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修行偈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修行偈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

張拙秀才悟道偈

 張拙秀才悟道偈:

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盤等空華

感謝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各位前賢給後學學講的機會,我們現在再把十番顯見的第一番顯見是心,在詳細的解說,我們現在看黑板有寫,張拙秀才悟道偈,就是領悟真理的偈語。

第一句:『光明寂照徧河沙』

我們要瞭解『光明』,它就是我們佛性所發揮出來的光明,

那『寂』就是我們佛性的不變之體,

那『照』就是佛性的隨緣之用,如果按照順序來說,『寂照』是在前面,可是要修飾的比較通順,所以把光明放在前面,光明寂照,因為我們那個佛性本體,不變之體曰『寂』,隨緣之用曰『照』,寂照,然後照就光明,所以我們瞭解,那是佛性所發揮出來的光明,所以,『光明寂照』就是講到佛性的本體,祂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所以我們就是暸解,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能夠了了分明,因為就是有不變之體,然後有隨緣之用,明來可以見明,暗來可以見暗,那個就是隨緣之用,那只要我們都『直心』的話,我們不變之體與隨緣之用,二個都具備,那平常我們在社會上跟人應對,交際那個所用的心,就缺少不變之體,而是隨緣之用去攀緣,所以已經離開不變之體,所以我們就是要暸解『第一番顯見』,佛就有講『盲人有見』,那我們一般凡人的共識,都是認為盲人沒有眼睛,所以沒有看見,那佛就有解說『盲人有見』,盲人所見的就是黑暗,那跟我們明眼的人處在暗室所見的黑暗是一樣的,那佛就講,如給盲人眼睛,盲人就看得見,那是眼見,所以眼睛能顯色,那在暗室的明眼人,燈一打開,明眼的人一樣看見,佛就說,那是燈見,不是眼睛看見,是開燈才看見,那個燈能夠顯色,那我們眼睛也是顯色,那麼如是的見性是心非眼,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從第一番的顯見,就把常住真心,真心有體,已經整個呈現出來,所以十番顯見的第一番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把真心有體的這個體,能夠去體悟,因為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要知道,盲人有見,就已經脫根,脫離這個根,不用眼根可以有見,那表示我們的常住真心,不用藉著我們身的根,六根都不用,然後矚暗成見,就是不要凡塵光明的因緣,所以叫做不藉因,不托緣,我們那個靈體(靈性的本體)離開因緣獨立的,不用藉著我們六根,也不用借著凡塵的緣,根跟緣都不用,祂自己獨自發出光明,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我們要了解,現在是常住真心寄託在我們身上,藉著我們身上,給我們身上隨緣之用,那個不變之體(常住真心)現在在我們身上隨緣,隨著眼睛就能看,隨著耳朵就能聽,隨著鼻子就能嗅聞香臭,隨著舌根就可以品嚐東西的味道,隨著身根就可以感受冷熱,可以知道餓或知道飽,隨著意念可以讓我們天馬行空,這些都是隨緣之用,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能夠有不變之體,然後才能有隨緣之用。那我們已經習慣性用六根而把不變之體拋開,不要祂,各位看凡人一打坐就什麼都摒除掉,連那個常住真心也不要,而把祂摒除掉,所以不對的最大原因就在這裏,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能夠用直心的話就有體用,體用全部都具備,有體有用,『那個有體有用就是如來密因』,秘密的原因就在這裏,那凡人用意識心,就超不出三界啦,一定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中,一定在輪迴裡面,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保持直心,我們有不變之體,然後隨緣之用,從直心就都沒有離開不變之體,也沒有離開隨緣之用,

佛有說:「十方如來同一道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就已經明白的跟我們講,要出離生死,一定要用這個不變之體,隨緣之用這個直心,我們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的那個第一義,不要轉念,一轉念,第二義、第三義就出來了,第一義那個就叫做直心」,那我們用那個直心,祂不變之體都在,那個不變之體就叫做「寂」,然後隨緣之用叫做「照」,那各位就可以了解,寂照就光明,所以我們那個佛性的本體,祂本身會發出光明,不用我們加明,如果加明(就是起心動念)就變無明。所以只要啟發就可以了,只要認識就可以了,不假修為,那個本體都不能加工啦,一加了就面目全非,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本體那個不變的叫做「寂」,那個隨緣的叫做「照」,照就明了呀,就光明,所以光明寂照,然後徧之河沙,徧就是普徧,就是盡虛空徧法界,所以我們要了解,一粒沙就是一個世界,所以河沙就是很多的沙,就是很多很多的世界,所以我們的佛性可以充塞整個很多的佛世界,是無量無邊的,所以這個偈語就是把我們那個佛性整個都講的非常清楚,尤其接下來說的更是白話。

 

第二句:『凡聖含靈共一家』

  不管聖人佛菩薩跟我們凡夫的靈性都一樣的,全部都一家,靈本同體,所以我們了解「張拙秀才」受到「石霜禪師」(六祖↓行思禪師↓石霜禪師)的點化後,就說出這個悟道偈,這很適合我們來闡述用。

 

第三句:『一念不生全體現』

  只要我們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我們全部佛性的本體都呈現了』,你看多麼容易,可是我們就萬緣放不下,一念不生就不可能,所以要經過我們們認識真理,然後努力來做,儘量在日常生活裏面萬緣放下,不要起心動念,這樣就整個佛性本體都呈現出來,所以這個一念不生很重要,因為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的念頭就是業,就是造業,就是業相,所以只要有念頭,就已經業相形成了,那業相形成,它就轉相,它就現相。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我們那個 皇母訓子十戒裡面所講的三山坡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不是 老母把我們的仙衣仙鞋收回去,把我們趕到凡塵來(那是方便說),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而來的,不起心動念就不用到凡塵來,都是住在佛菩薩本位,現在我們了解,原來是我們起心動念才落入凡塵,所以我們要一念不生才能夠回到本位,所以重點就在一念不生,那一念不生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們不肯做,我們凡人都聰明反被聰明誤,都很會起念頭,還自以為是,常常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能一心二用、三用︰︰︰所以不研究真理,就不知道念頭就是業,我們研究了,『這個最原始狀態的』,我們為什麼會落入凡塵,就是因為起念頭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只要一念不生,我們佛性的全體都呈現,沒有三心四相,但是只要我們起心動念了,三心四相就具備了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所以起念就有了。

 

第四句:『六根才動被雲遮』

  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一動了,我們佛性智慧的光芒都被雲遮住了、消失了,整個佛性都消失了,整個佛性都消失了,你看多麼厲害,那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很習慣都用六根,所以都是六根在當家,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六根當家,所以現在要跟它妥協,自我意識,不要高漲,稍微不如已意,就要抗議,那就是自我意識很高,這樣要修道就很困難,所以就要把「我相」能夠放下,別人怎麼樣作為也不要管他,別人有功德不會分給我們,有罪過也不用我們替他承擔,所以只有管自己就好了,那自己的身相又是天地的物質,就是假的,心念又是因緣聚會也是假的,那什麼才是真的?萬緣放下,什麼遭遇都放下,一念都不生了,全部的常住真心(真心佛性)就在眼前,這樣有沒有很簡單?聽懂嗎?最上乘佛法竟然是最容易的,很容易的,所以現在要跟六根妥協,一半讓它主宰,現在如果全部不給它主宰,那習性受不了會反撲,那受不了的行為、精神就會失常,所以一半給常住真心出來當家,一半給六根(習性)當家,那六根慢慢會了解,我不是主人,我是僕人、是婢女,是奴才,它自己慢慢就會退位,力道就會慢慢消失。所以我們不用心急,可是一定要知道真理。常住真心才是我們的主人翁,六根不是,六根是我們常住真心的工具,六根是僕人,要替常住真心做事,所以要讓六根,慢慢的聽話,不要讓它當家作主人。

