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金剛經-5 第七分無得無說第八分依法出生第九分一相無相

我們上個禮拜講到非四相,是第六分對不對?我們修道就是要掃三心、非四相。那這個地方就講四相。那只要我們都沒有三心也就沒有四相,那我們三心有,四相就具備,這個都蠻微細。那我們在四相的文字裡面,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在實際的我們生活之中就是『能所』,有『能所』有兩個字就是四相。那我們可以說在凡塵難免都有能所。我能夠怎麼樣,我相就有了;所怎麼樣,人相也有了;那連續不斷的這樣一直叢生,眾生相也就有了;然後連續不斷,壽者相也有了。四相就這樣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都有。所以這一分就是要我們從實際的生活裡面去掉四相,那我們可以把去掉四相的法要(就是重要的、我們能夠記得下來),就是『心如虛空』,只要你心如虛空就沒有四相。所以我們身如金剛,心如虛空,跟虛空一樣。所以這邊讓我們了解說,現在末法眾生,能夠持戒修福就已經非常難得,因為我們所種的善根已經是無量無邊,才有辦法我們得道、然後接受上乘佛法。要知道上乘佛法,就是能夠得聞都非常的不容易。

   之前好像我們有講過,七法財?各位還記得嗎?聞、信、戒、定慧、精進、捨、慚愧,七法財都還記得嗎?都忘了喔!所以我們對殊勝佛法可以說很不容易聽到,所以這個聞,後學把聞擺在第一位,聞,就是能夠接受最上乘的佛法;信,相信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能夠相信自己的佛性,自己就是佛,那這樣我們修道就有力道,就會努力來達成我們的願望;接下來定慧,有相信佛性了,定從佛性發揮,有定了以後,智慧就產生;那有智慧了以後,就精進;然後精進以後,我們就會捨掉凡塵的所有執著,以及所有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把它捨(布施了);然後我們就是瞭解到,落入凡塵就是要慚愧,最後一個就是慚愧,我們有慚愧之心就不會驕傲、我們有慚愧之心我們就容易跟人相處,就不會有脾氣毛病、貪嗔癡慢疑呈現。所以這個七法財是我們每個都具備,在佛法之中的財產。所以佛不以金錢來衡量富有跟貧賤,以我們有沒有了解到上乘佛法為富有,你聽到了你就富有,有這個法財,能夠努力修持可以渡過非常多的挫折,這個我們就是實際修了以後就可以體會。

   我們知道凡塵一切都虛幻不實在,變化都很快。所以我們就實際的進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一進入了以後,就『身如金剛,心如虛空』,就這樣,這樣的話都已經沒有三心四相,那我們三心四相沒有了,那個成佛就已經可以把握了,就很快在眼前就可以成就。所以我們就講到,若取法相,就著四相;那取非法相,也是著四相;法相就是有,非法相就是空,不管我們著有、不管我們著空,全部都有所著,就沒辦法成就。所以也不著法相、也不著非法相,就心如虛空一樣,跟虛空都沒有區別了。所以四相沒了,底下就做一個結論,

   【是故不應取法】不要取法。所以在不用取法的時候,已經是蠻高的程度。那我們眾生在凡塵都要法來修,才可以脫離苦海。所以開始的時候都是要法,可是我們修到已經有程度了,已經可以非三心掃四相,那麼法也要去掉,雖然法是很殊勝、很理想,可是只要我們一住一著,那也一樣變眾生了。所以不取法,就法也把它捨了。後學都講過,釋迦牟尼佛祂已經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成就了,那有五百世都沒有先已經成佛的給他授記,那他就思索是我哪個地方啊,已經修到最高的程度,怎麼沒有佛授記呢?沒有佛授記等於是程度還不夠,就是還沒有到達。結果他就領悟了,原來最好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個法也要去掉,一旦他把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去掉以後,燃燈佛就給予授記。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借著法來修,當你到達目標以後,也要把這個法捨了(去掉了),才能夠真的成就。就是我們講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那因為我們都有依賴,依賴在百尺竿頭,那個再往上一步的話,我們都會思索,就沒依賴,會摔死了,所以不敢、不敢更進一步,就把那個百尺竿頭抓的很牢,這樣就沒辦法成就,所以當我們百尺竿頭,已經好,就是全部更上一層,這個時候就等於摔下來,全部法身呈現,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就是整個依賴的心都去掉了那我們還沒有修正之前,都是要依賴法、依賴方法,那有好的方法給我們修,我們可以離苦得樂,所以法要。可是當你已經到達了、到達你的目的地,法也要去掉,當法去掉的時候,就已經進入目的地、已經進入了,所以這個是最不容易的地方。所以這個不應取法,就是把法也捨掉了。

   【不應取非法】更是重要。這個我們用我們凡塵能夠實用的話來講,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那何況你不努力。努力的人都不一定成功,那你不努力更沒辦法成功。所以那個非法,就是沒有法。那利用法來修的,都不容易成功,何況你不利用法來修,那更不用說。所以這個不應取非法,我們更容易了解,那個就什麼都不要的,那個叫非法,沒有法了。那沒有法,沒有辦法成就啊!可是我們凡塵就會有這一種觀念,說正法了,方向有很多的限制、很多的障礙,那我什麼都不要了,這個就變非法。所以我們要了解,在修持的過程裡面,不管你用什麼心,全部都是在道之中,那我們要符合中道,那符合中道來修持的話,就是非常的正確。所以不應取法、也不應取非法,那法與非法中間,就是中道。所以我們法不取了,非法不取了,就取中道,這樣了解意思嘛!

   所以我們在凡塵就很容易就落入兩邊,好、不好兩邊;可是我們要知道,我們有中道。中道不屬於好、也不屬於不好,它是兼備的,是純善無惡的。所以我們凡塵,一落入凡塵,就是兩邊對待,可是回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是一個絕對。所以我們佛性本體沒有說男生、沒有說女生,可是我們落入現象就有,有男生、有女生。那各位前賢我們佛性是男生、是女生?不決定,對不對?(對),祂既可以當男生也可以當女生。所以佛性本體沒有對待,我們在凡塵一切都對待,那佛性本體沒有,沒有對待,是絕對的,那我們能夠回到一個絕對,我們就可脫離是非。所以我們在凡塵,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哪個有理?(都有),都有理。

   所以我們瞭解到,凡塵各有各的執著,我們那個執著很厲害,都很難去打破!所以我們要先在觀念、在觀念裡面先自我調整,就是把妄心能夠降伏,降伏我們的生滅心,一降伏了以後就進入中道,那麼在中道裡面純善無惡,就是全部都跟道相符合,那只要我們都跟道相符合,各位前賢,我們生活的時候就是在佛的領域、佛的境界。那我們本身也是佛,之所以沒有成佛,是我們以往造業,所以現在就在現相受苦,只要我們把這個所造的業,果報都還清了,我們又恢復本來,恢復本來就是佛菩薩,所以我們本來就是佛菩薩,之所以還沒有成,是我們有業還沒有了,所以就努力還業障,努力生活之中幫助人,然後不要記在腦海,業障一還清了,滿身輕鬆。

   所以各位假如說覺得渾身都很輕鬆、渾身都是勁,那個就已經差不多業都快還完了。那假如說很沈重,連走路都有快要托不起那個腳、都走不動,那可見那個業都還蠻多、很沈重。所以我們都可以自己體會啊,你假如說愈修道愈快樂,表示你的業障都快還完了,那一還完了以後,渾身輕鬆很快樂!所以修道在日常生活裡面,就可以生活在佛的領域,不用等到以後成道,在生活裡面就可以。

   那假如我們有遇到挫折,我們要了解,這個危機就是轉機,告訴我們以往所做、所認為的可能不正確,那我們要調整,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調的跟真理都相應了,那自然就會過的很愉快、輕鬆。所以這邊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法跟非法我們都去掉,心如虛空了!

