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涅槃經-13

 十四鳥喻品。

善男子,如來名無碍智。示現幻化,隨順世間,凡夫肉眼謂是真實,而欲盡知,如來無碍,無上智者,無有是處。有憂無憂,唯佛能知。以是因緣,異法有我、異法無我,是名鴛鴦、迦隣提性(二鳥名)。

如來名無碍智】就是沒有障礙的智慧。

示現幻化】佛示現在凡塵讓我們眾生來學習

隨順世間】佛的示現隨順世間,就順著我們凡塵。

凡夫肉眼謂是真實】如來示現祂一樣是假的幻化,那我們眾生肉眼看起來是真實的,要我們了解說就連佛都是幻化、都是假的不真,佛的示現都不真,那凡塵的萬象更是假,都是變化無常

而欲盡知,如來無碍,無上智者,無有是處就是要全部都知道如來無碍的最上智慧,就是我們眾生凡夫都沒有辦法。

有憂無憂,唯佛能知】所以連續著上面如來有憂無憂,唯佛能知,就是佛知道有沒有憂。有的話也都是隨順這我們凡塵,看到我們眾生貪戀凡塵,佛就很憂心,要想用什麼方法來啟發眾生修道的心。所以那個時候就有憂了,可是真正在我們的佛性裡面,所有的煩惱憂愁全部沒有、都沒有,所以我們住相了以後才有憂愁,只要都不住相那個煩惱憂愁全部都沒有,所以佛就講有憂無憂,唯佛能知。

那我們也一樣都是佛,所以各位要了解,我們去掉執著跟妄想我們就是佛,跟佛沒有兩樣,每一個都是佛,所以要自我期許我們就是佛,只要我們把自己定位在佛的位階,那我們會自我要求比較高,就是本身是佛了,不能隨隨便便,不能有脾氣毛病,不能有貪瞋癡,自然就會自我要求,然後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人的一生都是非常短暫,我們知道的脾氣毛病不改,那很快一生過了沒機會,那改了馬上就可以見功效,而且自己會很高興,佛性裡面沒有脾氣毛病,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這一些都沒有。可是我們一落入六道輪迴太久都不知道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沒有脾氣毛病。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誰敢說沒有脾氣毛病,都是一大堆,只是自己承不承認,承認的話就很快改過,不承認的話會延續,到哪一天可以改?大概斷氣的時候。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一生很短,生活之中就要檢視自己態度行為以及思想有沒有符合真理,跟佛一不一樣,假如說跟佛不一樣我們要趕快改過,那我們在生活之中,都跟佛都一樣了,那不要等到以後成佛,就現在就已經是了。

所以了解每一個眾生都是佛,佛跟眾生那個名稱不同,佛性都一樣,沒有不同。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認識了佛性以後,朝著佛性的方向努力。

以是因緣,異法有我、異法無我】這樣的因緣有憂愁或是沒有憂愁,有這樣的因緣。異法就是不一樣的法,異法裡面有我,異法裡面沒有我。所以我們在凡塵都是兩邊,只要我們體會中道,我們就在中道裡面,兩邊我們全部都包含。所以了解我們本身是中道,這樣修起道來容易。

是名鴛鴦迦隣提性(二鳥名)】就是兩個鳥的名稱。

佛法猶如鴛鴦共行。是迦隣提及鴛鴦鳥,盛夏水漲,選擇高原,安處其子,為長養故,然後隨本安然而遊。如來出世亦復如是,化無量眾生令住正法,如彼鴛鴦、迦隣提鳥,選擇高原安置其子。

佛法猶如鴛鴦共行】我們時常看到外表非常漂亮的鳥在水裡面鴛鴦共行。

是迦隣提及鴛鴦鳥】這兩個鳥的名稱。

盛夏水漲,選擇高原,安處其子】這個鳥也是很智慧,怕牠的孩子被水流走了,所以選擇高原來安處牠的孩子。

為長養故】就是為了長養牠的孩子。

然後隨本安然而遊】就隨著本能,鳥可以游在水中

如來出世亦復如是,化無量眾生令住正法】就是示現然後就能夠教化無量的眾生;安住在正法,正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我們就是要住在無上的正等正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如彼鴛鴦迦隣提鳥,選擇高原安置其子】如來也是跟鴛鴦家迦隣提鳥一樣,選擇可以教導眾生的地方,然後安置所有眾生,然後能努力的認識自己的本性,然後修持就能夠回歸到本位。

如來亦爾,令諸眾生,所作辦已,即便入於大般涅槃,諸行是苦、涅槃是樂,第一微妙,壞諸行故。迦葉白佛言,云何眾生,得涅槃者,名第一樂?佛言,如我所說:諸行和合,名為老死。

如來亦爾】如來也是這樣好像鴛鴦家迦隣提鳥。

令諸眾生,所作辦已,即便入於大般涅槃】所以如來教化眾生已經所做的都已經辦理完成,就進入大般涅槃,就是已經不在凡塵示現了。

諸行是苦、涅槃是樂】我們凡塵所有的一切就是諸行,所有的萬行全部都是苦,所以在凡塵不管是有錢、沒錢,有勢力或是沒有勢力,全部都是苦。涅槃就是快樂。那我們了解不生不滅就是快樂,有生滅有變化就是苦。所以佛鼓勵我們進入涅槃。

第一微妙,壞諸行故】我們進入不生不滅,那個就是第一微妙,很微妙的狀態,已經破壞所有的萬行。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造業的行為都已經不見了,都走入我們無上的正等正覺。

迦葉白佛言,云何眾生,得涅槃者,名第一樂】迦葉就問為什麼眾生得到不生不滅就是名第一樂(就是第一的快樂)。

【佛言,如我所說:諸行和合,名為老死】所以我們在凡一直在努力,所有的萬行都努力的去加以行持,這個名稱叫做老死,就是一定會老、一定會死。所以諸行和合,這個有十二因緣的味道。我們很努力一直做,免不了就一定要走入老死。之前我們有講十二因緣,都蠻實際的。

