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前賢反應上禮拜講「觸」―洗澡,那個地方不太了解。後學再講一次。因為我們大 概每天都會洗澡,當洗澡的時候,我們用水接觸到自己的身體,在水接觸到身體的 時候我們有感覺,那個感覺就叫「觸」,用接觸來修道(就是身觀這個觸,接觸是怎 麼樣產生的)。或者說洗塵跟洗體,洗塵就是我們身上的骯髒(凡塵的污垢),那些塵 垢骯髒是無知的東西,我們洗掉這些骯髒,骯髒有知覺嗎?(沒有),所以這叫洗塵, 洗塵沒有知覺。然後我們洗身體,我們追究身體的形成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 緣聚會借我們用,所以水火風土是無情之物(沒有情識),水火風土會不會知道痛?(不 會),所以那叫洗體,我們的四大沒有知覺性。所以洗塵、洗體兩個,我們在洗澡的 時候最能夠體現的就是這樣,一個是要洗掉凡塵的骯髒污垢,一方我們身體接觸到 就是要把身體洗乾淨。所以各位前賢,洗塵,我們身體會不會有知覺性?然後我們 洗身體,現在我們不要籠統的去想,我們把它分的很詳細,是洗我們的四大假合, 而四大假合是無情之物(沒有情識),所以顯現那個觸,顯現觸是誰?就是佛性本體去 顯現的,有佛性才能感覺到水接觸到身體,既不洗塵也不洗體,中間就安然。 還不瞭解啊!再說一次,我們藉著洗澡的時候領悟真理。祂既然是脫塵又脫根,我 們離開塵,因為污垢跟凡塵讓我們感到的觸沒有關係,所以離塵;然後跟我們的身 體(身根)又沒有關係,又離開根,所以根塵全部離開,中間是什麼?就是佛性本體。 我們每天都在洗澡,可是我們沒有從這方面去領悟,原來接觸到的――身體接觸到身體 的那個感覺,那個感覺就是佛性本體,祂已經脫根了―不著身根,脫塵了―不著塵垢, 剩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可以利用每天洗澡的時候就可以體會,原來呈 現那個觸、那個感覺,洗澡時候水冷水熱,誰在感覺?佛性,不是身體,身體是無 情之物、是水火風土沒有情識;有情識是我們的佛性,所以顯現的功能作用。 經文――(第 132 頁)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 世世生生,有牛司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 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 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 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2―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他有口業(就是嘴巴), 因為嘴巴不能隨便亂講話,會引起口業。所以行善為惡都是身口意這三個形成的。 憍梵缽提講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就是過去劫時候(前前世,不是這 一生),輕弄=嘲弄看輕,沙門翻成中文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很勤快、息滅。 世世生生,有牛司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進入 正定),「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超過凡塵的所有一切煩惱),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在內的身心已經脫離了,外=把這世界遣除了),遠離三有(三 有=三界,有因有果叫做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離開塵垢,凡塵都已經銷了,不 在心中產生),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已經到無學,無法可學。 所以斷盡見惑叫見道位;斷盡思惑叫做修道位;見思斷盡了叫無學位,已經沒有法 可以學了,很高的程度)。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這就是舌根)。 小字體 因見老比丘無齒而食(這就是在講輕弄沙門,什麼樣叫輕弄沙門,就是看到老比 丘已經沒有牙齒,可是一定要吃,不吃不能維持生命),笑其如牛吃草(憍梵缽提就嘲 笑老比丘好像牛在吃草。各位前賢有看過牛吃草嗎?所以憍梵缽提笑老比丘好像牛 在吃草。這犯口過,各位前賢不行喔,不可以嘲笑人家,嘲笑人家就犯口過,本來 我們帶來的福都很多,被我們的嘴巴亂講話都把福給用掉了,所以時常就要靜默, 默是最值錢。所以憍梵缽提自己講犯口過),自亦知非(自己也知道不對,這樣不可以), 雖經懺悔,世世生生(每一生每一世),猶感牛舌之報(他還感受到牛舌的果報)。牛食 之後,恆常虛嚼(嘴巴已經沒有東西了,但是還一直咀嚼。我們看到大概都是牛有東 西吃時嘴巴才動,不知道牛的嘴巴已經沒有東西了,但牛還在咀嚼),口則磨來磨去, 憍梵缽提口如之即如是(他的嘴巴就變成這樣。所以不能笑人,你笑人以後,你就會 變那樣)。 此如來因機施教,欲令就路還家(就是要他從舌頭),示以一味清淨(只有一個味道) 心地法門,從舌根入(從舌根進入修道)。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非淡然無味之味, 乃反觀根性,不觀甜淡等塵(不要有甜有淡凡塵的這些現象),惟觀雙離空有(就是離 空跟離有),中道妙味,是為一味(深思體會) (我們嘴巴什麼味也沒有,連淡然無味的 味也沒有,那叫做中道的妙味,完全是在佛性本體之中)。清淨心地,離塵脫根(修持 法門都是離開我們的六根、離開六塵,都沒有根塵,所以修的時候就進入我們佛性 本體了),反嘗自性一味清淨(就是一直體會我們自己佛性都是非常清淨,佛性的味道 就是沒有甜、沒有苦、沒有淡,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叫自性一味清淨,非常清 ―3― 淨,只有一味),即本元心地(我們的本來心地),依之修習(按照這樣修道學習),可成 三昧(三昧=正定,就可以達到正定),故稱法門(一味清淨的心定法門)。我得滅心者: 我因不循甜、淡、味塵,而起分別(就是不跟著我們吃東西進去的味道而起分別),得 滅攀緣識心(把攀緣的識心都滅掉),塵既不緣,根無所偶(我們的六根就沒有對象, 就沒有相對的所我),識心已滅(識心已經滅了,生滅心都滅了),此即棄生滅,入三 摩地(把生滅都放棄了,不要它了,進入正定,三摩地=正定,三摩定是正在實踐實 修的時候。