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年又過去了。那我桌上怎麼沒課本啊?我們大乘金剛經論還沒講完,已經剩下一最後一點點。課本在裡面。我們講到第幾章了?31章,那個薦拔亡親論,講到這邊。很快啊!我們已經進入第五年,四年都過了。可是我們可能有很多都還不很了解性理心法。
所以我們開頭的時候,先說根塵相對產生那個識。就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像我們眼睛看到景象,看到人、看到物、看到事,可是我們在最基本方面,都可以說還沒有很透徹認識,我們要知道說,眼睛是一個因,形相是一個緣,然後因緣會合就產生我們的眼識,這個識我們就是熟悉。我們的心就是根塵相對,眼睛跟形相、跟事情、跟人物接近了以後,然後產生了。然後這個心,我們就了解到,它不固定,這個變化也很快、也很大。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的所有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聚會、因緣相遇了呈現,因緣消失就沒有了、就有變化。假如說我們對這基本方面都認知、知道我們凡塵的所以有萬事萬物,包括我們人在內,都是因緣會合然後才呈現,因緣消失都不見了。所以我們假如說瞭解到,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因緣聚會才有,那假如說知道了,我們就不會住相,心裡面就能夠比較豁達,也比較自由。
所以我們從根本方面著手,就是了解到,我們以往所講大部分都比較綱要,可是太過綱要了,反而基本的人家不知道。所以我們把基本的先了解,比如說我們講根塵相對產生那個識。這個是要記的方面綱要來記。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那我們相對的塵: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那根塵相對了,就產生我們那個心,我們心一產生了以後,我們都把它固定化,把它認為是一定的。
所以我們從根源了解,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是因緣聚會,然後才產生的現相。所以我們講到它的根底,就是萬法皆空。我們對萬法皆空都時常聽,都很熟悉了,耳熟能響,可是我們對那個萬法裡面的內容,很少說深入的去探討,它萬法怎麼來的?像我們在推廣萬緣放下,那個萬緣是怎麼來的,我們可能都沒有深入去了解。所以真的要萬緣放下,那來是怎麼來都不知道,要怎麼放啊?所以後學聽各位在提問的時候,就問說萬緣放下要怎麼做。時常我們也都會有這個疑問,要怎麼做啊?那我們就探討它怎麼來,這個萬緣它是怎麼來的,我們一瞭解了以後,那個放下就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所以我們了解,凡塵的所有一切,就像我們眼睛看到了一樣,我們眼睛看到形相、看到人物、看到事情,看到了,然後產生、一定有產生我們的念頭。那麼這個念頭的來,各位可能都會,同樣一個景相、一個事情,可是各位了解的程度跟產生的心一定不會一樣。所以我們就知道,我們在凡塵所生活、所產生的心,都是我們的主觀意識,然後加上客觀環境,然後形成。那形成以後我們都把它固定化、牢牢的不可打破,所以因為這樣,我們就走入佛所講的我們住相。那住在形相,我們自己本身已經那個心都不自由自在。那我們要了解說,我們的心是時時刻刻都要讓它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沒有受到空間、沒有受到時間的束縛,這樣我們的心才真的找回來了,我們原來的心,原來的心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愿。那我們按照我們的原心(原來的心)來生活,我們不會造業,那不會造業就不用受苦,這個都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之中研究,我們的心怎麼形成,各位一定要探討。
所以歷代所修證的,他講出來,他說無心就是道。那怎麼會講無心就是道咧?因為我們在凡塵所用的心都是生滅變化,那我們把這一些所有的生滅變化,心都去掉,不要它,不要有生滅變化的心,我們用我們的原心(原來的心)。原來的心就是真心,我們用我們的真心來生活,這樣不會造業。可是我們落入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就產生六識,六識識心都是生滅。然後這個六識的識心我們要了解,我們都會落入自私自利的狀態,那一落入到自私自利,業一定形成,一定會造業,造了業一定要受苦,所以說我們自己走進受苦的路途。
所以上次我們上課有講到三塗,那有前賢問什麼是三塗?那個三塗,塗就是道路,三塗就是三惡道。三惡道,我們都走入三惡道的道路,所以叫三塗。雖然它的名稱叫火、叫血、叫刀。可是它的重點,那個火就是地獄道,在地獄道那個煎,火煎逼的狀態之下生活;那個畜生道,就是血,互相之中、畜生互相之中食,就是吃、啖(吃的意思),互相你吃我、我吃你。然後惡鬼道,就是在刀塗之中。所以三塗就是三惡道。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凡塵假如說以現在的世界流行,然後走入的,大概我們這個人身一失掉以後,就走入三惡道,一定要去受這個我們自己造的果報。所以我們自己可以脫離的,可以不要三個道路,三惡道的道路我們可以不要走。我們人在生活之中,都感覺說,耶!都是受煎熬,不是說很如意。何況說你走入三惡道,那更不可想像,受苦的程度更增加百千倍。那我們現在都已經哀哀叫了,走入三惡道更不用說。因為不會哀哀叫,為什麼?不知道怎麼哀哀叫,已經不知道了。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知道、可以預防,我們在生活之中,過的就是原心的生活,這樣子我們恢復到我們的本來。所以後學都一直鼓勵我們一定要明心見性,然後明心見性很簡單,不困難。我們先把凡塵用的心,這一些識心、生滅的心全部都認識、我們認識,不是說不要在這一種現象之下生活,一樣要,可是我們心態改變,只要我們心態改變了,我們了解說,我們真的就像剛才唱的善歌一樣,我們修天道是最幸福的,真的就是這樣,能夠走入幸福的道路,這個天下沒有辦法跟我們修天道來比,尤其我們又專研性理心法,了解到我們的慧命,祂不生不滅,永遠都常在。所以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把祂啟發,我們有常住真心,那個原心就是常住真心,祂不會變化。那我們把我們的常住真心都已經啟發在生活之中,生活之中都是原心、原來的心、就是本心、就是良知良能,那我們本來都有,因為被凡塵引誘,然後才慢慢把祂掩蓋,忽略不去注意祂。那我們要了解不是說不注意祂就沒有,一定都還在,所以我們找回來,把原心找回來,然後我們走入真常,日常的生活之中都真常、是真的、是常的、是不變的,我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已經回到佛的世界。不是說很困難,看我們願不願意,只要是願意的話,我們了解到,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貪嗔癡、佛性裡面沒有脾氣毛病,那我們把我們能夠發現的脾氣毛病去掉,把我們能夠發現的貪嗔癡慢疑全部去掉,那去掉以後就真的回到原心、原來的心、就是常住真心。
