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他是佛教的教主,他流傳在我們凡塵的教法比較多,大藏經記載有一百本,一本都非常的大,非常的重,各位有看過嗎?一百本要十萬塊。我們買來看不完,一本就夠我們看個幾年了。所以以前書店都不零賣,你要買就要一套,目錄三本,它的本經文是一百本,就一百零三本,要把那些書帶回家,要發財車來載,後學從台中背回去基隆,一本一本背,因為一本就很重了。零買一本要多一百塊,一本一千二,拿回去看一本就看得眼花瞭亂。不過後學有買十四本,没有全部看完。有些看一看,我們人的習性都是這樣---好了,這不用看了!因為它有分,我們有說十二分教,有没有背下來,「因緣、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經、長行、重誦、孤起、未曾有、無問自說、論議」,有没有?浪費你們在問,你們不是在問十二部經怎麼唸?我不是唸好幾次給你們聽,没一個背得起來,很容易記嘛。
   所以只要你有心把它背下來,有因緣就看,看它是屬於那一個種類,容易了解,容易了解就容易進入那個狀況。所以從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他教我們從四念處開始。一直到成就也是四念處,所以他要進入湼槃前,阿難問「以後我們要以何為住?」要住在哪?佛就跟他講「住在四念處」,四念處各位有聽過嗎?可能有的有,有的没有。後學就直接講:
觀身不淨」,觀我們的身體不乾淨、不清淨。
觀受是苦」,我們凡塵給我們所有一切的受都是苦的。
觀心無常」,我們没有常心,心都一直在變化。
觀法無我」,在法裡面没有我。
    所以佛教導弟子修的時候,從這個地方入手。因為我們眾生都把身體當成是實在的,也把凡塵的萬象也當成是實在的,所以佛教我們從四念處來觀,我們就了解身體是假的,我們感受也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的心也是變化無常的,在法界之中没有一個身體的我,這樣就可以不住相。形相全部都不住,不住相了以後就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所以四念處在修成就了以後,它的內容就完全不一樣,開始是觀身不淨。可是到後來文殊菩薩問最上乘的四念處,佛就講:
第一句觀身性相猶如虛空
   我們身體的性、身體的相跟虛空一樣,跟前面的觀身不淨,完全都不同了。各位前賢,這樣聽得懂嗎?懂不懂意思?就是觀我們身體的,不管是身體的性、不管是身體的相,它都跟虛空一樣,所以没有住相,没有這個身體的我相,已經没有我相。這樣了解嗎?
第二句觀受是苦,最上乘的修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
   這樣受在哪裡?所以已經全部都没有受了。各位前賢,假如我們能做到這個程度,凡塵的一切受,我們都不受,一切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不接受,會造業嗎?絕對不會。所以我們對虛幻不實在的形象,虛幻不實在的事情,我們都全盤接受,然後起了很大的分別心,然後處理就造業了。
   所以我們要觀受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就是没有受,我們受一没有,我們不造業了。我們就是因為有受,產生喜歡討厭,就有取捨,就有動作,所以業因就形成。所以我們就是要從真理的角度來了解,原來上乘佛法的修持觀受不在內外,內也没有受,外也没有受,不住中間。中間也没有,全部都没有,我們一切都不受,呈現的就是真心佛性,整個一心全部呈現,是不是頓教法門?我們要努力一切不受,現在還是要受,受不受啊?接受的程度要把它減低,本來是很強烈的去接受凡塵的萬象萬事,現在50%就好,接受一半,一半不受,慢慢減低40%→30%→20%→10%→0,不受了,不受就成就,那個是第二句。
第三句本來開始修持的時候是觀心無常,這個時候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
    心只有名字没有實在的心,連那個名字的性都離開了。所以没有心,各位前賢,没有心的心是什麼心?没有心的心就是佛心,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有心都是妄心,那個都不真。
第四句本來是觀法無我,可是在大乘裡面就是「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
   這樣什麼法?所以大乘佛法的四念處全部完全進入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已經没有善法、也没有不善法,没有善惡,没有對待、没有分別,已經回到我們獨一無二的佛性本體回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是從四念處開始
   然後我們看佛經就是要了解裡面的涵義,在華手經裡面有一句:「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爭
   各位前賢,什麼意思?字面上的意思好像是講釋迦牟尼佛不跟我們凡塵來爭,可是凡塵都要跟他爭,字面上好像是這樣意思,可是它實際的涵義不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每一個人都有真心佛性,我們的真心佛性修養非常好,只要我們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只要感官跟佛性在爭,佛性一定退位,祂一定讓,所以祂不與世間共爭。
這個「」就是過去、現在、未來。
」就是東西南北。
   所以凡塵跟要跟我們佛性爭,佛性都不跟這些現象爭,所以祂都退位。這樣了解意思嗎?是不是文字的意思,跟實際的涵義差別很大,對不對?所以我們從文字實在是看不出它的奧妙,可是我們從實際裡面他所講的涵義來看,會說:「對喔!我們就是要啟發我們那個如來出來當家」,要不要?不要給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當家,因為這個感官當家都會造業,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聞、喜歡吃、喜歡摸、喜歡想,都没有好處,好處很少,都是壞事,都要拉我們到地獄去的,我們受不受影響?影響很大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啟發如來,我們請如來當家,讓感官休息,你是奴才婢女,你不要佔大位要指揮,我們習性當家已經非常久了,要佛性出來都很不容易,我們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請如來出來當家。
   接下來,我們之前不是有抄很多嗎?開始的時候不是講:「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我們從這個說裡面我們就了解,原來是我們自己在生活之中用錯了,
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太久了,都沒有開始的時候。
「生死相續」就是六道輪迴,為什麼六道輪迴呢?
