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修行還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修行還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成佛之路-台北醒世佛堂_104/01/23

我們求道都會覺得說,都已經是得到最上乘了、最殊勝了,可是假如說我們求道的時候就已經得到最疏勝了,我們今天整個道場、整個一貫道給社會的觀感不是現在這樣,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去了解,我們得到的性理真傳沒有了解,沒有了解做不出來,沒有做人家不會看重;假如你真的一求道了、一點道了,性理心法都了解,那你今天做出來的,整個社會的觀感絕對是不一樣,那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流落到人家聽到:啊!一貫道,從鼻孔出來的氣,你看我們真的是污辱到我們活佛老師,讓我們老師非常沒有面子,就是我們沒有把道好好發揮,真的差得很遠,不要說別的,光心就分不清楚,妄心跟真心就分不出來,我們都拿妄心在修道,都很認真用妄心在修道,怎麼會修得成,修不成道啦!

    所以我們一定要研究,你研究才了解妄心成不了佛的,要成佛一定要真心,真心不會變化、沒有形相,要自己領悟,是很容易的,只要我們能夠做萬緣放下,你萬緣放下了,那個萬緣就是全部都「妄」,妄你放下,真才會出來,可是我們妄都放不下,我們都不肯放,所以我們的「真」就出不來,那你沒有真,修道都沒有進入軌道,那個修道都是口頭上的修,你真正的要修道,要進入佛性,進入佛性以後,那個修是無言(沒有語言的),『無言之法』最高的,可是我們現在差的很遠,光一個「識心」跟「真心」就沒辦法分辨,那你這樣怎麼修?你拿什麼心來修?都已經錯了都不知道錯。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不是說識心不要啦,要,我們生活要用,那個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成不了佛,一定要本體,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很困難,你萬緣放下的時候,沒有妄,這個時候我們有一個很靈敏的『知覺性』,因為你放了什麼都沒了,什麼都沒的時候,你可以仔細來觀察,是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妄都沒有的時候,我們那個真(就是靈敏的知覺性)就呈現,後學把這個叫做『佛性的輪廓』,你要先認識祂,你不認識祂,以後的修道,以後你聽什麼你都不進入修道軌道,你要先了解這個,先知道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你已經了解了、深入了,你對修道就很有把握,一定可以成佛,時間早晚。

   那假如我們用識心來修,你修了千生萬世都不會成,這個後學都一再講,可是我們都不重視識心跟真心,都認為我在修的心就是了,不知道那個心是不可以,無常變化、生滅的,我們用生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佛的果位,怎麼會成?絕對不成!所以一定要找到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你找到這個本體你就可以成,有信心可以成,絕對成,那我們一定要找到。

  後學都講,不是很困難,很容易啊,我們最初淺的,就是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是假的,那我們為什麼會講話、會動?那個指揮的,那個就是佛性本體,你看多容易,可是這個一發揮出來了,就變成作用(變成佛性的功能作用),因為用了就沒了,那我們要『攝用又歸體』,你體已經去摸到了,你可以攝用歸體回到本體回來,那個用了,過了就過了,不會記在腦海,可是我們現在用識心、用生滅心,你都記在腦海記得牢牢的,這樣的話我們煩惱多又不成道,所以一定要找到根源,是絕對可以成的,不困難,不是說後學在拐騙啦,都說後學在騙人,不是啦,實在很簡單,只是我們沒有接近,當你都已經接近了,你都跟祂在一起了,所以為什麼會修到後來『全相皆性』(所有的相都是佛性),可是我們開始為什麼一直強調:「相是假的,要破相,不要住相」,各位要了解喔,你先要「破相」然後「全相皆性」那個階段差別是很大喔!因為有相(有形相)背後支撐的就是佛性,沒有佛性那個形相不會存在,所以以這個角度來看,當我們修到很熟悉的時候,我們不住相了,那個時候所有的相都是佛性,這樣我們才能通過修道的軌道,不然我們還沒破相,就所有形相都是佛性的話,你看我們怎麼修,所有相你都把它當成真的,怎麼修?沒辦法修啊,為什麼?變化無常!你還住在舊的形相,新的已經變化了,你還住在舊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對相我們不排斥,不是滅相明空,是『即相明空』,即相了解就是性,這樣才會成啦!

    所以一定要研究,這個不是光說,一定要研究透徹知道,「我得到的都是最高的道」,沒錯,可是你沒有發揮啊,假如發揮的話,你看我們從佛性發揮出來,都是利益大眾,怎麼會被人家講話、人家指指點點,為什麼?就是我們做的不合理,我們做的不合一些常態,人家才講話,那毛病出在哪裡?出在我們:「重聖輕凡」,我們都把重聖就是佛堂,輕凡就是家裡;我都到佛堂來了,你要把佛堂吃倒嘛。所以要了解到,我們家裡的人,佛性就是聖,現象就是凡,我們重視聖(重聖),就是重視佛性,家裡的人一樣也要渡上來啊,那怎麼社會會講話,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都放著家裡不管,然後都跑到佛堂來,佛堂的事情重要。

    後學都講,你整天在佛堂做事不會成佛,心性不明,不明心見性怎麼成佛?以往修證成佛的都是從心性修成的,沒有從事相(事情跟形相),事情跟形相修不成,你做到滿頭包都不會成。所以要了解心性要明,要明心見性,知道我現在用什麼心:「是生滅的識心、是真心」,你要知道,最起碼心明了,你因果不昧(不會迷昧因果),然後因為你心明了,能夠見到真心,真心就是佛性,見性一定成佛,所以「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這個修證者一再的跟我們講,確實也就是這樣,那我們都能夠了解,是不是就很簡單了,就很初淺不深啊。我們是自找麻煩啦,我們找了很多麻煩,找了很多不該有的,我們都把它找來了,然後我們很苦很苦,從哪裡來?所以要了解到,這個苦都是主觀的認定,沒有客觀的標準,你覺得很苦,你縱然很有錢,很有地位一樣苦,你假如已經心樂,像顏回一樣,居陋巷簞食瓢飲,人沒有辦法生活的環境,回也不改其樂,他那麼快樂是裝給我們看的嘛?不是喔,是真的從心理面發揮出來,他怎麼能夠快樂呢?就是他找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他安住(把心安住在佛性本體上面),不動了,叫做『無生法忍』,那他說死,早死晚死都會死,已經找到這個最重要。

   所以我們可以從記載明瞭顏回重視什麼,「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這樣而已。那我們呢,「喔,有得到很寶貴的,我們重視祂嘛」,去賺錢、吃飽、睡到很熟了起來,有空再來修道,是兼職的,沒有說全心投入,我們全心投入怎麼會不成佛呢!絕對成的,一定要從理全部透徹,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你了了就是真理都透徹知道,沒有業障啦,真理裡面哪有業障;你不了,未了的時候還須還宿債,你欠多少就要還多少。

  各位前賢我們還不完,為什麼?六道輪迴太久了,我們一輩子所欠,你看就要幾輩子來還債,還不完啦所以現在教我們『頓教法門』,讓你有辦法從凡夫直接修到佛,不用讓你一階一階來慢慢爬,你現在爬來不及,你還沒爬到一階層,你這輩子已經過去了,再來呢?再來就又迷糊了,哪有辦法這麼好的修道環境,沒有了,已經沒了,有這麼好的修道環境怎麼不把握呢?又不很困難,只要萬緣放下,日常生活之中請佛性當家,不要讓六根當家,六根都要害我們去六道輪迴,六根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聞、喜歡吃、喜歡摸、喜歡身體享受、喜歡意念胡思亂想,哪一個是好事,都是要帶我們去六道輪迴,那我們怎麼那麼乖都聽六根的話佛性對我們講這個都不會造業的,那我們怎麼都不去做、都不聽佛性的指揮所以為什麼要研究,就是在這裡啦,研究請佛性出來作主,請佛性帶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視聽言動,所有日常生活都佛性在指揮,哪有業?沒有業就不用受苦啊,解脫了。

  不然我們日常一直做,起心動念這麼多,什麼時候可以解脫,大概太陽從西邊出來啦,不可能!所以要痛下決心,我一定要成佛,這樣會嘛!困不困難?所以都在我們的心,我們只要心很堅定,很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後學都一直講,一定要把祂找出來,你找出來然後還要一直培養祂,讓祂能夠茁壯長大,這樣一來,你就都不會受到外面的引誘變化;那你若對這個(佛性)都還沒有,還在搖搖擺擺,那就危險,就不一定了。

  我們要了解,得到的確實性理真傳,很寶貴,可是我們就缺少研究。我們活佛老師都講,我們現在這樣一直辦,是跟眾生結這個善緣,因為這個天時走的快到整個人都要滅,所以先給你點一下,讓你種子不滅,那我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機會修證成佛呢!這麼好的機會,所以活佛老師都一直說後學洩漏天機,洩漏天機,一直要把後學的命收回去,後學說慢一點,慢一點,後學都還沒把大家教會,等到後學都教會了,再收回去。你看好幾次,真的命都快沒了,差一口氣而已,一口氣斷了就沒了,還有後學愿力很大:「你按照後學講的去做,你若沒成道,後學再來陪你修,絕對成的。」那為什麼後學要發這個愿?後學說:「後學了解常樂我淨」。常,永遠都不變的,也是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祂就是常,那你找到這常的佛性本體,你就快樂,沒有苦,然後這個就是我,我就是佛、就是如來,我清淨的,常樂我淨。那常樂我淨還怕在凡塵受什麼苦,那個苦以我們修證者的眼光來看,都不值得去講,哪有什麼苦?只有一直唉唉叫,唉假的,真的苦叫不出來,你若去三惡道、無間地獄,那個苦你能夠講的出來嗎,後學有看大藏經,佛有說地獄裡面的苦是什麼樣的情形,都有講出來,只是我們若講出來,就好像在恐嚇人家,「恐嚇人家說這麼艱苦,你為什麼還要在凡塵受苦拖磨」,所以就都不要講,就好話一直講,你就要修會成佛喔,現在聽一聽卻說,會嘛?會,絕對會。

  我們七法財在我們佛性裡面,第一個先要「聞」,你要聽到,你聽到這麼殊勝的上乘佛法很困難,你看外面在講,都講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看怎麼成佛,後學說四念住不是這樣,『觀身性相猶如虛空:你的身,不管是形相、佛性,都跟虛空一樣,你看就已經成就了;『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沒有;『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你看這個四念住就已經是讓我們成佛了,那你若在那觀身不淨、觀身不淨,你再怎麼久還在觀身不淨,要怎麼成佛,成不了佛,佛哪有在觀身不淨,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很殊勝的,怎麼會不淨,那個是在叫我們眾生不要貪戀凡塵,起頭的時候做的,後來都不是這樣,所以一定要研究,你不研究就不知道啊,我們在生活就已經時常說你知道嘛?知道,知道什麼道?不知道,要認真喔,都認假,所以我們都在生活之中點,點不醒啦!再怎麼點,都在睡覺,都不想要醒,甘願醒了沒有?

