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金剛經-3 第三分大乘正宗 第四分妙行無住

我們上個禮拜講到十二類生,因為我們這邊沒有統一拿,又拿一本來講,那後學講經的本文解說,各位可以看裡面它有比較大字的是經文,比較小字是解說。後學以前曾經很長的時間都在講金剛經,所以對金剛經算蠻熟悉,那後來因為我們這邊也都有聽過,所以那個時候沒有準備要在講,那這一次是因緣際會,在台中開始又重講六祖壇經的時候,我說我們這邊也來重講金剛經,雖然有聽過再講畢竟會不一樣,那又現場比較有契機、比較會聽的進去。各位我們講過兩次了,聽得懂嗎?(懂),因為已經都有、事先都有聽過了,再來聽就會比較熟悉,那有一些又重聽的話可能領悟又會不一樣,所以後學都鼓勵只要你是不了解的一定要問,這個不了解就是結,你沒有把這個結打開,不能順暢。大道都是很順暢、很通流的、沒有阻礙,那我們假如說有擱著的,修起就不會很順,所以有疑就必問,可是一定要在問的話就不要太離題,離的太遠後學會想說,這個應該不是研究性理心法產生的問題,像我們一般社會人士你一問的話,我們有佛性嗎?啊!聽到都沒力了!對不對?都不知道自己以佛性!可是這個很普遍!

   那我們了解說為什麼會落入十二類生,起因都是我們一念妄動。『一念妄動』,我們就是瞭解到,一念無明生三細。後學都一直講各位熟悉了沒有?(熟悉了!)就是業相,我們的念就是業,業相;然後既然有這個業相,它就轉相,轉相了以後就現相;所以我們之所以落入凡塵,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那有業相,我們要一直看這個業的相,業沒有形相!沒有!然後就把我們的般若(般若妙智慧),把它轉成能見之見,我能夠看見就一定有所看見,就變成能所,有能所就是生滅,所以本來是一體沒有生滅,可是已經變成生滅,那既然我們要看,那看的時候,就瞪目發勞,就是我們眼睛都不眨眼,然後一直瞪著看,看到會眼花,眼花的時候,空中就出現形相,所以叫結暗為色,把那個暗相就變成有形的形相。那麼在一念無明生三細的時候,都還沒有現相呈現,是到底下境界為緣長六粗,它才有形相,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有了才有眾生,有眾生了以後才有業果,那就這樣綿延不絕一直延續,世界、眾生、業果就這樣,那我們研究過楞嚴經,我們只要不隨,不隨世界、不隨眾生、不隨業果可以回到本來,這個是頓教法門。

   可是我們可以說在凡塵,我們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都會被整個社會拉著走,我們要不要跟著走?(不要),不要啊!可能嗎?可不可能?所以你要了解到,大家一個方向在走的時候,我們假如說一個逆向可不可能走?會被大家又拖著順的方向,逆方向就沒辦法行走。所以我們了解說,不隨,不隨的話要先認識真理,真理認識了以後內心篤定那內心篤定了以後,那個不隨從內心做起,不是從形相做啦!內心你能夠不隨了,那你自己有主張,跟真理是契合的,你有這個主張,那個時候就可以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各位都知道嘛喔!那千萬人的反對你都不管了,你要走你正確的道路,那個要多大的認識跟勇氣。

   所以我們瞭解到自己一定要透徹認識真理,那我們了解,真理的、它的最親近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要對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一定要透徹的能夠掌握!各位都掌握了沒有?沒有啊!認識了沒有?(認識了),就是認識了,還沒有掌握啦喔!所以我們了解認識是一個入手,先認識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輪廓,先認識,認識了以後我們再加工進行,努力的累積,使那個佛性的輪廓愈來愈明顯、愈呈現,那整個都呈現了以後,我們就非常篤定。所以我們在講精明的時候就講,金剛之身,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金剛之身,那我們在凡塵從來都沒有去照顧祂,連認識都不認識,祂可能是變成金剛之身嗎?不可能喔!所以我們要認識,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沒有聽性理心法,這個充塞宇宙、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都很懷疑,都不能夠去認同。那我們已經有研究過楞嚴經,佛就明確講,凡塵所有一切不管山河大地、不管我們的身、不管我們的心,全部都是妙真、我們的常住真心。那個是永遠不變的,那永遠不變的東西我們不認識,我們所努力追求都是變化的現相,因為現相容易吸引人,那無形無相的不容易,而且我們要研究的話又很生澀,要進入都很困難,所以一般都會採取放棄,不要了啦!不要去追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自己一定要立定志向,凡塵是苦海,年歲愈大受的苦愈多,縱然有錢也很苦、有地位也很苦,都是苦。那既然這麼苦我們就不要貪戀,所以努力把全副精神、全性起修,然後全修在性,我們能夠這樣確立以後,那我們修起道來就不會困難,就很容易。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困難、容易都是我們的主觀意識。你認為困難就是很困難,你認為很容易就是容易,你去面對它都沒有困難的事。所以我們要瞭解到,凡塵的價值我們一定要自己建立,最有價值的生活就是我們已經生活在真理之中,時時刻刻都跟真理在一起,那真理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啊!我們時時刻刻都跟自己的佛性本體在一起,這樣的話這個價值就產生了!因為我們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力量無量無邊,非常的大。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一個身體它能夠做的是多少,很有限啦!可是我們的佛性祂能夠做無量無邊、非常的廣泛。那我們一定先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從本體來發揮,這樣所有的凡塵的塵垢,凡塵事勞勞碌碌、凡塵事非常麻煩、非常的使我們不能夠波羅蜜(安和、祥和),只要跟人一接近了摩擦就產生,摩擦產生心裡就不痛苦,祥和就不見。

   然後我們假如說已經確定了,自己已經進入真理(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所有的這一些勞勞碌碌的塵垢都可以摒除了,離我遠去。雖然都要處理凡塵事,但是我們是站在不生不滅這個立場來處理,那這樣整個結果都不一樣。因為我們要瞭解到,不合真理那個就是惡業了,那一定有惡果報!那我們都合真理,祂不落入兩邊,沒有,縱然我們有心去行善,那個是善業,所以那個不是真理!可是我們這樣講就會很多人去攻擊,啊!行善不是真理喔!所以我們有時候就不講。可是我們要了解到,獨立體的時候沒有對待、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兩邊,這樣的生活就是好像在天堂,佛的境界就是這樣,都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沒有善惡、沒有這一些紛紛擾擾的凡塵事,全部都沒有,你看生活已經就在天堂不要等到以後一口氣不來,才要進入無極理天,我們現在的生活就可以、就可以進入了!