我們了解,我們人為什麼會老?為什麼會死?最大的原因就是有「生」,有生才會老才會死;那為什麼會生?就是因為我們已經造業,那個造業就叫「有(定業)」,我們已經造了業,那個業已經固定。像我們現在生活之中,假如我們有業,那個都還不定,因為可以變化,我們心變化我們行為就變化,我們造的業就變化。所以要了解到那個「有」就已經是定業,定業就改不了;那為什麼會有?就是因為我們「取(取捨)」,有取捨才造了業,有造業才落入生,有生就有老死,所以這個是鈎鎖(一個接一個),免不了得;那我們為什麼會有取捨?就是因為我們有愛,有愛有討厭(就是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才有取捨。這個理都連貫,一個接一個,我們人生都免不了這樣,所以不知不覺我們都這樣,那為什麼會有「愛」?就是因為我們有「受」,接受外境外面給我們的事情、給我們的形相,我們去接受,那接受了以後產生喜歡討厭,然後就有取捨,取捨以後就造業,造業以後就要受苦,所以有生、有老死。那為什麼我們會有「受」?就是因為我們有接「觸」,那個接觸就是我們六根跟凡塵的現象有接觸;那為什麼接觸?就是因為有「六根」,所以我們六根非常的重要。那我們生活之中大部份都請六根當家,那後學就講,六根當家一定造業、一定要受苦,所以要請佛性當家。

那為什麼會有「六根」?就是因為有「名色」,名就是精神狀態,色就是形相,有名色才有六根(六入);那為什麼會有「名色」?就是因為「識」,識來講就是我們認識,我們認識以後然後才進入名色,名色以後才有六入。那為什麼會有「識」?就是因為「行」;那為什麼會「行」?諸行和合,諸行是苦,就是這個行,就是無明。所以無明緣行,因為無明不知道道理,不管是時間、不管是現象,它都一直在變化、一直在走,所以無明緣行。然後行在我們來講,就是中陰身已經要投胎,那就叫行。無明我們才落入現象,因為無明我們中陰身才來投胎,那個是我們前世以往所造下的業,促成我們的行為,然後我們中陰身就找有緣的地方,沒有緣大地如墨(好像墨水,黑漆漆一片),跟他有緣就有一點亮光,然後中陰身就朝亮光的地方直接前進,那個就行緣識,就是我們有結緣,所以會當一家人都有緣,善緣惡緣都有因緣,才會當一家人。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有緣當作一家人,不管善緣、惡緣一定要把它改變,惡緣也要變善緣。有時候孩子一生下來,我們家道很順,那個孩子來還債;孩子生下來我們做什麼都虧錢,那個孩子來討債,這個就屬於惡緣,很順就屬於善緣。可是我們了解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可以改變的,惡緣善緣我們都要認清,縱然他要來討債我們要歡喜心甘願受,好好去扶養。所以等到他已經中陰身找到亮光投入了,就已經懷孕,懷孕的時候慢慢的286天,具備了我們六根就會出生,然後出生跟凡塵接觸,接觸的時候他的情緒都還不大,可是慢慢生長以後,他的喜歡討厭就來了,就有情緒。所以接觸以後就有感受,年歲愈大感受就愈深,愈深了以後喜歡討厭就很強烈。

你像男女到結婚年齡,那個愛不愛就很強烈,那個時候喜歡討厭就有取捨,那你有取捨以後,你就定下自己的未來,所以十二因緣就這樣的把我們勾在一起,沒有辦法去改變它。而是我們沒有研究,我們研究的時候,它這個是一直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所以我們的六道輪迴就很順,順著六道輪迴跟著凡塵走。那假如我們研究認識,在我們慢慢的受(外境給我們的感受很強烈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全部都是假的,因緣聚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有的感受都是假的,假如能夠認清,我們的受不會進入內心,不進入內心我們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取捨,沒有取捨我們不造業,不造業我們不會受苦,不會來受身,就已經能夠解脫了。所以解脫是靠自己,不是跪在佛前請佛幫我,我很痛苦請佛幫我解脫,那個是沒辦法的,你造了很多業,就是要去受苦,那一定的。要不受苦是我們不造,你不造的話你要吃苦也沒苦讓你吃,那你已經造了,你想脫想逃,逃不了,沒辦法脫逃,一定要去接受。

所以要研究道理,從我們的行為、從我們的思想改變,思想改變行為改變,我們的命運就改變,所以我們都已經得道了、修道了,一定要走入修道的道路,這個軌道我們一定要認清,一走入軌道了,軌道有一定的方向就讓我們一直往成道成佛方向前進。那我們假如不研究,就跟凡塵凡俗的人一樣走入六道輪迴,雖然已經得道了,可是我們看非常多的人,他沒有真正的在修,那沒有真正的在修各位就可以想像,他會成道嘛?會成佛嘛?不會啦!我們要努力才有成道成佛的機會,所以一定要告訴自己,我的人生很短,我在這個很短的人生裡面,我要拿定方向一定要努力追求,把脾氣毛病去掉,那個佛性本來就沒有,貪瞋癡佛性也沒有,所以整個都去除了,恢復我們清淨的本性,這個就很重要。

我們在很熟悉的生活之中,了解到一定會跟外境接觸,一定會有感受,所以要學著,各位前賢記得:「來則應,去則靜」,事情來了該怎麼應,你就按照真理去應,不要讓它進入內心;然後去了,拋開,不要去檢討、不要去回憶,全部拋開,這樣的話所有的受我們都已經改了,一改了以後,我們後面的愛、取、有、生、老死,全部去掉沒有了,所以解脫了,是自己解脫,解脫的鑰匙拿在自己手上,看你要不要,你要的話就做,凡塵的話我們都一定會遇到事情,那你遇到事情看你怎麼樣去應對,你應對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是落入喜歡討厭,所以只要有喜歡討厭,各位前賢記得,他造業。你說我都做好事啊,善業,一樣是業,那你只要有業,就一定要來現相接受果報,不管善惡都一定要來現相接受果報。那我們的追求是最好回歸本位,我們都是佛啊,我們回歸到佛無極理天,我們原來的本處(本來的地方所在),那本來的地方所在我們也可以示現,也可以看我們要到哪個佛世界,佛世界非常多,假如我們修證就可以隨我們的意願到不一樣的佛世界去。那假如我們造了業,有喜歡討厭有取捨,那造了業就要受業力的擺佈,業把我們推到哪個地方我們就在哪個地方現相。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都一直在講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那個就說我們在凡塵在吃的時候,就已經吃了很多的生靈,就是牠有生命被我們吃掉了,然後我們一命還一命,就是要還,沒有我們吃人家不用還的,沒有那樣,一樣要還,那要還的時候我們就想:我們一天吃的生靈有多少?尤其我們小孩子吃吻仔魚,你吃一頓吻仔魚幾尾,你就要還幾世,很難算了喔,那要不要還?(要)。假如我們轉世為吻仔魚被人家吃了,要不要向他討命?(要),都要喔,沒有說好我很想要讓你吃,沒這回事!所以要了解,一命還一命,我們一失人身,你看要還的……,雖然我們現在都清口了,我們在還沒有清口之前吃了多少,算不完。