 

第五句:『欲除煩惱重增病』

  就是要在日常生活裏面要除煩惱,那各位要了解,不用除煩惱,為什麼不用除,因為煩惱就是我們的佛性生發的,所以只要認識就可以了,不要除掉煩惱,因為要除掉煩惱,是還要生出念頭來除掉煩惱,那念頭一生,又增加一重的病,所以是重增病,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煩惱,就是我們的自性所生發,我們只要了解,煩惱是我們的自性所生發,那煩惱就是菩提,這樣就可以了,不用生念頭來除掉煩惱。

 

第六句:『趨向真如亦是邪』

  就是我們修道要走入真如(真理)的世界,那是非常好的,可是我們已經本身都在真如之地,那還要趨向真如,就好像我們有頭,那還要在頭上安一個頭,我們已經就在真如之地,所以不要趨向,我們已經都在當下,只要都沒有念頭,一念不生了,我們就在真如的本體之中,不用再趨向真如,我們要趨向真如,哇!變邪了!本來是正的,你不要趨向就已經是了,那你要趨向真如就變邪了,所以亦是邪。

 

 

 

 

第七句:『隨順世緣無罣礙』

  那我們了解到整個意思以後,就隨著世緣,凡塵的因緣,有它的複雜因素在,所以因緣的呈現,都是我們看到的現相,那我們遇到了這一些因緣,我們就想,釋迦牟尼佛都不能離開因緣,祂要在凡塵都住四十年,跟阿難講三次,阿難都沒有回應,那沒有回應,那佛也說「沒有人留」,就沒有辦法再住,所以就要進入涅槃,在大藏經有記載,所以大迦葉對阿難很生氣的跟他講,佛要多住四十年,你怎麼都不留。阿難說,我當時的心都被波旬(魔王)蓋住了,我都不知道反應,所以佛不霸道,佛不會說把波旬趕走,讓阿難的心很清醒能夠回答,不會,佛還是隨順世緣,佛不是不知道,佛知道,這就是因緣。要多留四十年的因緣不具足,那阿難一出去了以後,波旬就現身了,就請釋迦摩尼佛進入涅槃,佛就對波旬說來年三月(就是隔年的三月),我就進入涅槃,就答應了波旬,雖然是魔,可是佛也是按照真理應對。佛說來年的三月,我那個大弟子他根器已經成熟了,所以拈花示眾,就是只有大迦葉微笑嘛!佛才說我有正法掩藏,付囑摩訶迦葉,就是佛知道來年三月大迦葉可以成就了。所以就答應波旬魔王,波旬走了以後,阿難回來,佛就告訴阿難,來年三月我要進入涅槃,你趕快去請那個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來,因為以前你跟他有父子的關係,你說話,須跋陀羅會聽,他在外道修,那已經修很久了,他是我到凡塵來渡生的最後一個,最早的一個是憍陳如,所以佛就圓滿了。阿難一聽,就開始哭了說,我都還沒成就,佛就要進入涅槃,佛就告訴阿難,你什麼時候看我講話不算話,所以答應了魔,又變卦了,不可以。所以我們要了解當時的情形,佛也是要隨順世緣了。那佛也想要都住四十年,可以渡化更多的眾生,這是很慈悲的發心,佛也知道眾生的善因緣不足,所以善因緣不足會害我們很慘,我們會固執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都不肯去掉,佛也說過我們每一位都是佛,那為什麼沒有成佛,都是被自己的見解障礙住了自己,那要是把我們不正確的見解都去掉,那就成了,各位可以想一想要去掉自己的見解容不容易?(答:不容易)。有的人花了很多時間,很多的金錢,很多的心神,然後去學到的,要他都放下,請問他肯不肯?都不肯,所以我們就是被這個障礙,學得愈多便成了障礙的愈多,難怪老子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就是洗滌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知道的,所學到的,進入內心裏面的成見,全部都洗得乾淨,沒有一點瑕疵,ㄟ,那就成了,不是沒有跟我們講,是我們不肯做而已,所以聖人一出現,跟我們講的真理都是講到根源,能夠做就能到達根源,所以聖人既然都要隨順世緣,那我們又不是老天,我們就固執,非要別人一定要這樣才可以,一定不能那樣才可以,你就要怎樣怎樣︰︰,所以各位看看我們那個情形真是比 老母厲害,所以就是要隨順世緣,眾生肯聽真理我們就跟他講,對方不耐煩了,不聽了,我們就要合掌令歡喜,不能跟對方起對待,也不能背後說話,所以要隨順世緣,才無罣礙,有罣礙成不了佛,沒有罣礙才可以成就,所以我們要整個通達了,到本來就是通(流通),沒有那個滯(阻塞),那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阻塞,我們住相了,就阻塞了,本來很寬廣,我們一住相就變很窄,所以要隨順世緣無罣礙。

第八句:『生死涅盤等空華』

  涅槃跟生死,生死跟涅槃都平等,那都是空中的華(花),就是生死是假的,涅槃也是假的,所以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的不變之體,祂本來就不變,祂本來就已經涅槃,本來就沒有變化,所以我們不用再用什麼文字,什麼名稱去講祂,全部都不用,那世間的所有萬相,看到的都會變化。那個無常的變化,是要我們了解,凡塵所有相都無常,可是那個是相,相都是假的,那它的相為什麼會現相,就是有性,那個姓是真的,所以世間相常住,這是蠻深的一個理哦!形相都常住,那佛為何如此說,佛就說「觀相原妄」,我們看到形相,本來就不實在的,然後「觀性原真」,本來就是真,所以無性不現相。那我們記得,不要住相,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我們離開一切相,就已經進入真如本體,所以就已經對了,就已經是了。

  所以那個講生死涅槃都是凡塵在用的,那都是平等,都好像空中的花,各位前賢,我們有講過翳眼見空華,就是眼睛有病,才看到空中有華(花),可是更深的道理就是那個空華全部都是真心,那我們為什麼不說,因為眾生的程度都還沒到,所以就不說,那個生出空華來的地方,本來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所以那個華處就是我們真心的地方,只要我們知道形相都是虛幻的不實在的,就已經在常住真心之中,有夠殊勝吧!很殊聖的佛法,要眾生了解到這個程度,很不容易,所以就要自己發心追求,只要我們發心追求,思之思之天告之。

  我們能夠正思惟,只要追求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上天一定會告訴你答案的,各位前賢要成佛就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之中,這樣就會成佛。因為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而且是因果同時,只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的果位就在當下,這樣會嗎?不是很困難,但是我們一定要很專心,不要三心兩意,凡塵的事也要,修道的事也要,那個不相合,我們要追求凡塵的成就,又要追求成佛,那有那麼好的事。所以一定要讓自己的人心死掉,道心才會生,人心不死,什麼東西都想要,都想追求,那成佛,就沒有希望。假如我們都一心一意惟求作佛,都一心一意在我們的佛性中做工夫,那一定可以成就,所以一定要自己發心,自己去做,那怎麼做?老師有說:「為善去惡」,所有的善事都做,做了以後要拋開,不要記在腦海,壞的事一點都不要去沾惹到,就能夠恢復本性的光明。所以在現相中,我們就入無為,都有為去做,但心不住了,這樣即無為。這樣了解嗎?我們心一住了,雖然做無為的事,住心了,就變有為了,就變生滅了,一無所住,就回到常住真心,所以這個張拙秀才的悟道偈,最好領悟,對我們都有實際的幫助,也記得住,所以對第一番的顯見是心一定要透徹了解。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他,他卻認識你,有朝看透他,諸佛皆歡喜