以是義故】就是這樣的義理。

如來常說】這個如來常說,我們就是瞭解到,『如來』依性而取的名字,如來。那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如來,那我們的佛性也常常跟我們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就是知道這個『如來』在說法,就是說最上乘的佛法。

   【如筏喻者好像我們過河,要船筏,才能夠渡過河流,到達彼岸。那麼如來常常講的也是要我們修持者(比丘),要修道人都能夠瞭解到,所有我們在修的方法都是要渡過苦海的工具,等到我們已經到彼岸了,這個工具就不用,可是還沒有到彼岸之前,你望河興歎沒有用,一定要有工具才可以渡過。所以我們在苦海這一邊要有法,要有船筏能夠幫助我們渡過中流、渡過河,到達彼岸。所以上乘佛法就是船筏,能夠讓我們渡過中流到達彼岸。

   【法尚應捨讓我們能夠到達彼岸的正確方法,我們都要捨掉。我們到達彼岸以後,不用把工具背在身上,就丟掉就可以了,就捨掉了,不要了,所以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這個就還顯。說能夠渡過中流到達彼岸,那個是要有法,才可以渡過河的中流到達彼岸。那你沒有(非法就是沒有),你不利用這個法來渡過苦海,那怎麼可以到彼岸呢?就是沒有辦法。所以這個是還顯出來,說正確的法我們都要捨掉,何況是你不正確的方法,更要捨掉。這樣了解意思嗎?蠻清晰啦喔!這個是屬於第六分。

第七分無得無說分

   無得無說,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現在就是還沒有到達清淨彼岸,還在苦海的這一邊,那我們就是要有得、要有說,有得有說我們才能夠成就。可是真正的我們全部都已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體會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體會了以後,請問各位前賢,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誰給我們的?是不是我們自己的?(是),所以無得啦!沒有得!因為有得就會有失,得失。那這個是我們本身的東西,所以無得,沒有得。可是我們社會人士沒有求道、沒有修道、沒有研究性理心法,那他就不知道自己本身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知道有,那不知道有的話,他就需要人家能夠告訴他,有善知識能夠指點,讓他知道自己有不生不滅的佛性,這樣的話他就有所得啦,就會得到。

   不然社會人士假如都沒有心想修道的話,那成道成佛根本就不用說,不可能的事啦。我們努力修時間都還蠻長的,那一點認識都沒有的話,那更沒有希望呈現的時候。所以我們瞭解到,我們看這個無得無說。尤其這個說,各位就是要了解到,假如說我們有這個能說、所說,就是一定落入能所了,就是已經有生滅,那我們假如說在生滅裡面,那程度就不高。

   所以後學就講,達賴喇嘛跟我們台灣佛學博士在紐約對談的事情,我講完了你再問,那個就有能說啦。我講完了,我,那個就是『能』;那講完了,那個就是『說』,就是有我相、有法相。你看喔!他一出口了,我相跟法相都具備了,所以我們研究真理了就會了解,他的程度就不高。所以達賴喇嘛第二次再舉手發問,那個請他(達賴喇嘛)講,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達賴喇嘛)都不知道要問什麼!各位就是要了解到,這個一出口了以後,就把三心全部摒除了,沒有。剛才要問,剛才已經過去了;現在是現在,現在又不住。所以雖然那個話都很尋常、很普通,可是那個功夫就是能夠看到他的高,他(達賴喇嘛)功夫的高已經到沒有三心,沒有三心沒有四相。那雖然念到佛學博士,他還我相、法相那麼明顯。我說完了,有沒有聽出竅妙?有沒有?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可以了解,我,我相;說完了,法相;所以我就是『能』,說完了就是『所』,能所,這麼明顯得能所,生滅,生滅變化。

   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修持在日常生活顯現就已經,我們從第一分敷座而坐,正念不動,那個已經告訴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狀態,不用講話,敷座而坐它就已經呈現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不是很高的程度?可是我們看那個動作,就椅子搬一搬、然後坐下來,就敷座位然後坐下來,這樣子而已啊。可是不知道說,那個裡面它含著很高的佛法。所以後學都講,最高的佛法就是最平常的事、很平常的。那個我們看到稀奇古怪,那個都不是啦,那個法都不高,真的很高就是很平常。所以後學那個時候都一直強調,四個平,平常、平凡、平實、平淡。真正的道,就是跟這四平都相契合。所以我們在修持的時候,也一樣要到達很平常、很平實、很平凡、很平淡,這樣才真的你修的很高的程度。那假如說有什麼成就,那個只是過程,我們修道的過程裡面,假如說有一個成就,我們就很高興,那個所得心很濃厚。可是要了解到,你修到成就成道成佛,那個很高程度的時候就是要符合這四平,不是四平的話就不是啦,就不是常道。所以那個『常』就是常住真心,『常』就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了解,能夠如如不動,那個就已經是佛性本體,那我們的佛性本體如如不動,沒有得也沒有說,所以無得無說,是第七分綱要,無得無說。那釋迦牟尼佛就問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這個『於意云何』就是在試探他心裡面的程度,已經修到什麼樣的程度。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各位前賢,我們先自己考試自己,如來有沒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沒有?(沒有),沒有啊!沒有怎麼成道?有沒有?(有),有啊!有怎麼成佛啊!一定會被後學搞混了!有也不對,沒有也不對,那是什麼樣啊!所以關鍵就是在這裡,我們要了解到,這個佛法我們看要了解,不是只有在文字表面,你在文字表面你體會不到它的精髓,所以你要了解到,如來有沒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啊?你看那個『耶』,它裡面就有涵義在了。一方面我們要了解到,沒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會成道、不會成佛,所以一定有,可是你心中有,心中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還沒有到心如虛空,所以還沒有成道,這樣了解嘛!所以修也是那個法門,雖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講佛性本體,可是有時候它是修持的法門,修持的法門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祂用這個法來修,已經成就,可是已經成就了以後,心中要進入虛空,就是你不能心中有所得,你心中有所得就是還沒有成就,還差一點點,所以要把這個去掉,拋捨了,那能夠捨了以後,那個才真正的成就了!

