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譬如有人,不遇風王,久住大海,作是思惟,我等今者,必在此死,如是念時,忽遇利風,隨順渡海。復作是言,快哉是風,未曾有也,令我等輩,安隱得過,大海之難。
這一段是敘述比喻的內容。
【必在此死】就會在這個地方死掉。
眾生如是,久處愚癡,生死大海,困苦窮悴,未遇如是,大涅槃風,則應生念,我等必定,墮於地獄,畜生餓鬼,是諸眾生思惟是時,忽遇大乘大涅槃風,隨順吹向入於阿耨菩提,方知真實,生奇特想。歎言快哉,我從昔來,未曾見聞,如是如來微密之藏。爾乃於是大涅槃經,生清淨信。
【眾生如是,久處愚癡,生死大海】我們眾生很久的時間都在六道輪迴,因為不知道修持可以脫離苦海,所以都在愚癡無明之中,就六道輪迴。
【困苦窮悴,未遇如是,大涅槃風】就是沒有得到好的修持方法,然後現在遇到佛講涅槃經,就是大涅槃風。
【歎言快哉】很讚嘆的來說:很痛快!
【我從昔來,未曾見聞,如是如來微密之藏】就是從往昔以來沒有聽過如來微密教化、微密寶藏。
【爾乃於是大涅槃經,生清淨信】我們眾生就在苦海之中都一直沈溺,現在遇到上天大開普渡,又我們研究性理心法,知道可以到達無上的正等正覺,這樣我們就可以脫離六道輪迴,就可以脫離苦海,所以很難得。
【如蛇脫皮,為死滅不】佛就問蛇若脫皮,牠是死掉了嘛?
【不也,世尊】弟子回答:不是死掉。
【如來亦爾,方便示現,棄捨毒身,可言如來無常滅耶】如來也是這樣,方便示現,示現在凡塵帶領眾生修道,現在要把身體放捨去除掉,所以棄捨毒身。可是我們眾生來講,我們對我們的身體都不敢用毒身,都是寶貝,身體都是寶貝。你看佛的身那麼殊勝,佛都要去掉,又講是毒身。
【可言如來無常滅耶,不也,世尊】佛問:是不是如來已經無常滅了,就已經是死掉?弟子回答:沒有死掉。
【如來於此,閻浮提中,方便捨身,如彼毒蛇,捨於故皮】好像毒蛇把皮脫掉,就是要長大了,舊皮脫掉。
【是故,如來,名為常住】如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常住不遷、永遠都在,而且如如不動,我們一定要體會。上個禮拜我們有詳細說,我們的佛性是無所不在,而且不會遷變的,因為沒有形相、也沒有生滅,是最殊勝。
【譬如金師,得好真金,隨意造作,種種諸器】好像打金子的師傅,得到好的金子,隨意可以造作,看是要手鍊、戒指…,隨意可以造作。
【如來亦爾】如來也是這個樣子;
【二十五有】後學都一直在講,就是要各位都有印象;二十五有就是三界,三有,有因有果,叫有。二十五有是詳細說,欲界有14個有,色界有7個有,無色界有4個有。後學再把內容說一下,
欲界有天道,天道有六欲天,6個。人道有四大部洲,4個。阿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4個,共14個。
六欲天裡面最低是四天王天;第二個忉利天,就是33天,東西南北各8天,中間有一個帝釋天居中,總共有33天。第三個夜摩天,第四個兜率天,第五個樂變化天,第六個他化自在天。摩醯首羅天屬於他化自在天管轄,所以魔王住在欲界最高的那一天,是屬於他化自在天。人有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北俱盧洲人民最長壽,有一千歲。我們南贍部洲是壽命最短,不滿百歲。東勝神洲人民有五百歲。西牛賀洲人民有二百五十歲。我們是最夭壽(壽命最短)。以上共有十個。再阿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4個,共14個。欲界14個有,有因有果。阿修羅道我們有時候都把它列入善道,可是佛在講的時候,都把阿修羅列入惡道,就是三惡道又加阿修羅道,因為阿修羅道好戰鬥,都要與人爭,好爭好鬥,所以佛不把阿修羅列為善道。
色界有(1)初禪,初禪已經離生喜樂地,已經離開欲界的生死,已經進入色界。(2)大梵天,因為很多印度的修道人,他們不是要修到回去無極理天,他們要修回到大梵天。(3)二禪(4)三禪(5)四禪(6)無想天(7)五淨居天,就有7個,7有。
無色界有4個,(1)空無邊處天(2)識無邊處天(3)無所有處天(4)非想非非想處天,有4個。所以加起來:14+7+4=25,所以25有,我們都要有印象。各位前賢我們現在哪一天?我們在人道的南贍部洲,所以在欲界。我們修就是要超出有因有果,進入沒有因,我們不造因,所以不用受苦,沒有因沒有果,已經超出了,超出25有,超出三界。
【於二十五有,悉能示現】如來在25有全部都可以示現,不管是哪一個色界、欲界、無色界都可以。
【種種色身】示現種種的色身。
【為化眾生、拔生死故】就是要渡化眾生,拔掉我們眾生的生死。我們在凡塵六道輪迴,就是脫離不了生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一直輪迴。我們了解,我們佛性本體裡面沒有生也沒有死,所以我們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努力修、修證出來。像我們上個禮拜講的,都已經到如如不動、常住不遷的佛性本體,那這個時候,我們的色身還給大地水火風土,那個時候就已經無所罣礙,那我們還沒有修證、還沒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修出來的話,我們被業力推,就會推到現相來又現相,那個都免不了的,是固定的一定的。我們已經修證到如如不動、常住不遷那一種常樂我淨狀態,身體就可以還給天地,天地也是一樣水火風土,都跟我們身體是一樣的元素,本質都一樣,天地的質跟我們身體的質都一樣,我們都要還,沒有一個可以不用還的,一定要還,早晚都要還,還給天地。各位準備好要還了沒?(哈),還沒啊,還要用,還要用很長的時間,我們還沒準備要還。所以各位,假如你還沒修證,還沒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把握,那你還給天地,你要去哪裡?你沒有路可以走喔,那個時候就很可憐,業力推,不管你行善作惡都是業力,行善的話業力推到天堂,當氣天神仙;作惡的話要落入三惡道,那個我們都沒辦法主宰。
可是我們現在有辦法讓我們可以主宰自己,所以就是要努力。假如我們還不很熟悉一些修證法門,那我們就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這邊前賢就修的可以跟五度空間相融會,他就是專門作萬緣放下,做到功夫都出來,各位想要知道怎麼做,可以問他,他做出來確實有功效。假如你聽的比較久了,也比較熟悉了,也了解到耳根圓通,那可以用耳根圓通來修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後學都一再講,我們先借著耳根,用不生不滅佛性的聞性,第一個聽是耳朵的功能,第二個聞是我們聽到聲音加入心意識,第三個聞性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我們用第三個聞性,用聞性先來聞我們周遭的一些聲響,因為我們在生活環境之中周遭一定會有聲響,然後我們聽到聲音的時候是佛性聽到,要用第三個,不要用第二個聞,第二個聞是這個聲音我想要聽、這個什麼很好、這個我不要我很討厭,這個叫做聞。那聞性不去分別它是好是壞,只是說我聽到了,聽到的那個是佛性,我們的佛性聽到聲音發生的地方就已經離開身體了,離開身體然後我們聽到,借著聞性我們聽到聲音,我們就稍微的依賴那個聲音,可是聲音會消失,消失的時候我們耳根就不用了,可是佛性沒有消失,佛性還在剛才聲音的地方,所以這個時候叫脫根;那聲音叫做六塵之一,聲音沒有了叫做脫塵,脫根脫塵,這個佛性祂離緣獨立(離開因緣祂獨自存在),所以這個叫靈光獨耀,獨自發出光明。所以我們就稍微的把這個狀態延伸,一直做,你做久的時候你自然如如不動的佛性,就整個在空間了,在我們這個空間不在身體了。所以這個是很確實的我們作工夫的方法。會不會很困難?(不會),就是不困難,可是我們要有恆心,你要做,做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佛性的本體」跟「佛性的功能作用」差別在:本體是脫根脫塵;佛性的功能作用是隨時在身上,功能作用是用了就沒了,可是本體是永遠不變的、永遠都在。
