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分 如法受持
如法,如就是佛性本體,就是按照佛性本體的法來受,接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然後持,就是把真心佛性拿出來用。所以如法受持,在這個一分的名稱就已經告訴我們方向,如,是真如、一真法界,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最高的一個法,也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然後我們要接受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因為我們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接受度都不夠,我們都沒有把我們自己本身的佛性(我們這個佛性就是佛),我們沒有很確切的相信,所以就沒有力道。我們在用的時候我們都有一點好像是借用,怕怕的那個感覺。所以我們要真正的對自己的佛性有確切的把握,這樣的話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就會整個都在真理的領域(就是佛的世界)。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一定要勉勵自己,就是要把凡塵的所有這一切事,凡塵事都是無常變化,很快就變化了,所以我們不要住在凡塵事,那只要我們凡塵事看淡了,我們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會看重。那我們要一直延續都看重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這樣子的話,往後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就可以自由自在,每條道路都通理天,所以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就在日常生活之中,盡量的能夠先把佛性啟發出來應用,不要給六根當家,因為我們六根已經當家很久,已經有那個習慣性深根蒂固。所以要請佛性當家六根都有意見,所以我們就是要很確定的意志,告訴六根現在我已經請佛性當家了,主人已經當家,那六根可以退位,這樣我先一段時間熟悉了以後,這個六根就不會爭權柄。不然我們假如說,一下子就把全部的發號施令給我們佛性的話,那六根都會反撲。
後學說,耶!我們已經上性理心法有四年之久了,怎麼都沒有人聽過、沒有前賢提問說愈修脾氣愈壞,那個要怎麼辦?就是沒以啟發佛性當家,所以六根都沒有反撲。所以也有一點期待。有遇到前賢就提起,說都一直想發脾氣,奇怪,以自己的本性之前都不會啊,很溫和的啊!怎麼已經聽性理心法這麼久,竟然會想找人吵架。我一聽了說,真的是蠻理想的狀況,就是已經要佛性當家啦!那佛性當家的話,習性會反撲。所以後學就講,當我們太激烈,一直要把權柄交給佛性的話,這樣你就要防範我們六根的反撲。那假如說我們用溫和的方式,先一半,給佛性當家一半,給六根當家一半。就是有時候聽六根的話,有時候聽佛性的話,那這樣就叫溫和。那溫和,只要時間久,你能夠一直堅持說佛性要當家,慢慢的六根它就會退位(就會退下來了),它自己知道說不是主人,不能夠發號施令。所以我們在修持的過程裡面,就有很多會遇到的狀況,那我們假如說事先有防範的話,那就不會措手不及。
所以這個如法受持,我們一定要接受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這個就是成佛的本錢,成佛就是這個在成的啦!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先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所有的妄(生滅的妄)都盡了,然後真就顯,那個真就是即心即佛,那個心是真心、是常住真心、是永遠都在的、是我們的慧命。所以幾萬年前、幾萬年後,祂都不變。那我們在生活裡面,現在有身體是借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終究都要還給天地的,這個不是我們可以掌握。那我們所能夠掌握就是佛性本體,所以一定要好好的認識、好好的接受、好好的持用,受持,接受持用。我們接受佛性本體了,就完全接受,已經不生不滅。那個即心即佛,是我們的常住真心,已經接受了,然後可以把佛性拿出來用。在生活之中我們運用,就會得心應手,所以受持。我們看文字沒什麼喔,可是我們做起來卻要很大的力道,要努力做,那只要你能夠完全都已經聽命於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已經喔,不用等到以後成佛,你在現況之下(就是當下),都已經就是了,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
如法受持,如,真如、一真法界、我們的佛性本體;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高的法;受,接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持,把真心佛性拿出來運用。這樣就如法受持,這樣了解這個意思嘛?(了解)。已經就很理想了,我們在日常生活能夠如法受持的話,就已經全部都是中道,沒有兩邊、沒有對待。那我們要知道說凡塵只要落入現相,一定都是兩邊、都是對待,要怎麼沒對待?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才有辦法沒有對待的,是一個絕對的佛性本體。
我們能夠盡能受持讀誦,能夠用四句偈來渡化眾生,那麼當知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好像弟子在尊重佛,那樣的尊重我們佛性所在的地方。那個經典所在就是佛性所在。那麼【爾時】,經文跟上一分有連帶關係,連接下來。
【須菩提白佛言】須菩提向佛表白他心裡面的話。
【世尊!當何名此經】要用什麼名稱來稱呼我們所講的這個法。
【我等云何奉持】我們聽的人要怎麼樣來供奉受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所以我們瞭解到,就是要取金剛般若波羅蜜。我們之前都有一再講,說我們那個經的名稱,因為佛祂沒有講摩訶,摩訶就是很廣大,大到無外、小到無內,就是很廣大。那我們了解到,這邊何名此經,佛就講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金中之剛,來比喻我們的佛性就好像那個金中之剛,金剛。般若,就是妙智慧,就是我們佛性所具有的、所具備的妙智慧。
那我們大乘金剛經論已經印好了,因為那個四句偈在這裡面講的非常詳細。那我們就稍微了解一下,這個大乘金剛經論的內容。幫忙發一下,每一個人一本,每個人拿一本。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以下開始講述『佛說大乘金剛經論』內容)
那我們從活佛老師在民國三十年,青州仁德壇講序文。
【佛說大乘金剛經】佛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大乘金剛經。
【係為便利初機而說】就是修道的開頭、修道的起頭來講的。
【道本無名】我們這個道沒有名稱。
【經非可言】就是我們那個常住不變的不是用語言可以說的。