   『如來有所說法耶』,各位前賢,如來有沒有說法?(有),真的喔!我們就是了解,有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怎麼會沒有說,可是有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說為什麼祢在講道的時候說,我自從成道到進入涅槃,這個中間一個字都沒說,這個是依據什麼樣的法門這樣講,這個菩薩很會問啦!因為佛曾經就講,自從我成道(31歲)到80歲進入涅槃,這個中間我一個字都沒說,所以我們聽到以後一定會說,如來講妄言,不實在的,講的那麼努力怎麼會沒說,可是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我一個字都沒說』的內容。

   假如說如來有所說法,那如來還沒有成如來、還沒有成佛。所以我們就是瞭解到,如來有所說,有能說的我相,有所說的法相,有能所,有生滅,是不是還沒有成佛,對不對?(對)。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真理裡面就是真的不能有所住相。我們一住相了,有啊!實在的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很努力在講的啊,這個自然而說,可是從真理的角度來講,不能有能說的我相、不能有所說的法相,因為有能說的我相、所說的法相,祂落入生滅。那佛不告訴眾生生滅法,祂告訴眾生不生不滅的上乘佛法,所以我們就是要相信,沒有能說的我、沒有所說的法,很不容易相信對不對!

   所以我們凡塵就有人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有說的,都要給我說,我們聽了以後會怎麼樣?不認識真理,你認識真理了,你哪能告訴眾生生滅法,眾生都已經在生滅之中了,你還告訴他生滅法來修,那何時才可以脫離生滅啊?我們都已經在六道輪迴裡面了,還告訴我們六道輪迴的方法,那我們都一直綿延不絕、都一直在六道輪迴,對不對?(對),所以佛要告訴我們不生不滅的方法。所以沒有能說的我、沒有所說的法,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已經進入絕對真理,沒有對待、沒有生滅。所以我們一定就是要相信真理,那個佛不是講妄言,是講真理。

   所以菩薩問佛,說依據什麼講?佛就講,依據自住法(自己本身所住的方法)、然後依據自證法(自己修證)。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沒有能說、沒有所說;然後修證了以後,已經成道成佛,沒有能說沒有所說,依據這兩個方法。非常清晰的告訴我們,就是真理。那依據我們自己本有的、自己住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沒有生滅,祂沒有能說、沒有所說;然後依據我們努力修證到成道成佛,也沒有能說也沒有所說,都沒有生滅,這樣了解嘛!

   因為我們凡塵很難去符合這樣的字面跟實際會有落差,明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要看祂所講的經都看不完,這個記載在大藏經,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可以看得懂,然後看到我們死亡的時候還沒看完,講的努力、不努力?(努力)。後學就講,祂入滅之前講涅槃經,才一天一夜,講涅槃經後學寫,寫大概十分之一而已喔,就要經年累月,所以後學現在正在寫涅槃經,寫好了以後,印好了也寄過來給各位前賢看,涅槃、大涅槃經。那個佛也一樣,你有辦法、你看到大涅槃經,你已經經過你的耳朵,進入你的心,經過你的眼睛看,然後了解,你進入你的心,你大概都不會遭遇惡魔邪咒,你看多麼殊勝!只要你經耳入心,就可以這個樣子!所以那個大涅槃佛就講,這個是諸佛秘寶(秘密的寶貝),凡塵不容易見到,那我們就是能夠修持上乘佛法,所以我們大致都還看得懂裡面的意思!那因為假如說我們沒有佛學的根基,要看大乘佛法還真的不容易看懂。因為像金剛經,各位看文字的話,它有奇特的地方嗎,有沒有?完全沒有!都非常普通,對不對!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是不是很普通?這個是我們一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會做的事,很普通。

   可是它裡面就包涵最上乘的佛法,所以後學都領悟了以後一直在講,佛祂沒有說:弟子們我告訴你們要努力修道,你們怎麼都不聽話!弟子們,你看喔,已經有階級分別了,那佛祂是平等,所有的都菩薩摩訶薩、都是菩薩中大菩薩,沒有說我是佛、你們是眾生,沒有!都是一樣,那已經是平等法界。所以祂沒有說,我告訴你們要努力修道,我,我相;告訴你們,法相。有沒有?沒有啦!從三十一歲到講金剛經六十八歲,須菩提跟在身邊每天都這樣看、這樣看,看到這個時候才『希有』,才讚嘆!佛在傳上乘佛法,一句話都不能說,說了就破壞。祂說一句話整個上乘佛法都不見了,對不對?我們現在來看的話就了解,喔!真的!這個法相、非法相,整個『我』都出來了!我相最明顯,我教你們,我相;然後教,法相;你們都不努力修,非法相;整個都呈現。

   那『食時』,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坐著要聽了,然後祂吃飯的時間到了,然後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所以你看,非常的平凡,就是最平常的事。吃飯到了,吃飯,告訴我們遇到事情,該如何做就要如何,可是我們能體會那個意思嗎?好像就祂要去吃飯了,好像跟我都沒關係喔,不知道它裡面已經有涵義,你遇到事情你就要面對,你要處理、你不能逃避,就是這個意思。那我們要從那個字面,然後看到裡面,看到裡面佛告訴我們,你遇到什麼事情你要擔當,該如何你就要如何,要怎麼做你就去做。

   然後『次第乞已』就是要現平等心,不能夠有貧富的選擇,現平等心出來。然後乞食了以後,『還至本處』,回到你原來的地方所在。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現在在賺錢,不管是職業還是事業,我們都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都是手心向上,錢來、錢來,有沒有?各位前賢有沒以這樣,錢來、錢來?(有),沒有的話,不能生活咧,對不對?,錢來、錢來是不是乞食?我們都在乞食,可是我們有沒有回到本處?有沒有?下班了以後,然後做事業到了一段落以後,我們有沒有回到本處,有沒有?身體是回來了,心都還沒,心都還在外面。所以那個是告訴我們,身心都要回來,回到你原來的地方所在,你回來。

   『飯食訖』就是養生。所以我們現在,以我們台灣的社會環境養生是很容易了,對不對?吃飯啊!就是吃飯!那能夠吃飽飯就可以!我們現在吃飽飯以外,有沒有很大的欲望所在?有沒有?(沒有),那很理想喔!所以要了解到,養生,我們只要能夠使自己能夠生活了,養生,夠了,就可以。那就『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你看喔,沒幾個字喔,而且都是衣缽收拾了,然後洗足(洗腳),然後敷座而坐,就這樣子而已喔!可是我們瞭解到,那個收衣缽就是清除牽纏罣礙,你沒有收就有罣礙,那你收衣缽以後,就沒有罣礙了,所以就清除你的牽纏罣礙。然後洗足已,就是除塵,除掉凡塵的污垢,把那個凡塵的所有污垢都把它去除掉,我們台灣話叫做收腳洗手,那個洗足已就是這樣,就是你全部摒除外面的這一些感染障礙,都把它去除掉。然後接著下來,就是敷座而坐,正念不動,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體都呈現。從那個開始已經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我空了、法也空了、非法也空了,這樣一空到底,整個呈現妄盡真顯,可是我們從文字大概是看不出這個竅妙,不知道它這個涵義在裡面。