因為正定有三個名稱: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三個翻成中文都叫正定。 奢摩他著重在領悟真理。三摩地著重在實修。禪那就是已經有功效。所以三個正定 內容都不同都不一樣。這裡棄生滅入三摩地,就正在實際修的狀態),此是修中三摩(就 是在修道之中的三摩)。 如何修法(怎麼修呢)?但用根性本有智光(我們用我們六根之中,本來就有的智慧 之光),觀照嘗味知性(就是觀照我們吃東西,知道什麼東西、什麼味道的那個知性), 非生於舌根自體(它不是舌根自體生出來知道那個味道的,不是的,是我們佛性知道 的),以外物不來,舌不成知(舌頭沒有知覺性);又非出於甜苦等物(又不是我們吃進 嘴巴的食物),以舌若不嘗(假如沒有東西進來,讓舌頭嘗味),物不自知(東西不會自 己知道它的味道);由悟根性(這樣就領悟根性,即不生不滅的佛性),脫根離塵(離開 我們舌根了,又離開外面我們所吃的東西),所以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就可以超越我們 凡塵所有一切煩惱,因為我們嘴巴吃東西就引起很多的喜歡討厭。各位有沒有因為 嘴巴吃東西而引起喜歡討厭?好吃的就很喜歡,不好吃的雖然還不致於討厭,但已 經形成了――這不要再夾了不要再吃了,而喜歡吃的就多夾,所以喜歡的就取,不喜歡 就捨,我們有取捨就落入凡塵的生滅,就落入我們造業的那種狀態。要了解,這我 們都撇開,修道以後著重不貪口腹之慾,嘴巴吃什麼,可以養生就好,不挑剔。不 過我們現在不挑剔也難,大家都想要吃好吃的),此即守於真常(棄生滅守真常,就是 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把凡塵的生滅都去掉,守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就是 真常),常光現前(光=智慧,我們佛性的智慧就會顯現在我們眼前),根塵識心應時 銷落(六根六塵六識,那個心都沒有了,這一些干擾我們修道的最重要因素都去除了, 都沒有了)。 內脫身心:由上觀味之知非體(已經在觀照味道的那個知,它不是體),故悟舌性, 非關舌根自體,故能情界脫纏(就是我們有情識,在情界就脫開被綁住的纏繞);外遺 世界:由上觀味之知非物,悟舌性非干味塵等物(舌頭知道那個味道,不跟外面凡塵 我們吃的東西),故能器界超越(器=凡塵有形有相的東西,我們面對的凡塵都是器界, ―4― 之前我們有講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就是形相的上面無形無相,那 就叫道;形而下,形相的下面就是有形有相叫做器。能夠器界超越,就是不迷戀在 這有形有相的東西裡面)。前又應念得超世間諸漏,故得遠離三有(即三界,因為三界 都是有因有果,所以叫有),如鳥出籠,鳥喻迷時真墮妄中(迷的時候,我們的真墮在 妄中,真=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已經墜落在妄的裡面),籠喻三界五陰(五陰=色受想 行識),今既解行相應(了解跟實踐已經相應),離妄證真(離開妄,能夠證我們真的), 故如鳥出籠,離垢銷塵(離開塵垢,把凡塵都銷亡了),法眼清淨(見道之眼叫做法眼), 成阿羅漢。以舌根為本修因,還復一味,清淨之心,旋轉循塵(不按照凡塵的那種習 慣性,已經把它旋轉了),黏妄之知(我們把黏妄之知旋轉過來,當成我們佛性本體), 以斯舌根,最為第一。(我們了解這是用舌頭來修道。那我們每天也都在吃東西,我 們有沒有從舌頭去領悟真理?「這好吃、這不好吃」,重點都擺在味道裡面,而沒 有擺在知――知道味道的知從哪裡來,我們知道味道的知從哪裡來?(佛性),恩,所以 我們就知道,我們日用而不知,所以很親切,佛性就跟我們在一起,沒有離開,只 是我們都不認識不知道而已,是不是不知道?沒有研究就不知道,怎麼會知道吃東 西的知是從哪裡來,認為是從自然而來,我們都說自然的,原來裡面是有這麼多學 問)。 經文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 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 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 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 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是以身根來悟道,就像後學以前講腳底按摩,這跟腳底按摩的意思是一 樣。「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很多次都聽到如來講經說法。「說諸世 間,不可樂事」:即凡塵一切都沒有快樂的事情,都是苦。「乞食城中,心思法門」: 畢陵伽婆蹉在乞食城中的時候,他的心一直在思索佛所講的真理。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不知不覺的一直走路時候,踩到毒刺。「舉身疼痛!我 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 雙覺」:為什麼我一個身體有兩個覺。「攝念未久」:攝受這個念頭沒有多久。「身 心忽空,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21 天之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 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小字體 ―5― 畢陵伽婆蹉過去五百世為婆羅門,性多憍慢,每過恆河,呼河神小婢斷流,神雖為 斷,懷瞋白佛(就是向釋迦牟尼佛講)。佛令向神道歉(佛要畢陵伽婆蹉向河神道歉), 遂合掌向曰:小婢莫瞋!眾皆失笑(畢陵伽婆蹉合掌向河神說小婢莫瞋,旁邊的人都 大笑)。佛言:實無慢心(他實在沒有驕傲的心),因河神過去為其婢女,乃餘習耳(因 為河神很早以前在畢陵伽婆蹉家裡當婢女,就變成畢陵伽婆蹉的習慣,看到就是他 的婢女。所以我們六道輪迴的習性很強,以後若他當大老闆,他也會婢女過來,那 個就是習性,畢陵伽婆蹉沒有惡意,可是已經養成習慣了。所以佛說畢陵伽婆蹉實 在沒有驕傲的心,就是因為河神以前當過畢陵伽婆蹉的婢女,是餘習)。