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見惑思惑及六十二見

◎後學曾經把62見寫一張講義,我們看這張62見講議,一念無明落入凡塵。我們在理天時,一念無明起心動念,才落入凡塵。落入凡塵以後才有身體,由身體產生的見解和思慮皆由現象出發。所以我們的見解和思慮都是從現象裡出來,已經偏離真心佛性本體,我們沒有研究都不知道。因為有偏離本體所以已經迷惑,見惑為見解上,思惑為思想上,所以見惑、思惑對象不同。迷理、迷事,理也迷了,事也迷了。
見到所斷之理謂之見惑我們要見到道被見惑斷掉,結果見不到道。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四諦就是苦集滅道真理,起種種邪見。我們生發的見解已經不正確。
修道所斷之事謂之思惑,所以上面的見惑是見道,被見解迷惑所以見不到道。底下那個修道,要先見道才能夠修道。修道所斷的事謂之思惑,所以是迷於事,跟迷於理。理就是所知障,事就是煩惱障,不一樣的內容。以思惑之故,做善惡之業而流轉於六道。因為我們已經迷惑了,不合真理,我們有喜歡討厭,做出來的事情就落入善惡,我們造了業因,業因一形成就有果報,這樣就一直在六道輪迴。把見思二惑斷盡,見惑思惑這兩個都把它斷盡,能夠證悟真理,脫離三界。離開苦海。所以見思是生死之因,見惑思惑是我們生死的原因,先斷見惑八十八使,先把見惑斷掉為見道位。能夠把八十八使都斷掉,這個叫見道,已經看到道。亦名初果須陀洹 
修道第一個果位就是須陀洹,稱為入流,就是已經進入聖賢的末流,就是我們台灣話講──拉到仙佛的衣角。
次斷思惑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使斷完了,再來斷思惑八十一品,為修道位。見惑是見道謂,思惑是修道謂,已經進入修道。亦名得阿羅漢。已經是第四個果位,初果是斷見惑八十八使,八十一品斷完了以後證無生法忍,阿羅漢。我們的真心佛性能安住不動,謂之無學。已經無法可學,到達無學的地位,也是阿羅漢,亦名無漏。不漏落於三界,已經不在三界出生了。底下就是詳加研究八十八使和八十一品詳細的內容。
1)見惑八十八使:由迷理引起的五利使,跟迷事引起的五鈍使延伸而成。
五利使:有五個()身見:從我們色身引起來的身見。
()邊見:二邊見之見。有善惡、男女,有對待。邊見是五利使的第二個,我們平常也有斷常之見。斷見就是一了百了,當眾生永遠是當眾生那個叫常見,常見跟斷見都不合真理,所以我們也要把斷常之見去掉。
(戒取見:取不合理的苦行境界。
()見取見:自己自以為是,還沒領悟說領悟了。還沒證悟本性說證悟了,那個叫見取見,我們凡塵這種人也很多。
()邪見:會說沒有因果報應。五利使這五項迷惑的性質很銳利,我們見道的時候被這五個斷掉,所以見不到道,想要見道就是要把這五個都去掉,不要它,因為很利,所以稱為利使。使就是趨役之意。役使我們去做去行。
五鈍使:鈍跟利相反。內容即貪、瞋、癡、慢(驕傲)、疑等五種,五鈍使跟五利使害我們六道輪迴。貪嗔痴慢欵,迷執於世界事務而起,其性鈍而難斷。修道時被卡住,故稱鈍使。上面的五利使是見道時候被它障礙,底下五鈍使是修道時被卡住了。
五利使五鈍使名為本惑,根本的迷惑。餘皆名隨惑,剩下的還有很多迷惑叫隨惑。
八十八使是迷於四諦真理而起
苦集滅道,苦下盡一切,苦方面十個都俱備
集滅各除三,集諦跟滅諦除掉三個。
道諦除二見。道諦十個裡面沒有二個,上界不行嗔。上界沒有貪嗔痴慢疑那個嗔,生氣。即是苦諦俱備了五利使跟五鈍使的全部
集諦是屬於業因,因為有業因才會受苦,因為業因沒有身體故無身見無身見故亦沒邊見,故也沒有戒取見。因為身體所以也沒有苦行來修,所以也沒有戒取見。所以就減掉三個身見、邊見、戒取見。
滅諦跟集諦相同
道諦沒有身見跟邊見。又除掉二個,我們算下來
苦十使;集七使;滅七使;道八使總共三十二使是屬於欲界。無色界,上界不行嗔,所以苦集滅道各減掉一個,就有二十八使
無色界:同色界→二十八使,總共282832=88使。所以我們斷掉見惑八十八使。 