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他,他卻認識你,有朝看透他,諸佛皆歡喜」。
真人不講理
  因為一講理就落入對待,我們的真人是絕對,沒有對待,講理了以後落入對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說各有理,所以真人不講理。
「處處隨著你
 不管行住坐臥,佛性都隨著我們。
睡時伴汝眠
 睡覺時陪伴著我們睡覺。
醒時隨汝起
你醒過來,他陪你起來。
你不認識祂」
不認識真心佛性
祂確認識你」,佛性認識你,都給你用。
有朝看透他」,有朝一天我們看透祂
諸佛皆歡喜」,又多一個佛出來。你看透他,你就成佛了,很親切對不對?所以我們的佛性並沒有一秒鐘離開,只是我們都不讓祂出來當家。
   我們現在誰在當家?我們嘴巴要吃啊!要說啊!我們因為被六根佔據在當家,所以主人不生不滅佛性都出不來,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我們被感官已經佔據了,所以造了很多業,感官一旦一口氣不來,它不負責任,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意念、拍拍屁股走人,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所以我們要把佛性請出來當家。容不容易?請佛性出來當家容不容易?
   眼睛看到不合真理,就不要讓它繼續看;耳朵聽到不合真理,不要讓它去聽;鼻子聞到香味、嘴巴喜歡吃,不合理的,不要讓它吃,可以嗎?真的可以就會捨掉很多不必要的結惡緣。我們吃魚吃肉,牠們都很不甘願,我們吃了牠以後要還債,划不來,雖然聞到蠻香的炸雞排,現在很多人胖得不得了,都是吃那個。鼻子聞到嘴巴就想吃,腳就在走,走去買,有沒有發現誰在當家?要不要再讓它當?不要了,就是要請我們主人出來當家。不可以!
   吃人半斤就要還八兩,不要跟牠結惡緣,不要吃了。牠也是眾生,我們弱肉強食,我們比較聰明會把牠殺來吃,牠就倒霉,現在中正紀念堂在展出世界最大的恐龍,恐龍要吃誰?我們願不願意給牠一塊肉吃?不願意!你給我記住,有一生我一定要把它討回來的,所以不要跟眾生結惡緣。在凡塵的時間很短暫,不過百年,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在短短的百年之中造了好多的罪業,怎麼知道自己在造業?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很多都沒有符合真理。我們有時候是知道不符合真理,可是哪個地方不符合?還沒有研究出來,是知其然還不知其所以然。我們要了解研究性理心法,讓我們能夠明心見性。心明因果就不昧,見性成佛就無疑。後學都一再講,絕對是這樣。

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夫跟佛就差在迷跟悟。迷了,佛就變眾生。悟了,眾生就變佛了,所以迷悟的差別。所以我們要了解很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掌握自己,對自己的佛性要「作得主,把得定」。要能夠作主,佛性作主,然後要有定,不能利益糾葛,又被感官拉走。所以我們要「作得主,把得定」「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離開境了就是已經菩提了,就是不在煩惱的現象裡面,不在那個內容內涵裡面。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拙秀才悟道偈