發心出家(畢 陵伽婆蹉發心出家),常聞如來宣說苦諦(就是凡塵一切都是苦),乞食城中,心思法 門:即觀苦諦,行、住、坐、臥,不離觀法(不管行住坐臥什麼時候都在觀,觀凡塵 的一切苦),只顧作觀,不覺路中有毒刺,信步行走,致傷其足,毒入身中,全身疼 痛,正觀苦諦,忽遇苦事,乃是發悟之好機緣(就是要他領悟,你這個苦真的來了)。 正當毒發疼痛之時,我念身中有箇能知覺者,知此深痛,遂即立定腳跟,觀察此知 痛者是誰(知道痛的人是誰)?怎有一箇不痛的呢!我又思惟(畢陵伽婆蹉又思惟),此 思惟非識(不是識心的思惟),乃屬智(就是八正道的正思惟。正思惟就是一切思都不 正,我們一切的思都不正,知道這樣就是正思惟,因為正思惟可以入道,所以叫正, 不像我們的思惟就是識心,識心是生滅,讓我們輪迴六道),識是真妄和合,智全真, 即八正道之正思惟。一人一身,應只一覺,為何有雙覺呢(各位不是說,被劉講師騙 了,去腳底按摩好痛,就是沒有找到不痛的,而說後學在騙你們,有沒有勇氣再去 試試看,再去試試看可以到不痛的,就像畢陵伽婆蹉,他的毒刺傷足很痛,可是畢 陵伽婆蹉就感覺怎麼有一箇不痛的呢,那個「不痛的」知道這個「痛的」,兩個喔, 不痛的知道痛的,你在痛是哪裡痛:身體在痛,佛性不痛。身體是假的,所以痛也 是假的。所以他就發覺用這個來修道是最殊勝的)?攝念者(收攝念頭),收攝知痛之 身念結成疑團,隨順無痛之真覺,未久之間(沒有很久),身心忽空(忽然身心都空了, 因為只有真覺,真覺沒有身心,這個要體悟,要自己本體悟,我們身體遭受苦痛的 時候,趕快找不痛的,當你找到以後,痛的身心都不見了,全部都是不生不滅的佛 性本體了)。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覺痛之身識(就是那個識)。忽空者,由真覺之力 所鎔(真覺之力把身心都融化),疑團打破,真純妄絕(妄盡真顯,真已經純,妄都覺), 如湯消冰(熱湯消冰,我們從冰箱的冷凍櫃拿東西出來,然後我們放進熱開水或是入 鍋湯裡面煮,很快的冰就融化),故曰忽空(沒有了)。經三七日之久(21 天以後),諸 漏悉皆虛盡(全部煩惱都沒有了,因為煩惱都是從身心來,身心遇到然後起煩惱,若 ―6― 沒有身心,就沒有煩惱。所以我們領悟真理,就可以脫離所有的煩惱,煩惱本來就 是菩提,能夠生出煩惱,它就能夠生出菩提,所以煩惱、菩提都同根源),純一本覺, 清淨真心(已經純一,都是本覺清淨真心,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永離虛妄(永遠都 離開虛妄),成阿羅漢(已經成就阿羅漢)。如我所修所證,純一本覺,遺妄身心,以 斯身根,為本修因,最為第一(所以畢陵伽婆蹉很努力在找不痛的,他真的找到了。 我們有沒有在找?有啊,有沒有碰到?還沒找到啊,有一天當你遭遇到很痛的時候, 趕快找不痛的。找到的話,就在這裡。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也是,一樣的,雖 然沒有說很痛,可是真的把妄能夠盡,妄沒有了,真就顯現。所以你一直做的話, 工夫愈深入。你會到達尸居而龍現,就是你在家裡面不用出門,然後外面有什麼事 你都會知道。羨不羨慕?自己可以做到,就是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是「意根」。 經文――(第 133 頁)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 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 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 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 為第一。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都是應當要做的禮。「我曠劫來, 心得無礙」:各位前賢你看「我曠劫來心得無礙」,都知道自己曠劫以來,心都沒 有罣礙沒有障礙。各位前賢知道我們從曠劫來嗎?差很多喔,不要說曠劫,我們前 一生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差很遠。所以要修,修了絕對有功效,你看須菩提都能夠 了解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他自己記憶受生(就是在凡塵現相受生,有形 相)。「如恆河沙」:有夠久的,一生一粒沙,而恆河很多,須菩提就像恆河的沙那 麼多生。我們也是一樣,只是我們不知道。可是須菩提知道,他知道經歷歷劫受生, 但我們都不知道,連前生都不知道了。「初在母胎」:這一生在母胎的時候。「即 知空寂」:厲不厲害?在母胎(母親懷孕的時候)他就知道空寂,我們修了很久都還不 知道空寂,我們都著相,哪能夠空(萬相都空)、哪能夠寂(寂滅),但他在母胎就知道 了。所以我們真的要努力。所以後學第一堂課有說:你了解了,聽兩個小時就好。 六祖不用聽就懂了,我們兩個小時候可以了。不懂的話就要薰習了,薰習久了三年, 有沒有進步?絕對有,一定有,然後我們還要再加緊腳步,趕快再努力的修持,雖 然還沒在母胎裡面即知空寂,可是我們畢竟修的根都在。「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都是空的,我們到什麼時候才知 ―7― 道十方是空的,我們都被十方的形相引誘,都把它認為實在的,結果須菩提在母胎 就知道十方是空的,都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所以菩提發願要眾生都能 夠得到空性――我們真空不生不滅的佛性。「蒙如來發」:如來能夠把這整個真理呈現。 「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如來給他引導到達性覺真空、空性圓明。「頓 入如來,寶明空海」:已經進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 「印成無學」:已經到達無學位。「解脫性空,我為無上」:所以解脫性空,須菩 提是最上乘,所以講解空理須菩提是最拿手。「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 諸相都是假的,諸相皆空,全部都是假的,所以入非。「非所非盡」:能非跟所非 全部都盡,沒有能非也沒有所非。「旋法歸無」:旋轉那個法,因為須菩提從意根 修持,所以把那個法――六塵的最後一個法,色聲香味觸法的「法」,全部都沒有(歸 無),斯為第一。 