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六祖壇經-2 行由品第一-2


各位前賢,上禮拜這樣講解適不適合我們聽?(適合),都可以聽懂,我們了解了以後,一定要實踐要做,我們領悟了没有實行跟没有領悟是一樣。
我們上個禮拜講到「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上禮拜我們有講到般若妙智慧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俱有的,可是我們在凡塵都没有用,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凡塵學了太多了。我們在凡塵所學的這些東西,它全部都是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用虛幻不實在的念頭,這樣子般若妙智慧就掩蓋不會呈現。當我們把凡塵所學的這一些虛幻不實在的放下,我們的般若妙智慧就呈現。所以各位一定要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回去有做了没有?一個禮拜了有没有?(没有)都没有啊,哇!浪費我在說,那是累積很久的經驗耶!五十年了!累積五十年的經驗說出來的話,雖然說出來很簡單,可是各位要實際做,當你實際做以後你就會了解,啊!真的很難,難不難啊?(難),没有做哪知道難,一定要做,一定要儘量找空閒的時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放下!放下!再放下!那個放不下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本性,我們的本來面目。上次不是說得很詳細了嗎?
   各位可能會看後學上禮拜舌頭一直在舐嘴唇,有的前賢說「那營養不良」,其實是我們這邊的風,後學在講話它跑進嘴巴裡,而且又有冷氣,這個冷氣會吸水,把嘴巴的水份都吸乾了,所以講話有點要用力,先用舌頭把嘴唇滋潤一下,是這樣的,那個各位不用管。很多前賢告訴後學,現場要放一杯水,冷氣就會吸收現場的水份,我們身體的水份就不會消失,所以各位如果要了解後學嘴唇在動的情形,你去對著冷氣機講話,不停的講話,大概不用三分鐘你就講不出話來,整個喉嚨都乾的,那個每一個人都一樣,跟營養良不良没關係。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掄刀上陣,亦得見之。』
   所以我們藉著六祖壇經,來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個都能夠領悟,能夠了解,然後我們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很親切一定會成佛。所以五祖叫弟子們取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個偈語,來呈給五祖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假如對整個真心佛性都能夠了解,那就付衣法給他,為第六代祖師)火急速去(趕快)不得遲滯(不能阻塞,要快)思量即不中用(經過我們頭腦的思量没有用,那個是識心,不是我們本性,本性是真心不生不滅的,那個真心我們就是要領悟,領悟了以後說出來的話就不一樣,我們没有領悟說出來的話都屬於生滅的),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我們見性見到真心佛性,就在言語底下,就是當下,當下都能夠見到,所以我們要了解,見到我們佛性,祂没有三心,就是没有過去心、没有未來心、没有現在心。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要去追;未來還没到;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又過去二秒了,「現在」又過去二秒了,不住!所以我們三心没有,就没有四相。没有三心四相,我們當下整個佛性都呈現,因為没有三心不被三世所攝受,過去世攝受我們不到,未來世攝受我們不到,現在世也攝受我們不到。三世都不攝我們佛性就圓滿,這樣了解嗎?假如我們的心有過去心、有未來心、有現在心,那三世都攝受,我們要進入六道輪迴,這樣了解嗎?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時就不要有三心,所以最好就是「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那樣没有三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整個圓滿的佛性都呈現。所以剛才後學看那個歌,真的它就講「圓滿的自我」那整個就是!領受一切都是圓滿的自我,没有受虛幻不實在的相,已經在裡面就有真理了喔!所以我們研究了以後會對真理的世界更透徹)
   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就是見性的人,當下須見。這樣的人縱然拿著武器跟敵人在打戰,在戰爭的時候,他一樣見性,時時刻刻佛性都呈現,不管你身體在做什麼,佛性都呈現。所以從這邊我們就了解,見性不困難,既然拿著刀跟敵人打戰都可以見性,那是不是很容易?見性很容易,只要我們不住相,不住在凡塵的相,我們都可以進入佛性,就可以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設作偈頌,枉用心力。』
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師,何煩作偈?』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退下來後大家就互相商量。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就是作偈語要呈給五祖,因為他們私底下就講:我們不用說了,我們作没有利益,因為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現在神秀上座都在教導他們,他們作的話就要跟神秀上座來爭,跟上座神秀爭那個位子。各位前賢,我們上禮拜有講,眾生的佛性都是平等的,不管什麼社會地位,不管有錢没錢,全部從總統到流浪漢佛性都是平等,没有差別的都一樣平等,人與人之間平等,人與物之間平等,物與物之間也平等,全部都平等。所以現代的人為什麼缺乏德性?因為心分別很濃厚,分別心很濃厚,心没有平等,所以我們德性都没有。我們只要在內心能夠平等,「我們尊敬所有的眾生,就是尊敬諸佛,因為眾生都是佛」。我們埋怨眾生,就是謗佛(毀謗佛)。我們有没有埋怨過眾生?(),都在謗佛喔,知道嗎?都不知道。這個記載在維摩詰經,維摩詰講的,只要你對眾生埋怨,你就在謗佛。不是後學發明的喔!維摩詰各位有没有聽過?維摩詰經裡面維摩詰講,我們要了解到眾生都是佛,我們對眾生埋怨,就是謗佛(毀謗佛)。所以我們不要有埋怨,這樣會做嗎?會不會?(會)很困難喔,不會啦,看大家搖頭說這個不困難。可是你實際在做的時候,內心產生要埋怨的時候,要趕快自覺,自己發覺「啊,不行不行,不可以謗佛」所以所有的徒弟認為一定是神秀可以得到五祖的衣鉢),必是他得
   我輩漫作偈頌(漫跟慢意思是一樣,就是不要去做的意思,不要去作偈),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要把作偈語的心息滅了。所以這個叫做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我們有没有這個心?說那個成佛有佛的根基,我們講說那個骨(佛的骨頭)。我們眾生都是眾生的骨頭,我們都高推聖境,認為没有成佛的時候。自居卑屈,自己很卑下委屈,都居在最底下,我們謙虛是可以!但是我們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我們自己假如看不起自己,那要別人看得起我們,那就不可能了喔,對不對?我們就是要先自愛才能愛人,你都不自愛了,別人哪能愛你啊!所以我們不能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所以叫我們作偈語,我們就作,會的話就作)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咸就是全部,全部都說:以後都是要依賴神秀來修道,各位前賢,依賴要有限度,最終我們還是要依賴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它才是可靠,剛才我們也看到那個八八水災。我們要了解到災難的呈現,這個是告訴我們要趕快修道,趕快渡化眾生。