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發的楞嚴經精華重點所在,在北部已經講完了,錄下來有 CD、MP3,放在 後面,各位可以拿回去聽。因為我們已經有上過,可是楞嚴經比較深,一定要複習, 把重點所在又加以了解,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們修道就是要成道要成佛。楞嚴經對 我們來講就是釋迦牟尼佛講心性的一部經典,講四十九年就只有這一部是講心性, 全部從頭到尾都是心性,所以我們要成道成佛一定要了解,整個真理都了解了、怎 麼做也知道,那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進入狀況,修就可以成。 ◎涅槃經我們講到 60 頁左邊。 善男子,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如形殘者,自見面貌,不生喜悅,破戒 之人,亦復如是。 【善男子,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如形殘者】就是戒律沒有守好,已經 破戒,見自己的守戒不清淨,心裡面很不喜歡,好像我們的形體身體有殘缺。 【自見面貌,不生喜悅】看到自己的臉都不喜歡。 【破戒之人,亦復如是】破戒的人就是這個樣子。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漿瓶,俱共至城,而欲賣之,於路 腳跌,二瓶俱破,一則歡喜,一則愁惱,持戒破戒,亦復如是,持淨戒者,心則歡 喜,心歡喜故,則便思惟,諸佛如來,於涅槃中,說有能持,清淨戒者,則得涅槃, 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以是因緣,心則悅樂。 【譬如牧牛】好像看顧牛群。 【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漿瓶,俱共至城,而欲賣之】到比較多人居住的地方, 到城市要賣。 【於路腳跌,二瓶俱破】兩個都把瓶子打破。 【一則歡喜,一則愁惱】所以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感受。 【持戒破戒,亦復如是】持戒破戒也是這個樣子。 2 【持淨戒者,心則歡喜】能夠持淨戒的話,心裡面都有歡喜心。 【心歡喜故,則便思惟,諸佛如來,於涅槃中,說有能持,清淨戒者,則得涅槃】 在涅槃的時候有講,能受持清淨戒一定可以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以是因緣,心則悅樂】就是他能夠守著淨戒, 這樣心裡面就很高興。 迦葉復言,喜之與樂,有何差別? 善男子,菩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心淨持戒,名之為樂。 善男子,菩薩觀於生死,則名為喜,見大涅槃,名之為樂。 下名為喜,上名為樂,離世共法,名之為喜,得不共法,名之為樂。 【喜之與樂,有何差別】喜歡跟快樂有什麼差別。 【善男子,菩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心淨持戒,名之為樂】所以喜跟樂有一點差 別。 【善男子,菩薩觀於生死,則名為喜,見大涅槃,名之為樂】菩薩觀我們凡人的生 死,了解我們在凡塵有現相有生就有死,看到這個就喜,見到大涅槃已經回歸到本 位,就很快樂。 【下名為喜,上名為樂】這個喜比較屬於下階層,上面就很快樂。 【離世共法,名之為喜】離開凡塵共通的方法,名之為喜。 【得不共法,名之為樂】離世共法,離開凡塵大家都相同的,就叫喜歡;得不共法, 不跟大家相共,只有他得到比較難得的殊勝法,名之為樂。 以戒淨故,身體輕柔,口無粗過,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輕若嘗,若觸若知,悉 無諸惡,以無惡故,心得安隱,以安隱故,則得靜定,得靜定故,得實知見,實知 見故,厭離生死,厭生死故,則得解脫,得見佛性,得大涅槃。 【以戒淨故,身體輕柔】戒很清淨的話,身體就很清、很柔和。 【口無粗過】嘴巴講出來的話,都不會有過錯。 【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輕若嘗,若觸若知,悉無諸惡】假如嘴巴都沒講不好的 話,菩薩這個時候,不管是見聞嗅嘗覺知,都沒有惡。 3 【以無惡故,心得……得見佛性,得大涅槃】所以一個一個,從戒清淨了以後,不管 是見聞嗅嘗覺知(就是我們的六根),悉無諸惡(全部都沒有壞的、負面的念頭), 以無惡故(六根都沒有惡),心得安隱(心就非常的安隱),以安隱故則得靜定(能 夠靜定,得靜定就得到實在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得到實相的知見),實知見故 厭離生死(已經實在的佛知佛見,就厭離所有的生滅),厭生死故則得解脫(就可 以解脫了),得見佛性得大涅槃(看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可以進入大涅槃)。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何以故,菩薩所受淨戒,五法佐助。云何為五,一 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 離五蓋(貪、瞋、睡眠、掉悔、疑)故,所見清淨,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那個已經離開凡塵的戒律蠻高的,菩薩的清淨持 戒跟世間戒不一樣。 【五法佐助】就是五個方法來幫助淨戒。 【一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這五個來佐助清淨持戒。 【離五蓋故】我們被這五個蓋住佛性,就起惑造業。 【五蓋=貪、瞋、睡眠、掉悔、疑】很多前賢問為什麼睡眠也在五蓋裡面?我們了 解,真正的修道能夠進入全部都是陽沒有陰,所以都是陽的時候,我們在睡覺是已 經在睡覺了,可是我們睡覺之中還很清醒,就是自己的一切夢境,修到可以指揮,(作 夢的時候,夢境的動作我們竟然可以指揮),所以我們可能都沒有研究不知道有這個 現象:「在睡覺還可以指揮夢境」,所以已經有一點純陽,陰已經慢慢消失,陰消 失的話陽增多,就可以接近佛的領域,佛的狀態就比較接近。