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32

 我們講到第 75 頁。因為我們休息一個禮拜,我們稍微複習一下。 富樓那聽到釋迦牟尼佛對阿難的開示全部都是最上乘佛法。十大弟子之中富樓那是 說法第一,最會說法,他竟然對這一層道理都不知道,所以富樓那內心感到很震撼。 那釋迦牟尼佛對阿難的開示全部都是第一義諦(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而佛性本體沒有名也沒有相(沒有名相)。之前我們有研究過兩次的釋迦牟尼佛對 阿難的徵心,問阿難「使你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各 位前賢我們的心在哪裡。第二次問阿難,「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稍微回憶一下, 之前我們都有研究過。 阿難的回答就說「在身內」,佛說不是;在「身外」,佛也說不是;「潛在眼根」, 佛也說不是;「分明暗」,佛也說不是;「則隨有」,佛也說不是;「在中間」, 佛也說不是;「乃無著(一切都無著)」,佛也說不是;所以我們聽阿難的回答, 全部都在名跟相裡面打轉,而佛都加以排斥破斥掉,都不是這樣。然後,後來佛就 開示說我們的真心佛性是無所不在,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沒有名沒有相。所以我們 對沒有名沒有相的佛性本體一定要了解。之前叫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當萬緣放 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就已經把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整個輪廓都呈現出來。所以修 道對這個一定要透徹了解。那後學就講「虛空只有一個」,這一個虛空,我們佛性 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整個虛空都是真心佛性,佛性沒有名也沒有相,所以我 們要回到我們的本來,就是沒有名也沒有相。現在我們把這個虛空劃分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共十方,在十方之中又有非常多的萬相萬事,所有的事 跟物都有一個名稱,而我們就住在名稱之中,把這些都當成是實在的,然後我們就 加以應對,喜歡的想擁有,不喜歡的就排斥,這樣我們就業因形成,然後接受果報, 綿延不絕,沒完沒了。所以我們要回到沒有名、沒有相一體之中。 所以富樓那聽到開示這麼殊勝的佛法,富樓那竟然一點都不知道。所以引起富樓那 的問題,他已經感覺佛所開示的裡面有問題沒有講清楚的。富樓那就問「既然我們 的佛性清淨本然,為什麼會產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這是富樓那問的第一個問題, ―2― 既然是清淨本然,為什麼會產生山河大地諸有為(所有我們在凡塵做事的這些事)。 所以有道親講「我們佛性不是染污即不得」,這是懷讓禪師所講的「染污即不得, 修證即不無」。所以道親就問「既然我們佛性是清淨本然,為什麼我們在凡塵都一 直在受苦」,各位前賢為什麼?因為我們累世六道輪迴太久,造的業因也太多,形 成我們習慣性,那習慣性在佛性裡面是沒有,最明顯的就是貪瞋癡慢疑,我們佛性 沒有這個東西,可是現在我們有沒有?(有),貪瞋癡慢疑我們都具備了,所以修 證即不無就是要把這些修掉,讓它沒有貪瞋癡慢疑,沒有了就回到清淨本然。可是 佛對佛性的隨緣之用以及體用合在一起都沒有講,那我們剛好就講到這一段。所以 各位都在講應該是講到七十六頁或是七十七頁。後學就想我們稍微從大的整個方向 目標了解,我們研究過的就是佛性本體,而富樓那在接著問的、佛要講的就是佛性 的功能作用(就是用),再後面又有合起來體跟用。所以富樓那所問的跟我們凡塵 的生活比較接近,而佛所講的是真理原則,那我們要了解它的差別到底是在哪裡。 所以後學就講,我們可以從七十五頁看下來,整個大概就會比較透徹了解整個輪廓。 這邊因為富樓那懷疑,既然已經清淨本然了,那為什麼會有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產生。 然後諸佛如來,何時當出山河大地,就是說既然我們佛性清淨本然都會產生山河大 地,那佛修證以後,一樣會不會又產生山河大地。所以佛就回答,剛好在 75 頁這邊。 經文――(第 75 頁)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 涅槃,亦復如是。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疑水火性 不相陵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相容。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 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 搖者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 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 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然,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 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 金礦,金在礦石裡面,石頭是不值錢而金是值錢,那我們提煉就是把金提出來。提 煉在我們來講就是修證,把沒有價值的礦石去掉,把金累積,所以金一純了就不會 再回到礦。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把木頭燒成灰,燒成灰以後不重為木。所以各位前賢我們不用怕「我這一輩子若修 不成該怎辦」,為什麼?因為我們已經有修,有修了以後,你有到達那個狀態,那個 ―3― 狀態都在我們性分之中,所以好木經過火燒又變成灰了。所以我們要煉性如灰,什 麼意思?就是沒有火氣。各位有沒有火氣?當人家一講我們不對,我們就生氣,火 大了。所以灰就是沒有火氣。煉性如灰就是像灰一樣沒有火氣了,人家怎樣的嘲諷、 嘲笑我們,我們都不會生氣。各位有沒有這個工夫?還沒有喔,還真的要煉,煉一 煉,當人家罵我們就都不會生氣。假如有人在罵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去聽罵的內 容,他在罵什麼就不要管罵的內容,我們就看罵的人的嘴臉,看他的話就不會聽他 的話,不聽他的話就不會受影響,就不會生氣,然後看罵的人的形相,我們會感覺 很有意思喔,這個提升很有作用。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修證到菩提涅槃也是一樣,不會再退回去,所以各位不用煩惱「我若修不成該怎麼 辦」,不用怕,只要累積下來都在性分裡面。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 富樓那問地水火風,就是地水火風的性都不相循,地水火風的性都不一樣,為什麼 會周徧法界,「本性圓融,周徧法界」是佛講的,佛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整個 法界,充塞整個虛空。 疑水火性不相陵滅 富樓那就懷疑水火之性不能夠相處,會互相陵滅。好像凡塵火燒房子,就要用水來 撲滅,兩個就互相對待,那是「相」,而這邊佛是講「性」,性跟相不一樣,富樓那 是住在「相」。 