所以我們要找到本體,才可以成道成佛,就是這個本體在成道、本體在成佛,那你沒有找到本體的話就很渺茫,沒辦法成。我們有辦法成,就要去做,那你努力做,你只要累積時間,你就會融通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那個時候身體就可以不要了。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我們可以努力的,而且可以自己作到,那你當可以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無所依賴,這個時候你的靈光獨耀,那個時候你的脾氣毛病沒了,消弱不見了,你沒有修脾氣毛病,脾氣毛病自己不見了。所以跟著我們身體有脾氣毛病,你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還有脾氣毛病嘛?(沒有),沒有了,所以這個才真的叫真工夫。沒有脾氣毛病、沒有貪嗔癡慢疑,全部沒有,很理想。所以脾氣毛病深根蒂固,要去掉愈多,脾氣毛病不改不掉,愈改愈多,脾氣愈大。這個只要你肯這樣作,離身離境,沒有了,身也沒、境也沒,你脾氣毛病哪裡來,就無處來(來的地方已經沒有),就不會有,所以我們只要能夠時時都守住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就絕對可以成道成佛。當然我們現象之中,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也一樣要做,你不能閒閒就在那邊坐,一直坐,在那邊坐著如如不動的功夫,什麼事情都不做,這樣也不合中道。
後學都講我們有事情做事幸福,假如你全部都沒事情做,你會很苦惱,整天都吃飽閒閒,很難過生活。好不好過?(不好過),你太閒也難過,你都很忙也難過,所以兩邊,那我們剛好在中道,剛好事情都做的恰到好處,做的很高興。所以凡塵就是要中道,我們可以去做的,這個是我們可以掌握、可以去做的。所以在凡塵看我們擬定的方向要走什麼方向,這個就跟我們講,確實可以成佛成道的,只要你肯這樣做。
所以為了拔掉眾生的生死,佛就示現種種的色身。所以後學就講,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要了解修證的佛菩薩要打幫助道,所以幫助我們修道人。所以你在路上或是在環境之中,你遇到有一個不是很熟識的人沒有看過,可是看他的型態又是比較下階層的人,各位要了解喔,有時候是活菩薩示現,示現要點化、要跟你講什麼,有時候用身體講、有時候用語言講,會跟你說話,說了以後他轉個角就消失了不見了,那個都是活菩薩示現。所以活菩薩充滿我們整個宇宙虛空,很多的,可是我們遇到都不知道,因為我們都瞧不起。那個下階層一些人的生活狀態我們都瞧不起,不去注意,不知道他的那一種用心要來渡化眾生,我們都錯過機會。所以我們往後要了解活菩薩示現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邊。
【是故如來,名無邊身】無量無邊的身體。天氣熱的時候,有一陣輕風吹過來很舒服,那個也是活菩薩示現。可是我們都說那個是自然的,不會去想說是活菩薩來除掉我們鬱悶之氣。
【雖復示現,種種諸身,亦名常住,無有變易】如來雖然示現種種諸身,雖然示現很多種身,可是也叫做常住,亦名常住,無有變易,如來都不會變化的。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佛性本體因為沒有形相,所以不會變化,如如不動。
【是樹實為枯死不耶】樹木真的死了嘛?冬天的時候葉子掉光了,就剩下枯枝。
【不也,世尊】弟子回答:不是枯死。
如來在凡塵在三界裡面,也示現三種身,有時候示現初生,有時候長大了,有時候進入涅槃了。那如來本身實在沒有無常,都是常住不遷,如如不動。所以我們一定要體會常住不遷,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
如來密語,甚深難解。譬如大王,告諸群臣,先陀婆來。先陀婆者,一名四實,一者鹽,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馬,如是四物,共同一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時,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鹽,若王食已,欲飲漿時,即便奉器,若王遊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種密語。
【如來密語,甚深難解】如來密語很深很難了解。
【譬如大王,告諸群臣,先陀婆來。先陀婆者,一名四實,一者鹽,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馬】一個名稱有四種內容,第一個鹽;第二個器;第三個水;第四個馬。先陀婆,一個名稱有四個內容,鹽也叫先陀婆,器也叫先陀婆,水也叫先陀婆,馬也叫先陀婆。
【如是四物,共同一名】如是四種東西,同一個名稱。
【有智之臣,善知此名】有智慧的大臣,知道這個名稱。
【若王洗時,索先陀婆,即便奉水】國王在洗的時候,說先陀婆、先陀婆,即便奉水,趕快拿水給國王。
【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鹽】若在吃的時候說先陀婆,趕快拿鹽,要再加一點鹽。
【若王食已,欲飲漿時,即便奉器】國王吃飽了,要喝湯的時候,就拿器具(杯子或碗)給國王。
【若王遊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馬】國王要出去遊玩說先陀婆,即便奉馬,趕快牽馬給國王。
【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種密語】先陀婆就有四個。若是安靜無事時候,說先陀婆,我們就不知道要拿什麼。所以一個名稱有四個內容。
是大乘經,亦復如是,有四無常,大乘智臣,應當善知。若佛出世,為眾生說,如來涅槃。智臣當知,此是如來,為計常者,說無常相,欲令比丘,修習無常想。或復說言,正法當滅。智臣應知,此是如來,為計樂者,說於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或復說言,我今病苦,眾僧破壞,智臣當知,此是如來,為計我者,說無我相,欲令比丘修無我想。
【是大乘經,亦復如是】大乘經典也是這個樣子。
【有四無常】有四個無常。
【大乘智臣,應當善知】有研究大乘經典的這一些人,就是要了解到。
【若佛出世】佛已經出現在凡塵。