所以睡眠,我們一睡 了以後,一般都是隨它去了,要作夢就隨著作夢,夢境中要打就來打、要罵就來罵, 都按照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性,呈現在夢境之中,那表示我們的修還沒有進入到深層 的狀態。各位就可以體會,我們清口表文一升天,那個清口的戒律很嚴格,你縱然 在作夢,人家要請你吃葷的東西,你會跟他說「不行,我清口了,這葷食我不能吃」, 你看夢境都會這樣,那表示說已經深入到佛性裡面,佛性裡面已經能夠呈現對戒律 的遵守,那我們在修道方面也用這個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把負面的思 想、觀念,全部都去除掉不要有,不要有的時候我們慢慢把陽都培養,都正面的、 4 精進的,這樣連我們作夢都很理想,睡醒過來都很高興,作夢的時候醒過來知道「作 夢都是假的」。 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的思想融入到性分,在我們佛性之中,它會在夢境呈現,真的 在夢境呈現的時候,表示我們的心已經深入佛性,我們的心已經有進入佛性本體, 這樣的話我們修道就很踏實,就實實在在的。所以睡眠因為會蓋住我們的靈知(靈 敏的知覺),所以才叫五蓋。 掉悔,我們比較少聽到這個名詞,掉悔就是我們把心舉的高高的,讓它不安,好像 失掉我們的心了,所以很後悔。譬如說現在刮刮樂已經好幾次槓龜,現在已經好幾 億了,然後我們就想「我去買,這個好幾億可能就是我得到」,把心已經舉的很高, 讓心不安,那個叫做掉悔,這個我們比較少聽到的名詞,可是我們會時常做,就是 你生活的不踏實,就是活在那一種空花水月裡面,都是過的很假,雖然現實是很假, 可是你的思想就先很假,這樣的話我們的腳步不踏實,修道就不會成就,所以我們 要一步一腳印。 最後一個「疑」,懷疑就產生顛倒,顛倒就放逸,放逸就無明,無明就慳貪忌妒, 都是從懷疑而來,所以我們不能有疑心,假如我們有疑心的話,有疑必問,你有疑 問了一定要請教知道的人,請他解說我這個疑問應該怎麼樣解決,你這樣的話心裡 面都沒有疑,沒有懷疑就不會顛倒,不顛倒就不放逸,不放逸就不無明,不無明就 不慳貪忌妒,所以一個疑引申下來很多都不理想,只要我們都不懷疑,所以後學都 鼓勵有疑必問,你小疑就小問,大疑就大問,問了就可以解開,就把懷疑解開,我 們修道要全部都是很順暢,不能阻塞(滯=阻塞),阻塞不會成道,所以一定要通流, 都很流通就是道,所以不能懷疑。 【離五蓋故,所見清淨】離開五蓋,所見就清淨,離開這五個:貪瞋睡眠掉悔跟疑, 我們所見,就能夠清淨,所見清淨了,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很安隱,就過得很理想。 離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故,心無疑網, 離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 【離五見故,心無疑網】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身見=由身 體產生的見解;邊見=就是兩邊之見,就是不中道;邪見=不正的見解,一般說沒 5 有因果就是邪見,因果是定理,絕對有,不會沒有因果,念書念的很多的人說「你 研究因果就是落伍了,跟不上時代」,我們要知道因果是定理,你假如連因果都不 相信,那你連呼吸也不要,你為什麼要呼吸,為了要活下來,呼吸才能活下來,你 因果都不相信,那飯也不要吃,因為肚子餓是因,你要吃飯果才能夠活下。所以因 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我們研究了了解,我們就不會種了讓我們受苦的因,因我 們都不種了,苦自然就沒有。所以身見、邊見、邪見都是由我們身體而產生。 見取見=就是我還沒領悟,但說我已經領悟,我還沒證悟,但說我已經證悟。 戒取見=就是用不合理的方式來修持,比如說灰塗在身上,說在修苦行,那個叫戒 取見,取不合理的禁戒,那個不要,對人對自己都沒有利益。 已經離開五見,心就沒有疑網(沒有懷疑的網,把我們網蓋)。 【離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 五疑,懷疑佛(真的有佛嘛)、疑法(真的有法讓我們修嘛)、疑僧(真的有修道 的人嘛)、疑戒(有戒律嘛,讓我們修可以成道成佛)、疑不放逸(不放逸,心就 能夠迴光返照,可是我們一般眾生都會放逸,放逸最簡單的就是我們坐著時候,兩 支腳伸的直直的,叫做放逸,很容易做,各位有沒有坐著時候,兩支腳伸的直直的, 很舒服?有沒有?那個叫放逸,我們用現在的名詞叫放肆,放肆就是你在長輩的面 前,然後都不約束自己,很不禮貌,長輩坐在那兒,你兩支腳伸的直直的,有沒有 禮貌?就不禮貌,那個叫放逸,那個是很小身體的行為,真的放逸是在心裡面,你 心裡面整個都放到凡塵去玩,那個叫放逸。這個不放逸我們要自己能夠約束,自己 能夠迴光返照,自己能夠自覺(自己知道),不放逸就沒有無明,不無明就不會起 惑造業,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我們自己就可以解脫。所以以這一些凡塵的所有一切 都是要幫助我們成道成佛。 菩薩爾時,即得五根,所謂信、念、精進、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種涅槃,謂色 解脫(受想行),乃至識解脫。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也。 【菩薩爾時,即…、定、慧】已經得到五根,信進念定慧,都已經得到五根。 【得五根故,得五種涅槃,謂色解脫(受想行),乃至識解脫】因為佛講經都把中 間省略掉,若全部講的話就是:色解脫、受解脫、想解脫、行解脫、識解脫。五種 涅槃都已經能夠到達不生不滅。 6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也】不是世間的戒,已經是要離開凡塵的戒律。 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有破戒者,有人呵責,而作 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毀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 經,毀禁戒者,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讀誦,為無利益。緣是輕毀, 涅槃經故,復令無邊無量眾生,墮於地獄。 