「皆由不知」
   原因就是不知道我們有常住的、没有離開的真心,不是妄心喔,是真心。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我們的佛性很清淨,而且體很光明,就是不知道這八個字,現在知道了嗎?知道常住真心了嗎?知道性淨明體了嗎?你看這麼没力。所以這個叫做不肯當下承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就是我們當下啊!你不肯承擔啊!肯不肯啊?要當下承擔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所以我們了解原來「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六道輪迴就是這樣「用妄心在六道輪迴」。還要不要用?(不要),真的嗎?要跟自己講,當您在用妄心的時候,這個心不能用,要用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祂没有一秒鐘離開,只要我們肯用它,祂就出來,要用常住真心。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這個各位抄的,不然抄下來没有解說,不了解意思也没用啊!
「十方如來」
   東、南、西、北、東北、西南、西北、東南、上、下叫十方,十方如來都「同一道」,同一個,同一個方式、方法,然後「出離生死」,離開六道輪迴。
「皆以直心」
   都是用直心,我們在生活的時候,第一個呈現的就是直心,可是直心呈現的時間非常的短,我們很快就加入我們的心意識,心就變了。所以直心我們要掌握,因為直心是從佛性直接生發,所以就用這個心來修道,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心言直故」
    心也直,嘴巴也直,講出來跟心想的都一樣,没有兩樣。我現在凡塵最可議的就是心口不一,心裡想的跟嘴巴講的完全是兩回事,想要騙人,想了很多很好聽的話,才騙得動,對嗎?所以他的心跟言不相合,心口不一,這個是造罪。他自己在造罪,可是心裡很高興,已經得到了多少多少,都不知道後面要還人家幾十倍,幾百倍,不值得高興,要很悲傷,那個利息太高了,你騙人家一百萬,還一千萬都還不完,划不來的,所以我們不要那個樣子,不要造了業還很高興,所以我們吃虧真的就是還債,不要難過。各位吃虧會覺得難過呢?還是高興?還是難過比較多。那個現實,人之常情,一定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要了解培養心口如一,我們在凡塵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個誠,學天地那個誠,因為白天黑暗、春夏秋冬,天地運轉的都很誠,地種胡瓜就生胡瓜,種絲瓜就生絲瓜,它也都是很誠,不會你種絲瓜長胡瓜給你吃,那我們就學天地的誠。因為誠,跟我們交往的人,他就會信任,你講話花言巧語,不誠。人家以後就不跟你交往,所以人的最基本就是要誠,要很誠心。
我們心言直,「如是乃至終始地位」如是就省略中間很多,終始地位,終就是結果,始就是開始。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我們修道都没有彎彎曲曲,都是很直心的,都是很誠心誠意的來,這就是講我們抄的第二句。
 第三句呢?「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我們來了解裡面的涵義。「以諸眾生」就是一切眾生的意思,「從無始來」
釋迦牟尼佛說我們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真的没辦法去找到它的源頭,都没有開始,無始以來。
曾不開悟」,就是不曾開悟,它是倒裝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追逐,色(形相)、聲音。
逐念流轉」
   追逐念頭,一個接著一個。逐念流轉,一直追逐念頭。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跟最初第一句講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是一樣的。性淨妙常,我們的本體很妙又是常住的。
「不循所常」,就是我們不按照常住真心,不循著所常,追逐所有的生滅。
「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雜染就是說不是每一生都當人,有時候會到天道,有時候會到三惡道,所以一直雜染,六道輪迴輪轉。我們要了解都是我們自己找的,逐念流轉就讓我們六道輪迴。
我們假如能夠「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把生滅都去掉了,我們守住常住真心。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就現前,常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的光明。
「常光現前」。這個時候,根、塵、識,六根、六塵、六識,「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就没了,當我們常光現前的時候,根塵識就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想」就是念頭,「相」就是形相,我們的念頭跟形相都是灰塵,我們的認識跟凡情都是污垢,「識情為垢二俱遠離」,想相也遠離,識情也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為什麼不會成?絕對成的。所以這句話後學是很欣賞。因為從凡夫,從以諸眾生到無上知覺為止,一個頭一個尾。從凡夫開始修,到後來就成佛了。所以我們按照那個樣子做就對了,有印象了嗎?會做了嗎?廣告在講:「最高品質,靜悄悄」。我們還有抄没講的嗎?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個是圓覺經。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因地法行,說我們開始修道的時候要怎麼樣修?