   那須菩提觀察,從三十一歲觀察到六十八歲,這麼久的時間喔!所以就了解說這個佛法之不容易就是這樣,佛一直在告訴你最上乘佛法,可是你就是體會不出來,那到六十八歲的時候,體會了以後,就第一句話:『希有』,這個希有我們就是了解,非常的難得!那我們看,一句話也沒說啊,希有從哪裡來?一句都沒說,怎麼會希有!就可以了解,完全都是從動作裡面表現出來的真理,已經佛示現凡夫相,跟凡夫都一樣。所以佛沒有我相;要教所有弟子修道,沒有講到一個教,沒有,弟子們就是要努力去體會,所以沒有法相;然後一直要弟子努力能夠成道成佛,所以沒有非法相;那這樣我空、法空、非法空,一空到底,已經都已經呈現最上乘佛法。

   所以後學用在金剛經的時間就是最久,所以才慢慢從那個最普通,啊!這個是甚麼啊?怎麼會這樣是最寶貴的經典?就是日常生活最普通的事情啊,後來愈來愈體會,就愈了解說,喔,原來我們能夠修到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這樣就可以了啦!各位前賢,沒有我相,我不存在了,身體的我已經沒有了;那沒有法,已經沒有法可以學、已經沒有法可以修,沒有法相了;那沒有非法,也不進入那個消極的方面,全部沒有。各位前賢,這樣就已經成就了,各位前賢會不會了!

   所以我們了解到,光第一個我,就很難消滅,這個我都非常的堅強,我相非常的堅強在,那我們要去掉我相,就真的時時刻刻要體會,身體的我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這個絕對不是我。所以開始修道的四念處,第一個就觀身不淨,就是我們的身很骯髒,處處都不淨、不清淨,要我們不住相,能夠離開身體了以後,我們修道就進入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我們瞭解到,只要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看,水火風土它是物質,它沒有知覺性,那我們現在身體都有知覺性那個是佛性,你看多麼鮮明!有沒有?那佛性就是很靈活,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耶!都知道,都了了分明,這個是誰啊?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在生活裡面就很親切的已經都跟我們在一起了,都沒有離開。所以我們了解到,修道就是在最平常、平凡之中修。所以我們講說如來得無上正等正覺,然後如來有所說法。那須菩提就回答。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我們看那個『如我解佛』,我還沒有成佛,我不知道;我還沒有成就如來,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按照佛所講的,解釋佛所講的。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所以沒有一定的法。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凡塵都是無定,沒有一定。假如說凡塵都是一定,那我們也不用修道了,一定了啊!我們眾生就是眾生不會成佛,一定了啊!可是沒有一定,沒有一定我們才可以努力修道、可以成道、可以成佛,這樣了解嘛?(了解),因為沒一定,雖然我們現在是眾生,可是只要我們努力修持,可以成道可以成佛,所以沒有定法。那我們要知道,凡塵的一切都沒一定,沒有固定的,沒有不變的,凡塵只要有現象沒有不變的。所以我們就要努力,把脾氣毛病去掉,貪嗔癡慢疑去掉,因為這個佛性沒有,佛性沒有脾氣毛病,沒有貪嗔癡慢疑,都沒有。可是我們現在生活之中都有啊,還蠻明顯的,對不對!都有啊!這個有是怎麼來的?是我們累世六道輪迴所帶來的。我們都六道輪迴太久了,各位前賢輪迴多久了?(六萬年),啊!只有六萬年而已喔!那上上個元會呢?像南極老仙翁每一次來結緣的時候都說,自我成道以來已經經過七次的渾沌,七個元會,各位前賢,七個元會我們在不在?我們在不在裡面?(在),那我們為什麼都不知道幾次啊?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已經都無量無邊啦!非常久!所以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成就,那可以說,各位前賢,假如說我們這個元會又沒有努力修回到本位,我們下個元會這個時候,我們大家又集合在一起研究上乘佛法,又還沒有成道成佛,好像可以預見下個元會的現在,大家還在不在?在不在?(在),哈!還在不在現相?佛性是一定有,可是我們有沒有落入現相,就看我們的選擇。當然我們什麼都不做的話,那個選擇是六道輪迴,又把我們自然而然又送到現相來。那有一個選擇,是我們努力修證、已經成就,可是就成就不苟安,不說我已經到達常樂我淨的狀態,然後眾生受苦,我們就撇開讓他去受苦,他都一直造業,怎麼會不受苦,不想努力來渡化眾生,那個時候有選擇權,看看要不要。假如說各位都可以成道成佛,要不要到凡塵來?你看喔!不敢回應咧!若是一回應了,就要做咧!你答應了你就要做,你真正的修證成佛了,你要來,要跟後學一起來,怎麼樣?(好)。

   所以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體會,常樂我淨,常住真心我們都有,只要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常住真心都呈現;然後樂,祂沒有苦的對待,那個樂是真的樂;然後我,不是身體的我,是慧命的我,是佛性本身的我;淨,就是清淨,沒有沾惹塵垢,常樂我淨。我們能夠體會的話,就不怕到三惡道去,那假如說我們在凡塵造了很多業,那個是被業推到三惡道,那個是要受苦的。那我們修證了以後雖然去三惡道,但不是去受苦,而是去渡化。因為我們在受苦的時候最容易聽話,講道在眾生的時候,耶,好像沒什麼用!你到三惡道就很有用,對啦!對啦!我都是做的不好才會變成這樣,我希望我自己改變,希望我自己能夠做好、能夠改過,那個時候講經說法是最有用。所以佛菩薩就會發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要像我們社會眾生,做了很多為非作歹,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你入地獄是應該的,因為為非作歹。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發心去的跟被業力推去的是不一樣。

   那麼須菩提就講按照佛所說的義理,無有定法,那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有定法,沒有一定的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那個『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三』就是正;『藐』就是等;『菩提』就是覺。合起來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最上,沒有比它更高;正等,正向平等,所有的性向都平等;覺,正覺,就是符合於真理的覺,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那我們本身、佛性的本身叫無上正等正覺,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我們都沒有啟發、沒有認識,差在這裡而已。那我們能夠啟發、能夠認識,就能夠超越凡塵所有現相。所以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看佛經是最常看到的。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那麼如來說法都沒有固定、沒有一定,看我們眾生程度,所以才分成三乘法,下乘、中乘、上乘,有三乘法。那三乘法都是一佛乘,都是要眾生成佛,那引導的方式,由下乘引到中乘、引到上乘,然後引導到成佛,這樣,三乘法,三乘佛法。

何以故】又講這個什麼原因呢?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所以各位前賢,這個就非常有意思了。為什麼說如來所說的法,我們都不可取、不可說,為什麼呢?這個裡面的涵義,如來,就是已經清淨本性,所以你到達清淨的本性才可以稱為如來。那麼如來所說的法,有沒有能說的我,有沒有?有沒有?(沒有),既然有所說,怎麼會沒有能說。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那個如來所說的法,一樣是落入有生滅,有能說、有所說。

