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42

 經文――(第 135 頁)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 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 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 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 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小字體 優波離,嚴持淨戒(釋迦牟尼佛的頭髮都是優波離替佛理髮,在理髮的當下,優 波離可以進入第四禪的禪定,手在理髮但心可以進入第四禪,很難得。所以優波離 可以嚴持著清淨的戒律),據傳說,佛為太子時,優婆離為東宮執事之臣(就是在那邊 當官),佛背父出家(就是不給父親知道,偷偷跑出皇宮),他有失職之咎(優波離有失 職,沒有把太子看好),當然不安於位(官位就不能安座),且無職可供(沒有職位了), 故即隨佛出家,但非國王所派遣(國王派五位大臣去追太子回來,優波離不是國王所 派遣的),不在五比丘之列(所以優波離不在裡面)。 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者,太子剃除鬚髮已(把頭髮都已經剃除了),將寶冠寶衣等, 交車匿持回,告稟父王母后不必憂念。淨飯王派遣五臣同車匿往請太子回國,太子 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國」,於是與太子隨行(就是請不回太子,他們也不敢回去)。 《普曜經》云:至伽闍山,苦行林,天獻麻米,日食一顆(一天吃一顆米)。五臣同波 離與太子伴修,五臣先後離去(就是因為釋迦牟尼佛接受牧羊女獻羊乳給釋迦牟尼佛 喝,這五比丘一看以後,就說太子變心了,所以不跟太子一起修,所以他們就先行 離去),唯波離始終不離,故曰親觀如來六年勤苦。佛在雪山苦行,本可成道,祗恐 貽誤眾生,以苦為道,故不在雪山成道。遂至菩提樹下安坐,誓曰:「不成佛道, 不起此坐」,經四十八日,波旬魔王夢見三十二變,覺已恐怖(醒過來以後很恐怖), 觀察閻浮提菩薩坐樹下,將成正覺。敕四魔女(命令四個魔女),令壞禪定,現三十二 媚相,菩薩身心寂然不動(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寂然不動),令女自見九孔二藏(九孔常 流,二臟不淨),八萬蟲戶,污穢不淨,嘔吐而去。魔怒親率魔兵,有欲加害(佛在大 定之中都不怕這些魔王魔兵),亦無可奈何(所以這些亦無可奈何),此亦波離目睹之 事,故曰親見降伏諸魔(親見釋迦牟尼佛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親見釋迦牟尼佛制諸 ―2― 外道)。佛未出世時,印度只有外道婆羅門教,佛成道已,人多信仰,外道嫉妒,屢 欲害佛,如申日以毒飯害佛,佛自念我心無毒,自不受毒(心裡面沒有毒,不會接受 那個毒),食已安然(知道飯裡面有加毒,可是佛又吃下去,都沒事)。如以醉象害佛(讓 象喝酒,象醉了要害佛),佛伸五指,現五師子(佛伸五個手指頭,五個手指頭就現五 個獅子,象害怕獅子),醉象伏地不動。又度優樓頻螺迦葉等,皆親見制諸外道(所以 優波離都親自見到)。解脫世間,貪欲諸漏者:此波離自敘悟證有由,因親觀苦行, 親見降魔制外,信出世之有益,厭世間之無常,深知貪欲為諸漏根本(這裡貪欲就是 指男女之中作愛),既已深知,自然不著,故曰解脫(所以沒有那方面的煩惱)。 佛授以二百五十條比丘戒(這是基本戒 250),如是乃至,漸次增進,大乘菩薩戒 法。三千威儀:以行、住、坐、臥四威儀,各具二百五十成一千(行住坐臥各兩百五 十,四個就成一千),對三聚淨戒(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各一千則成三千。八 萬微細者:以三千威儀,配身口七支(身=殺盜淫,口=惡口、妄言、綺語、兩舌), 則成二萬一千,復配貪、瞋、癡等分(因為這個厲害非常毒,所以各有兩萬一,貪有 兩萬一,瞋有兩萬一,癡有兩萬一),合成八萬四千細行(四千不講,就講八萬細行)。 性業遮業者:謂所戒之法,體性即惡,不待制止,犯則成業,如殺盜婬妄等,是為 性業。若所戒之法,體性非惡,以能引令作惡,佛故遮止,如飲酒食葷等,是為遮 業。由是大、小兩乘之戒,悉皆能持,清淨無犯。小乘制身(就是身體不犯),故身識 寂然;大乘制心(這修的比較高一點),故意識亦滅(沒有意識)。此即由戒生定,由定 發慧(生發智慧),成阿羅漢。 是如來律中首領,於大眾中能以戒律整綱肅紀。統領曰綱,維持曰紀,佛令稽查 持犯(叫他來做眾中的綱紀),處斷重輕,統領僧眾,維持律宗,故曰我是眾中綱紀。 此是大乘制心之戒,是我密行,無念總持,蒙佛親印我心戒清淨。小乘制身之學, 持戒修身,是我顯跡(在有形有相這方面都能夠顯示出來),蒙佛於大眾之中,推為無 上。如大智度論云:「長老優波離,於五百羅漢中,持律第一」是也。 佛問圓通,我用身識,執持身戒,身識不起,於觸塵中並無違順(觸塵=接觸凡 塵。比如:我們穿衣服,那就是觸塵。違=穿的不合適。順=穿的很剛好。所以觸 塵中並無違順),身得自在;由外及內,次第以身識,執持大乘心戒,心得通達,悟 明,既無所持之戒,亦無能持之心(能所雙泯),然後若身若心,不待執持自然無犯(這 已經落入我們的習慣性了,就是習性裡面都是真理)。故曰一切通利。得入圓通(所以 優波離在戒律方面守的最好)。 經文――(第 136 頁)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 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 ―3― 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惟 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 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小字體 優樓頻螺此云木瓜林,依此林而修(依此木瓜林而修)。伽耶山名(伽耶是山名), 即象頭山,依此山修。那提江名(那提是江名),近此江修。三迦葉波,兄弟三人(兄 地有三個人),宣說如來,因緣深義,非取世間和合粗因緣相,得大通達,發明意識 心,即如來藏(我們的意識心就是如來藏)。所謂窮源徹底,了知全識全性(識都是性), 袈裟著身,得無掛礙,徧遊十方,作諸佛事,一真不動,纖塵不染(一點點的凡塵都 不染),任運示現(就是隨順因緣示現在凡塵渡化眾生),無礙解脫(都沒有掛礙障礙), 佛問圓通,我用意識,旋轉虛妄分別,復歸圓湛常住之心性(所以我們也了解,從意 識來修也可以回歸到佛性本體。可是我們在意識方面的修持,都用在自己本身自私 自利上面,所以就修不成),心地光明(能夠把圓湛常住的心性啟發,歸到心性本體, 心性就光明),由此顯發宣流,現為神通,如澄濁水,妄識種種分別如濁水,旋即澄 清之功,瑩淨皎潔之藏性,而成湛然澄清(整個都恢復我們佛性本體)。 ◎底下開始講七大,開始就講「火大」。 