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心淨佛土淨 大願化眾生
萬海歸心正義揚 國治民享龍傳香
教化稟持皆道德 主持仁政壽無疆 吾本
天然古佛 萬國教主 欽奉
天旨 來至蓬萊 步下雲台 趨身登階 先整衣懷 恭拜
慈娘 下了壇來 提機批開 今夜聖際 著書天排
諸徒肅心 身形勿歪 覺智速醒 勤悟性涯
天道妙理 逢緣皆在 諸子用心 早了塵埃 哈哈
海潤天空任吾遊 無拘無束那來憂
因生執著有罣礙 一點不通便落因
原來理天在寸土 覺醒良心自悠悠
大道不遠回頭是 隨手拈花悟根由
人間紅塵菩提舟 會入實相一理求
不可言說唯心契 頓悟元來免憂愁
代代祖師留真卷 玄妙寄機心法周
迷覺玉石皆自受 自性獨露真理流
身在象界染著留 識神習性毛病囚
七情六慾三毒覆 遮了性天成酆幽
如今聞道忽回首 速斬魔根向真修
一朝解脫煩惱盡 處處開心應緣遊 哈哈
六祖云:「不識自本心,學法無益。」佛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者,修道之重點。若明此心,見此本性,則淨土自在,逍遙極樂有望也。
心是萬化之主宰,儒曰:存心。道曰:修心。釋曰:明心。皆不離乎以心為道。但心有道心、人心、血心之分。天有理天、氣天、象天之別。後世不得心傳者,只知道在心中,不知心在何處?或執臟腑氣質之心,以為心者。是以守其心而執相,虛其心而著空,制其心則理欲交馳,聖凡不分,理氣莫辨,無怪勞其心而無成也。
蓋天命之性,人人固有,個個無缺,因拘於氣稟,蔽於物慾,大都有而不知其有。代代祖師,聖聖傳心,即傳其固有之心也。此固有之心即本然之性,本能之性即天之所命。天者人人統體之性,性者人人各具之天也。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人本自一貫,天統四時,心統四端,天之所具者,人性悉具,特患人不能盡性耳。
盡性之道由致知入手,致知之功由格物入手。格事物之物者,即流溯源本之學也。格物慾之物者,由本及末之學也。若格物而不知心性之真,格事物則落於執象。格物慾則入於頑空。
然而心亦難言知也,若以臟腑之心為心,則血肉一團,此婦孺皆知之心,而非聖聖相傳之心也。此心隨生而有,隨死而無,一氣不來,即成臭穢,故非天然本性虛靈不昧之心也;若以知覺運動者為心,此心乃危殆不安之心,而非微妙難見之心,即天理之心也。危殆不安之心,乃天氣之心也。而血肉一團之心,乃物象之心也。
太極以前,氣具於理,太極之後,理寓於氣,物象者,理氣發現,可見之跡耳。理者氣之主,氣者象之充,物象非理氣不生,理氣非物象不顯。理、氣、象者乃道心、人心、血心之所由來,亦愚人、賢人、聖人之所由分也。愚人執相,賢人通氣,聖人明理。
學易者皆言先天後天,而未言及理天者,何謂先天?生天者是。何謂後天?天生者是。生天者理也,至靜不動天也;天生者象也,經星緯星天也,一氣流行,默運四時者,宗動天也。道心者理也,上應至靜不動天,此生天生地,常而不變之天也。造此者為聖域,儒曰:大成之聖。釋曰:大覺金仙。道曰:大羅天仙。三教皈一者,歸於理也。故儒曰:窮理盡性。道曰:三品一理。佛云:一合理相。言雖不同,而理則一也。
人心者,氣也。上應宗動天,此變而有常之天也。造此者謂之賢關,五官百駭,有象可見之心,上應經星緯星天。聖人之樂,全道心也。賢人之樂,伏人心也。若以慾望血心為心,則縱情逐物,萬事紛擾,百憂交感,生死困惑,苦海無邊,何樂之有?