那個密勒日巴說,我們多活一天,都造一天的業,入地獄唯恐不深,受苦唯恐不久,講的很確實,真的就是這樣。你看現在就在跟我們講,不是有餿水油(豬油)嘛?告訴我們不要吃,整個跟眾生警告,你不要吃,吃了身體都是毛病。大地真的很慈悲,大家都已經吃的憨憨(台語),都迷醉不醒,所以用很大的事情來警醒,不要吃了,你再吃了你身體毛病很多,那個是你從吃吃來的,你看老一輩的科技不發達的時候,種田生活身體都很健康,因為吃的就是簡單,愈簡單我們愈少毛病,我們現在吃的太精緻了,所以毛病很多,醫院都客滿,去排個班看診都等很久。就知道說我們眾生不自愛惜,不愛惜自己的身體。

所以我們在凡塵事情會有,我們按照真理去應對,事來則應,它一定有一個角度剛好,那我們就按照那個角度去做,過了以後就拋開,就不要記在腦海,這樣我們的受都沒有進入內心,在佛經來講叫做「一切不受」,不是拒絕喔,而是應對的剛剛好!然後它另外一個名詞叫做「一心正受」,一心正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一心都接受我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是最正確的。那假如我們朝這個方向努力,不用等以後,現在就是佛了。各位就可以了解,十二個因緣就十二個鈎鎖,它都一個鈎一個,那我們已經生活的非常習慣,都一個跟著一個,都不知道我們裡面有真理在可以改變可以解脫的。所以後學看到諸行,就是十二因緣裡面重要地方所在,都是苦,十二因緣全部都讓我們受苦,本來都不用受苦的。

各位前賢我們到凡塵來做什麼?來享樂?沒有啦,生下來就一直哭了,都是受苦,所以要了解,來就是受苦,我們苦都寫在臉上,草字頭(眉毛),十字,再一個口(嘴巴),是不是苦?我們不受苦還不行,苦都寫在臉上,苦苦苦,尤其我們修道,可以看一看人相,這個業債很重、這個好修喔臉圓圓的,你就會了解真的會呈現在我們外表。所以凡塵一切都是假,唯有佛性是真,我們要從佛性努力修持。

謹慎無放逸,是處名甘露;放逸不謹慎,是名為死句。
若不放逸者,則得不死處;如其放逸者,常趣於死路。

【謹慎無放逸,是處名甘露】我們很謹慎,我們都是佛了,一言一行要謹慎,謹言慎行,所以無放逸。所以後學就講,我們現在從小就非常的放逸,另外一個名詞叫放肆,就是沒有尊敬的心,沒有誠心誠意的時候。那我們現在隨處都可以看到,一坐在椅子上兩腿都伸的直直的,那個叫放逸。所以老一輩的說:你規規矩矩坐著端端正正,人家看了就喜歡。那你坐的不像個樣子,人家看了就討厭。若要選媳婦就會說這個不好。那你假如規規矩矩,四正才會得人痛(台語),你坐著方方正正,這個人一定很規矩,他都按照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老一輩講還真的很符合,你現在若看到他坐著兩腳伸直直的,若是很勤勞,天也不相信。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真正的不放逸,是從我們內心去做,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去做,最起碼人格都很健全。

我們了解你都很謹慎沒有放逸,那你的人生真的就是彩色;那你很放逸,絕對不會過得很順,坎坷挫折一定有,你再有錢、再有勢力沒有,一定很坎坷。所以佛就講謹慎無放逸,是處名甘露。我們了解甘露就是名藥,吃了病都好了,那個就甘露。那我們平常看畫佛像的時候,那個觀世音菩薩都會把淨瓶倒著拿,讓水流下來,那個叫甘露水,灑甘露於塵凡,把甘露都倒在我們凡塵,我們眾生可以接那個甘露水,就是你把舌頭往上頂上顎,它會生口水,那口水生出來就吞進去,那個叫甘露。你這樣一直吞,只要一個禮拜,你會發現我的口水怎麼這麼好喝,很甘,那個真的就甘露。那你有這樣的動作,你不用喝飲料,你出門不用去買飲料,你自己就夠了,你再怎麼勞累都不用喝水,喝你自己的口水,只要你舌頭一頂上顎,口水就生出來,生出來你就吞進去,你只要一個禮拜,口水都是甘的,你愈吞身體的毛病就愈少,它自己本身產生。你看我們現在看畫的佛像,以為那個這樣畫的比較好看,不知道它有涵義,灑甘露於塵凡,那支柳枝就是要掃開整個凡塵的迷霧,我們眾生都迷昧,祂要把它掃的讓眾生都看得清楚,你看都有意思,我們都不研究,不研究一問就不知道。所以佛就叫我們不要放逸,就有甘露。

【放逸不謹慎,是名為死句】我們放逸不謹慎,就是往死亡的道路上走,就一定死的,嚴不嚴重?很嚴重喔,所以不能放逸不謹慎。

【若不放逸者,則得不死處】我們不放逸,已經得到不會死的地方所在,不會死的地方所在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就可以得到。不放逸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得到我們不死的佛性本體。所以佛苦口婆心,循循善誘。

【如其放逸者,常趣於死路】放逸往死路、道路走。

若放逸者,名有為法,是有為法,為第一苦;

不放逸者,則名涅槃,彼涅槃者,名為甘露、第一最樂。

若趣諸行,是名死處,受第一苦;若至涅槃,則名不死,受最妙樂。

若不放逸,雖集諸行,是亦名為,常樂不死不破壞身。云何放逸?云何不放逸?

若放逸者,名有為法】放逸就有為法(有所作為),那我們佛性發揮出來無所作為(無為法),無為法不造業,有為法造業受苦,一定朝死亡的道路。

是有為法,為第一苦】有為法就是要受苦,第一苦。

【不放逸者,則名涅槃】我們不放逸就走入不生不滅,就走入我們本性之中。

【彼涅槃者,名為甘露,第一最樂】已經到達我們佛性不生不滅那個就是甘露,沒以病了,毛病都好了。第一最樂,最快樂的,是以凡塵來比較。

若趣諸行,是名死處,受第一苦】就是我們往凡塵的所有一切去追求。諸行(就是所有的行為),我們現在在凡塵,就是貪戀凡塵所有的行為都是造業,所已就是死處,死的地方所在。受第一苦,這個身體不見了,就要地獄受苦,

若至涅槃,則名不死】假如我們進入佛性本體就不會死。

受最妙樂】接受最妙的快樂。

若不放逸,雖集諸行,是亦名為,常樂不死不破壞身】假如我們不放逸,雖然有很多的行為,雖然了很多的行為,那也是常樂不死,一樣不放逸為最主要,不破壞身,不會破壞我們的法身。

