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11

 能見是一(我們的見性能夠看見是一),所見千差萬別(所看見的萬相千差萬別。所以 了解,所見都不一樣),所見不一之相咸在一見之中(不一樣的形相,全部都在我們的 見性之中),故曰咸看此諸變化相(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阿難,你來看變化相)。相以變 化稱者(相以變化來稱),自無而有(就是因為它從無而有),謂之變,雖有若無,謂之 化(有了以後,它又會轉變,所以叫化,變化),顯其不實也(顯現所有的變化都不實。 所以我們在凡塵能夠追求實相、追求真藏,可以說都不多。那種不會變化的、沒有 形相的佛性本體,我們大部分都不認識,然後也不投入精神去研究,所以都在形相 上面用心,都住在形相,形成我們煩惱就很多,就不了解真理。假如我們能夠迴光 返照,各位前賢聽得到聲音嗎?消失了,轉的太小聲了,剛才是太大聲,現在是太 小聲,這個叫兩邊,不是吃得太飽就是肚子太餓,要剛好,中道,聲音都可以聽到 而且又不會有迴音,那就是恰到好處。 我們在凡塵也是一樣,我們追求就是實相(實在的形相),而實在的形相就是不會 變化,不會變化的形相就是沒有形相。我們這樣一路研究下來,將近兩年半的時間, 對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大概都認識,認識嗎?都認識了,所以我們要追求我們的實相,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要把實相擺在第一位,我們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都是變化無常,那叫虛相假相幻相都不真,唯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是真、是實在的,所以叫實相。假如我們都能夠在實相之中,那可以說我們都在真理之中,都在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之中。所以我們這邊上課的情形很理想,大家都很專注。假如我們在家裡的時候,想看一點經典,想對真理又深入了解,可是當一翻開經典、一走入 真理世界,然後就開始想打瞌睡了;然後把經典蓋起來不看了,精神就來了,就要 了解我們的障礙|自己障礙自己,業障顯現在眼前。我們在生活態度就須要有所調整,就是要能夠感恩、要能夠懺悔。因為一般我們一聽到要懺悔都會想:「我又沒做錯事,要懺悔」,我們有沒有做錯啊?(有),恩,其實很多時候不知不覺我們都做錯了。假如我們時刻都能夠抱著懺悔的心,就會發現我們錯在哪個地方。當知道錯, 我們就有辦法改。假如都不知道錯,那怎麼改啊!就沒有那個意願去改。所以,修者改也,修道就是改掉我們脾氣毛病。因為佛性裡面沒有脾氣毛病,可是我們現在都有,很容易走入情緒化。只要我們落入情緒就不講理了,對真理部分,絕對拋開, 都以情緒為主要的考量。所以我們才有說「歡喜就好」,都會走進情緒的領域。 情緒是我們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出來的東西,這一些一樣也都是變化無常、無常變化。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不知不覺已經養成習慣性,所以這個習慣性就很難去改變它,甚至都不知道習慣是錯,不知不覺我們都會顯現自以為是,就是驕傲。各位有沒有驕傲的心?可能又不承認:「我哪有,我都不曾驕傲」,都會這樣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內心都有驕傲的一面,人家講話我們不願意聽,不尊重別人,驕不驕傲?(驕傲),我們有沒有這個情形?(有),還很強烈喔,所以自己的過錯,自己都不會承認也沒有發現,因為不發現,那怎麼改,就改不了。所以修個幾年、幾十年,嗯~還是一樣,都沒有變化。那以沒有變化的那種型態要去渡化別人, 別人願不願意跟你走?(不願),他心想「像你這樣我才不要」。所以道很殊勝,殊勝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我們要把它表現出來。我們自己本身把脾氣毛病都去除掉了, 沒有脾氣毛病,然後對眾生很關心很尊重,這樣子整個人都不一樣,氣質也變化, 然後對凡塵的名跟相都已經不在意,都能夠看的透徹,都是假的,這時候就真正的走入實相。當走進實相以後,我們一定又會改變,為什麼?因為真的,體會愈來愈深,從直心到達深心、到達大悲心,這樣一層一層的深入,我們對成道與成佛愈來就愈充足,力道就愈強,修起道來就很快樂,不要說等到以後成道,還沒成之前就 已經很快樂。各位有沒有感覺我們兩年多前跟現在心境不一樣?(有),有沒有比較快 樂?(有),都寫在臉上喔,時常笑瞇瞇的,上次我們就講,開始研究的時候因為都比 較常曬太陽,臉有比較黑,而現在都比較常坐在教室聽課,臉有比較白,有沒有發 現臉色比較好看?(有),所以修道都會變化,相由心生。我們心裡面已經沒有埋怨, 心裡面已經很舒坦,整個形相就會表現出來。而我們周遭親朋好友就喜歡跟我們接 觸,喜歡跟我們在一起,做人就成功。我們做人成功嗎?(哈哈),這個有沒有成功用 笑的,不是用回答的。所以在凡塵一切都是假,不真、變化無常。而我們就是要追 求實相、追求真的,在真理世界之中生活,完全都不一樣,會給眾生利益,可是我 們又不會記在腦海,這樣就培養我們的德行,深植德本,往後要坐在供桌才坐得住, 人家在拜我們,我們才不會倒下來。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詳細的說,我們看到萬相,萬相都有它來的地方,然後我們 歸還它的本因,它從什麼地方來,就歸還什麼地方去,都可以歸還。唯有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不用還,沒地方可還,你要還給誰,那是我們自己的佛性,沒得還, 而那個沒得還的佛性,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本身,本身就是佛。因為阿難徒獲 本心(突然沒有付出代價就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阿難不敢認為那就是我們真心。 