   然後皆不可取,我們就是要瞭解到,要取不生不滅的、我們那個清淨的如來,而不是取祂講出來的話。我們要了解,從字面來看的話,就非常不合我們常情,我們凡塵一般,喔!那如來在講經說法是最殊勝的啊!我們一定都會聽到耳朵貼貼的(台語),會不會這樣?所以我們了解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就是你不能落入生滅的(有可取、有可說)。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可取,已經可取的時候,就有能取、就有所取;那有能所一樣是生滅。所以如來告訴我們要進入清淨的本性,就是要沒有能所。所以不可取、不可說,不能落入能所,不能落入生滅。

   【非法】要把這個法都非掉,就是已經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成就了,可是要把它拋掉,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各位前賢,這個地方假如說我們沒了解,本來是甘露,沒有了解它會變砒霜。甘露是療重病,砒霜是毒藥。所以你了解了它是甘露,可以讓我們成就;不了解它變成砒霜毒藥害我們。這樣了解意思嘛!所以如來所說,就是進入性分了,那性分裡面不能落入生滅,所以不可取、不可說,非法。它是非常殊勝的法,可是我們也要把它去掉,因為我們的程度已經夠了、已經到了,到無得無說的階段,無得無說就已經恢復本性的狀態。本性,我們自己本來有,哪得?得就表是說本來不是你的,然後你得到了;那假如說是得到的話,又會失去了啊!所以無得,沒有得!各位前賢,到底是得了沒有啊?有沒有得?(有),正確啦!有得!真正的得到了,得到什麼?我們以往所失掉的,我不知道,哇!我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時候不知道就叫『失掉』啦!那現在已經回來了,那叫『得』啦!這個叫無得之得,本來自己的啊,那回來了,所以叫無得之得。這樣懂了沒?迷糊了嘛?

   所以為什麼開頭的標示叫無得無說,因為我們本身的東西,你不能說有得,有得表示不是你本來的東西,是從外來,從外來才有得啊,那我們本來的東西又恢復出來而已,現在讓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恢復出來,叫得。所以在一般凡塵的認知之中,我們叫得;可是在實際的真理之中,叫無得,是本有的東西,無得。然後無說,有說的話一樣落入生滅,那無說才真正的說。所以這個好像在玩文字遊戲,可是它的真理所在,我們有得有說,那個都生滅,程度都不高;那你到無得無說,已經進入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如,一真法界,那個才叫真的高。這樣懂意思嘛?所以非法,要把很殊勝的法非掉,不要它。可是你不要它的話,底下非非法。

   【非非法】就把這個你什麼都不要的,又把它非掉,這樣才正確啦!法先非掉,然後非非法,你把你什麼都不行的,連那個也非掉。這樣懂了沒?搖頭的比較多!所以我們了解說,真的上乘佛法就是很不容易,文字都不多,而且我們也都沒有在文字裡面,住在文字相,沒有。都進入那個實際的狀態,就是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常住真心,如如不動,那這個都在講如如不動的常住真心狀態,常住真心無得、無說。可是因為我們已經六道輪迴太久,所以要有所得、有所說,都是要借著這一些法門然後我們來修持,然後我們才可以成就。所以非法、非非法。

   那又講原因,【所以者何】為什麼是這樣?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賢跟聖,各位前賢一不一樣?不一樣喔!賢跟聖的程度是不一樣。聖就已經是佛的境地;那個賢大概都還在阿羅漢、辟支佛的狀態。所以賢聖都不同程度。那麼一切的賢聖(我們成賢或是成聖),都是從無為法(那個無所作為的無為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是因為我們的佛性本體,然後而有差別,就是有賢跟聖的差別,從我們的佛性本身然後產生它的差別。

   所以我們知道說,我們從佛性生發出來,然後我們認的非常透徹,它就可以成聖;那假如說我們還沒有透徹的了解,那還在賢的階段。所以賢聖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無為法(佛性無所作為的方法),然後有差別。這樣聽的懂嘛?大概愈聽愈迷糊了!剛開始講還可以,愈講就愈不知道狀態。

   那我們把那個綱要了解,從第三分開始一直到第八分,的示無住以生信,的確的開示告訴我們都無所住,然後產生信心。那麼這個第七分,也是在產生信心的中間。所以要我們一切都無所住,不要住,因為有所住,我們那個覺心就消失了,那都無所住,覺心就整個呈現、就很靈活。所以重點,就是一切都無所住。不住在三心、不住在四相、然後不住在賢聖法,都不住,全部都可以拋開,拋開了以後就成就,就可以真正的成道成佛。

第八分依法出生

   依法出生,依法按照我們修持的方法,然後已經出生了,就是佛性已經整個都呈現了,出生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這個就是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比喻,就是已經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我們瞭解到,三千就是三個千,一小千世界,一中千世界,一大千世界,那三個千,三千大千世界。那個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瑪瑙、珊瑚、珍珠,七寶就是我們凡塵最貴重的東西。佛問須菩提,說你的意思怎麼樣啊?假如說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這個已經就是非常多的世界七寶,我們現在大概都很難有辦法到達這麼富有的狀態。

『以用布施』,把這一些七寶拿來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言】那須菩提就直接回答,【甚多,世尊!

何以故】為什麼呢?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所以我們雖然金剛經全部都在講性,可是全部的性就只有這裡福德性,一個。一個字,把它標明,是福德的話,就不是福德性。福德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福報所呈現,我們可以眼睛看得到的,福德是我們眼睛看的見的福報。那福德性,那個性就看不見。所以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福德的話,可以看見的福報,那就不是福德性。這樣了解意思嘛?福德就是福報,福報是經呈現讓我們看見,那看見的就不是福德性,福德性,性是沒有形相,看不見。可是我們就是瞭解到,有福報一定有性,它有底下的、有在暗中的,默默一直呈現出來的,你才有辦法去享受福報。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享受凡塵的福報,那享受凡塵的福報都有其限度,都不會無量無邊。可是假如說你的福德性是無量無邊,你享用的那個福報呈現就無量無邊。可是我們很少,在凡塵大部分福報呈現的都是有限、有限度。所以我們了解說,就是我們住相布施,那住相布施所呈現就是福報的現相。那我們要進入福德性,就是要布施了以後、我們行利益眾生了以後,都不記載腦海,然後讓它能夠進入我們的性分,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它進入佛性本體了以後,那個就叫德本。我們修持有德本以後,往後才可以坐在供桌上,供桌才坐的住。那假如說我們是有相布施,都沒有程度可以坐上供桌,都是要累積德本,有德非常多了,無量無邊了以後,才可以坐上供桌。所以福德跟福德性就不一樣,這樣了解意思嘛!就是你看的見的,就是福報,是算福德;那你看不見的,那個累積德本,這樣我們就了解到它才可以進入無量無邊,才可以坐上供桌受人朝拜,才可以解決眾生的苦難。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因為福德不是福德性,所以如來才說福德多。已經現相,現相方面就是看起來很多。因為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是非常多,那能夠顯現出來的,當然福報是非常多,所以就直接講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假如說有人,這個是鼓勵,這個是用七寶布施來比喻這個得到的福德跟福德性。那麼這邊假如有人,『於此經中』,就是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之中,經中;然後『受持』,接受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持,把祂拿出來用。我們接受我們自己本身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又可以把佛性本體拿出來用。所以那個持,就是持用,拿出來用,受跟持。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受我們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持,要把佛性本體能夠拿出來用,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這個四句偈,各位前賢,我們金剛經裡面佛沒有講四句偈,有的會說後面所講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或是最後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把這個當作金剛經的四句偈。