經文―火大―(第 137 頁)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 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 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 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 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就是很喜歡男女之間作愛。 小字體 久遠劫前,身居凡位,性多貪欲,以宿生婬習(累生累世一直都很喜歡男女之間 作愛),積習成性(已經成為習慣性)。於時有佛出世,佛名空王(佛名叫做空王),證第 一義空(第一義空就是我們修道最高程度的狀態),善能觀機施教(看看他是什麼樣的 程度,然後用什麼法門來教他),說多婬人,生為慾火,死為業火(生的時候被慾火逼 迫,死的時候就成為業火),婬多火亦多(婬多的話,火亦多),故成猛火聚(我們人身 本來都很清涼,然後婬慾心一產生,身體都發熱。我們這個年歲都應該有經驗,你 沒有想到作愛,身很清涼。但你一想到以後,渾身發熱。所以就猛火聚都會發熱), 非惟燒諸善根(它會燒善根),並能燒滅智種(把我們智慧般若的種燒滅),乃教我遍觀 ―4― 百骸四肢(空王教我遍觀百骸四肢,看看我們整個身體),百骸是週身骨節,四支即兩 手、兩足。諸冷煖氣者,於欲心未動之時,全身本自清冷,迨慾念既萌之後(慾念一 發生以後),舉體便覺煖熱(就開始發熱),自信火聚之言不虛(絕對是對的),心生怖畏 (心就產生恐怖畏懼),專心修觀(就專心來修觀)。 禪觀之中,遍觀週身煖觸,厭畏心生(很討厭、很畏懼的那個心就產生),婬欲心 歇(就已經沒有婬慾心了),遂成正定(定就來了)。一段神光內凝不動,能化多婬之心, 轉慾火而成智慧之火,因得火光三昧(智慧也需要這種熱度)。從是諸佛,以我善觀火 性,皆呼召我為火頭。 由得火光三昧力,斷諸結縛證入圓通(把所有的結跟綁住的縛都斷盡了。所以我 們在凡塵一定要把結跟縛都斷掉,不要有結也不要有縛),心發護法之願,諸佛成道, 我為力士,擁護佛法,親伏魔怨決不姑容。佛問圓通,我以諦觀火大,得成三昧。 初觀百骸四肢,是觀身之慾火;後神光內凝,是觀心之慾火。觀行成就,化婬心為 道心,轉慾火成智火,不為惑業所礙(不為我們造的那種罪業所障礙),復以神光智火, 流貫十方,融通藏性,而成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諸漏既已銷除,生大寶燄之智火, 此即火光三昧。轉凡成聖,登無上覺。 經文―地大―(第 137 頁)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 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 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 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毘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 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 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 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 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 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 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 斯為第一。 ˙「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就是田地險隘不很順暢、 不利我們行走。 ˙「如是勤苦」:我們看以往修持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磨練、長時間的行善,累積善, 讓善都能夠生根。 ˙「經無量佛」:一個佛出現在凡塵,經過都是很久,都要算幾千年才有一位佛出現, 而無量佛出現於世,可見他的經過是非常久遠。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就是市街,熱鬧的地方所在。 ˙「我先為擎至其所詣」:看他要到哪個地方。 ―5― ˙「放物即行」:東西放著就走,即幫助人家提東西。 ˙「不取其直」:直=代價,就是不取代價,即沒有拿錢。 ˙「我為負人」:就是揹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不管你是要去遠或近的地方, 揹你去,僅拿一錢就好。「或有車牛,被於泥溺」:被=受,被泥濘泥巴卡住而沒 辦法行走。「我有神力」:修久了以後,那些神通都會有。「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車子在泥巴裡面沒辦法行走,他就有辦法把車子推到可以行走的地方,苦惱就可以 消失了。「時國大王,延佛設齋」:國王設齋請佛。「我於爾時,平地待佛」:佛 要經過的地方,他都把地弄平,這就很不容易。「毗舍如來摩頂謂我」:就是摸他 的頭對他講。「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凡塵的地讓它高高低低,可是 我們的心地一定要平。各位心地平了沒?有沒有怨?有怨就不平,沒有怨才平,所 以一切平,心地要平。「我即心開」:了解到這個道理,不是要做把高剷下來填到 低的地方,不是這樣,高的讓它高,低的讓它低,可是心要平,地都自然平了。「見 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我們身體的四大假合跟天地的四大假 合(我們身體的水火風土跟外面外相的水火風土)都一樣的,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不會 去感受外面的整個萬相跟我們身體是同樣的元素,為什麼?因為身體是活的,外面 萬相都死的,不會覺得它是相同,結果持地菩薩心開以後,就了解我們身的所有一 切跟造世界的所有一切都等無差別,平等,都沒有差別,都一樣,都是水火風土。 「微塵自性,不相觸摩」:微塵自性不會互相傷害。「乃至刀兵,亦無所觸」:連 刀兵都不會傷害,因為刀兵也是屬於四大水火風土。「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 羅漢」:在法性之中領悟無生無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然後安住不動,就是領悟無生 法忍而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因為阿羅漢比較自利,沒有利益到眾生, 可是菩薩就要利益眾生,所以迴小向大。「聞諸如來,宣妙蓮華」:如來宣妙蓮華, 殊勝的佛法。