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37

 經文――(第 89 頁)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 「若此見聽」,見=眼根,聽=耳根。「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把一個 見來代表六根,因為明暗是屬於見,動靜是屬於聽(耳根),通塞是屬於鼻根。所以我 們六根所有的作用都包含在這明暗動靜通塞裡面,用這些來代表。阿難就講我們的 六根,假如是離開六塵,則畢竟無體。各位前賢我們六根離開六塵有沒有體?(沒有), 連問三次一定有問題,為什麼?因為大家的回答都不對,所以才會連問三次。我們 的六根面對六塵產生的是六識,而六識是生滅。當我們根塵都不要,留下來是什麼? 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為真心佛性不屬於根塵,真心佛性可以脫根脫塵、離身離 境。我們不是有看過「如是我聞」。所以我們凡人都以為六根離開六塵以後,什麼 都沒有了,那就是沒有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我們起心動念,因為有根然後對塵,根塵相對才產生我們的認知。因為根塵相對產 生的認知都是變化無常、都是生滅。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一定要認識透徹:「這些 根對塵,產生的知覺性都是變化無常,不要住在這些假相上面」。所以阿難這裡就 講「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各位可以看出他的問題所在了嘛?已經告 訴我們,阿難是把根塵相對產生的六識,看成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因為我們的真心 佛性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所以不用藉著根塵相對,佛性本來就在。 所以我們研究一定要能夠分生滅跟不生滅,根=六根,塵=六塵,根塵相對產生的 六識都是生滅,這些生滅變化無常,所以我們修道都盡量撇開六根六塵六識都不用, 根塵識都不用,那不用了以後,我們所用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就是 要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因為成佛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成佛。六根對 六塵產生的六識,不會成佛不會成道。非常重要,我們修道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 真心,各位找到了沒有?(找到了),三年了喔,今天九月十五日,再十一天就三年。 我們都已經一段時間的薰習,可以說雖然不很透徹明瞭,可是已經有一點認識了, 知道我們要怎麼修,知道了沒?(知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都是假的、不真、 妄,我們萬緣都放下就是妄已經盡,真就顯,真顯都是一念不生。我們一念不生不 ―2― 是沒有念頭,而是我們不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那我們不 起心動念可是了了分明,而這個了了分明是佛性本體,我們不要落入我們自私的範 圍,我們保持佛性的本體,佛性本體沒有喜歡也不落入討厭,沒有喜歡沒有討厭, 我們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我們就不造業,我們不造業就不用受苦。所以我們日常 生活之中,我們沒有研究我們就不知不覺的造業,造了業就一定要受苦,受苦的時 候還怨天尤人埋怨,這時候還不知道自己造下來的。 所以我們研究後了解,原來我們在凡塵的應對都是變化無常,可是我們把凡塵的應 對,這些變化無常看成是決定性不會變,是不是這樣?(是),所以毛病就出在這裡, 都把假的當成真,我們把這些根塵相對產生的東西都當成真。所以我們在跟人家爭 論的時候,會說「明明就是我看到、我聽到」,都講的很確實,而不知道我們所看 的、我們所聽的,都是變化無常、都是假的、都不真。真的,祂沒有講話,真的我 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沒有講話。 各位有拿楞伽經概略回去聽嗎?(有),最後面大慧菩薩問釋迦牟尼佛:「是根據什麼, 說佛從成道一直到進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因為楞伽經就是達摩祖師老水還潮, 把道還給中國的時候,所帶來中國的一部經典,要用這一部經典來救我們所有中國 的眾生,可是因為太深了,所以到五祖的時候,五祖就把它改成金剛經,而用金剛 經來流傳,楞伽經就收歸在經藏之中,沒有再傳。楞伽經是對菩薩說的法,而釋迦 牟尼佛 49 年的講經說法大部分都是對十大弟子說,對菩薩講的就只有楞伽經,裡面 真的是蠻深的狀態,尤其講到五無間,五無間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 僧、惡心出佛身血,這可以說跟我們的認知完全顛覆相反了,佛講我們能夠做到五 個無間,就可以現證實法,就是可以成道成佛。跟我們凡塵的認知完全不一樣。所 以大慧菩薩問「根據什麼來講,從成道到一直進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我們知 道釋迦牟尼佛 49 年講經說法講的很努力,那為什麼一個字也沒說呢,變成睜眼說瞎 話,我們凡人的見解就會認為是這樣。要了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講「自從成道, 一直到進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根據什麼?釋迦牟尼佛回答「根據本住法及自 證法」,本住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本來就這樣;自證就是十方諸佛所證悟的, 我亦同證,也是一樣證悟。依據這兩個,所以說「從成道一直到進入涅槃,都沒有 講一個字」,為什麼呢?因為 49 年所講都是渡化眾生,而眾生的根器都不一樣,所 以對上等根器就講上乘佛法,對下等根器就講方便法門,所以釋迦牟尼佛本身沒有 預備要講,而是針對眾生是什麼樣的障礙,解除他的障礙來講而已,講過以後就拋 ―3― 開,所以沒有能講的我相,沒有所講的法相,沒有能所,就是完全都從性分自在流 露出來,所以一個字也沒說。 假如「說釋迦牟尼佛 49 年沒說的,都要留給我說」,各位前賢我們聽了會怎麼樣? 