小字體 須菩提初生之時,其家寶藏忽空(都不見了),其父大驚,為卜吉凶(怎麼生出來後, 一些財產都不見了),得一卦,既善且吉,遂名善吉(所以須菩提的名也叫做善吉), 未久寶藏復現,又名善現(沒有的,又呈現出來)。起座頂禮白佛:我曠遠來劫來,心 得無礙;心即意根(心就是意根),無礙即空(無礙就是空,已經都沒有障礙)。自憶受 生,如恆河沙:極言多生(受生夠多了,一粒沙一生),喻如恆沙,此得宿命通,無有 隔胎之迷(隔胎就是我們上一世懷胎、這一世懷胎、下一世懷胎,隔了一世。但我們 都會迷了,我們下一世再來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一生這一世的事情,可是須菩提 知道,所以隔胎不迷,不會有迷昧,這叫宿命通),此敘遠本(他久遠之前的本來已經 有修道了)。初在母胎,即知空寂:此生隨相受生,初在母胎之中,即知四大本空(就 是我們凡塵的元素水火風土本來就空),五蘊非有(色受想行識不是實在有的),當體 空寂(水火風土的當下、五蘊的當下都是空寂,都沒有實在的實相,都是假的)。如是 乃至,出胎之後,由人空而悟法空(人空以後又領悟法空),十方世界森羅萬法(就是 萬相非常的多),悉皆空寂(全部都是假的,不真),同深心菩薩,人法雙空境界(人= 我,法=法執,我執、法執已經雙空了);從佛出家後,廣為眾生,宣說人、法二空 真如(宣示真理),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證得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即人空、法空,真 如自性。 空生雖悟人、法二空(空生叫做須菩提,我執跟法執兩個都空),尚未了達空性即 是如來藏性(不瞭解空性就是如來藏),乃蒙如來顯發,性覺真空,性空真覺(如來就 是講給須菩提聽,我們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悟得全空全覺,全覺全空。空性圓明, ―8― 併空亦空(連空也沒有),故能頓入如來第一義空(進入如來證悟的第一義),寶明妙性, 真空性海,知見同佛(知見已經跟佛都一樣),如來印證,雖證空性,不住於空,不為 空縛(不被空綁住了),是為解脫,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就是萬法皆空, 諸相都不對,諸相=人相、法相以及凡塵的萬相,都入非),悉入於空(全部都沒有, 沒有實相,都是空,不存在的),非即空,非所非盡:非、即能空之空;所非,即所 空之人、法二相(所空之所有萬相以及我們人法二相);盡,亦空也(盡也就是空);即 能所俱空。旋法歸無,此法非法塵之法,乃人相、法相、非法相之法,以意根無分 別性,旋其虛妄生滅諸法,復歸本元覺性,第一義空,無字即第一義空,惟斯意根, 最為第一。(所以從意根來修,我們意根大部分都是在應用凡塵的這些現相,不知 道回歸到佛性本體。這樣了解嗎?我們是講統合的嗎?要靜默不出聲,因為還是後 學講的,講什麼?默,我們倒是做的很好。不過要感應啊。假如我們起雞皮疙瘩或 是打嗝,那就是感應!各位有沒有經驗?打嗝、起雞皮疙瘩,那就是跟真理感應, 跟仙佛感應都有這現象,當你在起雞皮疙瘩或是打嗝喜歡還是討厭?對,不要落入 喜歡也不要落入討厭,平常心) 經文――(第 133 頁)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 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 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 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各位前賢看到他們這樣講, 真的很慚愧,曠劫來,我們從前生來都不知道了,他還從曠劫來,非常久遠。「心見 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跟須菩提一樣,受生就是好像恆河的沙,一粒沙一生。 「世出世間」:世出=出世間,世間=凡塵。「種種變化,一見則通」:哇,我們百見、 千見萬見都不通,他一見則通,厲不厲害?我們也要學一見就通,一見就通省掉很 多麻煩,所以要學一見則通。「獲無障礙」:通了就沒有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 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我們的心沒有邊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 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就是菩薩。「從佛口生」:佛講經說法,他從佛講 出來的法去修持成就了,就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從法去修持已經成就,就講 從佛化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光=智慧。心見=眼識,前面我們講從六塵(色生香味觸法),然後講到根(眼耳鼻舌身 意),現在講到六識的第一個眼識。已經十二個,因為一個耳根留在最後第二十五門, 還有第二十四門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第二十四、第二十五門,後學都有另外再寫 ―9― 一篇講義,今天已經帶來,當我們講到二十四門、二十五門的時候再發,現在還有 十幾個修行方法。 小字體 心見即眼識,不染色塵曰清淨(我們的眼識――眼睛的認識,就是我們眼根對色塵 產生的知覺性就叫眼識,我們凡塵都在用,都用的很習慣,當我們看到六塵都會把 它當真,所以毛病就出在這裡――把它當真的,我們六根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研究真 理才知道是假的,可是我們不研究真理的話,六根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都很真, 所以我們都會講「我親眼看到」,都認的很真,結果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要了解看 到不一定是真,是假,所以眼識不染色塵曰清淨。我們眼根不染色塵就叫文殊常觸 目,就是我們眼根所看的都是文殊菩薩的智慧,文殊菩薩的智慧就不會住相,就了 解真理。所以我們要學文殊常觸目,不要讓眼根跟六塵一接觸以後,變成眼識,就 是六識之一)。如是指眼識清淨。