「佛知見地,我先證明」:佛的知見我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 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身的塵跟世界的塵這兩個塵等無差別, 都一樣。「本如來藏」: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虛妄發塵」:發到塵相都是假的。 「塵銷智圓」:塵相都已經不住在心中了,所以不住相了,塵就消了,智慧圓滿。 「成無上道」:能夠成佛。「斯為第一」。 小字體 因積平地行(因為累積,平地的地形),後持平心教,依教修證,故名持地。於往昔勤 苦修行,在事相上著意(都是在有形有相的上面一直用心),平地之行志在普利,不檢 ―6― 親疏(就是不管是比較親的或是比較疏遠的),其心久亦平矣(平地之心,做久了,心 也平了),毘舍如來教以平心屬上乘法門,事相平心亦善,未能至善,於真理未能契 入(在真理沒有辦法契入),故教內心外地本惟一體(不管是內心、不管是外相都是一 體),只平心,不分情器(情=有情的眾生,器=有形有相的器具),則境隨心轉(整個 外境會隨著我們的心旋轉),安有不平(哪有不平的地方),較前豈不天淵乎(就是上天 跟海的深淵,兩者差別很大)?此佛欲令以理融事(用佛性本體把所有凡塵的事相都融, 融入我們佛性裡面,所以以理來融事),當平心地(要平我們的心地),以心為諸法之 本(心是諸法的根本),地由心造(有心才有地,沒有心就沒有地,所以地是我們心造 出來的),內心既平,外相斯夷(外相就一樣都平了),滄桑變易(滄海變桑田,桑田變 滄海,在講時間經過環境的改變),常自如如(外相再變但內心都不會變),故曰則世 界地,一切皆平。淨名經云(維摩詰經叫淨名經,楞嚴經講完以後就講淨名經,我們 已經都有拿到書了):「欲得淨土(要得到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換言之,欲平大地,當平心地,隨其心平,則世界地平。 我者心開者:即藏心開發顯現(就是如來藏的心開發顯現),始知藏心隨緣成事(藏 心隨緣就成事),心歧則千差萬別(心有很多的岔路);心真則法界坦然(心真以後,整 個虛空之間都沒事),內外色地大平等,非但不執內四大為我,亦復洞明外四大唯心 矣(外面整個四大水火風土都是我們真心)!見自身中,地大微塵,與世界所有微塵, 唯是藏心無有差別(全部都是我們真心)。微塵自性,色心不二,性色真空(性跟色真 空),內身外界,所有微塵,悉皆自性,不相抵觸,不相擦摩,如空合空,似水投水, 不相妨礙。乃至外地大之刀兵,與內地大之身根,以刀觸身,亦無所觸傷,如空合 空,似水投水,不相妨礙。由其悟處既深不住淺位(領悟很深就不住在淺的位階),故 迴小向大入菩薩乘(就是大乘)。知佛知見:即知根中不生滅性一乘寂滅場地,為諸佛 之因地心,依此進修,可獲果地覺。佛問圓通,我因諦觀身、界二塵平等無差(觀身 跟觀界,這兩個凡塵的景相現相,都平等沒有差別),藏心開顯,以無分別智(已經不 用分別了,有智慧不用去分別外相了),諦審觀察,相妄性真(相都是假的妄的,性都 是真的,都是如來藏),本如來藏。今既悟全相即性(所有的相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 真心,因為有心才能夠現相,所有的相都是性,萬法都是我們真心),萬法唯心,則 塵相銷除,智光圓滿,成無上道。 經文―水大―(第 138 頁)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為水天。教諸菩薩,脩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 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 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 ―7― 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惟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 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 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 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 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 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 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一個劫是非常的久,經過非常多的劫,一粒沙一個劫,那是 非常久的時間。有佛出世:有佛出現在凡塵。名為水天:水天佛。教諸菩薩,脩習 水觀:就是觀水。入三摩地:進入正定。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就是觀我們身體裡 面,我們身體裡面有很多的水。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 旋復:旋轉往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 別:都是一樣,我們身裡面的水跟世界所有呈現的水都一樣。我於是時,初成此觀, 但見其水,未得無身:還沒有辦法把身整個都消失掉。當為比丘,室中安禪:就是 在室中坐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他要找師父,所以就從窗看師父在不在裡面。 惟見清水:就只有看見都是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見不到師父。童稚無知,取 一瓦礫:我們小孩子有時候用那種方式來自己取悅自己。投於水內,激水作聲:各 位以前可能也會有那種經驗,拿石頭往水面丟。顧盼而去:他的弟子顧盼而去。我 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 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是不是我工夫已經退步了,才會有這種現象。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他的童子很快就到我前面來,說要找師父,但看 室內都是水。我即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你現在把門 打開,進入水中,把你丟進水中的那一片瓦片拿出來。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 見水,瓦礫宛然:瓦礫都還在那。開門除出:開門就拿出來了。我後出定,身質如 初:痛就消失了。逢無量佛:又經過很久的時間,無量的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 王如來,方得亡身:遇到山海自在通王如來的時候,身體就可以消失了。