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10

 講到「拔我疑根,歸無上道」,要了解修道不能有懷疑,一懷疑整個力道都消 失,所以一定要把疑全部都去掉。所以有疑要必問,不管是大疑小疑都要問,懷疑 消失才可以歸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的果位,就是已經成道已經成佛。後學都鼓勵 各位一定要有疑必問,才會有留下半個小時給各位提問,可是好像都不熱烈,半個 小時就變太多了,後來就剩下十分鐘。因為前面阿難講「徒獲此心」,就是沒有經 過努力,然後就得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阿難說「未敢認為是本元心地(就是 我們本來的真心佛性)」,希望佛能夠哀愍宣示圓音。後學有講過圓音(圓滿的音聲) 很難說。因為我們語言一出口以後,都有缺點,都不能夠圓滿。所以阿難很有智慧, 要佛能夠講圓音(圓滿的聲音),讓我們整個懷疑都消失,然後整個佛性都呈現。所以 後學就想到,開始後學就鼓勵「我們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 各位還記得嗎?(記得),非常重要,假如我們用生滅心,要想得到不生不滅佛的果位, 那個因果不一致是絕對不會成的。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所運用的都是生滅心,我 們的識心(認識的心)都是生滅、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都是六根對著六塵產生六識, 都是不真實。我們在凡塵做事,我們都把這個不真實的心當成我們修道的主軸,主 要都是依靠著它。所以很多我們都會:「你就是要這樣做才可以,不然不可以」, 各位前賢,這叫什麼?這叫霸道。有沒有霸道?(有),我霸道好不好?(不好),不好, 所以這一講起來這叫「法執」。我們修道最主要就是要去掉我執跟法執(去掉我跟去 掉法),沒有我、沒有法,我們就整個恢復佛性本體。佛性本體發揮的功能作用,大 用無限,非常廣大。所以我們就在要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培養,培養我們用不生不滅 的真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不要在生活之中都時常跟人家起摩擦,就是人家的 一些意見,自己都不採納,堅持自己的見解,這樣霸不霸道?(霸道)很霸道,我們喜 不喜歡人家這樣?(不喜歡)我們不喜歡人家這樣,我們也不要這樣。所以就是要互相 尊重,既然有意見,大家都可以協調,到很圓滿的境地,事情也完成了,人也高興。 假如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定要怎麼樣才可以,那法執在太重了。縱然是事情完 成,彼此的摩擦也已經都形成,形成以後,再見面怎麼樣?見面的時候,你向左看 我向右看,個人看個人的目標,沒有交集,這樣好不好?(不好),路就愈走愈窄。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培養涵量,縱然知道別人不對了,「我們也要先忍耐下來,然 後再慢慢講解,不合理的地方在哪裡,我們應該可以朝合理的地方進行」。相信這 樣我們修道者都會接受,我們都會接受真理,以真理的角度來解開萬因,萬相萬事 都虛幻不實,都是假相、虛相、幻相,唯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才是實相。我們 就是要在實相之中討生活,全部都是不生不滅,這樣修,不用說等到以後,當下都 已經成就了。所以我們要朝這個方向,不要在私底下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的作法, 然後都不跟別人互相溝通,了解意思嘛?(了解),不然我們呼口號是沒有用的,用不 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要落實在生活之中,生活之中全部都是用不生不滅的 心在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就成就了。自己的內心也相信,這樣做就可以成佛 就可以成道。假如是以一意孤行,能不能成道?(不行)不能夠成,怎麼講呢?你想成 道成佛,後面很多人都把你拉住了,會不會?(會),「不可讓他成道,他若成道,我 不去拜他」,一個你不佩服的人,他成佛坐在供桌上,你要不要去拜他?(不要),不 要,會說「若是做的像你這樣我才不要」,一定是這樣的。我們都是要佩服他的在 世所作所為值得效法,值得我們去向他學習,往後坐在供桌上,要拜的話就會說「水 果買好一點,水果買高級一點」,不然不高興,連買水果也不要、連香也不用點, 現不現實?(現實)很現實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一定要啟發我們的般若妙智慧,來 應凡塵的萬事萬物,知道凡塵的萬事萬物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變化無常,無常 變化,我們都還住在舊的形相,新的都已經呈現了。會不會這樣?都會這樣,我們 都還住在舊的形相,而人家新的都已經呈現出來了。所以我們要跟的上時代、跟得 上變化,整個變化,我們都走在前端,思想沒有負面的。有負面的思想會形成我們 負面的行為,會形成我們負面的行為,那就造了業就受了苦,自找罪受。 剛開頭我們就講「拔我疑根」很重要,不能有懷疑,所以鼓勵大家發問。不用 怕不好意思,你在想「我問這個不知道會不會被人家笑」,不會的!不用怕人家笑, 怕自己不能成道不能成佛而已。 經文──(第 34 頁,反面)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 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 所標指,為明月故。 「佛告阿難」,佛經裡面有安兩個字佛告,表示底下的很重要,不要忽略就看 過。「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這裡我們要透徹了解,為什麼 佛會這樣講,就是我們用緣心。我們不是說要萬緣放下嘛!有沒有努力在萬緣放下啊?(有),要了解「凡塵的緣」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像之前我們講舌頭是不變 之體,吃到花生、吃到梅子、吃到甘蔗,是佛性的隨緣之用。這個緣心聽法就像我 們吃花生、吃梅子、吃甘蔗,是隨緣之用。而我們用隨緣之用的心來聽最上乘的佛 法,這樣他是不是很快上乘佛法就消失掉了?(對)這樣就容易了解它裡面的意思。那 時候後學也講,緣(佛性的功能作用)就是法相。法相,我們有講五位百法,各位記得 幾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跟無為法。色法有 11 個,心法有 8 個,心所 法有 51 個,不相應有 24 個,無為法有 6 個。這樣又更容易了解它底下的內容,11 個=眼、耳、鼻、舌、身、色、身、香、味、觸、法。8 個=眼識、耳識、鼻識、舌 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所以昨天在台北有位前賢問後學:「我們去地獄是哪個去」,各位前賢我們到 地獄裡面去,是哪一個去?是佛性、秉性、習性?佛性去啊?剩下都沒有啊?佛性 是無所不在,不管什麼地方佛性都有,可是要修證,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因 為佛性沒有形相,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染污,要佛性沾惹很多塵垢,都沾惹不住。像 虛空,我們用油漆來彩色,有辦法上色嗎?沒辦法上色,佛性就是這樣,佛性不會 被我們染污,沒辦法污染佛性。可是修證即不無,因為我們落入六道輪迴太久,只 要落入現相,就有氣秉之性,只要落入現象我們就有習慣性。我們要修的就是習慣 性跟氣秉之性。氣秉之性是有形相以後就形成。而習慣性是生活上的習慣形成。所 以才要改毛病去脾氣。佛性裡面沒有毛病脾氣,所以不用你去修,祂本來就那樣。 那要修的最重要還是習慣性,各位有沒有習慣性?(有)還蠻強烈的,所以要從我們習 慣性入手,先把不良習慣去除掉。我們佛性裡面有沒有貪瞋癡?(沒有),習性裡面有 沒有?(有),那我們就知道我們要怎麼做了,把貪瞋癡去掉,佛性沒有。沒有貪瞋癡 煩惱就沒有了。我們的煩惱都從貪瞋癡來,所以很重要就是要改變我們的習慣性。 當習慣性一改變以後,我們生活也都改變,面相也改變。所以只要研究真理,大家 有沒有發現,面色都很好看很白。兩年多前後學來這一看,臉色都很黑,現在大家 臉色都很白,都已經修持的很不錯,最起碼都聽懂了。假如三年前我們性理心法聽 懂嗎?(不懂),我們這裡前賢跟後學講「一開始講就聽不懂,且要坐兩個小時,椅子 好像都有針,實在有夠難過」,各位都在受煎熬,有沒有?不好意思回應,還是熬 過來了,終於聽懂了「你在講什麼我知道了」,殊不殊勝?(殊勝)就知道我們佛法很 殊勝,可以讓我們超生了死,可以脫離苦海,而且是從自己的心裡面深處生發出來, 不是希望的喔,是自己生發出來,有沒有?(有)。沒有的話,要趕快培養。 ―4―