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如是之人,我 亦不聽,受持是典,寧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 【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世間所不知道的、所不見 到的、所不覺到的,而菩薩所知見解。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復令無邊無量眾生,墮於地獄】假如能夠受持讀誦, 書寫演說大涅槃經,然後他不守清淨的戒律,有人就會呵責,說這個佛的秘藏大涅 槃經,假如說有威力的話,為什麼能令汝來毀所受的清淨戒律,假如說若人受持是 涅槃經,毀禁戒者,當知是經,就沒有威力。我們了解,大涅槃經佛非常重視,所 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的,一定要遵守清淨戒律。佛就講大涅槃經假如沒有威力,雖 復讀誦就沒有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復令無邊無量眾生,墮於地獄(受持讀 誦書寫解說的,沒有受持清淨的戒律,他會讓無邊無量的眾生就一樣不重視,然後 墮於地獄)。 【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所以受持大涅槃經而又毀戒(不遵 守清淨戒律的話),那個眾生就是惡知識,我們就不要接近。 【非我弟子,是魔眷屬】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魔的眷屬。 【如是之人,我亦不聽】不聽就是不允許的意思。 【受持是典】佛也不允許他來受持大涅槃典。 【寧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寧願不受。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當正身心,慎莫調戲,輕躁 舉動,求有之心,名為輕動,身造諸業,名為調戲。 7 佛又告誡,假如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當正身心慎莫 調戲,輕躁舉動求有,那個心求有就為名叫做輕動,身造諸業名為調戲。 若我弟子,求有造業,不應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經。若有如是,受持經者,人 當輕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業,若持 經者,求有造業,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 毀,涅槃經故,復令無量無邊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求有造業,則是眾生, 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人當輕呵】就是人要罵他。佛都講的很慎重。 復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莫非時說,莫非國說, 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說,莫熾然世法 說。 【莫非時說,莫非國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時機不恰當的時候不要 講。佛在說「國」的時候,就是一個小團體,團體之中佛都稱為國。莫非國說,假 如他們沒有心要追求,那就不要說。莫不請說,沒有請你講的時候,你就不要講; 莫輕心說,要講的時候,不要用一種漫不在意的心來講。莫處處說,因為佛對大涅 槃經非常重視,假如你都處處講,那個價值就不高了,所以佛就講不要到處講。 【莫自歎說】不要自己讚嘆的講。 【莫輕他說】不要看輕別人的來講。 【莫滅佛法說】不要滅掉佛法,佛法就是要始眾生成佛的方法,你不要把它滅掉。 【莫熾然世法】不要重視世間法,然後你再說大涅槃經,那個就不適合。 若欲受持者,說大涅槃者,說佛性者,說如來祕藏者,說大乘者,說方等經者,說 聲聞乘者,說辟支佛乘者,說解脫者,見佛性者,先當清淨其身,以身淨故,則無 呵責,無呵責故,令無量人,於大涅槃,生清淨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經。 若聞一偈一句一字,及說法者,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知是人,則是眾生,真善知識,是名菩薩,非世間也。 【若聞一偈一句一字,及說法者,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個偈語或是 一句話或一個字,以及說法者,要發無上的正等正覺心。 8 【是名菩薩,非世間也】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有情已經覺悟叫 做菩薩。 復次,善男子,云何復名一切世間所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所謂六念處, 何等為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云何念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 人師、佛、世尊,常不變易,具足十力(在 27 頁有解說)、四無所畏(在 32 頁右 邊)、大師子吼,名大沙門、大婆羅門、大淨,畢竟到於彼岸、無能勝者、無見頂 者、無有怖畏,不驚不動、獨一無侶、無師自悟、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脫 智、不共智、廣普智、畢竟智、智寶成就、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龍王、人中 丈夫、人中蓮花、分陀利花、調御人師為大施主,大法之師,以知法故名大法師, 以知義故名大法師,以知時故名大法師,以知足故名大法師,以知我故名大法師, 知大眾故名大法師,以知眾生種種性故,名大法師,以知諸根利鈍,故名大法師, 說中道故,名大法師。 【善男子,云何復名一切世間所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這個又解說為什麼 一切的世間所不知、所不見、所不覺,而菩薩所知見覺。 