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迷於生死,離一切智大導師故,如是沙門婆羅門等,沈沒諸欲,善法羸損故。
我們迷在凡塵的生死,就是迷在現象生死,沒有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離開一切有智慧的大導師(就是已經離開佛),如是的沙門(就是修道人)婆羅門等,沈沒諸欲(就沉沒在我們生活上的欲望,諸就是很多,沉沒在欲望裡面),善法就很弱,已經一直損失沒有善法,不累積這個善。
【堪忍愛欲故】就是在凡塵的這一些現象生活,對這一些有形有相的物質都很貪戀。
【是諸外道,雖知業果,自作自受】所以這一些外道(道之外,就是心外取法叫做外道),雖然知道業果都是自作自受(自己去做自己要接受果報)。
【而猶不能,遠離惡法】所以我們凡塵眾生都是這樣,知道不好可是都會做,做了再接受果報的時候才埋怨,為什麼都是他在接受這一些不好的,不知道因是自己種的,所以要遠離惡法,我們先不種因就不會受苦。
【是諸外道,非是正法正命自活】正法正命就是生活的來源都是正確,沒有走偏,那個才是正法正命。
【無智慧火,不能消故】沒有智慧,我們在生活之中都要把智慧啟發,用我們的智慧來指導我們的言行動作,這樣都符合於理不造業不受苦,我們全部生活之中都有智慧,就能夠消化我們所有的該有的那一些福報,都能夠消化。
【上妙五欲】就是我們在身體的感官享受,就是眼耳鼻舌身所產生的欲望。我們在凡塵很多社會人士追求就是五欲,就是從身體產生的快樂,我們眼耳鼻舌身對著外面的色身香味觸,然後所產生的那一種快樂是我們凡塵最喜歡的。
【貧於善法,不勤修故】對善法很貧窮,都沒有去行持善法,沒有做,不勤修善法。
【雖欲往至,正解脫中,而持戒足不成就故】雖要一直希望解脫道之中,可是因為他自己本身的生活一些戒律持戒都不成就,都沒有辦法持守戒律,不持守戒律就沒辦法進入解脫。
【雖欲求樂,而不能求,樂因緣故】要求快樂,可是那個快樂的因都沒有種,所以樂的緣沒有,所以他沒有辦法求到快樂的事情呈現。
【雖復憎惡,一切諸苦】雖然很討厭所有凡塵的苦,我們在凡塵生活,那個所有的遭遇,一切都是屬於苦,我們眾生在苦海之中。
【然其所行,未能遠離,諸苦因緣】就是所作所為都是種苦的因緣,那要不受苦才奇怪,種苦的因一定受苦的果報。
【是諸外道,雖為四大(水火風土)毒蛇所纏,猶行放逸,不能謹慎】就世知道我們身體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就是天地的物質,那因為有形有相在我們身上,身上的整個水火風土所希望所貪慾的都是好像毒蛇纏繞一樣,所以我們要請佛性本體出來當家,不能給我們身體六根當家,這樣就不會被四大左右,不會被四大影響。外道知道四大纏繞,猶行放逸,放逸在我們現在的文辭來講就是放肆,就是不收斂自己的精神、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不能謹慎,我們謹慎就不會造業。
【是諸外道,無明所覆,遠離善友】外道被無明所覆蓋,遠離善友。這個善友很有關係,年輕一代的,尤其在唸書到初中、高中,最怕去交到惡友,他很乖巧的孩子,你只要交到壞的朋友,他一生都完蛋了,他整個人生都走入黑暗,所以那個階段長輩最要注意,絕對不能讓他交到壞朋友,壞朋友在旁邊起心動念都是壞的念頭,壞的念頭我們聽久多多少少會付諸於行動,只要你有一個起頭就會變得習慣,這樣就沒救了,所以我們在年輕的階段,一定要關心,要用愛心來引導他走正確的道路,所以要結交善友,假如能夠接近我們道場所舉辦的讀經班,那更理想,大家都是一心向善,這個算是善友。所以被無明所覆蓋就遠離善友,那遠離善友,無明就一直呈現。
【樂在三界】就不想脫離苦海。
【無常熾然】無常變化,非常的熱切,一直都在無常變化。
【大火之中,而不能出】我們凡塵這個苦海,在大海之中,可是無常熾然,好像大火,那我們在大火之中。所以眾生都是在水深火熱,這一種生活之中不能離開。所以我們一走入修道真的了解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從佛性本體出發,整個就沒有苦,都是樂,都是非常的快樂。
【是諸外道,遇諸煩惱,難愈之病,而復不求,大智良醫】這個外道雖然遇到煩惱,很難去治療,很難會病好,可是他又不求大智的良醫(不求善知識來引導)。
【是諸外道,方於未來,當涉無邊,險遠之路,而不知以善法資糧而自莊嚴】
未來有非常遠,非常危險那一種道路,不知道用這個善法的資糧,你有善法這一些很危險很遠的道路,你就可以很平安的走過渡過,所以這邊講不知以善法資糧而自莊嚴,我們有善法資糧就可以度過危險的一些境況。
【是諸外道,常為婬欲,災毒所害,而反抱持,五欲霜毒】我們要知道我們眾生就是從婬欲而正生命,我們都是從婬欲而來,所以要看清認識這個婬欲,就是要清楚的知道為什麼這一種會讓我們在凡塵受苦、在凡塵現相,就是因為有這個婬欲災毒,反而抱持五欲(就是身體方面的感官刺激),所以五欲霜毒(就是毒害,害我們的)。
【是諸外道,瞋恚熾盛】就是瞋很大很興盛。
【而復反更親近惡友】又親近惡友,瞋恚已經偏離我們佛性了。
【是諸外道,常為無明之所覆蔽,而反推求邪惡之法】這個就每況愈下,愈來愈不理想,過的更苦。
是諸外道,悕食甘果,而種苦子。
(諸行=行者遷流之義,謂生自因緣,遷流三世之有為法,其法數多,故曰諸行)
【是諸外道,常為邪見之所誑惑】邪見,不正確的見解。我們都是因為不正確的見解所以我們才當眾生;假如我們的見解都是正確,我們都成佛,都已經是佛了,因為見解不正確,常為邪見所誑惑(被邪見欺騙迷惑)。
【而反於中,生親善想】邪見我們生親善,這個就愈來真的愈不理想了。
【是諸外道,悕食甘果,而種苦子】要吃很甜的果實,種的卻都是苦的種籽,苦的種籽一種就是苦果呈現。
【是諸外道,已處煩惱,闇室之中】就是外道已經住在煩惱闇室之中,所以我們眾生都是處在煩惱的那一種狀況。
【而反遠離大智炬明】就是有智慧的人叫大智炬明,他一講出來以後,讓我們都可以走上光明的坦途。我們了解,處在煩惱之中是我們眾生一般的現象,我們要研究道理知道煩惱,煩惱的來源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發,我們又進入煩惱的內容,然後自己煩惱,所以後學說我們到底是很聰明還是很笨?知道煩惱就不要生,那生了煩惱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看那個生煩惱的誰?為什麼生煩惱讓我煩惱,那不要進入煩惱的內容,內容都不要管它,煩惱都是多餘的,可以都不要。所我們有這一種智慧的話,就等於是點了很亮光明的燈,就可以照明一切黑暗。
【是諸外道,患煩惱渴,而復反飲,諸欲醎水】就已經在煩惱,很口渴,又喝諸欲(就是欲望很強)醎水,很渴的時候要喝清水,不要喝醎水,醎水愈喝愈渴,我們要有那個智慧。
【是諸外道,漂沒生死,無邊大河,而復遠離,無上船師】無上船師就是佛。已經漂沒在生死,無邊的大河,在苦海之中漂溺,又遠離大船,你沒有船渡到彼岸,都是在苦海之中。
【是諸外道,迷惑顛倒,言諸行常,諸行若常,無有是處】ㄧ直變化。
【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凡塵所有一切變化都是無常,要如何知道呢?
