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32 耳根圓通-4

我們今天一樣聽接著講耳根圓通,上個禮拜我們這樣講各位前賢可以得懂嘛?有沒有可以意會了?跟第一次講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對不對?(對),第一次後學看各位聽了以後,有聽沒有懂,完全都不知道裡面的內容,因為耳根圓通對我們修持非常的重要,所以那個時候就講等到我們稍微能夠領悟的時候我們再來說,所以我們第二次又開始講。後學就講慢一點,重點在能夠聽得懂且要會做,會做才有功效。我們修道都蠻久了,各位前賢修道久不久?(),都蠻長一段時間了,可是假如我們回顧我們進入道場以後的修為,我們會覺得進步的程度並不大,因為在心性方面沒有了解,不了解的話我們進步就不會很大。
我們修耳根圓通重點一定要先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已經有一點認識,各位認識了沒有?(認識了),有的說已經說認識了,有的就惦惦(台語),惦惦(台語)可能還在體會,不知道對不對,因為有時候我們呈現我們真心佛性的時候,自己並不知道,像我們上個禮拜有拿「張拙秀才悟道偈」,裡面有一句「趨向真如亦是邪」,了解那一句的意思嘛?這個又是有聽沒有懂,聽是有聽可是沒有懂,那一句「趨向真如亦是邪」就是講我們已經在真如之中,不能在趨向真如,已經在真如之中我們又趨向真如的話,就是我們的頭上面再安一個頭,已經不對了已經是錯誤了。所以在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了了分明知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一個本體一定要啟發,因為就是這個在成佛的,成佛就是這一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這一個沒有形相的、要用體悟,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呈現就是真如,就是我們本體,一定要先啟發這個,然後再來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到我們的身外、到整個虛空,跟虛空合成一體。
   會不會有一點深?(不會),不會啦,已經聽了很久了,下個禮拜已經九個月了,已經聽九個月了算時間過的蠻快,後學對各位感到很讚嘆,領悟的都很快,因為北部的前賢大概都要經過一、兩年才能夠領悟、才能夠聽懂,我們竟然還不到九個月就可以聽懂了,高不高興?(高興),很不容易喔,因為性理心法都沒有形相,我們把沒有形相的東西用語言文字把祂描繪出來,讓我們都能夠進入,進入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一進入以後就在真理世界。所以後學從開始講以來全部都是在講真理,都在真理裡面,像「十世古今不離當念」,五十六億萬年以後就在我們眼前當下這一個念頭,這個都是真理;然後佛示現在凡塵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就講祂從出生一直到修成佛、到入滅,祂不動分毫,就是如如不動,一點點都沒有動,那我們在凡塵看的現象不是這樣,是從出生以後然後慢慢長大,然後偷跑出家修道,成佛了以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然後進入涅槃。
   我們看的是這個樣子,可是在真理世界祂是一點點毫釐都沒有動,我們都沒有聽過這個觀念,所以在真理世界之間,我們一念就億萬年,億萬年就在我們一念之中,所以我們眼前這一念非常重要,我們要保持沒有三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我們有三心就有四相。各位三心知道嘛?(過去心現在心未來),過去心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要去想,我們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的我們也不用去策劃,因為策劃未來是我們身體要用,佛性不用;那我們現在心也不要,因為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現在已經過去,現在,又過去,所以現在不住,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三心都沒有,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過去世攝受我們不住、未來世也攝受不到、現在世也攝受不到),三世都攝受不到,我們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呈現,呈現的都是佛性本體,跟佛都一樣。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自己的行為、自己的作為,我們自己有三心所以才引起四相(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一般都在文字方面,後學以實際的來講「只要落入能所就有四相」,我能看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差別叢生就是眾生相,連續不斷地看叫壽者相,只要落入能所已經就有四相,只要落入能所:「我能聽、我能聞、我能做、我能怎麼樣,都是四相」。所以我們了解,沒有三心以後就沒有四相,因為三世都不攝受,三世不攝受我們就沒有六道輪迴,有六道輪迴就是被三世攝受,所以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要注意:「不要有胡思亂想的心、不要起心動念」,念一起就叫業,我們已經造了業,所以我們看皇母訓子十誡有三山坡,那個是「一念無明生三細」,然後「境界為緣長六粗」,有細有粗,從一念無明生發(我們起心動念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就讓我們落入凡塵,在凡塵裡面生活,因為有念頭才有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我們才出生,出生以後造了業才有業果,所以「境界(有環境、有界象)」為緣(因緣)然後長六粗出來,一念無明生三細,我們是這樣下來的。
   上個禮拜我們有講,我們有六個結到凡塵來(打了六個結),要回去就要把這六個結解開。第一個本來都是寂滅,寂滅就是我們佛本位,我們把寂滅(如如不動的、全部什麼都沒有的、沒有煩惱的)變成生滅(起心動念),所以第一個結已經打結了,寂滅變生滅;第二個結本來是真空,可是真空我們不要,我們變頑空,打了第二個結;第三個結覺(我們的知覺性),本來知覺性是一個,可是我們從知覺產生不覺(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就無明,這是第三個結;第四個結就是根,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要了解,根是要我們從佛性發揮來用,可是我們根跟六塵相對(根塵相對)就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心,所以又變生滅心,所以第四個結就是根。第五個就是靜相,凡塵所有靜悄悄的相,是我們第五個結。第六個結就是動,動最會引起我們注意。
   那我們回去也要把這六個結解開,第一個就是從動,動的結解開,凡塵所有聲響,有聲音叫做動,那我們要在有聲音之中解脫,我們現在大部分都會被聲音束縛(我們被聲音綁住),我們聽到聲音就按照聲音的指揮,然後我們就去做,就被聲音束縛(被動的聲音束縛)。凡塵所有的廣告也一樣躍動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所以動最容易讓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知道凡塵所有不管是聲音、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都是變化無常,不要住在相(不要把它當成固定化),那不要住在相我們第一個動的結就可以打開,動結一打開以後,我們不被動的形相、動的聲音引誘,不被這一些聲音引誘束縛(不會被聲音綁住),這樣我們已經就把動結解開了,不受它影響了,這個叫做已經打開結。
   動已經解開以後,第二個結就是靜,靜就是完全都沒有聲音的時候,那沒有聲音一樣也是我們佛性面對,雖然這個已經比動要進步了,可是畢竟還是很粗淺,是跟動相對的,也要把靜的結解開,所以動靜這兩個結解開了以後,我們凡塵的那一種誘惑力量已經就不大了,要我們投入凡塵去追求,大概就不會投入凡塵去追求了。
   然後再接著我們六根面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時候就用「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被六根左右、不被六根主宰,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在凡塵都會被六根主宰,然後造了很多業。那已經不接受六根的指揮,我們接受佛性指揮,這樣的話,第三個根的結就可以解開。
   再下來就是覺,後學就講「也不合上、也不合下,要合中那個」,我們這邊發明的,那個合中很理想,就是時時刻刻跟中道合在一起,把凡塵放到背後(背塵合覺),跟覺合在一起,所以跟覺合在一起就沒有不覺,那麼沒有不覺我們覺的結就已經打開,第四個結已經打開。
