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17

 小字體―(第 45 頁開始) 上段要我們超越自然,此段要我們超越因緣(因為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 於自然,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是離緣獨立,祂住在沒有依賴。要了解自然有自然的 軌道,因緣要有因有緣,那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而我們佛性都超越自然超越因緣), 經文雖然很長,內容卻很白話(講出來就好像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對談一樣,佛講出來 也是講白話),又和破自然內容相同,佛不厭其煩一一說明,使住相者都能知道答案。 以上是講第九番顯見超情(超越所有的凡情)。到第十番顯見離見,那就已經進入全部 都是佛性本體了,自己本體也離開,所以是非常殊勝。因為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時間 算蠻長的,因為我們可能有一些都還沒有很透徹了解,尤其之前我們時常會講「凡 塵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們聽的都很熟悉,都是因緣聚會才有萬相才有萬事。 之前我們曾經有講過,我們在凡塵要來觀察「緣生的道理」――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 見法即是見佛。還記得嗎?有印象嗎?知道裡面的內容嗎?因為我們凡塵萬相萬事 都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才有萬相、才有萬事。假如我們見到因緣聚會的前一刻、 前一段,那我們就已經見到緣生(因緣所產生),見到緣生就叫見法(已經見到法),若 見法即是見到佛(已經見到佛的本體)。 所以後學就講這個本來是很容易,可是我們在性理心法來講卻很不容易了解到裡面 的內容,所以後學就用比喻――種子為因、水土為緣(因緣),然後把種子埋進土裡面, 有陽光又有水,它會怎麼樣?會發芽。那我們見緣生,就是種子跟水土,種子跟水 土有因有緣,可是它還沒有發芽,就是因緣已經會合了,會合了但還沒有發芽,各 位前賢我們見到什麼?什麼都沒看到,可是假如我們能夠去守住它、去看,看種子 跟水土已經會合了,它一定會發芽,發芽已經是呈現現象,呈現現象已經就會落入 無常變化,在之前(就是種子跟水土),種子跟水土我們見到了,然後見到緣聚(因緣聚 會,已經看到了),看到以後但還沒有呈現現象,沒有現象的這時候,各位會不會呈 現現象?(會),一定會,時間要夠久一點,一定會呈現現象。所以這個就叫見到它緣 生(見到因緣所產生)。我們見到緣生(因緣所產生),假如我們每一個形相、每一個事 情,我們都肯用一點心,來了解到它為什麼發生,這個時候我們就叫見到緣生,那 -2- 能夠見到緣生就是見到法,見到法就是見到佛。因為整個空間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 佛性,所以這個能夠見到佛是時時刻刻都可以見到。 我們要知道,假如形相已經呈現而我們見到了,那個是屬於生滅,那就不是常住不 遷、不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見到緣生(因緣所產生)一定要發生現相或是發生事情, 可是還沒有發生――即還沒有發現現相、還沒有發生事情,我們已經見到,這個就叫見 到佛。這樣對佛有沒有更了解了?很奧妙喔。 所以要瞭解,凡塵所有萬相萬事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因緣聚會已經會呈現現相、 會呈現事情,可是還沒有呈現之前的那一段,那一段我們都很忽略,而我們修道就 是來觀這一段――還沒有發生現相、還沒有發生事情之前的那一段情形。那個因緣聚會 但還沒有形相的時候,那個時候,那個緣生你知道往後一定會呈現形相跟事情,可 是現在還沒有,沒有的那時候而你能夠去見到,就是已經見法了,見到法就是見到 佛,佛就是呈現現相以後。之所以能夠呈現現相是不是佛讓它呈現?哇~又是再想了, 是不是我們要有那個決定性了以後,它才會呈現,呈現以後我們是看現相、看事情, 就不看背後的原因所在。而我們修持就是先了解到它背後的原因所在,我們能夠見 到背後的原因所在,我們對自己如如不動、常住不遷的佛性就會很透徹了解。各位 有印象了嘛?可能還要再反覆聽,要聽熟一點祂才會呈現。凡塵不管是萬相萬事都 是這樣,都一定有因有緣,因緣聚會事情才會呈現。像我們性理心法班也是一樣, 老師有意思要開(有因),各位想研究(有緣),因緣聚會了我們才呈現,所以事 情跟形相都是一樣,都是背後有因素在,那個「因」我們就是要去探討了解。各位 前賢我們這個班的成立,因從哪裡來?能夠見到「能夠成立性理心法班的因」,能夠 知道,那個就見到緣生了(因緣所產生),見到緣生以後,我們又見法了,見法了 以後就見佛了。會不會霧煞煞(台語)嗎?應該不會,因為這個有脈絡可以追尋。 底下就講第十番的顯見離見。第十番顯見就是顯現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離見 就是已經離開我們佛性本體,就是不在現相之中去注重了,已經全部都進入無形無 相的佛性裡面。 經文――十番顯見――顯見離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阿難聽到釋迦牟尼佛上面所講的以後,就像佛詢問「世尊,必(一定)妙覺性,非 因非緣」,我們的妙覺性(妙覺妙性),不是因緣不是自然。「世尊云何常與比丘 -3- 宣說,見性具四種緣(見性具備了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 云何」所謂的因為有空間、因為有光明、因為我們有心意識、因為眼睛,四個緣, 這個義理是怎麼樣,請求釋迦牟尼佛講。 小字體 此是十番顯見之最後一番,叫顯見離見,此見乃只見精自體(就是我們能夠見的本 體),不是情見之見(不是我們凡情的見解),見精自體,真妄和合(真的跟妄合 在一起),約義可分真妄二見(按照真理來講,可分為真妄兩個見),並非真妄各 體(不是真有一體、妄有一體,不是的)。但約見精帶妄時,則名妄見,離妄時, 則名真見(所以妄見、真見兩個見)。如人在夢時,則名夢人(我們在睡覺作夢, 睡覺的時候夢人),離夢時則名醒人(已經醒過來了);夢人醒人無二人(夢人醒 人同一個人,沒有兩個人),真見妄見無二見(沒有兩個見,是一個)。