 我們開始說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時候只有提示大概。後來就把怎麼樣萬緣 放下,過年前就寫一張懷海禪師的頓悟法門講義,這張講義就是我們萬緣放下的內 容,要怎麼樣做,裡面寫的很清楚,在這裡不適合講那一張講義,所以在北部講。 後學請北部的前賢錄音下來,然後把 CD 寄下來,須要的就拿 CD 回去聽,就可以了 解我們要怎麼樣的萬緣放下、怎麼樣到達我們想追求佛的程度,裡面有交代。喜不 喜歡聽?(喜歡)喜歡的話過一段時間我們就會寄下來。各位要學著習慣,下課的時候 兩邊桌子的上面要看看有什麼資料,有的話就帶回去。還有一本維摩詰經,維摩詰 是在家居士,他講的是很殊勝的佛法,在家居士的修持方法,跟釋迦牟尼佛出家的 方式,一個在家、一個出家,然後兩個要成就所有的眾生。看看我們在家的時候怎 麼修、出家的時候怎麼修,裡面有詳細的記載。因為後學有在經文旁邊,不容易了 解的都有註解下來,就是希望給各位先拿回去看,先看了有一點印象,往後我們上 的時候以後,就容易了解。有前賢在問「是不是楞嚴經要講完了」,後學說還沒, 還要一年。我們大概還要一年的時間這一本才會講得完。就是要了解,不求快,我 們講的目標就是要了解,所以不了解就要問。像剛才前賢就問「結暗為色」裡面的 內容。後學說各位可以試驗,你把它塑造為你看到最難看的形相:就是「鬼」,有 沒有看過鬼?(沒有),然後把它塑造成最難看的鬼,然後你就一直想,用幻想,一直 想那個鬼的面容、鬼的形態、鬼的身體、鬼的走路,因為鬼沒有影子,你若是看到 人沒有影子,就是看到鬼。人都有影子,只要有光,就有影子。若是有光但沒有影 子,那就是鬼。然後你想像鬼的形相,想的久又堅固,然後結暗為色,鬼就真的出 現給你看,真的喔!不然可以試驗!這是實際,所以佛會講出來,我們本來清明眼 看到就是清明空,什麼都沒有才叫做真理,可是我們都瞪目發勞,然後結暗為色, 把暗境就變成四大假合水火風土,所以山河大地就呈現了。奧不奧妙?(奧妙),我們 想像不來喔,怎麼這樣!本來沒有山河大地,為什麼有了?從我們的念頭來。凡塵 的萬相都是這樣來,從我們的念頭生發而來。所以山河大地萬相就是我們佛性,這 樣了解嗎?所以我們所有妄想都去掉、所有山河大地妄想都回歸到佛性本體,這樣 就成道了就成佛了。了解嗎?一定在想說是在講卡通,不是喔,這個是真理!要了 解,形相怎麼來的?虛幻不實在。我們看到的形相,只要落入形相,它都會變化, 後來都會不見,所以才有滄海桑田,變化無常,所以我們不要住相,相都是假的, 變化無常。 後學都喜歡用水泥來比喻,水泥的壽命一百年,一百年以後就風化,就沒有性, 沒有性,你泥就黏不住就會掉落,所以住的就會危險,就要打掉重蓋。我們的壽命大概也在一百年左右,所以跟水泥的壽命差不多,所以認為水泥很堅固很久,不知 道在我們佛性來講,佛性是千千萬萬年,一百年在千千萬萬年來說只是一個剎那而 已,剎那就消失了。所以在還沒有蓋房子之前是空,蓋房子以後是有,房子風化以 後又歸於空,萬相萬事都是這樣,從空而來然後又歸於空。要不要住相?(不要),我 們不住相了,我們就回歸到本體。當我們住相了,我們煩惱很多。然後我們在生追 求的方向目標又不明確,都是追求物質享受、追求物質生活,不管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所以我們才流浪生死,才一直六道輪迴。我們活佛老師就把這個真理寫在一首 歌裡面,叫「謝謝你」,我們都會唱也知道裡面的意思。活佛老師說我們經過很多 元會,經過很多六道輪迴,我們可以算一算,一個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然後有 六萬年是沒有生物,有六萬年是有生物,我們從寅會一降世以後到現在將近六萬年, 現在是大清算的時候,我們在這六萬年中間造了很多因果、做了很多不對的事,現 在都要還債了。業力現前的時候,我們的遭遇是不是很多?很不如意,那是我們自 己造的,要自己勇敢的去承擔。我們有沒有逃避?大概都有,稍微閃躲一下,晚上 趕快搬家,明天早上就找不到人了,債務都不用還了,有沒有這樣?要了解,不是 你搬走了你的債務就不用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你搬得走但你的佛性搬不走, 總有一天會等到你。所以不要逃避。當你逃避,債主一找到了就很生氣、要你好看, 就發生事情了。所以我們要勇敢承擔,自己既然造了業,自己就要去還清,所以要 培養歡喜心甘願受。有歡喜心甘願受,我們很容易就把債務都還清了。還清,性清 淨,就歸還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就回歸本位了。 我們借著上天大開普渡,活佛老師這麼努力的,過年前法會活佛老師來寫毛筆 字,活佛老師說你要老師的墨寶就是一定要聽性理心法,而且要努力聽,有沒有?(有), 活佛老師用盡辦法要我們都能夠脫離苦海,我們要體會活佛老師的心。師徒如父子、 父女。我們一定要努力去修持,讓自己的佛性恢復光明,就能夠回歸我們都是佛, 我們都是菩薩,菩薩中的大菩薩,都成就,這個活佛老師才高興。我們也要推廣, 我們的親朋好友沒有求道要鼓勵他求道,求道以後要鼓勵他研究,能夠了解,理不 理想?(理想)就是一個很理想,把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但這個不要淪為口號,一定 要做,我們自己本身做,自己本身有功效呈現。我們渡化親朋好友,親朋好友也改 變了,整個家就很和諧很和氣,過的生活就很如意,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這 裡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我們不能用佛性的功能作用緣心來聽法。緣=暫時的而已, 法性=是永永遠遠。所以後學講我們在凡塵就兩大系統,一個是法相,一個適法性。 假如把山河大地說成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聽起來會怪怪,所以就用法來代表,法性。法性又可以代表我們人不生不滅的佛性,一樣稱為法性。所以身是法性身,心 是妙明心。我們就是要回歸到本來,本來就是這樣。可是我們現在都用人心。用人 心修道不可以,用人心修道不會成道不會成佛。所以不能用人心修,我們不修人情 道,人情道不會成道不會成佛。所以一定要朝真理的方向,不生不滅的角度修持。 這樣聽懂嗎?(聽懂),一定要公心一片,沒有自私自利的執著。我們執著引起別人很 痛苦。所以要放開心胸。活佛老師的墨寶中,後學聽北部的前賢講,最喜歡那兩個 字「放下」。我們放下了沒有?放下就輕鬆了,佛性就清淨了。不放下我們負擔很 重,肩膀不知道承擔幾百斤! 各位前賢有沒有挑過擔子?(有),是雙肩挑擔還是單肩挑擔?單肩挑擔就是真正 的會做事。若是讓後學來挑擔,後學一定都是雙肩挑擔,後學力氣不夠,用雙肩挑 擔比較輕鬆,可是支撐不久,撐不了多久。所以人的負荷總是有限量。一般我們都 會四肢發達,頭腦就簡單,對不對?(對),這樣好不好?(不好),不好啊?頭腦簡單 才好修道啊,你頭腦很複雜修道就很困難,所以不要把它固定化,法無定法,愈簡 單就愈好修道,你喜歡跟簡單的人在一起,還是喜歡跟複雜的人在一起?(簡單),對 啊,簡單就是最好最美、最簡單。我們若是起床起來臉洗一洗,素顏最漂亮了,你 若是化妝塗抹的很濃,好看嗎?(不好看),山妖水怪是不是都塗抹的很濃?我們喜不 喜歡當山妖水怪?(不喜歡),要花錢又要花時間又要花精神,又不能亂化妝。若是你 亂化妝,出去人家就不敢看,就變成鬼。 所以佛就講我們不能用緣心來聽法。這很殊勝的佛法,用緣心來聽,這個法就 變成佛性的功能作用,只有暫時一下下就過去了。所以「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就是進入法相,而法相變化無常,法性永遠不變,我們就沒辦法得到法性。底下釋迦牟尼佛就作比喻:「如人以手指月示人」,用手指來比月亮,我們是不是該看月 亮?(是),可是我們都看他的手指。這是在講釋迦牟尼佛講殊勝佛法,就像用手在指 月亮,所要大家了解的就是能夠看到月亮的光明,不是看到手指指的方向,並不是 在看手,而是在看月亮。所以就講「彼人因指,當應看月」,因為所指,應該要看 月亮,要知道目標。所以我們研究經典就是要知道「經典告訴我們什麼」,各位前 賢告訴我們什麼?(真理),恩,不錯,就是告訴我們要明理,就是告訴我們要明心見 性。「若復觀指」,假如我們是看手指,就是看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文字語言,就 是觀指的意思了。「以為月體」,把他所講的內容以為是目標,這樣就已經錯誤了。 把手指當成月亮的本體。「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這一個人不但失掉目標(就是明月),也亡失掉佛所要表現的內容、佛所要我們達到的宗旨,我們都沒有深 入其中去了解。「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佛所講的內容就是目標,所指 示的目標就是要我們發揮佛性的光明。把佛所講的語言文字當程目標,這樣對不對? 就錯了,就不對了。所以佛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容易了解,說我們所要研究的內容就 是要明心見性,那怎麼樣明心見性呢?佛就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解說,讓我們能夠透 徹了解。像我們一開始就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後來慢慢又把它延伸「耳根圓通」, 慢慢又延伸到「尸居而龍現,淵莫而雷聲,神動而天隨」,是不是一步一步升了。 