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相容 虛空跟大地都具徧整個法界,可是富樓那說水跟火無法相處,所以不合不相容。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虛空的體沒有相,群=很多。這佛用比喻,實際在講的,虛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我們佛性本體是真空,真空本來是沒有形相,可是所有形相要發揮,我們佛性都不 會拒絕。山河大地、萬相萬事要出來的話,我們佛性都不會拒絕。因為相顯現在凡 塵的時間都很短,最長不過百年,百年在佛性本體來講都是剎那之間,那我們看的 相都比較久,因為身體也是形相,身體也是假的。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 太虛空就是我們如來藏,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隨著日一照有光明。 雲屯則暗 ―4― 雲累積很多,屯=積聚,積聚很多就暗了,所以有明暗。太虛空體沒有明暗,可是 可以隨緣,隨著日照的明緣、隨著雲屯的暗緣,就現明暗相。 風搖者動,霽澄則清 我們佛性本體可以隨著風的搖動,霽=大雨把天空的灰塵帶到地上,所以虛空整個 都很清,所以下雨以後,我們看天空就特別的清明亮。 氣凝則濁,土積成霾,土一累積就成霾。 水澄成映 這有七個隨緣,明、暗、動、清、濁、霾、映,這講佛性隨緣之用,可以隨著明緣、 暗緣、動緣、清緣、濁、霾、映。 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然後就問富樓那,這一些不一樣的情形諸有為相。 為因彼生 是因為因緣所產生的嗎,因緣所產生就落入因緣。 為復空有 假如這是空有,就落入自然。我們的佛性不落入因緣、也不落入自然,不屬於因緣 也不屬於自然。所以不是因彼生也不是空有。 若彼所生,假如是因緣所產生的。 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當太陽一照,整個日都光明。 十方世界,同為日色,十方世界一樣都是太陽照的光明形相。 云何空中更見圓日 為什麼在空體之中,又看到一個圓圓的太陽。既然整個都是日明的話,那應該整個 空體都是光明。 若是空明,空應自然,假如是空體的光明,應該時時刻刻都是光明。 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空體都是光明,應該時時刻刻都是光明,那為什麼半夜或雲霧的時候,為什麼沒有 太陽光。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要了解這個光明非日非空,不定屬於太陽也不定屬於虛空。 不異空日 假如太陽以外全部都是空,假如沒有太陽的話就沒有光明,所以非日非空,可是不 異空日,這就是講兩邊,隨緣之用。它不是,可是它也是。我們大概會搞迷糊的就 是這兩邊的觀點,它不屬於太陽也不屬於空體,可是它也不離開太陽也不離開空體, 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住,不離=一樣還在。所以佛做這比喻就是讓我們瞭解隨 ―5― 緣之用,用的寬廣。 經文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 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富 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 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 轉虛妄,無可憑據。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 周徧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 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徧十方界;身含十方,無 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 性。 觀相元妄(元=本來,本來就是假的),無可指陳(因為它變化無常,不能把它指點 說它是什麼),猶邀空華,結為空果(我們看到空中的花,然後一直等待空中的花結 果,各位前賢空中的花會不會結果?(不會),空中的花本來就是假的,假的怎麼會 結果,所以觀相全部都是假的,所以佛作比喻好像我們看到空中花而等待它的結果), 云何詰其相陵滅義(所以佛就跟富樓那講,為什麼你在問它們互相陵滅)。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我們把這四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性元真,唯妙覺明」 一定要透徹了解,相是妄,性是真,只要落入形相都是假的、都會變化,可是它的 性一回來就回到如來藏。對阿難開示的如來藏是「空如來藏」,那現在這個隨緣之用 是「不空如來藏」,我們把體跟用合起來就叫「空不空如來藏」。所以性是真,是唯 妙覺明,妙覺妙明連貫下來的)。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妙覺明 心不是水火,可是都一樣可以顯現水火。我們的佛性本體是真空,可以生發萬有, 萬有都從佛性生發。所以生發的萬相都是隨緣之用,隨緣之用知道嗎?在凡塵我們 很多應對進退,很多都是佛性的隨緣之用,可是我們修道就是要追求不變之體,不 變之體一定要了解,而不變之體沒有名也沒有相,是屬於不可思議。之前我們有說 過要體會不可思議,就是我們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 是什麼狀態?真的就不可思議,都講不出來了,要講祂是什麼都不對。沒有名、沒 有相,可是那個了了分明,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空如來藏,就是真 諦。而這邊隨緣之用是俗諦,就是假的。佛性是真的,現相是假的,然後我們真假 合起來叫中道,空不空如來藏屬於中道。我們在凡塵運用,能夠了解到真理,我們 用出來就會剛好恰到好處)。真妙覺明,亦復如是(真妙覺明也是這個樣子)。汝以 ―6― 空明,則有空現(用空間的光明,則有空間顯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所有的地水火風各各把它發明,都有各各呈現,呈現是隨緣之用,呈現是現相, 所以本體可以現出各種相);若俱發明,則有俱現(我們全部都把它發明出來,地水 火風全部都在,全部都具備呈現)。 云何俱現(底下佛就解說)?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太陽的影像在水裡面),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兩個人同時來看水中的太陽),東西各行(這兩個人一個向東、 一個向西,各人走各人的路),則各有日隨二人去(各位有沒試驗過?兩個人同時看 水裡的太陽,你走東,我走西,往東走有一個太陽跟著,往西走也有一個太陽跟著, 太陽是一個還是兩個?一個,明明兩個人各帶一個太陽在行走,那是一個還是兩個 太陽?(一個),我們還蠻固執的,所以宛轉虛妄假的,既然兩個人看有兩個太陽, 一百個人來看就有一百個太陽),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 何各行,各日既雙(兩個人就看到兩顆太陽),云何現一(為什麼是一顆)』,宛轉虛 妄,無可憑據(都是假的)。