所以我們做萬緣放下,因為萬緣都是妄,不真,都因緣會合的時候它才呈現,因緣消失它就消滅。所以我們了解說,在生活之中我們所遭遇到的全部都是因緣會合,那這一些當下都是空的、都虛幻不實在,那我們把這一些虛幻不實在當成真的,所以我們才起惑造業,起了迷惑接下來的行為就造業。那我們假如說不起惑,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這個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定在生活的時候就了解到,我們所面對的一切都是因緣會合才呈現,都是假的、不真,那我們面對它並不是要把它破壞,不用,不用破壞,讓它都存在,可是我們已經知道它會變化、它是假的,只要知道就好;知道了以後,我們不會住相;不住相了以後,離相;離相了以後心自由,心自由了以後,耶,能夠得到佛的那一種程度。所以只要我們肯追求那個都可以呈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們就是要從最根源,萬緣就是萬心,而我們的萬心都是妄、不真。我們把這一些都全部放下,叫做妄盡真顯。妄盡了,已經沒有妄了,全部常住真心都呈現。所以做萬緣放下,只要你想到什麼、知道什麼、知覺什麼,這個都是緣,萬緣,都是妄心,所以我們都把它放下、全部都放下了,我們愈來的心就愈清淨,愈清淨愈接近我們的本性。那我們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夠呈現,能夠呈現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性分之中生活,那麼在性分之中生活可以說已經走入慧命,不是生命。我們身體是生命,佛性是慧命,有智慧的生命。所以我們了解,我們要啟發我們的慧命,慧命它不會死的。我們一定要自我培養,祂不會天上掉下來,只要你培養祂就呈現,只要你看重祂,祂就分量就愈來愈重。只要你進入了我們法性,我們佛性之中,可以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功德。所以功德六祖就講,要在我們佛性之中來尋覓,尋找我們的功德,那見不到我們的本性,那個都談不上功德。所以我們進入佛性了,所有的一切都是走入功德。所以了解見性是功,然後平等是德。要了解到,不管身分地位大家都是平等。那只要你能夠平等了,那個德就呈現。所以我們那個平等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培養,培養我們的平等心。那有平等了,然後我們又見性了,然後功德就日日在生活之中添加,一直累積,然後我們能夠深植德本,能夠有德的根本,然後我們那個性理心法的了解程度就愈深入,我們的生活就會愈覺得非常有意義。
所以後學都講,我們研究要先把凡塵的一些誘惑,凡塵的一些新聞、電視稍微摒除一下,不要看連續劇,因為它都在迷惑我們、誘惑我們,我們進入那一些生滅無常的變化之中,我們為它哭、為它笑,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了解,那真的是我們很傻、不聰明。那我們能夠走入性理心法,能夠瞭解到我們的佛性本體,這個就是永遠常住,那我們常已經找到;然後樂,就從常裡面會產生,而且這個樂是沒有對待的快樂,常樂。那常樂,又了解到佛性本體,就是我,我就是佛,我就是如來,常樂我,然後清淨,已經在生活之中都呈現。所以常樂我淨都已經在生活之中都俱備。所以後學就講,你有常樂我淨的那個認識、跟那個行持,就像後學那個許諾、承諾,說你只要聽後學的課、只要你修性理心法,你沒有成佛,後學再來陪你。不是有這樣說嘛?(有),所以後學都記得,要陪各位成道成佛。所以各位就一定要聽了以後,實際去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困難嘛!對不對?哇!惦惦(台語)。因為我們真的在日常生活之中,要萬緣放下非常不容易啦,因為畢竟還要生活,肚子要先顧飽然後才來講修道,可是我們修道並沒有叫你不要顧生活,一樣要,可是我們要的那個狀態之下,我們求能夠溫飽,有飯吃、有衣穿、然後有遮風避雨,那這樣我們的最基本生活就已經夠、足夠。然後再下來的追求,一定是增加我們佛性本體的功德力,那個功德力量愈來愈增加的話,我們在凡塵可以說價值就不一樣。那個價值觀,我們以修證自覺又可以覺人,我們渡化自己了又可以渡化別人,這樣的角度來生活,納自己都在覺的生活之中。
那我們了解我們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這麼的不清楚因果關係,造業就要受苦啊!那為什麼要造業?就是不覺。那不覺從哪裡來?從佛性本體來。那為什麼有不覺?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沒有原因啦!無明,無因、沒有原因。可是我們了解到,說要覺跟不覺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念了,你就時時刻刻都在覺之中;那你只要放掉了,把覺放掉了,走入朦朧狀態,那個不覺就來了。那不覺來的時候,它怎麼來?就在我們的那一種、等於是心理建設不夠,我們要在自己的心裡建立一個正確的思想。所以後學之前雖然講了有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開頭的時候大部分都是養成教育,所以著重就在講說:
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變成你的行為;所以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從思想來,那思想就很重要。
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
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
所以由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那我們一定要研究真理,把真理都融進思想,所有的思想都是真理,那這樣的話,我們在自我的鞭策之下,時時刻刻都是覺,沒有不覺的時候。那沒有不覺就不會起惑造業,迷惑不會有,迷惑不有我們不造業,不造業不受苦,自然就回到清淨的本性。所以這個不是說做不到,而是說我們願不願意做,只要我們願意做都可以做到。不困難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困難是我們無心去做的狀態之下,它才困難;我們有心,它都是容易。
所以道親就跟我講,唉呦!眾生那麼難渡,那你身體又這麼不好!癢的時候又癢的快要抓狂,你怎麼還要發愿到凡塵來啊?要怎麼回答?那確實啦!講的是現象,確實就是這樣。因為我們素食比較寒,那比較寒,那個寒就形成我們體內寒,外面熱,就形成皮膚癢,那皮膚一癢的時候,它那個癢的成分深入到骨髓,骨髓裡面癢,喔!再用怎麼熱的水來燙,都不會止癢。真的是要抓狂的狀態。所以這個凡塵可不可愛。可是後學就講,這個都是短暫、都是現象。那後學因為過年前就寫涅槃經,各位前賢我們後面都有,擺了一大堆的涅槃經,是後學過年前寫的,過年的時候已經把它印出來了。後學就想我們崔老要結緣,寄個一百五十本來,看看能不能夠把它都發給大家看。裡面都是珍寶,珍貴的寶貝。那後學是從裡面佛講,你寒用蜜來治。後學就看涅槃經裡面佛這樣說。後學就到超商去買,買那個高山蜜,耶!就真的咧!把那個深入骨髓的癢,耶!就治好。佛經可治病。真的那個癢,各位假如你遇到的時候,那個真的我們說要進入精神病院,就是有那個狀態。所以要了解到,這個就是要對症,用什麼西藥、中藥這個癢都治不好,結果吃蜂蜜,就把骨髓裡面的癢去掉,真的很高興。所以了解到說,我竟然寫佛經還可以找到秘方。然後我們假如說身體裡面熱,熱病的話用乳(熟酥),就是鮮乳提煉以後那個,可以治我們熱病;那風病的話用油,酥油可以治風病;所以佛在四千多年講的話,現在還可以實用。真的是可以用。所以後學都鼓勵我們能夠拿回去看。這個前賢說還不要講啦,你一講涅槃就涅槃了啊!不過喔!我們是要知道裡面的修道方法,那因為涅槃經是佛進入涅槃的一天一夜所講的話,那已經要涅槃了,所以不能再有一些秘密要留著,因為進入以後就沒得說了。所以全部都把怎麼修、修到什麼程度、要怎麼樣到達最高程度,全部都交代。所以後學就全部把它,最重要的部分寫下來,全文非常的長,所以後學抄的並沒有全部,只是說對我們有利益、比較能夠取用,我們馬上可以看了以後,馬上可以做,這一個角度把它寫下來。所以歡迎各位拿回去看。