釋迦牟尼佛回答:「一切如來本起因地」,就要從因地開始修,「皆依」,全部依照,「圓照清淨覺相」。圓,圓融,圓滿地來普照。
清淨覺相」
   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圓照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永斷無明」
    就是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叫無明。我們把所有的無明全部都去掉,就是時時刻刻都覺,就是二六時中都保持在覺。二六時中知道嗎?二六就是十二,一個時辰有二個小時,二六剛好一天二十四小時,二六時中,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保持在中道,就是時時刻刻都守住我們的覺性。所以我們把心外放了就當眾生,我們把心收回來迴光返照了,就當聖賢。
   所以各位以後就了解:「心要外放了,要當眾生了,快把它收回來」。這樣會嗎?會不會收心回來?我們知道可以收回來,可是我們都不肯收,想說外面風景好看,要再看一下,我們要了解:「外面的景象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你在看外面景象就是在看我們的真心。可是我們都把外面的景象當成是外,不是我的真心,心外起法,那個就變外道。所以我們不要心外起法,了解原來山河大地都是我的真心所顯現。所以了解永斷無明了,才可以方成佛道,才可以成佛,可以成道。還有抄的没講嗎?(没有),那抄得很少啊!各位感覺抄得多嗎?不多不少剛好。這個就屬於「說通」,說通了没啊?「說通」了我們就要講底下的「心通」。
   所謂的「心通」就是我們已經領悟。我們了解凡塵我們所用的心,千差萬別,我們要在千差萬別的心中要能夠通,那個真的是困難重重。所以要從凡塵的妄心,要了解真理,要進入佛的世界,那是没有辦法的
   所以「心通」,要領悟真理就是要從真正的體會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開始,所以心通佛有教一個方法叫做教外別傳。各位有聽過嗎?(有),所以我們把釋迦牟尼佛的教外別傳引用,引用以後我們取了一個名稱叫做禪宗。我們從禪宗裡面的修持方法,大部份就是心通,所以那個心通就是從禪宗來修持
   第一次出現是在金剛經的第一分,那個就是教外別傳。各位有没有看過金剛經?了解它的意思嗎?蠻深的喔!它是般若就是破相,就是要我們都有般若的妙智慧,所以在第一分釋迦牟尼佛没有講話,釋迦牟尼佛是用日常生活的行為在教導弟子,從那一些很平凡的事項中領悟真理,最高的佛法就在第一分
    佛已經成佛了,可是一到「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所以我們了解從那個過程之中,佛不住在佛相,佛没有我相,所以已經把我相破除掉了。然後要所有弟子都努力修道,可是祂一句話也没有說,没有法,没有法相。然後又努力的乞食了以後,「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坐而坐」,就是要入定,就是要離開非法相。
   所以在第一分的時候,佛就已經表示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我空了,法空了,非法空了,一空到底。一空到底所呈現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連那個般若妙智慧都不住,呈現的是最殊勝的,所以在第二分的時候須菩提迫不急待的請問,我的領悟對不對?
   第一句話就講:「希有世尊」,那個希有就是很罕見。第一分一句話也没有講,希有從哪裡來?就是從日常生活的行為,所以佛已經在善護念善護囑,全部都已經把最上乘的佛法傳承下來,所以那個叫教外別傳,那個時候六十幾歳。最後在快涅槃時不是有拈花示眾嗎?有没有?他拿一朵大梵天王送給他的花,他就拿那朵花在那裡拈給大家看,那人天百萬莫知所措,大家都不知在做什麼?只有大弟子迦葉破顏微笑,有没有?(有)。所以各位要了解,那一朵花代表凡塵所有一切的動相,我們誰看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看到,所以他才破顏微笑。
   釋迦牟尼佛看到迦葉破顏微笑,祂才說:「吾有正法眼藏,正法就是要成佛的方法,眼藏我們求道就知道了,就是玄關,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唯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時候才把教外別傳的那個名稱說出來,教的裡面你找不到,在教外,教化之外。
   我們了解在凡塵教是非常多,可是所有的教化都勸眾生為善,没有可以讓你成佛的。就只有我們辦道,一代祖師領天命,才可以點開我們的玄關,可以讓我們從靈性的正門進出,很殊勝的,所以去渡人求道一定要講這個:「你求了道就不怕百年後没有路可以走,不然在凡塵不管你追求什麼名分地位,一口氣不來,没多久全身都硬梆梆」,我們也看多了,我們有求道只要他不反道敗德,都會身軟如棉。對不對?都有見過,那就是印證。所以我們了解凡塵對這個他還不是很了解,我們去渡人求道時就跟他講,絕對可以讓你返回理天,努力修還可以成仙做佛,没有努力修,還可以當下個元會的種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