不明理還可以,明理以後會暈倒。講的都是真理,之前後學有講過,達賴喇嘛在美 國紐約跟我們台灣一位佛學博士對談,對談的時候,因為達賴喇嘛比較含蓄,就沒 有發表高論。台灣的佛學高僧就侃侃而談,長篇大論,然後達賴喇嘛想這樣對眾生 的幫助不大,所以達賴喇嘛就舉手要發問,然後我們台灣佛學博士就請達賴喇嘛講, 達賴喇嘛說「我可以問問題嗎」,佛學博士就講「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然後 達賴喇嘛又第二次舉手,台灣高僧又請達賴喇嘛講,達賴喇嘛說「問題是你講完了, 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旁邊的人聽到達賴喇嘛這樣講,我們就會想「達賴喇嘛的 記憶怎麼這麼不好,才一點點時間就已經忘了要問什麼」。各位前賢,這裡面的涵 義,因為一直講理論對眾生的幫助不大,所以達賴喇嘛的意思就是要我們「當下」。 真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他回答「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我講完了,有能 講的我相、有所講的法相,能所鮮明,這個就是生滅,那教導眾生生滅,不會成道 不會成佛。所以達賴喇嘛又第二次舉手發問:「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 什麼」,這就告訴我們,我要問的已經過去了,我沒有過去心,這樣了解嗎?剛才 要問的,剛才已經過去了。所以告訴我們不要有三心,所以並不是沒有記憶,有, 可是你用了,你就用三心。後學講過,有過去心,就被過去世攝受;有未來心就被 未來心攝受;有現在心就被現在世攝受。那你三世都已經攝受了,要不要六道輪迴? 我們的六道輪迴就是這樣,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就是三心都在,所以一定要 六道輪迴。那達賴喇嘛慈悲,就是要我們去掉沒有過去心了,過去世就攝受我們不 住,然後我們沒有未來心,未來世攝受我們不住;我們沒有現在心,現在世一樣攝 受我們不住。各位就要從實際的內容來研究了解,過去已經過去,不管是得意還是 失意,都已過去,絕對追不回來;未來還沒到,我們都說要策劃,我們佛性是常住 不遷不會變化,你不用策劃,我們策劃是為了這個形相才要的,佛性不要你策劃; 那也沒有現在,為什麼,因為我們說現在,現在已經過去了,說現在,現在又已經 過去了,所以現在不住。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未來,現在不住,三心都沒有,三 世攝受我們不住,三世既然攝受我們不住,我們就不用進入六道輪迴。 可是我們可以了解,我們在生活之中可以說都時常會應用過去心、應用未來心、應 用現在心,但是要了解到「不要住」,應用可以,但不要住。我們到達事來則應事 ―4― 去則靜,過去就讓它過去,被人家欺負也過去了,而你一直回憶就二度傷害;很風 光的話,它也回不來,已經過去了,所以就讓它過去,不要活在過去裡面;未來的 還沒到,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變化更快。要了解,現象要用,但佛性無形無相就 不用,三心沒有,三世就攝受不住,就不用六道輪迴,所以要自己認清真理,然後 自己解脫,這樣就可以脫離苦海。所以佛就講,我從成道一直到進入涅槃,這個中 間不曾說一個字,「不曾已說,亦不當說,不說是佛說」,所以各位可以看楞伽經 概略的講義,「不說是佛說」,所以佛很認真的在說,可是不說。尤其各位都有聽 金剛經,第一分的時候佛都沒有講話,可是第一分是最好,因為在第二分須菩提就 馬上讚嘆「希有」,第一分都沒有講話,希有從哪裡,就從行為動作而來,日常生 活之中沒有奇奇怪怪,吃飯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乞食以後就回自本處吃飯,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是不是只有這樣,簡單扼要。我們眾生也一樣 吃飯、也一樣敷座而坐,一不一樣?不一樣啊?哪個地方不一樣?我們是住相的坐, 佛是沒有。因為假如依照我們凡俗的經驗法則來說,當一個主講者,底下一定有服 侍的人,那為什麼不請底下的人出去乞食回來給師父吃,連舖個座位都要自己舖, 自己敷座,那就是告訴我們「佛已經不住佛相,佛已經沒有我相」,了解嗎?容不 容易?不容易。所以,佛沒有說「我是佛,弟子們出去乞食回來給師父吃」,沒有, 而是現平等觀,眾生弟子也全部都是佛,所以沒有分別心,所以要乞食就自己去乞 食。然後吃飽飯就是養生,養生以後就收衣缽(就是要清除掛礙,不收的話就有掛礙), 洗足已(不洗就是不能除塵,把凡塵整個都除掉,沒有塵埃沒有塵垢),敷座而坐(就 是正念不動,就是一念不生),所以佛就是在做這個工夫,而且一做就三十幾年給須 菩提看,有沒有很有耐心?(有),所以後學都講當一句話一講,整個都破壞,為什麼? 「弟子們我教你們修道,你們怎麼都不努力修」,我教你們修道=我相出來了,教 你修道=法相出來了,你們都不努力修=非法相出來了,是不是整個上乘佛法都破 壞?所以佛表現,佛不住佛相、佛沒有我相,然後要傳授修道的最上乘佛法,一個 字也沒說(沒有法相),然後要所有弟子努力修道成佛,非法相也離開了。沒有我相、 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就可以成就了。所以修道沒有奇奇怪怪,很平常、很平凡、 很平實、很平淡,我們只要按照這樣來做來修,一樣可以成就。 所以從成道一直到進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是很努力說。後學都講,進入涅槃之 前講涅槃經,佛講一日一夜,後學寫一年竟然只有寫十分之一,而且後學是每天寫 喔,都是晚上大家睡覺的時候,後學才寫,寫一年才寫十分之一的涅槃經。所以佛 很努力的說,可是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沒有能所,就是一體,那已 ―5― 經就是最高的程度。可是我們在凡塵的話,會想「這是我寫的,喔~寫很久耶,裡 面寫的多好」,我們比起來是不是太住相,差的太遠了。所以要進入沒有能所、是 一體的,要自己努力,一定要實際的去行持。 在楞伽的後半段,就是要結束之前,大慧菩薩也問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 都很重,可是佛竟然解說殺父的父就是無明,因為有無明,我們眾生才在凡塵受苦。 各位前賢有沒有無明?(有),無明看得到嗎?有沒有看到無明?一念無明生三細,因 為我們一念的無明才落入凡塵,不起心動念就不落入凡塵,可是我們都不會把起心 動念認為是不對,而是認為起心動念都是很正常,卻不知道「念」就是「業」,因 為我們起「念」了,「業」就已經形成。