經文豈惟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 所了故,汝亦如是。 「豈惟亡指」,不但所講的內容已經亡失掉、消失掉了。「亦復不識明之與暗」, 不知道光明跟黑暗。因為佛用聲音、名詞、句子、文章來說,而這一些聲音、名詞、 詞句、文章,全部都沒有觀照的功能。這就是暗的比喻。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祂有觀照的功能,所以就是用光明來比喻。而我們不認識暗、不認識光明,就是講 我們沒有發揮般若妙智慧。要了解,所講出來的是一個工具,我們借這一些過程、 借著這一些工具了解到本體,這樣教化教導就有它的價值存在。假如我們不了解, 以為講出來我們都把它奉為圭臬、奉為我們目標,而沒有深入其中實際的去實踐, 佛就比喻那個就是暗相,都不光明。因為要發揮內容,才會發揮光明。當內容一進 入,就能夠了解到佛所要講的就是要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就發揮光明, 這樣明與暗就了解。我們一般把經文看的太重,比如講我們聽金剛經「受持讀誦」, 我們都以為來受持這一本金剛經、來讀誦這一本金剛經,這就是文字上讓我們迷失。 假如我們以另外一個角度,佛都已經做到了,要我們「受」,受就是接受我們 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持」就是把佛性本體拿出來用。這樣會不會受持?(會),是 不是跟我們來受持一本經不一樣?(是),我們真的進入受持,就是要接受自己不生不 滅佛性本體,持=就是要把祂拿出來用,這樣有沒有實際得到利益?(有),就是要這 樣,佛所教導我們就是要我們這樣去實踐,這樣實踐就真的得到利益,我們能夠「受」, 能夠把佛性啟發出來了;「持」,已經應用在生活之中,利益無限了。「受持」是 自利。「讀誦」是要利益別人,自己已經覺悟了,也要覺悟別人。所以要知道我們 不能住在文字相,一定要進入實際的內容。那實際的內容,不在文字表面。佛也講 「文字語言,是起滅動搖輾轉因緣生,若輾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 義就是究竟了義,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最高目標,要了解語言文字都到不了,一定要 我們實際去實踐才夠到得了,才可以到達最高的、我們想追求的目標,成佛成道。一定可以做到,要按照佛所講解的我們去實行,就可以達到。我們兩年多來這一段 期間,也都朝這個方向,對不對?(對),恩,我們都在「受持」也都在「讀誦」,我 們都在「自利」也在「利人」,所以這生活非常有意義,過的很有意思。跟以前比 起來是不是這樣?(是),所以要努力,我們自己努力也鼓勵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 努力,大家都很快樂,就生活天堂。 所以佛就講,假如我們不了解到所教導的內容,那我們對明跟暗就是不了解。 不了解的話,方向就錯誤了。我們光自己會背誦,那有什麼用,經典倒被如流,但 不會實踐啊。我們會倒被如流,會產生什麼?(貢高),對,產生高傲、驕傲,「我有 辦法,你們都沒辦法」,你會倒被如流有沒有用?(沒有)沒有用。所以後學看到「華 手經」中,釋迦牟尼佛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還記得什麼意思嘛? 大家要記得,如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與世間共諍,世=過去現在未來。 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我們的佛性不跟空間、不跟時間爭,都 不爭,佛性修養最好,你要爭,佛性就退位就隱藏,佛性就不見了,所以不與世間 共諍。可是世間與我諍,世間(過去現在未來、東西南北)都要跟我爭,我們有沒有要 跟我們佛性相爭?要知道喔,我們六根很強,都不讓我們佛性出來。我們最容易實 驗的就是到服裝店去看(不管男、女、年輕、年少的),只要看到那件衣服很漂亮,心 想「若是我來穿會很好看」,這時候眼睛當家作主很強,佛性一直在暗中點醒他: 「你家裡衣服很多了,你不缺,你不要看、你不要買」,誰比較強?佛性會不會比 較強?(會),會啊?那才奇怪咧,那個時候我們眼睛會把祂壓下去:「你安靜一點」, 「好看,再拉個旁觀者說:你看,這件好看嗎?若是我來穿這件,好不好看」。所 以如來不是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在講佛自己,而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我們佛性本體修養很好,絕對都不跟時間、空間爭執。你若是想要當老大,就讓你 當老大。然後去聽到非常好聽的,不管是講話或是音樂,這時候佛性說:「這靡靡 之音,聽了對我們不好,不要聽」,一定又是:「你不懂你別管,又把佛性壓下去 了」,又欣賞了,然後回去以後,就去買高級喇叭,很享受。真的當你聽到高級喇 叭(平常一支喇叭一百多元,那都是低級的,只能聽到聲音而已),你去買一支十幾萬 的喇叭,你整個心都被拉走了。我們不買但可到音響店去聽聽看、去欣賞一下,人 家高級音樂喇叭是怎麼放出來的,真的一聽,糟糕了,走不開了,被黏住了,這下 子回去就糟糕了,為什麼?身體是回去了,但心都還在店裡聽音樂。 所以要了解,我們六根的強,要當家作主,因為太久了,讓六根當家很久了,六萬年久不久?(久),當家很久了。你若是對六根說你把權力稍微放下,讓主人出來 作主,六根要不要?六根不要喔,六根會抓狂喔,本來都是我在作的,現在為什麼 要換你。所以修道的困難就在這裡。要了解,我們六根感官愈強修道就愈困難,困 不困難?(困難),勸不回來,佛性沒辦法,佛性就躲在很深的地方,深到我們都不認 識佛性。所以要不要萬緣放下?(要),再怎麼好聽都是假的,一口氣若是不來,那些 都不跟著我了(一支十幾萬或幾百萬的喇叭),都要還給人家了。所以要知道都是假的, 都是在拐我們。有沒有被拐走?(沒有),喔,這麼堅強啊!造化的引誘人真的力道很 強,我們都鬥不夠它。要了解,要先降伏自己的內心,把它降伏:「那都是假的, 變化無常,假的」,還沒有死,就把它當成死掉了。凡心不死,道心就不生。所以 我貪戀凡塵會成道嗎?(不會)絕對不會,被塵垢染了一身。有沒有?「每天都有在洗, 但都洗不乾淨」,能洗得乾淨嗎?各位有沒有試驗洗澡?我們都有洗澡嘛!是誰在 洗?我們楞嚴經後面有講。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四大假合要不要洗?(要),要 啊?要洗水火風土啊?身體是假的。要知道,當水一接觸到身體,那個接觸到的都 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而佛性又沒有形相,要不要洗?(要、不要),後學就想「有 啦,時常在洗,但是我都在洗澡當中都不曾領悟」,而他半個月才洗一次澡,跟著 大家進去洗澡,他就一直在想:「我現在是在洗什麼,是在洗四大假合呢,還是在 洗凡塵的污垢;若是凡塵的污垢也沒有知覺性,若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也不用洗啊, 那到底是誰在洗」,這樣他就領悟了,進入無漏,已經沒有煩惱、已經精神沒有外 放、已經可以成就阿羅漢。我們洗這麼久了,曾領悟嗎?好像不曾領悟,我們都聰 明過度了,不會去想這個問題。假如他在洗,說:「我是在洗什麼」,我們一定會 說:「要不要送到精神病院」,會認為他精神有問題。到底誰有問題?觀念。觀念 很重要,對佛性認知的觀念尤其重要。我們一進入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後,很 多事情都消失掉了,為什麼?因為都是小事,都是凡塵事。我們把它當成凡塵事、 當成小事,是不是問題都解決了?(是),我們把它看成天大的事,是不是很煩惱?很 煩惱。所以只要觀念一改變,我們所有作為形相也都改變。 所以後學才講,本來兩年多前後學看各位可能時常照太陽,真的很黑。現在可 能都在室內工作,所以變的都很白很好看。尤其笑臉都常現,這樣好不好?(好),很 好喔,所以要研究,愈研究會愈快樂,有沒有晚上蓋著被子偷笑?要真正到那個樣 子:「修道太好了,蓋著棉被都偷笑」,不像以前唉聲嘆氣:「我沒修時,都很快 樂,愈修卻事情愈多愈煩」,「沒修都不會執著,愈修欲執著」,有沒有?(有)。佛就講「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把教化的內容認為已經到達明月的 光明。「明暗二性,無所了故」,在講阿難「汝亦如是」,對明、暗不了解。所以 後學底下小字體的解說: 明暗二字,喻中易知(比喻的裡面很容易知道),法中難解(在真正的佛法裡面很 難了解),把法中明暗之義解釋,教(佛的教化)以聲、名、句、文為體,無覺照之用, 合暗喻;心以靈知不昧為性,有覺照之用,合明喻(暗就是佛的教化。明就是心的靈 知。所以明暗,比喻之中很容易了解);學人(修道學習的人)不解依教觀心(按照佛的 教化來觀照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但認聲教為真心(這個叫錯認了,以為經就是真心), 豈獨迷心(不只有迷心),亦迷其教(連佛教化的內容都不了解,所以也迷失佛的教化), 又不但迷教,亦復不達有覺照之用,無覺照。覺與不覺無所了別(覺跟不覺完全都不 知道了)。謂阿難以緣心聽法,則我所說之法亦成緣塵(就是凡塵的因緣,那樣就太可 惜了,短暫的現象而已,長久都不呈現),汝則迷失法性,何異執指為月(就是把手指 頭當成明月),不識明暗之人(不認識明跟暗之人)。故曰汝亦如是(對阿難講,你就是 這樣都不懂)。