災難一直綿延不絕的來,不會停止的,而且會愈多。那我們就趕快修道,趕快把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都能修證出來,那一些是示現給我們看,一些受災難我們也要有同理心,也就我們在受災難一樣,了解到天地之間真的是不能依賴,依賴天地有天災地變,所以要依賴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了解意思嘛。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神秀思惟所以神秀自己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增加他的壓力)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没有作偈語的話,五祖就不了解他心裡見解的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所以神秀他還没作偈語的時候,他的分別心就已經呈現,他說求法即善,要覓一代祖師那就惡,是不是分別心?有没有?(有),就已經在他內心產生分別心,有那個求法即善,覓祖師地位就是惡,這個就已經分別心產生了,所以這樣是不是没有領悟到很深的道理?就是還差)。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他就想要覓祖師的位子,就是要奪聖位,五祖已經明講了,你領悟了就要把衣鉢傳給你,已經明講了,不是你在奪啊,可是他心中有這種觀念,要奪祖位,那就不正確了,內心深處觀念就不正確)。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太難了,很困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圖」流傳供養。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盧珍是一個很會畫畫的人,要請這個人來畫楞伽經,這個楞伽經,各位前賢,達摩祖師從印度傳來我們中國,所傳的就是四卷的楞伽經,一直傳到五祖,五祖就把主要的經典轉成金剛經,那在之前是楞伽經。因為達摩祖師說:對我們中國來講楞伽經是最適合,最適合在我們中國來傳。可是楞伽經它比較深,是屬於菩薩法比較深,五祖把它改成金剛經比較通俗,大家都知道。畫楞伽經變相,以及五祖的血脈圖,就是歷代祖師傳承,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在修道,所以修不成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經過四天)一十三度呈偈不得(所以這個叫做患得患失,那個心没有篤定,患得患失)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把它寫在步廊底下)從他和尚看見(寫在步廊牆壁,大家都看見了)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所以在心中裡面,他一直在思索,這個都生滅心,他用生滅心在修道,所以修不成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就是他的心所看到的)
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個六祖壇經的偈語,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們來了解它裡面的含意。第一句身是菩提樹,神秀把身當成實在的有,實在的身有。各位前賢,我們的身實在有嗎?有没有?(有),實相有我們的身體存在嗎?這個答案又是很有意思,為什麼?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四大各位知道嗎?(水火風土),五蘊呢?(色受想行識)這個都還透徹。四大就是水火風土,我們凡塵的所有元素就是四大,我們凡塵所有形成萬象都是四大,就是水火風土,那我們的身體四大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四大五蘊全部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很親切都跟我們在一起都是虛幻不實在,因為所有的佛經裡面都記載,四大就是水火風土,我們身體血液流動的,小便、流汗、這個都屬於水;皮肉筋骨屬於土;暖氣屬於火;動轉運轉的氣屬於風,我們把四大分散,各歸於本來,請問我們的幻身在哪裡?我們四大還給四大,水火風土各位都要還給四大對不對?我們能夠擁有嗎?一百年以後我們都不在了,對不對?不能夠擁有它啦!假如四大是我們可以主宰的話,我們在最年輕最漂亮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主宰它,不要動了!我要這樣就好。可不可能?(不可能)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直過,很快一直過,抓不住它,所以我們看得到的這個身體,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這個都要歸還天地,所以這個不是我。
   那神秀講,身是菩提樹,已經把身體當成實在的我,所以這個叫做没有見性。我們見性的話,各位前賢,我們的身是什麼身?叫法性身。我們心叫什麼心?叫妙明心。我們真正研究性理心法,身就是法性身,心就是妙明心。法性身妙明心這個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樣知道嗎?這個身體不是我,所以我們要說服自己說這個不是我,很困難喔!困不困難?明明是我,為什麼不是我?是啦,是我啦,是不是啊?這個不回答是對的,為什麼?因為一百年後,你還敢說「是,是我」,不在了對不對?都不是我了。還給天地了,所以身體不是我。要先跟自己說服,身體不是我,所以從身體產生的感官都會當家對不對?從身體感官產身的當家都不要聽它的。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鼻子喜歡聞,嘴巴喜歡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這個都不實在,而且都叫我們造業,造了很多罪業,然後要佛性來承擔。所以這個都不要聽它的話,因為它是假的。要告訴自己:「假的,你不要發號司令,你不要水鬼當久了要當海龍王」,海龍王是他有功德才當的,小鬼都沒有,小水鬼没有,不要讓它當家。我們住在凡塵為什麼六道輪迴不息?輪迴了這麼久?各位前賢,知道多久了嗎?多久?(六萬年)這倒還很不錯,我們老師教得好!大家都知道六萬年了,六萬年來我們都在六道輪迴裡面,怎麼都還没有回家啊?想不想回去啊?(想),我們要歸本位。
   我們每一位都是佛,要歸到佛的本位。只要我們把我們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全部都去掉就好了,我們就回到佛的本位。這樣了解嗎?知道歸家的道路了嗎?所以我們活佛老師一直帶我們,希望我們每一位都能歸到本位,都能夠回家,温暖的家在等我們。凡塵是苦海,我們不要沈溺,沈溺在苦海裡面,一定要回家。要很強烈的一定要想回家,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的志向就是要回歸本位──成佛,要回家。這樣告訴你久了,目標就明確,就不會被凡塵引誘。凡塵一直在引誘我們造業,所有的發明都在引誘我們住在凡塵,我們不能貪戀,只要貪戀凡塵就沾惹塵垢,我們塵垢沾惹了很多,本性就不清淨,本性不清淨當然就回不去了。
   所以一定時時刻刻讓自己自性能夠清淨,所以我上禮拜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本來就清淨,你要把它染污染不得的。但用此心,用菩提自性本來就清淨的心,用這個心直了成佛,很容易,容不容易?還没開始就都没力了,我們都還没修就没力道了,不可以!我們要勉勵自己把力道拿出來。
   所以神秀在第一句身是菩提樹,就已經告訴我們他住在形相,把身當成實在的,住相。因為我們住相心就有煩惱,心一離相煩惱就消失了。所以只要有人罵我們,我們住相住在他罵我們的內容裡面,絕對生氣,生不生氣?假如有人罵我們「你真的是豬耶!」我們就想豬四腳在地上,在那個豬舍很髒的,生不生氣?(不生氣)都不生氣呀?修養真好。所以我們要了解,相是假的,虛幻不實在,不要住,我們離相了,就可以回到本性,回到本性就回到本位了,都是佛了。