    所以假如我們開法會重聖輕凡,不要解說聖是佛堂,凡是家庭,我們今天給社會的觀感不會這麼惡劣,人家一聽到一貫道真的都不屑,你看到那個表情你真的就很難過,這麼殊勝的道怎麼會變這樣,我們做的,我們做來的;假如你都把家庭照顧好,修天道由人道做起,人道圓滿,天道才可以到達,你人道都圓滿了,你看社會怎麼有什麼話講,我們自己都做不好啊。後學在老前人、前人身邊,也從來沒聽過重聖就是要重視佛堂,輕凡就是要輕視家裡,從來也講過這個話,都一直講修天道由人道做起,人道要圓滿,你看家庭都圓滿了,修道就快快樂樂,就已經在佛的領域一樣,所以我們自己做的不好,才會惹起人家非議。

   九二一大地震我們一貫道是最會煮飯,煮菜,大家都要吃一貫道煮的,最好吃,剩下的都收起來,只有我們一貫道在支撐,菜都一整車載過去,大家都無條件布施提供,米、菜、去煮去炒都是一貫道,可是你看電視報導,我們一貫道派代表去給電視訪問,電視記者連問都不問,不要理你,把你摒除在外,後學看了都很難過,其它所有的都一直吹埲,你看最後收拾的還是我們一貫道,已經都收到光光了,要吃沒得吃,都我們一貫道在煮給大家吃,你看我們那個心地,他們學得到嘛?學不到的,我們要了解,這個是一個小細節,我們都已經能夠做了,所以你看那個時候出錢出力都不會拒絕,很難得的,可是我們在某些方面,真的就缺陷連連。各位前賢,有沒有缺陷?所以我們從心修道,就是從心來修,心要很清淨,也要很寬廣、肚量大、見識廣,你做出來人家才會服。

  所以自古以來,以德服人,你都有德建立了,大家都服,不用講話,人家都跟著你,會講沒用啦,只是一個轉捩點而已,你若是聽一聽都不做,也是白白浪費。所以各位就可以回想,你要聽這個道理,你到哪裡去聽啊?你在社會上你就找不到,沒有這一種場合讓你研習。今天要來有後學有用青杞去熬煮來喝,所以很有氣力,不然後學又怕聲音沙啞講不出來。我們要了解,我們真的得到的非常殊勝,你看「謝謝你」、「三寶」,裡面都講的很詳細,你看「永嘉大師證道歌」真的都鉅細靡遺,都說得很詳細,看我們要不要做,看我們要不要成佛,要的話你就努力,都是要求自己的,不是去要求別人,你自己做到你自己高興啊!

我們回來研究楞嚴經,不然我們這一本不知道要講多久。

  【問】:……,你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如何達到煩惱即菩提,…,(聽不清楚)

劉講師答:所以喔,你這個觀念已經錯誤了,煩惱即菩提跟萬緣放下是兩個方向。因為煩惱是誰生的?誰生煩惱?是我們佛性生的,這個佛性生煩惱出來,那為什麼不生菩提呢?那個能生的就是菩提,所以煩惱即是菩提就是在講這樣,你能生的、你能夠生出來的,那個就是菩提,那個就是覺,覺就是菩提;那你不生覺,你生煩惱來煩惱,不是太聰明了嘛!所以萬緣放下,不能用這個方式,你用這個方式的話,你萬緣放下永遠放不下,你卻被卡住了,你還在煩惱即菩提、煩惱即菩提,怎麼放?有沒有體會?兩個方向,「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能想;那你假如要想「煩惱即是菩提」,那要專注想「煩惱即是菩提」,煩惱怎麼來,你去了解煩惱怎麼來,你知道了,你就找菩提。

    【問】:比如說你在做萬緣放下,就有很多雜念出來,…(聽不清楚)

劉講師答:所以叫放下,萬緣咧,你雜念出來才一點點緣而已,要不要放?你看,你自己生出來的問題,你自己可以回答。所有在做萬緣放下出來的問題,那個都是緣、那個都是妄,都要放,你全部都放,放到已經全部沒有,你那個靈敏的知覺性佛性本體就出來。那你若說我在做的時候,都有念頭、都有很多念頭來,那你已經被那個念頭束縛了,永遠都做不成,永遠都沒辦法體會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知道嘛?所以問了以後,大家都會知道,把問題都解開。講煩惱即是菩提,就是在講我們生發煩惱,最可憐就是走入煩惱的內容,你一走進去了,就煩惱不完,可是我們都選擇走進去煩惱內容,不回過來看煩惱從哪裡來,你回過來看的話就是菩提,就煩惱沒了,煩惱它沒有體、沒有性。煩惱不會說:來,現在整個煩惱要給你,你就要接受,會不會這樣?不會阿,煩惱沒有體,也沒有性,都沒有,是我們自己找的。

   貪瞋無自體,觸境自成迷」,貪瞋癡都沒有,全部都沒有,我們自己迷,自己跑進去。認清了沒?對你幫助會很大,往後念頭出來了,欸!不要出煩惱出來,這就是菩提,你看整個都是覺,你整天都在覺之中,就是佛的領域了,好不好!就看我們要不要做「萬緣放下」,一定不管遇到什麼,即使佛來讓你看,一樣放下!你不能:「我都沒看過佛,佛來顯現讓我看」,糟糕了,你又攀緣了,佛來了把它斬掉,消失,這個才叫萬緣放下,那你看你放下,放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是不是你自己的佛性本體出來?就已經出來,我們這個佛性本體出來『這個就是佛』,不是很遙遠,不要高推聖境自居卑屈,不用,我們本來就是佛,我們自己不要當佛而已,我們自己說凡塵很好玩,機票買了去國外觀光,不願意放掉,回來就很累,還花很多錢,若是祖先有留一下一些財產還好,若是自己賺錢拿去玩,實在沒有價值,我們若拿那些來幫助窮人,讓他們改善生活,你看世界報導,非洲地區沒得吃,身體全是病;那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有夠幸福的,可是都不覺得好,「哪有,本來就這樣!」要知道,是我們累世修來的,不是本來就這樣。在台灣大家都很善良,若有災難,大家一呼聲…,你看救火的消防員六個死掉,大家幾百萬一直拿出來幫助他們,我們台灣人真善良啊,所以才會福報這麼大,我們要惜福啊。

   【問】:六度波羅蜜跟四攝法,布施都排第一個,能不能重複一遍。

劉講師答:因為布施就是捨,就是你不住相了,你就能夠布施,所以就排在第一個,你能夠布施,你就捨。若你都很多錢,你都照顧的很好,那個叫守財奴。若你捨布施,是不是都可以幫助別人,你若有幫助過別人你就知道,幫助別人的快樂,比被人家幫助的快樂還大,你接受幫助當然也是好,可是你在幫助人家,你有能力可以幫助人家,那種快樂超過受幫助的。我們要了解,為什麼都把布施排在第一個,因為布施就是捨,所以我們能夠捨的話,我們不住相了,那不住相了以後,已經接近我們的佛性本體了,我們若把這一些有形有相的看的很重,那表示我們跟佛性距離很遠;那已經把無形的佛性都重視了,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我們已經接近佛性了,接近佛性了就能夠回歸到本來,本來都是佛啊!

   【問】:(…為什麼我們六根,七大,都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聽不清楚,37:55,)

劉講師答:很好,這個能夠讓我們更透徹了解。確實,因為「觀相原妄,觀性乃真」,你看到形相它是妄,就是會變化,會變化的都稱為妄,不會變的就稱為真,我們的性就不會變,所以性是真。所有落入形相一定會變,所以就叫妄。佛為什麼會把所有的相,都融入我們如來藏妙真如性,因為有性必現相(我們有佛性了,佛性會現出萬相),所以了解萬相的顯現是從佛性出來,佛性沒有形相,可是不拒絕諸相發揮。我們一定要知道,所有的形相都不會很久的時間存在,像我們堅固的房子也才一百年,一百年在我們佛性來講只是一刹那,一下子就不見了,所以佛性不拒絕所有形相出來,因為沒多久它全部回歸到佛性回來,整個都回來了,整個形相都不見了,那不見了去哪裡?回去佛性了。

   所以要了解,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去沒有去的地方所在,好像我們來出世,我們來出世從哪裡來?一樣,沒有來的地方;我們死去哪裡?一樣,沒有去的地方;那沒來沒去,就沒代誌(台語)。那我們為什麼有代誌(台語)?就我們自己生的,我們自己不甘願放下;我們若甘願都放下,就都沒事情了,沒來沒去,就沒代誌(台語)。所以修證者講出來的話,就是這樣:「沒有來也沒有去」,有來有去是現象,無來無去是佛性,佛性沒有來去。所以我們能夠了解到佛性本體,就是能夠得到無生法忍,沒有生祂就沒有滅;那我們今天住相就有生就有滅,我們對生又很貪戀,對滅又很哀傷,就兩邊。所以我們了解,我們都是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做一些事情,自己來接受,都是這樣,都是多餘的,所以真的你年歲一大了,一定會講:「咱來出生無半項,回去雙手也空空,住在世間若眠夢,死了江山換別人」(台語),就是這樣,年歲大了感嘆深就會想,他就會想來的時候真的什麼也沒帶來,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真的在凡塵就好像一場夢、作夢一樣,你死了以後,你所有的物質、所有的東西都別人的,「很感謝喔!留下這麼多給我,都用不完」,若是兄弟姊妹太多就糟糕了,爭吵你分的多我分的少;都不要給他們,整個都布施給窮人,大家都感謝你;你若留給你的子孫,讓你的子孫在為財產爭吵,你看了會這樣做嘛!你若看到子孫在那邊爭財產,那時候知道我就捐給慈善機構,讓它去幫助別人。所以他再起來的時候,他會改變他的做法。

   【問】:佛陀悟自本心而證道的時候,是授記呢還是證悟?