云何放逸?云何不放逸?非聖凡夫,是名放逸。

出世聖人是不放逸,無有老死。何以故?入於第一常樂涅槃。

以是義故,異法是苦,異法是樂,異法是我、異法無我。

如人在地,仰觀虛空,不見鳥跡。

云何放逸?云何不放逸?非聖凡夫,是名放逸】就是不是聖人的凡夫,就是我們眾生,我們眾生不追求修道,不追求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做放逸。

出世聖人是不放逸,無有老死】我們已經離開凡塵,出世(已經離開世間)。聖人不放逸,各位前賢聖人是誰?(佛性),是我們自己喔!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就是出世的聖人,所以不放逸沒有老死。

何以故?入於第一常樂涅槃】常樂我淨我們已經進入了。所以後學都講,為什麼後學會說,只要你聽後學的課,你按照後學說得去做,沒有成道後學再來陪你,為什麼後學會這樣說,就是體會常樂我淨。常就是我們佛性、不生不滅、如如不動,那你已經得到佛性,祂的樂就沒有苦,就是真正的樂;我,就是佛就是如來;淨,就是清淨。所以我們了解,只要你到達常樂我淨,只要你了解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後,你就不會煩惱生死,那個生與死與我們佛性沒有關係,佛性永遠在,祂沒有形相、如如不動,非常殊勝,所以一定要努力追求。

以是義故,異法是苦,異法是樂異法就是不一樣的法,不一樣的法是苦、不一樣的法是樂,所以佛為什麼兩邊都講,因為我們兩邊都會遇到,看我們選擇,你是要選擇苦、還是要選擇樂,所以只要我們自己的心不放逸,進入涅槃,我們就已經在佛的境地,就已經到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自己要努力。

異法是我、異法無我法裡面非常的多,那裡面是有我、也沒有我。

如人在地,仰觀虛空,不見鳥跡】我們在地上,然後我們看到空中一定不會見到鳥的蹤跡,各位可以看到鳥的蹤跡嘛?鳥飛過去以後留下牠的痕跡,我們看的到嘛?可以看到鳥飛,看不到牠的蹤跡。所以各位要了解,我們都住相,所以都看到鳥跡。鳥真的沒有蹤跡讓我們看到。所以我們人是自行苦出,自己找苦來吃,鳥就根本讓你找不到牠從哪裡飛過,飛過以後就是空空的,告訴我們不要住相,只要你都不住相沒有煩惱,不用落入凡塵受苦,可是我們都自己找苦來吃,就是要去找鳥飛過的痕跡,探討牠從哪裡飛過。找不到啦!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就像鳥跡一樣,你找不到痕跡,過了就過了拋開,已經沒有過去心了,過去心沒有未來心你也不要去策劃,現在心不住,三心都沒有,三世攝受不住,我們就不用六道輪迴,都自己可以做的。

可是我們過去的事,記不記得?(記得),記得很牢耶,尤其被人家欺負的時候記得更牢,所以六道都把我們攝受,所以六道輪迴免不了。那我們像鳥跡(找不到),全部都沒有,過了就過了,空,全部都是空,煩惱都沒有,佛都跟我們講。所以有時候意思太深一點不太容易領悟,說不見鳥跡,哪知道說叫我們不住相,它又沒這樣寫,就真的沒辦法看到鳥飛過的痕跡、看不到從哪裡飛過,事實在教我們不要住相(飛過就沒了),這個形相也一樣,過了全部都沒,不要住相。

眾生亦爾,無有天眼,在煩惱中,而不自見,有如來性。是故我說,無我密教。

所以者何?無天眼者,不知真我,橫計我故,因諸煩惱,所造有為,即是無常。

是故我說,異法是常、異法無常。

眾生亦爾,無有天眼,在煩惱中,而不自見】眾生也都這樣沒有天眼,所以我們都在煩惱,自己找煩惱,在煩惱裡面都不自見有如來性(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有如來的佛性),可是我們研究這麼久了,這句話大概不管用,各位,有沒有佛性?(有),很肯定,我們有,還找佛性本體,絕對有,所以我們了解佛在講我們眾生都自尋煩惱,找了很多煩惱,那煩惱了以後,佛性不見,所以告訴我們,要像鳥跡一樣,鳥飛過全部都找不到痕跡,全部都是空,我們都不住相、煩惱沒有,煩惱沒有如來性就呈現,就很明顯。

是故我說,無我密教】無我的密教,秘密教化眾生。無我沒有我,沒有我就是指身體,身體這個我是天地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都是要還給天地,沒有一個人可以不還,這個沒辦法賴皮,有一天它一定要回去,那我們早一點準備,哪一天要回去不知道早一點準備,準備什麼?還給它。那我們只要能夠啟發佛性出來當家,只要我們佛性本體都能夠了了分明,那身體的生死還給天地,無關緊要,那還沒啟發佛性本體,那就要努力,不然身體是要借用,是要借假修真,要趕快把佛性本體修證出來,沒有的話業力會推,我們造了業,業把我們推,推到現象,我不來?不行,要來,一定的!我們已經都啟發了,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身體還給天地,本來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還給它,沒事!

所以者何?無天眼者,不知真我】佛講說我沒有天眼,不知道有一個真的我,佛性本體就是真的我。

橫計我故】橫計我就是身體,都說身體就是我。所以我們現在都以身體為我當作主要觀念,身體就是我,所以我們把身體看成是真的我,這樣我們就很重視身體,就不重視佛性,佛性又看不到,有時候聽到會很傷心,問說佛性一斤多少?佛性又沒形相,一兩也沒有,就是因為祂沒有形相,所以才非常的有價值,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我有佛性在主宰我的所有一切。

因諸煩惱,所造有為,即是無常因為有這個身體,然後就很多的煩惱生發,那個都是我們自找的,自己造出來的煩惱。然後所造的有為即是無常,我們的所有作為都是無常變化,不會有常態,能夠常就只有佛性本體。

是故我說,異法是常、異法無常就是法裡面它有常、有無常,無常是我們身體,常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精進勇健者,若處於山頂,平地及曠野,常見諸凡夫。
昇大智慧殿,無上微妙臺,既自除憂患,亦見眾生憂。

精進勇健者,若處於山頂、平地及曠野,常見諸凡夫精進勇健者,我們就是要精進、要勇健學著天地的自然,然後處於山頂(站的高高),在平地或者曠野,然後常見諸凡夫(看到很多眾生)。

昇大智慧殿、無上微妙臺,既自除憂患、亦見眾生憂我們生就是進入大智慧的寶殿(進入我們佛性本體了),就有般若妙智慧。在這個無上微妙臺,般若妙智慧的地方所在;既自除憂患,可以除掉自己的憂患,也可以看到眾生的憂愁所在(看到眾生為什麼煩惱),所以我們啟發般若非常重要,能夠昇上大智慧殿,無上微妙臺,就是啟發我們的般若妙智慧。

如來悉斷無量煩惱住智慧山,見諸眾生常在無量億煩惱中。

迦葉復白佛言,如偈所說,入涅槃者,無憂無喜。

云何得昇智慧臺殿?復當云何住在山頂而見眾生?

