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48

 經文――(第 158 頁)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小字體此明病在循聲(這一段講病在追尋聲音)。此方眾生耳根既利,如來以音聲做佛 事,凡聞聲者皆當免於流轉!但若循聲,則不能因言會道(不能因為語言就體會道的 本體);能聞之本聞,是為妙明心性(之前後學都會講「不以所聞分別染境,但以能聞 討個消息」,能聞的那個就是妙明心性);循順所聞之聲教,增益戲論(假如我們循著 我們所聞的聲音,只有增加戲論,都沒有用),故自取於流轉(都在六道輪迴)。阿難 縱強記(阿難縱然記性很好,能夠一聞就記住(得),不免落邪思(可是還是會落入邪思) ═給強背經典為能事者,一劑當頭棒喝(所以你會背經典、會倒背如流,就很驕傲, 沒有用的,可能當時後學有感而發)。套一句六祖惠能祖師的話,道在悟,豈在背(坐) 也 (你會背沒有用,只有增加戲論。所以要做,就是要做)。 ◎阿難記性非常好,入耳注心(經過阿難的耳朵,阿難就記在心上),縱然很難記的咒 語也一樣,聽過一次就一生全部都不會忘,這超厲害的,我們大概都要努力到六次, 反覆這樣一直六次的熏習才能夠記得住。 阿難能強記(阿難只要一聽全部都記住)十方如來所說十二部經(阿難不止只有記釋迦 牟尼佛的,十方如來所說的,阿難一樣都能夠記得住),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十二部經 裡面的清淨妙理。各位前賢知道十二部經嗎?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分成十二個 種類,叫做十二分教。因緣、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長行、重訟、未曾 有、孤起、論議、無問自說,共十二部。並不是說金剛經一部、楞嚴經一部,而是 內容是屬於因緣的、或是屬於比喻的、還是屬於授記的,是以內容來分,十二分教。 有一個最難的就是無問自說,因為菩薩都還沒到達很深的程度而沒有辦法問,但佛 知道程度已經夠了然後就講,像這一部楞嚴經的最後面都是屬於無問自說,那屬於 十二分教裡面最難的一部份。所以十二部經裡面全部都是清淨的妙理,道理都是非 常殊勝),猶尚不免落於邪思(所以我們知道還是要行要做,假如我們光知道但沒有做, 這樣的話對我們的受益不多,一定要做,我們是可以成就。現在要了解,各位前賢 我們對自己成佛有沒有信心?(有),這一定要有,因為成佛的根源就是不生不滅的真 ―2― 心佛性本體,我們已經掌握到自己的本體,絕對可以成道成佛,只是時間早晚――每個 人的根器不同,每個人染到的塵垢也不一樣,所以有的人修的很快很容易,有的人 修的挫折很多很大又很慢,這都不一樣,我們就歡喜心,然後努力學習。在日常生 活之中就要修道,修道不是找地點、不是找時間,不管什麼地點、不管什麼時間都 在修道,所以各位一定要在行住坐臥,全部都在道之中,一定要在生活裡面已經就 是道了,這樣才不會說「我要趕快到佛堂去修道。下課了我要到凡塵投入塵垢了」, 這樣不行,這樣時間都太短了。真正的一修持以後,時時刻刻最重要就是「保持清 醒的頭腦――覺」,而我們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起惑造業,因為不覺才會造業。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覺(不知不覺)的時間很長,我們就要訓練時時刻刻都「覺」, 容不容易?不容易。要了解到,「這個覺」是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 假如我們都一直被凡塵誘惑,我們那個覺(功能作用)偏偏都用到外相,所以這時 候,在本體之中就不覺了,那個覺都是外相、都是變化無常,這樣就是無明。假如 我們知道外相都是因緣際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是假的,這樣不注重外 相,我們就會注重我們佛性本體,時時刻刻都注重佛性本體就是在覺之中,就沒有 不覺。所以差別也很小,差別在造化對我們的引誘是強還是不強。因為我們不研究 的話,外面的引誘力量很大,都拐騙我們讓我們進入六道輪迴。假如我們時時刻刻 知道外相都是假,都是無常變化,這樣外面引誘的力量就減弱了。外相要引誘我們, 我們自己的主宰就會出來當家,自己的主宰當家,那個覺就很充實。 所以要了解,我們一定要先培養對自己的信心。所以仁義禮智信,信居中統四端兼 萬善,一切功德從信建立,信為道源功德母,信什麼?就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不是相信外面的事物,「外面的事、外面的物」不用你去相信,為什麼?因 為那個是因緣聚會所產生,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當下都是空的,不實在,實相就只 有佛性本體,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覺了,都在本體之中了,當然我們一口氣不來,身 體還給天地水火風土,然後回到整個宇宙虛空都是佛性本體,回到家了,已經回來 了,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這別人幫不了忙,自己的佛性不當家,別人是幫不了忙 的,一定要自己努力,要先了解真理,然後實際的去做。困不困難?不敢回應,不 敢回應表示還不想做,為什麼?外面還很好玩,都還很想到處去觀光。凡塵的所有 景相,不管再怎麼好的景相,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所生發,沒有真心佛性就沒有萬 相、沒有山河大地。所以整個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佛性,觀光?看我們自己佛性 就好了,我們自己的佛性很寬廣,超越太陽系,你能觀光的就只有地球裡面,而你 的佛性是超越地球的,這我們要知道。 ―3― 這一段就是文殊菩薩所講,我們整個能夠見到的現相,就好像海浪引起來的泡泡, 一下子就破滅了,而我們整個佛性的大覺是非常寬廣,山河大地是大覺之中的一個 泡沫,很微小,真的好像我們道親前賢講的「我們地球就是一顆綠豆」,綠豆不大, 很小的。我們整個佛性盡虛空,已經盡到沒有外、小到沒有內,這麼寬廣都是我們 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都沒有接受這一種殊勝的道理,所以我們見解就很狹隘, 生活也都是在自己一個小範圍裡面且也不寬廣,所以就形成很喜歡跟人計較。假如 我們都很寬廣了,擴展到整個宇宙虛空,那凡塵這個我們還須要計較嗎?