張拙,拙秀才悟道偈,因為這個從文字就比較容易了解它的意思,拙秀才跟智閑禪師同輩份,時間大概在西元八百年左右,都是六祖的後代,六祖的徒孫,就是從六祖頓教法門出來的。到智閑禪師跟拙秀才他們大概都是第六世,已經經過第六代了。一代一代這樣一直傳下傳,已經大概在第六代。所以我們了解,借著古時候修禪宗的人的領悟的方式,拙秀才就是拜石雙禪師,所以石雙禪師就是拙秀才的老師。他領悟了以後他就講:
「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華。」後學來解說它的意思:
「光明寂照徧河沙」
    光明本來要在寂照之後,可是因為他當秀才文章很會寫,所以把光明挪到前面來,寂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不變之體曰寂。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不變,不變之體叫做寂。然後隨緣之用叫做照,隨緣之用,佛性隨著緣來應用叫做照。一照了就光明了。所以光明放前面是不是有點覺得怎麼會相反,寂照的照放後面,光明放才前面,這個就是秀才的文思,他能夠把韻作得很好。所以就光明寂照徧河沙,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本體,祂本身發出光明,而且釋迦牟尼佛形容我們佛性的光明,有百千個日月,我們一個日月就已經很亮了對不對?我們佛性的光明有百千個日月,你看多麼亮!可是我們現在都黑暗了,都没有光明,所以我們要除掉凡塵所有生滅,所以有這些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把它放下,讓我們自己佛性本體產生光明。光明一照了以後,徧就是充滿的意思,河沙,一粒沙一個佛世界,然後徧整個無量無邊的佛世界,所以叫徧河沙。一粒沙一個佛世界,徧河沙就是所有虛空的佛世界我們佛性的光明全部都徧照,所以叫光明寂照徧河沙。說得很棒喔!非常的好,竟然我們佛性本體可以發出光明,然後照徧整個佛世界,非常多的佛世界都全部照徧,所以叫徧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凡聖就是我們凡夫跟佛菩薩,含靈就是含著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共一家全部都一樣了。全部融入一體到達無極,所以凡聖含靈共一家,全部合在一起。
「一念不生全體現」
    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佛性全體都呈現,全體現。所以後學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都有根據,非常多的這些領悟者,之前的修道者都跟我們講,我們要有成就「一定要一念不生」。各位有没有試驗看看?讓我們一念不生,有没有?(),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我們要了解,頭腦是我的,我不生念,念就不生啊!有没有這樣想啊?試試看,努力在空閒的時候,你就試著看看一念都不要讓它產生,不要起心動念,看我們能夠支撐多久的時間?看看可不可以24秒,可以的話24分,再可以的話我們增加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都不要起心動念,有没有那個勇氣想試試看?我們只要一念不生,全體的佛性都呈現。
    我們佛性本體是如如不動的,之前我們有講過,借著照相機的原理,有没有聽進去啊?(),就是我們在照相的時候,按快門不能動到鏡頭,動到鏡頭照出來影像模糊,我們那個佛性也一樣,因為如如不動,所以我們從眼睛照出來的形相了了分明,都没有模糊。假如佛性是侷限在玄關的話,我們玄關整個都在動,整個影像應該都模糊了啊!我們看卻没有,對不對?就可以體會—原來佛性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我們認知的太陽系還不寬廣,是在宇宙的一個角度,祂還有更寬廣的佛世界,像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在太陽系裡面。東方的阿閦佛世界也不在太陽系裡面,所以很多的佛世界全部超出,非常寬廣,南方就是寶生佛世界,我們要了解這些都不在太陽系裡面。我們的佛性竟然充滿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這麼寬廣。要知道我們的心,即心即佛的心這麼大,大不大?非常大。
    所以不是我們日常用的那個心,那個心不會成佛的,一定要這個心,没有妄念都是真心的心,這個心就是佛了。祂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了解真理以後,要不要再跟人家計較?這麼寬廣的心,我們來計較那麼一小小點的事情,划不來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理。原來我們佛性這麼奧妙,這麼寬廣!可是我們都没有把祂認識啟發,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認識我們佛性本體,我們求道了,上天已經認定你有成佛的資格。所以我們要努力修使自己成佛,成佛了以後就可以千百億化身,我們要到哪個佛世界就可以去,要不要到娑婆世界來渡化眾生?我們也可以發愿,各位成佛了以後願不願意再來娑婆世界?(願意),愿力都很大喔!要來做什麼?要來享受?(要來渡化眾生),我們已經成佛了,看到娑婆世界還有很多苦難的眾生,在苦海裡面沈溺,我們也一樣要來渡他們,使他們也成佛,也可以脫離苦海,所以我們在這個大開普渡的時機,趕快引進有緣人,我們周邊的親朋好友,只要他還没求道,我們要想盡辦法去渡他求道。絕對不騙人的,可以成就的。
只要我們都一念不生,全部佛性本體都呈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六根說看看(眼耳鼻舌身意),第一次我們把六根跟六塵都混在一起,所以我們要加深印象,六根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只要六根一動了,然後我們佛性就不見了。所以佛性就被雲遮,因為佛性本體就好像太陽,那個光明非常的強,我們六根動中間就有烏雲,我們妙智慧在上面,我們人在下面,被烏雲遮住了,所以没有妙智慧。佛性不呈現,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我們六根就不要動,不要起心動念。我們六根就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心都是生滅,生滅的心,我們認識的心都是生滅。生滅的不要用,假的,不真,不要用!我們用得很習慣了,對不對?現在慢慢把它轉移,不要用六根,用我們的正念,正念知道嗎?什麼叫正念?哇,都不敢講。没有念頭啦!我們都没有念頭叫做正念,有念頭就叫邪念、妄念。都已經跟真理不符合了,所以正念就是没有念頭,全部都没有念頭就是正念。正念的時候可以發出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就可以整個呈現,我們每一位都是佛,佛就在我們身上,可以發出佛的知見,我們用六根都是眾生的知見,我們用得很久了,很習慣了。現在要改過來,發出佛的知見。從本性發出來,就是佛的知見。所以六根不要動,六根才動就被雲遮,就不見佛性了。
「斷除煩惱重增病」
    張拙秀才就講我們要斷除煩惱,這個煩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所生發出來,我們的念頭全部都是從佛性本來生發,因為佛性本體才能夠生發念頭,不是佛性本體的話,没辦法產生念頭。所以那個生發念頭的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來斷除煩惱,就是不認識真理。以為有一個實在的體是煩惱,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生發念頭讓我們煩惱,能生發念頭的那個佛性本體我們了解,就已經菩提了。所以六祖就講:「煩惱即是菩提」,是站在我們能夠生發念頭的那個角度來說。所以我們生發出來的一些事相,然後讓我們煩惱,我們要把它斷掉,這樣就重增病,又增加一重病,病又增加了,就是增加念頭愈多,我們又要生念頭來斷,斷煩惱要不要生念頭來斷啊?(要),對啊,要生念頭才會斷掉前面煩惱,所以這樣就重增病,又增加一重的病。
     所以要了解「煩惱即是菩提」,在這邊後學順道提起,假如我們進入煩惱的內容,已經在煩惱了,那個煩惱不是菩提喔!那個煩惱是惡法,它會害我們造業,然後使我們受苦。不要進入煩惱的內容,煩惱的內容不是菩提,而是能夠生發煩惱的那個才是菩提,這樣可以分辨了嗎?有没有信心?你看這麼小聲,有啦!試看看!就是還没有把握,我們就是要了解從真理的角度來認識,那個生發煩惱的就是佛性本體,就是菩提了。我們不要再增加念頭說要來斷煩惱,所以欲除煩惱重增病。接著
「趨向真如亦是邪」
    趨就是往,我們要往真如的方向、目標,趨向真如亦是邪,為什麼拙秀才會這麼講?因為我們本身本體現在已經在真如了,已經在了我們還要再趨向真如,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已經是了,當下就是像那個石頭打到竹子的那個聲音「咚」,當下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本體,已經是了,不用再趨向真如。所以拙秀才才會講趨向真如亦是邪。已經本來正了被我們又增加了以後,好像頭上又安一個頭,是不是多了?所以本來是正,被我們一做了就變不正,歪了,所以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
    隨順世緣這個很重要,我們隨順著凡塵的一些因緣,我們隨順著世緣就可以無掛礙。隨順世緣,各位前賢,要隨順喔,不是要攀緣喔!攀緣跟順緣各位可以分得清嗎?(可以)。我們心裡面有一個目標希望對方達到,那個就叫做攀緣。我們希望他按照我們的意思來做,那個叫攀緣。攀緣的話没完没了,所以要隨順,隨順著這個世緣就無掛礙。可是我們因為攀緣習慣了,都會不知不覺走入攀緣,攀緣就有掛礙。所以我們修道不可以養寵物,各位有養寵物嗎?貓,狗!不能養了喔!修道人不能養寵物,要專心修道,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修證出來,這個才是目標。那個寵物會使我們分心,而且那個叫攀緣,以後你還要再轉世來渡牠。你只要養了寵物,你就要照顧牠,你要再來渡牠。牠假如還没有轉世當人,你還要再等。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把我們的身外物,摒除得一乾二淨,要我們努力的朝著我們不生不滅的本體來修持,這樣一定成佛,就是很專注。身外物會使我們分心,我們心就會分散,心一分散,不容易集中,所以效果就不容易呈現。所以我們了解,原來修道就是要專心,專一就可以成。知得一萬事畢,所以我們要專心修道,凡塵最好的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使祂能夠有主宰的力量,可以主宰我們的身心,這個就是重要,我們努力的目標方向。各位可以主宰自己的身心嗎?可不可以?(可以),都可以了?自己的身在做什麼、自己的心在想什麼都可以自己主宰,可不可以?(可以),可以了喔,程度很高了喔!可以徹底的指揮身心,那個已經可以摒除塵垢,凡塵的污垢都可以摒除了,已經進入很理想的狀態。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都要自己本身努力,所以隨順世緣無掛礙。
「生死涅槃等空華」
   涅槃跟生死,我們了解它們是相互對待的,因為我們有生死,所以才要涅槃。追求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生死就是生滅。所以我們了解因為有生滅,所以我們才追求不生不滅,假如我們已經回到真心,剛才我們講「一擊忘所知」,那個真心狀態,生死跟涅槃都不要了,生死涅槃等空華,等就是平等,空華──空中的花。空中的花知道嗎?有没有看過?各位前賢,有没有看過空中的花?(没有),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講經最喜歡引用就是空華(空中的花),我們要見到空中的花,後學有試驗過,蹲在地下五分鐘,然後快速站起來,你就可以看到空華。這樣了解意思了嗎?就是那個明明没有,可是我看到啊!我們台灣話就講「滿天全金條,抹煞没半條」就是那個,我們了解那個就是空華(空中的花),所以生死涅槃都是空中的花。虛幻不實在,實在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這個是張拙,拙秀才的悟道偈。