【以因緣故】就是因緣,因緣會合才會呈現,可是很快又過去了,因緣消滅就沒有了。
【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假如法是因緣、從緣所生的,就可以知道它一定無常、一定變化。
【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所有的法都是從緣生。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所有的萬法都是從緣產生,包括我們。各位前賢我們是不是從緣產生?(是),都是從因緣然後產生。假如沒有這個緣的話,我們不會在凡現相。
【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我們佛性沒有生也不會滅,也沒有去、也沒有來。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佛性非常的廣大,叫做摩訶,整個空間都是我們佛性。我們佛性非常的大,非常的廣泛,佛性沒有來也沒有去,沒有來去,有來有去是我們的身體,佛性沒有,佛性都如如不動常住不遷。後學都一直跟我們講:「我們佛性如如不動」,如何知道呢?就是從我們照相機的原理來知道,假如我們有玩過照相機的人,你在按下快門的一刹那,絕對不可以晃動,那個時候你一晃動洗出來的相片,一定模糊不清,那從這個原理我們就可知道,假如說我們佛性是在我們玄關,我們玄關時常都在動,那看的景象一定都模糊不清,那為什麼我們轉的蠻快也看的很清呢?就是佛性不動,動的是身體,佛性如如不動,所以你看的現象都很清晰。
我們要了解,整個虛空都是佛性,佛性非常廣泛,我們一般聽到外面所講:「萬法皆空」,後面就不加了,後學說:「萬法皆空,空性即是佛性」,我們要了解,我們一研究了以後,已經把佛性都整個都延伸,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佛性,所以如如不動常住不遷,不用搬家,不用帶來帶去,你哪個地方都有佛性,縱然超出我們太陽系到外太空,也有我們的佛性,我們佛性也在外太空,非常廣泛,真的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因為我們都沒有研究,不知道我們佛性是那麼的寬廣、那麼的奧妙,祂虛空無相(佛性沒有形相),不拒絕諸相發揮(只要你要生發,佛性都讓你生發,不會阻擋不會拒絕),因為我們佛性長遠都在、永遠都在,那我們生發的萬象萬事都很短暫,像我們房子水泥的壽命才一百年,那祂讓這個房子呈現,這個也是水火風土聚會而呈現,一百年就風化、一百年就變危樓了,要打掉要重蓋。所以諸相都是很短暫,那你所有相一消失了,到哪裡去?回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所以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可是不拒絕諸發揮,所有萬相都從佛性出來,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剛開始修道就要先了解說:「相都是假的」,先讓我們不住相,我們能夠離相了就是佛,所以很簡單:「離相名佛」,只要你離相你不住相,你就是佛,為什麼?自由自在。我們一住相了,就把心束縛(把心綁死了);那你都不住相,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恢復到我們心的狀態,我們心就是這樣,心是自由自在逍遙無邊的,我們平常都沒有研究,我們都會把心侷限在一個小格局裡面,久了我們就會形成憂鬱症;你假如很寬廣,憂鬱從哪裡?絕對不會有憂鬱,因為我們佛性裡面非常的奧妙,佛性雖然沒有形相,可是所有的相都離不開佛性。
所以我們剛開始「萬相都是假的」,不要住相,到最後的時候,我們研究到「萬相都是性」(萬相都是佛性),已經不都同角度。假如剛開始修道跟你講「萬相都是佛性」,那我們修不成道,為什麼?住在相裡面,已經死掉了,我們住相,心不靈活,已經在小的地方;我們都不住相,心才能夠寬廣,心很寬廣超越整個現象,超越整個現象沒有煩惱,我們的煩惱從住相來,住相了才有煩惱,各位就可以想像,當你煩惱的時候,你檢視一下這個煩惱從哪裡來?你會發現從住相而來,只要你相都不住了,煩惱沒有了,煩惱消失了,所以我們生活之中要用智慧、要用般若,要用我們佛性本身所具備的般若來生活,這樣的話生活之中,每一項每一事都符合真理,業都不造,業因都不種怎麼有苦果呢,沒有!那個時候我要來吃苦,沒有苦讓你吃;「那你現在苦因一直種一直種,我不要受苦我不要受苦,苦不了」,那個是從自己心地做起,所以後學都一直強調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可以成佛。
我們先從日常生活的心了解,那個我們也要用,那個屬於識心(生滅的心),這個心我們知道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你也要讓它發揮,知道這個功能作用這一次用了就消失了,可是我們佛性本體已經啟發,會攝用又歸體(歸到佛性本體回來),你再用又有了,可以沒完沒了,用不完的,我們佛性無量無邊。我們了解到,很多的這一些理我們平常都沒有接近,那沒有接近沒有研究,我們就跟隨以往所留下來的那一些去生活,就免不了又被現象綁住了,就不知不覺走入六道輪迴,我們就要在生活之中全部都是要了解。
所以佛性沒有生也不會滅,無來無去。我們了解,我們生從哪裡?無所從來。我們死到哪裡去?(無所從去),對!沒有去的地方,來也沒有來的地方。我們從這個話來講:「沒有來的地方、也沒有去的地方」,是不是都在當下?(是),不管是來、不管是去,都是在當下,所以當下就具備萬萬年,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當下已經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全部都是佛性本體,已經是佛性本體,不一樣了喔!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佛性沒有來也沒有去。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我們的佛性不是過去、不是未來、也不是現在,各位前賢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是什麼?(當下),還不錯!