   而且我們了解到,後學就講佛的四果,常樂我淨,我們現在都具備。常住真心;然後樂,沒有對待的快樂,就是已經進入到真理世界,快樂;我,不是身體的我,是佛性的我,佛性的我就是如來、佛性的我就是佛淨,就是清淨,一點沾惹塵垢都沒有。我們現在都具備啊!可是各位前賢,有沒有常樂我淨,現在?有沒有?喔!真的有一點空中樓閣,只有聽啦!有聽到常樂我淨,沒有那個實際的現相呈現,所以自己要努力,把常住真心能夠找出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就是常住真心、就是正念(佛知佛見)。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可以做到的!只是我們都不願意啦!為什麼?被凡塵誘惑!凡塵比較好玩,有沒有?你看現在啊,後學從基隆下來,沿路不管是走路的、等車的、坐車的全部都低頭,十之八九都低頭,這個旁邊有什麼事他也不知道,所以人與人之間更隔閡、更離的太開了。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是主人耶!那個東西、凡塵所有東西都要給我們用的,我們不要被東西用了啊!你看我們不管是行住坐臥都低頭的話,是不是我們已經被那個東西控制了,對不對?那個東西變成主人,我們身體變成附屬品,這樣好不好?(不好),那他自樂其中。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是要真正的實際去面對,不是說你低頭了以後在裡面談天,那個都不實際啦,使我們更虛幻。所以都會時常報導有什麼騙的事情,很多都從我們低頭產生,你一低頭了生活就離開現實,那就已經住在雲端,在那個天上雲的上面,已經去住在那裡了。

   所以科技發達是好啦,可是要了解到什麼人使科技發達?是我們的佛性喔!是佛性在使科技發達。所以要了解,所有科學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出來,都是我們真心佛性的產物,所以我們要掌握那個主權,不要被那個智慧型手機掌握!可是世界潮流耶,現在你不跟人家低頭好像異類,整個看看,大家都在低頭,咦!怎麼只有我沒有而已!低頭的人一定會說,你大概沒錢可以買,那一台兩萬多元!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是主權,不要當奴隸了,一定要掌握我們自主(自己作主)。

   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是跟整個宇宙虛空融通,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不是侷限在自己生活的小格局,我們生活愈寬廣,我們的心胸愈開闊,度量愈大,看的愈多,處理的愈圓滿,這個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不是光跟你的智慧型手機對事就可以了。所以修道在生活之中,我們生活之中都是道,不管是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聞、嘴巴說、身體接觸、意念想及,全部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賦給我們的能量。沒有我們真心佛性這一些都沒有。所以一定要看重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一定要看重,然後培養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利益眾生、然後不住在腦海,這樣就深植德本(道德的根本),我們已經種的很深,所以那個善根成熟了,我們修道就容易,阻礙就變得很少。可是我們都不做這方面的事,修道的時候阻礙很多。像我們要研究,喔!說很有心來研究明心見性,就有很多凡塵事把我們綁住了,使我們沒有辦法加以研究。那我們要了解,只要你發揮重視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有的凡塵事變成次要,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佛性本身,那剩下都是凡塵事,凡塵事變化無常,你現在非常注重它,一段時間變化了!它已經都不重要了。像我們以前要錄音的話都用卡帶,現在用卡帶,你買都沒地方買,過時了啦!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變化,有卡帶的時候,喔!就很風光,結果進步的很快,社會整個科技的發達很快,以前我們哪知道說我們還可以面對面講話、還可以看到影像,對不對?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竟然都可以。那往後的發展現在就有預測,你人在外地可以指揮你家中的器物運作,你這邊手一按了,家裡的電子鍋飯在煮了,你回去就可以吃,不用等到回去在煮,你看,然後家裡的所有一切都在你的手上掌控,所以整個科技的發達很快,那我們要跟著它跑的話很累啦!它給我們用就好,適合了,用,我們就用,我們不排斥、不排斥那個高科技,可是我們也不它束縛,被它束縛我們變成僕人,那這個科技就變成主人,這個不是我們希望見到的,我們永遠都是主人,不管科技再怎麼發達,人都上到太空了,我們還是要依賴地面生活。所以在生活之中一定要,我們能夠發揮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出來的功能作用。

   那我們一念無明了以後,就有十二類生,就是要出生在現相(在凡塵)。那我們要回去就是一定先把這個妄念(無明),一念無明這個念頭先把它滅掉,滅掉無明了以後,我們的生因(會生在凡塵的原因)就已經斷了,不會來凡塵現相、不會在凡塵生;那既然都沒有生就不會死,那我們一直滅、滅到無想(想都無了)這個叫生相盡;生因斷生相盡,那我們就跟三界說掰掰、不來了!所以我們要落入凡塵、跟我們要回去,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假如說你已經回歸本位了,你再起心動念那你就落入凡塵。

   你在凡塵已經把妄想都已經滅(妄想沒有了),生因斷;然後滅到無想,生相盡;生因斷、生相盡,不落入凡塵的現相,這樣我們就回歸本位,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本際,是我們本來的地方,就已經都是佛了。

   所以要了解第三分開始,佛在回答須菩提所問,須菩提問有發現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應該怎麼樣使祂能夠常住下來?然後有妄想心的時候應該怎麼樣降伏?那第三分佛在回答,祂沒有先從應該怎麼樣住下來去說,就先說降伏其心。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剛發現真心的時候(剛發現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時候都還很少的真,全部都是妄,都是假的多,所以沒有真心可以住,只要我們降伏妄想心,自然真心就會呈現。所以佛在回答的時候,祂就用巧妙的方法,說我們要渡盡所有的眾生,把所有的眾生都渡盡、都使他們成佛,這樣我們的妄想心降伏,真心就出來。這個就是善巧方法,很巧妙。就我們自己本身來講,要我們降伏自己那個妄想的心非常不容易,主觀意識很強,那麼佛就利用讓我們的心胸擴大,渡盡所有眾生使他成佛,我們心胸擴到這麼大的時候,回過頭來看自己,我也是眾生的一員(我也是眾生),就很渺小,這樣降伏我相就很容易,就自己本身來降伏很困難,那已經擴大了以後,擴大視野然後回過頭來看自己,自己就變得很渺小了,這個時候滅我相就很容易。所以佛用這個方法,說你要降伏妄想心就是用這個方法來降伏。各位前賢,理不理想?(理想)。