 經文──(第 35 頁)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 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 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佛又另外一個角度來跟阿難講。假如你 用分別,我說的法音你聽到裡面而有不一樣的內容,你能夠分別。這一些是你真心 的話。「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這個心是真心的話,離開了音聲,都 不要有音聲,它還有了了分明的分別性,這樣才真的是你的真心。這樣聽得懂意思 嘛?佛底下又作比喻「譬如有客」,好像有客人。「寄宿旅亭」,來旅館休息。「暫 止便去」,他暫時休息一下,把疲勞消除或是把肚子填飽,暫時住一下子,就要整 理行李再出發。「終不常住」,沒辦法永遠住著。「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即旅 館的主人,都不用來來去去。「名為亭主」,他就是當主人。「此亦如是」,跟我 們的心來比較,這也是一樣。「若真汝心,則無所去」,如果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 心,都不用來來去去。若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它暫時來,住一下子,就又要走了。 我們在生活之中,念頭是不是暫時來又很快就要離開了?(是),這叫緣心(因緣的心), 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若是我們的真心,你使用祂,祂在;你不使用祂,祂也在。 真心永遠都不用來來去去。尤其我們在第三片、第四片的 DVD 都有詳細解說六根之中有生滅、有不生不滅。要了解喔,了解以後,往後的一些經文就會看的很容易懂。 假如我們前面沒有努力,前面已經都不了解了,後面會愈看愈不知道是在講什麼, 這樣就得不到利益,我們要改變就很困難。若是都能夠了解,我們是從凡夫地一直 就走到佛地了,就很容易,按部就班就可以到達。所以佛就講,假如我們是真心的 話「則無所去」,就不用來來去去。所以我們最重要就是把生滅心跟不生不滅的心, 能夠分辨的很清楚很詳細,一使用馬上就知道這是我的真心,一使用馬上就知道這 是識心,識心就是生滅心就是妄心。 我們在沒有啟發真心之前,我們識心裡面也有真心。像男女之間戀愛所講的話 都是識心,可是那時候有真心呈現的時候,當真心呈現的時候可以為他生為他死, 那個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所以時過境遷他就會整個改變,所以才有小三出現。 假如是用真心,小心都出現不了。識心的真心,小三就很容易出現,因為近水樓台 先得月,你每日相處就產生情愫,以前山盟海誓都拋在一邊,石頭會爛海水會乾, 這個心一定都愛你不變,會不會變?變的很快,時過境遷(時間過去了,環境改變了), 所以都不真。我們真心不講理,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 祂,祂卻認識你,有朝看透祂,諸佛皆歡喜。真心不講理不是霸道,因為落入講理 就有兩邊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他說他對,他也說他對,個人講個人的, 所以一講理就沒有真理了,所以真心不講理。處處都隨著你,你要做什麼祂都跟著 你,祂都不拒絕。你不認識祂,你都不研究不認識祂。祂卻認識你,祂都讓你使用。 有朝一天我們看透祂了,諸佛都皆歡喜,又多一位佛出來了。只要我們用心追求, 一定可以求得到。「云何離聲,無分別性」,離開聲音,離開佛的教化聲音,已經 都沒有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在,這是在對阿難講。