【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佛又詳細說,我們的佛性本體非因所作(沒有原因作),非無因作(都沒有因也不對),非因非無因就把兩邊都標示出來,兩邊都不對;非作非作者(沒有作,也沒有作的人)。
【非相非無相】沒有相,但是也不是無相,很奧妙,我們佛性沒有形相,可是你說沒有形相,我們不是有一個了了分明的知覺嘛?(有),那個是不是相?在佛經來講這個就是相,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相,就已經落入相,所以祂不是沒有形相,只是這個相超越我們生滅的,祂屬於不生不滅的相。所以有時候我們從文字要活用,說「沒有形相就是什麼都沒有」,有時候祂是有,像我們語言,各位前賢語言有沒有相?(有),對,就是語言相;所以文字有沒有相?(有),有,文字相、語言相。所以這個都是相,我們有時候住相(住在語言、住在文字),最明顯假如我們跟人家在吵架,「唉!你就像豬」,是不是相?(是),語言相,我們對號入座會怎麼樣?很生氣,我是人耶!怎麼變成豬。所以要了解,文字、語言都是相,雖然它沒有很明顯的用形相表現出來,可是它已經就是相了,在佛經來講它就已經是相。
【非有名非無名】我們要知道,我們講佛性是一種勉強而說,因為要讓我們了解,所以用一個名稱,本來祂就沒有名,那沒有名我們就很難讓大家去了解知道,所以就用假名,說非有名非無名。像各位手上拿著大乘金剛經論,開頭的時候我們活佛老師講序言:「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就是你講的沒有很詳細的話,這個道就沒有辦法了解,雖然道沒有語言,可是還要借著語言來說,就是這個意思。
【非名非色】我們佛性不是名也不是色。
【非陰界入】陰就是五陰,界就是十八界,入就是十二入或是我們六入。
【之所攝持】不是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所攝持。
【是故名常】因為那一些都沒辦法把佛性攝受,所以佛性常住不遷如如不動,我們佛性是如如不動,所以哪一天我們都體會我們的佛性都如如不動、常住不遷、都永遠在、都沒有變化,那你就叫悟道了!悟道了沒?(悟道了),所以一定要悟道,這最親切的,我們可以知道、可以領悟的,這個整個就在我們身上。
【佛性即是如來】我們佛性就是如來,我們就是如來,我們就是佛。
【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釋迦牟尼佛又把佛法僧連在一起。佛性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我們佛性,就是最高的修持法門。法即是常,祂不會變化。
【常者即是如來】又把祂反過來說,常能夠永遠都在,那個就是如來。
【如來即是僧,僧即是常】因為從僧修成如來,所以如來即是僧,僧即是常。所以佛法僧就是一體的。我們求道都把三寶分成三個,所以各位有沒有看三寶?有沒有了解?好像我們求道那麼久怎麼現在才知道,就是我們活佛老師都一直說怎麼都沒人這樣講:「佛法僧就是一體」,「佛就是玄關竅,法就是五字真言,僧就是合同(跟道合了、同了)」,所以佛法僧就在身上,不是說要用三個,是一個,佛法僧是一個,而且就在身上,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佛法僧,所以往後各位都要上台講三寶就要這樣講,可以多拿一點,自己背熟一點,不熟的話你也給聽的人一本,讓聽的人也看著,就是這個意思,佛法僧就是要按照這樣講。不是說意守玄關、口念五字真經、手抱合同在拜墊,這樣才叫三寶,那我們不就常常要綁在那裡,那奧妙到哪裡去了?殊勝在哪裡?所以要知道,祂的殊勝就在身上而且又是一體:「佛玄關竅,法五字真言,僧合同,就在身上」。
那是台北一個前賢請後學到他的佛堂去講,後學說不要啦,人家會毀謗;前賢說「好啦,我們求道這麼久了都不知道」,後學在北部有講兩次,一次是比較早期在皓德講,一次就是那個前賢請後學講;後來這一次就有前賢把它變成文字,就影印出來大家就可以看到,因為講的有牽涉到不洩漏天機,所以就沒有流傳,就用文字來讓我們意會,那你能夠意會了,你把它整個能夠傳誦,所得到殊勝就是這樣,就在你的身上已經連在一起,你生活之中就用三寶,三寶在生活都用,都已經在用,不要等到我有災難了趕快用三寶,來不及了,了解意思嘛?那個已經來不及了,「車子已經撞上來了,啊來不及了,我趕快來用三寶」,你已經都在用了,車子撞上來你就應對了,災難過去了、沒有了。要知道說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之中用,很親切。
【以是義故,從因生法,不名為常】假如說從因、有緣生出來的萬相萬事,那個都一定是無常,它不會常。
【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因生】我們了解外道,所有的萬法都從因,然後遇到緣,因緣會合然後產生,都從因生。
善男子,是諸外道,不見佛性、如來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說,悉是妄語,無有真諦(諦=真實不虛之義,言真實之道理不虛妄,如俗事虛妄之道理,名為俗諦,涅槃寂靜之道理,名為真諦,見此諦理者名為聖者,不然為凡夫)
就是你不見到這一種諦理,真實的道理你就是凡夫。
佛就講我們凡夫看到熱水瓶、看到衣服、看到車子、看到住的房子、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馬牛羊,看到這一些形相,後來又看到很像,我有看過這一些東西,我有看過,就講是常(是不變化的),當知其實非是常也(都不是常),只要落入現象都一定是無常,都變化。
【一切有為,皆是無常】有所作為全部都是無常變化。