今言離見 者(現在說離開這個見),即真見離自體中一分妄見而已(就是把自體之中,一分 的妄也已經撇開了),故名為顯見離見。即遠離依他起,當下即是圓成實(我們在 凡塵所用都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因緣聚會,然後形成事、形成相,然後我們就妄 計執(就是執著),然後我們把這兩個依他起、妄計執都去掉,當下就是圓成實, 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 當機所引(當機就是阿難),乃眼根中眼識(是屬於生滅,六識裡面全部都是生滅, 假如我們用根性就是不生滅。阿難都還著重在眼識,阿難所問大部分都用眼識為出 發點,但阿難慈悲要帶我們末法的眾生來修道,所以阿難所表現的程度都比較低一 點),如來所顯是眼根中見性(所以眼根中的眼識跟眼根中的見性,一不一樣?因 為眼根中的眼識就是我們根塵相對所產生的心,那叫生滅心,因為那個會變化;眼 根中的見性,那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開始研究性理心法,後學就千叮嚀萬交代, 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不生不滅的心就是眼根中的見性,就是 唯一,沒有兩個,就只有一個,那個即心即佛,這個很重要。 假如我們是用生活之中在用的,生活之中用的是眼識,就像我們遇到人,跟人家問 候,那個是日常所用的都是眼識在做用,都是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用識,不用 根,因為我們已經六道輪迴久了,用的很習慣,都把六識心拿出來用,那時候六識 心雖然是生滅,可是我們用也沒有過錯沒有不對,只要我們知道它是佛性的功能作 用就好了就可以,是屬於生滅的,我們日常用那個六識是屬於生滅心(識心,識心 的生滅心)。我們很多前賢都會用六識心來修道,因為六識心也有真心,後學一直 比喻,青年男女到達適婚年齡,談戀愛的時候,那時候看對眼了,可以為他生為他 -4- 死,那個心都是真心,因為真心才能夠付出那麼多,可是那個是建築在識心上面, 因為時過境遷一定會變化,變化了以後我們原來為他生為他死的心不見了,跑到哪 裡去就找不到不見了,所以我們的六識心一樣有真心,所以我們拿來修道,說「我 用真心在修道」,也一樣沒錯,可是建築在識心上面,有一天災難一來,發生大的 變化,要修道的心不見了,然後那時候發生大災難,死的死、殘廢的殘廢,吃的東 西都沒有,那個時候,各位前賢假如有東西但不是自己可以主宰,肚子很餓想不想 吃?(想),會不會去拿別人的來吃?拿來吃了就會活命,不吃就死翹翹,要不要 拿?所以在那個時候就顯現出來,識心的真心跟真心的真心是不一樣的。所以真心 很重要,因為祂不會變化,再怎麼樣的情景之下祂都不會變化。 可是我們的識心,雖然是真,很真,可以對天發誓絕對是真心,跪著向上天說「我 絕對真心在修道」,是假嗎?都是真,沒錯都是真!可是遇到考驗,那個真就受不 了了,就會變假。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發心的心,到底是什麼心?是根塵相對(六 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的那個心,還是我們根塵全部都去掉了,剩下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那個心。已經全部的心都沒有了,剩下就是真心。那個心即心即佛,用佛來稱、 用真心來稱都可以,那個不會變化,常住不遷(不會搬家、不會遷變),那個很重 要的,我們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道成佛。 所以這邊標明阿難用眼識,如來顯現眼根中的見性,那就是根性),眼識是生滅變 化,見性是常住不遷,差別非常大,可是知道卻非常不容易,沒有在此處辨明,修 道不知目標,所謂的摸不著根瞎修行(所以沒有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都是摸不著 根,那個瞎修行,眼睛看不見了在修道,道路坑坑洞洞,會摔下坑洞的)。 前來世尊,乃托見精以顯見性(就是我們眼根可以看到萬相,把見性托給眼根,然 後我們把佛性呈現出來),欲令證入妙覺明性而得全體大用(要我們佛性的全體大 用),今反認見性為眼識,何異將彩鳳為山雞(彩鳳可能我們都沒看過,彩鳳是很 大的;大概是山雞的一百倍,山雞有辦法長大到一百倍,就變彩鳳。彩鳳一張開羽 毛很漂亮,現在我們凡塵有沒這種動物,孔老夫子那個朝代才有彩鳳),視鑽石為 頑石,可不哀哉(把鑽石當石頭就很悲哀了)。 大乘眼識九緣方生(九個緣才會生):空、明、根(眼根)、境(形相)、作意、 分別、染淨、種子、根本(所以九個緣具備以後,就在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 小乘法中略具四緣,缺一不可,即空、明、心、眼四緣,為眼得生之緣,並未曾說, 四緣生妙覺性。今說從因緣生,誤之甚矣(就是講的來源根源不對)。 經文 -5-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講世間的因緣相不是第一義。 小字體 佛告阿難,我昔日說四緣生識者,乃一時權巧方便,說世間諸因緣相,引誘小乘學 者,免中外道之毒。彼外道妄計自然,我說因緣以破之,非同今日所說第一義諦, 修證了義之法,何得取彼而難此耶。(不可以拿那個時候跟現在相比) 經文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 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這時候,釋迦牟尼 佛對阿難講,世間人說我能見,那個云何名字叫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 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所以能見, 就是有日月燈這三種燈光,假如沒有光明的話,就不能見。所以能見、不能見,阿 難都回答了)。 小字體 辨今所說不同昔日因緣。故問之曰,諸世間人,說我能見,是以我為能見,物為所 見,此乃一切眾生共執(共同執著)。今詰以(詰問)云何名見,云何不見者,為探 其藉緣不藉緣(藉著因緣還是不藉著因緣)。答以因於日、月、燈三種光明,乃能有 見,無光即無見,正述其必定藉緣(要藉著這個緣)。此雖單舉明緣,以含空、心、 眼三緣,缺一不見,此昔日之權(權巧方便,就是方便法門)。