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43

 我們把上禮拜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再從講一次,因為大家反應講太快、念太快, 意思都不太懂,所以我們重新再講一次。因為大勢至菩薩的修持法門念佛圓通跟我 們凡塵在用的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特別又比較詳細再講一次,讓我們印象更深刻。 我憶往昔(大勢至菩薩跟我們一樣稱「我」)。恆河沙劫(就是經過的時間非常的久)。 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我們現在叫賢劫,賢劫的上面叫莊嚴劫, 賢劫的後面叫星宿劫。莊嚴劫有一千位如來,現在賢劫也一樣有一千位如來,往後 的星宿劫也有一千位如來。十二位如來相繼一劫,就一定是在莊嚴劫之前,各位就 了解這個時間就很久了,經過非常的久,十二位如來相繼一劫,不是像現在一個劫 都是一千位如來)。其最後佛(現在賢劫最後的佛就是韋馱,韋馱現在是護法,賢劫 最後一位佛是韋馱,因為有記載在大藏經裡面,後學有看到,所以才知道)。名超日 月光(名叫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所以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 就是念佛圓通,三昧就是正定,我們從念佛可以進入正定)。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兩個人,一個都會一直回憶,另一個人他一直全部 都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兩個人相遇了,可是不逢,為什麼?因為一個憶、一 個忘,就變成有相逢了,但不相識)。或見非見(已經見到了,可是就好像沒看到一 樣, 樣,為什麼?不認識。假如我們「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不解說的話,也不太了解 是在講什麼。「若逢」=已經相逢了;「不逢」=不認識,譬如你跟他雖然是很親, 可是因為兩個人都沒有來往,一段時間以後,你在路上遇到他,相遇的時候就不認 識,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念佛,先這樣一點跟我們說,你一直能夠念佛的話,你就 是進入了,就不會說你跟你本身的佛都相處在一起,但你怎麼都不認識啊,因為不 念,就不認識。那如果你都一直念、念自性佛,你就出來了,就是這樣。都很親切 的,沒有離開我們很遠。所以只要我們肯念自己的自性佛,一定就能夠呈現。所以 「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那都是一個專為憶,一個專為忘)。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假如兩個人都相憶,那兩個憶就念深。就是我們的自性佛跟我 ―2― 們現在身體的知覺性―識神,這樣能夠已經相憶深,就能夠恢復回來)。如是乃至從生 至生(就是一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累生累世,一直這樣綿延)。同於形影。 不相乖異(一定都會在一起,不會離開)。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所有證悟成佛的如來,都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好像母親懷念 兒子,母親懷念兒子都是一生的)。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假如這孩子已經逃走了, 都不回來,雖然你一直念、一直念,沒有用,也見不到。所以一定要自己肯念佛, 肯念我們的自性佛,肯念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才會呈現。不念的話,就沒辦法)。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子就是我們現在落入凡塵這個識神,能 夠念我們的元神,這樣的話,就是母子歷生都不相違遠,都不會離開。可是我們現 在生活之中都跟我們的佛性本體不相識,不認識佛性本體,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沒 有啟發祂,所以在生活之中我們都用我們的識神,而不用元神,元神就是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識神是我們落入凡塵現在在用的,我們六根在用的都是識神)。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眾生心跟佛心是一樣的,我們能夠憶佛 念佛,回憶然後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離佛不很遠,很近)。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假=借,不用借著什麼方便法門,都不用,自然我們心就開了。所以只要 我們念我們的自性佛,我們心就開。因為我們都不曾念,所以心沒有開,不認識)。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各位有沒有看過人家製作香?一批材,一直抹,你在那邊工作 的話,你身上會不會有香氣?一定都會有)。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 佛心,入無生忍(因地就是在開始修的地步,以念佛的心進入無生法忍。念佛心,念 我們自性佛那個念佛心,然後進入無生法忍)。今於此界(現在在娑婆世界),攝念佛 人,歸於淨土(就是收攝念佛的人進入淨土,就是進入到我們清淨本來的地方)。佛 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我沒有選擇,全部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收攝回來, 收攝回來以後),淨念相繼(淨念就是無念,沒有念頭就叫淨念,有念頭就叫妄念, 沒有念頭叫淨,清淨、淨念。淨念都一直相續)。得三摩地(可以得到正定,我們淨念 相繼可以得到正定,就是這樣做,一直這樣的行持)。斯為第一。(所以敘述修持過 程的文字都不長,很短,可是裡面的涵義比較深,我們一定要探討了解,然後要實 際做)。 