如來悉斷無量煩惱住智慧山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已經全部斷掉無量的煩惱,然後住在智慧山,已經全部應用般若妙智慧。

見諸眾生常在無量億煩惱中真的就是這樣,我們眾生都常常在無量億煩惱,那個是非常多的多,我們眾生的煩惱非常多,煩惱什麼?沒錢,煩惱很多。可以呼吸就要高興了,還煩惱。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眼睛可以看人,耳朵可以聽到聲音,鼻子香臭都知道,身體有感覺冷熱,就已經很好了,很高興了生活,活著就可以改變我們的所有在凡塵的一切,業也可以改變,不要讓它落入定業。

迦葉復白佛言,如偈所說,入涅槃者,無憂無喜】進入不生不滅沒有憂愁,也沒有喜歡,就是非常的平淡平常。

云何得昇智慧臺殿迦葉問佛進入涅槃無憂無喜,為什麼又講能夠得昇智慧臺殿?

復當云何住在山頂而見眾生要怎麼樣站高高來山頂來看眾生。我們都在山頂還是在山下?我們都在山下,煩惱啦!山頂煩惱就沒了,看得遠看得開。住在山下看的很近,都是煩惱。

 

佛言,智慧殿者,即名涅槃。無憂患者,謂如來也;有憂患者,名凡夫人。

彌山頂者,謂正解脫,勤精進者,譬須彌山無有動轉,地謂有為行也,

是諸凡夫安住是地,造作諸行。其智慧者,則名正覺。離有常住,故名如來。

如來愍念,無量眾生,常為諸有,毒箭所中,是故名為,如來有憂。

佛言,智慧殿者,即名涅槃智慧殿就是不生不滅,涅槃不生不滅。我們進入佛性本體了,就在智慧殿,智慧的臺殿,一個讓我們表演的舞臺,智慧臺。

無憂患者,謂如來也】沒有憂患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有憂患者,名凡夫人】有憂患就凡夫。我們是如來、還是凡夫?(如來),我們都智慧,就會講我們是如來不是凡夫,所以沒有憂患,本來就沒有。所以要了解我們都是如來。

須彌山頂者,謂正解脫】住在山頂,就是須彌山頂。我們娑婆世界最高的山就是須彌山。

勤精進者,譬須彌山無有動轉,地謂有為行也】我們在地上就是有為,那有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地面,那我們在山頂就是正解脫,解脫了所有的煩惱苦都不見了,全部都消失了,所以我們就在須彌山頂。

是諸凡夫安住是地,造作諸行】我們凡人就是安住在平地,造作諸行,就是非常多的行為動作,那全部都是追求凡塵的一切,那凡塵的一切都是污垢塵垢,我們沾惹塵垢,各位貪不貪戀凡塵?說沒有都騙人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我們既不要迷戀、也不要討厭,就是以平常心來看待。所以在平地造作諸行,大部分都是自作自受,自己找了很多煩惱找了很多煩惱,然後自己去應對。

其智慧者,則名正覺】有智慧就是正覺。就是能夠去分辨真理,這個叫有智慧。正覺就可以離開平地,離開造作諸行的地方所在,然後朝著能夠使我們脫離煩惱、能夠得到正解脫的那個方向前進,叫做智慧。

離有常住,故名如來離開有。有就使我們煩惱、有就使我們受苦。離有,在我們常住的佛性都已經呈現,所以離有了就住在我們佛性之中,這樣叫做如來,叫佛了。

如來愍念,無量眾生,常為諸有,毒箭所中我們眾生就是被諸有(我們追求有),有就煩惱,讓我們在凡塵受苦就是有;那我們假如能夠追求無,修道就是無,以無為快樂,無都沒有煩惱。可是我們以現實來說,佛制定戒律,修道人就只有三依一缽,穿的衣服跟托缽,只有這樣的東西,這樣就做沒有,他們已經一無所有,一無所有促成他們成佛成道。假如我們現在也跟他們一樣三依一缽,可以穿也可以拿碗來托缽有得吃,各位前賢怎麼樣?快不快樂?很煩惱,這一餐吃了接下來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煩不煩惱?所以我們真的要到一無所有的狀態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生活裡面我們盡量去接近,有得吃有得穿有個遮風避雨,這樣生活就已經滿足很感恩,以這樣的生活態度,就跟三依一缽大概是一樣,因為以現在的環境跟之前不一樣,以前整個社會的引誘很少,所以不會被社會拐騙,我們現在很容易,一出去不被社會拐騙很奇怪,去被騙了才甘願,因為要生活,所以就是要騙人。他發明新產品,我們看了很喜歡去買,他就有得賺就有辦法生活,現在都這樣。你假如說他一直發明,你都不買,那他沒辦法生活,就過不去。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現實有時候就是這樣,可是我們要了解,一樣米養百樣人,我們追求的方向不跟凡塵一樣,不求名也不追求利,不追求物質生活,追求精神的昇華,是不是不樣?是要受苦啦,可是要自己認清,我就是要受一次苦,然後我要脫離這個苦海,你不受苦,苦海怎麼脫離?那你受了一次苦,以後我不苦了,我可以千百億化身。

所以後學最近很喜歡講一個故事,之前在這邊也講過,下雨太久了,很多沒有定力的、沒有辦法禪坐的,沒力氣都爬不起來,阿難很慈悲向釋迦牟尼佛講,說太久沒有出去托缽,大家都爬不起來,然後佛就跟阿難講,你去把這個事情跟文殊菩薩講,阿難聽了就去找文殊菩薩,然後文殊菩薩正在房間對大梵天王講道,阿難就跟文殊菩薩說,文殊菩薩說好,等一下吃飯時間你就打楗槌請大家吃飯,然後繼續對大梵天王講道,阿難是實實在在坐在門口一直等文殊菩薩出去托缽,啊!怎麼講這麼久都不出去托缽,阿難忍不住,又去跟釋迦牟尼佛講,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你去餐廳看一看,文殊菩薩已經托缽回來,阿難想說我都顧在門口,文殊菩薩都在房間裡面哪有出去托缽,然後佛講了阿難就真的到餐廳看,有啦,一碗,又回來跟佛講,有啦,那麼多人才一碗要分給誰啊,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你不要看那一碗喔,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來全部來吃都還吃不完,阿難說真的這樣嘛,阿難就打楗槌請大家來吃,阿難就坐著看,看那一碗大家怎麼添怎麼分,欸,一個人把那一碗添到他的缽裡面,結果又滿滿的一碗在哪裡,阿難說哎喲,哪有這樣,然後全部的人都吃完了,那一碗還滿滿。波旬就去叫他四千個弟子來吃,波旬的弟子很貪吃,本來吃一碗公,結果吃四碗,結果吃到爬不起來,波旬去跟文殊菩薩講你的飯裡面有毒嘛?不然我那些弟子怎麼都爬不起來,文殊菩薩就對波旬講你那些弟子都很貪心,吃一碗就飽了,那些弟子都吃四碗,現在已經爬不起來就要等他消化,消化以後就可以爬起來了。