   然後又進入,進入以後,我們已經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跟空間合在一起,整個空間都叫真空(有佛性在),那我們把佛性侷限在身上,讓這個空變頑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可是我們現在已經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到空間出來,這個時候整個空間都是佛性,所以叫真空妙有,那真空妙有我們第五個結又打開了。然後又回到最原始狀態「如如不動」,後學講過玩過照相機的人就知道,當我們按快門的一剎那鏡頭不能晃動,一晃動洗出來的相片就模糊不清,所以我們佛性是如如不動,那個叫寂(寂就是如如不動,就是寂滅),那我們已經回到原始狀態了,第六個結就打開了。
   這樣就打開六個結了,各位打開了沒有?要先知道怎麼打開,因為後學又講過了,大家可能對六個結都蠻疑惑,所以我們在上課之前先把這個稍為提示一下,讓我們再看下去再來研究裡面的詳細內容就容易做,會做了,我們一段時間個個絕對會知道不一樣,我們整個人生都改變了,我們自己心改變,我們的家人一樣跟著我們改變,然後我們的親朋好友看到我們改變也跟著我們改變,整個環境都不同,就很理想,我們可以了掉很多的業障,而且又可以利益很多的眾生,又可以修證成佛
    只要我們啟發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個是成佛的正因(正確的原因),就是這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本來面目,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一定要啟發,啟發了以後再來做耳根圓通,把祂擴散到整個空間,整個空間都是佛性,盡虛空徧法界整個非常理想。文殊菩薩就講我們住的世界是很狹隘,我們的佛性本體那個覺性非常寬廣,文殊菩薩比喻我們佛性本體就好像大海,可是我們住的地球就好像大海裡面的一個海浪引起來的泡泡,文殊菩薩這樣講喔,文殊菩薩說我們看我們地球空間很大,文殊菩薩說不大很小,是我們起心動念以後才有這一個山河大地、我們居住的環境,假如我們發心修道這一些都消失了(這個假相全部都消失了),所以很狹隘,佛性才很寬廣。
    因為我們沒有研究都不知道,後學之前也是以為天地很寬廣,我們人很狹小;現在竟然反過來,我們佛性非常寬廣,天地很狹隘很狹小,天地不大很小,我們佛性很大。所以就是要把佛性修證,修證出來跟整個宇宙虛空合成一體,這樣我們就可以到無量的佛世界渡化眾生,無量的佛世界一樣有眾生可以渡。
◎我們又回來看耳根圓通講義,上禮拜講到「沒有三心四相」。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隨聞出流逐聲,是結縛之元,循聲故流轉六道,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外放,所以起惑造業,因業受苦,若能反聞,入流照性,即是解脫之本,即所謂回頭是岸,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彼岸,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不缺分毫,没有三心四相,没有分別心,與佛無異
没有分別心,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趨向真如亦是邪」那個意思,當下就是真如,當下已經就是了,不能再頭上安頭,所以跟佛都是一樣,沒有三心四相、沒有分別心,與佛無異,跟佛完全都一樣。
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這個在楞嚴經裡面,所有諸佛對阿難講,使我們六道輪迴一直在輪轉(為什麼一直在凡塵生死),就是因為我們用我們的六根,所以我們都以為「對啊,六根就是要給我們用,我們都用六根」,結果就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受苦就在六道輪迴。所以後學都一再講,我們修道以後,根塵相對產生的念頭我們不要用,因為它會變化,既然會變化就不是真理,真理是不會變的,我們要找真理,找到不會變的來修。所以我們生活之中根塵相對產生六識,那個六識心不要用,我們用「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那一個心」來修道,那個心是從佛性直接生發的。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所以要我們六道輪迴也是六根,要我們回到我們佛的本位、回到我們本來也是六根,在生活之中就是看我們怎麼運用。我們知道六根是佛性的隨緣之用,我們把六根的功能作用完全都了解,不使六根當家,這樣六根就不會造業,六根不造業就不六道輪迴;假如我們用六根,造了業就要受苦,要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既然有身體有六根,我們就是要用,用的時候就是主賓要分的清楚,主人是佛性本體,賓客是六根,六根是客人不是主人,因為我們沒有研究真理的時候,我們都會用六根來當家,那六根當家我們有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就有取捨,我們落入行為的取捨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就這樣沒完沒了。那我們現在了解:「喔!原來叫六根聽話就好,不要讓六根做主人」,各位前賢現在日常生活誰當家?佛性當家,以前不是很自然就講佛性當家,現在怎麼縮起來不敢講,想一想不對喔,都是六根在當家,不是佛性在當家,所以我們習慣性都是六根在當家,我們現在就要了解到,六根當家會造業,我們不給六根當家,啟發佛性出來當家,這樣就不會造業了,就可以解脫,所以很重要的,我們轉換佛性當家。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我們眾生迷昧我們的根本,然後我們都在凡塵追求生滅的東西,因為生滅的東西比較鮮明,所以我們追的會比較容易;假如不生不滅常住真心,祂如如不動、看不見、摸不到、聽不著,都讓我們沒有知覺、不知道,所以就不容易啟發祂出來當家,可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佛性本體不要迷昧,因為迷昧造了業,受苦的也是我們自己本身在受苦,所以我們不要把聞性放到聲塵上面去,放到聲塵上面我們就會追逐所有生滅,因為我們循聲故流轉(追尋聲音所以我們才一直在六道輪迴)。這邊有一段後學沒有寫下來,因為在北部都講的很熟悉,後學在這邊又從頭到尾背一次,以前我們也有背過可能各位聽了也很熟悉: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有聽過喔?(有),因為這個從凡夫到成佛的果位,就在這一句裡面,一切的眾生從無始以來,我們落入凡塵已經太久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然後循諸色聲,我們追尋遵循著我們的形相跟聲音;逐念(一個念頭追逐一個念頭)流轉,我們念頭都是這樣「一個接一個,沒有停止的時候」;曾不開悟(就是不曾開悟),就是沒有去領悟性淨妙常(我們佛性本體很清淨很奧妙又常住),性淨妙常我們都沒有領悟;不循所常,我們不按照常住真心;逐諸生滅,追逐所有的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直雜染(不是一直都當人道,有時候到天道、有時候到三惡道),所以雜染流轉;假如我們若棄生滅,把生滅都去掉;然後守于真常,我們守住常住真心;常光現前,我們常住真心的佛光就會顯現出來,常光就會現前,這個時候,想相為塵(我們的念頭跟形相都是凡塵),識情(認識跟凡情)都是垢都是塵垢,然後二俱遠離(兩個都可以離開了,不用了),這個時候我們整個法眼(見真理的眼)都已經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這一種狀態哪會不成佛,絕對成佛的)。
   所以這一句偈語,是從凡夫地然後佛的果地,我們若稍微一直把它反覆的背誦,我們會按照這樣做,一追到外面的生滅,我們會馬上想到「棄生滅、守真常」。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生活之中是「棄真常、守生滅」對不對?真常都不要祂,祂都不會變,不變就不要管祂,然後守住生滅,生滅一直在變,就一直守生滅,所以我們顛倒,我們要「棄生滅、守真常」,常光就現前,所以各位要了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叫常光,常光會顯現出來,我們要做久一點的時間,讓我們的般若妙智慧生發,有般若妙智慧來認識真理更透徹,真理認識透徹了又來幫助我們進入真正修持的行列,這樣就很理想,所以我們不要循聲故流轉(不要追尋著聲音,而是要追尋我們常住真心,常住真心時時刻刻都在,沒有一秒鐘離開的)
入即旋反聞機,不出流緣聲,但入流照性,一切時,一切處,智光內照。不於所聞分別染淨,但於能聞討個消息。
入即旋反聞機,就是入流照性(入就是入流、就是迴光返照,照見自己的本性),出流就是精神外放,出流就緣塵(跟凡塵攀緣);出流我們精神外放我們就當眾生,入流我們迴光返照我們就當聖賢
