覺)。此能見之見精及所緣之物象,所以無是非者,何也?(為什麼無是無非)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不假修為(不借著我們修為,不用修,祂當下就已經是了),本來 自妙(我們佛性本體本來至妙);不用洗滌,本來自淨(不用洗,祂本來就很清淨的、很 乾淨的);不待揩磨,本來自明,靈光獨耀(我們佛性靈光獨耀,很光明的),既是一體, 迥絕是非(沒有是也沒有非,已經跟是非說再見了),故反顯之曰:云何更有是見與非 是見耶(就是沒有是見、沒有非是見),此即無是無非之所終,會諸相終歸於一性(把萬 相萬事全部都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這十番顯見都是要把我們佛性本體顯 現出來。剛開始讓我們都不住相,了解真理。然後才以性來融相(融化所有萬相)。 經文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 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 二相。 ―11―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佛對文殊菩薩講,我 現在問你(文殊菩薩),好像你文殊還有一個是叫文殊的嗎?還是沒有文殊?各位了解 意思嘛?(不了解)。我們都有一個名稱,我們有姓有名,可是姓名是給外人叫的。我 們身體是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然後取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是不是就是我們身體? 名字跟身體是不是一體的?是一還是二?(二),所以身體是身體、名字是名字。這裡 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講,我現在問你,好像你文殊這個身體(本體),還有一個名字 叫做文殊的嗎、還是沒有一個叫做文殊的。了解嘛?就是名字跟身體已經分開,文 殊就是我們稱呼智慧第一的,他已經有一個本體在,然後我們再講文殊的時候,是 不是在稱呼他的名字,是有一個叫文殊的嗎、還是沒有一個叫文殊的?還真不容易 回答!有一個叫文殊,那是外人在叫的,在叫的時候,代表說這一個人,而它不是 那一個人的本體。這樣就比較了解。名稱就是一個代表,不是他的本體。所以文殊 菩薩智慧第一,聽佛這樣一問,文殊菩薩就回答「如是」,如是就是已經知道佛的意 思。「世尊,我真文殊」,我就是文殊的本體,沒有一個文殊(沒有一個叫文殊的)。好 像我們有一個姓名,我們的姓名跟我們的身體合不合的起來,我們在生活之中好像 把它合起來了。可是在真理之中,身體是身體,名字是名字,是兩回事。為什麼? 因為我們前一生前一世一定不是這個名字,我們下一生下一世一定也不是這個名字, 可是我們這個身體的輪迴,前一生前一世有,下一生下一世也有,都有這個身體的 呈現,名字都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了解:名字跟身體是兩回事! 所以文殊菩薩就回答釋迦牟尼佛:「世尊,我真文殊」,我就是那個本體。然後「無 是文殊」,沒有一個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若有的話,文殊就變 兩個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無是無非。沒有是非,文殊就是一真,名稱就 有是非。再講下去就更「霧煞煞」了,所以點到為止。「於中實無,是非二相」,這 個結論我們就比較容易明白:沒有是也沒有非,沒有是文殊、沒有非文殊,沒有這 樣的。 小字體──(第 40 頁) 假文殊為喻以明一真法界,本無是非二相(沒有是非兩個形相)。文殊喻一真之體 (一真法界就是只有一體)。更有文殊索是見、非見。一真無是非,文殊是大智慧,一 聞便悟(一聽到釋迦牟尼佛一講了就領悟),曰我本一個真文殊,於我真文殊分上,並 無那個喚作是文殊者,若更有一喚作是文殊者,則成二文殊(兩個文殊),而一體自不 能成(而一真之體就不能成立),意顯一體分上更不容說是(意思就是顯現,一體的分 上更不能說是說非),此是字,非對 非說是,即對本體說是(即對本體來講),若說有 ―12― 是,則有對待,而非絕待(絕待就是沒有對待,絕諸對待),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 實體是非二相,真如體中,不剩一法,不少一法(就是沒有剩餘也沒有缺欠,我們的 佛性就是這樣,沒有剩餘也沒有缺欠,無餘也沒有缺少。