   第二句心如明鏡台,這個心,各位前賢,我們了解我們凡塵所用的心,都是我們有身體以後有六根,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把六識都當成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這樣來的,所以這個來源不正確,它是因緣際會才呈現。所以我們把這個因緣際會呈現的心,不要。所以上個禮拜後學有講,當我們没有六塵可以面對的時候就没有心,我們的心都是六塵生發出來,當我們六根六塵都已經消失了,請問我們的心在哪裡?不見了,對不對?這時候没有回答是不知道。就不知道有還没有,是不知道。所以我們剛才講心就是妙明心,妙明,妙就是不變之體,明就是隨緣之用。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那個才是我們要追的,那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上個禮拜有講,妄心無體,因為上個禮拜只有講理論,没有作個比喻,所以我們不太容易了解。
    後學作個比喻可能各位就比較知道「為什麼妄心無體」,因為我們這邊有茶杯,燒得蠻不錯,喜不喜歡?喜歡就是心,心喜歡。這個喜歡的心叫做妄心,這個會不會變化?(會),我們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我們還喜不喜歡?(不喜歡),請問剛才我們喜歡的心,跑去哪裡了?再怎麼找都找不回來,對不對?所以那個叫妄心無體。我們在日常生活都是用這個心,對著萬境產生,萬境變化我們的心就跟著變化,所以那個心都不真,是假的。
   我們年輕人到達結婚的階段,男女之間看對眼了,就相愛了,那時候那個心真不真?(不真),不真啊?那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很真,可以為他生,可以為他死,真還是假?是真喔,是真的真喔!我們有講過這個真是識心的真心,因為我們面對凡塵一直在變化,等到他們結婚以後要打拼買房子,然後男的也上班,女的也上班,然後二個各有新的環境,各有新的對象,哇,外遇了。不是可以為他生,可以為他死嗎?怎麼會去外遇呢?所以各位就要了解,就是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個心不可以用,為什麼?它一直在變化。仙佛來借竅都把我們內心掏出來,真的是非常的虔誠。當我們又投入社會工作賺錢,那時候仙佛啟發我們的心趕快把它蓋住,掩蓋起來都不見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拿這種心來修道,隨著外境一直變化,外境促成我們努力,我們就非常努力;外境考驗我們,我們就退下來了。這樣好不好?(不好),對,不好!
   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一定確實的來做,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我們的身已經是假的,所以從身產生六根來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又把它當成心,這個心又是假的,我們都在用,都被它騙了,所以不要,全部都把它放下,所以才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既没有我們現在有身的觀念,也没有產生對六境生下來心的觀念,全部都没有了,叫萬緣都放下,真的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全部叫做法性身妙明心,我們要的就是這個啦!用這個來修道一定成,絕對成!這樣聽懂嗎?(懂)會不會用啊?(會)要實現喔,要實在做喔!不能心又投入現象,一投入現象我們得失的心就很濃厚。一得了很高興,一失了很悲傷。所以我們得失心很濃的人,人很容易蒼老。所以你看他没有多久,你怎麼老這麼多?那個人表現得失的心很濃厚。各位前賢,我們得失心濃不濃厚?濃不濃?應該都不濃,為什麼?後學看起來各位都很年輕。因為很年輕就表示我們得失心不濃厚,不然有時候年歳是不多,外表形象看起來是很蒼老,那就是得失的心很在意。不要在意,那些很快就過去了,假的。真的就是法性身妙明心,這才是真的。不生不滅的心,我們就把它啟發,用這個心來修道,絕對成。
   所以從神秀講「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我們就可以了解,他住在形相,有没有住在形相?那個菩提樹,各位前賢,各位有没有看過?蜘蛛都不會上面結網,蜘蛛不會去菩提樹上面結網,所以菩提樹很乾淨,很清淨。我們的身如菩提樹,我們也不要說他不好,就是我們的身體都保持没有行壞、没有行惡,没有做不好。我們凡塵假如所有的凡人都不行壞,壞事不做是不是很理想?所以神秀講出來的,給我們眾生也有幫助,就是身體你都要行善,不要作惡。所以身是菩提樹,都是很清淨。然後心就好像明鏡台,這個明鏡,鏡子,各位都有照過嗎?(有),我們都有照過鏡子,鏡子是物來則現,物去不留。我們在凡塵,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最好就是學這樣,就是物來我們去應對,應對有一個剛好的竅妙,剛好竅我們就没有造業,物去了就不留,因為過去畢竟已經過去了,拉不回來。所以就不要留在心中,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所以心如明鏡台,他的意思也是要我們這樣,所以我們能夠這樣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是不是比較少煩惱?煩惱很少了,所以神秀這個偈語,我們不能說一無是處,還是有它可取的地方。
   底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告訴我們時時刻刻要去掉心中那個不善的念頭,那個負面的念頭都不能有,時時刻刻都要去掉,所以時時勤拂拭,不要使它惹塵埃,塵埃一沾惹了我們就不清淨,那性不清淨没有辦法回到本來。所以神秀的偈語就是這個意思。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偷偷摸摸的)。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就是我跟佛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自己迷昧了)宿業障重(往業障很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其實他自己本身没有反省,反省到他講的偈語没有進入到法性,都是在相,在身心之相,那個假相他住得很厲害)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五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天亮的時候)祖喚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見到這個偈語)報言:『供奉卻不用畫(供奉不用畫了,要畫楞伽變相以及五祖血脈圖,那個不用了不用畫了)勞爾遠來(讓你這麼遠到這個地方來)經云(金剛經裡有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我們都用的很透徹就是這一句,只要它落入形相,都是假的。各位前賢,只要落入形相都不真都是虛妄,這樣了解嗎?要記牢,我們記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幻」,我們就不會煩惱。我們所煩惱都是住相,住相才會煩惱,所以所有相,都是假的,都不真。所以不要為那個不真的相來煩惱)。但留此偈,與人誦持(偈不要擦掉,留給大家來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按照這個偈語來修,不用落入惡道。惡道知道嗎?就是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三惡道。按照這個偈語身體都很清淨了,然後心應對萬事也都還可以,没有造業,所以這樣的話不會墮入惡道。他因為都没有做壞,做壞才會墮入惡道。