不須要了, 計較都是多的,自找麻煩,所以一定要研究,我們研究真理以後,生活的很寬廣, 不要等到一口氣不來,當下就已經是天堂。而我們很喜歡計較、很喜歡進入現相, 那煩惱很多,都是害我們自己。 所以阿難被文殊菩薩講,雖然記得十二部經清淨妙理,但還是一樣不免落於邪思。 所以我們的念頭觀念,我們都是佛,為什麼不成佛?被我們自己的觀念障礙。所以 我們的觀念一定要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沒有障礙了,成不成佛?就成 佛了。那為什麼不成?因為我們有很多邪思(不正確的思想),觀念都不正確,這樣我 們才在凡塵受苦六道輪迴。當我們一透徹真理以後,這一些虛幻不實在的全部都沒 有了、不存在了),為物所轉(被物轉。各位前賢我們是被物轉還是轉物?我們都被物 轉。這個東西比我們還要厲害,我們為了要房子就努力賺錢買房子,為了要車子就 努力賺錢買車子,有沒有被物轉?(有)。都是被物轉。當回到我們的佛性本體來,我 們的如來能轉物。後學之前都跟各位講過,老前人要訓練後學「不要心被物轉,要 心能轉物」,怎麼訓練呢?就是把客廳之中的擺色,搬過來搬過去。當在老前人做 的時候,我們要不要幫忙?(要),老前人就一直搬來搬去,後學就想吃飽太閒,這東 西怎麼一直搬過來搬過去,後來後學就想老前人要告訴後學什麼,為什麼東西一直 在轉換,啊~物隨心轉,東西要隨著我們的心,這個擺在這邊不理想,我們把它轉 到這邊來,就是物隨著我們的心轉,不要我們的心被物轉。當後學領悟到了以後, 老前人不搬了。所以後來想一想後學還真很幸運,跟老人家住在一起,一棟感恩樓 只就只有兩個,老前人跟後學,所以才有辦法在身邊去體會,老前人也是不喜歡用 講話,老前人要用行動來告訴你問題、告訴你解決問題。一方面身教,老前人本身 都不睡午覺,當時感恩樓還沒蓋,後學到天元佛院去養病(是養身體,不是養病,病 癒養就愈病),因為心律不整(幫大姑開車冷氣太強,身體都已受不了)到埔里天元佛 院養病,那時候感恩樓還沒蓋,後學在養老之家的房間睡覺,老前人會時常到埔里 仁愛之家,等到所有身邊的人都不見的時候,老前人就跟後學講「白天不要睡覺」, ―4― 後學就不講話,後學心想「你又沒看到我白天在睡覺,您來後學都在您身邊」,老 前人回去以後,隔了一段時間再來,然後等到身邊都沒人又對後學講「白天不要睡 覺」,因為那時候後學真的身體狀況蠻差,老前人一回到福山,那時候感恩樓還蓋 好,後學又睡覺,第三次老前人來又講「白天不要睡覺」,後學在想「我在睡覺你 又沒看到,怎知道我在睡覺呢,好啦,就不睡」,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午睡習慣了, 你要不睡,是很難過的,還好,為什麼?因為那邊土地很大有七甲半,有種花有種樹, 種花的旁邊有雜草,午休的時間剛好太陽正大,後學就跑到花圃去拔草,後學是很 想睡,可是太陽很大很熱,然後後學在那邊拔草,大概兩個禮拜,真的是很難熬。 (各位有沒有午睡的習慣?(有),有時候小睡一下,恢復精神很快)。那時候老前人 是要訓練後學白天不要睡覺,那時候後學是還沒跟老前人住在一起,老前人是住在 福山,後學住在天元佛院的養老院在修養。經過兩個禮拜不睡午覺,真的午間時候 就不會想睡了。所以你只要熬過兩個禮拜,你就可以不用睡了,現在看到人家在睡 午覺,就會笑「喔~你被身體打敗了」。 像我們去渡人家要人家吃素,你可以跟他講「你只要忍受兩個禮拜不吃魚不肉」, 你第三個禮拜你就會怕了,看到魚看到肉你就不敢吃了,兩個禮拜就可以了!只是 那兩個禮拜一定要很堅強,不能被引誘又回去了,一失敗了,以後可能就沒有成功 的機會。所以當後學沒有睡午覺,老前人再來就不會再講「白天不要睡覺」,很厲 害喔!所以大德者真的是不可思議,後學也是講後學在後天廟有蠻大的工夫,結果 老前人一句話「現在什麼時候,不管快去渡人,還在打坐」,好啦,放棄,把所有 後天的成就都全部放棄,然後投入真正的性理心法,才有辦法跟各位結緣,不然那 時候對後天的那些,我們一般都會住相,住相就最喜歡聽到這一些來、未來、去、 未去的一些事情,你很喜歡知道,就是我們識神的神通變化,當後學一放棄以後, 隔了一段時間,這一些識神的全部都放掉,然後追求性理心法。之前也是有,在後 天廟識神也是講性理心法,可是那是完全都還隔了一層,程度差很多。所以就放棄 了。結果很有意思喔,當時後學問老前人問題是民國 63 年年初,然後一直到民國 77 年,老前人遇到後學,當旁邊沒人的時候,就對後學講「你現在還有沒有打坐」, 已經經過 14 年了,中間都沒談及這問題,中間也不很常見面,可是竟然老前人都還 記得後學是打坐有工夫,後學回答說「沒有了,你老那時候一講,後學就沒有再打 坐了」,然後老前人竟然跟後學講「你現在可以」,當老前人一回到福山時,後學 真的又打坐了,當一打坐下來,不行,為什麼,因為天元佛院有七甲半的地,種很 多花草,管理人員才 3 人,當後學一打坐時:「哪個地方還沒做、哪個地方也沒做」, ―5― 後學就想「我不用打坐了,我再去做好了」。所以點點滴滴這樣一經過來,了解真 正的「道在悟,豈在坐也」,真的不是坐可以得到道,就是你真的要領悟。 這個領悟有深有淺,你淺悟也是悟,你深悟也是悟,而中間的所有修道過程,也一 樣都會有讓我們領悟,也會有讓我們成就,那時候我們都會很高興,而我們也是最 怕在那種中間過程的成就,讓我們非常高興而就住在那種自己覺的很好的境況裡面, 這樣就不會進步了。所以我們一研究就要直接到達最頂點,不要中間的過程太多、 成就也太多、住相也太多,到後來都障礙自己,真的都是障礙,後學都一直鼓勵我 們真的要徹底了解,從真理下手,我們做的時候就從凡夫地直接到佛地,當然這中 間我們自己要加倍努力,不可能累世之間都不造業,都有業。 要了解「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還宿債」。 「了」:就是你已經透徹知道真理,而且你所作所為已經都在真理之中,這樣叫「了」。 「未了」:就是我們的心還有罣礙。有罣礙的心就是未了。 所以我們會想到「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都會有 這方面的偈語呈現。這都是一個過程,我們在過程之中,我們要努力的去修證自己、 渡化別人幫助別人,然後自己對真理一定要透徹知道「佛性本體無形無相,佛性本 體哪能容得住業障、容得住煩惱」,所以煩惱業障在哪裡,有在佛性本體嗎?沒有 的。因為我們住相,我們在識神之中,我們的習慣性,六道輪迴太久而養成的習慣 太強,這一些習慣性在我們的佛性裡面都沒有,所以懷讓禪師講「染污即不得」, 我們要把佛性染污――即凡塵事非常多要把佛性整個都卡住,是卡不住的,染污即不得。 但是「修證即不無」,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造的業障太多,你一定要修證,把 這些佛性所沒有的都去掉,我們佛性沒有貪嗔癡,我們的習性(貪嗔癡)最強,所以要 去掉貪嗔癡就要很用心,時時刻刻我們保持覺,你有覺的時候,有沒有貪嗔癡,絕 對沒有!