我們在講:我們只要沒有 三心就沒有四相,這就是講一體(一真之體),一真之體裡面,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沒有現在,都沒有。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都有過去心、然後有未來心、有現 在心,因為有三心,我們就被三世攝受,過去世有我了、未來世有我了、現在是有 我了,要不要六道輪迴?(要),都把我們攝入六道輪迴。當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 在沒有,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沒有我可以攝受,那要不要六道輪迴?就不用了,沒 有了。這個就要我們在生活之中自己努力,別人幫不上忙。當我們想過去,別人可 以幫得上忙嗎?我們想未來、計畫未來,別人可以幫得上忙嗎?我們想現在,別人 可以幫得上忙嗎?都不能,所以這個要靠我們自己,不要有過去心、不要有未來心、 不要有現在心,當三心都沒有,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既然三世攝受我們不住,六 道輪迴就沒有我們的份,最殊勝的,這個法就是不容易領悟。我們都會想過去被人 家欺負,而且還記得蠻牢的:你給我記住,你欺負我。要不要記?(不要),恩,二度 傷害,過去就讓它過去,就不要想了,不管是風光或是被人家欺負,都過去了,拉 不回來,拉不回來就不要拉。未來也不用策劃,因為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策劃是 身體要用,佛性不要用,佛性不用策劃,你策劃都是有為,有為如夢幻泡影,我們 進入無為(無所作為),就不用。現在不住,當我們說現在,已經過去兩秒,再說現在, 又過去兩秒,很快就過去,它不住。既然三心都不能在我們生活之中呈現,那我們 想它幹嘛,就不要想了!所以三心沒有,當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沒有我相、人相、 眾生鄉、壽者相。在文字我們比較不容易了解四相,後學都用比喻。 四相,我們在生活之中只要落入能所,都是四相。我能看,就是我相。一定有 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一定差別叢生,不是只有看一個形相,而是看很多,那 個叫眾生相。那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四相都來了。然後我能聽、我能做、 我能聞,只要落入能所都是四相。當我們沒有三心了、沒有四相,三心四相沒有, 是不是呈現在眼前已經就是佛性本體,所以萬年一念、一念萬年,萬年就在我們一 念之中,就在我們當下,當下具備了萬萬年。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性理心法,就 是能夠讓我們進入我們的本際(本來的地方所在),而我們佛性的本來地方所在,就是 盡虛空徧法界,整個虛空都是我的法身、整個虛空都是我真空妙有、都是佛性本體, 這樣還要分別嗎?(不要),分別心沒有了,我們已經就沒有取捨,當沒有取捨就不造 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已經解脫了。這是我們自己努力的,別人都幫不上忙,要 ―13― 自己努力。三心去掉容不容易?大家都不回應,為什麼?不容易。過去未來現在都 一定會想,只是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把三心去掉」。過去就讓它過去,拉不回 來。未來不用策劃,因為我們的身體要用,但佛性不用。現在又不住。三心沒有了, 沒有三心沒有四相,三心四相都沒有,我們就活在當下,萬年一念、一念萬年。我 們在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世:過去現在未來各有過去現在未來,就已經有 九世,再加上我們現前的一念,就十世。十世的古時候跟現在,就是在一念之中。 所以一念就萬年,萬年一念。在我們一念之中,萬年也在我們現在的一念之中。各 位前賢,三百年前、跟三年前、跟三個月前、跟三個小時之前、跟三分鐘之前、跟 三秒鐘之前,有什麼差別?