與十方界, 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 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無生法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小字體―(第 139 頁) 童子乃童真入道(不是他很年輕、不是他是小孩子,而是我們現在講的清修,沒 有結婚就叫童子),修習水觀(修到學習,觀水),以水為觀行,初從涕唾:在鼻曰涕(在 鼻子曰涕),在口曰唾(在嘴巴叫唾),此水在外易見,在嚥下嚥曰津,在喉外溢曰液, ―8― 此水近內可覺者;在骨髓曰精,在筋肉曰血,此水幽隱難知者。飲食消化曰大小便 利。其中津液,水之清相,餘皆水之濁相,在一身之中,旋環往復,清濁雖異(就是 清濁不一樣),水性一同(水的性是一同一樣),性既相同,故無傾奪(不會有侵奪)。內 觀既熟(很熟悉了),引令擴充,觀世界水,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初得相應,是為初成。 入觀之時,不見其人,但見其水(整個身都是水,變成水了),即以水為身(水就是他 的身體),尚未得無相(還沒能夠得到無相),不能無身。此舉事以證,尚為身累(我們 有身體都是要被身體拖累)。 另言舍利弗遇違害鬼。舍利弗於耆闍崛山入定之時,有二鬼從虛空過,一名違 害,一名復害。復害告訴違害:欲打此沙門(他在那裡打坐,我來打他)。違害勸云: 勿興此意(違害勸,不可以,你不可以有這念頭,千萬不可以)。復害不聽,違害即去 (復害不聽,違害就先離去走開了)。復害以拳打舍利弗之頭,出定後頓覺頭痛(舍利 弗出定時,頓覺頭痛,就找釋迦牟尼佛講這事情)。白世尊言:體素無患,今何頭痛(身 體素來都沒有病痛,現在為什麼頭痛的這麼厲害)?佛告之曰:有伽羅鬼手打汝頭, 彼鬼力大,打須彌山便成二分(就分成兩半,力道夠大了。佛很厲害,也沒有去看但 就知道,所以我是一切智者,後學講過四無礙當中,我是一個智者,你說這話的時 候你就是無所不知,問你什麼你都知道,所以舍利弗問佛,佛就跟他講鬼打你),汝 若無定,身應粉碎(你若沒有在定力裡面,你的身體就粉碎了),此鬼受報,身已陷入 阿鼻地獄矣(現在這個鬼,他已經受果報了,身已經陷入阿鼻地獄,已經進去,不能 欺負修道人)!今云違害者,乃同時所遇,錯舉其名耳。 羅漢有病無病,當明子、果二縛(子縛跟果縛)。宿種、今種(是以前的前生、前 前生所種的、還是現在種的),應召果來,而尚未受身者謂之子縛;今已受身,即身 應受,謂之果縛(子縛跟果縛不一樣);若證四果,已將子縛(見思二惑)斷盡,不受後 有(就是不會再有現相在凡塵現相),不要再來受生(不會來了),但如現身尚未灰滅, 則果縛猶存,所有病苦,即身應受(就是我們身體都要去接受),故舍利頭痛,畢陵足 痛,皆斯類也。 逢佛無量(經過時間很久),經劫必久(很久),至山海如來方得亡身(身體就沒有了), 性合真空無二,圓滿菩提(就成就了)。 經文―風大―(第 139 頁)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 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 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 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 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 ―9― 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 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 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我憶往昔,經恆沙劫(修持經過非常久的時間)。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 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這是講風大,風力所轉)。我於 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世界動的時候,身體的動以及身體的停止), 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那個動都一樣,都是平等,沒有差別)。我時覺了(那 時候就了解)。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來的時候沒有來的地方,去也沒有去 的所在地方)。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十方的微塵跟我們顛倒的眾生,同樣 都是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三個千,大千、中千、小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一個世界內,所有的眾生,好像一器具裡面,停放很多的蚊蚋), 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我們變成蚊蚋,我們都是一隻蚊子,在世界裡面, 啾啾亂鳴,很多事情,都講不完,都是這樣,形容的蠻貼切的。所以在我們方寸之 中,就是我們的佛性所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鼓發狂鬧,都是事情做不完),逢佛未 幾,得無生忍(還沒很久的時間,就得到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 法王子(見到東方,東方就是群動之首,動都是從東方)。事十方佛(十方的佛都承事), 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風力都無所依,風從哪理來 要研究透徹),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小字體―(第 139 頁) 琉璃光依觀得名,取後身心發光,洞徹無礙,故得是號(這一個名號,已經身心 發光,洞徹無礙)。無量聲佛開示本覺妙明,本覺即天然本具靈覺之性,寂然不動, 有感則通,在眾生分上為本來佛性(在我們身上來講就是佛性)。妙是體,明是用,稱 體起用,全用即體(都是本體),體用不相捨離,即妙而明,即明而妙;又妙是不變義 (不變=妙),明是隨緣義,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而風性不變,常隨眾緣,而成 聲也。