智閑禪師的悟道偈


(領悟道的偈語),智閑禪師的師父是靈祐和尚,靈祐和尚因為看到智閑的根器很好,所以要激發他的本性妙智慧,所以跟他說:「你還没有出胞胎,還不會分別東西南北的時候,講一句來」。智閑禪師聽到以後,就把以往所學的講述,可是靈祐和尚都講說不是,不是那個意思,到後來智閑禪師就請師父靈祐和尚來講,靈祐和尚說:「我講是我的事,跟你無關!你要講你本身還没有出胞胎時候的那個狀態」。所以他就没辦法回答,就收拾行理離開他修道學道的地方。他說我已經没辦法了,就回去。回去以後我們上次有講,因為在除雜草,鐮刀就碰到一個小石頭,然後去打到一棵竹子,就發出聲音,結果他就在這種狀態下領悟了。我們把他這種狀態稍微跟各位分析,就是他的師父靈祐和尚,叫他還没有出胞胎之前那種狀態講一句,就是要他萬緣都放下,不要到凡塵來所學的來講,那個没有用,那個都是因緣際會呈現的,都虛幻不實在。還没有出胞胎的,那個就是本來的、本分的。所以他經過萬緣放下,經過實際的運作,結果他把所有學的那些都全部燒掉,他說那個没有用,對我没有幫助,所以他就已經放空的那個心態,接著他在除雜草的時候,聽到小石頭打到竹子聲音,就是因為這個聲音促成他領悟。所以才講這個偈語,「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消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一擊忘所知」
一打擊以後,就忘掉那個能知的我相没有了,所知的塵相没有,所以就全部當下。前面有講「見性之人,言下須見」,那個就是言下的狀態,那個狀態就是了解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把那些生滅的全部都放下,放下以後,再剩下來的就是我們還没有出胞胎之前的那種狀態。所以那個「咚」,没有能知、也没有所知,已經回到我們的真心。
   所以問說即心即佛,我們說不可能即心即佛。因為我們是把凡塵在用的識心當成心,可是即心即佛的心,就是這一個萬緣都放下没有虛妄的這個心,全部把虛幻不實在的心全部都放下,放下以後,聽到當下那一種靈敏、很奧妙的狀態之下,啊,就是這個啊,這個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啊!所以那個時候就是領悟(悟道偈),所以才講這個偈語。這樣各位了解意思嗎?就是借著外緣,在工作這個都是外緣,然後小石頭打到竹子,發出的聲音,這個外緣呈現的,啊,就是就是這個啊!所以他回去就趕快沐浴洗澡,換新的衣服,然後朝著靈祐和尚的方向跪拜,他說假如那個時候師父跟我說,那絕對没有今天領悟的狀態。就是因為不跟我說,才逼得我自己去體會,然後自己體會出來以後,那個很親切,就是這個啦,我們萬緣都放下了,放下,放下,什麼都放下了,那個放不下的那一個,没有能所(没有能知没有所知),所以一擊就忘所知。所以那個講就已經到達了,到家了,到目的了。所以他就講:
「更不假修治」
不要再修了,已經到了,到達佛性本體了。更不假修治,這樣了解意思嗎?知不知道?還有一點深。所以就要了解,我們在凡塵生活,看到的萬象以及萬事,全部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虛幻不實在,不要在不實在的現象之中我們住相。我們住相了,煩惱就產生,所以不要住相。所以我們就在那種全部萬緣都能夠放下了,我們本性呈現的時候,我們就守住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守住了,能夠按照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般若妙智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就不造業,不造業我們不受苦了,解脫了,所以要自己努力的啦!所以智閑禪師悟道偈,前面兩句就是這個意思。第三句
「動容揚古路」
動容,容就是容貌,我們容貌一動,歷代的禪師都是用眼睛或是眉毛或是嘴巴,用這個來表示道,問他:「什麼是道?」他就眼睛瞪著你看,那個就是道!了解意思嗎?誰瞪著眼睛啊?是誰?我們不住相的時候是誰瞪著眼睛?是不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什麼是道?就用這樣來表示。用眼睛瞪著你看,或是他用有表情的把眉毛豎起來,豎起來以後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道!
就是我們容貌會動,那個會動的就是我們佛性在指揮,我們住相就見不到。形相我們都有美醜、我喜歡看不喜歡看的,住在形相就見不到;不住形相見到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動容,我們容貌在動,然後揚就是發揚,古路就是我們要發揚回到我們無極理天的這條道路。就是要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回去,所以我們要發揚這條回去的道路,動容揚古路。第四句
「不墮消然機」
   不墮就是不墮入,消就是因緣,因為消有彼此消長的意思,像我們白天一直過去,晚上就來了;然後晚上一直過去,白天就來了。彼此消長,所以我們不墮入因緣,消就是因緣,然就是自然,不墮入因緣跟自然。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是超出因緣跟自然。
   各位前賢,那個黑板在抄的,我們等一下再抄,現在解說的我們不聽,那個在抄的等一下還在,現在講解的你現在没有聽,等一下就過去了,結果也不知道意思。然後抄這個以後,我們就喪失了了解意思的機會,知道意思重要啊!我們才有下手的地方,所以那個等一下抄没關係,黑板都在,我們只要拜託他不要擦掉,下課都還在,對不對?所以不要急著抄,我們現在要急著聽。
    不墮消然機,就是不墮入因緣跟自然,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因緣都是有因有緣會合才呈現的,佛性不是這樣。然後,自然有自然的軌道,佛性也不是這樣,所以祂很超然的超出相對待。所以我們不墮入,我們生活之中連我們的念頭也不墮入因緣自然,自然而然都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佛性本體生發就是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是從佛性本體出來。後學第一次就講,我們凡心不放下,般若不會發生。一下要凡心都放下,凡塵的心都没有了,般若才有,般若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所以般若妙智慧稱為智,佛性本體稱為理。理跟智能夠合一,理智一如。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先要有智慧,要智慧之前我們要用方法把佛性啟發,啟發以後讓我們久一點的時間在佛性本體,然後般若妙智慧就有,有了以後我們從般若妙智慧來幫助我們了解真理,真理了解了,我們可以跟佛性本體理智一如,合成為一。我們開始可以把它分開,先智慧重要,有智了就可以進入理,理智一如。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所以我們不墮入消然機。
「處處無蹤跡」
   就是你要找我們佛性本體,不管你到哪裡都找不到,因為佛性本體没有形相,所以找不到,處處都没有蹤跡,没有辦法看到我們佛性的蹤跡。第六句
「聲色外威儀」
   就是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形相(色就是形相),我們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形相都是在外面,外面的威儀不屬於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聲色外威儀,不屬於佛性本體。第七句
「諸方達道者」
   所有諸方,就是上、下、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諸方,各地方。達道者,他已經領悟真理,領悟到道的人。咸言,全部都說。第八句
「咸言上上機」
    全部都在說這個就是最上乘的法門,上等的根器能夠了解的。這樣了解意思嗎?知不知道?深不深呢?(深)後學都講過,我們不了解就有一點深,了解了以後就不會,「很淺」,所以就是要用心,所以借著古時候悟道者,他悟道的方法以及他的經過,我們來了解然後我們可以學,可以效法,這個是智閑禪師的悟道偈。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善自護念(所以我們就要了解,護念要善自護念,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為没有形相,從我們最親切的念頭產生,所以善自護念。我們了解到,佛經裡面的「正念」,就是没有念頭。我們没有念頭就叫正念。我們有念頭就叫妄念,就叫邪念。所以假如我們没有先研究一下佛經的話,這一些觀念我們都不會接受。為什麼我們生發的念頭都是妄念?都不真,我們會產生懷欵。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闡釋的話就了解,這些都是變化,都隨著外境變化,然後又是生滅,一念來後念又接起來,一念一念都不會停留,所以那個都不真)。廣度有情(一定不要只有善自護念,還要廣渡有情。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渡化眾生是很重要,之所以能夠成就,就是因為我們渡化眾生。我們發心使所有眾生都成佛,有很大的發心,我們才有很大的力量,然後成就才會很高。假如我們只有自私想自己解脫就好,那成就都不大。我們要了解,因為佛性都是本體,都是同體,我們因為是同體的,所有眾生都是我們佛性裡面的眾生,都是我們本體裡面的眾生,所以要使本體裡的眾生都成佛,我們才成佛。