所以後學要講的,就是佛沒有看,祂知道文殊菩薩已經托缽回來,文殊菩薩在房間裡面對大範天王講道,竟然已經托缽回來。所以佛、文殊菩薩要讓我們知道的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你看祂可以千百億化身,祂的肉身在對大梵天王講道,祂已經千百億化身出去托缽了,這個阿難看不懂,然後佛在房間裡面獅子坐,竟然佛也知道已經托缽回來,佛也知道托缽多少,有多少人吃吃不完,欸,什麼功能作用?我們佛性。所以後學就講,只要你能夠作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你一直深入,深入到尸居而龍現,你人在家裡面住不出門,你知道外面的事,神通萬物,就是你佛性的大用,佛性的大用已經呈現,我們不用到那個程度,我們把釣魚台轉過來就好,不用整個四天下都轉。所以那個就整個都是佛性的大用,我們現在不用那麼大用,小用就可以。所以後學看大藏經的時候看到這一段一直在想,怎會這樣,人坐在裡面,外面的事情都知道。

我們現在知不知道?(不知道),後學以前都講年紀輕輕的時候,你躺下來睡覺,被人家抬去水裡面都還沒醒,哪有辦法人在家裡面,外面的事情都還知道,真的我們佛性有那個功能。台北的前賢也有,比如今天會有什麼事、會有什麼人他會遇到,都會知道,所以真的有咧,只要你修了以後,假如各位前賢你已經有那個功能、有那個功夫,要起來講跟大家分享、鼓勵大家朝這個方向努力。可是後學會說,你不要講,因為你講了以後,虛空之間有很多無形的,他知道你有功夫他會請你幫忙,哎喲,你有能力你幫我一下,那結果連佛都沒辦法幫忙的,他若找上你,你就吃不完帶著走,所以後學說你不要炫耀,除非說你熟識的人問你再說,你不要炫耀,你若炫耀就糟糕了,你就有很多事情,你辦不完。所以我們要知道有這個功夫,但是那個是我們本性之中祂的功能作用,本來就有,只是我們現在大部分的方向都是朝著整個社會發展的,我們都跟著整個社會潮流,沒有迴光返照來照顧自己的佛性,那沒有照顧佛性,那沒有照顧佛性,佛性的功能大用出不來,被我們蓋住了。所以只要我們把注意力收回來,然後專一,然後整個滿滿呈現。

 

【是故名為,如來有憂】如來就是在憂愁眾生都不要修道,都侷限在現象享受,所以如來有憂。

善男子,隨有眾生應受化處,如來於中示現受生,雖現受生,而實無生,

是故如來名常住法,如迦隣提、鴛鴦等鳥。

隨有眾生應受化處】應該接受教化。有眾生的地方所在應該接受教化。

如來於中示現受生】如來示現在可以教化眾生的地方所在,然後示現受生,雖然如來示現受生,可是實在沒有生、也沒有死。所以我們了解,千百億化身以後,不一定是祂的形相,祂可以化很多不一樣的形相。之前也常講,我們大熱天在曠野熱的不得了,突然見到一棵大樹,後學就講,我們佛性就可以化成一棵大樹讓大家乘涼,然後休息夠了元氣足了,開始又行走,等到你走了一段路回過頭來看,大樹不見了,就是活菩薩化的。所以各位可以體會,活菩薩不是死板板一定要坐在那邊讓我們看到,假如你熱的不得了,結果有一陣清風吹過來很舒服,告訴你,活菩薩化成一陣清風讓你很舒服,把懊惱全部去掉,我們知道嗎?我們以為剛好吹來一陣風。所以各位在生活之中可以體會,體會原來活菩薩是不拘形相。

有時在後馬路上走看到老婆婆推著一台車在回收東西,你要了解到喔,有時候那個就是活菩薩,她會幫助人,借著那個形相,我們都不喜歡那個形相,我們就主觀的瞧不起,不知道那個是示現,有時候她是在試驗我們人的心,有災難了她要救你,看看你有沒有善心去幫助她;比如你在喝飲料,老婆婆對你說你飲料喝完後瓶罐給我,有的人就不願意,老婆婆一樣笑笑的,老婆婆不會說喝完就一定要給我,老婆婆會等到你喝完丟到垃圾桶再去撿回來。我們人真的就是有那樣,活菩薩不拘形相示現,示現形相不一定是很好看的,有時候是我們最不喜歡看的,結果就是活菩薩示現。所以以後各位可以注意你的周遭,嗯,這個人從來都沒看過,怎麼突然現在跑出來,可能就是活菩薩示現要跟你結個緣,那你就要跟祂結個善緣,祂會幫助你的。所以我們了解示現受生,實在沒有生,只是一個變化,所以要知道我們佛性裡面修證了,真的千變萬化,你要怎麼變化隨你的意思,理不理想?(理想),非常理想。

是故如來名常住法,如迦隣提鴛鴦等鳥】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常住、永遠都在,不會變化。

◎月喻品第十五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彼處眾生,復謂月出,而此月性,實無出也。何以故?以須彌山障故不現。其月常生,性無出沒。如來亦復如是,出現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示有父母,眾生皆謂,生閻浮提。或閻浮提示現涅槃,如來之性,實無涅槃,而諸眾生,皆謂如來實般涅槃,譬如月沒。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就是有人看到月亮不呈現,就講已經不見月亮了。

【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這個月亮本來是在,沒有消失。只是不在這個地方呈現,在別的地方呈現。