能觀之智及所觀之境,皆是無明妄緣風力所轉而有,真如界內,不立一塵, 豈有世界眾生(沒有,沒有世界也沒有眾生),而此皆由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動則有風, 風即一念心中動相,情器世間(情世間=眾生,器世間=我們的環境,環境有很多器 具東西),一切諸風莫不資始乎此(所有的風都是這樣來的),我於爾時:即彼佛授觀 時(教授要怎麼樣來觀),指示風大由於本覺妙明,隨緣起念,一念妄動,自蔽妙明(自 己蒙蔽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妄循無明風力所轉(我們循著無明,被無明風所轉), 故有世界眾生。但能觀得風性本空(假如我們觀,風本來就沒有形相),動相非有(所 有的動,都不是有。所以在六個結裡面,動是第一個,第一個結要先解開,所有的 ―10― 動都是假的,動相都沒有),便可旋妄復真(把妄旋轉過來,恢復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 性本體),還歸本覺妙明之真心(已經歸還了)!故我依教修觀(按照無量聲佛,我們聽 都沒聽過,各位前賢有聽過嗎?可見都是非常久遠之前,所以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都不真,所以按照無量聲佛教他修持的方法去做),觀察界之安立(世界怎麼樣安立), 十方界相,皆由風力執持(我們現在講的大氣層);世之流動(世=過去世、現在世、 未來世),三世推遷,皆由風力密移(風力秘密在移轉,就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身之動靜,行、住、坐、臥,莫非風力所使(我們身為什麼有辦法動,就是風力給我 們用);心之動念(為什麼有辦法產生念頭,也一樣就是風力使我們有念頭產生),生、 住、異、滅,莫非風力所推(全部都是背後有風力在推)。如此觀察,外而世界,內而 身心,諸動雖多,其體無二,唯一風性,等無差別(全部都是風性在後面推)。 此群動之風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來的地方,也沒有去的地方),當體全 空(當下全部都是空的),無有實體(沒有實在的體性),微塵世界及顛倒眾生,同一虛 妄(都虛妄不實在),皆妄緣風力所轉耳(都是妄,不真)。於方寸中(我們佛性那地方就 是方寸,一點點的地方所在),鼓發狂鬧,逢佛未久,速得悟證,風大如是,諸大皆 然(諸大都一樣),本無生滅之相可得(沒有生滅之相可得),即得無生法忍,獲證圓通。 爾時心開,乃本覺真心開顯。東方屬震,為群動之首,乃見動中有不動佛(我們 動中有不動的佛性、有不動的佛),此乃於風性妄緣動中,親見本覺不動之真體(我們 的本覺不動,如如不動),身心發光者:既了妄身妄心,皆屬妄緣,風力所轉,親見 法身真心,乃是自性本具,內外洞徹,如淨琉璃,映現諸法,悟明本覺菩提真心, 諸妄銷亡(都沒有了),妄窮真顯(進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合十方佛所傳微妙 心印(都相符合),因觀風大證此(已經證悟到這程度)。 經文―空大―(第 140 頁)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 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 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作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 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 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已經無量無邊的身,非常廣泛,跟虛空一樣。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所有的佛剎,就是我們凡塵的土地。 小字體―(第 140 頁) 以虛空為身,如來指釋迦如來,定光佛指然燈佛。虛空藏與釋迦,同事然燈,得 無邊身(釋迦牟尼佛跟虛空藏菩薩同時侍奉然燈佛),菩薩既以空性為身,應以空慧為 ―11― 手;四大寶珠即照空四大之智珠(智慧的珠),內四大之我已空,若外四大之法不空, 則身相不純,大用不徧;故復以空智照明十方微塵數佛剎(所有的佛土非常多,好像 微塵那麼多,十方的微塵佛剎非常寬廣),所有外四大皆化成虛空,此空非斷滅空(不 是什麼都沒有的),乃空諸妄相,妄盡真純,智光所融化成真空妙理,證法身。 自己本覺真心,現出大圓鏡智,內放十種寶光,即十智智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依正互相攝入圓融自在(依報跟正報,依報就是外面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身心,互 相攝入圓融自在),由觀空所致,諦觀四大,非心外實有,本唯心所現(都是我們的真 心所呈現),無體可得,乃隨妄想以生滅,念起則非有似有,念息則當體即空(念滅了, 沒有了,則當體空寂),即於空性,發明藏性(就是如來藏,我們的如來藏性),悟明 性覺真空,性空真覺(虛空之間是真空,有佛性在,空雖然都看不到形相,可是佛性 就在真空之中),清淨本然,周徧法界,自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就沒有看到有少法生、 有少法滅,都沒有),故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因修空觀成定,入三摩地,則色空 無礙,依正互融(依報跟正報互相融洽),十方圓明,得大自在,以斯空觀,最為第一。 經文―識大―(第 141 頁)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 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 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 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瞭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 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 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就是時間很久。 心重世名:心裡面非常重視凡塵世間的名稱。 好遊族姓:就是攀緣那些權貴。 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就是用這三昧來奉事非常多的佛。 求世名心,歇滅無有:在凡塵能夠出名、能夠有錢有勢的那個心都休息了、沒有了, 全部都消失了。 今得授記,次補佛處:接著就開始要掌天盤。 小字體―(第 141 頁) 心重世間名聞去聲利養,名與利相因,則身為利役(就是被這利拘役驅使),好奔 走於貴族,交遊大姓(就是跟有權柄的人、有錢的人交往),有名利可圖,爾時世尊, 觀機授教,因我重世名,心馳散故,教我修唯心識定,觀察三界唯心(三界全部都是 心),萬法唯識(萬法都是識)。通達一切外境,無非心識之所變現(所有的外境都是我 ―12― 們的心識所變現),如夢如幻,無一真實(沒有一個是真實的)。