阿難所述固定,然今 日所說,是第一義,如第一番顯見是心,盲人矚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所見無異。 見性脫根脫塵,靈光獨耀,又何藉明緣?此即權實不同(權=方便,現在是講實相, 所以我們的佛性不用藉著這些外在的緣。我們很少研究到這麼深入,你看我們見性 脫根脫塵,不用我們六根也不用六塵,我們的佛性能夠了了分明,就是因為這麼的 奧妙,所以我們一定要加以研究才會知道)。 經文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 -6- 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阿難若無明時(就是黑暗的時候),名不見者(假如沒有光明的時候,就是黑暗), 名不見者(名字叫做不見),應不見暗(應該不見暗),若必見暗(假如暗一定可以 看得到),此但無明,云何無見。 佛在講其實也是很白話,你看「此但無明,云何無見」,很白話。假如我們已經是晚 上的時間,燈也全部都不開,很黑暗,我們看得見嗎?(看不見),真的都看不見啊? 沒有看到黑暗嗎?(有),看到黑暗不是看見了嘛!只是外境不同而已,一樣是看見。 所以我們在第一番的時候「盲人有見」,阿難一直跟佛爭吵,說「盲人沒有眼睛怎麼 能有見」;佛就講「盲人見到黑漆漆一片,跟我們有眼睛的人處在暗室(黑暗的房間 裡面,一樣是黑漆漆一片,跟盲人一樣)」,然後佛又講,假如這時候盲人,我們移 植眼角膜給他,盲人能夠看得見了,這樣叫什麼見?這樣叫眼見(因為給他眼角膜, 有眼睛了,眼睛看見了)。然後在暗室裡面,有眼睛的人,我們現在開燈,他也看見 了,佛講這叫燈見,為什麼?開燈看見,不是他眼睛看見,而是開燈看見,所以叫 燈見。佛就講「燈能有見,跟你什麼關係」,一點關係也沒有! 所以前塵(眼前凡塵)自暗,見何虧損(我們的見性沒有一點虧損)。所以我們不用 眼根可以見,見明是見,見暗是見,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我們都見!暗來的時候 一樣見暗,所以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所以叫「脫根」。然後矚暗有見,矚=看,你一 樣看到黑漆漆一片,我的見性看到全部都是黑漆漆,所以不用凡塵――不用六根、不用 六塵,我們見性離緣獨立(離開所有因緣,祂獨立的)。要知道我們佛性的奧妙就是 這個樣子,不借因不借緣(不用因緣)也不落入自然,自然有自然的軌道,不落自 然,祂是超然(超過因緣超過自然)。所以智閑禪師的「不墮銷然機」,還記得嗎?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銷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不墮銷然機」, 銷=因緣,然=自然,不墮入因緣、不墮入自然,不墮入這些機緣變化。 「處處無蹤跡」,找不到。 「聲色外威儀」,你的聲色都是表現在外。 因為智閑禪師智慧很高,溈山和尚說「你還沒有入包胎之前你講一句,我要記你(就 是要授記,要使他成佛)」。智閑禪師講出來,溈山和尚都說不對,後來智閑禪師沒 辦法就說「師父你講給我聽」,溈山和尚說「我講是我的,你要講你的」,然後智閑 -7- 禪師回去找所有的書,找都找不到答案。各位前賢可以找到答案嗎?答案就在我們 剛才講的「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所以智閑禪師回去了,收拾行李 要回去吃稀飯,修道已經沒希望了沒有辦法成道了,就收拾行李回去,然後再整理 環境的時候,在砍雜草,鐮刀尾巴砍到小石頭,小石頭飛起來碰到小竹子,小竹子 就發出一聲「叮」,智閑禪師就領悟了。因為智閑禪師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所以智 閑禪師才會講「一擊忘所知」,就是這麼一擊,智閑禪師不知道他那個動作會促成小 石頭飛起來,也不知道會去打到竹子,也不知道會發出聲音,所以這麼多的因緣聚 會在一起,所以智閑禪師就講「一擊忘所知」。因為我們在凡塵我們都是能所(有能 知有所知),而智閑禪師一擊以後,就沒有能知也沒有所知,就已經進入一體了,這 個叫做見緣生(因緣所產生),智閑禪師已經見到法,所以見到法就是見到佛,所以 智閑禪師見到佛了。還沒有入胞胎之前就是這樣,所以智閑禪師才講更不假修治(不 用修了,已經到家了)。 所以剛才我們講的「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 性常住不遷,但我們見不到啊,那我們要怎麼見到?你就是要見「因緣聚會之前那 一刻(前面的那一刻)」,因緣聚會還沒有現相、還沒有事情,前面那一段你見到了, 你就是見到緣生的方法,因緣所生的你已經見到了,就是見法了,見法就已經見佛。 佛法僧是連在一起,所以佛修法成佛,成佛以後講法來給僧修,僧聽了佛所說的法 來修而成佛。所以你已經見法就已經見佛。我們都是連在一起的,脈絡可尋,可以 去追尋的出來,原來就是這樣!只要我們肯用心一定可以進入,後學都講性理心法 絕對沒辦法騙人,你說「我知道了」,你嘴巴講出來你修到什麼程度,聽的人馬上知 道,不懂就是不懂,離很遠就是很遠。那你能夠進入佛性、能夠進入法性,一聽了 就知道,進入佛性(入性)。 我們要引導所有眾生成佛成道,就是一定要有把握,成佛成道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是這個在成的,這個沒有啟發,剩下的都不用講。你講的變成事跟相,自古以來沒 有從事、沒有從相成佛的,沒有從事、沒有從相成道的,沒有!一定都是明心見性, 見性才能夠成佛!各位前賢心明了沒有?不敢回應,可以大聲一點「明了」,最起碼 說我六識心知道,六識心=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也是心,那個我 知道!透徹知道,可是我們修道的時候一定要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然後來修不生 不滅的佛道,就一定會成道,我們一定要自我勉勵,這個別人沒辦法幫忙。我們若 是都不做,叫人家勤勞一點,修一修給我,可不可以能?不可能的,要自己一步一 腳印,要自己作自己修然後才會到達,而且不很困難。後學都講,假如要我們要去 -8- 挑一百斤的擔子,那真的對我們都有困難,要挑那麼重的擔子可能挑不太起來,可 是要我們在心性上作工夫,那個都是不著力的(不用出力的),做得到嗎?有想做嗎? 一定要有心想做才可以,這個都是從心地,我們從心地一發揮出來力道就有,就可 以去行持,做出來就自然而然,都不會感覺到很勞苦,也不會疲勞也不會厭倦,會 很高興。