今之修子。大都言心在於善即是道心,心在於惡即是人心,此非正確之論也。蓋惡者從事於惡,而禍隨之,惡有盡而禍亦有盡;善者從事於善,而福隨之,善有限而福亦有限。善惡禍福雖有不同,而皆不得心法之傳,其不能明善復初,窮理盡性,至命合天則一也。
試悟堂堂霸佐,聲名顯赫,不得列聖賢之班,而區區寒士,伏居蓬茅,反得享俎豆馨香者,何由也?靈台清明,道心之所在也。克己復禮,存道心去人心也。喜怒哀樂未發,孔顏樂處,其復見天地之心乎?學者到此境界,正顏子所謂: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之時也。亦即孔子所謂:窮神知化,至命合天之時也。人人各具之理,還於萬物統體之理,無在無不在;而神聖合天之心,亦無在無不在也。故能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此心之初,以降衷而言謂之「命」。以稟受而言謂之「性」。以應酬萬事而言謂之「心」。以其感於萬事而生喜怒哀樂愛惡欲而言謂之「情」。合而言之,一「理」也。此理以覆育萬物而言謂之「天」,以主宰萬物而言謂之「帝」。以孕育萬物,生天生地而言謂之「中」。以萬物始終共由而言謂之「道」。以無聲無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不遺,兩在不測,至費至隱,至顯至微,無生萬有,虛含至實,無終無始,無在而無所不在,無物不理,各得其理,至真無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無為而成而言,謂之「至理」、「至神」、「至誠」、「至善」。
故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性理,物有物理,事有事理。得理則治,失理則亂;明理則安,昧理則苦。知禮(理)之節文可以制禮,知氣之清濁可以作樂。教民由此謂之政;禁民違此謂之刑(戒)。師以教之,賞以輔之,罰以弼之,有始有終,本末不紊,先後有序,而聖賢之能事畢矣! 哈哈
今夜靈訪著書時辰已屆,悟緣速速靜心。有勞鎮殿將軍嚴護法壇,吾倆起程矣!
蓮台昇空而去,不久來到「九陽關九陽殿口」,師徒步下蓮台,只見巍峨殿前,已有仙吏排班等待,鐘鼓之聲亦適時而鳴!
仙吏:歡迎 天然古佛師徒奉天旨駕臨本殿,吾等在此候駕多時, 祖師亦在閣內相候也。
師尊:有勞諸位久候, 祖師厚禮,吾師徒受當不起,悟緣!快來拜見諸位仙吏!
悟緣:弟子參見諸位仙吏,今日萬幸隨師前來貴殿參訪,愚昧之處,還請多多指點開導。
仙吏:悟緣免禮!請隨吾等入殿,移駕登座,與 祖師暢談「天心」,以資記錄遊書,光耀修子心眼也......。
於是眾人穿過殿內,循階而上,頃刻已至內閣。 天英祖師滿瞼慈藷,出現在閣門之前。
師尊:冒擾 祖師清淨,實感不安,承蒙天命所重,前來貴殿討教,還望 祖師慈悲,大開修子覺路!
祖師: 古佛何需謙遜,貴師徒兩足代天,為修子描繪出回天之光明大道,與原靈還本之指針,此功此德,實是無量無疆也!
快請入內,天時緊急,貴師徒此次備嚐勞頓,還是先請入座......。
於是眾人進入內閣,位分賓主,悟緣參駕禮畢,仙吏獻上茗果。
師尊:感謝 祖師如此盛意款待,吾們還是言歸正傳,請 祖師指點貴殿之專司,以記遊書之中。
祖師:理所當然!本殿為「九九紫陽關」之最後關口,專司「仙才改註」,蓋原靈歷經前面各關口之考證教育,已俱有前往各洞天淨土之資格,但因各人所入教門不同,所願不同,所修亦異,故還需至本殿加以批註,以便遂其所願,達其應報之果也。
悟緣:如此說來,原靈修道之結果,皈宿都不同地。那麼善書怎麼都說要還本返元,或回理天?而各洞天或淨土之來由又是如何?可否請 祖師慈悲,廣為開示?
祖師:此問題包涵非常廣,而其蘊藏之道義亦是頗為精微,非是三言兩語就可道及,今夜吾就借此機緣,為眾生廣為解說,以資修子參考!