   所以我們了解說,所有眾生這邊佛只有講十類。那十二類生(卵、胎、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抄自劉講師十二類生講義),若非有色、若非無色在這邊沒有。所以我們了解,『若非有色、若非無色』就是我們的真因,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從真起妄,我們從我們的佛性本體起來的就十二類生,然後返妄歸真就只有十個類生。因為『若非有色、若非無色』是我們的本因,我們真心佛性的本來的因,那我們從這個地方起念;那回到本體的時候就回到『若非有色、若非無色』。那回到這個本體叫做真如正智(正確的智慧)。那麼真如正智已經恢復就叫做成佛,已經成道了啦!所以在這邊只有十類生,另兩個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

   所以底下【我皆令入無餘涅槃】,無餘就是沒有剩餘,全部都進入不生不滅。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涅,不生;槃,不滅;不生不滅,已經進入不生不滅。但是啊!假如說是阿羅漢,他的涅槃,他是有餘涅槃。那你到達無餘涅槃,就是已經沒有剩餘,全部我們的有都已經滅盡了,進入無。所以我們在學的時候,叫有學,有學的程度都還不高;那你到無學,就是無法可學,那麼無法可學的時候,程度就高。那你到無法可學,雖然說阿羅漢已經無法可學,可是他那個時候還有身體,那麼身體還在凡塵叫做有餘涅槃,是屬於有餘(還有剩餘),還要在努力。那麼已經真正的全部到達沒有剩餘,沒有因、沒有果。因為凡塵三界,叫做三有。那已經沒有『有』了,有因有果叫做『有』;那無,就是全部沒有,沒有因沒有果,那個才是真正的無生法忍我們要了解到,你要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無生法忍是最基本,一定要到,那無生就是沒有生,我們進入無生,就是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已經進入叫就無生,這個法已經得到了叫無生法忍,忍是安住不動,不是忍耐的忍,它是安住不動,所以安住不動是忍的總稱,那我們忍耐是忍的別稱,是忍裡面把它分下來的。

   因為佛在講,沒有眾生、沒有佛、沒有菩薩,都沒有,所以既然都沒有了,那我們要忍什麼,沒有加辱的人、也沒有忍辱的人,沒有,那沒有的時候我們要忍什麼,所以那個忍它的總名叫做安住不動。所以無生法忍你就是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上面,然後已經不動了,叫無生法忍。這樣各位了解嗎?看起來還很茫然。因為我們也都有講過,後學都會反覆的一再講,所以我們一定可以聽的很熟悉。

   說我們原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已經發現了以後,發現我們佛性就可以鎖住我們那個常住真心,那麼這個時候叫做得到無生法忍(無生法),因為我們的真心佛性不會生,會生的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叫做眾生),眾緣而生,本性本不生,所以本性不生就不滅,不生不滅這個法我們已經透徹所以叫安住不動,這樣了解嗎?我們平常心都安在哪裡?安在凡塵的現相上面,沒有安住在我們的佛性本體上面。所以我們了解是我們自己不願意作佛啦!假如說自己願意的話,我們就朝著佛祂所應該做的事去做,這樣就成了!那我們所做的都是眾生的事,那我們一定就是眾生。那眾生,眾緣積聚所顯現給我們用的身,我們把他看的很重,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都忽略。所以就是要瞭解到,凡塵的一切變化無常,不要重視,所要重視的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這樣把生活確立。

   先確定說我要脫離苦海,脫離苦海的方法要自己努力,這個不會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別人給我,都不會,都是靠自己。那靠自己的話,我們佛性所沒有的脾氣毛病把它去掉,佛性所沒有的貪嗔癡慢疑也把它去掉,那去掉了這一些以後,就回到佛性本體的狀態。那在我們能夠完成這一些去除工作的時候,就已經在佛世界生活,那已經都是佛了,沒有凡塵的勞勞碌碌,沒有,我們也不追求名、我們也不追求利,只追求離開苦海,這樣會不會?會不會講得太高了一點?不會啦喔!可以做到的!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記得,凡塵事變化無常,不要重視。我們重視了凡塵事,佛性一定就看輕了。只要你看重佛性,凡塵事你自然看淡了、淡薄。名利全部淡薄,這樣佛性自然祂能夠茁壯長大、自然能夠深植德本,自然的呈現,所以這個都是我們可以努力的。

   所以,所有十二類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都使十二類生進入佛的世界。滅,就是把這個妄相、幻相、虛相全部的都滅;度,就復回我們的佛性本體。滅度,滅掉這一些生生滅滅,這一些生滅的東西全部滅掉,所有的生滅都把它滅掉,然後復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做滅度。雖然只有兩個字,可是我們做起來真的就是,要很大的力、很大的勁道,不然就沒辦法,眾生這麼剛強難度,要滅度他很不容易啦。不過我們就是不能畏懼困難,先從自己滅度開始,滅掉所有的一切煩惱,滅掉我們脾氣毛病,滅掉我們貪嗔癡慢疑,都滅掉,然後復回,度就是復回我們的佛性本體,滅度。

【如是滅度】這樣來做,就是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做。

【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個我們瞭解到,無邊它是一個總,然後無量無數是一個別。一個總(全部),這個無邊它已經豎窮三際,橫渡十方,不管過去現在未來、不管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我全部都渡盡所有眾生,是不是很大,大不大?(大),非常大。所以我們看文字都不多,可是涵義都很寬廣,要了解說,哇!這個無量,這個數量、量就不計多少,已經無量;然後無數,多寡不計數;那麼無邊更寬廣,所以眾生都要把它滅渡。