各位有沒有覺的我們愈修愈高興?(有),晚上睡覺有沒有偷笑? 後學當時一了解到不生不滅佛性的時候,真的是睡覺都會笑到醒過來,欸~我怎麼在 笑,會笑到醒過來,很高興的!所以要了解不容易接近上乘佛法,因為我們再來看 所有一些經典、所有講解,層次都不是最究竟,沒有像我們這個講的很透徹很究竟, 做的又是很容易,看我們願不願意而已,願意成佛就要努力,我們立定志向。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所以 佛在講經說法都有一個固定的方式,明就是明,暗就是暗。我們見明就不見暗,見 暗就不見明。不像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暗來見暗明來見明,不是那個樣子。這邊 佛就講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在暗的時候看不到光明),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 還名不見(一樣叫做不見,看不見)。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暗跟明兩個自己互相陵奪,明來的時 候,暗就沒有了;暗相來,明就沒有了)。非汝見性,於中暫無(不是你的不生不滅 佛性在這中間暫時沒有),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不管是明不管是暗,兩個都叫見), 云何不見(為什麼會講不見)。 是故阿難(又對阿難講,你要了解到),汝今當知(要知慧來知道),見明之時(看 到光明的時候),見非是明(我們佛性不是明);見暗之時(看到暗的時候),見非是 暗(我們佛性不是暗);見空之時(看到空的時候),見非是空(我們佛性不是空); 見塞之時(看到塞的時候),見非是塞(我們的佛性不是塞)。 小字體 顯無光明之時不是無見。若如汝謂,無明時即謂無見者,應當併暗亦不見,方可謂 之無見;若無光明時,必能見暗者,此但是明無,而見不無(只有光明沒有,見還 在),云何汝說無見。若復明暗二相,自相侵陵傾奪,明來暗去,暗生明滅,明暗二 相,時有時無,非汝見性於中暫時或無。 須知明暗有生滅,見性非有無(明暗有生滅,我們見性不是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 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我們見性能夠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正顯見性常住,不生不 滅,不藉因不託緣。世間常情,惟許見明有見,不許見暗成見,權教亦須具足,空、 -9- 明、心、眼四緣,方能成見。此經為了義真詮,但取暗中有見,故曰如是則知見明 見暗,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是則暗中之見,尚不用眼,何假空、明,及分別之心 耶,是則顯暗中之見,則四緣俱破矣。是故當知,見明之時,此之見精,非是因明 所有;見暗之時,此之見精,亦非因暗所生;見空見塞,可以例知(按照這個比例 就可以知道),則此見精不屬因緣明矣(已經很了解了,我們透徹知道)。 經文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 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 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這一段佛作一個結論。 小字體 顯離見第一義。即顯妙精明見性,喻如天上真月(比喻好像天上的真月),此段較 上更深一層。四義成就者,已成就離緣第一義,尚有離見第一義,汝復應知,若但 悟見體離緣而未見見體,尚非圓悟(圓融的領悟),必見見體離見,乃真見見體矣 (真正的見到我們見體),故以離緣為例焉。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者,一、三見字,是純真無妄,本體之真見,即妙精明心,如 第一月;二、四見字,是所帶一分無明之妄見,即見精明元,如第二月。無始時來, 此之真見,常墮妄見之中,不能見妄,如人落水不見乎水(好像我們人摔落在水中, 人已經在水中,看不到水)。若觀行力強,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則真 見現前(真見顯現在眼前),即能徹見妄體,正當真見,忽見妄見之時,真見即離 自體中一分妄見,而不墮在妄中,如人覺夢,夢便不在,即已離夢中矣。此之真見, 非是帶妄之見也。非是二字,即不墮之意。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者。良以有妄見時,真見全隱(引退隱藏),及至棄生滅,守 真常,常光現前,即真見現前時,則妄見已空,故曰見精所不能及(全部都是真見)。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者,此責其執吝昔日所學不肯放捨(以往所學的那些, 都覺得很好,不肯把它放掉),今離見第一義,尚非離緣第一義所可及,況世間戲 論因緣自然耶(凡塵因緣自然都叫戲論,演戲之中的台詞),及和合相不和合相, 和合即因緣一類,不和合即自然一類,故云何復說責之。 此第十番顯見離見,顯其自相亦離,轉入純真無妄,佛勉其回小向大(把小乘的心 轉向大乘),無得疲怠妙菩提路(不能夠疲怠妙菩提路,就是一定要繼續追求)。 -10- 所以這一番顯見離見就是最殊勝的地方,就是我們平常一直跟各位講「應無所著而 生其心」,「無所著」=真空,「生其心」=妙有,真空妙有。我們一般都會把我們的 心認為是在身體裡面,所以都有所住,然後也有所誤解,不知道祂的真理所在。我 們看這第十番顯見離見,我們那個「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各位前賢我們的真心在哪 裡?(無所不在),所以各位前賢顯見離見,我們的真心,假如你講的出來、指點的 出來,就表示你都還差很遠。假如你講不出來,可是了解(但講不出來),就已經是 這一番顯見離見。自己的見性本體都已經能夠離了,那個就是第一義。 