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涅槃經-14

 善男子,如二人鬥,若以刀杖,傷身出血,雖至於死,不起殺想,如是業相,

輕而不重。出佛身血,於如來本無殺心,雖出身血,是業亦爾,輕而不重。

如來如是,於未來世,為化眾生,示現業報。

釋迦牟尼佛講兩個人在打鬥,用刀杖已經傷身出血,雖到達傷重死亡,不起殺想(沒有殺的心),如是業相輕而不重。所以我們一般以為殺人放火罪非常重,結果佛就講這個只有影響到一個人而已,所以業相輕。我們有時候講話,若有毀謗佛經或是講真理的是非,這樣罪過很重,以後要下阿鼻地獄,這個我們想像都想不到。

【出佛身血,於如來本無殺心,雖出身血,是業亦爾】出佛身血,從佛的身上就是已經讓佛流血,這樣沒有殺心的話,他的業相不重。

【如來如是,於未來世,為化眾生,示現業報】如來釋迦牟尼佛於未來世,為了化導眾生,也一樣示現業報,有業報的呈現。

復次,猶如良醫勤教其子,醫方根本,此是根藥、此是莖藥、此是色藥,種種相貌,汝當善知,其子敬奉,父之所勅,精勤習學,善解諸藥。是醫後時,壽盡命終,

其子號慕,而作是言,父本教我,根藥如是、莖藥如是、花藥如是、色相如是。

我們了解佛在講比喻的時候都是非常詳細,也讓我們看了容易知道。說我們在凡塵也要承續著我們應當要學的,然後加以深入了解,就可以按照這一些學的來救人。

如來亦爾,為化眾生,示現制戒,應當如是,受持莫犯,作五逆罪、誹謗正法及一闡提。為未來世,起是事者,是故示現,欲令比丘,於佛滅後,作如是知,此是契經,甚深之義,此是戒律,輕重之相,此是阿毘曇(大法,無比法,論部之總名),分別法句。如彼醫子。

如來亦爾,為化眾生,示現制戒如來也是一樣,為了化導眾生,然後在凡塵的時候制定一些戒律。

應當如是,受持莫犯我們按照佛所制定的戒律來做,可以改掉我們脾氣毛病,可以改掉貪瞋癡,所以戒律的制定就是要鼓勵我們努力修持,都能夠成就。所以佛制定的戒律都蠻嚴格,我們若看經律論,戒律也是一部的教化眾生的經典。裡面所講的一些,佛有說我們若還沒到達程度的時候,我們不要看,因為看了以後,會用戒律來檢討別人不是給自己用,所以佛就不喜歡我們還沒到那個程度,去看那個高的戒律,因為高的戒律一動則都犯戒,所以我們用那個很高戒律來看所有修持人的話,那所有修持人都犯戒,那這樣的話他會認為修持的這一些人都不夠格,就看輕,他自己就會驕傲。所以佛就講,我們還沒修持到某一階段的時候,就不要看那個階段的戒律,因為那個很嚴格。像我們知道的基本戒律三衣一缽,那剩下身外的東西都不能夠擁有,連那個出去托缽乞食,也一樣除了吃以外,有剩的要給托缽乞討不到的同伴吃,然後再有剩的要給空中飛的、地上走的吃,不能留,不能說我留到下一餐,不可以,這麼嚴格!就是一定要空,空無所有,空之一切,你全部都沒有,這樣的話專心修道,就是要你成道成佛,非常嚴格。

那我們現在可以自我要求,我們到達某一個程度的時候,你說我現在不能再發脾氣,發脾氣要怎麼樣來制裁自己,這樣的話進步非常快。因為我們現在的時期比較活潑,我們用活潑的修持方法促成自己能夠通達,真理都全部通達,真理都沒有阻塞的都是通達的,可是我們都會自我阻塞,後學都一直講本來我們有正知正見,每一位都是佛,那因為我們眾生的知見害我們,阻礙我們成佛,所以我們只要把阻礙我們的這一些眾生知見去掉,不能深根蒂固、不能固執,我們都固執在自己的知見。

要進入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我們一個念頭都沒有,那個叫正知正見。正知正見也就是佛知佛見,佛的知見。所以佛的知見沒有一點點私心,都是從性海之中自然流露。那我們也一樣,我們了解我們都沒有一個念頭,沒有一個念頭的時候叫做正念,我們有念頭叫做邪念(念已經邪了不正),因為邪的念會讓我們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從念頭來,所以先從念頭修理,把它整理的完全都符合真理,這樣的話我們的念頭都跟真理符合了、行為都正確,就沒有業,沒有業就沒有苦,要受苦都沒有苦可以受。所以都是我們自己去做,要解脫也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一點業都不造就已經是解脫了,那解脫就逍遙自在,那個已經在我們日常之中就可以呈現。

我們了解在凡塵的生活,我們應對進退多多少少都會跟人發生摩擦,要了解我們愈注重一些小的事情,心量就愈窄,那假如我們能夠把這一些都撇開,我們心量就很寬廣,心量一寬廣的話福就跟著來,因為我們很多的一些福都被我們很狹隘的心量用掉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培養能夠走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按照佛性本體來做的,由佛性本體來指揮我們所有視聽言動,這樣就非常理想。因為人的一生都很短暫,不允許我們等時間(等到我什麼時候再來做),這樣都不切實際,都是要當下馬上,心一動就馬上行動,改掉脾氣毛病也是一樣,就是馬上改,一改就改過了,改過來生活一樣養成習慣,習慣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習慣我們生活就沒有負擔;壞的習慣會讓我們靜下來的時候,我們自己回想都會難過,那個就是良知良能發現。我們一生真的很短要把握,把握時間好好的修,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就是修道,所以跟道都合了,就已經可以成道成佛,所以不很困難。各位都可以看後學所寫下來的「謝謝您」、「形而上謂之道」,那個都很淺顯可以一下子看就看得懂,可以進入。「形而上謂之道」有深一點,可是也可以懂,只要我們用一點心,也都可以懂,而且又很深入的去講真理問題。

還記得嘛,我們這邊在講解的時候,十之七八都在打瞌睡,所以才增加後面寫的那一張,不然我們那個時候是講道德經道貴章,可是後學一直講,後學都喜歡問,當時各位都沒有回應,都一直在點頭,到後來才了解講的太深了,因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文字簡單可是意思很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道的人為什麼不言,他不是吝嗇,而是講不出來;言者不知,他在講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所以這兩個差別很大,後學那個時候詳細解說,解說了很久,因為很生澀,講到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所以就打瞌睡的多,所以後學回去才寫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上謂之道是我們第三篇那一篇,那一篇就是儒家思想,就是孔老夫子的「予茲藐焉,渾然中處」,孔老夫子說,我很渺小,可是整個天地都在我身上。其實真的是那一篇才更深,更不容易了解。可是我們只要肯用心,肯投入,沒有不懂的,一定都懂全部都會知道。