   所以要渡化眾生,這個很重要,把那個心開闊,渡所有眾生都成佛,眾生受苦了,就是佛在受苦。所以我們了解我們成佛了,也是要渡化眾生,要使眾生都能夠成佛,因為是一體的,十方諸佛都是同一個法身,都是同體的,所以不要有分別)流布將來(使將來的眾生也都能得道)無令斷絕。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這個偈語五祖講說,有情,有情識的眾生,我們有情然後有認識,有情就是有情識,就是我們知道我們了解凡塵的一切,那個叫有情,有情識,有情眾生,知道意思嗎?有情知道嗎?有情就是眾生,就是我們有認識會動,只要會動的都是有情,像畜生牠也一樣,牠是有情的眾生,然後有情的眾生下種,播下種子,種子是佛的因,成佛的果位。種子是善的因就成善的福報。種子是惡的就接受惡報。所以看看我們下什麼種子?所以有情來下種。因地已經下種了,果還生,果就會產生。無情亦無種,假如没有情識的也没有佛的種性,無性亦無生,它就不會產生佛的果位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就是為什麼,期就是期待,為什麼我們都期待,這個表示我們所有的眾生都向外追求,為什麼我們都期待我們的本性。我們在一般來講這個本性都會講是佛。為何期待佛,本來祂本身就已經清淨了。所以我們了解,為什麼在期待我們追求外面的佛,不向自己的內心來追求?我們自己的內心的本性本來就清淨,就是可以成佛的,本來就是佛)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為什麼我們又向外去期待,原來我們的本性祂本來就不生不滅,就已經在了,今天我們講過神秀的偈語以後,我們就要把我們虛幻的身心去掉,這個假的不要,要用法性身妙明心,這樣就走入不生滅,我們自性裡面的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的真心佛性就具足成佛的條件,佛的所有一切就在我們本性之中,我們已經全部具足了)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本性没有搖動,没有動搖,剛才我們講,用照相機的原理,來了解如如不動,我們本性如如不動,没有動搖的,可是我們都没有認識,没有去研究)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的萬法都是我們真心佛性生發出來,都從我們佛性生發,所以能生萬法)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這個偈語是針對神秀那個偈語來講的,菩提就是覺,它没有樹,不要走入形相,没有樹。明鏡也没有一個台,它只是一個比喻而已,所以明鏡亦非台,本來都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各位前賢,這個偈語有没有見性?有没有?(有)有啊?後面五祖講「亦未見性」,是騙我們的嗎?一代祖師可以騙人嗎?可不可以?一代的祖師可以騙人嗎?(不可以),那既然五祖講「亦未見性」,我們都說見了。到底見了没有啊?有没有啊?(有),還有啊?真的有啊?我們認定了嗎?認定他一定有啊?各位前賢,這個偈語是跟神秀相對,它是相對,神秀著有,六祖著空。著空,我們按照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要不要再修道?用不用再修道?都已經本來無一物了,要不要再修?不用了。不用了我們會成佛嗎?我們會成佛嗎?不會,所以有没有見性?(沒有)。
   我們研究過六祖壇經都講,喔,很高超已經見性了。我們要了解,確實我們的佛性是這樣没有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是我們要加一句,「修證即不無」,它這個是闡述染污即不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在講染污即不得。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你要把祂染污染不得,没有辦法去染污,因為祂不接受你染污,所以我們只要發現祂就可以。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所造的這些業太多,染的塵垢也不少,我們那個習性已經離佛性有一段距離。所以修證即不無,要修要改掉脾氣毛病,我們佛性裡面没有脾氣毛病,可是我們六道輪迴久了,我們都會沾惹一點。各位有没有脾氣毛病啊?(有),多不多啊?(多),多就要努力修!要去掉,不是我們應該有的。
所以,六祖講這個偈語「菩提本無樹」,菩提就是覺,没有落入形相。「明鏡亦非台」,就是我們的心那個明鏡,它也没有形相,没有一個實在的存在,所以他講全部都是空,都是無,都是没有。
   各位要了解這個没有是跟前面的有相對,各位前賢,我們「不要著有、不要著空、不要著亦有亦無、也不要著亦空亦有」,請問到底是有還是没有?(有),有啊?不是不要著嗎?有就著了啊,有没有?(有),還有喔?這麼厲害啊,有没有?(有),還有啊?第一個不要著有,就已經把那個有去掉了,我們怎麼還一直有呢?表示我們不接受真理。所以各位要了解到,後學這樣講「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無,不著非有非無」,這個叫做四偈詮,講不出來了對不對?講不出來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没辦法講了,還有心想怎麼想都没辦法想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整個都出來了,這樣會了没?就是這麼奧妙,奧不奧妙?没辦講了,没辦法講。言語道斷,你能夠講的,全部都没有進入。到你不能夠講的時候,那個就是中道。中道,我們要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這個,言語道斷,然後心行處滅,心能夠想的都不對,已經不能想,不能想的,剛才不是有講不可思議嗎?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這樣知道嗎?已經全部把我們非常奧妙不生不滅的真心整個呈現了,整個呈現,所以我們要體會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這邊得天獨厚,為什麼?後學在台北已經講那麼久,都還没有講到這樣,還没有講到這個程度喔,我們這邊答案都已經出來了。所以一定要按照不著於形相,不著於頑空。
    所以我們要知道,當我們還没領悟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看的外面的空,它是屬於頑空。頑空就是空之間没有東西在,我們領悟佛性以後,我們剛才不是說如如不動嗎?已經把整個佛性都推廣到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所以那個空就不是頑空,而是真空,空中不空。空中有佛性在,妙有不有,没有形相。這樣知道嗎?所以我們在還没有了解之前,一定要薰習,把那個真理在我們八識田中都能蘊釀,讓它以後能夠成熟。所以六祖的偈語著空,對神秀的著有,剛好合起來中道,這樣了解嗎?不要著空,也不要著有,剛好中道。中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真心佛性的本體。那個中道我們要體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個六祖壇經的偈語,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們來了解它裡面的含意。第一句身是菩提樹,神秀把身當成實在的有,實在的身有。各位前賢,我們的身實在有嗎?有没有?(有),實相有我們的身體存在嗎?這個答案又是很有意思,為什麼?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四大各位知道嗎?(水火風土),五蘊呢?(色受想行識)這個都還透徹。四大就是水火風土,我們凡塵的所有元素就是四大,我們凡塵所有形成萬象都是四大,就是水火風土,那我們的身體四大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四大五蘊全部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很親切都跟我們在一起都是虛幻不實在,因為所有的佛經裡面都記載,四大就是水火風土,我們身體血液流動的,小便、流汗、這個都屬於水;皮肉筋骨屬於土;暖氣屬於火;動轉運轉的氣屬於風,我們把四大分散,各歸於本來,請問我們的幻身在哪裡?我們四大還給四大,水火風土各位都要還給四大對不對?我們能夠擁有嗎?一百年以後我們都不在了,對不對?不能夠擁有它啦!假如四大是我們可以主宰的話,我們在最年輕最漂亮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主宰它,不要動了!我要這樣就好。可不可能?(不可能)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直過,很快一直過,抓不住它,所以我們看得到的這個身體,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這個都要歸還天地,所以這個不是我。