我們研究道德經第一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有是常住的有,常無是常住的無,常有跟常 無兩個合起來,常無就是真空,常有就是妙有,真空妙有兩個合起來就是我們不生 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是盡虛空徧法界(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不管 什麼地方所在都是我們的真心,都是我們佛性,我們本來都是佛,所以你能夠見到 了因緣然後產生,見到緣聚(因緣聚會)然後你就見法,能夠見到法就見到佛。所 以這一個完全都沒有形相。你若是很厲害能夠指點的出來,表示你還差的很遠,你 還執著在有形有相,距離這一個真理還有一段距離,就是第一義你還不透徹。雖然 說我們佛性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可是我們的佛性無所不在,就盡虛空徧法界, 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以整個虛空都有我們佛性在,整個虛空都是非常的 奧妙。山河大地也在虛空之中生發、萬相萬事也在虛空之間生發,所以我們看到了 緣生之法(因緣所生法,我們看到了),就是看到我們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 以就已經見佛了。了解嗎?不是勉強的而是真理,我們從這個地方切入,祂不住在 我們身上,可是也不離開身上,那你說在身上哪裡?可以講的就是「了了分明」。 「了了分明」,有形相我們能夠把祂固定化嗎?(不可以),不能把祂固定化。假 如固定化的話,佛性作用就太狹隘了,就是因為佛性不能固定且很寬廣。那我們很 寬廣、這麼大的心量,可是我們在日用之中,我們為什麼都把祂縮的很小?我們喜 不喜歡跟人家計較?當我們在計較的時候,我們那個心是大還是小?(小),很小, 我們都知道跟人家計較,那個心很小。往後瞭解我們的心這麼寬廣,所以時時刻刻 要使祂能夠跟天地合一,這樣天人合一了,我們所做的事就是上天做的事情,有沒 有業?就不造業了,要不要受苦?就不用了。 我們在生活上、人事上的摩擦,那都是心量太狹隘太自私了。所以我們有研究了以 後,就要把祂整個推廣,讓祂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到達「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 -11- 神動而天隨」,我們之前就先預告我們可以到這個狀態。「尸居」就是在家裡面沒 有出門,靜靜的在家裡面居住;「龍現」就是神通萬物,為什麼我們能夠神通萬物, 因為萬物都是佛性生發,我們會不會跟祂神通?就一點勉強也沒有,所以我們尸居 然後龍現,能夠神通萬物,天地之間什麼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佛性之中,所 以你這佛性的全體大用就呈現(出來了),一點也不勉強,都是自然而然。可是我 們開始修的時候,一定要朝真理方面下手修,不能一下子想要神通,想要神通的話 就偏了。神通只是我們佛性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不用去追那個,祂自然就有,都 會具備。所以我們所研究所追求都是很殊勝。 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 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 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就是程度比較低的),宣說因緣及與自然, 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因緣、自然都還 沒解決,現在又見見離見,見見非見,這個又更增加迷昧跟胸悶),伏願弘慈,施 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阿難很慈悲,為 我們末法眾生,請佛來說明)。 小字體 此述其迷悶。謂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自然,心猶未開(還沒有開悟),而今更 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此理未明,急於求示,伏願如來,發大慈心,賜我大慧目, 開示我等覺心,令得明淨。作是請示語已,悲傷流淚,心有感傷,傷已沉迷不悟; 頂禮則求釋迷悶,故凝神靜慮,承受佛聖之法旨。 經文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 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大陀羅尼=就是總持。諸有漏者,有漏就是有煩惱,漏=精神外放。 小字體 -12- 將示妙悟妙修,令得圓證。以當機聞說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故於爾時佛生憐愍。 既然未開圓解,不能遽起妙修。故佛將敷演大陀羅尼,此云大總持,總一切法,持 無量義,即如來密因之理,即眾生所具圓湛不生滅之見性。總持諸法,即《大乘起 信論起信論》所云:「心為大總相法門」。非特近具根中,實則遠該(包括)萬法, 即首楞嚴王大定,總持百千三昧,即自性天然本定,是名妙蓮華,圓融無礙之理, 為大總持也。 諸三摩提,乃躡解所起自利之行,即二十五聖圓通法門(六根、六塵、六識、七大)。 妙修行路,乃依行所歷之位,即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 十地(就是菩薩)、等覺、妙覺)真菩提路(就是修持方面的真正的道路),乃雙 躡定慧,所修兩利之行(自利又利他,兩利,有定有慧)。此則通指信、愿、行、證。 告阿難言,汝雖有強記之力(阿難的記性很厲害,只要聽過一次,阿難就能夠記憶, 不管再難的文字也一樣,聽過一次就能夠記得下來),但增益多聞而已(佛說你有強 記的力道,可是增益多聞)。於奢摩他自性本定之理所起微密觀照,朗然照體之真 智,心中猶未了悟(所以重點阿難還沒抓到。而人家所說的能夠記得下來,對自己 的幫助並不是很大)。是則真智未開,不能遽示妙修,必先開圓解(圓融領悟了解), 為當務之急。微密觀照,即稱真理所起之真智,開解照了自性本定,非同識心分別 覺觀粗浮,故曰「微密」。乃是離妄絕相,照體獨立(離開妄,沒有形相,照體獨立)。 阿難但知見性是真,而不知所以真。復聞見性是妄,而不知所以妄。