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 色空,周徧法界(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藏就是含藏。我們要知道「含 藏」是含藏山河大地、萬相萬事,可是我們進入六道輪迴的如來藏是含藏我們善惡 種子。它的意思是在我們比較親近的方面來講如來藏,那時候含藏我們有在凡塵行 善、作惡,所以善惡的種子都含藏在我們的佛性本體之中。可是這裡佛講的如來藏 是含藏山河大地、含藏萬相萬事,就不一樣。文字是一樣但裡面的內容不同。所以 佛對富樓那講,我們用色跟空(色=形相,空=空間)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 藏會隨緣之用,周徧整個法界,因為周徧整個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 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們都背覺,跟自己的佛性相違 背,跟凡塵相合。我們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背覺合塵」。我們要轉過來,背塵合覺, 把凡塵放到背後(背塵),不要管它,凡塵事都是假的,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不 要投入凡塵事,不要著迷在凡塵事,我們時時刻刻都把不生不滅的佛性呈現在我們 眼前,時時刻刻都覺,這樣就已經回到佛的本位。因為我們是背覺合塵,所以才有 塵勞,凡塵都是勞勞碌碌,很忙做不完,凡塵事做的完嗎?做不完,再怎麼做都做 不完。我們倒是也蠻有意思,你一直努力的做也做不完,你不想做也沒事做。你都 很懶惰不動,也沒事做)。我(釋迦牟尼佛)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妙=不變之 體,明=隨緣之用,也就是佛性的體用,已經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如 來藏就是妙覺明,妙覺妙明),圓照法界(圓照整個虛空)。是故於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一本散於萬殊,萬殊還是歸一本,所以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沒有數目), ―7―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道場就是佛性的場所,整個虛空就是我們佛性的 場所),徧十方界(整個十方都徧滿);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我們的身就是法性身, 含著十方無盡的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一毛端就是正報的最小,我們一個毛 孔。現寶王剎就是依報的最大,王剎就是一個國王所管轄的國土,很大。一毛端可 以現一個國土,就是小可以容大);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微塵是依報的最小,轉大 法輪是正報的最大。正報就是身心,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身心,依報就 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正報的最小就是一個毛孔,依報的最小就是一粒微塵。正報的 最大就是身體,轉大法輪就是一個身體。依報的最大就是寶王剎,一個國王所管轄 的國土)。滅塵合覺(已經把凡塵滅了,跟覺性相合),故發真如(發出來都是真如, 都是真,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妙覺明性。 小字體――(第 76 頁) 金在礦中與土沙夾處,………(中間省略,第 31 片已講過)……。若有妙覺明性, 無世間相者,亦無從說起,以此二法展轉變化,乃有三如來藏之現像(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不是說我們的佛性有這三個,而是我們把祂分析的 詳細一點,容易了解))。 經文――(第 76 頁,反面)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 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 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刺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 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如來藏本來就很妙。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 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乃」字就是把中間的省略掉,假如不省略的話,還有:非耳識界、非鼻識界、非 舌識界、非身識界、非意識界,這樣就是不省略,就要多出來很多文字。省略的話, 開頭眼,最後一個意。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這是講十二因緣,中間還有十個。各位還記得嗎?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 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這裡就是我們如來藏不落入 四大,也不落入六根、也不落入六塵、也不落入六識、也不落入十二因緣。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我們如來藏不落入四諦法。 ―8― ․非智、非得,我們如來藏不落入菩薩法。 ․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刺若、非波羅蜜多, 檀那=布施,尸羅=持戒,毗梨耶=精進,羼提=忍辱,般刺若=般若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 淨 非怛闥阿竭=如來,三耶三菩=正知正覺。所以一切皆非,全部都不是。我們剛才 講,我們的佛性本體只要落入名、落入相,都不是,就是這裡。了解嗎?講的很詳 細,不是四大水火風土、不是六根、不是六塵、不是六識、不是十二因緣、不是四 諦法、不是菩薩法、不是佛法,連佛法都不是喔!連佛的果位常樂我淨也都不是喔, 是不是很超然,了解嘛! 小字體 由背塵合覺而發真如妙覺明性(我們一定要背塵,把凡塵都放到背後,往後遇到凡塵 事在苦惱,就要知道這都是假的,當你面對的時候感覺非常真,可是當你經過以後 再來回顧:「啊~原來是假的,不真,變化無常」,你認為很理想的,不見得是理想, 你認為很糟糕,不見得是糟糕。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事就是塵垢(凡塵的污垢)」, 不要太投入。太投入的話,我們六道輪迴就綿延不絕。一定要背塵合覺,把凡塵放 到背後,凡塵事過眼雲煙,過去就過去了,不會再回來,都是假的,我們不要落入 凡塵事的得失;當我們一落入凡塵事的得失,我們修道就困難。全部把凡塵事放到 背後,修起道來就非常快樂,時時刻刻都在天堂,沒有煩惱! 我們煩惱從哪裡來?從凡塵事而來,為了凡塵事而煩惱,都是假的,不真!