(2)思惑八十一品:分成三界九地,每地有九品,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只有一地,叫五趣雜居地,五趣: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五道雜居在一起,叫五趣雜居地。
色界:有四地:(1)離生喜樂地:已經離開欲界的生死,進入喜樂。在色界沒有分段生死,已經出離,所以叫離生喜樂地。
2)定生喜樂地:因為有定力產生喜樂。
3)離喜妙樂地:喜樂已經離開進入妙樂,又更殊勝了。
4)捨念清淨地:到第四個捨念清淨地時已經沒有呼吸,很理想。
無色界: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2)識無邊處地(3)無所有處地(4)非想非非想處地。
欲界是思惑貪瞋痴慢四使為一品,色界、無色界以貪痴慢三使為一品,已經沒有嗔了。斷欲界六品為得二果,欲界六品比較難斷,二果得到叫斯陀含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二果已經斷六品,剩下三品再把它斷盡了。就得三果阿那含。阿那含是第三個果位。剩下的色界、無色界斷八地七十二品思惑,因為後面比較容易斷,七十二品斷盡就證四果阿羅漢。
前面欲界九品是最難,斷掉九品有二個果位,斷掉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才一個阿羅漢的果位。已既斷盡八十一品不再受生於三界,另外我們假如有看到九十八隨眠的術語,是見惑八十八使,再加本惑五利使跟五鈍使而來,亦名九十八使。我們看到那個名稱就了解原來是八十八再加十,九十八使是煩惱的異名。就是煩惱不一樣的名稱,裡面都是煩惱。因為隨逐於人,會隨著我們追逐著我們,故亦名隨眠。其體憂以難知,好像我們睡眠的狀態,謂之隨眠,趨使人入於三惡道。九十八使會趨使,讓我們進入三惡道。
六十二見:各經論所解釋得不一樣,唯多用大品的般若經佛母品、人亡經、天台疏。大品般若:色受想行識五蘊,先計色蘊,(1)色為常(2)色為無常(3)色為常無常(4)色為非常非無常,這樣就有四個,受想行識也是這樣。假如不省略就是受為常,受為無常,受為常無常,受為非常非無常;再講想,想為常,想為無常,想為常無常,想為非常非無常;然後再講行,再講識。這樣加起來剛好有20個。
五蘊加起來有二十個見。此是過去的五蘊所計。又講現在的五蘊所執著(1)色為有邊(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無邊(4)色為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也一樣。就不用再唸了,各位都知道意思。一樣合起來也是二十見。再加未來的五蘊之所見,過去五蘊所計、現在五蘊所執、未來五蘊所見 
(1) 色為如去(2)色為不如去(3)色為如去不如去(4)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其他四蘊也一樣,合起來二十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加起來有六十見,六十二見的六十見就是這樣來的。再加我們的身與神為一,一樣;身與神為異,不一樣,加起來總共六十二見。就是五蘊各有四個見解
我們研究這些都不合真理,比如說過去的五蘊,色是常還是無常?我們說色是常,是無常,全部都不對。它不屬於常也不屬於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也都不對,所以六十二見全部都是不正確,不合於真理。六十二見因為每一個宗派解說的不一樣,離不開斷、常、有、無這個範圍。
而天台宗的解釋是色是我、離色而有我,色為大,我為小,我住於色中,我為大,色為小,色住於我中。四蘊也是一樣,合起來有二十。歷三世合而為六十,加常見跟斷見是六十二見。是五利使中身見邊見之所屬。所以它講的內容範圍比較窄。