首先,為了解釋「修正因,證正果」之理,吾就拿禪宗一個非常出名之公案-野狐禪之故事做為開場白: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徒弟百丈懷海講經說法時,有一老者每次都最早到,。講經完畢,總是遲遲才離去。有一次講經完畢,此老者徘徊許久仍不離去,百丈禪師乃趨前問其為何仍不走?老者自稱其為一野狐之化身,釋迦牟尼佛以前迦葉佛時代,為在此山之一修行者。
某次其弟子問他:「解脫者是否會落入因果」?他回答:「不會」。因而墮為野狐之身五百世。世世受野狐身之惡報。雖然他曉得因答錯話而墮為野狐,但苦思至今,並細聽百丈禪師之講經,仍不知道究竟錯在那裡?
今特懇請禪師為其解惑,百丈懷海告訴他:「解脫者是不昧於因果,但仍落於因果。」
老者聞是言,法喜充滿,乃頂禮並告訴百丈禪師,五百世野狐惡報已了,將轉世超生,請其在寺後一棵樹下代為掩屍。百丈懷海次日依言前往,果見一野狐屍,遂掩埋之。
故事至此結束,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涵義呢?這則公案牽涉到解脫者,及其證得之境界。何謂解脫?而解脫後又如何呢?這可分幾方面來說:
(一)解脫者之心境,精神面為「清淨心」之全證,亦即返本還元,此種心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謂第一義諦,解脫境均是不可說的。亦即「一合理相」,或「道可道,非常道」。「窮神知化,至命合天之時也。」換言之,此乃見證自性,明心見性之境界,亦即面無生回理天也。
(二)另一個問題需要強調者,解脫之境並非死後方證,而是隨時可證。釋迦牟尼在世之時即證自性真佛,而非死後方證佛。故凡此種證得自性淨土之人即與虛空三千並在(融)。(上帝與之同在),並不用再到「九九紫陽關」接受考證。也不用來此接受「仙才改註」,然後昇往各洞天淨土。
悟緣:弟子愚昧, 祖師所言之理,弟子還是聽不太懂,為什麼解脫者還是落於因果之中,卻不用到「九九紫陽關」接受考證?而洞天淨土又是怎麼一回事?還請 祖師再為開示。
師尊:悟緣!不得打岔,還是靜靜聽 祖師說法吧!
祖師:難怪悟緣不明白,此乃世上修子不得心傳之人,很容易迷昧之問題,現在就讓吾慢慢道來:
由上則野狐禪之公案,吾人可以了解,解脫者、證道者、大覺者乃是不昧於因果者也。而凡夫卻昧於因果。
這個昧字有兩層意義:一是對因果律不瞭解;二是被因果律所愚弄左右。 釋迦牟尼佛圓寂時,十大弟子中只有未解脫的阿難,因昧於因果而痛哭流涕,其餘因皆已證阿羅漢果,深明在因果律之下,生老病死乃是法之自然,而無哀容。
再如惠能大師快圓寂時,其大弟子中也只有神會不哭,此亦是瞭解因果律,不昧於因果律之故,惠能還因此大大讚揚神會一番。到後來事實證明,神會果然使禪宗大放光明。
這兩則故事都告訴我們:唯有落因果之凡夫才有愛別離、怨憎會等煩惱,故云:不解脫也。
再說釋迦牟尼佛晚年吃了信徒供養之食物後,腹瀉三月而卒,病中仍講經說法,努力不懈。大涅槃經即是記載世尊在此期間所說之法。可知貴如釋迦牟尼佛肉身仍有生老病死之苦,仍落因果中,故知解脫者乃在其心境上、精神上之大覺。雖在因果律之中,也不會有煩惱之罣礙。
解脫者雖然在世時肉體與一般凡夫並無兩樣,但在身心二方面,卻是已澈底清淨,無塵之染。也許有人正在狐疑何以解脫者仍落因果?或正在感嘆解脫者竟然不能超越因果!殊不知大乘菩薩落於因果,深入世間之偉大濟世情操,方是覺者無所不在,無所畏懼之正果。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本願,正是最佳寫照。要知諸覺者不忍聖理袞頹,不忍眾生受苦,是故不計任何條件(無緣大慈),本著濟世之本願(同體大悲),落於生死輪迴之因果網中,其不可思議之浩浩宏願,實非「不落因果」之小乘行者所可比擬!