   那神秀講,身是菩提樹,已經把身體當成實在的我,所以這個叫做没有見性。我們見性的話,各位前賢,我們的身是什麼身?叫法性身。我們心叫什麼心?叫妙明心。我們真正研究性理心法,身就是法性身,心就是妙明心。法性身妙明心這個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樣知道嗎?這個身體不是我,所以我們要說服自己說這個不是我,很困難喔!困不困難?明明是我,為什麼不是我?是啦,是我啦,是不是啊?這個不回答是對的,為什麼?因為一百年後,你還敢說「是,是我」,不在了對不對?都不是我了。還給天地了,所以身體不是我。要先跟自己說服,身體不是我,所以從身體產生的感官都會當家對不對?從身體感官產身的當家都不要聽它的。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鼻子喜歡聞,嘴巴喜歡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這個都不實在,而且都叫我們造業,造了很多罪業,然後要佛性來承擔。所以這個都不要聽它的話,因為它是假的。要告訴自己:「假的,你不要發號司令,你不要水鬼當久了要當海龍王」,海龍王是他有功德才當的,小鬼都沒有,小水鬼没有,不要讓它當家。我們住在凡塵為什麼六道輪迴不息?輪迴了這麼久?各位前賢,知道多久了嗎?多久?(六萬年)這倒還很不錯,我們老師教得好!大家都知道六萬年了,六萬年來我們都在六道輪迴裡面,怎麼都還没有回家啊?想不想回去啊?(想),我們要歸本位。
   我們每一位都是佛,要歸到佛的本位。只要我們把我們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全部都去掉就好了,我們就回到佛的本位。這樣了解嗎?知道歸家的道路了嗎?所以我們活佛老師一直帶我們,希望我們每一位都能歸到本位,都能夠回家,温暖的家在等我們。凡塵是苦海,我們不要沈溺,沈溺在苦海裡面,一定要回家。要很強烈的一定要想回家,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的志向就是要回歸本位──成佛,要回家。這樣告訴你久了,目標就明確,就不會被凡塵引誘。凡塵一直在引誘我們造業,所有的發明都在引誘我們住在凡塵,我們不能貪戀,只要貪戀凡塵就沾惹塵垢,我們塵垢沾惹了很多,本性就不清淨,本性不清淨當然就回不去了。
   所以一定時時刻刻讓自己自性能夠清淨,所以我上禮拜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本來就清淨,你要把它染污染不得的。但用此心,用菩提自性本來就清淨的心,用這個心直了成佛,很容易,容不容易?還没開始就都没力了,我們都還没修就没力道了,不可以!我們要勉勵自己把力道拿出來。
   所以神秀在第一句身是菩提樹,就已經告訴我們他住在形相,把身當成實在的,住相。因為我們住相心就有煩惱,心一離相煩惱就消失了。所以只要有人罵我們,我們住相住在他罵我們的內容裡面,絕對生氣,生不生氣?假如有人罵我們「你真的是豬耶!」我們就想豬四腳在地上,在那個豬舍很髒的,生不生氣?(不生氣)都不生氣呀?修養真好。所以我們要了解,相是假的,虛幻不實在,不要住,我們離相了,就可以回到本性,回到本性就回到本位了,都是佛了。
   第二句心如明鏡台,這個心,各位前賢,我們了解我們凡塵所用的心,都是我們有身體以後有六根,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把六識都當成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這樣來的,所以這個來源不正確,它是因緣際會才呈現。所以我們把這個因緣際會呈現的心,不要。所以上個禮拜後學有講,當我們没有六塵可以面對的時候就没有心,我們的心都是六塵生發出來,當我們六根六塵都已經消失了,請問我們的心在哪裡?不見了,對不對?這時候没有回答是不知道。就不知道有還没有,是不知道。所以我們剛才講心就是妙明心,妙明,妙就是不變之體,明就是隨緣之用。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那個才是我們要追的,那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上個禮拜有講,妄心無體,因為上個禮拜只有講理論,没有作個比喻,所以我們不太容易了解。
    後學作個比喻可能各位就比較知道「為什麼妄心無體」,因為我們這邊有茶杯,燒得蠻不錯,喜不喜歡?喜歡就是心,心喜歡。這個喜歡的心叫做妄心,這個會不會變化?(會),我們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我們還喜不喜歡?(不喜歡),請問剛才我們喜歡的心,跑去哪裡了?再怎麼找都找不回來,對不對?所以那個叫妄心無體。我們在日常生活都是用這個心,對著萬境產生,萬境變化我們的心就跟著變化,所以那個心都不真,是假的。
   我們年輕人到達結婚的階段,男女之間看對眼了,就相愛了,那時候那個心真不真?(不真),不真啊?那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很真,可以為他生,可以為他死,真還是假?是真喔,是真的真喔!我們有講過這個真是識心的真心,因為我們面對凡塵一直在變化,等到他們結婚以後要打拼買房子,然後男的也上班,女的也上班,然後二個各有新的環境,各有新的對象,哇,外遇了。不是可以為他生,可以為他死嗎?怎麼會去外遇呢?所以各位就要了解,就是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個心不可以用,為什麼?它一直在變化。仙佛來借竅都把我們內心掏出來,真的是非常的虔誠。當我們又投入社會工作賺錢,那時候仙佛啟發我們的心趕快把它蓋住,掩蓋起來都不見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拿這種心來修道,隨著外境一直變化,外境促成我們努力,我們就非常努力;外境考驗我們,我們就退下來了。這樣好不好?(不好),對,不好!
   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一定確實的來做,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我們的身已經是假的,所以從身產生六根來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又把它當成心,這個心又是假的,我們都在用,都被它騙了,所以不要,全部都把它放下,所以才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既没有我們現在有身的觀念,也没有產生對六境生下來心的觀念,全部都没有了,叫萬緣都放下,真的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全部叫做法性身妙明心,我們要的就是這個啦!用這個來修道一定成,絕對成!這樣聽懂嗎?(懂)會不會用啊?(會)要實現喔,要實在做喔!不能心又投入現象,一投入現象我們得失的心就很濃厚。一得了很高興,一失了很悲傷。所以我們得失心很濃的人,人很容易蒼老。所以你看他没有多久,你怎麼老這麼多?那個人表現得失的心很濃厚。各位前賢,我們得失心濃不濃厚?濃不濃?應該都不濃,為什麼?後學看起來各位都很年輕。因為很年輕就表示我們得失心不濃厚,不然有時候年歳是不多,外表形象看起來是很蒼老,那就是得失的心很在意。不要在意,那些很快就過去了,假的。真的就是法性身妙明心,這才是真的。不生不滅的心,我們就把它啟發,用這個心來修道,絕對成。