   所以我們修道人對因果的定理一定要相信,有因就有果。所以我們要在因中注重,因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注重,不要種了業因,不要種了惡因,一定要行善。然後行善以後我們不記在腦海,不記在腦海就不會落入福報。就會進入我們性分之中的德,德性,所以我們都牢牢記住的話就福報來了,我們行多少善接受多少福報。所以我們了解按照神秀的偈語來修的話,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有大利益,可以讓我們累積善根)。』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要那些跟在五祖身邊的人,相互禮敬,盡誦此偈,就是誦這個偈語,就可以見性,這個是鼓勵大家先種善根,你善根種得多久了,那個根性自然就會比較敏銳,較銳利領悟真理就比較快)。」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言:『實是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去。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祖三更喚入堂(五祖三更半夜的時候,喚神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問他:這個偈是你作的嗎)(神秀就回答)實是作,不敢妄求祖位(他一開口就不敢妄求祖位,是不是心中他有那麼樣的想?才會那麼樣的講出來,對不對?所以是他心中希望得到那個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看看弟子有没有智慧)。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五祖就講還没有見到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還没有進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你這樣的見解,要找無上的菩提,那是没辦法得到,了不可得,一定没辦法,像我們剛才那個解說就了解了,對不對?可不可以得到無上菩提?還差得很遠,因為他住相,住在身相,住在心相,都住了,没有進入法性身妙明心,没有!所以無上菩提還很遙遠)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言下,就是當下,當下我們認識自己的本心,所以這個很重要,本心就是真心,不生不滅的真心,叫做本心。那我們生活之中在用的那個識心,它不是本心,它是妄心,妄是因緣會合才有,因緣消失就没有了。所以那個心不真,不是我們本心)見自本性(要見自本性,本性後學就講過,就是那個本來面目,那個就是本性,要成佛就是那個在成佛的)不生不滅(祂屬於不生不滅)
   於一切時中二六時中,整天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都在中道,中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全部都在我們佛性之中)念念自見(所有二十四小時我們都見到自己的佛性)萬法無滯(呈現在凡塵的萬象萬事,都不會阻塞,都流通啦,祂都很暢達通達,這樣了解意思嗎?這個我們要了解是從本性發揮出來的萬法都無滯)。
   一真一切真,所以只要我們修道,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到後來,就是一真一切真,全部都是真。我們現在入手的時候,就要全部的相都是假,從假相入手。因為從假相入手不住相,不住相以後我們才又回來,回到有性必現相,我們有佛性了,它就會顯現形相。所有的形相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有没有聽過?比較少,所以要了解到這個一真一切真,就是已經修到我們可以離相了。所有萬相都可以離了,可以離了以後我們回來,回過頭來所有的萬相都是由我們的真心所呈現,是我們的真心呈現形相,所以見相即是見性。
    那我們入手的時候,是不要用這個!我們入手的時候見相即是見性,那個都不切實,因為我們都住相,看到形相都說這個是漂亮的、還是醜陋的、是老的、還是年輕的、是男的、還是女的?都會在相上用功夫。我們要了解在相上用功夫是產生煩惱的時候,所以那個不是見性,那個不對,要到後來已經全部知道凡所有相都是假的,這個時候才能夠回轉到有性必現相(我們有佛性了就會現相)。所以相都是佛性,那個時候才叫一真一切真,這樣知道嗎?知不知道?不敢回答就是要說知道嘛?還没有很透徹,要說不知道嘛?也一點點啦!是不是這樣,後學用猜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在凡塵從性理心法的角度,我們了解你已經透徹的明心見性,都不會住相,不會住相了以後,凡所有相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甚至連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所以叫一真一切真,全部都真,没有假的。那個時候,見相即是見性。所以那個時候叫萬境自如如了,很理想,整個都是真心佛性,要不要分別?不要了。就不用分別,没有分別心。所以佛一證道,一真一切真,没有分別心,所以成就了成佛了。那我們的分別心是很濃厚,因為很濃厚,所以離成佛的距離遠不遠?還很遠喔!有没有要縮短?要不要?(要)要縮短,所以我們就要認識真理,然後去掉分別心,分別心你全部都去掉了,進入真理了。我們就跟佛的距離又拉近了,所以這個是要自己努力的。
   萬境自如如,剛才一真一切真以後,這個萬境全部都是真心佛性,所以這個時候很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就是不可思議,我們到後來才愈會了解說很奧妙。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如如,如如不動,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我們的真心祂是如如不動。後學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讓我們了解「如如不動的真心」,各位前賢有玩過相機嗎?拍照,拍相片有没有?大部份都會有玩過照相機,我們在按快門的一剎那,是不是鏡頭不能晃動?對不對?我們鏡頭晃動了會有什麼現象?就是影像會模糊,我們照出來影像模糊。假如我們的真心佛性在我們身上,是在我們身上。各位前賢,在我們玄關,我們頭有没有在動?有没有?頭有没有在動?(有),我們頭在動我們照出來的影像是不是很模糊?現在我們頭動看到萬象是不是很清晰,了解到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了解嗎?就是因為我們的真心是如如不動,所以不管我們身體再怎麼動,影像都清晰,這樣知道嗎?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那個妙明心非常寬廣,寬廣到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妙明心,都是真心。寬不寬廣?很寬廣。所以我們要趕快修,因為我們現在都把祂侷限在身體裡面,窄不窄?很窄。
   我們要把祂啟發讓它出來,不要再把祂綁住了,讓祂出來,我們要守住玄妙的關鍵,不是玄關嗎?有没有?各位要守住玄妙的關鍵,就是如如不動的真心,守得住嗎?没有把握啦!因為如如不動之心,祂是不動,可是我們的識心動得太厲害,所以守不住。我們要降伏,降伏我們這個搖動的生滅之心,要降伏。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的真心,祂才可以顯現,都是要自己努力的,這個是要我們自己努力的。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能夠到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這個地方是五祖講的,所以六祖壇經裡面已經把我們整個佛性闡述得非常詳細,很清楚。因為我們的文化背景都一樣,所以聽起來會親切容易懂,又講得没有拖泥帶水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去。又經數日(又經過好幾天)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所以得失心還在心中,所以不了解的話,都是用得失生滅的心,用那個心會苦了自己,會很煩惱。各位前賢,我們不休息,假如想上一號自己就去就好了。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獦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復兩日(又經過兩天),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就是六祖在踏碓的地方),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所以惠能時時刻刻都有般若妙智慧,一聽到就知這没有,這住相,没有見到本性,一聽就知道了),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獦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所以我們在凡塵跟所有眾生都是要好好相處,結個來生緣)。