當我們一有貪嗔癡的時候,保證就是不覺,你不覺了才有貪嗔癡,一有貪 嗔癡以後就延伸出來非常多的煩惱,大部分都是住相,都是形相讓我們煩惱。所以 要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相都是假的都不真。你把所有的相都了解它的 根源,相=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形成,包括我們身體也是一樣,水火風土聚會借我們 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這個都不是我。 有一位梵志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一個方法很簡單又很容易記也很容易做,就可以 成佛?佛說有,梵志說什麼方法?佛說「非汝物莫取」,梵志說「我知道了」,佛 一聽你知道了「那你講看看」,梵志說「我的身體也不是我的,是天地的水火風土, 所以我的身體我也不要」,佛說「好,你這樣可以了」,自己最親的身體都不要, ―6― 那外相更不用說了。所以各位前賢要了解「凡所有相都是假的」,都不是我的。現 在我們都把身邊的東西看成這是我的且很維護的,稍微一點點受到侵害,我們就很 抗議。我們所維護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假的,我們維護假的,我們有維護我 們真的嗎?我們的「真」我們都不維護、都不管祂,祂怎麼樣我們都不管,我們維 護都是假的,這樣我們是很聰明還是很笨?想一想還真很笨,假的一直維護、一直 用心,而真的我們都不管祂,最值得我們追求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是 頑空的,而是很實實在在、確實的這個覺,不是生滅的覺,是絕對的覺,你注意祂, 祂有,你不注意祂,祂也有;你覺,祂在,你不覺,祂也在;就是要這個。這個才 是我們所要努力追求,剩下的都等而次之,不追求也沒關係,因為都帶不走。我們 所能夠擁有、帶走的就是這個實相――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這個在成佛的,當你一 證悟這個以後,你當下就是天堂,什麼東西都是假的、什麼東西都不是我的。這樣 有沒有看破了?凡塵都看破了,看破就好生活,很高興。我們佛性本來就是這樣, 逍遙自在很高興,可是我們都滿臉憂鬱,好像剛從廁所出來,臉都很臭。所以我們 要追求最值得追求的佛性本體)。 溺於婬舍,不得自由(阿難沈溺在摩登伽的房間裡面,已經不得自由了。我們在研究 阿難沈溺在摩登伽的房間,而說遭遇大難。各位前賢我們想想,現在社會人士假如 陷入摩登伽的房間高不高興?(高興)求之不得喔。你看差別這麼大。所以很高興求之 不得,就是準備要六道輪迴;而陷入魔難的這個:「阿~糟糕了,要怎麼辦,趕快 救我」,這就是要脫離苦海。差別在這裡。我們凡人是陷入六道輪迴好呢、還是脫 離苦海?(脫離苦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智慧來判斷,怎麼做?不能沈溺在身體 的享受。身體享受,當身體一口氣不來,身體全部不負責任,身體不管的,身體會 管我們嗎?佛性要出來擔當,所有罪過都佛性要擔當,身體都不管。身體一撒手以 後,拍拍屁股走人了,還給天地了)。豈非隨所淪(就淪落六道輪迴)。 阿難的記性,縱觀世界所有的人類,歷史上記載的,或現今人物,沒有一個比得上 他,「入耳注心(進入耳朵就能記住了)」,再難記的咒語也祇聽一次就記住,且經過 幾十年也不會忘記,連釋迦牟尼佛都讚嘆他,但在實際的修持,成就就不大了。阿 難大慈大悲示現這種狀況,讓走跟他相同的人能清醒過來……,相信凡人沒有他的 能耐……,縱然有……,也修不成啊! 要如何修交代得很明白。旋流獲無妄,旋者轉也,流者入流,出流緣塵(出流就是我 們把注意力,讓它出去外面。入流就是把注意力收回來。出流就跟凡塵攀緣),入流 照性(能夠入流迴光返照就性,就照見我們自己不生不滅佛性),出流即循聲隨塵(循 ―7― 著聲音然後隨著凡塵,這樣叫出流,注意力都出去了),漏(就是漏,中文把漏翻譯成 煩惱,在實際方面就是精神外放了),入輪迴(進入輪迴)。入流照性,即反聞聞性(反 聞我們的聞性,誰能夠聽到啊、能夠聽到聲音的是誰啊,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獲得真實常住不流轉之性(常住真心不會流轉,不會進入六道輪迴,不流轉的常住真 心我們就可以得到),出流即無明,入流便解脫(我們迴光返照就可以解脫),所以旋 流反聞便得無碍大解脫……(只要我們反過來,把注意力反過來,不要去追求凡塵的 那些萬相萬事,我們回來注意自己的佛性)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神之力,欲旋流反聞,當生珍重之心。我為汝宣說金剛王(性, 金剛王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好像金剛,金剛之王都不會被人家破壞)具 體、相、用三大,其體堅固不可破壞(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堅固不可破壞);其相光明照 了一切(相光明);其用銳利能斷無明(佛性本體可以斷掉無明,但我們都不用,都不 把祂啟發,不把祂培養)。王者(王,三橫一直,三橫就是三界,一直就是道貫,道貫 三界稱為王,並不是指現在當國王當總統,而是道貫三界,能夠在三界之中都自在 無碍),自在無礙,前有加寶覺兩字(金剛王寶覺),含在三字之中(寶覺就是金剛王, 金剛王就是寶覺),如幻不思議=幻是譬喻,無而忽有(沒有,它忽然有了),雖有若 無(雖然有,但好像沒有),謂所修三昧,無修而修,修即無修,性相鎔為一體(所以 真正的在修道,就是也不標榜我在修道,已經進入修而無修,沒有修道的念頭觀念, 可是沒有修嗎?不是,而是修即無修。融入日常的生活,不標榜「我是在修道、我 是在生活」,那個生活就是修道,已經在道之中,這才叫正精進。假如我很努力修 道,那當你懈怠的時候呢,這就變生滅,所以我們不追求生滅,我們追求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是不生不滅,所以正精進: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臥都在修了, 不要找時間、不要找地點,找時間找地點都是有期限,一段時間就不見了,那都不 算。當我們已經融入生活,整個生活都是修道,這已經就是了,不管什麼地方、不 管什麼時間都是修道,都在道之中。若有人說「你不用聽,你修就好了,你做就好 了」,你看講出來就漏洞百出,我們行住坐臥都是在道之中,還要再修道嗎?就不 用再煉了。有時候要了解,講了老半天道是什麼東西,我都抓不到,怎麼修呢!相 信各位在道之中時間也都多蠻久,都算二十年、三十年了、四十年了,都很久了, 有些人會說「我小孩子出生就求道了,我現在已經五、六十歲了」,這樣修多久了? 