因修此定,心不馳散, 而不外求,得入三摩地(就是正定)。此唯心識定成,自日月燈明佛起,歷劫以來,以 此三昧,奉事恆沙諸佛。唯識定深,觀「人間富貴花間露(人間富貴好像花晚上沾到 露水,當白天陽光出來,露水就消失了,所以人間的富貴很短暫),世上功名水上漚(我 們在凡塵上的這些功名就好像水上的漚,漚=水浪引起的泡泡)」。但修內觀,無復 外求(一直修內觀,不用外求),故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要在凡塵有名或是有利,全 部消失了,都沒有)。至然燈佛時,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前雖得三昧,未臻 妙圓不能稱為無上(還沒有到達妙圓,不能稱無上),積行雖經多劫,入理在一剎那(我 們一直在薰習真理,雖然都不太了解,可是各位要了解,等到你領悟是一剎那,一 剎那就領悟,而你不薰習的話,一剎那的領悟永遠都沒有機會,都不會呈現,所以 聽不懂沒關係,你坐著聽,到最後你就會「啊~」,領悟了就是這樣,一竅通竅竅 通),如瓜熟蒂落(植物種瓜,生出來小小的,慢慢它會長大,變成很大一顆,等到熟 的時候,蒂頭就會掉落,就趕快拿來吃,不然會爛掉),一剎那間,頓悟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整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呈現),全識全性(全部都是佛性),全性全識,本如 來藏,此即由相宗之權(相宗,有形有相的權,就是方便),而入圓教之實(進入實相)。 稱體起用(有體有用),故現國土,有淨有穢(國土之中有清淨、有污穢),即凡聖同居 土,一一皆我識心(全部都是我的識心)變化所現。體本自空,既曰變化,相非實有(相 不是實在有。要實相,實相才是佛性不生不滅本體,這才叫實相,有形有相都是虛 相、幻相、假相),真空不礙妙有(真空不妨礙妙有),故現國土;妙有不礙真空,故 唯變現。 了達唯是心識所現之故,識性又復流出,無量如來,我雖未成佛,已能現土現佛, 成辦諸佛所應作事,廣度無量眾生。今佛知我已證無上妙圓識心三昧。故得蒙佛記, 候補作佛,於當來下生,龍華三會,說法度生。 佛問圓通,我以識大諦觀十方,一切依、正,染、淨,唯是識心之所變現,了知三 界唯心,萬法唯識,識心無二,一體圓明。識心具足一切法,普照一切法,法法無 非識心(都是識心),故曰圓明。是以能入圓滿成就,真實之性,既入圓成實性,自 可遠離,依他起性及遍計執性。圓成實性是真體,能為諸法所依。今既遠離二種情執, 如佛所言,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便得無生法忍,即入圓成實 性,我以諦觀唯識第一。 ※此時,發一張講義。 因為這邊講的比較簡略,後學把在大藏經所看的又加進去,所以就比較詳細。後學 的念佛圓通跟外面所傳的念佛是不一樣,這是按照楞嚴經裡面大勢至法王子的念佛, ―13― 大勢至法王子的念佛都攝六根而念,收攝我們的六根,收攝回來然後念佛――就是念自 性佛,不念外佛。而我們外面的念佛圓通都是念外佛,所以不一樣。這是比較高的 法門。 ―14― 大勢至菩薩修持法門 念佛圓通 取自楞嚴經劉講師講義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 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就是要念佛,正入正定,要念佛正定)。譬如有人。一 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假如一 個人憶,一個人忘,這樣的兩個人遇到了(逢了),可是都相逢不相識,見到了就好像 沒有見到,就是因為一個念、一個不念;假如兩人相憶,就是兩人全部都在念,二 憶,念就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 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 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不借 著方便,自己的心就能夠打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 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進入無生法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 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樣來念佛,就可以得 到正定)。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所以念佛圓通經文不很長,可是意思非常的好) 大勢至菩薩隨順世人同稱為我,不同凡人妄執之我,憶者憶念,明記不忘也,往昔 就是過去,恆河是印度有名大河,凡言數目之多,常取河沙為喻,劫就是時間,恆 河沙劫就是說經時之久(經過的時間非常久),佛乃大覺悟之人,具本覺妙理,發始覺 妙智(有本覺妙理,有始覺得妙智),証究竟妙果,稱名為佛,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據 大彌陀經云: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 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念佛三昧, 即修因剋果,離苦得樂之勝方便,念佛是修行,清淨三業之行,三昧是得定,一心 不亂,果能念佛,必得三昧,欲得三昧,祇要念佛,大勢至菩薩之念佛是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亦是念自性佛,不必參念佛是誰。 釋迦牟尼佛亦對弟子舍立弗言如何念佛(釋迦牟尼佛教導舍利弗要怎麼樣來念佛)。 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就是要了解,念佛就是空、沒有,空念了)。所緣處是不應念(你 所緣的地方所在,不能夠進入念之中)。汝所念空,念亦復空(你要念空,念也要空, 念的本身也要空)。是無性空能斷色想(無性空就可以斷掉色想)。能斷取想(色想、取 想就斷了。所以無性空,我們在修持的時候就是要達到無性空)。是人爾時不得無想, 何況於念(就是不會得到無想,何況在這個念)。是人爾時都無所有。寂滅無性(全部 都沒有)。不集諸想(想,都不收集)。滅一切法(所有法都滅了)。是則名為修習念佛(修 道學習念佛)。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我們念佛的時候,善、不善一切的覺觀都要破,就是不 能在心中)。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無覺無觀寂然無想,這樣叫做念佛。各位一 ―15― 定都沒有聽過,這樣來念佛才是最正確,最高的一個念佛法門)。何以故。