受生如恆河沙劫之久(就是非常的久),世出世間、凡 聖、染淨、六凡(六凡=六道眾生)、四聖(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種種 變化,祗要眼識一見,隨念分別則能通達明白(所以很厲害),不必意識計度(不用用意 識去想像),此顯眼識明利。 舍利弗初事沙然梵志(就是侍奉)。沙然歿後(就是死了以後),無師可事(就是沒有 老師可以奉侍),一日於中路逢三迦葉波兄弟(三個兄弟)相隨,宣說因緣深義,偈云: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說,說給迦葉三兄弟聽,他們出來 宣說如來講的真理);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也是假名也是中道)」此四句即大乘因 緣,舍利弗一聞便悟圓理(領悟圓融的道理),圓理即是藏心,故曰悟心;周徧法界, 故曰無際(沒有邊際)。另有一說,舍利弗路逢馬勝比丘(馬勝比丘就是五比丘之一), 威儀庠序,即趨問汝師是誰(趨前去問你的老師是誰),答曰:我師釋迦牟尼。又問: 汝師授汝何法(他用什麼法教導你),可得聞乎(可以說來我聽聽看嗎)?答曰:我初入 道,祗記得因緣之法:「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就 不一樣的傳說)。舍利聞已,歸告目連,二人率領徒眾(全部帶來跟釋迦牟尼佛修道), 投佛出家,二說之意皆同(兩個說法都一樣)。 既聞勝法,乃知師亦非常。遂從佛出家,見覺圓明(見覺就是眼識,我們的眼識), 見覺亦眼識。前雖得無礙,尚未明圓(就是還沒有圓明),今承佛誨(佛的教誨),識精 明圓,得大自在,欲伏邪外之眾(就是要降伏不是正修的),示居智魁(就是智慧最高), 為佛長子,乃以智德居長。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者,非說色身,乃指法身(講我們的 佛性本體叫法身),從佛聞法而得悟證法身,如從佛口生。在教法中,常承法乳,長 ―10― 養之力,是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修所證,心見發光,即由眼識而成無障礙 智(眼識就成為無障礙的智慧,所以我們的眼識就變成我們的障礙――造業的由來,所 以舍利弗有智慧,能夠從眼識就成為沒有障礙的智慧),光即智(智慧)。智光極處, 徹佛知見(就是徹底了解佛的知見),斯眼識最為第一。他經云(別的經典記載):「舍利 弗過去已成金龍如來(過去已經成就如來了),乃不捨大悲,倒駕慈航(幫助釋迦牟尼 佛大轉法輪,渡化眾生,所以已經之前就有成就了)」。 經文――(第 134 頁)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 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 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 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就是曾經跟恆 沙的如來,表示他跟隨很多如來。「為法王子」:法王=佛,法王子=菩薩。「十方如 來,教其弟子」:十方的如來教弟子的時候。「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就是根器比較 利的,教他們修普賢行。「從我立名」:就是普賢。「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 有知見」:有修了以後,他們的程度都非常的高。「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 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他只有說百千,沒有到億。 「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佛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有障礙就看不到;沒有 障礙就可以看到。像國父可以看到菩薩,但國父旁邊的隨從很多人就看不到,那就 是有障礙,佛顯現你就看不到。各位看到了沒?看到自己了沒?自己就是佛,所以 看到自己就好了。「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有時候自己頭頂注意看看,有沒有仙佛 來摸。「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 第一」。 小字體 此自述遠因。行彌法界曰普(就是彌滿整個法界叫做普),位鄰極聖曰賢。我曾與恆沙 如來為法王子,此顯事佛之多(侍奉的佛很多),恆沙如來,悉皆承事,無空過者(沒有 一個空過,都承事),故得證位之深,以為法王真子,《行願品》云:「一切如來有長 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十方諸佛如來教其弟子,有大乘菩薩根器者,即圓頓(就是很 快的能夠領悟真理)一類之機,修普賢行,即大乘法界行,十大願王是也。此行從我 立名者有二意:一、令行人有所傚法(行人就是修行的人);二、令普賢有所加被(行他 的法門,他就會加被,暗中照顧你)。 ―11― 我用心聞:心聞即耳識(剛才舍利弗是眼識,普賢是耳識,耳識就是心聞)。惟用 耳識,隨念分別,不假五俱意(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個,五個落在我們意地那個叫做五 俱意)及獨頭意識(就是我們夢中獨頭,沒有外緣,自己產生出來的,那個叫做獨頭意 識。了解嗎?還不瞭解啊,再講一次。五俱意就是五個具備,眼耳鼻舌身五個。這 五個: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吃到、觸摸到,落在意地而我們知道,那個叫做五 俱意(五個具備讓我們了解)。獨頭意識就是沒有外緣,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它獨 自產生作用,像我們作夢時候,眼睛閉著、耳朵也沒有在聽,全部我們感官都休息 了,但它整個有動作,那叫獨頭意識。五俱意就是五個具備了,我們了解。獨頭意 識,它都沒有外緣,但自己知道。所以五俱意跟獨頭意識都是計度分別,都是會失 守)計度分別,便能分別眾生所有知見(不要用五俱意跟獨頭意識,就可以知道眾生所 有的知見。所以用耳聞就這麼殊勝)。然眾生知見不一(眾生的知見都不一樣),有邪、 正、大、小、權、實,種種差別,但用心聞(就是耳識),即能了知(就是都知道)。