劉講師答:這個就牽涉到很廣。因為我們在一個元會有七佛治世三佛收圓,在七佛治世的時候你只要領悟到你的本來,你就可以回歸到本位不用授記,可是在三佛收圓的時候就要經過授記。因為佛又是示現,祂已經成佛了,早就已經成佛了,所以佛講這個話,五千個比丘集體退席,「說佛亂講,說祂早就成佛,亂講」,所以不聽,五千個喔,不是五個,五千個集體退席,舍利佛說怎麼不留他們,佛說「退亦佳,很好,他們退很好,不會毀謗,不然他們現在若繼續坐下來聽,他們聽了不喜歡就毀謗,毀謗的罪在無間地獄,很重。

    那舍利佛問佛說,他們這一世過了再來,他們會不會接受這個觀念?佛說不會,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定性。所以我們要了解,菩薩有「定性菩薩」,阿羅漢有「定性阿羅漢」,辟支佛有「定性辟支佛」,外道他們有「定性的外道」,我們眾生就是「不定種性」,還沒有固定說我是佛、我是阿羅漢、我是辟支佛、我是跑到外道,都還沒有,叫不定種性。那不定種性就可以改變,你把自己固定就永遠都釘住了。所以你看經典就會看到,阿羅漢他們都會哭,我已經都蕉芽敗種,沒辦法再改變,他們都很傷心,所以很多菩薩他們就發心,讓這一些阿羅漢、辟支佛捨小向大,把小乘的捨掉,向著大乘進行,那一定也是一樣從心(從心做),你肯了、你肯把你的成就全部放掉才可以,我們一般有成就了以後都不肯放捨。所以後學說我們不修那個階級的修法,我們修「頓教」,你階級的修法每一層都有一個成就,你現在成就,就高興的都住在裡面,要再進步就很難,要有機緣才能夠捨掉你的成就,又向前進。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都在講,比丘守戒律守的很好,佛就說危險,你看是不是都不一樣。我戒律守的很好,就很好了,佛說危險,為什麼?大家都要害死他,他太好了。所以你好還不能驕傲:「喔,我修的最好!」好了,你準備命要不見了。那我們也一樣啊,各位前賢,有的研究性理心法了解一點就很驕傲:「你看,我知道的比你們多」,危險!準備天上飛!我們在地上走嫌太慢,我去天上飛比較快。所以後學就講不能驕傲,我們在凡塵落入形相了,都當眾生了,你有驕傲的本錢嘛?假如你都了解可以修證了,這麼多眾生都還沒有修證,你捨得他們嘛?所以都沒有驕傲的本錢,一定要能夠謙虛,要把這個理真正的告訴眾生,「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還宿債」。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都很好,「一句了然超百億」,你聽到一句好的,讓你成就的價值,超過百億;縱然萬兩的黃金亦值得,你看夠不夠好,我們現在若聽到這一句很超然,唉!現在去找工作賺錢比較重要,超不超然又看不到,是不是這樣?還是啊~是就慘了!。

   【問】:剛才有解釋,後學想到以前一個疑問,六祖壇經裡面有提到:「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劉講師答:對!對!就是七佛治世,威音王以前,以那個威音王為界線。以前的你只要領悟到究竟了,你就可回去,不用授記。威音王以後都要經過授記,你沒有授記上天都不承認,你再修的怎麼好,都不承認你是好,不讓你成佛,是這樣。

   【問】:後學曾經問過,沒有得道的但是他修得很好的,您說他還是可以回去。

劉講師答:是這樣,因為他在凡塵累積的善,他的佛性有亮,那麼他種子不滅,他的靈不會粉碎,他在凡塵的信仰看他相信哪一位仙佛,他會在那一位仙佛的佛世界裡面依賴,依賴他在凡塵所景仰的佛,他會依賴在祂身邊,然後渡過我們這個我們整個元會的渾沌,再開天闢地以後,他又來凡塵降世,那我們修道都沒有修,也是這樣,就是種子不滅,你的靈不會粉碎,粉碎就糟糕了啦,要非常久才能夠集靈,所以先把靈先照顧。

   所以我們活佛老師最近也講,我們現在都是在作這個工作,也知道都沒有很努力修啊,所以遇到很努力修的喔,老師也真的很感動,很努力修的老師說:「你努力修,你的家裡老師全部把你照顧的好好的,叫陳兄不要講喔,你講了,老師就很忙喔!」老師也很可愛。

   【問】:剛剛說的…(聽不清楚),你修證之後,就不用再來還債了,…。

劉講師答:所以「了」跟「未了」差別就很大。「了」了以後,「了」就表示你已經到達無極(無到極點),那你無到極點哪有業障,業障要放哪裡,都已經無、無到極點了,你業要放哪裡,沒得放。可是我們要了解,以凡塵的觀念:「有欠人家錢就要還人家錢」,這個是天經地義(就是固定的因果),可是我們一成道成佛,那個沒有關係的眾生我們都予樂(給他快樂),有苦都拔苦,那與自己有瓜葛的眾生,你怎麼會不照顧他呢?以凡塵的觀念來說,都沒有關係的都解救他了,那有關係的怎麼不解救呢?那絕對更加照顧啊!那是真理以外的理,真理裡面(無極裡面)都沒半項(台語),怎麼哪有欠業債,那說要還債,我們還不完,我們的六道輪迴太久,欠的債太多,不要說這麼久千生萬世,光我們這一輩子就好,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你看我們吃了多少生靈,你吃人家一命要還一命,你還得完嘛?還不完,你怎麼可能還的完

   所以我們現在天上開一個很好的門讓我們走,我們就按照這個門走。不然你說我要還的清再回去,那你去還、還…,免驚有回去的時候(台語),不要說千生萬世,光一生就好了,我從出生,大人為了小孩子好,去買吻仔魚來給小孩吃,你看一盤吻仔魚有幾尾,一尾一條命,你吃一盤要還多久,所以從理走進去比較快;你若從形相,就沒完沒了,沒法度(台語),你想要成佛,犀牛望月(台語),我的成佛是很簡單,但是你若住相要成佛,犀牛望月是沒辦法的。

   【問】:請問這個「清淨心」跟「靈敏的知覺性」…(聽不清)。

劉講師答:因為用的角度不同。靈敏的知覺性是後學發明出來的,清淨心是佛經裡面講的。

   【問】:那「萬緣放下找到清淨心」跟「萬緣放下能夠回到靈敏的覺性」是一樣嘛?

劉講師答:一樣!是一樣!只是讓我們能夠容易接受,你聽到要能夠接受,所以後學會考慮,我這樣講出來你會接受嘛,這點比較重要,若後學講講講,你都不接受,就白費後學在講,又講的這麼出力。

   【問】:修道是內聖外王,內聖外王…(聽不清),…否則在都照顧你的家裡,就沒人去出國修辦?

劉講師答:所以你還是在相上用心,我們要了解,內聖外王,內聖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外王,王就是中間一橫就是道,三就是三界,你道貫三界叫做王,你能夠道貫三界了,你哪會只有照顧你家人,一定是全天下你都利益眾生,所以不要在相上用功夫。當然走出來啊,你自己關的你還講,你都不願意出來,你都關在家裡面只有講講講,講說要走出來、要走出來,要走出來要實際啊,實際能夠走,不能用說的。

   【問】:後學是想說,劉講師說家裡要照顧好,那這樣乾脆就在照顧家裡。

劉講師答:家人真的那麼脆弱嘛,都要整個都去照顧,他才會活,大概不是這樣吧,你的顧忌太多了。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佛、法、僧三佛一體

阿彌陀佛翻成中文,叫做無量壽,無量壽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真心佛性就是無量壽。旁邊不是有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有沒有?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就是般若妙智慧;大勢至菩薩,大勢至就是要完成我們的愿,我們立的愿要去完成,那個需要大的勢來做。三佛一體我們不是講過嗎?有沒有印象?因為很少推廣這個,沒有把三佛融成一體。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佛性,上座觀世音菩薩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下座大勢至菩薩是我們的行為。所以佛、法、僧三佛一體,是一體的,就在我們身上

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沒有路可走

 
所以為什麼現在凡人一口氣不來,家屬趕快要請誦經團來誦經,對不對?就是他已經在生的時候,不知道佛性的寶貴,他一口氣不來,佛性已經没有路可以走,那個時候才知道緊張,「唉唷!我要去哪裡?怎麼都没路可走」,很緊張了,所以那個時候家屬趕快請誦經團來誦經,因為經就是徑,就是路徑,就是路,要你走的一條路,很光明的大道,一條路,這一條路可以到達天堂的,非常殊勝,可是在世不研究不聽啊,死掉才來指揮一條路,他可以到天堂嗎?你看那個都寫「接引極樂世界」,對不對?有没有啊?假如一口氣不來都接引極樂世界,那我們就坐著等死就好了,我們等死都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要了解一定要修,你要有資格,要修了才有資格去極樂世界。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把凡塵那些我們不好的脾氣毛病改掉,那些佛性本來就没有,把它改掉,就可以回到我們本位,本位最好,西方極樂世界還没有到本位,没有到本位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各位前賢,假如有人問我們:「你要求什麼?」我們心裡面怎麼回答,會不會跟六祖一樣?大概不是啦!惟求生活能夠富裕,然後作佛兼的就好。最現實的狀況就是這樣。先求能夠生活,能夠物質很富裕,日用都很豐盛。是不是這樣?没有人回答,內心都在想,對啊!就是這樣,我們要了解日用不缺即可,只要我們有的吃,有的穿,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了。我們再努力打拼,我們一口氣不來,没有一樣東西我們帶得走,一毛錢我們都帶不走,所以不用累積,不用累積財產,我們一定要累積我們八識田中的佛因,這才是重要。因為佛因我們一直累積,成佛就一定有份,我們佛因都不種,可以成佛嗎?就成不了佛了。所以佛因一定要種。
   佛因是什麼呢?第一個一定要先追求明心見性,心性一定要了解,真理要透徹;然後接下來,就一定要幫助眾生,所以我們一直在幫助眾生,能夠使眾生都離苦得樂,那我們佛性八識田中的佛因就種得很足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朝這個方向。一方面能夠明心見性,對性理心法一定要研究;然後有機會有能力幫助眾生一定要盡力,而且要趕快,這個時間不等人,很快一轉眼我們一生就過去了,我們可以回想我們怎麼來到現在這個年歳。我們想看看我們怎麼一下子就這麼多歳了,有没有想過?怎麼一轉眼就這麼多歳了,時間真的快耶!不等人的,所以要及時,要趕快努力的研究性理心法,要明心見性,一方面努力地幫助眾生,有機緣的話上天大開普渡,趕快渡化眾生求道,這是很重要的,先把他領進門,師父領進門,修行就在個人。所以我們了解六祖到五祖的地方來,五祖就問他:「你是要求什麼?」,他就目標明確「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我們在人生的過程裡一定要有個目標,我們就朝這個目標努力前進。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明心見性