上人惠能把那個童子稱作上人,各位前賢,上人就是菩薩,人之上菩薩),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名日用,(張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我也有一個偈語,希望別駕為我寫)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不認識字的人,他會作偈語)。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所以我們要記得,我們想學無上菩提,就是要想成佛,不可以輕於初學,就是那個還没有學的人,我們不要看輕。就是平等,一定要看成平等。他是小孩子也一樣,只要他講出來是合乎真理的,雖然是小孩子講我們也要去做。假如年歳很大講得不合真理,我們可以不用聽。所以我們要了解真理不管是誰講出來,我們是聽真理,不是看人)
   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是他下等身份,没有錢也没有社會地位,那個叫下下人。可是他有上上智,最上等的智慧)上上人有沒意智(上等根器的人,他有没意智,這個没意智就是盲點。我們要了解,社會地位很高又很有錢,可是他會有盲點,有不知道的地方,那個沒意智就是他所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下下人我們不要看輕,然後上上人我們尊敬,也不要去巴結)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我們看輕人就有無量無邊的罪,因為不管上人下人都是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我們看輕他,就是看輕佛了,就有無量無邊的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你把偈語說出來,我為你寫)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所以我們人還是很現實,為你寫是寫,你領悟還要先渡我)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惠能這個偈語是針對神秀那個偈語來講的,菩提就是覺,它没有樹,不要走入形相,没有樹。明鏡也没有一個台,它只是一個比喻而已,所以明鏡亦非台,本來都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各位前賢,這個偈語有没有見性?有没有?(有)有啊?後面五祖講「亦未見性」,是騙我們的嗎?一代祖師可以騙人嗎?可不可以?一代的祖師可以騙人嗎?(不可以),那既然五祖講「亦未見性」,我們都說見了。到底見了没有啊?有没有啊?(有),還有啊?真的有啊?我們認定了嗎?認定他一定有啊?各位前賢,這個偈語是跟神秀相對,它是相對,神秀著有,六祖著空。著空,我們按照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要不要再修道?用不用再修道?都已經本來無一物了,要不要再修?不用了。不用了我們會成佛嗎?我們會成佛嗎?不會,所以有没有見性?(沒有)。
   我們研究過六祖壇經都講,喔,很高超已經見性了。我們要了解,確實我們的佛性是這樣没有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是我們要加一句,「修證即不無」,它這個是闡述染污即不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在講染污即不得。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你要把祂染污染不得,没有辦法去染污,因為祂不接受你染污,所以我們只要發現祂就可以。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所造的這些業太多,染的塵垢也不少,我們那個習性已經離佛性有一段距離。所以修證即不無,要修要改掉脾氣毛病,我們佛性裡面没有脾氣毛病,可是我們六道輪迴久了,我們都會沾惹一點。各位有没有脾氣毛病啊?(有),多不多啊?(多),多就要努力修!要去掉,不是我們應該有的。
所以,六祖講這個偈語「菩提本無樹」,菩提就是覺,没有落入形相。「明鏡亦非台」,就是我們的心那個明鏡,它也没有形相,没有一個實在的存在,所以他講全部都是空,都是無,都是没有。
   各位要了解這個没有是跟前面的有相對,各位前賢,我們「不要著有、不要著空、不要著亦有亦無、也不要著亦空亦有」,請問到底是有還是没有?(有),有啊?不是不要著嗎?有就著了啊,有没有?(有),還有喔?這麼厲害啊,有没有?(有),還有啊?第一個不要著有,就已經把那個有去掉了,我們怎麼還一直有呢?表示我們不接受真理。所以各位要了解到,後學這樣講「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無,不著非有非無」,這個叫做四偈詮,講不出來了對不對?講不出來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没辦法講了,還有心想怎麼想都没辦法想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整個都出來了,這樣會了没?就是這麼奧妙,奧不奧妙?没辦講了,没辦法講。言語道斷,你能夠講的,全部都没有進入。到你不能夠講的時候,那個就是中道。中道,我們要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這個,言語道斷,然後心行處滅,心能夠想的都不對,已經不能想,不能想的,剛才不是有講不可思議嗎?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這樣知道嗎?已經全部把我們非常奧妙不生不滅的真心整個呈現了,整個呈現,所以我們要體會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這邊得天獨厚,為什麼?後學在台北已經講那麼久,都還没有講到這樣,還没有講到這個程度喔,我們這邊答案都已經出來了。所以一定要按照不著於形相,不著於頑空。
    所以我們要知道,當我們還没領悟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看的外面的空,它是屬於頑空。頑空就是空之間没有東西在,我們領悟佛性以後,我們剛才不是說如如不動嗎?已經把整個佛性都推廣到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所以那個空就不是頑空,而是真空,空中不空。空中有佛性在,妙有不有,没有形相。這樣知道嗎?所以我們在還没有了解之前,一定要薰習,把那個真理在我們八識田中都能蘊釀,讓它以後能夠成熟。所以六祖的偈語著空,對神秀的著有,剛好合起來中道,這樣了解嗎?不要著空,也不要著有,剛好中道。中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真心佛性的本體。那個中道我們要體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也是一樣瞧人不起,看六祖很矮,形相又不是很英俊),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所以這些徒眾都是用猜測)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所以五祖用鞋子把它擦掉,說:亦未見性。雖然它已經講到我們佛性的那一種狀態,可是直接講的話,那就著空。你要有輔助讓我們不著相,然後也不著空。這樣才是中道,他直接講的話就是著空。要有神秀的偈來相對,才符合中道。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我們都會有先入為主的主觀意念。這個有時候都是我們最大的障礙,我們之所以没有辦法走入真理,就是被自己的障礙障住了。