悟緣:如此說來,修子若為逃避人間苦海方才修道,甚至很多人抱著「此次間去了,不要再下來了」的思想。這些都不是正確之觀念?
師尊:當然!儒云:「若有所恐懼者,則不得其正也」,修子若是害怕怎樣才修道者,本就離了正心。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在告訴吾人,離開人間,離開社會,「不落因果」式地求佛法,求解脫,均如同求龜毛,求兔角般之不可能!此乃佛陀在三十九歲得解脫之後,仍風塵僕僕,以濟世救人為職志,至死方止,一刻也沒有脫離人群的真正原因。
難怪佛教八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密宗)共尊之祖師龍樹菩薩要說:「涅槃與世間無少有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故一個發菩提心之修者,不可關在山崖石壁中修行一世,而應入世修行,醒迷啟愚,並自我求得覺悟。總之要有一個觀念。那就是解脫者與凡夫只是在心境上不同,其餘皆無兩樣。
而生死乃是對肉體而言方有,本來就是緣生緣滅之生滅相,故「肉體歸空」後,靈性就完全視其精神面是否達於解脫境而歸理天、氣天、幽冥也!
其實三天共一天,若理主氣象者為解脫覺者;若執氣而昧理象者為氣天;若執相而昧理氣者,在生則凡夫,死後則入幽冥。
故修子最最重點,在證自性淨土。中庸云:「率性之謂道。」故證道在乎能否率性,率性則無論生死皆是合道。解脫與否在於率性與否也。若以因果律而言;「修正因,證正果」,率性自然不昧因果而得解脫也。
悟緣:聽 師尊這麼一說,弟子已明白矣!如此說來,天堂、地獄、三清五老洞天或本願淨土(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兜率天之天佛院),與自性淨土又如何分別?
祖師:真正之淨土(自性淨土)是不可言說的,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真正之淨土,是解脫者自己內心所證得之境界,非迷人所經驗者,也非一般文字言語所能描述。這種淨土名曰:「無相淨土」,不屬本殿口所管轄。「仙才改註」,其重點在於「往生」二字。一個靈性在世修行因緣不同,若是不能澈悟自性「無相淨土」,則經過「九九紫陽關」之考證,隨其心向而「往生」各洞天淨土也。而「修心往生」者,必須具足誠心、深心、及迴向發願心等三心如現今白陽法門所提倡者,即是彌勒淨土。入其門者,若能澈悟自性無礙者,當然證理天逍遙自在。若是未能了悟自性者,在世修行若符合晉升兜率天(彌勒本願)之條件者,歸空後經各關口之考證,則往生天佛院淨土也。
悟緣:敢請 祖師開示往生天佛院之條件,以資修子明曉。
祖師:善哉!貴師徒奉天旨著作三界寶書, 維皇賜名為「天佛院遊記」,吾當然要將往生天佛院之條件做一詳細介紹:
佛說親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云:「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宏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仲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花上結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華,以散其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身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今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是無疑當得生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
佛告優婆離,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但得聞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闇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
佛告優婆離,若善男子善女子,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之形象,香花衣服繪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眉聞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院羅花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敬禮,未舉頭頃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恒河沙等諸如來。
佛告優婆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佛告優婆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院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百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由此經所引證,現今白陽法門之種種發心及迴向,皆是以彌勒淨土為宏揚中心,當然也更希望有緣佛子都能當下明心見性,澈了⊙第一義諦。但是白陽門徒得了明師之一點-⊙,是否累世之迷昧,瞬間都頓除無疑?得了這一點,是否剎時即見自本性,識自本心?如果得了這一點,累世之迷昧即頓除無遺,並剎時見自本性,識自本心,為何那麼多元靈還需要經過「九九紫陽關」之考證教育,然後往生天佛院?吾們從白陽弟子平日生活中,對 彌勒菩薩之信仰,及宏揚持齋守戒,行善布施等修行內容來看,當然其誠心、深心、迴向心若皆具足,皆能無疑往生兜率天。
悟緣:如此說來,天佛院淨土並非佛德究竟圓滿之地。而是不能了悟第一義諦⊙,見自本性,可是虔修十善,持戒恭敬 彌勒菩薩之白陽弟子,暫時歸依接受進一步教育之地。
若是了悟第一義諦⊙者,則證自性清淨佛土,十方淨土皆可逍遙隨心自在(如此方真正登理天也。)!