   那文殊菩薩就曾經問釋迦牟尼佛,說金剛經的四句偈是哪四句?然後佛就給予回答,這個四句偈就是我們修道的過程,第一個空身、第二個空心、第三個空性、第四個空法。那記載在大乘金剛經論,那後學有帶一本過來,那我們這邊就請這邊印,然後發給大家。因為那個我們活佛老師在民國三十年有作序文,開頭的地方有作序,裡面有一些都是非常好,那有一些大部分都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有帶一本過來,以前後學是在後天廟看到這一本,那個時候看裡面所講說的是有一點深,那到現在來看有一點淺。所以深跟淺都是自己的變化,你研究的比較透徹了解了,就覺得它很淺:在不知道的狀況之下就覺的它很深。可是後學求道以後,我們道場竟然都沒有在流傳這一本大乘金剛經論,沒有。那後學把後天廟的那一本帶來印,在台北我們也有講,因為那個還蠻長的,裡面內容還蠻長,整個都是講金剛經裡面的內容,所以就印給大家看,所以大家就拿回去看就好了,我們不準備講,可是後學有講說,只要各位要求把那一本又拿來講的話,我們又會說。可是因為我們都會說,若照書本講我拿回家看就好!大概會這樣說,所以後學就沒有預備要講,只是各位假如看到裡面的內容,覺得有一點深的話,我們再來研究也是可以啦!那假如說一看就懂了,那就不用,就不用說!

   所以我們只要了解四句偈,就像我們前面所講的四念處是一樣的意思,就是跟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那個四句偈,有一點一樣。所以這邊因為有提到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所以用四句偈就是引導眾生走入佛道,走入修道的道路,就是四句偈為人家講。

   【其福勝彼】他的福就已經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可見那個財施那麼多,財施已經過多了,可是還不止法施,我們法施只要你受持此經,然後又為他人說四句偈,這樣的功德就勝過七寶布施、勝過那麼多的七寶布施。所以可見,我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就是我們佛性之中的功德無量無邊,真的,我們就是要瞭解到,釋迦牟尼佛特別就講,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還不如法施,還不如我們自己受持啦,我們自己受持了,經中,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自己受持,然後又為他人說,那個福就勝過三寶、勝過於七寶布施。

   【何以故】為什麼呢?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所以各位前賢,這個明確的說,說一切的諸佛(所有的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一切的佛及成佛的方法皆從此經出,所以我們從此經鑽進去,然後再鑽出來就成了啦!這樣了解嘛?只要我們鑽進去,這個所有的佛都從此經出來,各位前賢,此經是哪裡啊?(不生不滅的佛性),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不是說金剛經,不然你鑽進去看看,你再怎麼鑽也不會成,就要鑽進去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這個此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從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能夠出來了,進去又出來,然後就成了、成佛!那麼底下最有意思啦!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個就是我們在講的,用最殊勝的方法來修,那修到成就一定要拋開、要捨去,假如說我們不捨的話,那就沒辦法成道成佛,了解這個意思嘛?所以,所謂佛法者,就是成佛的方法;然後即非佛法,就已經即非,因為怕我們住相,住在文字相,所以這個即非,就是摒除了,你修持到成佛了,然後把成佛的法都摒除掉了、都拋開了,這樣才真正的能夠一切都不住。所以我們了解的示無住以生信,讓我們真正的產生實質的信心。各位前賢對自己的佛性有沒有把握?(有),有沒有信心成道成佛啊?(有),所以我們研究的目的,也就是說讓我們自己的內心產生對自己的自信,說可以!我可以成道成佛,時間早晚!絕對可以!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

   況且我們都一再交待,成佛就是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所呈現的常住真心,就是那個常住真心讓我們成道、讓我們成佛!那我們能夠、已經、可以認識我們整個佛性的輪廓,那一定自己就有信心了。所以假如說還沒有找到自己佛性的話,那努力做,只要你萬緣都放下,每天做,只要有空閒的時間你就做,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你一定可以體會出來,不一樣心裡面的境界,心的境界會隨著你在做而改變,然後你的信心就愈來愈充足了。

第九分一相無相

   那我們底下就講到凡塵所有的一切,叫做一相。凡塵萬相、所有就只有一相,所謂的無相。所以我們了解到,一相無相分,第九分。那麼從第九分到第十六分,推闡無住以開解。從第三分到第八分,就是的示無住以生信。然後第九到第十六,推闡無住以開解,開悟,解,能夠了解領悟,所以第九分。那我們就看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否】所以各位前賢,這個我們了解說,到達須陀洹就是修持的第一個果位,那我們先要了解說怎麼樣可以到達那個須陀洹?就是要斷見惑88使,然後接著二果、三果、四果,就是斷思惑81品,那我們從見惑、思惑先來研究了解。我們把那個思惑、見惑的講義發給大家看。

   所以這邊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說須陀洹能夠作這個念頭,說我已經得到須陀洹果(初果的位階),已經到達初果的位階。那須菩提他就回答。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為什麼不能夠自己有得到初果的觀念?

須陀洹名為入流】這個須陀洹叫做入流。

而無所入】已經不進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已經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已經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才叫做須陀洹。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是講初果。那麼底下斯陀含是二果。那我們先了解要到達那個初果要怎麼做,這個後學有寫見惑、思惑與六十二見講義。各位拿到了沒?拿到了喔!

◎以下開始為『見惑、思惑與六十二見』講義內容。

※見惑八十八使

一念無明落入凡塵,始有身體,由身體產生的見思,皆由現象出發。偏離真心佛性本體,故稱惑,見惑為見解上,思惑為思想上,迷理迷事。見道所斷之理,謂之見惑,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苦集滅道)之真理,起種種邪見。

   一念無明落入凡塵,始有身體。因為我們開始一念妄動,一念無明生三細,才落入凡塵,然後開始有身體。由身體產生的見思,我們身體產生的看見、身體產生的思維。皆由現象出發。那已經偏離真心佛性本體,所以這已經從真起妄,已經不真了。故稱惑,迷惑。那麼見惑為見解上的見惑,思惑為思想上的思惑,迷理跟迷事。見道所斷之理,謂之見惑,我們要見道了、要看見道了,可是被我們的見惑所斷、或被我們的思惑所斷,所以這個叫見惑。所以見惑所斷叫見惑。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之真理,起種種不正確的見解叫做邪見。