大勢至菩薩隨順世人同稱為我,不同凡人妄執之我(我們都以為身體是我,身體是天 地的物質水火風土,這個身體不是我,真的我就是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憶 ―3― 者憶念,明記不忘也(記著,都把它記下來,不忘),往昔就是過去,恆河是印度有 名大河,凡言數目之多,常取河沙為喻,劫就是時間,恆河沙劫就是說經時之久(經 過的時間很久),佛乃大覺悟之人,具本覺妙理,發始覺妙智(本覺妙理跟始覺妙智是 同體的,一個是屬於理,一個是屬於智,理跟智一如,都是一體的,有時候我們講 般若體,般若是妙智慧,我們講般若體就是性體,把理跟智融成一個,所以用理的 時候可以,用智的時候也可以,都一樣,看我們用的地方),証究竟妙果,稱名為佛,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據大彌陀經云: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 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 日月光佛。念佛三昧,即修因剋果(念佛三昧就是修因剋果,我們修了因,就一定可 以得到果位),離苦得樂之勝方便(可以離開苦海,得到永遠的快樂),念佛是修行, 清淨三業之行(三業就是身口意,我們造業都是身口意,身體會造業,我們的行為。 口,嘴巴講話也會造業。意,就是想、念頭,我們念頭裡面也一樣造業。所以我們 身口意業要清淨,只要身口意業清淨,我們就可以回歸到佛性本體了。因為身口意 業都沒有清淨,所以造了很多業,我們才落入六道輪迴。我們要清淨身口意業),三 昧是得定(正定叫做三昧),一心不亂,果能念佛(假如我們真的可以念佛),必得三 昧(一定可以得到正定),欲得三昧,祇要念佛(所以只要念佛就一定可以進入正定), 大勢至菩薩之念佛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亦是念自性佛,不必參念佛是誰(就是不要 去管這個念佛的是誰。講大勢至菩薩就到這地方,底下後學寫的是在大藏經裡面, 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舍利弗講念佛要怎麼念的法門,是不在大勢至菩薩這裡面)。 釋迦牟尼佛亦對弟子舍立弗言如何念佛(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講,要怎麼樣來念佛)。 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汝今當知,念佛事念空念,所以後學看了以後,我們在修持萬 緣放下,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講的內容,很像在告訴我們:你要怎麼樣萬緣放下。 所以各位,怎麼樣做萬緣放下,就這一段努力看,就是在跟我們講怎麼樣萬緣放下。 所以就開始:「當知念佛事空念」,什麼都沒有,空了,念都空了,我們萬緣放下 念都空了,沒有念了)。所緣處是不應念(能緣就是我們的意能緣,所緣就是外面的 塵,外面的塵是我們所緣,所緣處是不應念,不應該念所緣。所以不管我們遇到什 麼,當我們做萬緣放下的時候,所有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念,所以所緣處是不應念。 會做了嘛?活佛老師說「要聽一個小時性理心法,要做一個小時」,大家都說這樣 太久,時間都不夠用了。各位前賢,努力聽一個小時的時間,那個時間就在做一個 小時的工夫。你做一個小時,你不要一面聽一面做別的事,你只要專心聽的時候, ―4― 你就已經在做一個小時的工夫。這樣你做一個小時,就得到兩個小時的效果。所以 所有的念佛是怎麼念?就是空念,沒有念了,沒有念了就是念佛。所緣就是外面所 有的萬相都不應該去攀緣,都不要念)。汝所念空(我們所念的念,空,所念都空), 念亦復空(所念的空,念也空,全部都是空)。是無性空能斷色想(就是已經空到什麼 都沒有了,就可以斷我們的色想,色=形相,形相的念頭就斷掉了,已經都沒有了)。 能斷取想(我們都會有取,心裡在想什麼叫做取,我們想事情的時候叫做取相,所以 在萬緣放下就不能想事情,有想事情就已經取相了。我們開始努力的念佛就是空, 全部都放下,全部都空了,沒有了)。是人爾時,不得無想,何況於念(這個時候, 我們做到這個狀態,已經不會得到有念的念頭,所以全部的想都無了,無想了,想 都沒有,哪會有念。因為念是從想來,所以想都沒有,就沒有念了)。是人爾時都無 所有(什麼都沒有,因為什麼都放下了,所以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萬緣全部都 放下了,已經放的光光了,所以妄盡真才會顯,我們佛性才會出來)。寂滅無性(寂 滅=就是所有生滅都沒有,凡塵所有一切都是生滅,到達寂滅現前時候,就已經成 就了,已經到佛的果位,所以寂滅無性,不會有再起所有一些微細的事情上來)。不 集諸想(不去收集所有的想,念頭都不會有,不管遇到什麼、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都一定要放下,都要空)。滅一切法(所有的法把它滅,不要有,我們念頭來了,也 叫法,沒有了就叫空,全部都沒有,把它滅了)。是則名為修習念佛(這樣就是真正 的你在修道學習,真正的在念佛。我們真的進入念佛,念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 體,我們從最根源的地方進入,這個就是最究竟的,這個不是在勸善,是要我們成 佛,所以一定要努力自己作工夫,可以達到的、可以做的,不會很困難,只要我們 用一點心,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達到)。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我們在念佛、我們在做萬緣放下,就叫做破善,把善破 除掉,不善也破除掉,善、不善全部破除掉。我們有覺、有觀也把它破除掉。殊不 殊勝?很殊勝,所以我們很難聽到外界有教我們這樣修的,所以要知道這很殊勝的 修持法門,不管是善、不管是不善都把它破除,破除以後就叫做念佛。會念了嘛? 不能嘴巴念但心裡面沒有念,那樣不行)。 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已經無覺無觀,所以各位都在問萬緣放下怎麼做?就是 要做到「無覺無觀然後寂然無想」,這樣就叫做萬緣已經放下了、就叫做念佛。融 通了沒?所以有覺有觀都還很粗淺,而無覺無觀就進入了,真的進入我們修道的軌 道,這才叫做真的念佛)。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不應該用有覺有觀來憶念 ―5― 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很肯定喔,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已經都沒有了, 無覺然後無觀。所以就跟我們講萬緣放下裡面的內容,怎麼做?就是這樣做,做到 無覺無觀,寂靜安然,都沒有一點點想、一點點念都沒有,這樣叫萬緣放下,就叫 做念佛)。於此念中乃至無有微細心心念業(在我們這個念中,乃至無有微細的心, 心念業),況身口業(心=意,身口意三業全部都沒有)。