當我們 一口氣不來,才知道「凡塵事真的是假的」,所以我們就要當作已經一口氣不來了, 總會有那麼一天,都會遇到一口氣不來,不要到那時候才知道「原來都是假的」,這 樣就太慢了,我們要事先都知道「凡塵事都是假的,不真」,不要投入,投入一定會 後悔,我們把真心佛性的「覺」時時刻刻都保持清醒,所以背塵就合覺。能夠發真 如妙覺明性,可以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發揮出來),塵漸背而覺漸合,約有三階段(塵 漸漸的放到背後,然後覺性漸漸的跟我們已經相合了)。初合如來藏本妙圓心,本者, 指眾生未動念以前而言(我們本來都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彼時其心,圓滿太虛, 無欠無餘(不缺欠也沒有剩下),心外無一法可得(我們心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所謂本 然清淨(以此之故,二次徵心,處處皆非,即本此而說(第一次徵心:使汝流轉,心 目為咎,吾今問汝,為心與目今何所在。第二次徵心:汝目可見,以何為心。佛對 阿難的回答,都加以破斥說「不對、不對」,只要你有名、有相都不對。我們掌握大 ―9― 的原則,知道祂是怎麼樣的來看待這事情,我們從這角度契入就了解「喔~要先了 解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接著來了解佛性的隨緣之用,本體了解了、用也了解了, 體用合在一起就是中道」,所以清淨本然,全部都沒有名也沒有相)。此中所非之法, 由非心至非意識界,此係非世間凡夫法。自明無明,至老死盡,此係非緣覺法。自 非苦至非道,此係非聲聞法。自非智至非波羅密多,此係非菩薩法。自非怛闥阿竭 非我非淨,此係非佛法(所以全部都非都不是)。檀那,此云布施。尸羅,即戒。羼提, 此云忍辱。毗梨耶,此云精進。禪那,此云正定。般剌若,此云智慧。波羅密多, 此云彼岸到。怛闥阿竭,此云如來。阿羅訶,此云應供(應該供養)。三耶三菩,此云 正遍知。大涅槃,此云滅度,又云圓寂,即不生滅義。以上離「有」邊(以上所講的 就離開有,只要有名有相都不對,都要離開)。 經文――(第 77 頁)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 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刺若、 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 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以是俱非,全部都不是。 ․世出世故,世出=出世間;世故=凡塵世間。 ․即如來藏,全部俱非,不管是出世間、還是我們世間,全部都是如來藏。 ․元明心妙,前面是講本妙元心,這是講體。這裡元明心妙,是講用。一個體一個 用。妙=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所以本妙元心是講體,元明心妙是講用。講用 的話就有底下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前面是全部皆非,這裡是全部皆是。有看出來嗎?全部皆非,是講體。全部皆是, 是講用。 小字體 如來藏,本無非相,以破眾生有執故(眾生都是有執)。說世出世間俱非,眾生不解如 來說義,即謂如來藏俱非一切相,不知一切相即如來藏(所有的相都是如來藏),故此 復說即如來藏,以破前非。此節重在「妙」字,即心成相,不相而相,故曰元明心 妙,此一切心,從非一切相而有,即非去一相,增得一心,猶如世間除一有,必生 一空。(阿難於徵心後曰,吾乃無心,故有十番顯見,頭頭是見,即本此而說。以上 離「空」邊)。(以上就是離空邊,並不是全部都不是的) ―10― 經文――(第 77 頁,反面)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這就是把體用合併,就叫中道。妙=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妙明心元,我們心 的本源、心的本來就是妙明。然後「離即離非」,是跟非,全部離。然後「是即非即」, 全部離,又不對;要全部是,也不對。所以兩個加起來剛好中道。 小字體 如來藏,本無即相,以破眾生空執故(破有執、破空執,都不要執,執有、執空都不 對)。說世出世間俱即,眾生不解如來說義,復謂如來藏俱即一切相,不知如來藏, 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全部都融合)。 此節重於「元」字。如來藏,元本之體,本無即相,亦無非相(沒有即相、也沒有非 相),不即二邊(兩邊都不對),故曰離即離非,而又不離於二邊,故曰是即非即。 此復由妙明心,即一切相,而有此元本之體,即由前二邊,而顯出此中道。 如世間法,既有二邊,必有中道。若眾生除去二邊,當下歇心(把心都休息了),復本 心圓(恢復到本來心的圓滿,圓含整個虛空),不著於即,佛不用是即非即之說。(由 二處徵心,心不可得,故成俱非如來藏。由十番顯見,無非是見,故成俱即如來藏。 由四科七大,非因緣非自然,故成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來藏,如是三如來藏,皆隨 眾生而言)。而如來藏本無言說(本來都沒有言說),莫謂如來藏,本有此三義(我們不 要稱如來藏本來有這個三義,那是要我們瞭解,才產生這個名,讓我們知道它的體 跟用以及體用合在一起的中道)。以上顯「中」道也。 經文――(第 77 頁)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 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 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 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三有=三界,「有」就是有因有果。活菩薩已經沒有因沒有果, 就不在三有(三界)裡面。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四諦法(苦集滅道)就是聲聞。十二因緣就是緣覺。 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佛講這不可能進入。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樂器一彈奏出來非常好聽,可是要有人會彈,若是鋼琴擺放著很好看,但沒人會彈, 好的曲就跑不出來,所以一定要有會彈的人。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對富樓那講,你跟眾生也是這個樣子。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我們那個覺真的是寶,寶覺真心不假,都是我們不生不滅 ―11― 的真心佛性,我們每一個各各都有、都圓滿。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佛對富樓那講,你這個起心動念都是塵勞,凡塵都勞勞碌碌。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就是不勤求無上的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小字體 如來藏心,非有相非無相,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四句,絕百非,不可心思, 不可言議,云何汝等,以有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覺道,覺道即如來藏心,凡夫以一 切有相為所知,二乘(聲聞緣覺)以一切空相為所知(所以有相、空相都沒有進入真理 世界),以有所知,即有能知,凡所測度,皆不離二邊,雖測度如來無上菩提,亦成 非相,或成即相,所以陵奪不容等(這樣沒辦法進入佛的領域)。 