有啦,文字差別,都是文字差別,都是過去。三百年前 也過去了、三秒鐘前也過去了,是不是都過去了,過去就讓它過去。所以了解「活 在當下」,當下具備萬萬年。我們要把這個萬萬年融入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那會不 會發生人事摩擦?會不會有仇恨的事情發生?都不會了,就很理想。我們修道就是 要這樣,很快樂的,晚上睡覺蓋著棉被有沒有偷笑?要偷笑才對,不能翻來覆去唉 聲嘆氣的,這樣的話就是不如法,已經跟真理不相合了才會唉聲嘆氣,已經住在形 相煩惱才一大堆。 煩惱有沒有體性?煩惱有沒有體?(沒有),那我們煩惱從哪裏來的?(自己找的), 我們字找的,我們字找煩惱,聰不聰明?很聰明喔,會找煩惱來煩惱。不聰明的話, 不會找煩惱來煩惱。所以我們夠聰明的。因為夠聰明,所以才會走入六道輪迴。我 們笨笨的,就會回歸本位,成仙作佛。所以我們要做笨笨的,安守本分,把本來沒 有的脾氣毛病都去掉,把本來我們落入凡塵的秉性也能夠了了分明,不是去掉而是 了了分明就好,「人家說我們好,不見的好;說我們壞,也不見的壞」,所以不要管 它。不要當人家一說了,自己就受影響,我們都是這樣,受人家語言的暗示。要了 解,不要檢討別人。所以「真如體中,不剩一法,不少一法」,就是無欠無餘,沒有 缺少也沒有剩餘,剛剛圓滿,「圓同太虛」,圓滿,跟整個太虛空都是一樣,「無欠無 餘」)。 經文──(第 43 頁)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 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 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 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佛言:此見妙明」,此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妙=不變之體,明= 隨緣之用。「與諸空塵,亦復如是」,跟凡塵空間,所有凡塵的景象也是這樣。「本 ―14― 是妙明」,本來就是有體有用。妙=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無上菩提」,都 是無上菩提,無上就是最上最高的。菩提就是覺,最高的覺。「淨圓真心」,祂很 清淨很圓滿,都是我們的真心。「妄為色空」,妄就是落入現相。色跟頑空,虛空 之中已經都是妄了,就是從真起妄,從我們佛性呈現有萬相以及有虛空。「及與聞 見」,跟我們的聞見,用兩個聞見來代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用聞,代表耳 朵。用見,代表眼根。就是已經落入妄。好像「如第二月」,第二個月亮,我們看 天空都是看第一個,只有一個月亮。可是我們壓眼睛,壓了眼睛看以後,就變成兩 個。像我們現在看形相,各位可以往上看我們天花板,當你把眼睛一壓,看會不會 變成兩個?各位可以試驗看看,當你眼睛一壓,然後看燈,會不會一個燈變兩個燈? 然後有蓮花,看會不會一個變兩個?那個叫做第二月。只要你放手了,全部都是一。 可是當你眼睛一壓了以後,它就變成兩個,兩個就叫第二月。第二月不真也不假。 假如是月影,月已經是在水裡面然後我們看到,那全部都是假。月影全部都是假。 但是第二月,不真也不假。所以佛就比喻好像第二月。第二月就是我們壓眼睛看的 時候而呈現,不真也不假。不像水裡面的月亮,全部都是假。「誰為是月?又誰非 月」,第二個月,什麼人是真、什麼人是假。因為我們看到的那兩個,形相全部都 一樣,那兩個之中,哪一個是真呢、哪一個是假。這邊佛就用這個來比喻。 「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只有一個月亮是真的。但一個月亮之 中,沒有是非(沒有是月、沒有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佛對文殊菩薩講,你 現在那個「觀見」,就是能觀看見凡塵的景象,「種種發明」,就是你發現明瞭。「名 為妄想」,就是我們在凡塵,生活之中一切都是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不能 在妄想之中,把它講說「是還是非」,就是我們的妄想之中,沒有是、沒有非。因為 已經都是妄了,了解嘛?我們凡塵所生活的一切,全部都是妄,在妄之中,沒有是 沒有非。