【彼處眾生,復謂月出】月亮呈現的地方,眾生就說月亮出來了。

【而此月性,實無出也】這個月亮實在是沒有出。所以各位了解到,是我們見到的現象,它永遠都在,只是有時候我們看到,有時候月亮被地球遮住了看不到。

【何以故?以須彌山障故不現】被娑婆世界最高的山障礙,所以看不到月亮。

【其月常生】月亮永遠都沒變化。

【性無出沒】月亮的性沒有出、也沒有沒,都永遠在那個地方,只是我地球在轉有時候看到、有時候沒看到。

【如來亦復如是】如來也是這個樣子。

【出現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這個閻浮提就是我們南贍部洲。那出現在三千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各位有聽過三千大千世界嘛?就是我們一千個小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然後一千個一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那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三千大千世界。有時候我們看文字以為就是三個大千世界,其實非常多,整個大千世界非常多。

【示有父母】出現三千大千世界在我們南贍部洲,然後示有父母。

【眾生皆謂,生閻浮提】我們眾生看到了佛出生在閻浮提。

【或閻浮提示現涅槃】釋迦牟尼佛在閻浮提示現涅槃。

【如來之性,實無涅槃】如來,我們佛性沒有涅槃。這邊的涅槃就是已經娑婆世界的事情都已經辦完了,已經回歸到本位回去了。

【而諸眾生,皆謂如來實般涅槃,譬如月沒】就說如來已經確實涅槃。在西元544年,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凡塵,然後八十歲入滅,就是進入涅槃。那我們就講祂已經進入涅槃了,不在娑婆世界。可是要了解,那個只是形相的示現,祂的佛性跟我們一樣,祂已經回歸到祂的本處原來地方所在。那釋迦牟尼佛修的非常久,祂有經過三個阿僧祇劫,那我們現在是要一世修一世成,所以已經時機都不同,要像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的修持方法,以現在的環境來講,大概都沒有人做到,所以我們現在的修持方法,就是努力的朝著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認識、然後啟發、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然後以祂來主宰我們生活,這樣的話我們就已經可以回歸本位,跟佛沒有兩樣,那我們往後已經回歸本位了以後,再努力的加以修持,一樣都可以進入很深層的佛性。

那我們現在先求能夠了解到我們佛性本體,我們很多道親就沒有朝這個方向努力,所以修了很久都會茫茫然。像中部某些地區,後學之前有去那邊講課,很多前賢都已經修了很久的時間,那覺得說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了,所以就不再出現,就是不再出來跟道親結緣。那後學那時候就曾經問不出來的道親,他說我已經從求道到現在,大概經過三十幾年,他回憶說三幾年以前跟現在差別不大,那我現在年歲已經很大,那要再三十幾年,可能我都不在凡塵了,那以這種現象不可能在改變,所以他就選擇退隱,後學就說這樣就太可惜了,因為對我們本體都沒有抓到,他說都沒有講怎麼去了解,所以當然就沒辦法。所我們南部前賢就講,你(劉講師)怎麼不早點出來講,後學有啊,後學已經講二十八年了,現在我們才聽到。

所以那個機緣就蠻重要,那現在有些人雖然聽到,可是他也不在意,不覺得有什麼可貴、也不覺得有什麼好,所以真的沒辦法勉強,那你假如能夠聽到,又知道好,能夠追,後學就講絕對成道絕對成佛,不是希望,而是絕對,從內心產生信心,絕對,時間早晚,絕對成!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修持,真的要回歸本位,一世苦就以後不再苦,那一世的苦都不受,我們就六道輪迴一直苦,苦不了(台語)。其實真正的努力修道也不苦,因為你很心甘情願,做什麼事情你都心甘情願,那怎麼苦呢,不苦的!是你不願意做、非做不可,那個才苦。那我們很歡喜心、很高興的去做,修道啊!就是三餐吃的飽,晚上睡得著,這樣修道不好嗎?(好),很舒服欸!所以我們就省掉煩惱,那一些煩惱我們不要,我們太聰明了,生出煩惱來煩惱。我們笨一點,煩惱都不生,就沒煩惱,沒煩惱就好了!所以我們就學很老老實實的一天過一天,這樣進入真理世界,我們就會心裡面很篤定很高興。

善男子,如來之性,實無生滅,為化眾生,示有生滅。如此滿月,餘方見半;此方半月,餘方見滿。閻浮提人,若見月初,皆謂一日,起初月想;見月盛滿,謂十五日,生盛滿想。而此月性實無虧盈,因須彌山而有增減。

善男子,如來之性,實無生滅】我們佛性沒有生滅。

為化眾生,示有生滅】釋迦牟尼佛講為了要教化眾生,所以祂是現有生滅。

如此滿月,餘方見半】好像我們看到的地方剛好是農曆十五,剛好滿月,可是別的地方看月亮只有一半而已,月亮沒有變化,只是我們看到的人不同。我們初三跟十五的月亮都不同,月亮沒有變化,是我們地球在轉,是我們所處的地方一直在變化。

此方半月,餘方見滿】初三或者二十五的月亮都不同,僅剩下一半而已,可是別的地方都可看到滿月。

閻浮提人,若見月初,皆謂一日,起初月想】若看到初一的月亮,月亮只有一點點出來而已,皆謂一日,初一的月亮很小。起初月想,我們都會想還僅在初一、初二而已。

【見月盛滿,謂十五日,生盛滿想】若見到月亮很圓滿,就是十五了。所以我們了解是我們看的現象不同,其實月亮是一樣。生盛滿想,月亮都圓滿。

【而此月性實無虧盈】月都沒有虧、也沒也圓滿。

【因須彌山而有增減】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有須彌山,很高的山,所以月亮有增跟減。

如來亦爾,於閻浮提,或現初生、或現涅槃。現始生時,猶如初月,一切皆謂,

童子初生,行於七步,如二日月,或復示現,入於書堂,如三日月,示現出家,

如八日月,放大智慧,微妙光明,能破無量,眾生魔眾,如十五日,盛滿之月,

或復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而現涅槃,喻如月蝕,如是眾生,

所見不同,或見半月、或見滿月、或見月蝕,而此月性,實無增減,侵蝕之者,

是滿月。

佛講我們看到的現象種種不同,那個是我們眾生所看的,它的本來都是一樣,整個月亮都是滿滿的。所以佛的示現就是要教化眾生、渡化眾生都能夠修道都能夠成佛。

如來之身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常住不變。又如滿月,一切悉現,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澤水中、若井若池及諸水器一切皆現。

如來之身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常住不變。又如滿月,一切悉現我們每一個人的佛性都是如來之身,都是法身,以法為身。我們的佛性都是常住不變,就好像滿月一樣,什麼都能夠呈現。

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就是不管在什麼地方所在,城市也好鄉村也好。

山澤水中、若井若池及諸水器一切皆現】只要有水的地方都能夠呈現月亮。

善男子,是月性一,種種眾生,各見異相。如來亦爾,出現於世,或有人天,

而作是念,如來今者,在我前住,復有畜生,亦生是念,如來今者,在我前住,或有聾瘂,亦見如來,有聾瘂相。眾生雜類,言音各異,皆謂如來悉同己語,亦各生念,在我舍宅,受我供養。