又念佛者離諸想(離開所有 的想,我們修道的過程這個想很重要,一定要知道因為我們有想才落入凡塵,一念 妄動就是想,有念頭了才落入凡塵,而我們要回歸到本來,就是要回復到沒有想, 沒有念頭了才可以恢復本來。所以在我們有形有相的身體來作工夫,那都錯用心。 六祖也講一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一定要在心作工夫)。諸想不在心,無分別無名 字無障礙(所以諸想都不在我們的心,諸想都沒有分別也沒有名字也沒有障礙)。無 欲無得不起覺觀(沒有慾望,然後也沒有得失的心,也不起覺觀,有覺有觀都不起, 這樣才真正的到達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何以故,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隨 我們的念頭,然後起一切的諸想,諸想起來了皆是邪見,都是不正確的,都是生滅 的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佛很肯定 的對舍利弗講,隨無所有=都沒有了、不依賴,也無覺也無觀,無生無滅,能夠通 達這樣的叫做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沒有貪。不能有貪「這 樣很好」,那便貪了,也不行。無著=不著於這麼殊勝的狀態之中。說這很好,這 樣你就著相了。不能著在很殊勝的法中)。無逆無順,無名無想(沒有橫逆也沒有順, 所有一切全部都離開)。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沒有想也沒有語言,才真正的 念佛)。是中乃無微細小念(連很微細的小念都沒有)。何況粗身口意業(小念都沒有, 身口意業更沒有)。無身口意業處。無取無捨。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 諸覺觀(我們有覺有觀,程度都還沒到達究竟。所以要到達無覺無觀,已經真的無覺 無觀了,已經進入佛性本體了,可以進入了,我們三年沒有白學的)。是名念佛。 念性尚無何況念處(處=地方所在,念性都沒有了,念的地方所在哪會有)。是故如 來說名念處(沒有念的地方所在,如來說那個就叫念處。就是它已經超越文字,但借 著文字來說。所以佛就講「無言之法」,我們到達這個狀態,已經進入不生不滅佛 性本體狀態叫做無言之法,已經沒有語言可以講。「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來 把祂說。「因言而入」:因為這些語言我們可以進入。「非即是言」:不是這一些 語言文字,就是我們要進去的那個關鍵點已經可以了,就對了),舍利弗,諸法若有 決定體性,如析毛髮百分一者,是則諸佛不出於世(諸法假如是決定有體有性,好像 分析我們的頭髮百分之一,有百分之一是有的話,那諸佛就不出在凡塵,不會出來 ―6― 渡化眾生,為什麼?因為諸法都是空,沒有一點點實在,萬法都是空是假的,所以 佛才會出現在凡塵渡化眾生。諸法假如是實在有,佛都不會出現在凡塵。我們再詳 細解說: 我們凡塵的萬相萬事假如是實在的話,那佛不來渡眾生。就是因為萬相萬事都是假 的、虛幻不實在,而我們眾生不知道,被假相迷昧,所以佛就出來告訴我們:這些 是假的,不要迷昧。只要知道它是假的,並不是我們要把它破壞掉,知道假的就好 了,你就不會住在相,那不住在相,你就會到你的本體回來,這樣佛才出現在凡塵。 這個很重要,所以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假的,我們不要住相、不要固執。我們都會 很固執,各位會不會固執?很執,難怪佛在成道的時候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 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跟執著而不證得」,兩個:一個妄想、一個執著, 那我們兩個去掉就好了,想都不要有那也不要固執,這樣就可以成就。所以釋迦牟 尼佛講萬法假如有一點點實在體性的話,那佛都不出現在凡塵,因為它不實在,佛 才出現,告訴我們眾生都是假的、不要住相,不要被這些假相騙了。所以才會出現 在凡塵渡化眾生),亦終不說諸法性空(因為假如萬法都是實在有的話,那就不會講諸 法性空)。 舍利弗,諸法實空(諸法實在都是空、都是假的),無性一相(都是無性一相),所謂無 相(萬相這麼多,佛把它歸納只有一相,什麼相?無相。凡塵的萬相就叫做無相,都 沒有,而我們看到的都是假相、虛相、幻相,實在的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如來悉見(就是真正的見到所有的萬相都是無相),如來以是說有念處(就是因為 這樣來講,有念處,念什麼?就是萬相皆空,全部都是空)。 舍利弗,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無意業,無思無 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這已經進入最殊勝的中道。無處=沒有處,無非處= 有處。都把所有的兩邊去除掉了、破除掉了),是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賢聖就叫做 無分別者,我們只要進入無分別就可以進入聖賢的行列),是名念處(以這樣來講就叫 做念處)。如來以是說有念處(說有念處就是要渡化眾生),隨順無所有故,名為念處(因 為前面先跟我們講真理,後面跟我們講這些文字要怎麼處理怎麼用),隨順念佛名為 念處。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怎麼樣就叫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我們已經見到無 所有,只要看到有,就不是了。見到無所有,全部什麼都沒有,就叫念佛。奧不奧 妙?你只要見到有一點點相,那就不是念佛了。已經全部都無所有,那就叫念佛。 各位前賢,不是把萬相破壞掉都沒有喔,不是喔,都有,可是我們的見、我們的心, ―7― 已經都無所有)。 舍利弗,諸佛無量(無質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你見到 無所有―什麼都沒有,就叫做念佛。跟我們凡塵在流行的念佛一不一樣?不一樣,真 的差的太多了,這個要真的實際已經見到無所有。各位前賢見到無所有就是見到我 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因為平常我們都被所有障礙,現在無所有了,障礙都消除了, 見到自己本體了)。實名無分別(實相就叫做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 別即是念佛(你在念沒有分別,都無所有了,就是念佛)。