我們面前都有佛像彌勒祖師,請問各位前賢,是彌勒祖師跑到我們的眼前來?還是我們的眼睛跑到彌勒祖師的表面上去?是彌勒祖師跑過來呢?還是我們跑過去?(跑過去/跑過來),剛好兩邊,有的說跑過來,有的說跑過去。不管祂是跑過來,還是我們跑過去。當我們眼睛閉起來時候,那個時候怎麼辦?趕快各歸本位。所以我們要知道,彌勒祖師既没有跑過來,我們眼睛也没有跑過去。然後我們知道那個是彌勒祖師,就是我們的心知道。我們的心知道是彌勒祖師對不對?(),所以明心容不容易?(容易)。我們這邊是活佛老師對不對?那我們為什麼知道?就是心知道對不對?(),這樣明心容不容易?我們日常已經就在用了。
   我們先從日常生活中,了解我們看到都能知道,上面轉的就是電風扇,也是一樣是心知道。然後看到什麼東西,知道什麼東西,也都是心知道,所以明心很容易。眼睛是心的工具,不是眼睛看到,是我們的心知道。我們整個身體都是心的工具。所以我們就是要從平常我們比較没有用心的地方去注意明心。當然我們現在明的這個心,是我們在日用之間的心,我們可以從這個粗淺的心,慢慢進入到很深的我們的真心。各位有没有發現自己的真心呢?有没有?()有啊!是什麼樣的狀況?說出來聽聽看。我們在生活之中所用的都是很真的真心,要了解喔!那個是識心的真心喔!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像我們開法會的時候,仙佛來借竅,我們的真心那時候都啟發,可是當我們又投入社會,請問我們那個時候的真心跑去哪裡?不見了,對不對?已經被凡塵的吵攘掩蓋了,不見了。所以那個屬於識心,真心是没錯,可是屬於識心。
   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一定要明心。心要明,知道我們的心在想什麼?這個很重要。我們心明以後,因果就不迷昧。然後我們能夠見到自己的佛性,成佛就無疑。先從明心開始,明心然後見性,當我們心能夠明以後,才又深入進入一層講到見到我們的佛性。因為我們在開始修的時候,都還没辦法去體會「我們的佛性到底是什麼樣子」,很難去體會。可是只要你肯用心,佛性一定會有輪廓出來,到底這個「佛性」是什麼樣子,當我們用心日久的時候,比較長時間都用在我們的心性方面,因為修道全部都是要著重在心性,心性透徹了解,才可以成仙作佛,心性不明没辦法。當然我們了解現在是上天大開普渡,最重要的就是渡化眾生,能夠把眾生引進佛門。
說要見性對不對?見性才能成佛。各位要不要看那個佛性?後學拿出來給各位看好嗎?(),要努力看喔!劉講師眼睛睜大大的微笑看大家,看到了没?(看到了),看到了啊!那麼厲害啊!說說看怎麼樣看到?見到佛性,各位前賢,雖然佛性是没有形相,我們要了解一旦人呼吸一斷了,就不能動了,人一死了,是不是佛性已經離開了?就不能動了。我們現在臉部都有動作,眼睛可以看人、頭可以轉,是不是有佛性啊?(),看到是没錯啦,真的看到了,跟剛才講的看到有没有一樣?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非常地有深度,非常的奧妙,我們一定要發心追求,性理心法没有發心追求,答案不會出來。我們領悟也不會深入,要領悟深入一定要自己發心。假如我們自己本身不發心,都不想成佛,所有的仙佛都没有我們的辦法。仙佛一直想叫我們成佛,我都没有想要成佛,所以先佛都没辦法,用盡心機費盡心血還是没辦法,問題就在我們眾生都没有發心想要成佛,若我們有發心想要成佛,絕對會成,那要認真研究,聽懂了一次就夠了,二小時。如果聽不懂要常來,來這裡薰習,聽久了一定會懂。「人一能之,己十知;人十能之,己百之」,人如果一次會的,我一千次,這樣會不會?絕對會。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六 度 波 羅 蜜



「六度波羅蜜」的圖片搜尋結果











六 度 波 羅 蜜

六度是什麼?
1、施度(檀波羅蜜或檀那波羅蜜):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謂菩薩由修布施,能對治慳吝貪愛煩惱,給與眾生利樂。

2、戒度(尸波羅蜜或尸羅波羅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謂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

3、忍度(羼提波羅蜜):謂菩薩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眾生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饑渴等,即能斷除瞋恚煩惱。

4、精進度(毗梨耶波羅蜜):謂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禪度(禪度波羅蜜或禪那波羅蜜):止觀雙運名禪,亦名靜慮、三昧、三摩地、定。謂思維真理,定止散亂,心一境性,調伏眼耳等諸根,會趣寂靜妙境。有四禪、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羅蜜):謂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愚癡無知(無明)。

(一)布施。
我們有些什麼病?第一是貪病,貪慳 ,這是病根,可以說無量無邊的煩惱業障、生死輪迴,都與它有關。所以菩薩修學是從根本入手,得用個方法來對治它。「貪」是貪求,凡夫欲望沒有止境,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117六塵118貪而無厭。慳吝與貪可以說是同類的,已經得到的不能放下,叫做「慳」 什麼叫做迷?什麼叫做悟?所謂迷,不知道貪慳是病,認為是應該的,是一樁好事情,這就是迷惑。覺悟了,知道它是病根,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苦難,如果真正從心地裏面把慳貪拔除,就會離苦得樂。無量的煩惱可以歸納為一百零八類,百八煩惱;《百法明門論》再歸納為二十六種,二十六種再歸納就是六個根本煩惱。
六個如果你還嫌多,還可以歸納為貪嗔癡三毒煩惱。因為有這三毒,心裏頭有毒素,果報就是生死輪迴。三毒煩惱,哪一個最嚴重?就是慳貪。所以菩薩行法把布施列在第一條,布施是對付慳貪的。
佛陀教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能夠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眾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而不求回報,這是布施。雖然不求回報,但自然會有善報。
(向上)
(二)持戒。
持戒對治惡業 。惡業的果報在三惡道。我們不想得三惡道的果報,一定要把惡業斷除;不造惡業,當然就不墮惡道。除惡業用什麼方法?持戒。持是保持不失,戒是戒律;戒律是善業,是惡業的反面。戒律也歸納為三大類:
第一、律儀戒:律,有條文規定,像法律一樣,譬如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都有條文;儀是講威儀、儀態。戒律裏面關於威儀的地方非常之多,威儀就是小節;連小節都不犯,這叫不犯威儀。也就是說,禮節、戒律在生活中都要遵守。
 
第二、善法戒:一切善法,對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可以增長善根的,雖然戒律裏沒有,我們要遵守,也算是持戒。
 
第三、益眾戒:對於眾生有好處,是利益眾生的,菩薩也應該捨己為人;這是屬於菩薩戒,菩薩能夠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持戒的功德是清涼、解脫。能持戒的人,心地清涼、煩惱少。解脫是自在,戒律清淨,就得自在。由此可知,戒律不是約束人,而是真正教我們得到自由自在,把我們一切無明、煩惱除掉。
(向上)
(三)忍辱。
忍辱對治嗔恚。嗔恚:這是非常重的一種煩惱,果報也非常可怕,慳貪是餓鬼道的業因,嗔恚是地獄道的業因。佛法常講「火燒功德林」 ,這個火就是嗔恚之火,功德指定慧,一發脾氣,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定慧都燒掉了。功德能斷煩惱、能破無明,如果嗔心不斷,我們煩惱、無明一定會增長。為了要拔除這個病根,菩薩修忍辱波羅蜜。六度裏面只講忍,辱是翻譯經典的大德加上去的。中國人很有耐心,能忍;可是有一樁事情不能忍,「辱」不能忍。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 ,殺頭可以忍,沒有關係,侮辱不能忍。
 
中國人自古以來把辱看得很重,譯經的祖師大德認為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忍加上辱,這是專門對中國人說;能忍辱,那就無有一法不能忍。忍要有智慧,通達空性而忍,而不是強忍。忍辱,不把需要忍受的放在心裏,忍辱波羅蜜就廣大而無有邊際,都把它化成智慧,都把它變成禪定。
 
忍辱,分為三大類:
第一、人害:別人想盡方法障礙你、傷害你,你要能忍。但不是強忍,一定要明瞭這裏面的道理。那個人為什麼障礙我、傷害我?他為什麼不障礙別人、傷害別人?佛門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他傷害我是自己的果報,果之前一定有因,一定是自己以前傷害過他;如果真正覺悟到這樣,我們可以做還債想,生歡喜心,這一筆債務還了,再也沒事了。菩薩在世間是個覺悟的人,菩薩會不會受到傷害?會。躲不躲避?不躲避,他知道這個債一定要還,躲不過的。凡人迷惑顛倒,於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覺悟的人,樣樣事情都給你了斷,絕對沒有報復的念頭,只以慈悲與智慧待人,廣結善緣。你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害人就是害己。
 
第二、世苦 :世間的苦難要能忍受。饑寒之苦,物質環境上缺乏之苦,都要能忍受。這也是屬於自己的業力,譬如財物缺乏,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今天得的果報樣樣缺乏,是因果相應,我今天受這個貧窮也是應該的;看到別人富足,應當明瞭,前生修財布施,他得財富,他今天享受是應該的。覺悟的人不怨天不尤人,曉得因果相應。如果想改善自己的環境,就修因,不必去羡慕別人。我們要想得財用,多多修財布施,財用決定不缺乏。
 
第三、修法:佛法的修學要能忍耐。佛法的修學要無量124劫的時間才能成就,你要有耐心,沒有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修學要有耐心、要有恒心,鍥而不捨才能有成就。大多數的人退墮,都是因為沒有耐心。古人親近一個老師,至少都在十年以上。《高僧傳》裏,親近一個善知識二十年、三十年的很多。師友具足,同學互相切磋,老師指路,才能成就。像江味農125居士、周止庵居士,一生在一部經上用四十年的時間,所以人家的成就不是偶然得來的。任何人有這樣的毅力、耐心,都會有成就。古人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耐心、有忍辱的心,就會成就。
 