不應以覺 觀憶念諸佛(不應該有覺有觀來憶念諸佛,不能念外面的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 (所以要無覺無觀,這樣就是清淨的念佛)。於此念中乃至無有微細心心念業,況身口 業(沒有微細的心,然後心念業,況身口業,都沒有)。又念佛者離諸想。諸想不在心。 無分別無名字無障礙。無欲無得不起覺觀。何以故。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 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各位前賢,高不高? 很高,這就是最究竟法門,大勢至法王子教我們的)。 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想。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無 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微細的小念都沒有,那麼身口意業更不用講了,一定都 是沒有)。無身口意業處(沒有它的地方所在)。無取無捨。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 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念佛 (所以這個念佛,不是我們凡塵所流通的,非常殊勝 的法門)。 念性尚無何況念處(念性都沒有,那麼念的地方所在更沒有)。是故如來說名念處(這 樣就叫我們要去念佛的地方所在),舍利弗,諸法若有決定體性,如析毛髮百分一者, 是則諸佛不出於世(假如諸法決定有體性,好像我們分析毛髮百分之一(毛髮已經夠細 了,那毛髮的百分之一更是細的看不見)。假如是有這些諸法的話,諸佛就不出現在 這凡塵),亦終不說諸法性空(也不講諸法性空)。舍利弗,諸法實空,無性一相,所 謂無相(凡塵所有都只有一相,什麼相?無相),如來悉見,如來以是說有念處(就是 這樣,無相,我們要念就是要念這個)。舍利弗,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不能住在文 字,前面的念處是地方所在,後來佛又加以說明「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沒有 地方所在、沒有不是地方所在,就是不落入兩邊),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 無意業,無思無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是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我們能夠 證悟無分別就成道了),是名念處(這樣就是我們要念的地方所在)。如來以是說有念 處,隨順無所有故,名為念處(就是隨順無所有,這個叫做念處),隨順念佛名為念處。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所以「見無所有」就是在念佛。各位平 常日常生活一定要念,「見無所有」就叫念佛,無所有=全部都是空,不管萬相、 萬事都「無所有」,這樣就在念佛了)。 舍利弗。諸佛無量(無質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我們見 到無所有就叫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我們 的念沒有分別,就叫念佛。可是我們的念有沒有分別?都有,所以在「念」沒有分 別的時候,就是在念佛。所以在念佛的時候,就不能有分別心)。復次。見諸法實相 ―16― 名為見佛(見到諸法的實相,就是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什麼叫做諸法實相呢)。 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已經就是實相念佛)。復次如是法 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小念都沒有)。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語言 講的,全部都斷了,你講的都不對,這樣叫做念佛)。過出諸念(超過所有的念)。不可 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所有的念都寂滅了)。隨順是法。此則名 為修習念佛(修道學習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 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轉四天下地,隨意 能轉(我們要轉四天下的地,我們隨意就可以轉,四天下就是我們南贍部洲、東勝神 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我們要轉都可以轉,我們把釣魚台都轉到台灣的附近來, 可是要念到這個程度才可以),亦能降伏百千億魔,況蔽無明從虛誑緣起無決定相, 是法如是無想無戲論,無生無滅不可說,不可分別,無暗無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測, 但以世俗言說。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 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念真實念佛。所謂無生 無滅無相無為。何以故。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想。不名為念。不名分別。不逆不 順。不取不捨。非定非慧。非明非無明。如來不可說。不可思議無相。汝今莫樂取 相。莫樂戲論。佛於諸法無執無著。不見有法可執可著。是人於佛猶尚不得。何況 於念。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識。第一義中無有決定。 這段是佛對弟子舍利弗所說的念佛法門,和凡塵流通的念佛有點差別。佛所說的已 回歸到真如本體。值得我們追求。即所謂的理性念佛。念佛即是念心。心佛一如, 能所不二。寂而常照。是無念而念。照而常寂。是念即無念。了知佛即是心。心即 是佛,心佛見泯。能所情亡(沒有能所)。寂然不動。湛然常住。大勢至菩薩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言明都攝六根。所以非只口念。非意識心念。是以不生滅圓湛根性真心 而念,是佛對舍利弗說的內容,因地心非常重要。用不生不滅的心。念不生不滅的 佛。因果ㄧ致。絕對成就。再以淨念相繼為言。那只是過程。乃指心中那一念。是 清淨之念。若有所思。不管是何內容。皆是妄念。必須離卻語言。文字。形相。所 有一切世出世間之事。 ◎剩下約分 18 分,提問問題 【問】:「當下」跟「現在」有何不同? 【答】:很大的不同。為什麼?「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現 在」,有過去、有未來,才有現在。是不是很大不同?