很久了,若有人問你「那你有修成嗎?道是什麼,你知道嗎?能說來讓我聽聽嗎?」 這也很容易,你眼睛看著他,這個就是道。為什麼?修道就是修心修性,眼睛能夠 看人就是心性,你眼睛看著他,已經一眼就已經講完了,「我講完了,你聽得懂嘛」, ―8― 並不是要講的很多才算,有時候我們不講話人家就了解了),如老子所言「上德不德」 (上德就是非常有道德的人,他不把道德掛在嘴邊,所以不將道德存在心中,他已經 融入整個生活,所以整個生活都是德那個叫上德。並不是說上德的人都不德,那糟 糕,你按照字面意思就相反了,要按照意思,不是按照文字。上德的人把德融入生 活,所有的一切行為動作,行住坐臥都是德,所以不將它當成道德。那「下德執德」, 執著道德,所以老子說「執著之者,不名道德」,你執著了,你做出來那個都不是, 那叫沽名釣譽,都是假的不真,真的就是上德不德,當我們真的修也是這樣,已經 沒有在嘴巴談修道,而是實際都已經在做了,在道之中)。 不思議者=不可以心思口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什麼樣的狀況很難講?但我們可 以體會,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我們怎麼說?就是不可 思議,講不出來,不能用頭腦來思想,不能用嘴巴來論議,就是進入那種狀態。所 以我們要追求到最上乘的佛法都是沒有語言,你講出來都有它的瑕疵,沒有語言才 是真正的正確,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無言之法,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沒有語言的道,我們用語言明顯的來講,因為語言我們可以進入了,但不是這一些 文字語言,而是因為描繪了而你能夠進入了,那就是對了!所以「言語道斷(不能講), 心行處滅(不能想)」,語言這方面講的已經斷了,沒有話講;心一念接一念,心的行 處都已經滅了,沒有了,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內涵),超出世出世間(世出=出世間,世 間=凡塵)。 佛母真三昧者:初告阿難及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 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我們研究這本,就是三摩提大佛頂首楞嚴),及十方婆伽 梵(就是佛,是佛的梵文),一路涅槃門(就是要走入涅槃,走入不生不滅的道路,要 怎麼樣走,裡面都詳細告訴我們)。可見十方諸佛都從此一門超出(都從這一個大佛頂 首楞嚴超出),趣入涅槃之門(趣=往,往涅槃之門),所以稱為佛母(佛的母親),出生 諸佛故名。 真三昧=乃天然自性本定(三昧=正定,真的正定從佛性本性出發,是佛性天然自然 具備的),非同用工夫所得之定(不是我們參禪打坐得到的,而是自性之中本有的)。 真三昧具簡、要、易、速四義(簡單、扼要、容易、快速)。但依耳根一門深入――簡; 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我們的六根一時都可以清淨)――要;但向根中(我們 耳根,聞性之中),旋流反聞――易;自入流亡所,而至寂滅現前――速。 經文――(第 158 頁) ―9―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這是對阿難講,你聽到非常多的佛,一粒微塵一位佛,一切的秘密修持的法門。欲 漏一定要先除掉,把欲望跟煩惱全部都除掉,不除掉的話,我們記得很多修道方法, 會過錯耽誤。我們將聞性來受持佛所說的佛法,為什麼不反聞自性,自己聞自己的 自性。 小字體此抑多聞而顯過(我們聽的太多了,就變成過錯,只有聽而沒有做)。釋迦佛、 文殊菩薩和阿難三位同於空王佛所發心修道,佛、文殊勤精進,阿難樂多聞,據此 則所遇之佛,等同微塵(遇到的佛非常多),皆以多聞之力護持法藏(把所有的法全部 都記下來),凡一切秘密深奧之法門,悉皆得聞。惟務多聞,不勤定力(就是不努力去 實踐,聽到以後不做,這樣沒有用,跟沒有聽到一樣),欲漏種習,不先除卻。蓄積 多聞,反成過誤;非但聞於普通佛法,乃至聞於秘密深法,皆為循塵流轉(循著凡塵 然後我們流轉在六道)!將自己之聞根,受持諸佛所說之法,何不識取本聞(我們自己 本性之中具備的功能――聞),而旋倒聞根以聞聞性(聞我們自己的佛性)。此兩句「將聞 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將我們的聞性來受持佛所說的佛法。為什麼我們不迴光返照來 聞自己的聞性)」是修道最重要的法要。簡、速、巧、妙。 經文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小字體此聞乃凡俗所用攬塵所結之根(把凡塵都攬過來,然後結了在我們耳朵裡面), 非是自然而生。因於動、靜(動=有聲音,靜=沒有聲音。有聲音與沒有聲音都叫聲 塵,所以妄塵不真)二種妄塵,黏起湛然精明之體,發為聽精,聽精映聲,捲聲成根, 遂有耳根之名字(這詳細解說來源。因為凡塵的有聲音跟靜悄悄,黏我們的佛性本體, 然後發揮佛性的功能作用,聽精反應聲音,把這些聲音收集以後,就變成我們耳根, 才有耳根這個名字)。 「旋聞與聲脫」――最重要的關鍵(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旋聞與聲脫),既因攬聲而結(把 聲音整個攬過來),必待脫聲而解(全部都沒有聲音了)。旋轉能聞之聞性,與所聞之 聲塵脫離,即入流亡所(所以工夫就是在這邊。平常我們耳朵都豎的很直一直在聽外 面的聲音,這叫出流緣塵(跟凡塵攀緣)。當我們能夠迴光返照――入流,迴光返照一回 來以後,我們的聞性就跟聲音脫離,這個時候的聞,是聞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 就是在這邊我們大概是最難放得下。我們都是會記得外面的聲音很迷人,很值得我 們去追求,都不肯回來聞我們自己的本性)。 「能脫欲誰名」――言塵已脫而根隨盡,更有誰名為根也(聲塵已經脫離了,這個根 就盡了。當聲塵脫離以後,我們耳根就沒有對象,就不會作怪了。這樣的話,更有 ―10― 誰名為根啊,就沒有了!就可以回到我們湛然精明之體。因為我們很少研究怎麼樣 來進入修持的法門,所以就會覺得比較生疏,可是你一定要在這方面用心,因為要 成聖成凡就是在這個關鍵,你看是要它出去呢、還是要它回來,這是一個關鍵)。 經文――(第 159 頁)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我們只要耳根全部都還原,六根成解脫,只要一根就好, 不用全部六根都修。 三界若空華:三界好像空中的花。 