   入即旋反聞機,就是我們把它旋轉過來,我們本來都是聞聲塵,然後被聲塵一直左右控制,像我們被人家罵了以後,我們都住在被罵的內容,然後我們心裡就很難過,這個叫做出流緣塵(已經跟凡塵攀緣),那我們要入流照性,所以永嘉大師說「觀惡言是功德」,那個不是在聽別人說是非、不是在聽別人講壞話,而是針對人家罵我的時候,我們去看他罵的語言,那個叫觀惡言,那個才叫是功德。人家在講的壞話,沒你的事情你也要去管,那個不可以喔,那個不是功德,是罪過。
   我們要了解「觀惡言是功德」,是別人罵我們很厲害的時候,我們不要進入內容,我們就看他罵,罵了以後,感謝他替我消業,是不是功德?那個才是喔,很感謝你幫我消業,要不要感謝?(要),就不用跟他對立了!那罵的人假如看我們在感謝他的話會怎麼樣?就不一樣了,就可以改變,人際關係就可以改善了。所以觀惡言就是他跟我們對立了(在罵我們),我們就歡喜心甘願受,所以觀惡言是功德,因為進入佛性本體了,佛性本體裡面有沒有罵人的?(沒有),沒有喔,沒有罵人也沒有被人罵,所以不要進入對立,我們在本體之中沒有那個事,所以那個時候你觀惡言就能夠累積功德,又可以消掉很多業障。
   我們旋轉我們能聞的聞機,不出流緣塵要入流照性,後學這邊寫「不出流緣聲(不攀緣聲音)但入流照性(迴光返照,照見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收攝我們的心,把心收攝回來,會嘛?我們放出去的機會多、還是收回來的機會多?(放出去),所以我們修道就要返過來,要收回來的機會要多,收攝我們的身心,身心都收攝回來,時時刻刻神都守舍(守住房子),都把它守住這樣就不會有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這樣就解脫了。一切時,一切處,智光內照,就是不合上也不合下就合中,一切時一切處都合中(跟中道合在一起);智光,我們心所發的叫做智光(智慧之光);那根塵相對的心是識心,識心是生滅變化不要用它,我們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心叫智慧,我們有智慧然後讓智慧發出光明,智光內照照見我們自己本性,這樣就進入真理世界,在真理世界之中生活。
不於所聞分別染淨,這就是講我們聽到聲音以後,不在聲音的裡面去分別它是好、是不好(好就是淨、不好就是染),我們染了五顏六色叫做染,保持我們清淨乾淨叫淨,所以我們不分別好跟壞(染淨就是好壞)。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重點就是用「聞性」,不是用「聞」。後學都一再講,第一個是聽,聽是耳朵的功能;第二個是聞,聽到聲音加入我們心意識叫做聞,我們在社會上就是用這個,加入我們心意識產生很多的念頭,這個聞不要;第三個是聞性,聞性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我們不分別它好、不分別它壞,只要你能夠聽到那個就是佛性,容不容易?好像感覺又很困難,可以聽到聲音是誰?就是我們佛性,不要去知道那個聲音的內容就好,你知道聲音的內容就走回來到第二個聞,聞就是變成有好有壞,有沒有在偷偷地罵我,已經就進入那一種互相對待的。
    我們用聞性就不管這一些,只要你佛性聽到了,聽到了就好,能夠聽到就是佛性,跟我們之前講的「滿眼本非色,文殊常觸目」是一樣的意思,就是我們眼睛看到的都了了分明,那個就是文殊的般若妙智慧,凡心所在(我們的真心在哪裡,那個地方我們就看得一清二楚),那個就是眼根,因為眼根容易被形相左右、容易被形相誘惑,我們容易住相,所以我們用耳根,耳根比較圓融。上次後學感覺很奇怪,來這邊上課已經八個多月,從來也都沒下雨,上個禮拜天氣很熱,我們又把窗戶全部關起來開冷氣,外面竟然滂陀大雨很大聲,剛好我們在講耳根圓通,幫助我們又圓又通了,我們要感謝諸天仙佛真的在護持,不然來那麼久了都沒下雨,也沒下的這麼大聲,不然窗戶關起來下的很小聲也聽不到,我們這邊不容易聽到聲響,要修耳根不容易,外緣不足,要注意聽小鳥叫聲,可是要很靜的時候才聽得到,可是各位回去一定不是像這個環境的,一定聲響會比較多,要借著聲響。
   後學說假如在基隆更好修,為什麼?時時刻刻在下雨,所以時時刻刻都在圓通,我們這邊可以利用鄰居有裝冷氣機或者開電風扇也可以,一樣都有聲音,你就聽冷氣的聲音或電風扇的聲音,只要有聲響你都可以用耳根圓通,把佛性引到外面來,等到祂熟悉了以後,讓祂更寬廣,更寬廣以後整個虛空都叫真空,真空妙有都是佛性,不是頑空了,我們一般眾生沒有啟發,整個空間都是頑空,空中什麼都沒有;那我們修了以後空中是什麼都有,有佛性在、有水火風土在,這個空中有水火風土,各位有看到沒有?(有),真的啊,這麼厲害,可以看到空中有水火風土啊!我們用冷氣機或除濕機,可以把空中的水集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水;火,就是熱,熱熱的就是火;風,很簡單,我們只要一手動、一手不動就有風;土,要等到太陽從那邊照進來,我們可以看到陽光之中有灰塵,灰塵就是土散開來;所以這個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
   所以佛經就講「色空不二」,色就是水火風土,空就是這個空間,不二就是一、就是合在一起,所以色空不二合在一起,我們要了解這個真理。我們身體也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外面的所有形相一樣也是水火風土,所以六祖被志徹砍三次脖子沒有死掉,那個就是在修我這個水火風土跟外面的水火風土是一樣的,所以物跟物不會妨礙,好像水要倒進去水裡面,變成什麼?還是成水,合在一起,挑的出來嘛?火已經在焚燒的時候,我們又把火投進去,變成什麼?也是火,火投進火還是火。所以六祖就是在煉水火風土,身體的水火風土、外面的水火風土都是一體的,是一體的就不會有妨礙,所以斬過去脖子就不會斷,六祖也不會標榜他有神通,因為在真理世界裡面神通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只要我們修證以後大家都可以用。我們上上個禮拜也做神通,回到家裡兩次,一次會到廚房、一次回到睡覺的房間,有沒有通?(有),很通喔,所以神通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不追求,追求神通會消失,我們追求真理證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證悟以後神通就可以發用,不只有我們太陽系,超出外太空我們都還可以自由自在的想到哪裡就到哪裡,很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先把功夫做好!
但於能聞討個消息,就是不於所聞分別染淨,所聞的好壞都不要管它,那個能聞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那我們能聞;雖然有能所,可是各位前賢我們在開始修的時候要用,沒有用就進不去,我們先要求進入我們能夠了解我們整個佛性的輪廓,整個佛性的狀態都很熟悉,這個時候要用能所,等到完全很熟悉以後,自然就融成一體,能所就合在一起,就沒有能所了。好像我們學習一個新的事物,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很專注,然後有分別,開始學習的時候一定是有分別,然後到很熟悉以後分別就消失了沒有了。
    像小孩子吃飯,剛開始學的時候,飯一定是一半扒在嘴巴裡面、一半扒在嘴巴外面,這很自然的現象都這樣,不可能一下子就很會吃飯,那個都有能所,等到小孩子慢慢長大慢慢熟悉了,他自然就會吃的很乾淨,所以要跟小孩子說碗裡面要吃的乾淨,要有誘因的對他講:「若男生,你吃不乾淨,往後你娶得老婆很難看;若女生,你吃不乾淨,往後你嫁的先生也很醜」,小孩子吃飯就會吃的很乾淨,這叫方法順道一提。
入流即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入流是修證圓通總訣(至成佛都要做的工夫)。
入流即是合覺,入流照性就是合覺,跟我們覺性(不生不滅的佛性)已經合在一起,已經把凡塵放到背後(把凡塵的事已經都放到背後),所以入流就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把能所都讓它消失掉(就是不要去分別聲音的內容),分別聲音的內容我們心已經就偏了,各位有做過耳根圓通嘛?(有),那正不正確啊?聽到聲音都在分別,「比如這台車子比較老舊了,這台車子比較新」,那不可以喔,已經在聲音裡面分別了,所以做耳根圓通的時候,不於所聞分別染淨,就是不在所聞分別它的好壞,不進去聲音的內容,就是不進入聲塵;所以亡所就是背塵,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所以入流亡所已經就蠻理想,就是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良知良能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呈現在眼前;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很正確的我們要這樣修;流是修證圓通總訣就是我們要入流、要照見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一直到成佛都要做的工夫,我們從凡夫地一直修到佛都要做入流(就是要照見我們本性)。
亡所是得初步效驗,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有聲為動,此之亡所,並非聲塵銷滅,惟定功得力,定能發慧,而得離塵工夫,則聲塵不期亡而自亡,是初步工夫,而得相應不生不滅真心佛性。