復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 (見到諸法的實相,萬法都是空,實相就是佛性本體,所以你見到諸法的實相就是見 到我們的佛性本體,就叫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何等名為諸法實相,釋迦牟尼佛 本身解說)。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諸法都是畢竟空,究竟都是空的,無所有)。以是 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以是畢竟空無所有,這個法來念佛。意思都很清楚明白的呈現)。 復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一點點念都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 法。斷語言道(念佛的方法就是斷了語言道,就是沒有話可以講,把語言道都斷掉了, 要講就已經不正確了)。過出諸念(已經超出我們的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不可得 的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已經了解到,一切的諸念都是寂滅、都 是不生不滅,沒有起心動念的生也沒有滅,都沒有,都寂滅)。隨順是法。此則名為 修習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所以 不能用形相來念佛,凡塵都是以形相來念佛。佛對舍利弗講不要用形相來念佛,為 什麼呢?我們念色取相―念形相取相,就會貪那個味,就會變成我們的識心。本身我 們要進入的是無形無色無緣無性,這樣才是真正的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 無取無捨,是真念佛(沒有分別、沒有取捨,才真的念佛。都是一切放光光,所以萬 緣放下就是這個內容。往後要問萬緣放下怎麼做,就拿這一張去看,就會做了)。 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轉四天下地,隨意能轉(假如我們可以到達這個狀態,四天下 就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我們只有南贍部洲而已,我們要 不要轉?要,滄海桑田,歲月累積,都一直在變化,都一直在轉,假如我們有那種 要轉四天下,當我們進入無所有以後(進入佛性本體以後),在扶持整個眾生所居 住的世界,都是已經成就者在扶持),亦能降伏百千億魔(因為到達這個狀態,所有葛 藤都可以去除掉),況蔽無明從虛誑緣起無決定相(何況蒙蔽無明,我們無明才會起心 造業,起心動念都是無明。無明是從虛誑的因緣起來的,它沒有決定相),是法如是 ―8― 無想無戲論(念佛的法很殊勝很高超,沒有想沒有念頭、沒有戲論),無生無滅不可說 (講都不能講),不可分別,無暗無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測(魔王魔民都沒有辦法到達這 個狀態的程度),但以世俗言說,有所教化,而作是言(就是因為要教化凡塵,所以用 世俗的語言來講這一些文字出來):『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凡塵在運用都是 戲論,戲臺上演戲在講的都是戲論,凡塵的所有都是戲論),莫有分別(不要有分別心)。 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凡塵的這些所有一切都是空,沒有體性)。不可念一相, 所謂無相(它沒有辦法得到一相,就是凡塵所有都無相,雖然現在是萬相森羅,可是 這是假的,暫時呈現而已,終歸於壞滅)。是念真實念佛(這樣就是真實在念佛)。 所謂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何以故。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想。不名為念。不名分別。 不逆不順。不取不捨。非定非慧。非明非無明。如來不可說。不可思議無相。(什麼 叫做如來?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想,不名為念,不名分別。祂的內容:不逆不順, 不取不捨,非定非慧,非明非無明,如來不可說―那個程度真的沒辦法用語言來講, 是屬於不可思議無相的)。 汝今莫樂取相(我們不要很快樂的取形相),莫樂戲論(不要在快樂的方面講一些沒有用 的語言)。佛於諸法無執無著(佛在法都沒有執著)。不見有法可執可著。是人於佛猶尚 不得。何況於念(所以一點點念都沒有,佛也沒有。那是要教化凡塵的時候用的)。舍 利弗,如是教者(假如是這樣教導的話),名善知識(名字叫做善知識)。第一義中無有 決定(在第一義沒有決定)。 這段是佛對弟子舍利弗所說的念佛法門,和凡塵流通的念佛有點差別。佛所說的已 回歸到真如本體(即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值得我們追求,即所謂的理性念佛。念佛即 是念心。心佛一如,能所不二。寂而常照,是無念而念。照而常寂,是念即無念。 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見泯(見已經泯滅了,就是沒有我們的邪見妄見了)。 能所情亡(能跟所情已經亡,能所就是四相,已經沒有能所了),寂然不動,湛然常住 (這已經回到佛性本體了)。大勢至菩薩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言明都攝六根(收攝六根, 所以不是外放,是收攝回來)。所以非只口念(不是只有嘴巴在念),非意識心念,是以 不生滅圓湛根性真心而念,是佛對舍利弗說的內容(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要告訴我們、 所要我們去做的這些),因地心非常重要,用不生不滅的心,念不生不滅的佛,因果 ㄧ致,絕對成就,再以淨念相繼為言,那只是過程,乃指心中那一念,是清淨之念, 若有所思,不管是何內容,皆是妄念,必須離卻語言,文字,形相。所有一切世出 世間之事(世出=出世間,世間=凡塵,所有都是要離卻都要離開)。 ◎接著我們講耳根圓通,耳根圓通第二十五,最後一門,耳根圓通我們已經講過兩次 ―9― 了,第一次講是完全都不同,我們沒有講到完就停了。第二次講可能也是蒙朦朧龍, 有聽沒有懂。剛好我們又講到楞嚴經的二十五門修持方法,最後一個剛好是耳根圓 通,我們詳細講以能夠聽得懂為主。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現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 阿彌陀佛旁邊就是觀世音菩薩(以我們看阿彌陀佛的方向),右邊是觀世音菩薩, 左邊是大勢至菩薩,這就是三佛。