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次日(隔天)五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看到惠能腰綁著一個石頭在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就是講我們求道的人,就是求佛法要成佛的人,為法忘軀,都要為這個佛法,忘掉自己的身軀。我們有没有到這個程度啊?要為法忘軀那個才叫法器,是法器才會成佛,為法忘軀就是把佛法擺在第一位,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擺在其後,後面不重要,佛法成佛最重要)。乃問曰,米熟也未(米到底熟了没?這是雙關語)。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我們鄉下老一輩都有用篩,篩就是把粗的留在上面,細的流下去那個工具,以前都有)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五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用手杖就擊碓三下)惠能即會祖意(領會五祖的意思)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在講說金剛經,那個聲音可以用袈裟把它圍起來嗎?聲音可以用布把它遮住嗎?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在點道,我們那個求道的那個點道,所以我們了解,我們有求道的才知道,他在點道,已經把印可你可以成佛在惠能的身上去實現),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所以我們前面那個偈語,假如六祖惠能都已經領悟了、都已經見性了,為什麼這邊還要寫言下大悟?應無所住就是空,而生其心就是有。所以空跟有合在一起,這樣了解嗎?應無所住就是空,不要住。而生其心就是有,生心了有,有是在空中,空中生有,所以不著空也不著有,這樣了解嗎?這樣子言下大悟,這個時候才領悟,既然是這個時候領悟,那之前寫的偈語,會是領悟嗎?所以我們從經的本身來探討經的內涵,就是要正確,要實際的知道它的真理所在,要正確。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領悟以後第一句話就是一切萬法,凡塵的所有萬象萬事,這個叫一切所有萬法,不離自性,不離開我們的真心佛性,所有的萬象萬物都是真心佛性,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要到我們研究到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很透徹的了解。不然我們現在聽到都會有疑惑,山河大地為什麼是我的真心?疑不疑惑?半個小時要給各位問對不對?還有八分鐘。後學再講八分鐘,記得提醒,不然我一直講下去都忘記了)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就是為什麼,期就是期待,為什麼我們都期待,這個表示我們所有的眾生都向外追求,為什麼我們都期待我們的本性。我們在一般來講這個本性都會講是佛。為何期待佛,本來祂本身就已經清淨了。所以我們了解,為什麼在期待我們追求外面的佛,不向自己的內心來追求?我們自己的內心的本性本來就清淨,就是可以成佛的,本來就是佛)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為什麼我們又向外去期待,原來我們的本性祂本來就不生不滅,就已經在了,今天我們講過神秀的偈語以後,我們就要把我們虛幻的身心去掉,這個假的不要,要用法性身妙明心,這樣就走入不生滅,我們自性裡面的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的真心佛性就具足成佛的條件,佛的所有一切就在我們本性之中,我們已經全部具足了)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本性没有搖動,没有動搖,剛才我們講,用照相機的原理,來了解如如不動,我們本性如如不動,没有動搖的,可是我們都没有認識,没有去研究)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的萬法都是我們真心佛性生發出來,都從我們佛性生發,所以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道已經領悟本性惠能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以我們不認識自己的本心,學法没有利益。各位前賢認識了没?(認識),什麼樣叫做本心?不是剛說完嗎?妙明心是我們的本心,我們一定要用我們那個妙明心。所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已經認識自己的本心,能夠見到本性。心性就一如,本來就同體),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所以我們只要認識自己的真心了,我們見到佛性了,就叫做佛了。丈夫、天人師、佛都是佛的名號,佛有十個名稱,那個是其中的三個)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五祖傳給惠能六祖)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所以我們就要了解,護念要善自護念,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為没有形相,從我們最親切的念頭產生,所以善自護念。我們了解到,佛經裡面的「正念」,就是没有念頭。我們没有念頭就叫正念。我們有念頭就叫妄念,就叫邪念。所以假如我們没有先研究一下佛經的話,這一些觀念我們都不會接受。為什麼我們生發的念頭都是妄念?都不真,我們會產生懷疑。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闡釋的話就了解,這些都是變化,都隨著外境變化,然後又是生滅,一念來後念又接起來,一念一念都不會停留,所以那個都不真)。廣度有情(一定不要只有善自護念,還要廣渡有情。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渡化眾生是很重要,之所以能夠成就,就是因為我們渡化眾生。我們發心使所有眾生都成佛,有很大的發心,我們才有很大的力量,然後成就才會很高。假如我們只有自私想自己解脫就好,那成就都不大。我們要了解,因為佛性都是本體,都是同體,我們因為是同體的,所有眾生都是我們佛性裡面的眾生,都是我們本體裡面的眾生,所以要使本體裡的眾生都成佛,我們才成佛。
   所以要渡化眾生,這個很重要,把那個心開闊,渡所有眾生都成佛,眾生受苦了,就是佛在受苦。所以我們了解我們成佛了,也是要渡化眾生,要使眾生都能夠成佛,因為是一體的,十方諸佛都是同一個法身,都是同體的,所以不要有分別)流布將來(使將來的眾生也都能得道)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所以這個偈語五祖講說,有情,有情識的眾生,我們有情然後有認識,有情就是有情識,就是我們知道我們了解凡塵的一切,那個叫有情,有情識,有情眾生,知道意思嗎?有情知道嗎?有情就是眾生,就是我們有認識會動,只要會動的都是有情,像畜生牠也一樣,牠是有情的眾生,然後有情的眾生下種,播下種子,種子是佛的因,成佛的果位。種子是善的因就成善的福報。種子是惡的就接受惡報。所以看看我們下什麼種子?所以有情來下種。因地已經下種了,果還生,果就會產生。無情亦無種,假如没有情識的也没有佛的種性,無性亦無生,它就不會產生佛的果位。
我們講解一個半小時剛好到,剩下三點半到四點有半個小時,就是給各位前賢提問,有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可是後學先講喔!不一定什麼都知道,没有那麼厲害,只是有關於修道方面的裡面的內容,因為後學浸潤在這邊很久,所以大概都會知道。你問的問題要怎麼來解決?怎樣解開我們的那些疑惑?誰要開始問?假如各位前賢不好意思起來發問的話,你可以寫字條送到後學前面來。
  【問】五祖為惠能解說金剛經就是點道,可是這裡没有辦法看到真相。
劉講師答:所以這個叫做記號。我們了解一代祖師,就是先佛給後佛授記。事先成佛的給後來成佛的授記。這個授記就不像我們現在是沾到上天大開普渡,現在我們是沾到上天大開普渡。所以借著求道儀式,我們都還没有三千功八百果,功果圓滿没有,先讓我們得道,我們才努力修,修才會成道。那歷代那個單傳獨授的時候,他是已經修到成佛的程度,所以才授記。他們的授記就没有像我們要有這些儀式。那是印可,那是心中已經到達,他給你印可,重點是在這裡,已經成了。這樣可以接受嗎?