【為眾生說,如來涅槃。智臣當知,此是如來,為計常者,說無常相】我們有研究就知道,說如來為計常者(就是說什麼都永遠在,永遠都在叫常),如來就講無常相。破壞我們那個一直認為它都不會變的,都是這樣,對計常的來講。
【欲令比丘,修習無常想】要給比丘來來修無常,一切都變化。
【或復說言,正法當滅】講正法(讓我們能夠成道成佛的法)要滅了。
【智臣應知,此是如來,為計樂者,說於苦相】如來為計樂者(在凡塵過的很快樂,有錢有地位過的很快樂者),說於苦相(說你這個快樂快要消失掉了,苦要來了,讓他能夠趕快即時回頭)。
【欲令比丘,多修苦想】我們遭遇到困苦的生活狀態,你事先心裡面都要有計畫。
【或復說言,我今病苦,眾僧破壞,智臣當知,此是如來,為計我者,說無我相】我們都把身體的我看的很牢固,說這個身體就是我。那如來為了這一個對我相很強的人,說無我相,說身體是天地的物質,不是我,這個我不實在、不存在,凡塵沒有這個我。
【欲令比丘,修無我想】沒有身體的我,才會進入佛性本體的我。
【或復說言,所謂空者,是正解脫】所謂空就是正解脫,我們有就煩惱,空就什麼都沒有,解脫了,煩惱都消失了。
【智臣當知,此是如來,正解脫無二十五有】正解脫沒有25有。所以有,就是有因有果,我們凡塵都是以擁有為快樂,可是修道是以空無為快樂。有就煩惱,沒有就快樂。所以這個是在心境上說,在我們心境上來講,全部都沒有就沒有煩惱,就可以解脫了。所以話的內容,及我們如何解說,一定要有智慧。
【欲令比丘,修學空想】我們了解那個空想,真正的萬法皆空,空性即是佛性。我們一般凡塵在傳誦,都是萬法皆空,後面那一句都沒有接下去,所以萬法皆空,每樣都空,空空(台語),人都變空了。所以要了解到,那個空想,虛空之中無限的大,我們佛性就是無限大的虛空一樣。
【。以是義故,是正解脫,則名為空,亦名不動】真正的解脫就是空,也叫做不動(如如不動),我們的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常住不遷。
【謂不動者,是解脫中,無有苦故】我們解脫裡面,沒有苦。
【是故不動,是正解脫】如如不動就是正解脫。
【為無有相】沒有形相。
【謂無相者,無有色聲…,常不變易】就如如不動常住不遷,不變易。
【是解脫中,無有無常】解脫裡面全部都是常,常住不遷,沒有變化的,所以沒有無常。
【熱惱變易】沒有熱惱變易。
是故解脫,名曰常住、不變清涼。或復說言,一切眾生,有如來性。智臣當知,此是如來,說於常法,欲令比丘,修習常法。是諸比丘,若能如是,隨順學者,當知是人,真我弟子,善知如來,微密之藏,如彼大王,智慧之臣,善知王意。
【是故解脫,名曰常住】解脫,常住不遷、如如不動。
【不變清涼】祂不會變化,因為沒有形相,所以不會變化,非常清涼。
【一切眾生,有如來性】一切的眾生,全部都有如來的性。
【此是如來,說於常法,欲令比丘,修習常法】要我們都學常住不遷、如如不動。
【微密之藏】微密的寶藏。
【如彼大王,智慧之臣,善知王意】知道國王的意思,就會拿什麼給他。
【如是大王,亦有如是,密語之法,何況如來,而當無耶】國王都有法(有這個密語),就是一個名有四個內容,都有這個密語了,何況如來會沒有。
【是故如來,微密之教,難可得知,唯有智者,乃能解我甚深佛法】
我們了解微密之教(很微細微小,那個秘密的教導方法),難可得知(很難去知道),那唯有智者(唯有有智慧的、有般若的),乃能解我甚深佛法(才可以了解甚深的佛法)。
我們都有研究過金剛經,後學就講金剛經就是這一段:「微密之教,難可得知」。第一分完全都沒有說話,而且又經過31歲到68歲,這麼長的時間都是到吃飯的時候,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那個都是微密之教,都沒有講話;難可得知,你很難去知道那個是什麼意思。我們研究過了,可能各位也很快忘光光了,要了解到,佛祂已經成佛了,可是祂不住在佛的形相(佛已經無我相,沒有我),然後一千兩百五十個坐著要聽講經說法,如來一句話也沒說(沒有法相),所以沒有我相、沒有法相,然後又敷座而坐(沒有非法相)。
所以從31歲成道一直到68歲講金剛經,這麼久的時間都這樣,每天都示現,每天都同樣的動作。那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人(解釋空的道理最拿手),竟然看了這麼久的時間才看出竅妙,所以就讚嘆稀有。所以假如沒有了解這個微密之教,用身教來代替言教,你沒有體會沒有領悟,那個稀有就沒來由(沒事怎麼突然說稀有),要飯吃飯有什麼稀有,每天都在做。所以一表現出來,就已經是無上大法,最上乘的佛法,我們要修就是要修到無我、無法、無非法,只有這樣。把我相修持掉,沒有我相;把法相也相修持掉,沒有法相;把非法相也努力堵住,沒有非法相;這樣就已經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呈現。那我們看須菩提還看出來,雖然看了三十幾年,那如果我們活了三輩子或三百多年來看的話,看得出來嘛?所以我們了解,那屬於根器問題。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看了三十幾年,才看出佛在教我們最上乘佛法,所以才讚嘆稀有,那個不是在講空話,那我們一般解說成是敘述生活的狀態,那就差的遠了。佛是用祂的整個生命來告訴修持的方法,我們竟然把它看成那個是敘述生活細節,本來最有價值的,這樣就沒價值了。只要按照第一分講的,已經無我了,無法了,無非法,這樣就成佛了,後面的言說都是多出來的。真正的就在第一分而已,就在那一種日常生活裡面,我們要了解,很深的道理不是一定要用言說。
後學看大藏經很多裡面都是用身體語言,笑一笑你就領悟了,我們在笑個一輩子都還沒領悟。所以佛的教導方法是很活潑的,不是都固定,我們假如能夠體會到佛所傳達出來的訊息,我們按照那個方式去做,那就不會錯了,我們一生努力的方向:「無我,無法,無非法」這樣子而已。簡不簡單?不敢講,那很困難!我們了解,要去掉無我,就已經很困難了。我,雖然不是社會賢達,不是說很有社會地位,但是對我這個身體也是很堅持,我就是我,不能危害,不能侵犯。我們了解,真的你要消除無我,你要從佛性本體入手,你真正的進入佛性本體以後,這個身體真的是假的,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給我用,可是我們都在身上作工夫,我們為什麼做了幾十年工夫都沒有呈現效果,就是在身體作工夫。各位要記得六祖講:「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你為什麼把功課立在臭骨頭上面,這樣你就了解,在身上作工夫是錯的,一定要心性,從心性修才會成道成佛,你從身上不會成,修證者都很確定,你從身上都不會成,只是說多活幾年而已,不會成,你一定要從心、從性。
顏回三十二歲就過世了,我們現在都還知道他,跟我們又沒有親戚關係我們都知道他的名字顏回。我們知道祖父名字的人舉手看看?(2個),祖父再上去那一代知道名字的舉手?沒人舉手了,你看才幾代,這麼短的時間,我們為了子孫打拼,我們現在子孫都沒有紀念懷念,那顏回跟我們非親非故,我們又知道記得牢牢的,「居陋巷,簞食瓢飲」,對顏回又很熟悉,「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顏回所有的過程我們都背得很熟,沒有去體會。顏回為什麼「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他的快樂不是裝給人家看的,是真的從心裡面快樂出來的,就是常樂我淨,他就是體會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所以快樂,那個快樂,外面的身體沒得吃沒關係,身體早死的話早點解脫。我們這慢死討僥倖,早死早超生(台語)。