【云何念佛】怎麼樣來念佛。 【無見頂者】所以佛無見頂相,你要看祂的頭頂你看不到,所有神通的跑到佛的上 面,要看佛的頭頂都看不到,所以無見頂相。 【獨一無侶】就是絕對體,祂沒有兩邊,沒有伴侶。 【無師自悟】沒有老師自己領悟。 【疾智、大智…、智寶成就】就是智慧非常的充足,我們就是要培養般若妙智慧一直 都成就的話,這一些智都會具備。 【人中象王、人中牛…調御人師為大施主】人中象王,人之中非常的有德,然後又可 以帶領大眾,好像象那麼的穩定,然後體非常的大。分陀利花,在我們凡塵來講就 是很難看到它開花。調御人師為大施主,可以調御我們眾生,所以他是大施主。 【大法之師,以知法故名大法師………說中道故,名大法師】要稱為大法師,就是要 了解到諸法(所有的萬法,法的內容你都了解),最高的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 我們最低的凡塵生活,所有一切都稱為法。知義,所有現象的義理都知道。知時, 時機時間都了解到,恰好。知足,能夠滿足於現象。知我,知道身體的我不是真的 我,而我就是如來、而我就是佛,知我就稱為大法師。知大眾,知道所有眾生,名 字叫做大法師。因為知道眾生種種的性才稱為大法師。以知諸根利鈍,知道眾生的 根利還是根鈍,然後用什麼方法給眾生修都能夠知道,故名大法師。說中道故,能 夠說於中道,我們凡塵都是兩邊,要講中道非常不容易。 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 如來亦爾,故名如來。諸佛世尊,從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來至大涅槃, 如來亦爾,是故號佛為如來也。 【是故號佛為如來也】這個稱為如來的內容。 諸佛世尊,為眾生故,隨宜方便,開示三乘,壽命無量,不可稱計,如來亦爾,是 故號佛,為如來也。(法為佛師,而僧隨法行,有法即具佛僧,法不自明,明之在人, 僧者,從佛依法,而住而行,隨順於佛,修證於法) 【法為佛師】法就是佛的老師。 【有法即具佛僧】有法就具備佛、具備僧。 【法不自明,明之在人】法自己不會明白的現於我們眼前,我們要了解就是人。 【僧者,從佛依法,而住而行,隨順於佛,修證於法】佛法僧是一體。 云何為應(供),世間之法,悉名為怨,佛應害故,故名為應。 夫四魔者(煩惱佛、五陰魔、死魔、天魔),是菩薩怨,諸佛如來,為菩薩時,能 以智慧,破壞四魔,是故名應。 【云何為應】經文本身只有一個應,我們稱呼光一個應字不知道它的意思,所以多 加一個「供」字。 【夫四魔者】我們凡塵有四魔,煩惱佛、五陰魔、死魔、天魔,前面三個是屬於我 們內心的魔,後面一個天魔是外魔。 復次,應者,名為遠離,為菩薩時,應當遠離,無量煩惱,故名為應。 復次,應者名樂,過去諸佛,為菩薩時,雖於無量阿僧祇劫,為眾生故,受諸苦惱, 終無不樂,而常樂之,如來亦爾,是故名應。 又復應者,一切人天,應以種種香華瓔珞幢幡妓樂而供養之,是故名應。 10 云何正遍知,正者名不顛倒,遍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 又復正者,名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 又復正者,名世間中,遍知者畢竟定知,修習中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復正者,名為可數、可量、可稱,遍知者,不可數、不可量、不可稱,是故號佛 為正遍知。 善男子,聲聞緣覺,亦有遍知,亦不遍知。何以故,遍知者,名五陰、十二入、十 八界,聲聞緣覺,亦得遍知,不遍知者,於無量劫,觀一色陰,不能盡知。 【遍知者於四顛倒】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就是四顛倒,那在四顛倒全部都通達。 【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你苦行就苦果,所以我們了解因果一致。 【觀一色陰,不能盡知】只有一個色陰沒有辦法通達。 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者名為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脚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 又復明者名呪,行者名吉,足者名果。 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呪者名為解脫,吉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者名為大 般涅槃,是故名為明行足也。 又復明者名光,行者名業,足者名果。 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光者名不放逸,業者名六波羅蜜,果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是名世間義】我們世間的義理。 佛一解說了以後,意思就非常多,無量無邊。 又復明者,名為三明,一菩薩明,二諸佛明,三無明明;菩薩明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諸佛明者即是佛眼,無明明者即畢竟空, 行者,於無量劫,為眾生故,修諸善業, 足者,明見佛性,以是義故,名明行足。 云何善逝,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間義;高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不高者即如來心也。善男子,心若高者,不名如來,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三無明明】無明都明了。 11 【無明明者即畢竟空】無明都明了,畢竟空。 【不高者即如來心也】如來心不高,太高我們到達不了。 又復,善者名為善知識,逝者,善知識果, 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善知識者,即初發心,果者名為,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 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又復善者名好,逝者名有,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好者名見佛性,有者名大涅槃。 