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也對自己的本性真心,也一樣消失、一樣遺失很久。現在我們有求道,雖然有點道,可是我們沒有感覺得到什麼,有沒有得到什麼?(沒有),這個很誠實說沒有,都沒有感覺說得到很奧妙的真理。假如我們有走入修道的道路,不 管是在哪個宗教修持,他告訴得道的方式就叫「授記」。在授記的條件:就是你要 修的脾氣毛病都沒有、功果圓滿,才會授記。要了解,那都是很不容易。像以佛教本身來講,他要經過七代的大法師,才能夠得到授記。是大法師喔,有講經說法、有利益眾生、有實際的呈現,才可以喔。假如你會講,但沒有人聽、沒有人會效法, 那是沒有用喔,要有實際的成就,七代了,然後才授記,那叫功果圓滿。一授記, 就成佛成就了。 現在上天大開普渡,讓我們都還沒修道功果圓滿,我們都授記了。授記也就是 表示我們有成佛的資格,要不要成佛,就要看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假如我們都一直利益眾生,然後所有利益的事都不記在腦海,這樣的話就進入性分。當走入性分以後,我們成道成佛的種子、那個因就很興盛,就一定成就。假如我們只有聽而沒有做,就種子不滅(我們佛性的種子不消滅),當不消滅的時候,這個元會會過去,接著我們是午未交替,然後我們一點道就跟我們講萬八逍遙、萬八得超然(一萬零八百 年),十二個元會裡面的一會,只有這樣。然後接著我們人類生物會消滅,接著大地整個混沌,天也沒了,子會開天,午會就關天了,老母訓文裡面就講的明白:天已 經關了。所以下一個元會又開天闢地,寅會人又降世,降世時誰要來?就是有求道但沒有修的這一些種子不滅要來,就是在三山坡洗澡,仙衣仙鞋又被老母收回去了,就趕到凡塵來,這講的比較好聽,其實是我們起心動念才到凡塵來。我們現在有求道,不是有很多有求道但沒有修的,那都叫種子不滅(他的佛性沒有消滅)。要了解當 我們佛性要是已經粉碎、變成碎靈(就是轉世到螞蟻蚊蟲,那個都是粉碎了),當粉碎了以後,就要集靈,把靈又集合成一個,一個靈才有辦法轉生為一個個體的動物, 這過程要非常久的時間,所以當靈一分散、一碎靈以後,就很難再集靈,很久的時間才可以集靈,不是集靈以後就成佛,而是集靈以後才成一個動物的主體。有動物的主體後,你還要有善的因緣才有人的資格,當轉世成人以後,就不是成佛了,還要修持,所以這過程,要成人是很快,但要成道成佛是很慢。我們都有這個因緣都可以成道成佛,所以要把握機會,趕快把脾氣毛病去掉,把我們的佛性都讓它發揮光明。 之前我們講六祖壇經、講道德經,現在講楞嚴經,還有我們準備要講的維摩詰 經,都是告訴我們要怎麼成佛的方法,所有廣泛的修持方法,我們都把它闡釋講解。 然後我們知道,真正的努力修不是很困難,「是我們三心二意」修起來才困難。各位有沒有三心二意?(有),都很難做到專一。因為我們在現在的社會很發達,大家都想掏別人口袋裡的錢,都很用心,所以發明很多新產品,誘惑力量都很大,看了都很想要。尤其現在台北世貿展覽館在展覽化妝品,竟然人山人海都搶著要,又很便宜,大家就貪著便宜擠爆展覽館,很多人營業額都很高,大家都去消費。這是不是在誘拐我們,我們這裡(台南)比較遠,若是要去那裡跟人家搶,買的東西很便宜,但車資很貴,划不來的,所以就不會跟人家去搶。要知道,那些都是多餘的。之前後學都講不用化妝,當你到老的時候大家都一樣,年歲一大了,面容大家都一樣,看起來大家都沒什麼分別,都一個樣,所以我們也不用花那個錢,擦好了以後又要洗掉,不洗掉去睡的話,皮膚還會出問題。化妝好了以後又要把它擦掉,你看我們要花錢又要花時間,所以就不用花那個錢,樸素最美麗,洗乾淨就好最美麗。所以往後要上後學的課都不敢化妝,可以省掉化妝品的錢,化妝品平常賣的都很貴的。 所以我們就追求實相,真正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真真實實的形相,實相)。 從實相的生活裡面,我們可以體會很多凡塵不必要的塵垢,凡塵的污垢我們都可以不沾惹,然後也會發現我們日常在講的話,大概我們講十句,有九句九都可以不用說,有沒有發現?(有),有些話都不用講,一講出來都是多餘的。尤其後學時常都要搭車,當聽到車裡面的對談,後學就想你這些話都可以不用講,當他講了十句,後學在想喉嚨裡面還沒講出來那一句也可以不要說,所以就十一句都不用講,都是多餘的。我們都浪費在這多餘的生活方面,很可惜。假如我們把這些精神都用在我們的實相(佛性本體),那就來得非常充實。像各位聽金剛經第一分,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之中,把最上乘的佛法整個呈現。各位有沒有聽?(有),都跟我們凡人一樣,要吃飯要走路要穿衣,可是他就已經把最上乘佛法: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整個都呈現,而且一做這工作做了三十幾年,從 31 歲成道一直講到 68 歲都這個樣子。 然後須菩提看了三十幾年才看出竅妙,第一句話就講「希有」,金剛經第一分完全 沒有講話,須菩提的「希有」從哪裡?從領悟而來,竟然佛在傳授最上乘佛法,我 怎麼都沒有觀出竅妙,所以那句「希有」是很感嘆的,那種迫不急待的趕快來請示釋迦牟尼佛,看領悟的對不對,然後釋迦牟尼佛給他印可「善哉善哉」。因為佛要傳,但沒有人看出來,所以傳不出來,而現在須菩提看出來,可以傳了,很高興。 所以我們的我相強不強?(強),很強。法相強不強?也很強。非法相強不強?也 很強。我們都把身體當成是我,所以我相很強。佛就講「我在哪裡啊」,身體的我 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我們哪一個人可以不要還?身體是不 是我們的?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不是我們的。沒有人可以把身體佔為己有, 不要還的,都一定要還,絕對要還。所以身體沒有我,那要不要固執?我們對身體 固不固執?很固執,所以這個叫住相,住在身體的形相。身體是假的,不是我,我 們能夠看得開了,原來身體不是我。那所有的我,那個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所 以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那個知覺性,那個就是如來、就是我、就是佛,這個才是我, 這個都不會生也不會滅的,這個才是我。這樣認識了沒?(認識了),親不親切?