這邊如來制定戒律讓我們真的能夠離開苦海,所以佛示現在凡塵的目的,開示悟入都是佛的知見,讓我們眾生進入佛的境界,讓我們脫離凡塵的苦。那我們要了解,我們在苦中已經受苦很久,不知道苦,都已經麻痺了,苦都已經吃到忘記苦了,感覺都很正常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假如沒有方向目標,那受的苦都是不必要的苦,受的苦都是多餘的。我們努力的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祂恢復光明,都呈現本來,這樣子的話我們一生就非常有價值,就不會白白過這一生。不然我們看看凡塵所有追求潮流的人士,他到頭來得到什麼,什麼也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有,雖然他物質得到蠻多,可是那個帶不走的;我們努力的在日常生活之中恢復佛性光明,那個得到是非常的多,我們愈修持就會愈領悟:真的修道就是最聰明的人。我們投入凡塵追求潮流是最笨的作法。

作五逆罪、誹謗正法及一闡提佛會教化眾生制定戒律,從輕的開始,慢慢把重的也說,要我們應當如是受持莫犯,就是能夠受持戒律,不能做的就不要做,不能想的就不要想。

作五逆罪都是非常重的罪。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我們在凡塵現在真的有呈現這一些現象出來,報紙都有登,都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是比較少聽到,一般像街民就像阿羅漢,我們有一些人無緣無故去傷害街民,那個也都犯了這一些五逆罪的。佛的意思是說你殺阿羅漢,阿羅漢雖然獨善其身沒有兼善天下,可是阿羅漢也沒有為害到世人,那你為什麼要殺他。那破合合僧,就是僧人在寺廟裡面修道,你挑撥離間把他們破壞,讓他們合不來,那個叫破合合僧,那個罪過也很大,他們本來就是可以成佛的,那因為你把他們挑撥離間以後,互相之間有嫌隙不和了,那個罪過很大;惡心出佛身血,我們一般就比較少接觸這方面,那個就是嫉妒,說佛都不救我,然後要傷害佛。

可是在我們實修方面,就是在楞伽經,楞伽經大慧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作五逆罪,那個時候佛的回答竟然跟現象完全都不同,佛講父就是無明,那你把無明殺掉就是父;母就是愛(貪愛、情愛),把我們的無明,把我們在凡塵的貪愛都去除掉,叫做殺父、殺母。所以佛解說的完全都不同。我們有講過楞伽經。因為大慧菩薩的意思也是說凡塵的現象,可是佛的回答就不同。那殺阿羅漢就是自私,把我們自私的心殺掉,就是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佛的意思就是我們醞釀五蘊,我們才出現在凡塵,那我們把色受想行識五蘊破掉,就是不要醞,你在生活之中不要蘊積色受想行識,你就不會在凡塵現相,所以破和合僧;最後一個惡心佛身血,佛講我們這一身就是最後身,不要再來了,就是不要再出生當人,就是要回到我們本位當佛,不要做人了,所以把這個惡心出佛身血,把我們這一身所有用的意思全部都去掉、不要了。所以當下現證,佛說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你當下現證已經到佛的程度,已經成就了,跟現象的五逆罪完全都不同。

所以我們探討內容,真的無明我們最難破,無明一去除了…(此時外面放鞭炮,這個說我們說這個最好,所以趕快放鞭炮),我們無明去除了,我們就可以明,明就是了解真理,真理你都明了,就是成佛,所以我們無明去掉。

然後把我們凡塵在用的這一些濫情,情這方面能夠全部都摒除掉不要。我們了解,真情的呈現是居住在佛性,佛性都可以真情呈現,可是我們假如濫用,各位就了解濫用的情是害人的,害人墮落的,那個就不要,所以你能夠把這一些情、這一些貪能夠去除了,就好像殺母一樣,殺掉我們的依賴,兒女都會依賴母親,佛雖然沒有講的那麼明白,那佛的意思有說我們要除掉我們的依賴,我們在凡塵依賴很重,就難修道,那你不依賴就很容易修道,所以有那種意思在。

那殺掉阿羅漢更容易了解,就是要去掉自私自利的心,我們一般都有自私自利,甚至都講人不自私天殊地滅,好像自私就是很名正言順,可是佛不希望我們這樣子,所以把阿羅漢自私自利去除掉。

然後不要蘊積五蘊,這個是我們自己都可以做的,在生活中我們假如對形相很住相、很貪愛,那個叫我們蘊積色,那你蘊積色就有這個現相,我們一定要來凡塵現這個相(色),那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那我們在蘊積的時候,我們一直都要貪享受,那了解受,我們所有的罪都從受來,假如我們可以「一心不受」(不接受凡塵給我的一切),我們處理是要,可是不要讓它進入內心,那沒有受我們就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取捨沒有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這個後學說都會背了,因為都這樣講,你聽久了都會背了,就是一定的道理,都是這樣,所以受想行識我們都不蘊積,那色受想行識不蘊積,五蘊沒有了,破和合僧就真的破除了,我們不會在凡塵現相(不會來了),沒有那種力推我們到凡塵來現相。假如我們都自己蘊積,在生活之中五蘊都很強烈,很強烈的話我們若說不來凡塵,可以嗎?不行啦,你都蘊積這麼多怎麼可以不來,一定來!所以要自己做,你全部不蘊積了,不來了;你蘊積了,來了。那你假如覺得凡塵很好玩,想再來,那你就蘊積,就在生活之中五蘊就很強烈,自然要來。那我們這一身最後身,我以後不要有了,那個叫惡心出佛身血,跟現象的五逆罪完全不同。所以後學看楞伽經佛解說,原來一個名詞可以解說很多角度,我們凡塵最討厭的五逆罪竟然可以被佛解說成那麼殊勝的一個修持方法。所以我們就可以延伸,從這個道理我們了解到這一個以後,然後從這一個道理延伸到另外的,這樣就更透徹了,那對道理更透徹以後,我們應對進退就更圓滿,不會有缺陷。

那毀謗正法就千萬不可以。正法使人成佛成道的方法,法的本身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就叫正法。所以你毀謗正法你就等於毀謗佛性,這樣的話你一定是下阿鼻地獄,雖然那個只有耍嘴皮子講講話,不要看那個沒關係喔,那個罪很重喔!你看佛就講殺死人但沒有殺心,那個業都不重。那你毀謗正法這個罪就很重,人家要修的法非常正確,你把它破壞,你講它壞話,那就是毀謗正法,我們就是擁護都來不及了,哪能毀謗。