【虛空無為,是故為常】虛空都不會做,所以這個虛空代表我們佛性,我們佛性就好像虛空一樣,祂都無所作為,是故為常(祂都不會變化)。
【佛性無為,是故為常】我們佛性都無所作為。這個無所作為就是本體狀態,像虛空一樣,虛空不會做事情,但是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會現相,現相以後就會做事了。所以我們了解,虛空代表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無所作為,可是祂無所不為,什麼都嘛從佛性本體生發出來、做出來,所以佛性無為是故為常。
【虛空者即是佛性】虛空就是我們的佛性。
【佛性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無為】釋迦牟尼佛都把它連貫起來,因為我們看到一個就記一個,就便固定化,釋迦牟尼佛把祂連貫,說虛空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如來,如來就是無為(無所作為)。
【無為者即是常】無為者都不會變化,祂就是常。
【常者即是法】這個法,一般都是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那個法。
【法者即是僧】法就是僧。佛法僧就是一體的。
【僧即無為,無為者即是常】所以都把它連貫成一體,佛法僧一體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有為之法,凡有二種:色法,非色法】有為之法就有兩種,有色法跟非色法。
【非色法者,心心數法】數,就是數目,就是我們心看到現象,1個2個3個4個…,那個叫數,我們不會只有睜眼看一個相,我們眼睛一開就看很多形相了,很多形相裡面1234…,那個叫心數。所以落入文字有時候若不解釋意思,心數是什麼,不知道就是日常用的,你看了什麼那麼多的,那個都屬於數目,不只有看一個,有人眼睛一睜開馬上又眼睛閉起來的嘛?你睜開又馬上閉起來,又不止看一樣東西,也看很多東西,所以心數法。六祖講:「慧能沒伎倆」,為什麼說沒伎倆?假如我們有伎倆,就是有撇步(台語),有撇步就不是大道了,就不是我們每一個人要去走要去修的道路了,所以六祖就講我們心所起的那一些念頭,都不斷,不斷百思想,為什麼?因為佛性功能作用啊,那你怎麼要斷掉它呢?六祖講的真的就是我們生活之中運用,六祖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各位了解那個心數是什麼嘛?你對境啊,那你心:「我看到這個,我看到那個」,2個了,又接著3個、4、5、6…個,就一大堆了,就心數起了,所以我們心才外放,對境心數起,都被境拉走了。
所以我們研究道理很有意思,被境拉走是一個,迴光返照是一個,我們被境拉走比較好、還是迴光返照比較好?(迴光返照),迴光返照是要修道,在生活是要被境拉走;那你若不被境拉走,你就好像住在暗室一樣,整天都在黑暗的室內,你難道不用看燈光?(要),所以也要啦,所以「對境心數起」要不要?還是要啦!所以你看我們心性多麼活潑,很活潑:「你要修,好,回來,迴光返照;要了解凡塵事,好,出去」,快不快?很快喔,一念之間馬上就可以讓心跑的很遠,要收回來馬上叫它回來,回來了!現在我們差別在「流連忘返」(不要啦!外面比較好玩,等一下在回來)。
佛都把這一些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講說有為之法就是兩種,色法跟心法;心心數法就是我們所面對的現象;色法有形有相就是地水火風。凡塵的萬相萬事它的元素就是地水火風,就是又地水火風所變化。
【心名無常】我們的心名稱叫做無常。
【性是攀緣,相應分別故】心的性就是攀緣,這個就是在講我們的識心,凡塵用的識心都是攀緣,跟外面的緣相應,都能夠分別(分別就是了了分明,你現在看到什麼就能夠馬上知道是什麼)。
【眼識性異,乃至意識性異,是故無常】我們看的眼根面對色塵產生眼識,就是六識之一。它的性都不一樣(異就是不一樣),眼識的性跟意識的性,中間還有耳、鼻、舌、身,沒講出來,用「乃至」把中間包含在裡面,就眼識到意識,它們的性都不一樣,所以它們都是無常。
【色境界異】前面講六根,下面講六塵。色的境界不一樣,我們看到外面的景象也都千差萬別。
【乃至法境界異,是故無常】也一樣,本來色聲香味觸,然後才接著法,用「乃至」兩個字來代表,就講色跟法,一個頭一個尾,全部裡面都不一樣,所以它是無常。
【眼識相應異,乃至意識相應異,是故無常】就是相應。我們眼睛對著色塵,然後看到的形相,跟形相相應,那個很多不一樣的形相,你就不一樣的反應,就是異(不一樣),相應都不同。所以講說無常,沒有一個常態。
【心若常者,眼識應獨,緣一切法】假如我們的心是永遠都不變,常住的話,那我們的眼識就獨緣一切法(就所有的萬法,都我們眼識來獨緣),不可能這樣,它只有一部分,還有耳、鼻、舌、身、意,都不一樣,所以它只有十二分之一。
落入識了以後,要根塵相對,那根塵相對所佔的位置只有一點點,所以它不能代表一切法,所以都不同都不一樣,不是全部都歸於它管,所以心就是無常變化。佛一直告訴我們不用心意識修道,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它一直都不一樣,一直在變化,那我們用一直變化的心來修道,怎麼會成道,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後學是開始在催眠了嘛!因為我們真理的就有一點生澀,你若沒有用心聽,你會聽不懂,你若用心聽你會高興到飛上天。後學說晚上睡覺蓋著棉被都會偷笑,你就是要發生這樣喔,才是真正的有了解;若是沒有,你就要認真,人家都有這種發生,我怎麼沒有,好我就要認真聽,看什麼時候我蓋著棉被會偷笑!
對!成佛之路也在講這個,我們修道生滅心跟不生不滅的心分不清,那你要用什麼心來修道,都不知道啊,你不知道怎麼成道,所以鼓勵大家多拿!