很親 切,當我們身體不見了,而「這個」都還在。所以在「謝謝你」裡面:「深信人生 可以留下,我們累劫累世的記憶」,活佛老師是希望我們都能夠了解:我們已經經 過無數的元會,而我們記得在元會裡面的一生一世嗎?都忘記了,別說累劫累世的 元會,我們講這一次就好,這一次的元會到現在有生物都已經將近六萬年,而我們 輪迴幾次了?不知道,連一次也不知道,已經不知道了。 若是我們都是做好事,在一個元會裡面,我們大概可以當人一千次。不過我們 若是做的不好,轉世當畜生時,雞約三個月就一世,而我們當人的以一甲子六十年 來算,我們若轉世當雞,一生六十年則轉世當雞要多久、要幾次、幾世?要很久, 算不完了。若一千次的六十年,這樣算起來要幾次的生死?生生死死真的無了期, 而我們都不知道!知道嗎?都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都不研究又沒人講,自然就 不知道。所以我們受苦受到不知道,但是在苦的時候知道,可是過了就忘掉了。所 以我們就是要認真,一世修一世就成,可以當佛,當佛了就可以不用生死輪迴,生 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了解「我們生從哪裡來,死了去 哪裡」,各位前賢我們生從哪裡來?都不知道,我們大概都會想「我們從大陸而來, 從福建漳州而來」,我們要知道,不是從那裡來,不是的!我們從無極而來,從無到極點,無到極點以後就變有,那我們就出生了。有了以後,又會歸空,又會不見, 不見了去哪?不知道!所以我們這個「不知道」也很久了,現在研究就是要「知道」, 「知道我怎麼在變化、知道我怎麼都沒變化」,都要徹底了解。了解以後,我們就 選一個很理想的目標前進、去做、完成,就有辦法恢復到我們本來、原來的地方── 無極。但我們現在都在等,等什麼:「當我一口氣不來,我就回無極理天了」,是不是這樣?(不是),不是要去無極理天,要去哪裡啊?你看,沒研究就不知道。 要知道凡塵的萬相萬事都含藏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叫做如來藏(如來含藏萬相 萬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如來藏,我們都含藏萬相萬事,可是都不知道。變成 現在我們含藏善惡種子,有沒有藏一些善惡種子?(有),恩,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含藏識,含藏所有善惡的種子,它遇緣則發(遇到因緣它就發生),發生以後,善的就是有福報,惡的就是有不好的遭遇,都要自己本身去承受。所以我們要證悟到實相, 證悟到實相以後,凡塵的所有遭遇都是我們自造因的果報(接受果報)。所以我們能夠證悟實相就了解:凡塵的福報(有錢有地位)跟凡塵的街民流浪漢(生活都有問題),沒有差別。可是我們以現象來論:差別很大。「福報跟很坎坷的遭遇」以現象來論差別很大。所以我們對非常大的差別產生很強烈的意識,而對不生不滅的實相就忽略, 完全都不管祂,所以就形成我們會盲目追求現象,一旦我們落入現象的追求,煩惱就跟著來,不管得、不管失,都讓我們很傷腦筋。所以現象引起我們煩惱、現象引起我們作為,這樣人性的美與醜(人性的美麗跟醜陋),就在這一些我們認為的現象裡面產生出來。我們看到的是好的多還是壞的多?(壞的多),壞的多啊?那這個世界就很糟糕了,是好的多,壞的都很少數,大部分都是很善良都是好的。我們秉性裡面 大概都是善的種子比惡的多,不好的是偶一為之(偶爾才去做的),可是這個偶爾才去做的那些壞,就會讓我們受不了。一旦落入三惡道以後,要再恢復都很不容易。恢復以後的裡面,因為有那些不良紀錄,它又會呈現,呈現的時候又會拉我們往下沈淪。往上提升都是理想,可是理想跟現實都有一段距離,我們在凡塵的立志向就很重要,一定要堅強我們的意志,就是要朝善的方向去行持,然後做的所有善又全部都不記在腦海,這樣的話,大概我們就會保持每一生每一世都有人的資格(可以當人), 可以生活一甲子(就是六十年)。 所以在老一輩的思想當中,你的命假如沒有超過六十歲叫做夭壽。凡塵一生下來,起碼都要經過六十年一甲子,這樣才不枉費我們到凡塵來。在這六十年之中,在凡塵就是要有所作為,要對眾生有幫助有利益,不要危害到眾生。可是我們因為要求自己能夠享樂,有時候就不管別人受不受苦。所以在後學那個時代,有部影片叫做「看海的日子」,陸小芬主演的。影片裡面闡釋就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面,後學看了都很感動。就是用好的頭腦吃笨的頭腦,聰明的拿去吃,笨的做到死。以往的影片比較有主題,不像現在的比較嬉鬧而沒什麼內容。像「搭錯 車」影片,內容就是從垃圾桶裡面撿到一個孩子而來扶養,主角是孫越。以前的垃圾桶是水泥蓋的,有個蓋子可以拉開,結果主角在收拾酒矸時,蓋子一掀開在垃圾桶看到一個小孩子在哭,就抱回家養,等到扶養長大以後,小孩子會賺錢(但養父還沒使用到小孩子賺回來的錢),結果當小孩子拿錢回到家,他的養父斷氣死掉了。所以以往的影片內容比較有內涵。要了解,在凡塵要及時,你想孝順也要及時,等到你做什麼都好了要再來做,有時候都來不及了。所以才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 所以我們在凡塵很多事真的都是活在當下。而活在當下最重要就是對自己的實 相透徹了解,這樣你活在當下才有目標、才有依賴。我們依賴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才能夠沒有三心、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我們現前的一個念頭具備萬萬年。假如我們生活之中的心意識都很強,都有三心四相,那我們被三世攝受,一定六道輪迴,一定在凡塵受苦,沒有出脫的日子。而我們不研究都不知道,都不知道念頭竟然會這麼厲害,我只是在想而已,又沒害別人,結果害到誰?害到自己了,害到自己進入六道輪迴。所以要學,容不容易?不要有三心,容不容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要再回想;未來也不用策劃;現在你也不用把握,欸~好像跟凡俗都不同了。很多人會反對:「未來沒有策劃,我怎麼走啊,所以要先策劃」,因為策劃趕不上變化,變化比較快,策劃是身體要用,但佛性都不要用。所以在佛性裡面不要有過 去、不要有未來、不要有現在,三心都沒有,三世就攝受不住,就不用六道輪迴。 