亡所是得初步效驗,初步的效驗已經呈現;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剛才我們有先提過,我們打六個結,所以在凡塵這六個結要打開,第一個先解開動結(聲塵的動結先解開),有聲為動,聲音有了就叫動;此之亡所,並非聲塵銷滅惟定功得力,不是把聲音消滅,聲音都還在,可是我們定功已經有了,已經知道聲塵是因緣聚會才有,它都會變化的,所以不在聲音的內容去分別;定功得力,定能發慧,而得離塵工夫,已經可以離塵,所以各位聽張拙悟道偈裡面有離身、離境、離塵、離相,裡面都有教我們做,我們佛性可以離開身體、可以離開六根、可以獨立存在,都有講出來,對我們幫助很大;已經可以離開聲塵。
則聲塵不期亡而自亡,我們不期待它消失,可是它自然就會消失了,所以我們直接就是按照這樣做:「就是聽到聲音,能夠聽到了就可以」,是初步工夫,而得相應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已經跟佛性相應,可以把聲塵動都已經不在意了。
前佛有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聞性有生有滅,但以專切反聞,回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聞性不滅,然動塵已滅,靜塵方現。
前佛有云,之前釋迦牟尼佛有講;聲於聞中,自有生滅,聲音在我們聞性之中,聲音有生、聲音有滅,聲音有它自己的生滅;非為聞性有生有滅,不是我們的聞性有生有滅,聞性都不動的,聞性沒有生也沒有滅,聞性都在,然後我們一般的習慣「聽到聲音都會說,有有有!聽到沒有聲音,說沒有沒有!」那個都是我們的習慣性。假如沒有聲音的時候,沒有聽到聲音,那誰知道沒有聲音?還是我們佛性知道。所以我們平常在運用「當靜悄悄的時候,有沒有聽到?沒有,沒有!」那沒有聲音,是誰聽到的?聽到沒有聲音的也是我們佛性,所以你看聲塵,「聲音有聲、聲音靜悄悄沒有聲音」,不管有聲音還是沒有聲音,我們的聞性都聽到(有聲音聞性也聽到、沒有聲音聞性也聽到),全部都了了分明,所以我們沒有認識我們了了分明的真心佛性,現在研究了就知道,聞性沒有生滅,聲音有生滅。
但以專切反聞,就是我們要專心,有空閒的時候就坐著,然後來聽聲音就好,聽到聲音就是佛性,「聲音若是在這邊,佛性就在這邊;聲音若在那邊,佛性就在那邊」,有時候周遭全部都有聲音,佛性都圓了,又隔著牆壁又可以聽到,通了,又圓又通,我們就是要修證圓通;回光返照,心光內注,就是要迴光返照,把注意力收回來,我們心光就注意我們的佛性、注意了了分明的知覺性,祂沒有形相可是可以體會祂的存在(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所有動塵,一一皆亡,所有動塵都消失了,不是沒有聲音,而是我們不被聲音左右,不被聲音支配,所以動塵一一皆亡;聞性不滅,我們聞性都在;然動塵已滅,靜塵方現,動塵消滅了以後,靜塵才呈現,這個在解開六結的時候是屬於第二個結。
終日惟聞靜塵之境,當知靜塵亦是結,亦宜解除,仍舊不捨思修二慧,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靜塵是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方是旋聞與聲脫,旋流獲無妄。
   開始下來終日惟聞靜塵之境,就是聽靜悄悄的,聽到靜悄悄也是佛性,我們就做一段時間,讓我們有那個過程,有時間就做聽靜悄悄,知道是佛性在聽,這樣一段時間以後我們再進步;當知靜塵亦是結,也是結,第二個結;亦宜解除,也要打開解開;仍舊不捨思修二慧,就是一樣也用思修,所以聞思修三個都叫智慧,然後我們不捨掉思修;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就是我們不以所緣去了解說這個是靜,我們要參究能聞靜塵(能夠聽到靜悄悄的)那個是誰,那個就是佛性;靜塵是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一直聽一樣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就是反過來能夠聽到靜悄悄的那個是誰,方是旋聞與聲脫,旋轉我們聞機跟聲音脫離,這個時候就解開第二個結,所以旋流獲無妄,我們把聞機旋轉了以後,就得到真的,就得到沒有妄,所以這個很理想。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動相不過併言而已,所即亡所,入即仍舊入流,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捨本修,不住靜境,此靜境即是五陰中色陰區宇,如明目人,處大暗室,既寂之寂,非境靜之寂,乃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所入既寂,即動結與靜結俱解,聲塵全泯,故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生即了不可得,到此工夫,則色陰破矣。
   接著下來觀世音菩薩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所入既寂,所就是能所,入就是入流,所跟入已經寂了(就是我們已經超越了,它已經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了),各位前賢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動跟靜)都用一點時間,去體會「所有的動,因緣聚會才呈現;所有的靜,也一樣」,動靜這個兩個我們用一點時間體會以後,才能超越才解開這兩個結,動靜兩個結很根本,只要這兩個結一解開,我們對凡塵的貪戀就會消失了,因為我們都被動靜這兩個結誘惑,誘惑了以後我們不知不覺就投入,投入以後染了五顏六色就六道輪迴,我們現在對這兩個稍微用一點心,就是動跟靜這兩個全部都透徹的知道它的狀態,透徹知道狀態以後我們就可以超越,超越就叫解開,已經解開動靜兩個結,這兩個結一解開以後,往後的工夫就很好做。所以所入既寂,已經到達寂靜了(寂就是寂滅,就是如如不動)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就是透徹知道,可是不會在心中產生,動靜兩個相我們在心中都知道,知道它動、知道它靜,可是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決策、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所以了然不生。
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就是第二個靜結;動相不過併言而已,就是把它一起說出來;所即亡所,入即仍舊入流,亡所沒有能所;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捨本修,就是不要捨掉我們的根本,我們一樣從聞思修下手;不住靜境,很靜的環境我們不住,這個已經有功效呈現,我們都會有一種所得心會很高興,高興一陣子就好,不然一直高興就不會進步了,所以不要住在靜的境裡面;此靜境即是五陰中色陰區宇,靜的環境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之中色蘊的區域,是屬於色蘊管轄;如明目人,處大暗室,釋迦牟尼佛講好像我們明目人(有眼睛的人)處在大暗室,雖然有眼睛可是在大暗室一樣伸手不見五指;既寂之寂,非境靜之寂,乃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就是動跟靜已經全部都進入如如不動,是我們的心修到那個程度,不是外面的動靜呈現那個現象,外面還是照外面的景象呈現,只是我們的心已經進入如如不動了。
所入既寂,即動結與靜結俱解,所入既寂,乃動結與靜結全部都解開,已經解開了;聲塵全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第二個聲塵,聲塵就泯滅了,聲塵的泯滅是在我們的知覺、我們的修持過程之中,並不是說外面的聲音都沒有,假如聲音都沒有的話,耳聾的人就很修了,因為耳聾的人都沒有聽到,所以我們了解,聲塵全泯就是我們心中已經都可以不受所有聲響的影響,都可以如如不動,這個很不容易,我們都很容易受到驚嚇,一稍微有一點聲音,尤其小嬰兒一有聲響就馬上跳起來,那個就是受到聲響的影響。
 假如有經過軍事訓練以後,大部分都有實彈射擊,以前後學當兵,我們在鐵絲網底下揹著背包帶著槍、小支的圓鍬、十字鎬,然後一直在地上爬行,上面則是機關槍子彈實彈射擊,你屁股翹高一點會打到,實際的子彈噠噠噠一直打,所以你有經過那一些現象,當你真正的到達那個實際的戰場,真正的砲彈子彈一直在響你也不會害怕,也是很篤定,該怎麼做已經按照自己需要做的動作去做,那個就是我們已經對外面的這一些環境已經知道了解,假如我們沒有經過實際的演練,就真的趴在那裡不動,嚇死了!所以在那一種最危急的狀態之下,你有經過那一種訓練心就很篤定。
   所以我們有經過修持,雖然聲響都有(都有聲音),可是你不會被它影響,聲音不會影響到你。好像我們練毛筆字,練毛筆字是在學定力,要我們真的有定力,當你在練毛筆字的時候周遭發生什麼事情你都不能分心,你分心了表示你沒有專心、你沒有努力在練,然後有一個外人來拿你的毛筆,把你的毛筆抽起來,你被人家抽走毛筆不行,表示你沒有真正的在練,你要人家抽不走你的毛筆,旁邊在做什麼你不知道,人家在講什麼你不知道,這樣才可以,定力才訓練出來!