所以活要活的有意義,我們要努力方向正確,就是追求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本體啦!我們在凡塵用的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那功能作用修不成道,一定要佛性本體才可以修成道。所以一定要找到本體,那我們要找本體不是很困難,你若剛好閒閒沒事,你萬緣都放下,不要產生一個念頭,你都萬緣放下,這個時候你那個靈敏的覺就出來,那個靈敏的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困難,你只要都萬緣放下,不要有事情了,什麼事情都沒有了,這個時候靈敏的覺性,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你一直做一直做,做久一點,祂的功能大用就全部都出來。開始的時候,第六感特別敏銳,你今天會遇到什麼人會遇到什麼事,你都會事先知道,那個是我們佛性的功能,那如果我們愈靜,我們那個功能就作用愈大,然後一個禮拜、一個月、一年、很久的時候,你都會事先會知道,我們不是追求那個,那個是自然呈現。
那我們所追求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要怎麼做,這個是最重要,日常生活我們都要過啊,那過日常生活的時候,記得:「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造業。我們不要事情來了很煩,事情過去了來檢討。大概我們的毛病都這樣,事情來了有夠煩的,都不太想要處理,過去了再來檢討:早知道那時候就如何如何就好,那都來不及了。所以我們要事來,來的時候我們要歡喜心甘願受,去接受,接受的時候去應對,應對的時候按照真理,不要落入情緒,不要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就有取捨,有取捨就造業,有造業就受苦,這個是一定的道理。後學一定會講講到讓你會背,講到往後後學講第一個字,底下你就可以背出來了,一定要這個樣子,因為它不會變,因果道理不會變,是一定的。那我們可以在因的時候努力,所以因的時候,事情來了,我們去應對按照真理,事情過就拋開,不要記在腦海,過就過了,不管是吃虧也好、佔便宜也好,都不要管它,都拋開。所以這樣的話,我們都清淨,那你能夠清淨就回歸到本性,回歸到本性我們的修持就愈深入,那我們性理心法無底深淵,你愈進入愈深。
所以淺淺的「謝謝您」,那邊還有一堆,要拿回去給親朋好友看,不管有沒有求道、不管有沒有研究性理心法,都可以看。然後看了以後,想要再更深入一點,再看「形而上謂之道」,就比較深入了。「謝謝您」大概還有四、五百本,希望大家都拿。
所以我們了解國王都有密語,如來為什麼會沒有,一定也是會有。所以「微密之教,難可得知」,後學就講到金剛經的第一分,那個就是微密之教。
【唯有智者,乃能解我甚深佛法】唯有深入研究的智者,就可以了解比較深的佛法。
【非是世間,凡夫品類,所能信也】這個這麼深的佛法,不是我們凡塵凡夫的品類,就是在社會爭名奪利的那一些人所能夠相信的。他都沒辦法了解內容。
【不知如來,微密藏故】微密的寶藏都不知道。
【薄福德故】福德很薄。
復次,如來正法,將欲滅盡,爾時多有,行惡比丘,不知如來,微密之藏,懶墮懈怠,不能讀誦,宣揚分別,如來正法。譬如癡賊棄捨真寶,擔負草木,不解如來,微密藏故,於是經中懈怠不勤。哀哉,大險當來之世,甚可怖畏。苦哉眾生,不勤聽受,是大乘典,大涅槃經,唯諸菩薩摩訶薩等,能於是經,取真實義,不著文字,隨順不逆,為眾生說。
【譬如癡賊棄捨真寶,擔負草木】賊很笨,金銀珠寶都不要,去擔一些草木,有夠笨的。
【微密藏故】微密的寶藏。
【於是經中懈怠不勤】在涅槃經裡面都不加以解說、推廣。
【哀哉,大險當來之世】當來之世很危險。
【甚可怖畏】就是已經沒有正法的時候,世上很多事都不可想像。
【苦哉眾生,……隨順不逆,為眾生說】這個也是等於告訴我們,我們在大涅槃經裡面要取真實義,不著文字,要進入實在的義理,然後隨順義理為眾生講。
復次,如牧羊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羊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詣市賣之。時有一人,為子納婦,急須好乳,以供賓客,至市欲買,是賣乳者,多索價直。是人語言,此乳多水,實不直是。值我今日,瞻侍賓客,是故當取。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復乳味。雖無乳味,於苦味中,猶勝千倍。何以故,乳之為味,諸味中最。
【如牧羊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羊女賣羊奶,為了貪圖利益,羊奶加兩分水,這樣能賣的比較錢,賣給剩下的人。
【牧羊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買到的人又多加兩分水,這樣就加了四分水。
【轉復賣與,近城女人】再賣給靠近城市的女人。
【彼女得已,復加二分】又在加兩分水。
【轉復賣與,城中女人】不是近城了,已經在城中了,多加兩分水賣給城中的女人。
【彼女得已,復加二分】你看,這樣兩分水一直添加,整個都快變水了。
【詣市賣之】拿到市場賣。
【時有一人,為子納婦】要幫兒子娶媳婦。
【急須好乳】急著要好的羊奶。
【至市欲買】到市場去買。
【是賣乳者,多索價直】要賣給他很高的價錢。
【是人語言,此乳多水,實不直是】這個羊奶全都是水,沒有那個價值。直就是價值。
【值我今日,瞻侍賓客】我今天要招待我那些客人。
【是故當取。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復乳味】這個時候都沒有羊奶的味道。
【雖無乳味,於苦味中,猶勝千倍】在苦裡面還贏千倍。
【何以故,乳之為味,諸味中最】以往修道者能夠喝到牛奶、羊奶,他們都說所有吃的裡面,它是最高級的最高等。
善男子,我涅槃後,正法未滅,餘八十年,爾時是經,於閻浮提,當廣流布,是時當有,諸惡比丘,抄略是經,分作多分,能滅正法,色香美味,是諸惡人,雖復誦讀,如是經典,滅除如來,深密要義,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當知如是,諸惡比丘,是魔伴侶,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而言,如來悉聽我畜,如牧羊女,多加水乳,諸惡比丘,亦復如是,雜以世語,錯定是經,令多眾生,不得正說、正寫正取,尊重讚歎,供養恭敬,是惡比丘,為利養故,不能廣宣,流布是經,所可分流,少不足言。如彼牧牛,貧窮女人,展轉賣乳,乃至作糜,而無乳味。是大乘典,大涅槃經,亦復如是,展轉薄淡,無有氣味。雖無氣味,猶勝餘經,越踰千倍,如彼乳味,於諸苦味,其勝千倍。何以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於聲聞經,最為上首,喻如牛乳,味中最勝。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諸惡比丘,抄略是經,分作多分】惡比丘有抄經,可是有省略很多,那分成很多份。