【然世人拘於形相】但是我們世間人拘於形相,就是有住相的習慣性。
【重於文字】所以我們大部分都是會從文字來了解,所以文字也是一個相,那我們要了解說,借相明理,借著所有,不管是文字、不管是語言,來讓我們了解真理。
【非假文字,道不可明】這個假就是借,非借著文字這個道沒辦法了解。所以那個假就是借的意思。假文字,借著文字。
【非假文字,經無以解】沒有借著文字,經沒有辦法解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沒有辦法很容易了解。
【總之,佛說方便法,循循善誘】佛在講這個方便法門都是循循善誘。
【指明覺路】指開我們要走的一條道路。
【導出迷津】引導我們眾生出迷津。眾生已經都迷昧了,然後引導能夠出這個迷昧的範圍環境。
【能悟之者,見性明心】能悟之者,能夠見性明心。
【今逢三期,運應一貫】就是我們是運應正是時候。
【三教心法,溯流同源】都是一樣的根源。
【振剛賢契】就是提振我們重要的那個綱,提綱賢契。
【因鑒於修道者,多重儒經,而於儒、道、經典,鮮能解悟】那個鮮就是很少啦。很少能夠了解領悟。
【遂發起重印此經之舉】那因為後學民國六十三元旦年求道的時候,那麼很高興就是在後天廟蠻長的時間十七年,然後說,啊!真的是很難遇到,因為在後天廟的講話,要得道就是要經過七代的大法師,你再第八代來的十後才可以授記、才可以得道。我說喔!這麼幸運這樣就可以得道。可是當後學深入研究的時候,那聽講師、聽點傳師講,都沒有深入經藏,就是後學在後天廟都蠻有程度出現,所以就希望在深入研究,那竟然就看不到這一本大乘金剛論,沒有。那後學就很奇怪啊,怎麼我們標榜的就是殊勝的道,怎麼會沒有,所以後學在後天廟拿來,然後這個是我們再打字印的,那拿來一本它是比較小本,就拿來然後就把它傳開,讓我們就整個都能夠接近大乘金剛論。
所以有這一本了以後,耶!因為裡面都有的很淺顯、很白話,那假如說很白話的地方,我們就念過去就好了,因為知道了就不用再解說。那有一些它有深入,有深入的地方我們就加以解說,解釋的很詳細。
【復以《清靜經》附之】就是後面還有清靜經。
【亦係為初學,藉經悟道,印證三教】亦係為初學,藉經來領悟道,就是印證三教。
【總歸一理】都歸於就是一,所以我們知得一萬是畢。
【佛與眾生,性原無異】這個性都一樣,沒有兩樣,我們跟佛都一樣。
【人之為道,而自遠之】我們人自己所作所為,然後離開道的本體,愈走就離開愈遠。那假如說我們能夠從道的本體,從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出發,那所作所為又回歸到道來了。
【悟則為佛】我們不要遠離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只要我們時時刻刻能夠保持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已經就是佛,所以就是悟啦,悟者為佛。
【迷即眾生】迷昧了就是眾生。
【萬法由心】所有的法都從我們的心生發。
【心滅法滅】。心滅法就滅了。
【應知大道,重在心法】所以我們這個修持大道,它重就在心法。
【直指真性,頓悟上乘。今時真道普渡,細閱此經,當知真傳非虛也】就是真傳。
【經如暗衢之燈,明則此燈何用】就是路燈,路燈到白天就沒有用了。
【經如深水之筏,渡則此筏亦無用矣!】我們要經過很深的河流,需要工具就是竹筏,我們渡過到彼岸了,這個筏也沒用了。
【惟行當暗衢】我們走到街道都黑暗的時候。
【非燈不明】一定要有路燈,我們走路才知道不會走到那個坎坑下去。
【身臨廣河,非筏莫渡】我們要渡過河流,一定要有竹筏。
【喻此義】比喻這個義理。
【則知佛所說之意也】知道這個比喻的道理,就知道佛所說的意思,要我們都領悟。
【法本非法,非法亦非】所以這個我們活佛老師講的就已經,法本非法,沒有。法本來就沒有法,所以各位前賢,沒有法的法就是無上妙法,是不是不一樣?無法之法,就是無上妙法。我們假如說執著有法了,那個法就不高啦!那已經全部都無法,那無法的這個,這個(無法的這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不是奧妙?很奧妙喔!所以我們凡塵稍微有一點點的成就,就開始要收費來教人,知道了解說那個全部都是過程而已,你到最高程度就是無法,沒有法那個才是最高程度。那最高的這個程度,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已經很明白的把祂都指示出來、都講出來了。所以我們只要按照我們所了解的來行持,就已經到達彼岸了。所以法本非法。
非法,非法就是沒有法,那沒有法這個也不對。法,我們也要去掉。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聽就了解說,法、非法是不是兩邊,那兩邊都去除掉,沒有、沒有兩邊,那個是無上妙法(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就已經告訴我們了,我們所要追求的就在我們自己本身,那個內心深處那一個真心(常住真心),那個就對。
【悟明真法,方成大道】能夠領悟了解真法,就是我們常住真心,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們已經悟明了,才可以成道成佛。
【深望閱此經者,洞明真諦】我們活佛老師希望我們看到這個大乘金剛經,能夠透徹了解裡面真正涵義所在。
【廣行功德,渡己渡人】能夠渡化自己也能夠渡化眾生。
【共成正覺】無上的正等正覺,【方不負佛說此經之苦心也】
【時值辛巳季春】就是三月,民國三十年。
【為印此經,請序於余。爰贅數語於卷首,俾明印經之所由】
【吾望眾閱之者,常明般若妙心】所以我們活佛老師告訴我們就是要,常常的使用我們自己本性的般若妙智慧,般若妙心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個智慧從佛性本體生發,所以我們就時常可以用。
【勤持智慧利劍】我們就是努力的持著智慧,我們妄想雜念來了,用智慧利劍把它斬斷,所以煩惱都消失了,煩惱來了用般若妙智慧把它去除掉,煩惱也就去了,沒有煩惱就是逍遙仙。
【了悟真法,明澈假景】我們要了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沒有形相。然後所有的形相都是假景,假景我們要明澈、明瞭,然後徹底知道。
【廣種福田,勤行宣化】就是我們要努力來說渡化眾生。
【則未來菩提佛果,與日俱長矣!】就能夠成就菩提那個果,就是已經成佛了。
【倘聞此經,仍若未看,是無佛緣】沒有佛緣。
【何能見性明心,而成正覺也期望各勉之】沒有看就不能夠見性明心,而成正覺。所以活佛老師望各勉之。
【第一章開示初機論】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靈鷲山中,清淨臺上,與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圍繞聽佛說法,時有無量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佛說大法我意不通,願佛方便淺處開示,令我等輩,悟佛知見,皆得道果,若欲請問不得近前。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知諸四眾心之所念,即作方便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願設方便,開示初機,直指眾生見性成佛,乃為末世初進佛門求道眾生,得正知見,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佛言:善哉!善哉!