【若眼識異,乃至意識異,則知無常】眼識跟意識都不一樣,這樣我們就知道,它都無常變化。
【以法相似,念念生滅】法很相似。
【凡夫見已,計之為常】我們凡夫看到,把它當成是常。
【諸因緣相,可破壞故】因緣會合的可以破壞。
【所謂因眼、因色、因明、因思惟,生於眼識】我們的眼識就要有眼睛、有形相、有光明、還要我們有心,才可以生出眼識。
【耳識生時,所因各異】它的因又不一樣。
【非眼識因緣,乃至意識異亦如是】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整個全部都不同,都是這個樣子。
【壞諸行因緣異故,心名無常】我們整個心都變化無常。
【所謂修無常心異,修苦空無我心異】整個心都變化,都不一樣。
【心若常者,應常修無常】心假如不變化的話,我們要常修無常。
【尚不得觀,苦空無我,況復得觀,常樂我淨】還沒有辦法觀到苦、空、無我,何況能夠得觀常樂我淨,就是已經證悟得到常樂我淨四德。常樂我淨,我們都有常樂我淨。常就是佛性不變之體;樂就是你已經得到那個常了,樂就跟著常,因為它沒有相對待,我們一般的樂都有苦,可是我們得到四德的那個樂,就沒有苦,全部都是樂,所以常樂;我,不是身體的我,是佛性的我,是如來、是佛;淨,就是清淨。所以後學都一直講,為什麼之前都跟各位講:「你只要聽後學講課,照後學講的去做,沒有成佛,後學在陪你們修」,為什麼那麼篤定的?就是因為後學已經體會到常樂我淨,那既然都常樂我淨,這個生滅變化都是小事,跟佛性都沒有關係,這個現象都是一轉眼就過了,我們佛性永遠在,常,而且落入現象,像台北前賢一直跟後學講,「你身體那麼差,還發心要來陪人家修道,不要啦!」都這樣跟後學說,後學說身體這麼糟糕都是短暫,佛性不會,佛性都是超越的,所以後學已經體會到「常住不遷、如如不動」,後學一定要教人也一樣體會到這一種狀態,我們佛性這麼寬廣、這麼奧妙,一定要體會,那你體會了以後、領悟了以後,你就脫離這個苦海,不要六道輪迴了,我們在六道輪迴真的很苦,尤其年歲大的愈大愈苦,年歲輕的還很好奇不覺得苦,等到年歲大了,哎喲!不要來了。現在假如再一次給我選擇,「重來一次,都一樣的過生活,從小到長大都跟現在一樣,再一次」,各位前賢要不要?(不要),不要啦,這麼艱苦,不要了,那個苦有的真的很苦,就不要了、不要了!我們可以選擇不要了,我要回歸本位,我要當佛了、當如來了,可是我想到凡塵我又可以來,我可以發愿來救渡眾生,不是說我們回歸本位就不見了,一樣可以再來,而且有的又可以留業潤生(就是留下一些迷惑的罪業,然後又來出生,渡化眾生),因為我們要發愿來的動力不強,你若是留業潤生,你一定要來,就已經現相把你推來,推來的時候你就可以渡化眾生,那個是比較能夠實現我們那個愿,你發愿要去實行,那你了解到了這麼殊勝的法一定要告訴別人,不能慳吝勝法,因為我們中國人都有留一手,你看!後學都絕對不留一手,只怕你不成佛而已,都一直講,你就要怎麼樣才會成,有沒有?(有),都可以體會出來,所以一點都不慳吝勝法,後學都希望我們眾生都修證成佛,都不用來了(不用來凡塵受苦)。
沒有到常樂我淨,我們就是都在生滅之中,那種生滅真的會疲厭(疲倦厭棄),就會有那種心;可是你到常樂我淨就沒有,它不生不滅、不會變化,都如如不動。
【以是義故,外道法中,不能攝取,常樂我淨】外道法就沒有辦法來攝取常樂我淨。
【當知心法,必定無常】這個心的法,就變化無常。
【心性異故】心跟性不一樣。
【所謂聲聞心性異,緣覺心性異,諸佛心性異】聲聞緣覺他們的心就不同了。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佛。到佛又不一樣。
樂跟我們的心相應,樂跟心不同;苦相應心也不同,不苦不樂相應的心也不同,貪欲相應的心也不同,瞋恚相應的心也不同,愚癡相應的心也不同,一切外道,心相亦異(心相都不一樣)。
【心若常者,亦復不能,分別諸色,所謂青黃赤白紫色】假如心是常,就沒辦法分別所有的顏色,就變成一個顏色。
【心若常者,諸憶念法,不應忘失】我們能夠有經歷、學過、知道,那應該不會再忘失。
【心若常者,凡所讀誦,不應增長】因為你一直讀誦,已經常了,在讀誦也是常,不會再增長,就已經對你智力的作用,利他都沒有。
【心若常者,不應說言,已作今作當作】已作是過去,今作是現在,當作是未來。心若常的話,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
【若有已作今作當作,當知是心,必定無常】就是不是常心。
【心若常者,則無怨親,非怨非親】心若常的話,也沒有怨、沒有親,沒有我們現在生活這麼靈敏,一點點都知道。
【心若常者,則不應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的話,就不應該說「這個東西是我的,這個東西是誰的,是老還是生」。
【心若常者,雖有所作,不應增長】已經不變化。
【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心性,各各別異,有別異故,當知無常】都是無常變化。
【我今於此,非色法中,演說無常,其義已顯】非色法就是心法,從心法裡面演說無常變化,義理已經都明顯的已經出來。
【說色無常】形相。
【是色無常,本無有生,生已滅故】形相無常變化,本來色沒有生,可是現在有生,生出來以後又滅了,我們在凡塵看很多的萬物都這樣:「本來沒有的,你把它種了就生出來,生出來不久又死掉不見了,又滅掉了」。
【內身處胎,歌羅邏時】這個就是懷孕時候的名稱,就是我們在母胎裡面。
【本無有生,生已變故】本來沒有生,可是生了以後一直變化,我們也都是一樣,生下來以後,小小一個,不會走不會吃,什麼都不會,在床上兩肢手兩肢腳一直踢一直搖,可是他會慢慢長大,都一直生已變故(生了以後他就慢慢變化)。
【外諸牙莖,本亦無生,生已變故,是故當知,一切色法,悉皆無常】就是有形有相一樣都是無常變化,因為無常小孩子才會長大,我們長大以後才會老,老了以後才會死,因為都是無常變化,都變正常的,都是這樣子。
善男子,所有內色,隨時而變,至初生時亦不同,嬰孩時異,乃至老時,各各變異,所有外色,亦復如是,牙異、莖異、枝異、葉異、花異、果異,凡夫無智,見相似生,計以為常,各各變異,故名無常,無常即是苦,若苦即是不淨。
【善男子,所有內色,…嬰孩時異,乃至老時,各各變異】小孩子的時候跟一直活到老的時候,都一直在變化,所以新陳代謝,像我們血液生出來到消滅共120天,所以捐血的也沒關係,你不捐血也一樣不見,你若捐血就剛好把那些不好的都抽掉,好的又生出來。
【所有外色,亦復如是,牙異、莖異、枝異、葉異、花異、果異】都一直在變化。
【凡夫無智,見相似生,計以為常】把它認為都是常態。
【各各變異,故名無常,無常即是苦,若苦即是不淨】苦就是不淨。所以常樂我淨的淨就是不苦,很清淨。
【可破可壞】色可以破壞。
【我者不可破壞,裂折生長】我就是講如來的我,不可破壞也不會生長。
【知色非我】形相不是我。
【非色之法】心法也是這樣。
【何以故,因緣生故】它是因緣所產生的。我們的佛性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佛性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所以只要是因緣所生的,當下都是空,都是沒有,都會不見。
【若諸外道,…,實非我也】外道以為專念那個就是我,佛就講專念之性不是我。
【若以專念,…,定知無我】會忘記,會忘記就不是我。
【若諸外道,…定知無我】外道就講,憶想那個就是我,那沒有憶想一定就是無我。