 經文──(第 35 頁) 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這講的又不同角度又深一點。「斯則豈惟聲分別心」,不是只有聲音的分別心, 離聲無性。即是能夠分別我三十二相,我容就是三十二相,佛修成三十二相的容貌, 也是相有則生,相無則滅(也一樣是生滅),離開所有分別的事相,也沒有能分別 的自性。是不是又不同的角度?講的又更深。上面是只有聲音,下面連佛的三十二 相也包括在內。佛顯現三十二相是要循循善誘,拐我們眾生來修道,說你們眾生有 修,你們就有這種殊勝的形相會呈現,所以三十二相是凡塵見不到,很殊勝,希望 我們看到形相以後,把凡塵的貪戀拋開,就進入真正的法性裡面。 經文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如是乃至就是離開中間,因為只有上面講的聲音, 然後這邊講的容貌,容貌屬於色,中間還有:色聲香味觸法,他用乃至,把中間都 省略掉。分別都無,就是都沒有,已經對這些微細的香味觸法都沒有分別,然後已 經到達「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拘舍離=是印度的外道,他們說這是 「冥諦」,昧=迷昧,迷昧認為這個是冥諦。這個到達分別都無,非色非空,這個 就是參禪打坐形成的功效。所以凡塵的參禪打坐有它的工夫在,只是用那種方面, 沒有辦法修到成道修到成佛。佛就在這個地方詳細說,說拘舍離迷昧,認為那個就 是我們人的最初(人最早的現相叫做冥諦,冥初主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離 開我們六塵的最後一個「法」,法有一半的生、有一半的滅,有生塵有滅塵,所以 它也落入形相。已經離開所有的法緣,已經都沒有分別性,修到這個地方就已經內 守幽閒,很高的程度。底下佛又講不同的角度,「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就是我們的心性都可以還到它原來的地方所在,所以不能當家作主。我們把這一段 比較深的部分,來看小的文字。 小字體 如是指上緣聲色二塵,離塵無分別性。乃至二字,超略中間香、味、觸、塵, 并法(六塵的最後一個)處所攝,半分生塵(因為法有半分的生塵、有半分的滅塵),而 分別之性,亦復都無(都沒有)。此是六識不緣六塵境界(這一種狀態就是我們六識, 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已經不緣六塵的境界,可以說打坐做出來的工夫),與五識 共起之意識亦皆不行(最後一個意識也沒有),如是則能分別心與所分別境(我們能分 別的心,能。跟所分別的境),悉皆寂然,故曰都無(已經都沒有紛紛擾擾,都寂然了, 所以說都無)。唯留獨頭意識(我們晚上睡覺做夢,那個夢叫做獨頭意識,它沒有跟外 緣外塵相接近,可是它會呈現,那個叫獨頭意識)緣法處半分滅塵(因為六塵最後一個 法,有半分的生塵有半分的滅塵,所以獨頭意識攀緣法的半分滅塵),因法塵有生滅 各半分非色非空,即內守幽閒(所以後學有寫因法塵有生滅各半分,它非色非空,不 是形相但也不是整個都是空,就是內守幽閒,所以打坐到這個境界很高),法處滅塵 境界已離六塵粗相,故非色(已經離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粗相已經離開,所以非色, 沒有形相);猶有寂靜細境(很空寂很清淨,很微細的景相),故非空。參禪之士(打坐 的人),到此境界,難免被他所誤(都被它耽誤到,以為我修持到家了,我已經成就了, 其實都還不是)。又不同色界四禪之定,故非色(若有辦法走到四禪,四禪不用呼吸也 不用吃飯,所以那是很高的程度);非同無色界空處之定,故非空(四禪再上去就是無 色界了,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剩下來都是我們意識作用)。如八定後三定,識無邊 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所緣境界相似,不但隨塵起滅之見聞,緣心 不行(緣心不會一個接一個),即嗅、嘗、覺、知,亦復不起,此處猶非真心(還不是 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所以在凡塵坐禪,一定要人指導,不然都會做錯),切勿錯認(不 要把它認為我已經修到很高的程度)。 昧為冥諦(就是我們開始要下凡塵,那個最開始的地方叫做冥諦),昧即迷昧,不 知此境非真(不是真的),執為冥初主諦(我們要下凡塵開始的開頭)。外道神通之力, 能觀八萬劫(外道神通可以看到八萬劫),八萬劫外,冥然不知(八萬劫後他都不知道), 謂為冥初;從此覺知初立,故名主諦,亦云世性(我們的覺知從這裡開始,叫做冥初 主諦,也叫做我們的世間性,降落世間性的開始),謂世間眾生,由冥初而有此性, 即世間本性。離諸法緣無分別性者:縱使心之分別都無(心都沒有分別了),亦但離於 粗分別耳(很粗的分別),微細流注固所未覺(很細微連續一個接一個那個,我們都還 沒辦法知覺,所以這很不容易到達的境界);縱使境之色空都無(環境的色、環境的空 都沒有了),亦但離於粗境(粗的境界都離開),滅塵影事固不能離(滅掉凡塵影相的事 情沒辦法離開)。若離諸法塵半分滅塵之緣,即無分別之性,與上之離色聲而無性同 一例(都一樣,離開法塵半分,那個滅塵之緣也都沒有了,分別性都沒了,跟離開色 聲沒有性都一樣,離開色聲都不知道,所以不是真心,我們要求真心不是這樣)。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即緣塵分別之心性,乃隨塵生滅(我們在凡塵攀緣有分別心,那 個心性乃隨著凡塵生、隨著凡塵滅),各有所還(都要還)。分別聲者,從聲塵來(我們 在聲音裡面分別,這什麼聲音、聲音從哪裡,我們在分別聲音),還之於聲;如人影 相似,從何人來,還隨何人而去(好像人的影子一樣,我們影子從哪裡來,就從哪裡 而去),有來有去,但是暫住之客(暫時住的客人),不是常住主人(常住的主人都不用 來來去去),故曰云何為主(所以佛就問阿難云何為主,不是我們的真心)。 經文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本也心,云何無還?惟垂哀 愍,為我宣說。 這時候阿難聽到佛這樣講,就問釋迦牟尼佛,「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 說,妙明元本也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阿難說我的心性都各有所 還,都要還給人家。那如來說「妙」(妙是不變之體,明是隨緣之用,元是本來),不 變之體、隨緣之用、我本來的心,為什麼不用還?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跟我講這內 容,讓我能透徹了解知道。 小字體此當機聞說緣心有還,而求佛開示無還(什麼不用還)。還者歸還,如世間之物, 從誰借來,還之於誰。若是自己之物則不用還(所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都是我們自己 的東西,都不用還)。 經文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你看到我。「見精明元」,你這個見精,你能夠看 到,精就是純一無雜;明=光明、清明、知道。「此見雖非妙精明心」,雖然它還 不是完全是真心的本體。「如第二月,非是月影」,第二月就是我們看天上的月亮, 手按眼睛,一個月亮就變成兩個月亮,這是指第二個月。它不是在水中顯現出來的 影子。若是在水中顯現出來的影子,那就全部都是假的。若是第二月,你的手不按 壓你的眼睛而放掉,它就回還到第一月。所以這第二月跟月影差別很大。「汝應諦 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你現在仔細聽,我開示讓你知道不用歸還的內容。