那要不要講,後學就講因為我們承諾金剛經講完以後,就講維摩結經,維摩結經講完以後,還有機會的話我們再來講涅槃,也是蠻長、很長的經典。維摩結經也是很長,那維摩結經後學就說,所有的佛經裡面最難講就是維摩結經,因為維摩結經的觀念很超然,很多都跟我們凡俗相反,那相反的那個道理,你要講的話一定要透徹,讓我們知道它為什麼講相反的角度,那了解了以後,我們的信心才能夠建立。有信心了以後,我們才能夠深入。所以佛都講,佛法很深、難解(很難去了解),唯信能入,就是只要你相信了,你就可以進入;那你不相信了,縱然是很淺的道理,你也沒辦法了解進入。所以我們了解說,所有的經典都是要我們成道成佛,那看我們的理解程度是到什麼樣的狀態,我們一定不管是基礎的功夫、不管是中間修持的過程、不管是到達最後的、究竟境界的狀態,都要全部了解,那我們全部都了解以後,大概我們這一生就沒有遺憾。有能力又把它實行,實踐了以後,落實把所有佛經的精華轉到身上來,那身上都能夠容受佛經的精華,那怎麼會不成道成佛呢?絕對可以成。就自在我們心的決定,看看我們願不願意?只要你願意,你做了就是你的。所以後學都講,講這麼久了,我說沒有聲音的時候,請一個來代替後學講,啊!各位前賢,可不可以啊?所以喔!就是了解到,你沒有透徹的深入,要講真的就是會處處都是障礙,就是卡住了,唉呦!這個是什麼東西啊,沒有辦法了解,沒有辦法了解哪能夠說的出來。所以你要說的出來,就是你要了解。最好就是你實行了以後你才說,你會知道你做了以後會怎麼樣,都跟大家能夠有一個交代。所以後學都一直講,所說的都是最簡單的,可是所做的是最高的佛理,不用錢,聽我們這個課不用錢,我們還一直鼓勵你看。那個印一本將近兩百塊,那我們是印七百本,可是後學都鼓勵啦,這個錢是小事,是凡塵的東西。那你能夠從那個裡面得到實質的利益,這個才重要。所以都鼓勵你多拿沒有關係,給親朋好友一人一本拿回去給他們看,那能夠了解就能夠改變我們的一生,能夠成道成佛我們是最幸福的人,然後我們不要把這個幸福浪費掉,要把握。最幸福的人要做最幸福的事情,成道成佛,幸不幸福?(幸福),就真的是幸福。那因為我們成道成佛不光我們自己,我們還想說度化所有苦難的眾生。所以我們了解說,很多在描繪說我們眾生真的就是塗炭,塗就是水深,炭就是火熱。水深火熱就是我們眾生,我們眾生的生活就在水深火熱之中,就是眾生塗炭,我們看到這個文字會知道這樣的意思嗎?眾生塗炭。塗就是水深,炭就火熱,水深火熱,我們像不像在水深火熱之中生活,凡塵年紀愈大愈能體會,真的就是都不如意的多,可是只要我們心一轉變,心改變了,我們整個觀念全部都改變。那全部改變了以後,以往認為就是最苦的,耶!我們改變了以後,耶,不會,還很快樂。所以台北前賢跟後學講,你的身體這麼差,又想要來陪眾生修道,真的你那個愿能夠實行嗎?我說當然啦,承諾就是要去做,可是那個病痛都是暫時的,我們佛性裡面沒有病痛,我們的慧命裡面都沒有。凡塵的所有,我們所有的凡塵遭遇那一些,佛性都沒有,沒有苦、沒有難、苦難沒有、煩惱沒有,可是我們有現象有身體,這一些都有、都俱備。
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所以我們生病是非常正常的,不病才奇怪。所以眾生都有病,因為眾生都有病,所以佛就跟著生病。佛也生病啊,為什麼?因為眾生病。那我們了解到,現相之中我們在很如意的狀態之下,已經呈現很完美的生活,就要好好把握,努力的來修證我們清淨光明的本性,不會困難,一定要了解,凡塵的萬緣都放下,萬緣聚會了才呈現現象,那我們從現相產生心,這個心,隨著現相變化,所以不固定。那我們這一些所有的妄,我們要認識、要知道,然後不住相,我們能夠離了、離開形相。我們金剛經裡面就有講,若離諸相,則名諸佛。容不容易啊?我們知道相是變化無常,不要住,就讓它去變化無常,讓它自自然然,只要我們心裏面都瞭解到,它是變化無常的,然後我們已經不住相了。不住相了、離相了,就已經是佛了。所以我們時時刻刻生活都在很理想的狀態之中。
我們還沒講到課文,就已經講到將近一個小時。所以我們把最基本的,根塵相對產生心,那個心我們把它了解、放下,萬緣都放下、萬心都放下,妄都盡了,真就顯。然後我們在真的那一種狀態之下生活,不會造業,不會受苦,生活就已經很如意。所以我們可以回顧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會跟人家爭執、為什麼會跟人家吵架?那個就是我們的觀念認識不清,不知道所有一切產生吵架、產生心裡不高興,那個都是假的,我們被假的愚弄,被它嘲弄不知道。所以佛都說我們眾生顛倒。在所有非常祥和如意的狀態之下,我們自己產生無明,無明一產生,什麼事都來了,所以很重要就是保持我們那個覺的心,時時刻刻都覺,時時刻刻都在道之中。那只要我們有不覺,無明就來了,起惑就造業。所以後學講的,各位都可以把它背下來,耶,都一樣啊,你講的都這樣,都是一樣,所以就是了解,真理就是不會變,都是一樣,所以我們了解因果它是一定的。
那我們回來看大乘金剛經論,三十一薦拔亡親。
【薦拔亡親論第三十一】
文殊菩薩問佛。雲何凡人在生不能齋戒。修諸佛慧。死後有孝順男女。請僧轉誦大乘。修設水陸。無遮大齋。資度亡者。未審亡者。實得度否。佛言。凡人在生。自無善功。死後子孫。修功報薦。十分功德。只得其三。何以故。修功作福。無過財力。是故生人。出己財力。眾同分中。得福勝前。過於亡者。其中或飲酒食肉。不淨人等。誦經修薦。善神不降。聖賢不赴。反累亡魂。加增罪業。若有真正。孝順男女。父母亡殁。七七之內。三年之中。合家齋戒。出清淨財。命有德者。誦讀大乘。修設水陸。無礙大齋。燒香散花。鋪設莊嚴。如法供養。一心虔誠。代為亡者。釋罪請福。如此拔薦。亡者生天。生人有福。存亡兩泰。人喜神歡。方為人子。孝順者也。
薦推薦,拔超拔,我們已經過往的親屬、父母親、我們長輩。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凡人在生,不能齋戒,為什麼我們人不能夠持齋。
修諸佛慧,所以我們這個了解到,本身就是佛,我們本身就有妙智慧,所以修諸佛慧,所以要知道,修我們自己本身那個本性的智慧,我們本身的智慧叫般若,般若那個妙智慧,我們所自己具備的。
死後有孝順子女,請僧轉誦大乘,死了以後有孝順的男女,那麼請僧人來轉誦大乘佛法。
修設水陸,水就是在水裡面已經過往的,陸在陸地上過往的。
無遮大會,就是請這一些在水裡過往的、在陸上過往的,這一些請他們吃飯、請他們能夠有飯吃。
資度亡靈,用錢財,資就是錢財,用資來度這個往者。
未審亡者,實得度否?未審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已經過往的人,有沒有實在得到超渡。
佛言:「凡人在世,自無善功。假如說我們凡人在凡塵生活,自己沒有善功。
死後子孫,修功報薦,就是修功德能夠推薦我們的亡親得到比較如意的生活。
十分功德,只得其三,所以就是了解到,這個十分的功德,只有得到三分。
何以故?為什麼呢?什麼原因?