忍辱的功德:第一、不失:布施是能修功德,忍辱是能保持功德,不會讓它失掉。第二、成就:保持就能成就,世出世間126法都能成就。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要靠耐心,要能夠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衝動,要沉住氣,循序漸進,才能成就。現代人急躁,什麼事都要快速,弊病很多。
(向上)
(四)精進。
精是得其精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天天求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佛法講精進,永遠進步。精進也分為三類。
第一、披甲精進:這是比喻,古代打仗,士兵披盔甲衝鋒陷陣,現代戰爭戰車列在第一線,也是披甲精進;這是比喻勇猛的意思,沒有畏懼,向前精進。如果自己肯努力,什麼樣的障礙都擋不住我們。什麼東西能障礙自己?懈怠懶惰障礙了自己,外面的力量是沒有辦法障礙的,無論順境逆境都不能障礙,就怕自己懈怠放逸,那就沒有法子。
 
第二、攝善精進:這是講精進法的內涵。我們的精進,要向一切善法去追求、去努力,千萬不要向惡法精進,那就壞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精進法。
 
第三、利樂精進:於一切眾生有利益,一切眾生能夠得到樂受,這個事情我們要努力去做。諸位要曉得,令一切眾生真正得到福利安樂,就是佛法,這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安樂。我們自己要努力修學,要把佛法發揚光大,介紹給一切眾生,幫助他修學,使他得到福利安樂,這是精進波羅蜜。只有利益眾生,才能利益自己。

精進的功德是增善、不退。增長一切善法,使不退轉,這是我們現前得到的利益。能增善、能不退轉,懈怠的毛病自然就斷掉。懈怠懶惰,使我們世出世間法的修學都不能成就,都不能夠圓滿,所以這個毛病一定要對治克服;能克服,一定能成就。
(向上)
(五)禪定。
這是佛法修行的關鍵、樞紐。前面四種都是為修禪定做前方便。你放不下,不能得定,你有惡業、不能忍辱、懈怠懶惰,也不能得定,可見得前面所修都是為禪定做預備功夫,禪定才是真正主要的修學。禪這個字是梵文音譯,定是中國字,定的意思與印度禪那的含義很接近,所以古人翻譯就把這兩個字合起來,這種翻譯法稱為梵華合譯。禪的意思是不著相,《金剛經》所講「不取於相」 ,這是禪;「如如不動」 ,這是定。禪定並不是天天盤腿面壁打坐,那是坐禪;禪定範圍廣大,這不過是修學禪定的第一種而已。
 
禪定著重心不動,身要動;身是一部機器,機器不動就不能發揮它的功能,所以機器一定要運作,身要動,心不能動。佛法常用圓(法輪)來表法。圓周要動,圓周不動的話,圓就不起作用,我們今天一切的文明,可以說都是圓帶動的;但是圓心動不動?心不動。所以禪定著重在心不動,身要動。所謂體動心靜。
 
六祖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他修的禪定就是這種功夫。黃梅那時住一、兩千人,他每天替常住工作,舂米劈柴,身一天到晚要動,沒有休息,心不動。他在黃梅八個月是真正在那裏修禪定,所以五祖把法傳給他。《六祖壇經》實在了不起,這本書是中國人自己說的,不是從印度經典裏面翻譯過來的,它的內容幾乎包括全部佛教的原理原則,把一部《壇經》念通,所有大小乘法全部都通達,這是非常好的書,是我們中國的國寶。我們認真去學習、體會,知道什麼叫做禪;禪應用在生活上,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沒有一樣不是禪。
 
表現在藝術上,像中國的繪畫、書法、雕刻、詩歌,都帶有非常濃厚的禪家色彩,這就是禪的藝術化、禪的生活化,使我們整個生命都變成禪定。從禪定裏透出的智慧稱為般若智慧,是真正的智慧。
 
禪分三大類。第一、世間禪定:指四禪八定。這一種禪定修成之後果報在四禪天、四空天,色界、無色界,三界裏面最為殊勝。第二、出世間禪定:佛學名詞稱為九次第定,就是第九定。前面八定是世間的,色界有四種禪定,無色界有四種禪定,一共是八種,禪定功夫淺深不一樣。定功更深,再往上超越,就是第九定,第九定是屬於出世間的,超越三界六道。第九定指小乘的阿羅漢,阿羅漢與辟支佛所修的是出世間的禪定,乃至於諸菩薩們所修也是出世間的禪定,都超越了世間。第三、上上禪定: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修。如果將範圍擴大來說,凡是能見性的禪定都可以稱為上上禪,六祖大師所修所傳的就是上上禪定。
 
禪定的功德是靜慮,靜慮是我們現前就能得到的好處,身心清淨,頭腦清楚,不迷惑顛倒。心清淨、頭腦清楚,這是禪定的好處。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間法,對你的學業、事業,都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禪的生活化。更殊勝的功德是見性,明心見性。禪定是佛法修學的重心,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禪定,不修禪定不能稱為解脫門,不修禪定不能見性。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為了適應不同眾生的需要。
 
法門是方法、手段,修禪定有無量無邊的方法,並不只有盤腿面壁,盤腿面壁是無量無邊的方法裏的一種。念佛也是禪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事一心不亂就是出世間的禪定,理一心不亂就是上上禪定;用念佛的方法來達到,所以念佛也是修禪定。禪定能對治散亂,散亂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這是障礙。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慧不能現前,這也是大病,要用禪定的方法來斷除。
(向上)
(六)般若。
漢譯為智慧,即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這是佛法修學的目的。關鍵的手段是禪定,因定開慧。智慧是從清淨心裏面生的,智慧是從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亂,決定沒有智慧。般若有三種:實相、觀照、方便。實相是體,是般若智慧的本體。觀照是自受用,是自修自證。方便是教化眾生,善巧方便。
般若的功德是大覺,大覺就是成佛,圓滿徹底的覺悟。自覺之後一定要度他,要幫助別人覺悟。般若能對治愚癡。愚癡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斷盡就成佛。成了佛,九法界132有情眾生,他都有能力教化,而沒有障礙。
 
六度,如果不能除障,就不叫做「度」 ,那是修六種福。如果能除貪慳、惡業、嗔恚、懈怠、散亂、愚癡,這才叫做六度、六波羅蜜。儒家三達德:大智、大仁、大勇,與佛法講的六波羅蜜非常接近。布施、持戒是大仁;布施是能夠推己及人,持戒能夠令一切眾生歡喜,對你不恐怖、不會害怕,因為持戒的人不會傷害任何人。忍辱、精進是大勇,禪定、般若是大智,豈不是智仁勇三達德具足!這是菩薩修學的綱領,可見得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儒家所修學的接近大乘教義。

六度波羅密

「六度波羅蜜」的圖片搜尋結果

六度波羅密
壹、       前言
闡述菩薩道修持法門『六度波羅密』。菩薩何以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偉大宏願呢?這要歸諸於其修行法門『六度波羅密』的精進修持而能成就,所以要學習菩薩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大愛情操,必先瞭解其修持法門,則才能循序漸進的走向菩薩道。
貳、何謂六度波羅密
        菩薩有六種度化眾生,從煩惱執著的此岸到達清靜自在的彼岸之方法,即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一、        佈施:
簡而易行,是度化眾生解脫苦惱的第一步。
(一)     佈施的種類:
依佈施所付出的形式不同,可將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1        財施:物質、錢財上的奉獻。
2        法施:教以真理,啟發智慧。
3        無畏施:即以大無謂的精神,去做對眾生有利的事。
(二)     佈施的困難與障礙:
由於受到內在意識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常造成佈施的困難;佈施雖然能得到福報,但由於人們心態不正確,或累世宿業,造成佈施時產生障礙,故而錯失了佈施的良機。
(三)     佈施的境界:
1.    愚昧的佈施
2.    分別有所求的佈施
3.    平等無所求的佈施
4.    三輪體空的佈施
(四)     如何達到圓滿清淨佈施
二、        持戒
降伏邪妄之心,是戒而不戒之菩薩行。
(一)     持戒的種類:
持戒是修道過程中,最基本的功課。持戒即受持戒律,戒律則是身、心、意所應防止犯錯之條律。
1.    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    十五條佛規:
(1)    尊敬仙佛         (9)莫著形象
(2)    遵前提後         (10)手續必清
(3)    齋莊中正         (11)出告反面
(4)    循規蹈矩         (12)不亂系統
(5)    責任負起         (13)愛惜公物
(6)    重聖輕凡         (14)活潑應事
(7)    謙恭和藹         (15)謹言慎行
(8)    勿棄聖訓
           (二)持戒的困難與障礙
           (三)如何達到圓滿清淨的持戒
三、        忍辱
為當下無畏,恭敬化去無明,是真大智慧者。
(一)     忍辱的種類:
1.    耐怨害忍:能忍受他人所作之怨害,如忍受殺傷罵詈等眾生之迫害。
2.    安受苦忍:能忍受所受之眾苦,如貧窮、饑餓、口渴、病痛。
3.    諦察法忍:能觀察判斷諸法實相。如風雨寒熱等非情法之迫害。
(二)     忍辱的困難與障礙
(三)     達到圓滿清淨忍辱的原則
四、        精進
能登彼岸,是精進不懈,盡己之力,不退轉的。
(一)     精進的種類:
1.    解套的精進
2.    苦行的精進
3.    盡已之心的精進
4.    啟示的精進
5.    認理的精進
6.    愿力的精進
7.    為道日損的精進
       (二)精進的困難與障礙
      (三)達至精進的原則
五、禪定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一)        禪定的種類:
1.  轉穢為淨
2.  後念離境即菩提
3.  禪定生智慧
(二)        禪定的困難與障礙
(三)        達到圓滿禪定的原則
六、般若
讓四萬八千法門,法法明心見性,惟大智慧者能合天心。
        (一)般若的種類:
1.    實相般若:凡能發揮正智之體(諸法本源),自性(清淨心)之光,圓滿寂靜,如如不動,與道相契者,即具實相般若。
2.    觀照般若:凡經外相而體察自身妄念與偏見,並透視萬法實相,不受境轉、不受欲使、不再顛倒妄想,勇於實踐真理者,即具觀照般若。
3.    文字般若:凡能由外相(聲音、文字、圖像、動作等方式)傳達真理(因緣用法)或了悟真理(諸法空相)的人,即具文字般若。
         (二)般若的困難與障礙
1.    愛的障礙     4.痴的障礙
2.    欲的障礙     5. 恨的障礙
3.    貪的障礙     6. 不定的障礙
(三)達到圓滿清淨般若的原則
參、結語
        大般若經云:「修行六度,能成就如來的圓滿智慧。」故自古至今,所有修行人均由此六度下手,只是份量輕重、名稱有別而已。但修行六度是很容易也很困難的法門,因為只要是人均能修行,所以它很容易。但因人之我執、貪妄、懈怠、嫉妒、驕狂,造成修行困難。
        修道者之終極目標是:超脫生滅苦惱,到達絕對之永恆、圓滿。但煩惱與解脫,生死與涅盤,此岸與彼岸,都不是相異和相離的。有了煩惱和執著,心中便視現了此岸;沒有煩惱和執著,此岸當下就成了彼岸,要達彼岸就要在心地下工夫。