稱自己迷悶, 佛亦以迷悶是急,先為開示,令得廣開圓解,方為起修之本,故警之曰:「汝今自 當諦實而聽,依教觀心,由言達理,吾當為汝分別真見、妄見,開示奢摩他,微密 觀照之義,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經文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佛對阿難講,一切的眾生在世間輪迴(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 南東北西北、上下),就是兩個顛倒,分別見妄,然後當處發生,當業就輪轉了。 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13- 一個是別業,一個是同分。同分就叫共識,你認為對,我認為對,我們一起去做, 結果它不是真正的對,那叫同分。 小字體 此中二種眾生即指一人而言。言一人皆具兩種生死,即分兩次生起,從依他起性 起自然不和合顛倒妄見(不眾緣和合而生)即別業妄見。從徧計執性起因緣不自然 顛倒妄見,即同分妄見。此二見,總由分別實相而成,無有實義,故名妄見(都不 是實相的)。 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隨其所分別處,若善若惡,發生其業,隨其善惡業而輪轉 六道,見即惑(見就是惑),分別境界即業(分別境界就是業),隨業輪轉即苦, 妄見是苦之根本,欲滅苦果,故破妄見。惑、業、苦相連,起惑、造業、受苦,大 半的人生就在這三字中包含。(我們迷惑了然後造業,造了業就受苦,我們一生很 快就過了,一生之中歸納就是這三個:惑業苦。我們在凡塵真的都是很無奈,一落 入現相不吃又不行。所以佛就講我們有壽命的因,一定要有飲食的緣,因緣會合我 們的壽命才能夠延續。我們有壽命的因,但你都不吃,會怎麼樣?死翹翹。要有因 要有緣,因緣配合。然後我們很無奈,上天給我們生命,天命之謂性,既然給我們 生命,為什麼要我們自己去維持啊?有沒有想過?上天給我們生命,為什麼要我們 自己去維護生命,上天來幫我們來維護生命好不好?(好),記得喔,你回應「好」 就要努力修道,你努力修道了,是不是真的恢復了,都不用煩惱了,不用吃也不用 呼吸、也不用沒衣服可穿,季節要變換了,要不要再買衣服?所以,惑業苦就包含 我們六道輪迴整個人生) 別業妄見此由眾生一念不覺起分別見,所造之業變易生死(上次講師問:「一念 一輪迴」,我們的起心動念,起的時候就是生,我們下一個念頭來,上一個念頭就 滅,生滅,滅就是死,一個念就一個生死,後學還解釋的一堆,回去一想,不用, 簡單,你起心動念就是生,轉個念頭下一個念頭來了,上一個念頭沒有了就是滅, 生滅,一個念頭就一個生滅,就一個生死了。我們一天之中有幾個念頭?(好多個), 只有好多而已?後學說拿個碼表來按,起一個念頭按一下,再起來一個念頭再按一 下,到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再看看有多少,一定很多都忘了按。開始的時候興沖沖, 開始的時候一個念頭按一下還會按,很規矩,可是到後來就忘了,會不知不覺。所 以我們講不知不覺就是無明,真的就是無明,這樣害我們的,都是無明害我們。我 們把無明的無去掉,留下一個「明」就好。 -14- 所以別業妄見就是別人都沒有,只有你想出來的,那叫別業。同分就是大家都一 樣,那個上看九億,大家都想去買來看會不會中獎,有沒有?(沒有)還不錯,沒 有額外之想),不同凡夫,故名別業。所分別之境即五大種性(水火風土空),亦 即八識的相分(種子)。 同分妄見即識心,由眾生於別業境上起計度分別所造之業,分段生死,六凡皆同 (六道輪迴的凡夫皆同),故名同分。所緣之境,即根身器界(我們的身體及外面 我們所用的環境,所有一切東西)。 此二種見,皆於真體上妄生分別,如空花水月(空中沒有花,水中的月亮也不實 在),虛而不實,故如來皆以妄見稱之。於種性上起分別,即小乘修偏空者,世所 稀有,故以一人比之。 於根身器界起計度,即六道凡夫著有相者,眾生皆然。故以一國人比之。 見性即七識,緣心即六識。七識隨性分別緣總相,故以圓影比之。 六識計度分別,緣差別相,故以種種不祥比之也。 又同分妄見,即六識緣六塵,人人皆然,故名同分。 別業妄見,即六識反緣自性,別於六凡,故名別業。 經文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釋迦牟尼佛講什麼叫做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就是眼睛已經有毛 病了,眼睛生病),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我們在下雨天的時候,我們從 玻璃看外面的路燈,就可以看到路燈的外圍就有一個圓圈,不同的燈光,燈的顏色 跟圓圈的顏色不一樣。佛就是作這個比喻,五色重疊有圓影,在燈的外圍有五色重 疊。 小字體 赤眚,眼中之紅翳,眼有翳故。夜見燈光有五色圓影,見和常人不同,一人獨見, 故名別業。目喻正智,眚喻見性,燈喻真如,影喻大種性(大種性就是水火風土, 因為水火風土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稱為大。大就是摩訶,梵文叫做摩訶,因為 大到整個虛空全部都是,所以才可以稱為大、才可以稱為摩訶)。 經文 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15- 佛就問阿難,我們看到路燈,所現出來一個圓圓的五色重疊圓光,是燈所顯現出來 五色重疊,還是我們見性裡面看出來五色重疊。各位前賢,是路燈自己出來的、還 是我們見性出來的?(見性),啊?見性出來的喔?活菩薩沒有,活菩薩看不到五色 重疊,清明眼看到清明空,就沒有五色重疊。 小字體 問此圓影,為從燈有,是燈之色耶。為從見有,是見之色耶。若有所從來,則名實 有;若無所從來,則名妄想。此喻真如起大種性(水火風土空),此種性無而忽有, 為從真如來耶,為從無明來耶(這個地方我們要稍微留意一下,因為我們平常不會 去注意這個問題)。 經文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 小字體 影若在燈,當人人可見。唯眚者觀之,可證影不在燈也(燈不會顯現五色重疊的圓 影)。此喻真如本無大種,眚人喻眾生,非眚人喻諸佛(因為諸佛看不會有五色重疊 的圓影)。 經文 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小字體 影若在見(影若是在我們見性的話),見已成影(見已經有圓影了),不應再能見影 (不應該再見到圓影),今見影故,可證影不在見(可見影不在我們見性裡面)。此喻 見性本非大種,見性是能見大種之人(可以見到大種的人)。 經文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旁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 假如圓影(在燈外面的五色重疊圓影)是離開燈另外有的,那我們從旁邊去觀,應 該就可以看到。