【如是我聞,…………佛說大法我意不通】那個最上乘法沒有辦法了解。
【願佛方便淺處開示,………,皆得道果】能夠領悟佛的知見,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那個就是佛的知見,佛知佛見,都能夠得到道的果,就是成道了。
【若欲請問不得近前】想問沒有辦法到佛的面前。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知諸四眾心之所念】知道四眾這樣的想法。
【即作方便從座而起,………生見性成佛】直接指導眾生能夠見性、能夠成佛。
【乃為末世初進佛門求道眾生,得正知見】得到正確的知見。
【不遭邪惑】不會遭到迷惑、邪惡迷惑。
【不假多功】不借著你很多的工作,這個只要了解了,並不需要去做什麼的。
【第二章金剛心論】
文殊師利有大方便,請問如來開示三根,及於末世初入門者,修行正路,從汝所問,當為汝說,時諸大眾默然而聽。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有陀羅尼,名金剛心,能令眾生一見一聞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是諸眾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褔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褔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三根】上、中、下三根。
【及於末世初入門者,………當為汝說】文殊菩薩已經請佛講了,然後佛就稱讚。
【陀羅尼】陀羅尼叫總持,總一切心持無量義,總持陀羅尼。所以我們要瞭解到,總,心就是大相,我們了解說所有的相都從心出來,所以一大相的心門就是陀羅尼,我們能夠從心的發源(開始的時候),你就能夠總持,你去拿來用,總持。
【名金剛心】我們的心就像金剛,就是陀羅尼、就是總持、就是佛性本體。
【能令眾生一見一聞便得道果】所以你看這麼殊勝、這麼簡單。只要你一見一聞就可以得到道果。我們那個金剛,為什麼會說金剛心?因為金剛很銳利,那你所有妄想雜念很多,用金剛可以把它斬斷,一下子全部沒了,煩惱圍繞著我們,金剛利劍一斬,消失了,煩惱沒有,所以叫金剛心。所以不會說離我們很遠,很親切的,在生活之中就可以利用。我們應用金剛心,平常我們都沒用,都捨不得,有一些凡俗的事情我們都會貪戀。
【善男子!云何名金剛心?】什麼叫金剛心?
【此心人人本有】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都是佛菩薩,所以我們都有金剛心。
【個個不無,是諸眾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所以就是很平常的,我們能夠自己知道、自己覺悟;本等,就是本來平等,本來平等之心。
【何以故?一切善惡皆出自心】所以了解說,凡塵的所有善跟惡都是從我們的心出來。你心想行善,就作善;心想行惡就作惡。所以都從我們的心出來。所以要了解到,那個心就是很厲害,怎麼想我們就怎麼做,所以就想很重要。之前後學都一直在講,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由思想到命運,它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以前後學都時常要各位前賢都能夠背起來,背了以後,我們從背的裡面、那一些文字裡面,我們就可訓練自己的心。我們怎麼想,我們就怎麼做。所以先訓練那個想的重要,我們不會想壞的,就不會做壞;那想善,我們就會行善。所以想很重要。
【自心修善令身安樂】我們自己的心能夠修善的話,身體就安樂了。
【自心造惡令身受苦】我們的心作壞的話,讓我們的身體受苦。所以我們假如說犯了國家的法令,你看到監牢獄去,是不是身體受苦了?那個就是心作壞,然後身體就要去受苦。
【心是身主】所以後學都鼓勵,我們一定啟發我們金剛心出來當家,作身體的主人。
【身是心用】我們的身體是要給心用的,所以要好好用,借假修真。
【所以者何?佛由心成,………,心能作地獄】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很重要啦!這個已經超出生滅心啦!就是我們的金剛心、也就是陀羅尼。
【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我們心很慈悲的話,就是天道跟人道。
【心惡是羅剎】羅剎就是鬼,心惡的話就是鬼。
【心是一切罪褔種子】一切的罪、一切的福,都從心這個種子,種子種下來生發。
【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依照我們的佛性本來行持。
【立佛行願】就是渡化眾生,各各都能夠修道成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達自性,依佛修行,決定成佛,勝如讀誦金剛經三十萬遍,功德無比,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自心流出,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故名金剛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與眾生,心性一般,只因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有成佛者,有眾生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假如說還不了解自己真心佛性的話,那就還沒有成佛。所以一定要了解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叫成佛。
【若人明自心,達自性】能夠明心達性。
【依佛修行,決定成佛,勝如讀誦金剛經三十萬遍】金剛經三十萬遍要讀得非常久,還不如說我們能夠受持、如法受持,我們陀羅尼的金剛心整個都呈現在日常生活之中。
【功德無比,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自心流出】所以一切佛、及成佛的方法都從我們自己的心流露出來。所以我們了解說,不離我們很遠,很親切啦,都跟我們在一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三,就是正;藐,就是等;三,正;菩提,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時候說是我們佛性本體;有時候說是一個修持的法門,最高的修持法門,也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要意會,看這個經是講本體的、是講法門的,都要了解。
皆從自心流出,佛及法都是從我們的心流露出來。
【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我們佛性本體祂不會壞,然後也不參雜。雖然我們在六道輪迴,可是不染到塵垢,凡塵的所有一切都塞不進去佛性本體。所以佛性本體祂永遠光明清淨。所以不壞不雜。
【故名金剛心】就是我們般若的妙智慧。
【悟此心者,名悟佛心】領悟佛的心。
【是故佛與眾生,心性一般】佛跟我們眾生心性都是一樣。
【只因修與不修】我們修就成佛,不修就成眾生,所以差別就很大。
【信與不信】那麼從信與不信開始,信了就會修,不信了就不修。所以信很重要,要相信我們的佛性本體。