修功作福,無過財力,我們修功要作福,那個福德,都一定用錢財、用金錢,無過財力就是金錢來做,做這個功德。
是故生人,出己財力,眾同分中,得福勝前,所以我們還在凡塵生存的人,我們出自己的錢財然後來作功德,那麼眾同分,就是大家都一樣之中;那麼得福就勝過要給我們亡親作功德,給亡親作功德,十分只得其三。那假如說我們在生的時候,能夠出自己的財力,能夠使眾生得到比較好的生活,這樣那個功德就勝過我們在推薦亡親的功德還要來的大。所以得福勝前,過於亡者,所以自己做是最重要。
其中或有飲酒食肉,不淨人等,誦經修薦,善神不降,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要請僧來轉誦大乘,那個也是要很慎重。假如說僧人沒有持齋,還在飲酒、還在食肉,這已經本身都不清淨,這樣的人來誦經修薦,這個善神不降。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假如說能夠請到僧人,他是已經到達佛的程度,佛法僧它是一體的,能夠到達佛的修為,那這樣的話,善神就會降臨。那假如說誦經的人本身沒有修的好,善神就不降臨。
聖賢不赴,聖賢就不赴會場。
反累亡魂,反而拖累我們的亡親。
加增罪業,又增加那個罪業。所以我們了解,你努力做了沒有功,反而有過,反而是不好。
若有真正孝順子女,父母亡歿,七七之內,就是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或是三年之中,合家齋戒,整個家人後代全部都是齋戒。然後出清淨財,財的來源就是很正當。
命有德者,誦讀大乘,就是要請有德的來誦大乘,大乘佛法可以度化眾生。
修設水陸無礙大齋,就是沒有障礙,請他們亡靈來吃沒有障礙,無礙大齋。
燒香散花,舖設莊嚴,如法供養,按照這個法,按照這個很神聖的佛法來供養。
一心虔誠,代為亡者,釋罪請福。如此拔薦,亡者生天,生人有福,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亡親生天;那我們凡人、還在凡塵的生人,有福德福報。
存亡兩泰,不管是已經過往的、還是在凡塵的,兩方面都很理想。
人喜神歡,我們人很喜,神很歡、很歡喜。方為人子之孝順者也。
所以我們了解到,自己本身來行持比我們過世了以後,要去做功德還要來的大,自己行持重要。
第三十二章明師口訣論
【明師口訣論第三十二】
文殊菩薩問佛。雲何是明師口訣。佛言。如來滅後。敕諸菩薩。傳佛心印。續佛慧命。各化一方。開示未悟。有緣眾生。正因正果。正見正修。降伏外魔。破除邪見。修正功行。始終清淨。非根不度。非器不傳。若有清信。善男信女。智慧高明。力求道者。數數親近。久久供養。下心參求。體性相和。方得以心印心。以道傳道。心心相印。祖祖聯芳。流傳不絕是名天機口訣。有緣遇者。根無大小。皆成佛道。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明師口訣?佛言:如來滅後,赦諸菩薩。傳佛心印。續佛慧命。就是叫各位菩薩能夠傳佛的心印,印心,能夠一樣成道成佛。然後接續佛的慧命,每一個都是佛。接續佛的慧命。
各化一方。就是各個來開化一方的眾生。開示未悟,讓還沒有領悟的眾生,都能夠領悟。
有緣眾生,正因正果,正見正修,降伏魔外,所以我們了解,佛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已經講了,我們就是要正因正果、正見正修,這個都是很正確的觀念。降伏魔外,所以只要我們社會的引誘,我們都要降伏,降伏外面的這一些魔擾亂。
破除邪見,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在修道之中最怕邪見,因為邪見一來了,我們真的就往下掉,所以這個正見非常重要。那正見就是我們真的萬緣都放下了,一念不生,那個時候,我們叫正念。那麼正念所產生的見解,就叫正見,那個就叫佛知佛見,佛的知見。所以我們不在凡塵有為的狀態之下,完全都是佛性本體,那個才產生正見。所以我們對這個正見,以往也都沒有很重視它,所以都,認為正確的見解,是不錯。可是要了解什麼叫正確的見解?那個就有深入探討的必要。我們一定要從佛性本體發揮,佛性本體發揮才叫正見。那我們從正見來修,才叫正修,正確的修道。所以凡塵真正的要走入正確修道的軌道不容易。所以我們要自己鞭策自己。
修正功行,始終清凈,所以我們了解到,清就是一塵不染;淨,一念不生。真正的清淨,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才是真正的清淨。
非根不度,假如說他不是上等根器,沒有佛緣的話,就是不免強去渡他。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能夠走入天道、能夠走入性理心法,那個根都是很深,然後祖上有德,又加上自己累世有修,這樣那個根才能夠穩定。所以假如說不是這樣的話,就不要免強去度,一定要衡量,他有沒有修的心、有沒有向道的心,這個很重要。
非器不傳,我們了解到,有沒有成道成佛的那一種狀態,這個器就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那假如說你的價值觀不很正確,那個叫非器。那非器的話,就不要傳他性理心法。所以我們了解說,雖然我們研究起來還不是很容易,可是要傳也不要輕易地傳。
若有清信善男信女,智慧高明,力求道者,數數親近,這個數數親近,就是都一直親近善知識,都一直往善的方向在進行。
久久供奉,下心參求,就是能夠下心,這個心不驕傲,能夠把心放的很低,放的就是很柔和,下心參求。
體性相知,外表的身體,裡面的佛性,都能夠相合。
方得以心印心,就是以心來傳心。
以道傳道,能夠心心相印,祖祖聯芳,我們了解都是一直連貫下來。
流傳不絕,是名天機口訣,有緣遇者,根無大小,皆成佛道。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明師口訣我們要去重視它,我們所求的三寶就是明師口訣。
第三十三章,輕師慢法論
【輕師慢法論第三十三】
文殊菩薩問佛。或有男女。親師聞法。帶信不信。以皈不皈。身雖禮拜。心多疑悔。自心不悟。反言責師。不肯開度。此等男女。如何度脫。世尊曰。此等薄福少慧眾生。不悟無為。取相執著邪見。自慢障礙本心。不得正見。何以故。重師者。便重其法。輕師者。便輕其法。重師者。法便行。輕師者。法不行。輕師慢法。是憎慢上人。雖然與師同行。如隔千由旬外。身命終時。入大阿鼻。千佛出世。莫能救度。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輕師就是輕視教的師長。慢法就是對法不重視,把法都看輕了。