屏帳几筵有圓影出(假如離開燈另外有,這更不合真理。所以了解, 佛就是要講的透徹明白)。 小字體 -16- 影若不在燈,捨燈而觀屏上之帳幔,几下之筵席,合有影出。今離燈外,更無有影。 可證影非不在燈(影,就是有燈才會有圓影)。此喻種性雖非真如,而又不離真如也。 經文 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假如離開我們的見性另外有圓影,應該不是我們眼睛看到。云何眚人(就是眼睛有生 病的人),目見圓影(會看到圓影)。 小字體 影若不是見,則眼不應見影。今眚人自見圓影,餘皆不見,可證影非不在見也。此 喻種性雖不是見性,而又非不見性也(雖不是,可是又不離)。 經文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色就是在燈),見病為影(就是我們的見已經有毛病了,才會 看到圓影),影見俱眚(看到影跟我們的見性,全部都有生病),見眚非病(看到眚 的本體就不是病了),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假如能夠離開這些問 題所在,我們就會很清醒的知道――清明眼所見就是清明空,我們看到有顏色就是自己 的見已經有問題了)。 小字體 五色圓影實是在燈,喻大種實在真如。見病為五色之影,喻心起而生相。 圓影與見,俱是眼眚。喻大種與見大種之見,俱是心病(全部都是我們的心不正確 有毛病)。 見眼眚之見非病,喻覺心病之覺非眚(就已經能夠了解,自己眼睛生病、自己眼睛 看的不正確,這就已經知道,知道以後就離開這種眚的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不應該去講五色的重疊圓影是屬於燈還是屬於見,這樣講就已 經不對題了),喻不應言覺病之心,是大種是見性。 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喻於是色,是心中,又有非色,非心之覺性也。 見影之見,是翳眼,故名眚。見眚之見,是淨眼,故非病(所以見眚之見已經清淨的 眼,所以沒有病)。病眼喻見性,淨眼喻正智。 這一段在我們看起來比較生疏,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接近過。 -17- 經文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 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 況分別,非燈非見。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第二月就是我們眼睛捏了以後,影像重疊,它不是本體可是 也不是影子,影子就全部都是假,本體就全部都是真,第二月不是本體也不是影子, 所以不是真也不是假)。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佛就講第二月,第二之觀, 就是我們捏目,然後才會呈現兩個重疊)。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有智慧 的人就不應該說,我們把它捏那個根源),是形非形,離見非見(你不要捏就好了, 不要捏都沒有問題了)。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現在就是這樣,眼睛有病, 所以形成五色重疊的圓影,現在要用什麼名稱來稱呼,都不對),是燈是見,何況分 別,非燈非見(都不對題了,我們叫做戲論)。 【第 48 頁結束】 ◎剩下約 20 分鍾,提問問題 【問】:楞嚴經講色身、山河大地是妙明真心中物,聖經創世紀說神創造天地在六 天完成,這個部分是否有衝突。 【答】:因為我們所講解的楞嚴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很特地的講我們整個眾生的來源, 以及山河大地形成,我們所有眾生的業果怎麼樣延續,佛就詳細的全部講。後學已 經看了非常多的大藏經,可以說算幾百部了,沒有像楞嚴經這麼詳細透徹的講性理 心法,要我們明心見性又能夠回歸,大部分在心性著力的就只有這一本楞嚴經。在 楞伽經的部分有很多都是講到菩薩的修持方法,我們要接近就比較困難。 要了解之前很多的經典也會稍微點一下,只有大部分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 緣長六粗」,很詳細的說明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之中所現的東西,就只有楞嚴經 明白記載。所以只要我們看釋迦牟尼佛講的那些經典,釋迦牟尼佛如果前面有講世 界,底下一定會接著講微塵,所以世界不是實在有,實在有就是微塵,微塵也不是 實在有,只是一個名相。所以凡塵一切都是真空妙有,我們在凡塵的一些修持所體 會的,都會講到一半:「萬法皆空」,可是後面沒有接「空性即是佛性」這句話。 所以我們一般聽到以後,我們會說「萬法皆空」,以為什麼法都是空、都是沒有, 都不要去著意,卻不知道後面所接的那句才是重要,萬法是從我們的空性生發,所 -18- 以空性即是佛性,這個才是重要。聖經所講天地造人,然後吹一口氣,然後我們人 就降生,各位假如以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相信的程度會多還是少,就不是很容易 去接受。 【問】:華嚴經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離眾生無佛,離佛無眾生,離心無眾生無佛, 請詳細解說。 【答】:心、佛跟眾生,三個都沒有差別。心就是佛,心就是眾生,所以我們在凡 塵只是那個名不一樣(名相不一樣)。因為會成佛也是我們的心,會成為眾生的也 是我們的心,那看我們的心要成佛還是要成眾生,都是由心來主宰。我們瞭解到, 心佛眾生三個都沒有差別,三個都一樣,都是相同。我們就從我們能夠入手的地方― ―就是真心,真心一進入了就到佛了,然後我們一成就成道了,可以渡眾生。所以心 佛眾生本來就一體的。 【問】:後學是今天來聽楞嚴經有點難,後學說這部楞嚴經能量很高,高能量,這 部楞嚴經給你開智慧,這部經若能通,其他就通,聽了很好。因為後學差不多好幾 個月,手都很乾燥,今天聽一聽,那個能量在哪裡,手會濕身體會熱,這不是迷信。 怎麼講呢,譬如你身體很冷(冬天),你用火來烤,身體會熱,若天氣轉熱,你就 不會冷。這就是外在的力量,引發你內在力量的崛起。