   【問】 :劉講師請問一下,他一開始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後來又講「心真一切真」這個是不是跟禪宗公案裡面講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最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有没有在打破這些執著的觀念的意思在?
劉講師:這個很好。我們開始的時候,都有講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個時候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著相,所以很喜歡到處去觀光,這個是著相。我們開始修道了以後,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假的,所以那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為什麼?因為都是佛性裡面呈現的,那個都是假相,所以不真,所以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那個是經過我們努力修持以後,那麼到達最後成就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山讓它是山,水讓它是水。山是山,水是水,你完全心境一如。
    所以後學在北部有跟各位前賢說,我們修可以修到心境一如,心跟境已經融成一體。不犯思惟。我們「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但不持善,積之歳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就是我們在觀照的時候,萬境都我們的心已經變成一個,没有境也没有心,已經融成一體。只要我們做這個觀照,時間久了,久了以後心跟境已經真的融成一體了,不是觀照而是真的融成一體,那個時候我們就心開,心開了以後我們佛的果位就呈現。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那個時候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可是那個時候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跟前面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住相的山水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在心裡面有很大的差距,前面的山水是外境,心外起法。後面的山水是整個都是內心,所以差別很大,這樣了解意思嗎?了不了解?這樣可以嗎?
  【問】 :頓教和漸修要怎麼修?
劉講師:頓教法門,我們要了解就是從凡夫地一下子跳到佛地。那個漸修就是有次第,慢慢來,一步一步來。這個就跟根器有關係,六祖惠能所傳的都是頓教,祂是從凡夫地一下子跳到佛地。神秀所說的教導弟子的都是漸修,漸漸地一步一步修,我們可以採取二個。理在頓教,就是接受六祖的頓教一下子到佛地,可是我們心到佛地了。我們的行為還没到。所以我們的行為就用漸修,把脾氣毛病去掉,用頓教的話,那個馬上全部要去掉,我們怕精神受不了。我們精神太巨烈了,一下子所有罪過都去掉,很巨烈。所以我們就採取漸修的方式來改毛病去脾氣,這樣可以了解嗎?
   還有没問題?都没有問題啊?很理想喔!因為有問題就是我們有結,打結了。在修道的路途已經有打結了,不知道怎麼去解決?所以才會有問題,假如說我們問題都没有,表示我們心通了。心都能夠流通,心一通了就可以到佛地了。所以最重要就是心通,没有結。我們在凡塵就是二個字,一個就是「結」,一個就是「使」。就是這兩個使我們在六道輪迴,我們把這兩個都去掉。 
   這個「使」比如說我們想要買一部車子,趨使我們趕快去賺錢有錢來買。那個就是已經被車子在趨使了,我們有什麼願望,被那個願望趨使,被它趕著跑,我們有没有這個現象。我們凡塵大概都是這個。想要什麼就趕快要想去買,想去買那個就是趨使,我們想要享用物質。我們要先被物質享用。所以要先去賺錢,賺錢的時候就趨使,被金錢趨使,所以能夠自由自在很不容易。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能夠儘量使自己自由自在。
   【問】:請問「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這段的意思是?
劉講師:因為一般我們凡塵都是以貌取人,以這個形相來決定這個人的成就。以這個形相來想這個人的行事風格,所以一般我們都會落入框框。那這邊五祖弟子看到寫這個偈語出來,他就會講說,不得以貌取人。就是不要用形相來看人的成就。何得多時,就是要不了多久,他就變成肉身菩薩,就是我們的法身還在,就已經成菩薩了。我們很多前賢也都是肉身菩薩。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後學那個時候求道,民國六十三年元旦,那個時期北部道場很少,南部大道場很多,所以開法會都帶班員到南部來。後學帶班員來南部開法會,真的是很感動,都是一些年紀很大的道親,他們在廚房忙。都是年紀很大,跟我們聊天時,他就講他們經過的年歳已經這麼多,從來没有看過死了那麼久,還可以身軟如棉。所以我們求道的時候就跟求道的前賢講,只要我們求道,玄關我們靈性的正門一打開,我們就可以從正門出入,所以身軟如棉是一個證驗。老年人他們都看了這個證驗,所以死心蹋地修道。你跟他講什麼道理,他說道理我聽不懂,可是我知道這個是真的。只要我們佛殿有活動了,有開法會一定來幫忙,搶著事要做。跟我們現在科技發達都認為這個没什麼,很多前賢都會講,求道跟没有求道又有什麼差別?有没有差別?(有)不但有還很大的差別。
   我們求道才可以從正門出入。所以後學常講,我們時常聽到眼睛是靈魂之窗,既然有窗就有門啊!我們没有求道的人不知道正門在哪裡?後學以前在後天廟就了解說,假如我們已經停止呼吸了,眼睛張開。那表現我們身體的靈性是從眼睛出去,眼睛一出去就是要轉世天上飛的飛禽小鳥,牠在天上飛可以看到地上小蟲,是不是眼睛很亮?在世的時候都很喜歡用眼睛。所以没有正門可以出去,他就跳窗出去,假如我們在歸空的時候眼睛是閉著,耳朵稍微張開,就表示他去轉世耳朵很大的畜生。耳朵很大什麼?豬馬羊牛,耳朵大不大?大。轉世那些耳朵很大的,假如說眼睛也閉著,耳朵也没有特別張開。是鼻孔張開,那就轉世化生,蚊蟲之類的。假如是嘴巴張開那就是濕生。水裡面的動物,在凡塵很喜歡講話,没有求道,轉世以後上天會讓他的嘴巴講個不停。所以就到水裡面去轉世。假如從泥丸宮,他在凡塵有在參禪打坐,很努力修持從泥丸宮出去,當氣天神仙。那從肚臍出去,就是在凡塵他很會做人,所以又讓他當人。有没有遇到在稱讚人你很會做人,所以上天成全大家的意思,又讓他當人。所以從左道旁門都是六道輪迴,唯有我們求道從正門出去,才可以到達無極理天。最理想了,我們一定要修喔!修才會有成就,不修的話就做下個元會的種子。這樣了解意思嗎?