業既然形成,接著下來就轉「本有的智光(我 們本來有的智慧之光,就是般若)」變成能見之見,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的第二個(第 一個是業相,第二個是轉相,轉相就是轉本有的智光,變成能見之見)。那我們在凡 塵生活,是希望都有能見,既然想能見,一定有所見,能所很鮮明的對立,而我們 認為是很正常,可是在真理來講,都已經落入生滅,在生滅裡面。 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的第三個就是現相,因為有業相、有轉相,然後就有現相。在 實際業相、轉相、現相,都是沒有,只是醞釀而已,在我們無形的空間醞釀。醞釀 以後,第三個現相就是結暗為色,我們結這個外面的暗相,真的形成現相,而在經 典裡面就記載「瞪目發勞」,各位了解「瞪目發勞」嗎?就是我們眼睛都不眨眼, 然後一直看一個景象,久了以後眼睛疲勞,就會顯現虛空華,虛空有沒有花?虛空 沒有花,可是我們瞪目發勞,眼睛都不眨眼,看久了就會呈現,而結暗為色就是這 樣來的。結暗為色的時候,本來都沒有形相,那你一直瞪目發勞,結果真的結四大 水火風土就成為山河大地,當山河大地已經形成,我們眾生就生在山河大地這個世 界之中,生下來以後,境界為緣長六粗。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因為我們境界了(就是有現象了),然後我們又六個連續下來,第一個就是「智相」, 可是那不是智慧發生,而是我們看到什麼知道什麼叫智相。第二個相續相,一直相 續連續下來。第三個執取相。第四個記名字相。第五個取業相。第六個業繫苦相。 所以我們從一念無明開始,一直到業繫苦相,整個人身就完成了,有世界可以住了, 然後有我們眾生的身體了,然後有業果了,所以世界、眾生、業果這樣綿延不絕, 一直延續六道輪迴。 我們要回去的時候,要把這些都回到本來。我們從開始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最開 始的生相無明,因為「無明」然後產生「生」,把本來「寂滅」就變「生滅」,這 ―6― 是第一個結。第二個結,我們把「真空(佛性是真空)」變「頑空(看到空間什麼都沒 有)」。第三個結,就是佛性本體的覺性(就是了了分明的覺性),我們落入身體以後, 變成妄覺(就是生滅的覺)。第四個根結,本來是一體的,可是現在分成六根。第五個 結,凡塵所有的動靜,我們都認為它是實在的,所以第五個結跟第六個結就是靜、 動。所以我們要回去就要打開六結。 第一個打開就是「動」結,凡塵的萬相都在動,我們要透徹的了解這個動,各位前 賢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平常沒有研究就不了解到為什麼老子會講「動者靜之基」, 因為凡塵都一直在動,我們不動的話,白天不會變黑夜,黑夜不會變白天;不動的 話,春夏秋冬也不會變化;不動的話,萬物不會生長;不動的話,小孩子不會長大; 不動的話,老人不會死掉;有沒有在動?(有),我們都知道在動嗎?(現在知道),所 以我們以現象來觀照,沒有看到萬物在生長,各位可以看到嗎?我們把種子埋在土 裡面,然後澆水、有陽光,種子會不會發芽?(會),可是你馬上把種子埋在土裡面, 你就一直看著發芽發芽,它會發芽嗎?(不會),是不是要等一段時間?(對),所以要 了解,動的結要打開,就是要了解真理,真理了解;然後我們身體裡面有新陳代謝, 因為有新陳代謝所以我們身體才會變化,那我們有看到身體的新陳代謝嗎?也一樣 看不到,那有沒有新陳代謝?有,所以我們從最微細的、生活最切近我們身邊的來 研究了解,原來凡塵這一些,一有現象以後,它都一直這樣綿延不絕的在延伸。當 我們知道了以後,就已經解開這個結,動結解開,靜的結才呈現。動的結沒有解開, 靜的結不會呈現。 靜,就是如如不動,後學就講「如如不動」我們不容易體會,因為這個都講過了, 一再地講就是要我們印象深刻,然後確實的了解。我們的佛性是如如不動(此時現場 有東西掉落的聲音),你看,大家在如如不動的時候,被動的引誘,大家都轉過去。 所以我們現象千變萬化,都是假的,不真,真的就是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而佛性 本體不用動,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切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佛性在不在? (在),很切實,雖然沒有形相,可是我們了了分明,知覺性很強,佛性本體都沒有離 開過我們這個很親切的身體,佛性本體都在;那我們「住」當然不行,可是我們都 說佛性本體沒有在身體,也不行,所以「不即不離」,就是佛性本體正確的說法, 不要住在身上、可是也不要離開身上。我們一到靜的時候來體會,照相機的原理, 我們到照相館照相,相機擺的死死的,然後攝影師一按快門的時候,他的照相機都 不動,所以我們有玩過照相機就了解,按快門的那一剎那鏡頭絕對不能晃動,當鏡 ―7― 頭一晃動以後,照出來的影相都模糊不清。用這種原理,我們拉到身上來,假如我 們的佛性是固定在身上的一個地方,那我們身上時時刻刻都在動,身體在動的時候, 用照相機的原理,我們看的東西都模糊不清,可是我們現在卻看的很清晰,所以佛 性就是如如不動。所以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是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沒有來也沒有去), 而我們的身體有,生的時候就來,死的時候就去,佛性要不要生的時候跟著來、去 的時候跟著去?(不要),不用喔,我們的佛性盡虛空徧法界,「我們的習性」要到哪 裡,「佛性」都會陪著去,可是佛性不用動,為什麼?每個地方都有我們不生不滅 的佛性,所以我們到地獄道去了,佛性也跟去了,我們到天道去,佛性也跟著去, 因為都有佛性,全部都有佛性。所以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每一道我們都去過,佛 性也都跟著去,那我們努力的修,回歸到我們的本來,我們本來都是佛,我們之所 以沒有成佛,是被我們自己障礙。各位前賢知道自己哪裡障礙了嘛?了不了解哪裡 障礙沒辦法成佛?(了解),了解啊?那麼好!既然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清除掉, 讓我們真的就成道成佛了。所以真理一定要研究,我們研究了以後,就會透徹明理, 明理以後我們再回觀自己,就會了解「喔~原來我跟真理真的差一段距離」,當我 們沒有跟真理相契合,能夠成道嗎?沒辦法,所以一定要跟真理契合了,才可以成 道成佛。 所以一定要投入研究性理心法,要明心見性,心明了因果不昧,見性了成佛無疑。 