善男子,涅槃之性,實非有也,諸佛世尊,因世間故,說言是有。 善男子,譬如世人,實無有子,說言有子,實無有道,說言有道,涅槃亦爾,因世 間故,說言為有,諸佛世尊成大涅槃,故名善逝。(超然於問字之外) 【涅槃之性,實非有也】涅槃之性實在是沒有,就是全部都沒有落入形相。 【諸佛世尊,因世間故,說言是有】諸佛世尊因為凡塵眾生這麼多,你說沒有的話, 大家都不追了,所以說言是有,有涅槃之性。 【超然於問字之外】所有的意思都不是在文字中可以找到。 云何世間解,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又 世間者名為五欲,解名不著,不著五欲,故名世間解。又世間解者,東方無量阿僧 祇世界,一切聲聞緣覺不知不見不解,諸佛悉知悉見悉解,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 復如是,是故號佛為世間解。 又世間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諸凡夫,善惡因果,非是聲聞緣覺所知,又世間者, 名曰蓮花,解名不污,善男子,是名世間義;蓮花者即是如來,不污者,如來不為, 世間八法之所染污,是故號佛為世間解,見世間故。 云何無上士,上士者名之為斷,無所斷者,名無上士,諸佛世尊無有煩惱,故無所 斷,是故號佛為無上士。 所以我們剛才上面說,「不污者,如來不為,世間八法之所染污」,各位前賢世間 八法知道嘛?我們世間有八個法:「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恚」。 又上士者,名為諍訟,無上士者,無有諍訟,如來無諍。 又上士者,名語可壞,無上士者,語不可壞,如來所言,一切眾生,所不能壞。 又上士者,名為上座,無上士者,名無上座,三世諸佛,更無過者。 12 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諸佛世尊,體大涅槃,無新無故,是故號佛為無上士。 【如來無諍】如來不會跟世間跟共諍,世間與我諍。以前我們都時常講「如來不與 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這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是講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我們的佛性本體不跟世間諍,可是世間都會跟佛性諍,佛性都諍輸,所以佛性都沒 辦法出來,我們在凡塵世間所用的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本體都不見。 【語不可壞】語言沒有辦法破壞。 【如來所言,一切眾生,所不能壞】如來所說的話,我們眾生不能去破壞它。 【更無過者】沒有超過三世諸佛。 【無新無故】沒有新也沒有舊。 云何調御丈夫,自既丈夫,復調丈夫。善男子,言如來者,實非丈夫、非不丈夫, 因調丈夫,故名如來為丈夫也。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 惟義,四如說修行。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則名丈夫。善男子,若有男子,無此四 法,則不得名,為丈夫也,何以故,身雖丈夫,行同畜生,如來調伏,若男若女, 是故號佛調御丈夫。 【因調丈夫,故名如來為丈夫也】可以調伏所有眾生,我們眾生都是很難去調伏, 都是很剛強。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我們要具備這四個就是:一善知識(善 知眾生的根基,善知回天之路),二能聽法(能夠聽到最上乘的佛法),三思惟義 (聽了法以後,能夠思惟,思惟是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四如說修行(就是說出 來以後,要給我們做的,我們就實際去實踐去做)。 【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則名丈夫】就有資格稱為丈夫。 【身雖丈夫,行同畜生】這個佛講的很厲害,雖然身體就是丈夫,可是他的行跟畜 生一樣,嚴不嚴重?(嚴重),很嚴重!我們在凡塵也聽到老一輩在罵年輕人「你 這畜生」,我們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可是想一想那個內容,很嚴重,畜生就不講理, 我們現在凡塵不講理的人多的是,都是不講理,所以我們都變畜生,自己都不知道, 自己有這樣子嘛。所以我們雖然身具備了最上乘的佛法,可是假如我們行為都不符 13 合真理的話,真的跟畜生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就是我們的知見,我們的知見佛知佛 見,所行為利益眾生,所以跟一般凡塵的眾生不一樣,自己的品格很健全很高超, 一定要自我期許,自己要知道,我們自己的品格要建立很高超,然後才有辦法引導 眾生修道,引導眾生成道成佛,我們一定要自己堅強要努力的做。 復次,善男子,如御馬者,凡有四種,一者觸毛,二者觸皮,三者觸肉,四者觸骨, 隨其所觸,稱御者意。 如來亦爾,以四種法,調伏眾生,一為說生,令受佛語,如觸其毛,隨御者意。二 說生老,便受佛語,如觸毛皮,隨御者意。三者說生及以老病,便受佛語,如觸毛 皮肉,隨御者意。四者說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骨,隨御者意。 善男子,御者調馬,無有決定,如來世尊,調伏眾生,必定不虛,是故號佛為調御 丈夫。 【如御馬者,凡有四種】騎馬的人有四種。 【隨其所觸,稱御者意】隨駕馬人的意思。 【如來亦爾】如來也是這樣。 【以四種法,調伏眾生,一為說生,令受佛語,如觸其毛,隨御者意。二說生老, 便受佛語,如觸毛皮,隨御者意。三者說生及以老病,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隨 御者意。四者說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骨,隨御者意】在騎馬,你在 馬的毛輕輕的接觸以後,馬就知道你的意思要跑快或跑慢。再來,對馬觸毛沒有感 覺,就要接觸馬的皮,之後馬就有反應。再來,沒辦知道,就要接觸馬的肉,再沒 辦法知道,就要接觸馬的骨,這就很嚴重了。