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我們了解我們有一些眾生真的一起心動念都是歹念,就已經接近一闡提的現象。有位石頭和尚因為跟所有的師兄弟講一闡提有佛性,那所有師兄弟都不聽,然後他就講給石頭聽,人不想聽我就講給石頭聽,然後一直講講了很久,講到很激動的時候,就問石頭:你說一闡提有沒有佛性?結果石頭點頭。這個很有名,各位有沒有聽過?我們了解,這個就是很精誠的心講到石頭點頭。那一闡提有沒有佛性,菩薩曾經問釋迦牟尼佛,說他在凡塵的時候一點點善心都沒有,所以他是真正的一闡提,那一闡提要恢復佛性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死掉以後他會後悔,啊,我這一生都是做壞事沒友好事,這個時候有一點點要恢復一般人的狀態,那一般人就不是一闡提了;那進去地獄服罪,那受罪完了以後要出來,他也有後悔的時候;所以佛就講,死掉進去地獄跟從地獄出來的時候,這兩個時候一闡提會改變,他會產生善心,那有善心就不是一闡提,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人一般沒有惡到一點善心也沒有,可是以往在佛那個朝代就有惡到全部一身都沒有善心,所以佛把他歸入一闡提。所以凡塵也會有這一種人,就是起心動念都是壞,都是沒有一點善。

【為未來世,起是事者,是故示現】就是要應對未來的這一些事,那你應該要怎麼樣來處理,佛就有在戒律之中告誡比丘要怎麼做。

【欲令比丘,於佛滅後,作如是知】就是要在釋迦牟尼佛已經進入涅槃以後,要這樣的知道,正確了解真理。

【此是契經,甚深之義】經典都是叫契經,契合我們的佛性、契合真理。它的義理非常深。

【此是戒律,輕重之相】戒律裡面有分別,有的犯的輕、有的犯的重。犯重會摒除在佛門之外。所以戒律有的屬於輕、有的屬於重。

【此是阿毘曇(大法,無比法,論部之總名)就是很上乘的大法、無比法,沒有法可以跟它比。經律論,論部的總名也叫阿毘曇。

【分別法句。如彼醫子】以前後學有看箭喻經,那個就在分別法句裡面呈現。後學在天元佛院有空的時間也一樣在看大藏經,那個時候環境比較優雅,看得時候也很清晰所以了解的比較多,真正能夠進入性理心法大概時間也是在那個時間幫助很大,能夠進入我們佛性。所以佛在講箭喻經的時候,祂說我們人處理事情一定要分輕重緩急,佛比喻一個人已經中了毒箭,你應該要趕快把箭拔出來敷藥救他的命。他說且慢拔箭,我要先知道這個中箭的人叫什麼名字,且慢拔箭,我要先研究這個誰射箭來射死他,且慢拔箭,我要研究這個箭是什麼做的,且慢拔箭,我要知道這個箭的羽毛是哪個鳥的。佛說你還沒有研究清楚,那個人早就死掉了。所以我們在凡塵處理事情輕重緩急不會分,哪一個重要、哪一個該趕快處理、哪一個放著慢,分不清楚,所以當我們都了解真理的時候,我們輕重緩急會很自然知道能夠呈現。我們能夠知道輕重緩急,心不會驚慌,所以遇到事情就很篤定,該怎麼做馬上從佛性就呈現,該什麼先做,這樣處理起來就比較理想。像我們現在發生火災的時候,怎麼處理,那個真的在考驗了,馬上來了,處理的不好你會被燒死在裡面,處理的好你可以救人出來、又讓火災的發生不會很嚴重。

所以我們研究真的有幫助,我們在認知方面更能夠從佛性發揮,而且最重要就是定,那個定,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好像在打坐,我們研究到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自己能夠去認識、掌握就好像有定力了。那打坐的定力很快就破壞,可是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出來的定力是從佛性本體出來,那個定力就很強不容易被破壞,所以我們研究這個絕對是對我們幫助很大。

如彼醫子,好像醫生在教導他的兒子怎麼樣來用藥、怎麼樣來處理病情。

復次,如人見月,六月一蝕,而上諸天,須臾之間,已見月蝕。何以故?彼天日長,人間短故。

復次,如人見月,六月一蝕】佛講好樣我們人見到月亮,六個月有月蝕一次(六個月,月就被狗給咬一次);

而上諸天就是在我們人居住的上面諸天;

須臾之間須臾就是很短的時間;

已見月蝕很短的時間已見月蝕,很短的時間就看到月已經不是完整的。

何以故?彼天日長,人間短故】天的日很長,我們人間很短;我們人間日子很短,天上的白天很長。

善男子,如來亦爾,天人咸謂,如來短壽,如彼天人須臾之間頻見月蝕。如來又於須臾之間,示現百千萬億涅槃,斷煩惱魔、陰魔、死魔。是故,百千萬億天魔,悉知如來,入般涅槃。

【善男子。如來亦爾,天人咸謂,如來短壽】這一次釋迦牟尼佛示現八十歲就入滅,就是短壽,壽命很短。

如彼天人須臾之間頻見月蝕】好像天人很短的時間一直都看到月亮就被狗吃掉了。

如來又於須臾之間,示現百千萬億涅槃】所以我們了解,如來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示現百千萬億的涅槃,就是示現已經進入圓寂了,不呈現給人看。

斷煩惱魔、陰魔、死魔】四魔種性,我們這裡寫下來煩惱魔、陰魔、死魔,然後有一個天魔是外面的。那煩惱魔、陰魔、死魔這三個是我們內在的。有四魔種性,這邊講三個,只有一個外魔這邊沒寫。那這三個都是我們內心的、我們內在的。

【是故,百千萬億天魔,悉知如來,入般涅槃】這一些天魔都知道如來已經進入涅槃,就是沒有示現在凡塵。其實如來是永遠都在的,不生不滅。

又復示現,無量百千,先業因緣,隨順世間,種種性故,示現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是故如來,常住無變。

又復示現,無量百千,先業因緣】能夠示現非常多先業,就是以前所造的業這一些因緣。

隨順世間,種種性故,示現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是故如來,常住無變】就是要了解我們看到如來在凡塵現相之中的一切,都是要教導我們世間人、要引導我們也走入自己本身如來、本身就是佛的那一種狀態。

復次,譬如明月,眾生樂見,是故稱月號為樂見。眾生若有貪恚愚癡,則不得稱,為樂見也。

復次,譬如明月,眾生樂見看到很圓的月亮,我們眾生很樂意看到。

是故稱月號為樂見】稱月亮就是稱為樂見。

眾生若有貪恚愚癡,則不得稱,為樂見也】眾生假如有貪瞋癡,就不能講樂見這個圓滿的月亮。所以我們了解,一樣的景象,不一樣人就講不一樣觀感,感受就完全不同。

如來如是,其性純善,清淨無垢,是最可稱,為樂見也。樂法眾生,視之無厭,惡心之人不憙瞻覩。以是義故,故言如來,譬如明月。

如來如是,其性純善,清淨無垢,是最可稱,為樂見也】我們講如來,一方面有時候是講是釋迦牟尼佛,一方面講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利益。假如完全都把如來看成是釋迦牟尼佛的話,那對我們幫助不大,有時候經典裡面佛用暗示的方法讓我們知道我們就是如來