【說見人六指…定知無我】說看到人的手有六個手指頭就問他:「以前我哪裡見過你」,佛就講,若有我者,不應復問(不應該再一次的問),以相問故,定知無我。
善男子,是諸外道,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生,實非實,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計有,常樂我淨,而實不知,常樂我淨,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於外道。
【是諸外道,無慧方便】沒有智慧,用方便法門,
【不能了達,…,常樂我淨】在佛法之中取一點點,然後說「有,我有常樂我淨」。
【而實不知,常樂我淨】實在不知道常樂我淨的義理,裡面的內容是什麼樣的狀態。
【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於外道】佛法之中有真實諦。
【佛告文殊,汝今云何故於如來生涅槃想】你現在為什麼對如來產生這個涅槃想。
【如來終不作如是計】如來都不這麼樣想的,都沒有說「我就是佛、我成阿耨菩提、我就是法、法是我所」,如來都沒有這一種念頭。
【是故如來不轉法輪】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一般在講的要流通就講「大轉法輪」。那佛這邊為什麼說「不轉法輪」?就是已經進入實際的狀態,就是你已經得到法的內容、你已經得到法的最上乘;假如你再住轉法輪,這一些最上乘的法,你沒有得到,這樣了解嗎?這個已經不落入文字語言,已經進入實際狀況。所以佛講我不轉法輪,所以佛也講我不渡眾生,為什麼這樣講?從真理的角度。為什麼呢?眾生都是佛,那我渡眾生的話,我把眾生當成真的是眾生,那我是佛跟眾生就變成對立,所以我不渡眾生,等於眾生已經是佛,我為什麼要渡他,一樣啊,平等。
所以佛渡眾生是眾生的增上緣(增加向上的因緣),佛的本質沒有,佛講經說法49年,講的那麼努力,到涅槃的時候弟子問「我怎麼樣處理你講的這一些話」,佛說「我一個字也沒說」,那我們說「講的這麼努力,佛講妄言,講的這麼努力卻說一個字也沒講」,現在才有我世間人說「佛49年沒講的,都留給我來講」,各位前賢你聽了會怎樣?「哎喲,你也知道真理一點」,所以菩薩就問佛:「你根據什麼來講,你從成道到涅槃一個字也沒說」,佛就講:「依兩個法,一個是本住法,一個是自證法」。
本住法就是我們本身的佛性,那你依本身的佛性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沒有能所、沒有所說,所以一個字也沒說。
自證法就是他修,修到所有的萬法,都把它集中以後、歸納,歸納了以後,已經進入到他的佛性,所以祂沒有能說的我、沒有所說的法,那沒有能所就等於進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知道嘛!所以往後你若聽到釋迦牟尼佛49年沒講的,要留給他講的,就趕快去聽看看,看他到底在講什麼,啊不知道真理啦!
我們要知道真理喔,它是根據沒有能所,能所雙泯,能所都沒有了講,沒有能說的我、沒有所說的法,沒有我相、沒有法相,就是已經全部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也是要回來到這個,我們也是一樣啊,「不要說我能說,你來聽我說」,那能說就有所說啊!
之前後學不是一直在講,達賴喇嘛跟佛學博士在紐約對談,博士還不知道他錯在哪裡,他到歸空都還不知道他錯在哪裡,因為回來台灣以後跟大導演李安與武俠小說金庸作者在對談閒聊,真的他都不知道錯在哪裡。因為達賴喇嘛也沒講,達賴喇嘛只有那個樣子,你能夠體會就體會,不能體會就算了,所以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就是那樣。所以後學就講「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就在這一句話,「等到我講完了」,我相,「講完了」,那個「講」就是法相,就是已經生滅,所以還在生滅。達賴喇嘛第二次又講「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以我們凡人的腦袋瓜來想:「達賴喇嘛的記憶怎麼這麼不好,才一下子而已怎又忘記」,不是喔,達賴喇嘛是說剛才已經過去了,沒有過去心喔,剛才要問剛才已經過去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了解意思嘛!那個不是記性很不好,那個是真正的真理所在,沒有過去心,當下,你講理論一大堆,人家聽不進去,你要跟人家講「活在當下」這樣就好,簡單的不教,你教了一大堆,等一下,好!下課,什麼都沒有,要怎麼做都不會。你若說當下,原來我們當下具備萬萬年,萬萬年前、萬萬年後都在我們當下,所以要知道。我們前賢還很會問:「當下、現在有何不同?」很會問啊,後學說「現在」有過去、有未來,「當下」沒有。所以我們就了解,「當下」就是我們一念不生全體現(張拙悟道偈),我們全部一念不生的話,佛性整個都呈現,我們六根才動被雲遮,我們很多書,希望各位拿回去看,無限量供應,都希望各位拿,能夠修正成佛。
【譬如因眼緣色,緣明、緣思惟,因緣和合,得生眼識】我們眼緣的產生,就是要有形相、要有光明、要有思維(就是心)、要有眼睛,這四個緣和合了,我們眼緣才產生。四緣合在一起,我們眼緣才產生。我們之前都鼓勵,「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就是我們的佛性借著眼睛然後對外面看萬相了了分明,那個文殊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就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能不能夠應用就看我們當下的判斷;被形相引誘我們就住在變化無常的現象之中;假如你用文殊的般若妙智慧你就會看到形相之中有真理在,事都不離理(事情都有理在裡面),所以你看到相,相也都是性,你都看到性,所以看到性跟看到相一不一樣?(不一樣),我們要了解到,你假如是看到相,你就會注意「他是美醜、老年輕、男女」;你假如看到性,只要他會動,你就已經看到性,是不是容易平等,就不會去管他「漂亮醜陋,是年紀大還是年紀小、男的還是女的」,就不會注意了,就注意他有佛性,所以文殊就出來,文殊常觸目(就是文殊住在你的眼根),你看到現象你都應用文殊的妙智慧,這樣的生活會造業嘛?不會,不會造業要受苦嘛?不要,解脫了沒?都解脫了!所以要自己努力,解脫不是跪在佛前,「我都很苦,拜託拜託,幫我解脫」,可不可能?不可能啦,所以要自己研究真理,從因都不造,你因都不造哪有苦受,那沒有苦受就解脫了,就可以回到本位了。
【眼不念言,我能生識】眼睛不會講我可以生出眼識。
【色乃至思惟,終不念言,我生眼識】這整個,佛都把它分開,把裡面的內容全部分開(眼歸於眼、形相歸於形相、光明歸於光明、我們心歸於心),那四個合在一起,你的眼識才產生。結果佛都把四個分開,眼睛也分開,形相也分開,光明也分開,心也分開,四個全部分開,分開了以後你的眼識從哪裡;要會合你的眼識才產生;你若缺一樣,這四樣裡面(眼睛、形相、光明、心)假如缺一樣,都沒辦法呈現我們的眼識,眼識的產生沒辦法產生,只要缺一個就不行,要四個全部因緣會合才產生眼識。那產生了你看,我們那個眼識怎麼產生的都不管啦,是產生了以後我們才去應用,我們應用了以後又不朝好的方向努力,又都朝著負面的多!