   那滅度了以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在沒有一個眾生是我渡的。各位前賢這個就全部講到心法了。我們要瞭解到說,我們現在渡一個人都很不容易啦,能夠渡上了、求道了,我們很高興,然後又趕快去渡另外的親朋好友,然後我們都屈指一算我渡幾個人了。我們沒有辦法到達說無量無數無邊啦,我們都可以數、都可以稱量,那個無邊更不敢說啦,已經很多了!現在有的到國外去渡,東南亞,一渡都幾千個人、幾萬個人,多不多?(多),那麼在無量無數無邊的這個文字裡面來比較,怎麼樣?(少),非常少的少,對不對?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一有渡的話,我們心就住,住在說我渡幾個眾生;那你有渡他,使他成跟他回答說:我都還沒成咧!你怎麼成啊!所以我們要渡人要有本錢,就是能夠使他怎麼做、怎麼成,要跟他講的清楚明白,你怎麼做可以成佛,那怎麼做不能成,要跟他佛了嗎?(沒有),沒有的話可以算渡嗎?可不可以?所以這個假如說他問起的話,你會講啊!你既然渡了人,要使他了解道理啊,對不對!那我們有沒有做啊?所以你看研究的重要性,你研究了才會知道道理啊、才會說啊,對不對?然後最重要的我們會做、我實際在做,所以你渡起人來就容易,我實際做。像佛這樣沒有講話的,已經上乘佛法都表現出來,像這樣是最上乘的渡化眾生的方法:就是不用講,你只要看動作你就知道。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在渡眾生,有的眾生根基好,竟然佛趺坐宴安,他就已經了解說應該怎麼做,高不高?這個就已經告訴他正念不動、告訴他萬緣放下,只有這樣子而已耶!各位前賢,我們看了這個十年或是我們一生之中精神最好的時期來看,大德者一直做、都有凳子坐下來,我們會體會的到說萬緣放下嘛?會不會?喔!竟然佛的最上乘佛法裡面敷座而坐,竟然是正念不動(就是沒有念頭)。然後我們就是了解到,萬緣都不在我們心胸之中,都已經放下,就只有這個動作就有那個涵義在。所以看他坐下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坐下來要開始講道了,看到要開始講道這個就淺者見淺;深者就已經了解到,正念不動,然後萬緣放下。所以須菩提那個讚嘆,希有,不是沒有來由的。當那個敷座而坐以後,他就讚嘆,啊!希有!那個是一方面在講事相的希有,一方面在講領悟的希有,啊!跟了二、三十年竟然每天都這個動作,我怎麼都不知道啊!然後看了二、三十年以後,啊!終於被我看出來了,看出竅妙!所以才當下讚嘆,希有!如來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在善付囑諸菩薩。善護念,保護眾生的念頭;然後付囑,叮嚀交待,跟眾生講你要正念不動、你要萬緣放下。所以那個希有!我們就了解說,喔!真的希有!假如說我們不經過研究,我們會知道這個嘛?就沒辦法知道,對不對?我們一研究了以後,喔!原來那個希有是這樣啊!祂在護念,就是要所有眾生都脫離苦海、是要所有眾生都保護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要叮嚀交待,要正念不動、要正知正見。啊!就在那一個動作之中這樣表現。所以須菩提那個看出竅妙就是領悟的讚嘆,他已經領悟了,那一千兩百五十個人還沒有領悟啊,所以他要請佛來說,所以才有第三分到第三十一分,然後第三十二分是流通。

   那從第三分開始到第十六分就是上半段,叫『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境,就是看得見的形相,叫做境。那境裡面明確的告訴我們一切都無所住,讓我們產生信心。下半段『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心都無所住然後顯現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個是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一分所說的。

   那麼前半部也分兩個小段,我們第三分開始一直到第八分,的示無住以生信,的確明顯的開示一切眾生都無所住,然後產生信心。第九分至第十六分,推闡無住以開解,就是推闡(闡揚、推開闡揚)一切都無所住,然後了解到裡面的意思,推闡無住以開解。

   那下半段一樣分成兩個小段,第17分至第24分,深觀無住以進修;第25分至第31分,究極(研究到極點)無住以成證(就是以經證悟本性)。那第三十二分是流通。第一分是境緣事相。第二分是當機讚請,當機(須菩提)讚嘆、領悟的讚嘆,然後請佛來說法。這樣整個金剛經的結構就非常圓滿。

   後學在講義裡面都有寫,因為講的時候我們就是了解到,沒有坐下來寫的時間那麼充裕,寫的時候可以慢慢想,講的時候可不可以?要馬上說對不對?所以馬上說就會有遺漏的地方,那你坐著寫裡面就很詳細。可是後學講非常久的金剛經就沒有從講義講,因為我們聽的人都有一個觀念,你要從那個講義在講、在念,我拿回去看就好了,我何必來這邊坐著聽,所以都不喜歡按照講義講,其實各位要了解到,有一些講義寫下來,它裡面還蠻深,講解了以後當場的契機、跟解說得更詳細,那個了悟會更深!不過後學就是寫給各位看,各位可以拿回去慢慢看,可是在講的時候,你就可以從看的裡面再來聽,看看我看的重點跟所講的重點,它有沒有一樣。那假如說以前有聽過後學講金剛經,你就會發現,每一次講都不一樣。

   後學在斗南講五年的金剛經,斗南。那個時候後學住在桃園龜山,我妹妹都講我哥哥住在桃仔園蹲在山(台語),然後我就坐火車(慢車),現在已經沒有了,那個台鐵的慢車已經沒有(因為很便宜),然後五個小時才會到,都很少人坐,那個列車長認識我,為什麼?他跟我說你很有耐心!我是為了省錢,不賺錢沒錢!他說你很有耐心,每次驗票的時候看到我就不用驗了,一定都是同一班車下去,然後晚上兩點,兩點就沒有慢車了,就是莒光號,然後坐莒光號回來,那個時候大部分都是睡覺,然後我都跑到第一節車廂去坐,為什麼?因為空氣好、很冷,那後面的車廂人蠻多、滿溫暖,可是你呼吸就有一點困難,都有味道,所以我就寧願穿那一種好像棉被的夾克,到第一個車廂去坐,這樣五年喔!五年的時間都講一部,金剛經,講完了再重頭再講,講完了重頭再講,所以各位就可以發現,我在講金剛經不用看,我就可以一直講,為什麼?太久的時間我都在講。可是後來一搬到基隆以後,就從來沒有講了,搬到基隆就講別的經典,也在寫別的經典,那就比較寬廣,沒有像以前都集中在金剛經。那我們在這邊開始講六祖壇經,那個是老前人那個時候也不是交待我啦,只是說老前人就一直跟後學說,我們活佛老師一直要老前人推廣六祖壇經,然後老前人一直說為什麼經典那麼多,就光要推廣這一部六祖壇經,就是這樣跟後學講這個啦!我不知道那個時候是跟我交待,以後你講就從這一部開始講,就是已經有暗中囑咐、跟我叮嚀交待,你若講就要從這一部開始講。那真的我們來這邊第一部就講六祖壇經,那我們活佛老師也是一直要推廣。

   那老前人跟後學講說六祖不認識字,那我們現在整個社會對知識份子看的很高,那對一些沒有念到大學就瞧不起,所以你講六祖壇經的話,六祖不認識字,可是他講出來的道理都是從性分、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講出來,那從佛性講出來的就是真理。所以我們了解說,修道跟學識沒有關係。老前人時候跟後學講,說我們整個凡塵博士好多,哪一個博士成道?就這樣講!那我們南部的鄉下一些阿ㄧ桑、阿巴桑(年歲大的),都已經成大仙了、很多,所以就跟後學說修道就不要去論你念到什麼程度,那個跟我們修道扯不上關係。所以重點就是說打破我們那一種陋規(簡陋的規範),都認為你書讀的多你智慧就好,那你沒有讀書就是呆呆的!那也確實啦,書沒有念的多,還是有缺欠啦,像後學有時候字都唸錯,各位都大肚包容,唸錯也沒有指責,所以很感激!那我們回到經典。

