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我們的身體不乾淨、不清淨。
觀受是苦」,我們凡塵給我們所有一切的受都是苦的。
觀心無常」,我們没有常心,心都一直在變化。
觀法無我」,在法裡面没有我。
    所以佛教導弟子修的時候,從這個地方入手。因為我們眾生都把身體當成是實在的,也把凡塵的萬象也當成是實在的,所以佛教我們從四念處來觀,我們就了解身體是假的,我們感受也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的心也是變化無常的,在法界之中没有一個身體的我,這樣就可以不住相。形相全部都不住,不住相了以後就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所以四念處在修成就了以後,它的內容就完全不一樣,開始是觀身不淨。可是到後來文殊菩薩問最上乘的四念處,佛就講:
第一句觀身性相猶如虛空
   我們身體的性、身體的相跟虛空一樣,跟前面的觀身不淨,完全都不同了。各位前賢,這樣聽得懂嗎?懂不懂意思?就是觀我們身體的,不管是身體的性、不管是身體的相,它都跟虛空一樣,所以没有住相,没有這個身體的我相,已經没有我相。這樣了解嗎?
第二句觀受是苦,最上乘的修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
   這樣受在哪裡?所以已經全部都没有受了。各位前賢,假如我們能做到這個程度,凡塵的一切受,我們都不受,一切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不接受,會造業嗎?絕對不會。所以我們對虛幻不實在的形象,虛幻不實在的事情,我們都全盤接受,然後起了很大的分別心,然後處理就造業了。
   所以我們要觀受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就是没有受,我們受一没有,我們不造業了。我們就是因為有受,產生喜歡討厭,就有取捨,就有動作,所以業因就形成。所以我們就是要從真理的角度來了解,原來上乘佛法的修持觀受不在內外,內也没有受,外也没有受,不住中間。中間也没有,全部都没有,我們一切都不受,呈現的就是真心佛性,整個一心全部呈現,是不是頓教法門?我們要努力一切不受,現在還是要受,受不受啊?接受的程度要把它減低,本來是很強烈的去接受凡塵的萬象萬事,現在50%就好,接受一半,一半不受,慢慢減低40%→30%→20%→10%→0,不受了,不受就成就,那個是第二句。
第三句本來開始修持的時候是觀心無常,這個時候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
    心只有名字没有實在的心,連那個名字的性都離開了。所以没有心,各位前賢,没有心的心是什麼心?没有心的心就是佛心,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有心都是妄心,那個都不真。
第四句本來是觀法無我,可是在大乘裡面就是「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
   這樣什麼法?所以大乘佛法的四念處全部完全進入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已經没有善法、也没有不善法,没有善惡,没有對待、没有分別,已經回到我們獨一無二的佛性本體回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是從四念處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