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萬緣放下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念頭雖然没有起心動念,可是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了了分明。没有起心動念的狀態下,對自己的一切都了了分明。都知道,只是没有起心動念而已,而且要附帶的說一下,不是你萬緣放下,般若馬上有。那個要一段時間,你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段時間培養,讓那個靈敏度增加,讓它的寬廣度也增加,般若才會產生。
我們回過來講百物不思,百物不思是要扼殺它,就是讓我們的念頭,不要讓它有起念,百物都不思,不能想,不能去想萬象的事情,萬象的事情都不能去想,全部百物都不思,那我們的念會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不要它。這樣能夠分辯得出來嗎?就是百物不思的時候,我們真心佛性可以生發萬念,我們在修持的過程是不要它起心動念,可是我們還保持,它隨時可以起心動念,我們是不是了了分明。那個百物不思,就是你把它扼殺,不要有起心動念,我們那個是修持的法門,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它靈敏度很高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呈現。
不是百物不思,我們佛性不要了,所以六祖才會講,那個是法縛,被這個法綁住了。這樣懂意思嗎?就是它能夠生發萬念的這個佛性,你不要了,不要不是死掉了嗎?所以那個就叫邊見,這樣了解嗎?要般若產生,不是說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馬上產生,你要培養一段時間,能夠努力在生活之中,空閒的時候就萬緣放下,然後不要生念頭,念頭不生,這個時候保持讓我們那個本來面目,讓祂長大,我們剛發現的時候,好像嬰兒出生,不是要乳哺三年嗎?要幫他餵奶,對嗎?要把他培養長大,他才自己會走。
我們那個佛性出來也一樣,不是你把祂啟發以後,快!快跑!快自己去吃飯!祂都不會啦,所以要慢慢地,你啟發了以後,要乳哺三年,祂會自己爬,自己走,自己吃,都會了,都會了的時候,般若就產生了。這樣懂嗎?不要那麼急?欲速則不達。都還没開始,就想般若馬上出來,那麼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