   渡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實在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者。我們了解到,所有的眾生都是眾緣積聚而現的身相,叫眾生。那實在沒有啊、實在沒有眾生,我們都是佛性本體!所以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底下就講原因。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最重要的就是在這邊,假如說菩薩有我相(我,有一個身體的我,我相);然後有人相,就是分別心,我啦!你啦,分別別人;然後眾生,有很多眾生;然後壽者,很長壽,壽者相,那麼即非菩薩。所以我們了解到,假如說我們在修道,沒有先把那個我相滅除掉,那麼所修的道都不踏實啦!所以一定先把這個我(身體的我),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我,先把它摒除,然後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佛性本體裡面沒有你我他,所以沒有眾生、也沒有佛、也沒有菩薩,沒有,大家都是一樣,都平等。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朝這個,沒有你我他、沒有分別心的這個方向努力。所以我們了解說,不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後學說我們在這個文字裡面比較不容易了解四相,尤其我們開法會仙佛來,都叫我們非三心掃四相。那我們這個四相一般也都在文字方面,我就是我,人就是別人,眾生就是很多,壽者就是壽命長的,都是以這樣得來解讀。可是我們瞭解到,四相在我們生活之中很容易就落入。後學就用能所兩個字來比喻。

   能,我能,我能夠看見,就有我所看見,能夠看見的我,我相;所看見就是人相;那所看見差別叢生,叫眾生相;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這樣容不容易了解?就很容易了解喔!只要落入能所就是四相。所以後學就講,我們在凡塵之中,什麼時候沒有落入能所?各位有沒有體會?什麼時候沒有?(睡覺),睡覺的時候也有我在睡覺,我所睡覺,然後我所睡覺裡面夢境差別叢生,然後我睡了很久、很沉(聽不清楚),有沒有四相?還是有咧!所以這個四相就決定在我們的、我們假如說已經是篤定,該如何就如何,沒有四相!這樣了解嗎?該如何就如何,那個時候沒有四相!因為我們不顧忌到外界。

   假如說我們在門口掃地,後學都用這個比喻。你是為了居住生活清潔你去掃,篤定!沒有四相;那假如說你是以社會的流行來說,你這個門前掃地希望人家稱讚你,沒有人稱讚你的話你會很失落,所以你希望人家看見你在掃地,你很有公德心,這個就叫四相;那你很篤定了,不管人家怎麼看了、你都不管不甩,然後你做你的事沒有四相,這樣差別大不大?所以我們要知道,在我們的心啦!你心做這個事情,這個我決定做的、一定要做的、決定做的,這樣沒有四相!那假如說做這個事情顧忌到別人的眼光、顧忌到人家的講話,那個時候四相就很鮮明!

   所以我們瞭解到,因為當你發現你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發揮出來的作用,不會有這一些葛藤、不會有這一些旁邊的附帶,沒有!那你沒有這一些附帶的話,那個就是篤定的,那篤定的沒有!所以我們從這個四相裡面來,就已經告訴我們凡塵的生活,應該要怎麼樣生活!我們時常都會要這樣好呢、還是要這樣好呢?都拿不定主意,有沒有?時常都會遇到,所以那個就是四相的呈現!那你篤定要怎麼做,你就一直按照自己的去做,沒有、沒有四相!所以我們在那個行持的中間,一樣的做,你的心態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你的心態是有期待別人的讚嘆,這個心就是有能所;那你要怎麼做,人家稱讚、人家諷刺,都不關你的事,這個已經都篤定了,沒有四相。所以我們一直說非三心掃四相,會不會非、會不會掃?以前有沒有非、有沒有掃?

   過去心已經過去不要管它,不管以前風光,你去想的話它不會回來!以前被人家欺負,你去想的話,二度傷害!(哈),不要管它,過去就過去。那未來,你也不用策劃,策劃是身體要用,佛性不用,所以你未來的計畫你趕不上變化,變化比你的計畫快。那我們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過去了,對不對?現在,過去了,它留不下來!所以現在不住。那沒有了,非三心,非掉了,沒三心了。

   然後掃四相,剛才我們講的做事方法,就是掃四相。往後我們就不會要這樣好呢、還是要這樣好呢?拿不定主意,那個就四相呈現。那你篤定要怎麼做,直接就做了,就沒有啦!

   當然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可以大家商量,能夠圓融、圓滿為重要,不能說一意孤行,一意孤行不對喔!所以我們在講說,你該怎麼做你就去做的,那個是符合於真理,該如何就如何,並不是說霸道,不是!所以有時候,那個內心變化差一點點!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內心的變化很快,有時候想法就會差別也很大。那你就要時時刻刻能夠借用『正思惟』。我們說不要起心動念,可是正思惟它是符合八正道進入道的。

   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那個都是要我們走入道的,那個都允許、可以。可是我們就沒有分,不管它是起心動念或是正思惟,都把它攪混在一起,不一樣喔!假如說我們的思惟是朝著道,那個屬於正思惟,正思惟需要,為什麼?因為我們落入凡塵,假如說沒有善知識引導,我們對、不對,並不很肯定;那假如說有善知識,當然是非常理想。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大部分都要我們自己面對,那我們自己面對的時候,我們就要有正思惟、正見、正念、正語(講出來的話),都跟真理相應、相符合。所以我們了解說,在四相、掃四相的方面,這樣各位有印象了嗎?(有),就是我們要了解,符合真理的非三心掃四相,我們從開始有法會的時候,仙佛來都開始在講,在生活之中非三心掃四相,可是我們光這個名詞就一直講、很熟悉,可是內容都沒有加以發揮(就是沒有加以探討),要怎麼樣非三心、怎麼樣掃四相,都沒有加以探討!