   各位有沒有練毛筆字?有沒有練到這個狀態?那還要努力,因為後學小學沒有畢業,練的不能看。所以我們有修持有經過了,了解聲塵全泯的狀態,雖然有聲響可是我已經都不受它影響,那個已經就很理想的狀態,兩個結打開。故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生即了不可得,動靜二相都了不可得;到此工夫,則色陰破矣,五蘊的色已經都破了,也是蠻理想,我們在凡塵很注重身體,所以色蘊要破很不容易。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此解「根」結,指上反聞離塵,思修二慧,塵中二結已解。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就是到這一種色蘊已經破的狀態很理想,可是我們不要住在很理想的狀態之中,所以還要努力如是要漸增(漸漸的往上增加來修持),聞(即能聞)所聞盡,就是能聞跟所聞盡,這個就是解第三個結「根」結(此解「根」結)。六個結各位還了解嘛?六個結:滅空覺根靜動。
   修持就要反過來修:先解開「動」,然後「靜根覺空滅」,所以落入凡塵的時候是一念無明生三細,從寂滅變成生滅開始,然後我們到最後就是動,所以我們要修回去,先把動去掉,我們要知道因為一念無明所以才落入凡塵,所以我們要回到佛的本位就是不要有念頭,都不要有念頭我們才可以回去,我們眾生都是沒事找事,沒有念頭不是很好嘛,我們都找念頭來念,不要生出念頭容不容易?要看我們有沒有心,有心的話不生出念頭就很容易,那個不知不覺念頭就會冒出來,冒出來以後會一個接一個,就一直攀緣逐念(追逐念頭)指上反聞離塵,思修二慧,塵中二結已解,凡塵動靜兩個結已經解開了,所以凡塵已經亡塵了(塵沒有了)。
「根」結斯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亦復是結,亦當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到此則「根」結已解,無有能受所受,則受陰破矣。
   底下接下來就是根(我們的六根),「根」結斯現,動靜兩個凡塵的結已經消失了以後,根才會呈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亦復是結,這邊的根的覺是我們身體上的六根,所以「結滯」就不是在講佛性本體了(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那這邊是有,我們的聞(不是聞性)就是會積聚很多聲音在耳朵,產生辨別加入我們心意識然後落入行為,這個就是在講我們日常用的「結滯為根」,就是很多因緣在一起呈現的;亦復是結,亦當解除,這個就是結也要解除掉;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一樣又反聞自性,一樣照見我們本性,把根全部了解,讓它不當家就可以。加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這個能聞的根跟所聞都已經盡了;塵既不緣,我們不跟凡塵攀緣;根無所偶,根已經沒有對象,這個就很理想了,因為有對象就會聊天,根有對象就會聊天,好像我們找到好朋友就會聊天一樣,那沒有對象只有自己一個人,自己一個人就安靜的坐在那邊,沒有對象了就不會聊天。到此則「根」結已解,根的結解開。
無有能受所受,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在凡塵把所有的景象跟所有的事情,都看成是固定,那我們遇到現象、遇到事情以後,我們就有實際的接受(就是五蘊的第二個:受)。所以在真理之中,只要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都不受,一切都不受我們就沒有業,可是我們竟然一切都受,各位前賢受不受?我們不知不覺都接受,又把它當成固定化,事情也固定化、現象也固定化,再加入我們的利害關係然後就去做,就是因為這樣才造業。所以凡塵的事是我們沒有研究真理,自作自受(自己造了很多業自己來接受果報)。所以能聞跟所聞沒有以後,沒有那個緣,那個受就沒有。
   各位前賢,「沒有接受」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們凡塵的一切我們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到了我們就去應對,事情過了我們就拋開,這樣會嘛?我們要從佛性本體來應對凡塵事,「事來則應:該怎麼做我就去做,做了以後我就拋開」,都沒有加入我個人的意念企圖,這樣不會造業。假如我們接受到外面的環境(事情形相),然後我們又把我們自己本身的利害關係加進去,又把自己的意念加進去,那保證是造業,一定造業,所以我們要記得四個字「一切不受」,一切都不受,凡塵的凡塵我都不要被凡塵污染,我一切都不受,這個叫做一心證受,一心就是真心,一心證受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我們一接受凡塵的假象,都是造業受苦,這邊是沒有寫下來,可是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受陰」已經破的時候,我們就是已經不接受凡塵的污染,凡塵的污染我們全部都不接受(凡塵的污染就是不好的凡塵事,那個全部都不要)
則受陰破矣,我們從受(接受)以後會產生想,想了以後會產生行,行了以後會產生識(認識就是回憶),我們已經接受以後,有想、有行、有回憶,業都形成了;那一切都不受就沒有想、沒有行為、也沒有回憶,就已經解脫了。聽不懂沒關係,後學今天倒是有請北部前賢把上個禮拜的DVD(一片)CD(兩片),三片合成一個單位,放在各位的桌子上,這樣大家都有,可是可能時間來不及,各位拿到沒?(還沒),大家記得拿,為什麼?這個就是要一直反覆聽,一定會熟,你熟悉了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真心,你不聽以後,山河大地跟我沒關係,差別很大的,所以真理要薰習才會了解,了解以後我們進入真理世界就不一樣了,絕對不一樣。
   所以到受陰破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六道輪迴的種籽,既然種籽都沒有我們怎麼會六道輪迴,所以重點就是在我們受,凡塵假象都受、事情也受,什麼都接受,結果就想、就行、就識,形成了,五蘊已經蘊積,有了,有生在凡塵的因,那一定要生在凡塵,那我們全部都不蘊,不蘊就沒有,就沒有力道推到凡塵來現相我們發愿來是另外一個角度,是不同的。
根塵既銷,識無從生,則想陰亦破矣,塵亡根盡識泯,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
根塵既銷,我們的根跟塵已經消除了;識無從生,六根跟六塵已經消除了,六識就生不出來,生滅心就不見了;則想陰亦破矣,想就沒有了,所以受是最重要,想、行、識是連帶下來的;塵亡根盡識泯,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塵就不會在我們心中生發,我們邪見就不會勞勞碌碌。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此解「覺」結,盡聞,是能聞與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六用不行,惟餘一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進觀聞性,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故言「覺」,即照此境之智,「所覺」即此湛一之境,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所言「空」即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復對待,覺是智分,乃屬般若,若悋惜此智,不肯放捨,即是微細法執,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三個結已經打開了,盡聞不要住在那種景象(都是蠻殊勝的景象)此解「覺」結,第四個覺能覺所覺空,第四個覺已經出來了,這個就是要解開我們覺,就是要合中(時時刻刻要合中),覺要解開;盡聞,是能聞與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根跟塵已經都泯滅了;六用不行,六用就是六根,六根已經不會自己當家了,不會發號施令;惟餘一覺,剩下來就是我們那個覺,能覺跟所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只有先把我空掉,法還沒有;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就是不要住在成就的境界裡面進觀聞性,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根跟塵都脫離了,我們脫離根塵很不容易,能夠脫根脫塵佛性整個活潑都呈現了;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湛一無邊就是我們佛性的狀態,那個是非常理想了,無邊湛然非常寬廣,我們佛性的整個功能都呈現出來給我們看;故言「覺」,就是只有一個覺可以來形容;即照此境之智,這個覺就是有辦法可以看到這個境的智慧(見到這個境的智慧就是覺)「所覺」即此湛一之境,湛一之境就是所覺;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境跟智相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就是也會障礙我們。