 經文──(第 36 頁)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復昏 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 遍是空性,鬱垺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曜」,就用現在看得到的大講 堂,然後窗戶都沒關都打開,朝著東方,東方的太陽昇起來,太陽光都很光明。「中 夜黑月」,一直到半夜,半夜都沒月亮,沒有月亮叫做黑夜。「雲霧晦瞑,則復昏 暗」,這時候黑漆漆一片,都沒有月光。「戶牖之隙,則復見通」,戶=門,牖= 窗,我們從門、從窗戶的空隙,我們通過空隙都有辦法看到外面。「牆宇之間」, 牆=牆壁,宇=就是可讓水往下流的屋簷。「則復觀壅」,則把我們能看到的都蓋 起來而看不到。「分別之處,則復見緣」,我們若有分別,日光燈是日光燈,天花 板是天花板,這叫做能夠分別,我們能夠分別什麼東西是什麼東,我們就能夠看到 看見來的攀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不是在講真空,這是講空間那個頑虛之 中,全部都是空性,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屬於真空。「鬱垺之象」,鬱 垺是指我們凡塵的一些灰塵都飛上天空,就變成鬱垺。這一種景象「則紆昏塵」, 就是說看不清楚那些景象,被這些灰塵朦朦朧朧。「澄霽斂氛,又觀清淨」,假如 有下雨,把這些灰塵都帶到地上來,這空間就很乾淨很清淨,那個氣氛,我們就可 以看到清淨的景象。這是在講堂外面所呈現。 經文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 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 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垺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 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 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咸=全部,現在你看這些所有變化的形相。「吾 今各還本所因處」,我們現在把這些所有的景相,都還給於本來它會發生原因的地 方。「云何本因」,什麼樣是它的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這些變 化、看得到這些光明,我們還給太陽。「何以故,無日不明」,沒有太陽就沒有那 些光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所以這些光明屬於太陽,所以還給太陽。「暗 還黑月」,這個暗我們還給月亮,沒有月亮就黑漆漆。「通還戶牖」,我們可以透 過門、窗戶看到外面,這個通我們還給門、還給窗戶。「壅還牆宇」,會把我們塞 住的牆壁跟屋簷,我們都還給它。「緣還分別」,就是我們看到什麼知道什麼,這 些攀緣,我們還給分別心。可以分別這是日光燈、這是天花板,我們緣還給分別心。 「頑虛還空」,空中沒半點東西這些,我們還給空。「鬱垺還塵」,讓整個大地都 是朦朧的景象,我們還給這些灰塵,因為這些灰塵都飛上天,所以就變鬱垺,即都 看的不清楚。「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所有的世間,一切的所有,都 超不出這樣的事情、超不出這樣的類型,都是這樣。「汝見八種見精明性」,這八 種情形,有光明、有黑暗、有通、有塞住、有分別、有頑虛、有鬱垺,你能看到這 八樣的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你要還給誰。「何以故」,底下就講原因。「若 還於明」,假如你把能夠看到這八樣的這個,還給光明、還給太陽,「則不明時, 無復見暗」,現在太陽不見了,你就看不到黑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雖然 有光明、有黑暗、有通、有塞住,這些種種都不一樣。「見無差別」,看到的景象 千差萬別,我們能夠看的見性只有一個,它都沒有分別,所以見無差別。種種景象 千差萬別,我們的見性沒有差別,見性是一,見相千差萬別。「諸可還者,自然非 汝」,可以還的,那不是你。「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不用還的,那不是你,不 然是誰。這樣知道嗎?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萬相,萬相是現象呈現萬相,我們能夠 看到的就只有一個而已,一個見性。一個見性看萬相,萬相有差別,見性沒有差別。 沒有差別的見性不用還,這些萬相都要還。會不會很深?不知道怎麼還啊?那個「不 知道該怎麼還」不用我們來管,它自然就歸還了。你看現在太陽還亮著,當我們晚 餐吃了,就晚上了,太陽就不見了,光明消失以後呈現黑暗,而我們光明看得到, 黑暗我們也看得到。現在我們門打開、窗戶打開可以看到外面,等到大家都回去了, 全部都關起來,就塞住,看不到外面了。所以這個各有所還,這不就是我們。而我 們看到,了了分明,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沒有研究的時候, 它本來就已經在、就已經有了,可是我們不知道,現在有研究就知道,見性是一, 見相千差萬別。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曾提到紅陽廟修持,若啟發佛性,朝佛性真理研究,也一樣可 以回理天,請問他們不用求道嗎? 