聞復翳根除:我們的聞性已經恢復了,就是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翳=眼睛 有毛病,翳根除掉了。 塵銷覺圓淨:凡塵都沒有了,我們佛性本體(覺)圓滿清淨了。 淨極光通達:就可以發揮大用。 寂照含虛空:寂=不變之體,照=隨緣之用,講佛性含著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這時候我們來看看凡塵,好樣我們晚上睡覺時候作夢, 夢裡面的事情。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引誘你進去摩登伽的房間像在夢裡面,誰能夠留你的形 相呢。 小字體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塵不緣了,根沒有對象,就獨立了,它就盡了沒有了)。六用不 行(我們的六根都不在行了),返流全一(已經返回到湛然的本體,一就是佛性本體), 解結者(打結要打開),但從耳根,逆流而入(我們從耳根逆流而入)。一根既已返本還 源,覺性現前(我們的佛性就現前),不復循塵結根(不再恢復我們循著凡塵的聲音, 聲塵又結耳根,循著色塵又結眼根,循著味塵又結我們的舌根),則六根俱成解脫。 則眾生世界,已自不能纏縛矣! 塵界全倚情根而立(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是按照我們的情根然後建立),今情根解脫, 而塵界自必隨銷(凡塵世界都已經消了,雖然形相一切都還一樣在,可是在我們的心 中,它都不存了,已經對我們沒有作用了)。見、聞如翳眼所見空華,翳病若除,華 於空滅(我們翳病除掉的話,空中的花沒有了);聞根今已旋妄復真(旋轉我們的妄, 已經恢復到真),則翳根之病除矣(我們六根的毛病都已經消除了)!幻翳既除,而塵 界應念隨銷(凡塵一切都已經消了),由是本覺之體,圓而不礙,淨而不染(都圓滿都 沒有障礙了,清淨不染塵垢)。 ―11― 淨極即寂,光通即照、此光寂而常照,含裹虛空(虛空光明常照)。卻來觀世間,猶如 夢中事:以含空之寂照,覺察世間(我們能夠覺察凡塵),悉皆如夢,了無罣礙(這時 候就是解脫了),即所謂超越世界,得大自在。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者(夢裡面誰能留住你的形相):乃激發阿難之語,汝昔之所 以被邪術所制(摩登伽用咒來制伏阿難),無自由者(使阿難無自由),正是不能解根超 界(解開我們六根、超出整個世界),得大解脫。亦由不知根中圓湛妙心(我們六根之 中都有圓滿湛然、奧妙我們的心性),寂照含空,但取緣塵影事為心,妄認身中,是 以受制莫脫(受到制伏,沒有辦法解脫)。若能以寂照觀世,則摩登伽女乃是夢中之人, 以夢中之人無法牽汝之身,留汝之形。 經文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 性。 小字體 此喻從真起妄,返妄歸真也。巧幻師,即能作之人,喻真如能隨緣。幻作,即所作 幻術,喻成事無明(我們做事在無明之中做事)。諸男女,即幻作之人,喻六根。一機 抽,即諸根動之機關,喻一精明之體分成六用。息機:休息機關而不抽(抽的機關休 息),喻旋一根精明之體,令其還源(讓它都恢復到本來)。歸寂然:男女諸根皆不動, 六根俱解脫。諸幻成無性:所依幻處,亦成無性,即器界亦超越(情界、器界全部都 超越。情就是我們眾生,器就是世界,我們看得見形相的世界)。 經文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 銷,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小字體言六根中性,亦如幻人之諸根。一精明,是依真妄和合而起,而為六精之總 相,即陀那微細識(陀那微細識是從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中出來)。六根是能依,一精 是所依,故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和合根塵,合上幻師,幻作男女,雖見諸 根動,要以一機抽。一處成休復:指耳根反聞照性,合喻中息機,六用皆不成,息 機歸寂然,情界脫纏(眾生有情的世界就脫離纏縛)。塵垢即指器世間(塵垢指凡塵有 形有相的世間),六塵垢染世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成圓明淨妙,器界超越(可以情 界脫纏,器界超越)。 餘塵:斷無明未盡,謂之有餘微細之塵,尚在諸學(就是有學)。明極即如來:無明盡 淨,本明證極,即是究竟如來。法門既妙,修證又巧,成佛無難,所以選耳門(文 殊)暢談結論。 經文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小字體文殊選定耳根圓通,勸眾普修。意謂反聞之功,易而且速(很容易又很快速), 故呼大眾勿迷本聞,及汝阿難勿再強記,真實圓通,惟在旋轉循塵之顛倒聞機(真實 ―12― 的圓通就是我們要旋轉循塵――即隨順凡塵那種顛倒的聞機,我們把佛性發揮的聞機去 聞凡塵的那些聲相;若能反聞的話,反聞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會呈現),反聞 聞性,此性即是圓湛不生滅性(就是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亦即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實成佛之真因(成佛的真正原因)。故判決此性定成無上之佛道(絕對可以成道成佛), 即究竟極果(到達最頂點的果位)。圓通法門雖多,初心真實惟修聞性(這就很快又很 簡單很容易記)。 經文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 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文殊菩薩說不只有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我也是這樣修的,所以我亦從中證,從 耳根圓通證悟本性。 小字體此是十方三世微塵諸佛到菩提家,入涅槃門,一條妙修行之大路。過去諸如 來,斯門已成就(這一個修持方法都成就了);現在諸菩薩,雖未成佛,今依此各入圓 明;未來修學人(修道學習的人),必當依此耳根反聞之法,如是而修。不唯諸佛菩薩, 由斯而入,即我文殊,亦從耳根反聞之中,而得修證。 經文――(第 160 頁)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小字體誠者真也,如佛言,真真如佛所命,詢我二十五行(25 個修道方法),誰當其 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阿難及此界眾生耳根最利,循聲故流轉(我們都追循著聲音,所以才流轉六道),旋流 獲無妄(我們把出外緣塵的那個注意力旋轉,讓它迴光返照,旋流就可以得到無妄, 無妄就是真,就可以得到真),成就涅槃心(可以成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觀音耳 根圓通最優。 