而我們三心都有,就一定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定存在,這就是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是有高低,有高低就是有生滅,一有生滅了就變化無常,要不要六道輪迴?(要),就一定要進入六道輪迴。 我們三心沒了、四相也沒了,所有分別心也都沒了,所有要輪迴的種子都消失了,要不要生在凡塵?就不用。那不生在凡塵,會不會受苦?(不會),恩,我們都是落入凡塵出生才會受苦。所以你不在凡塵出生就不用受苦,也沒有煩惱,是不是已經回到佛的本位?(是),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對整個努力的方向以及整個內容都能夠概略的了解。了解以後,我們怎麼做,自己心中才有主張。要先了解真理,當真理一了解以後,我們站在真理,站在永遠都不變的真理上面,然後來應對凡塵萬變的萬相跟萬事,這一些都是小事,都是凡塵、都是塵垢(凡塵的污垢),當我們不沾惹,佛性就清淨,清淨則不生不滅的實相就呈現,呈現實相,我們生活就好像天堂。 所以阿難問釋迦牟尼佛:「我都沒有努力,而一下子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 心地」,然後請佛說「為何這是我的本元心地,而不是外物」。然後佛才講,外物都有一個本因,都可以還。而我們的本元心地(實相)不用還,沒有地方可以還、沒有人可以還,那個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用還,再怎麼久都不用還,千千萬萬年都不用還,不但不用還而且不生,因為不生,所以也不滅,都永遠存在,可是都不認識,我們就是朝這個方向努力。了解以後,「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還宿債」。「了」就是徹底的知道真理,然後我們已經進入真理世界、 已經都實現在生活之中,這叫了。了即業障本來空,你透徹了解已經到實相、到一 真法界、到真如,所以就沒有對待。沒有對待哪有業障,業障的來源就是從分別心 產生。我們有分別心才會造業,造了業才要受苦,既然分別心都沒有,業不造,所 以業障沒有,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本來就空。而當我們「未了」,就是還沒了解 到這個真理,「還須還宿債」,還須要來還我們所造的那些業障,所造的業不管是 好、不管是壞,都要還。好事的話,有福報。壞事的話,很坎坷,受罪也要去還掉。 所以未了還須還宿債。要不要了?(要),要努力,朝真理的方向努力前進,真理只有 一個,沒有對待的。我們從絕對的真理進入,就是我們佛性(不生不滅的實相)。我們 研究道德經,老子說「去生滅守真藏」,真藏就是實相,真=不假,形相都是假, 哪會真,沒有形相才會真,而沒有形相就是佛性本體。我們可以了解,我們覺性, 有沒有形相?(沒有),我們覺沒有形相,那個就是最妙的妙法,我們的覺就是妙法、 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只要時時刻刻都保持覺,沒有不覺的時候,不覺就是無明, 無明才會起惑(起心動念迷惑),迷惑才會造業。所以我們一了解真理,迷惑就消失了, 不會迷惑,所以後學都鼓勵,有疑一定要問,疑才會消失,懷疑成不了佛的,有懷疑我們就沒有力道,修就不會踏實,所以不能有懷疑,不管再小的疑問,都要問,讓懷疑消失。大疑就大問,會得到大的答覆。小疑就小問,有得到小的答覆。都要讓懷疑消失。所以一定要問,不用怕人家笑,我們會不會怕人家笑?敢問就不怕人家笑,要了解真理。 佛就講種種差別都會還於本因。我們能夠見到種種不同的形相,那個見性是一, 那個不用還。不用還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實相。 經文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則知汝心,這個地方的心就是真心,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本,是連貫下來;假如不簡單說,應該說「本妙、本明、本淨」,而它連起來變成「本妙明淨」,所以本妙明淨是把「本」字連貫下來,每個字前面就不加一個本字。意思是:本妙,本來很奧妙,佛性本體本來很奧妙。本明,並不是說我們洗了以後才光明,祂本來就很光明。淨,清淨,不用我們修持祂就清淨。 「汝自迷悶」,佛對阿難講你自己迷昧了,然後沈悶(就是頭腦不清醒)。「喪本 受淪」,喪失根本,把我們本妙、本明、本淨喪失掉了,然後接受六道輪迴,淪溺 在苦海。「於生死中,常被漂溺」,在生死之中,我們在凡塵落入現象一出生了, 就一定慢慢走到死亡;然後我們在生死之中,被六道輪迴一直輪轉不停,接受苦海 的浮沈(漂溺),縱然非常有錢非常有社會地位,一樣是受苦,接受天地的煎熬,天氣 熱就要熱,天氣冷就要接受冷。假如零下五十幾度要不要接受?還是要,前不久報 紙刊登北歐國家零下五十幾度,已經很多人死掉了,日本也零下二十幾度,也都是 要去承受,下雪把門都堵住了,要去剷雪,不然門打不開人會悶死在裡面,所以要 把雪剷開。我們倒不用去做這工作,我們環境很理想,四季如春,可是我們生活在 台灣,有沒有感覺我們很幸福?(有),有啊?不埋怨啊?好還要更好,我們知道大環 境一下來了,我們都是要接受煎熬。所以我們可以離開所有的現象,回歸到我們本 位,到本位的時候就是那個覺,我們那個覺性都在,都了了分明,然後我們覺性有 一個安住的地方。各位前賢我們覺性安住在哪裡?唉~枉費我很努力講兩年多,不知 道佛性要安住在哪,不是在無極理天嘛!無極理天在哪?就在當下。我們當下就是 無極理天,我們都安住,不用來也不用去,「無來無去,沒代誌(台語)」。來沒有來 的地方,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以沒有來也沒有去,叫做常住不遷,不用搬家,如 如不動。我們佛性就是常住不遷、如如不動。 