這個佛一講就是讓我們透徹的知道,一真法界,一真之中沒有對待,全部 都是真,但只要落入名、落入相,都叫妄。「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 非指」,因為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有妙覺明性,所以才能夠讓我們把它指 點出來這個是月非月。 ◎提問問題(剩下約 25 分) 【問】:先入後入有前後,性理心法如??,??雖有聲有色,還是要歸於無生色, 回復本來,就是開始是性空緣起,最後還是歸於緣起性空,請問性空緣起與緣起性 空意義為何。 ―15― 【答】:凡塵所有萬相萬事的來源都叫緣起(因緣的起頭),像我們為什麼會落入凡塵? 就是一念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只有一念喔,我們就落入凡塵。所以這很微細的一念 無明,內容就有三個:業相、轉相、現相。所以很微細,這叫因緣的起頭。開始只 有一念(一個念頭而已),非常的微細,這個叫緣起,因緣起頭,本來就沒有。所以我 們知道雖然已經有三個內容了,業相轉相跟現相還是沒有形相,雖然有文字,可是 在這時候,我們念頭業已經形成了(業相),我們造業,業已經形成。可是這個業相沒 有形相,既然已經有一個起頭、開始了,業相已經造了。業相既然造了,它就轉相, 而這個轉相就是要讓業相,就是因果定理,造了業一定要受果報。它的轉相就是把 本來的智慧之光(本來的般若),轉成能見之見,而「能見之見」我們都很喜歡,因為 可以自己掌握,可是「般若妙智慧」是佛性本身所具備,這才是奧妙。可是「能見 之見」是我們眾生所能夠掌握。「般若」因為是佛性生發,所以不容易去發現,不容 易啟發。所以我們對轉相就比較在意。然後我們到「現相」,就是結暗為色,結整個 晦昧(我們迷昧的內容),然後呈現形相出來,這時候業相轉相跟現相都沒有形相。而 我們硬要看、硬要了解,到底我們業相是什麼樣子,就是瞪目發勞(就是眼睛都不眨 眼,然後一直看著我們的業),看著業到後來就真正的呈現四大之色(就是山河大地)。 所以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是緣起性空,因緣所起來的,沒有本體,全部都是空 的。為什麼我們會在凡塵受苦,其實都是很小,由我們的起心動念而來,起心動念 的「念」就是業,業已經形成,我們就是要落入現相去接受果報。所以有山河大地 以後世界形成,當世界形成以後,我們眾生就落入現相,這時候是「境界為緣長六 粗」,六個連續下來的真理。第一個智相,智不是智慧,而是我們能夠辨別燈是燈、 天花板是天花板,能夠辨別叫智相。第二個相續相,我們看電影一秒鐘走過 16 格的 底片,一秒鐘有 16 個底片,而 16 格都是獨立的,可是當我們一看的時候,16 格是 連續一直下來,這叫相續,相似相續。而我們看了這一些相似相續,我們就有執著 跟取,執取相。執取相是境界為緣長六粗的第三個。第四個計名字相,就是已經落 入現相就有名稱。所以我們計名字相。第五個起業相,就是我們已經迷惑造業。既 然我們造了業就被業綁住了叫業繫苦相,第六個。所以六個:智相、相續相、執取 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有 世界、有眾生、有業果,這樣就相續不斷。所以緣起性空,因緣所起來,有凡塵的 山河大地、有眾生有業果,那個原來都是空的。開始的時候本來是什麼都沒有,要 知道清明眼看到都是清明空,可是我們現在是翳眼見空華(眼睛有毛病才看到空中有 花)。問這個倒是問的蠻深。緣起,因緣的起頭都是空的。我們面對凡塵萬相萬事的 ―16― 形成,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緣聚會它才產生,因緣消失它就滅了,都是假 的,我們不要把它當真,只要不當真,它很快就變化。緣起性空,因緣所起來的都 沒有本性。因緣所起來的沒有本性,所以性空。 【問】: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請問朝代的更替,時間歲月的迭跡,在真理世 界是不是沒有存在?時間是不是虛幻如夢? 【答】:問這個都是蠻根源。在真理世界之中,這一些現相跟這一些朝代,全部都虛 幻不實,都是假的。要知道,因果是定理,只要造了因,一定接受果報。所以才有 朝代的延續,一代接著一代,從前面延伸到後來,這樣一直連接下來,都是假的, 不真。所以我們受苦也都是多餘的,本來都可以不用受苦。那為什麼受苦?