所以佛告訴我們眾生生老病死,講生 我們就要知道會老會病會死;若沒辦法知道,再講多一點會生就會老,會病會死; 再不知道,全部講,會生會老會病會死,這樣就會聽。 【御者調馬,無有決定】在調馬的時候,沒有決定要輕還是重。 【如來世尊,調伏眾生,必定不虛】一定要使眾生能夠感受。 云何天人師,師有二種,一者善教,二者惡教,諸佛菩薩常以善法,教諸眾生,何 等善法,謂身口意善。諸佛菩薩,教諸眾生,作如是言,汝當遠離,身不善業,何 以故,以身惡業,是可遠離,得解脫故,是故我以,此法教汝,若諸眾生,離惡業 14 已,墮三惡者,無有是處,以遠離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涅槃,是故諸 佛菩薩,常以此法,教化眾生,口意亦爾,是故號佛為無上師。 【何等善法,謂身口意善】身口意三業,我們三業都是善,這樣不造業就不會受苦。 【若諸眾生,離惡業已,墮三惡者,無有是處】身不作惡的話,不會墮入三惡道。 復次,昔未得道,今已得之,以所得道,為眾生說,從本已來,未修梵行,今已修 竟,以己所修,為眾生說, 自破無明,復為眾生,破壞無明,自得淨目,復為眾生,破除盲冥,令得淨眼,自 知二諦(俗諦、真諦),復為眾生,演說二諦,既自解脫,復為眾生,說解脫法; 自度無邊,生死大河,復令眾生,皆悉得度;自得無畏,復教眾生,令無怖畏;自 既涅槃,復為眾生,演大涅槃;是故號佛為無上師。 自己渡過生死大河,也要教導眾生也要渡過,不要在苦海之中沈溺。自己得到無畏 (無所畏懼),也要教導眾生令得無畏。 天者名晝,天上晝長夜短,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無愁惱,常受快樂,是故名天。 又復天者,名為燈明,能破黑暗,而為大明,是故名天。 亦以能破惡業黑暗,得於善業,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吉,以吉祥故, 得名為天,又復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日為天,以是義故,名為天也。人者名 曰能多思義。 又復人者,身口柔軟,又復人者,名有憍慢,又復人者,能破憍慢。善男子,諸佛 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然經中說,為天人師,何以故,善男子,諸眾生中, 唯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云何為佛,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 能為,菩薩能覺一切無量煩惱,既覺了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 以是覺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 【覺知有賊,賊無能為】我們知道有賊,賊就沒辦法偷東西了。 【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煩惱就知道,我都知道了,就煩惱不到我。 15 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婆伽婆。 又能成就,諸善法故,又能善解,諸法義故,有大功德,無能勝故,有大名聞,遍 十方故,又能種種,大慧施故,又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 【又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就是在無量阿僧祇之中,不會出生女人的身體。這 個是以往,跟我們現在坤道應運不同。很多要來轉世,到十殿時候,夢婆庄喝忘魂 湯,一喝了要轉世當男或當女,當女比較好會修道,男生會花天酒地,所以大部分 選擇坤道,現在坤道應運,所以我們可以了解每個佛堂在研究,坤道多乾道少,我 們這邊還不錯,乾道還很多,能夠研究上乘佛法。 善男子,若男若女,能如是念佛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晝若夜若明若暗,常得 不離,見佛世尊。 時時刻刻都能見到佛世尊。 何故名為如來、應、正遍知乃至婆伽婆,而有如是無量功德大名稱耶,善男子,菩 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上諸師,上座長老,於無量劫,常為眾生,而 行布施,堅持禁戒,修集忍辱,勤行精進、禪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是故 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又復,菩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修集信念 進定慧根,於諸師長,恭敬供養,常為法利,不為食利。 【和上諸師】和上就是形而上謂之道,已經跟上和了,我們眾生都跟下和,所以和 下,和下就是重器,所有有形有相的我們都跟它和了。所以和尚是很尊敬的稱呼, 不像我們現在觀念裡面,和尚很懶惰都不工作,已經被形相破壞,可是古時候的和 尚是很尊敬的稱呼。跟形而上道已經相和了,所以尊稱和上。所有教導我們都稱為 老師,很多老師所以諸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所以佛為什麼能夠得到這麼殊勝,就是因為無 量的修持,無量的在修道,無量世都一樣在行善。 【常為法利,不為食利】就是為了佛法,為了修持的方法,利益可以成就。 16 菩薩若持十二部經,若讀若誦,常為眾生,令得解脫,安隱快樂,終不自為,何以 故,菩薩常修出世間心,及出家心,無為之心,無諍訟心,無垢穢心,無繫縛心, 無取著心,無覆蓋心,無無記心,無生死心,無疑網心,無貪欲心,無瞋恚心,無 愚癡心,無憍慢心,無穢濁心,無煩惱心,無苦心,無量心,廣大心,虛空心、正 直心、純善心,是故得今得十力四無所畏,常樂我淨,是故稱如來,乃至婆伽婆, 是名念佛。 各位前賢這麼多心我們具備幾個?全部具備,我們了解,能夠具備裡面的一兩個就 要很努力的去做去到達。 【是名念佛】念佛的內容,非常的真實很多。 