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的圖片搜尋結果

六度波羅蜜
壹、前言
師尊、師母奉天承運,上秉  老中之天命,下承諸佛菩薩老祖師之慈悲,使三曹同沾,萬物蒙澤,今老前人、前人以完成師尊、師母未了之使命為己任,使無量眾生,從求道、法會、新民班、至善班、以至講師、點傳師,在短短數年中即發大乘菩薩心,修習六度波羅蜜法,自利利他之大行,以達涅槃之彼岸,成就佛道。

貳:為何要行六度萬行
一、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一)父母恩:
父母生我、育我,受盡千辛萬苦,細心照顧無微不至,毫無怨言,真是「但願兒女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今天得遇明師,聞求大道,當好好修道、辦道,效法菩薩行誼,行功立德,方能超九玄、拔七祖,報父母恩德於萬一。
(二)眾生恩:
梵綱經云:「男者皆我父,女者皆我母」,可見眾生累劫以來,皆互為父母、兄弟、子女,鑑此,則天下眾生,往昔所加諸於我們之恩德,也是無量無邊。而今,我們的食、衣、住、行等等,也無一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人人有此共識,則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國與國之間就無紛爭,世界也就清平,人間即成淨土。
(三)師長教育及國家栽培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我們一生中受師長之琢磨、教誨,始能明白為人處世之道,進而效法聖賢走入修行之路,因此,我們要感謝師長教育之恩。先賢言:「覆巢之下無完卵」、「沒有國那有家」,只有國家富強,社會安定,我們才能過安和樂利的生活。所以我們應感激國家照顧與栽培。
(四)諸佛菩薩引度恩:
我們人本天上來,無奈久困塵沙,迷於五蘊,惑於功名利祿,忘了回天之路。諸佛菩薩,累劫不捨眾生,以佛知見引渡眾生,解開三毒,使無明淨盡,轉凡為聖。
(五)下濟三塗苦:
眾生生死輪迴中,常因一念之差。我們何期榮幸沾到天恩師德,得遇明師而求大道,了悟今是昨非,走向聖賢仙佛菩薩之路。因此,我們得將三惡道眾生救離痛苦深淵,方不負天恩師德。

參、如何行六度萬行
一、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財施:
1、外財:是指身外之物,如七寶珍財、舍宅國城、妻子兒女等。
2、內財:是指自己的身體,如身肉手足、頭目腦髓、五臟六腑等。往昔釋迦牟尼佛於因地修菩薩行時,捨財施寶、割肉餵鷹、捨身餵虎,所有一切內財、外財,為利益眾生,悉能布施供養,無有吝惜。
〈二〉、法施:《大智度論》云:「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法施應有之觀念:
1、說法要莊嚴、真誠、不隨便。
2、演說,即是表演說明,表演即是示範,以身作則,以身示道。言而不行,道非我有。老前人常說:「講道的不會成道,行道的方能成道」。
〈三〉無畏施:以無畏施於人,使眾生的心靈得到安定,袪除恐懼,稱為無畏施。譬如有人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沉,即以言語鼓勵,使其建立信心。無論財施、法施、無畏施,皆須以恭敬心、慈悲心、清淨心為本更進一步,要達到三輪體空,無能施之人、無受施之對象、無所施之物,明白三輪了不可得,緣起性空、當體即空,方能真正圓滿布施波羅蜜。
二、持戒:能對治毀犯,止惡生善。
《大智度論》云:「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古德云:「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做根由,‧‧‧欲學長舌莫妄語,成佛不須出世求。」由此可知,持戒能增長善法,遠離墮落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入涅槃時,囑咐後世弟子當「以戒為師」,戒法正為佛弟子之善知識。修行人依戒而住,則能遠離惡行,增長善法。
〈一〉持戒分為三聖淨戒:
1、攝律儀戒:所有戒條僅持不犯,就是諸惡莫作,勿以惡小而為之。
2、攝善戒:就是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
3、饒益有情戒:攝眾生,救護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二〉持戒應有之觀念:
1、古德云:「君子慎其獨也」,不僅人前持戒,人後更要持戒。
2、佛陀說持戒有十種利益:
(1)使道場吉祥和諧(2)能接引眾生(3)能調伏惡心    (4)使慚愧者轉樂
(5)沒有現在煩惱  (6)沒有未來煩惱(7)能令不信者生信(8)能令已信者增信
(9)能令清靜心不失(10)能令正法永住
三、忍辱,能對治瞋恚。
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學佛之人,心不隨外境所轉,瞋風不動,喜風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忍辱應有之觀念:
(1)忍辱並非卑下,能忍辱更顯心胸開闊,人格高尚,如同天地包容萬物,也如大海淨穢不棄。
(2)諸佛菩薩皆因行忍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方能圓滿菩薩萬行。
四、精進:能對治懈怠。
「精」為精純專一,「進」是上昇登進,謂修道行人,專志行道,精勤於修善斷惡,即能速登覺地,至涅槃岸。精進應有之觀念:
(1)方向要正確,不要龐雜,否則浪費光陰,易增加偏見。
(2)以三教聖人旨意為依歸,三教經典為典範。
五、禪定能對治散亂。
眾生妄想紛飛,有如脫韁野馬,念念攀緣散亂,未嘗暫息。故修習禪定,攝心專注於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脫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三昧正定。禪定應有之觀念:
(1)我們得遇明師指點,是真人靜坐,不假外觀,直入本心,動則慈心應世,靜則迴光返照。
(2)禪定並非遠離眾生,在禪房或深山中獨守幽玄。
六、智慧:可以對治愚癡:
  般若之智不同於世間之智,世間智指世間的聰明才智、學問知識;般若智為菩提妙智,能通達諸法實相,斷除煩惱結垢,轉愚成智,轉凡成聖,成就出世聖果。般若應有之觀念:
(1)六祖壇經:「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般若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2)般若是諸佛之母,心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論:「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由此可知,般若在六度中之重要。 
肆:結論:
六波羅蜜中,前五度如足,般若波羅蜜如目。若只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沒有智慧,拚命地在事上修,只是人天的果報;若只知般若之理,而忽略事上的力行,有理無事,仍然不能解脫。故六度之行,須以般若之眼,配合餘五度之助行,事理兼備,圓滿自利利他之行,福慧莊嚴,即能到達涅槃彼岸,成就無上佛果。
佛法中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釋迦牟尼佛有莊嚴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並不是天生自然如此,而是經過無數次的勤苦修行,廣積福慧資糧,乃至於修習六度萬行,具足這些前因,方有後來成就佛道的果。因此,我們要學佛,向佛看齊,以佛作為我們的榜樣。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懺悔

「懺悔」的圖片搜尋結果

詳明懺悔因由
現代功利主義盛行,人們追名逐利,欲望太多造成極度物質享受, 卻心靈苦悶或罹患憂鬱症等,這些都 是現代人的劫難。人們心靈恐懼而無法安身立命、平安快樂地生活,所以上天降道來救劫。在古代只有少數有大根器的聖人才能得道、修道,而今道降火宅,人人皆可得道、修道。修道一定要真修實煉,時刻實心懺悔,因為「修道是伴隨著懺悔心成長的,唯有懺悔才能穿透無明的堵牆」。災難是由人心招感而來,唯有真心懺悔,遠離諸惡,眾善奉行,人人才能躲災避劫。
一、懺悔的真義
1 .懺是懺其前愆,陳露先罪,不敢隱晦。修行人要能知己過,而且絲毫不得馬虎。檢視自己的心、口、意,犯了多少罪、過、錯,必須逐一列出,真心認錯。
2.悔是悔其後過,遠離諸惡,勤修十善。修行人知道自己犯的錯,要真心修改而不重覆犯錯。懺悔的過程必是有   上天老母、諸佛菩薩以及自己良心共同見證,也就是《彌勒救苦真經》中所說「報事靈童察得清」,所以懺悔一定要真誠、清楚、徹底,沒有絲毫的隱瞞。
二、懺悔的因由:乃一貫弟子修行的功課。世人在這六萬餘年來累積了太 多太多的罪、過、錯。起心動念皆會造業,妄念、計較、分別、雜念也都是造業。一念一因果,即便是諸法皆空,但因果不空。人通常會不知不覺中造業,累劫以來,在八識田種下不知多少貪、嗔、癡等不良的種子,假以助緣,開花結果,才造成今日的因果業報。貪心太重會入惡鬼道,嗔心會入地獄道,而癡心會入畜牲道。修行要斷諸惡的助緣,就是要實心懺悔,要認理實修,不要在相上修(表面修道或人情修道),要在心地上用功夫,別在六根上找消息。
三、懺悔的行持
1.淨洗身心靈,常照懺悔鏡懺悔如同「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壇經》神秀大師偈語)。洗身即是守規戒,洗心則為鎖 牢心猿意馬,《彌勒救苦真經》云: 「牢拴意馬念無生」,洗性則為智慧觀照。修道是唯心,而非表面工夫; 如何常照懺悔鏡?「觀事過錯,誤辦佛事,考退道親,貪圖享受,輕師慢法」。對道親要善巧方便,不要苛責而考退道親。至於貪圖享受,修道人更要戒慎恐懼,不可犯此戒。有云 「地獄門前僧道多」,指的是 有些修行人受很多供養,卻沒有相同 的付出。法為無上良策,有真修之人視為無價之寶,不會輕視怠慢。
2.認清修道考,受考不受劫 考是修道人必有的過程,祖師云:「大法大隱有大顯,真道真考見真心。」足見有真考才能看出修行人的光明磊落和修行的真功夫。而這些都需要真心懺悔,因為懺悔淨盡不怕考。考又分為三種①本身②道盤③時局。本身之考是雜念心不清,道盤之考是有假祖師、假弓長來考道親,時局因緣考的是時代的動盪或世界的混亂,都得加以小心防範。「考是因好人而降,劫是因罪人而降,好人受考而不遭劫,惡人遭劫不受考。」好人因為有真心懺與悔,所以禁得起考,真心修行為上天、為自己,上天自然會庇佑。反之,惡人沒有懺悔和考的機會,即無法躲避災劫。