【滅除如來,深密要義】把如來深密要義都滅除。
【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我們凡塵有一些蠻漂亮的文飾(就是文辭來裝飾那一些沒有意義的語言)。
【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受畜一切,不淨之物】比丘就是魔的伴侶,跟魔是一樣。
【而言,如來悉聽我畜】說講如來允許我有這一些東西。
【如牧羊女,多加水乳】好像牧羊女多加水乳。
【諸惡比丘,亦復如是】諸惡比丘也是這個樣子。所以這邊講不淨之物,就是我們凡塵所有的一切有形有相的這一些物質,佛都不允許他們有,所以擁有了就講不淨之物,受畜不淨之物。
【雜以世語,錯定是經,令多眾生,不得正說】參雜很多我們世間的語言,錯定涅槃經,多令眾生,不得正說,佛所講的我們聽不到。
【正寫正取,尊重讚歎,…,所可分流,少不足言】就是把裡面真正的經典流露出來是很少,都不值得語言。
【雖無氣味,猶勝餘經,越踰千倍】還贏其他經典。勝過很多。
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有丈夫相,所謂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則無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為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為男子。
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之聚。何以故?以說如來,祕密藏故。是故,善男子善女人,若欲速知,如來密藏,應當方便勤修此經。
【大乘典,大涅槃經,有丈夫相,所謂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則無男相】各位前賢,大乘典大涅槃經,有丈夫相就是佛性。我們人假如不知道佛性,他就不能稱為男子漢大丈夫。女生也是一樣,知道佛性就稱為丈夫。所以佛沒有男女相,只是看我們對佛性的認知多不多,認知多的話就稱為丈夫、大丈夫,女生也是一樣也稱為大丈夫。那假如男人還不知道佛性,就真的變成女人了。
【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為女人】就真的仕女人。那女人知道佛性她也是大丈夫。
【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為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為男子】你看是不是佛也講這樣!不是後學自己稱呼的,佛所講的。女人假如知道自己本身有佛性,就是跟男子是一樣,男子就是大丈夫。
【不可思議,功德之聚】不可思議的功德聚在一起。
【以說如來,祕密藏故】說如來秘密的寶藏。
【若欲速知,如來密藏,應當方便勤修此經】就是修涅槃經。
我們了解這一段就是菩薩品。
因為我們看的涅槃經就是純陀最後的供養者,最後供養佛的就是純陀。
【佛言,善男子,云何疑心,汝當說之,當為除斷】佛就對純陀講,你在懷疑什麼,你要說出來,為你除斷你的疑心。
文殊師利言,純陀心疑,如來常住,以得知見,佛性力故。若見佛性,而為常者,本未見時,應是無常;若本無常,後亦應爾。何以故?如世間物,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是等物,悉是無常。以是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無有差別。
【如來常住,以得知見,佛性力故。若見佛性,而為常者,本未見時,應是無常;若本無常,後亦應爾】說本來無常,後來也一定是無常。
【何以故?如世間物,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好像我們的身體本來沒有,現在有了,現在有再一百年就不見了。
【如是等物,悉是無常】各位前賢,我們是常、還是無常?(眾說紛紜)。本無今有,本來我們沒有,現在生下來有了,再活了好幾十年,可是在一百年以後,我們在哪裡,不見了,以有還無,所以這個「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就是我們。所以如是等物(這一些東西),悉是無常(都是無常變化)。所以我們的身體都是無常變化,都新陳代謝,我們新的細胞生出來,舊的細胞死掉,又新的細胞生出來,舊的細胞又死掉。所以我們新的血生出來,到舊的血不能用淘汰,共120天,一直在新陳代謝,所以小孩子會長大,然後長大了以後就會進入中年老年,然後就會死掉,這個叫無常變化。我們只要有現象,一定都無常變化,不會是常住不遷、不會是如如不動,除了佛性,除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如如不動常住不遷,不會變化,剩下的都變化,所以都無常變化,都是無常。
【以是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無有差別】都一樣。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各位前賢佛說的,本來有現在無,本來無現在有。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有法,無有是處。所以從佛講的偈語,我們了解「本有」,我們本來就有佛性,現在都沒有把佛性請出來用,所以「今無」。
「本無」,我們本來沒有身體,現在有身體,現在有又生出身體。
所以三世有法,過去、現在、未來若是有法存在,沒有一個地方是對的。了解嘛?不了解才是正確喔!你若了解就很厲害了。
這一篇後學再解說,我們要了解凡塵的真理,是如如不動常住不遷那個才叫真理,那假如「本有今無」,本來我們有的佛性,為什麼現在沒有?為什麼現在都不見?那個就等於我們都迷昧了。那「本無今有」,本來沒有身體的,我們現在有。假如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有法,那就沒有一個地方是對的。所以我們了解,佛講這個意思就是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有,現在又有;那我們現在的身體本來沒有,現在有,身體一定會歸還到沒有,所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法,都沒有法的法就是正法。不是在講文字遊戲喔,是講真理喔!都沒有的沒有,就是正法。晚上睡覺的時候想想看,沒有沒有,正法。念到迷糊就睡著了。所以佛講的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就是沒有一個地方對的,就是我們的佛性在就是在,再怎麼久都在,那身體雖然現在有,可是身體會不見,那身體不見了就歸到無,有就有、無就無,這樣都沒有法,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沒有,都沒有,這樣才對。若是有,不對,無有是處。這樣聽懂嘛?(懂),很奇怪,應該迷糊才對,還說懂!