祖師:嗯!悟緣真不愧是 古佛之高徒,聞言即悟。天佛院淨土是專為符合 彌勒菩薩本願者,而又一生未能成就自在,轉世恐有退墮者而設。接引其往生天佛院淨土做為依靠,再接受有緣菩薩之調教。
雖然在兜率天修煉,不致退墮,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為了要與 彌勒慈尊同下閻浮提(人間),見佛聞法而證自性,故彌勒淨土之重心仍在人間淨土與龍華三會也。
悟緣:是啊!難怪乎現在千門萬教都在為著世界大同,人間淨土而努力。原來這些行動都是受了 彌勒慈尊鴻慈大悲所感召,為了實現彌勒淨土而奮鬥!
祖師:悟緣所言不差,淨土雖有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之大略分別。但每一靈性最重要者,乃是自性淨土之創建。對人類而言,彌勒淨土、人間淨土、大同世界之實現,實乃是天運與人力最應努力之方向!
悟緣:原來如此!方才 祖師所提到之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弟子愚昧不能盡然會心,可否請 師尊略為開示,以錄遊書?
師尊:善哉!吾徒好問,吾就應爾之請,略為解釋:
事淨土者分為求「有」之淨業所感者(如諸天),及求出世之淨業所感者(如安樂國)兩種。
相淨土則分二乘土及地前菩薩土兩種。
真淨土則有離妄真土(十地菩薩所居)與純淨真土兩種,而純淨真土又細分真土與圓應土,如法性土(法身佛所居)實報土(報身佛所居)即屬真土之意義。而法應土(淨土三昧法門所現)及報應土(大悲願力所現)則屬圓應土之意義。
總之,凡夫有漏業力所感之事相莊嚴則屬「事淨土」。
二乘及地前菩薩所感之妙相莊嚴則屬「相淨土」。
十地菩薩以及佛所居住者為「真淨土」。
真淨土中,十地菩薩所居者名「離妄真土」。佛所居者名為「純淨真土」。而佛所自享者名為「真土」;示現給其他有情者,名為「圓應土」。
但以上都是解脫者,隨其三僧祇劫之淨業,所自然感得之清淨依報。其實未解脫前之「菩薩因行」方是天運之重點。
在「菩薩因行」當中,隨著菩薩所發下之「本願」而建立成佛後之諸種淨土,才是大乘行者廣談宏揚淨土之本意。如西方極樂淨土,就是 阿彌陀佛依四十八願所建,而 彌勒佛之兜率陀天淨土與人間淨土,更是依 彌勒之宏慈大願所建,此點乃是白陽弟子修行不可不知之重點。在此吾亦特別一提,以示修道發大願之重要也!
祖師: 古佛一番金玉良言,不但道盡了現今天運之所由來,更為我「仙才改註」之意義做了詳盡之解說矣!希望在世修道佛子,明白此中奧妙,爾等現在俱有人身,不但要藉「菩薩因行」之大願而早日證悟自性理天,更當明白天運開創人間淨土之由來,好好珍惜佛緣,維護正法,同助天盤,掃除迷信,光明道路!
師尊:凡吾白陽門徒及 彌勒慈尊之信仰者必要切記,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所云:
佛告優婆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指觀想兜率淨土之妙相)。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院天上妙快樂。
此段中最值得注意者是「不厭生死」、「不求斷結」,因為只有抱持這種,「吾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捨我其誰」之大無畏精神,方能真正實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之大覺者心胸。也方能為開創人間淨土作一番盡心盡力之奮鬥也!
今夜時辰己晚,感謝 天英祖師費盡唇舌,又添寶書一篇貝葉,吾師徒就此告辭。悟緣!拜別 祖師。
悟緣:叩謝 祖師釋疑解惑,弟子受益匪淺,就此拜別!
祖師:排班奉送 古佛師徒!
師尊:悟緣上蓮台,起......。
佛壇已到。
悟緣靈體還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