而釋迦牟尼佛的座下就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 為什麼每一呈現都是三佛?這告訴我們佛法僧。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中間那一 尊,我們看的右邊是般若妙智慧,我們看的左邊就是我們的行為行持(就是去做),所 以三僧都一體,涵義是在我們的身上就有三佛,有中間佛性本體、有般若妙智慧、 有我們從般若妙智慧出來的行持、怎麼做,佛法僧。所以為什麼佛一出來都是三尊, 就是這個涵義,告訴我們「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 ,至於娑婆世界助釋迦佛轉法輪,彌勒佛收圓(觀世音菩薩也幫助我們渡化眾生),與 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深厚,發愿渡盡閻浮堤的眾生(觀世音菩薩有發愿要渡盡閻浮堤 的眾生,說沒有渡盡誓不成佛))。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觀世音菩薩 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修持。人間道路千萬條,修士至高(凡塵要追求的 方向非常的多,追求凡塵賺錢,到最後我們都帶不走一文錢,所以投入賺錢?能夠 生活就好,不用投入太多心思,一定要在修道這方面努力,所以修士是最高,最不 會後悔的)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勤求無上正覺佛道, 一勞永逸,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就是跟祂門一樣的行列),然修持法門亦千萬條, 選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很重要。說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 說扼要,入一無妄(進入一個根本就可)。彼六知根,一時清靜;說容易,但向根中旋 流反聞(但向我們耳根之中旋流反聞就可以);說快速,自入流亡所至寂滅現前,獲二 殊勝,得真三昧(詳細說其內容)。 ※底下開始詳細說其內容: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聞慧、思慧、修慧進入三摩地)。聞是耳識,及同時意識。 思修是獨頭意識,聞思修三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亦即轉凡入聖的正 途。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把妄旋轉過來,回歸到真――我們的佛性),捨識用根(把認 識的識捨去,用我們的根――不生不滅的),故聞慧非指耳識,乃指耳根之聞性(這個蠻 重要,一定要用我們的聞性),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之 聞性謂之聞慧(就是誰能夠聞、誰能夠聽到那個性)。據本覺理(佛性本體)起始覺智(始 ―10― 覺智=般若妙智慧,開始覺悟的智慧),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就是一 直聞我們自己的自性)謂之思慧。念念旋妄,脫黏內伏(因為凡塵好像強力膠,很黏, 我們要脫黏。內伏=就是能夠收回我們的注意力,回到我們自己的佛性本體來),伏 歸元真(歸到我們的真性)謂之修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 (發揮我們本性之中光明,那個光明是百千個日月)。 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動=整個山河大地以及我們的身體,這都屬 於動,先了解到這個屬於現象的,虛幻不實在的,知道了不住相了,這個「動」就 解開了。解開以後就進入第二個「靜」,靜是跟動相對。了解沒有動就沒有靜,所 以動跟靜是相對,也把「靜」解開。解開以後就進入六「根」,就知道六根是一性 圓明,六根是佛性作用,這樣我們根也解開了,就回到「覺」,我們有身體方面的 覺跟佛性的覺,而佛性的覺跟身體的覺是不一樣,身體的覺是生滅,佛性的覺是不 生不滅。之前後學有講腳底按摩不痛,不痛就是真覺,痛的就是我們的妄覺(身體的 覺)。接著就進入「空」,我們凡塵所說的空是頑空,可是我們進入佛性沒有形相, 可是都有,那就變真空了,所以又把第五個結打開。最後一個,所有的生滅都沒有 了,一直到寂滅的狀態,這樣第六個結又解開了。我們稍微提ㄧ下,比較會有印象。 不然只有看到文字都不知道在講什麼。 破五陰(色、受、想、行、識),超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證圓通,入三昧(進入正定),始覺智契本覺理(已經開始覺悟的智慧契合我們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本覺理),謂之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這樣就是如幻,雖然修的這麼努力, 可是我們很怕住相,加兩個「如幻」就可以把住相去掉,都是假的,很努力也是假 的) (觀世音菩薩自述,次第解結修證過程)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修持的過程, 文字只有這樣)。上秉受法門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 「初於聞中」者,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中聞性之本覺理(聞性 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叫做本覺理),起如幻之始覺智(般若妙智慧有始覺智――開 始覺悟的智慧),為能觀之觀智(有能觀,因為在修持過程需要,不是能所全部去掉, 去掉了就沒辦法進入),即妙觀察智(五八六七果因轉,第一個把意識先轉成妙觀察智, 就是觀察凡塵的萬象),以能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境(就是我們能夠聞音聲那個聞性, ―11― 能夠聽到聲音的聞性就是我們所觀的境。能夠聽到聲音的聞性,不是我們去聽到聲 音的境,知道嗎?現在我們講的比較詳細喔,不像以前講「聽外面的聲音,好像這 樣就對了」,現在不是喔,而是「聽聲音的聞性――聽到聲音的那個聞性」,不一樣了。 所以聞性是已經: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呈現到很明顯的狀態,就是要這樣)。 內不依妄識分別(我們內心不要按照妄識來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外面聲音的流轉― 來了去了,我們都不隨。