   所以從神秀講「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我們就可以了解,他住在形相,有没有住在形相?那個菩提樹,各位前賢,各位有没有看過?蜘蛛都不會上面結網,蜘蛛不會去菩提樹上面結網,所以菩提樹很乾淨,很清淨。我們的身如菩提樹,我們也不要說他不好,就是我們的身體都保持没有行壞、没有行惡,没有做不好。我們凡塵假如所有的凡人都不行壞,壞事不做是不是很理想?所以神秀講出來的,給我們眾生也有幫助,就是身體你都要行善,不要作惡。所以身是菩提樹,都是很清淨。然後心就好像明鏡台,這個明鏡,鏡子,各位都有照過嗎?(有),我們都有照過鏡子,鏡子是物來則現,物去不留。我們在凡塵,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最好就是學這樣,就是物來我們去應對,應對有一個剛好的竅妙,剛好竅我們就没有造業,物去了就不留,因為過去畢竟已經過去了,拉不回來。所以就不要留在心中,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所以心如明鏡台,他的意思也是要我們這樣,所以我們能夠這樣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是不是比較少煩惱?煩惱很少了,所以神秀這個偈語,我們不能說一無是處,還是有它可取的地方。
   底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告訴我們時時刻刻要去掉心中那個不善的念頭,那個負面的念頭都不能有,時時刻刻都要去掉,所以時時勤拂拭,不要使它惹塵埃,塵埃一沾惹了我們就不清淨,那性不清淨没有辦法回到本來。所以神秀的偈語就是這個意思。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最好的就是這四句「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們用我們菩提自性、用本來清淨的本來自性,用這個心一直到成佛,都没有彎彎曲曲。重點在,各位前賢,但用此心的心是什麼心?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可是我們現在在凡塵所用的心,都是生滅的心。我們在日常所用都是生滅,一生,然後下一個念又來了,前一個念滅,生滅。我們用這個生滅的心(生滅的心叫識心,認識的心),我們用認識的心,識心來修道,修不成道,不管修的再怎麼久都不會成,千生萬世一直修不會成道、不會成佛,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才一致,因是不生不滅的心,果是佛的果位(不生不滅的道)。各位這樣能有印象嗎?「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一定要把這句話牢牢記住,絕對、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道,這樣才可以成佛。我們用生滅的心來修的話,不會成,生滅心都是變化。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但用此心」這個心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一直到成佛都用這個心。
   後學稍微把不生不滅的心,跟各位講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都一直在變化、都一直在生滅,我們不能用那個生滅的心,一定要用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跟「生滅」我們要了解它是同體,可是兩面,我們認識生滅的那一面,不生不滅的那一面我們不認識不知道,所以我們說出來的心就千變萬化,就非常的多。各位前賢我們眼前的六塵一消失了以後,我們的心就不見了。各位前賢六塵知道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假如没有六塵的話心就没有了,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沒有六塵的話我們就沒有心,心就沒有了)。心去哪了?我們知道心跑到哪裡去了嗎?所以我們在凡塵生活,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就變成我們的心對嗎?這個就叫做妄心,是生滅心不實在,妄心無體,我們的真心有體,我們的真心有一個實在的體,雖然没有形相,可是我們可以體會,很實實在在的。
   這樣子好了,說要見性對不對?見性才能成佛。各位要不要看那個佛性?後學拿出來給各位看好嗎?(),要努力看喔!劉講師眼睛睜大大的微笑看大家,看到了没?(看到了),看到了啊!那麼厲害啊!說說看怎麼樣看到?見到佛性,各位前賢,雖然佛性是没有形相,我們要了解一旦人呼吸一斷了,就不能動了,人一死了,是不是佛性已經離開了?就不能動了。我們現在臉部都有動作,眼睛可以看人、頭可以轉,是不是有佛性啊?(),看到是没錯啦,真的看到了,跟剛才講的看到有没有一樣?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非常地有深度,非常的奧妙,我們一定要發心追求,性理心法没有發心追求,答案不會出來。我們領悟也不會深入,要領悟深入一定要自己發心。假如我們自己本身不發心,都不想成佛,所有的仙佛都没有我們的辦法。仙佛一直想叫我們成佛,我都没有想要成佛,所以先佛都没辦法,用盡心機費盡心血還是没辦法,問題就在我們眾生都没有發心想要成佛,若我們有發心想要成佛,絕對會成,那要認真研究,聽懂了一次就夠了,二小時。如果聽不懂要常來,來這裡薰習,聽久了一定會懂。「人一能之,己十知;人十能之,己百之」,人如果一次會的,我一千次,這樣會不會?絕對會,只要我們肯用心絕對會,所以我們要體會不生不滅的真心,後學跟各位講,這是累積很久的經驗才出來的答案,現在給各位講,可能會很生疏,可是各位只要按照這樣做絕對會有效果呈現,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我們把萬緣都放下(你什麼念頭都不要想),萬緣全部都放下、放下、放下、再放下,什麼都放下,放下到什麼都没有的時候,那一個,剩下來那個放不下的那個,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那個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這樣容不容易?那個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這個佛性在成佛,所以只要你肯努力用功,在日常生活有空閒的時間,你就盡量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你就有那個覺,你能夠成為覺者,覺者就是佛。那個覺一呈現只是剎那,你要讓它持續的能夠很久,這樣你就可以進入真理世界,進入佛所生活的世界裡面,可以深入,就是這樣。所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這個心。各位前賢聽進去了没﹖(),會做了嗎﹖(),你會做就會成佛了喔﹗所以萬緣都放下,所有一切都放下,不管天要崩下來都不管它,全部都放下了,只剩下那個放不下的覺性,那個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聽懂嗎?(),深還淺?了解就很淺,不了解就很深。所以性理心法就是這樣,後學用三十年的時間,只得到這個而已!這樣說要三十年,有夠笨對嗎?很笨,三十年,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樣就要三十年,不用啦﹗三分鐘就好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一定要自己本身去做去經驗,能夠有經驗了,你能夠實際的知道了,欸,你從內心的深處就產生十足的信心,已經可以、絕對可以成佛,就是這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要求佛,就要向自身來求,這個很親切的就在我們身上,我們努力的追求這個覺性,讓它能夠保持永遠的覺,不要讓它轉化,各位前賢我們一轉化叫做不覺,不覺叫做無明,無明就造業,造業我們就要接受果報,就要受苦。所以我們保持覺不會造業,那個覺要發現都不容易,要保持更不容易,可是我們就是一定要去做,只要我們肯做,一定可以達到。所以老師也跟我們講「難行能行」,一定可以做,這也不很難啊﹗只看我們願不願意?願不願意都萬緣放下?(願意),很難喔﹗各位心裡可能會想,不難很容易,可是你回去以後你開始做,你才會知道真的是很難,放不下來,各位前賢我們本來都是佛,為什麼没有成佛?被我們自己的觀念障礙,被我們自己的念頭障礙,所以就没有成佛。我們的念頭不正確,所以但用此心的心,我們一定要正確,就是菩提心,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用這個心才可以修成的。所以最重要就是這四句,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祂本來就很清淨了,一定要用這個不生不滅的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要變,絕對可以成。這樣了解嗎?所以一般六祖壇經我們都有研究過,可是差別最大就是在這裡,把這個關鍵點没有抓到,没有了解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直了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