3. 剷除罪過錯,智慧斬惡緣剷去靈性的物染,除去自性蘊藏的色、受、想、行、識,認真削除罪過錯,若良心不能作主,則是外面引誘太多,所以要以真正的智慧,降伏 一切不正當的念頭。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如何養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的图片搜索结果

浩然正氣就是自性的金剛,其氣至大至剛,充塞天地之間。
一.多博覽古聖先賢的事蹟以壯節氣。
二.抱愿實行,多辦善事。
三.抱樸守矩,如此者正氣油然而生矣。

洗性心身

「洗淨汙穢」的圖片搜尋結果

洗身用水,用戒定,守皈戒
洗心用功德水,鎖心猿拴意馬
洗性用懺悔,辨真偽分善惡去罪孽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彌勒真經原本



「養神」的圖片搜尋結果
彌勒真經原本
夫人自生下以來,莫不各具一佛性,即莫不各有一無字真經。惟悟道修真者,默念無字骨髓真經。但教眾生一心念佛,常依本分,忠君親總教成佛。
三無漏學
(一)寡思----閉目常養。觀照自心,以養神,睡覺前不要再想事
情。聖人先睡心再睡眼睛。凡人眼睛雖然閉上了,心
卻忙亂得很,所以神光暗淡。
(二)寡言----調息常養。沒有必要的言語不要講太多,耗損精神。
修行人不喜歡說多話,一言一中,千言無用。
(三)寡慾----攝肛常養。若要減少慾念,需經常提肛,使精氣不
漏。聖云:順者為人,逆者成仙,這是修煉的三個根
大法。
業障兩個字:業就是行為,障就是障礙。煩惱是生死輪迴的種子。
生理上的障礙會產生肉體上的病痛,而其最後的結果是生命死亡。
心理上的障礙會產生心靈上的煩惱,而其最後的結果是生死輪迴。
蘊藏在內心當中的障礙,如果沒有將它去除掉的話,那麼這些障礙就會隨著你的生死輪迴到你的來世當中,再讓你痛苦一次。如果生死輪迴數次仍然無法將心中的障礙去除掉的話,那麼每輪迴一次,你就再痛苦一次。一直到你覺悟了,將心中的障礙都去除了之後,你才不必再遭受這些痛苦。
由生理上的障礙所產生出來的病痛,最多不過是會危害到我們的肉身的生死而已。但是心理上所產生出來的障礙就不一樣了,它會導致我們的靈性生死輪迴。
這些都是由於自己心靈上的障礙所產生出來的,所以我們千萬不可忽視,更不熊逃避這些問題。
修行貴有次第,地基不穩建高樓則是危樓。《無量壽經》說:什麼是第一善呢?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而拜佛就是第一善的實踐。拜佛是藉假修真,運用假體修行契入真理。散亂上下是不能叫拜佛的,因為佛是覺者,以覺醒的心覺察、覺悟,才能頻道相應,也亦有基礎安定身心之功夫。
拜佛時心念要調整恭敬,主敬存誠,由拜佛鍛鍊觀照力,鍛鍊心正而身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
禮敬佛的精神,再把這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境界,並不是拜佛另外拜佛,生活另外生活,拜佛是由散亂皈專注,由僵硬皈柔軟。
拜佛-------萬緣放下;身---萬肌放鬆,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故拜佛須時時觀照當下之動作。
  • 拜半小時,坐半小時,拜一小時,才好坐一小時,因為「動靜調和」。
由過去種種行為累積下來所產生的障礙,不論是生理(身體)或是心理的障礙,其實只要心有動念就有業,身有動作姿勢也是業。其實心念是最致命的障礙,殺偒力最大的,善念有善業,惡念有惡業。念佛是淨業。念佛就沒有其他的雜話,達到言語清靜,能真切念佛。自可仰仗佛慈力。恭敬至誠,懇切念佛聖號,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則一切雜念自消滅。
當雜念起時,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聖號。不許他在我心裏作怪,果能如此堅切,則意地自然清靜。當雜念初起時,如一人與萬人敵,不可稍有寬縱之心。否則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當隨我所轉,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也。久而久之心自清靜,則業障消,而智慧開矣!
佛聖是自覺,只貴親身體驗,不貴爭辯勝利。因為一切善因善果是自己享受,而苦果也是自己承受。

----紫明院----

釋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圖片搜尋結果

釋格物致知
此謂知夲,此謂知之致也。
所謂致其知在格物者,
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
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
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
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
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
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
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
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
格心物者,復性初也,
驅身物者,覺心源也。
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
心居內曰自覺焉,身行著外曰覺人焉。
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一哉,
心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
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
雖未動而持之一慎則心物終無矣
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
故賢人驅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
心物弗慎於未動之間,貪嗔癡愛遂熾焉,而現於言行矣!
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驅身物者即覺心源也。
心者易動,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矣!
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一也。
此謂物不格,不可以致其知,
所謂誠其意,在致其知者,
故心物未發謂之中和、良知、性也。
心物既發,謂動機、紛乘、意也。
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以復其良知,而臻於至理矣!
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內聖功也。
聖足而後,則意不誠而誠矣,心不正而正矣。
雖序有四實則二焉,
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矣,

此謂知不致,不可以誠其意。

靜坐


「白水老人靜坐」的圖片搜尋結果

師尊慈悲--------靜坐---迴光返照
凡上坐之時必先心閒,二目平視空前。心平即性也,氣和即命也。未坐之先將坐之際,必先有此一段蘊蓄工夫,萬緣放下,沐浴洗心,如冬之退藏。人事多勞、若無此蘊蓄工夫,上坐之際,清濁未分,煩火必起,雖勉強做去,效力無多,其甚者則有損而無益也。
平視收取陽光與日月合其明也,二目迴光守竅、二目聚五臟六腑之精。
夫道也者,一陰一陽之謂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盡人而知。獨於上坐之時,平視未久,多將二目合閉,孤陰不生;有時二目平視雖久,而過去、現在、未來,雜念游思又纏綿不解,神不團者,光何能聚,獨陽不長。
故平視恰到好處時必須心清神足,目正光平,平視既久已恰到
好處,光迴竅中。
守竅不緊,而散其神,或則緊閉兩目,而陽光隔斷,陰邪阻滯幻
妄叢生,二目為之緊閉深鎖重門,天無開日。若閉兩目則與關門閉戶
何殊?
每至陰氣一動,兩不能撐持,即將兩目合閉陽光無從透入,是
謂孤陰。
平視恰到好處時,簾不垂而自垂,垂簾即寓於平視也,團神一處,定光於一點,此之謂正法。
呂祖集云:垂簾貴乎得中,太開則外散,太閉則內馳。然但知凝神守竅,而不知迴光守竅,謂之為盲修瞎鍊。
神發於心,而光發於目,誠以靈明之心,不得靈明之目。
則上坐之際平視之時,因光聚神,用神定光,神入光中。
吾人修道,修此二目。二目為五臟六腑之精英。必須五臟六腑調勻,而後靈明在目。兩目瞳人關係腎水,若不絕慾塞漏,更難保其靈明。
綜以上各節而觀之:平視而迴光,迴光而返照。
師諭:絕慾塞漏實為築基之要。吾人辦道不特邪淫當戒。即正屪亦當力戒。夫所謂正者。舉種子關係而言。除種子而外皆謂不正。所以佛規亦云:既有子嗣急於絕慾塞漏由而進於性體圓明以謂上乘妙果。方不負十二萬年之大好因緣也。或者曰有子嗣者固應如是也。
孟子云:不孝者有三無後為大。三期伊邇浩劫頻催顧此失彼誠為可畏。無子嗣者又將如何。曰是不然也。如謂有後者既孝。則世之有子者可謂之孝也。如謂無後則非孝。則關聖仁義、武穆精忠、丹心萬古九玄七袓極步天宮仍不得謂之孝乎。

師云: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渡聚生。輔助我佛請袓宏誓大願道果圓成。則不特一世父母可了生死。即世世父母亦出輪迴。

養心之法

「反觀」的圖片搜尋結果
夫人起得身來,終日營營,絕不知此心去向。或有知存者又多用強制。強制則反傷其心。陰符經云:火生於木禍發必尅者,心也。人心至活而神當平其性,順其機以養之,不令一毫放逸,一毫勉強,一毫間斷。始可謂之養心之法矣。孔子所謂止於至善,老之似或存,釋之觀自在。蓋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機在目,目用內,而心即隨之在內,故曰觀自在。觀即反觀也,自在者,心自在也,人若反觀之久,不但心在,而心境定矣。神氣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其妙不可盡言者。了心經云: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今天日落,室內此暗不知從何而來,及點起燈時,此暗不知何處去了。要知燈無逐暗之理,暗無畏燈之情,此有彼無,毫不費力。燈可以喻覺,暗可以喻無明,應觀過去諸法,恍惚如夢,現在諸法,迅速如電,未來諸法,黑暗如漆。又觀世間一切有為之法,須臾變壞,歷劫以來受過無限苦惱,宜速遠離,行住坐臥皆應止觀 行。止是寂靜,觀是惺惺。或曰如何是明心,曰:虛心是明心,四相俱無,萬法皆如,如何是見性,曰:率性是見性,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白鬢老人曰:孟子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可見人之一心,易放而難收,學問吃緊處在此、功夫下手處亦在此。若能刻刻迴光,時時返照,小則見性明心,大則成佛作祖。了心經謂觀心得道,並非虛語。