我們內心不依妄識,就是要回到我們的本覺理――即佛性本體。 因為這個都差別很小,所以要詳細說。識神跟元神,各位可以分別的出來嗎?識神 就是我們日常在用的,元神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本來的。我們有研究以後,對這 方面一定要了解。我們修就是要進入元神,不能在識神用工夫。在識神用工夫,要 了解到沒辦法達到究竟,不成道不成佛,不會成。後學以前在後天廟的成就,全部 都是識神,所以後學那時候被老前人一罵了以後,就全部把它放掉,不然後學也沒 有今天會講性理心法到深入的狀態,因為已經了解到它的差別點,原來就是這樣, 那個差別點能夠透徹,能夠抓到根源,摸到根成仙作佛,你摸不到根就瞎修行,我 們一定要找到我們的根源)。 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以智照理,聞薰聞修(這都很微細的修持方法了。 從我們耳根之中的佛性本體(現在是用佛性本體,不是用生滅的識心),然後如幻的始 覺妙智,因為加如幻,是怕我們住相;所以有那個智慧――開始覺悟的妙智,用這個智 來照「理」――照我們佛性本體,這樣聞薰聞修=就是要時間),不可錯用因心(因地心 一定不能錯,因地錯了,果地覺就錯,所以因心一定要對),日常生活之中,慣用的 是識心,而識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用此生滅識心修道,決定不成就(一定不會成就), 所以必須捨識用根(把識心捨掉,用我們佛性本體才可以),根中所具之本覺,才是成 佛的正因(我們耳根之中有具備,它本來就有那個本覺――就是佛性本體,那個才是成 佛的正因)。依之為本修因(依之為本來修),自可圓成果地修證。(重點就是在不用識 心。我們在修的時候,剛開始大部分都會用識心,那個已經錯用心了,要用我們不 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隨聞出流逐聲(我們的耳朵隨著聞性出流就追 逐聲音),是結縛之元(我們為什麼會六道輪迴就是這樣,耳根隨著我們的聞性,然後 追求外面的所有一切,這就是結縛之元),循聲故流轉六道(我們追循著聲音,一直在 流轉。聲音引我們去起心動念,然後身體去造作諸業,然後就受苦了),也是我們無 始來的習性,精神外放,所以起惑造業,因業受苦。 ―12― 若能反聞,入流照性,即是解脫之本(出流就緣塵――跟凡塵攀緣;入流就照性―照見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出流是精神外放。入流就是精神收回來。精神外放就當眾生, 收回來就可以當聖賢。所以要解脫就是精神要收回來,入流照性)。即所謂回頭是岸(回 頭就是精神都收回來),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彼岸,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 不缺分毫(只要我們精神一回頭,迴光返照了,就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當下都已經 是了,佛性全體都已經俱足了,一點也不缺,跟佛都一樣),没有三心四相,没有分 別心,與佛無異(跟佛一樣,沒有兩樣)。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 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 他物」。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迷昧了我們的根本,聞性聽到外面的聲音就追聲 音,循著聲音所以才流轉六道)。入即旋反聞機(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旋轉過來),不出 流緣聲,但入流照性(不跟凡塵的聲音攀緣,就照見我們的本性),一切時,一切處, 智光內照(我們的始覺智―智慧的光芒內照)。不於所聞分別染淨,但於能聞討個消息(能 聞就是我們的本覺理,即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入流即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所以 我們要背塵合覺,入流亡所),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即是正確的修 道軌道。 入流是修證圓通總訣(至成佛都要做的工夫(一直到成佛都是要做的工夫,都要入流, 精神收回來))。亡所是初步效驗,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有聲為動,此之 亡所,並非聲塵消滅,惟定功得力,定能發慧,而得離塵工夫,則聲塵不期亡而自 亡(聲塵有,存在著,但是不在我們心中產生作用),是初步工夫,而得相應不生不滅 真心佛性。前佛有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聞性有生有滅(聲音有生滅,但聞 性沒有生滅),但以専切反聞回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聞性不滅, 然動塵已滅,靜塵方現(靜塵才會呈現),終日惟聞靜塵之境,當知靜塵亦是結,亦宜 解除,仍舊不捨思修二慧,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靜塵境,聞性是 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方是旋聞與聲脫(旋轉我們的聞性跟聲 音脫離了),旋流獲無妄(我們能夠旋轉,這樣就可以達到無妄,真)。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動 相不過併言而已。所即亡所,入即仍舊入流,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 捨本修,不住靜境(不住很靜的環境),此靜境(很靜的環境)即是五陰中色陰區宇(就是 形相,色),如明目人,處大暗室(雖然有眼睛,可是在大暗室裡面一樣看不到景相), 既寂之寂,非境靜之寂,及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所入既寂,即動結與靜結 俱解(全部都解開了),聲塵全泯。故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很透徹知道),不 生(不生就是在心中都不影響)即了不可得。到此工夫,則色陰破矣! ―13―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色陰破已經很理想,可是我們不能住在很理想的狀態,還 要漸增,漸增以後,聞所聞盡,這就是解第三個根的結):此解「根」結。