所言「空」即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我們能夠覺的智慧跟所覺的景相二俱空寂,這個裡面又是蠻細膩的修持方法,我們有能覺之智,大部分是從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有妙觀察智的話,能覺之智就很容易呈現,那有能覺之智跟所覺之境就很容易整個都呈現,整個呈現以後我們要再進修就會很容易,這個都需要實際的修持不是光聽就可以,聽若不做,往後還是一樣進不去,進不去就聽不懂,我們進去了以後再來聽,底下講的會聽得懂,假如我們進不去,再聽就聽不懂,所以一定要做。
泯然無復對待,就是能覺之智跟所覺之境,智跟境已經沒有對待,已經變成一體了。覺是智分,乃屬般若,若悋惜此智,覺就是我們的智分,算是屬於般若方面的事,佛性本體發揮的,假如我們悋惜此智不肯放捨即是微細法執,就是法執很微細,也要把這個智放捨,智跟境合在一起以後又把它放捨,放捨以後又可以進入湛一無邊那種佛性本體呈現的狀態,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底下就用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段圓覺經的經文,把這一段修持做一個整理:
圓覺經云:「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幻塵即動靜二結,幻心即根結,幻智即覺結,幻滅即空滅二結,非幻即湛然常寂之佛性本體。「覺」結已解,即妄不相續。
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塵就是景象,先把景象(就是有聲音的動跟沒有聲音的靜叫做幻塵)滅掉,幻塵滅掉以後接著下來就是幻心,幻心就是根(即我們的六根),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就是第四個結(第四個是覺結),幻智就是覺結;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就是第五個空結;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非幻不滅都已經就是寂滅現前,已經成就了,幻滅滅了已經就是第六個結打開;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就是耳根圓通跟圓覺經全部的意思都是相同的,一樣會合。幻塵即動靜二結,幻心即根結,幻智即覺結,幻滅即空滅二結,非幻即湛然常寂之佛性本體,最後非幻不滅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不會滅,湛然常寂即佛性本體。「覺」結已解,即妄不相續,所以時時刻刻就是要合中,合下就是跟財產合在一起,合上就是跟道合在一起,合中就是跟佛性合在一起,所以我們這邊發明的就要會用,我們能夠發明出來就要會用,要合中,妄已經不相續了,妄沒有,妄就是不覺,不覺已經沒有了。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解「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覺,然空亦是結,亦當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圓,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空何所依,究而極之,以求圓滿空性,能空之空滅,所空之智境亦滅,如以木鑽火,火出木燒,二俱滅矣,今「空」結已解,則行陰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已得俱空之境,「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解「滅」結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解「空」結,這個來解開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能覺跟所覺那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覺,把能覺、所覺都把它空掉;然空亦是結,亦當解除,能夠空掉能覺所覺但是空的本身也是覺,也要解除掉;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有能所畢竟還很微細,所以兩個全部也去掉;空性未圓,我們要空性圓明,就是什麼都沒有,那個才可以圓明;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空何所依,這個空是依賴什麼;究而極之,研究到達極點;以求圓滿空性,我們追求圓滿的空性;能空之空滅,所空之智境亦滅,所以能所到這邊全部已經都解除。
如以木鑽火,火出木燒,二俱滅矣,以前沒有打火機都是要鑽木取火,一直鑽到冒出煙然後火就產生,火出來了木材就燃燒,然後一直燃燒到木材盡了就變成灰,所以火出木燒,火也消失了木也消失了,二俱滅矣,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了解,到達這一種狀態就是成就的時候,到成就的時候佛有作一個比喻:好像我們人自斷其頭,就是自己手拿刀,把自己的頭斬斷,這個手就是能斷(能斷之人),頭就是所斷,你用能斷的人去斬所斷的頭,這個頭掉了,這個能有沒有消失?(沒有),沒有啊?頭斷了,手還活著啊?(死了),死了,佛在講要滅掉能所就是這樣滅,手就是能,你能拿刀來斬頭就是能,頭被斬就是所,能斬的手斬下去,頭掉了,手也死掉了,能死掉了,所也死掉了,這樣能所都消失了,我們就是要有這個勇氣,能所都沒了成就了,我們在凡塵只要有一點點猶豫的心。
   比如我們在家的門前掃地,你若想讓人稱讚就有能所;你若想這裡是我自己住的地方,我自己打掃乾淨住起來比較清爽,這樣就沒有能所。差別很小,一點點心態,我們心不是正當要做而你去做的都是有能所,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培養「事來則應是去則靜」,不用讓人家稱讚也不用人家罵,這樣子的話就沒有能所,所以我們努力在沒有能所之中。
今「空」結已解則行陰破矣,這個配合五蘊,行陰已經破;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我們的空性已經到達圓明(圓滿光明),然後所有的法讓我們已經都得到解脫,所以連法也可以不要了;已得俱空之境,「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有的生滅已經都滅掉了,然後寂滅就顯現在眼前;此解「滅」結,把滅解開。
生滅,總指諸結而言,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猶為圓通細障,即同長沙和尚說的偈語:「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刹土現全身」。惟是此結最難解除,禪門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又謂之貼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
生滅,總指諸結而言,生滅就是前面所講的結來說的,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皆生滅法,六個結全部都是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是很理想,猶為圓通細障,圓通很微細的障礙,即同長沙和尚說的偈語:「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刹土現全身,百尺竿頭要重進步,各位前賢百尺竿頭重進步是要進到哪裡去?已經依賴那個竿頭,那你百尺竿頭不依賴,要再進步到哪裡?對啦,就是空,你全部放掉就是空、就成就,空性圓明
   可是我們人就是依賴不肯放捨,「哎喲,我這個放掉我就死掉了」,所以就因為這樣不成就,所以長沙和尚講百尺竿頭要重進步,還要再進到那個空,空性才會圓明,十方刹土就顯現我們金剛不壞之身,整個都呈現;惟是此結最難解除,禪門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又謂之貼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就可以看到我們本來面目。
入流即守於常真,亡所即棄諸生滅,盡聞即根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即從聞思修,最後一刹那,證圓通體,發自在用時,超越乃解脫無碍之義,寂滅真體,本自圓明,六凡為我執所碍,不能超越世間,三乘為法執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間,菩薩入三摩地,我法雙空,俱空亦復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眾生身罹苦難,哀求拔苦,希望與樂,菩薩同其用,故施無畏力。