經文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常修學,淺深同說法。 小字體自觀音耳根圓通之外,其餘諸二十四聖所修方便法門,皆是佛之威德神力, 令其即遇之事,而能捨脫塵勞,非是通常可修之法;若是通常可修學,不須仗佛威 神加被,但任運進修,自能入圓(進入圓通)。亦非是淺位與深位同時可以說法,若淺 深可同說(淺深可以同時說),不須即事而捨塵勞,如那律失明,佛示樂見照明;周梨 闕誦(周梨盤陀伽沒有記性,誦偈語誦不來),佛教調息攝心。如鳥芻多婬,佛教觀慾 火(慾火一起,全身都火熱);難陀心散,佛教觀鼻端。此皆即事捨塵勞(就是在他們 深易的事相之中去修持)。人各不同,豈可以同修乎 (人都不一樣,遇到的事情都不 會相同,所以修的法門也不會一樣)?且此等唯對於淺位,深位則不相宜。如須菩提 之解空,富樓那之宿辯,皆屬深心(那都是修的非長久,才得到他們的根底)。豈淺智 ―13― 初心可得入哉(我們智慧很淺又初心開始要學,沒有辦法到達那個程度)?若耳根圓通, 則是淺深可以同說,久長可以共修,而最初入門最適宜。 經文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 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在這耳根圓通的修持法門,沒有迷惑。 小字體敬禮尊法(很尊重這法門)。以此耳根一門修證定體;即前佛說,三如來藏自性 清淨之理體。所證定用乃屬無漏無為,不思議之事用。此正如來真如法身全體大用; 故頂禮求加。如來藏,如來即佛寶。藏,謂藏心法寶。加被眾生於此耳根圓通無生 疑惑,方便易成就。不只阿難,眾生亦同。 經文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 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要怎麼樣回家,路都已經非常明顯, 知道怎麼走了) 小字體此阿難一類之機(就是有學但程度不很高的),所知障輕故能頓悟;而煩惱障重 故未能頓證(我們都是被所知所障礙;所知障、煩惱障,我們大概兩個都具備)。且圓 頓教旨,惟重徹悟(徹底的領悟),不愁不證(就怕不領悟,你領悟以後一定證)。阿難 既是大權示現(故意示現比較低的程度,要來帶領末法的眾生),雖不證亦復何礙(不 證沒有妨礙,阿難的發心非常大)?此了然者,豁然貫通(豁然貫通就是了然)。得大 開示,文殊分明指出,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及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要怎 麼樣成就,就是觀世音的耳根圓通)。 經文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 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即摩登伽),聞說偈已,成阿羅漢(光聽 文殊菩薩這樣一講,她就已經證悟到第四果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小字體皆得本心者即悟得本有真心(各位前賢皆得本心沒有?);遠塵離垢,得見法之 眼清明。性比丘尼是摩登伽。聞是偈後成阿羅漢,即證無生法忍(在不生不滅佛性法 裡面已經安住不動,忍是安住不動,凡塵的忍耐是別義,重點不是我們要忍耐,佛 經的忍都是安住不動,各位前賢假如我們一直忍耐,有沒有辦法到永遠?一定會爆 發,所以安住不動就不一樣。什麼樣的橫逆他都不會放在心上,因為無我相、無法 相、無非法相,然後在四相之中無我、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部都沒有,那 誰在污辱我,就沒有,那沒有的話,誰要忍呢,就沒有。所以就安住不動叫做忍)。 又有無量眾生發無等等無上菩提心,無等等=謂佛果菩提乃為無等,無有何法可與 等齊,最上之意(沒有比它更高,也沒有跟它相等齊的)。 ―14― 經文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 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 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 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小字體心迹圓明,悲欣交集:心即根中圓湛不生不滅之真心;跡即旋流反聞,次第 解結之事迹;不達本有之心,則曠劫積行,徒勞無益(所以我們不通達、不知道、不 啟發我們本有的真心,你再怎麼久的時間,一直在修都沒有利益);不達修證之事(就 是沒有辦法證悟佛性),則塵埋寶藏,莫救貧窮(寶藏都被凡塵所埋沒,我們都很貧窮, 沒有這些寶藏來生活)。今性修畢達,故曰圓明。得路未歸故悲,到家有望故欣(得到 道路可是還沒有回去,所以悲。有希望可以到家了就很欣慰很高興),一時悲欣交集 於一心。自解已圓(自己對真理的方面已經圓滿),愍後未悟(憐愍往後末劫,我們現 在世屬於末劫的時候,沒有辦法領悟),現欲利益未來末法諸眾生,故請佛明示,如 何安立道場,遠離魔事。 經文――(第 161 頁)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 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小字體末劫時候,去佛漸遠,根機愈薄,邪說競興,真假莫辨,有欲修者,於菩提 心,得無退屈,應如何處置。 經文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 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小字體此讚其請問之當(很恰當)。善哉有二意:一、善其發利他心,得菩薩正行。二、 善其請道場意,得利他法要。意謂如汝所問,祗恐邪師說法,擾亂定心,必須安立 道場,方可遠離魔事;此誠救度一切眾生,末劫之時,免於沉淪陷溺,極要之法(在 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講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麼多的邪師在說法,都要擾亂眾 生)。 