指上反聞 離塵,思修二慧,塵中動靜二結已解,「根」結斯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 之根,亦復是結(一樣是結,要解開),亦當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 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根就沒有對象),到此則「根」結亦解,無有能受所受,則受陰 破矣!根塵既銷,識無從生(沒有辦法生出識),則想陰亦於此破矣!塵亡根盡識泯, 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矣(這已經蠻理想的狀態,修道這狀態已經都是很 快很努力才到達)。 「盡聞不住(一樣是很好的狀態,要再繼續進行,不能停住,所以盡聞不住),覺所覺 空(能覺跟所覺,空。這是解第四個結)」:此解「覺」結。盡聞是能聞所聞俱盡,根 塵雙泯之境(根塵已經都泯滅了),六用不行(六用就是六根的作用已經都沒有,眼耳鼻 舌身意六用已經不行),惟餘一覺(只剩下一個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 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進觀聞性。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我們的根跟塵已經都脫離 了),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殊勝的境已經現前),故言「覺」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 覺」者,即此湛一之境也。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 ◎剩下約分 25 分,提問問題 【問】:我們都說無念不生,平常我們所生出來的一些,像是善念,… 

【答】: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要我們呈現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假如你要生善念,那 你要生善念,則佛性本體就退隱(隱藏不會呈現),我們是要追佛性本體重要呢, 還是追善念重要?所以這個要了解,在勸善的宗教一定是起心動念要善、要去行善 重要,它不會說你來追求佛性本體。可是只要你落入善,它就是兩邊,有惡。那你 落入兩邊,就是對待。對待就是生滅,生滅就是凡塵的事。我們要先追求出凡塵, 不能在這苦海裡面沈溺,所以要先知道「我佛性本體是什麼樣的狀態」,你要先對 祂很熟悉的、把祂輪廓都呈現,而且培養祂茁壯長大,以後你來行,那個善就無盡 了,你要行多善都可以。所以我們不能說我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善,那糟糕了!你自 己障礙自己的道路,所以一定要先萬緣放下,一個念都不生,我們萬緣放下一念個 不生,那個時候我們的佛性本體才會呈現。你只要說「我是善念」,一樣,就是念, 不管是善念、惡念都是念,只要有念,佛性就退隱不見。我們一定要了解,在做這 個的時候,是整個全部都放下,都空了!我們不是不做,而是我們要做的更長遠更 ―14― 有功效。你已經成就了,你成佛成道了,你不是渡無量無邊的眾生嘛!那你行一點 點善算什麼,你能夠渡無量無邊的眾生,而不會說「我這一生過了,我渡到死了, 一口氣不來,我就不渡了」,成道成佛不會的,祂一直綿延不絕。所以我們在修的 時候要認識真理,努力一點修,一定可以成就,這麼殊勝法門就是很少人提倡,我 們要把它推廣,我們知道我們要告訴人,這樣才能夠改變整個,我們整個世界都改 變,你看我們一直努力修,所有本來要到台灣來的颱風都到日本去了。要了解,那 個影響很大,為什麼?因為我們善念一直擴充,我們一直在勸,我們自己也自己勸 自己、也勸別人,大家一直行善,這個災難都消彌消失了,不在這裡了,為什麼? 因為大家把瑞氣沖天,是這樣!我們開始做的時候一定要努力,然後透徹知道真理, 了解,然後實際去做。 

【問】:後學個人一點淺見:「我們整個修行應該離不開修道辦道,兩個是不應去區隔,跟我們整個辦道是一體的。我們提到這個念,這個心念,後學淺見是:剛開 始的話,我們是要導入一個正念一個善念,人本來就是有念頭,一秒鐘動多少念頭, 這都會起心動念的,所以我們是先導入一個正念一個善念,重點就是不要去執著, 無為嘛,無為是心。所以後學比較淺白的講話,我們所有的心念全部都是一個善念, 都是一個正念,這樣才會善氣沖天,但是我們不去執著這個念,回歸到我們本心,後學是覺得這樣的話,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用比較淺白的一個講話,這是後學的一 個淺見」。 

【答】:先了解真理,然後我們怎麼做可以慢慢的去調適。現在上天大開普渡,重 點當然是在渡化眾生,先得道然後再修,不像以往已經修的圓滿了才得道。要了解, 要兼顧,你渡化眾生跟修道不能分開,假如你全部把重點放在辦道而不談修,那來求道的人也不知道要怎麼修,這樣就不算是渡化眾生,那只是一個沾了名而已。真正要渡化眾生,要使眾生成道、要使眾生成佛,那才可以。要使眾生成道成佛,我 們自己本身不知道怎麼成道成佛,那你要怎麼渡化眾生成道成佛,所以這是相關聯, 不是說現在重點一定要放在辦道,而不放在我們修身心,應該是一體的,不是說分開。要了解辦道重要,你沒有渡化眾生,那我們怎麼樣可以發揮上天大開普渡的慈 悲,一定是要渡化眾生,可是我們太著重在名相,要渡很多人、然後很多形相呈現 說辦的很宏展,實際沒有內容,不知道怎麼修、不知道要怎麼成道成佛,那就空開花沒有結果。老前人都時常講我們修道不是這樣,一定要有結果,不能只有空開花, 你很漂亮有什麼用,你辦的很宏展很大、幾千萬人,可是沒有一個成道,那有什麼用!老前人都一直強調,一定要一步一腳印,不要貪,貪功沒有用,一步一腳印自己要知道,怎麼修怎麼成道怎麼成佛,我們渡人要告訴他:「你怎麼做你可以成道可以成佛」,這樣才正確。所以並沒有說要先怎麼樣,倒是沒有固定要先怎麼樣, 法都無定法,只要能夠利益眾生就對了。 

【問】:念佛圓通裡面的第十七行:「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這個覺,跟我們萬 緣放下呈現的那個覺(就是了了分明的覺),有什麼不一樣? 

【答】:你問的很好,很進入狀態。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覺是是佛性輪廓的呈 現。而我們「有覺有觀(覺觀)」,那是我們的意呈現:有能覺有所覺,跟我們萬 緣放下一念不生所呈現的佛性本體所具備的覺是不一樣的。還好你能夠問,不然當 以後真正做到那個狀態以後,「唉~不對了」,結果把錯當對,把對當錯。假如「覺」 落入有能所就是妄。假如落入是一個佛性本體出來的,沒有能所,那就是真的。

 【問】:講義上寫「入流亡所,寂滅現前」會獲二個殊勝,這二殊勝是什麼? 