迷糊才對,為什麼?因為他講的跟我們現實有差距,佛性有,本來就有,永遠都有,可是我們眾生都不知道有;然後身體本來沒有,現在有,有就是有,身體未來沒有,未來還沒到。
所以以我們的認知,這個講的就跟我們現實差的很遠,可是這個是屬於真理部份。有的佛性,永遠都有、永遠都在。然後沒有的身體,你雖然現在有,你一樣還會沒有,沒有你再現有,一樣還會再沒有,就這樣的六道輪迴,所以佛的意思是這樣。所以沒有法,有法就是假的,沒有法才是真理。這樣了解嘛?不敢回應了,又回應又不對!其實我們這樣也是愈了解愈透徹,愈知道佛到底要講什麼,就是讓我們知道「本有」的佛性你要啟發,你要應用;「本無」的身體你要趕快借著身體來修證修持,這樣才不會枉費,枉費我們現在現相在凡塵,你都沒有好好利用身體。
所以要知道,雖然現在有,可是你不久剎那我們就不見了,雖然我們說一百年很久,不久喔,眨個眼就到喔,尤其佛的時間更短,一剎那,好幾千年過了,我們不可想像,好幾千年我們要幾世,一世都一百歲不到,那好幾千歲好像都不是我的事。可是我們要知道,好幾千歲、好幾萬歲也都是我們佛性裡面的事情,就是我們本身的事,所以凡塵都沒有法,沒有法才是正法。就像我們沒有念,就是正念。這樣比較容易記!你都沒有念就是正念,你有念就是邪念。那你有法就是邪法,沒有法就是正法。這樣更容易記!你全部都沒有法,那個就是真理,你說有法,那個是暫時顯現,它還會歸於沒有。
所以佛講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佛講這個會讓我們頭腦打結,看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講什麼,可是當你擬清了以後,真理整個就呈現出來。
佛又講以這一種義理來說,諸佛菩薩跟聲聞緣覺(聲聞修成就是阿羅漢,緣覺修成就是辟支佛),所以諸佛菩薩跟阿羅漢、辟支佛,亦有差別(也是有差別),亦無差別(也是沒有差別),有差別就是活菩薩已經修證到究竟了,然後阿羅漢、辟支佛還在中間,這樣就是有差別。那如果沒有差別,就是不管諸佛菩薩、不管阿羅漢、辟支佛,他們都有佛性,這個叫沒有差別。了解清楚嘛?(有),所以佛講的也蠻詳細,只是我們的了解程度到底是到哪裡。
其實文殊就是幫助釋迦牟尼佛大轉法輪,文殊菩薩怎麼會不了解,文殊菩薩故意講的,故意講給我們眾生知道的。
迦葉頭腦就轉得快,如佛所說(如文殊菩薩所說),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性無差別(沒有差別的地方就把它點出來,在上面亦有差別,亦無差別,可是迦葉就把它點出來:「性」無差別)。
佛要講之前,都有告誡諦聽,諦聽的意思就是誠實的來聽,不要有成見,你心裡面有你的意見來聽,那就不叫諦聽,我們一般人也有時候都會,自己有自己的成見,自己有自己的想法,那跟佛講出來以後,你會比較。那佛不希望我們是這樣,這樣的話,佛所講的法被我們打折,效果不大,佛就不說。
所以有時候雖然沒有那樣記載,假如聽課裡面的人,心中有意見可是他沒有講、也沒有表示,那佛會沉默,佛就整個停下來不講,因為沒有諦聽,沒有諦聽佛不講,因為講了以後,佛所說的法被打折扣。所以神通第一目犍連,趕快入定,然後去找看看哪一個心裡面有意見,目犍連趕快出定,走到那一個人旁邊然後把那個人衣領抓起來,拉到外面去,不讓那個人聽,然後拉出去以後,佛就開始講,奇不奇怪!我們有時候都沒聽過這樣,講歸講,想歸想,你講你的,我想我的,我們很多都有這種狀態,可是佛在講的時候,都會告誡諦聽,那你不諦聽,佛就不講,因為佛講出來的是非常重要,很殊勝的,你不能把佛講的打折扣,所以後學看到目犍連去把人抓出來,還真的很厲害,還知道人家心裡面在想什麼。
後學在後天廟還是小孩子的時候,13歲就打坐,因為後學很嬌小營養不良,後學在慈惠堂瑤池金母服務,那有三個階層的乩童,就是有打坐的佛菩薩借竅;有扶桃筆,就是很大的桃筆,要兩個人一人扶一邊,像三才開沙一樣,可是那個是很大的一支桃筆,兩個人一人扶一邊寫字,寫給那個地才看,這是第二種;第三種就是跳的乩童,就是拿劍刺自己的背,刺到流血,有的拿針把自己的臉穿過去,可是就是要我們知道,有神在你才有辦法這樣做,不然你受傷就不得了。那因為後學很嬌小就屬於打坐的,打坐的在瑤池金母慈惠堂來講,是屬於比較高的神佛來借,那扶桃筆跟跳的乩童是屬於比較低層次的神。那因為後學年紀輕,心清沒有落入凡塵的塵垢,所以很容易就進入狀況,所以後學時常一個人看守著廟,後學一個人在守著廟就爬到廟的正上方空中看守著廟,廟的周遭都種花,別人都是種稻穀,可我們這邊廟周遭則是種花在賣,竟然有人晚上來偷剪花,他都不知道後學在天上看著他,因為那時候廟周遭種劍蘭,劍蘭初一、十五一支可以賣15元,平常則一支賣5角,所以價錢好的時候人家就去偷剪,後學說這個人心喔,沒錢就不要插花就好,竟然就有人在偷剪花。所以後學說我比現在我們裝的電眼還好用,電眼還有限制,後學在天空看都沒有限制,你剪完花跑去哪後學都知道。因為那個時候小孩子靈清,所以修起來就很快。然後我們廟裡初三、六、九、初一、十五都可讓人來問神請示,你若有困難,你就可來請示。因為後天廟沒有像我們先天,三炷香五叩首,佛就來了,沒有那樣,沒這麼好的。可是你虔誠佛菩薩也會來。