若 於他方(在很遠的地方),恆河沙界之外,極言其處之遠。有一眾生入普賢行門,我於 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此菩薩利生念切(利益眾生很急切,就是老 婆心),及時而應。象是白象,表清白梵行之相。六牙表六度,乘此為因,而到如來 果地(你能夠清白梵行、能夠六度梵行,這樣就可以到達如來果地)。一身不分而普現, 群機咸應以無違(就是可以千百億化身),如一月當空(一個月亮在空中),影臨眾水(只 要有水,水中就有一個月亮,有十灘水就有十個月亮、有百灘水就有百個月亮,所 以感應就好像月亮感應在水中一樣),縱彼惑重障深,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消其惑業(迷 惑的業把它消除,我們眾生迷惑不知道真理),除其障難(障礙,障重的困難把它除掉。 要了解,白天精神都很好,但經典一拿來看,馬上眼睛就澀澀的、馬上打瞌睡、馬 上睡覺,那就是障礙。把經典推開了,精神就來了。很多人都有這個現象,那就是 障礙,為什麼?不給你看,為什麼不給你看?你看了你知道真理,糟糕了,就不還 我債了。所以我們要表明,還、還、還,一定還,只要我欠債,我一定還,你不要 障礙我,我研究了你也可以明白,所以我成道了你也可以成佛,這樣障礙就消失了。 以前看經典平常都沒精神,但現在一看經典精神就來了,很理想),冥中擁護,令不 退轉(我們就怕自己修道的心不見了、退了)。如無障者,現身安慰,令其增進,皆得 成就,普賢廣大行願。佛問圓通,我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 得大自在(這就是普賢行耳識)。 經文――(第 134 頁)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 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 ―12― 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 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 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孫陀羅(這是他妻子的名字)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 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就是在正定,都沒辦法定下來,定不下心, 心都很亂。這倒是跟我們時常在問的,心很亂怎麼辦啊,看看孫陀羅難陀怎麼來修), 未獲無漏(沒有得到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拘絺羅就是舍利弗的母舅),觀鼻端 白(各位前賢,我們兩個眼睛看下來,就看到鼻頭,看到鼻端以後注意到出入氣,呼、 吸、呼、吸,因為你在觀鼻頭,對呼吸就很清晰了,能夠收攝我們散亂的心)。我初 諦觀,經三七日(經過 21 天),見鼻中氣,出入如煙(看到我們鼻子呼吸,出入就好像 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整個世界都很清晰的顯現),遍成虛淨,猶如琉璃(整個都 不一樣了),煙相漸銷,鼻息成白(結果我們鼻子的呼吸就成白色的)。心開漏盡(心都 開了,煩惱都沒有了),諸出入息化為光明(所以出入息――呼吸都變成光明,都有智慧), 照十方界(整個十方界都照透了),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 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小字體 孫陀羅是妻名,難陀是本名,因佛會下,難陀多人(難陀很多人),連妻名以別之(就 是講孫陀羅難陀)。是佛胞弟(就是佛的親弟弟,即淨飯王的兒子),具三十相,短佛四 指,身亦金色,雖具戒律,言於戒雖然無缺,於定尚未時入(就是定心還不夠),心常 散動。散者心攝不起(收攝不回來),動者心定不下(心定不下,有事情卡住),因無定 不能發慧(沒有定就沒有智慧),無慧不能斷惑(沒有智慧就不能斷掉迷惑),故未獲無 漏(所以沒有得到很殊勝的無漏境界,到達無漏可以成佛)。世尊教我及拘絺羅(是舍利 弗的母舅),同為散心之機(就是都一樣,他們的毛病都相同,都是心散亂)。故佛教觀 鼻端白,兩目注視,鼻尖微有白相,令其注心一處,收攝散動(所以我們一看下來只 有看到鼻頭(鼻端),然後你這樣一直看 21 天,各位前賢看 21 天會變怎麼樣)。經三 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竟然可以到呼吸好像煙,好像我們燒火的時候有煙。我 們呼吸有煙嗎?沒有,所以你煉到可以看到呼吸的煙,有沒有工夫?就是有工夫了), 當知此氣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故其狀如煙(鼓動煩惱濁,所以我們有呼吸就有煩惱。 會呼吸就有煩惱,不會呼吸就不會煩惱),昧者不覺(迷昧就是不覺)。惟諦觀能見,視 微若著(微就變的很顯著),煙相漸銷,煩惱垂盡,煙相漸銷,出入鼻息竟成白相(出入 息變成白相)。身心內明,身心即鼻識,以鼻同身(鼻就是身體出來的),內明即定成之 ―13― 相(定已經可以了,可以有定了,完成定了),定功既成,便能發慧(有定就能夠發揮智 慧),明即智慧光明(智慧已經光明),煩惱既銷,慧光迭發(迭=連續,慧光一直連續 發揮出來)。圓滿洞徹,依報世界(我們的周遭環境就叫依報世界,正報是身心,依報 是世界。我們接受天地之間,有因有果,正報=接受正的果報,就是我們的身跟我 們的心。依報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遍成虛淨(整個依報世界就變成虛淨)。虛則無 礙,淨則無染(就是沒有障礙、沒有污染。所以我們把依報世界要看成虛―就是全部沒 有,清明眼見到清明空,所以不容易。我們看到萬相都是真的,而不知道萬相都是 假,都是虛。那你能夠徧成虛淨的話,就成就了),皆慧光遍鎔所致(我們的智慧已經 有了、發揮了,然後鎔所有的萬相都變成我們的佛性。我們講的都是真理,不是天 馬行空也不是卡通影片,都是真理所發揮出來),故得內明外虛,猶如瑠璃內外明徹(我 們現在看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外面,琉璃比較有價值,而玻璃比較便宜)。