我們聽金剛經最好的八個字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雖然是到第 31 分的 時候才講,可是那就是結晶語,金剛經最好的八個字就是這八個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在講佛性本體、就是在講實相、就是在講一真法界、就是在講真如,那個最高程度的、我們追求的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已經當下現成,並不是說我們要修才會到喔,我們當下、現在就已經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要體會,文字是文字,它的意思不在文字表面,都在文字的背面,在文字的深層意思。所以看經典並不是在看那些文字,而是在裡面的義理,它的真理在哪裡,他都會講,我們要深入了解。尤其後學時常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我們都會想:「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對啊,釋迦牟尼佛都不跟世人爭,但世人都跟祂爭,甚至要用讀要把釋迦牟尼佛害死」,我們都會想到這。不知道如來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我們自己,自己佛性本體都不跟世間共諍,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我們的佛性本體不跟時間、不跟空間爭,可是空間跟時間都跟佛性本體在爭。你看跟文字的意思是不是都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看就是要看進入真理,不是要看文字表面。文字表面的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又想到釋迦牟尼佛。也是在講我們佛性本體啊, 不能用形相來看本體、不能用音聲來求本體,假如你用形相、用音聲,已經錯了, 是人行邪道,邪就是不正,你用不正的道來求佛性,見不到的,見不到佛性。所以如來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是講我們的佛性。是不是不一樣?(是),所以看經典就是要進入真理,不是看文字表面。文字表面有時候都錯誤,體會錯誤的話,對我們的 幫助就很小。像我們在念心經,我們都會錯覺:「心經最短,260 個字而已,最簡單」, 其實最深就是心經。開始「觀自在菩薩」,所有解說都是觀世音菩薩,老前人時常 講「觀世音菩薩跟你有什麼關係,你一直念祂一直念祂,你就會成觀世音菩薩」, 所以「觀自在菩薩」是迴光返照我們「自由自在的佛性本體」。所以祂有十個自在, 看看我們有幾個,後學把它念出來。 (1)命自在:我們壽命可以長可以短,可以自由自在。 (2)心自在:我們的心自由自在,沒有被主觀意識、客觀環境影響,自由自在。 (3)財自在:這個最好的,想用錢就有錢,我們有沒有?要去賺才有,所以不自在。 財自在還真是不容易,累世他都有布施,所以現在要用就有。修道人都講貧道,很貧窮的道,他本身沒有錢,可是他要布施給眾生他錢很多,很多錢從哪裡來?從他的知識而來,從他的認知而來,他就會知道這地下有金塊,我們就不知道,他就是知道。他要布施挖出來就有。要了解他為什麼能夠那樣?就是他累世有修集,他要用,放在哪?放在大地,而大地要用就有,挖了就有。 (4)業自在:就是我們的身口意,業自由自在。假如我們是業自在的話,全都在造罪。 可是我們佛性裡面的業自在,身口意都是利益眾生。 (5)勝解自在:勝解就是我們對境,對這個境能夠完全印可、肯定,不能夠懷疑、不 能夠猶豫不決。你猶豫不決跟懷疑,勝解全都沒了。勝解就是你能夠進入這一個形 相、這一個問題的核心,它的最殊勝在哪裡。 (6)神通自在:這倒是喜歡神通自在。 (7)生自在:你若想轉世當小白兔,就可以轉世當小白兔,這是出生自在。你想轉世當什麼,都可以。 (8)法自在:法自在就是法王,就是佛。法王子就是菩薩。 (9)智自在:智慧自在。各位智慧有沒有自在?要用啊,看到這件事要怎麼解決,你看到就會處理。 (10)願自在。 所以觀自在我們有幾個?最希望大概就是財自在。命自在不自在倒是無所謂, 命長命短不要緊,財自在最好,要用錢就有錢。心經的觀自在菩薩是迴光返照我們自己佛性的全體大用都能夠讓它發揮,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所以心經是最深的,不是很淺。我們都以為心經是最淺,其實心經最深。心經把般若妙智慧,很深的佛性出來的妙智慧用 260 個字來解說,各位有聽過心經嗎?可能常常聽常常背,才 260 個字,可是對心經的意思就沒有很透徹了解,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它的涵義。在念心經的時候,有「行」字,各位是念「ㄒㄧㄥˊ」還是念「ㄏㄥˋ」?老前人說你念「ㄒ ㄧㄥˊ」表示你都還沒在做。你若念「ㄏㄥˋ」,就是已經做的有工夫。要念「ㄒㄧㄥ ˊ」深、還是念「ㄏㄥˋ」深?所以又有差別。深=就是工夫深、時間久。 「是故如來,名可憐愍」,如來很憐愍阿難,很可憐眾生,都迷糊到而不知。 所以真理要追求,我們才能夠得到法財,法財能夠充滿,我們才能夠脫離凡塵的苦 海,才可以超越所有的塵垢。 經文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阿難講我雖然認識這一個見性不用還,是我本身的東西不用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那怎麼才可以得到知道,是我的真性,不是別人的,是我的。這是屬於十番顯見的第六個,顯見不雜。後學有特地把十番顯見全部都記載在一起。 此是十番顯見之第六顯見不雜。一、顯見是心。二、顯見不動(如如不動)。三、顯見不滅(雖然我們的身體有生滅,但我們的見性不會消失)。四、顯見不失(就是我們手臂不管指上面還是指下面,雖然顛倒,可是祂都不失掉)。五、顯見無還(就剛才講的這個,不要還)。六、顯見不雜(就是不參雜,祂能夠獨一無二,不跟別的來參雜在一起,像雜貨店賣的東西很多)。七、顯見無碍(沒有障礙,不會被外面形相障礙)。 八、顯見不分(見不分別)。九、顯見超情(超越凡情)。十、顯見離見(這個是最深的地方,祂自己本身都離了)。 經文佛告阿難,吾今問汝:汝今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 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佛告阿難」,佛對難講。「吾今問汝:汝今未得無漏清淨」,到達無漏就是已經成佛了。