要會背、要會做,真正的會做,心明因果不迷昧,都可以了解「這個怎麼想以後, 就會有什麼樣結果」,有因有果,然後我們就會畏懼原因,而不敢造,那不敢造原 因,就不用接受果報,所以「心明」很重要。然後見性,我們佛性如如不動,能夠 見性,成佛無疑(不用懷疑),就是這個性在成佛的。對自己有沒有信心?(有),我們 一定要從自己的內心產生「我可以成佛,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所以佛在回答大慧菩薩殺父,就是殺掉無明。殺母就是殺掉貪與愛喜俱,就是有愛 有喜有貪,所以我們在凡塵就好像母親的養育「有愛有貪有喜」,所以殺掉貪、愛、 喜就是殺掉母。無明已經沒有了、貪也沒有了、愛喜也沒有了,這樣我們的精神就 清淨,恢復到本體。殺阿羅漢,佛就講「隨眠為怨」,隨=跟隨,所以我們在凡塵 的所有一切,我們都跟隨「以往我們所有一些舊的習慣性」,「隨著習慣性」就好 像睡眠一樣。所以睡眠的時候就是不清醒,清醒就睡不著覺。那朦朧朦朧就睡著了, 隨眠,所以我們眾生都是沒有清醒,隨著睡眠就產生很多的怨,所以「隨眠為怨」, 「如鼠毒發」,好像老鼠吃到毒藥已經發了,然後我們把它殺掉,就是殺掉阿羅漢。 ―8― 所以後學覺得楞伽經講的真是深,所以就用概略讓大家了解有這麼一回事,要研究 的話一定要自己深入研究,才會完全都透徹知道。然後「破和合僧」,因為我們在 凡塵都蘊積五蘊(色受想行識),「破」就是我們不要蘊積五蘊,把它破掉,當五蘊都 沒有了,我們就不會落入凡塵在凡塵現相,所以這個就是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 血」,我們這一生現在的身體就是最後身,最後了,不再來了,各位前賢再不再來? 還要在凡塵再出生嗎?所以後學之前都有講過,因為很少說保證你可以成佛,後學 說你們不努力修,真的害後學,後學都要跟你們來。所以一定要最後身了,不來了, 一定要成就,縱然來也是渡化眾生,那就是愿力而來的,不是被我們的業力推來, 但我們現在都是被業力推來的。所以佛講五無間,就是沒有間斷,你一直殺無明、 殺貪愛喜都全部殺掉,然後隨眠也殺掉,和合僧都不蘊積五蘊,這一生最後身,這 樣沒有間斷的一直修,現證實法(就是馬上可以成道成佛),這樣也很簡單喔,從原理 來講很簡單,可是從實際做的方向來講,大概是蠻困難,因為我們都很難堅持,現 在做好的一直做,然後做個兩三天,人家在講話了我們就放棄了,真的是這樣啊, 「努力做努力修道」,結果當人家講話了,「好啦,好啦,不要好了」。 經文――(第 89 頁) 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 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 悕。 所以阿難講「離於前塵,本無所有」,我們離開眼前凡塵的景相,整個都沒有了, 那麼「云何將此畢竟斷滅」,斷滅=一了百了,滅了。各位前賢,一了百了有沒有 斷滅?自殺的人就是一了百了,有沒有了?沒有了。要了解自殺了,你到凡塵來的 壽命,壽命都有其固定,就是我們出生的時候,該幾歲壽終,都有它的固定,那你 在中間把它自殺(就是暴力對付自己),則要先到枉死城去關,關到你的壽命到了才出 枉死城,然後出來以後就進入審判,看看你在凡塵是行善還是作惡,然後再按照我 們一般人過世以後的事情來辦理。所以到凡塵來我們都使命任務,最起碼也要來還 債,或者是來討債,各位是來還債、還是來討債?(都有),我們落入凡塵以後,都有, 有還債有討債,然後也有善緣也有惡緣,就看我們怎麼樣來處理。所以阿難就問佛, 為什麼將這個「畢竟斷滅以為修因」,已經都沒有了,我們把這個修道的原因。「欲 獲如來七常住果」,要得到如來的常住果。阿難就問「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 各位前賢,我們離開明、離開暗,見有沒有畢竟空?我們凡人都是光明的時候就有 ―9― 看到,黑暗來臨時就看不到,然後當外人在問「有看到嗎」,就回答「沒有,看不 到」。若是沒看到,你怎麼知道是黑漆漆一片呢,是不是有看到才知道是黑漆漆, 所以漆黑一片一樣是有看到。所以阿難講「離明暗,見畢竟空」,阿難這樣問就是 已經錯了,已經站不住立場,不對了。 「如無前塵,念自性滅」,假如沒有眼前凡塵的景相,然後我們就不會起心動念, 念就消失了,阿難是這樣問。「進退循環」,前進而思,退後而想,循環不斷,都 用這樣。「微細推求」,很微細的來推求。「本無我心」,阿難的心就是識心,就 是根塵相對所產生的心,那現在這一些都沒有了,那就畢竟沒有我的心,所以就「本 無我心」;「及我心所」,以及我心所在的地方,都全部沒有。「將誰立因求無上 覺」,要請誰來建立原因修道,求無上覺(就是求成道成佛)。「如來先說」,如來以 前曾經講(先=之前,之前有說)。「湛精圓常」,湛然之體,精一不雜,圓滿周徧, 常住不遷,都是在講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違越誠言」,違背了、越過了如來所 講的誠言。「終成戲論」,這樣講出來的話,都變成演戲的台詞,都是戲論沒有用 沒有幫助。「云何如來真實語者」,為什麼如來都講這個真實語,明明我想的都是 不真。 各位能夠分辨的出來嗎?阿難所問的跟佛所講的,差別在哪裡?可能要一段時間來 想,沒關係,我們往後還有中級班,還要再三年,是活佛老師說的。本來這三年快 到的時候,後學就快垮掉了,站不住,一直要倒下了,現在活佛老師說「我有辦法, 讓你又站的住」,所以這一撥轉以後,沒問題了,再三年沒問題了。所以慢慢回答, 三年以後再回答。「惟垂大慈,開我蒙悕」,開示我蒙昧(很迷昧),悕=吝嗇,就是 一些舊習性都不想要去掉,而求佛給我開示,讓我把那些舊習性都去掉,也把那個 迷昧都清除。 小字體――(第 89 頁) 阿難示現,對於正見如此的下劣見解(就是佛所講的都是正見,佛知佛見,而阿難一 講下來,跟我們的生滅心完全一樣,所以很下劣很不理想),正是引導末法眾生認清 自己的迷昧程度(就是要引導我們末法,現在就是末法,大家要追求佛法已經都不夠 堅強,所以後學都講,我們現在修道都是兼備,什麼是主要?賺錢是主要,修道是 兼的,沒有像以往修道是主要,生活是兼的,完全不一樣,所以才有踏破鐵鞋無覓 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當他能夠踏破鐵鞋,就知道他追求的強度,我們現在有嗎? 布鞋都穿不破了,還穿鐵鞋。所以我們修道堅定的心都不夠,所以要自我加強、自 ―10― 我鞭策),正和阿難的示現相同(就是我們末法眾生迷昧的程度跟阿難示現是一樣),在 如此的情況之下,要如何的改變自己,正是阿難的慈心所在,眼前不知如何為正見, 如盲人對於顏色(盲人看的清顏色嗎?