【答】:因為它是上合諸佛,下合眾生,就是跟佛能夠合、跟眾生能夠合,這兩個 殊勝。一般都是只有看「上」,我已經得道了,解脫圓滿了,可是沒有下合眾生。 所以二殊勝:一個就是上合十方諸佛,一個就是下合六道一切眾生。這往後我們還 會講,在楞嚴經裡面有交代,這裡只是稍微提示,重點在我們修耳根圓通的內容。 

【問】:當初劉講師在後天所學到的東西,老前人罵了你,那老前人是怎麼罵你, 才能夠讓你從做一個很大的轉折。

 【答】:這可以說是心的問題。因為後學在後天廟從十三歲就開始打坐,後學先天 不足後天欠調,人長的很嬌小,內心的正義感很強,看到很不合理的都沒辦法發揮, 所以就異想天開,後學就想我要當神仙,我一定要當神仙,所以就去後天廟打坐, 從道教入手,參禪築基入手打坐,學到真的是有工夫,因為後學年歲輕又沒有感染 社會塵垢,很快就他心通,就是只要你到後學前面來,你不要講話,你想,後學就 知道你在想什麼。因為只有後學在照顧慈惠堂,廟的前面是樓梯可直接上到佛殿, 佛殿的底下就是廂房,廂房有辦法鎖起來,可是佛殿就沒辦法鎖,都是公開式的, 你想進去就可進去,你若要把東西搬光也讓你搬走,沒有人去阻擋,而後學就是睡 在底下廂房,可是後學的靈魂出來看守廟。所以廟是沒有被偷,但廟旁邊空土地種 植的劍蘭或花、玫瑰,若遇到初一、十五或有節慶時,花的價格很高,就有人會去 偷剪花,後學在廟的上空看守著廟,後學就看到有人在田裡偷摘花偷剪花,就是這 樣。那時候因為已經到渾身變化,整個人的寬胖大概是現在這佛殿的三分之一,身 高差不多有三層樓高,因為那時候後學,學什麼都沒人可問,沒人有辦法可回答後學,那時候有蠻挫折的一些現象,就是…講了又落入是非。因為後天廟不像先天三炷 香五叩首仙佛就來,後天廟有時候你再怎麼請它都不來,不來時,我們那個主持就講你幫他解決就好,就是說後學能夠知道他的心念,就後學解決就好,但後學就是卡在這邊「我不當神棍」,後學就不願意啊,所以那時候很失落,後學就偷跑離開。 然後後學就到全省各地去看,看看哪裡有比較真的救人救世的,啊~天下的烏鴉都是一般黑,都是外表講好聽,實際都沒有。所以後學就很失落回到家裡,然後後學妹妹就叫後學求道,後學就說求什麼道,所以後學求道是在一種很失落的狀態之下, 也不抱什麼希望,真正求道時候是民國六十三年元旦,後學看這些點傳師講師都沒有領薪水但很拼很努力,是受到這種感動,所以既然道這麼殊勝,後學就可以來問問題,結果後學就問那些大學生講師問題,他們就聚在一起開會,講完後派一個代表來跟後學講:「對不起,你問的問題,我們都不會」,那後學就很失望,然後後學的保師就對後學講「我帶你見老前人」,後學就說好,這下子好了,然後好像就 在台北景州街見老前人,約民國六十三年年初,後學真的有眼不識泰山,就真的問 老前人,問「我已經到渾身變化了,可是不知道怎麼處理,因為那個變化以後,我不知道怎麼處理,請老前人指示」,老前人聽了以後「轉頭」約五秒鐘,然後再轉 頭過來「不敢快去渡人還在打坐」,就這樣而已。那真的就是體會,大德者一講話 以後,就接收老前人大德,才真的把那個全部放掉。不然假如我們有人想去渡乩童, 哪有那麼容易,他已經都可以到不一樣狀態了,哪有那麼容易。因為後學那時候就是放掉,那個是屬於識神,可是我們所求的這個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是講元神,不一樣。所以因為有經過後學才了解,後學都把那個放掉、不要了,什麼工夫後學都 不要了,後學就要追究可以成道成佛,而後學都在想「經過這麼久的時候累積下來, 真的很不甘願就埋到土堆裡面」,所以沒有講給人家聽後學不甘願,所以一定要趕快講,不然後學研究那麼久不就白費了,真的不知道不瞭解,就是不知道不瞭解, 再怎麼追再怎麼追就是不了解,等到你了解,「啊~怎麼這麼淺,這麼簡單」,就這樣。我們這個佛性的東西就是這樣,你不了解就是不了解、聽不懂,可是你一旦懂了,一竅通就竅竅通,全部通了。各位也都是很難得,一句都聽不懂,但可坐兩個小時,這工夫很好!你能夠這樣薰習下來,是不是不一樣,絕對不一樣!你沒經過薰習,你若是新的來聽,後學在講這個你聽懂嗎?絕對不懂,你想要懂,你就是要一段時間一直薰習,為什麼活佛老師叫我們每天要聽一個小時,就是這樣薰習, 那你薰習久了,「喔~原來我的佛性就是這樣喔」,你自己就都出來了,這都是我 們自己的,後學只是把祂點明、點ㄧ下而已。

【問】:萬緣放下的萬緣,跟妄想的萬緣,要怎麼樣去辨別。 

【答】:萬緣放下的萬,是很多的凡塵事。妄是屬於不實在的這方面。萬緣放下的 萬,是不管它是實在或不實在,什麼都在裡面,差別在這裡。 

【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什麼意思。

 【答】:言語道斷就是不能用語言來講,語言的道要講的方面,已經沒有了,不能 有了,就是沒辦法講,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你心的念,一個接一個的念 都沒有了,你心行的地方所在都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