善男子,是月性一,種種眾生,各見異相】種種眾生看到不一樣的形相。

如來亦爾】釋迦牟尼佛講他自己。

如來今者,在我前住】就是如來現在在我的眼前。

復有畜生,亦生是念,如來今者,在我前住】釋迦牟尼佛也會示現畜生,就變成畜生,所以畜生也說如來在我面前。所以我們看畜生就是已經造了業去現相,可是佛也會渡化畜生,也會到畜生道出現,引進畜生修道。所以那個心,不樣我們分別心那麼大,若要我們去渡化畜生,我們大概沒有那個意願。

後在埔里天元佛院,因為管理整個天元佛院,天元佛院在山區,那個地區就是寶地,所以非常多的毒蛇,那以往後學都以為毒蛇小小一隻,結果有一次遇到雨傘節,有多大?雨傘節像我們的腿那麼粗,那後學又是主管,所有人看了都叫後學來處理,那後學自己也怕得要死,雨傘節又跑道坤道的浴室,那後學那時候有買人家捕魚用的那種網子,魚釣起來用網子去盛,後學有小中大三種,然後大的一個網子不夠,要兩個,雨傘節的聲音很大聲ㄘㄘ~,怕死了,不處理又不行,然後後學就跟雨傘節講道:你就是沒有修,你看你現這個形相讓大家害怕,大家都怕得要死不敢接近你,你乖一點進到我的網子裡面,我抓你到山區,不然你會被打死,雨傘節真的會聽,就惦惦(台語)下來。然後後學前後用兩個網子,勉強拖到山區去,人家看到真的會嚇到,真的有夠大,然後慢慢拖到跟外面蠻大的一個水溝,然後從水溝進去,進去之後大蛇吃小蛇,這是守衛看到的,不是後學看到的。

所以後學在那邊時常遇到蛇,都要跟蛇講道,跟蛇講你就是不修,你才會現這個相讓人害怕,記得要好好修,在講的時候蛇就惦惦不動(台語),講完之後,趕快爬到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蛇就慢慢走了,人家就看不到了。在浴室裡面要用網子捉出來,若是在郊外,就用講道方式,講了蛇就真的會爬到山區裡面,山區本來就是蛇的地方。所以晚餐以後出來散步,若聽到ㄘㄘ~,就不要去了,有很大的毒蛇。

蛇也是有靈,後學就講,我們在凡塵你若怨恨惱怒煩,累積滿全身,整個頭腦,你就會轉世當毒蛇。所以不要有怨恨惱怒煩,不要留在我們頭腦裡面,都要清除掉,不要往後變毒蛇。埔里地區就很多婆婆跟媳婦不合,然後心裡面很怨恨,剛好後學去那邊講道,她一聽到以後,結果促成她整個家庭都改變,不敢有怨恨惱怒煩,說我以後不當毒蛇。真的很好用,我們要了解那個是現實,你有那個毒素,往後就出現在凡塵就是這樣。你現在在生的時候你怨恨很大,人家都不敢跟你相處,就好像看到毒蛇一樣,都已經呈現,呈現那個現象讓你去體會,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把怨恨惱怒煩去掉,那個沒用啦,人與人之間都要相親相愛,互相照顧的,不要有怨恨!

或有聾瘂,亦見如來,有聾瘂相你看如來也示現聾瘂相,所以聾瘂看到,喔,如來跟我一樣,都聾瘂。

【眾生雜類,言音各異,皆謂如來悉同己語】如來在跟我講話,講的話每個地方都不同,但是大家都說如來跟我講一樣的話。

【亦各生念,在我舍宅,受我供養】大家都想說如來住在我家讓我供養。所以如來的示現不侷限,不是一定非常好看的形相。

如來實性,喻如彼月,即是法身、是無生身、方便之身,隨順於世,示現無量,

本業因緣,在在處處,示現有生,猶如彼月。以是義故,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男子,如來之身無有血肉、筋脈骨髓,如來真實,實無惱壞。

如來實性,喻如彼月,即是法身、是無生身】所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法身,法就是充塞整個宇宙空間,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生身,不會生也不會滅,法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

方便之身】可以隨緣看要化什麼形相都可以。

隨順於世,示現無量】順著凡塵就無量,沒有侷限在一個形相。

本業因緣,在在處處,示現有生】就是祂的渡化眾生的本業因緣,就是努力的渡化眾生,不管什麼地方所在,祂都示現有身。

猶如彼月。以是義故,如來常住,無有變異】如來是常住沒有變化。

善男子,如來之身無有血肉、筋脈骨髓,如來真實,實無惱壞我們的佛性如來之身,沒有血肉,如來沒有形相,沒有筋脈骨髓,所以不會壞。

善男子,如二人鬥,若以刀杖,傷身出血,雖至於死,不起殺想,如是業相,

輕而不重。出佛身血,於如來本無殺心,雖出身血,是業亦爾,輕而不重。

如來如是,於未來世,為化眾生,示現業報。

【如二人鬥,若以刀杖,傷身出血,雖至於死,不起殺想,如是業相,輕而不重】好像兩個人在互相打鬥,用刀杖,已經傷到身體出血了,雖然也到死亡了,但是不起殺想,就是他沒有要殺對方的念頭。如是的業相輕而不重,就是你有殺的心,業就重,那你沒有殺的意,業就不重。所以凡塵有時候殺人放火,我們凡人以為罪很大很重,結果佛講那個不重,因為影響只有一兩個人;那我們講毀謗佛經、毀謗真理的壞話,那個罪很重。我們耍嘴皮子講經典裡面的不對,這樣子罪過要下阿鼻地獄。殺人罪很輕,可是這樣嘴巴講講罪很重。所以我們要了解它的影響,因為他很相信佛法,但是經過你的毀謗,他對佛法產生懷疑,那個罪過就在你身上,那個已經傷害到人的慧命,所以要下阿鼻地獄。所以當我們渡化眾生,講經給他聽,他已經起厭煩了,不要再講了,你再講的時候,他有時候會隨口講壞話,你這樣要了解,他這樣一講出來罪過很大,那「我不殺伯仁,伯仁為我而死」,就是這樣。雖然你沒有要害他,可是你真正的讓他進入阿鼻地獄。所以我們很誠心誠意跟他講,一看到他不耐煩不要聽,我們就要停住了不要講了,隨順世緣無罣礙,所以就是要活潑,若是他想聽,我們就講一些給他聽;他若不想聽,我就要到此為止,不要再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