因為我 們不研究真理,不了解到真理世界。要知道我們佛性沒有生也沒有滅,有生有滅是 我們的身體,而我們又住相(住在形相),對身體非常注重,對不生不滅的佛性都忽略。 所以我們把佛性拖著讓祂一直六道輪迴,是我們拖著佛性接受六道輪迴,受苦都是 我們現相在受苦,也都是假的,都不真,真的是什麼都沒有,本無所有。在我們不 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中,什麼都沒有。很奇怪喔!我們現相這麼實實在在,痛就是 痛,各位前賢,假的!生滅!所以我們在修持的過程之中,要去掉生滅,去生滅守 真常。身體的所有一切遭遇都是生滅,所以不要看重。當我們看重身體,就一定忽 略佛性。當忽略佛性,我們造了業,佛性就要來承擔,就是一定也要跟著我們在凡 塵現相。 【問】:真心是道場,為何還區分深心、大悲心。 【答】:在凡塵的所有一些呈現,最直接的就是我們的直心,直心就是真心、就是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直心就是道場。道場的道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的場所 非常寬廣,就是整個宇宙空間。整個宇宙空間都是佛性的場所,所以直心就是道場。 當直心了以後,我們又研究就可以進入深心、又可以進入大悲心。進入到大悲心的 時候,大悲心叫菩提心,才可以恢復到本來(我們的本位)。我們直心,只是認識一個 不生不滅佛性的輪廓,一個整個輪廓出來。整個輪廓出來但我們並沒有掌握,而沒 有掌握,當我們一口氣不來,沒有辦法恢復到我們佛性來主宰我們整個身心的言行 動作。要到深心、大悲心的程度才可以,我們有辦法用佛性來主宰我們身心的所有 一切言行動作。所以要恢復返妄歸真一定要經過修持。我們不修的話,我們會從真 起妄,愈來妄就愈多。「妄」的話,我們會迷惑,迷惑一定是起業,造了業我們一定 要受苦,受了苦我們又會怨天尤人:「為什麼是我呢而不是別人」,而不知道業是誰 ―17― 在造?(自己),恩,是我們自己在造,所以受苦就是我們自己要去受苦。所以才有深 心、才有大悲心。 【問】:金剛經有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和「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有何差 別。 【答】:這個很重要。「應無所住」就是我們心已經都不侷限在一個小範圍裡面,心都 無所住。無所住就很寬廣。因為無所住很寬廣,就怕我們整個變成渺茫,變成失掉 了,就是忘掉它了。所以「而生其心」就是在無中然後生有。所以「應無所住」就 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空中不空,妙有不有,沒有形相。所以「而生其心」 就是在無之中我們要保有,「有」就是老子在第一章所講的「常無,我們觀妙;常有, 我們觀徼」,然後常無跟常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常無就是應無所住,常有就是而生其心,所以常無跟常無兩個合起來就是我們不生 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並不是說而生其心就是起心動念,完全不是,而是說我們不 落入頑空。當我們應無所住會落入頑空。可是而生其心,那個妙有就出來。你有真 空、有妙有,真空妙有剛好兩個合起來就是中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是很玄之又玄。 【問】:活佛恩師在美國慈示,不承認推廣??…,就是不承認前人大德真君,不承 認前人大德真君就是不承認我們恩師。所以已脫離道場點傳師是否天命存在?我們 向點傳師頂禮是頂他的天命,若有脫離道場點傳師回來佛堂探訪,大家是否要向這 位點傳師一叩首頂禮? 【答】:要知道,我們一直在標榜天命,我們念中庸就很明白的記載:「天命之謂性」。 所以天命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是天命,是常住不遷的天命。而我們 現在要了解到我們現在的天命,那個就是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這個時候所有在辦 天事的人,一個暫時性的名稱,就像我們一個團體裡面不是有值星官嗎?值星官值 星的時候,是不是掌握發號司令的權柄,對不對?(對)。當他不值星的時候,他有沒 有發號司令的權柄。