如來知見圓融無礙,一知一切知,一見一切見,無前無後,無思量分別,故能如此(我 們要修到這個樣子,圓融無礙),世間語言,只可以表示世間相,不能入佛知見,無 了相之智故(了相,把所有相都了了,不住在相裡面了)。 譬如琴瑟,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眾生不能入佛法圓融無礙之境者,非 境界不能圓融,乃眾生無妙智也(就是缺少妙智)。 汝等寶覺真心各各圓滿,與我無異(就是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如我之舉動,無不 是佛事,假若按一指,海印三味中,亦能發生光明,而汝等之作為,無不是生死因(全 部都是生死因),妄心暫舉則塵勞已先起,何況更加思量作為,此何故也,由愛念小 乘,得少為足,不發大心,勤求佛道(這是佛對富樓那講的)。 經文――(第 78 頁)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 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 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我們自己蒙蔽妙明,妙=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我們自己蒙蔽體跟用,然後受 到六道輪迴而沈溺在苦海。 小字體 覺而稱寶者,言覺之尊貴,覺遍十方,故曰圓明,此句重在「圓明」,顯心之大用, 遠離二邊,純一不雜,曰真妙淨,此句重在「淨」字,顯心之妙體,不與諸塵相伍 也,心者,兼體用而言,如此妙心,我與如來共秉(與如來一樣),不分上下,故曰無 二圓滿(沒有兩樣,都一樣的),此從本來而言,非富樓那現在之心與如來之心無二圓 滿也(這是講本來)。 無始妄想,即根本無明,無明無始(沒有開始),故曰無始妄想。 ―12― 久在輪迴無有出期(沒有出輪迴的時候),今幸逢佛,得成小乘聖果(已經有一點成就), 然只證偏真,未能滿證,故曰猶未究竟(還沒到究竟),以修證未究竟故,所以不能知 妄想之因由。世尊功圓果滿,諸妄圓滅,獨露真常,妄想之始末,悉已閱歷,定能 知其妄想之本因,是以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耶,謂已明山河大地從妄想 起,而妄想又不知因何而起,蔽覺心之妙明(蒙蔽我們覺心的妙明),受生死之淪溺。 經文――(第 78 頁,反面)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 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 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 無他故」。 ․愛鏡中頭:鏡子裡面的頭,演若達多很喜歡。 ․瞋責己頭,不見面目:演若達多在生氣自己的頭,看不到面目。 ․以為魑魅:山妖水怪,魑魅魍魎。 ․無狀狂走:沒有原因就發狂了。 ․是人心狂,更無他故: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演若達多心狂。 小字體 已了山河大地無狀忽生,覺明為咎之義,故曰除疑,不知妄之所因,疑根未斷,故曰餘 惑未盡。演若達多,人名(大家都認識)(在當時大家都認識演若達多),鏡喻能生無明 分別心之境。己頭,喻自心佛也。不見面目,喻自心佛智慧光明未發。魑魅者,山澤之 怪,以喻眾生也。無狀狂走,喻無故起妄想。以此而問滿慈(滿慈=富樓那),答曰是人 心狂,更無他故。佛欲其自省,無故而狂,狂歇即心,狂外無心故(狂也是心,所以狂 外無心),心起即狂,正狂之時,心亦不失,狂歇之時,心亦不得,何因之有哉(沒有原 因)。 經文――(第 78 頁,反面)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 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 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小字體――(第 79 頁) 覺非真妄(覺沒有真也沒有妄),而不離於真妄(所以我們的覺不真不妄,可是不離於真 妄),故曰妙覺,以能覺真妄(可以覺真、可以覺妄),故曰圓明,此句標心「體」也, 心體本具之圓明,能遍照不思議之妙境,故曰本圓明妙,此句顯心之「用」,不識心之 本體,妄生分別,故名曰妄想,又名無明(就是我們不知不覺)。 若有所因,即有根本,云何而名妄哉,如此反復顯明,妄無所因,然諸妄雖無因,以不 ―13― 了無因故,妄以為實有,即以無因之因,展轉相因,不了無因,名之曰迷,因因成果, 果復為因,故曰從迷積迷,因因果果,經歷塵沙之劫,無有了期(再怎麼久都沒有辦法 了斷)。雖佛發明,本來無生之理,猶執迷而不能返妄歸真,以此迷因,因迷而有,求 迷因者,愈求愈迷。若識迷本無因,則妄無所依,如火離薪(薪=能生火的木材),尚無 有妄可生,欲何而為滅哉(妄本來就沒有,要怎麼樣去滅它),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夢中 非真有事,如諸佛非真有妄可離,向如來求妄想之因,如向寤時人求夢中物,任爾心之 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哉,夢中之事,因夢而有,有因之事,尚不能取,況復妄本無 因,本無所有(本來就沒有)。 經文――(第 79 頁)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 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自怖頭走:自己恐怖頭面目不見,一直出去找。 ․忽然狂歇,頭非外得:演若達多狂歇的時候,原來頭還在。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縱然他的狂還在,也沒有遺失掉。 小字體 演若達多之無因而狂,猶眾生之無故而迷(沒有原因,就是很迷),正狂之時,頭本不 失,狂歇之時,頭亦不得,以無得無失故,無因而狂也。眾生迷時,心本不失,悟 時心亦不得,無因而妄,妄性如是,因何為在哉(所以妄本來就沒有因,無緣無故)。 經文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 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汝但不隨分別:這就是講要我們怎麼樣能夠非常快的時間到達佛地,就是「不隨分 別」這四個字,你只要「不隨分別」就很快到佛地了。那要不隨分別什麼呢?世間、 業果、眾生。不隨世間的分別、不隨業果的分別、不隨眾生的分別。 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這三種都會一直綿延不絕延續下來。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三緣(即世間、業果、眾生)斷了,三因就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狂性一歇了,就已經到達菩提。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不是從外面得到的,而是我們自己本身所有的。