文殊菩薩問佛:或有男女。親師聞法。帶信不信。似皈不皈。身雖禮拜。心多疑悔。自心不悟。反言責師,我們一看了這文字,就了解說它都很白話,沒有說很深的地方。
不肯開度。此等男女。如何度脫?怎麼樣來渡這一些輕師慢法的眾生。
世尊曰:此等薄福少慧眾生。福很少,然後智慧也是一樣不多。
不悟無為,就是不領悟我們那個佛性。無為,都是佛性本體,無所作為。
取相執著,邪見自慢,就是住在形相,然後心裡面邪見很深。自慢,自己驕傲,
障礙本心,那個慢就是驕傲。自慢就是驕傲。驕傲會障礙自己的本心。
不得正見,所以我們了解,那個正見,要得到正見就很不容易。
何以故,為什麼呢?重師者便重其法,我們重師就會重法。
輕師者便輕其法,輕師的話,看輕師長,它所教導的法,便一樣看輕了。
重師者法便行。輕師者法不行,重師,這個法我們有辦法去行持、有辦法去做。那我們輕視師長的話,他所說的法就沒辦法去實行。
輕師慢法。是增上慢人,增加向上驕傲那一種人。
雖然與師同行。如隔千由旬外,雖然跟師長都同住、同行,可是好像隔在千由旬,一由旬三十里,那千由旬就已經很大的距離。
身命終時。入大阿鼻,身命終的時候,進入大阿鼻地獄。阿鼻就是無間,就是受苦沒有間斷,無間地獄。我們所說的地域,十八層地獄,那個受苦都有間斷,你受苦了,然後休息一下,然後再來受苦。那無間地獄受苦都沒有間斷,一直受苦,那出來也搖搖無期,沒有辦法出來。
千佛出世。莫能救度,一個佛出現在凡塵,都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那千佛可以說沒辦法算,那個時間的長真的沒辦法算。所以千佛出世,莫能救度。沒有辦法來救這個輕師慢法的人。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我們失掉我們這個身體,萬劫都沒有辦法再恢復,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身體來行功立德。這樣才不枉費我們到凡塵一生一世。
◎第三十四章七寶布施論
【七寶布施論第三十四】
文殊菩薩問佛。雲何是一身七寶布施。佛言。不貪布施。所謂眼不貪色相奇物。是色寶布施。耳不貪好聲音樂。是聲寶布施。鼻不貪好上妙香。是香寶布施。舌不貪好上美味。是味寶布施。身不貪好妙衣服。是觸寶布施。意不貪名利恩愛。是法寶布施。性不貪世間欲樂。是佛寶布施。若人能悟自身中七寶布施。所得福德。勝如世間。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珊瑚琥珀。七寶布施之福。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一身七寶布施?這個倒是蠻重要啦,尤其是我們現在末法時期,我們都可以一身七寶布施。
佛言:不貪是布施。所謂眼不貪好色奇物,眼不貪色相跟奇物,這個色相跟奇物我們眼睛都不貪,各位就可以了解,這個做起來不容易,我們都會好看的多看幾眼,那個就叫貪,那眼不貪的話,不貪好看的或是奇物(很難見到、凡塵很少的東西)。
是色寶布施,我們把色寶布施了,所以眼睛就不貪這一些形相的好看。你看我們現在電視愈來愈大,然後愈來愈數位化,像以前類比式的就會模糊,現在很清晰。那為了要播報一些像那個,因為數位式的電視可以把電視台主播整個臉上的一些瑕疵,都可以很明顯的顯現出來,所以他們現在化妝就是要更上一層樓,要化妝的很濃抹,那一種已經不行,一看了就很清晰。要化妝到讓人一看就不會有瑕疵,各位就可以瞭解說,愈來我們愈重視美觀,美的觀念。因為我們凡塵可以說為了要好看可以花很多錢,不管是要房子好看要花很多錢、要人好看要花很多錢,對不對?可是我們已經著重在外表形相,那已經跟我們修道的宗旨相違背了。所以我們一定對凡塵的相,知道就好了,不用去追求。你再追求怎麼漂亮都有人比你更漂亮的,所以那個沒有一個底,也追不到底,所以我們樸素最美,樸素就好了,這個好不好看倒在其次,我們心真誠懇待人,這樣比美還來得重要,你很美的話心地不好,人家會怕怕,你再怎麼美人家都拒絕往來戶,所以我們誠懇待人,我們真心生活。所以眼睛就不貪色,不貪色相,色相都是假的啦,你再怎麼漂亮,經過一甲子(六十年)還漂亮得起來嗎?再漂亮,一百二十年,不見了、都不再凡塵了,漂亮,棺材裏面。所以要了解,我們追就是真、永遠不變,那我們的心就是可以真、可以永遠不變,不會被這個假相迷惑。
耳不貪好樂音聲,是聲寶布施,所以我們了解說,現在的凡塵我們一些追歌星的那一些追星族,我們時常搭高鐵,都看到追星族在追星,很恐怖耶!那個追的程度真的說,有需要這樣嗎?那個追偶像你看了真的會嚇著了,追星追到這個樣子。可能我們都會講人不輕狂枉少年,那個真的都是年輕人,年輕人才做得出來。年歲大的看到年輕人在追,喔,沒力,都已經沒有那個勁,所以環境不允許。所以不貪好聲音樂,聲寶布施。可是也不是說叫你不要聽音樂,就是不要入迷就好,我們怎麼樣生活就怎麼樣,只要不超過、不入迷、不著魔這樣就好、就可以。
鼻不貪好上妙香,是香寶布施,這個倒是我們要瞭解到,賣坤道化妝品是最好賺,因為她們一買都不會吝嗇那個金錢,能夠聞到那個香。所以以往男生賺了錢以後,他就講要去聞那個好香的。那聞那個好香的錢,就好像不是賺的,是用中央印刷廠印的那個樣子再花錢。所以我們了解說,鼻不貪好上妙香是香寶布施。
舌不貪好上美味,是味寶布施,這個倒是我們修道者已經素食了,在這方面比較能自我約束。可是我們社會現在都鼓吹,就是那一種讓你的舌頭能夠享受。
身不貪好妙衣服,是觸寶布施,這個穿的好跟穿的普通,主觀意識啦,你覺得說穿的暖和就好,穿的暖和就好,不用說一定要穿得多貴、多麼好的衣服。
意不貪名利恩愛,這個做起來也是非常不容易,那個名利恩愛是我們凡人在凡塵所追求的,就是名利恩愛,那叫我們都不貪的話,那有一些跟你回答,那要活著幹嘛?各位我們要活著幹嘛?啊!沒有人回答,成佛嘛!我們要活著成佛!所以意不貪的話,是法寶布施。這個法已經布施了。
性不貪世間娛樂,這個倒是很重要,世間的娛樂,就是我們用我們的真心佛性,然後拖著我們臭皮囊,然後去享受凡塵的娛樂,聰不聰明?很笨喔!造罪啊!然後又高興,又花很多錢、又消耗很多精神,可是我們凡人趨之若鶩,很努力地朝這個方向。
是佛寶布施,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只要不貪凡間的娛樂就是佛寶布施。