云何念法,菩薩思惟諸佛所可說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眾生,得現在果, 惟此正法,無有時節,法眼所見,非肉眼見,然不可以,譬喻為比,不生不出,不 住不滅,不始不終,無為無數,無舍宅者,為作舍宅,無歸作歸,無明作明,未到 彼岸,令到彼岸,為無香處,作無礙香,不可覩見,不動不轉,不長不短,永斷諸 樂,而安隱樂,畢竟微妙,非色斷色,而亦是色,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非業斷 業,非結斷結,非物斷物而亦是物,非界斷界而亦是界,非有斷有而亦是有,非入 斷入而亦是入,非因斷因而亦是因,非果斷果而亦是果,非虛非實,斷一切實而亦 是實,非生非滅,永斷生滅而亦是滅,非相非非相,斷一切相而亦是相,非教非不 教而亦是師,非怖非安斷一切怖而亦是安,非忍非不忍,永斷不忍而亦是忍,非止 非不止,斷一切止而亦是止,一切法頂,悉能永斷,一切煩惱,清淨無相,永脫諸 相,無量眾生,畢竟住處,能滅一切,生死熾火,乃是諸佛所遊居處,常不變易, 是名菩薩念法。 【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講一個頭跟講一個尾,中間用兩個字「乃是」帶過,裡 面意思全部包含。 【生死熾火】非常熱的,我們生又死、死又生,生死熾燃的火。 所以這邊的法,我們就可以了解最上最妙,因為這個法能令眾生得現在果,就是我 們一世修可以一世成,就是因為有這個法。這個法我們要了解,它萬法皆空,空性 17 就是佛性。空的裡面不是頑空,而是真空,因為空有佛性在,所以空間真空妙有, 是我們的佛性充塞其間。 「惟此正法,無有時節」:我們這個正法,沒有說現在是時、現在不是時,我們時 時刻刻都可以擁有。 「法眼所見」:法眼就是見道之眼,非肉眼見,不是我們肉眼看見,而是我們法眼 所看見,法眼看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然不可以,譬喻為比」:就是不可以用譬喻來說,因為祂很高。 「不生不出,不住不滅」:我們最高的佛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生不出、 不住不滅、不始不終,無為無數; 「無舍宅者,為作舍宅」:沒有房子可以住,祂讓我們當家來住。 「無歸作歸」:沒有辦法歸宿歸依,祂讓我們有辦法歸到真空妙有。 「無明作明」:無明已經消失了,能夠光明。 「未到彼岸,令到彼岸」:還沒有到清淨彼岸,我們利用這個法,就可以到達清淨 的彼岸。 「為無香處,作無礙香」:我們凡塵無香的地方所在,可以做無礙香,就是有真空 妙有。 「不可覩見」:沒辦法看到。 「不動不轉」:就是如如不動。 「永斷諸樂」:就是苦樂都永遠斷了。 「而安隱樂」:就是進入真空妙有,安隱的快樂。 「非色斷色,而亦是色」:雖然祂沒有形相,可是確實是在。 「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全部都實實在在的能夠呈現。 所以呈現的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不呈現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能夠呈現的 功能作用我們最親切的,在日常生活之中都運用;本體我們要深入體會,因為祂不 是很明顯的呈現,可是畢竟有,確實有,我們可以體會,能夠確實體會我們信心就 有,信心有這個法可以讓我們脫離苦海,這個法可以讓我們成就成道成佛,就是這 個法。所以所講的一切法都不要住相,都給我們用,所以我們在凡塵所有運用都正 確,因為我們說生滅的不要,可是我們生活要啊,生活要佛性功能作用,只是我們 18 要修道成道要找本體,本體才能夠成,所以功能作用也不要摒除,一樣要,只是不 要住相就好,我們不住相了就回到本體,功能作用跟本體是一體兩面,我們只有認 識生滅的那一面,不生不滅那一面不認識不管祂,我們愈不管祂就愈忽略,愈忽略 我們就愈不重視,不重視的話就若存若亡,我們要像老子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 之;不要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因為下士 聞道,他不笑的話我們道就沒有價值,因為他一笑了以後,才顯示道的高超、道的 價值所在。我們要自己勉勵自己當一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你聽到道了趕快做, 趕快可以成道成佛,絕對可以,不要若存若亡,也不要大笑之。 云何念僧,諸佛聖僧,如法而住,受正直法,隨順修行,不可覩見,不可捉持,不 可破壞,無能嬈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清淨 無穢、無漏無為,廣普無邊,其心調柔,平等無二,無有嬈濁,常不變易,是名念 僧。 【云何念僧,諸佛聖僧,如法而住】佛也叫做僧。佛本身也稱他為一個僧。 佛法僧就在我們身上,佛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也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行為;所以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 云何念戒,菩薩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壞不雜,雖無形色,而可護持,雖無觸對, 善修方便,可得具足,無有過咎,諸佛菩薩之所讚歎,是大方等大涅槃因,火不能 焚,水不能漂,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為眾生,廣說妙法,而作救護,是名 菩薩念戒。 【云何念戒,菩薩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壞不雜,雖無形色,而可護持】菩薩就這 樣的思惟,有戒我們不要破壞,也不要漏也不壞也不雜,這個戒雖然沒有形相,而 可護持。 【無有過咎】沒有過錯。 我們在凡塵戒就是一個滅火器,然後外面的形相就很引誘我們,我們心中的慾火焚 燒,我們用戒(用滅火器)把它噴滅,你看火多烈,一下子就不見了,所有的欲不 見了,好不好用?(好用),很好用,所以這個心中有戒律,不該為的你就不要做, 19 這樣的戒律在你心中產生力量,自然促成你到達清淨彼岸,最起碼你的心都已經到 了。 