諸漏俱盡, 出入氣息化為智慧光明(我們的出入息化為煩惱。那我們有修以後,出入息就變成智 慧、變成光明),不取嗅、聞、鼻識,而取觀息之功,銷息乃銷如煙之氣,而成白淨 之息。銷息既久,定力愈深,銷滅諸漏(把所有漏都銷滅了),惟斯鼻觀,最為第一(這 就是孫陀羅難陀。孫陀羅難陀還沒有進入修道之前,他非常喜歡女色,就是很喜歡 作愛,所以那時候佛還教他觀四念,到這比較高的程度,所以教他觀鼻息,所以我 們有時候要多接觸經典,知道的就會比較多)。 經文――(第 135 頁)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 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 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 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 為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子是他母親的名字,他把 父親的名字、母親的名字合在一起變成它的名字。這樣比較會記得父親母親。「即從 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又看到從曠劫來,你看那個智慧,以前的 修持能夠隔世不忘,隔了一代,前一世怎麼樣都知道,他不是只有一世喔,是曠劫, 非常久,一直六道輪迴,每一生每一世都知道,很厲害。「辯才無礙」:很會講經說 法,很會跟人辯論。「宣說苦空,深達實相」:我們凡塵一切都是苦,所有都是空, 可以宣說苦跟空。就是我們凡塵認為最好的福報,他也說是苦,苦不苦?以我們社 會現象來看福報就是好,可是以整個宇宙來看,熱你要跟著熱,冷你要跟著冷,是 不是苦?沒有自由,都受到整個外境的影響,所以都是苦。然後萬相都是空,都沒 ―14― 有實相。各位前賢實相是什麼?我們所看到的都虛相、假相、幻相。實相就是我們 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因為祂不會變,所以實;實相,沒有形相,有形相就會變,就 不能稱實,因為祂都不會變,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所以稱為實相,而我們要深達 實相,所有的有形有相都是幻相、都是虛相、都是假相,都不真,不要住相,就沒 有煩惱。所以一定要研究,難怪我們活佛老師一直鼓勵:「要聽一個小時、要做一個 小時」,各位有沒有做?活佛老師慈悲,要我們真的進入三摩地實際修,這樣才不會 消失。後學都講,你一直研究真理,只要你隔著半年,你不複習的話,全部腦袋瓜 都空空,「你有研究過真理,哪有,我怎麼都沒有印象」,會變這樣喔,為什麼?因 為這是如來密因,你既然不珍惜,上天都收回去,不給你了。而你現在實際做,你 一天聽一個小時、做一個小時,上天就收不回去,就變成你的。所以一定知要行, 就真的有工夫,絕對不一樣。你看我們現在的心思跟沒有研究之前完全不一樣,我 們現在很有自信可以成佛,時間早晚,一定成,因為從內心產生的自信,相信自己 佛性,而相信自己佛性,那個佛性就是佛。 「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連恆沙如來的秘密法門,富樓那都能夠知道、 能夠了解。「我於眾中,微妙開示」:都能夠開示上乘佛法。「得無所畏」:就是不會 畏懼。像現在我們很多修持者,就怕一直宣說苦苦苦,而不敢講到透徹,為什麼? 你講到透徹就沒有人供養,所以他怕沒有人供養就不敢講到透徹,那叫有畏,畏懼。 而這個無畏,就是不怕,你都不供養,沒關係。無畏容不容易?布施有三個,財施、 法施、無畏施。無畏就是無所畏,不怕,因為要成全眾生而受苦,不怕。引導眾生 走修道的道路,沒有得到什麼利益,可是你無畏,不怕。「世尊知我」:釋迦牟尼佛 知道富樓那「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從音聲輪發揚。「我於佛前,助 佛轉輪」:在釋迦牟尼佛佛前,幫助釋迦牟尼佛大轉法輪渡化眾生。「因師子吼,成 阿羅漢」:獅子一叫了以後,百獸都降伏,所以師子吼就是在說法那時候無畏,沒有 畏懼,有佛的威儀。「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 諸漏,斯為第一」 小字體 滿慈子(富樓那的另外一個名字)自述遠因(很遠的因),此由宿命通,能憶遠劫之 事。辯才有四:一、法無礙辯,能說世出世法,一一名相,無不了知(全部都知道); 二、義無礙辯,能說諸法差別之義,通達無礙;三、辭無礙辯,能以一言而含無邊 妙義(一句話可以包含無邊的妙義),能收廣義,納在數語之中(非常廣的義理,幾句 話就把它說明了);四、樂說無礙辯,隨順眾生好樂,善巧方便而為說法,深達實相 ―15― 之理(可以到達實相真理),苦本無苦,苦即法身(這又講到最殊勝的,苦本來就沒有 苦,都是我們自己認定的。苦樂是我們眾生自己認定的,苦樂沒有定向。你很喜歡 做,最苦的,你也當成很快樂。你不喜歡做,最樂的,你也當成很苦。所以苦樂無 定,都是我們自己認定,而自己認定就是心認定,所以苦本來就沒有苦,苦就是我 們法身),法身即實相。真空不礙妙有(真空不妨礙妙有),諸法隨宜能說(所有的法隨 著適宜適當的地點、聽眾,他都能夠說),得無所畏者。分得如來四無所畏(如來的四 無所畏):一、一切智無畏(這一句話一切智無畏,就是問你,而你都能夠知道,不會 說不會回答,比如說今天早上下雨,下了幾滴雨,你要知道喔,這叫一切智無所畏。 我們可以嗎?大概會說單、雙,不是單數就是雙數,那樣不行,這樣叫含混說法, 不可以的,要明明白白的說),二、漏盡無畏(漏=煩惱,漏盡=煩惱沒有了,無所畏, 所以你問煩惱怎麼解決,他都會跟你講),三、說障道無畏(我們想修道,為什麼障礙 道,什麼原因都可以說出來),四、說盡苦道無畏(說盡苦道有的人都不敢講,因為一 說到以後,沒有樂的,全部都是苦)。能於眾中作師子吼,心無所畏,於法而得自在(法 自在已經是佛的程度)。以音聲輪:即口輪說法,助揚佛化(幫助釋迦牟尼佛發揚佛法、 教化眾生)。我以舌識,說法無畏,即以法音,降伏諸魔(用法音降伏諸魔)。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平視雙修:(底下為內容) 或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煉精、煉氣、煉神,全賴此火。故以二目平視空前, 即雙修也。二目回光守竅,即雙修也。豈知雙修之理,在陰陽之扣合,而不在奇偶 之排列。彼禪門之頑空枯坐,何嘗不盤二足,扣兩手,兩耳內聽,兩目內視耶?