那因為後學那個時候自己沒有念頭,然後來問的人想要請問問題,他一定有念頭,那他有念頭以後,他的念都發射出來之後,後學都接收到,問的人還沒開口問,後學就馬上回答他,他就說這個神怎麼這麼靈。後學在想,不是喔,是人喔,不是神,可是你還沒問,後學就回答,你會覺得很奇怪嘛,說這個神很靈,然後就會再去找其他人來請示問題,就愈來愈多人。後來後學就不用,那主持就講,你幫他解決就好啦,不然我們的地點在山上,人家一次、兩次來問沒來,人家就不想來了,因為廟在陽明山半山,離市區有一段距離。到後來後學就想,那是後學在幫人家解決,又不是神幫人家解決問題,那後學又沒辦法了解到他的宿命,後學只是知道他心通而已(你在想什麼後學知道),宿命通後學還沒學會,若是宿命通學會了,就比較能幫他解決問題,那個就比較好。所以那個時候,後學就興起不如歸去那種念頭,不要當神棍那種念頭,後來才真的投入性理心法,不然以後學那種後天廟的成就,比現在社會上一些還來的更如意,可是那個都是短暫的變化的,真的會很神奇,還沒到的事情,真的後學會知道,比如說下個星期陽明山的路上會發生車禍,後學一個星期前就知道,所以那時候在山上也是過得很有意思,後來因為對佛經很多的疑問,所以全省各地寺廟去走走,到新竹山上去問寺廟問題,問為什麼佛乞食不超過七家,有什麼涵義?比丘說佛所制定的戒律,你就按照這樣去做就好,沒有涵義是佛制定的戒律,所以就很失望,去那邊問不出自己要的答案,後來還是自己修自己找。所以佛制定戒律很嚴格,三衣一缽以外,不允許另外有別的東西,所以佛就講不淨之物,你身邊若有私人財產,那個叫不淨之物,佛不允許,因為你有東西,你會依賴,你依賴這一些東西,你成佛就比較困難,比較慢,那你什麼都沒有,你就會很積極投入,修就會很快。
所以佛制定的意思也是很理想,要你全心全意投入修道,就很快可以成道成佛,可是我們真正的都沒有達到佛的理想,尤其我們現在社會的引誘更大,你看到比丘比丘尼富有的很多,還是開的賓士車,你會很驚訝,怎麼修道人開賓士車。因為比丘比丘尼應該是福田,人家看到他就想種福,所以叫福田,那讓人看到他就起厭惡:「哎喲,你在修道怎麼開賓士車!」已經起厭惡心,所以那個罪過,他已經有罪過他不知道。我們要了解,你要讓人:「你在修道怎麼這麼艱苦」(台語),你看到以後你就惜福,你就想種福行善,那個叫福田。所以我們要當人的福田,你不要去讓人起心動念產生那個歹念出來。我們了解,雖然他沒有做壞事,可是他已經種惡因,他自己不知道,所以佛制定的戒律不要我們身外有東西、有財產,都要一無所有。
譬如長者,多畜乳牛,有種種色,常令一人,守護將養,是人有時,為祠祀故,盡搆諸牛,著一器中,見諸牛乳,同一白色,尋便驚怪,牛色各異,其乳云何,皆同一色?是人思惟,如此一切,皆是眾生,業報因緣,令乳色一。
【牛色各異,其乳云何,皆同一色】牛有不同顏色,有黑色、黃色,牛有很多種顏色,那為什麼牛奶出來都是白色,同一種顏色?
【是人思惟,如此一切,皆是眾生,業報因緣,令乳色一】讓牛奶的顏色都是同樣白色。
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同一佛性,猶如彼乳。所以者何?同盡漏故。而諸眾生,言佛菩薩,聲聞緣覺,而有差別。有諸聲聞,凡夫之人,疑於三乘,云何無別,是諸眾生,久後自解,一切三乘,同一佛性,猶如彼人,善悟乳相,由業因緣。
【同盡漏故】盡漏,我們假如已經到盡漏,六通裡面的盡漏通,就已經成佛。盡漏通就是最難的。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都很容易通,盡漏通就是最困難。你盡漏一通了,就已經成佛了。這邊盡漏才會所有的牛奶都是白色。
【有諸聲聞,凡夫之人,疑於三乘,云何無別】凡夫之人懷疑我們有上乘、中乘、下乘,怎麼沒有差別?有差別啊!我們要知道,三乘(上乘、中乘、下乘)都是一佛乘,都是要我們眾生成佛。有的眾生根器不同,所以先用下乘法來引導,讓他走入中乘,中乘又引導走入上乘,上乘又引導走入上乘,上乘又引導走入最上乘,都是要他成佛,所以同一佛乘,叫做一佛乘。
【一切三乘,同一佛性】三乘的佛性是相同,都同一佛性。
【猶如彼人,善悟乳相,由業因緣】像養牛的人,能夠領悟為什麼牛奶都是白色,就是由業的因緣,形成牛奶的顏色都一樣。
復次,譬如金鑛,淘鍊滓穢,然後銷融,成金之後,價值無量。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皆得成就,同一佛性。何以故?除煩惱故,如彼金鑛,除諸滓穢,以是義故,一切眾生,同一佛性,無有差別,以其先聞,如來密藏,後成佛時,自然得知,如彼長者,知乳一相。何以故?以斷無量億煩惱故。
【譬如金鑛,淘鍊滓穢,然後銷融,成金之後,價值無量】我們把礦石採取,然後把不屬於金的提煉掉,把金銷融。那成金之後價值就很高。
【聲聞緣覺,菩薩亦爾,皆得成就,同一佛性】聲聞緣覺菩薩都一樣,都可以成就,因為都是同一佛性。
【何以故?除煩惱故】都是能夠除掉煩惱。
【如彼金鑛,除諸滓穢】把滓穢都除掉。
【以是義故,一切眾生,同一佛性】我們一切眾生都是相同佛性。
【以斷無量億煩惱故】能夠斷無量的煩惱。
◎剩下約18分提問題
1、問:請問劉講師前賢請問說靈性離開肉身後是否有覺知?
答:我們這個靈性離開肉身,各位前賢我們有修的話,我們有修持的話知道佛性如如不動常住不遷,那個時候會有靈知,那除了這個狀態全部都不知不覺,都不知道啦!
2、問:那如果沒有知覺的話如何入地獄受苦?
答:那個入地獄受苦是我們那個識神,不是元神,元神是佛性本體,祂無所不在連地獄也有我們佛性在,可是不同是我們在凡塵所有一切我們心意識所造的識神去受苦,受苦的時候跟我們身體的心意識接受度是一樣,你在地獄所受的苦跟你在凡塵現在所受的苦它沒有兩樣,一樣的感受都是你本身在接受,那個是屬於識神部分,元神祂無所不在也不會痛的、也不會餓、也沒有熱、也沒有冷,什麼都沒有。
3、問:那所以說在地獄受苦的話,為什麼可以很清楚描述出來怎麼受苦?
答:喔!那受苦的本身他可以描述受什麼樣的苦,跟我們現在社會上你身體忍受遭受哪裡的苦,你自己本身有體會說出來那個比較實際啦!那假如說不是自己本身去經歷說出來文字而已,文字語言。
4、問:請問六祖壇經裡面有講空心靜坐跟劉講師講解的萬緣放下差別在哪裡?