    【問】:現在我們修的是六祖的頓法,那佛教那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怎麼不修六祖的頓法?
劉講師:我們要了解各個的喜好都不同,而且他累世之間所種的善因也不一樣,雖然有很好的佛法,可是他的善不足,他就没有機緣接近。我們要了解能夠接受上乘佛法的薰習,就是我們累世有種善因。我們累世没有種善因我們坐不住。會覺得那個凳子都有針會刺到屁股。會痛所以就不想坐,我們坐得住,表示累世有累積善根,所以各位前賢一定要知道,我們要累積善,讓善能夠生根,讓善根能夠成熟,善根成熟我們才可以接近上乘佛法。你没有做這些功夫,就是有擺在你的眼前,你也不接受。也不會去修。所以行持都很重要就是要累積善,不要記在腦海。
   【問】:劉講師您好!後學剛剛聽了您這堂課,您提到神秀法師這首的偈語是著有,六祖大師這首偈是著空,後來我們發覺是六祖大師他得法,得了衣鉢,後學會想是不是著空的,他在程度上就比較接近中?因為著有著空兩者都不合中道,可是六祖大師因緣上就有這方面的際遇。謝謝!
劉講師:他這個問得很好。對我們大家很大的影響,因為我們要了解,著空是最危險,著空就是消極。所以會自殺的人就是著空,没有希望了,什麼都没有了。是不是很危險?因為我們要了解,六祖惠能那個偈是跟神秀的偈相對,要把整個佛性呈現,雖然那時候没有把空跟有含在一起,没有講中道,前賢問的是著空的人比較接近佛性?他是那種錯覺,可是我們真的在凡塵,千萬不可著空。佛在佛經上講:寧可著有如須彌山」,須彌山很高大對不對?著有很容易救。「不可著空如芥子許」。芥子就是菜子。各位有没有種過菜?這個菜子是非常的緲小。不能著到很小的菜子的空。不可以,為什麼?没有藥救。
    著有很容易施工,著空没有藥救。所以不要著空,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這個前賢問的問題很好,不是著空的人容易成佛,而是著空的人要趕快去守住他,預防他自殺。他既然什麼都没希望了,是不是要趕快預防?不要使他身體不見了。我們借假修真,身體不見了,就不能修道了,所以不要著空著空很危險
 【問】  :劉講師好!後學想請問妙有不有,没有形相,何謂妙有?
劉講師:妙有剛才我們就有講,就是空間裡有,没有形相。這個空間裡面有,可是没有形相啊。後學講一個我們一般的理論,我們不是說色空不二嗎?色跟空它是一,我們的理解色就是有形相很明顯,空就空啊!怎麼會是色跟空是不二?我們就了解我們這個空間裡面,雖然什麼都没有,可是各位前賢!這個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知道嗎?假如說有一個空隙太陽光照進來,就可以看到灰塵對不對?灰塵累聚就是土啦!然後我們用冷氣或是用除濕機,可以把水集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水對不對?這個空間空氣裡面有水,然後風更容易,你一手動一手不動,有没有風?(有)所以這個空間有風,這個空間大家還穿短袖,有没有火?就是因為有熱氣我們感到熱,縱然在冰天雪地一樣有那個熱,火都在。所以我們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這個水火風土就叫妙有。有啊!你没有看到啊!有没有?(有)這樣了解嗎?可以嗎?
   【問】:六祖著空為什麼還得法?
劉講師:因為他已經見到本性,雖然他講的有著空。確實他已經把佛性的狀態,那個菩提就是覺,不要落入形相。我們的心就是明鏡,但是没有台,没有形相。佛性真的没有一個東西,本來無一物,所以没地方法惹塵埃。這個就是對本體的了解,雖然這個都是空,可是他已經對本體有了解。所以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心佛性,講話之中就會呈露出來。就會呈現,所以心性的東西是騙不了人的,你不了解性理心法,你跟人家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從你的講話之中就知道明明你不知道。從講話裡面,因為言為心聲,言語就是我們心的聲音。心的聲音就是你的語言,你的心是什麼狀態,你的語言就會講什麼。我們在凡塵假如很會說,「不用計較啦!都是空的,一口氣不來都什麼也帶不走。」那一種人他最計較,我們觀察就是這樣,「我們一定要孝順喔!」那個人最不孝,所以要推廣。所以看我們社會在推廣什麼?那個就是我們最缺欠的。學校不是在推廣品格教育嗎?就是因為我們太差了,所以要推廣。
   【問】:剛才有講五祖為六祖袈裟遮圍點道,我們現在的人如果有六祖一樣的智慧,需不需要別人的點燈求道?
劉講師:這個問題很好,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你有資格點道,要接受上天的指派。上天指派天命明師,那個不是說著玩的。所以我們求道的時候也是點傳師帶著我們一請壇,一請壇的時候我們老師就來,是老師借著點傳師的手,把我們的玄關點開,是一代祖師在做的事。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沾到是上天大開普渡,因為災劫一直頻臨了。降臨到凡塵來,因為不忍善惡俱焚。不管你善不管你惡全部都要遭劫。所以降道拯善信,降劫懲惡頑。所以我們要了解上天慈悲,現在再不救來不及了。所以就是要趕快求道,你求道了以後我們那個種子都在。很重要的喔!不要看輕我們求道的那個儀式。這樣了解意思嗎?
   【問】:劉講師後學有三個問題,剛才劉講師說一真,我們要從哪裡修才有辦法達到一真。再第二個問題說我們要修到如如不動,要怎麼做才會如如不動?你剛才說要走中道,要怎麼去走?
劉講師:因為你問的三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一個只有一個,你的三個問題,全部都在這裡,要到『一真一切真』,走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的本體一個。然後你要到達最後的那個現象如如不動,因為我們的真心佛性本體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不用動如如不動。所以也是一個,這樣了解嗎?時間到了,下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