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不要勞筋苦骨的來修,只要你知道了,就到達目的了。 小字體 欲究竟聖果者(要到達佛的果位),無須向外馳求妄因,汝但於世間,業果,眾生,三 種境上,不隨分別。隨分別者,即七識隨性分別心。世間,指一切萬物而言,於世 ―14― 間分別美醜,則起盜心。業果,指自身而言,於業果分別苦樂,則起淫心。眾生, 指一切有情而言,於眾生分別人我,則起殺心,是名計度分別,為六道之生因。若 無此分別,則六道之三因不生,三緣之根斷故,則汝心中六識狂心歇,則了三界生 死(已經不落入三界)。 於世間,業果,眾生,三種境上,不隨分別者,於世間不作世間想,於業果不作業 果想,於眾生不作眾生想,無世間,無業果,無眾生,是名不隨分別(所以我們瞭解, 不要隨著分別)。 心於境不起分別,即不相熏染,以不熏染故,則九法界之三因不生(九法界,除了佛 以外,應該是十個法界。九法界=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六道(三善道、三惡道)), 三因不生,即三緣不相續,則汝心中七識狂心歇,歇則世出世間二種生死皆了(世間 就是分段生死,出世間就是變易生死。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是什麼生死?我們現在是 分段生死,從生到死一段,再來出生再死又一段。當我們修到阿羅漢以後,分段生 死已經沒有了,不來三界受生,可是它的變易生死(變易就是念頭來了,然後變化, 又產生一個念頭,這叫變易,一樣是生死,可是很微細,不像我們身體的生死那麼 明顯),即證究竟菩提,而汝勝淨勝明之心,本來周遍法界,不從人得(一定是我們自 己本來呈現),即不從外來也,何藉勞苦修證哉,肯者,骨間肉也,綮者,筋絡連結 處,劬勞肯綮,言切骨之勞苦。 以此觀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教人歇分別心而已(就是讓分別心休息),狂心若 歇,菩提自得,是為正修行。不了正義者,起種種分別心,欲得菩提,徒勞辛苦, 誠可謂盲修瞎練(所以我們一定要正修)。 經文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 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小字體 貧者,喻眾生。衣喻無明。珠喻菩提。智者,喻佛。得珠者,喻歇心人也。 經文――(第 80 頁)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 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 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 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 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佛回答富樓那的問題就是到這地方為止。 接著底下因為又聽到佛在回答富樓那的問題裡面,因緣又非常明顯的講出來,而阿 難又產生懷疑了,所以阿難又問。 ―15―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因為阿難是從因緣修,所以對因緣有非常的喜好喜歡。 王舍城拘舍梨:就是外道。印度六位外道,很有名的一位。 惟垂大悲,開發迷悶:以上是阿難對佛摒除因緣。各位前賢為什麼要摒除因緣?我 們要知道原因喔,就是我們的佛性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佛性是超越因緣、 超越自然,所以講因緣講自然就落入變化無常。我們要知道佛為什麼把因緣、自然 都摒除掉不要,就是要顯示我們佛性的奧妙! 小字體 如來發明山河大地,惟因眾生妄想無狀忽生,復明妄想無因而有,至此其問者之疑 根已斷,阿難復於如來破疑言中,而復生疑,由此一問,不但明因緣之根本,亦且 不落自然之邊見,因緣自然二俱排擯,妄緣斷盡,妄因不生,則如來密因成矣(所以 阿難這一問,對我們幫助就很大)。 阿難,從聞佛說法因緣而悟道,目連等,先學外道法,自知法不究竟,後因乞食次, 遇阿捨婆耆,威儀庠序,即便問言,汝師何人,有所教誡,演說何法。比丘答言, 我師是甘蔗種,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以神通,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 豈能宣說如來妙法,言以所知,當為汝說(我知道的我就跟你講),即說偈言:「一切 諸法本,因緣生無主(所有的萬法都是緣聚則生,沒有主人,沒有一個主宰者),若解 此法者,則得真實道」,舍利弗聞已,即於諸法,遠塵遠垢(就是遠塵離垢了),得法 眼淨,領徒投佛(把徒弟也一起帶過來,跟釋迦牟尼佛修),故亦從因緣開悟。 經文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 理窮於是。」 所以佛講綱要。說因緣自然就是這樣,像演若達多的狂性因緣假如已經除滅了,那 個不狂性自然就出來,所以因緣自然,當你研究到窮盡(理窮)、研究到盡頭了,就 是這樣子而已。 小字體 因緣自然相待而成(互相對待而成),如本來不狂,由因緣故而狂,此狂性,即因緣性。 若滅除其狂,而還歸於不狂,此不狂性,即自然性也。因緣自然,事相雖多,理窮於此 (就是只有這樣而已)。 經文――(第 80 頁,反面)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 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 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16― 小字體 頭本自然者,本來如是,非今始然(不是現在才這樣,而是本來就這樣),自指頭之本 體言,然指頭上所具之眉目言。本自其然者,言如是頭,自有如是眉目(有這顆頭就 有眉毛、眼睛)。無然非自者,言其頭之全體皆自然無不自然也(全部都是自然)。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此怪問之詞,若自然之頭,以因緣故,失其眉目,變為狂性, 何不自然之頭,以因緣故,而失頭之本體而成狂耶(這個佛是假設),然其頭與眉目皆 是自然,眉目既可失,頭亦應當失,無眉目即非頭故(沒有眉目,就不是頭了)。自然 之頭若失,因緣之狂義成,今自然之頭不失,則狂怖是無因妄出也,明矣,非特本 頭不失,亦且頭上之眉目曾無變易,有何事而藉乎因緣乎(不用藉因緣)。 若云狂怖不從因緣出,本狂自然,如本頭自然者,是則本有狂怖矣(本來就有狂怖),狂 既本有,當有在處(狂本來就有,那個狂一定有地方所在),不知未狂之時,此狂潛藏於 何處耶(狂躲在我們身體的哪裡)。若無潛狂之所(假如沒有躲在我們身上哪個地方),則 本狂自然,何足為憑哉(就沒有憑據了)。 若本來不狂,而名自然者,頭本無妄,何為而狂走哉,既有狂走,則不狂自然,亦不能 成矣。 若悟本頭,則非因緣,若識狂怖妄出,則非自然(所以不是因緣、不是自然)。若本有狂 怖,而無潛狂之所,則又非不因緣。若本無狂怖,而今狂走,則又非不自然。以是非因 緣,非不因緣,非自然,非不自然,故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耳(全部都是戲論,沒 有實質的義理)。 若夫合法(跟法來合的話),則悟本頭,即悟自心,識狂怖,即識無明,因無明妄出故, 說所出為因緣,復說能出為自然,若了能出之自心,與所出之無明,本無二致,則因緣 自然,豈不俱成戲論者乎(全部都是戲論)。 