答:空心靜坐跟萬緣放下,空心靜坐它是屏除所有的一切,連我們的佛性功能作用也要屏除,所以我們最大的差別就在這裡,六祖有說不斷百思想可是空心靜坐你不能有百思想,你百思想的話你那個靜坐就沒用了,就要把這一些百思想全部都空掉,你空掉的話就表示你不要佛性的功能作用,你不要佛性的功能作用活著就沒有意義了,我們活著全部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啊!所以說我們空心靜坐違背真理,六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道是要我們領悟不是要我們坐才得來,假如說我們在早晚能夠靜一下自己的身心,那個又另當別論那假如說要從打坐修道那就真的有問題了。
5、問:佛在楞嚴經慈悲開示「修行人,不能得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砂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請問劉講師這個是什麼意思?
答:那個就是說兩種根本一種就是真,一種就是妄,你用真的來修當然就可以修成,那你用妄來修那個盲修瞎煉再怎麼修多生多世都不會成就,佛祂講的意思是要我們能夠找到我們的真本,真正我們可以成道、成佛的源頭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那個叫真本,它有兩種:一種是真本、一種是妄本,因為我們凡塵十之八九都是用妄本在修,佛在講說煮砂欲成嘉饌,你用沙來煮要吃飯再怎麼煮都是熱沙,不會變成飯啦!所以我們瞭解說佛也是循循善誘,引導我們如果要修道一定要找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叫「真本」真正我們要修的根本,像後學剛剛有講的你已經能夠『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靈光獨耀』,那個才是真本真正成佛、成道的根本,不要說以後你已經修到這個狀態就已經成就了,那我們假如說用凡塵的心意識來修那個雖然是很努力,那只是了一了我們的業障跟眾生結個緣這樣而已,所以那個不會成道、不會成佛,所以有人說如果研究性理心法就不參與道場運作,我說那個都是誤解、錯誤的了解,因為我們真正要修道就是要成道、要成佛,那要怎麼樣成道成佛要投入我們的心性,真正心性投入那個是不會去計較名分、計較那一些形象,縱然你要他受苦他也沒有異議啦!他也會答應的,那個是真修者一個實在的行為動作,那假如說我們要以外表形象好看,那就不是我們研究性理心法的目標,我們不著重在形象,我們著重在實際的功效,有功效了我們當然努力的渡化眾生。
各位要了解我們現在渡眾生只是把他帶來佛堂求道,你帶來求道了以後那個後續動作,你絕對沒有說你要如何修?你要如何成道?如何成佛?沒有,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那你不知道怎麼可以教人?怎麼可以帶人?那我們送佛要送上天堂,你渡他求道要他成佛你要告訴他怎麼做?怎麼修?那假如說他聽了不說也不作那是他的事,那你不告訴他成佛的方法那你失職責,那你失掉引保師的責任,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不是說不參與,而是說沒有功效的事我們不做,一般做的事帶人把心愈帶愈遠、愈做心愈痛苦,帶眾生是要把心收回來,怎麼可以帶眾生心愈外放?那絕對不可以,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一個,兩者來說真本就很重要,那跟後學剛才講的空心靜坐跟萬緣放下,因為萬緣放下我們的佛性並沒有說不要啦!後學都講你萬緣放下那個是妄,妄都不要了真才會出來,所以你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你的那個靈覺,靈妙的覺性那個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跟空心靜坐完全差別很大,一個是什麼都不要,我們一個是什麼都要,佛性本體的東西什麼都要,我們要把佛性的功能全部都催發出來,你萬緣都放下凡塵所有的妄都沒有了,萬緣都放下萬緣都是妄啦!妄都放下了真才能夠呈現,能夠呈現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到那個全部我們佛性功能作用才真的整個都呈現,我們那個時候、那個作用呈現是從本體出來,而我們現在的生活的那個功能作用,是從我們現在佛性都已經很委屈的隱藏了以後才呈現的,這個是自然整個我們的自然現象,所以我們現在用的就沒有辦法用到我們佛性的大用,大用呈現不出來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知道本體,所以知道本體了以後所呈現的那個大用才會呈現,大用呈現以後凡塵跟我們現在在用的生活就不一樣,已經都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大部分都會落入心意識,心意識裡面分別心很強,那分別心很強我們就了解就是不願意吃虧,所以我們的脾氣毛病沒辦法去掉,貪嗔癡慢疑一樣都在,跟後學在講你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哪有脾氣毛病啊?哪有貪嗔癡慢疑?沒有,跟後學講的那個耳根圓通你已經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哪有脾氣毛病?哪有貪嗔癡慢疑?都沒有,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一真、一假兩個根本,一個是妄的根本,一個是真的根本,你要朝著真的根本來修那個才會成就啊!
6、問:在楞嚴經裡講的七處徵心也有人認為,應七番破處與十番顯見,請劉講師講解謝謝!
答:我們研究楞嚴經最重要就是阿難示現心在身內,心在身內是我們一般人所有的認識都是這樣,所以佛就把他破了說我們的心就不在我們身內,那不在身內阿難再想出來都是被迫的,不是他真心的,我們要了解到說假如我們的心在身內,佛就講我們心有靈知的作用,既然在我們身內那你一定先看到我們的五臟六腑,看到爪生髮長,可是我們都沒看到啊!沒看到佛就講說那你的心就沒有靈知、沒有靈敏的作用,所以那是不對不是說你的心是在你身內,這個就是說我們所有的眾生都認為我們的心都在身內啦!這個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共識,大家都認為是這樣你不認為這樣的話,就會覺得你很奇怪了,那我們要知道說底下所有說的都在身外,躲在眼根,那全部都是阿難被迫了以後勉強想出來的,那我們凡夫我們眾生所能夠想到的阿難全部想到,那個不是說七處破心啦,而是破我們的地方所在,說心在身內一個地方所在,我們的心在身外、在眼根然後我們的心在中間,然後我們的心超越所有的一切,所以這個是阿難被佛逼迫以後才勉強去想的把他想出來,那想出來想到最後就沒有辦法找到答案,所以阿難才請佛開示,開示說到底我們的心在哪裡?各位前賢我們的心在哪裡?我現在都知道我們心在哪裡的答案,哈哈!所以在大乘佛法裏面我們常常都會聽到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就是無所不在』,我們雖然已經知道我們的心無所不在,可是我們沒有進入那個無所不在的地方所在,沒有啦!所以後學才講你用耳根圓通去領會,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去體悟,那整個都要你瞭解說我們的心是無所不在,而且如如不動常住不遷,你要整個連貫起來,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楞嚴經是佛講心性最透徹的一部經典,除了那一部以外佛沒有講心性這麼詳細,所以我們要用心研究因為你用心以後,你會一直深入一直很高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