眼識了以後,後學都講你都不要去百貨公司逛,這一下子心都被拉走了,「啊!這一樣這麼漂亮,不買可惜啊」,你身體都已經拖回家睡覺了,躺在床上還在想「啊,那一件沒買回來可惜」,什麼人的關係?眼識,你看多厲害!眼識很厲害!所以既然眼識會引誘我們(就是走入我們喜歡的內容),我們可以把眼識來訓練,訓練眼識:「我們看到的都是眾生的受苦」,這樣眼識會怎麼樣?看到眾生受苦,會努力來救他。會不會不一樣?跟你看到很漂亮的衣服不買很可惜,一不一樣?絕對不一樣啦!所以我們一樣可以訓練,你看到了,眼識會怎麼樣?你能了了分明,說這個可以穿就好。後學都講,我們坤道都會用很多錢在化妝品,很多錢在裝扮,後學說你活到老大家都一樣,形相也一樣,你看起來大家都一樣你分不出來,活到老,哎喲,怎麼大家都一樣,活到老都變成一個樣子,都一樣了,這樣就不用化妝了,就可以省掉很多錢,不然化妝品很貴,拿來化妝然後睡覺前又要洗掉,後學說不洗可以嘛?不行,會皮膚病。你看很浪費,老一輩的會說那麼貴的東西,買來化妝後又洗掉,很浪費!我們素顏最漂亮,不用化妝是最好看。
【眼識亦復,不作念言,我能自生】眼識不會有那個念:「我可以自己產生眼識」。眼識也沒辦法產生,那個想念也不是眼識,是我們的意識(第六的意識),眼識沒辦法。
【善男子,如是等法,因緣和合,得名為見(深思之)】就是因緣和合了,然後才叫做見,你有沒有看到?有,有看到,看到什麼?你看裡面有這麼多:「要有眼睛、要有現相、要有光明、要有心」,四樣的因緣合在一起,我們才能看見,所以這個見,眼睛的認識就是有四個因緣,你看都因緣會合才產生的,因緣消失了,其中一個光明都消失(都是黑黑暗暗,看不見什麼東西,景象又沒有,眼睛又閉起來),你看都沒辦法呈現識。
連怎麼講都講,從裡面:「咽喉、然後從舌頭、牙齒、嘴唇、語言、音聲」這樣講,你看很多因緣聚合才呈現這個現象。
【譬如因燧、因鑽、因手、因乾牛糞而得生火】以前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有火柴、打火機一下子就點燃,要用燧、用燧、用手一直鑽,鑽到草出煙,才有火出來。
【燧亦不言,我能生火…,我能自生】這個就講它的整個過程,都不是單一,很多因緣會合才產生現象,這一些現象的產生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它的根源,你知道它的綱要:「凡是因緣所生,當下即是空」,這樣你就掌握它重要所在,你能了解:「凡是因緣所生的東西,本身沒有性」,它本身沒有性,譬如我們身體,父母把我們生出來,我們身體的本身沒有性,我們身體的性是佛性,我們身體的佛性不是父母親所生。這樣知道嘛?承不承認?(承認),會想說「是啊,我的佛性也是父母把我生出來的啊」,不是喔!父母只有生我們身體,沒有辦法生佛性喔!