如來如是,其性純善,我們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本來就是純善,又清淨無垢,是最可稱,就是讓我們最高興去見到的。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裡面,我門都是著重在現象,那現象能夠讓我們很高興的大概不多,都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沒有形相,那個讓我們得高興才能夠達到很高的層級。

樂法眾生,視之無厭】我們樂法的眾生,看如來就不會有討厭。

惡心之人不憙瞻覩】惡心的人不喜歡看見。這個惡心之人心地不好,他不喜歡看見自己的佛性,因為他看見自己的佛性就會覺得自己所作所為全部都違反,所以他不喜歡看。喜歡自己眼前那一種惡心的狀態。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一定要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只要認識了,你不會有惡,那個惡自然都不見了。那因為我們有懷疑的時候:「有嘛,我有佛性嘛?」這個時候惡心就會出現。那你假如完全都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這個祂不會變化,很篤定。所以自古以來一些聖賢,為什麼會把信居中,統四端(仁義理智),兼萬善,我們了解「信」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那佛性本體發揮出來仁義理智,可以兼萬善。可是我們現在用信的時候,都是相信外面、相信人講的話,不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因為不相信,有困難就去廟裡求神。你相信自己的時候,有困難求你自己的佛性解決,祂就解決了,力道就出來了

所以各位前賢,要求自己的佛性本體,你有困難的時候趕快求你的佛性本體,你不用用心到外面,一定要整個迴光返照,回來到你自己的佛性本體了,你問題就解決了,一定要從這個方向入手才正確。

以是義故,故言如來,譬如明月】就是這種義理,所以如來就好像天上的明月,很喜歡看又清涼。

復次,日出有三時異,謂春夏冬,冬日則短、春日處中、夏日極長。如來亦爾,

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為短壽者,及諸聲聞,示現短壽,斯等見已,咸謂如來,壽命短促,喻如冬日。為諸菩薩,示現中壽,若至一劫、若減一劫,喻如春日。唯佛覩佛,其壽無量,喻如夏日。

我們夏天的時候,白天很長,早上還沒五點就天亮了,晚上到七點都還沒天黑,我們都有實際的經驗。

春日處中】剛好一半一半,白天黑夜一半一半。

冬日則短】冬天的時候,到七點天都尚未很亮,然後下午四、五點就開始天黑了,到六、七點就看不到路了。所以這個春夏秋冬日長日短都有變化。那夏至是白天最長的一天,都有一定的。

如來亦爾,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為短壽者,及諸聲聞,示現短壽】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為短壽者就示現短壽,以及聲聞。

斯等見已,咸謂如來,壽命短促,喻如冬日】這一些短壽的人都會講,咸就是全部的意思,都講如來壽命短促,跟我一樣命很短。比喻好像冬天的太陽。

為諸菩薩,示現中壽】為所有菩薩示現不長不短中壽。

若至一劫、若減一劫,喻如春日】好像春天的太陽。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一劫的壽命是120歲。大藏經有記載,本來佛在八十歲要進入涅槃之前,佛想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很多都還沒渡,想再多活四十年,活到那個時期的一百二十歲,所以就跟阿難講。那阿難整個心就被波旬蓋住了,不會回應,那不會回應,因為佛要隨順凡塵,阿難就是代表凡塵,因為阿難跟在釋迦牟尼佛身邊奉伺釋迦牟尼佛,所以都會以阿難為凡塵的代表,那既然阿難都沒有留祂,佛都講三次要多活四十年,阿難都沒有留,沒有說請佛住世、請佛常住凡塵,然後阿難出去辦事了,波旬就進來請佛進入涅槃,佛就講我來年三月,我大弟子已經成熟了可以接續道脈,所以迦葉就是第一代西方祖師,所以來年三月他就成熟可以了,那可以了佛就進入涅槃,答應來年三月進入涅槃。那波旬得到佛的許諾,就出去了,然後阿難辦事完了回來,佛就跟阿難講來年三月我就進入涅槃,阿難說我都還沒學會你怎麼要進入涅槃,不行不可以,佛就跟阿難講你什麼時候看我講話沒有去實行,阿難說沒有,你講的話一定都實行。佛說剛才我問你我要多活四十年,那你怎麼都不留,阿難說我不知道沒有神經、神經不知道跑去哪,阿難為了這個被大迦葉罵死了,佛要多留四十年你為什麼不留佛,一直罵阿難,阿難就說我就不知道啊!

所以既成事實就沒辦法改變,所以佛就八十歲入滅,涅槃經是入滅之前一天一夜講的,那一天一夜講的我們要研究多久啊?所以就了解佛講經說法很積極努力的講,但是到最後竟然弟子問我們要怎麼來處理你三十九年所講的道,佛說我一個字也沒說,所以我們了解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完全都是當下,都是佛性性分裡面出來,很難喔!所以等於是佛這個場面要講什麼話,講完拋開了、沒有了,遇到另外一個場面,又講另外一種話,又這樣。

像之前後學不是一直講達賴喇嘛跟佛學博士對談。真的你沒有體會就不知道為什麼叫做一個字也沒說。因為我們理論研究得很透徹,一直發揮發表,達賴喇嘛表現就好像農夫那種樣子,然後達賴喇嘛舉手發問,佛學博士請達賴喇嘛說,我(達賴喇嘛)可以問問題嗎?佛學博士說等到我說完了你再問,有沒有聽出味道來?等到我說完,有沒有我相?(有),我說完,有沒有法相?(有),我相有了、法相有了,生滅法。

然後達賴喇嘛又舉手發問,佛學博士請達賴喇嘛講,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達賴喇嘛記憶怎麼這麼不好,才一下子就忘記了。所以真理在裡面,達賴喇嘛表現沒有過去心,要問的已經過去了,可是我們一聽就感覺好像達賴喇嘛記憶怎麼這麼不好,我們整個看法就不一樣。因為五十幾個國家實況轉播,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道理,看不懂他們在演什麼戲,連主持人也不知道佛理,也不知道這是怎樣。所以我們一了解到,原來達賴喇嘛是要人活在當下,當下就是真理,理論眾生接受的程度都不高,所以你要告訴眾生當下。達賴喇嘛都沒有講理論的,動作又很簡單。可是你學了以後滿腹經論一直要講,結果對眾生沒有幫助。