【第三章金剛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名金剛經?世尊曰: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見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經,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恒沙功德,出生四果,四向、十聖、三賢,乃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功德皆從自心地修成,不從外得,何以故?若是明心見性之人,常聞自己心佛,時時說法,時時度眾生,時時現神通,時時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剛經,名得金剛不壞身也。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名金剛經?世尊曰: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見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經,六根門頭,常放光明】所以我們古時候一些禪師(禪宗的老師),他都告訴我們,說我們有一個沒有地位的真人,常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為證悟者,看!看!那個禪師這樣說。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每一個都有。我們六根門頭,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放光動地,都放射光明,然後能夠撼動整個大地。所以還沒有證悟的趕快看,就是趕快迴光返照,來領悟。所以我們了解,就在自己本身,我們自己本身有經,六根門頭都已經時時刻刻都是我們的佛性本體。
【照天照地,具足恒沙功德】那恆河的沙就是非常的多。比喻我們的功德,從佛性出來的功德無量無邊。
【出生四果,四向、十聖、三賢,乃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功德皆從自心地修成,不從外得】所以我們了解都是自己的心地,沒有從外面可以得到的。
【何以故?若是明心見性之人,常聞自己心佛,時時說法,時時度眾生,時時現神通,時時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剛經,名得金剛不壞身也】我們每一個都是都是金剛不壞身。然後身如金剛、心如虛空。我們就是了解到,虛空不會變化,跟金剛一樣。
【第四章四句偈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褔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褔,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褔,未審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初日分就是早上;中日分就是中午;後日分就是晚上。
【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褔】一粒沙就一個身,用身體來布施。所以我們了解,凡塵最重就是身命,我們用身來布施,那個是把最尊貴的東西拿出來布施,可以說是布施的極點了。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所以把我們佛性的本來,就已經講不生不滅。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
【只因迷悟而致升沉】我們迷悟了才有升上天界、沉地獄,才有升沉,所以我們迷悟在凡塵就非常重要。
【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我們長時間的迷昧,然後沒有清醒,不覺。
【所以永劫墮落】才墮落在六道輪迴。
【諸佛常覺不迷】把這個覺性能夠守住了,常常都守住覺性不會迷昧,不迷昧就不起惑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
【所以永成佛道】所以就成佛道。
【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四曰空法】這個四句偈就是我們修道、進道的一個功程,就是要經過的一個階段。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九孔】我們臉有七孔,還有大小便兩孔,就九孔。
【四大假合】水火風土這個四大,借我們用。
【終須敗壞】一定要再還給天地。
【有知男女】有智慧所有凡塵的眾生。
【知身是幻】知道身體就是幻。
【未死之前,當死一般】所以這個蠻重要啦!我們凡心不死的話,道心就不生。所以已經我們在生的時候,把它當成死了,就會努力的修我們佛性本體。
【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這個開始先領悟身空。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心沒有生沒有滅。
【遇境似有】遇到境了,好像有心了。
【境滅還無】境滅,哇!心又不見了。
【令悟真心】假如說真心的話,祂都不會變化的。
【常覺不昧】不迷昧,我們的真心時時刻刻都覺,不會迷昧。
【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所以我們啟發佛性,來指揮我們身體行住坐臥,這樣就已經叫作悟心空,二句偈。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我們的佛性本體祂寂然,寂然都不動搖的;感而遂通,只要有感受到事、相,就能夠通。
【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我們沒有辦法用我們的頭腦來預測.
【明明了了】就是分明都了解。
【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我們了解說,我們的性是無為,可是常為。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復觀如來所說……,名悟法空】所以這個法就是要讓我們到達那個佛的境界,那已經到達了,那個法就可以去除掉了,不要了。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諍阿羅漢果。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是故得褔勝前七寶身命布施,所得褔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已經超出凡人,進入聖門。
【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悟得初句意,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就是不進入我們的六塵。
【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就是一來凡塵,一到天上,就是一來。
【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阿那含已經不來三界受身。
【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諍阿羅漢果】無諍已經不會跟人家諍。
【悟佛知見】領悟佛的知見,就是我們已經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已經呈現佛知佛見。
【是故得褔勝前七寶身命布施】七寶布施、身命布施,還不如能夠渡化眾生修道成佛。
【所得褔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所以說四句偈就是有這麼大的功效。
那因為金剛經本身裡面沒有記載這個四句偈的文字,所以才有這一本大乘金剛經。
【第五章十種功德論】
佛告文殊師利: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何以故?為無佛功,有求佛者:一.用齋戒,為佛基址。二.投明師,指示功程。三.識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褔,助初發根苗。五.用結緣,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為。七.破邪魔,遠離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為。九.用精進,習佛行德。十.用通達,法法精明。