經文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戒律)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小字體此佛正說道場助行。前佛對當機,發明如來藏心,由耳根圓通,悟理直入者, 乃為正修。今當機(阿難)憐愍末劫,恐多障難,有志欲修者,設立道場,所以如來, 有帶事兼修之說,名為助行,謂助正修之行。 然助有二:(1)惑重者,先持禁戒,以制斷發業無明(先把發業無明制斷);(2)習 重者,兼持秘咒(秘密的咒語),令熏斷俱生無明(俱生無明很難斷掉)。故知末世修禪 定者,非此助行,則不免於邪說所惑(被邪說所迷惑),而成魔子魔孫。因今世人出言 缺少三思!(講出來都缺少三個,戒定慧) ―15― 毘奈耶=佛所說之戒律,三藏之一,又云毘尼或毘那耶,譯曰滅、律、調伏。戒律 滅諸過非(過非=過錯及不對的是非),故云滅,斷決輕重之罪者故云律。調和身語意 之作業,制伏諸要行,故云調伏。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戒定慧。攝心為戒:收攝其 心,一念不生,眾戒具足(所以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所有的戒律都具足具備了。 我們心一外放就破戒了,心一收回來就守戒律。所以佛的戒律之中,也是要我們成 道成佛),所以攝心便名為戒。因戒生定:心既攝已,寂然不動,漸生於定,如風止 息,波浪自停(風止息了,波浪就沒有)。因定發慧:定心成就,本明漸發(我們本有 佛性的光明就漸漸的發揮),照涵萬象,如風停水湛,自體生光。無礙清淨慧,皆從 禪定生。則名三無漏學。(所以修道者一定要去行持) 經文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 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小字體心為戒本(心為戒律的根本),若攝之則名持戒,放之則為破戒,故以攝心,名 為戒也(大乘的修法)。阿難所思及是程度不深者應如何補救,所以佛特示助道之行, 若以示現之得初果須陀洹已不入六塵,已無須加此殺、盜、淫、妄之沈迷於凡塵(這 個佛都不用再講,所以阿難所請的就是為我們末劫的眾生),除離之修法,可見阿難 發願之深。不顧富樓那之揶揄(富樓那嘲笑阿難,阿難都不會見怪),忍辱負重,無非 欲後世眾生有明法可循(佛明確的說),此經所站的水平是在本性上,所詳論是耳根圓 通,反聞照性,塵亡根盡(塵都沒有了,我們的根就沒有對象),脫根脫塵,哪有自陷 塵境(不會再陷入凡塵的景象)起殺盜淫妄之事(不會再生起殺盜淫妄之事),故知此加 行持戒,道場,持咒是為中下根之輩,開方便之門。自覺還深迷塵事塵境者,加緊 腳步,奮發圖強,快馬加鞭(六祖言定慧一體,不是二,是言其已成就,此戒定慧 是言其過程),正因眾生離道太遠,欲修者先須守戒,以戒革除塵染,定慧才能顯 現(六祖所講的定慧一體就是這邊後面所講的兩個,一定要先自己的程度夠了,然後 再來接收定慧一體)。若諸世界六道眾生,皆因淫欲而有身命(我們有身體都是從婬欲 來的),是以纏縛生死(都綁住了)。做愛就是生之因,其心不婬,則生之因已斷(心不 婬欲,生的因已經沒有了),無生就沒有死,才能脫出輪迴。於婬欲一事,非但不動 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與攝心為戒相應。心既清淨,則樹倒根斷,枝葉不 生,自不隨其生死相續。如後乾慧地文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根跟境已經沒有 對立),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可證斯義。汝修正定本出離塵勞,淫心不除,塵不 可出,淫欲為塵勞首。 經文――(第 162 頁)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 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魔王他也是一樣要成無上道) ―16― 小字體帶淫修禪,塵不可出。縱有多世智辯聰,善說諸法。禪定現前,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魔樂欲境。既不斷淫欲,則墮魔界;今以禪定多智而助淫心,使淫增熾。 如此修法已偏了正道而不自知,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慢成習(慢=驕傲),非果計果 (不是可以得到果位,他自己說得到)。其人亦不覺已著魔,如此則直墮地獄無疑。 經文――(第 162 頁)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 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 決定,清淨明誨。 小字體我者佛自稱。滅――滅枝末煩惱,即見思二惑引起,和根本煩惱,即三界無 明。度――二種生死,即分段和變異,滅度即去世之別稱(已經離開凡塵)。正法像法 已過,末法之中;去聖時遙(離聖人比較遙遠),魔強法弱(魔很強佛法很弱),故云多 此魔民,熾盛世間。如火熾然盛發,世間盡受其焚;廣行貪淫為善知識――即先世 帶淫修禪之輩,來為教師,現通現慧(顯現神通顯現智慧),密教行淫(暗中教人行淫), 以為佛事,遞相傳授,自以為善知行淫之事,善識行淫之理;令諸眾生落愛見坑, 愛即思惑,見即見惑,而以淫欲為教化之端,則墮愛坑;而以淫欲為真修之法,則 墮見坑;見思二惑是生死因,落此坑則失菩提正路,特囑阿難(特別交代阿難),轉教 末世,淫欲為大定冤賊,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心不要起)。此正防 微杜漸,臨深履薄之誡。果能如是,方名如來,先佛世尊指過去諸佛,今昔之佛, 皆作是說,定可信從。第一者,居四重之首(殺盜淫妄),決定斷除心淫,清淨修學, 究竟明誨。 經文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修到根源,假如不對的話,我 們用沙石一直來煮飯,煮的再怎麼久都不能吃。所以一定要找到根源――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 小字體而以禪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喻如 蒸米成飯。(假如不修證因的話,再怎麼久再怎麼努力都不會成道成佛) 經文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 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 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輪轉三途,必不能出:輪迴三惡道都是很苦的方向,苦海不能出。 