入流即守於常真,亡所即棄諸生滅盡聞即根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這是剛才我們講的那一段,因為沒有全部寫出來,所以後學剛才才先把那一段先背一次讓我們有印象,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這是觀世音菩薩講的,超越了世出(世出就是出世間,世間就是凡塵),已經十方圓明(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都圓明),得到兩個殊勝;即從聞思修最後一刹那證圓通體,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做圓通體;發自在用時,我們可以發揮佛性的自在用;超越乃解脫無碍之義,解脫無礙,已經沒有罣礙障礙;寂滅真體,本自圓明,寂滅的真體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本來祂就圓滿光明;六凡為我執所碍,就是六道眾生被我執所障礙,不能超越世間三乘為法執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間菩薩入三摩地我法雙(我空、法空)俱空亦復不生,所以我空、法空並空亦空,俱空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能夠跟十方諸佛的本妙覺心已經相合;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跟佛如來一樣有那個慈悲喜捨力道,慈就是予樂(給眾生快樂)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跟我們六道眾生也一樣合在一起;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眾生身罹苦難,哀求拔苦,希望與樂菩薩同其用,故施無畏力,菩薩無所畏懼,一樣陷入眾生的群中,一樣呈現。
佛要文殊菩薩從二十五門修持方法(六根、六塵、六識及七大)之中,揀選一門適合阿難及末世娑婆世界的眾生修持,文殊菩薩選出耳根圓通。
佛要文殊菩薩從二十五門修持方法,我們凡塵有重要的二十五門修持方法,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再加七大(水火風土空見識),加起來二十五,在二十五門的修持法門之中,揀選一門適合阿難及末世娑婆世界的眾生修持,文殊菩薩選出耳根圓通
   因為這一張篇幅不多,所以省掉很多都沒有抄錄,所以文殊菩薩重要得講這一段,後學是很重視,所以把它抄錄出來,然後文殊菩薩也講,耳根圓通不只有是觀世音菩薩在修,文殊菩薩自己也是從耳根圓通修成的,可是後學回去看竟然沒有抄到,是在這個底下還有一段才講的,那這邊是很重要,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這整個都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非常的寬廣,也把很狹隘的世界也把它講出來,就在這一段。
以下是文殊菩薩所說:「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覺海不作法喻解,乃直稱覺性為海,以覺海周徧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非若水海,尚有邊底,性即指體大,澄圓圓澄指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底下小括弧就是解說覺海不作法喻解,我們覺海不作法的比喻來解說,乃直稱覺性為海,就是我們的覺性好像海一樣那麼寬廣,以覺海周徧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我們那個覺非常的寬廣,周徧整個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不管東西南北上下全部都是覺,都是我們覺海;非若水海,不像我們的水海,尚有邊底,尚有邊尚有底,我們世間的海都有邊、都有陸地也有底,雖然說有些海很深有三千公尺,再下去還是有底,那覺海沒有底;性即指體大澄圓圓澄指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所以有體有相有用,文殊菩薩都把祂解說出來
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圓含萬有,不變之體,亦即如來藏性,即本有真心,離有為、無為,能給有為無為作依,即是不變常隨緣,寂而照。
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圓含萬有,我們澄圓就是覺海,覺性好像海那麼寬廣,祂澄湛不動(湛然都不動),然後圓含萬有(就是所有的:不管山河大地、不管所有凡塵的景象、生發的所有景象,都在我們覺海之中,都圓滿的包含在我們性分之中);不變之體,圓含萬有這一個就是不變之體,亦即如來藏性,所以我們如來藏非常寬廣。我們現在用大部分都用在含藏善惡種子,那個叫比較狹隘的意思,那祂圓含萬有就很寬廣的意思,所有山河大地都從我們性海之中呈現,所以我們要看這個真理才會了解整個真理所在、祂的奧妙祂的深的程度是到哪個地方;即本有真心,離有為、無為,離開有為無為;能給有為無為作依,有為無為都要依賴我們覺海;即是不變常隨緣,我們不變之體可以隨緣之用,那常常就可以隨緣,不變常隨緣;所以寂而照,寂就是不變之體,照就是隨緣之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就是本來面目。各位有沒有聽到如是我們、張拙悟道偈,裡面有講到這個,有書面資料可以聽可以看。所以寂而照、照而寂,寂就是佛性本體,照就是佛性隨緣之用,照就光明。
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照而寂。
澄圓跟圓澄又不同意思。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祂如如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祂雖然隨著緣,可是體一樣不變,我們就差別在,隨緣以後就不回歸到本體,所以隨緣常不變就沒有做到;照而寂,照就是隨緣之用,寂就是不變之體。
元妙,本來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對上澄圓,即元妙義,圓澄即元明義。
元妙,就是本來自妙不由造作,沒有造作的;元明,就是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我們沒有用人為的方式使祂明亮,祂本來就有光明有妙用在,所以元妙元明都是很理想的,可是我們一般都是沒有讓祂恢復祂本來所有的那一些功能作用,我們都加入我們心意識,我們人工做的很厲害。
   在發問問題之前,因為後學到的時候,有前賢千叮嚀萬交待,跟後學說一定要跟大家講,說我們修道就是要很專一,不要一回到家以後就坐著看電視、就上網,後學之前時常都會講,我們在沒有啟發我們佛性來當家的時候,還沒有啟發,不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個時候我們盡量摒除外緣,外面的因緣我們盡量把它摒除,不要跟人聊天、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電視、不要看雜誌、不要上網,什麼都不要,專注的把佛性本體認識啟發,等到你已經可以佛性當家了,這個時候不管你要做什麼,你要看電視、你要上網、你要看新聞、你要看雜誌都沒有關係,因為你有主宰了,你佛性可以主宰了,那一些事你就會處理的很好。
    假如我們都還沒有到達佛性主宰的時候,我們就稍微節制一下,先一段時間讓它空下來,不要感染凡塵事,凡塵的事都把它撇開。假如我們工作的時候壓力很大,對主管很不滿,後學倒是有一個日本人的方法,跑到沒有人的地方大罵他最討厭的那個人,大罵以後情緒一發洩回去就好睡了,問題就解決了,各位也可以學,我們鄉下很寬廣,你到沒有人的地方,盡情的去把你的不滿全部都發揮,全部都吐出怨氣了,就解決了,沒問題了,這是日本人在用,後學看到報導我們也可以用,紓解壓力的方法。
    不過各位要了解,壓力還是來自自己的內心,我們自己的內心產生的,我們去分析怎麼來,一定自己有所求然後達不到,壓力才會產生。我們假如進入到無所求,無所求的時候壓力就會消失,我們對凡塵不管是合理、不合理,只要是我遭遇到,我都歡喜心甘願受,就像永嘉大師說「觀惡言是功德」,當不合理的來,你就想我往世也是不合理對他,他現在對我是因果定理,那你就不會有那個怨,就不會有不甘願,你歡喜心甘願受債都了清了,就不會有壓力,我們自己可以解決,我們互相勉勵。

   【問】:耳根聽到意識聲音與感覺距離要如何分辨?是好與壞是修持法門之一或不管它?
答:各位前賢我們剛才有一再的說我們用第三的「聞性」,聞性祂是獨一無二,沒有對待所以沒有好與壞,你已經落入好與壞, 落入已經喜歡不喜歡那個都已經是第二個聞,我們不要聞,做耳根圓通是要能夠聽到聲音的是誰?是這樣就可以,很簡單的,可以聽到聲音的是誰?『不可以進入聲音的內容』,你進入聲音的內容那個心已經雜了,雜貨店很亂啦!不能進入那個現象,因為你進入聲音的內容就有情緒,那你有情緒修不成道,修道不可以有情緒的。
   【問】:有問題問自己,因為佛性近時親近自己,為何嘴巴可以自己告訴自己,自己對自己講話為什麼會這樣?是佛性本體作用嗎?
劉講師答:這個凡塵法無定法,有時候我們要了解到假如說我們是在無所求,然後也無所事事那一種狀態之下,然後平常又努力在啟發佛性本體,那這個時候告訴我們的,好像有人在我們耳邊跟我們講話,是自己的佛性啦!是自己佛性在告訴我們,那假如說我們的生活是蠻寬廣然後接觸面很多,然後思想也是很活耀,那這個就不一定是喔!這個是我們在凡塵所應用到的聰明,那應用到的聰明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自己分辨,對我們好還是壞?好的話我們就做,不好的話我們就摒除掉。
   所以要了解到那個在時時刻刻很清靜的那個狀態之下,我們佛性會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比如說我們在走路,走路的時候我們本來想說要右轉,可是佛性會跟你講說不要,左轉,哪個時候可能你要聽話,為什麼?因為右轉你會有事情發生,那你聽佛性的話左轉就沒事了,那假如說後學曾經遇到過,要出門,出大太陽不可能帶傘嘛!對不對?可是佛性告訴我帶傘,我說帶傘出去會被人取笑,這麼好的天氣還帶傘,ㄟ真的不聽佛性的話出去就淋雨了,為什麼?下雨,下大雨,所以有時候在自己當時的情況下,是有那個意念呢?還是沒有?有意念產生的時候那不一定是佛性告訴你,那你都沒有意念很清靜的狀態之下呈現的,那可能就是佛性在告訴你事情。
   【問】:修道不執相有人歸空誦經,很多道親怕被煞到所以誦經不踴躍,因為誦經有時候也在晚上,那我們如何躲劫避煞呢?