所以菩薩問釋迦牟尼佛,祢憑著什麼講從成道到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佛就講依據兩個真理:第一個自住法,第二個自證法。依據這兩說:我從成道到進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可以了解佛所依據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沒有能所,沒有能說沒有所說,然後修證以後修證了無我相、無法相,沒有能所。所以沒有能所就是已經從佛性本體出來。所以我們會時常看到第一義,第一義就是佛性本體出來,就是究竟了義。我們凡塵研究到究竟了義不多,沒有研究到最終最高的目的,我們都在中間一個過程,你中間一個過程有修一點點能夠成就,你就很自滿,所以這樣都還沒到達,都還離一大段距離,所以佛所講的就是要你到達究竟,你再努力已經到達頂點了,到達最高的地方所在,可是我們凡塵竟然很少研究到這麼究竟的。所以達摩祖師帶楞伽經四本到我們中國來,要傳給我們就是楞伽經,結果五祖覺得楞伽經太深,我們都不容易聽得懂,所以就改成金剛經,所以我們就著重在金剛經。

唯佛覩佛,其壽無量】唯有佛來看見佛,壽命無量。各位前賢我們的佛性有多長的壽命?(無量),對啦,我們的佛性也是無量,跟佛都一樣的。我們的佛性本體壽命無量,我們身體很短一百歲而已,你若吃了一百多歲大家一直稱讚長壽長壽,可是你去看那個形相,那個你喜歡嘛?你會喜歡你是那個樣子嘛?不要咧,已經都不自在了,要看要吃要做事情都不成了,還是不要,拖磨,所以還是按照我們現在一期的壽命七十歲,所以後學也可以了喔!

【喻如夏日】佛覩佛壽命無量,好像夏日很長。

善男子,如來所說,方等大乘,微密之教,示現世間,雨大法雨。於未來世,若有人能,護持是典、開示分別,利益眾生,當知是輩,是真菩薩,喻如盛夏,天降甘雨。若有聲聞、緣覺之人,聞佛如來,微密之教,喻如冬日,多遇冷患。

如來所說,方等大乘】就是如來所講的方等,大乘佛法的通稱叫做方等經。【微密之教】微密,都是很難聽到的微密之教。

【於未來世,若有人能,護持是典、開示分別,利益眾生】就是佛已經進入涅槃以後,假如有人能夠護持是典,護持大乘佛法經典,能夠開示、能夠把裡面的義理都解說叫做分別,解說讓眾生都能夠聽得懂,能夠利益眾生。

【當知是輩,是真菩薩】當知這種人是真菩薩,就是菩薩。

【喻如盛夏,天降甘雨】好像盛夏,天降甘雨,夏天天很熱,然後天降甘雨,最好的狀況。

【若有聲聞、緣覺之人】這個叫小乘佛法,沒有到菩薩的程度。

聞佛如來,微密之教,喻如冬日,多遇冷患他聽到如來講這一些大乘佛法,好像冬天的太陽很短暫,多遇冷患,都很冷。表示聲聞、緣覺能夠聽到大乘佛法不容易,而且他也不容易相信,所以他會感到很冷。

菩薩之人,若聞如是,微密教誨,如來常住,性無變異,喻如春日,萌芽開敷。而如來性,實無長短,為世間故,示現如是,即是諸佛,真實法性。

佛示現在凡塵有種種不一樣的狀況,那也都順應我們眾生、教導我們眾生,那假如我們能夠相信真理,那個就自己走入菩薩階層,自己可以回歸到自己本位。

復次,譬如眾星,晝則不現,而人皆謂,晝星滅沒。其實不沒,所以不現,日光映故。

其實不沒】它還在,只是光太少,星星的亮光太少,被空中的一些烏雲遮住看不到。

所以不現,日光映故】被日光把它整個星光都遮掉了,日的光太亮,變星的光看不到。

如來亦爾,聲聞緣覺,不能得見,猶如世人,不見晝星。譬如陰闇,日月不現,愚人謂言,日月失沒。而是日月實無失沒。如來正法,滅盡之時,三寶現沒,亦復如是,非為永滅。是故當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何以故,三寶真性,不為諸垢,之所染故。

如來亦爾,聲聞緣覺,不能得見】如來也是這樣,聲聞緣覺就是小乘,這一些小乘的人不能看到如來,因為他的程度不夠,而不努力。

【譬如陰闇,日月不現】陰闇的時候太陽月亮不呈現。

【愚人謂言,日月失沒】愚昧的人講太陽月亮已經失沒,就拿臉盆來打,把它救回來。各位有沒有印象?以前月蝕的時候,我們還拿臉盆出來敲,說月亮被狗吃掉了,趕快把它救回來。

如來正法,滅盡之時,三寶現沒,亦復如是】如來正法已經滅了,滅盡的時候,我們三寶會顯現也不見了,佛法僧也不見了。

非為永滅】不是永遠都滅,只是短暫的。

【是故當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要正確的知道如來永遠都在,常住。沒有變化。

【何以故,三寶真性,不為諸垢,之所染故】佛法僧三寶真性,不被所有骯髒的東西所染,永遠都在。

復次,譬如黑月,彗星夜現,其明炎熾,暫出還沒,眾生見已,生不祥想,諸辟支佛,亦復如是,出無佛世,眾生見已,皆謂如來,真實滅度,生憂悲想,而如來身,實不滅沒,如彼日月,無有滅沒。

生不祥想】不祥的念頭都來了。

諸辟支佛,亦復如是辟支佛,修十二因緣修成辟支佛。

【出無佛世】辟支佛出生的時候,都沒有佛示現在凡塵。

【眾生見已,皆謂如來,真實滅度】眾生看到沒有佛示現在凡塵,然後有辟支佛修成,然後就講如來真的滅度了。

【生憂悲想,而如來身,實不滅沒,如彼日月,無有滅沒】這個都是反覆的說,如來是常住不遷,永遠都在。

復次,譬如日出,眾霧悉除,此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出興於世,若有眾生,一經耳者,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是大涅槃,甚深境界,不可思議,善說如來,微密之性,以是義故,諸善男信女,應於如來,生常住心,無有變異,正法不斷,僧寶不滅,是故應當多修方便,勤學是典,是人不久,當得阿耨菩提,是故此經名為無量功德所成,亦名菩提不可窮盡,以不盡故,故得稱為大般涅槃,有善光故,猶如夏日,身無邊故,名大涅槃。

復次,譬如日出,眾霧悉除,此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出興於世,若有眾生,一經耳者】佛講我們能夠接近知道大涅槃經它是微妙經典,已經出現復興在我們凡塵,假如有眾生一經耳(就是耳朵有聽過聽到)。

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我們有聽到大涅槃經微妙經典,就所有的惡,無間罪業(受苦沒有間斷的罪業,大的罪業),都可以滅除