小字體設汝不斷淫欲,是以淫身,求佛所證妙覺極果;縱經多劫(修了非常久),修習 得開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觸處便發(一遇到景相,你就發那種欲望想要做愛), 由此惡業必至輪轉三途,人身尚不可得,況欲修佛果耶?佛所證之如如理,何路修 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機者,發動之由(發動的原因)。身之淫機,由心使作(心一 ―17― 動了,身才會有動作),心之淫機,由念逸放(念放逸,所以心就會動),必使一念不 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斷。若使能斷之性猶存,而所斷緣影仍在,終非杜絕,必使斷 性亦無,能所雙泯,方稱無病之人也。於佛果菩提,斯可希冀(才有希望)!如是名為 佛說(這樣講的話就是佛所講),不如此說(不是這樣講),或言行淫不礙真修,是即波 旬說,速當絕之。波旬魔王之名,此云惡者,能傷法身而害慧命。梁武帝謂,此波 旬惱害於人,易之為鬼(把它改一個名稱叫鬼)。(以上是講「淫」,接下來就講「殺」) ◎剩下約 14 分,提問問題 【問】:無遮法會,無遮是什麼意思? 【答】:無遮就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程度、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全部都可以進來。無遮, 沒有遮止。有遮,就是有挑選,有一些不能進來、不能聽。只要你肯研究肯聽,你 就可以進來聽,這叫無遮(沒有遮止)。一般有的都會限制你要有程度,你才可以參 加發會,你沒有到什麼程度就不可以去參加,這就叫有遮。 【問】:獨覺是什麼意思? 【答】:獨覺就是沒有老師教,而他自己觀察萬相榮枯―生發然後枯萎了,他領悟道 理了,這叫獨覺(獨自覺悟),不經過老師教導。辟支佛就是獨覺。獨覺跟緣覺,緣 覺是修十二因緣;獨覺是觀察萬相,萬相都有一直生然後長、異、滅,榮枯、很興 盛,他觀察這個道理而領悟,這叫獨覺。(問:劉講師,這樣他是自證嗎),那個程 度才叫辟支佛,是在菩薩之下,因為他只有觀察萬物,還沒有把他知道的來渡化眾 生,所以他還沒有進入菩薩位,還在聲聞緣覺的位階,是屬於自了漢(自己解決自 己的困難就好,不管別人)。 【問】:我們今天在講的這個好像是淫,那是不是去了以後,我們比較好修道。 【答】:因為我們現在上天大開普渡,那是從我們的心裡面修持,因為心婬,各位前 賢你心一產生了想男女做愛的,你看的見嘛?你知道嘛?你自己興起的時候你知道 嗎?各位前賢這個修持就是不起那個念。要了解為什麼說中下階層,就是不是一個 很高程度的,而不是很高程度就要先從行為來規範,行為規範以後,慢慢你才達到 心性。最重要,他為什麼說攝心為戒,就是我們心不外放,你把心收攝回來,把這 個當作戒律,當你收攝回來是不是都覺了,沒有不覺,那你沒有不覺就是沒有無明, 沒有無明就不會做錯,不會做錯就不會落入惡的果報。所以我們能夠收攝能夠迴光 ―18― 返照,我們這樣修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我們在講「假如大家都清修都不結婚了, 那凡塵都沒人了」,是不是這樣?有時候在這個大場合有一些倒還不好說,因為我們 每天都要吃飯,孔老夫子也講食色性也,所以你知道就好不要講。 【問】:剛剛劉講師你有說到「安住心不動叫做忍」,但是裡面有一段「難陀心比較 散亂,佛陀教他觀鼻端」,這兩者有何差別?如何去修? 【答】:各位前賢文字是幫助我們了解狀況。安住不動,假如是以我們了解的動跟靜 來進入的話,那完全都離題了。我們已經知道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輪廓呈 現,然後又深入其中,又通達整個宇宙虛空,你再還有所住的話,那就絕對不對。 可是我們要怎麼樣來講這個現象呢?要講「你能夠到達,要先了解輪廓,然後你讓 祂茁壯長大,然後你一直就能夠在不生不滅的本體當中,你都不要再有起心動念來 做凡塵這一些不該做的事」,那要怎麼說?所以就用「忍」,忍就是安住不動,安住 不動就是你整個佛性本體全部都了解以後,你不要再有什麼樣的狀況出現,所以我 們用這個字。那你用「安住不動」,我們都會說「不要動」,不要動好像比較容易之 道。可是這個「忍」用的就很妙,忍耐。所以真正要你到達就是全盤了解的那個狀 態,那個狀態要怎麼說?無言,無言之法,然後勉強來說叫做忍,叫無生法忍,既 然都無生的法為什麼還要忍,所以那個就是告訴我們是什麼都沒有的,什麼都沒有 的狀態之下,你要那樣去追求所以就用忍,而不用安住不動。是這個意思。 難陀是釋迦牟尼佛的親弟弟,同一個父母生的。因為難陀跟佛一樣是有三十相,只 有差兩相(三十二相就成佛),因為難陀很喜歡男女之間的情愛,佛就教難陀你要了解 凡塵的萬相都是假的,當然佛經裡面沒有記載,可是這邊把它記載說難陀觀鼻端白, 因為難陀神散,神散就是分心,為什麼分心,就是因為難陀都喜歡女孩子所以分心, 叫難陀觀鼻端白,就是叫難陀觀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你觀你的鼻端白, 我們這樣眼睛觀下來剛好看到鼻頭。假如我們心念太多,你試著觀看看,你一觀了 以後,你就沒空去想東想西,你就只能看著鼻端這裡,看這裡會是白色嗎?不會, 可是你真的觀久了絕對不一樣,你就自己去做你才會知道「原來有這個工夫」,你還 會看到你的呼吸之氣成兩條白煙,等一下會說看到鬼,可是你真正的做那就是工夫, 真的就是有,可是不能住相,那就是已經專一了,分散的心、神散已經沒有了。 【問】:有人常在睡夢中,夢見和修行者對話,或看見特殊的景相,這樣對修道人有 幫助嗎? 【答】:尿床夢,不要管它。除非祖先來托夢,祖先來托夢就表示對你寄望很大,因 ―19― 為祖先要來托夢,祖先要向閻羅王用功德去換,這樣才可以來托夢。所以祖先來托 夢的夢你才要注意,看那個夢跟你講什麼,那個才是重點,剩下有的沒的都是尿床 夢。 【問】:仙佛批的訓文很多,我們都沒有去研究,活佛老師常提醒我們要研究性心法, 此兩者我們要如何來抉擇? 【答】:訓文就是性理心法,所有佛講的訓文,裡面都是性理心法,只是我們不投入 研究而已。當你研究以後,你再回去看訓文,你一定看得懂。這在講什麼,以前看 不懂,但現在都看懂了。就是性理心法,所以一樣,沒有衝突的。你很熱心看仙佛 的訓文,絕對你就會知道我們在講的就是在講仙佛的訓文。 【問】:現今的社會有人會用法術,也就是遁法,將我們身邊的東西取走嗎? 【答】:妖魔鬼怪啊,那個沒辦法的。倒是我們的生辰八字不要隨便給人,假如真的 有學邪法的人、不正的那一法的人,他會有辦法讓你生讓你死,所以真正我們的生 辰八字不要給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