其 百無一成者,無非不得陰陽扣合,交相為用之理也。歷代祖師,言垂簾而不言平視; 今者普度圓成統道。 【答】:各位聽了以後怎麼樣?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落入天一生水、地二生火, 那水火還缺什麼?風、土,那只有兩個水火而已。所以煉精煉氣煉神,你煉的再好, 你可以壽命兩百歲,那也只有兩百歲,煉個什麼!「全賴此火」:不用啦,平常吃的 飽、睡的著就好了。「故以二目平視空前」:又不是要變成疆屍。「即雙修也」:這個 也不用修。「二目回光守竅」:說這句倒還比較好一點,迴光返照。「即雙修也」:這 個哪是雙修,這已經是進入真理。「豈知雙修之理,在陰陽之扣合」:各位前賢,我 們佛性本體是陰是陽?我們不能落入現象,我們佛性本體既可以為陽也可以為陰, 既可以為男也可以為女,既可以為山川也可以為大地。是不是?(是),就高了很多。 ―16― 「而不在奇偶之排列」:奇=1、3、5、7、9。偶=2、4、6、8、10。你落入數目, 那怎麼修。「而不在奇偶之排列」:就是盤腿,兩肢腳盤腿。「扣兩手,兩耳內聽,兩 目內視耶,其百無一成者」:說禪門這樣,頑空修法,百無一成。「無非不得陰陽扣 合,交相為用之理也」,你拿這個來問,這個不用後學回答,拿給你都會回答。 【問】:善念、正念、無念,是怎麼樣區別。 【答】:「善念」,已經起心動念,是屬於善念。但要了解,既然有善,有沒有惡?(有), 恩,那都是落入我們情緒的。你認為這個都是好的,那就屬於善;假如危害到眾生 呢,你認為好,可是對別人不好,那個是善還是惡?就變惡了。所以起心動念有善 有惡,都是從心裡出來。 「無念」,就是沒有起心動念。無念的時候,我們妄不要了,萬緣都放下了(那個妄不 要),沒有念頭,當沒有念頭的時候就叫做無念。無念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知正見、 佛知佛見。 【問】: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再加現前一念共十世。什麼是昔日之過,昔日之 過去、既後日之未來,昔日之未來既今日之現在,昔日之現在既今日之過去,後日 之過去既今日之現在,昔日之現在既今日之未來,後日之未來既昔日之過去。 【答】:這個就是在我們的性分之中,只要你不落入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 心,然後沒有三心以後,這一些全部都沒有。那你有三心以後,全部具備這一些。 所以我們不要去管過去的現在就是我們今日的未來,不要去管那個,你管不了的, 你也不用用那個心,那個全部都不要,萬緣放下,不是很清淨嗎?各位前賢一聽了 霧煞煞,全部都不要,為什麼?你三世都沒有,過去世沒有、現在世沒有、未來世 沒有,都沒有了,沒有那個念頭,三世就真正攝受你不住了,吸不住你了,我沒有 過去、我沒有未來、我沒有現在,就不落入三世,那不落入三世則六道輪迴就找不 上我們,那我們當前(眼前現在的一念)就具備萬萬年,具備十世,十世的古今不 離當念,當下的念頭就具備了剛才所講的那一切,全部都具備。所以三世又各有三 世,加起來就九世,又一個念頭一世,就十個,十世的古今跟往後,都不離開我們 當下這個念頭。所以你當下的念頭,我們佛性圓滿俱足,不缺無餘(沒有缺欠也沒 ―17― 有剩餘),剛剛好,那剛剛好就好。所以我們佛性圓滿俱足,就這樣。所以就不要落 入今日的過去、明日的未來。 【問】:n 年前後學覺得我們在做工夫的時候念頭很多,後學有個疑問,想要問一個 有關阿修羅的問題,阿修羅都要引誘考驗白陽修道士,如果阿修羅不把你考倒他就 沒辦法上升,阿修羅考倒你,他就能夠上升,所以阿修羅非常聰明。後學覺得,活 佛老師也講過比如點傳師考到身體生病、也沒有錢了、高處不勝寒。這是第一個問 題,想要了解有關阿修羅。第二個問題,阿修羅可以成佛嗎? 【答】:你的觀念不正確。為什麼?阿修羅不是來考道,考道要有上天的旨令。之前 在民國大概六十五年有一位王壽,被政府抓去關,就是他想當皇帝,王壽那個時期 有派阿修羅(就是盧勝彥),派他來考一貫道,可是在民國六十五年王壽時期,他考道 的時間已經完成了,之後不能再考了,再考他有罪過。所以有關於阿修羅考道的事 是很獨特的,只有姜太公跟申公豹那個時期一樣也是考道,但是有時間性。要了解, 在我們的六道輪迴裡面,阿修羅都被列入三善道,可是阿修羅不只有在善道裡面, 惡道裡面也有阿修羅,所以阿修羅翻成中文叫做無端(沒有端正),可是阿修羅的修 持工夫也都很夠,阿修羅的心很喜歡戰鬥(就是很喜歡爭位置)。所以我們在生活之 中,你動輒就跟人家打賭,那個就叫阿修羅,是不是很平常!我們平常都可以遇到, 我們可以聽到人家這樣講「相爭不曾輸」,就是那種心不平衡,就是無端、沒有端正, 他就叫阿修羅,並不是都要來考道。因為阿修羅有成就以後,阿修羅一直想當釋提 桓因(即巧釋迦),巧釋迦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六欲天最低的是四天王天,再來就是 忉利天,忉利天有三十三天,東西南北各八天,中間有一個叫帝釋天,天主就叫釋 提桓因,也叫做巧釋迦,我們都講天主,就是他在掌管。而阿修羅就是想要坐這個 位置,所以就會跟釋提桓因戰鬥,就是要爭帝釋天這個主宰的位置,所以阿修羅有 修,可是阿修羅的修就是不到清淨、不到究竟的地位,已經有成就有工夫,可是阿 修羅就是想坐大,不喜歡當隨順眾生的處理方式,阿修羅就是想當天主,所以我們 就講落入在三善道裡面,還不算惡道。可是真正的佛在講的時候都講五道,阿修羅 不列入,因為阿修羅每一個階層都有,像天道有阿修羅,人道有阿修羅、畜生道有 阿修羅、地獄到有阿修羅、惡鬼道有阿修羅,每一道都有阿修羅,所以佛就不講不 把阿修羅列入。你看畜生道,畜生道之中有很柔順的畜生、有很霸的畜生,很霸的 畜生就是阿修羅道。而我們看到這個怎麼這麼惡,很自然的你就會了解,他的身份 就是阿修羅道。所以阿修羅道他就是這個樣子,叫做無端(沒有端正)。所以只要你 端正了,你修持了,一樣可以成佛,所以阿修羅道可不可以成佛?一樣可以成佛, ―18― 因為沒有善根的都可以成佛,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善根是一期(就是時間短暫), 因為我們死掉跟出生,死掉的時候後悔了:「我不要做壞就好,就不用受苦」,然後 從地獄道出來以後:「我出去一定要做好」,有沒有改變?所以闡提就是沒信根、沒 有善根,沒有善根就是不相信,而那個時候他就產生相信,就有善根的產生,所以 一闡提可以成道,那一闡提可以成道,阿修羅怎麼不能成,一定可以成啊!只要他 改變那個心,他就可以成,所以凡塵都是假的,不要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