盲人都看不到了,怎麼能知道青紅黑白),是以 至此,猶疑離根塵無見(懷疑,離開我們的六根、離開六塵,就已經沒有看見、沒有 聽聞、沒有嗅覺,都沒有了),故如此問,從佛說言,至名目相應,是按定如來前說(如 來以前曾經說),因地心要與果地覺相應(我們也都時常在提,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 不生不滅的道,那就是因地心不生不滅,果地覺不生不滅的佛果,一定要相應才會 成就),從若此見聽,至本無所有(這一段退步的有夠厲害)(修道要前進,結果阿難示 現愈來就愈步了),是說如來的因地心,斷滅不常(如來一再的申明,真心常住不遷, 及其重要性),阿難都加以忽略及否決(就是不聽佛講),一如我們末法的眾生,所以 不要怪阿難,要感謝有如此的深問,佛才會詳細的給我們答案(阿難有問了,佛就會 說。現在我們來修道就有很清楚的一條明路,要怎麼做,佛詳細講,以後可以成道 成佛)。 七菩提果者,非菩提有七種果,乃名異、體同(名不一樣,體是一樣,就是我們不生 不滅的佛性本體,這七種都是佛性本體)。 菩提即正智,有別九法界,眾生之煩惱(我們正確的智慧,有別九法界眾生之煩惱。 各位前賢九法界知道嗎?再加上佛就是十法界,我們講九法界就是把佛去掉,剩下 九個: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 以後若看到十法界就是又加一個佛進去,就是四聖六凡,六道輪迴―我們六道眾生(凡 人),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涅槃者,不生不滅,別九法界眾生之生滅(假如只有講涅槃,我們有看過張拙悟道偈, 張拙有講涅槃生死等空華。涅槃假如再加一個「大」字,大涅槃就跟生死不一樣了, 就是已經進入一個絕對體,已經圓融到無極的狀態就是大涅槃。若是只有講涅槃, 就是跟生死相對,有生死才要涅槃,沒有生死就不用涅槃。所以我們把兩個都去掉: 生死也不要、涅槃也不要)。 真如者,不變不異,別九法界之妄境(真如,一真一切如,一如一切如,也是一樣無 極的狀態。不變不異=常而不變,照而有常。有分別跟九法界的妄境,九法界的境 都是妄,一直變化)。 佛性即自性,別九法界眾生之共生性(佛性就是我們的自性,跟九法界眾生共生性有 分別)。 菴摩羅識即無垢識,別九法界眾生染污心(菴摩羅識就是無垢識,後學有講過菴摩羅 ―11― 識就是善於分別而不染著;大圓鏡智就是不分別,物來則現、物去不留。菴摩羅識 跟我們九法界的眾生染污心完全不同。假如我們落入凡塵的時候,我們不要轉第八 的阿賴耶識轉成末那識,我們把它轉成菴摩羅識,這樣就不用受苦了,可是我們大 概都沒有那個程度,沒有那麼好的根基能夠一下子轉到菴摩羅識)。 空如來藏者,非前三如來藏中之空如來藏,乃空前三種如來藏之空如來藏(文字歸文 字,意思歸意思,文字是一樣但意思不同,這裡雖然講空如來藏,可是我們一般的 空如來藏就是佛性本體。不空如來藏就是凡塵的現象。空不空如來藏就是中道,把 佛性跟現相合在一起。這邊完全都超越空、不空跟空不空,三個全部超越),別九法 界眾生之身相未空。 大圓鏡智,即圓明真心,別九法界智未圓(大圓鏡智即圓明真心,跟我們九法界那個 智,還不到圓滿)。 以此七種,皆是如來果上所得(就是已經成道成佛了,那個果上面所得到),如金剛王 常住不朽,故名七常住果(佛的七個果位名稱)。蒙恡,不明如來所說曰蒙,不捨自己 舊習曰恡。 經文――(89 頁,反面)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 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這時候佛對阿難講「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你都一直在多聞方面作工 夫,漏=煩惱,未盡諸漏就是沒有斷掉煩惱,各位前賢我們有沒有煩惱?有,所以 我們都叫有漏,漏盡就可以成佛(漏盡通就成佛了,六通裡面最後一個)。外道沒有漏 盡通,因為外道把外相都當成不是心中的東西,所以沒有漏盡通。未盡就是還沒有 盡諸漏,就是煩惱都在。「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縱然你心中已經知道、都知道顛 倒的原因,可是「真倒現前,實未能識」,好像之前能夠講出草藥的名稱,可是當 真正的草藥拿來給他看,他卻不知道這是什麼草藥。 那時後學有講到中藥房去買肉桂,各位有看過肉桂嗎?(有),有看過還沒有取肉桂裡 面最好的可以用藥的外殼嗎?(有),像什麼?(樹皮),對,就是樹皮。後學那時候常 去中藥房,因為後學的身體時常都有問題,所以都時常要吃藥,後學又很努力吃藥, 比吃飯還努力,所以不吃的話早就不在了,很努力的吃就是為了要傳最上乘佛法, 努力照顧身體,不傳出來很可惜,學了那麼久不講出來怎麼甘願,一定要講出來, 所以各位一定要努力聽。所以藥草的藥名你能講的出來,但真正的藥草拿來,你去 卻不認識,就是跟這個「顛倒所因」你知道,但「真倒現前」你卻不知道。就是前 面講的妄心,根塵相對產生的妄心,那就是顛倒,我們把那個心當成真心,是不是 ―12― 顛倒?顛倒已經知道,可是現在真倒現前(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現前,卻把它當 成生滅),有沒有真倒?真正的倒了,「實未能識」。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恐怕你的誠心,沒有辦法信服,所以「吾今試將塵俗諸 事,當除汝疑」,吾今試將凡塵凡俗很多的事,除掉你的懷疑。 經文――(90 頁)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 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 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 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如來就命令他的兒子「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 不」,問阿難你有聽到嘛。「阿難大眾,俱言我聞」,有,有聞。「鐘歇無聲,佛 又問言,汝今聞不」,現在有聞嗎?所以各位前賢問題在這裡,佛就是要試驗,佛 把聞性跟聲音分開,聞性沒有生滅,聲音有生滅,所以先問「聞」有沒有,而我們 聽到聲音,聞性有;聽到沒有聲音,各位前賢聞性有沒有?一樣有。可是我們凡塵 的習慣性,沒有聲音的時候,就會說「沒有,沒有」,是不是這樣!這個就是跟我 們凡塵一樣,「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沒有聞,不聞。「時羅侯羅,又擊一聲」, 又擊鐘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你現在有聞到嘛。「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有。「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你怎麼樣有聞,怎麼樣不聞。