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佛後佛一體】不管是前成的佛、後來成的佛,祂全部都是一體。
【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我們能夠明心見性。所以修道明心見性很重要,那我們也不要以為說明心見性就成佛了,是明心見性才起修啦,才開始修道,因為修道就是要修心修性,那心性不明我們就無可修,所以一定要明心見性,能夠修就可以成。
【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就是那個施教。老師的教導很重要,沒有老師教的話就成不了佛。
【為無佛功】沒有佛的那個功德。
【為佛基址】就是打地基、蓋大樓,地基要蓋的很穩。
【用作褔,助初發根苗】所以我們有形有相的去努力行善,那個都叫作褔,與眾生結緣跟了自己的業障,又可以幫助剛求道者的根苗。
【用結緣,增自善本】就是能夠有喜歡聽道的就可以跟他講,結善緣,增自己善本。
【明因果】因果是定律,絕對的,那我們要了解因果。
【不妄主為】就是我們不產生不實在的名號、去主張。
【不著有為】就是不著有形有相的有所作為。
【用精進】凡塵事都要精進才能夠成就,何況是我們修道更需要精進。
【習佛行德】學習佛的所有的那個行持功德。
【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可以很快的成道。
【第六章參求明師論】
復次文殊師利,吾滅度後,末法年中,多有鈍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正真訣法。一向執著,認妄為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誦持名數;或有學得一言一句,便為究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何以故?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末法年中】就是講我們現在。
【多有鈍根劣智眾生】就是根器比較沒有那麼上等,根比較劣,鈍根劣智,智不高。
【心迷意醉,智暗情昏】文字都很少,可是包涵意思都蠻多。
【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所以我們了解那個齋戒,心齋是最重要。當然我們不跟那個下等眾生結惡緣,所以不吃葷。可是有很多就是沒有從心地修持,雖然吃的很可以,可是倒人家的會,就是心地不好,這樣就是沒有齋戒的實際情形。
【愚心高傲】就是自己的心不是很聰明,很愚笨的,可是又很驕傲。大概我們有時候內心都會有,愚心高傲。
【邪見自專】所以之前我們常會聽到,『新道初聞受益端,老道久而好自專』。老道久了以後就自專。
【或有執著誦持名數】那個就是說已經持誦金剛經三十萬遍,那個就是名數。
【未得謂得】沒還有得到,說已經得到了。
【未證謂證】沒還有證悟,說已經證悟。
【修少善根,生大果望】善根修一點點,希望有大的果報呈現。
【是人愚迷】就是愚癡迷昧。
【不會佛意】不領悟佛的意思。
【自誑自瞞】自己狂傲,自己把自己掩蓋。
【雖是善因,………,萬劫不復】大概我們後面這個『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是說的最多。所以我們要了解,身體是很難得的,趕快借假修真,要把真的都全部修證。
【第七章四生論】
文殊師利問佛:云何四生,造何等業,受形稟命,種種不同?世尊曰: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種種顛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戀塵緣,從貪瞋癡,行殺盜淫,造諸罪業,無量無邊,輪迴相遇,受形非一,略說四生,顛倒業本:
一者卵生,世人先世,貪心機謀,計較為活,故墮卵生,魚鳥之類,貪高為鳥;見人高飛,謀深為魚,逢人潛沉。
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貪戀淫欲,故墮胎生,人與畜類,本分貪淫,為人豎立,橫心貪欲,作畜橫行。
三者濕生,是人先世,貪食酒肉,打鬧作樂,故墮濕生,爛蛆廁蟲,蠛蠓之類。
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變異,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墮化生,蛻殼飛行,蛾蟲之類。
佛告文殊師利:六道四生,為人最貴,惟人最靈,佛將人中修成,業從人中造就,人能修褔,決生天上;人能造惡,必墮地獄,有德有神,有道成聖人,五總路頭,褔罪不由近定,臨命終時,隨業受報,人道不修,餘道不及,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受形非一】在六道輪迴裡面我們受的形相都不是一定的。
【略說四生】簡略的來講四生。
【貪心機謀】這個就是心機很深。
【人與畜類】人與畜生之類
【為人豎立】當人就站起來。
【作畜橫行】落入畜生之道,就變成橫行。所以我們看不管是什麼樣的下等動物,牠一定就是橫的,背朝天,頭尾就是平直,我們就是了解,現象都讓我們看。
【面是背非】跟你當面講的,可是背後就已經都不對了。
【佛將人中修成】所以佛告訴我們,人道就可以修成佛。
【業從人中造就】所以罪業也是在人道之中造就下等動物。
所以我們要了解有身體,雖然是受苦,可是要知道借著身體可以修真、可以成佛,我們假如說又一直怨人道的話,那看看下等動物就更可憐了。
【第八章五眼論】
文殊菩薩問佛:以何知見,名為五眼?世尊曰:肉眼者,光見、暗不見;見前、不見後是也。天眼者,前後內外,山巖石壁,真見無礙是也。慧眼者,能見文字義理淺深,前生後生後世,善惡因果,如掌明也。法眼者,能見三世佛法則,種種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時也。佛眼者,圓明普照,無始劫前,無終劫後,一切因果,如對目賭,毫髮不失是也。此五眼者,乃從一切諸善功德,褔感而生,惟佛能全,餘人不及,眼須分五,照空一心,見性修行,人人有分。
【光見、暗不見】見光就不見暗。
【天眼者,前後內外,山巖石壁,真見無礙】天眼就可以前後都可以看到,甚至可以看到穿過石壁山巖。
【如掌明也】好像我們拿在手掌之中,看的很明瞭。
【法眼者,能見三世佛法則,種種方便,量根施道】假如說能夠看到三世佛法,就可以想出方法來讓人修,就可以知道眾生的根,需要什麼法,就是量根施道。
【不失其時】就是剛好那個時候。
【佛眼者,圓明普照,無始劫前,無終劫後,一切因果,如對目賭】所以這個佛眼最厲害。無始劫前,就是不管再怎麼早、怎麼多以前,就是幾億、幾萬億年之前、或是幾萬億年之後,所有的因果都好像自己的眼睛看到一樣。所以那個已經到佛的時候,真的無所不知。所以佛就可以講,我是一切智者,有智慧的人。所以要講那句話,就要對所有的以往、以及以後,全部都了了分明,才可以講。
【毫髮不失是也】毫跟髮都是很細、很微的東西,看的很明顯。
【此五眼者,乃從一切諸善功德,褔感而生,惟佛能全】到佛就可以五眼全部具備。
【餘人不及,眼須分五,照空一心,見性修行,人人有分】所以我們了解說,雖然都還沒有五眼,只要我們那個心,都能夠接受我們這個真心的一照,能夠見性修行,就人人有份,就可以成道成佛。
【第九章清淨佛身論】
文殊菩問佛:云何是清淨佛身?世尊曰:自性清淨。是諸眾生本性,但見肉身,不見法身;諸佛悟後,常見法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壞無成,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在聖賢地,名曰聖性;在乾坤地,名曰天性;在菩薩地,名曰佛性;在諸佛上,名曰清淨法身。若不修行,終不能悟本來面目也。若人求悟,不求師證,認妄為真,日久必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亂眾生,生遭王難,死墮惡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自性清淨】我們了解,我們本來的那個佛性就清淨。