修道所斷之事,謂之思惑,以思惑之故,作善惡之業而流轉於六道。把見思二惑斷盡,證悟真理,出離三界。所以說見惑思惑是生死之因,先斷見惑八十八使,為見道位,亦名得初果須陀洹,稱入聖賢末流。

   修道所斷之事,謂之思惑,所以見惑跟思惑不一樣,見惑比較粗,思惑就很細。以思惑之故,作善惡之業而流轉於六道。那把見惑跟思惑兩個惑斷盡,證悟真理,就可以出離三界。所以說見惑思惑是生死之因,先斷見惑八十八使,為見道位,已經看到道了。亦名得初果須陀洹。所以我們在講這個須陀洹,就是初果,已經修道的第一個果位初果。那麼稱入聖賢的末流,已經進入聖賢末流、已經可以走入聖賢的行列。

次斷思惑八十一品,為修道位,亦名得阿羅漢,證無生法忍,謂之無學,亦名無漏(不漏於三界)。

   那麼次斷思惑八十一品,為修道位,先見道然後才修道,所以修道是屬於見惑,修道是屬於思惑。亦名得阿羅漢,就是第四個果位阿羅漢。那麼證無生法忍,就是已經不生不滅。謂之無學,已經不用學,沒有法可以學了,到達很高的程度,無學,那普通都是有學,初果、二果、三果也都叫有學,阿羅漢才叫無學。亦名無漏(不漏於三界),已經無漏,沒有欲漏、有漏及無明漏,漏就有三個。

詳加研究八十八使和八十一品詳細的內容=由迷理引起的五利使,跟迷事引起的五鈍使延伸而成

   那麼詳加研究這個八十八使和八十一品詳細的內容=由迷理引起的五利使,和迷事引起的五鈍使延伸而成。迷理,那個五利使,見道被這個五利使割斷了。然後迷事引起五鈍使,我們了解說很鈍,割不斷。

五利使:(1)身見(色身引起)(2)邊見(二邊見之見、斷常之見)(3)戒取見(取不合理的禁戒)(4)見取見(未悟謂悟,未證謂證)(5)邪見(說沒有因果報應)。此五項惑性銳利,見道時被此斷之,故稱利使。使者驅使、驅役之意。

   五利使,第一個身見,由我們的色身引起的見解,身見。這個五利使非常銳利。那麼第二個邊見,就是二邊見之見斷常之見、善惡之見,叫邊見。第三個叫戒取見,就取不合理的禁戒叫戒取見。第四個叫見取見,還沒有領悟說領悟了,還沒有證說已經證了。第五個叫邪見,說沒有因果報應,那個叫邪見。那麼這個五項(五利使),五項的惑性銳利,迷惑的性非常銳利,我們要見道的時候,被這個五利使遮斷,所以見不到道,故稱利使。這個使就是驅使、驅役之意思。

五鈍使:貪、瞋、癡、慢(驕傲)、疑,此五項迷執於世間事物而起,其性鈍而難斷,修道時被此卡住,故稱鈍使。五利使、五鈍使,名為本惑(根本迷惑)。餘皆名隨惑。

   那麼五鈍使,這個鈍,貪、瞋、癡、慢(驕傲)、疑,那個慢就是驕傲,五鈍使。此五項迷執於世間事物而起,其性鈍而難斷,很鈍啦、都鋸不斷。修道的時後被五鈍使卡住,故稱鈍使。五利使五鈍使,名為本惑,就是根本的迷惑,那餘皆名隨惑,隨著迷惑。

八十八使是迷於四諦真理而起。苦下俱一切,集滅各除三,道諦除二見,上界不行瞋。即是苦諦俱五利使、五鈍使全部,集諦者業因,業因無身體,故無身見。無身見故無邊見、戒取見。滅諦跟集諦同,道諦無身見和邊見。苦=10使;集=7使;滅=7使;道=8使,共32使,歷三界(上界不行嗔),苦集滅道各減一,有28使。欲界=32;色界=28;無色界=28;共88使。

   八十八使是迷於四諦真理而起,這個苦,苦集滅道。苦下俱一切,這個苦的底下,就五利使、五鈍使全部都有。那集滅各除三,集諦滅諦全部除掉有三個。道諦除二見,上界不行瞋。所以即是苦諦俱備了五利使、五鈍使的全部,就有10個。那麼集諦者就是業因,那麼業因沒有身體,所以沒有身見,沒有身見所以也沒有邊見、也沒有戒取見,就是減少這3個。那滅諦和集諦相同,也是沒有這3個。那道諦沒有身見跟邊見。就等於,苦=10使;集=7使;滅=7使;道=8使,共32使,歷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那麼上界不行嗔,就是色界跟無色界沒有瞋。苦集滅道各減一,有28使。欲界=32;色界=28;無色界=28;共88使。那我們斷了88使才得到初果須陀洹。

※思惑八十一品

八十一品分三界九地,每地九品,欲界有一地,叫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雜居地。

   八十一品分為三界九地,那每地有九品,欲界有一地,叫做五趣雜居地,五趣就是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個,五趣雜居,都在一個地方,五趣雜居地。

色界有四地(1)離生喜樂地(分段生死已離)2)定生喜樂地(定力產生)3)離喜妙樂地(4)捨念清淨地

   那麼色界有四地,初禪叫離生喜樂地,這個分段生死已經沒有了;第二禪叫定生,由定產生喜樂;第三離喜妙樂,已經進入妙樂,這個是三禪;第四禪,捨念清淨地。

無色界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2)識無邊處地(3)無所有處地(4)非想非非想處地。

   那麼無色界一樣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2)識無邊處地(3)無所有處地(4)非想非非想處地。這個就是已經總共有九地。

欲界=五鈍使之貪瞋痴慢,四使為一品。色界、無色界貪痴慢三使為一品。斷欲界初地六品為得二果,名叫斯陀含。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得三果阿那含。斷八地七十二品思惑,證四果阿羅漢。以既斷盡思惑八十一品,不再受生於三界。

   欲界=五鈍使之貪瞋痴慢,四使為一品。色界和無色界貪痴慢三使為一品。斷欲界初地六品為得二果,叫斯陀含。那麼斷盡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經得到三果阿那含。那斷八地七十二品思惑,證四果阿羅漢。以既斷盡思惑八十一品,不再受生於三界。

另有九十八隨眠之術語,是見惑八十八使,加本惑五利使、五鈍使而來,亦名九十八使。是煩惱之異名。因常隨逐於人,故謂之隨,其體幽微難知,如眠狀,故謂之眠,驅使人入於三惡道。

   另外有九十八隨眠的術語,是見惑八十八使,加本惑五利使五鈍使而來,亦名九十八使。是煩惱的異名。煩惱的另外個名稱,叫使。因為隨逐於人,謂之隨,其體幽微難知,它的體非常的幽暗、微密、微細、細微,很難知道。好像睡眠的狀態,故謂之隨眠,那驅使人入於三惡道。所以我們了解見惑、思惑。

※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各經論所釋不同,惟多用大品般若經,佛母品和仁王經、天台疏。