(沒有),就沒有囉!所以我們所講的天命,就在我們活佛老師掌 道盤的時候所應用。 假如有點傳師已經發生人事磨擦,已經說不合辦了,自己離開了,那就要了解到「他 有沒有天命被收回去」,我們從佐證(旁邊的一些就是會有事情的顯現),看他所表現 出來的,上天有沒有對他的天命肯定。假如說有,他能夠辦。假如說沒有,他就沒 有辦法辦。我們從佐證旁邊的一些事情去推敲,他到底天命有沒有被收回去。因為 ―18― 後學在 老前人身邊,有看過 老前人在處理點傳師的天命,有人向 老前人檢舉某某 點傳師怎麼樣,然後 老前人都很慎重,老前人不會說你講了,老前人就相信,老前 人要去調查你講的有沒有事實。假如你講的事實,是真的,那老前人會把這個點傳 師的天命收回去,明白的跟那位點傳師講:「你不用辦道囉!你沒有天命了」,把禮 本收回去,很明確。所以假如他已經離開辦道的行列,離開了,可是他辦又能夠辦 得開,表示他天命還在。那我們當他回來的時候,一樣,我們是看天命不看人,他 既然辦得開表示他天命還有,那我們尊敬這個時候辦的天命。我們剛才不是有唱善 歌三個願望嗎?我們活佛老師講我們都會經過挫折、經過某一些考驗,經過挫折磨 練,他還有心想辦、想修,我們要不要拒絕?我們一樣就要接納。所以就講到人的 涵量問題,我們就是要有修養,這樣了解嘛。所以那都不是大事,是小事。假如他 辦不開了,自己已經很消極了,不用我們說,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他要回來都不好 意思。 【問】:已脫離道場多年的道親回來佛堂,是否只有點傳師級才須要燒表文接金線, 其它回來的道親都不必要燒表文接金線。 【答】:我們活佛老師倒有明確的指示,一般的道親能夠回來,表示他回心轉意,受 到挫折、受到人事磨擦,都會有不對的行為,那都可以原諒的。而點傳師因為比較 眾人仰望,所以比較慎重,所以點傳師就燒表文,說他要歸隊了,要來再繼續跟大 家一起來辦道,那個比較慎重,倒是比較需要。 【問】:腳踏兩條船的道親,在辦道時候,可以教新道親三寶嗎? 【答】:那個可以。因為他腳踏兩條船是他個人的修養問題。個人修養問題,道親他 行功立德會不會分給我們?(不會),他造了罪我們要不要去分擔?(不用),所以就不 用去檢討他的腳踏兩條船,他要踏四條船那是他的功夫啦!他工夫夠了,他要踏幾 條船都讓他去踏,那個沒關係的。 【問】:脫離金線的道親,如果專心研究性理心法,也可以有機會成佛嗎? 【答】:只要他能夠研究性理心法,他對所有的凡塵現象他知道都是塵垢(凡塵污垢), 假如他自己研究性理心法,還不知道凡塵的事都是塵垢,那研究什麼性理心法。而 你能夠研究就可以去掉所有凡塵的事,凡塵事都是小事!只要你進入了我們真心佛 性本體,成佛是絕對無疑,絕對可以的。你外表跟你的內心是兩回事的話,你就不 叫研究性理心法,你要騙人,你騙你自己都騙不過去啊!所以要了解,研究性理心 法不會騙人的,你要研究性理心法最重要的起點就是『誠』,要真誠,要有天地的誠, ―19― 你看天地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一直在運轉,非常的誠,種瓜就得瓜、種豆就得豆, 一定都是從誠出發,從誠才可以成就。不然的話,你騙人,你騙不過你自己,可以 騙得了別人,絕對騙不過你自己。 【問】:脫離道場也有恩師及仙佛臨壇批訓文,請問劉講師的見解如何。 【答】:既然仙佛都肯臨壇、肯批訓文,表示他辦的還可以入流,進入聖賢的末流, 表示在辦的還正確,那我們不要否定。 【問】:不少人在脫離金線的佛堂求道,這些新求道者並不知情,請問他們求道老天 認可嗎? 【答】:因為後學有講過,看那個焚表。只要焚表的時候,表文在兩儀燈點燃,放在 八卦爐,一股氣往上衝,表示三官大帝來接,那個求道有效。假如你焚表,表文在 八卦爐飛不起來,表示三官大帝沒有來接,你那個求道沒有效,辦也沒有用。假如 你帶道親去求道是這個樣子,你要另外再帶到別的佛堂去求道,那個沒效。 【問】:道場應該如何適當對待回來佛堂已脫離道場多年的道親,很難了解他們回來 正義是什麼?有的是回來胡亂鼓吹混淆視聽,有的回來...有的是觀摩探視佛堂近況、 有的要來請訓文、請書以及參加法會等等,請問如何對待他們才恰當。 【答】:還是真誠。真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你以誠來待人,他再怎麼泯頑不明,他 都會變化。要了解,人不可能不變的啦,只要你真誠待人,他一定會變。所以我們 誠,就能夠感動人。誠很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