【如來亦爾,因六波羅蜜,乃至憍陳如,名轉法輪,如來亦復,不生念言我轉法輪】如來不說我在轉法輪、不說我在講上乘佛法,沒有那個念頭,所以這個很重要,就是內心裡面祂沒有那個心在,「祂沒說我就是佛,我就是在對眾生說法」,沒有啦,祂一樣跟眾生一樣平等地位,所以這樣沒有能說的我,沒有所說的法,那我們能所雙泯就能夠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後學就想我們最容易去了解,沒有能所是哪個動作?「有」,有沒有能所?後學昨天晚上才去想「有」(舉手答),真的沒有能所。
假如沒有生出那個念頭,就是真的轉正法輪,法就是正確的,是轉法輪,即名如來。
所以小括弧就把整個現況標出來,已經立在不生不滅的角度說實相法。
【譬如因酪因水因攢因瓶因繩因人手捉而得出酥】這個就講牛奶五味。我們台灣只有生產到乳酪,十二很大杯的牛奶煉成一片乳酪,然後再提煉就生酥,再提煉就熟酥,再提煉就醍醐,到醍醐的時候,我們拿來吃的話,身體的病就消失。後學看到經這麼寫很高興趕快要去買,我們台灣只有提煉到乳酪,再過去就沒有,若是酥就要吃餅,沒有要用喝的。所以佛就講,從乳酪要水、要攢、因瓶因瓶人手捉就可以出酥(生酥熟酥)。
【酪不念言,我能出酥…,故得出酥】記得往後各位前賢有到印度去的話,去找一找看有沒有提煉醍醐,看他們那邊有沒有提煉醍醐,有的話就買,因為那個可以治百病,吃了病都沒了,比買什麼藥都還要好,就怕沒有,買不到。
【如來亦爾,終不念言,我轉法輪】如來祂也不會說我在轉法輪,有說轉法輪的話,就有我相、有法相。
【若不出者,是則名為,轉正法輪,是轉法輪,即是如來】假如他沒有那個心,不出說我在轉法輪的心,這樣就真的在轉正法輪。
【譬如因子因地因水因火因風因糞因時因人作業而芽得生】有子(不管樹子菜子)、有地上、有水、有太陽、有火、有風、有肥料(糞)、有時間(若是下雪時候就不會出芽,要時間剛好溫暖,芽才會生出來)。
【子(種子)亦不言,我能生芽】種子也不會說我能生芽。
【乃至作業,亦不念言,我能生芽】認真在耕作,也不會說我能生芽。
【芽亦不言,我能自生】它也不會說我會生。
所以祂都沒有那個念頭,這樣才叫正確的轉正法輪。是轉法輪,即是如來(如來在轉法輪)。
【轉法輪者,乃是諸佛世尊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要轉法輪就要到佛世尊那個境界。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都不知道怎麼樣轉法輪。
【虛空非生非出】這個虛空沒辦法生、也沒辦法出來。
【非作非造、非有為法】說我們的佛性就是跟虛空一樣,不會生、不會出,不會做,不會去作東西,不是有為法。
【如如來性,佛性亦爾】如來性,佛性也是一樣。
【諸佛世尊,語有二種,一者世語,二出世語】諸佛世尊講話有兩種角度,一個是講凡塵用的,一個是已經出世,離開凡塵。
所以程度就有不同。
大眾也有兩種。這個人,一樣米養百樣人,就是有的他求的不高,有的他求的就很高,都不一樣,所求都不一樣。
拘尸那城就是釋迦牟尼佛要入滅的地方。波羅㮈就是佛逃離皇宮以後,第一個到的地方鹿苑跟雞園
所以有講小乘法,有講大勝法。
復次,善男子,求佛道者,復有二種,一中精進,二上精進,為上精進,轉大法輪,說常樂我淨,中精進言,無常苦空無我,諸佛世尊,凡有所說,皆悉名為,轉法輪也,無量煩惱,未調伏者,能令調伏,已調伏者,令生善根。
【極下根者,如來終不,為轉法輪】假如在非洲那個地區,那個人民程度就是很低,那個就是極下根,那極下根的話,如來終不,為轉法輪。所以我們了解,這邊佛講極下根就是一闡提(一點善根也沒有)。
【中精進言,無常苦空無我】就是講凡塵的現象。
◎剩下約7分鐘,課後問答。
問:劉講師請問一下那個清靜裡面有講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這種空無寂靜在性理心法角度我們怎麼去解說?
答:因為那個觀空就是要了解那個跟有相對,觀空那個空跟有相對嘛!觀空亦空,這個有的空,它也空啦!這樣了解嗎?就是拼除到兩個相對的,觀空亦空空無所空,這個空無所空已經沒有,有的已經相對了,它是一個絕對的一個空,那絕對的空因為它還沒有融入到我們整個佛性啦!所以它沒有能空所空,沒有,沒有能所,沒有能空所空,那所空既無,無無亦無,這個就把一層一層的遣除啦!把它遣除掉,然後遣除掉到後來,就湛然常寂,那個「湛」就已經進入到我們佛性的原始狀態,那個湛然常寂感而遂通,那個就已經進入我們佛性本來的狀態,所以寂無所寂,又沒有兩邊對待,所以那個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怎麼會突然問這個問題?
班員答:因為講不通。
答:因為從對待開始了以後就已經去掉絕對,絕對它有「能」跟「所」的微細,能跟所的微細最重要的是,那個我們沒有把空裡面融進我們佛性啦!你假如說到湛然常寂那就有了,可是到那個空無所空那個狀態,「它還是在還沒有佛性融入」,還是在空的狀態,一在闡釋微細的能所,能空所空,等到那一些都遣除了以後,ㄟ才進入湛然,湛然常寂就是佛性本體了,那已經是有了(真空妙有),所以清靜經後學就講說應該記得它開頭的兩個字,『清→一塵不染,靜→一念不生』,你應該把那個清經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把它更深入,你就可以一直源源(不斷),一直進入到那個老子所講的那個狀態。
問:剛剛上課有講到六祖慧能說:「慧能沒伎倆,對境心數起,最後一句菩提作麼長」,那最後一句,是不是劉講師所講:「心若常者,凡所讀誦,不應增長」也是這個意味?
答:六祖這個意思說:菩提作麼長,意思說:菩提怎麼可以生長?因為菩提是覺嘛!那你生長就變生滅啊!有生有滅就不是菩提啊!六祖的意思說作麼長,菩提不能長,不能生長,是這個意思,它跟你問的問題「心若常者,凡所讀誦,不應增長」不同,它跟裡面講的喔,你住在那個狀態就已經不變化了,那就不一樣了喔,不一樣角度啦!ㄟ在不一樣的角度。
問:請問可以在小孩睡覺時放心理心法的CD給他們聽嘛?然後讓他們種佛種。
答:哈哈!這個是可以啦!但是效果不很顯著,如果你一直放給他聽的話他會熟悉,因為在我們空白,一片白紙的時候,你一直給他吸收最上乘佛法那是很理想,因為他已經會吸收,雖然他還沒有辦法去分辨?可是他的佛性會把佛法吸來,吸收佛法,假如又累世有修持喔那更理想,是很好的方式。
問:正見是沒有起心動念,正念也是沒有起心動念,請問正見和正念有何差異?
答:因為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正見,正念都是八正道裡面,那後學就講只要我們一念不生都不要有念頭,那個就屬於正念,我們正確的念頭,那正見就是佛的正知正見,那我們沒有念頭的時候,那個就是我們佛性發揮出來正知正見,所以那個正見,我們要了解說我們為什麼當眾生?就是我們的知見,就是眾生知見,不是佛的知見,所以我們要走入佛的知見,所以佛的知見就在我們沒有念頭的時候,全部都萬緣放下,都一念不生那個時候就是正見,所以跟那個正念意思是一樣,只是說我們一般講那個正念,是在講我們都放下所有念頭,在講正見是講佛的那個正知正見,已經在佛的領域,不同的那個角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