大品般若:色....識五蘊。先計色蘊,(1)色為常(2)色為無常(3)色為常無常(4)色為非常非無常。受...四蘊識亦然,合計而有二十個見。此是過去的五蘊之所計。

   這個六十二見,大部分都依大品般若,色....識五蘊。先計色蘊,(1)色為常(2)色為無常(3)色為常無常(4)色為非常非無常。受...四蘊識也一樣,那合計就有二十個見。那麼此是過去五蘊所計。

又現在五蘊之所執著,(1)色為有邊(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無邊(4)色為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亦然,合計二十見。

   那麼又現在的五蘊所執著,(1)色為有邊(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無邊(4)色為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也是一樣,合計有二十見。

再於未來五蘊之所見,(1)色為如去(2)色為不如去(3)色為如去不如去(4)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其他四蘊亦然,合計二十見。

再於未來的五蘊所見,(1)色為如去(2)色為不如去(3)色為如去不如去(4)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其他四蘊也是一樣,合計二十見。

三世合而有六十見,加此身與神為一,此身與神為異,二見;總共六十二見。此六十二見俱是邊見

  三世合而有六十見。那麼加此身與神為一,此身與神為異,二個,就六十二見。

此六十二見俱是邊見,離不開斷、常、有、無之範圍。而天台宗之釋是:(1)色是我(2)離色而有我(3)色為大,我為小,我住於色中(4)我為大,色為小,色住於我中。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歷三世合為六十,加常見和斷見共六十二。是五利使中身見、邊見之所屬。

   此六十二見全部都是邊見,離不開斷、常、有、無之範圍。而天台宗的解釋是:(1)色是我(2)離色而有我(3)色為大,我為小,我住於色中(4)我為大,色為小,色住於我中。然後四蘊也是一樣。合而有二十,歷三世合為六十,加常見和斷見共六十二。是五利使中的身見、邊見的所屬的。

(另有解釋: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六十二見各隨意說),皆離不開四句範疇。若論涅槃,理超四偈(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邊、無邊),體絕百非,四偈之論,但有言說,皆無實義。而上之六十二見亦屬於四句之論。

若問佛:世界有邊耶?無邊耶?有盡耶?無盡耶?佛都默然,不給與回答。

   那麼另外還有解釋說,: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六十二見各隨意說,皆離不開四句範疇。若論涅槃,理超四偈(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邊、無邊),就離開四句。然後體絕百非,四偈之論,但有言說,皆無實義。而上面這六十二見亦屬於四句之論。若問佛:世界有邊耶?無邊耶?有盡耶?無盡耶?佛都默然,不給與回答。都是多餘的啦!

四句偈執:(1)常:外道計過去之我即現在之我,相續不斷,執之為常,即墮於常見。(2)無常:外道計,我今世始生,不由過去之因,執為無常,即墮於斷見。(3)亦常亦無常:外道於上二句,皆見有過失。便計我是常、身是無常,若爾則離身則無有我,名亦常亦無常。(4)非常非無常: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我無異故非無常。

非真理之言論,皆經不起考驗,人生短暫,勿有限的光陰,浪擲在無益的見地裡,稍涉及對待二邊即須放捨,保持清醒的腦海。觀照人生實相,返回本位。

   那麼四句偈執大部都是常、無常、非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所以這個非常非無常、亦常亦無常,都是讓人迷糊的觀念。

非真理之言論,皆經不起考驗,人生很短暫,勿有限的光陰,浪擲在無益的見地裡,稍涉及對待二邊即須放捨,保持清醒的腦海。觀照人生實相,返回本位。

   這個講思惑見惑以及六十二見,因為我們已經談到須陀洹,那須陀洹,你要達到須陀洹的程度就是要斷88見惑,那見惑很粗容易斷,思惑就比較困難,後面的二果、三果、四果才斷思惑,所以我們就是研究,要稍微知道它的內容,才會知道怎麼修才可以到達這個程度。那我們重點就是說,初果了,初果是怎麼樣呢?它的綱要就是不入六塵,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初果。我們已經在生活之中,都不進入六塵,不會被六塵左右,不會被六塵束縛,就已經是初果的果位,所以我們抓到綱要。剩下五分鐘給各位提問。

◎剩下約5分鐘提問題。

   :日光節約時間是否混亂了中國的二六時辰及十二干支?生辰及求道時,求道時的時辰是否跟著混亂?還是一點都不影響?就照新的時辰,因為老天都知道。

:這個對,一點都不受影響,因為我們要了解到它不管是日光節約時間,還是我們一般的常態都是一樣的啦!都是二六,十二個時辰沒有變化,十二時辰沒有變化只是我們的生活認知不一樣而已,那個都沒有差的,沒有差別,不用為了日光節約時間混亂了我們原來的作息。

   :中國年為什麼用十二生肖代表?有些生肖時辰真的會相剋嘛?為什麼?

:這個根據十天干、十二地支,那麼十天干、十二地支我們會講說甲子,就是甲,天干的第一個跟地支的第一個然後會合,因為十對十二,所以輪到六十的時候才能夠圓滿,六十一又開始一個起頭,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是我們古時候祖宗的智慧啦!藉著十二生肖來記憶,說我們進入是什麼年,比如說我們新年要進入什麼年?(馬年)對阿!要進入馬年讓我們能夠很容易的就記憶啦!那這個要了解到最重要的,我們假如說有那個生剋,因為我們五行之中它有相生有相剋,那這個在生剋的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地要超越,你假如說已經都住相,那我們是不剋而剋啦!就已經被它剋住了,那你假如說是超越,進入一性圓明,那個對我們都沒有影響,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生剋,大部分都是我們老一輩按照這個天干、地支,以及那個五行來說的,那我們心可以超越,所以我們修道研究性理心法就不要被那個數綁住了

   :劉講師講的孔子十翼,後學還是不解,十翼是什麼意思?是易經裡面的十章嗎?但是易經是有十一章。

:後學看到易經證釋,就是孔老夫子來講的,祂說那個十翼那個翼就是就是翅膀,幫助了解何圖跟洛書啦!孔老夫子說全部裡面的十章,可是我們把那個十章已經把它分化,就變成很小段它本來是滿大段,只有十章而已,後面的都是後儒所加,所以後學看到易經證釋了以後,才知道說原來孔老夫子講的十翼,就是前面繫辭傳那個十章,那個原文不是我們看的那樣,我們已經都把它分了已經沒有說連貫,真正的那個就是你要研究河圖洛書,你要了解到我們中國古代怎麼運轉?你可以從那個易經證釋裡面,去了解它全部詳細的內容,那個是幫助我們去了解何圖洛書啦!整個假如說有興趣的話你可以買一套回來研究。

    不過後學鼓勵還是用性理心法來看易經,這樣的話對我們的幫助才大,尤其孔老夫子講說上帝就是我們,所以這個衝擊很大,我們沒有那個觀念可以接受,祂說那個整個連西方整個他都是由我們分化,由我們分化成五個宗教的宗教族,所以這個觀念後學也是看易經證釋以後才接觸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