法也一樣,法若是真法,你 聽了以後,不但法喜充滿而且會洗你的塵埃,所以這部楞嚴經,劉講師真的很棒(劉 講師說:你不嫌棄)!因為楞嚴經是不容易了解,後學在聽,後學是知道但是不是 了解的很清楚。但是這部楞嚴經能夠這樣講的話,這是開悟的,絕對是開悟的,所 以以後若有楞嚴經的班,絕對不能缺席,缺席就虧很大。今天我們修行修道,我們 就是知道世間的苦,知道苦的人、有經過的苦人,他才會出離,過的很快活的人不 知道要修,有苦的人要知道出離這個苦,但是你要出離這個苦,你沒有門啊,不知 道怎麼出,就是這部楞嚴經認真聽下去、認真悟,回去就可以馬上發生效果才有效。 【答】:給我們信心,給我們瞭解,我們研究是最殊勝的最上乘佛法,沒有錯的! 都可以改善我們身體的狀況。 【問】:我們講「五蘊皆空」,那空是要自然去觀,還是說要超出去觀。 【問】:「五蘊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形相,就是我們的形相。受想行識, 就是我們的精神。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 天地的。我們在還沒有還給天地之前,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使我 -19- 們的佛性跟宇宙虛空融為一體,這個時候――當身體還給天地的時候,我們佛性就可以 主宰,自己要到那個佛世界。所以第一個色是空的,是要還給天地,沒有人可以擁 有,一定要還,早還晚還,一定要還,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借假來修真,所以了解, 色是空的。 然後受想行識,最重要的就是受,就是我們在凡塵感受,我們對感受就是很強烈, 佛就講所有的受,是我們前造因,然後接下來的果報(之前的因,留下來的那些緣, 因緣)。我們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要對凡塵所有的受,都不讓它進入我們的心 中。因為假如我們對凡塵一切都不受的話,我們就不會產生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 厭我們就不會取捨,因為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有取捨就有動作,有動作我們 就造業。我們已經不進入心中,所有的受都在外面,我們怎麼應對――事來則應,就應 對就好了,事過就拋開,則靜。這樣全部都不進入心中,心中全部都是清淨,所以 受沒有就不產生想,受想行識,下面的(想行識)是由受而來,有感受然後才產生 我們念頭(想),想了以後我們就行,然後有行了以後就留下印象(識)。所以受 想行識最重要就是在受,我們凡塵的一切都不受(不接受),但不是去排斥它,而 是說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到了該怎麼應對,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去應對,應對 以後就拋開,所以這個受就不進入內心,不進入內心我們就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喜 歡討厭我們就沒有取捨,不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我們就不受這個苦了。所以要了 解,因為我們所接受的受是空的,所以第二個受是空,我們全部一切都不受,大概 最難做就是這個,我們都會把「一切的接受」當成真的。當你了解到「受」是假的, 這時候你會體會害你最慘的就是你最親的人,因為你想修道,你最親的人把你拉住: 「凡塵比較好玩,我們去玩」,是不是最親的人?那你會受影響是不是最親的人? 你要脫離苦海,他不讓你脫離,是不是害你最慘?我們要不要拉那個想脫離苦海的 人?不要了,可是凡塵都很好玩,現在發明東西都很新奇。你看現在手機大家都玩 得不亦樂乎,你時時刻刻就看到低頭族都在玩這個。後學就講是我們佛性主宰在控 制機器。現在發明那個大概是很便宜,所以大家才有,可以照相又可以玩…等,玩得 不亦樂乎,連上下車都一直在玩,司機要拿票都拿錯給他,所以已經被它控制了, 我們人就變成奴隸,而我們是主人耶,它卻變成主人了,這樣好不好?(不好), 所以我們要跟親朋好友講:「我們是主人,來控制那些機器,它是幫助我們的,不 是害我們的,那你這樣,它就害你」,著不著魔?就被波旬…波旬很高興,你已經是 我的魔子魔孫,這樣講比較難聽,不過有點這個傾向。再玩下去,晚上都不睡覺, 尿酸的指數是 3.6―7,晚上不想睡覺都標高到 15 了,再下去就要洗腎了,很嚴重的。 -20- 【問】:劉講師,請問我們所謂的觀照,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上面,怎麼做 才合乎聖賢仙佛行(觀照這兩個字)。 【答】:這都很重點所在。我們要能觀照,所以佛對阿難講,對奢摩他微密觀照你 都還沒有領悟。要了解「奢摩他」就是領悟圓融的道理,那我們就是在日常生活之 中薰習這些真理都能夠圓融知道,不會阻塞了,都能夠通達能夠了解。然後我們觀 照,觀照的時候最主要都是迴光返照(就是把我們的心收回來),因為我們會不知 不覺被造化引誘,引誘以後我們就變成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然後會時常這樣。 假如我們觀照已經變成習慣性,只要你一有空、一沒事,你自然而然就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就會…,因為要把重點放在「我要成佛」,這時候注意力就全部會回到迴光 返照來。你看外境很好看、看風景,到處去觀光,那就貪戀凡塵,你想脫離苦海又 想成仙作佛,有這個事嗎?可以啦,等到你成佛再去到處觀光,那個時候就不用買 機票,你要到哪裡就可以去哪裡,那更容易了! 所以要迴光返照,把注意力收回來(就是回頭是岸),不要把精神外放,外放就是 眾生,收回來就是仙佛。所以觀照就是迴光返照,只要你迴光返照了,守住你不生 不滅佛性本體,各位要了解到,我們守住的那個時候沒有念,可是我們了了分明, 那個了了分明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而你時時刻刻都覺知(都知道),那 個叫微密觀照(奢摩他微密觀照),這樣我們一段時間,絕對有功效,你就會了解: 「真的,凡塵事放開了,都心清了」,不然的話,我們不是修了很久了,我們在座 一、二十年都有了,我們想想:「還沒求道之前跟現在有什麼差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