另外還有解說: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六十二見各隨意說,內容都不太一樣。皆離不開四偈的範疇
我們之前有講過四偈子-『我們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什麼狀態?是有還是沒有?都不是。不是有,不是空,不是亦有亦空,也不是非有非空,就是不可思議。我們落入不可思議就是佛性的本體,佛性的本體就是不可思議,講它有不對,因為沒有形相,講祂沒有也不對,確實有含藏,含藏山河大地,含藏善惡種子,所以說有不對,說沒有也不對。說亦有亦無不對,說非有非無不對,全部都不對不正確,所以就進入不可思不可議,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嘴巴來論議。往後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說不可思議,就是進入我們佛性的本體,進入佛性本體就是這種狀態,它都不屬於我們的思想範圍裡,很超然,很玄妙。我們了解凡塵所有名、相都是假的,不真,我們不要住在名、住在相之中。若論涅槃理超四偈。涅槃不生不滅
所謂一、異;聚、不聚;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有邊、無邊;體絕百非,我們佛性本體絕百非,一百個全部都不對。比較容易讓我們了解就是真空妙有,佛性空之中不空,有。可是有,沒有形相。叫真空妙有,我們佛性就是真空妙有,這樣比較讓我們有概念。不是全部都不能說,而是說出來以後已經有稍微偏了。我們知道偏的地方所在是在哪裡?因為我們很容易住相,不是著有,就是著空,著有不對;著空也不對。所以我們剛好在中道,不有不空。所以論涅槃的真理,理超四偈。我們講一,一體,不對;說不同,也不對;一、異不對,所以凡塵的真理很難用文字來描繪
說聚、不聚;有跟無;非有跟非無;常跟無常;有邊跟無邊:我們佛性本體全部都離開,叫超過四偈。體絕百非,沒有我們講的那些名相。四偈之云但有言說皆無實義,只有言說,講出來而已,沒有實際的義理,沒有實際的真理在。而上面六十二見亦屬於四偈之論,也是屬於四偈。假如我們問佛:世界有邊還是無邊?世界有盡還是無盡?佛都會默然,不給予回答。各位前賢!假如有人問:世界是有邊還是無邊?都不對,有盡還是無盡?也都不對,所以佛就不講。祂說我們心思放在那邊的話,浪費時間,浪費精神,對我們沒有實際的幫助,所以不要去研究,落入無稽。
四偈子:(1)常:外道計過去之我及現在之我相續不斷,執之為常,即 墮於常見。
(2) 無常:外道計我今生始生,我這一生才開始出生。不有過去之因,
所以沒有過去的因,各位前賢!我們這輩子出現在凡塵,有沒有過去世的因?絕對是有,沒有的話我們就不會出生,有因,我們現在接受是果報,這個身是果報,所以一定有過去的因。執為無常,墮於斷見。我們看到外道,各位前賢!什麼叫外道?心外取法叫外道。我們的心認為是心外的東西,那個就叫外道。因為萬象萬物,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的,都是心,我們把它當成是外物,是心外的東西,那個就叫外道。
3)亦常亦無常:也常也無常,外道於上面二句,皆見有過。都有過錯亦有不對的地方。便計佛是常身是無常,若是這樣的話則離身則無有我,名亦常亦無常。
4)非常非無常: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身不同所以非常。我們性無異
   故所以非無常,常跟非無常都跟真理不相合。非真理之言論皆經不起考驗,我們了解真理經得起考驗,不是真理一定會有漏洞。人生短暫,勿浪擲光陰在無益的見地裡,稍涉及對待兩邊即須放捨。我們假如有對待兩邊,有善惡,凡塵都是對待,有男女、有老少、有高低都是對待,我們只 要落入對待就趕快放捨,保持清醒的腦海,觀照人生的實相,返回本位。六十二見後學是特別把它寫出來,因為我們不容易知道,假如沒有寫出來不容易知道對不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