所以佛對阿難講,你現在還沒有得到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就是承受佛的神力,已經修到初禪的程度。「得無障礙」,初禪已經可以沒有障礙了。「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菴摩羅果在印度有, 我們台灣沒有這種水果。就是水果拿在手掌之中,我們看的很清晰。因為阿那律的 眼睛已經失明,沒有看到萬相,可是阿那律可以不用眼睛就可以看到手掌之中拿的 水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菩薩可以看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 清淨國土,無所不矚」,十方如來可以所有的一切都看得清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我們眾生所看的是一個洞,裡面非常小的範圍,超不過一分一吋,非常狹隘。 小字體 顯見無還之中,當機疑物、見混雜(與我們的見性混雜),此分佛欲顯物、見不雜 (東西是東西,見性是見性,不參雜,不像雜貨店一樣都放在一起),故先須列出,如何是能見之性,如何是所見之物(所以能見是我們的見性,佛性本體。所見就是外面的萬相,東西),然後就中揀擇(能見的性、所見的物裡面來選),自然見是見,物是物(見性就是見性,東西就是東西),分明不雜(不會混淆參雜在一起)。此先列能見(能見先列出來),有聲聞見、菩薩見、佛見、凡夫見(所有看到的,都不一樣),故呼當機(阿難)而告之曰:吾今問汝,汝現今未得四果無漏,清淨慧眼(還沒到達那個程度), 乃承佛神力加被,乃能見於初禪(看到初禪的狀態),得無遮障留礙(已經不會被遮住障礙,都沒有了);而阿那律,因昔以稗飯施供闢支佛(就是供養辟支佛),所以受福不滅(受到福報沒有消滅),於九十一劫中,天上人間不受貧窮果報(都很富有,都福報)。過去劫中為農夫(阿那律九十一劫之前是當農夫),遠種山田(他的田在山上,很遠的去種田),無暇回家喫飯,帶飯而食(因為離家很遠,若回去吃飯再來,這樣一天就耗掉了,所以阿那律都帶飯)。 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巳證闢支佛果(就是修十二因緣,緣覺,修緣覺成就就是辟支 佛),七日下山化緣一次(七天才下山去化緣,去向人家要飯),是年饑荒(收成不好), 米糧昂貴(米賣的很貴),一日下山募化,連化七家,竟無一家施供(以往的修道都蠻原則,七天才下山一次,一次只能夠化七家,七家都不布施的話,就不能夠再去化緣了。所以都有原則,不能超越,超越就犯規了),空缽而回(就是盛飯的缽是空缽)。 該農夫見而問之曰「大師今日乞食得否(有沒有化緣化到飯)」,答曰「無人布施(沒有人布施,就沒有化到緣)」。農夫聞言,心中動念:此大師七日化一次,每次化七 家,無論多少,下七再化(下一個七天再去募化),今空缽而回,豈不是要餓七日?自 愧無可供養,乃以所帶稗飯一包(稗飯,很像五穀的樣子,可是那個不能吃,但以前 環境不好的時候,他們也吃,所以環境還會造就人),布施供養,闢支佛接而受之, 乃為咒願曰:「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願畢而去, 十分感激(辟支佛感激這位農夫)!後農夫持刀割草,草中跳出一兔,其色純黃,遂跳 至農夫背上伏而不動。農夫驚怪,急奔回喚其妻捉之,乃一金兔(兔子就是金,全部 都是金塊),自此無貧,九十一劫,受福不滅,此過去因緣(這是他以前的因緣,所以 福報很大,九十一劫都沒有過貧窮的日子。所以後學都講我們「布施」很重要。因 為我們到凡塵來,落土時,八字命。我們累世之間大概種了多少福,我們出生的「年 月日時」把它算起來,你就可以算的出來你這一生之中可以有多少錢用、過的會如 何,是可以算的出來,這叫排流年。你若去排流年,你可以活到幾歲、你有多少的 福祿,都會列出來都可以知道。假如我們還在凡塵活著的期間,我們每一年大部分 都有拜斗,拜斗就是告訴管世間的福祿者,就是我們有多少錢都是北斗七星在管, 北斗七星會把我們的福祿送來,拜斗就是在拜,你不要把我的福祿忘記耶,你要送 來,就是這樣!這一樣是要用錢,錢來錢來。現在我們大概很多都不知道這意思, 所以有的人連斗也不要去拜。 假如北斗七星已經把我們的福祿送過來,可是我們把它布施(自己沒有用)而拿給 別人用,所以自己沒有用的時候,北斗七星又要送過來,因為我們這一生在凡塵要 用多少,已經有固定了,前世都已經造了,所以北斗七星又送過來。送過來以後, 我們又把它布施,這個北斗七星又要趕快送過來,了解意思嘛?你布施多少他就要 送多少過來,這樣好不好?(好),哈~因為你還沒用到,所以他又送過來,很忙喔! 你若是一毛錢打二十四個結,北斗七星都很閒,他都不用送來送去,可是我們一直 布施的話,北斗七星就一直送,送到你自己本身用,才算。所以布施的時候,不用 害怕「我給人家使用,我就沒得用了」,不會的,你會愈布施就會愈多,捨得捨得, 你能捨就能得。所以這是阿那律的只有稗飯,就可以得到九十一劫免貧窮)。現在是佛堂弟(過去世的因緣是農夫),因聽法之時常好睡眠(佛一開始講課了, 他開始睡覺了,下課精神就來了),被佛訶(被佛罵)云「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這算是講的蠻嚴重)」。遂生慚愧,發大精進,七日不寐, 失其雙目(七天不睡。我們眼睛以睡為食,我們眼睛若是閉起來就是眼睛在吃飯,再補充營養,所以閉目叫養神,我們睡覺就是讓眼睛恢復它的功能作用,所以七天不睡的話就會失明。各位要了解你若要試試看七天不睡,你就失明了,這不能試的, 除非你不用眼睛能夠看見,像阿那律一樣不用眼睛而能看到)。佛愍而教之,授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佛教阿那律不用眼睛就能看到凡塵的萬相萬事),遂得半頭天眼,而證圓通,自述「我不因眼,觀見十方(我不用眼睛就能看見),精真洞然,如觀掌果(看 這十方,看得非常詳細,好像看我們手中拿的水果一樣)。」看見世界如看手掌中拿 的水果那麼清楚明白(這是阿那律的因果)。 