經文――(第 80 頁,反面)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小字體 三緣即戲論法故須斷也。斷即菩提心,非三緣外另有菩提心生耶,亦可知非菩提心外, 另有三緣可斷耶。三緣即菩提故,非因緣也。菩提即三緣故,非自然也。 經文――(第 81 頁)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 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 句方名無戲論法。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菩提的心生了,生滅的心滅了,一樣是生滅。 ―17―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生滅的全部都盡了、沒有了,不落入有為了。 ․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落入語言文字都全部都變 化,那都是戲論,全部都去掉了才是菩提。 小字體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有生有滅,故曰此但生滅,非不生滅也。若生滅心,即菩提 心,無菩提心生,無生滅心滅,菩提心即生滅心,是為生滅俱盡,無功用道,此真 不生滅,真菩提心。若生滅心外,而有自然心者,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 此亦有生有滅,非真無生滅(有一點生滅,全部都不對)。 若以無生滅,名為自然者,此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稱本 然性者,如水土木石等,名本然性,如是和合與本然,同為世間法,無高下也,皆 戲論法。 木石之本然,非真本然,乃對和合而說本然。人身之和合,非真和合,乃對本然而說和 合也。本然與非本然,和合與非和合,四句俱破。故曰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和合性, 與本然性,二性俱離,離性亦離,離合俱非,離盡戲論,方名無戲論法。 無戲論法,即正法,亦即菩提心,眾生得此,即名如來密因,諸佛證此,即名無上涅槃。 經文――(第 81 頁)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 如恆河沙,祇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 劫多聞薰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 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 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咒力銷 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云何自欺,尚留觀聽?」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釋迦牟尼 佛對阿難說,菩提涅槃還很遠,不是你經過非常長的時間來修(辛勤修證),雖然阿 難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 ․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祇益戲論:都沒有用,只有談論之中,是一種戲論。 ․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所以知道的多,不如一天實際去行 持。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列入僧寶。 ․尚留觀聽:觀=看,聽=聞,所以不要留在聽聞。 小字體 戲論未捐,縱經塵劫,斷定難成,能捐戲論,何藉劬勞,何須歷劫,肯綮修證,菩 提涅槃,乃諸佛智斷二德(智德、斷德),明了性理,才得如來因心(如來的因地心), ―18― 故曰菩提涅槃尚在遙遠,必須歷劫辛勤修證,方到菩提涅槃果地,非徒說聞而已(說 跟聞沒有用,一定要實際去做)。如汝阿難,雖能記憶持守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 妙理,如恆河沙數之多,但增益戲論而已,別無利益,如汝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 了,因而稱汝多聞第一,以汝歷劫多聞熏習之功,不能免離摩登伽之難,則多聞無 功可自知矣(多聞沒有功力,人家賴著你,你就去了)。如果多聞有功,何須待我佛頂 神咒,令摩登伽頓歇淫心,得證阿那含果,於我法中,成精進林,頓令愛河之水乾 枯,令汝出離淫縛,而得解脫哉。 祕密妙嚴,即甚深妙法。無漏業者,不於善惡諸緣起分別也,善亦不愛,惡亦不嗔, 不作善惡之苦因,故不受嗔愛之苦果。 阿難歷劫多聞,不能離憎愛,正是不如一日修無漏,能離憎愛也。羅侯羅,佛之子 也。耶輸陀羅,佛之妃,皆已出家成道。法華會上蒙佛授記。 今之登伽,由神咒力故,銷其愛欲,同悟宿世歷劫受苦(這麼久的時間),皆由貪愛(貪 愛是我們人六道輪迴所染來的,習性很強),如是積劫貪愛之人,一念熏修無漏善, 尚獲出纏證果。汝阿難歷劫憶持如來祕密妙嚴,其宿因高低,天壤不同。汝今不捨 聲色,尚留觀聽之心,是汝自欺也(自己欺騙自己)。性理既明,必須依性起修,知而 不行,與不知一樣平等(所以知就要行)。 經文――(第 82 頁)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阿難一再的要帶領我們末法眾生來修道,所以示現都比較低的程度。 小字體 由二次徵心,十番辨見,四科七大等,種種開示教誨,至此已知,即妄即真,無真 無妄,從前疑妄疑真,真妄之惑,悉皆消除,心悟離諸戲論,無相之實相(我們佛性 本體就是無相之實相,沒有形相的實相),離諸妄想(離開所有的妄想),如卸重擔, 故得身意輕安。如是輕安,自為眾生以來,所未曾有,今始得之(現在才得到)。 ―19―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麻煩解釋一下。 【答】:我們在生活之中,可以說三心非常容易呈現。過去的,不管是被人家欺負或 是自己很風光,我們都會加以回憶;未來,我們都會策劃,想看看未來要做什麼; 現在,我們都想把握現在。所以三心全部都呈現。要了解,這個三心(過去心、現 在心、未來心),過去已經過去,不管你再怎麼拉都拉不回來;未來,未來還沒到, 你再怎麼策劃都趕不上變化,所以也不用去策劃未來;現在,現在不住,你說現在, 現在已經過去了,又說現在,現在又過去,所以現在不住。我們沒有過去心、沒有 未來心、沒有現在心,三心全部都沒有,那我們就沒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鄉、 壽者相),沒有三心四相,則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下在我們眼前就已經圓滿 呈現,億萬年前就是這樣,億萬年後也是這樣,已經呈現,無欠無餘,祂不缺欠也 沒有剩餘,剛剛好,整個都呈現。假如我們有過去心,過去世就會攝受我們;有未 來心,未來世就會攝受我們;有現在心,現在世攝受我們。各位前賢,我們就進入 六道輪迴,為什麼?因為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就在輪迴裡面。假如沒有三心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三世要攝受我們就攝受不住我們,這樣我們就 不用六道輪迴。