若有人能悟,自身中七寶布施,所得福報,勝如世間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珊瑚、琥珀,七寶布施之福,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譬喻所不能及。
所以我們假如說,能夠領悟我們自身之中那個七寶布施,我們身中就有七寶,眼耳鼻舌身意,然後性,全部都布施了,已經都捨。布施就是捨。我們就是了解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後一個捨,就把凡塵所有都捨掉,所以能夠捨那個功德就是非常的多。所以佛在說功德的比較的時候,都是用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第三十五章,王舍城論
【王捨城論第三十五】
文殊菩薩問佛。雲何是王捨城。世尊曰。心喻捨。性喻王。清淨齋戒喻城牆。六根喻六部宰輔。六塵喻六賊強梁。六識喻六門出入。五欲喻五道井坑。見聞覺知。喻住國四相。同佐性王。一體家邦。性王一出。坐於心捨。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國政。若性王有道。不順私情。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體天行道。死者無怨。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牆堅固。六門警慎。六賊不起。在內六臣清政。四相體公。不敢作弊。內外如一。性王大平。若性王無道。聽讒納佞。背公向私。賞罰不平。上下相乖。在內六臣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六門不關。六賊亂起。攻破戒牆。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盡法無。身心落泊。便受沉淪。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直交內外一如。上下無失。君臣道合。心性圓明。體用一致。性王君民。同樂太平。故名王捨城也。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王舍城?世尊曰:「心喻舍,心就比喻、好像是房子,舍。性喻王,性就比喻王,統治國家的王。
清淨齋戒喻城牆,你城牆圍的外賊都沒辦法侵入。
六根喻六部宰輔,六塵喻六賊強梁,我們六賊都是要來偷盜我們的家寶。
六識喻六門出入,我們的六識就是我們的凡塵心,這個妄心六門出入。
五欲喻五道坑,五欲比喻五道井坑。那個五欲,就是我們身體的享受,我們身體方面最重要眼而鼻舌身,這五個,我們讓五個都產生很滿足的慾望,就叫五欲。所以我們所有的罪都從這個五欲而來。眼睛所造的,耳朵所聽的,鼻子所聞的,嘴巴所吃的、所講的,身體所接觸的,我們都要得到滿足,就因為這五個讓我們造了非常多的罪業,所以叫五欲。那五欲我們能夠去除掉的話,我們就可以不進入三惡道,所以這個很重要。
見聞覺知,喻住國四相,住在國裡面的宰相。
同佐性王,同樣來輔佐我們的性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體,家邦。
性王一出,坐於心舍,就是性王出來了,然後坐在心舍。
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國政,若性王有道,不順私情,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體天行道,死者無怨。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牆堅固(就是在外戒強很堅固),六門警慎,六賊不起。在內六臣清政,四相體公,不敢作弊,內外如一,性王太平。
這個都是正面好的,那底下就是不好的。
若性王無道,這個不按照道理了,性王不按照道理
聽讒納佞,就是好話不聽,都聽那一些危害所有內部的那一種話,那個建設性的話都不聽,都聽那一些比較屬於私心方面的讒佞。
背公向私,違背公理,向私情。
賞罰不平,上下相乖,就是上有政策,下就有對策,上下就相乖。
在內六臣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六門不關,六賊亂起,攻破戒牆;入自家邦,劫自功德,把我們的功德都劫走了,侵害自己的家邦。
福盡法無,福都已經消盡了,然後沒有正法。身心落泊,便受沉淪!就已經沉淪了。
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治理凡塵有方法;然後治理我們的心、心性,就是有理,有真理,用真理來治療我們的心性。
不公不行,假如說不是公心一片就不做。
不正不立,不正的話不建立,直交內外如一,一直到達內外一如,
上下無失,君臣道合,心性圓明,體用一致,性王臣民,同樂太平,是名:『王舍城』也。本來這個王舍城是在印度裡面一個大城,六城之一,六大城之一,可是這邊佛都把它解說進入我們性理心法。
第三十六章,自己佛法
【自己佛法論第三十六】
文殊師利問佛。雲何是自己佛法。世尊曰。悟明自己本來真性。即自佛也。於世間法。及出世間法。通達無礙。即自己法也。心要理養。佛要法扶。是故財食養身命。道理養慧命。悟道兼通。即成佛道。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自己佛法?什麼是自己佛法。
世尊曰:悟明自己本來真性,即自佛也。所以不是後學在說而已,佛真的這樣講,有沒有?領悟自己本來真性,就是自己就是佛,有沒有?講的明明白白,自己就是佛,承不承認啊?(承認)這個要承認還要有勇氣,要有勇氣自己就是佛。
於世間法。及出世間法。通達無礙,所以我們不管是世間法、不管是出世間法,都能夠通達沒有障礙,所以這個很重要。世間法也通達,世間所追求的,我們雖然不同,一樣去追求,可是我們不排斥,我們一樣能夠和樂融融,就是各走各的道,都不會有哪一種不和的…,(此時現場出現轟隆的聲音),這個叫性理心法,所以就要了解到,我們的心要聽我們的話,還真的是要一段努力,對不對?這個是不是外緣,那它會不會影響我們會?(會),真的就是會,那要到什麼狀態你真的都沒有影響?定,定力啦,定力。你看以前德國的將軍跟美國的空軍,德國的將軍坐吉普車在陸地,美國的空軍在天上飛,然後它飛得很低,飛到好像要碰到那個將軍坐的車,可是那個將軍如如不動,所以你看看,他指揮一個大的軍隊,為什麼有能耐來指揮?就是他的那一種定力,他的能耐,他超越外相,他能夠有主張,所以不怕外面的景相。外面的景相那可以說是很畏懼,咚!他就死掉了,對不對?那個飛機假如說發射砲彈,不要說用很大的啦,那個槍的子彈就可以打死他(將軍),可是他都無懼於外在的景相,所以後學當時看了以後,喔!怎麼那樣不怕死,我們人都很怕死對不對?可是那個真的要訓練出一個能夠掌握大權的人物,真的你是要超越、超越所有現相,你要有主張,這樣的話你大定自然呈現。