阿難的回 答就跟我們凡人的認知完全都相同。「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 敲擊有聲,我就有聽到。現在阿難把聲音的生滅當成聞性,這樣就已經顛倒,聞性 是聞性,聲音是聲音,聲音有生滅,聞性沒有生滅,這時候佛就是要我們瞭解,我 們的聞性沒有生滅,聲音有聲滅。「擊久聲銷」,就是聲音都沒有。 「音響雙絕」,響=就是音的餘音。「則名無聞」,我們凡人都這樣認為。底下就 問聲音了,上面要我們瞭解聞性沒有生滅,下面要我們瞭解聲音有生滅。 經文――(90 頁)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 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 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你現在有聽到聲音嘛。「阿難大眾, 俱言有聲」,有,有聽到聲音。「少選聲銷」,一下子聲音就沒了。「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現在有聲音嗎?「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侯更來撞鐘」, ―13― 再過一會兒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有, 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你講的有聲、無聲是依據根據什麼來 說。「阿難大眾,俱白佛言」,就是回答佛的問話。「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 聲銷」,撞了久一點聲音都消失了。「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經文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 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 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 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 實云無,誰知無者。 「佛語阿難」,語=告訴,佛告訴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為 什麼自己說的話,沒有正當正常的說(矯亂的說)。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就 是你在回答的時候都沒有固定,沒有按照真理來回答。 「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這 個就很重要了!聲音消失的已經沒有一點的餘音(響就是音的餘),汝說無聞,若 實無聞,假如是真的聞性已經沒有的話,聞性已經滅了沒有了。「同於枯木」,就 跟枯木一樣,各位前賢枯木可以聽到聲音嗎?沒有辦法,佛就講假如無聞(我們聞 性已經滅了,跟枯木一樣)。「鐘聲更擊」,再來擊鐘的時候。「汝云何知」,你 為什麼會知道,就表示我們的聞性沒有消失。撞鐘的聲音消失了,但我們的聞性還 在,聞性沒有消失,聞性還在,只是聽到靜悄悄。這個經文剛好是我們的習慣性, 我們也都是這樣說。佛就把真理講出來,假如是無聞,聞性就滅了,那跟枯木一樣, 枯木就不能夠再聽到第二次撞擊的鐘聲,那你為什麼會聽到呢,就是因為聞性沒有 滅,所以不管再撞擊幾次,都能夠聽到。所以佛就跟阿難講「鐘聲更擊,汝云何知」。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知道有聲音、知道沒有聲音,它是聲塵。六塵(色聲香 味觸法)都是塵,塵的涵義就是會污染我們的佛性,我們不要住塵(不要住在塵境 裡面),因為住了以後,我們佛性會被它染污。「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聞實云無,誰知無者」,假如真的是沒有聞了,那誰知道沒有聲音呢。 經文――(90 頁,反面)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14― 「聲於聞中,自有生滅」,聲音在我們聞性之中,有聲有滅。「非為汝聞,聲生聲 滅」,不是我們的聞性裡面有生滅。所以聲生了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我們的聞性不會被聲音左右。各位前賢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的聞性有沒有被聲音 左右?都有,我們都會被聲音左右,然後我們看到這一段以後,就了解有很多講出 來的話都是凡塵的事,凡塵的事變化無常,所以最好的方法,有時候你覺得很難回 答,最好的回答就是「默」,靜默不回答,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因為你再回答 你就跟人家吵架爭執了,而你沈默以後,會不會爭執?不會,不會爭執了,是不是 最有智慧的?跟人家爭執一定要贏你,有沒有這樣?我們一爭執下去,都不願意輸, 愈爭執愈厲害,愈講愈離譜,是不是這樣?然後結了冤仇、怨恨,在不在?在了, 何苦哀哉,所以最好的方法「靜默」,你講你的,我們都不回應就好,就沒事了, 凡塵事都是馬上變化,都沒事。 經文――(90 頁,反面)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 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 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 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汝尚顛倒,惑聲為聞」,聲音是聲音,是有生滅的,聞性沒 有生滅,而你迷惑聲音就是你的聞性,「何怪昏迷」,就是已經昏迷才會這樣顛倒。 「以常為斷」,我們的聞性就是常(常住不遷),聞性都在常住,而你把這個常住 的佛性以為就是斷滅(就是沒有聲音的時候,說聞性不見了)。我們聞性非常靈敏, 尤其人家在講悄悄話的時候,我們的聞性更是發揮作用,可以通的很遠。所以這裡 佛對阿難講,你把常住不遷的聞性認為是斷滅。「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 說聞無性」,常住不遷的聞性是永遠在的,不管你用、不用,不管你聽聲音或不聽 聲音,聞性都在。「如重睡人,眠熟床枕」,佛就講好像重睡,重睡就是眠熟(已 經睡的很沈了)。