---- 養真集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不二法門

相关图片
一、凝神定息是初機。退藏密地為常寂。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跡也。欲免輪迴須從無形做工夫。靜中可得,動則失。
二、心存方有主。有主方能治事。夫一操一舍之間。天人之分。賢愚之別。未可輕視也。但存心易於斷續。行之久自無間。無間則續。續則光明。光明則氣充。氣充則昏散不除而自除矣!天下事惟此事大。百忙中寸存。萬事中一理。
不體此二語。終難入於理域。
三、迴光不以目而以心。心即是目。久久神凝方見心目朗然。參悟工夫方有著落。不証者難言。不然是渺茫之言。言之亦覺自欺欺人。說法無際。且待爾等造就。日積月累。心開見佛。其實生死事大。一念迴光。收復精神凝照自心即是佛燈。滿屋財氣。只在各人認真不認真看而已。此事神鬼俱驚。惟有德者當之。不若此一盞燈。徹夜不昧。能照徹五蘊皆空。方知救苦救難一尊觀世音。
心燈一盞人人本有。只要點得明。便是長生不死仙人。汝等勿要忘此心。使神昏昧無主。則精神散漫。此法直揭大乘宗旨一超直入工夫。
迴光者即他日。身後明白境不獨現在也。必須要逼我說出來汝等才發信心嗎?亦大洩天機矣。
汝照此行去不期效而自效。平生參學方貫串得來的。不是今日東明日又西。說些野狐禪便為了事。
四、窮理到底。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盡性罷了又何以至於命。不得窮到底。焉知神物隱於此。
五、不可不知玄關乃天地之正中。竅中有竅亦無可指之處。非身體力行自証者。不能語語金針句句入殼。默會而已不多言。
六、真意引入黃庭。而目光視中黃神室焉。既而欲寂者萬念歸「宗」。即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即此便是凝神入炁穴。
七、風雨鬧人事。逍遙說玄機。大半是空中難到。不積德沒倚靠。故將人事作梯航。故得了時機宜到。做不了時也有紅塵浩。天地無私何須人計巧。汝等有事亦不妨。只要精神不散漫。如猛火聚爐方有專一之意。方可入菩提路。所謂大道以默以柔無時而不適。無事而不泰然。
八、參要真參,悟要實悟。通天徹地盡是法身。俱是我性光現。未到窮陶,難透其源。先天妙用不輕得。必從後天人功積,人力盡而天力生。方是功夫菩提路才起頭。
九、吾之道見性明心。明心正所以見性。三教合同。圓通無滯。真一分師。規嚴一分非同凡流。聖賢仙佛敬慎為先。敬慎即是本體非有二也。超凡在茲。有何許多言說皆相也。所言說者總是修持事。層層相因。疊疊不化。即落凡夫界。仍隨生死輪迴苦。
十、一個有道之人卻有經天緯地之學。倒海移山之用大矣。那裡塵俗累得心。總是人心荒唐。執著己見。一個破天荒還有一個破天荒。日間是識神把持。夜間識神入蟄。其平生所作之惡意種子未化。故遇緣發生。若非一超直入之路。一刀兩斷之功。難以成就。也難以入契真理。
必須內功觀照,而外功抱一。
十一、古哲於善知識前勤侍服役多年。於一言半句淡話即得大解脫者不少。
釋立言從高處引起。是欲人知其極。不欲入陷於影響無著之地。於慈悲方寸接引群生。汝以為入手功夫。可以旦夕到岸。無操存涵養克治琢磨。恐庸俗到老不知自悟。聖賢鄙之。頓根有幾。總是習染沉疴。愧有修行之名。今而從心田認實。幻化不真何者是實。從此躧去。一旦踏破天關。腳頭翻轉。方有個些路數。
十二、大道不在靜居。靜居一室反增心火之炎。要在行、住、坐、臥、總是工夫。方得坐在千峰頂上。不離十字街頭。諸人還會也麼?
十三、玄關徹。天心見不是黑窟生涯鬼面。須得參透一關一關打破。又一關關有次第刪。不粘不滯為尚。以柔以默為強。臥聽鐘聲。行趨佛路。
十四、太上堂堂大道。不外日用常行。何嘗是鬼窟生涯。有一等人將色身算作法身。求之氣運上昇。以為結胎產嬰兒張本。自高自足。不知大道沙裡淘金。金鳥飛入蟾窟。皆是未生前事。見淺者焉能窺其堂奧。說有執有。說空滯空。不識大道淵源。先從淵源探摸見空劫以前的自己。方知神龍變化夫唱婦隨之理。何嘗執有。亦不執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現於一毫端。小大相融一。多無礙。方說得鼎爐中事。超生受生。一目了然。要心中瀟灑即是仙。要心中無累即是佛。要心中無私即是聖。保全汝良知良能。各人有的並非外求。更不是肉身計較。死後一坯黃土盡夠汝埋。賢愚同歸。富貴一致。那些是我。惟我這一點靈明秋空月皎。寶鏡澄輝。不用妄求除妄念。
十五、行、住、坐、臥提醒此心。常令不昧。無時刻之間,功夫即接續不斷亦不必拘拘坐時參。不坐時便不參。
十六、吾道宏深非如俗眼止日為仙。絕人逃世。棲處岩谷。以為自得。了手人間消受天地。風花雪月之報。說妙談玄,週遊蓬島。不乏其仙。吾之道不如是也。代天抒化。普渡賢愚同歸聖果至善。並非小溪小徑。故爾等須倍加敬慎。乘此天恩得獲良益。化育之道,並非自了。
十七、常目在茲。克明峻德。聖賢學問不異玄禪。乃世人不察三教異同。紛紛立論。真是醉夢中狂解跑馬看花真堪一笑。吾之得與天地同其悠久者,因體天地好生之心。爾等如果發願隨力隨才無損於己。有益於人既有益於人。亦不能不損於己。然損於己無全損之理。若全損人得之亦不能消受。
十八、凡人終日閒時盡多。忙時甚少。如爾等在此止此一事,過此便萬緒千端。其實行住坐臥總是一事。人自忙耳。
故吾前云:只是當下不昧,即心不馳,而意不走。省下許多功夫。腳踏實地。隨遇而安。也不妄想,也不學道即此使是大道。學久則神凝氣聚。渾合無間,神力綿綿,方消得魔障。
出得牢籠上得天空,一步一步崇。
十九、學道之士正欲於葛藤扯絆中,方見經綸妙手,不然何為其才。庸欲而已。順境誰不會過。只到逆境略加怨天尤人之心不免。殊不知平素有何功德消受天地生養之報。還自思量否?今而後諸子放下心煉成靈寶人難識。消盡陰魔鬼莫侵。只須當陽一露。百句話頭有何排遣不下。有何隔礙。
二十、以是一切經論所有法門。無不圍繞著這一中心。
明心見性來闡揚見性法。使人們得以學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也。淨就是禪。禪就是淨。禪淨不分家也。
二十一、對下根人不須和他多說甚深禪理。只教他放捨身心秉直念去。念到情亡心空。自然証得。若上根人一聞即悟更不消多說。故唯下根與上根人最容易成就也。蓋中根人似聰明而又非真聰明。似愚笨而又非真愚笨。非真聰明不易看破世情一切放下。非真愚笨又不肯腳踏地懇懇切切地老實念佛,所以不易成就也。
二十二、又如修淨土念佛者未開悟前。不知念念歸「宗」只向外馳求著相。修行甚者。著功德相以多為勝趕念經咒。反致生病。及開悟後方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便是念佛。念念念佛念念喚醒本心。所謂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明心見性後方能全提。
以未悟前既不知念佛之落處故不得真實受用。開悟後識得心之本源。念亦得。不念亦得。無所謂念與不念。既不著相以求念。亦不避捨而不念。整日淨裸裸赤洒洒逍遙自在。隨緣無礙。到這時方才真正稱得起淨念相繼。無一念不是念佛。
二十三、實相妙體,本有無住妙用。學人須將所証得之清淨自在光景移用於人事顛倒之時。而化有歸空。化顛倒為清淨。化煩惱為自在。非但滅卻自己之苦。且可以滅他人之苦。如此即名度化眾生。
二十四、理事圓通不待思索。歷歷如見。全在定慧雙資。功夫純熟此便是神通並無何種神妙之可求。
二十五、所謂無念,不是一念不生為無念。而是隨起隨息,無絲毫住相痕跡,做無念工夫也不是把前念斷。後念未起的真空無念時間逐漸延長為進步。譬如今日無念只一分鐘,慢慢延為五分十分乃至一小時或二十四小時為成功。須知無念是活潑潑的不是呆板木石一塊。
纏一執著妄念鑽牛角尖便乖離真心了。況且真心原本清淨。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有一念之繫已背離真心了。何以說昏沉不好呢?昏沉是無明表象。打坐著魔大半由於昏沉。所以不好不可昏沉。
二十六、工夫越深,習氣發動亦越多越快。學人不必害怕。此是第八識裡自性田中自然翻出之種子。發動雖快但去亦甚快。發動可能較平日為大。但發一次小一次。短一次少一次不復再增長了
工夫越深,膽子越大,如忽然遇驚。亦只一驚,不復再驚,而且力量愈用愈強。工夫越深忽而忘記性大。又忽而記憶力甚強。且日見敏捷感覺力亦強。往往不加思索。即與物相應此通之生兆也。
常觀此本來而默契之。習氣一來即便覺察。覺即轉空。同時以般若掃蕩,此空更以般若掃蕩此掃蕩。掃至無可掃時。斯合本來。斯合般若大空之旨。做工夫要準、要狠、要省、要等、要平、要穩,看準方向無所疑退。狠者—克制自己絲毫不留情。對自己點滴過錯也不能姑息。
二十七、明心後我見未能即除。習氣未能即淨。我見習氣時時來時時能轉而化之。是真明心者。若轉化之力小此另一問題。只怕不知轉。不知化。即不能轉不能化矣。如能覺照一起,習氣即消。平時常用反觀法。考察自己習氣不論好壞善惡。凡不易化除者即屬生死之根。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與自己逆轉便是進功。除習氣猶如人天交戰。此必百戰而可克勝。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後方具可以交戰之資格。此即啟用。由小戰而大戰。小勝而大勝。根本破敵永無後患。
二十八、最後還要向修道者進一忠言。我人識取真心証得本來後。尚須眾善奉行。一則磨煉自己習氣以增慧光。二則積累福德以成作佛資糧。以吾人真如體性雖淨。而有無始曠劫習染未除。不以種種方便薰習。煩惱亦無得淨。而此煩惱垢染。遍一切法。故須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

復次!佛是二足尊。智慧福德雙圓。方能成佛。如僅有慧而無福。只不過是羅漢。不能成佛。故須廣行諸善積聚福德。切不可自恃天真。不習眾善。以成懈怠。而誤墮惡道。鑄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