是大涅槃,甚深境界,不可思議】大涅槃很深的境界,不可思議,不是我們頭腦可以想、嘴巴可以論議。

【善說如來,微密之性】大涅槃都講如來微密之性。

【僧寶不滅】就是三寶佛法僧都不會滅,沒有變化。

是故應當多修方便,勤學是典方便法門我們要勤修,要多修這一些方便法門。勤學是典就是大涅槃微妙經典。

【是人不久,當得阿耨菩提】這個人不久就可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就是簡稱,把中間省略掉,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就是可以得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真的要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是那麼容易,就是一定要自己用心。

【身無邊故】我們法身無量無邊,所以身無邊,叫大涅槃。我們都有看張拙悟道偈,最後一句「生死涅槃等空華」,生死跟涅槃是平等,都是空中的花,就是生死跟涅槃都不真,都假的,都空中的花,本來空中沒有花,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那加一個大,大涅槃,大就是摩訶,大就是充塞宇宙虛空叫做大。所以摩訶一出來了,我們水火風土的身體也加一個大,四大。所以加一個大,就跟生死就不平等了,就已經超越了。所以我們看到涅槃,前面有加一個「大」字或是前面有加一個「般」字,那表示它是獨立的、超越的,不跟生死平等的。所以有時候不解說的話,我們會想為什麼生死涅槃等空華,跟空中的花一樣,那涅槃不是很好嘛?

涅槃是對生死所立的,沒有生死就不用涅槃,所以生死跟涅槃是平等的。所以大涅槃就不同了,大就是整個宇宙虛空的涅槃,那個就是摩訶了。所以加一個「大」或是加一個「般」,那個就超越我們凡塵的對待,沒有對待絕對了,所以絕對了就是「般」、就是「大」。以後我們看到經典,有大涅槃、有般涅槃,那表示不是兩邊的,那我們凡塵都是兩邊

◎菩薩品第十六

復次,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一切諸明,所不能及,大涅槃光,亦復如是,於諸契經,三昧光明,最為殊勝,諸經三昧,所有光明,所不能及,何以故?大涅槃光,能入眾生,諸毛孔故,眾生雖無,菩提之心,而能為作,菩提因緣,是故復名,大般涅槃。

【復次,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一切諸明,所不能及】日月光,所有的光明裡面是最光明的,所有的一切的光明,都不及太陽月亮。

【大涅槃光,亦復如是,於諸契經,三昧光明,最為殊勝】佛講大涅槃光亦復如是,也是這樣。於諸契經,所有的經典裡面,三昧就是正定。正定的光明最為殊勝。所以大涅槃光,三昧之中最殊勝。

諸經三昧,所有光明,所不能及】所有經典裡面的正定、所有的光明所不能及。

何以故?大涅槃光,能入眾生,諸毛孔故】為什麼呢?大涅槃光可以進入眾生的毛孔。

眾生雖無,菩提之心,而能為作,菩提因緣,是故復名,大般涅槃】眾生雖然都沒有菩提的心,但是能作菩提因緣,就是有菩提、有覺、有佛那一種因緣,可以成佛。

迦葉白佛言,如佛所說,大涅槃光,入於一切眾生毛孔,眾生雖無菩提之心,而能為作,菩提因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世尊,犯四重禁(又名四波羅夷罪,一、捨正法,二、捨菩提心,三、慳吝乘法,四、惱害眾生)作五逆人,及一闡提,光明入身,作菩提因者,如是等輩,與持淨戒,修習諸善,有何差別?如來何故,說四依義?

【迦葉白佛言,如佛所說,大涅槃光,入於一切眾生毛孔,眾生雖無菩提之心,而能為作,菩提因者,是義不然】這個講反話了。

【何以故?世尊,犯四重禁】這個是戒律裡面比較大的戒律,又名四波羅夷罪,一、捨正法(把正法捨掉),二、捨菩提心,三、慳吝乘法,四、惱害眾生,這個就是四重禁。所以在佛的戒律裡面,波羅夷罪是最重的罪。

作五逆人】就是殺父殺母的那個五逆。

說四依義四依還記得嘛?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都還記得這個表示都有用心。

世尊,又如佛說,若有眾生,聞大涅槃,一經於耳,則得斷除,諸煩惱者,如來云何,先說有人,恆河沙所,發菩提心,聞大涅槃,不解其義?若不解義,云何能斷,一切煩惱?

這個都問的很實在。

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其餘眾生,聞是經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緣,法聲光明,入毛孔者,必定當得,阿耨菩提,何以故?若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方乃得聞,大涅槃經,薄福之人,則不得聞,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聞,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則不得聞,何等為大?所謂諸佛,甚深祕藏,如來性是,以是義故,名為大事。

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佛就回答,除掉一闡提,所以佛對一闡提也是很頭痛。沒有善根要怎麼教,所以佛也很頭痛。

【其餘眾生,聞是經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緣】只有一闡提佛沒有把它列入,剩下的只要聽到大涅槃經都能作菩提的因緣。

法聲光明,入毛孔者,必定當得,阿耨菩提】法聲的光明進入眾生的毛細孔,一定可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

何以故?若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方乃得聞,大涅槃經,薄福之人,則不得聞】所以各位前賢,這個地方佛就講,有人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才能夠聽到大涅槃經。然後薄福之人,則不得聞。福很薄的人沒辦法聽到大涅槃經。

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聞,如是大事】所以能夠聽到大涅槃經就是大事,要大德之人才能夠得聞。

凡夫下劣則不得聞】凡夫就是差了有一段距離,所以他沒有機會聽到。

何等為大?所謂諸佛,甚深祕藏】什麼叫做大,就是佛的秘藏,秘密的寶貝。

如來性是】我們如來性就是諸佛秘密的寶貝。所以我們一定要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就是諸佛的秘藏。

迦葉白佛言,云何未發菩提心者,得菩提因?