◎第四分妙行無住

   那我們就接著講妙行無住。這個妙行,就是我們的所有行住坐臥,一切都無所住,妙行無住。

復次】有安這個復次,表示說這個經文跟上面有所關聯。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以這邊我們就是瞭解到,菩薩於法,這個法我們比較少應用。那我們一定要瞭解到,這個法,所謂的法,凡塵所有一切都稱為法。這個法,不管是看到的、聽到的、我們聞到的、我們想到的、甚至沒有看到、沒有聽到、然後我們心所去念到的,都稱為法。像我們現在椅子上我們坐,這個也是法。然後有講義讓我們看也是法。現在有講了讓我們聽也是法。各位前賢,這樣對法有沒有了解?(有),包羅萬象啦!我們要到某個地方去,借著腳走路也是法。我們要看景象,借著眼睛看也是法。包羅就非常廣,所有的一切都叫法。

   那菩薩於法,就是菩薩在這個包羅一切的裡面,應無所住,都不能夠有住。那就可見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很容易住下來,很容易看到什麼就被什麼引誘,就住。那菩薩在這個法,應無所住,就是不應該住在形相。所以這個的確的、明示的告訴我們,一切都無所住,然後產生信心,從真理產生信心,一切都無所住。那無所住要做什麼啊?不是說無所住了就好,無所住就已經進入空、沒有了、空了。

   那麼行於布施,就是有。你看,無所住,空;行於布施,有;這個兩邊的,無所住了,然後又行於布施,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在這個經文裡面,經文是很少,字都不多,可是它的涵義我們就是一定要了解。那個我們對所有一切法,就是凡塵不管你看到、聽到、你想到,都稱為法,都無所住,你都不住了,已經進入空。然後空,你假如說沒有再產生後面的有,會變頑空,會空到什麼都沒有了。可是那個時候全部都無所住了(心都已經把自己的所有主觀意念全部都消失掉),然後行於布施,就是有,有!

   所以佛法很奧妙!布施就是捨,捨,對不對?那你再有,它又是捨!奧不奧妙?所以各位就要了解到,我們一切都無所住了,就是跟真空都已經合了(相合),然後行於布施就是有,那它的有又是捨(捨掉)。布施就是捨、給人了、沒有了、給人。所以這個法裡面,它已經有告訴我們,我們已經空了、有了,就已經真空妙有!在法,無所住;在布施,有,真空妙有,這樣了解嘛!那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這個時候整個呈現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

   所以假如說我們不研究都不知道這個道理,啊!原來無所住就是空;而行布施就是有;然後空要我們都無所住,雖然都無所住,可是它都還存在啊,只是我們不住相(不住在內心而已),它全部都存在。然後我們無所住以後,又行於布施,就是利益眾生、就是捨。捨就是給人了,利益眾生。這個就是有,那有又是妙有,那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這樣了解嘛!所以我們就是一定要研究,研究了以後你就知道這個道理,喔!原來我們在凡塵都要一切都不住,不住才能夠進入真理。假如說我們有所住相,我們被相左右了(我們被相牽引)。像我們現在看到什麼美好東西,我們就想買,被它牽引了!那假如說我們都無所住(都不會住),不會住的話不會貪,那不貪你不會去想,不想你不會有行動,沒有行動不會造業,沒有業留下的是已經是到佛性本體回來!

   各位前賢這樣聽懂嗎?(懂),看起來還好像很茫然!所以我們要深入其中,真正的透徹了解它的意思。不然我們可以說研究金剛經也非常長的時間,相信各位前賢以前也都有研究過,而且都很久,很久的時間都一直有在看金剛經,可是我們了解說沒有深入的話,看是看,有看沒有懂!沒有知道裡面的涵義,那沒有知道裡面的涵義,我們就不會引用到我們身上來,那我們沒有實際的去做、去了解,那經是經、我是我,不發生關係。那我們把經文引用到身上來,我們實際的從經文意思去做,是不是可以成就?對不對?所以研究很重要,要透徹的了解,了解到我們所研究的就是非常重要,告訴我們凡塵的生活,這個在生活裡面就可以去應用、去呈現,我們在生活可以一切都無所住。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生活之中無所住,容不容易?很困難喔!一切都無所住,很困難,很不容易啦!可是我們心裡面一定要先了解,說我現在對形相雖然還很重視,可是它會變化,我現在的重視,是眼前我應該做,那以後它變化以後,我會跟著變化,對不對?比如說小孩子小要養育,對不對?要教養,對不對?可是孩子會長大,那現在我必須要做的就是要努力的教養他,要養、要教,教養,那等到他長大,他獨立的時候,我們心是不是又不一樣了?那個時候應該放手了,對不對?這樣了解嘛?可是我們現在我們都會把兒女當成財產,你是我的兒子你就要聽我的話,有沒有這樣?有沒有?那個就叫住相啦!那你要瞭解到,兒女雖然是你生的,他一樣有他的佛性,一定你到成長了以後、讓他獨立了,這個時候要平等對待,就要把他當成朋友一樣,不能說你是我的兒子你要聽我的話,不能這麼霸道!小孩子會反抗,他會不聽!那假如說你學著放手,長大了讓他去飛,愈早放手他愈獨立,以後在社會生活就能夠自己處理自己的生活。那現在很多雖然是已經很大了,可是都宅男、宅女,就是住在家裡當啃老族,有沒有?就是這樣,要讓父母養,反正你就要養我,我不用出去賺錢,你就要養我!是不是心態不正?那為什麼會養成子女心態不正,就是因為父母的觀念不對!你觀念,小的時候應該教養,大的時候應該放手讓他去飛。

   孩子愈早離開父母,他的獨立性愈強,愈容易適應整個社會。那你假如說一直溺愛,穿鞋子你要穿、穿衣服你要幫他準備,以後他變成生活白痴,你沒有幫他準備他就不會,連綁個鞋帶都不會綁。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你要放手、要教導他,以後他要獨立,不是要一直依靠你的。所以我們不能住相,我們一住相了以後,害了孩子。那你讓他愈早獨立,他往後會感激,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你看有一些從困苦之中,父母沒有了阿嬤養他,阿嬤養他養到十五歲,這一次牛肉麵的冠軍那個,他就講他一定要學一技之長,連吃飯都沒地方吃,你看那個都可憐,當學徒就生活,這樣就很努力學,學到就能夠出人頭地,到大飯店去當廚師,沒多久,25歲,十年的時間而已,就到大飯店去當廚師,都沒有唸書耶!跟後學一樣!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出發點都是在自己,你先能有獨立的性格,生活就能夠處理。我們了解喔,你愈溺愛你愈害他,你放手了孩子長大了,他可以獨立,然後他往後會感激,你不放手他往後會對你埋怨。

   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真正的不住相了,一切都無所住,那個處理方式、生活的處理方式不一樣,是不是不一樣?絕對不一樣的,我們觀念就正念,然後作法正確,都符合道,這樣就是我們生活之中所必須的啦。可是一定要先能夠了解、透徹真理。接著底下因為行於布施,沒有講說布施的內容。那麼底下就講布施的內容。