【是諸眾生本性,但見肉身,不見法身】所以我們全部都有法身、都具備。只是我們平常都沒有注意、沒有研究、沒有啟發,所以我們都把佛性侷限在我們身內,不知道整個法身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如來法身。
【諸佛悟後,常見法身】我們也都是佛,領悟了以後,時時刻刻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法身。
【若不修行,終不能悟本來面目也】不能瞭解到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生遭王難】就是國家的法律,背抓到監牢獄去關,那個就叫生遭王難。
【死墮惡道】一死了以後就進入三惡道。
【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因為我們在凡塵的時候,還沒有清口之前,可以說吃了很多下等眾生的身體。所以吃人家一命要還一命,那已經無量無邊的時間要來還債,所以萬劫難復,一失掉人身以後,萬劫難復,很困難。我們都以為當人就已經不是很高興的事,還要再落入三惡道更苦了,所以就要一世修一世成。
【第十章無餘涅槃論】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無餘涅槃?佛言:寂然不動心是也,三世諸佛,共一路頭,回到不動心中,齊受無樂之樂,更無有樂,過於此樂,故名無餘涅槃。
【寂然不動心是也】那個寂然,湛然常寂那個寂然不動。湛然常寂比較源頭;寂然不動是我們平常性的狀態。
【三世諸佛,共一路頭】三世諸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一樣的。
【回到不動心中】已經到達不動心了,那個整個已經恢復到我們的本來。
【齊受無樂之樂】沒有對待的快樂,那個是永遠的樂。我們凡塵的樂有苦在後面等著。
【過於此樂】夠沒有樂超過這個樂。
【故名無餘涅槃】已經沒有剩餘了,涅槃不生不滅,涅不生,槃不滅,沒有剩餘的不生不滅。
【第十一章證果論】
文殊菩薩問佛:以何工夫修證,能超凡夫,入聖道果?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捨恩愛,截斷塵緣,堅持齋戒,精修十善,清淨三業,遠離六塵,力投明師,學問正法,依師開示,不雜用心流轉,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須陀洹果。
【信向佛道,便捨恩愛,】這個倒是比較不容易做,捨掉恩愛。
【截斷塵緣】就是斬斷我們跟凡塵結的緣,都不再延續了、不攀緣了。
【堅持齋戒】心跟身都要齋戒。
【精修十善】這個十善,就是我們的身口意三個,加起來剛好十個。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意:不貪嗔痴。就已經是十善。
【清淨三業】就是身口意三業。
【遠離六塵】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以我們瞭解到,這個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可以做的,就是要注意,不讓我們的心放肆。
【學問正法】就是我們要學這個正法。
復有善人,習佛威儀,清淨戒律,一心坐靜,攝心不散,身口意業,皆悉調伏,於世間心,動少靜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復有眾生,三業不萌,六塵不生,靜久功深,心性恒一,於世間心,寂然不動,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復有眾生,以自在心,習成定力,定性現前,悟明自性,本來空寂,心境兩忘,澄心不動,有此功者,得阿羅漢果。
【一心坐靜】所以不是一身坐靜喔!是一心坐靜,心要靜,這個身當然就會跟。
【攝心不散】攝受我們的心不讓這個心散,攝心不散。
【身口意業,皆悉調伏】調伏調伏身口意,都要調伏。
【於世間心,動少靜多】就是不貪戀凡塵,凡塵的事變化無常。
【三業不萌】就是身口意三業已經不生發了。
【六塵不生】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不生。
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聖賢,寂滅場中,同佛出世,助佛宣化,淨佛國土,自度度人,報佛恩德,直至菩提,永無顛倒,故名四果,得道聖人。復次文殊師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師教誨,不二用心,威德精嚴,威儀俱足,於世財色,恩愛名利,一斷永斷,一了永了,從始至終,守道如一,雖則不能大通大達,心性堅固,清淨解脫,與佛無異,故得超凡入聖位也。
【功超六欲】就是超過六欲天。
【第十二章有無四相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認自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明悟自已,無生無實,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認自四大色身是我】就是我們凡人認為身體就是我。
【知身是幻】知道身體無常變化,都是假的,要歸還給天地。
【悟世無常】領悟凡塵一切都無常。
【不惜身命,何況資財】身命都不愛惜了,為了渡化眾生都可以布施生命,那何況身外的東西,資財。
【不擇冤親】不選擇冤跟親
【平等濟度】冤也要渡、親也要渡。
【第十三章五根五佛論】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種善根?世尊曰:若是清淨齋戒,明心見性之人,投師口訣,得正見者,眼是佛見,耳是佛聞,鼻是佛嗅,口是佛說,心是佛知,五根常顯,五佛神通,同種善根,成佛種智。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說是人,立地成佛。
【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所以我們看到說: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就是依照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就是已經在佛的領域了。所以『把得定,作得主』我們要記得,要『把得定,作得主』。
【佛說是人,立地成佛】就已經可以成佛了。
【第十四章六波羅密論】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修證,得六波羅密?佛言:若有眾生,能捨酒肉不食,能捨財物不貪,能捨恩愛不戀,能捨諸惡不作,能捨人我不爭,名得第一布施波羅密。復有眾生,能持佛戒,能習佛儀,能降六賊,能斷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羅密。復有眾生,能受人虧,能忍人罵,非來正對,逆來順受,都無怨恨,返加度脫,名得第三忍辱波羅密。
【若有眾生,……名得第一布施波羅密】這個對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很有實際的作用。真的有一些我們都已經做到了,可是有一些還要努力。
【能習佛儀】佛的威儀。
【能降六賊】就是我們六根。
【能斷邪非】不正確馬上就判斷。
【能受人虧】就是受虧(吃虧)沒關係。這個我們一般吃虧都很在意,不是沒關係,很有關係。
【能忍人罵】忍受人家罵那也要很大的定力!人一罵都要回罵了,能夠忍受別人罵。
【非來正對】不合理的來了,我們用正確的去對待。
【逆來順受,都無怨恨】這個真的是實際的要做。
【返加度脫】他對我不好反而渡他,要成道成佛。
【名得第三忍辱波羅密】這個就是非常不好做的,可是我們能夠進入其中,一樣也會得到內心的充足、內心的快樂。
復有眾生,能學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未通務通,未證務證,名得第四精進波羅密。