聲聞見、辟支佛見,接著說菩薩見百千界,菩薩分十地,初地見百界,二地見千界,乃至十地見無量世界(看到無量的世界),十方如來,見無限量(他見沒有限量), 故曰窮盡微塵,喻其多不可數(多到沒有辦法算),國土皆稱清淨者,佛眼等觀(佛平等來觀看觀見),見穢同淨(看到污穢跟清淨,在佛的眼光來看,沒有分別,都一樣), 無所不瞻,即佛見周圓(看的周匝圓滿),眾生洞視,不過分寸(眾生看的很小,好像 一個小洞一樣),謂眾生洞明之見不過分寸,隔紙不見(紙蓋在你眼前你就看不見了), 此不過分,隔板不見,不過寸(超不過一分、超不過一吋,就是講我們眾生看的太近了)。過,作通過解,超過解。 經文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 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 「阿難,且吾與汝」,佛對阿難講,我現在跟你來看四天王天的宮殿,因為四 天王天住在須彌山的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頂,依地而住;再上去夜摩天才依 空而住。再上去兜率天,彌勒祖師還沒掌天盤的時候就在兜率天。再上去就是樂變 化天。再上去他化自在天。魔醯首羅就住在欲界最高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裡面,我們 都是在魔王波旬的管轄之下,很容易著魔,因為波旬很希望我們世間的眾生都當他 的魔子魔孫,所以不希望我們修道,我們修道就是要把魔宮打破,所以它會來阻擋, 當你愈發心修道它愈會阻擋,可是它阻擋是要成就你,要激發你讓你成佛。現在年 輕小伙子都很喜歡晚上不睡覺上網,有沒有著魔?(有),那就是被波旬魔王管轄了。 回去要跟你親朋好友說,不要被它管轄、不要當魔子魔孫、不要著魔。我們有沒有 著魔?假如一直去買上看九億,那一樣著魔。我們只要超出凡情的著迷,那都叫著 魔,都在魔王的範圍裡面,所以要清醒要覺,我們覺了以後就脫離,就不被魔王波 旬管轄。所以四天王住在須彌山的半腰,他們的宮殿在須彌山的半腰。 「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觀四大天王所住的中間, 能夠普遍的遊覽看到水中行的、陸中行的、空中行的,水裡面有魚蝦,陸行有動物 人,空行有鳥。「雖有昏明,種種形像」,有時候看不清楚、有時候看的很詳細,種 種形相不一樣。「無非前塵,分別留礙」,前塵就是顯現在眼前凡塵的景象。因為 前塵東西都不一樣,所以叫分別。山是山,樹是樹,石頭是石頭,那都叫分別。而 被這一些留礙,留下一些障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對阿難講,你要顯現在眼 前凡塵這一些景象,你都要能夠分別的出來是你自己的見性、還是外面的一些景象, 你就是要能夠分別明白。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為什麼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精神會很好? 

【答】:因為他平常可能精神都外放,現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等於是已經 迴光返照,把外放的精神都收回來,所以會覺得精神都很好,這是正常的現象。要 了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有程度上的不同。假如我們是要認識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 整個輪廓,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能夠了了分明,那個了了分明就是已經知道 自己的佛性本體狀態,所以到那個狀態,你若是要認識佛性的輪廓,到這個狀態就 可以了。假如你是要進入深心、進入大悲心,你就連那個了了分明也一定要放下, 不管再看到什麼樣的景相、知道什麼樣的情形也都一樣要放下,才能夠進入深心、 才能夠進入大悲心。所以我們在做的時候,不要懷疑說「怎麼都沒有效」,絕對有 效。粗淺的有粗淺的工夫在,也有它的功效在。深的有深的意義在,絕對都有效的。 

【問】:空中的花是如何產生的? 

【答】:空中本來就不會生花,是我們眼睛有問題(就是眼花)。假如我們要看到空中 的花,憑空而生。假如我們要看,我們可以先蹲下來,蹲在地上蹲個五分鐘,然後 你就突然站起來向空中看,你就可以看到空中有東西。可是不一定是看到花,有時 候會看到很大的細菌,在空中鑽來鑽去,每一個人看到的景象不會一樣,而那都是 我們的錯覺,不是真的。可是佛會借著這種原理來講,本來沒有山河大地,我們清 ―16― 明眼就看到清明空,清明眼就是佛菩薩,清明空就是真理,而我們清明眼就可以看 到清明空。可是我們翳眼見空華,翳眼=眼睛有病,空華=看到空中有花。佛就利 用這個一角度來說,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都是翳眼見空華,表示山河大地都不是實 相存在(不是實在的形相存在),它是變化無常,能夠滄海桑田,桑田滄海變化無常, 要我們瞭解所有的相都是假的,不真,所以借著翳眼見空華來說,說我們可以看空 中花。但空中沒有花,可是我們可以看到。所以佛更講的讓我們知道,這一些凡塵 的萬相都是假,不真,所以就講結暗為色,集結(結合)在一起,我們把暗相結合,然 後來看整個空間,它就變成四大水火風土,就有形相呈現。上個禮拜有講你可以看 到鬼,怎麼來的?就是結暗為色,累積暗相,然後我們瞪目發勞(就是眼睛不眨眼), 然後你朝著暗相一直看,那個形相就會呈現。你的腦筋想什麼形相,它就變什麼形 相,所以你把所有恐怖的形相都連在一起,它就呈現給你,就真的會呈現給你看, 這叫結暗為色。本來沒有,可是你看到以後,你會固執:「有,我看到!」所以佛 就借著這個來告訴我們,我們凡人的生活為什麼叫可憐愍,就是把假相當真,而凡 塵所有都假的,幻相、假相、虛相。實相就是佛性,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可以稱 為實相,才是一真法界、才是真空妙有、才是我們要追求。所有的萬相變化無常, 一定不要住相,住相是自己找麻煩,一定有果報,當果報呈現的時候都不很理想, 因為都不是清明眼看到的清明空。了解嗎?又是有一點層次會提升到我們的真理世 界。 

【問】:求道人已歸空,未求道的祖先可以一朵白蓮花去聽經,不必受洗,時間到 了還是得去投胎輪迴,是嗎?倘若此修道人修證成大仙菩薩,祖先不是也沾光有果 位嗎?他們去輪迴了,怎麼處理? 