了解我們這個念頭很重要,起心動念就是業,那我們不要,過去就 讓它過去,不管是被人欺負或是很風光,都過去了。那未來不用策劃,身體要策劃 未來,你的佛性不用策劃未來。現在又一直綿延不絕,所以沒有那個現在,各位前 賢要體會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又過了兩秒,又說現在,又過了兩秒,留不住。 所以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就沒有三世。三世都攝受我們不住,我們就 不用六道輪迴,這不是很好嘛!可是我們都很自然而然想到過去、想到未來,然後 想到現在,那三心都呈現。 【問】:剛剛劉講師有講,佛對富樓那講,如果黃金提煉到很精準的話,就不會有雜 質。我們都是原胎佛子,六萬年前我們都在理天,來到人間之後,為什麼一個一個 就這麼迷昧了,照理上,他正等正覺的來到人間,應該就不會(聽不清)…應該就不 會再迷昧,就像黃金…(聽不清),可是現象界裡面,黃金待久表面上還是會受影響, 而且又再整理才會又再回復到原來的黃金。請劉講師這地方再解釋。 【答】:因為我們佛性本體清淨本然,本來就是非常的殊勝,可是我們為什麼無因起 妄,就是一念妄生,一念無明就生三細,就是因為這樣,非常微細。所以各位要了 解,山河大地的形成就起於我們一念無明,沒有一念無明就沒有山河大地,既然沒 ―20― 有山河大地我們眾生要在哪生存,就沒有眾生,當沒有眾生也就沒有業果,所以全 部都沒有,這是理想狀態。可是我們現在已經落入凡塵,而且六道輪迴太久,養成 我們習性非常的強,習性在佛性裡面有一些都沒有,像貪瞋癡慢疑在我們佛性裡面 沒有,可是現在可以想一想,我們自己本身這五個字強不強?(強),還真蠻強,貪 瞋癡慢疑都很強,要不要去掉?就是要去掉,所以修者就是改也,改掉這一些。所 以懷讓禪師講的「染污即不得」,就是佛性本體,清淨本然,他講的很透徹,你要染 都染不住,本體本來就很好;「修證即不無」,就是我們習性裡面已經有這麼多的污 垢、這麼多的塵垢,所以需要我們加以修持。這等於佛在講的,我們修持的時候, 好像礦已經提煉,當礦一提煉純金以後,不會再重回礦;好像木一燒了以後,不會 再重回木。所以鼓勵我們要修證,修證就是把我們佛性沒有的去掉,把佛性本來有 的讓它恢復回來,這樣子而已。所以用很多的語言來說,就是要我們恢復本來,去 掉佛性本來沒有的,佛性本來沒有的就去掉去掉,這樣就好了!很簡單喔,但做起 來就是不容易,做起來就是要訓練,訓練自己對無明、無相、如來藏的本體,一定 要透徹,因為這個一透徹之後,接著隨緣之用以及中道,我們都能夠應付自如,就 能更應對的非常恰到好處,不會偏重。我們因為都偏重在隨緣之用,所以對不變之 體都缺少認知,對沒有名也沒有相的那個、我們要修最高程度的那個,缺少很堅強 的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都是活菩薩,為什麼沒有成活菩薩?就是被我們自己障 礙,我們自己認知不正確,所以障礙了就不能成活菩薩。 現在把障礙去除掉,就是負面的這些念頭(因為念頭會影響到我們行為)先去掉、不要 它;然後我們佛性所有的,我們一定要勉為其難的去做去行持,它會習慣,就像我 們習性一樣,譬如在當小偷,你若沒有當過小偷,第一次就會發抖,你若當了第一 次以後,第二次就前後看一看沒人就拿了,再第三次這不拿白不拿,習慣了沒?習 慣當小偷了,就是這個樣子。那我們行善也是一樣,剛開始勉為其難的去做,可是 你做的會很高興,那你做了也會習慣,習慣以後,善跟惡就差別很大。你行善有福 報,你作惡一定要接受果報受苦。 可是假如我們想成佛的話,行善就不要記在腦海,把它拋入虛空,因為它會在我們 本體(佛性裡面)之中建立德本,所以我們要深植德本。 【問】:後學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有時候會被外面突然來的聲音嚇一跳,請問劉講 師這樣正確嗎? 【答】:非常正確!不然就變成變成沒神經的了。所以我們為什麼不鼓勵參禪打坐, 因為你一參禪打坐以後,假如旁邊沒有人保護,突然來的大聲響,我們會嚇到。各 ―21― 位要了解,佛性假如一嚇到以後,不像身體很快就可以治療,那會在我們性分裡面, 睡夢之中突然你就會驚嚇而醒過來,那都是我們佛性已經受到驚嚇,那也要自己治 療,而治療的方法也一樣,就是要認識真理:「一切都是假」,都是假,因為一切都 是假,這一些讓我們產生問題的這一些也是假,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被這一些框 住了,假的、全部都是假、不真,這樣就很容易渡過危機,只要時間久一點,它就 會慢慢消失,會恢復到我們本來。 【劉講師】: 台北前賢問,車子在行進中,剛好地上有一灘水,當車子輪胎經過這一灘水會濺起 水花,而我們剛好在旁邊就被水噴到,那我們是什麼心?台北前賢說是見實相,這 樣是見實相嗎?因為那位前賢蠻用心,他說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 後學說你把它用錯地方。若見緣生,是事情還沒有發生而你已經見到了,你已經見 到有車子、馬路上有一灘水,而你已經知道那一灘水,在車子經過時會濺起水花, 你已經趕快先離開了,那個就叫若見緣生。假如你是被水花濺到,那已經因緣聚會 呈現,因緣聚會:有車子的因、有水的緣,水花濺起,而我們被水花濺到,那就要 講修養。有的人就開始開罵,有的人就鼻子摸著無所謂,那是有關於一個人的修養。 我們開車也是稍微要有修養,你看到有人、有水,你就要降低速度,讓水花不濺起 來噴到人。現在後學發現有一些人還蠻有修養,行人走在馬路上,而車子要經過, 但開車者竟然不按喇叭,而是慢慢跟在行人的後面行駛。後學說這位開車者真有修 養,開車者怕一按喇叭會嚇到前面的人。所以那是關於修養。 假如我們以真理的角度來講,你要見緣生,那是還沒有發生之前而你已經見到了, 因為底下就講「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因為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 們如如不動的佛性,而你已經見到那個因緣會產生,然後那個現象會怎麼樣。所以 不要光在文字裡面,像我們一般都講真空妙有,空中不空=真空,有但沒有形相= 妙有,可是要了解,它不只有這樣的意思,真空=佛性本體,妙有=由佛性本體生 發萬相萬事山河大地,那是我們佛性生發的妙有,那個會沒有形相嗎?有啊,所以 文字是活用的,看我們認知的程度是到哪一個階段;假如我們不熟悉就要問,問了 以後,後學說實相就是無相,無相的實相是佛性本體,而佛性本體如如不動、無所 不在,那才是實相。而你說車過水濺,那是實相?我說那是虛相、假相、幻相。那 車過水濺的反應就關於我們的修養,不關實相。 【問】:今天早上報紙刊登火燒房屋是什麼因緣? ―22― 【答】: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是要小心,我們自己防範不要有災難的發生。可是要了 解到,災難的發生有遠因、有近因,會促成災難的形成。遠因我們已經沒辦法控制 了,但是近因我們能夠加以排解、加以扭轉。我們在凡塵,因為一切,假如我們是 從佛性本體生發的來做,那叫無為。假如我們落入有為,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都 是假的。但是現在我們都比較愛名聲、都做給人家看,想要得到一個名,這樣就失 掉原來的我們應該要去排解、應該要事先防範的事情。所以會發生事情一定有原因, 我們一定要探討原因在哪裡。以後我們都能夠時時刻刻非常的靈敏,還沒有到的事 情之前,尤其我們修道,佛性一清了以後,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事先都會知道,會 有預知預感,那你就可以防範,事情就很容易應對的過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