【答】:這我們要很重要的跟道親宣示,求道就是授記。授記知道嗎?以往單傳獨 授,修持:你要當大法師,然後連續七代,上天才會授記,才會打開你的玄關,說 你有成佛的資格。那是先修而後得。現在因為我們人心不古,造的業又非常多,所 以要等到都修到功果圓滿才授記,已經大概都了了無幾,能夠得的就太少了。太少 的時候,當災難一降臨,玉石俱焚,不管是玉或石頭,同時都要遭難遭劫。所以上 天不忍,把好的也消滅掉,所以降道來拯救善男信女,降劫來懲罰這些為非作歹。 所以道跟劫並降。其實災難都是我們眾生自己造形成。 現在我們求道非常重要,假如沒有求道,可是也修的蠻能夠到達明心見性的程度, 那上天不承認。我們是繼承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有領天 命的祖師掌道盤來授記,那個上天才承認。要了解,這個是從無極然後太極、兩儀、 四相、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東方前十八加二十八加後東方十八,剛好六 十四,整個一個卦氣,一個元會裡面的氣數圓滿。所以我們活佛老師時常講:老師 是辦理末後一著,最末後,第六十四,再下去就沒有了。所以假如有人在作師稱祖, 那都是妄,都是自己異想天開,自以為是,自己都不知道而假裝會,那都不可以的。 所以求跟不求,差別很大。縱然我們有求道,可是沒有努力去修證,最起碼種子不 滅(我們的佛性種子沒有消滅)。假如我們種子(我們佛性)已經粉碎到碎靈,變成小的 像螞蟻、蚊蟲,那要集靈就要非常久的時間。而我們有求道,雖然沒有修證,可是 畢竟能夠成佛的因還在,當下一個元會開天闢地寅又生人的時候,這一些有求道沒 有修的又來了。我們看「皇母訓子十誡」就知道,我們在三山坡洗澡,老母把我們 仙衣仙鞋都收回去,把我們趕到凡塵來,那是講的比較好聽,其實是我們起心動念 才落入凡塵。所以有求跟沒有求,差別很大。有求,我們玄關打開,我們的佛性可 以跟大地融合融會。假如你沒有求,玄關沒有開,那你黑暗一片,那個種子會不會 就不敢保證。 那我們活佛老師有跟我保證萬八得超然,有沒有?(有),只是說一萬零八百年以後, 各自因果還要各自承擔。所以要我們研究性理心法,然後「了即業障本來空,不了 ―17― 還須還宿債」,要不要了?(要),就是努力修、努力了解真理,能夠了。了=透徹知 道,透徹知道我們佛性本體染污即不得。然後我們把所有不好習慣,把它修掉(修證 即不無),沒有脾氣沒有毛病,就回歸本位了,所以這個問的很重要,有沒有求差別 很大。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所以求道是活佛老師來點道,打開我們玄關,點傳師 是代表活佛老師,一請壇以後,活佛老師就到來了,活佛老師才有權柄打開玄關, 我們人沒有那個權柄。 