佛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經,言我不用,發菩提心,誹謗正法,是人即於,夢中見羅剎像,心中怖懅,羅剎語言,咄哉!善男子,汝今若不發菩提心,當斷汝命。是人惶怖,覺已即發,菩提之心,是人命終,若在三趣,及在人天,續復憶念,菩提之心,當知是人,是大菩薩摩訶薩也,以是義故,是大涅槃威神之力,能令未發菩提心者,作菩提因。

迦葉白佛言,云何未發菩提心者,得菩提因】為什麼沒有發菩提心的,他可以得到菩提因。

佛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經,言我不用,發菩提心,誹謗正法,是人即於,夢中見羅剎像】佛就跟迦葉講,假如他已經有聽到大涅槃經,所以他又講我不用發菩提心,這個就叫毀謗正法,這個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羅剎(就是鬼)就來給他看。

【心中怖懅,羅剎語言,咄哉!善男子,汝今若不發菩提心,當斷汝命】鬼還會對他講,咄,你現在不發心,就要你的命。

是人惶怖,覺已即發,菩提之心】醒過來,就趕快發菩提心,這個被鬼恐嚇,被鬼嚇到。

是人命終,若在三趣,及在人天,續復憶念,菩提之心】就是這個人命終已經到死亡的時候,在三趣(就是在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或是在人道、天道),繼續恢復一直懷念他發的菩提之心。

當知是人,是大菩薩摩訶薩也】這個人就已經是大菩薩摩訶薩。都已經命終了,在三趣、在人天都能夠記得他的菩提心。

以是義故,是大涅槃威神之力,能令未發菩提心者,作菩提因】能有菩提因才有成佛的機會,若沒有菩提因,成佛就比較渺茫。

善男子,是名菩薩,發心因緣,非無因緣,以是義故,大乘妙典真佛所說。復次,如虛空中,興大雲雨注於大地,枯木石山高原堆阜,水所不住,流注下田,陂池悉滿,利益無量,一切眾生,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雨大法雨,普潤眾生,唯一闡提發菩提心,無有是處。

善男子,是名菩薩,發心因緣,非無因緣,以是義故,大乘妙典真佛所說大乘妙典真的就是佛所講的

復次,如虛空中,興大雲雨注於大地】就是虛空有大雲,然後下雨下在大地。

枯木石山高原堆阜,水所不住】雨下的這麼大,枯木石山高原堆阜,水沒有辦法住,都流掉了。

【流注下田】流到比較低窪的田地。

【陂池悉滿,利益無量,一切眾生,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空中的雨一下下來,枯木石山高的地方水沒辦法停留,一直流到低窪的水田,坡地都滿了,利益無量一切的眾生,這個就是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

【雨大法雨,普潤眾生,唯一闡提發菩提心,無有是處】佛對一闡提是很頭痛的,每次都提到一闡提,結果菩薩有問,佛會有回答,在後面。

復次,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芽若生者,無有是處,一闡提輩,亦復如是,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菩提心芽,若能發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斷滅,一切善根,如彼蕉種,不能復生,菩提根芽。

復次,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我們若把稻穀拿去鍋子用火炒一炒,你在怎麼樣稻穀都不會發芽,那個叫焦種,種子已經燒焦了,所以我們要拿去種田的種籽,不能經過火,你用火炒一炒,那個種籽都死掉了,不會發芽。所以焦種雖然有下雨,經過百千萬劫很久,終不生芽,裡面生機都死掉了。

【芽若生者,無有是處】若有辦法發芽,是不對的。我們了解這個是真理所在,那個是生機,不能炒、不能燒,燒就死掉了沒有生機。小小一顆,像我們龍眼籽,你拿去炒一炒,然後拿去土裡種,看會不會發芽,絕對不會。

【一闡提輩,亦復如是,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菩提心芽】一闡提也是這樣,雖然聽了大般涅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菩提心芽,都沒辦法改變他那個惡的心念,都一樣是怙惡不悛。

【若能發者,無有是處】聽了大般涅槃微妙經典,能夠發菩提心,是不對的。

【是人斷滅,一切善根】我們人能夠斷到一切善根,那真的也是很不容易。

【如彼蕉種,不能復生,菩提根芽】那個種籽已經燒焦了,不能發芽。

復次,譬如明珠,置濁水中,以珠威德,水即為清,投於淤泥,不能令清,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

【譬如明珠,置濁水中,以珠威德,水即為清】明珠你放在濁水之中,以珠的威德,水就變清水,濁水的濁都沈澱了。

【投於淤泥】把寶珠丟到淤泥中,你沒辦法讓淤泥澄清。就了解我們根很重要,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也是這樣,你說要讓那一些一闡提能夠發菩提心也是很困難。

置餘眾生,五無間罪,四重禁法,濁水之中,猶可澄清,發菩提心,投一闡提淤泥之中,百千萬歲,不能令清,起菩提心,何以故?是一闡提,滅諸善根,非其器故,假使是人,百千萬歲,聽受如是,大涅槃經,終不能發,菩提之心,所以者何,無善心故。

【置餘眾生,五無間罪,四重禁法,濁水之中,猶可澄清,發菩提心】所以把那顆明珠放在我們一般眾生犯了很重的罪(五無間罪、四重禁法,就是濁水),他還會發菩提心。

【投一闡提淤泥之中】一闡提就變淤泥了,沒辦法。

【百千萬歲,不能令清】沒辦法讓一闡提者起菩提心。

【是一闡提,滅諸善根,非其器故】已經沒辦法成佛,那個器沒辦法成佛了。

【假使是人,百千萬歲,聽受如是,大涅槃經,終不能發,菩提之心】一闡提者來聽大涅槃經,百千萬歲,還是無效,還不能發菩提心。

【所以者何,無善心故】他已經都沒有善心。

復次,譬如藥樹,名曰藥王,於諸藥中,最為殊勝,若和乳酪,若蜜若酥,若水若漿,若末若丸,若以塗瘡,熏身塗目,若見若嗅,能滅眾生,一切諸病,如是藥樹,不作是念,一切眾生,若取我根,不應取葉,若取葉者,不應取根,若取身者,不應取皮,若取皮者,不應取身,是樹雖復,不起是念,而能除滅,一切病苦。

【若末若丸】末就是粉;若丸,已經捏成丸。【熏身塗目】塗眼睛。

【若見若嗅】聞看看。

這個講的很有意思,一棵藥樹,不管用藥樹哪個部份都可以除病。那藥樹沒有念頭,你若要取用藥樹哪個部份,藥樹都沒有意見,藥樹不會阻擋、沒有意見,可以除掉眾生的病苦。所以我們用中藥…,中壢有位道親,看後學講到沒氣,然後就去中藥行抓補氣的一些中藥,紅棗…之類等等,要後學煮七碗水,煮十五分鐘喝那些湯,今天講課有沒有比較有氣?(有),還真的有效,我們看那些感覺上就一些樹枝,那你一用熱水煮之後,味道就出來然後喝那一些,真的幫助我們能夠恢復有氣力。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能除一切眾生惡業,四波羅夷,五無間罪,若內若外,所有諸惡,諸有未發菩提心者,因是則得發菩提心,何以故?是妙經典諸經中王,如彼藥樹,諸藥中王,若有修習是大涅槃及不修者,若聞有是經典名字,聞已敬信,所有一切煩惱重病,皆悉除滅,唯不能令,一闡提輩安住阿耨菩提,如彼妙藥,雖能療愈,種種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一闡提輩安住阿耨菩提】

雖然講是這樣,可是還是要我們實行,要自己能夠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這個重要。這樣聽到就很好了,但是要做啊,不能只有聽到就好,還是要實行,實際的去做。

【如彼妙藥,雖能療愈,種種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我們若都無心了,那就一定死了。