所謂不住色布施】先把六塵的第一個特別提出來,因為底下『聲香味觸法』五個就擺在一起,只有特別把那個『色』擺在前面。所謂不住色布施,因為住在色,我們現在凡塵很容易要大家能夠布施的話,一般我們布施的心態,就是我現在布施,我就是要等待好的果報,因為布施都一定有果報,就等到好的果報,那個就叫住色布施,已經在形相上面布施,那已經住在形相,我們的心也一樣縮小,所以布施的內容你就不會太多,不會說,哇!有的就布施,不會!因為都會衡量它往後的結果。

   凡塵我們住色布施是最容易、最引起共鳴就是這個。可是我們真正的修道就是瞭解到,所謂不住色布施,不光只有講字面上的布施。我們要瞭解到喔,我們在所有的色、所有的形相都已經捨,布施就是捨嘛!把它捨掉!所以不住色,你已經不在形相上,所有的形相你都把它捨掉,容不容易?所以我們了解你不住色了,已經都捨掉了,是不是可以回到應無所住,對不對?然後那個捨,就是行於布施。所以不住色,不在形相上面你去用心,所有的形相都已經捨了,已經全部都不在你的腦海,已經捨掉了,不住色布施,雖然字面上說一定好像要有給人、給人家才叫布施,其實喔!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的話,你一樣可以不住色布施,你把所有形相都已經捨掉了,心中沒有形相、已經都沒有萬相。所以我們了解經的那個深度,這個已經告訴我們,你就是不要在形相上住心,不住在形相,已經可以把形相都放下了,所以所謂不住色布施。這樣了解嘛?怎麼愈講大家愈沈重。(哈)

   六塵之中色最不容易克服啦!所以特別把那個色特別提出來,那底下,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那個是五塵。聲香味觸法是五塵。色是第一個,然後聲香味觸法,就是已經都不住在這一些六塵之中,然後時時、實在的來布施。所以我們講到這個『聲』。有時候各位前賢,假如我們跟人相處,然後被人講了一句壞話,你可以記得很久、甚至於一生都不會忘記,對不對?有沒有?肯不肯把它布施?肯不肯把它捨掉?(肯),嘴巴說肯心裡面都還在,在不在?(在),真的在啦!所以我們把那個聽到的,好的記得比較短,壞的記得比較很久咧,一輩子都記得牢牢的,好好!你給我記住!所以我們看到金剛經了喔,就是要布施,捨啦!就是把它去除掉了,已經沒有了,那一些對我很刺激的那一些話,我都把它布施了,是不是對我們很有幫助?(是)。過去就過去了,那他罵我們、講我們壞話,這個一定我們有不好的地方,可以自己反省對不對?然後我們反省以後是不是幫助我們?(是),所以就是要了解到,看我們怎麼樣來處理!假如說我們處理的方式都是記得牢牢的,以後要報復,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都不快樂,對不對!我們捨掉了、布施了,沒了,沒事了,都無事一身輕!所以這個在生活之中就已經告訴我們,人家講什麼都不在意,褒揚的話我們不會增高,罵我們的話我們也不會減壽,對不對?啊!就讓它去吧,布施了!往後就記得要用,在生活之中就用,不住聲布施。

   然後,不住香布施,這個香我們就是要瞭解到,大部分都是屬於人家稱讚的,在這個很好的稱讚語言裡面就很香,那我們都住了,也一樣把它布施。所以我們了解說,你假如說布施了,希望人家稱讚,那個就是住在香,要讓人家稱讚,這樣了解嗎?要讓人家稱讚,也住在聲、也住在香。所以不只有是一個,它裡面的內容包含都很多。

   然後,味,不住味布施,這個味口中稱道。味就是從嘴巴講出來,所有從嘴巴講出來的這一些味,我們也要把它布施。

   然後,觸,就是屬於身體的接觸,那身體的接觸我們也一樣就是也把它布施,不管是好的接觸、不好的接觸,我們都把它布施、把它捨掉。

   那底下這個法就是最困難的,法,就是留在我們心中那個所有眼耳鼻舌身的影子,就叫法。那麼這個法,它住在我們的腦海是最牢固。我們甚至於很久的你都可以把它拉來,那個叫法,就是影子,我們眼耳鼻舌身留下來的影子,這一些影子我們都要把它捨,讓它消失,心才能夠清淨,假如說這一些影子都留在我們腦海,我們的心容易被攪亂、容易混濁,所以這個法對我們來說就是很大。

   所以各位前賢,前面的菩薩於法是無所不包;然後底下這個香味觸法,這個是說六塵之一,在我腦海的影子。是不是兩個法同樣的文字,不同的意思,這樣了解嘛?菩薩於法是包羅萬相;然後香味觸法是我們眼耳鼻舌身留在腦海的影子,這樣了解嘛?所以只有影子而已,他不包含外面的一切。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應該這樣,就是六塵都不住,應該這樣來捨,全部六塵都捨掉,不住於相,這個相就包含六塵全部,已經就包含全部了,不只有形相而已,那個聲香味觸法全部都包含在相裡面。所以不住於相。

何以故】為什麼呢?什麼原因。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菩薩假如說祂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就是已經不住在形相,那全部都能夠捨,它的福德就已經不可用我們頭腦來想,不能用斗來量,不可思量。就是要我們按照這個樣子去布施。

   那麼怕須菩提不容易領會意思,又說【須菩提,於意云何】這個佛經裡面,你的意思怎麼樣啊?你的意思怎麼樣的問話,就表示在考試,在考他領悟的程度。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說東方的虛空可不可以用我們的頭腦來想,它是怎麼樣的情形,就是東方虛空。然後須菩提聽到以後,他也了解意思,所以就叫【不也】。這個『不也』他有唯唯諾諾,不是很肯定的。

世尊】就回答了,說不也。

然後佛再問,【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就整個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就已經整個了,整個虛空可思量否?可不可以思量?所以各位前賢,這個地方就已經告訴我們真理。虛空是一個,可是我們把虛空劃分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虛空是一個,它代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有一個,可是現在把它劃分已經變成十方,劃分變成十方。本來虛空一個,它沒有名、也沒有相,現在已經劃分十方,它有名、也有相,那我們在十方之中又有萬相萬事,又有名又有相,這樣各位了解意思嗎?就說本來的凡塵只有一團虛靈,本來就只有一團的虛靈,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有這個而已,然後現在因為我們一念妄動,所以形成整個世界,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虛靈一團沒有名、也沒有相,那現在既然落入我們已經劃分的十方,它有名又有相,然後十方之中,各位前賢可以瞭解到,十方之中又發生無限的景象、無限的事情,那麼這一些無限的景象,又有名稱又有形相,那我們都住在名相之中,住不住?(住),所以各位就看,本來虛靈一團,現在我們凡塵眾生,喔就這麼多了,五十幾億了喔,全世界人口,對啊!五、六十億了這麼多,都已經分了這麼多!所以我們在講說一本(虛靈一團),散萬殊,就已經分化到非常多的眾生,我們講人道就好,已經非常多了,那景相你看各國的景相也都不一樣,它都有一個名稱,對不對?有一個景相有一個名稱,我們都已經把它固定話,就像我們,有姓有名,不能叫錯喔!你叫錯別人,別人很不高興!對不對?所以我們就可以從這個真理裡面來了解,我們的住相、我們的固執,你不能把東說成西,對不對?固不固執?