【答】:假如還沒求道之前,自己的親屬長輩已經轉世了,那屬於他個人因緣。假 如能夠沾到後代子孫修道、得道、成道那種光芒,那也要有因緣,要具備一些善的 因緣聚足以後才會遇到。要了解,自己修的是最實際,沾光的畢竟還要有外緣、外 力來幫助。最近後學看活佛老師一直在推廣性理心法,活佛老師就講:「點傳師點 道只有萬八得超然(一萬零八百年),一萬零八百年以後,所有的因果我們還要自己承 擔」,所以活佛老師都一直講,這個就是沾到上天大開普渡的恩惠,所得到的。可 是已經很殊勝很不錯了。要了解以往你要能夠得道、能夠授記,那是要經過很努力 的階段,而且要所有本身的業障都全部去除,自己不正確的觀念要全部修正,不對 的行為要改過,那才可以真正的成道成佛。比起現在就困難的很多。現在我們能夠 沾到上天大開普渡的恩典,然後又有這麼多的同修者互相勉勵,這個都很難得的殊 勝因緣,我們要好好能夠把握來修持。 

【問】:佛性和靈性不一樣是嗎?有什麼差別? 

【答】:靈性就是佛性,它是一體的。因為佛性很靈,功能作用很多,所以我們會 用靈性來講,讓我們瞭解本身的功能作用就具備了非常多,不要去排斥它(佛性的功 能作用),因為我們凡塵的參禪打坐都要把佛性的功能作用整個否定去掉,那是不正 確!要了解佛性的功能作用是奧妙的所在,我們只要能夠了了分明、知道,不把它 當成本體,這樣就可以。

 【問】:人人都在喊 2012 年是世界末日,可是白陽期不是有一萬零八百年,對遭劫 的人便是世界末日不是嗎? 

【答】:這一些,因為上天降道來拯救善男信女,降災難才懲罰這些為惡的眾生。 跟我們講一些災難的降臨是要我們能夠把握時間,趕快好好修持,因為災難沒有眼 睛,一到的時候,假如我們是同住一棟大樓,整個大樓都陷到地底下去了,一定是 玉石俱焚,全部都消滅。你不能夠保證你一定能夠脫離,我們在修持的過程裡面, 假如我們都不住相,可以到達「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現象的一些災難我們都 不在意,為什麼?因為畢竟是水火風土。我們佛性沒有形相,沒有形相的佛性自己 都修證到可以自己主宰,這時候,水火風土遭遇什麼樣的大災劫都跟佛性無恙,我 們都能夠安然無恙。假如我們都還沒有把佛性修到能夠跟整個虛空融會,沒有真空 妙有,那我們非常注重身體,因為身體的所有一切現相會把我們推,推到另外一個 現相去接受,這樣的話,我們就一定要接受災難。所以不接受災難,就是一定要訓 練自己佛性能夠自己主宰,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既然根塵都脫離,塵境也脫離, 那災難對我們來說,還那麼重要嗎?就不重要了,因為這一些都是天地的物質,我 們所看的萬相也都是水火風土,天地的萬相萬事都是水火風土,既然都是水火風土, 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我們現在就是注重身體而不注重佛性,所以佛性沒有主宰的 力道,既然都沒有主宰的力道,我們會被身體的現相推,推到現相來現相。 【問】:三山坡裡面說:是老母造下血酒,然後我們才到人間來,原因是因為我們 不想下來。可是劉講師的講法是可能是因為我們沾染了貪瞋癡而來到這個人世間。 那大家都是修證了悟回天的仙、菩薩,都可以乘青龍、跨彩鳳,那他們為什麼又會 沾染貪瞋癡? 

【答】:這就牽涉到我們修的實質內涵。當然修道最重要就是要去掉貪瞋癡。可是我們去掉貪瞋癡,有的只是一個表面去掉,心裡面實質的都還很貪瞋癡。所以真正的實際到達沒有貪瞋癡的現象,是什麼樣的情形,我們真正的實際要去做,然後才 會了解。真的不貪、不嗔、不癡,要到你遇到非常緊急困難、很不容易處理的時候, 那個內心的世界才會呈現。我們可以說,很難去掉貪瞋癡。大家喜不喜歡佛法?貪 不貪佛法?(貪),所以嘛,我們了解到你真的不貪,那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說我要 朝著善的方向去做,貪不貪?做不到瞋不瞋?想不想?貪瞋癡都具備。我們說我努 力的去掉貪瞋癡,那只是方向目標,你要真正做到,那真的是要下實工夫,都不是 說假話可以到達的。你真正的沒有貪瞋癡,就是連毒藥都可以吃進去,吃下去都沒 關係,為什麼?因為貪瞋癡最毒,那我們全部沒有了,就不怕人家害,在你的身體 水火風土就產生不了作用,它產生作用就是在心,而我們心貪瞋癡還在,你吃毒藥 進去,它發揮作用,絕對把你毒死。是不是不一樣?有沒有信心可以做到?要是要 拿來嘴裡吃的,你才不敢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