所以後學都很喜歡講,我們在現場聽課,我們是性理心法,重點就是明心見性,然後我們為什麼那麼容易被外境所引誘,各位有沒有研究原因?啊就有聲音,就看一看啊!這麼容易啦喔!所以就在這麼容易的動作之中,就呈現我們對佛性的認知,因為這個所有外相都是虛幻不實在,而且是變化很快。現在沒有在關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愈來要對自己的要求要愈高,希望能在如如不動之中,來實現我們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不管你遇到什麼樣的狀態,你都能夠處理得井然有序。那假如說我們慌張的話,那個處理會不恰當。那你假如說很篤定,哪個先哪個後,這樣處理起來就很理想,對不對?所以我們修道就可以在我們生活之中呈現,修道的程度,你定力愈深了,你的處理方式愈圓融,就愈能夠自己滿意別人也滿意。希望在生活裡面真的能夠自我要求,能夠真正地到達時刻都在定之中。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的妙用,快樂無憂。
所以不管在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都能夠通達無礙,沒有障礙,就是不住相,不住相就可以沒有障礙,自由自在。
即自己法也,就是自己法,自己佛,自己法,自己佛法。
心要理養,我們的心要真理來培養,心要理養。
佛要法扶,佛就是法來扶持,所以心佛理法,法理佛心。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全部都是在我們自己本身之中。
是故財食養身命,道理養慧命,我們在凡塵財食是養身命,然後道理是養慧命。所以我們了解,慧命就是要道理。像那個地藏古佛就講,我們凡人肚子餓都會知道吃飯,然後我們心理餓都不會吃,各位前賢心理餓要吃什麼?(道理),對,心理餓了就是要吃道理、要吃真理,吃了就不餓。所以我們了解就是這邊講,道理養慧命,我們把慧命養得很強壯,可以說我們凡塵社會人士,哪一個要養慧命,很少啦,不是說沒有,比例非常的少,大概百分之一、二這樣而已,那我們修道就一定要,這個身命你養的再怎麼健康都會死啦,早死晚死而已,都是死。當時老前人在天元佛院跟後學說,早死晚死都是死,你把天元佛院看好就好了。竟然老前人歸空了,我就走了,我就離開了。不過那個時候假如說把天元佛院看好,也沒有現在在這邊講。不過把它擴大,天元佛院嘛!在裡面的都是佛,都是天元都是佛,在佛院裡面學習佛法。所以道親問什麼是佛法?我說成佛的方法。簡單扼要,佛法。他說不是那個神通嘛?我說那個也是佛法,可是我們能夠成佛是最重要。所以我們凡俗在講,以往都是說,錢雖不是萬能,無錢萬萬不能。現在要改,他說:身雖不是萬能,但是無身萬萬不能。身體雖然不是萬能,但是你沒有身體的話,萬萬不能。所以先把身體照顧好,身體照顧好了才能夠修道,修道才能夠改變。所以還是要把身體照顧好,只是說那個比例偏重的問題,你不要偏了,你養生看得很重,慧命都不管祂,這樣不對。那你假如說慧命看得很重,你養生都不管他,這樣也不對。因為身體不給你用,你怎麼樣培養慧命。所以還是要兼顧。所以孔老夫子才會說中道難行。我們走入中道。所以涅槃經就講,若知兩邊,中間無礙,能滅煩惱業。我們煩惱的業障就可以滅掉,煩惱業很多,你看我們煩惱所造出來的業,給我們受苦,真的是苦苦苦連在一起,就像我們臉上所寫的苦。我們每一個臉你看,眉毛就是草字頭,然後十字架,裡面一個口,是不是苦?(是),我們人都苦苦苦寫在臉上,很苦。那我們知道說,我們知道兩邊了,中間無礙,中間,中間是誰啊?(佛性),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無礙,祂都沒有障礙,可是我們不要自生障礙,自己產生障礙。
悟道兼通。即成佛道,我們悟道一定要能夠兼通,所有世間法、所有出世間法全部都通,這樣就成佛道,所以不困難,很容易的。大家一聽很容易的都惦惦(台語)。
第三十七章,千眼千手論。
【千眼千手論第三十七】
文殊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如何具千手千眼。世尊曰。眼表見性。手表妙用。若人澈悟明心見性。亦同千佛。見性一般。故名千眼。同放光明。又體自性。發生妙用。亦同千佛。妙用無二。故名千手。同作用也。方成體用兩顯。圓通教主。觀世音菩薩。
文殊菩薩問佛:觀自在菩薩,如何具千手千眼?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在大藏經裡面佛就講,觀世音菩薩,以前觀世音佛,觀世音佛還是經過萬劫(一萬劫)全部都是觀世音佛,所以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比較短的那個觀世音菩薩,那麼就一點點歷史。那個是很久遠了,很久遠之前,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就已經有觀世音佛。所以我們要把眼光又放大、放廣,又了解到更遠。那我們了解說我們所認識的觀世音菩薩,是圓通古佛來轉世,因為圓通古佛就說凡塵沒有坤道成佛,所以坤道就不努力修道,所以祂就化生觀世音菩薩來修,然後修成了帶坤道修道,所以那個以後才有坤道修道。