   那假如說我們更擴大來看,你指東方,我們了解地球是圓的,它會跑到哪裡去?跑到圓的跑到西方來,對不對?我們說東,它結果跑到西來。那我們在回歸到虛靈一團,東西南北在哪裡?怎麼說?虛靈一團什麼也沒有。你要說它是東嗎?不對!是西嗎?也不對!所以你說它什麼都不對!那已經落入我們這個有形有相的時候,我們就確實可以指出來,東就是東,西就是西,南就是南,北就是北,對不對?都已經很固定話,然後我們就在裡面生活,生活又變成萬相萬事更多了,我們固執愈來就愈厲害,固執的很厲害啦!東不能說西,男生不能說女生,對不對?這樣了解意思嗎?

   所以我們研究真理,就是要我們知道我們本來就是只有虛靈一團,沒有互相對待的,是我們落入現相以後,現相之中才有對待,可是我們會歸、歸還到本位,歸還到本位一樣是虛靈一團,就是我們本際那個地方,沒有、沒有這一些名相,沒有名也沒有相,我們說我叫什麼什麼,那個是暫時這個時候用,我們前世也用不到,下一世也用不到,對不對!所以在凡塵我們就知道說不用跟人家爭辯,因為凡塵事變化無常,一切都虛幻不實在、都在變化,所最真實在的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你看這個多麼重要!就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這個本體,祂不會滅的,永遠都在,所以我們活佛老師在謝謝您那一首歌,就講的很透徹,累劫累世,我們經過非常多的元會,然後非常多的六道輪迴,老師說我們有記憶,可是我們能夠記憶嘛?不要說那麼多的元會、那麼多的六道輪迴,就是上一世就好,我們記得上一世嘛?不知道!對不對!

   所以我們已經流轉的太久,在凡塵流轉太久,那現在上天大開普渡,要我們就是能夠真的回去,借著這個時間我們努力修,回歸本位。不只有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的10800年,我們是可以永遠回歸本位的,那往後要不要來看自己的意願。所以後學就講,你來聽性理心法保證你成佛!你還沒成我再來陪你!那你要努力修啊,對不對?才可以成就。可是當你真正的領會到真理,要了解到,常樂我淨,它是真理,那個樂是沒有對待的快樂,所以你已經到達常樂我淨的狀態,縱然進入三惡道一樣是快樂,所以為什麼佛菩薩他們都會示現凡塵,因為祂以經到達了那個真樂(沒有對待的樂),所以祂們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是常樂我淨,都是常住真心很快樂,那個我不是身體,是佛性的我;那個淨都很清淨,能夠回歸到我們本體回來。所以就很正常的現象,不會說勉強然後受苦,所以我們受苦跟享樂是我們主觀意識,你在受苦的當下你那個心態就是為了助人(幫助人的話),你一樣是快樂的,那我們假如說這個享有凡塵的名跟有利(就是很多錢)不一定快樂啊!所以要了解到,那個快樂都是主觀的認定,沒有客觀的標準。

   那你在渡化眾生,你看所有一些修持的過程,有一個持地菩薩,他就是看路不平,他就去把它填平,你看那個多辛苦啊!現在叫我們做我們要嘛?偶而可以啦!說有一個地方不平,我們去把它填平,那個還可以,你一生之中都這樣做你願意嘛?就是要給人好行走,所以他叫做持平菩薩,地都能夠使它很平、不會高高低低。可是後來遇到佛跟他講,你心平大地都平了。心最重要啦!心不平的話,這個也沒有用,所以心平是最重要。

   我們講到這個『十方』的時候,竟然時間還剩下只五分鐘,那我們因為有要給各位提問,所以留五分鐘,講還沒完的部份我們下個禮拜再講。

◎剩下約5分鐘提問題。

   :請問金剛經裡面談到福德,那跟一般功德是什麼樣差別?

:這個金剛經前面,因為才發現到我們的真心,所以還沒有功德可以說啦!那福德我們就是了解就是接受福報,所以福德跟功德不同,功德是在我們的佛性裡面去找,你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所以功德就一定在我們的佛性裡面,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四相上非常努力,可是對佛性不了解那個不能稱功德啦!只有可以稱福德那個是造福,可以享受的,所以你進入了不生不滅的佛性,你已經了解了整個佛性的輪廓,佛性的整個狀態你都透徹知道,然後你才可以有功,那在凡塵所以不管他身分地位,是流浪漢也好,是總統也好都是平等,那個才可以稱德啦!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尊重所有眾生都是佛,你尊重所有眾生就是供養所有眾生,這樣就已經無量無邊啦!那個才叫做已經建立德,你有見性的功,有平等的德才可以稱功德這樣了解嗎?

   :劉講師請問,為什麼正報的最大是大轉法輪?

:我們要了解到那個依報是世界,正報是我們的身心,那我們的身心就是了解到既然有身,有心,就可以來講經說法利益眾生,所以我們的正報,依報是我們的環境,正報是我們的身體,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正報,最重要就是你累世之間沒有虧欠,我們假如說一生下來,五官不全四肢殘缺那個就是叫正報,他當下呈現的就是累世做的不正,尤其最厲害就是藉佛吃飯,你開個宮開設一個廟,然後你問事替人家辦事,然後你賺錢去吃飯,那個再來出生的話,都會五官不全四肢殘缺,後學在後天廟所以對這個特別的去注重它,為什麼有人生下來,他就是已經跟凡人不一樣,那追到後學以前在後天廟當乩童,所以那個時候就比較深入的去探討這個問題,為什麼他生下來會五官不全四肢殘缺?

   因為那個告訴後學答案的就是佛菩薩,跟後學說他們都是藉神吃飯,你看這個罪過有多大,可是我們凡人喔!這個最好賺了阿!不知道那個厲害。下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