復次,譬如金剛,無能壞者,悉能破壞一切之物,唯除龜甲,及白羊角,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悉能安止,無量眾生,於菩提道,唯不能令,一闡提輩立菩提因。

【復次,譬如金剛,無能壞者,悉能破壞一切之物,唯除龜甲,及白羊角】沒有東西可以破壞金剛本身,金剛很堅硬,比喻我們佛性就是金剛。金剛可以破壞一切物,一切物沒有辦法來破壞金剛。可是金剛沒有辦法破壞龜甲,表示龜甲非常的堅硬,還有白羊角。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悉能安止,無量眾生,於菩提道,唯不能令,一闡提輩立菩提因】這個把龜甲及白羊角列入一闡提,那沒辦法,雖然是非常好的大涅槃微妙經典,可是對那個一闡提沒辦法。

譬如大雨,終不住空,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普雨法雨,於一闡提,則不能住,是一闡提,周體密緻,猶如金剛,不容外物。

【譬如大雨,終不住空】雨不會停留在空中。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普雨法雨,於一闡提,則不能住】沒辦法讓一闡提聽大涅槃微妙經典。

【是一闡提,周體密緻,猶如金剛,不容外物】已經惡到極點了。

迦葉白佛言,如佛說偈:『不見善不作,唯見惡可作,是處可怖畏,猶如險惡道。

如是所說,有何等義』

迦葉因為要傳承接續佛的命脈,所以一定要問的詳細,有疑要必問。

佛言,不見者,謂不見佛性,善者,即是阿耨菩提,不作者,所謂不能親近善友,唯見者,見無因果,惡者,謂謗方等大乘經典,可作者,謂一闡提,說無方等,以是義故,一闡提輩,無心趣向,清淨善法,何等善法,謂涅槃也,趣涅槃者,謂能修習,賢善之行,而一闡提,無賢善行,是故不能,趣向涅槃,是處可畏者,謂謗正法,誰應怖畏,所謂智者,何以故,以謗法者,無有善心及方便故,險惡道者,謂諸行也。

【見無因果】見到沒有因果是最惡毒的語言,不能告訴人家沒有因果,因果定理是一定的,不能講沒有因果,你若跟人家講沒有因果,人家做的更壞。假如他在講沒有因果,你問他要不要呼吸?你要不要吃飯?呼吸是不是因果?(是),你有呼吸才會活,你有吃飯才會活。你說沒有因果,你就不用呼吸、也不用吃飯,那個才真的可以說沒有因果。因果定理怎麼可以給你改變的。

【說無方等】沒有大乘佛法。

【險惡道者,謂諸行也】諸行就是險惡道。我們就不要落入諸行,我們了解十二因緣,行就擺在第二個,無明再來就是緣行,那行了以後,接下來就沒完沒了,所以諸行非常多,我們在凡塵也是所有的行很多很多,要走向菩提就是很少。我們一定要非常的清醒了解我們所作所為。

迦葉又問,云何見所作,云何得善法,何處不怖畏,如王夷坦道,是義何謂。

【是義何謂】這個義理裡面什麼意思。

 

佛言,見所作者,發露諸惡,從生死際,所作諸惡,悉皆發露,至無至處,以是義故,是處無畏,喻如人王,所遊正路,其中盜賊,悉皆逃走,如是發露,一切諸惡,悉滅無餘。

【見所作者,發露諸惡】見所作者就是把自己所不好的,就是講出來讓大家知道,我們若做壞事,會不會講給人家聽?不會,我們都會惦惦(台語),所以表示你肯講你的不對,表示你願意改過,所以講出來惡就已經消失,佛是這個意思。

【從生死際,所作諸惡,悉皆發露】在生和死之間,所作的惡都講出來,都讓大家知道。

【至無至處】已經到沒辦法到到達的地方了。

【以是義故,是處無畏】你已經全部發露,你就不用害怕了,你把所有所做的壞都講出來,你就不用害怕躲躲藏藏,各位了解嗎,我們假如做的不好是不是都會這樣,要這樣趕快躲起來,怕人家知道很驚嚇,那你已經到無所畏的時候,是不是光明坦蕩了,你看兩個生活型態,你是要驚嚇躲藏、還是要光光明明?光明坦蕩最好了,過得就好像活菩薩的領域。所以我們了解已經處無畏。

【喻如人王,所遊正路,其中盜賊,悉皆逃走,如是發露,一切諸惡,悉滅無餘】你若講出來,所有的不好都已經滅掉,都沒有剩餘。

剩下約4分提問題

:請問我們的佛性自古以來每一個人都有,但是沒有明師一指,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所以以前在修持法門有一個叫「無語戒」,無語戒意思就是說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講話,就像我們在上課或者在吃飯,大家都不能講話,但是,是讓我們去悟找到我們真心佛性,那找到了也是不能講,你知道了,才會有大學首章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然後在親明在止於至善,然後知止而後有定嘛!那個知、止、定,就是說已經找到了我們的真心佛性,所以應該是見性了,我們雖然是求道已經知道,那也有可能是不一定知道,後學的意思是無語戒,就是尋找仙佛聖人所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在講這個真心佛性是不是?謝謝劉講師!

:好!這個無語戒啊!就是默,我們經典裡面也提到人與人之間相處,要講話就是法,就是我們正確的法,然後沒有講正確的法就是要默,靜靜,所以無語戒就是不要講話,不要講話它有一點就是迴光返照,你講話就是精神外放,你在不講話的中間,你會把外面別人講的話收回來,你自己的心神也收回來,這樣的話有一點要進入我們那個真心佛性的一個竅門,一個要進去的地方所在,所以這個學大,大學就是學大而大,摩訶,有這麼寬廣要怎麼學大?要怎麼學?學大人之道,要大人學,所以在明明德屬於第一個明在動,底下就是佛性所以明明德,要明你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你已經明了以後要親民,這個親民還不是要你外放,還是要跟你自己的佛性還是很親,到了這個時候知止以後有定,,那個我們要了解你知道要停定在什麼地方,知止,知道我們停止的地方你才有定,那個就已經在講佛性了,所以我們從三教聖人祂所留的這一些經典,都是告訴我們要我們透徹知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要你知道,知道以後然後你去親民,那個親民就是做新民的意思啦!你已經知道你的佛性了,你在出來的行為就不一樣,就是一個新的人民,新的狀態出來,你新民了以後跟人接觸又能夠影響到別人,所以那個新民就有親民的涵義,兩個都能夠相通,所以問的問題很恰當就是在講佛性,佛性本體我們在念念念,我們上課的時候都在念,但是上學的時候都沒有進入那裡面的深意,大學之道在台北羅斯福路啦!所以就沒有進入大學就是在學大,怎麼樣來學大那個問題就非常的多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