云何念施,菩薩深觀此施,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諸佛菩薩,親近修習,如 是布施,我亦如是,親近修習,若不惠施,不能莊嚴四部之眾,施雖不能畢竟斷結, 而能除破現在煩惱,以施因緣故常為十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眾生,之所 稱歎,菩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以是果報,成佛之時,常不變易,以施樂故,成 佛之時,則得安樂,菩薩施時,令諸眾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我,以施 因緣,令他得力,是故成佛獲得十力。 【菩薩深觀此施,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能夠布施,所以布施就是捨,捨就 是不要住相,就是不要了,我們把它布施了,所以我們也要把煩惱布施,很煩惱的 話。佛就講你把煩惱布施給我,你就沒有煩惱了,我們都不肯,我要留著煩惱,這 就沒辦法了!所以佛都很慈悲,你把那個煩惱的因、煩惱的果全部都布施給我。 【四部之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施雖不能畢竟斷結】布施雖然不能夠畢竟斷我們的業。 【而能除破現在煩惱】可以破除我們現在的煩惱。 【菩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菩薩布施眾生食物,因為我們要有東西吃才能夠保的 住性命,所以就布施那個命。所以佛講一個比較我們會去思索的問題,我們在吃的 東西裡面,有沒有命?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佛就講我們有長壽之因,可是沒有 飲食之緣,我們長壽能夠呈現嘛?你有長壽的因你都不吃,就死翹撬了,那我們在 吃的裡面,有沒有命?有,所以以這個角度來看就有,不吃還不能活,可是我們單 獨來看飯,飯就很安靜,飯又不會講話,可是你把飯吃進肚子裡面,又會發生作用, 你若不吃,你就餓到沒力,等一下就爬不起來,做就不能做。所以佛在講這個問題, 後學想很久,到底食物裡面有沒有命?說有也不對,說沒有也不對,就要吃才能活。 所以畢竟還是要吃,吃才會活,吃讓我們假的身體可以得到維持,然後借假來修真, 把不生不滅的佛性修證出來,因為我們都有佛性本體、佛性功能作用,我們在生活 裡面都在用功能作用,本體都沒用,都不認識本體,那我們現在在修就是要把本體 找出來,你本體若找出來之後,各位要了解,本體才能夠成道成佛,功能作用沒辦 法,功能作用都是無常變化,所以我們知道就好不要住相,那個本體很奧妙,真的 20 不痛、不餓、不熱、不冷,很超然,可是我們這個功能作用會餓、會熱、會冷、會 痛,每樣都很敏感。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定要體會,我們借著現在大部份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大概都有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輪廓,都能夠了解到佛性的狀況,接著我們要做 耳根圓通,把佛性拉到整個虛空融合,整個虛空融合一體的時候,我們這個身體還 給天地沒關係了,我們可以條條大路都通理天,你就有路可以走。假如你生活不做 這個事,一口氣不來保證你沒有路可以做,我要去哪?因為你都不蓋,我們在生活 裡面,你田間小路也要蓋,可以走;你若有蓋、能力強一點,就蓋一條高速公路, 開始身體不見了,高速公路一走就到理天了,很快!若是沒有,沒關係,我們蓋田 間小路來走,一樣也可以走得到,只是比較慢而已。 所以要知道,我們在生活之中要體會,我很敏感的所有感受,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 我要追求本體,本體跟作用一體兩面,我們缺少認識那一個不生不滅本體那一面, 我們都認識生滅這一面,所以偏重在生滅,我們很重視生滅;不生不滅看不見就不 管祂,若我們一口氣不來,那個看不見的不生不滅很有效。現在看得到都沒效,看 不見的你都不培養。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之中,你要體會要進入,進入那個聞性,用 我們耳根圓通(聽、聞、聞性),你進入聞性,聞性就是本體,你都進入本體,功 能作用也有,可是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取得平衡,有體有用,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慢慢 一直著重在體,用就把它比較看輕。 後學就看過修的人,身體的功能作用,可以說控制的很好,點一大把香,點燃以後 倒掛,嘴巴張開,把燃燒伸進去嘴巴裡面,會不會燙?他的身體就好像木頭石頭, 然後隔了幾秒鐘,一大把香拿出來,火還在點燃,各位就可以了解到,他難道不會 燙嘛?會,可是他為什麼有這個功能,就是他已經把那個功能作用一直降伏,把本 體呈現,本體不會燙不會痛,都沒有,他真的能夠做到這個樣子;然後又做炒菜的 油,將油放進鍋子裡面燒滾,燒到兩百度以上,然後用手當鏟子下去油中,這是功 能作用,他能夠把功能作用已經都降伏到不知不覺了,整個都是佛性本體,然後手 伸進兩百多度的油中,手又伸出來,沒事,這個不是一天造成的,那個是長期把身 體的生滅,去生滅守真常,他真的做到,後學很讚嘆!不是說而已,真的做到這樣。 21 所以就是可以的,看你要不要而已,我們不用說這麼厲害,我們拿一枝香就好,放 進嘴巴在拿出來,還在燃燒,有辦法嘛?不行,會燙傷!油也不需要到兩百度,八 十度就好,我們手伸進去會趕快又縮回來,會受傷。 所以我們對生滅何其重視,我們對不生不滅何其忽略!我們假如能夠進入到我們佛 性本體不生不滅,這個現象你就可以克服,因為這個是屬於生滅方面。 ◎剩下約 25 分,提問問題。 問:解釋「世間消長若能懂,宇宙造化尚能通」。 問:不把生因牢牢種,六道輪迴無影蹤 問:請問劉講師,何謂秉性?習性與秉性有何不同? 問:有些人求了道之後就不會再來了,渡人求道沒有成全發心是不是罪過? 問:請問佛性作主,六根反撲是不是會起很多無明?例如突然很強烈的貪或是欲望, 明明知道不對,卻很想要做,請問要如何請六根退位?或是任由偶爾的錯誤再慢慢 減少? 問:如何用三寶安頓日常身心? 問:請劉講師詳細講解「即心是佛,無心是道」。 問:那可不可以說成「即心是道,無心是佛」呢?這兩者的差別在哪裡? 問:「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和「前念、今念、後念未起的當下」是否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