【問】:承上,在紅陽廟修持的這些人,到三關九口考三寶如何過關?因為紅陽期 跟白陽期的口訣不一樣。 

【答】:因為他們就不用到那個地方去,沒有資格去,所以就不用問那個問題。他 們沒有資格去那裡,沒有三關九口,沒有求道哪會有三關九口。

 【問】:請問自古自今三期有什麼人不用求道,可是深解佛性真理而回天的嗎?

【答】:除非在威音王之前,就是七佛治理凡塵。所以等到下一個元會,還有十佛 應世,有七佛來治理凡塵,三佛才來收圓。在三佛還沒收圓的時機之前,是七佛治 理凡塵,在治理凡塵的時候,你修的工夫到,你就不用上天指派祖師來授記,你等 到那時候才去當佛。

 【問】:請問關老爺被毒箭射中,在刮骨處理傷口並沒有上麻藥,可是他老仍如如 不動閱讀書本,這不是已經找到不生不滅的佛性嗎?可是他老歸空的時候,並沒有 去理天而是去氣天,請問劉講師這是怎麼一回事? 

【答】:我要當老母啊?要了解,刮骨的時候本來是很痛,可是你把它轉移到佛性 本體的話,佛性本體是不會痛。他老人家是忠義傳世,因為他是忠義,不是說他現 在在氣天,而是派他來掌管,現在是作天公,所有大小事由他來掌管,來管我們凡 塵,是這個一職位讓他在氣天,不是說他的修持只有到氣天而已。 

【問】:劉講師說我們都有神通,因為想到台北火車站便已經到了台北火車站,這 是假想,不是嗎?如果後學住在美國二十多年,去的是已經拆掉舊台北火車站,而 不是新建的台北火車站,那後學不曾去過新建的台北火車站,所以是假想,而不是 真的去到哪裡。 

【答】:各位前賢要了解,相是無常變化,你不要說二十幾年,你再經過兩百多年 以後,你再來看現在新的台北火車站,它還在嗎?沒有了,所以那個無常變化,不 要住相,無常變化,相都是假的,不是沒有而是有,可是要了解,那個相都不固定, ―18― 形相虛幻不實不固定。譬如說老一輩的,住在以前都沒有東西吃,而現在小孩子卻 是吃的很浪費,好的東西一直餵他,他也不見得喜歡吃,是不是都時過境遷,都不 一樣。我們不能把不一樣的固定化,它又會變化,以後又有事情以後有災難,那誰 會曉的又是什麼樣的景象呈現。在非洲小孩子在垃圾堆找東西,連大人也在垃圾堆 找東西吃,那是什麼景相,所以景相都是虛幻不實在,是假的,不要住相,都會變 化,一定會變化,美國變化的更大,這一棟建築物已經超過多久,整棟就用爆炸的 幾秒鐘讓它不見,而你住在那個還沒爆炸之前景相裡面,幾秒鐘以後是不是不見了, 所以相是假的,不要說以前的相是怎麼樣,我都一直住在那個,那變成我們人的毛 病。相都是假的,不要住。你住了,它也不會永遠存在。所以在你的腦海裡面就是 要過的生活有意義,然後非常的能夠逍遙,那才是追求的方向目標,而不是在相: 我有去過、我沒有去過。神通不是這樣說的,佛的大用,我們要善用,大用可以改 變整個宇宙現象,不只有那小小的一個建築物,那都不值得一談。 

【問】:初禪打坐不會餓,為什麼? 

【答】:那也是短暫的,哪有說你初禪打坐不會餓,你再打坐個幾天看看,看你餓 不餓,餓的都讓你站不起來。那都是短暫的現象,不值得炫耀。真正你要修道,都 不用吃飯不用呼吸,要到第四禪,第四禪才可能不用呼吸不用吃飯,還可以到達滅 受想定,就是大迦葉現在的定,在雞足山,那才叫做真的大定。大迦葉是奉釋迦牟 尼佛的遺命,要等到彌勒祖師下生,把所有跟釋迦牟尼佛修的弟子都帶來交給彌勒 祖師教導,他的工作才完成才可以歸空。時間還沒到,彌勒祖師下生了沒?又不要 落入爭執了! 

【問】:第四禪不用吃也不呼吸,為什麼?達摩祖師九年面壁,是進入第四禪嗎? 還是他的佛性在天上,而身體在面壁? 

【答】:問的人心意識太強。心意識太強妨礙我們修道,因為心意識的變化無常。 佛明確的告訴我們,不要用心意識來修道,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然後我們心意識 的形成都是因緣聚會。所以佛講,心者聚義,意者回憶,識是現知義(顯現讓我們知 道),這都是很多的因緣湊合才有,所以心意識變化無常,不要用這個來修道,用這 個修道我們自找麻煩,煩惱很多,又修不成道,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用我們萬緣 放下一念不生那一個真心來修道才會成道才會成佛,一定要找到正確的佛因,而那 個心意識是妄想,不會成的,所以你愈往那個方向去追求去努力,你煩惱就愈多, 功效的呈現都是短暫,很快就變化,那個不真,不要追求。我們要徹底了解,不能 ―19― 用心意識,跟人家勾心鬥角都是心意識。我們勾心鬥角好不好?(不好),絕對不好, 造了很多的因緣,跟很多人結怨,這些怨你都要一個一個去了這個怨恨,你看是不 是很忙,跟我們說修道人不可以養寵物一樣,你養寵物,你要保證寵物也成佛了, 你看是不是找自己麻煩,自己都修不成佛了,還要保證寵物成佛,所以我們不要自 找麻煩。 

【問】:自古有肉身菩薩示現人間,為什麼沒有進入第四禪至千年示現人間。 

【答】:那個也是他的發心慈悲,你要說肉身菩薩,你三年以後會死掉,你三年就 不能吃、不能喝,然後才有辦法保持你的肉身不壞,那個只是要告訴凡人:你努力 去修是可以成就的,可是他受那個苦,要本身去經歷才會知道。不要說三年,我們 若三天不吃,大概就爬不起來了。

 【問】:剛剛有講迦葉尊者在雞足山,那曾經來借竅過,是什麼神果來借竅? 

【答】:因為大迦葉在雞足山是他的肉身,而來借竅是他的法性(就是他的佛性),我 們的佛性修證以後有千百億化身,不只可以化一個身,可以化千百億個身出來。所 以我們要了解佛性的奧妙。因為大迦葉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交代,所以就要保持他的 肉身還在,這樣到時候要帶跟釋迦牟尼佛修的弟子來交給彌勒祖師才有一個憑據, 所以大迦葉還要等彌勒祖師下生。因為大迦葉要讓凡人知道,所以有一次大迦葉把 雲南雞足山分開,分開以後大迦葉走出來,遇到一位博士,而大迦葉沒有對這個博 士講說我是大迦葉,是那位博士遇到以後,把它遇到的情況描繪出來以後,才說這 是大迦葉,可是那時候雞足山又合起來了,大迦葉又在裡面了,是這樣子的,大迦 葉要讓世間人知道他還在,只是這樣子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