劉講師答:這個倒是又說人情又說現實,那我們要知道當然我們不住相啦!不用住在形象,可是人跟人都會互相比較,比較以後都會講說跟你們一起去求道,你們好像都很冷冷清清,所以有的佛堂才成立誦經團,那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所有的眾生都是自己性分之中的眾生,都是自己,所以就不用害怕,不用怕說去煞到,沒的事啦!沒有那個事情,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只是大家相聚一場有緣,我們能夠幫得上忙就去幫,就只是這樣而已,不會有那一個不好的事情呈現,只要你心都很光明那全部的事都朝著正面在進行。
   【問】:後學想要問說你剛剛講的一念無明生三細,那下一句是什麼?
劉講師答:境界為緣長六粗,境→環境的境,界→世界的界,境界為緣→因緣的緣,長出六個粗,那個三細就是業相、轉相、跟現象,這個時候都沒有因為我們產生一念才有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才有眾生,有眾生以後叫做:『境界為緣長六粗』。
六粗有六個名目,一個就是「智相」,智慧的智,可是那個智相是讓我們看什麼知道什麼。
第二個就是「相續相」:一直相延續下來。
第三個叫做「執取相」:執著跟取,執取相。
第四個叫做「計名字相」:這個是什麼名字?那個是什麼名字?
第五個就是「起業相」:我們已經起業、造業。
第六個就是「業繫苦相」:就是被業綁著業繫苦相。
有聽過嗎?有沒有?沒有聽過,那沒關係讓它又熟悉, 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境界為緣長六粗,一念無明生三細。
※以下為劉講師解說課程: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摘錄:
    所以我們就要是了解到,這個現象的生滅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現象才會產生啦!那因緣消失了,沒有了,事情也是這樣,也是因緣聚生才產生的,事情過去了,又沒了,又消失了。都 是這個樣子而已啦!它的本體,本來本體就是空的,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叫「寂滅」,本來就這樣我們的佛性本來狀態,湛然常寂,本來就是這樣,那就是我們太閒了,我們太閒了頭腦才胡思亂想,想到就讓我們下來凡塵出世,有聽過嗎?(沒有)所以閒閒的不要胡思亂想,閒閒就給它閒,做閒仙仙不要有念頭,因為我們有念頭,那個念就是業,念頭啊!念就是業,那既然有念,有念頭,有業了,業已經種了,念頭起來,種業了,那就變成轉相,那轉相就變現象,就出來了, 那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
   一念的無明,三個一個是業相,一個是轉相,一個是現相,現相了我們就下來凡塵出世了,就有了啦!那有現相了,就境界為緣,長六粗。六粗,那個就是「智相」,智相就是你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不是說智慧,是我們能看什麼就知道什麼,比如說看到房子,就知道是房子;看到日光燈,就知道日光燈;看到桌子,就知道是桌子等,那個就是智相,智慧的智,但是它不用智慧解說,是我們了解說:你看到什麼,就了解什麼,這樣而已。
   第二個就是相續相,相續就是一直相續,一直接著,一直接著,沒有斷掉。是相續相。
再來第三個就是執取相,我們很執著,執著然後就想擁有,執取相。
第四個計名字相,這就是麥克風、這就是書、這是桌子,名字,計名字相。
第五個起業相,我們就起業了,造業了。
第六個就被業綁住了,就是業繫苦相
   這就是境界為緣, 長六粗。六個,這已經是比較粗,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都是在楞嚴經裡面,我就把比較重要的,關係著我們『開始從修道到成道』,用少少的文字,把它寫出來,所以我們在凡世間出生,是父母生的,父母只能生我們的身體,那在主宰我們身體活動的,那是不生不死。那個是不會生,不會死的,有生有死的是現相, 主宰身體的那個,沒有形相,因為沒有形相就不會死。
   所以我們就要追求那個沒有形相,因為我們現在有形有相,要來追求沒有形相,我們會沒力,(那是本不生)所以理要靠領悟,有一些因為面對大眾,有一些是不能講,(沒講是二法,在二法裡)不是!是怕眾生毁謗,要了解佛怕眾生種了那個罪業,很重的罪業,會下到無間地獄、阿鼻地獄。
   所以佛菩薩都盡量不讓眾生毁謗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不能毁謗,毁謗大乘佛法,絕對是下到阿鼻地獄、無間地獄沒有第二句話。所以佛菩薩在講的當中,都非常小心,不敢講到令人反感而來毁謗。所以我們就要了解,人家已經不愛聽了,已經起厭惡的心了,你還一直講講到口沫橫飛,他回去的時候就開始罵了。這個就叫毁謗,要了解這個毁謗不得了,什麼罪都很輕啦!毁謗大乘佛法罪最重,一定無間地獄。所以外面在學什麼法門,修什麼或什麼花樣,隨喜就好,不要批評啦,隨喜就好
   我們了解說為什麼會落入十二類生,起因都是我們『一念妄動』。一念妄動我們就是瞭解到,一念無明生三細。後學都一直講各位熟悉了沒有?(熟悉了)就是「業相」,我們的念就是業,業相;然後既然有這個業相,它就「轉相」,轉相了以後就「現相」;所以我們之所以落入凡塵,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那有業相,我們要一直看這個業的相,業沒有形相!沒有!然後就把我們的般若(般若妙智慧),把它轉成能見之見,我能夠看見就一定有所看見,就變成能所,有能所就是生滅,所以本來是一體沒有生滅,可是已經變成生滅,那既然我們要看,那看的時候,就「瞪目發勞」,就是我們眼睛都不眨眼,然後一直瞪著看,看到會眼花,眼花的時候,空中就出現形相,所以叫「結暗為色」,把那個暗相就變成有形的形相。那麼在一念無明生三細的時候,都還沒有現相呈現,是到底下境界為緣長六粗,它才有形相,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有了才有眾生,有眾生了以後才有業果,那就這樣綿延不絕一直延續,世界、眾生、業果就這樣,那我們研究過楞嚴經,我們只要不隨,不隨世界、不隨眾生、不隨業果可以回到本來,這個是『頓教法門』。
   可是我們可以說在凡塵,我們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都會被整個社會拉著走,我們要不要跟著走?(不要),不要啊!可能嗎?可不可能?所以你要了解到,大家一個方向在走的時候,我們假如說一個逆向可不可能走?會被大家又拖著順的方向,逆方向就沒辦法行走。所以我們了解說,不隨,不隨的話要先認識真理,真理認識了以後內心篤定那內心篤定了以後,那個不隨從內心做起,不是從形相做啦!內心你能夠不隨了,那你自己有主張,跟真理是契合的,你有這個主張,那個時候就可以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各位都知道嘛喔!那千萬人的反對你都不管了,你要走你正確的道路,那個要多大的認識跟勇氣。
   所以我們瞭解到自己一定要透徹認識真理,那我們了解,真理的、它的最親近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要對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一定要透徹的能夠掌握!各位都掌握了沒有?沒有啊!認識了沒有?(認識了),就是認識了,還沒有掌握啦喔!所以我們了解認識是一個入手,先認識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輪廓,先認識,認識了以後我們再加工進行,努力的累積,使那個佛性的輪廓愈來愈明顯、愈呈現,那整個都呈現了以後,我們就非常篤定。所以我們在講精明的時候就講,金剛之身,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金剛之身,那我們在凡塵從來都沒有去照顧祂,連認識都不認識,祂可能是變成金剛之身嗎?不可能喔!所以我們要認識,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所以我們沒有聽性理心法,這個充塞宇宙、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都很懷疑,都不能夠去認同。那我們已經有研究過楞嚴經,佛就明確講,凡塵所有一切不管山河大地、不管我們的身、不管我們的心,全部都是妙真、我們的「常住真心。那個是永遠不變的,那永遠不變的東西我們不認識,我們所努力追求都是變化的現相,因為現相容易吸引人,那無形無相的不容易,而且我們要研究的話又很生澀,要進入都很困難,所以一般都會採取放棄,不要了啦!不要去追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自己一定要立定志向,凡塵是苦海,年歲愈大受的苦愈多,縱然有錢也很苦、有地位也很苦,都是苦。那既然這麼苦我們就不要貪戀,所以努力把全副精神、全性起修,然後全修在性,我們能夠這樣確立以後,那我們修起道來就不會困難,就很容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