【十二部經】這個各位前賢,十二部經知道嘛?是把佛說的內容分成十二個種類,就是分成:『因緣、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重頌、長行、無問自說、未曾有、孤起、論議』十二部,就是佛所說的內容它分成十二個種類。有的裡面全部都講比喻,有的裡面講很多真理的。不是我們以前講過嘛?都忘了!因為這個十二部經,剛開始後學看的時候以為說,金剛經一部、楞嚴經一部,這樣總共十二部,結果後來一看,耶!不是耶,是把佛所講的分成十二個種類。像那個授記,就是我們的求道點道。方廣,我們就是了解是大方然後廣泛,就是大乘佛法的通稱,方廣。所以他把那個種類,佛所說得分成十二個種類,這樣研究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所以十二部經。一般假如說沒有接近研究的話,都不知道十二部經是在講什麼,那有看了以後,就是要了解,它就是十二個種類,就是從內容來分。那十二部裡面有九部是小乘佛法,有三部是屬於大乘佛法。那個無問自說、方廣、授記這個屬於大乘的。
【受持讀誦】所以後學就講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受持』非常多,就是接受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持拿出來用。讀誦,就是要渡化別人、利益眾生。那『受持』我們大部分都是自利;然後『讀誦』,利人。自利又能夠利人。
【書寫講說】那個講說,就是要把經的意思把它解說。
【未通務通】假如說還不了解,一定要他能夠了解,通了,悟了,領悟了。
【未證務證】還沒有證悟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時候,一定要說出方法讓人知道怎麼樣去找到,證悟自己的佛性本體,所以務必要證
復有眾生,能斷誅殺,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習襌定,定力如山,魔擾不亂,名得第五襌定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斷誅殺,能止妄念,能除昏散】所以我們就瞭解到,不要有殺心,然後念頭我們能夠有智慧阻擋它生發,然後昏散,我們就是要能夠專一集中精神。
【能習襌定】能夠學習禪定,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從我們的佛性本體發揮的定力,我們要學習。
【定力如山,魔擾不亂】定力已經夠的時候,這個魔來擾亂我們就不會受影響。所以我們修道就一定要能夠啟發佛性,因為佛性本體啟發以後,我們學的定就從佛性發揮,不是從外力來定,是從佛性本體產生的定,那這樣定就能夠愈深入,那愈深入的時候。各位前賢我們修道都會遇到魔考(魔的考驗)。所以遇到魔的考驗就要看修持的功夫了,假如說你已經是從佛性本體產生的定力,那個魔是沒辦法的啦。要瞭解到,那個魔是邪,我們那個是正,那邪不勝正。所以你只要那個佛性出來般若妙智慧,然後定力,我們佛性出來的定力叫首楞嚴定,那個是最大的定,是屬於金剛三昧。所以我們了解,我們有那個定的時候,你就不怕魔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就降伏在魔的那一種困擾之下,那你有定的時候,我們具備。
所以後學就把那個首楞嚴定是佛性有的;金剛三昧是佛性有的,三昧就是正定,那我們本來就是金剛本性;然後獅子吼三昧,獅子萬獸之王,牠一吼叫以後,萬獸都降伏了,所以你那個獅子吼就從正道出來,獅子吼三昧。
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都有首楞嚴定、金剛三昧、獅子吼三昧都具備,然後又佛性都啟發,全部都是正道。所以我們要正見調直、正信調直,調直我們自己的行持都是屬於正道的,正確的見解、正確的相信。我們能夠調伏我們自己的心,都是直的,所以直心就是道場。我們能夠把自己整個真的都呈現,那呈現的時候你在遇到有一些魔難,那個都很容易你就可以克服了。
那假如說我們都被凡塵引誘,心都不定,那魔難很多,修起道來就坎坎坷坷,不能夠稱心如意。所以從正道出發,一切都是正,從佛性的本體那個般若,般若是佛性所生發的妙智慧,跟佛性是一樣。我們佛性都會稱真理,就是佛性本體;然後真智,就是般若。那理跟智一如合起來,全部都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只要時時刻刻都進入自己的正信,正確相信自己就是佛。
所以要瞭解到,這個不是妄想,而是我們的信心。你信心夠了,誰在成佛啊?就是你常住真心在成佛,那我們在日常生活都已經呈現了,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萬緣就是萬心啦,所有的心都已經去掉了,沒有妄了,那妄已經沒有就盡,真就顯,真顯的時候就是我們的首楞嚴定、金剛三昧、獅子吼三昧。所以都已經跟我們在一起,不是說很遙遠,又不是外在,都是我們內在自己本身具備。所以我們一定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全部都讓祂呈現,到時候你要應用,綽綽有餘。那假如說我們日常都投入凡塵事,那真正遇到是的時候就沒辦法應對,就會被魔降伏了,我們就會很挫折坎坷。
所以我們了解到說,定力如山,魔擾不亂,這個魔來擾亂都不會亂,這個不是講的玩的喔!真正的那個魔來擾亂的時候,各位就可以看那個經典裡面記載,釋迦牟尼佛都修到那個魔來擾亂,祂都一樣不會受影響,而且又可以降伏那個魔。就要了解說那個定力是真的夠,那我們也一樣啊,我們也是佛,一樣可以有定力啊!可是要在日常就培養,在生活之中我們就培養了,只要時時刻刻我們心所發,都沒有負面的念頭,然後都是正念,那正念的時候我們又都跟佛性在一起,那這樣的話,我們就已經培養了,自然而然。不是說身體坐著禪坐那樣定啦,是我們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都在定裡面,不用刻意再用身體來打坐,要身體打坐是初階(開始的時候),開始不容易的時候,你可以借著那個形相約束自己的心。
假如說可以雙盤盤的起來就盤;那不行的話,坐的最舒服的姿勢來坐,做這個定。那可是要瞭解到那個雙盤,假如說你盤的起來,那還沒有習慣的時候會很酸痛,那個酸痛已經讓你沒有心思去想別的事,就一定全部都回到身體回來,所以借著。那假如說你已經通過了那個測距循環,測距循環就是不用動脈,他禪坐了以後,它已經從小的微血管在流通了,你坐怎麼久都不會酸、痲,不會。可是那個要經過一個階段,你經過到那個酸、痲,已經到無可奈何的階段才通過,通過了以後你再坐怎麼久都不會酸痲。那個我們可以看到,那個修持很久的高僧大德他們都已經測距循環,就是不是從腳的動脈在循環,所以可以坐怎麼久都沒關係。
可是我們一般假如說不是正規的話就比較困難,那假如說可以盤的起來,可以慢慢增加。說盤的起來一、兩分鐘看看,欸!可以喔,三、四、五分,然後十分,然後半個小時,然後增加一個小時,可以慢慢增加。
那你假如說一坐的時候,最重要就是學著『萬緣放下』,不是說什麼念頭都不要啦!我們要了解說,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我們那個無念之念,那個正念、那個佛知佛見在裡面,佛知佛見就在我們都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祂呈現。那個佛知佛見,佛啊,已經到佛的狀態。所以我們在,假如說要用盤坐的話,我們可以訓練自己,就是在盤腿很酸痲之下,萬緣放下,連那個痛、酸也放下,這樣你會真的是有功夫呈現。
開始盤的起來,能夠盤的起來算成功了,然後再半分鐘、再一分鐘。各位要了解喔,你剛盤起來的時候,那個酸痛要很強力的忍耐才可以通得過,然後你看那個時間在走啊,平常都覺得時間很快,那個一盤腿以後,喔,怎麼走得這麼慢,坐這麼久了還沒有到一分鐘。所以要瞭解到,那個過程啦。假如說你已經有習慣了,你就可以繼續坐。那後學都不鼓勵人家去打坐,因為我們一般對打坐都有期待,就是想要有神通,然後想要一些奇奇怪怪的遭遇。
所以後學說我們研究性理心法,重點明心見性,那心性要透徹了解,那你要能夠掌握自己的心性,這個才是重要。那這個是附帶說的啦,因為有定力如山,魔擾不亂,才去想到說後學以前在打坐的時候經過的事情。
復有眾生,能破無明,能空諸相,能通理法,能決是非,言言的當,字字無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羅密。若人能具六波羅密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數也。