(是),同不同?不同,因 為「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而「現在」有過去、有未來,所以三 世很鮮明。「當下」是十世古今不離當下,是很大的不同。文字很簡單,可是意思 ―17― 完全不一樣。「當下」是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而「現在」有的,你說 現在,有沒有過去?(有),你說現在有沒有未來?(有),所以「現在」都有, 三世都攝受。而「當下」攝受不了。 【問】:何謂「迴光返照」? 【答】:那個就是我們在生活之中的注意力。我們的注意力各位知道嗎?我們注意 力是不是都外放?(是),注意現象、注意事情,注意力都外放。而迴光返照就是 把我們的注意力返回來(就是縮回來),然後照見我們自己的心性。所以我們到寺廟有 看到回頭是岸,那不是在勸流氓放棄當流氓,而是對每一個眾生講,回頭已經到達 清淨彼岸。回頭就是迴光返照,就是把我們的心識全部都收回來,一收回來以後, 叫做入流,入流就造性。平常我們精神都外放,叫做出流,出流就緣塵(跟凡塵攀緣), 所以心都外放,神就散了,神散就沒有集中,修道就不成,就沒有辦法了解到我們 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要迴光返照,迴光返照以後,我們就了解我們的心、我 們的性。心性了解以後,就會清淨,會摒除所有凡塵的污垢。 懂意思嘛?(前賢發問:要死的人,以前都說他要迴光返照,那是什麼意思?)要 死才迴光返照嗎?那來得及嗎?(前賢發問:要死之前都說他是在迴光返照)。要 了解,要死的人,假如他一口氣要斷了,那時候他會有短暫的回觀他的一生所作所 為(就是會反省),可是那時候已經太慢了。你要平常就做迴光返照,精神才容易 集中,才容易清淨。而你等到死的時候,你才反觀自己的一生所為,那不叫迴光返 照,那是看自己的功過,而那時候也已經形成了,你看不看它都形成了,不會因為 你回來看你的一生所為就有所改變,不會的! 我們要有所改變就在日常生活之中,精神就不要太外放,因為我們都會,畢竟都在 凡塵生活,我們就要記得「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要跟凡塵攀緣,不要投入凡塵 的事、不要投入凡塵的相,因為你投入凡塵的事相,那沾惹塵垢,我們佛性就不會 清淨,就不容易返回到本性。所以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夠把精神收回來 照見我們自己的心性,起碼我們都知道要起心動念、起碼我們都知道貪瞋癡。 現在我們不迴光返照,這一些都不容易發現,也不知道自己的習性如何。那你迴光 返照的話,慢慢發現自己的習性原來這麼強、這麼不合真理,既然發現,我們會慢 慢改善,改善了就叫修道,就已經在修道。假如我們不這樣做,那只有聽,只有聽 就沒有得到實質的利益,這樣就很可惜,最上乘法門是要叫我們去實踐,你實際做 了,實際得到工夫,自己回到本來,那個才是真正的得到利益。 ―18― 【問】:如何修簡單的心? 【答】:這倒是大哉問!雖然將出來很容易,可是我們就是太複雜了,要修簡單的 心,各位前賢我們就時常去觀小嬰兒,小孩子還沒認識凡塵之前,你看他怎麼樣的 表現,我們就是要那樣,小孩子不會有利害關係,也不會自私,也不會跟我們凡人 一樣的應對,那都是很自然天真的呈現,然後你去看他,你就會得到怎麼樣來學習 簡單的心,那個就是最簡單的心,修道最容易成就,就是那個樣子! 當我們一沾惹凡塵,稍微大一點點,差不多讀幼稚園或是讀小學,他那個戒備的心, 可能是被大人訓練的,「你不要跟陌生人怎樣」,所以小孩看到陌生人就好像看到 敵人,有戒備的心,那就已經喪失我們的本來。所以很天真自然的,沒有計較所有 一切,那才是我們要學的最簡單的心,修道最容易成就。 【問】:我們以前是先修而後得,現在是先得後修,先修後得是要修到怎麼樣的程 度才能得? 【答】:因為先修後得就是要先把自己的脾氣毛病全部都去掉,已經恢復到我們整 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狀態,然後真的不能有執、不能有妄想、不能有凡塵一切負面 的,全部都不能有。那個三千功八百德,功德圓滿,全部都恢復到本來的。要了解, 要恢復到本來,在我們已經投入凡塵這麼久、感染這麼深,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 並不是不可以達到,而是我們沒有決心,我們沒有決定的心要達到。大部分人都是 生活之中兼備,以賺錢為目標,修成佛是可有可無。所以心就不是很專注,那要成 就比較沒那麼容易。假如我們是以全部的心投入修道,沒有退路、沒有左右歧路, 那要成就很容易。所以看自己的心,還是心,你的心假如要成,你可以撇開所有凡 塵的障礙,你可以不貪戀凡塵,只要能夠吃的飽,有個遮風避雨就好了。我們能達 到這樣嗎?一定還有慾望追求,只要有慾望追求那個都是妄,我們真不求,都求妄。 所以生活之中全部都是妄,什麼時候才能夠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有做, 一定要了解,這個初淺的入手已經做了,要連續進入深層的地方所在,要到達什麼 程度?就是尸居而龍現,你在家裡面靜居不要出門,而外面的事你都知道,要修到 這樣。各位有沒有努力?是有,一點點而已,所以回答的都很小聲,不是很大聲。 就是你先修了,把所有我們佛性所沒有的東西都去掉,已經先修了。然後已經成佛 的來給你印可(就是印證),你可以成佛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都講,他已經修到這 個程度,可是就是差一點什麼?這麼法太好了、太殊勝了,就把這個法抱住了,就 是因為這一點,先佛都不給予授記,還沒有到達,差一點點。好像我們百尺竿頭, ―19― 頂點了,但還要更進一步,那我們都不敢放,因為百尺竿頭,我們依賴那個竿頭, 抓的還可以身體安穩,若更進一步變空,我摔下去就死翹翹,就不敢放,那不行喔! 所以當你一放了,那個叫做剎那見全身,剎那之中,你整個法身都呈現,色身就還 給天地,四大水火風土還給天地了,全部都是法身,可是我們就是捨不得放,成就 到最高的時候,那麼一點點都不敢放,怕沒有依賴,因為我們已經依賴的很習慣。 所以我們出門看小孩子依附在大人身邊,小孩子的手一定緊抓著裙子,把媽媽的裙 子拉的緊緊的。 【問】:剛剛講的念佛圓通法門,乍聽之下,很快就講過去了,是不是可以請劉講 師分析ㄧ下,外面的念佛圓通法門跟劉講師剛才講的念佛圓通法門,最主要差別在 哪裡? 【答】:外面的念佛法門,都是叫我們有一個成佛的法號,比如說觀世音菩薩、阿 彌陀佛,都是有一個已經成佛的名號。那當我們在念的時候,會不會心跑到外面想 觀世音的形相、想阿彌陀佛的形相?(會)。那我們剛講的,是全部把六根都收回 來,全部都收回來,一點念不能有,那個叫真正的念佛圓通。 所以差別點就在於我們心――外面的佛號;心全部已經妄都空了,真都顯,你念這個真 的,自性佛都呈現,這個叫念佛圓通。不同就是在於:你外放了還是內縮。 差在這裡而已,一點點而已,我們念名號外相,一定是心會著於――你念什麼法號,就 會想觀世音菩薩或想阿彌陀佛,就一定會有,會有的時候你的心就已經有法、然後 有外放。跟我們這裡講的完全都不一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