「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擣」在我們現在比較體 會不出來,老一輩的在鄉下河邊洗衣服,拿一個木頭一直敲一直敲,那個叫「擣」, 後學在想以前穿的衣服很快就破,就是那樣敲破的。現在用洗衣機就不會了。「舂 米」就是搗米,現在的人命比較好,都是白米送到家裡來。若要我們舂米,假如拿 一堆連米的殼都還在,拿來給我們,各位前賢會不會處理?絕對一個頭兩個大,要 怎麼把殼去掉,古時候的人就是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那個 叫夢中獨頭(就是屬於意識),意識跟我們的聞性沒有關係。為什麼叫獨頭意識, ―15― 因為六根沒有跟六塵接近,所以它獨自的存在,我們作夢都是獨頭意識。我們睡夢 的時候,有沒有準備要來應付外面的事情?絕對沒有,身心俱忘才能夠睡著。這邊 又說重睡人(已經睡的很熟了)眠熟床枕。所以後學就講我們的聞性真的很奧妙, 尤其我們年歲都有一些了,家人叫我們(沒有碰到我們的身體):「某某人啊,起 來,有朋友來找你」,你竟然會醒過來。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有,很奇怪喔,他 又沒有碰到我們的身體,只有講話而已,竟然我們會醒過來。要了解,我們的聞性 真的就是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這樣有沒有多認識佛性一些了。 不然你就請朋友到你家來找你,可是這樣你心裡有準備了,那也不算。要都沒有準 備之下會呈現,這樣比較真。所以重睡人聽到這個聲音,他別作他物,不是真的知 道在洗衣服或是在舂米。「或為擊鼓,或為撞鐘」,他當成是擊鼓或是撞鐘。「即 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這都是互相影射:鼓跟鐘,木跟石。「於時忽寤」 這時候醒過來。「遄知杵音」,就是很快的時間就知道,原來是在舂米、原來是在 搗衣洗衣服。「自告家人」,他就向家人告訴。「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就是那個獨頭意識,跟他聽到的聲音沒有連在一起。佛的主要意思就是告訴我們, 雖然你的人已經睡的很熟,可是你的聞性都還在,聽到聲音以後,你就有聽到聲音, 知道。只是你的夢中獨頭不會跟實際的聲音相配合,只是知道有聲音。 經文――(90 頁,反面)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 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睡夢的人絕對不會去回憶靜搖(搖=動), 他不會去想靜動。開閉通塞就是我們的鼻根。「其形雖寐」,他的身體形狀雖然已 經睡覺(寐=睡覺),「聞性不昏」聞性不會昏迷,聞性都永遠在。「縱汝形銷」 就是我們已經死掉了,「命光遷謝」就是已經沒有身體了。「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就是我們的性不會被我們消滅,我們已經死掉了,但我們的性還在。所以佛就是以 自己本身的證悟跟我們講,身體沒有了,但我們的佛性還在。 經文――(91 頁)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 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 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 覺。 有沒有聽的很熟悉?有,以前後學要各位都能夠背下來,因為從無始的時候就是眾 生,而無上知覺就是佛的果位,那從眾生到佛就在這一段裡面,只要我們這一段都 ―16― 能夠背的很熟,然後按照裡面所講的去做就可以成就了,所以後學說這個就是最上 乘的頓法(頓教法門)。我們解說它的意思。 「以諸眾生」,諸=所有、很多,很多的眾生。「從無始來」,從無始以來,就是 沒有開始的時候,非常久非常久,要算什麼時候開始呢,在有歷史以來都還太慢, 沒有歷史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就已經在了。「循諸色聲」就是追尋循著所有的色(形 相)聲(聲音),我們循著所有的形相跟聲音。然後「逐念流轉」,一個念追逐一個念 流轉,因為我們一直追逐念頭,所以造業不斷,所以我們六道輪迴也不斷,所以佛 就跟我們講因為循諸色聲然後逐念流轉,一個念接一個念。「曾不開悟」就是不曾 開悟。「性淨妙常」,我們的佛性本來很清淨很奧妙,常住不遷,一般我們要解說: 妙=不變之體,常=隨緣之用,不變之體寂而常照,隨緣之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所以寂照、妙常都是講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我們「不循所常」, 不追著、不跟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而我們追逐「逐諸生滅」,追逐所有的 生滅,所有生滅都是妄。「由是生生,雜染流轉」,生生就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雜染就是每一次都不一定是當人,有時候天道、有時候阿修羅道、有時候畜生道、 有時候地獄道、有時候惡軌道,在六道之中一直輪迴不息。流轉=六道輪迴。 「若棄生滅」,假如我們把生滅都去掉,我們「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常光就會 現前。所以後學就教各位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就是去生滅,一念不生就是 守真常,只要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我們的修道就進入軌道,修道的軌道進 入了,真的在修道了,所以去生滅守真常,我們做了才真的在修道。常光現前,我 們智慧之光=常光,我們的佛性是常住不遷,時時刻刻都光明,可是被我們的心思 心念蓋住了,光都不見了,所以之前我們有講偈語:「真心不落思惟,妄心本無處 所,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還 記得嗎?都忘了啊,要常複習,後學若沒常講的話,很快就忘光光了,這自然現象。 常光=我們的智慧之光、我們本身的般若,般若就是常光,智慧之光就會現前,顯 現在我們的眼前。「根塵識心」,六根六塵六識,我們的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都沒有六根也沒有六塵也沒有六識,已經銷落了,消失了不見了。「想相為塵」, 想=念頭,相=形相,念頭跟形相都是塵。