【言言的當】就是的確的恰當。
【字字無差】每一個字都不會差錯。
【般若波羅密】這個般若波羅密最不容易啦。那我們要知道說,這個般若,釋迦牟尼佛在凡塵講最久,一共22年之久,都是講般若。那我們這一本金剛經就是大般若裡面的577卷,它有六百卷,那這個金剛經第577卷。那小般若140卷。那我們要知道說能夠啟發般若了以後,你就知道怎麼來應對凡塵事,都有智慧了。
【名出生死】已經離開生死。
【名到彼岸】已經到清淨彼岸,這個波羅蜜就是彼岸,已經都非常清淨。
【名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已經超越了。
【名登十地】這個十地就是菩薩,菩薩有十地。
【成佛之數也】就可以成佛。
【第十五章大善知識論】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行持,名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心性柔和,戒行精專,心無貪妒,物無愛戀,心行平等,意無憎愛,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好心與人,不求果報,行門清淨,無諸過失,說法論議,皆合經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識,復有智慧出眾,福德超群,無所不善,無法不識,為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樑,掌佛袓權衡,作佛門領袖,開正道門,塞邪魔路,紹隆佛種,續慧聯芳,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大機大用,大願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識。
【量根施道】衡量眾生的根器,看要什麼修持法門讓他修,叫量根施道。
【具大總持】就是陀羅尼。
【為人天眼目】人道跟天道的眼目。
【此名真正大善知識】所以要當善知識是很不容易,就是已經到達佛的那一種境地。
【第十六章得生天堂論】
文殊師利問佛:修何褔業,得生天堂?世尊曰:若有眾生,信佛因果,受三皈依,持五戒十善,事二親,截斷邪淫,常行正道,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誦大乘,莊嚴佛相,護善遮惡,作大福田,是人捨壽,必生上界,三十三天,受諸天福,五欲妙樂,思衣衣來,想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不用人力所辦,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各具五種神通,快樂逍遙自在。
【信佛因果,受三歸依】所以我們要了解,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那三皈依都在我們身上,皈依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皈依法,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皈依僧,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那個是僧。所以佛法僧都在我們的身上,那我們要皈,皈我們自己的佛性本體、皈我們的般若妙智慧、皈我們的所有行持出來的一切法,所以叫三皈依。不是我們到寺廟去皈依的啦,那個也算,可是這個比較屬於心法,上乘的。
【五戒】殺、盜、淫、妄、酒。
【十善】就是我們身口意那十個。
【事二親】就是父母親。
【轉誦大乘】就從這個小乘轉這個大乘。
【護善遮惡】我們現在倒是都顛倒。善都不加以宣揚,那個惡到處去宣說。所以跟佛所講的背道而馳。因為我們要隱惡揚善,惡為什麼要把它隱藏?就是讓他改過啦,你假如說宣揚了以後,他會愈造愈惡,那你讓他就自己去反省改過,那個功效比較大。所以佛都要我們隱惡揚善,把那個善加以宣揚,把惡就加以隱藏,這樣改過就容易。因為我們人都有那個習慣性,反正知道了大家都知道了,再怎麼壞都沒關係了,就變這樣愈來愈惡。那假如說你惡全部都不講,那他會反省,為什麼我做的那麼不好,他都一句話不說,就會反省,反省了以後他自己會改過,這樣隱惡揚善真的達到它的目的了。
【作大福田】我們看到修道人,假如說我們都一直想去幫助這個修道人,那因為修道人他就像一幅田,然後你在那個田的裡面去種植,它就會生發。所以讓大家都有感覺就是要行善的心。所以修道的人你就是要讓人覺得你很可效法,就是要學你的所有行為。那麼他有那個心的時候,就已經種下善的種仔,就變成有那個成熟的時候,所以作大福田。
【是人捨壽】就是把壽命就可以布施給別人,一定可以到上界。
【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就是我們欲界六欲天的第二個,叫三十三天。最低就是四天王天,那個是在須彌山的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頂,然後東西南北各八天,中間一個帝釋天,就是三十三,四八三十二加中間那一天就三十三,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欲界第二個天。再上去夜摩天、再上去兜率天、再上去樂變化天、然後第六個他化自在天。後學以前都會時常講,說我們凡塵五十年,四天王天一天一夜,那它用倍數的。在忉利天我們凡塵就要一百年,忉利天一天一夜。再上去夜摩天我們凡塵就要二百年,夜摩天一天一夜。再上去我們老祖師掌管的兜率天,我們凡塵四百年,兜率天一天一夜。再上去樂變化天,我們凡塵八百年,樂變化天一天一夜。再上去他化自在天,我們凡塵一千六百年,他化自在天才一天一夜。所以假如說你在凡塵所行的善,已經夠你到第六的他化自在天,那你說我先去看一看環境,再回來告訴親朋好友,當你去一天就好,我們凡塵已經一千六百年,你再回來要告訴你那一些親朋好友,你找不到人了,怎麼沒有一個是我認識的啊?都過了那麼久,哪有辦法活的那麼久啊!我們不要說到達他化自在天,就是我們忉利天,凡塵都已經一百年,它一天一夜,我們去忉利天一天一夜回來的話,還找得到親朋好有嘛?啊!找不到了,已經一百年過去了,大家都不見了。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身體真的是很短暫,可是我們的慧命祂是無量無邊,都在,全部億萬年前、億萬年後祂全部都在,沒有消失的。所以一定要把祂修證出來,才能夠回歸到都不用在六道輪迴裡面受苦,我們受苦容易迷失啊,對不對!那我們一回到我們的本位,湛然常寂、本際,那個地方,就是我們沒有下來凡塵的地方。那一下來了以後,我們又回去大涅槃,回歸到原位了。這個是我們藉著上天大開普渡才有這個機會,假如說沒有上天大開普渡,我們要授記要修七代的大法師,然後第八代來授記,喔!那我們都沒份了啦!所以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藉著大開普渡已經授記了,然後我們藉著這個機會回到本位。所以老師都說後學是在洩漏天機啦,這個本來不該講啊!可是不講你不知道重視啊!那你要知道說這個機會才有,你一過了以後,再過去人就滅了,然後天地渾沌了,然後再經過下個元會,開天闢地,我們人又降生了,一降生了以後我們又迷迷糊糊了,會修道嘛?大概不知道啦,還要再經過六萬年,六萬年的苦難,然後又到達這個時候午未交替,又大開普渡,然後我們又在這邊研究性理心法。所以後學就邀請各位跟後學一起來,對啊!渡化眾生很快樂的,常樂我淨,了解到真理以後,你進入常樂我淨。常住,我們佛性就是永遠都在常住;樂,是超出對待的樂,永遠快樂;我,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我;淨,清淨。那常樂我淨,我們努力就可以進入了,那你到達常樂我淨,你哪會怕說你到什麼地方去受苦,不會了,哪個地方你都很快樂,因為你已經得到真正的法,正法,所以不會怕啦!這個後學邀各位,各位都有點怕怕,不可以!不可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