然後觀世音菩薩那個時候要幫助蔡端造洛陽橋,然後坐在水裡面給人家投錢,錢收起來蓋橋,結果後來就被呂祖師,呂洞賓呂祖師,教一個已經把錢投光了要投水自盡的人,教他方法,結果觀世音菩薩那個錢著身了,整個都沉下去,那個要自殺的那個也跟她跳下去,然後又出來轉世,那個陳靖姑(註生娘娘),所以你從圓通古佛、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他們是一貫的。可是我們現在那個祭拜祭祀的時候,你拜圓通古佛是圓通古佛、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是註生娘娘。前不久美國那個人,特地到我們北港來感謝註生娘娘,他都已經五十歲了,還賜給他兩個孩子,各位有看那個報導嗎?有沒有?特地來北港媽祖廟,特地來拜,相片都照出來,生兩個男孩子。因為翻譯的跟他講,你摘了一朵白花的話,生一個。他一下子摘兩朵,就生兩個。他就說喔!怎麼這信?可是他本身是基督教徒,他說沒有影響,他們教徒不會反對,他就來還願,來北港還願,所以特地把那個登出來,讓我們了解,喔,還真的蠻靈,那個註生娘娘蠻神靈。
所以如何具千手千眼?釋迦牟尼佛就回答。
世尊曰:眼表見性。手表妙用,所以見性妙用。
若人徹悟。明心見性。亦同千佛見性一般,各位前賢明心見性了沒?又不敢回答,你看都沒信心。後學不是說嘛!我們先了解,根塵相對產生那個心,就是識心(認識的心)。我們把所有認識的心、所有凡塵用的心放下,叫做真心。所以我了解妄心、了解真心,叫明心。那心明了,我們因果不昧(不會迷昧)。然後你見到真心,就是已經見到佛性。所以明心見性在我們來說都是吃豆腐,很容易啦!吃豆腐容不容易?沒有牙齒也吃得動。很容易,所以明心見性很容易。明心見性才開始修道,不是說明心見性就成佛了,不是啦!我們修道修什麼,因為不明心見性,那個道不知道修什麼道。那你明心見性了,就知道修心性。自古以來,成仙作佛都是從心性修成。沒有從事相(事情形相)修成的,沒有。一定是心性,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明心見性了,修道、開始修道,努力把佛性所沒有的去掉,就這樣而已啦!可是我們就做了很久喔!脾氣毛病也沒去掉,貪嗔癡慢疑也沒去掉,各位去掉了沒?這個都沒辦法騙人的啦,自己有沒有自己知道,所以自己努力鞭策自己,真的脾氣毛病佛性沒有,佛性沒有脾氣毛病啊,那我們現在生活為什麼有?它從哪裡來?來的地方都找不到咧,所以是假的啦!那我們現在為什麼有?因緣聚會,因緣合和才有啦。所以這個因緣合和的東西,去掉去掉,讓這個脾氣毛病都消失。消失了以後,原來我是可以做到的,可以的。然後貪嗔癡慢疑也一樣,佛性沒有,那我現在有,有就把它去掉,那到後來你就會覺得,真的,可以先從粗的去掉,慢慢細的也去掉,沒有了,恢復本性光明,已經恢復成道成佛了。所以那個時候,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的妙用,快樂無憂,真的具備了。不然我們現在念念念,聽起來蠻熟悉,可是要到達這個狀態,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的妙用,容不容易?本來就已經是啦,不管你行住坐臥,觸目遇緣,都是佛、整個都是佛,都是佛的妙用,可是我們都不知道啊!自己見識不寬廣,所以要拓展自己的見識。
所以只要我們,徹悟明心見性,亦同千佛見性一般,所有的佛啦,那個千佛就是非常多的佛,祂見性跟我們見性都一樣的、沒有兩樣。
故名千眼同放光明。又體自性,能夠體會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然後發生妙用,我們在凡塵所有都是我們佛性發生妙用。亦同千佛妙用無二,都跟佛一樣妙用。故名千手同作用也,千手千眼。方成體用兩顯,體跟用兩邊全部都呈現,兩顯。
圓通教主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都把祂說出來,就是圓通教主,圓通古佛觀世音菩薩。
第三十八章,三毒論。
【三毒論第三十八】
文殊菩薩問佛。如何是三毒。世尊曰。愚癡邪見。是一毒。貪心不足。是二毒。嗔怒嫉女石。是三毒。此三毒。是三惡道之種子。若人具足。決墮三途。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文殊菩薩問佛:如何是三毒?世尊曰。愚癡邪見,是一毒,這個是最厲害,愚癡邪見。這個毒最厲害,害我們最慘的就是這個愚癡邪見。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各位渡化眾生的時候一定會遇到,有一些人的觀念錯誤,可是他非常執著,你再怎麼講、怎麼講他都聽不進去,那一種愚癡邪見真的讓你搖頭,什麼時候才能夠回頭,什麼時候才能走入修道的道路,什麼時候可以脫離苦海,這個愚癡邪見最厲害。
貪心不足。是二毒,所以我們以往都以為這個貪最厲害,結果是愚癡最厲害。因為愚癡就是不明真理,那不明真理才會產生貪,所以那個愚癡是最厲害的。
嗔怒嫉妒。是三毒,這個我們了解說,嗔怒(發脾氣),這個發脾氣就是事情不按照自己的意思、不如自己的意思才發脾氣,所以才發脾氣,所以貪嗔忌妒,那忌妒背面就是羨慕,所以假如說各位有在羨慕別人的話,小心喔!那個就是忌妒的反面,你為什麼會羨慕,你就是在忌妒。我們不要忌妒,要隨喜,仙佛都來說隨喜功德是無邊,人家好了,人家得到了,都隨喜,就很高興,所以隨喜功德是無邊。
此三毒。是三惡道之種子,就是我們地獄道、畜生道、惡鬼道,三惡道的種子就是貪嗔癡。
若人具足。決墮三途,絕對走入三惡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一失掉人的身體再怎麼久都很難恢復回來。
我們剩下五分鐘給各位提問,這個修道問題應該是非常都啦,那假如說都沒有問題的話,哇!那真太棒了!
剩下約四分鐘提問題。
問:點傳師問說七寶跟七法財有什麼不一樣?
答:七法財就是我們在修道方面比較重要,比較努力去認識,第一個就是「聞」能夠聽到我們這個上乘佛法聞。
第二個就是「信」你聽到了要相信。
然後就是「戒」,我們聽到以後要相信,然後相信以後要行持,行持以後有一些戒律我們要遵守。
然後就是要有「定」不能猶豫不決,一下子想這個,一下想那個,一下子研究這個,一下子研究那個,那個就沒有定啦!
然後就是要有「慧」,智慧
然後就是要「精進」,精進我們了解說凡塵事,我們都要精進才能達到,何況是我們聖事。
然後最後一個就是「慚愧」,我們要知道說我們帶著慚愧的心,在凡塵的生活才不會有過失,慚愧很慚愧,各位就是了解有身體了就是因為有業障才有身體,所以很慚愧,那假如說你都透徹了解真理,那這麼多眾生都還不知道你要趕快去渡化,所以你都還沒有做感到很慚愧。
聞、信、戒、定、慧、精進、慚愧七法財,我們有這個七法財在我們修道的路途來說已經那個法的財,你俱足了,有了你修起來就容易啦!這個很好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