「識情為垢」,我們的認識跟凡情為垢。 想相為塵,塵;識情為垢,垢,塵垢。我們都染了一身的塵垢。「二俱遠離」就是 想相遠離、識情遠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我們見法之眼,眼睛都能夠看到 道,見道真理了。「應時清明」,都沒有被黑雲蓋住,都清明。「云何不成,無上 ―17― 知覺」,就是一定可以成,無上知覺就是佛的果位一定可以成。所以從無始來到無 上知覺,就是從眾生一直到佛,就在這一段偈語裡面。 ◎剩下約十五分鐘,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請問「當下」跟「現在心」,這要怎麼樣分別。 【答】:這個叫習慣用法,顯現在我們眼前這時候叫現在。比較微細的分別,當下 就可以遠離過去現在跟未來,可以遠離了叫當下。現在就表示我們還醞釀有三心, 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所以現在等於是說還沒有進入狀況(要修的時候還沒有進入狀 況);而你說當下,會講當下就已經可以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才 會講當下,所以我們當下就具備萬萬年,因為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當下的念頭)。所以 我們說念佛法門,我們要了解,十個法界一心,一心有十個法界,這個就是念佛最 圓融的、裡面的真理。我們現在念佛大部分都會念「已經成就的、有名的佛」那個 佛(就是外相),而不是念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因為到佛性本體祂具備有 十個法界,十個法界全部都在一心裡面(在我們的一心),所以十個法界一心,一心有 十個法界,這個才叫做圓滿的念佛。 我們瞭解,已經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 世,而過去世一樣有三世,現在世也有三世,未來世也有三世。過去世有過去現在 未來,現在世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世有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加起來共九世,跟現 前一念――一世,剛好十世,十世古、今不離開我們當念,就是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就 是我們的念頭裡面具備萬萬年)。假如我們都沒有聽過的話,對這個會很生疏,不過 你聽熟以後,你就會了解,我們的佛性竟然這麼寬廣,不管是時間、不管是空間, 時間是萬萬年、億萬年,空間是整個虛空、整個法界全部都是。一般我們會講法性 的話就是包含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也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可是假如我們對比較沒有 研究的人,對他們講山河大地是我們的真心佛性,他們聽到以後會想我們的講法都 跟一般不同,所以會懷疑。所以我們就會講法性跟佛性。佛性性就是我們有情的眾 生,法性就是無情的現象界,它是一樣的。 【問】:劉講師好,剛剛有講佛性裡面有山河大地,那跟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業 相轉相現相有什麼不一樣…(聽不清楚)。 【答】:因為沒有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沒有山河大地,這樣有沒有關係。所以開始的 時候,無極,無到極點,已經都全部沒有,可是要了解,我們在講無極的無,它並 ―18― 不是全部都沒有,而是萬相萬事都含藏在無極之中,無極裡面有含藏萬相萬事,非 常寬廣,因為我們一念無明(它本來都各歸本位),而我們一念無明以後,業相形成, 當業相形成以後我們又轉相,把本來的般若變成能見之見,然後第三個就是現相, 就是瞪目發勞結暗為色,結這個暗相變成整個山河大地,這個時候業相、轉相、現 相,雖然有文字但都沒有相,都只是在我們心中醞釀而已,接著既然都有了,好像 我們懷孕以後經過 286 天孩子就出生了,假如沒有醞釀(懷孕),286 天有沒有孩子生 出來?沒有,要了解就是因為有醞釀(有懷孕),然後孩子會生出來。因為我們有醞釀, 整個山河大地才會生發出來。因為不容易,沒關係,慢慢來,一定有了解的時候。 了解了嘛?就是因為先有一念無明生三細,後來才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有了以後, 我們境界為緣(有境界、有現相),然後我們又生出新的念頭出來,新的念頭一生出來, 我們的結愈打愈多,結一個一個生出來,各位心中有沒有結?都是打了很多結,我 們修道就是把這些結都打開,全部結都打開了,就已經通達,所以道是通達沒有阻 塞(滯=阻塞),道沒有阻塞,都是通達的。假如我們被哪一個現象、哪一個事情卡住 了,那就是阻塞、不通了,不通了不會成道,一定要讓它通,通達了就可以成了。 【問】:原來六道輪迴就在自己的思惟,它意義何在。 【答】:我們的念就是業,我們六道輪迴,起先形成是我們的行為,行為的形成是 比較粗,我們一直修持以後,外表行為比較不造業,再接著下來就是從念頭,我們 起心動念就是業,那個業就比較細,所以我們遭受到的一些煩惱也跟形相不一樣, 比較微細方面就是需要我們用心去解開的這些煩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形成。所以 要知道,進入修道以後,才能夠去談我們的念形成六道輪迴。而念頭形成的六道輪 迴,起心動念有它的分別:有的生出來的念都是善、有的生出來的念都是惡、有的 生出來的念就分不清是善是惡,所以念就有千差萬別,而形成六道輪迴的現象也就 不一定是在哪一個道,有一些念頭比較惡劣的話就會落入三惡道,一般我們比較善 良忠厚老實就會在三善道,所以就不一樣。可是現在的社會人士不是講「念」而是 講「行為現相」,「你怎麼做就接受什麼果報」是很粗的,講「念」都是很細的。 【問】:桃園明聖經裡面有一段:「廉在周禮,以六計為定,實從義字中生」。請 問六計何義。 【答】:好像立法院在立法的時候,把所有呈現能夠讓眾生接受的內容,把它分別 出來,分別出來以後,就一個一個把它標明,一計一計,六個計把它標明出來。桃 ―19― 園明聖經後學只有講過一次,後來大部分都投入佛經裡面,所以沒有那個對典故非 常詳細,要講的話都是要非常詳細,才會講的深入其中,若只有講一個表皮,後學 就會覺得沒有什麼意思,這個大概就是那個樣子。 關聖帝君為什麼現在當天公,就是他的忠心,能夠使他現在有萬靈的主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